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人文沃土熔铸文化力量 浙江持续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夫有土者

人文沃土熔铸文化力量 浙江持续深入实施文化研究工程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严粒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倡导并亲自主持浙江文化研究工程。16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延续升华、迭代升级“八项工程”,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一期研究成果之一《宋画全集》。浙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历史积淀和灿烂的文化创造。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倡导并亲自主持,围绕“今、古、人、文”四个方面,深入挖掘浙江文化底蕴、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指导浙江未来发展。作为浙江在文化领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标志,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深入实施的过程,也是全省上下践行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的过程。16年来,浙江历届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投入资金过亿元,立项千余个,动员数千名省内外学者积极参与,出版学术专著千余部。2015年,一期工程完结;2017年开始的二期工程的第六批课题已经立项;三期工程即将进入部署阶段。用历史启迪未来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历史积淀、文化淬炼的精华,承载着浙江人民高度的价值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孕育于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打开《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一书,你会发现习近平同志所作序言中的这段话,字字珠玑。知史可以鉴今。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推动文化传统赓续发展的一盘先手棋。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邵清介绍,文化研究工程从阐发浙江文化的中国意义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全面深入研究浙江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浙江专题史系列研究》《良渚文化系列研究》《宋画全集》《文献集成系列》《吕祖谦全集》《王充传》等钩沉文脉的研究项目,挖掘了浙江文化底蕴,探明了浙江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来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浙江贡献,也夯实了浙江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根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沈括全集》《南宋史研究系列》《郁达夫全集》等一大批学术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内高水平奖项,被世界知名图书馆等机构收藏,使浙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及其成果水准跃升了一个台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就斐然与时俱进阐释浙江发展时代在进步,文化研究的目光与时俱进,浙江可研究的素材不断更新。“外人觉得不可思议,农民竟然是浙江的第一代创业者。” 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陈立旭是参与研究的学者之一。想起早年见闻,他感叹浙江人“敢为天下先”,把浙江从山多地少的资源小省,打造成了全国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先行区。一叶知秋。浙江在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的过程中,多个领域创造了“浙江现象”“浙江经验”。浙江是全国多领域发展先行区。从“千万工程”到“乡村振兴”,从“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美丽中国”……“地方经验与国家战略、地方治理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紧密。”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郭华巍深有感触。不仅仅聚焦历史文化,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也是系统研究当代发展的里程碑式文化根基工程。相继推出的《浙江改革开放30年研究》《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等系列研究成果,为浙江未来发展乃至国家未来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和路径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区域实践模式研究文本和发展样本。踩着时代的节拍,通过研究浙江当下生动的现实文本,一套新的阐释浙江发展轨迹的学术话语体系可期形成。推进“三个地”特色研究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眼下,《从“八八战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丛书出版工作正在有序推进。这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二期的重量级成果,是国内首套从区域治理到国家治理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演进脉络的丛书。“一期工程顺利实施以来,我们在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系统性还不足,挖掘力度不够强。”邵清说,二期工程的当代发展研究在之前的基础上,以国家视角、国际视野,着重聚焦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充分发挥“三个地”优势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围绕“三个地”特色研究,《红船精神研究》《领袖与浙江研究》《中国方案的浙江样本》等项目已相继确立,《党领导下的浙江革命武装斗争史研究》《浙江改革开放40年研究系列》《浙学未刊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辑、第二辑共210册)》《(民国)浙江续通志稿》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出版。与此同时,结合当下全省文化发展特色和建设重点,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传统诗词戏曲书法艺术、浙江海外交流史等相关研究也在推进。乘势而上再跨越,“浙江故事”续新篇。崭新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浙江开启了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征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也随之不断登高、跨越——通过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精品成果的推出,塑造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努力把浙江历史讲得更动听、把浙江文化讲得更精彩、把浙江精神讲得更深刻、把浙江经验讲得更透彻。

角弓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硕果累累——弘浙学自信 铸浙江精神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李月红 纪驭亚一项由杭师大人文学院主持的课题《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正在紧张撰写中,课题旨在还原百年前发时代先声的那些“浙江呐喊”。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半壁在浙江。年谱书系的30位浙江名家中,有鲁迅、茅盾、俞平伯、郁达夫等,他们或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或在文学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总计约千万字的课题将首度回眸近代浙江文人的家国人生。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对于一方发展而言,更是如此。2005年我省启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13年来,工程与时俱进地开展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系统研究,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质的浙学知识体系。文化战略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内,一项起步于13年前的重大编纂出版工程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这一工程是首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现存自战国至清代纸、绢质地的中国绘画作品,在系统调查、整理、考证基础上编纂出版。入编的10000余件作品,来源于国内外210家文博机构,许多都是长期深藏在博物馆内的国家一级甚至国宝级文物。翻阅每一件作品,背后都能讲出无数个千回百转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带给我们别样的惊喜。从浙江没有一张宋代藏画,到收集散佚全球各地的1.16万余件历代藏画,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首批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讲述了这些年来浙江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用浙江历史教育浙江人民、用浙江文化熏陶浙江人民、用浙江精神鼓舞浙江人民、用浙江经验引领浙江人民。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是浙江推动文化传统赓续发展的一盘先手棋,也是浙江在文化领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标志。熔铸精神从浙江精神到中国精神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项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龚延明承担的《浙江历代进士录》课题已完成初步摸底。自唐五代到明清,浙江历代进士总数约1.5万人,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份刚刚完成罗列的长名单,恰如再现浙江古代思想史上群星闪耀时:政治家兼军事家于谦,政治家陆贽、刘基,思想家陈亮、王阳明,科学家沈括,教育家吴震春、蔡元培,文学家孟郊、钱起、张志和、陆游、袁枚、龚自珍,等等。“要了解浙江自隋唐以来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历史和浙江人在国家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能绕开这一万多精英人物的活动。”龚延明告诉记者,他们的精神流变恰是浙江古代精神史的重要一支,他们的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的重要面貌。文化研究工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铸文化之魂。翻阅一期、二期成果目录,“中国共产党浙江历史”“历史的永恒——浙江革命遗址集锦”“红船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90年纪事”“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浙江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究”等一批具有思想深度、理论高度和学术厚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贡献了浙江元素,同时也为当代浙江文化自信确立了精神内核和红色基因。守根护魂从文化研究到文化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内,由该院教授龚缨晏牵头,正在进行“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研究起源并非偶然。“随着浙江在全球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从浙江的角度研究发展话语体系变得十分迫切”,龚缨晏认为。课题将浙江置于世界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深入考察浙江的海外交流史,这也是首次从“浙江”的角度来研究中外交流史。以课题为牵引,等到2022年项目结题时,学院将有望建成浙江海外交流史图书馆,在高校学科建设中形成独特优势学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作为一部新时代的浙江人文历史百科全书,两期文化研究工程中,八成立项课题聚焦浙江优秀传统文化,所立项选题之广、研究探潜之深、参与学者之多,也激发了全省各地的文化自觉,相继开展地域文化整理、挖掘和研究。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等地相继实施地方文化研究工程,整理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和文化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初步形成了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文化建设的浙江样本。文化如河,绵延不绝;文化如水,润物无声。通过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深入实施,文化自信的力量必将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推动浙江人民勇立潮头,把“浙江的今天”建设得更好,为“中国的明天”贡献更多的浙江实践、浙江素材、浙江经验!

虽然

文化研究为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作者:盛世豪(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开展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打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浙江样本,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样本的中国意义。认真总结概括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经验启示,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国内第一个以工程为抓手,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在全国是首创。全面系统总结概括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经验,无论是对于我省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还是对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通过学术研究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浙江文化的中国意义。从历史上看,浙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又提出了“拆治归”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这些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推动浙江发展成为全国标杆。其中有许多经验、规律值得总结,我们要深入研究挖掘,从中提炼概括出浙江文化特别是当代浙江文化中具有中国意义的优秀基因和核心价值。挖掘文化的资政意义。文化研究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我们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要通过系统研究,弘扬浙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精神,提炼浙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和思想,概括浙江文化中的发展理念,进而为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持。发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发展方式中。文化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限的创意和深邃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还是提升供给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比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9日 05版)

从其强梁

文化研究为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开展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打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浙江样本,具有重要意义。浙江样本的中国意义。认真总结概括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经验启示,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国内第一个以工程为抓手,通过学术研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建设重大项目,在全国是首创。全面系统总结概括第一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经验,无论是对于我省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还是对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界通过学术研究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浙江文化的中国意义。从历史上看,浙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浙江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又提出了“拆治归”等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这些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推动浙江发展成为全国标杆。其中有许多经验、规律值得总结,我们要深入研究挖掘,从中提炼概括出浙江文化特别是当代浙江文化中具有中国意义的优秀基因和核心价值。挖掘文化的资政意义。文化研究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支持。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我们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就要通过系统研究,弘扬浙江文化中的创新创业精神,提炼浙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和思想,概括浙江文化中的发展理念,进而为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支持。发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发展方式中。文化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涵着无限的创意和深邃的内涵,无论是对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还是提升供给质量,都具有重要价值。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就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思想融入经济发展中,比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提升物质产品的文化含量,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作者:盛世豪,系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科联主席)

楚茨

浙江2021年文旅工作部署出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杭州2月2日讯 1月26日,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浙江省省长郑栅洁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汇报了“十三五”时期浙江的发展成就,部署了浙江省“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重点任务。那么,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报告中都提到了哪些内容? 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报告提到,“十三五”时期,浙江省文化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扎实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建管用育”一体化,覆盖率和惠民度进一步提升,11个设区市全部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全部创成全国双拥模范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良渚古城遗址等世界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利用,宋韵文化品牌塑造成效初显。文化旅游加快融合,“百县千碗”品牌进一步打响,成功创建省级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25个。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浙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要努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高地、三大科创高地、改革开放新高地、新时代文化高地、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省域现代治理先行示范区、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推进“十四五”发展、实现“十四五”目标,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走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浙江路径。报告明确,在文化方面,将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完善面向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贡献浙江力量。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必须迈好第一步、展现新气象。报告指出,将积极推进文化浙江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文化强省、文化树人,推进现代文化生活示范区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农村文化礼堂整体功能。高水平建设之江文化中心,启动浙江社科中心、浙江音乐厅新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前期工作,打造新时代浙江文化地标。实施文艺精品提升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浙产文艺作品。深入实施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加强文明之源大遗址群研究保护,充分挖掘上山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等历史遗存的深厚内涵。振兴越剧、婺剧、昆剧等传统戏剧。加快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建设新型主流传播矩阵。根据报告,2021年,浙江省将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之江文化产业带建设,支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象山影视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实施浙江文化出海工程,打造国际化人文交流基地,建设国际传播媒体集群。深化文旅融合,以挖掘文化内涵和提升游客微观感受为导向,开展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实施红色基因薪火行动、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人文素养提升行动。坚持高标准、常态化,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最美”品牌培育,擦亮“最美浙江人”名片。大力倡导“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排队守秩序、垃圾要分类、餐饮不浪费”等文明好习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三级阵地网络建设。健全现代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扎实推进书香浙江建设。此外,报告还提出,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滨海旅游,合力推进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设。推进诗路文化带和海岛公园、名山公园建设,培育10个以上“耀眼明珠”。加快乡村有机更新,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保留村庄原有纹理和浙派风貌,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打造一批新时代美丽乡村。推动地标商圈、步行街、历史风情街区等品质化改造等。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心术

浙江日报评论员:全面开启文化浙江建设新征程

浙江新闻客户端今年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15年来,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文化发展之路,取得了丰富的文化成果,打响了“浙学”的文化品牌。9月21日,省委专门召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座谈会暨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会议,赓续接力、传承创新,提出全面开启文化浙江建设新征程、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吹响了加快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的号角。全省上下要以更高自觉、更强担当、更高标准,把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谋划好、建设好,使之成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鲜明标识。更高政治自觉。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四个自信”很重要方面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八八战略”的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浙江必须以更高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传承好这项重要事业。在大的方向上,聚焦“文化强省、提升浙江软实力,文化树人、引领社会新风尚”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打开“六个通道”,全面开启文化浙江建设新征程。更强使命担当。浙江党员干部历来实干担当。推进文化浙江建设,亦须唯实惟先、落小落细。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立足前期丰富成果,延续升华、迭代升级文化“八项工程”,全面实施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省委提出要做到“八个立”,是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项目化、具体化,是推进文化建设的硬抓手、实举措,必须实打实落实好。同时,对照打造“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浙江还必须自我加压,以全球眼光和全局视野进行文化布局、提升软实力,谱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文化新篇章。更高质量标准。文化的力量惊人。以更高质量标准来检验,文化建设的真正成效在于能够切实以文树人、以文化人、以文动人。当前,浙江正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这尤需各地各部门勃发精神的力量,创新思维、振奋精神,激发创造性张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得好不好,就看各项工作的创新思维、精神状态激发得如何。只要真正打开“六个通道”、实现“八个立”,文化一定能成为浙江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澎湃动力,为各项事业提供全面智力支撑和丰富思想滋养。

其觉无忧

坚定文化自信 熔铸浙江精神

“今天,我们踏着来自历史的河流,受着一方百姓的期许,理应负起使命,至诚奉献,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让我们的创造生生不息。”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的结尾处,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写下了这段深沉的寄语。如今,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周年之际,这一期待正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现实。自2005年启动以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统梳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研究浙江现象,总结浙江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缘起:筑实文化家底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杭州余杭瓶窑葡萄畈遗址,考古工作者用一把洛阳铲发现了一条良渚时期南北向古河道,由此揭开了良渚古城遗址的面纱,实证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灿烂。仿佛一条大河,浙江的文化之脉生生不息。从史前星火到古代辉煌,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始终熠熠生辉。今日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就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与发展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15年前这个有着战略高度的智慧决定。2005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后,“文化研究工程”被列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八项工程”之一。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声中,一项有关浙江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的系统研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之江大地徐徐展开。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相继启动一期、二期,从容布局,始终围绕着“今、古、人、文”四个字做文章。一“今”一“古”,互为观照。“今”即“浙江当代发展研究”,既深入总结浙江经验,科学解读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又系统研究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发现和理论问题。“古”即“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以浙江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为重点。一“人”一“文”,相映成辉。“人”即“浙江名人研究”,对在浙江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生平、思想等进行系统考订与研究,撰写出版名人传记。“文”即“浙江历史文献整理”,收集、整理、出版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这项工程的启动和运行,是浙江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推动文化传统赓续发展所下的一盘先手棋,也是浙江在文化领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举措。发展:传统启迪当下不久前,《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第一辑)项目召开结题评审会。经过两年的努力,这部著述第一辑已经完成了8位重要作家的年谱编纂,总字数达300万,即将出版。课题负责人洪治纲教授说,还原鲁迅、艾青、茅盾、郁达夫等名家大师的那些“浙江呐喊”,对当下同样意义深远。这项课题只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宏大布局中的一个局部,但由此可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一直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追求。15年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始终不懈地通过深入研究阐释浙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线索。在一期工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二期工程更致力于聚焦浙江当下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近15年来浙江区域治理的启示研究。《浙江改革开放40年研究》系列丛书作为二期工程第一批立项课题,它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开放经济等11个方面,对“浙江现象”“浙江经验”进行系统研究,生动、全面、客观地阐释了浙江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浙江经验的时代价值,并总结归纳提炼了浙江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全球后发国家现代化具有普遍借鉴意义或独特价值的经验与启示。《从“八八战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丛书分论负责人顾益康教授在研究过程中也深有感触:“国家治理的顶层设计从来都不是管理者们的闭门造车。正如‘八八战略’及其成功实践打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绚丽‘浙江样本’。纵观历史发展脉络,许多国家制度都来自于地方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所有的明天,都从昨天、今天而来。文化研究应聚焦当代发展,擘画未来蓝图。这一部部厚重的研究著述背后,承载着“浙学”文脉,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浙江探索。期待:文化成果丰硕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15年来,首创了“党委领导谋划、政府全力保障、社联组织协调、学者深度参与”的学术管理模式,组织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精心研究设计方案,创新搭建研究平台,强化品牌建设和成果宣传,早已是硕果累累。一期工程于2015年结束,共立研究项目811项,出版学术著作千余部。《文献集成系列》首次对浙江历史上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著述进行了系统整理,加深我们对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的认识;《郁达夫全集》等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吕祖谦全集》《沈括全集》等首次辑全古代思想家的存世之作,被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龙泉司法档案》等成为清代法律史学者的必备资料,美国、日本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动要求开展合作研究……2017年3月启动的二期工程,重点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和“浙学”文化阐述,至今已开展了52个系列研究,立重大课题65项、重点课题284项,预计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000部。这些项目,研究了浙江现象,总结了浙江经验;梳理了历史文脉,挖掘了文化底蕴;打造了“当代浙江学术”品牌,繁荣了浙江哲学社会科学。比如,南宋史方向是浙江历史研究的强项,但以往研究比较分散,且多聚焦于小问题。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辟了南宋史研究专题系列,从各个分支方向上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共出版40余种专门史书籍,极大地推进了浙江省南宋史研究,使浙江成为当之无愧的南宋史研究高地。比如,《浙学未刊稿丛编》收录浙学未刊珍稀稿抄本413部近1810册。专家认为其问世是我国古籍文献整理的一件大事,是“浙学”研究的一项探索,是文化浙江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体现了政府顶层设计、图书馆与学界紧密合作的古籍整理模式的有效性,也是浙江让古籍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有意义尝试。又比如,浙江大学和省文物局将分布于全球100多家收藏机构的宋代绘画作品结集出版,打造了迄今为止最权威、最完整的宋画图像与文献集成。10余年来,又从《宋画全集》拓展至《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让古画超越时空来到读者身边,填补了我国历史名画集成的空白,影响深远。项目团队成员罗卫东曾感慨10多年来的艰辛,但更幸于工程被持之以恒地推进:“这套书籍出版后,读者不仅了解到中国传世古代绘画之齐全、精美,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曾经达到的审美高峰,全球学者也拥有了最接近原作的研究资料。”如今,二期工程第六批课题正在立项,而三期工程即将进入部署阶段,延续“今、古、人、文”四大主题,谋划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的思路举措,书写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文化新篇章。文化之河奔流不息,文化研究的步伐也紧随而行。行进在浙江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源源不断的文化研究课题正在见证、书写、启迪更多更精彩的“浙江故事”。

鸱鸮

跟着总书记学思维丨扛起历史担当 不断开辟浙江发展新境界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曾福泉 严粒粒瑞安市新华书店举办“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主题出版物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为3月29日,读者在主题出版物展区阅读。 拍友 孙凛 摄体悟历史,方知初心。全省各地正在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学好用好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方法,才能更深入地把握成为“重要窗口”这一目标的时代逻辑,全面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的浙江担当。建党百年之际,之江大地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春节以来,《中国共产党简史》《红星照耀中国》等图书销量明显上升。不同风格的“云访谈”“微课堂”,把党史学习教育延伸到全天候、全方位,更加深入浅出、立体鲜活。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90岁老党员曲绵丰一走进会场,现场200多位党员干部不约而同站了起来,向他致敬。工作人员扶着他走上主席台居中就座。他的讲述不时激起阵阵掌声。曲老兴奋地站起来,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发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倡议。这是日前衢州市衢江区党史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上让人动容的一幕。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正组织开展“我在‘三个地’学党史”专题学习、“追寻‘真理的味道’”专题宣讲、“忆党史·守初心·建窗口”专题宣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我为企业解难题、我为基层减负担”专题实践和组织生活会及民主生活会等一系列活动,努力体现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船味”“浙江味”。要守好“红色根脉”,争当学史悟思、增信崇德、为民办事、勇开新局的排头兵。我省特别注重用鲜活教材推动学史悟思走深走心。“习近平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成果发布5天时,全网总点击量已超过2亿次;《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持续在全省干部群众中掀起学习热潮。加强文化建设,是汲取历史智慧,不断激发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设立了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并亲自担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现在这项工程已经进入第二期。“第二期共立项六批课题,开展52个系列研究,预计出版学术著作超过1000部。”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和“浙学”文化阐述三大研究重点,通过推出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精品成果,塑造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目前,《红船精神研究》《领袖与浙江研究》等项目已相继确立,《党领导下的浙江革命武装斗争史研究》《浙江改革开放40年研究系列》《浙学未刊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一辑、第二辑共210册)》《(民国)浙江续通志稿》等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出版,三期工程也在筹划实施,努力把浙江历史讲得更动听、把浙江文化讲得更精彩、把浙江精神讲得更深刻、把浙江经验讲得更透彻。浙江历史文脉悠长。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五千多年文明,大运河涌动古韵今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更是历史思维方法的题中之义。现在,当我们沿着剡溪漫步盘山绿道,处处古风扑面。新落成的李白像和嶀浦望月、谢灵运垂钓处等特色人文景观,与山水同入画。这是当地正在建设的“诗画剡溪”项目,以“诗”的意境和“水”的文章,串起一路景致,将唐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各方面。作为诗路文化带的领头羊,浙东唐诗之路到2022年将基本建成幸福美好家园、绿色发展高地、健康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聚合,焕发出新的风采。这是当年远途寻访而来的古人们难以想象的。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思维方法要求我们在把握时代方位中抓住历史契机,在勇立发展潮头中担当历史责任。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他们都期盼着深入了解这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以年轻人为主力的纪念馆讲解队也在不断探索创新,把一个政党历经曲折和磨难,由小变大、从弱变强,并最终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故事说进千万人心里。历史思维方法既是一种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更蕴含着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什么是历史?这是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可在讲解红船、红船精神时,我们会有实实在在的感受,它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这是一种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神圣感。”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放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当有这样的历史紧迫感:扛起历史担当,把握战略机遇,不断开辟浙江发展新境界。

黑塚

来自“三个地”的报告⑩丨如椽巨笔 书写浙江文化建设新篇章

编者按:70年沧桑巨变,70年众志成城!很快我们就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70年来,浙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特别是2003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发展跃上新境界。9月5日起,浙江新闻客户端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三个地”的报告》系列报道,全面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发展的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莫角山宫殿区。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倪雁强 吴煌 摄从良渚古城遗址的壮阔到永嘉昆剧行腔的明快,从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气度到浙江美术馆典藏的艺术高度,从文化机构的星罗棋布到浙江精神的无形滋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浙江文化建设源远流长、润物无声。“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同志对浙江文化的表述,在最近16年间得到了尤为鲜明的印证——文化遗产保护亮点频出,文化浙江建设稳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春风化雨。像空气一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像之江一般奔腾不息,生机勃勃;像东海一般海纳百川,胸怀全球。文化浙江正在书写崭新的篇章。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们冒着酷暑参观中国5000年文明。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吴煌 摄一城出浙江 惊艳世界“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摘自习近平2003年赴良渚遗址调研时的讲话“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发达、更先进。”英国学者保罗·肯尼迪的论断,让杭州良渚街道东莲村村民钱琴英颇有共鸣。2019年7月6日,和许许多多浙江人一样,钱琴英把目光聚焦在千里之外的阿塞拜疆。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大会主席手中的木槌重重落下,人们热血沸腾——经历数十年努力,良渚古城遗址从被发现到被确认,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2003年以来,习近平同志曾两次到良渚调研,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03年7月1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赴良渚调研。在良渚文化博物馆会议室,习近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2007年,良渚发现古城遗址;2009年后,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考古学家还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反山墓地出土大量玉器。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倪雁强 吴煌摄10多年来,浙江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同志对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擦亮这张世界级的“文化金名片”。就在申遗成功次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开门迎客。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的遗址公园,目前有限开放了城址区3.66平方公里的核心部分。开园首月,公园吸引全国各地近7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让身为讲解员的钱琴英和同事们辛苦却又自豪。这种自豪,不仅仅源自良渚。如今的浙江,拥有江郎山、西湖、大运河、良渚4处世界遗产和2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星熠熠,闪耀东方。除了可触可感的物质文化遗产,习近平同志还非常关心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2005年5月到6月,习近平同志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了6次批示,涉及“浙江民间工艺传承保护”“浦江县高登山古村落抢救”“民间艺术保护工程”“抢救振兴永嘉昆剧团”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所以能多年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重要原因和根本保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感慨道。习近平同志关于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在浙江大地贯彻落实,生根、开花、结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非遗名录中,浙江省有9个项目上榜,入选数位居各省之首;在全国率先启动涉及全省范围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浙江为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定制了保护利用项目;《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出炉后,每年安排1620万元用于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发展……西湖风景。视觉中国 图文化作地标 筑实家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摘自习近平在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省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背倚玉皇山,毗邻西子湖,浙江美术馆依山形展开,向湖面层层跌落,建筑轮廓起伏有致,与西湖山水自然融为一体。刚过10周岁生日的她,推出了一系列韵味十足的展览:“纸上谈缤”“我负丹青”“丹青育美”“自我修养”……时光回溯到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经过深入调研后,拍板美术馆要建在西子湖畔,还于2005年亲自出席浙江美术馆奠基仪式并按下开工按钮。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生动面孔。秉持着“宜藏不宜露”的设计理念,2009年8月9日,体现“中国风格”的浙江美术馆正式开馆。浩志凌云,十年历历。在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看来,区别于博物馆代表历史的厚度、文化馆代表文化的广度,美术馆代表着艺术的高度。如今,装入万卷书画的馆区,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还担负美育重任,引领着浙江的艺术展览与创作。“开馆至今,我们稳步建构了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典藏体系、学术研究体系,累计举办展览500个以上,举办学术活动300余场次,藏品达2.5万余件。”应金飞的话语中满是自豪,浙江美术馆已跻身全国重点美术馆之列,成为浙江的文化地标之一。漫步杭州南山路,文化胜迹串珠成链,与西湖山水相映成趣。距离浙江美术馆约1.5公里处,西湖博物馆风采奕奕。2005年5月,习近平同志考察西湖博物馆建设情况。在临时搭建起的工棚内,他讲了这样一番话:“建筑是‘丫环’,西湖是‘主人’,西湖博物馆的建筑形式要符合西湖特色,要进一步坚持‘浓抹自然、淡妆建筑’的理念。”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介绍,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开馆14年来,该馆以阐述西湖世界文化遗产价值为己任,开展了有体系、有理论、有科学的“西湖学”研究,征集收藏西湖文物及历代文献资料等藏品1万余件,不断举办特色鲜明的专题展览,组织面向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活动及科普环保教育活动,成为解读西湖的重要阵地。西湖风景。视觉中国 图9月1日,“我心相映湖山间——西湖文化及摩崖碑碣展”在西湖博物馆拉开帷幕,70余件(套)文物及展品,从“湖山之境”“风雅生活”“石载丹青”等维度展示西湖山水与人文精神的契合;开幕式现场的捐赠活动,更是体现出本土艺术家、杭州百姓对西湖文化的无尽热爱。从2003年“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写入“八八战略”,到建设文化强省、文化浙江,浙江文化研究的步伐坚定、足音铿锵。尤为让人自豪的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亲自担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地方文化研究项目之一。自2005年启动以来,围绕“今、古、人、文”四大研究主题,一期工程的财政专项投入就超过1亿元。2017年3月启动的二期工程,重点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浙学”文化阐述,计划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全部研究项目,逐步形成有中国气派、浙江特色的当代“浙学”品牌,打造浙江文化研究新高地。丹青传千古,翰墨有余香。“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同志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在《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部分卷册陆续面世后,今年8月,读者终于盼来了《先秦汉唐画全集》卷册的出版和发售。以现藏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绘画《女史箴图》为例,为了不使画作在卷动过程中受损,每年仅平摊展示六周。而在《先秦汉唐画全集》中,我们随时可以翻看极为精美的画卷,感受春蚕吐丝般的笔法和画中人物的瘦骨清相。文化力量,润物无声;文化之河,生生不息。以文博艺术场馆、重大文化工程构筑起文化地标的浙江,不断筑实家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喷涌不尽的精神力量。绍兴鲁迅故里。视觉中国 图此间花自开 共建共享“我们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实现好人民群众文化权利。”——摘自习近平在2015年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翻过西湖西南面的五云山、狮子峰,就到了龙井茶知名产地梅家坞。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踏访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并表示“省里积极支持西湖综合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鼓励保护好、利用好西湖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存。此情此景,梅家坞村老书记翁广银记忆犹新。“当时,我和龙井村的支部书记陆鑫富一起向他汇报工作。”翁广银说,“我们两个基层书记的名字里,又带金又带银,恰好也在带着村民努力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除了弘扬绿意盎然的茶文化,梅家坞干部群众还自发自觉地建设红色文化。“从1957年到1963年,周恩来总理先后5次到梅家坞视察工作和调查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梅家坞村村干部翁国良介绍,梅家坞周恩来总理纪念室已先后改建3次,每年都会迎来数万游客。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不仅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精品的锻造、文化人才的培养,还十分关心群众文化建设。如今,浙江百姓不仅共享身边的文化资源,而且参与文化共建。杭州拱宸桥。视觉中国 图9月中旬,在杭州市拱墅区,原热电厂留下的烟囱被改造成了书店,以“创·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一届浙江·中国非遗博览会(工艺周)在新落成的运河文化艺术中心给市民以美的熏陶。将于今年10月开放的民俗生活馆,收藏了近千件“老底子”的物件,如立桶、缝纫机等,全部来自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征迁居民的无偿捐赠;在绍兴杨汛桥镇,镇文化活动中心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主阵地。在这里,活跃着80余个文艺团体的300余位“民星”;在宁波书城,宁波“钢琴奶奶”莫志蔚坐在自己捐赠的公共钢琴前,弹奏着《土耳其进行曲》。80高龄的她,捐赠10架公共钢琴,让城市上空不断奏响分享的乐章……截至2019年7月底,全省累计已建成12826家文化礼堂。文化共建共享的星星之火,散落在东海之滨、之江两岸。此间花自开,待君缓缓来。浙江文化,在沉淀中积蓄力量,在惠民中收获隽永。

祥林嫂

钩沉浙学文脉 熔铸浙江精神

2018-05-07 07:3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记者 李月红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全集》江南财赋地,人文渊薮邦。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浙江传统文化,是浙江改革发展最充沛的养分,最深沉的力量。自2005年我省启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以来,从阐发浙江文化中国意义的战略高度出发,工程全面深入研究浙江文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日前,记者从省社科联获悉,13年来,工程相继启动一期、二期,八成立项课题聚焦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已出版或即将陆续出版的学术成果将达2000部(册),力争打造一部新时代的浙江人文历史百科全书。绘画大系编纂团队和专家一起进行图像颜色比对。13载接续 钩沉浙江千年文脉位于杭州市天目山路的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内,起步于13年前的一项重大编纂出版工程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5年,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之初,时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组织多方学者,“积极响应省委建设文化大省号召,心怀为天下学子所用、让优秀遗存发挥更大价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世界各地的宋画集结成书”。这一提议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同志的充分肯定,《宋画全集》得以立项。13年来,编纂团队遍访海内外200余家文博机构,从不太理解到密切合作,从被动提供资料,到主动提供古画首次公开的机会,项目开创了中国绘画历史大型断代集成先河;13年来,从《宋画全集》的编纂出版,扩展到实施《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国家重点出版基金项目,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中国古代艺术史原貌陆续呈现在世人眼前。“大系”钩沉古代艺术文脉,是这13年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一个缩影。翻阅一期、二期立项目录,《浙江通史》《浙江藏书史》《浙江民国史研究》《浙江学术编年》《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浙江儒学通史》《浙江古代文献总目》《浙江书法研究大系》等课题,或深刻蕴含浙江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或精准阐释浙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或娓娓述说浙江人文历史长河中的动人篇章,为人们更深入地认识浙江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体现了习近平同志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彰显了历届浙江省委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来颖杰认为,文化研究工程是浙江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推动文化传统赓续发展所下的一盘先手棋,也是浙江在文化领域“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重要标志。在历史文化研究方面,二期工程在一期宏观钩沉的成果基础上,注重凝练浙江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进行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包括浙江史前文化与考古研究、浙江学术史研究、浙江宗教文化研究、浙江特色文化研究、浙江历史经典产业研究、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党领导下的浙江革命武装斗争史研究等,关照浙江历史文化发展的知往鉴今。比如新增的浙江史前文化与考古研究。它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及国家形成早期浙江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为论题,基于浙江近年来的考古新成果新发现,围绕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等,探究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地的认识。在浙江文献专题,浙派优势学科文献梳理及研究、浙江文献总目、浙江进士总录、浙江珍贵档案整理与研究、浙江馆藏未刊本(手稿)整理、浙学研究精品外译、海外当代浙江研究数据库建设等,全景呈现浙江文献典籍的浩繁卷帙。比如浙江馆藏未刊本(手稿)整理。作为浙江文献基础整理项目,主要整理影印出版1950年后未影印出版的稀见文献,选辑浙江历代文人所撰或馆藏稿本中主要内容事涉浙江而未出版刊行的文献资料,以稿抄本、档案、碑拓等为主。仅一期文集就达100册,今后还将陆续出版石刻文献、印谱、信札和日记等专题。最值得一提的是,二期工程还新增了浙江艺术专题,浙江书法研究大系、浙江戏剧研究大系、浙江中国画研究大系(包括浙江画院志)、浙江音乐研究大系等一批课题,勾勒浙江艺术发展史的天籁与妙笔。比如浙江书法研究大系。浙江历来是中国书法重镇,课题研究辑选先秦至现代浙江书法家墨迹和名碑石刻图版,全面梳理浙江书法的历史概貌、重要人物和史实,展现浙江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一研究也填补了浙江文化典籍整理的空白。挖掘传统思想 阐释当代浙江精神一项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龚延明承担的《浙江历代进士录》课题已完成初步摸底。按照今天的浙江行政区域面积统计,自唐五代到明清,浙江历代进士总数约1.5万人,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这份刚刚完成罗列的长名单,恰如再现浙江思想史上群星闪耀时:政治家兼军事家于谦,政治家陆贽、刘基,思想家陈亮、王阳明,科学家沈括,教育家吴震春、蔡元培,文学家孟郊、钱起、张志和、陆游、袁枚、龚自珍,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文化学家王应麟,史学家胡三省、宋濂、邵晋涵、全祖望、章学诚、徐松,地理学家王象之,经学家卢文弨、俞樾,绍兴师爷宗师汪辉祖,天一阁创建者、著名藏书家范钦,等等。在龚延明看来,要了解自隋唐以来的浙江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等历史和浙江人在国家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能绕开这一万多精英人物的活动,“他们所引领的时代主流思想,是探究当代浙江人精神基因的重要源头。” 接下来,课题组将进行分组撰写,在明年完成千万字的著作结题。“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通过深入研究阐释浙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浙江精神的内核,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源由,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实践探索。”省社科联党组书记盛世豪认为。回望浙江历史,从大禹的因势利导、敬业治水,到勾践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从钱氏的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到胡则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岳飞、于谦的精忠报国、清白一生,到方孝孺、张苍水的刚正不阿、以身殉国;从沈括的博学多识、精研深究,到竺可桢的科学救国、求是一生;无论是陈亮、叶适的经世致用,还是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无论是王充、王阳明的批判、自觉,还是龚自珍、蔡元培的开明、开放, 众多杰出人物引领的时代思想,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代代相传的文化创造的作为和精神,从观念、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上,孕育、形成和发展了渊源有自的浙江地域文化传统和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精神,她滋育着浙江的生命力、催生着浙江的凝聚力、激发着浙江的创造力、培植着浙江的竞争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地超越自我、创业奋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总序中,习近平同志深情地写道。翻开一期“浙江历史名人研究”名录,从古代的王充、王羲之、刘基、于谦、黄宗羲,到近现代的王国维、章太炎、鲁迅、茅盾、郁达夫、徐志摩、吴昌硕、潘天寿、夏丏尊、张元济、童第周,均被一一列入,成为学者们学术求索的研究对象。这其中,也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一代伟人。2004年,省党史办为深入研究毛泽东在浙江的足迹,特意成立专项课题组,反复核对毛泽东在浙江停留的785个日日夜夜,所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如主持起草“五四”宪法、制定《农业四十条》、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研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等等,整理出版了《共和国命运的抉择与思考——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一书,成果得到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在一期成果基础上,二期工程相继立项浙江学术史、浙江宗教文化史、浙江儒学通史、浙江现代文学名家年谱等多个项目,系统钩沉浙江名人及其人文思想和著述。近年来,这些研究著作的陆续出版,为凝练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等浙江人民的精神共识找到了历史基因,更是为近年来浙江涌现“最美现象”、乡村文化礼堂等道德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系统合力研著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内,由该院教授龚缨晏牵头,集合宁大、浙大、浙江工商大、杭师大等四所高校师资力量,正在进行一项名为“浙江海外交流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根据课题设计,研究将浙江置于世界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从全球史的视野出发,深入考察浙江的海外交流史,重点是研究从明朝开始至民国初年(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浙江海外交流史。其中一项苛刻的学术要求是,熟练运用第一手外文原始资料进行独立研究。这也意味着,这个课题首次从“浙江”的角度来研究中外交流史。在龚缨晏的设想里,通过大规模的海外史料搜集整理出版,等到2022年项目结题时,学院将有望建成浙江海外交流史图书馆;培养一批对外交流史骨干师资力量;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研究生课程调整,设置外文手稿等新课程,在高校学科设置中形成独特优势学科。“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省社科联副主席邵清认为,通过两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千余名省内外乃至国内外专家学者合力梳理浙江人文传统,为繁荣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充实新力量新内容新优势。走进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楼的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浙江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带着历史余温扑面而来——在一张武义县陶村地图上,先民们踏遍全村山山水水、角角落落,绘制了这张长达15米的整村田土面貌,笔墨细微到勾勒出每条山川河流的走向;在一份遂昌县大拓镇全氏家族的286件文书里,记载了自元代始全氏从周氏手上购买的山地,再现六百年的家族兴衰史……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始建于去年底,收藏了元明以来的民间文书近10万件,是国内外收藏浙江契约文书最多的机构。这些文书中,以土地契约、鱼鳞图册、诉状、归户册等为主,内容涉及经济活动的买卖、典当、借贷、雇佣、赠送、赔偿、赋役等,真实呈现浙江古代民间民事生活实态,有着研究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等多重重要学术价值,被誉为“中国东南亚区域搜藏和整理民间文书最具学术积累的文献宝库”。这是近年来,浙师大以承担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多个项目为牵引,打造文献研究学重点学科,先后成立浙学研究院、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出《重修金华丛书》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一跃成为浙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高地。在更大层面上,两期文化研究工程的实施,所立项选题之广、研究探潜之深、参与学者之多,也激发了全省各地的文化自觉,相继开展地域文化整理、挖掘和研究。杭州、温州、宁波、金华、丽水、湖州、义乌、乐清等地相继实施地方文化研究工程,整理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和文化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初步形成了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推动文化建设的浙江样本。地方的文化自觉正在潜移默化地增强着地方的文化自信。在二期工程立项课题中,天台山和合文化作为全省唯一的地市级课题入选。在未来三年内,台州市将完成包括《天台山和合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天台山和合文化的当代价值》等五部专著,在台州学院筹建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合文化研究院”,打造影响国内外的学术高地等。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从组织学术力量,到带动社会力量;从立意学术研究,到增强文化自信,随着深入实施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必将为浙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进一步夯实浙江人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根基,激励浙江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制图 孟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