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第一幕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美院考研##国美创新设计学院##艺术考研##优塔教育##美术考研韩绪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视觉传达设计分支副主编、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主席、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等职。设计作品1998年获首届中国设计艺术大展银奖、1999年获第9届全国美展银奖、2000年获香港“设计2000”国际设计双年展优异奖、2003年获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金奖、2004年获第10届全国美展优秀奖、2014年获第12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获第13届浙江省美展银奖。作品获巴黎现代历史博物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捷克布尔诺摩纳威美术馆等多家知名艺术博物馆收藏。吴小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助理,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督导,戏曲与影视方向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动画教学与创作、动漫衍生产品设计、平面设计与策划等。荣获“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类专家评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专家评委。教育部、文化部高等学校动漫类优秀教材评审专家。教育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学生原创动漫作品大赛”评委,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美猴奖”终审评委,中国国际漫画节OACC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评委,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设计学)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连冕中国香港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专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历史与理论,侧重礼经与礼制造物和传统社会治理方向,兼及历代罕传文献整理、近现代美术史和当代艺术批评,和国外设计实践成果引介等。具体承担国家及各级课题10余项,版行各类专书10余部,发表长篇学术论文50余篇,迄今累计各类刊布约600万字。先后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3层次”、“之江青年社科学者行动计划”、浙江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学术骨干”、“优秀青年学者培育对象”等名单。周博中国美院外聘导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的艺术与设计、现代艺术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曾在《读书》、《美术研究》、《装饰》等杂志发表过数十篇学术论文以及众多评论文章。出版专著《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是牛津版《20世纪的设计》和设计学名著《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中文译者,并担任《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经典文选》的主编和《20世纪中国平面设计文献集》的副主编。曾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和北京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并曾策划多次艺术展览或担任学术主持等。请点陈华沙中国美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基础教学督导,资深设计和艺术策划人,艺术家。Ingo Offermanns(德)中国美院外聘导师。1972年出生于德国,1999年获得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荷兰ArtEZ艺术学院艺术创作硕士学位。2001年建立自己的工作室Ingo Offermanns,2005-2006年担任美国匹兹堡卡内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2006年起担任汉堡美术学院图像艺术专业教授。2015年起,担任Inter Graphic View调研项目发起人与主编,2016年加入AGI。合作的客户有汉堡美术学院、汉堡工艺美术博物馆、阿姆斯特丹Rijksmuseum国立博物馆、萨尔州博物馆、Winterthur美术博物馆、Waldfrieden雕塑公园、Katharina Grosse出版社、Manesse出版社、荷兰Vantilt出版社等。姜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型建筑师、文献编辑与独立策展人。《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等。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长期以各种方式从事城乡空间与知识结构研究以及实验创作,考察社会动态对设计现象的驱动关系,潜在秩序的显见结构以及自动生成的设计机制,行程覆盖60多个国家。并受邀于中山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东京大学、首尔大学等国内外学府讲学。方晓风中国美院外聘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装饰》杂志主编。2002年以《清代北京宫廷宗教建筑研究》获清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并入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至今。2007年任《装饰》常务副主编,2009年至今任主编。兼任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期刊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专业委员会名誉副主任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城市家具分会副会长,筑巢奖组委会主席,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主委会副主任委员、组委会秘书长。方晓风教授一直关注设计思维的教育与传播,以“超越形式的设计思维”为题受邀在全国多所重要设计院校演讲,夯实了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传统艺术形式是起点,也是终点,创作对象就是审美对象;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环境关系是起点,形式是终点,但不是全部,环境关系是审美对象。俞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现任中国美院国际联合联合学院院长。本硕博分别毕业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先后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从事设计与理论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建筑方式设计机构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建筑与文化》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综合营造。 段卫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出生,艺术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中国美术学院优秀青年学者;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员,浙江省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项,中国美术学院十佳青年教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

长青树

祝贺!三位浙大学者入选2021年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

2020 年 11 月 25 日,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Fellow 2021 入选名单揭晓,其中,全球 282 人入选,华人学者高达 75 人,占比 26.6%。据不完全统计,文福拴、徐政、吕征宇等3位浙大学者荣列其中。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文福拴入选理由:在电网故障诊断方向做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曾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至2010年间兼任)。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文莱科技大学、丹麦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 University)担任教授、客座教授或从事访问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系统恢复、电力经济与电力市场、智能电网与电动汽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600余篇, SCI收录150余篇, EI收录450余篇, Scopus收录570余篇, 被引10000余次。文福拴教授入选爱思唯尔 (Elsevier) 2015年度、2016年度和2017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 发表的论文入选2016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高被引论文”,8篇论文入选“领跑者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简称F5000)。 研究成果“交、直流电力系统建模、分析和控制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获得199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其它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完成和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课题、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150余个科研项目。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和IEEE Power Engineering Letters的Editor, IET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杂志电力系统经济领域的Subject Editor, ASCE's Journal of Energy Engineering的Associate Editor, 以及其它10余本杂志的编委或专题特约主编。徐政入选理由:对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的 HVDC 传输系统的控制和建模做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力经济及信息化研究所所长。于1983、1986和1993年分别在浙江大学电机系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2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013年被聘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1995年6月至1996年6月在新西兰Canterbury大学作访问学者,1998年6月至12月在德国西门子公司作合作研究,2001年7月至9月作为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首批派出的访问学者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Manitoba大学和Manitoba直流输电研究中心访问和考察。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面的为全面掌握直流输电核心技术,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徐政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自2005年起积极参与了国家发改委主导、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的"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贡献化"项目,对直流输电的主回路设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交流侧滤波器和直流侧滤波器设计的成套方法,完成了《高压直流输电基本设计软件包》的开发,为实现直流输电换流站成套设计全面自主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软件包已转让给国内近10家电力设计企业,为我国直流输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成果作为“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成套设计自主化开发与工程实践”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2部、译著11部,2012荣获机械工业出版社60周年“最具影响力作者”称号;专著《柔性直流输电系统》获《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2012-2016期间电工技术类高被引图书第一名。发表论文数百篇,有1篇是“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delivery”杂志2011-2015年间9篇进入ESI 1%高被引论文中来自中国的唯一论文,该文SCI引用数已超过400次;有2篇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4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7-2016 SCI论文篇均引用数24.3次,超过浙江大学工程类篇均引用数9.93的2倍,获学校专项奖励。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吕征宇入选理由:对 DC-DC 电力变换和控制做出贡献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家电力电子技术专业实验室主任、应用电子学系主任。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英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T)资深会员,浙江省电源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常年担任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审稿人,并经常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IEEE Trans on PE等多家国内外学术刊物审稿。研究方向为高频开关功率变换技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在电力电子系统中的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与系统控制、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电力电子在电力传动与电力系统中应用,变拓扑柔性变流器理论。从事电力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研究近30年,已培养研究生50余名,博士后出站两名。近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申请和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新闻+:关于IEEE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领域的开发和研究,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之一,IEEE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40万会员。IEEE Fellow是该组织授予的最高荣誉,在学术科技界被认定为权威的荣誉和重要的职业成就,每年由同行专家在做出突出贡献的会员中评选出,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会员总人数的0.1%。由于每年当选的IEEE Fellow 数量较少,决定了当选科学家基本都是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学家。为浙大人点赞!相关统计如有遗漏,敬请留言补充。转载自“浙江大学校友总会”微信公众号编 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史玉桐责任编辑:周亦颖

目的地

浙大城市学院出现一个“大坑”,研究生和本科生合力“挖”的,还被导师点赞……

通讯员 黄诗睿 李冠琳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素萍日前,浙大城市学院北校区的浙大工程师学院楼旁,出现了一个大坑,一个深4米、直径为9.5米的反力井正在施工。反力井,主要用于研究地铁隧道的服役性能和开发高效加固隧道的技术。一打听,原来这是工程分院与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合作的项目之一,工程分院常务副院长魏纲教授作为该项目的负责导师,带领着4名研究生和3名本科生参与其中。研究生和本科生,出现在同一个项目中,这在浙大城市学院可不少见。为优化教育培养,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成长共进步,本硕组合式培养成为了浙大城市学院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创新培养方式。作为城院的教师,又是研究生导师,自2016年起,魏纲教授就将这种培养方式大规模地应用到平时的项目研究中。在他的指导下,23名研究生和20名本科生分成不同的团队参与了多个项目,共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60余篇。>>>地上有个“坑”<<<“反力井,用非专业人士也能听懂的话来形容,就是地上有个‘坑’,”魏纲打趣说,“但这个‘坑’可不是这么好挖的。”据介绍,“反力井”的建设需要经过立项、方案设计、施工、设备采购、招投标以及验收六个阶段,而已历时3年的反力井如今正处于施工阶段。2016年,在浙大建筑工程学院与城院开展的合作中,魏纲教授被分配到“反力井”实验设备的建设项目,除了本身指导的本科生团队以外,他还负责指导浙大的3名研究生以及绍兴文理学院的1名研究生。在‘反力井’实验设备建设项目中,更多的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钻研的过程,参与项目的七名同学在魏纲的安排下各司其职。来自绍兴文理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研二的刘亚宇负责方案设计过程中的“竖向加载方案设计”,设计过程中,每每遇到资料不足时,团队里的本科生就会帮忙寻找相关资料,“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效率,”刘亚宇说,“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共同进步。”城市学院土木1802班的向青青在大一刚入校时,就对土木专业的“学术导师制”充满了好奇。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魏纲的学生,加入了“反力井”项目。“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理论+实践’的方式在专业素养的学习方面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加入此项目不到两年,大二的向青青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向《低温建筑技术》期刊投稿了1篇论文,撰写了一个发明专利。去年暑假是“反力井”项目团队最为忙碌的一段日子。团队七人花费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在魏纲的指导下对“反力井”项目进行不断的探讨和研究。如今,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且共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本科生+研究生=1+1>2<<<魏纲教授是科研“大神”,深受学生爱戴,他不仅个人著作等身,教学成果丰硕,其指导下的学生科研成果也很喜人。每年选择导师和方向时,总会有两三个浙大的研究生加入到魏纲的项目队伍中。在这样的模式下,魏纲指导的本科生也能有机会参与到一些大型的项目中。“我上本科的时候可没有这种培养方式,”魏纲感叹,“对于本科生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魏纲教授在魏纲看来,团队协作能力是 “本硕合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什么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每个人都能发表论文?都能申请专利?这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在科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撰写完论文后,其他成员都会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帮助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直到正式发表。就读于浙大岩土工程专业研三的张鑫海是城院17届的本科毕业生,从本科就跟着魏纲教授做科研。他认为,科研就是团队协作的过程,结合团队成员不同的想法,共同承担工作内容,这对于完善研究思路、加快科研进程有极大的帮助。“积极投入科研的本科生,在团队中往往能发挥和研究生同样的作用,这就是团队协作的力量。”在张鑫海看来,参与科研对于本科生的目标规划和专业学习也有着推进作用。除此之外,“本硕合作”还能帮助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成为日后出国、考研的大助力。“因为有了这些经历与成果的本科生无异于半个‘研究生’,哪个学校会不喜欢呢?”魏纲解释道。这种“本科生+研究生”的科研合作,起到了“1+1>2”的效果。在魏纲对于未来的规划中,这种合作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越来越多的优秀学子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团队中提升自我、认识自我,并找到自己想要为之努力的方向。

大蓝湖

这位42岁的大神请了解一下!8位浙大人新当选两院院士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共8位浙大人当选!其中,浙江大学1999届应用数学专业校友孙斌勇的名字在留言区刷了屏。 42岁,就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位从渔村里走出的数学家,到底有多牛?从小就对数字敏感受名师引导确立研究方向孙斌勇出生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六横双塘社区孙家村,家里兄弟三人,他排第二,上学时,兄弟三人成绩都不错,而他和双胞胎弟弟尤其聪明伶俐,数一数二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自幼便成为岛上的名人,被传为佳话。据孙斌勇母亲说:“斌勇从小就对数字特别敏感,拿算‘二十四点’游戏来说,他几乎是一拿到牌,看一下就能算出24来,八九岁时,他就能赢过一般的大人,以至于一些小伙伴都不愿意和他玩这个游戏。”而谈起孙斌勇在数学上的天分,母亲也自豪地告诉记者,孙斌勇读小学六年级时,就解出了他哥哥中考模拟题的压轴题,“虽然兄弟俩是用不同的解题方法,但答案都正确。那时,斌勇还没学过初中数学呢。”上初中时,孙斌勇各科成绩都很优异,文理科总分经常为年级第一,数理化竞赛都得过奖项,最令人感到诧异的是,有一次他竟获得了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孙斌勇认为这是自己运气好,因为初中时化学并没怎么学,平常作业也很少,对于参加化学竞赛没有进行特别的准备,就是之前临时抱佛脚背背书,不过那时他的记忆力确实很好。等到高中快毕业时,由于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金奖,曾以满分成绩获得浙江省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一名,孙斌勇直接被保送到浙江大学数学系。上大学时,数学专业中开设有涉及计算机编程的数据结构课程,孙斌勇写了个程序,在计算机系的弟弟便把他写的程序拿到系里老师那儿去做测试。一般编写完的程序中会存在bug(程序设计中的漏洞、缺陷),需要不断修改才能通过测试,而孙斌勇编写的程序检测中没有发现错误,整个程序一遍顺利通过。如此严密的数学逻辑和思维,连双胞胎弟弟也由衷地感到惊讶和赞叹。大学期间,孙斌勇被选派参加了在香港大学组织的李群系列课程的系统学习,两个学期时间,孙斌勇有机会跟国际上一流的数学家们进行学习。其中包括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波莱尔(Borel),以及后来成为香港地区中科院两位数学院士之一的莫毅明教授。此后,他师从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励建书教授,继续深入李群论方向的研究,获得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孙斌勇博士毕业的时候,第一篇论文还没有发表,之前问导师需要有论文吗,导师的答案是不需要,他毕业的时候也没有论文。2007年,孙斌勇才正式发表第一篇论文,其实这在数学界不足为奇,一篇高质量论文从投稿、审稿到发表,周期较长,往往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读博期间,导师励建书给孙斌勇提了三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只要做出来其中一个就可以毕业了。孙斌勇感觉自己在学业上一直挺顺利,大学期间老师们都对他很照顾,读博后导师励建书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他帮助。从给他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为他联系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到推荐他到中科院工作。孙斌勇认为最主要的是,攻读博士期间所确立的研究方向面临很多未解的问题,吸引自己不断进行钻研探索。2005年,孙斌勇入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他一直致力于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和合作者最终证明了典型群重数一猜想,以及典型群Theta对应理论中三个最基本猜想:重数保守猜想、守恒律猜想和对偶猜想。2017年,孙斌勇又以自己博士论文里的结果为基础,证明了上世纪70年代著名学者提出的L-函数非零假设。2011年,孙斌勇被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2012年入选中组部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014年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年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次这个领域的获奖者是华罗庚2019年年初,孙斌勇以“典型群表示论”项目获评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典型群表示论”是当代数学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数学和理论物理的各个分支中。上次该领域的获奖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他于1956年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时隔63年,中国数学家在典型群方面再一次取得突破性成果,引起国际关注。该成果被孙斌勇的国内外同行称作“孙的突破”“该领域的基本定理之一”“已成为众多国际数学家工作不可替代的基础”……得奖后,孙斌勇接受了《舟山日报》记者的采访,在采访时,他也谈了谈自己的数学学习心得。记者:你的获奖项目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高深,读者更多的还是关心你这个人,你是怎么学好数学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正儿八经把数学作为人生的事业来做?孙斌勇:起先根本没想过,从大学开始是专业学数学了,也是从那时开始慢慢积累,后来逐步定型,越来越喜欢。有些定理在自己手上得以证实,并在不断深入中发现其它好的定理,发现数学之美,那感觉是美妙的。记者:那你就没发现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孙斌勇:我小时候看书特别仔细,我想这是唯一的。记者:细到什么程度?孙斌勇:每一句话都能理解它什么意思。数学里,每一个定理,比如不等式,我都能自己证明。记者:也就是说书里的一些公式、定义,你不是机械地接受,还要搞清楚它是怎么来的,自己证明?孙斌勇:对,我从小就这样了。比如说圆的周长,我得搞清楚圆的周长公式怎么来的,其实这就是π的定义。如果算圆的面积,那不是定义了,是需要证明的。我都要自己搞清楚了,哪个是定义,哪个是定理。记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老师教什么接受什么,谁会想着书上的公式再去求证一遍?孙斌勇:我就是想搞明白,想学得清楚,不稀里糊涂地学习。很多人越学越糊涂,尤其是数学。记者:那我想请教了,如何学好数学?孙斌勇:我的经验就是把书看得很细,习题适当做一点,但我做得不多。记者:我印象里学数学还是题海战术,再整理错题,所以孩子们都学得很辛苦。孙斌勇:当然这也是方法,像我说的这种对高二、高三的孩子,估计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从小像我说的这样学的话,整个系统都弄明白了,做几套题目就好了,不见得要花很多时间,做很多题目。记者:你说的系统就是它怎么来的,怎么运行的,像庖丁解牛一样,一层一层捋清楚,举一反三。孙斌勇:对,就是这样。把最基本的抓住,学数学还是轻松的,我读书从来没觉得苦。记者:你觉得自己什么样的特点对学好数学比较有帮助?孙斌勇:我做事比较细,比较慢。记者:学数学,老师不都要求计算要快吗?孙斌勇:我从来不要求快的,能笔写的不口算。我和女儿也这么说,稳是最重要的。比如发射火箭要1000个步骤,你每步花2倍时间,保证正确率,只是多花了2倍时间,但哪一步算错的话,毁的是整个工程。我们一个几十页的证明,也是靠一步一步来的。我不赞成刷题,也不赞成做太难的题。做难题,费时间,花脑子,对于知识点的增长用处也不大。有些题目挖空心思,你解出来了,就证明你聪明了,不一定啊,做难题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尺。我强调的是学习要增长知识,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运用,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创造知识。作为一名研究人员,孙斌勇感觉中科院的学术传统比较好,所在数学院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没有行政的负担。除了审稿、在教学上指导研究生,孙斌勇大部分时间可以自己学习,做研究。“每天需要很多时间学习、查资料,因为现在那么多数学家,每天有很多新的内容出来,都要学,要了解学习最新的进展。然后自己想问题,把它写下来,有空闲的时候也会想数学,在哪儿都可以思考。”当被问到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遇到难题时会怎么做,孙斌勇斩钉截铁地说,“那当然要坚持了,要一直去想。很多时候是问题本身没有弄明白,需要先把问题弄明白,所以要学习。一个问题,它肯定不是孤立的东西,附近有很多知识,把它周边的知识都要学明白,理解了这个问题你才能解决它。很多问题都是当你把它理解清楚了,就快做出来了。”记者好奇地问孙斌勇,解决那么多艰深的数学难题是否有痛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道,想数学问题没什么痛苦的,即使那个问题做不出来,理解它的过程中还是会得到很多新的知识。学习要警惕无效劳动不要平行地做很多重复劳动与世界水平相比,我国数学基础理论研究水平还存在差距。对于数学人才的培养,孙斌勇认为,“如果目标就是培养数学家,还是要早点起步,因为现在要学的东西很多,基础比较庞大,早点学比较好,而且要学得系统。像中小学里面做很多题都是平行的,那些题目做一个,再做一个类似的,都差不多,这样的学习是无效劳动,不要平行地做很多重复劳动。一个理论要系统深入地学下去,深度更重要,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了。”如果看一份数学考卷,孙斌勇的要求会不太一样。有些人觉得把试卷答满就好,即使每个题都做的有点错有点对也没关系。孙斌勇觉得,哪怕只做对一道题,其他都是空白也是好的,他更欣赏要做就全部做对的这种学习方式,他认为数学思维应该是这样的,不要学得稀里糊涂的,会的就要完全搞清楚。关于做数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特质,孙斌勇的看法是,“数学天赋需要一些,但其实聪明的人并不少,是有耐心的人比较少,做事情浮躁的比较多。我觉得学习,特别是学数学,主要还是有耐心,千万不要着急。其实各行各业都是这样,一直踏实地做下去,一个事情做十年总比人家做几天的厉害。”孙斌勇觉得,学习好坏最重要的还是态度问题,一种踏实的态度。有些人虽然学历很高,但一开始逻辑就不太明白,便稀里糊涂地读了很多书下去。“因为着急,一个问题还没搞清楚,又想学更多的东西,那就一直弄不明白。如果不着急,不要求学得多,就学那么一点点总是能弄清楚。要有不急不躁的态度,非得把问题弄得很清楚才可以踏实往下走。”谈到如何看待奥数竞赛,孙斌勇的观点是,“有一部分感兴趣的人去参与一下可以,不必要谁都去干这个事情,我更赞成系统地学一个学问,一直深入学下去,那肯定比参加奥数不停地做竞赛题练习要好,做一千道奥数题,跟系统深入学一个理论是没法比的。” 他继续解释道,对于有些本来就在认真学习数学的同学,顺便参加一下奥赛,水到渠成拿金牌,那挺好的。如果把拿金牌作为最大目标,花很大精力在那是不值得的。如果花费很多时间又没拿到金牌,就更加不值。相对于自己小时候可以自由生长的状态,孙斌勇觉得,“现在学生最糟糕的是,大家都在学同一样本领,而且很多人学习的所谓本领就是为了对付高考卷子,太单一了。”他认为,“中国那么多人,应该有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要有个性比较好。”孙斌勇说自己就是一个选择了做数学研究的普通人,也会炒炒股,看看电视剧、网络小说;他喜欢慢节奏,生活中享受逗女儿玩,带她去爬山,也会教她数学。他跟母亲很聊得来,虽然母亲更愿意待在老家,不能陪在身边,但他会常回家看看,跟母亲一起叙家常。通过跟孙斌勇交流,记者感到,正像中科院数学院的工作人员所说的那样,数学家们都很单纯,一旦跟他们接触,会发现他们是非常可爱的人。当之无愧,灿若星辰的浙大人!跟着小编一起,继续来看看院士风采吧!中国科学院叶志镇1955年出生,浙江大学1982届电机本科,1984届光学仪器硕士,1987届光仪系博士。现为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1994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获“金牛奖”;1995年选为浙江省首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6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同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6年被聘为浙大首批求是特聘教授;2007年选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特级专家,获浙江省优秀回国人员称号;2008年、2010年获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2012年评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大教书育人标兵、全国宝钢优秀教师;2013年评为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2014年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获浙江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评为浙大永平教学贡献提名奖。主要研究为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制备、物性调控与LED应用等。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10项(重点项目3项)、省部科研项目30多项。在ZnO p型掺杂技术与LED发光器件,ZnO透明导电薄膜与透明电子器件,纳米材料可控制备及环境、传感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4项,省部科技二等奖4项。中国发明专利98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出版学术著作3本,参编4本。发表SCI论文500多篇, 包括AM, AEM, Nano Lett, JACS, PRL, JMC 等(IF>5.0)77篇、APL 46篇, SCI引用10900余次,H=49。孙斌勇1976年出生,浙江大学1999届应用数学本科。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科院数学院“陈景润之星”、中科院“华罗庚首席研究员”,曾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李群表示理论,在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L-函数等数学前沿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关科研成果发表在包括《Ann. Math.》、《J. AMS》、《Invent Math.》等国际顶级数学学术刊物上。朱永官1967年出生,浙江农业大学1989届土壤与农业化学本科。现任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留学回国工作成就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才。研究工作涉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和生物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根际过程、微生物分子生态和植物分子生理学等。研究小组系统研究了植物砷吸收积累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揭示了水稻根表铁膜与砷动态的关系,发现和表征了植物砷酸还原酶;系统分析和表征了全球水稻砷、硒的含量及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发现砷污染可能导致水稻硒等有益微量元素的积累;揭示了蓝藻砷甲基化的分子机制;阐述了植物菌根菌共生与污染物的根际过滤机制及菌根依赖性(生态专一性)与植物磷素高效的相互关系;探明了水稻根际氧化-还原梯度上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变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土壤-植物系统钾铯交互作用的机理。研究重点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机制与调控,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等。主要研究成果于200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已在PNAS,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Plant Cell,New Phytologist,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1余篇。截止到2014年1月15日,共发表SCI论文201篇。总被引次数6293次,平均每篇被引31次,h-index为43。中国工程院任其龙1959年出生,浙江大学1982届高分子化工本科,1987届化学工程硕士,1998届化学工程博士。现任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制药工程学科带头人,生物质化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省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学会超临界流体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过程强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长期从事化工分离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工程实践,创建分子辨识分离工程平台技术,实现生物基原料到高端化学品的高效制造,取得系列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发明创业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等奖励。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90余件。建成有国际影响的化工分离创新团队,为我国化工、制药等行业的绿色生态转型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陈文兴1964年出生,浙江大学1999届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现任浙江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03年度)、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000年度)、桑麻纺织杰出青年学者奖(2000年度)各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年度)1项。2018年11月,获颁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产业创新奖”。一直从事纤维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已承担完成近包括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三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5篇,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胡培松1964年出生,浙江农业大学1986届种子本科。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级二等以上奖励9项。获得发明专利11项,品种权17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1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获得第5届中国作物学会科学技术成就奖;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工程,其领衔的“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团队2011年获得农业部农业科技杰出人才资助,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7年入选浙江省特级专家。一直从事水稻品质遗传改良研究,在种质创制、品质高效评价和优质稻培育等取得多项获奖成果。主持育成了优质专用早稻品种中嘉早17,2014年单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育成中优早3号、中优早5号、中鉴100、中香1号、中鉴99-38、中健2号等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19个。陈薇1966年出生,浙江大学1988届化学工程本科。现任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专业技术少将。2003年荣获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二届“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全军“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曾获"2015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多年来一直从事生物防御研究,领衔承担了多项国家、军队重大研究项目。在SARS肆虐期间,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并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000名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药物对防范一线医护人员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得 “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王坚1962年出生,杭州大学1984届心理学本科,1990届工业心理学博士,1994-1998年任杭州大学心理系主任。现任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2008年9月加盟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帮助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世界级的技术团队,并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2009年7月,他又被指派为阿里软件的首席技术官。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负责所研发的SQM大规模数据处理处理系统被用来帮助Office 2007以及几十个微软产品的开发。北京adCenter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也被广泛用于微软新一代广告系统中。由王坚博士主持发明的数字墨水科技已经应用在了T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以及下一代Windows等产品中。在此,向新当选的各位老师、校友们表示热烈祝贺!

士城贵也

浙大人,重任千钧再出发!

编者按:近一时期来,浙大人高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奋力书写“勇担使命、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新时代答卷。为回望过去,更为宣示未来,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浙江大学报》、求是新闻网等校内媒体联手开辟《扎根中国大地 勇攀世界高峰——贯彻落实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专栏,从不同方面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深度报道。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浙江大学“全面聚焦一流建设”纪实。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隔近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内涵式发展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的现实迫切要求。实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求,也是浙江大学强优势、补短板的关键所在。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构建综合交叉的一流学科体系、人尽其才的一流人才队伍体系、开放协同的一流创新生态系统、开源创新的一流思想文化高地,在提高水平、彰显特色、作出贡献上精准发力,真正实现规模、质量和声誉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邹晓东说,蓝图绘就、重在落实,我们要转变理念,牢固树立一流意识、紧紧围绕一流目标、认真贯彻一流标准,将争创一流作为自觉追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聚焦重点、精准引导,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寻求突破,将各项事业纳入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在行动上。浙江大学以钉钉子精神将一张蓝图绘到底: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认定学科,居全国高校第三;最新ESI数据显示,浙江大学共有8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排名前1‰,居全国高校第一,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居全国高校第二,8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位,居全国高校第二;获得了首个由高校作为牵头单位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首个由浙大作为牵头单位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构建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是坚持学校个性特质发展,也是浙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说,我们要树立一流卓越、开放包容、协同联动、交叉会聚的理念,进一步坚定信心、凝聚力量、营造氛围,创新思维和方法,破解发展难点,实现关键突破,通过实施五大体系、构建五大布局、推进五大战略来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以全面聚焦一流为主线,浙江大学坚定不移地增强战略定力,求是创新、追求卓越、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为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浙大方案、贡献浙大力量。内功更加深厚建设世界一流学科 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紧紧抓住学科这个“牛鼻子”。历史总是充满巧合。就在去年学校党代会召开的当天,好消息从北京传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浙江大学11个一级学科评为A+、11个一级学科评为A、17个一级学科评为A-,A类学科数全国高校第一,优秀率第二,A+学科数第三。取得这样的佳绩,源自学校长久以来的高标定位、精准发力、持续培育。浙江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分类统筹、一流牵引、主干强身、交叉驱动、生态优化”的学科发展战略,聚焦优势特色,尊重学科规律,着力探索学科发展新机制,努力构建一流综合的学科生态体系。在此基础上,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加强顶尖学科建设,遴选若干学科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力量集聚,持续进行精准支持,推动其跻身顶尖行列,真正形成高峰凸显、群峰竞秀的学科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学校继续系统实施高峰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一流骨干基础学科建设支持计划、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计划,通过各项学科建设计划的分层分类支持,各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争创一流的格局基本形成,高峰凸显、高原崛起、综合交叉、动态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浙江大学第四次文科大会2018年,学校在时隔六年之后再次召开文科大会。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开启浙大文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会后发布了相关文件。就在两个月前,学校又召开了推进涉农学科发展大会,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形势,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明确任务,在新的起点,不断探索新思路、寻求新突破、开创新局面,奋力开创涉农学科发展新辉煌,并出台了相关文件。浙江大学推进涉农学科发展大会201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名单的通知》,授权包括浙江大学在内的全国20所高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7月16日,浙江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设置人工智能、海洋技术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交叉学科,论证报告等相关申报材料已经呈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未来,学校将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聚焦顶尖学科建设的战略目标,对标世界顶尖学科,引育世界顶尖人才,强化力量集聚,完善政策配套,持续精准支持,有效激励学科培育重大原创学术成果,推动学科加快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师资为基,人才强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支撑。在过去的一年里,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也是捷报频传。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前夕,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了2017年新增院士名单,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吴朝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杨德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朱利中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外,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唐纳德·格里尔逊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学校新增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实现了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该类别的首次突破;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4人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3人入选青年项目;10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3人入选第五批浙江省特级专家。这些老师中,既有“土生土长”的浙大人,也有从海内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透过他们以及其他许多浙大优秀教师的成长成才轨迹,不难发现,浙江大学早已成为人才培养的沃土,名师高人汇聚的乐园。而这背后饱含的是学校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一年来,浙江大学举全校之力引育人才,继续深入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团队引育计划”,在引育学术大师、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加大力度推动海外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引进。Whitfield Diffie教授全职加盟浙江大学图灵奖得主Whitfield Diffie教授的全职加盟无疑是2018年人才工作的绚烂一笔。Whitfield Diffie教授被称为密码学的先驱,安全界的传奇。他是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机制的共同创建者,史上第一个基于公开密钥加密的密钥交换机制——Diffie-Hellman就是以他和他的合作者的名字命名的。简单说,今天数字世界的安全主要依赖于Diffie教授当年的研究。“我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学术打交道,对我来说,被大学认可比被别的机构认可更令人激动。”Whitfield Diffie教授加盟浙大后,担任浙大网络空间安全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今年10月,他已经站上讲台,为浙大本科生授课了。与此同时,浙江大学进一步发挥院士和文科资深教授的学术引领作用,明晰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求是特聘”等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要求,让骨干人才真正成为争取关键项目、重要基地、重大成果的主力军,成为学科建设的领头羊,成为青年人才“传帮带”的导师团。今年5月,在材料学院张泽院士的指导下,其团队的李吉学教授、余倩教授、丁青青博士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陈龙庆教授合作,发现高温合金中贵金属“铼”的最佳添加位置是界面位错网的位错核心。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3日上线的金属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cta Materialia》,这篇论文也成为高温合金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之一。相界面位错核原子结构图和成分分析“浙江大学电子显微镜中心主任张泽院士一直非常重视结构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国家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材料。他非常注重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给我们融入团队、成长进步提供了宽广平台。”余倩于2014年加盟浙江大学,成为当时学校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她说,除了张泽院士的“传帮带”,这项成果也得益于浙江大学电镜中心先进的科研设备:“我们第一次从原子层面‘看清了’铼元素在高温合金中的分布。”未来,学校将加快推进实施学术大师汇聚计划,在拟建设学科领域设立诺贝尔奖获得者或图灵奖获得者领衔的海外学术大师工作室,成建制引进全球顶尖的科学家、高被引学者及其团队,积极抢占国际学术前沿。建设“人才生态最优的大学”,浙江大学正全力以赴!创新更加澎湃实施重大战略计划 构建全球创新平台9月14日,浙江大学对外宣布,将实施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双脑计划”)。消息一出,立马成为社会焦点,人民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双脑计划”是浙江大学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创新2030计划)中首个启动的专项计划。而创新2030计划是浙江大学推动学科会聚造峰、促进跨领域融合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围绕这项计划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全校师生卯足了干劲。比如,在“双脑计划”发布后,学校科研院和社科院在最近几个月里联合主办了浙江大学学科会聚系列论坛,围绕“双脑计划”,聚焦“脑科学+”“人工智能+”,会聚医学、计算机科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语言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先后举办了“智慧社会”专场、“智慧医学”专场、“双脑计划-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研讨会等多场论坛,着力推动跨学科交流互动、凝练交叉研究方向。吹响创新2030计划的号角,全面提升自主创新和承担重大任务的能力,每一个学科都责无旁贷。立足多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学校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新一代人工智能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融合,努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和理论创新,在智慧社会研究上探索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如建设“大数据+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聚焦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法律、政府治理、网络舆情、语言规律与认知、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等多个与智慧社会有关的研究领域。同时,人文社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显著提升。“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新时代中国特色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等2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立项,这是我校首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面向2035: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研究”获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此外,还有11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未来,学校将完善学术评价和科研奖励政策,引导激励广大师生追求卓越、勇攀高峰,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构筑大平台、组建大团队、争取大项目,努力突破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创新,离不开人脑智力,也离不开科研平台。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全球领先的创新平台。目标高,任务重,内涵广,求是创新的浙大人唯有一步一个脚印奋勇向前。今年9月,举全省之力建设,由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打造的之江实验室刚好满一岁了。一岁,于人于事,都只能算是个开始,但是从无到有,自一而始,之江实验室用一年的时间,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实验室现在已经引进了十几位以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领衔的首席科学家和方向带头人。如在其聚焦的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技术两大领域,实验室分别聘请了潘云鹤院士和邬江兴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在科研上,之江实验室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实验室首批5个重大攻关项目已正式启动,第二批重大项目也正在论证当中。之江实验室成绩的背后,是浙江大学的坚强支持和默默奉献。自从之江实验室成立以来,作为“两核”之一的浙江大学,对于它的建设发展,倾注全力。学校酝酿出台了支持之江实验室建设的政策文件;全力组织以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批国家及省部级基地优势科研团队对接之江实验室和阿里巴巴集团;积极参与之江实验室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课题,承担之江实验室“一体两核”融合研究、组织体系架构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项目组织管理研究、成果转化分享研究、设施共建共享研究等子课题的研究。方方面面的工作,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动力,源源不断地输入之江实验室。与之江实验室相距不远的杭州未来科技城,集结着浙江大学另一股神秘力量。2018年1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议书,项目法人单位为浙江大学,建设周期5年。今年11月27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该项目取得重大进展,为全面开工建设创造了关键条件。这个总投入超20亿元人民币的设施是在浙江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大楼效果图项目首席科学家、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陈云敏院士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着手建设的CHIEF主体部分由两台离心机和6座超重力实验舱构成,离心机容量达1900重力加速度·吨,最大离心加速度达1500倍重力加速度,最大负载超过32吨。设施建设涉及48项关键技术,18套机载装置中6套世界首创,12套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建成后将成为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超重力多学科实验平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诞生,将汇聚一批最顶尖的研发机构和研究团队,以科技创新为核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探索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发展新路径。在不远的未来,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有望与“天眼”射电望远镜一样,载入史册,扬名海内外!转化更加落地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推进高端智库研究1.175亿,这是2018年1月截至今年11月底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浙大科技园管委会)完成的科技成果转化金额。数字的背后,是学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重视,是浙大人走出象牙塔“问天问大地”的担当和努力。按照党代会“构建一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支持师生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政策,打造具有浙大特色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学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扩大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进一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助力传统产业换档提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方面,学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内在驱动力,着力破除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学校继续优化战略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转移转化合作网络体系。经过这几年的运作,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更加顺畅了,产学研合作网络更加完备了,也为大手笔的酝酿、大成果的孵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以来,浙江大学根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积极服务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以浙江大学产学研理念,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资源,与政府合作,共建特色小镇——紫金众创小镇,紧紧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条主线,专注为师生创业、校友企业成长、合作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探索毗邻校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新模式。紫金众创小镇截至目前,小镇核心启动区块已入驻企业181家,80%以上为浙大师生和校友企业,其中科技研发类占57%,引进了浙大紫金众创小镇·腾讯云基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众创空间)、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园区)、浙江大学雅喵创客空间等孵化平台。其中,入驻小镇的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自运营以来,累积完成376项科技成果交易,共达成交易合同额3.87亿元;与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芬兰、荷兰、新加坡、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的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浙江大学工业技术转化研究院直属总支部委员会也在2018年正式成立。这是学校在新时期深入研判高等教育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落实《浙江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深化产学研体制机制改革”内容的重要实践。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大手笔不止这一处。由省政府授牌的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是浙江大学正在着力打造的一张新名片。按照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加强对接、加大支持、加快发展”的批示要求,在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等省级职能部门的直接支持和协调下,学校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质量起步原则,紧锣密鼓地推进项目地块的设计、审批和征迁工作,全力推动解决项目用地和相关配套政策问题,并于2018年4月28日签订最终的合作协议,总部经济园项目功能一区92亩地块已经于11月15日正式动工建设。功能二区(国际科技金融园区)、功能三区(国际高技术产业园)落地工作,研究院目前正积极与余杭区对接中。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功能一区效果图未来学校将继续全面推进实施高等学校服务国家战略行动,加强与地方、行业协同创新,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和新模式,不断优化并完善高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接续奋斗里书写。坚持“顶天”,站在国内研究的最高点,跑在国际学术的最前沿;不忘“立地”,立足中国国情,努力发掘和转化本土化的学术研究资源,解决社会发展迈步的实际问题。这是浙大智库一直以来坚持贯彻的发展理念。智库建设如何有层次有水平有影响?浙江大学以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为宗旨,着力推进高端智库建设,进一步完善“1+X+Y”智库体系,不断提高决策咨询水平,逐步提升智库影响力。十九大以来,学校进一步凝聚校内各方资源,着力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国家高端智库。一年召开的两个大型国际会议让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2018年8月,由浙江大学等主办,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浙江大学环资学院、安吉县政府等承办的以“生态世界、绿色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两山”理念与实践国际会议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浙江安吉成功举办。会议发布了“两山”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宝文、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梁黎明等领导以及来自中国、尼日利亚、越南等国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等近400位嘉宾,深入探讨“两山”理念的深刻内涵和创新实践,汇集众智,为构建绿色“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11月,作为中联部“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国际展望大会又在杭州成功举办,联合国第8任秘书长潘基文等国际政要,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新华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刘正荣、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等领导与来自中国和新西兰、印度尼西亚、韩国、美国等国800名嘉宾围绕区域协同发展、人工智能等创新驱动、食品健康与绿色发展、教育与文化、企业与技术转化等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国际合作中智慧实践的研究和分享,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构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政策沟通和民心相通。除了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各智库和研究团队也迅速响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开展各领域现实及理论问题研究,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政府改革、民营经济、土地发展、科教战略等领域逐步形成浙大特色与优势。学校牵头成立“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参与“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等建设工作。2017年11月,多家智库分别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等国内主流智库排行榜。2018年10月,4家智库入选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含培育)。另有6家智库两年来相继入选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这一年,学校承接中央有关部门直接委托智库研究任务50余项,主动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智库报告50余篇,截至目前全校共有3篇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另有80余份研究成果获中央部委或省委省政府采纳,服务决策能力显著提升,获得政府部门广泛认可与重视。随着政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学校在拓展智库成果报送渠道方面亦取得突破性进展。结合学科优势,整合专家资源,浙江大学的智库力量已经覆盖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实施中国理论创新工程,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国家区域战略研究计划、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计划,组织开展更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贡献。文化更加繁荣打造思想文化高地 涵育独特大学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学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大力构建“开源创新的一流思想文化高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与传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正是浙江大学打造思想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总书记2005年亲自批准,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大文化工程,也是《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确立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2018年度,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规模庞大,卷帙浩繁,共拟编纂出版62卷200余册,拟入编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绘画作品12250余件(套)。其中国内藏品9000余件(套),国外藏品3250余件(套),许多作品都是长期深藏于海内外文博机构的国宝级文物。专家表示,“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还原中国古代绘画神韵的高精度、大开本图像文献集成。这部皇皇巨册入编作品丰富,画面精美,题跋、印章清晰,集鉴赏性、学术性、收藏性于一体,为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厘清其真伪和流传提供了清晰、权威的传世图像,是目前研究中国艺术史和文化史不可取代的“百科全书”。就在12月12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最新成果——《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部分卷册在京首发。首发式上,浙江大学和省文物局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这批最新成果。另一项研究工作也是持续了多年。今年11月24日,由中华书局出版的《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第三辑(30册)在杭州举行新书发布会。《选编》第四、五辑也已完稿,将于明年出版。至此,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龙泉司法档案整理与研究”宣告结题。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龙泉司法档案”得以成为继青瓷、宝剑之后龙泉的又一张文化名片,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龙泉司法档案编选》第三辑(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发布会此外,礼学整理文献著作《中华礼藏》已出版12册,另有10册已完成整理待出版,6册正在整理中;“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已出版15种;《丝路文明》学刊第三辑即将出版;《礼学文献》语料库、地方文书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资源建设已经启动……这一年,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浙江大学不断推出大批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成果。与此同时,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也是这一年来成效颇丰的一大亮点。学校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球化和中国战略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课题研究。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专项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5项,获立中宣部“马工程”重大课题子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其他省部级课题等12项。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在《求是内参》发表论文1篇,出版专著、译著、编著10余部。传承与传播,是文化建设绕不开的两个关键词。这一年,学校新成立的一院与一馆,正好为这两个词写下新注脚。2017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的马一浮书院以“复性明体,开物达用”为宗旨,以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主要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出版书刊、传播文化四个方面的工作,致力于打造研究、传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地,力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经学研究中心、传统文化的传习中心和古典学的国际交流中心。而今年11月成立的中华译学馆依托浙江大学,联动国内外著名大学与社会文化机构,在文学、文化、思想三个维度开展工作,主要涉及译的层面、学的层面和中外文化交流等三大领域。2018年已出版一系列成果。中华译学馆馆长、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说:“我们要培育和培养有人类情怀和国际视野、热爱中外文化、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贡献的新时代人才。”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浙江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相知、文理交融”,凝练重点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关注人类文明演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以文化涵养大学精神,文化熔铸民族活力,文化塑造国家灵魂。文化校园,校园文化。近年来,校园文化战线着力推进以师生为本的一流环境文化建设和以激发师生学术文化活力为主的一流行为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了文化育人工作。学生文化长廊是学校立足教育教学“腹地”,在紫金港校区东教学区“风雨”连廊一楼,以学生为本“顶层设计”推出的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2017年5月正式建成启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学生文化长廊从“一道风景”变成了“一种风尚”。2018年6月22日,学生文化长廊完整运行一年后的首次“换届”答辩会举行。经过答辩,为期一年的首个协议期的12个主题团队中的9个团队续约,7个新申请项目团队中有3个成功晋级,拿到新一轮文化长廊主题空间运营入场券。麦思威咖啡吧眼下,自主管理团队“学生文化长廊学生管理协会”正在总结一年多的运营经验,谋划如何以更为精细、完善的工作让它进一步从“叫好”到“叫座”、从“小家”到“大家”。另一方面,学校也决定并开始筹备学生文化长廊二期工程建设,文化主题空间和配套设施将“更上层楼”,扩展到连廊二楼。学术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创新是大学师生的使命,学生既是学术文化的参与者承担者,又是创新文化的实践者受益者。每年举办的“启真杯”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评选,与教师层面每年举办的“十大学术进展”评选一起形成了覆盖师生两大群体的浙江大学“十大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体系,致力于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协同打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浓郁师生创新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具有浙大特色的师生学术文化推广品牌。今年参加评选的生命科学研究院硕士生范瑶说:“从拿到课题开始,需要学习很多没有接触过的实验技术,不断查阅文献资料扩充自己的理论知识。实验过程中每次的意外小插曲,都需要找出原因,一次次地摸索实验条件、进行重复实验。科研中的每一步探索都是困难甚至痛苦的,但是这个过程却能让人快速成长。”至此,五届“启真杯”已积累参评项目314项,每届参评项目总数均创历史新高。活动折射的是学校对师生学术文化的鼓励与支持,引燃的是求是学子精研学术、追求卓越的澎湃激情。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注重成果获奖后的后续研究和宣传推广,鼓励同学们向身边师生和普通百姓讲好学术创新和科学普及的浙大好故事。拟在2020年前后,编撰出版“评选成果集”。到那时,参评项目总数有望突破500个,学术文化育人的魅力将更加突显。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校历上有一个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学生节。浙江大学学生节自2014年12月起已成功举办四届,秉承“学生设计、学生主创、学生参与”的理念,培育和凝练了出一批立意高远、贴近学生、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为广大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学生节巡游再过几天,以“健康、快乐、成长、梦想”为主题的第五届学生节又要热热闹闹拉开大幕了,五个篇章的81项活动又将热情拥抱浙大学子。浙大的学生是有福的。充满创意的学生科技文化展、延续多年的校园志愿者活动、展现学生多才多艺的社团文化节……一场场荡漾青春活力的精彩活动,一张张洋溢着欢快美好的笑容,给浙大学子留下了青春专属的美好回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必须登高望远、勇于探索、开拓创新。使命引领未来。浙江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部署,继续坚持一张蓝图,不断校准改革创新的方向,与中央对表、与世界一流对标、与需求对接、与未来对向、与人民对心,以构建学科高峰为牵引、以培育一流人才为引擎,以提升科研内涵为核心,构筑创新高地,增强创新能力,进一步落实“高精尖”发展导向,加快学校内涵发展的步伐,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我们要沿承浙大文脉,弘扬浙大精神,坚定清醒明方向,解放思想再出发,改革开放立潮头,奋力书写高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浙大篇章!文字作者:吴雅兰图片来源:王磊丨浙江大学求是新闻网(卢绍庆 汪晓勇 周立超 杨萝萝 朱原之 徐知源)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华佳宁 | 胡凌欣责任编辑:李灵 | 金云云

黄山伐

最新汇总:白氏教授名录

全国白姓知名教授最新名录(排名不分先后,都是白氏在学界中的智囊代表)白万纲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浙大等学府总裁班客座教授华彩咨询集团董事,中国首席集团战略与集团管控专家,兼任中石油集团、中粮集团、中移动集团、中集集团、华润集团、沙钢集团、华立集团广厦控股、紫江集团的战略顾问。白先勇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昆曲研究推广计划”荣誉主任。白红利 先后任华西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放射诊断方面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常见病的影像诊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包括肺部疾病及心脏大血管疾病的影像诊断,在胸部影像诊断方面有较高水平。白玉贤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白雪涛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副所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研究员 。白文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国性学会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男科学组委员,著名不孕不育权威专家。白重恩现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Dean)、弗里曼经济学讲席教授(Mansfield Freeman Chair Professor)、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经济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主任白武明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地球动力学专业高温高压实验室研究;2、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拟。白春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出版个人专著1部、与人合作编著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文学研究》、《中州学刊》、《河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项、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1项。白继重庆市大坪医院教授。全国著名角膜屈光手术专家,中华医学会激光医学分会委员兼任重庆市主任委员,全国全飞秒激光专家协作组委员,全国个性化屈光手术专家指导组委员,西部视光学专家委员会副主席,重庆市视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等多个专科杂志编委。白春学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领军人才。现任复旦大学新农村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呼吸内科负责人,上海市青浦云加端物联网医学中心实验室主任,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负责人,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呼吸病研究所所长,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副会长。白勇1963年5月出生于江西抚州临川,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和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当选挪威技术科学院院士。白永秀陕西清涧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大学市场经济与企业制度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一带一路”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航电测、供销大集、永安保险、天地源、陕鼓集团独立董事;永秀智库理事长。白明江西余干人,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作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 、陶瓷艺术系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执行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陶瓷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协IAC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广西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陶艺网艺术总监、《中国陶艺家》杂志常务副主编、“上虞青”现代国际陶艺中心主任。白崇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供职于北京大学,兼《中国书画收藏》杂志学术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艺家联合会副主席。白挨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猪病的诊断与防治。白延庆北京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任客座教授。白刚南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白长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兼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曾任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 ,南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书记、院长 ,《南开管理评论》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有旅游营销、品牌管理与服务营销以及数字化教育等。曾任中华全国学联副主席,丽江市政府市长助理(挂职),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旅游与服务学院院长。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书法研究工作。从傅山入手,讨论中国书法的嬗变;从重庆乡野一个理发店的招牌,引出对有关书法经典问题的独特思考。研究之余,亦有书法创作。2019年,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成立,白谦慎出任首任院长。白贵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兼职教授、郑州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石家庄学院兼职教授、廊坊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衡水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广播电视新闻、少数民族新闻史、文化传播。白净南京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传媒政策、法规与伦理、新闻传播教育。主编《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融媒时代新闻传播实务教学探索》,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年11月。合编《媒体大变局与传媒教育改革》,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2。编著《我们这样教新闻: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践教学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年1月。专著《中国内地与香港媒体诽谤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根据百度百科,清华大学也有一名白净教授。(图文资料整理自网络,欢迎各位宗亲指正补充,本文仅用于白氏宗亲文化交流。)共聚白氏亲情,传播白氏正能量,期待您的加入——《天下白氏》来源:微信公众号天下白氏

汲黯

定了!研究生教育工作,浙大这么干!

11月26日,浙江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要求,谋划学校卓越研究生教育战略蓝图。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严建华作研究生教育工作专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主持会议。校领导叶民、何莲珍、王立忠、周天华、吴健、傅强、黄先海出席会议。任少波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他强调,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把“德”放在首位,突出“德育”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以德性养成引领有灵魂有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在即将启动的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大讨论上,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任少波从气度、高度、深度、效度、温度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德育内涵。他指出,要涵育理想与胸怀格局,以理想主义激发动力,培养“心中有梦”的人,建立“四个自信”、知识探索的自信和未来人生的自信;以正确义利观培育格局,培养“眼中有光”的人,坚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牢牢扭住远大目标,以义正利,修身成德;以人民胸怀塑造精神,培养“肩上有责”的人,进一步开阔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要强化使命与改革导向,在明晰改革发展要求中坚定责任使命,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结构调整,遵循创新规律实施迭代升级,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评价改革。要尊德性、道问学,坚持创新的导向、求是的品质、实践的途径,营造卓越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在做学问、成为学者的过程中涵育品德。任少波强调,要打造以德为先的师生共同体,在德性共同成长中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在对学生严管厚爱中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在涵育高尚师德中实现“成风化人”的追求,落实落细落小尊师爱生风尚。要在党建引领下营造集体关怀环境,将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作为坚强政治保证和重要组织优势,围绕学术发展、管理服务和安全稳定厚植集体关怀的良好德育生态,大力破“五唯”,重视科研伦理和学术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研究生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全面、系统、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吴朝晖指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开拓新局面、构筑新优势、展现新成就,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要求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二是坚持卓越追求,坚定不移地将内涵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三是坚持学科育人,将学科体系的整体资源转化为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四是坚持科教协同,推动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一线成为生力军;五是坚持产教融合,在服务社会需求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六是坚持改革赋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解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七是坚持开放发展,让研究生在国际合作中勇攀高峰;八是坚持党建引领,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中践行研究生的忠诚担当。吴朝晖指出,要全面把握大变局下的教育变革,找准新时代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支撑高质量社会发展;要遵循育人规律,从聚焦全链条育人、全面创新、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开放发展、会聚改革红利的育人生态,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的育人过程,共同发力、良性循环的导学关系中系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吴朝晖强调,要突破重点,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构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新优势。提高推进研究生教育中造峰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的关键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中把方向、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的重点任务,夯实研究生教育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导师岗位管理、落实质量管控责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的工作基础。要认真高水平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升。全校要奋力打造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凝聚战略合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会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叶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物理学系副系主任王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祝水金、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陈丰秋、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程工分别围绕党建与思政教育、思政课建设、统筹招生贯通培养改革、导师队伍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作了发言。医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岚、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胡楠分别作为导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交流了心得体会。本次会议在紫金港校区设主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及有关教学单位设视频分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有关教学单位、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各一级学科、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全体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代表在分会场参会。文字作者:江宁宁图片来源:朱原之本文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责任编辑:周亦颖

二十念

研究生喜讯:终于不用再给导师当廉价劳动力了

目前,全国有研究生导师46万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5万人。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后,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将成为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制订《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下称《规范》),并已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这是2018年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后,又一份专门针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近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也介绍,即将下发“1+1+3”文件,其中就包括对“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作出工作部署的文件。强化“一票否决”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得到的《规范》征求意见稿规定,导师不得讽刺、挖苦、辱骂研究生或有其他侮辱行为,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任何形式的不正当关系。根据公开报道,2018年1月1月,女学者罗茜茜实名举报其博士生副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骚扰。后经过调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报称,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决定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和教师资格。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导师不得安排研究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据媒体报道,在微博搜索“给导师取快递”“给导师带孩子”等关键词,可以得到数百条检索结果。同样是公开报道称,2017年12月25日,29岁的西安交通大学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纵身跳入灞河溺亡。随后他的女友吴静发布微博长文《名校博士不堪导师奴役自杀身亡,导师冷漠无情不闻不问》,直指杨宝德的导师——西安交大副教授周筠是杨宝德自杀的“罪魁祸首”。而根据西安交通大学的事后回应,杨宝德的博士生导师周筠确实存在让学生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朝晖近日表示,明晰导师的职责边界,需要让导师以德立身,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第一标准,在人才引进、职务职称晋升上,对师德失范的情形实行“一票否决”制。规范导师招生自主权目前,硕士研究生推免制度改革的推进及博士招生中探索实行申请审核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导师的自主权,研究生导师手中的“权力”加大,如何规范导师在招生中的权力,预防腐败?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据指导能力、质量、条件和社会需求,合理限定招生数量。不得在考试、推优、保研等招生环节中以权谋私,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导师不得以任何理由索要或收受研究生及家长的现金、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不得签署虚假意见,违规委托他人填写各培养环节的鉴定意见或评审意见。研究生导师改革下一步建立进退有序的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将是下一步研究生导师改革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已开始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施行了导师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将研究生招生名额向学术活跃度高、学生培养质量高的导师倾斜。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被评聘后具有了博士生招生资格。教育部在2019年10月一份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回复中称,拟出台《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推动培养单位严格博士生导师聘任标准,明确导师权责,支持导师严格学生学业管理,制定动态灵活的岗位调整办法,健全导师变更制度,因博士生变更研究方向等原因,导师和研究生均可提出变更导师的申请。未来,在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研究生导师可能被研究生导师团队所取代。上海交通大学每年遴选100名品学兼优直博生进入致远荣誉计划,为其配备由校内高层次人才与海内外名师组成的导师组。扩大交叉学科平台培养博士生的规模,由多学科导师联合指导。不久之后,一场大规模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将在各地展开。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已印发通知,公布了14项2020年度本科院校教师培训项目,其中就包括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高级研修。培训对象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硕士、博士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是骨干研究生导师(管理干部)。来源:21世纪经济报,侵删!

寒暑不时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中国美院考研##国美创新设计学院##艺术考研##优塔教育##美术考研柴春雷中国美院外聘导师。浙江大学工业设计系系主任,浙江大学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好设计商业模式评审组组长。研究主要关注设计认知,类比推理、文化创新设计、设计策略等,是国内最早关注设计和商业融合的研究者之一,出版国内第一本商业与设计融合的著作《商业创新设计》。在商业创新设计领域里,提出商业洞察、商业设计工具和商业模式三部分构成的理论架构。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The Design Journal》 、《Design Studies》等上面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出版著作4部,教材1部。张周捷中国美术学院外聘导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副教授,工业设计硕士生导师,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在英国中央圣马丁学院取得了艺术工业设计的硕士学位。早年留学的经历开启了张周捷的参数化设计之路,他的设计作品多为计算机生成设计创造出来的“数字物体”,生成了自己独有的设计原则:尊重逻辑,由算法生成设计,不做预设。荣获Maison & Object 亚洲新锐设计师、选入美国著名商业杂志快公司2014中国商业年度最具创意100人、2012年EDIDA 中国区年度设计新秀等荣誉。张剑中国美院外聘导师,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院教授,硕导。1995至2009年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09年至今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获得诸如德国红点概念奖及至尊奖多项、德国iF产品奖、欧洲产品设计奖银奖铜奖、意大利A' DesignAward设计奖铜奖、美国星火奖、美国IDEA奖、韩国仁川国际大赛银奖、台湾光宝奖银奖、全国美展银奖、中国红星原创设计银奖多项等各类设计奖项共130余项;作品获实用新型专利71项;出版个人作品集2部,教材与教学实录各1部;发表专业论文26篇;举办个人作品展7次,教学作品展11次;受邀举办产品创意思维、家居及文创产品设计、叙事设计等专业讲座34场。荣誉奖项:2015中国红星奖原创优秀设计师,2014中国工业设计十佳杰出设计师,2013中国设博会年度十大最具影响力设计师,2012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2007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6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胡晓琛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学院数字媒体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动画、数字媒体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硕士毕业,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具有“科艺融合”的创新意识和扎实的理论实践基础,率先提出了交互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在科研工作中主持了交互设计相关研究课题多项,其中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厅局级课题2项;参与厅局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多篇。篠原規行(日)中国美院外聘导师,武藏野美术大学理事、校长助理,教授,造型构想学院院长、造型构想研究科长。研究领域:视频制作,视频空间演出,摄影器材研究。其擅长超越传统图像框架的表达和呈现方法,并从整体形成的角度开发图像区域及现象。林磐耸中国美院外聘硕博导师,中国台湾人,现任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台湾亚洲大学讲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博士生导师,两岸设计人才养成计划专案主持人,泰达杯全球青年创意设计大赛顾问,台湾国际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计划主持人,台湾设计联盟理事长。在前卫和现代的设计领域中,以精炼的海报视觉语言融合台湾岛屿图像做为创作题材,将台湾设计推上国际舞台,名列世界百名平面设计家之一,享有台湾设计界导师的美誉。凌雅丽中国美院硕士生导师,服装设计师。上海十大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之凌雅丽原创大师工作室领衔设计师,上海市服装研究所首席设计师,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十大创意产业领军人物”。Allan J. Walker(英)中国美院外聘导师。英国索尔福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毕业于牛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是英国苏格兰议会特别顾问和阿曼学术认证机构成员。其带领学院从2012年成立起就确保其与文化产业紧密相连,并且使得索尔福德作为一座“文化之城”得以再生。此前他曾担任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院副院长和伦敦温布尔敦艺术学院的副校长。艾伦是一位拥有着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国内国际学界动态经验的资深学者,作为一名平面媒体艺术家和研究员,他最初专注于国家公园的荒野对话,后来与同伴们共同创立了“Eyecon”,10年来一直是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的战略评论家。

太和万物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博士生导师学历是硕士,甚至是本科?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大学美景-导师为什么硕士生导师学历会是硕士?如何遴选成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基本条件不同,会比后者低一些。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高校导师个人发展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在高校发展如何?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硕士生阶段学习和生活读研遇到类似的导师,如何合理应对?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成功在于努力和规划小小的分享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小西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发文最大的鼓励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