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江省内知名高校,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同人

浙江省内知名高校,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两所学校都创办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不同之处在于浙江理工大学前身只是一所中专学校;而浙江农林大学起步就是一所本科高校。但是,浙江理工大学是以多所中专相关专业合并组建,属于有基础的学校;而浙江农林大学则抽调人员组建的学校,相对班底实力弱一些。浙江农林大学是高等教育“大跃进”时期创办的高校,建校班底实力并不强,当时只是一所林学院,后来被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恢复高考之后,有独立建校。浙江农林大学主要在森林的形成、发展和保护方面实力较强,这主要得益于浙江省的森林资源。浙江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使得植物种类繁多,森林资源丰富,这些条件促使了浙江农林大学在森林规划发展和保护方面实力突出。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但是经济林占比相对较少,尤其是林化工原材料方面更是如此。其主要经济林集中在果树林、实用原材料方面,但是整体占比也相对较低,所以这方面的实力也不是很强。但是浙江省内的竹林占比较大,所以浙江农林大学在这方面的开发利用实力较强。但是浙江主要是以工业为主的省份,相对来讲林木业,尤其是森林发展方面相对少一些,这使得浙江林学实力整体不强。当然这里也存在高校竞争的问题,毕竟浙江农林大学建校晚,所以在项目引进上,很难竞争过其他同类高校。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是浙江丝绸工学院,主要是以纺织为主的学校,而且不仅仅涉及纺织工艺和材料方向,更多的是以纺织机械为主,所以他可以算是一所工科高校。浙江理工大学涉及的学科领域较多,学校规模也要整体更大一些,这些优势就注定,其实力要强于浙江农林大学一些,毕竟浙江理工大学建校班底实力更强一些。

擒凶记

盘点浙江省各大高校,杭州师范大学排第三,浙农林大超越宁波大学

欢迎进来观看本篇文章,我是小七聊教育由于疫情的影响,教育部表示今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将会在七月份举行,而七月份是大多数地区天气最炎热的时候。虽然现在全国各地的高三年级学生都已经开学了,但是,现在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七十天,现在的每一天对于高三学生来说都非常珍贵。俗话说得好,努力学习一天、高考提高一分,高考之后还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填报志愿。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都会参考各类大学排名资料来了解理想院校的有关情况。在浙江省各大高校排名上,杭州师范大学排第三,浙江农林大学超越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简称“杭师大”,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举办,是浙江省和杭州市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杭州师范大学建校历史源远流长,学校前身可追溯至创建于1908年的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之后历经多个发展时期,2007年才更名为现在的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先后培养出丰子恺、柔石、潘天寿、陈建功、冯雪峰、宣中华等一大批的杰出人材。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简称“浙农林大”,是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浙江农林大学学科建设实力强,学校拥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ESI学科领域全球前1%学科4个。浙江农林大学还注重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芬兰、日本、澳大利亚等23个国家(地区)的8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宁波大学宁波大学简称宁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重点大学。宁波大学创办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立,邓小平题写校名,现如今的宁波大学是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并且具有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是一所学科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十一大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而且浙江省也是一个教育大省,虽然说浙江省只有浙江大学这一所985、211双一流高校,但是,浙江省拥有众多的实力强的普通本科院校。能够去浙江省读大学是很多高三考生的理想,而小编以上介绍的三所大学实力都很强,特别是杭州师范大学,如今的杭州师范大学排在了浙江省高校排名中的第三名,而且杭州师范大学拥有很多知名的校友。浙江农林大学进步也很明显,浙农林大已经超越了宁波大学。

百灵鸟

浙农林大50多名师生为农户免费设计庭院

“一笔一划绘蓝图,一砖一瓦妙成景”。近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赴宁海县胡陈乡梅山村驻村设计团队的师生,收到了当地干部群众送来的锦旗。原来,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王安等6名师生,为梅山村的村容村貌和部分农家庭院进行了免费设计和施工,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送来锦旗表达感谢之情。今年暑假,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的园林、建筑学、旅游管理、城乡规划等专业的14位教师和37位研究生、本科生,组成了6支园林艺术设计团队,应邀前往浙江省宁海县强蛟镇、长街镇、胡陈乡、深甽镇、西店镇、黄坛镇等6个乡镇的定点农村,驻村为当地村容村貌、乡间道路以及农民庭院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师生们结对服务的乡镇农村环境更美丽了、村道更整洁了、传统村落文化的呈现更丰富了……校地协同,送艺术进乡村近年来,“艺术介入乡村”正逐渐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初宁海县提出了“艺术振兴乡村”目标,希望探索将艺术设计与农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激发村民建设村庄、参与艺术创造的内生动力。宁海县文联等单位还专门找到了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希望开展校地协同融合设计,借助高校的力量,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现有风景园林学等4个一级学科,成立有“风景园林·美丽乡村研究中心”,曾先后组织师生完成了杭州湘湖南岸景观设计、杭州青山湖环湖绿道设计等重大项目。全院师生认为,乡村是一个生活共同体,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力量“凝聚枢”和发展“风向标”,只有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建设和谐美丽的乡村。“乡村文化资源既是乡村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重要的经济生产要素。但是有的乡村在治理过程中存在同化现象严重、城市景观泛滥、文化品牌打造牵强且内涵不足等状况,产生了单调乏味又缺少文化和风情的现象。因此,我们大学师生在发挥城乡规划设计方面的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该大有可为。”大家对校地协同,推进宁海乡村文化振兴充满了期待和信心。说干就干,暑假还没有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就在全院范围内招募师生志愿者,师生报名十分踊跃。最终根据宁海县的需求,选拔了50名师生组成6支团队,前往宁海县6个乡镇驻村开展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师生携手,驻村开展设计施工在开展服务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的师生们吃住在村民家,从农村、农民的需求出发,为乡村发展整体谋划,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有的以乡村环境改造作总体规划,凸显乡村特色;有的从农村的文创资源出发,激发乡村主体的文化意识和动力;有的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梳理、植入,形成完整的传承与发展的特色文化;有的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免费为农户设计庭院……与此同时,师生们还边调研、边思考、边设计、边施工,让一个个农村的文化艺术“活”了起来。如在宁海县强蛟镇上蒲村,如何体现乡愁文化,是该村一直在摸索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团队的师生白天串村入户与村民交流意见,夜晚碰撞思想火花赶制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大家还不断倾听搜集小村故事,深入挖掘乡村历史人文底蕴,发挥自身特长探寻乡村核心元素,最终以“姥姥家的记忆”为切入点,进行了村庄两侧农家的艺术改造,实现了乡愁元素的打造,激活了该村艺术振兴“一池春水”。大学生进村帮助大家设计庭院,也吸引了很多村民的欢迎。村民金校明是个不折不扣的园艺爱好者,自家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卉和绿植。“听说有大学老师和学生免费上门帮忙设计庭院,乡亲们都乐坏了。”金校明说,自己业余虽爱好花艺,却苦于缺乏专业知识,现在有了艺术团队的专门设计,庭院层次分明,一下子就提升了美感。播种文化,在服务中得到成长通过参与设计,学生们也得到了成长。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陈雯、李一芳,经过调研和设计,她们显得很兴奋:“在与村民的交流中,很多的设计构想得到了认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这里很快将转化为实际成果,非常有成就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风景园林是什么,更坚定了我学好专业的决心。”风景园林 182 班的刘诗怡,通过实践让自己对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她说,工作期间,我们有方案讨论和思考的认真勤恳,有方案不被接受的苦恼,也看到村民满意笑容的幸福。当创意变成现实,带给我的不止有满足感和幸福感,更有责任感。”师生在宁海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得到了宁海县委县政府、乡镇、村民的充分肯定。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在微信朋友圈公开发帖,感谢是生助力宁海乡村振兴。宁海县强蛟镇党委书记叶挺说:“ 师生们驻村创作不仅让乡村美丽起来,更让艺术的种子深植于乡村并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插上‘隐形翅膀’,提升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具有资源优势、产业融合优势及政策优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重要抓手。”对于师生们的努力,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王欣表示,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个重大的历史机遇面前,园林学院将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织师生探索多元模式与有效路径,并在实践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金玉奴

浙农林大“园丁”徐建伟:在“百草园”里种药更育人

2019-05-27 18: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马悦他是大学里中药炮制学等课程的任课老师,但是除了上课以外,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种植中草药上;近四年时间里,他和同事成功引种410多种中草药,在校园里建成了“百草园”,成为校内师生专业实习研究的重要基地;他还义务担任百草园的讲解员,每年为数以千计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市民讲解,让“百草园”更好地发挥在教学、科研、科普和生态文明传播等方面的作用……他叫徐建伟,是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等核心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百草园”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中国药理学会会员、浙江省植物学会会员。在很多同学的眼中,他更像是一位耕种中草药的“校园神农”,也是一位以实际行动传承中草药文化的“校园李时珍”。大学校园建起“百草园”走进位于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东南侧的“百草园”,该校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教师徐建伟正在这里带领着几个工人移栽中药材种苗。戴着草帽、露出黝黑双手的他,正一边查看种苗,一边叮嘱忙碌的工人:“这些白头翁种苗,要种在清热篇第二株大叶冬青树下面,苗株间距为15厘米。”每次站在“百草园”入口处的李时珍雕像旁,徐建伟都会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百草园”,眼底尽是藏不住的自豪:“我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几乎都泡在这里了。刚接手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如今,经成为占地约7000多平方米的中草药多功能综合园区。”目前,浙江农林大学的“百草园”是浙江省首个以植物药功效为划分依据的药用植物园,也是浙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浙江省林业科普基地。四年来,330余种《中药学》里的植物药,在这里已成功种植310余种,“百草园”已成为全省知名的中草药种植和科普基地。说起建设“百草园”的原因,最初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需求。2015年初,学校决定建一个中草药教学实验基地,徐建伟接下了任务。徐建伟是中药药理学专业背景出身,专业不完全对口,创建百草园任重道远,种什么,怎么种都是问题。为了今年考满足学生学习实践的需要,他开始查阅各类专业书籍,一点点学习中药植物种植方面的知识,扛起锄头,在并不熟悉的中药材种植领域一点点“开荒”。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徐建伟在百草园的建设伊始,就创造性地选择以中药学教材中常用的330多种植物药功效为主线,根据每种药用植物的习性,打造为解表篇,清热篇,泻下篇、温里篇等多个区块,同时结合学校所在地临安及浙江地方特色的民间草药,增设民间草药篇和民俗文化篇两个区块,区块内木本、藤本、草本三者有机结合。目前,倾注了徐建伟的心血的“百草园”已初具备规模,不仅优化提升了中药学专业的的实践环境,也推动了教学改革,经常有老师和学生在百草园里学习研究、教学相长。徐建伟说:“目前的百草园占地面积不算大,但里面的宝贝可不少。藏红花、人参、三七、铁皮石斛,在这里都能找到,现在已成为师生学习中草药文化的重要平台。”倾力打造“活的中药学教科书”徐建伟一心想把“百草园”打造成校园里“活的中药学教科书”,但是考验从中草药种苗的选择和购买就开始了。引种新的中药材,是“百草园”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园内中草药具有代表性,徐建伟千方百计通过各种途径搜寻中药材植物。每次购买到种苗后,他还要赶去快递点领取。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去了快递点近百次,几乎成了快递点每周必去的“刷脸”熟人。“有些中草药种子种苗十分少见,非常难找,搜寻种子和种苗就像挖宝。”徐建伟说,为了挖到自己需要的“宝贝”,学校周边的很多山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旦找到新的苗木,他便会如获至宝。有一次徐建伟从朋友那里得知绍兴市新昌县沙溪的深山里有他心仪已久的中药芫花,当时心里很激动,想着快点挖过来。于是,他当天便进山寻找,经过一天的奔波,终于赶在天黑前找到了稀有药材,连夜驱车返回百草园进行种植,确保来之不易的植物能存活。事实上,10多亩的“百草园”,即便是专职负责维护,也是件很辛苦的事,对于还要兼任两门核心专业课的徐建伟来说,更是件不容易的事。在旁人看起来百草园日复一日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一定会很枯燥繁琐,在徐建伟看来确实忙中有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怎么觉得辛苦啦。”在“百草园”里,徐建伟每天都会有新发现和新惊喜,今天虾脊兰开花了,明天江香薷发芽了。有时也不乏有新挑战,比如连续两年尝试栽种大黄,原本在春天生长健康的大黄,不知为何一到夏天就干枯掉了。他积极寻找原因,最终发现大黄不适应高温多水的气候。今年春天,他专门为大黄搭建了遮阴棚,第三次把大黄苗栽入了土地。不论天气如何,徐建伟都时不时带领着学生和工人对“百草园”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百草园”从来不使用除草剂,所有的杂草都需要人工去除,这样可以更好保持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这段时间是播种的黄金期,徐建伟老师几乎每天带着学生和工人泡在园子里。“百草园”里种药更育人“如果百草园建好了,学生就不用漫山遍野的采集植物药,不出校园就能学到相关知识。百草园里长成的药材,可以制成标本进入学校标本库,还能作为教学教具节约教学成本。”能有助于实践教学,服务学生成才,是徐建伟建好百草园的最大动力。徐建伟在“百草园”推行“包干制”,让每个同学认领一块地,手把手教学生从栽培、养护,到后期采标本、加工炮制等各个环节,并把学生参与药材种植管理情况作为中药材加工学、中药栽培学等课程成绩评价依据之一,让学生对药材的认知不再局限于书本。“徐老师总能把晦涩的知识点讲得生动清晰,再有不明白的,他就带我们去百草园亲身体验,大家都非常喜欢他的课。”“徐老师做事亲力亲为、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深深感染了我们。”“通过在百草园认领自己的责任田,我加深了对植物药和苗木栽培的认知,对于今后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获益匪浅。”同学们对徐建伟评价很高。“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成就感在于能够影响和帮助学生。”徐建伟说,他曾经的一名学生,在百草园当了一年园丁后,对各种药用植物如数家珍,在研究生面试中表现优异,被南京中医药大学录取;更多的学生则通过参观百草园,学习了中草药的有关知识,增进了对中草药的了解。如今,徐建伟培训了一批学生讲解员,将百草园打造成中药学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临安区中小学生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目前,该园已接待校内外学生实习、参观超过10000人次。同时,他还带领学生创办了微信公众号,每一篇文稿,都精心打磨、图文并茂,已经发表的十多篇原创文章,起到很好的科普作用,提高了百草园的知名度。“要给植物适应环境的时间,要给百草园充分建设完善的时间,更要给学生成长成才的时间。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百草园已经初具规模,但我更希望能把百草园建成一个中草药科普基地、校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受中医药文化。”徐建伟说。

猛鬼街

浙江省重点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学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天目林学院。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1970年7月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1979年2月恢复独立办学。2010年升级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浙江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3年,时名杭州化学工业学校。1958年升级为浙江化工专科学校。1960年合并衢州化工专科学校,升级为浙江化工学院。1993年升级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建校之初的实力要低于浙江农林大学,虽然后期合并了学校升级为本科院校,但其核心实力依旧没有超越浙江农林大学。但这之后浙江农林大学被合并,从而失去独立办学的机会,这使得浙江工业大学的实力才真正超越浙江农林大学。改革开放之后,两所学校都属于非热门行业的大学,但是相对来讲浙江工业大学更受重视一些。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以制造业为主,化工行业也在其中,虽然整体化工行业不景气,但经济发达地区还算可以,相对农林还更有前途一些。因此两所学校的实力彻底被拉开!根据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浙江工业大学有1个A类学科,9个B类学科,10个C类学科,其中最高评级为A-级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浙江农林大学有2个B类学科,5个C类学科,其中最高评级为B+级的林学。由此可见,两校的学科建设差距较大。综合来看,浙江工业大学的实力高于浙江农林大学一些!

莫不中音

浙江省内知名高校,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在浙江省内知名度比较高,属于省内知名高校。浙江省高校倒是不少,但是名校其实很少,就一家浙江大学。虽然近期宁波大学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但是宁波大学是以海洋水产列入,而且时间还短,所以浙江省内除了浙江大学,几乎都是“双非”高校,这也是浙江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要么985,要么“双非”,就这么霸道。杭州师范大学前身就是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当时创办主要是为了招收工农兵学员,扩大基层师范力量而设置的学校,后来改建为浙江师范学校,也是一所中专学校。恢复高考之后,全面扩招,而高等院校较少,就升级为本科高校了。这所学校如果不是出了一位“首富”马云,其实就是一所普通师范院校。杭州师范大学最大优势来自音乐和美术,这是他最早开设的专业,积淀也最为深厚。浙江农林大学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天目林学院,当时确定的方向主要是以林业、经济林采伐、林木运输、木材加工、林木加工工艺为主,这些目前也是他的优势所在。不过这所学校建校之初,就属于地方性高校,而且浙江林木资源并不丰富,尤其是经济林木方面更是如此,并且没有政策优势,所以始终发展的不温不火。浙江农林大学主要优势在亚热带林木育种方向以及林木综合利用技术方面,这所学校的成果也多出自这些方向。整体来看,杭州师范大学的综合实力略胜过浙江农林大学。这主要是因为,杭州师范大学合并的学校比较多,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建立各级教师培养模式,而且扩充了自身不足的学科建设。另外近些年,杭州师范大学获得投资和项目也比较多,这使得学校整体实力超越了浙江农林大学。但从产业优势上来看,浙江农林大学还是相对更具有优势。

若正汝形

零门槛!浙农林大388名大一学生顺利转入心仪专业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都有不少考生没能如愿进入心仪的专业,然而,在浙江农林大学,转专业难正逐渐成为历史。尤其是近年来持续推进“零门槛”转专业政策以来,该校已经实现学生人人都可以申请转专业,成功转入心仪专业的成功率已经从6年前的60%多提升到现在的80%多甚至90%多。转专业不再有门槛 学生自主权更大7月3日,浙江农林大学城市管理专业181班的秦佳璇得到消息,她提交的转专业申请已经得到学校批准同意,下学期她将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182班继续学习。和秦佳璇一样,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刚刚发布的拟同意转专业同学名单的公示,该校本学期又有尚建洲等388位同学将转入新的专业,涉及全校几乎所有学院和所有专业。秦佳璇从小喜欢文科,因为高考专业没填好,被调剂进了城市管理专业。进入浙江农林大学一个学期后,她就发现所学非自己喜欢的专业,尤其是部分理科课程,一度让她头疼不已。为了更好的发展自己的爱好,秦佳璇加入了学生通讯社,利用空余时间参与新闻采写、文字编辑等工作。本学期初,学校开始受理学生转专业申请后,秦佳璇产生了转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想法。让她没想到的是,经过报名和简单的面试,学校很快就同意她转专业了。秦佳璇和同学们转专业之所以容易,源于该校正在逐步推进的“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该制度让学生人人都有转专业的机会。说起自己申请转专业的经过,秦佳璇表示:“我当初是被调剂到城市管理专业的,现在学校的转专业政策,让我可以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一开始,我以为转专业很难,现在才知道我们学校转出本专业是没有门槛的,所以转成功率一直很高。我觉得,转专业之后努力学习才是重中之重,要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里更好地学习,不留下任何遗憾。”据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提供的数据,近6年该校学生转专业成功率一直在80%以上,最高达到95%,而在6年前,这一比例只有不到70%。通过实施“无门槛”转专业政策,让更多本科学生可以进入自己更喜欢的专业,少数没有转专业成功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学生所选的转入专业名额已满。出台转专业新政 让学生学得更欢一项调查曾显示:在报考志愿时,仅有13.6%的人表示了解所选专业,67.0%的人并不了解,67.9%的人承认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仅有16.0%的人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受访者表示如可能想重择专业。如何满足学生对转专业的需求?经过多年的尝试和改革,浙江农林大学不断完善学生转专业政策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今,该校学生转专业从高门槛、到低门槛、直到现在实现“零门槛”,每个学生都有转专业的机会:转出专业不受任何限制,转入专业只要还有名额就可以接收。根据浙江农林大学转专业有关办法,除存在休学、转学、定向培养等规定不得转专业的情形以外,该校全日制本科一、二年级在校生均可以申请转专业,包括跨学院转专业和学院内转专业。其中学生转出所学专业没有任何限制,转入专业在教学资源和教育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也尽力努力满足学生合理的专业选择要求。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处长郭建忠说:“我们降低转专业门槛、出台新的转专业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发展空间。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增强专业吸引力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虽然申请转专业不设门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会更强。但是很多学校之所以没有放开转专业,还有一个担心:学校的“好专业”“优势专业”可能会令大家挤破脑袋,而很多“冷门”的专业,可能会出现大批学生转出去的情况。那浙江农林大学是否也曾担心这样的问题呢?事实上,一开始学校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通过这几年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这一担心已经完全没有必要。浙江农林大学目前有64个本科专业,但是今年招生的却只有50个。暂停招生的专业主要原因都是一样的:专业特色、优势、吸引力不够,在专业招生或专业分流时,没有足够学生愿意填报这些专业。为了优化学校专业结构,学校不断对专业进行调整,根据现有师资力量,一边增加受学生欢迎的专业,同时叫停不受学生欢迎、没有特色优势的专业,从而使每一个专业都换发活力和生机。“学校实行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对所有专业的建设都有激励和督促作用。”郭建忠介绍说,为了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和教学质量,各个专业的负责人都在不断加强本专业的建设,木材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还顺利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的品牌和知名度都在不断提升。郭建忠表示:“可以说,现在学校所有专业都是有自身特色的好专业,大部分学生申请转专业,是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不是一味的求‘热门’,所以虽然学校是实行‘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但是每年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推进零门槛申请转专业制度,是浙江农林大学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建设一流本科的重要举措之一。”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表示,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本科生培养质量,将本科人才培养摆到事关学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在理顺相关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校的专业布局、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先后推行院长主管本科教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开设求真实验班等一系列具体举措,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

爱心铺

每年百余万元奖励本科生创新 浙农林大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2019-01-05 07:38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陈胜伟1月3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161班邵晨宁收到学校颁给她的一笔奖金,金额超过3万元。原来,邵晨宁一直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科研创新,先后获得“抗癌药物羟喜树碱药效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等三项发明专利,开发的“永固固态硬盘扫描软件系统V1.0”等9个软件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发表的论文被EI(工程索引)收录……这些成果,让她获得了该校本科生创新奖励。根据浙农林大日前公布的《2018年度学生素质奖励情况的通知》,和邵晨宁一样,该校2018年度有3300多名本科学生凭借各类创新成果,获得了累计总额达144.91万元的奖金。这些创新成果包括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发布高层次论文、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参加各类创新活动并获得成果等。近年来,浙农林大十分重视本科教学工作,通过推进院长主管教学、学科专业一体化等举措,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为鼓励本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开展科研缺少经费、没有实验室、没有老师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学校先后出台了设立本科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开放实验室、科研成果奖励创新学分、优秀论文代替毕业论文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选派导师、政策扶持、经费支持……眼下,浙农林大的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氛围日益浓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据了解,浙农林大每年设立的各种鼓励创新创业的活动经费总额超过300万元。如本科学生申请科研项目、创业项目可获得1500元至2万元不等的经费资助;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获得专利或者创业取得成果,也可以获得500元到1万元的奖励;学生还可以凭创新创业成果获得学分奖励等。浙农林大校长应义斌认为,鼓励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归根结底是为了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道也

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浙农林大有妙招

“通过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我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升,对我探索开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很有帮助。尤其是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更新了教学理念,我在上课时积极尝试新的授课方式,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在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说起自己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宫瑜感触颇深。她是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学校“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能在教学上取得好成绩,获得师生肯定,离不开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指导与培养。浙江农林大学一直十分重视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早在2011年4月就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8年来,通过不断探索、改革与实践创新,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运行体制,组建了高水平教师教学发展管理咨询与指导服务团队,形成了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和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有效提升。目前,该中心拥有专职管理人员4名,组建了一支19人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发展专家指导团队和54人教学经验丰富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获批浙江省农林类师资教学能力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投入580万元高标准建设700m2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打造具有农林特色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建有教学培训室、教师工作坊、混合式教学实训室、专家咨询室等功能区;各学院也相继成立教师教学发展分中心,构建了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体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成立以来,十分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重视培育教学文化,并实施了单周四下午不排课制度,充分保障教师参与各类教师教学活动,大力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从2011年以来,该中心共设立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1031项,获得省级教改项目9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12项,23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和立项,2门课程获浙江省高校首批“翻转课堂”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58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国内大规模课程平台上线。打造了《大学写作》《中国竹文化》《茶文化艺术呈现》《气候变化与林业碳汇》等农林“金课”品牌课程。与此同时,该校教师教学中心积极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活动,先后组织各类教师培训活动260场,组织610名新教师参加入职培训活动,297名新进教师通过助讲培养站上讲台,累计参加教师12556人次,并辐射省内兄弟高校和国内农林高校教师。“通过参加学习研讨并在中心相关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管理类课程群校级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2017年以来先后建设完成了《管理学原理》、《企业战略管理》、《管理艺术与实务》等三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浙江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学堂在线、爱课程等三大平台上线,共计实施了11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习者更是超过了20000人。其中《管理学原理》被直接认定为2019年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浙江农林大学《管理学原理》课程负责人李文川教授说,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支持下,自己探索开展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今年指导的学生参加的浙江省经济管理案例竞赛取得了一等奖。浙江农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搭建教学学术交流平台,激励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导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目前,该中心加入“两岸四地高校教学发展网络”等学术组织,校内举办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72场,开放144门次课程进行教学观摩交流;实施单周四下午开展教研活动制度,创立“求真讲会”,邀请了南京大学原教务处处长邵进、中国慕课第一人浙江大学翁恺老师等一大批国际国内教育教学专家为教师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既保障了老师的教研时间,也对青年教师成长起到很大的启发和引领作用。积极举办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教师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比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等59名,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心还建立教学激励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让优秀的教师更加优秀:构建教师教学荣誉体系,设立本科优质教学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荣誉,通过精神鼓励,已获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以上教学荣誉36人,校级教学荣誉88人;设置教学为主型教授、副教授,单设学科评议组、指标单列,评出教学为主型教授4人、副教授6人;实施优课优酬,评选本科优质课程(课堂)61门,给予优课系数,引导更多教师开设农林“金课”。全国林业教学名师汤孟平教授,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森林经理学》的主持人,在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相关政策鼓励下,他以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不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把教学与科研、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持续推进精品课程和教研课堂建设,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并在全国推广应用:2014年“面向林学和GIS专业的‘一核多翼’森林资源管理课程群协同建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6年《森林经理学》获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18年《地理信息系统》被认定为浙江省首批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我校一直十分重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工作,尤其是自2014年面向新教师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以来,面向优秀教师设立12个名师工作室,面向骨干教师推动 ‘互联网+教学’系列培训活动,围绕在线课程设计及制作、混合式课程建设等主题,通过举办名师观摩课、校内培训和校外研修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让青年教师更快成长、让优秀教师更加优秀,为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浙江农林大学教务处长郭建忠说。

老来难

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两大特色高校

浙江海洋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都是浙江省属高校中特色明显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是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浙江海洋大学是以海洋为特色,多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浙江省省会、新一线城市杭州市,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浙江农林大学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个。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第四次学科评估,浙江农林大学有7个一级学科上榜。林学获评B+,风景园林学获评B,生态学、林业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一级学科获评C+,生物学获评C,农林经济管理获评C-。从学科评估上看,浙江农林大学办学特色突出,优势学科明显。浙江农林大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校园是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学风优良,校园优美的浙江农林大学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浙江海洋大学创建于1958年,始名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更名为浙江水产学院,1998年与舟山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浙江海洋学院,2000年之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卫生学校、浙江水产学校、舟山石油化工学校等学校并入,2016年更为浙江海洋大学。坐落于岛上的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坐落于浙江省舟山市,现有新城校区和定海校区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608亩,其中海域使用面积720亩。新城校区是主校区,位于浙江舟山群岛新区长峙岛,环海靠山,风景优美,是个求学的好地方。浙江海洋大学现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第四次学科评估,浙江海洋大学有两个一级学科上榜,海洋科学获评B,水产获评C+。水产学科位列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第三、海洋科学学科位列第七。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浙江海洋大学培养了一批优秀校友。就业率和升学率在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学生在各类学科性竞赛中获得众多奖项,被列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现在以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海洋大学为战略目标不断前行。浙江农林大学和浙江海洋大学都是特色明显的大学,在浙江省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校园环境都很优美,独具特色,是个读书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