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哲学研究生的出路伊苏

哲学研究生的出路

很多人出于对哲学的热爱读了哲学研究生,但是临近毕业,却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哲学生的选择相对来说较少,并且更多看个人能力。继续深造,读博这类学生中最好的就是热爱学术,有科研精神和能力,大多成绩比较好,课程以及论文得心应手,就是走学术路子的料。读博深造一般也是冲着大学教职去的,成为大学老师是最理想的结果。当然选择这条路也要做好心理准备。选择一个好的导师非常重要,博士承受的东西是硕士想象不到的,如果导师再给你点麻烦,会活得很痛苦。其次,就业的时候,教职其实已经逐渐饱和了,并且越来越内卷,你是否能找到教职?有的小分支可能很少有学校开设,开设这个方向的学校一般也是好学校。你的资质是否能达到他们的标准?你的本科硕士博士学校很重要,有没有奖学金奖项荣誉,最重要的是你的论文数量及含金量。如果不是真的喜欢并且擅长写论文,只是冲着以后能在大学当老师,可能中途会很崩溃,很痛苦。有些很喜欢这个方向的同学,在科研压力下,喜欢这个标准也变得不值一提。2.选调、公务员,进入体制其实哲学生在没到秋招时,都不会考虑甚至不喜欢当一名公务员。可是临近毕业,面对这个被资本压榨的社会,尤其是经过了疫情,大家会觉得在体制里挺好的,有保障又安稳,不用996等等。但是这时候,会发现选调和公务员都需要是党员,非党员哲学生的这条路一下子就窄了。公务员省级市级,较好的地区,本身招的哲学专业就少,有招的岗位也几乎只要党员。选调生,党员几乎是硬条件。上海各个区的选调要求不算苛刻,还可以试试,前提是荣誉和奖励要够分量。武汉东湖区选调对党员要求也不是很严格,能力强的还可以试试。一定要多关注全国的信息。如果要走这条路,一定要早早入党。即使一开始很抗拒这个方向,但是时间走着走着,想法就发生了变化,可能在面临选择时,会向现实妥协。也可能发现,从现实层面看,这是自己最好的选择。3.中学教师哲学专业可以去教政治学科。近年来,深圳教师待遇很好,吸引了很多高校学子前去。如果喜欢孩子,也喜欢教学,可以尝试这个工作。如果本科是其他专业如历史,也可以尝试去做历史老师。当然,广州佛山东莞这附近的城市都可以尝试。城市没有限制,多关注自己想去城市的教招信息。此外,最好能去中小学找一份实习。招聘时,你的教育相关经历是进入这个行业的关键。4.其他岗位还有很多可能,有去银行的,有创业的,有去企业的。这类学生都是自己有规划的,平时也都有实习及很多活动经历的,这些都有助于她们寻找工作。走这条路的话,一定要多尝试,多去实习,不能宅在书院里。其实这不仅仅是哲学系学子的出路,是很多毕业生毕业时共性的可能选项。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路,如果没想清楚,也一定要多做积淀,免得自己在选择的时候,每条路都走不通。当公务员不是党员,去读博没有论文没有想法,去工作又没有实习经历。

独见晓焉

哲学是研究什么的?什么才能被称为是哲学?

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逻辑学,方法论,一种意识形态,哲学的对象包括很广阔,既包括自括自然界(宇宙)也包括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因而也成为各类具体学科的指南,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什么唯物和唯心的关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简单把哲学归结为唯物和唯心论本身就背离了哲学原理,把宇宙(自然界)片面定性为物本身也是错误的,1,物只是宇宙的组成部分,2,宇宙空间是空与间才是直接关系,物质和宇宙是间接关系,是第二性关系,3,物质本身并没有存在价值,物的存在价值只有人的具体思维(辩证存在)才能实现,因而在哲学领域中思维和存在才是直接的内在的相互的第一性关系而物质和思维则是间接的外在的对立的第二性关系,在哲学领域中只有辩证存在论才能说明物的存在价值也包括人的生存价值,而辨证唯物论则恰恰相反。个人觉得,心与物的区分,就是“体与用”的区别。心者物之本体,物者心之应用。把心与物对立去看待,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因果理解。因果关系,已经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区分和关系,包括心与物。唯物主义不是不承认精神,而是物质是精神的基础,比如人的感情思维是精神的范畴,但如果失去大脑和人的生理运化这种精神就不存在了,就象把电脑硬件破坏了,里面的信息就无从谈起了,依托物质产生了精神,精神又能影响物质的变化,就此如情绪会影健康和工作效率一样,所谓唯心论的错误是在这个“唯”字,他认为精神可以无中生有或独立留存,其实所有的信仰和精神的流传及神佛的选化也都是借助人群个体的肉体心脑传递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这就是哲学的本质,除此之外哲学还要揭示出规律的内容的性质变化的逻辑为事物的发展指明方向等。哲学是什么?简单说哲学就是探讨探索世界到底是什么的一门学问。为什么会出现这门学问?从古典哲学出现前宗教就出现了,以神学为代表,解释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但是人们发现好像不对,就有了探索。出现了古典唯物或者唯心主义。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学者在探讨,只是中国自有了马列哲学以后就停止不前了,没有再出新的哲学理论。哲学是关于人生存在价值探寻的自圆其说的学问。而科学则是探寻真理的唯一学问。只是哲学与科学存在着边界上的交叉点,故而有部分哲学之说关乎到真理的问题。然而其给予的多是模糊的一些命题。人们常说哲学是爱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讨论了智慧,认为智慧是关于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哲学追求的则是最高级别的事物根源和原理的知识。黑格尔则进一步认为哲学以绝对为对象,是追求绝对的特殊思维运动。在我看来,这种追求绝对的思维运动源自于人类概念逻辑的心灵驱动,即概念统摄和概念从个别到特殊,特殊到一般,一般到根本的顶层统摄的逻辑驱动。哲学是方法,科学是知识;哲学是形而上学,科学是形而下学;哲学是科学的出发点(假设)与落脚点(结论),科学是哲学方法的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哲学与科学殊途同归:最具体的哲学是科学,最高形式的科学是哲学。哲学是认识论,科学是方法论。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看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是口才好的传销专家,自从科学普及,提供了一种客观判断对错的方法,哲学自此没落,目前再不会出现大哲学家,因为科学解释力太强了。哲学认为,砖头只是一个气。你也只是一个气。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天地之间一气而已。现在的科学量子观点也这么认为。但是哲学还认为。你和砖头虽然都是气。但是你们俩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气。只是现在的科学还没有认识到。什么是哲学?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建成宏伟工程,象埃及金字塔!煅造大型轮船的水压机都从简单哲理提示造出来的!有的人把哲学形而上学!把它复杂化,和尚摸不着头脑!把理论简单化,指导实践,就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造福人类!说哲学是科学之母并不无道理!古代的人类还没开智的时候就是靠哲学开拓思维,展望未来!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慢慢就演变成了今日的科学!哲学是对你所认为的这个世界的一种思考与感悟,然后依靠科学去寻找真理!假如把科学比作路,那么哲学就是指路灯!哲学是研究事物对立的本质和社会问题复杂关系的解释,即复杂问题化整简,而且有条理,依据明白,方法精细,论理逻辑,思维规律。如法律规定就是哲学的原理。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人对世界正确的概括和总结。具体从4个方面来回答。 1、宇宙由物质、时间和空间三足鼎立构成,它们都遵循不灭定律,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 2、世界的一部分可以被人类认识(如定律、定理),另一部分人类永远认识不了,不能认识(如无穷远处的事物)。实践是人的行动和行动对象共同形成的产物,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对象,实践是认识的中间产物。 3、全面、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一分为n(n为恰当的自然数)的分析认识处理事物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片面分析事物方法,不具有通用性。 4、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观点和认知。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自然和科学观的指导与方向。哲学思想引导人们生活方式。人生处处有哲学,一个人存在有什么样的哲学思想和思维,就怎样生存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讲究的是逻辑自洽,还是爱智慧和本体论的字面理解比较贴近。 因此才会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一加一等于二就是简单逻辑思维的产物。而在没有实验验证的基础上,爱因斯坦推想出谁也不懂的相对论,则是复杂罗辑思维的产物。因此,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也都是真正的哲学家,在科学领域有着突出的学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显然,你并没有理解哲学的含义,是按照某种思维框架和立场谈问题的,这是哲学思维的大忌!哲学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智慧是神的品质,我们只是爱智者。苏格拉底如是说。对问题要思辨、要质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遵循形式逻辑,要能可以实证。哲学是最没有实用的学科,但又是最自由的学科。全面哲学新文化发现者说:宇宙物质运动变化了的自然规律之理既哲学。也可以说哲学是宇宙物质变化运动规律之理的代名词。哲学是运动变化的意思,是没有哲学家之前,就已存宇宙物质运动中。人类只能是探询发现哲学,而不能创造哲学。我认为历史以往的思辩哲学,都是相对的局部探询哲学。哲学的研究,与研究的哲学,不是一码事。研究哲学的终极任务,就找到宇宙物质运动的总规律值尺。然后人类都使用这把衡量尺的万能工具,来生活工作。明白了哲学的全部,既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全部。在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里,物质是由材料、结构和功能组成的唯一,全部的整体。人是物质的全部表达。人的“灵魂”意识,只是材料、结构形成的功能。物质是永恒、永远、无限和全面、全部的概念。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说法,是宇宙物质运动不存在的。是把物质材料、结构和功能完整不可分的概念,硬给拆开,把思维意识功能单独拿出来和物质对比、对抗。材料、结构和功能的物质,不管怎样分割,都是三位一体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外。物质运动是完整的哲学,也是哲学的全部。只有人类只有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才可能有普世文化的中国梦~世界梦的现实到来。我非常期盼,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立项研究我发现的全面哲学新文化,然后研究用 唯一、完整的宇宙物质观念,去重新分析历史、现实和未来,得到人的终极认识,换句话说认识人和事物终极矛盾,就会得出解决终极矛盾的方法论,跳出永远在“长征”的改革路上的痛苦磨难,到达幸福的全面社会,走向全面世界。谢有识之士给以的支持!在这里我声明,全面哲学~全面文化,是宇宙的、是客观的,与我的言行、对错、好坏和高下没有任何关系,我只是全面哲学新文化的发现者,并不能代表全面哲学和全面文化的客观存在。这就像数学老师讲数学,他个人的好坏对错极言行,不代表数学本身的恒定的科学性。做人,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对物的学习和认识,继续在物中去实践认识,在认识中去实践,你自然就会体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你对感性和理性认识都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你还在自由自在的生活,你在分享社会的物,你没有去创造物。哲学也就是政治学,哲学思维包含了法律道德,智慧与爱结晶,举个栗子:有辆火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发现前面有六个工人在修这条铁路,火车也刹不住,同时呢你看到另一条铁路上只有一个人,这时候你只要轻轻动下你的手让火车行驶只有一个人的铁路上,那么你救了六个人,却直接害死了那一个人,可是你害死的那一个人是属于违法的,那个人本来是与这件事无关的,是你直接杀了他!如果那六个人遇难只是一起交通事故。说完了,如果有说错还请你们改正。哲学的定义:对重要问题追根索源的终极思考而达到简捷结论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 所谓哲学,其实就是非常高明的理性智慧;是解决问题的行动依据;是高级学习技能(工具学科);是学习的高级阶段。 哲学是对经验和信息进行深加工的过程。 哲学,就是出于对智慧最深沉的爱和追求。哲学是探究世界本原的一种活动。哲学需要世界观的引领,也需要方法论的工具。哲学并不是世界观,也不是方法论。 当然在哲学活动中可以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类的活动也会借助到哲学的方法。种地需要气象知识的指导,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气象。种地有很多方法我们也会用到别的方面,但不能说种地就是方法论。 哲学更不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什么辩证法。如果是,那么柏拉图、康德、叔本华他们做的都不是哲学了?

不争

「原创」搞哲学研究需要注意什么?

谈到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哲学本身,二是研究哲学的人,三是怎么研究。一、哲学本身“哲学”一词在新华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哲学的特点在于它的原理性,即它是一种普遍规律,它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体事物的共同特征,它具体表现为一般性、概括性和宏观性。哲学的实现方式在于归纳,它最终通过概括和总结来完成它的使命,通过概括和总结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使复杂的东西变得容易掌握、容易应用。哲学的社会价值表现在它通过概括和总结最后形成一种普遍规律,用这个普遍规律能够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导人们去不断的创造,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二、研究哲学的人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否则就不适合研究哲学。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力强,善于实践,能够始终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抽象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普遍的一般规律。3、好奇心强,有钻研精神,能够为一个疑问不辞辛苦的寻找答案。4、善于从宏观上把握一件事情,不局限于一个小的思维框架中。5、发散思维能力强,善于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能够突破常规思维逻辑去分析问题。6、心胸阔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乐于接受别人的质疑与批评,能够在承认不同观点存在的前提下保持一个客观的心态去探讨问题。7、不因自己取得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命清高,能够始终保持一个平常心、一个客观的心态。8、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能够拿得起放得下,不过度执着于某个概念而无法自拔。9、有较好的语言功夫,能够准确的运用词汇表达自己的思想。10、思想要端正,从事哲学研究的初衷是爱好,目的是从中获得快乐,不要妄想收获名利。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你的心胸才能开阔,你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你才有可能在哲学研究上有新的发现。研究哲学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或存在弱项,那么他的研究就会陷入僵局,停滞不前。三、研究哲学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一)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了解人类已知的哲学原理和前沿的哲学思想。2、以已知的哲学原理为依据去解决所遇到的哲学难题。3、以哲学的特点和实现方式为依据论证哲学问题,不偏离这个依据。4、自觉的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5、能够很自然的投入到普及哲学知识的工作中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哲学领域中来,壮大哲学研究者队伍。哲学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大课题,不是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得了的,需要人类的共同智慧。(二)哲学研究的注意事项1、在哲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一个宏观的高度,这是为避免陷入自己的小逻辑中而自己却没有察觉,造成研究的片面性,失去全局性和普遍性。2、一定要借助人际间、报纸、网络等媒介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通过别人的质疑与批评来实现对自己研究思想的修正。3、为了研究哲学的方便,我们可以创造一些词汇,但不能热衷于创造词汇,过多复杂的词汇会使很简单的哲学变得复杂,变得深奥,变得没人愿意看,因此远离群众,失去群众。我们一定要本着能不用就不用特殊词汇的原则,尽量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词汇进行哲学思想的表达。4、对于人类的一切概念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陷入自己的哲学思想中无法自拔,拿得起却放不下。5、研究哲学不能带有功利性心理,不能是为了在哲学界成名而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只能是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目的是从中享受快乐。带有功利性心理去研究,只能使研究走向狭隘的一面,逐渐滑向急于求成的心态,只关注一点而看不到问题的全部。关于哲学研究,本人不才想到这些,写了这些,望能够给更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以启示。如果我的某些论断存在错误或不完整的地方,请各界人士直言指证,以共勉!

渐悟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我思故我在”确应作为哲学第一原理。粗略地感受到大多数哲学家的论述都有局限性。伯特兰.罗素的思想确实比较广博且精湛.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辨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机械的哲学理论,而是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回答。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亲人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但是我们需要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诠释。物理学中,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作为智慧生物的我们仍然需要好好努力,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画外音

哲学高深莫测吗?研究生、学者、大家也许都是“哲学家”

假如哲学既不是你要考的科目,又不是你赚钱的职业,但你心血来潮时思索了不少的问题都很奇奇怪怪,其实在某个角度来说,你也算个“哲学家”。而这些疑问的本质就是哲学,换言之大家该怎样理解自己?怎样去对是非对错进行判断?怎样去看待世界?怎样去对待生死?引申热文--了不起的科学——科学起源于哲学大家思考类似哲学的问题,其实由于生命里经历了很多很多,有爱恨、有欲望、有空虚、有绝望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想不明白生命里的类似“大问题”时也像患上了感冒,浑身都不自在,不能说致命,但至少常常让脑袋不够清醒,也迷惑、也无助……很遗憾的是这些“大问题”并不像感冒的情况,捂捂汗、喝喝水可以轻松战胜。精神层面的这些“大问题”,也常常出现在人生有些关键的转折点上,要想成功顺利地渡过那一个个关键的转折点,最终可以迈向更开阔的天地境界,需要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真谛,更清晰地领会世界的真实。个人看来,人生活究其本质其实只需要活一个清楚明白,别的什么其实很次要的。但对于这么个事,貌似仅仅哲学可以真正地让你办到。哲学,其智慧河流,起源是往哲先贤们的辩论及洞见,对艺术、科学、宗教很多人类文明的成果影响至今。而哲学史是源远流长的,哲学著作也是那么的卷帙浩繁的。哲学在众多人们眼里是无用的,不但深奥难懂而且不实用。随着今时今日越来越独立的各个学科,越来越精深,都离哲学也越来越远,哲学也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哲学科学@一设计群资料库但为什么仍然要学习哲学?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我们曾经追求实用到极致的传统文化,现在只追求实用,最后止于实用里走不出来。四大发明是我们伟大的发明,但是他们常被用于最简单的工具。并没有深入发展、进步,得到崭新的科学体系。哲学科学@一设计群资料库希腊人看起来闲的没事干吗?很多人认为希腊人对压根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哲学?但其实去事物的第一起源,事物的之后的本源到底是什么,事物改变的逻辑,这些其实才是人们对思考、对生命、自然乃至万物的探讨与学究、所以我另一篇论述提到科学起源于哲学。现代科学这棵参天大树也是在希腊哲学这个源头上,成长起来的。引申热文--了不起的科学——考察关于植物如何盘根就可存活西方列国开辟了大航海时代,凭借技术上的领先,获得的结果是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大洋洲,到处殖民、赢得了压倒性的领先优势。哲学科学@一设计群资料库实用却反受限于实用,无用之学也果然有大用。当今我们看见的各种学科,大都是起源西方,而西方科学的起源,又来自于希腊的哲学,所以希腊哲学其实是大家大多数知识的根源。引申热文--大学生的冷门高薪专业,毕业生知道多少呢?问题来,哲学到底是什么?所有评价中最经典、最准确的,当属大哲学家康德对此问题的评价。“哲学是哲学知识或来自概念的理性知识体系。就世界概念来说,哲学是关于人类理性的最后目的的科学。哲学是关于智慧–理性的立法者的学说…… ”。引申热文--匆匆那数十年寒暑努力只为大学读书梦后人把其精辟之处总结为——“哲学乃万学之学”。所有知识都发源于哲学,所有知识都发展于哲学,所有发展出来的知识也都反向统一于哲学。

峨眉山

哲学考研丨我在复试的尽头等你——面试篇

笔试关只是前戏面试才是血淋淋的战场学术大牛排排坐在你对面想想就有些头皮发麻少侠莫慌!抱紧我面试攻略立马奉上哲学专业的面试一般不会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主要由英语面试和专业课面试组成,且英语面试大多是跟专业课面试同时进行。个别名校会分开进行,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的外哲专业等。一.英语面试对哲学专业来说,英语面试要求不会太高,但表现好会给你加分不少,尤其是报考外国哲学的筒子们。部分学校面试会有英语自我介绍的环节,对于这种学校,需要提前准备好一段英语自我介绍,2分钟以内为宜。自我介绍包含但不限于:个人基本情况、兴趣爱好、为什么选择哲学专业、对哲学哪个方向比较感兴趣等等。必须把自我介绍倒背如流,发音尽量准确,老师只是听听口语,不会太关注实质内容,没必要整一些看着来牛批读起来卡壳的句子。大部分学校没有自我介绍环节,而是在专业课面试过程中附带进行的,老师会直接上来就以问答形式开始。可能会有些突兀,大家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种问答常见的形式,是桌面上会摆放几张英文文献的卡片,让你随机挑一张,朗读,翻译,然后围绕这段文献回答2-3个问题。部分学校没有卡片,会直接问一些专业的问题。因为大多数同学长期处在“哑巴英语”或“中式英语”的状态,所以口语很poor。这段时间需要每天坚持practice speaking English。很多小伙伴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纠结自己回答的内容是否准确而变得“难以启齿”,其实英语面试主要还是考察口语,不用太在意回答的内容好不好。小伙伴们在面试时要有勇气,如果没听清楚问题,一定要补一句:“I beg your padon”。别不好意思,听懂问题才能回答,答不上来才尴尬。关于口语练习,给几个小建议:1、每天朗读在准备复试的日子里,每天朗读英文原著2~3页,多听地道的口语发音(美式英式皆可),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也可以下载英语app练习口语,如“可可英语”app。2、练习翻译在阅读过程中,试着概括文章大意或者翻译,以应对面试时的临场翻译。如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等都有翻译英语文献的环节。3、中英文原著结合阅读如果遇到不懂的专业术语,可以中英文结合阅读。这里夜白君推荐考中哲的同学使用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英文对照版),外哲的同学使用英文版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中英对照阅读),边读边划出专业词汇、哲学家名称等进行记忆。4、提前预练对答平时可以找个小伙伴,模拟面试问答,练习自己的口语。二.专业课面试英语面试终究只是配菜,专业课面试才是决定你能否吃好这顿考研全餐的大菜!虽说不同学校的专业面试五花八门,但有很多套路都受用。首先,面试会围绕老师们的研究方向进行,应届生要趁着还能免费用知网的“特权”,先把报考专业几个主要老师的大作都下载好,尤其是导师的论文,一定要多读几遍,研究清楚老师们的研究方向和学术特点。其次,面试主要考察你阅读过的哲学原著,或者对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了解程度。因此在面试前要深入了解1-3本原著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原著的选择尽量往面试老师们的研究方向上靠。以下讲讲面试的注意事项,留意啦!1、仪容仪表虽说颜值对做学问的人来说不太重要,但还是要给老师们良好的第一印象吧。对于咱哲学专业来说,不管男生女生,穿着大方整齐,显得精神干练些就行。可不要为了显得郑重其事就穿得跟卖保险一样,但也不能太邋遢。爱美的女生切忌浓妆艳抹,淡妆才是王道。2、言谈举止说到底还是态度问题,态度甚至会左右你的命运。教授大牛们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呢?想在他们面前装X怕是没门。面试时,大家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言谈举止得当,眼睛不要乱瞟,说话时目光主要在提问老师身上,也别忘了兼顾其他人。控制语速,不紧不慢。虽然这是一句废话,但还是得说:别太紧张!复试考察的是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心态的好坏在此一见高下。试问一个看起来很怂和一个看着就人淡如菊的学生,谁的气质更符合哲学系呢?所以,即使你慌,也要装出很自信的亚子。小编的建议是,在面试之前,有空就对着镜子练习,观察自己回答问题时的表情神态,加以改善。能找到熟悉的研友一起练习就更好了,互相模拟,指正对方的不足,包括面部表情、回答礼仪等。3、自我介绍。中文自我介绍要比英语版更详细、更专业。内容要有基本信息+读书经历+考研缘由+读研规划+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如果是初试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在自我介绍时也可以讲初试分数和排名。(1)基本信息。姓名、本科院校及专业、家乡(不瞒你说,有的老师特有故乡情结)、本科成绩(成绩一般的请忽略)。(2)读书经历。主要介绍和哲学有关的读书经历,也可以讲为什么选择哲学专业。如果本科发表过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也可以介绍。没有很多学术或读书经历也没关系,表忠心就好。多表达自己对学术、对这个专业的向往,起码让老师看到你对哲学的热爱!(3)考研缘由。讲清楚自己考哲学研究生的原因,让老师看到你考研是个成熟的决定,而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4)读研规划。读研规划一般和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讲,简单交代对哪个领域感兴趣,想要研究什么,可以趁机对在座的某1-2位老师表达好感,有读博打算的一定不要藏着掖着。4、答题逻辑。在回答问题时,尽可能有条理、有逻辑一些,而不是想到哪说到哪。就跟码论文似的,用第一、第二、第三还有最后来回答,显得你很有逻辑。即使上并没有,至少表面上有。做得比大多数人好,你就成功了。还可以用“总-分-总”的模式作答,用1-2句话先说大致的思路或看法,然后分条说具体的123点,最后1句话做总结。一个问题不会给你太多时间,尽量在5~8句话以内讲完,长篇大论会直接被老师打断,那就尴尬了。面试有个重头戏,就是考察你对哲学原著的了解。可提前准备1-3本熟悉的哲学原著,老师可能会围绕你阅读过的哲学原著进行提问。但也有些很皮的老师会故意绕开你熟悉的哲学家,提问关于其他哲学家的问题。这时可以结合哲学史稍微讲一讲,然后明确表达自己对这个哲学家不是很熟,能否介绍自己比较熟悉的哲学家或原著,试图挽尊。这是一场博弈战,一定要不卑不亢!By the way,如果本科专业和哲学比较接近,也可能会被问到关于毕业论文的事,这种同学要提前准备好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5、保持谦虚。对于专业问题,切忌不懂装懂,也不要支支吾吾傻愣在那,反正在大佬们眼里我们都是菜鸡。遇到不会回答的问题,可以先讲出一些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然后委婉表达自己不是特别了解。哲学系的老师们都很和蔼,不会随便黑脸的。千万不要跟面试老师辩论、抬杠!小编的一位师姐,以初试第二的成绩进入了复试,而且因为当时有人缺考,所以他们只需要淘汰一人,就能上岸,可以说非常稳。结果她在复试中不知怎的就和其中一位脾气也挺火爆的导师争执起来,被对方怒送零蛋。不过她也是个幸运鹅,后来又被其他导师捞了回来。就想告诫大家,顶撞面试老师只有一个下场,就是——不管你自认为多才华横溢,多特立独行,在你眼里某个哲学家就是渣渣,或者觉得哪个老师的想法很扯,面试的时候都请你收敛起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什么话考上研究生再发表也不迟!6、保持礼貌。刚走入面试教室,要先跟各位老师打招呼,再坐下。面试结束时,一定要感谢各位老师,离场前稍微点一下头或鞠个躬以示尊重,可不能直接扬长而去。复试完结后,正常情况下2-3天结果就能出来了,快的话当场就给你个了断。学校会在一周左右正式公布拟录取结果。34所高校复试时间比较早,要是复试不幸折戟,可以第一时间准备调剂。后期我们将邀请曾分享过武大考研失败经验,但最后成功调剂的星稀学姐为大家带来年度最强调剂宝典,尽情期待吧!当然,还是希望看到这里的各位“一研为定”!我一直信奉这句话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复试面试尽管来战!

无羊

考研马哲专业属于什么类?

马哲的全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考研的科目中,是属于哲学门类,哲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专业代码是10101。哲学门类只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没有专硕。全国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院校一共有60余所,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该专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为基础,既重视以原典思维训练为根本的基础理论研究,又强调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显著特点的实践性,密切结合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强化时代性、应用性现实问题研究。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自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经过几代学人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学科实力,成为连续五届陕西省重点学科、省级优势学科、省级特色学科。近十年来,在价值哲学、思维方式、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人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诸领域,形成特色明显的研究优势。导师组整体实力雄厚,老中青相结合,发展后劲足;学风优良,敬业态度端正,学科带头人分别荣获全国和省部师德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荣誉;导师组成员主持完成和正在完成一批国家和省部重要科研规划课题;在人民、社科、中央编译出版社等出版了一批优秀著作、译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了数百篇论文;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励20余项。特别是价值哲学、思维方式、文化哲学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变固外战

我们为什么要研读哲学?

昨天晚饭之后,我听了樊登老师讲解的《哲学起步》。这本书是前两天就开始听了的,但碍于本书的作者,也就是与樊登老师对话的那位老先生讲析咋一听确实太过平淡,我在当时就没有了坚持听下去的兴致。然而今天硬着头皮把它听完之后,不仅意外感觉收获颇丰,甚至还顿时对那位71岁的老作者肃然起敬。哲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明白,那就是搞清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3个最根本性的命题。也请大家原谅这3个人类史上最简单的命题确实太过空、太难解释,即使这位成果丰硕的武大老教授已经研究哲学50余年,我们听他讲解哲学起步时,仍然感觉前后矛盾、前后牵强,譬如他说“我是谁”就是“走着瞧”这个论点未免太让人贻笑大方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真心爱哲学,50年的哲学研究让他自己深刻明白了人生的追求价值,也让他更清晰了学者对于自己的标签意义。同时,哲学更给他带来了享受工作和生命进取的活力,听他讲话一点不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听他分析和展望自己,我们大家都感觉信心满满,原来人生如此美好,还有很多使命和目标需要去实现,不是简答的车子、房子和票子。他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我们要珍惜当下,即便70岁了,但依然要永不停歇、乐观向上的追求和生活。同时,书目作者在讲述中把康德与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类比,我没有想到康德这样一个影响世界几百年的大思想家一辈子终其一生没有走出过自己出生的小镇,我没有想到康德就是“自律即自由”这一朴素哲理最好的践行者,他认为自己身体底子差,那就风雨无阻的每天坚持锻炼,他认为自己天资不够,那就博览群书、笔耕不辍,每天这样简单枯燥的生活模式,他硬是坚持到了80岁,坚持了一辈子。作者从康德的思想和经历中看到了自己努力与追寻的方向,那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读有所悟行有所动呢?最后,作者在阐述哲学对于青年一代和儿童成长的意义时,表达的真心到位,哲学能让儿童始终保存童真、始终保持探究这个未知世界的勇气与热情,能让我们青年一代回味童真、找回追求新鲜事物的激情与动力。这些教育和成长理念,对于我们坚持读书、写作、生活,对于我们更好的教育下一代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哲学带给我们的视野与力量。

益矣

哲学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哲学?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哲学的意义与人的存在无法相分。在其现实性上,人的存在主要展开为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成己即认识人自己和成就人自己,成物则表现为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二者构成了人的基本存在处境。理解哲学的意义,难以离开人的以上存在处境。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认识世界和成就世界包含不同的视域。大致而言,这里可以区分知识的进路和哲学的进路。在知识这一层面上,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说明主要侧重于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或某一对象,其特点在于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握这个世界。相对于知识的进路,哲学对世界的说明和把握首先以跨越知识界限的方式展开。以特定的领域、对象为指向,所达到的往往是彼此分离的存在形态。然而,世界在被知识分解之前,并非以这种相分的形式存在。真实地把握世界,相应地不能仅仅停留在分解、分化的层面,而是需要跨越知识的界限。在这里,哲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知识的视域。人与世界的关系既涉及“是什么”,也关乎“应当成就什么”,对世界的理解和说明主要与前一问题相联系,对世界的成就则进一步指向后一问题。在成就世界这一层面,“应当成就什么”所关切的,主要是世界变革的价值方向,即成就何种形态的世界。从总体上看,知识性的进路更多地体现于在事实层面“是什么”的问题,价值层面的“应当成就什么”则并不构成其题中之义。尽管知识也与特定对象的变革相联系,但它主要在技术的层面、经验的环节方面牵涉相关问题。比较而言,哲学则不仅关注世界“是什么”或“何物存在”,而且也从价值之维关切世界“意味着什么”以及世界“应当成为什么”。在“应当成为什么”这一层面,问题涉及的首先是成就世界的价值方向。哲学既关注人的理想和需要,也关切变革世界的价值方向,由此,哲学也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某种引导。广而言之,在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哲学本身又内含不同的进路。首先是“以物观之”。这一进路的特点在于从“物”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它所指向的,主要是对象和世界的本来形态。相应于此,“以物观之”主要以世界实际是什么为关注之点,其侧重之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照,而不是对世界的变革。与“以物观之”相对的是“以心观之”。在理解世界这一方面,“以心观之”趋向于对象向“心”的还原。这里的“心”可以取得不同形态,包括感觉、理性、直觉、意志、情感等等。从“心”出发理解世界,固然涉及对世界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更多地着眼于观念层面的构造,而不是对世界的现实变革,所谓“以心法起灭天地”,便从一个方面体现了这一点。事实上,在“以心观之”中,对象向心的还原与世界的思辨构造,往往相互交错。20世纪初以后,哲学又经历了所谓语言学的转向,与之相联系的是“以言观之”。“以言观之”注重的是语言中的存在,它固然体现了比较严密的逻辑分析,但其关注之点主要在于我们言说对象时所运用的语言,语言之外的存在,往往处于其视野之外。与上述基于物、本于心、诉诸言的进路相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联,还可以有另一种形式,后者具体表现为“以事观之”。作为中国哲学范畴的“事”,广而言之也就是人之所“作”或人之所“为”,亦即人所展开的各种活动,包括知和行。“以事观之”的前提是区分本然世界和现实世界。本然世界尚未与人发生关联,现实世界则是对人呈现多样意义的存在,它形成于人的实际活动,而人自身则生活于其间。“以事观之”意味着走向以上论域中的现实世界:在肯定通过“事”而扬弃世界本然性的同时,它也基于“事”而赋予世界本身以现实的品格。二与“成物”(成就世界)相关的是“成己”,后者以认识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为具体内容。在认识人自身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知识的与哲学的不同进路。人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品格,又有心理学意义上的规定,还有社会学意义上的属性。与之相应,对人的理解,也可以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之维展开。知识性进路对人所作的理解,主要限于人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相对于此,哲学对人的考察更侧重于把握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历史地看,从先秦儒家的人禽之辩,至近代康德所提出的“人是什么”或“何为人”,一直到晚近随着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等出现而发生的人机之辩,等等,都涉及从哲学层面理解何为人的问题。在儒家那里,道德意识被视为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对康德而言,相对于受因果关系支配的现象界的对象,人既具有为自然立法的理性能力,又包含自我立法的善良意志。从人机之辩看,可以进一步区分自然之人(natural human being)与人工之人(artificial human being)。自然之人也就是没有为外在技术所改变的人,人工之人则是与生物技术(包括基因技术)、人工智能相联系并受到这些人工因素影响的人。作为广义技术的产物,以上视域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仍是与物分别的人?这是需要反思和回应的问题。仅仅以知识性的考察为进路,显然难以对以上问题获得深入的理解,这里,哲学的视域同样不可或缺,而它所关涉的“何为人”或“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则往往被哲学家视为“哲学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在宽泛的层面,可以把人看成是追求意义的存在,这种意义追求又通过人所“从事”的多样活动而实现。就此而言,人无疑因“事”而在:不仅现实世界生成于人所做之“事”,而且,人自身也因“事”而在。正是在“从事”多样活动的过程中,人取得了不同的存在形态:通过参与政治活动,人逐渐成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政治的动物;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人逐渐成为科学技术人员;以从事艺术创作活动为前提,人逐渐成为艺术家;如此等等。从这一视域看,所谓人工之人(artificial human being),更多地表现为“事”的产物或“事”的结果,而不同于作为做“事”主体的人。如上所述,知识对人的理解,侧重于人的不同规定,包括生物学规定、心理学规定、社会学规定等等。从哲学层面看,具有不同规定的人又呈现相关性和统一性。正如哲学对世界的理解趋向于跨越知识的界限达到世界被知识分化之前的统一形态一样,哲学对人的理解也侧重于跨越知识对人的分离,由此达到对人的真实把握。宽泛而言,在哲学的视域中,与人的存在相关的理性与感性、存在与本质、个体与社会乃是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展现,这种关联同时构成了人之为人的真实形态。从成己(成就人自身)这一层面上说,问题不仅关乎实然,而且涉及当然。“当然”所指向的是人的理想形态。就精神之维而言,在实然的层面,知、情、意在人的存在中相互交融,在当然或价值理想的层面,知、情、意的这种交融同时又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紧密联系。同样,前面提及的理性和感性、存在和本质、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联,不仅仅表现为人之实然(人的真实形态),而且也构成人之当然,与之相联系,就成己或成就人自身而言,在更为自觉的层面达到人的以上统一形态便成为内在的要求。进而言之,在哲学的视域中,人的更为终极的走向,体现于对自由的追求。事实上,人类历史的每一演进,都表现为在一定层面上向自由之境的迈进。从成己这一角度看,人的自由同时意味着成就自由的人格,后者并非抽象、宽泛的精神形态,而是具有实质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说,这一视域中的自由人格可以理解为德性和能力的统一。此所谓德性不同于狭义上的道德规定,而是表现为综合性的精神形态,它与中国哲学所讨论的本体和工夫中的“本体”具有相关性。以对工夫的制约为指向,“本体”包含认识、审美、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从不同方面引导着工夫的展开。比较而言,与德性相联系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成己与成物的内在力量。从根本上说,人的自由具体展现于价值创造的过程,正是这种创造,使人不同于仅仅受制于因果必然性支配的对象。以人的自由为指向,价值创造既涉及价值方向的确立,也离不开化价值理想为现实的内在力量。自由的人格一方面以具有价值内涵的德性引导价值创造的方向,另一方面又通过不断生成的能力为价值创造提供内在的力量。作为自由人格的相关方面,德性与能力彼此交融:能力如果缺乏德性的引导,往往会失去价值方向;同样,德性如果缺乏能力的依托,则容易导向玄虚化。正是德性与能力的统一,赋予自由的人格以现实的形态。三前面所述,大致关乎“何为哲学”。与“何为哲学”相联系的是“哲学何为”,后者体现于对世界和人的根本性问题的关切和。人作为人,总是有大的关怀或终极性的关切。从何物存在、如何存在,到何为理想的存在、人自身为何而在,等等,都属于人需要关切的根本性问题。历史地看,西方哲学很早就形成了哲学起源于惊异的看法,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哲学最初产生于人类的惊异或好奇。如所周知,“惊异”涉及对世界的理论兴趣或认识兴趣,以“惊异”解释哲学的起源,相应地着重从人类的认识兴趣或理论需要来探讨哲学的产生。与这一思路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多地从忧患的角度来理解上述问题。中国最早的哲学经典之一是《易经》,在、探讨《易经》如何产生的时候,早期哲学家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传·系辞下》)事实上,这是用问题的方式提出一个正面的见解,这里的“忧患”相对于“惊异”来说,更多地表现为从价值的层面对现实和人生的关切,以“忧患”为哲学之源,相应地主要是从人类的现实需要、价值关切这一角度讨论哲学的起源,这与前面所说的惊异着重于认识兴趣和理论兴趣,形成了不同的哲学视域。不过,在对世界的终极性方面,二者又呈现相关性:“惊异”所体现的认识兴趣并不是对寻常之事的好奇,而是对世界的根本性;同样,“忧患”所展现的价值关切,也不仅仅与日常活动相关,而是涉及与人的存在相关的人道等本源问题。这些根本性的和关切从不同方面构成了哲学的问题。就个体而言,在其成长过程中也总是会涉及各种超越性的问题。陆九渊在他四岁的时候就向他的父亲提出了一个很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天地何所穷际?”[3]481换言之,天地的界限在哪里?这一问题从今天来说,涉及世界在空间上的无限性问题。朱熹也问过类似问题。幼年时,他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是天。”朱熹便进一步:“天的上面是什么?”这既关乎时空的无限性,也涉及所谓超越的问题。王阳明在十二岁时,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答曰:考取功名(“读书登第”)。王阳明对这一回答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天下第一等事应该是成为圣贤(“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对“第一等事”的以上,同样表现为根本性的关切。相对于世界在时空上的无限性而言,以成就圣贤为第一等事更多地具有社会价值关切的意味。以上事实表明,不管是在社会层面还是个体层面,人总是面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性问题,哲学的关切则以这一类问题为指向: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包括知识学科,很少表现出上述本源性的关切。宗教固然也涉及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但是它主要是以信仰的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相形之下,哲学对以上问题则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的。从哲学的历史衍化来说,20世纪初以来,似乎出现了某种与哲学作为智慧之思偏离的趋向。以分析哲学而言,其特点逐渐表现为把哲学引向形式化和技术化。分析哲学讨论问题,往往并非基于现实存在,它对人生的意义等问题,也常常缺乏实质的关切,其推绎每每建立在思想实验之上,而不是以现实存在为根据。此外,分析哲学在研究方式和表述方式上,也渐趋技术化的走向,即使其所作的日常语言分析,也需要以语言学方面的专业训练为前提,这种技术化的工作,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沉思。与“做哲学”方式上形式化、技术化相联系的,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或多或少的忽略,它往往以形式上、局部性的清晰,模糊了实质上、根本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分析哲学对技术层面细枝末节的关注,已压倒了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关切。晚近尚可看到所谓“实验哲学”。实验哲学强调哲学的实证化,它所借助的工具,一是所谓问卷调查,一是所谓科学实验。但是,以哲学家的身份来做这些调查和实验,在相当程度上是以业余的科学家、业余的社会学家的方式从事哲学研究,这种进路,似乎很难真正从哲学的层面把握世界和人自身的根本性问题。哲学当然需要关注经验事实,但它既不是以经验还原的方式,也不是以实验科学的方式展开自身的研究。哲学的实证化趋向对古希腊以来通过理论思维的形式世界与人生根本问题的哲学进路,显然有所偏离。四从形式的层面看,哲学的意义与人在知行过程中的理性化追求相联系。这里所说的理性化的追求,首先表现为“说理”过程。“说理”在总体上以理性或逻辑的分析、推论为内涵,其具体内容大致展开为两个方面。一是“使之明晰”(make it explicit),当代哲学家布兰德的一部著作,即以“Make It Explicit”为题。作为哲学层面的思维方式,“使之明晰”既体现于概念的界定、辨析和澄清,也表现为思维过程的条理化、脉络的清晰化。这一意义上的“说理”,是把握世界、处理日常事务的必要前提。二是给出理由,所谓给出理由,也就是在提出某种观点或看法之时,提供一定的根据,进行相应的论证。这一给出理由的过程,使哲学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于随意的感想或独断的议论,而是表现为一种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过程。个体性的内在感想可以见于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之中,但是哲学却很难接受这类缺乏理性根据的感想或断言。与“说理”相关而又有别的是“讲理”。“说理”和“讲理”之别与“合理”和“在理”或“有理”的区分相联系。这里的“合理”主要是在于合乎理性规则或存在的法则,“在理”则表现为既合情又合理;“说理”更多地与“合理”相联系,“讲理”则较多地关乎“在理”。“合理”相对于不合理来说,所谓行动计划、施工方案等等,便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的问题,其中的实际内容涉及是否合乎存在法则。“在理”或“有理”是相对于无理而言,它具体表现为通情达理或合乎情理。通常所说的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便与上述意义上的“在理”或“有理”相联系。具体而言,合情合理意义上的“合情”之“情”,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实情,即实际的情形,引申为情境;一是情感。从前一层涵义来说,“有理”首先要求合乎真实情形或事物的真实状况,在这一意义上,“讲理”与“说理”是相互联系的,“说理”需基于实然,“讲理”同样不能罔顾事实。进一步看,合情同时关乎情境,而情境总是具有特殊性,由此便发生了普遍之理和特定情境的关系问题。一般而言,普遍之理无法涵盖一切特殊的情境,唯有对特定情境加以具体分析,才能为普遍之理的运用提供比较切实的前提和根据,使实践过程既不拘泥于一般的抽象原则,也不囿于特定的情境,而是趋向二者的具体沟通。这一意义上的合情合理,同时表现为前文所说的“合宜”。普遍之理与具体情境的结合,基于“情”的实情义。合情合理中“情”的第二重涵义关乎情感,与之相联系的“讲理”不仅仅要求其中的推论、言说有事实的根据并合乎逻辑,而且也意味着所言合情合理,能打动人,并使人心悦诚服、乐于接受。在此意义上,“讲理”与“合乎情理”彼此相通,其内容关乎理性和情意之间的关系,而“合乎情理”则蕴含着与人的内在意愿之间的一致。进一步看,人在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中的所言所行,不仅应当合乎逻辑规范或理性程序,而且需要合乎通常所说的“天理良心”,就其实质内涵而言,这里的天理良心可以视为一定共同体在价值观念和价值情感方面的普遍共识,合乎天理良心相应地意味着所言所行与这种普遍共识的一致,后者构成了合情合理的具体要求之一。五以上所说的讲理,同时渗入了价值内容,事实上,合情合理意义上的讲理,已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推论过程。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哲学总是包含价值关切和引导。在知识的层面,可以主要着眼于逻辑或事实,但在哲学的视域中,没有价值关切的说理、讲理最终都将趋向于空泛。前面曾提到,成己与成物既涉及“如何做”,也关乎“做什么”,其中“做什么”便与价值关切相联系,这种价值关切同时规定着人的知行活动的价值方向,包括人应当追求什么、人自身应当成为何种存在形态,以及更普遍意义上人与世界应走向何方,等等。以实质层面的价值关切为指向,哲学在个体之维进一步关联人生意义的探讨,事实上,古今哲学都曾以不同的方式讨论这一问题。孔子曾认为:“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其中所肯定的便是:就存在意义的而言,生相对于死具有更为优先的地位。换言之,对孔子来说,唯有真正把握了生命存在的意义,人才能对死的意义有更具体的了解。与之相对,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理解为“向死而在”的过程,这一过程又与对死之“畏”相联系,在他看来,正是对死的这种“畏”,使人领略到个体存在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从而回归真实自我或本真之我。这一思路可概括为“未知死,焉知生”,相对于“未知生,焉知死”,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人生进路:如果说,“未知生,焉知死”注重的是人的生命存在,而生命存在又构成了价值创造的前提,那么,“未知死,焉知生”则缺乏这样一种创造意义,二者内含着对价值创造在人生过程中意义的不同理解。人生意义的关切同时也涉及什么是好的生活,从古至今,哲学家们都在不同层面思考这个问题。对于儒家来说,好的生活就是合乎仁道的生活,仁道原则需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具体展现。与之相对,对于道家来说,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是合乎天道意义上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往往被视为理想的存在状态,这里同样体现了对好的生活的理解。儒家在后来衍化过程中所展开的“理欲之辨”,进一步涉及感性存在和理性本质之间的关系,其中同样关乎人是什么样的存在、如何趋向好的生活。不同个体、学派对好的生活的理解,当然存在差异。然而,我们仍然可以从比较普遍的层面,对何为好的生活形成某种共识。在基本的价值方向上,可以将好的生活理解为合乎人性的、有利于自由走向的生活。就人的存在形态而言,合乎人性既意味着道家所注重的天性和儒家所注重的德性之间的沟通,或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关联,也表现为感性和理性、存在和本质、个体性和社会性之间的相互协调。进一步看,这一意义上的人性化存在,同时意味着避免或超越人的物化。人的物化可以视为对人的存在意义的挑战。晚近以来,资本、权力、技术等等从不同方面构成了导向人的物化的可能根源。如何应对资本、权力、技术对人性的可能扭曲,是现代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社会的层面,往往面临和谐与正义的关系问题,“和谐高于正义”或“正义高于和谐”,则体现了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理解。事实上,社会的合理的形态,离不开正义与和谐之间的沟通。如所周知,正义以“得其应得”为本源的内涵,尽管罗尔斯后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对正义的理解便涉及以上方面,这一意义上的正义,以个体权利的尊重为核心。比较而言,和谐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内在存在价值的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说即以彼此承认内在的存在价值为前提。从社会存在来看,以上两个方面,即仁道的关切和个体权利的尊重,都是理想的社会形态应有的内涵。从更宽泛的层面来说,这里同时涉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其逻辑前提是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差异,往往使之无法共存。由此进一步考察,则面临什么是好的文明形态、如何处理和应对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回应这些问题不仅需要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对话,而且离不开从哲学层面上对文明的形态和内涵作深层理解。概要而言,把握哲学的意义,既涉及对哲学本身的反思,也关乎对世界和人的理解,这种反思和理解,无法离开成己与成物的过程。(本文系作者于2019年4月在华中科技大学“首届哲学教育与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记录。)

解兽之群

什么是哲学?哲学有什么用?让我们听听人民大学教授怎么说

最近一些年来,相当一部分哲学工作者不是直面社会现实,而是退回到所谓的纯粹学术研究之中。在哲学的研究中,注重的是哲学史、某个哲学家的思想或某一专题,对于哲学经典文本,愿意下大力气去进行背景介绍、概念分析、意义诠释,却不注意哲学研究在当下对社会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研讨。这显然是把理性的分析和批判与当下社会实践割裂开来,哲学家不是现实生活的实践者,而是所谓哲学史的仲裁者。这样,当下的中国哲学就表现出明显的与社会现实相背离、与人民大众的社会实践相脱离的倾向,哲学被社会边缘化也就成为必然而然的事实,出现了所谓“哲学危机”。面对哲学界的这种现状,我们重新思考哲学的本质、职能、作用,努力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或许对当下中国哲学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一何谓哲学?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命题。但一般而言,大多数哲学家都承认,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是人类特有的理论自觉。而且从整个世界而言,哲学大致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至前2世纪。在这几百年内,在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子百家哲学流派,在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在中东产生了以利亚、以赛亚等先知,而在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更是开启了“哲学的童年”。对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以“轴心时代”来形容其文化成就之辉煌:“在这数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含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注]这就是说,无论哲学史家们对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哲学有多么不同的定义和判断,但从哲学起源上来说,哲学是人类在其文明进程中必然要发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所的是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解答,但它又不是宗教神学的附庸,而是人类依据理性对这些问题的探寻和反思。此后的数千年,各个国家的哲学发展各有特点。以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学术而学术”的传统,突出了“爱智求真”的特点。这样,在西方哲学中,首先是要确定一整套严格求证的方法:先是界定概念,然后是假设前提,制定逻辑推理规则,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个前提和规则的层层分析、详细论证和真伪的判断。所以,西方哲学虽然五花八门,但其本质就是在热爱智慧的大旗下,积极探寻事物现象以及隐藏其后的本质,追求为万事万物奠基的“本相”,而不论这个“本相”是观念上的还是经验上的,表现为“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即形而上学。近代以来,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哲学出现了明显转向,不再像古典时期那样把哲学当作一门科学,也不像中世纪那样甘作“神学婢女”。经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洗礼,西方哲学终于重视对人的研究,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高扬了“人是目的”的大旗,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思想。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近现代以来,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全人类的解放当作自己的使命以外,大多数西方哲学流派受经验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主张仿效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以严格的逻辑推理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内容,以获得实用效果为目的,希冀建立一种排除形而上学、以获得知识的确切性和可靠性为追求的学问。由此就产生了实证主义思潮,经过“内在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持续推进,在20世纪进一步发展为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于是,出现了著名的哲学语言学转向。20世纪40年代后,分析哲学成为英美哲学的一个主要倾向,并由此表现出与欧洲大陆哲学的人文主义传统截然不同的目标和风格。在他们那里,哲学不再是关于观念论、本体论、认识论、世界观的学问,而是集中于语言、分析、逻辑、意义等问题,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语言意义的澄清和辨析。分析哲学在充实、完善哲学的分析手段、提高哲学表述的精确性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由于把逻辑和语言看作整个哲学研究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把哲学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当作了哲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大大降低了哲学探寻事物本真、追求真理和人文关怀的本质。还是在20世纪,不少欧洲大陆哲学家就对此提出异议,指出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虽然推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但它们取代不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和超验问题的关心,更阻挡不了人们对绝对真理的追求。也就是说,它们不能代替形而上。胡塞尔提出现象学就是要“直面生活世界本身”,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则是把“拯救地球和人类”当作自己的使命,及至列维纳斯,更是基于对“他者”的尊重而要求把伦理规范当作“哲学的第一本位”。进入21世纪,英美哲学家对哲学的本质及其作用有了新认识、新理解,出现了实用主义的回潮,同时又注重“心智问题”的研究,因为哲学的语言问题归根到底是出在“人心”这里。最近几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哲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哲学家们强调,传统的认识论、本体论研究要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成果,才能形成新的研究范式。这些新趋向当然是对单纯依靠科学技术的经验主义的一种纠正!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是,中国古代虽然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学说,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哲学学科,人们过去常常把哲学思想称之为“道学”“玄学”“理学”等。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中虽然也有本体论、认识论、人生观等内容,但并不把这些内容截然划分开来,而是平行组合在经、史、子、集之中。我们的学问,重点是基于经验事实的道德教育和社会理想的塑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修齐治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这就是把学术研究与个体体验和社会实践始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注重对人的道德、情感、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的教化,注重家庭和社会伦理纲常的保护,注重个人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奉献,恰恰表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在很大意义上说,即使在五四运动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这个观念仍然是我们的精神核心和价值基础。此外,中国传统哲学关于天人合一、古今变通、知行关系、形神关系、名实之辨等问题的探讨,涉及的这些基本哲学问题,在世界哲学版图上也占有不可或缺的独特地位。这里之所以提及五四运动,是因为到了明末清初,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强大,西方学术开始进入中国,开始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有为的知识分子为改变国家积弱积贫的面貌,大胆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不少人会通中西,开创了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道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我们是全方位地向西方看齐,在学术方面更是摒弃传统,提倡新文化、新学术,在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研究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是照搬西方经验,哲学社会科学体制建设没有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点。我国最早的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门,是在一百年前才建立的,它实际上是套用了西方大学的哲学系的做法,其授课课程唯独有中国特点的,只是增设了一门中华哲学史,其内容却零碎不堪。由此来看,20世纪初的中国哲学初创时期,其内容既有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也包含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方法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几十年间,我们几乎完全受前苏联的影响,照搬照抄联共哲学教材的观点,把哲学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军对垒,这实际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图式化的解释,也是导致当代中国哲学不能前行的思想阻碍。但无论怎么说,经过中国哲学人的百年奋斗,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哲学确实形成了既有自身特色、又包括外来文化的包容兼蓄的特质,为推动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我们立即看到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异同,而且还看到中国哲学思维强调的“文以化人”这个主题与西方哲学中“人文主义”观念是高度契合的。这是因为,东西方哲学虽有差异,但不论是描述性的表述,还是规范性的要求,说到底,哲学的本质和作用就在于促进人的存在和发展。如果我们再看远一些,还会认识到,世界各国国情不一样,哲学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但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面对的都是人类的既具体又共同的问题,只是不同国家或民族可能会给出不同的解答,表现出哲学的多样性。所以,哲学既有同一性,也有多样性;但从根本上说,哲学绝对不是限于书斋的学问,而是与人类实践生活密切相连的思想及其理论表达,这是哲学几千年来能够不断前行的基本动力。哲学一旦脱离开这些基本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放逐,就一定会被社会所抛弃。二在我们承认哲学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总结和概括,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生的、以理论形态呈现的文化自觉的时候,同时也承认了哲学是大智慧,而不是某门具体的科学或知识,它研究和改变的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以及认识自己的方式,它关注的是世界的普遍性,它是在把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去关注如何使用科学知识,并对科学加以反思或超越。从人类社会发展方面来看,哲学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曾说,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表明,哲学为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哲学之所以对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军事等产生很大影响,就在于它能够对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努力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并且对未来的发展指出方向,提供理论支撑。可以说,人类思想文化里最精致、最核心的东西都体现在哲学思想之中。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是人们借助理性思维来促进对自然界、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把握的一门科学,其宗旨就是为人类一般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哲学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为科学认识历史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关系的调整、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理论和方法。但是,哲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本质标志是,哲学是一门百科全书式的学问,以人类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切成果为基础,把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总体反思当作自己的职责。这样,与其他门类的学科相比,在知识的演进中,哲学只能退居于黑格尔所说的“密纳尔瓦的猫头鹰”的地位,这就是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学问,它的发问、分析和解决问题之道总是与现实有些距离。与此同时,哲学的这种优势也是劣势,它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普通大众,而它的问题又是人们始终会遇到的普遍性、永恒性的问题,而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之迅速则是以往任何时代无法比拟的,这就使得哲学在对普遍性与特殊性、永恒性与时代性问题的处理上常常捉襟见肘,在创新能力上相形见绌,哲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出现了与现实生活不相匹配的所谓“灰色理论”现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强调哲学“是精神的整个形态的概念,它是整个客观环境的自觉和精神本质,它是时代的精神、作为自己正在思维的精神”。从黑格尔这句话里,我们可以认识到,一方面,要发挥哲学的功能,让哲学回到实践中,并且去指导实践,中间是要经过一些环节的。哲学不是简单地跟在实践后面,人云亦云,而是要经过不断思考和分析,以特有的反思方式去关注、分析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最终提出自己的判断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我们切不可以此为借口,让哲学脱离现实实践。哲学是面向现实的、正在思维着的精神,它是社会现实生活在我们思想中的反映和观念表现,其反映越深刻,表述越准确,对社会实践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所以,哲学往往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理性程度。我们由此就看到哲学的实践性和社会性,认识到哲学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某种遐想,不是简单的文本分析,不是抽象概念的堆砌,不是所谓逻辑语言的表达。哲学能够成为一门绵延几千年而不衰的学科,恰恰是在于它努力联系实际,直接面对现实,能为现实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都是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现实概念和现实范畴,也都具有现实意义。所以,哲学的理论决不是抽象概念的集合,也不只是关于一般现象的理论,而是由具体概念形成的思想体系,是反映现实的本质理论。我们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哲学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主张从一切思想教条中解放人类自身。哲学所说的反思,其宗旨就是要从思想中发现洞察未来的认识能力。所以,哲学的这种深刻性就表现在,社会越是发展,人类生活越是丰富,时代变革越是剧烈,人们就越需要哲学的指导和帮助,越需要哲学的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任何一次巨大的变革和发展,都是以理论的转换和变革为先导,以思想观念的解放为前提;而吹响人类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号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时代精神和先进方向的哲学。马克思为此高度评价哲学在此一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他说:“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由此来看,哲学就意味着“头脑的解放”,哲学的重大发展一定会推动人的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就会引导人类事业的前行。哲学的这种重要而且特殊的作用,在现代中国已经彰显得明明白白。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成为共产党人的理论武器,而且在实践中开启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推动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成功。四十年前,在教条主义、个人权威盛行的年代,首先是哲学界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并且由此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奠定了思想基础。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代,如何使哲学无愧于时代,发挥哲学原本就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不是退缩到学术象牙塔之中,而是要让我们的哲学工作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通过对重大的时代课题的敏锐反映、深刻解答,既不辜负时代的使命,同时还要推动哲学的新发展!三在讨论了哲学的本质和作用之后,就必然会对中国哲学现状作出我们的判断,必然会感受到当下中国哲学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的严重性。如此,哲学的转型也就必定会发生。按照库恩所说,这是科学进步中必然要出现的范式和概念的转换,而引发转换的关键因素就是一些新的假设、理论和方法的出场。库恩这样说:“科学家面临反常或危机,都要对现存范式采取一种不同的态度,而且他们所做研究的性质也将相应地发生变化。相互竞争的方案的增加,做任何尝试的意愿,明确不满的表示,对哲学的求助,对基础的争论,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常规研究转向非常规研究的征兆。”[注]哲学的进步也同样如此,即从前科学进展到常规科学,一旦出现危机,就会发生科学的革命,再产生新的常规科学。但是,要实现哲学的进步或转型,关键是需要一种真正的思想范式的转换,一种在认识论、方法论和整个思想观念上的创新,然后才能做到学术上的重构。做到这一步,首先是要克服我们自身的思想僵化,在学科发展和建设中树立创造性的精神和勇气。中国古老的《诗经》曾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哲学的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受到各方面的冲击,但我们相信,只要人类还在,人的精神追求就不会停歇。中国哲学不仅拥有存在的价值,而且一定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做出贡献。其次是要正确对待当下哲学存在的问题,不能把人民大众和国家的期待与哲学学科的内在学术要求割裂、甚至对立起来,而是要看到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只有让哲学与鲜活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建言献策与述学立论达到内在统一,我们的哲学才会有生命力。再次是要勇于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当代的哲学家只有不断努力创造,推动哲学事业不断前行和发展,才能使哲学真正配得上“时代精神”这个称号。当然,我们在实现哲学转型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这样两种关系:其一是哲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的关系问题。对我们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知行合一,儒家文化关注的重点就是对人们的道德品行的教化和培养。因此,国人的思维向来是重实践、轻思想。但是,哲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哲学的实践性,不重视理论的提高和概念的凝练,就会抹杀哲学的理论特色,甚至容易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反过来,如果我们过于突出哲学的思辨性,而不注意哲学与实践的关系,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所以,重视理论,同时也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发挥哲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的作用。其二是东西方哲学相互学习和会通的问题。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对我们影响很深。在一定意义上讲,现代中国哲学就是在外部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西方哲学与东方哲学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间性的问题。反过来说,西方哲学在当下的发展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对中国学者来说,如何学习和继承东西方文明中的精华,用创造性的劳动推动中国哲学的发展,并以此影响世界哲学,确实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使命。我们既要考虑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同时也要注意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结合,既要体现中国的原创性、时代性的创造发展,也要兼顾哲学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从中外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哲学的转向从来都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深刻的反思、艰苦的创造和具体的学理来实现的。在当下时代,哲学首先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以知识体系意识为主导转变为以问题意识为主导,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带动学科的新建构;二是从单纯的民族视域转变为世界性视域,以深远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三是从哲学学科的分裂转变为学科融会——哲学不是一门具体学科,而是各门学科的总结和精化,所以,打破二级学科的分立,是实现这种转向的必要举措。当下,中国哲学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都应抓住这一机遇,努力推动和发展我们的哲学事业,展现中国哲学独有的特点和魅力!原作者:谢地坤(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