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连续五年入选全球权威智库报告榜单依依惜别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连续五年入选全球权威智库报告榜单

记者许健楠日前,国际权威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在北京、纽约、华盛顿、伦敦、巴黎等全球近130个城市正式发布。其中的“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榜单,全球共有32家大学区域研究机构入选,有两家来自中国,分别是清华大学—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这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连续第5次入选该智库榜单,说明该研究院在区域研究领域保持着持续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智库报告》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一期,拥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通过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排名,实现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中的作用,描绘出全球智库发展的路径图,引导各国智库为搭起社会与政府间的桥梁付出努力。因此TTCSP也被誉为“智库中的智库”,其全球智库排名也被认为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体系。位于金华的这家高校研究机构到底有多牛?这些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中非合作方面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已成为国内非洲研究一个重要平台。教育部和外交部相关负责人都认为,该研究院的很多做法在全国高等学校和学术研究中“具有示范性、推广性和引领性”。目前,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已成为中非合作的国家智库平台。该院在2011年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是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对话的机制化高端平台,至今已在中国和非洲成功举办了9届。这一论坛的举办,得到了外交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和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于2012年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吸引了大批非洲官员和学者参加。该研究院还建有国内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非洲翻译馆、非洲图书资料中心与非洲特色数据库,与三十余个非洲国家的大学建有合作关系,并在莫桑比克、喀麦隆、坦桑尼亚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10多年来,该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中非研究人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近300人。承办了数十期涉非高端人才研修班,累计培养非洲高端人才达4000人次,其中不少学员已成为非洲各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中非共和国现任总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在浙师大参加过培训的大学校长遍布非洲各国。【来源:市外事办 浏览次数:】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走虫

喜讯!省内唯一的教育领域重点实验室落户浙师大!

好消息!近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1年度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认定结果浙师大“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位列其中!2015年浙江师范大学被列为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6年教育学、心理学被列为省一流学科A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重中之重学科。同年,教育学、心理学被列入省高峰学科建设行列,智慧教育被列为浙江师范大学三大重点突破领域之一。为了教育学科的做大做强,在综合分析全国教育学科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浙师大教育学科主动适应时下互联网+、人工智能+、新文科交叉融合等新趋势,整合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三个优势学科力量,协同开展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实验室建设,设立人机协同学习研究、智能教育支撑技术研究、智能教育测评与决策研究、教育视频处理与产品创新研究四个中心。2017年,实验室被确立为浙江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为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2.0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战略、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机遇,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着力构建5G智慧教育产业链和应用生态,实验室积极开展校企双方“产学研用”合作。2019-2020年,浙江师范大学分别与中国联通、海康威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成立中国联通—浙江师范大学5G+联合创新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海康威视智能教育联合实验室,并作为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实验室的有机组成。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黄昌勤教授博士,二级教授、博导(计算机、教育技术学),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际权威SCI/SSCI会刊IEEE Tra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副主编,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兼职教授,中国通信学会云计算专委会副秘书长,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访问学者(2010-2011),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荣誉访问教授(2017-2018),曾获浙江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竺可桢奖章。近年来,主要从事教育赋能新技术及其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教育公共服务”“学习赋能技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学习者情感分析”国家自科基金面上项目等其他国家项目4项,“智慧学习云服务”等500万以上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在教育大数据分析、教育智能服务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140篇,其中17篇为SCI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入选ESI高引用论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项。据悉,本实验室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个教育领域的重点实验室,专注于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来解决教育问题。目前,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52人,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7人。占地总面积3382平方米,设备总价值3834.3万元,单价3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系统22件/套,为开展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奠定了良好的人员与设备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发展,在智能教育相关领域已取得系列成果,科研积累夯实。研究方向与内容01人机协同学习研究中心为深入理解富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认知及脑机制、教学实训方法,促进人与技术、机器在新型教与学形态下的深度协同,提高认知学习、情感态度与道德价值发展、教学能力实践训练等的绩效,为智能教育提供理论支撑,本中心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人机协同学习的认知机制;2.人机协同学习的社会性发展机制;3.人机协同学习的教学能力形成规律与智能实训方法。02智能教育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为实现学习的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目标,全面提升实现智能测评、决策、实训与创新应用效率效果,聚焦富技术教育场域下的教育理解计算、适性定制与可解释测评支持等科学问题,突破面向智能教育的支撑性技术,为人机深度协同学习、便捷认知、深度交互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本中心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多模态教育数据语义融合技术;2.混合环境下教育理解计算技术;3.学习适性定制与群体认知增效技术。03智能教育测评与决策研究中心智能教育测评与决策研究面向智能时代人才培养需求,致力于确立智能教育测评指标体系,研究以个性化学习为中心的学测理论与手段、教学实训诊断方法,为学生学习自我调节、课堂教学决策、学校和区域教育政策制定提供数据驱动支持。本中心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智能教育测评指标体系构建;2.智能学测理论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诊断方法;3.数据驱动下教育决策机制与实现路径。04教育视频处理与产品创新研究中心针对教与学多场景视频,解决视频教育语义分析、线上/线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发现问题,研发智能教、学、管、测、评功能服务及其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师教学能力实训环境,为新型教育产品的迭代升级与创新应用提供有力支撑。本中心主要开展以下研究。1.多场景视频教育语义分析与知识发现;2.智能助学产品及增强在线教育系统研发;3.智能助教产品与智慧课堂支持、教学实训系统研发;4.教育管理智能决策服务研发与可视化呈现。学校将以获评省级重点实验室为契机,瞄准智能教育中亟待解决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产品与平台迫切需求等问题,按照集中优势、突出特色、强化学科交叉、促进教育研究范式转型与成果应用的思路,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团队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不断发力,为争创一流学科提供有力支持!摄影 | 来楚漪 傅蓉婷今日编辑 | 田晨晨责任编辑 | 赵菡婧【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地中海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连续两年入选全球权威智库报告榜单

2018-02-03 15:27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郎擎宇 通讯员 沈虹图片来源于网络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研究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于1月30日在北京发布,其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连续两年入选报告榜单。这是TTCSP连续第11年发布为全球智库进行综合评价的报告,这一报告被认为是世界智库评价的权威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拥有512家智库,是世界第二智库大国。此外,根据全球智库排名、区域分布、研究领域和特殊成就四个大类,《全球智库报告2017》共列出52个分项榜单。在大学附属的“最佳区域研究中心”榜单中,全球共有35家智库入选。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再次入选的同时,位列第26位。入选该榜单的还有另两家中国大学智库,分别是位列第1位和第4位的清华大学布鲁金斯-清华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卡内基-清华全球政策中心。连续两年入选该榜单,表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在区域研究领域保持着持续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领先地位。《全球智库报告》自2007年起每年发布一期,拥有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通过每年对全球智库进行综合排名,实现研究全球各国智库在政府与社会中的作用,描绘出全球智库发展的路径图,引导各国智库为搭起社会与政府间的桥梁付出努力。因此TTCSP也被誉为“智库中的智库”,其全球智库排名也被认为是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体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建于2007年,曾先后位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全球第19名、《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中国高校智库百强排行榜”中国大学顶级智库30强;并相继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综合评分TOP100”。【浙江新闻+】这家“年轻”的智库牛在哪?与许多全球顶尖智库相比,成立仅10年的浙师大非洲研究院还很“年轻”,但已在非洲研究、中非交流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发挥了战略研究、政策建言、舆论引导、公共外交、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其影响力即便与国际老牌智库、国内985、211院校智库相比也不逊色,作为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这家智库到底牛在哪?和丹到伦敦政经学院(LSE),参加《我从非洲来》(又名《非洲人在义乌》)纪录片放映活动。前段时间,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外籍学者和丹和团队拍摄的纪录片《非洲人在义乌》,受邀参加了英国BCC节目,并在央视国际频道播放,反响热烈。现任中非共和国总统的福斯坦-图瓦德拉也曾在浙师大“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学习……位于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内的国内高校首个非洲文明综合性博物馆。资料显示,浙师大已与非洲3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教育、智库等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欧美日及中国周边国家的国际合作也快速增长提升。迄今共承办教育部、商务部、文化部、中联部等部委各类涉非培训项目90余期,培训了50多个非洲国家的2000余名高级政府官员、教育主管、大中小学校长、智库精英,其中不少已成为非洲政界、学界重要人物。中非智库论坛此外,由浙师大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在中国和非洲举办6届,已被外交部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学术交流与智库对话的机制化高端平台,吸引了大批非洲官员和学者参加。去年10月,国内首个中国非洲人类学研究中心在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10年间,浙师大组建起国内高校第一家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建起了第一家中非商学院、第一家非洲翻译馆和非洲博物馆。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目前已设立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教育援外基地、商务部基础教育援外研修基地、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研修中心(基地)4个研训基地,成立了非洲地理、交通、艺术、教育、体育、法律、影视、文学、科技问题、商贸与产能合作等10个研究中心。培养中国“非洲通”和非洲“中国通”人才近千人。2016年5月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曾评价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所作的大量工作,认为其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中的做法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

九条命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举行“非洲研究期刊编审与学者座谈会”

为帮助青年师生提升选题能力,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2020年10月25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举行“非洲研究期刊编审与学者座谈会”,特邀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国际论坛》编辑部副主任、《区域与全球发展》编辑部主任张颖,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春,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沈晓雷等编审、专家参加座谈。非洲研究院、中非商学院等相关师生70余人参加座谈会。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举行“非洲研究期刊编审与学者座谈会”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教授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王珩教授对远道而来参加此次座谈会的编审、学者表示感谢。她指出,非洲研究院的学术成长之路离不开广大期刊、学术同行的一路支持。非洲研究院自2007年建院以来,在刘鸿武院长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与公共外交等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比中非关系的蓬勃发展,中非合作在实践领域深入合作,专业的非洲研究人才明显不足,急需培养后备人才。王珩希望,各方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培养人才形成合力,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学术支撑与智慧支持。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张春张春研究员强调区域国别研究应当坚持中国导向、战略导向与政策导向的基本原则,自觉将学术研究置于历史与未来的长时段中加以检视,着眼中国未来的战略发展,加强预测性、前瞻性研究。张春指出,中西不同的文化与语境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表现为,具体的或特定的议题与话语,具有不同的指向与含义。比如,中国语境下的“改革”与“稳定”,在西方学术语境下,相对应的则是“治理”与“安全”。因此,他认为,提升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关键在于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转换,理论创新一方面不能照搬西方,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通用话语,让中国学术、中国故事、中国话语融入国际话语体系。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西亚非洲》编辑部主任詹世明詹世明主任指出,随着国内期刊自身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学术论文发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学术论文发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这是国内学术繁荣发展的必经之路,优质稿源仍是稀缺品。他表示《西亚非洲》长期关注青年学者的学术成长,鼓励青年学者注重“内功”修炼,凝练学术方向,做好学术规划,开展持续深入的学术研究。最后,詹世明结合《西亚非洲》办刊40年的坚持与改革,认为当下的区域国别研究需要“更多的国际视野;更多的他者视角;更多中国立场的表达”。《国际论坛》编辑部副主任《区域与全球发展》编辑部主任张颖张颖主任表示国际关系是一门显学,相关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热点问题的把握与分析,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着力提升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以及预测性、精准性。张颖认为,学术自由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术规范,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不能放松。最后,结合《国际论坛》与《区域与全球发展》两份刊物的编审工作,张颖对学术论文的选题方向、资料检索、撰写与投稿提出了若干实用性建议。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沈晓雷沈晓雷副研究员分享了自己从事非洲研究的学术经历,认为读书笔记在学术起步阶段对于个人学术积累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他回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自己撰写读书笔记的过程,表示围绕一个学术话题,展开大体量的文献阅读,进而撰写读书笔记,让自己较快地掌握了该话题领域已被探索的领域,发现尚未被探索的领域以及自己有能力探索的领域,进而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切入点。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主编李鹏涛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主编李鹏涛研究员表示,关注当下,坚持问题导向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即便是历史研究,也需要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从历史中汲取涵养,有助于当下社会问题的解决与提出。《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发展报告》主编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中国-南非人文交流发展报告》主编徐薇副研究员鼓励年轻学子从“积跬步”开始,从一篇研究综述到一篇田野笔记到一篇学术论文,从“模仿”到“有所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不失为学术研究可复制的路径。在交流互动环节,就如何选定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发表难等普遍性问题,与会人员纷纷发表看法,普遍认为论文撰写质量是核心竞争力,要提高论文发表成功率,还要加强对相关研究领域的刊物做深入分析,熟悉目标刊物的选题领域、叙述方式,努力让学术论文贴合目标刊物要求。《非洲地区发展报告》主编李雪冬博士非洲研究院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主任、《非洲地区发展报告》主编李雪冬博士主持座谈会。座谈前,詹世明主任一行还参观了非洲博物馆和非洲研究院成果展厅。【来源:非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修女传

国内第一家!浙江师范大学新增一个省部级平台!

继浙江农林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之后,浙江师范大学也有新消息了!该校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关于非洲研究领域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即:教育部浙江省“省部共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这是一个全新、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全国首家!在非洲领域内的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启动仪式现场浙江师范大学是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作为一所以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为主的高校,浙江师范大学在非洲领域内的研究颇有成就!该校在很早之前就建立了非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该校还拥有一个研究非洲的省级智库,在对非研究方面,浙江师范大学占据浙江省属大学第一的位置,上图是众人为其揭牌的现场!启动仪式当天,浙师大汇聚了很多名人大家,包括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先生、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社科联等机构的相关人员,浙江师范大学本校也有很多人也参加了这场启动仪式。浙江师范大学蒋国俊发言浙江师范大学蒋国俊代表学校进行了发言,他首先感谢了大家的到来,其次,他简要分析了中非合作的重要性和前景,并且表示浙江师范大学已经在中非相关领域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该校的对非研究也深受浙江省的支持,并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过帮助!本次启动仪式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比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他也来到了现场进行了发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徐步一直都非常关注浙江师大的对非研究和对非工作,他充分肯定了浙江师大对非工作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并称赞浙江师大的对非平台已经达到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水平!早在2009年,徐步就曾经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指导了该校对非的相关研究,徐步也希望浙江师范大学对非的平台能够给中非关系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点。浙江省教育厅吴振辉浙江省教育厅相关人员也到场进行了发言!教育厅吴振辉先生充分肯定了过去十年浙江师大在对非研究上的成绩,借此机遇,他希望浙江师范大学能够继续增强在该领域内的研究优势,为服务浙江建设保驾护航。除了上述人员,还有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各校的大师分别进行了发言,大家都对浙江师范大学这个平台的成立赞不绝口!

爆丸

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等应邀出席第六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

11月14日,第六届“全球治理·东湖论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新冠疫情与全球治理中的中美关系、中非关系、中拉关系、中欧关系、中英关系、中印关系、中国-东盟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Yoro教授出席会议并针对百年变局中的中非关系发展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刘鸿武院长为大会作了题为《中非关系与非洲治理——对中国全球长时段大战略布局的一点思考》的主题报告,系统地回顾了非洲传统文明与政治演进的基本情况、非洲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与艰难进程以及中非关系的特殊影响与全球治理新局。非洲国家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任重道远刘鸿武院长指出,非洲在面对西方的三次瓜分历史中努力重建自己的文明形态,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非洲大陆表现得尤为困难,西方国家的全球扩张与瓜分行为造成了非洲国家内部观念和意识形态、政府和民间的分裂,从而使得非洲国家未能形成国家与社会统一。非洲国家独立以后,纷纷复制“华盛顿共识”,对非洲国家建构强有力的国家政治体制、形成有行动能力的国家现代制度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当代非洲国家只是形成了一个外部移植西方民主政治的躯壳,但从根本上强化了非洲原有分裂的格局,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受西方强大的政治势力的推动,非洲国家向现代主权国家转型的进程并没有在根本上完成。非洲国家政治发展的核心是要转变成为现代的“内聚向心国家”刘鸿武院长认为,非洲有着非常独特的文明形态和生态环境,它深刻地影响着当今非洲政治经济的发展态势,非洲现代国家建构的方向,不是西方所主张的把“专制的”“独裁的”“威权的”国家转变为所谓的“民主的”“公民社会的”国家,而是应该将原来传统的、分散的、部落的或部族的“沙聚之邦”,转变为现代的“内聚向心之国”,这是非洲国家必须转向的根本方向。刘鸿武院长还指出,非洲需要经历国家发展的三大历史时段,第一,获得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第二,完成国家的建构和政权的建设;第三,推动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最终,在此基础上进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阶段。而正处在现代国家建构关键时期的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经验以及为非洲提供借鉴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和非洲之间需要不断地推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以及中非经贸、中非智库等经贸科技人文领域的合作。中非关系对建构全球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刘鸿武院长认为,当下全球南北力量转换处于关键相持阶段,一方面,西方维持全球战略的决心和力度空前增大,南方国家或新兴国家、北非国家总体上尚未形成合力;另一方面,非西方世界崛起与南方加速发展是历史大势,中国战略需要超越美西方而有更高远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中非关系是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的最好实验平台和观察窗口,同时现在普遍认为中国和非洲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战略上的相互推拉关系,这对观察未来全球新型国际关系的建构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行走中做好当代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刘鸿武院长认为,当代中国人做学问,还应该持有强烈的时空意识,将观察视角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之中,要想理解世界必先进入外部的世界,并结合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文明时空结构,更好地观察多元的跨区域的文明形态。他表示应该在行走中做好当代中国的比较政治学研究,首要应该总结中国百余年来国家民族复兴的经验,尤其是观察中非60年合作的大背景与当代中非关系发展的实践,并沉入中非之间现实的问题之中,才能更好地更好地发挥中国几千年所形成的政治智慧,这也将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国际政治关系和比较政治理论的新路径新选择。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里籍学者Yoro DIALLO认为,中非友谊源远流长,中非双方在互相互助中不断为促进各自的发展而努力,中国在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自己参与全球治理的水平与能力,非洲国家也期待着从中国的发展实践中汲取有助于自己发展的经验。他还表示,疫情让中国和非洲更加重视在公共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交流,也使得中非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更加密切,更使得中非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最后他指出,在合作抗击疫情中,中非的合作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宽,只要加强中非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巩固中非合作事业的社会基础,中非合作的前景一定是光明的。据悉,来自马来西亚、英国、摩洛哥、马里、葡萄牙等9个国家的嘉宾,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代表共计150余人参加。此次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线上有一万余人次观看了研讨会直播。作者:廖思傲编辑:刘晴【来源: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鹿鸣

浙江日报丨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 记者探访浙师大非洲研究院

2019-04-26 07:0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郎擎宇今天的《浙江日报》深读版刊发《非洲研究,“浙”边风景正好》一文,全文如下: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昨起在北京举行,中方同应邀参会的150多个国家、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大计。24日晚,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创始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刘鸿武教授启程前往北京,受邀出席此次峰会。他将在国家会议中心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这已经是刘鸿武4月份第二次进京了。4月9日,中国非洲研究院在北京揭牌成立。当天,他受邀出席成立大会并做大会演讲,提出“中非合作需要建立一门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并介绍了中国非洲学“五位一体”的学科建设路径。今年,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成立的第12年,作为全国高校首家非洲研究院,它是如何一步步走来,成为目前我国高校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非洲研究机构的?近日,本报记者来到金华,探访了这所特殊的教研机构。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4月的清晨,我们走进浙师大。进门后一路往西,可以看到一湾碧湖——新月湖,湖畔是一座明亮的四层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刻着金黄色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几个字。在非洲研究院二楼藏着全国首个高校非洲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记者就被热情奔放且富有韵律感的非洲背景音乐所吸引。430平方米的馆区内,陈列着面具、乐器、服饰等500多件非洲艺术品,散发着浓浓的异国情调。浙师大非洲博物馆内景。石磊 摄“这些展品,有的是学校老师去非洲田野调查时收购的,有的是中非民间使者珍藏的,有的是各国使馆和主营中非贸易的公司捐赠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王珩教授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中国对非洲的理解多受西方影响,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双方可以直接认知,推进交流。”在非洲研究院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刘鸿武,他正在为赴京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准备。“扎根非洲开门搞研究,是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宗旨之一。”刘鸿武告诉记者,2007年研究院成立后,先后设立了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文化等4个研究所;2009年,在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国内首个“中非合作论坛研究中心”;2011年创办“中非智库论坛”。此外,浙师大还建了非洲研究数据库,启动《世界非洲研究名著译丛》《非洲教育国别研究》《非洲专题史》《非洲国际关系史》《当代非洲发展研究》《非洲研究文库》等重大工程。“我们的中非关系研究,既包括高端学术,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也为地方经济、为经商投资提供指导参考。”刘鸿武说。近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承担大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联部和国际合作课题,成为国家对非洲事务的重要智库之一。研究院学者的足迹遍布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等30多个非洲国家,先后向国家有关部委提交了90多份内参咨询报告。在对非洲的研究与交流上,浙师大走在了国内高校的前列。10多年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构建了本硕博、留学生、培训生“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系列配套的非洲学本硕博各层次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师资队伍。为加强“非洲学”建设力度,除了非洲研究院,刘鸿武还推动浙师大各学院成立非洲艺术、法律、教育、文学、经贸等10多个专业协同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浙师大非洲研究院部分研究成果。石磊 摄多方合力共建非研院“为什么会在浙师大建立非洲研究院?”“这与浙师大由来已久的涉非教育和研究密不可分。”面对记者的提问,刘鸿武如是说。1995年12月,中国和喀麦隆签署协议,委托浙江师范大学在雅温得第二大学建立汉语培训中心,对即将来华学习的喀麦隆大学生进行先期汉语培训,并对爱好中国语言文化以及从事中喀经贸和其他交往的喀麦隆人员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建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的汉语教学中心,就是现在的孔子学院,这是浙江师范大学对非教育的肇始。现在已逐渐形成了“一院多点”,即一所孔子学院,多个汉语教学点的办学模式;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召开,标志着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和商务部的教育援非人力资源开发项目,举办了多期非洲高级教育官员研修班。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从浙师大学成后回到家乡的非洲籍学生,2016年当选为中非共和国总统。他就是2005年“非洲法语国家大学校长研修班”的研修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就任总统之后,他曾在和我国驻中非共和国使馆外交官会晤时,专门提及并愉快回忆了这段在金华学习生活的经历。2002年,浙师大开始承办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2003年成立了非洲教育研究中心……这些都为后来国内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浙师大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说,非洲研究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还是比较落后的:深入非洲、扎根非洲的学者少,力量较为分散单薄,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学科建设规模。这种状况,与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加强非洲教学与科研工作,培养非洲学科人才,应成为高等学校满足社会与国家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刘鸿武说。刘鸿武早年在云南大学开创了非洲研究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名声在外,经常受邀到浙师大授课。浙师大一次次向他表达了“让非洲研究来浙师大安家”的愿望,力邀他带着团队在浙师大组建“非洲研究院”。种种因缘集合之际,2007年9月1日,全国高校首家综合性非洲研究院在金华尖峰山下、浙师大初阳湖畔诞生了。刘鸿武成为创始院长并担任至今。和丹在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首映仪式上(资料照片)。浙师大非洲研究院供图“一带一路”带来新机遇“别人问我哪里人,我会说我来自‘黑龙江’。黑——我皮肤黑,龙——我有龙的精神,江——我喜欢山水。”在中非研究院组织的一次非洲教育资源分享会上,记者见到了曾经和同事一起执导了大型纪录片《我从非洲来》的索马里姑娘和丹。2016年,从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毕业后,和丹毅然放弃了几家跨国企业、机构的高薪聘请,回到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当了一名普通教师,随后在院领导支持下创办了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并担任执行主任。“我真心希望能够为促进中国和非洲互相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发展尽到自己的一分力量。”和丹告诉记者,加盟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后,她曾担任了一年的索马里总统顾问,向索马里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将对中国的观察和“中国经验”传递到遥远的东非。非洲大陆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留学生和研究学者在牵线搭桥、资金融通、法律援助、防范风险和提供高端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许多非洲学子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宣传中国企业,成为增进国家间互信、解疑释惑的好帮手,是浙师大建设非洲研究院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在国内外培养了3000余名非洲各界人士,如大学校长、智库领袖、政府官员,培养的留学生回非洲就业后也备受好评。”刘鸿武举例说,该院马里籍学者约罗发表了《在中国遇见中国共产党》等多篇介绍中国发展经验的文章;该院尼日利亚籍学者迈克发表了数十篇介绍中国发展、中非合作成效的文章。与此同时,在研究院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开始认识非洲,走进非洲。刘鸿武团队进入了非洲研究的中心领域,一些80后学人成为非洲研究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崭露头角。午休时,我们看到还在办公室忙碌的张艳茹博士。她刚从非洲埃塞俄比亚梅莱斯领导力学院访学一年归来,主要研究中非海洋经济合作,发表过《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非渔业合作发展研究——以印度洋沿岸非洲国家为例》《浙商投资非洲策略研究》等。“非洲大陆四面环海,中国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浙江舟山还是世界三大渔港之一。义乌、温州有许多商人在非洲投资,中非在许多领域可以深入合作。”张艳茹说。刘鸿武认为,非洲国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若能借助义乌对非经贸合作的基础、浙师大非洲研究院的学术力量,以及中非智库论坛对非研究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将能有力地推动浙非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向纵深发展,提升浙江在“一带一路”中的影响力。“‘一带一路’为中非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中非问题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课程体系,并在非洲发行全英文的非洲研究刊物。”对于非洲研究院的未来,刘鸿武充满期待。刘鸿武在非洲博物馆内为浙师大学生上思政课。【中国特色非洲学科未来可期】刘鸿武本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主题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创美好未来。非洲大陆地域广袤,国家众多,文化复杂,是一块正在快速变化着的大陆,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和自然延伸,也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目前,已有37个非洲国家和非盟委员会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非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很多重要合作项目已经展开,并已经取得了早期收获,非洲多国领导人和高级别代表也将出席本届论坛。中国是唯一有60年连续性对非合作战略的世界性大国,多年来中非合作成功经验令中国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决心更为坚定,而“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中非合作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进一步拓展升级。新时期中国对外合作建立在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及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之上。“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理念,特别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同中非关系与中非合作的本质特征同样高度契合。对于高校与个人而言,“一带一路”是国家未来全球战略性的布局,对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十分深远,高校“双一流”建设、“智库建设”都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把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相统一。“一带一路”既是国家的未来战略布局和机遇,也是个人的时代机遇,每个读书人都应该思考如何为国家和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未来,浙师大非洲研究院将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何相孰也

浙师大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李建华:筑牢“中国之治”的制度伦理基础

西溪湿地花朝美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中国之治”一般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制度成就与历史经验,体现为一种现实的治理状态和治理方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和基本表达。而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使命而言,“中国之治”不仅仅是对中国治理“实然”状态的描述,而且是一种对未来中国治理“应然”状态的价值期待与追求。这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之治”不但需要在框架、步骤、技术上有顶层设计,更需要在价值层面上筑牢制度伦理的基础。“中国之治”何以需要制度伦理制度伦理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是指制度本身的伦理属性及其伦理功能,简而言之就是指制度的“善”的规定性,由此区分出“好”的制度与“坏”的制度。对此,在理论上存在目的论与权利论两种基本立场,前者以功利主义为代表,后者以自由主义契约论为代表。功利主义认为判断一种制度是否是“善”的,主要是看它是否有效,是否能给全体社会成员带来最大福利,其缺陷在于以功效本身规定制度的“善”,从而使制度沦为一种纯粹计算意义的工具或技术。自由主义契约论则注重制度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且把自由权利作为判断制度是否为“善”的基本依据,由于强调个人自由权利高于一切,它难免造成事实上的个人权利优先的价值取向。“中国之治”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有机统一,既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制度演进的普遍规律,也始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无论显现效果,还是对未来的期许,都是趋向于“善”的。从制度的构成来看,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一般制度与特殊制度之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显著优势也就是整体性优势,从更高层面上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国的制度伦理精神:人民当家作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民本精神;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法治精神;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创新精神;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天下大同”精神等。正是这些伦理精神,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整体“善”。当然,当下“中国之治”在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上还存在“短板”与“弱项”,亟须通过伦理道德的优化来推动制度的优化。“中国之治”需要何种制度伦理制度伦理不仅要解决制度的价值属性问题,还必须解决伦理道德与制度的适应性问题,即什么样的治理需要怎样的制度伦理来支撑。如果说制度的“善”是制度伦理的内在性要求,那么制度需要何种“善”是制度伦理的适应性要求,因为“善”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中国之治”要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度模式,为解决全球治理难题提供中国方案,使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高度统一起来,需要以正义与和谐为核心的制度伦理。正义的制度,就是权利与义务具有均等性。制度可以理解为一种公开的规范体系,从其现实性讲是对社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结构性安排。如果这种安排是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就是“好制度”。同时,正如制度有价值(实质)与技术(形式)两个层面一样,正义也有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程序)之分,当我们区分制度之善与制度之恶时,一定是实质(价值)意义的,而非形式上的;当我们说要完善制度时,一定是要将权利与义务的结构性关系调整到相对较好的状态。所以,如果说某种制度具有优势,一定是其在本质上体现了正义性。正因为正义性在制度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所以往往都会以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以明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并且要求“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从法律层面为制度正义性提供保障。和谐侧重社会公民、阶层(群体)主体间应该平等地享有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和谐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谐的制度强调主客体间、主体间的平等、互利,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种制度性规定在具体实践中就体现为各种关系的协调配合,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是对他者权利的尊重与肯定;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就是化解矛盾、消除争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社会各阶层、不同角色均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一体化生存;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则是消解“文明冲突论”和“中国威胁论”的良方,也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保证。如果说正义是基于个体权利与义务保障的制度性诉求,那么和谐则是基于人类整体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安排,二者是“好”制度的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中国之治”的制度伦理基础。“中国之治”如何筑牢制度伦理基础可以从治理对象和治理主体两个角度来筑牢制度伦理的基础,具体就是要强化国家之德、治者之德和公民之德。国家是公共权力的承载者和公共秩序的维护者,既是治理的主体(政府),同时也是治理的对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与“国”是两种最重要的伦理实体,其社会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是“家”的放大,“国之本在家”,故“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伦理治理构成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本色,这是我们今天必须正视的。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中,国家是“伦理理念”的最高体现,因为它不但可以实现人的自由,还能使“个人利益普遍化”,进而达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伦理秩序。可见,国家本身就是一种伦理实体,伦理道德是考量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一定的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以利于人民,这是“中国之治”的最高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全面而坚强有力的领导是“中国之治”的最大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这种政治担当和政治本色就是最牢靠的政治伦理自觉。治理主体的道德定力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各级党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制度执行力的有效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所采取的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强化国家治理的伦理基座和治理主体的道德定力。现代国家治理还依赖于公民的道德水平。公民美德是公民履行共同体义务必不可少的能力美德,它所包含的是一个具有公民身份的个体所应具备的政治和公共美德,能够使个体理解并参与公共事务,创造并服务于公共利益,支持个体完成公民分内之事,从而自觉地维系公民身份,并确保公民所属政治共同体的发展与凝聚,形成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中国之治”始终离不开公民美德的支撑,特别是公民的正义感、爱国情和参与力尤为重要。正义感是指公民捍卫自身权益、恪守公民责任、自觉维护他人正当权益;爱国情是指任何公民都是国家的组成部分并与国家具有政治同一性;参与力的主要意义在于监督公共权力运行,避免公共权力被滥用,从而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秦腔

致力服务国家战略 浙师大成立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

2019-04-21 12:59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胡凯雯 罗涵尹 摄影 池亨颖4月20日,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孔子学院总部党委书记、副总干事马箭飞,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国俊共同为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天津师范大学校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钟英华,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张旺熹,孔子学院总部师资处处长赵燕清,以及浙江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孔子学院总部的专家出席揭牌仪式。刘利民表示,当前 “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要求汉语国际传播和孔子学院的建设要从规模增长转向到内涵发展,因此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至关重要。他指出,浙江师范大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孔子学院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成立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顺应了孔子学院抓智库建设、促学术研究的改革思路和发展潮流,开辟了孔子学院智库建设和理论研究的新路径。刘利民对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未来建设提出期望: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建立问题导向和问题解决机制;建立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坚持突出国别和区域的研究特色;建立更加开放的合作机制。通过高水平学术成果的产出,为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蒋国俊表示,学校将大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依托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和非洲孔子学院研修中心的科研力量,整合非洲研究院、外语学院等相关研究机构,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努力打造一支多学科协同、科研能力出众、国际化水平领先的研究团队。争取经过5-10年的努力,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服务于孔子学院发展的新型特色智库平台。同时蒋国俊也希望各位专家能够给予研究院更多的专业指导和政策支持。与会代表还听取了浙师大国际学院院长王辉从需求与问题、目标与要求、实践与改进、成效与反思四方面,介绍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本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和汉语国际教育教育专业博士招生培养情况。浙江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发展战略研究院将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中非合作”“中国文化走出去”等重大国家战略,围绕“一带一路”汉语国际推广与孔子学院发展战略问题,开展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学院外部环境评估与应对策略研究、“一带一路”孔子学院发展布局与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孔子学院发展指数与影响力研究、非洲孔子学院本土化战略研究。

小椋

市发改委赴浙师大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讨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质量。12月29日下午,市发改委副主任陈安带队赴浙师大开展“十四五”规划编制研讨活动,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意见建议。浙师大浙中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昆忠(原金华市市长)及相关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会上,陈昆忠紧扣“十四五”规划编制重要性以及我市未来发展所需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作重要讲话。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金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全市“十四五”期间的发展定位、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体现出较为鲜明的金华特色,描绘了金华发展的美好蓝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专家学者围绕科技创新、传统优势产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双循环新格局构建、数字经济建设、营商环境优化、都市区能级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陈安对浙师大浙中发展研究院各位专家教授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发改工作表示感谢。陈安表示,希望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市发改委各项工作。市发改委将认真梳理、充分吸收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建议,编制完善好“十四五”规划《纲要》。【来源:市发改委】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