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江大学重磅引援:新闻传播学者黄旦获聘文科资深教授大雷雨

浙江大学重磅引援:新闻传播学者黄旦获聘文科资深教授

黄旦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资料图澎湃新闻记者7月8日从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黄旦已确定入职浙江大学,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公开简历显示,黄旦出生于1954年,浙江温州人,此前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早年曾在原杭州大学任教,杭州大学并入浙江大学之后,黄旦一度担任了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年前往复旦大学任教。黄旦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包括:《新闻传播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等。此前获聘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的知名学者共有13人,黄旦“转会”浙大之后,成为该校第14位文科资深教授。据浙江大学官网介绍,浙江大学自2012年产生首位文科资深教授以来,曾先后向13位文科资深教授发出聘书,他们分别是王重鸣、田正平、张涌泉、张文显、徐岱、史晋川、姚先国、王贵国、许钧、桑兵、倪梁康、李实、刘海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听乎无声

重磅!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

“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发布会暨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学术论坛于2020年6月29日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主办,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协办。会上,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发布《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会议伊始,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飚致欢迎词。应飚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整个媒体行业的发展变革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对用户的认知体验和态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完成《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并邀请学界和业界翘楚,围绕智媒时代的传播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将有利于促进中国智能媒体产学研发展,推动智能媒体的高质量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在主题报告发布环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韦路教授发布了《2020中国智能媒体使用研究报告》。该报告由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和浙江大学融媒体研究中心协作完成。通过全国性网络问卷调查,报告对智能媒体在中国的使用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用户有关智能媒体的认知、体验、态度和行为。主题报告发布报告得出八点核心发现。第一,中国进入智媒时代。半数以上受访者使用过智能应用体验新闻报道,并且智能产品支出超过千元,说明从用户角度来说,中国已正式进入智媒时代。第二,智能鸿沟引人注目。智能媒体使用呈现出显著的年龄鸿沟、教育鸿沟、收入鸿沟和城乡鸿沟。智媒消费鸿沟、智媒情绪鸿沟和智媒素养鸿沟也不同程度存在,说明智能鸿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鸿沟的最新形态。第三,智媒收益初现端倪。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媒体形式维度的积极影响要显著大于在媒体内容维度的积极影响。第四,智媒风险不容忽视。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信息茧房效应最受关注,如何防范智能媒体在隐私安全和人文价值方面的风险也刻不容缓。第五,智媒优势局部凸显。受访者认同智能模式在采集制作发布和检测评估推广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对其在策划调查写作方面的功效并不认可。第六,报道内容决定形式。受访者是否青睐人工智能的报道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内容题材。在科技、体育、健康、娱乐、财经等领域,智能报道方式更受欢迎。第七,双脑融合相辅相成。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与传统人力生产方式应互为辅助。电脑不应取代人脑成为媒体生产的主导。第八,智媒发展前景广阔。用户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费意愿,未来有待开发和拓展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智能媒体产品,提升智能媒体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报告从媒体、政府、公众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从媒体角度来说,一要始终坚守人文主导,二要合理布局重点领域,三要全力提供优质内容,四要创新拓展媒体服务。从政府角度来说,要重点研发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智媒产业,不断加强智媒治理,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从公众角度来说,要提升智能媒体素养,强化权利保护意识,形成正确智媒观念,追求理性使用行为。学术主旨发言随后进入学术主旨发言环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分别作主旨发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以“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与治理”为主题,围绕“深度合成/深度伪造(deepfakes)”的概念展开论述,探讨了合成媒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陈昌凤以一系列生动的案例,一方面呈现了深度合成技术带来的正向影响,如改善算法、智能处理、效率提升等,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深度合成技术对传播伦理和公众利益的颠覆性挑战。在此基础上,陈昌凤指出深度合成时代的信息治理要从平台、技术、组织、用户、政策与法规等方面入手,方能趋利避害,化解深度合成时代的传播危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教授以“技术革命主导下的未来传播与学科重构”为题,强调了未来传播的五个要点。第一,新闻传播学科的学科体系面临扩容、重构的革命性改变,应认识到技术逻辑对学科构建的基础性作用。第二,回归实践前沿,基于复杂性范式认识和把握未来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第三,技术逻辑改变了传播者、媒介、内容三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第四,未来传播的实践走向是“微粒化”社会和“分布式”的社会信息传播结构,横向沟通与整合能力是传播治理的重中之重。第五,未来传播的关键词是数据霸权、关系赋权、算法即媒介和以人为本,未来传播的实践版图和理论学说需要重新架构。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以“媒体智能化:技术驱动,人文始终”为主题,从定义、应用和驱动力等层面探讨媒体智能化的相关问题。媒体智能化将人工智能和媒体结合,推动了内容产业全链条的变革和重塑。信息采集方面,自动采集数据和机器识别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内容生产方面,机器写稿和智能审核实现了人机力量的协同,在文本、视频、图像、语音等形态上都实现了突破;智能分发方面,虚拟播报、智能匹配等技术使信息服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接收反馈方面,智能交互使内容生产者、运营者能为用户提供深度应用服务。媒体智能化仍面临众多风险和挑战,虽然技术是重要驱动力,但仍要以人类知识和价值判断为基础。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的发言主题为“黑森林的诱惑:基于物联网生态的人机融合智能探索”。他从未来趋势、行业生态、发展难点等层面探索了人机融合智能的前沿。人机融合智能是跨物种、越属性的人机交互智能生态科学体系。随着万物感知时代到来,人工智能成为通用技术,媒体融合进入更高、更复杂的阶段。杨溟指出,媒体行业漠视对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未来需要在科研能力、泛连接和价值属性的融合上实现突破,未来的媒体竞争力将是基于深度态势感知和真相解读的能力。“物联天下”不仅是一种技术趋势,更是对于新的伦理思想和文明共识的期待。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吴飞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人工智能:使能技术、赋能社会”。吴飞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战略地位、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现状。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交叉的鲜明特点,对于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未来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吴飞教授讨论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智能+”的协同育人教育生态目标,指出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就要将其视为使能技术、赋能社会的综合协同体,并与教育创新紧密结合。会议最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作总结发言。韦路教授再次对参会嘉宾的精彩分享表示感谢,希望不同学科、社会各界的同仁能够围绕智能媒体的关键问题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推动智能媒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图文:皇甫博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张子岳责任编辑:周亦颖

齐风

传媒湃|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澎湃新闻记者7月14日上午从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目前,杜骏飞教授本人对此事尚无回应。公开资料显示,杜骏飞出生于1965年,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传播,新闻理论,传播与中国问题。杜骏飞此前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去年4月卸任。杜骏飞出版著作包括《弥漫的传播》《网络新闻学》《深度报道原理》等。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人才办网站今年1月发布的《浙江大学2019年第二批求是特聘学者(含文科领军人才) 入选名单公示》显示,杜骏飞已入选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推荐单位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近期浙江大学文科接连引入重磅强援。澎湃新闻记者7月8日从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黄旦已确定入职浙江大学,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蔡文姬

星光璀璨!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

璀璨星光,闪耀征途。9月12日晚,浙江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紫金港校区举行,并在舟山、宁波设立视频分会场,万余名2020级研究生新生在求是园开启人生新篇章。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院士,校领导严建华、邬小撑、周天华、吴健、傅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宫先仪、郑树森、杨文采、叶志镇,校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徐岱、刘海峰,出席开学典礼并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为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201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奖。副校长严建华主持,副校长王立忠在舟山校区与同学们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教育部党建联络员、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拓参加仪式。吴朝晖祝贺新生们成为光荣的浙大人,并作了题为《以卓越创新实现全面发展》的讲话。他指出,疫情常态化防控、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国博弈关系等多重因素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发展,加快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交汇交织,促使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并发多发,推动全面创新理念与全人教育思想互联互通,引发了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文化的高质量转型。作为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球人才竞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吴朝晖希望同学们在交叉会聚中引领创新内容变革,争做新学科、新知识的建构者;在协同合作中促进创新范式转型,争做新产业、新业态的贡献者;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创新文化建设,争做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创者。他表示,大家要坚持既是学生又是学者的高标定位,敢于创新、善于研究、勇于变革,在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开启精彩人生。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通过视频形式,表达对新生的祝福与期许。岑可法院士勉励大家到浙大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浙大、热爱学院、热爱专业、热爱老师,团结同学、努力上进、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宫先仪院士从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色出发,期望新同学们结合具体专业背景走上创新大道,进而源源不断产生原创成果。李兰娟院士希望大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立世界眼光,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世界共命运。励建书院士期待大家用百倍努力、宽广胸怀,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田正平教授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中希望同学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尊重彼此,为国效劳。许钧教授以求是创新校训勉励大家,求是是理想、是价值、是科学的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创新需要脚踏实地,有价值观的指引,更需要胸中充满大爱往前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勉励大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以认真的态度、不倦的精神、虚心的襟怀,不断提升学术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做新时代“求是”精神的传承者。“勤学砺志,守正明德;求是崇真,抱诚守信;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新同学们在铮铮誓言中抒发奋斗之志,在薪火相传中点亮求是之光。典礼现场,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求是文脉、浙大担当的浩浩长歌,为大家注入澎湃动能。此后,2020级研究生们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文字记者:柯溢能摄影:高兴就好 王崇均 孔小峰 孔晓骏 | 杨萝萝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梦洁、刘燕燕、李心言、卢亦、徐稚懿 | 朱原之图片后期:高兴就好 魏志翔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胡宇达视频摄制: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张朔 於怿丰 叶莹莹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童嘉桢责任编辑:周亦颖

仙流

浙江大学2021年普通招考博士研究生第一次招生报名通知,请查收~

本次报名对象为全日制非定向博士学位申请人,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援疆博士师资计划”等专项计划申请人。各位申请人请在报名前先认真阅读学校和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确认本人报考资格后再行报名。本次报名的具体事项安排如下:一、报名时间学校总体报名时间安排如下(各学院(系)可根据工作安排在本时间期限内设置报名时间,请申请人尽早报名并关注各学院(系)通知的截止时间):【报名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上午9:00—2020年11月20日上午12:00,务必填报完成基本报考信息。【修改信息、缴纳报名费时间】2020年10月26日上午9:00—2020年11月29日下午17:30,11月20日上午12:00以后不能新增报名操作,只允许已报名考生进行报考信息修改和缴纳报名费。二、报名程序点击通知下方的链接进入报名系统,首次登录点击“立即注册”,每位申请人只能注册一次,注册后登录报名。1.登录后选择“报名”按钮新增报考信息,选择报考类型:普博或硕转博(硕转博只适用于本校在读硕士研究生)2.阅读学校公告和进行考生诚信承诺。3.考生信息填写:所填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请事先浏览“报名采集数据”,对需要的数据做好准备,填表时可逐条对照。填写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页面,每页填写完成后点击“保存”,以免信息丢失。(1)专项计划、学习方式等选择:普通考生专项计划选“无”,再选择非定向。专项计划考生选择所报考的专项计划,再选择定向。(2)基本情况:每项下拉框内容都必须认真填写,尤其注意身份证号不能填写错误!填写的出生年月务必与身份证上一致。填写完成后上传身份证的正反面电子照片。(3)本科学历和学位:下拉框选择毕业院校和毕业专业,正确填写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编号,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毕业专业应先正确选择专业所在的学科门类,再选择一级学科名称,最后才能选择毕业专业(其余类似),如果系统中没有则选择相近专业。(4)硕士学历和学位:应届毕业生请在第一栏打勾,然后毕业时间和学位时间按预计毕业时间填写;往届生请正确填写各项信息,硕士学位(学历)证书编号、毕业时间必须填写正确,否则将不能通过教育部录取资格审查。如果硕士专业是学校自主设置的,请选择相应的一级学科作为硕士专业。填写完成再上传硕士学历学位证书,获得境外学位的申请人须上传学位证书和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认证报告。(5)学习或工作单位等档案信息:按照目前所在的学习或工作单位如实填写。如无工作单位请填写无,不要填写人才交流中心名称(档案所在单位可以是人才交流中心)。正确填写移动电话和电子信箱并保持畅通和及时接收。(6)家庭情况:填写家庭主要成员情况。(7)学习工作情况:个人简要学习工作经历(自高中开始填写)。(8)奖惩和论文情况:如实填写。(9)报考信息:每位考生限申请一个专业。如学院(系)要求报考时选择导师的,一志愿导师必填,二志愿导师和三志愿导师选填。(10)根据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招生简章的要求将需递交的材料打包(zip格式且小于15兆,专家推荐信不用上传),然后点击“浏览”按钮选择,最后“点击上传”按钮提交。(11)上传报名照片:请上传标准证件近照(电子版JPG格式,150×200像素,大小100K以内,白色或淡蓝色背景)。若无近期证件照片,请到照相馆拍照并处理成150×200的jpg格式文件后上传。该电子照片将用于制作录取通知书、校园卡以及其它在校证件等,请认真准备。4.缴纳报名费:(1)报名费150元,请通过报名系统在线支付,建议支付时使用支付宝。(2)缴费后等页面自动跳回或者点击“返回”按钮返回至报名页面。注意:支付成功后不能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叉号关闭支付页面,否则会导致显示异常:缴费已成功但是缴费状态显示为未缴费。(3)若缴费完成后页面下方未及时提示缴费成功信息,可能是由于与银行同步的问题。若确认银行已扣款成功,请勿重复缴费。请隔一天再登陆系统查看是否有缴费成功信息,如无请联系研招办老师。【因银行结算,每天22-24点时间内不能进行缴费操作】(4)特别提示:缴费前再次确认报考资格,报名费缴纳后不再退还。未交费者将视为报名不成功,不纳入学院(系)初审名单。三、初审结果公布时间和其他考核环节的时间安排请查阅各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四、联系和咨询方式(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与其他申请材料按照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要求的方式递交。(2)网络报名过程中咨询方式为邮件咨询,邮箱地址:yjsy-zsb2@zju.e.cn。(3)报考导师的研究方向请查阅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联系方式请咨询相关学院(系)或通过以下“浙江大学导师介绍”查询,招生学院(系)具体联系方式请在学校或报考学院(系)《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查阅。浙江大学博士报名系统(点击进入)招生导师请查询招生专业目录(点击查询)浙江大学导师介绍参考(点击进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21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2020年10月23日附件:1、专家推荐信2、在读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同意报考证明3、学科门类汇总表内容来源: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马天雪责任编辑:金云云

在路上

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18级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丨新时代教育

勤学砺志,守正明德求是崇真,抱诚守信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开物前民,树我邦国声声铿锵誓言,表达共筑求是创新之梦的坚定决心!9月14日晚浙江大学2018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体育馆举行,全体研究生集体宣誓,共同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校党委书记邹晓东,校长吴朝晖,副校长严建华、何莲珍,两院院士杨文采、朱诗尧、杨德仁、朱利中,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徐岱、史晋川等出席典礼,并为2018级研究生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典礼由校党委副书记郑强主持。除紫金港校区主会场之外,典礼还在玉泉校区、舟山校区和宁波校区设分会场,同步进行视频直播。开学典礼上,校长吴朝晖院士作了题为《为未来创新而研究》的讲话。他寄语新生,恰逢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浙江大学并校发展20周年,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征程,同学们会拥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与研究体验。作为浙大研究生,大家需要高标定位,进一步培育学者品质、彰显研究精神、厚植创新基因。他与同学们分享关于思维方法与创新研究的体会,鼓励同学们坚持卓越思维,在一流引领中提升研究水准,成为学校卓越研究生教育品牌、创新生态系统的积极营造者。坚持开放思维,在包容共享中开拓研究视野,成为学校开源文化、开环教育体系、全球开放发展战略的有力践行者。坚持实践思维,在交叉会聚中创新研究范式,成为学校多学科交叉、研究范式转型的先行探索者。坚持整体思维,在联动协同中凝聚研究力量,成为学校科教融合、产研结合的坚定推行者。他激励新生,要为未来创新而奋斗,在创新的时代、在创新的国度、在创新的大学写好求是学子的“奋进之笔”。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分别寄语新生,表达自己对新生的祝福和希冀。杨文采院士勉励新生,在研究生阶段在大脑中建立起科学思考的指令库,并与本科阶段建立起的知识库互动,不断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杨德仁院士说,科学研究的灵魂是求是创新,他希望新生勇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取得创新的成果。朱诗尧院士表示,自己会做好本职工作,把知识传授给同学们,带领同学们走进科学的殿堂。朱利中院士勉励新生不忘初心,为浙大双一流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田正平教授以“求索、思考、创新”鼓励新生,要保持好奇心,不盲从,不跟风,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作。徐岱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优秀”的定义,鼓励同学们发展各项能力,志存高远。史晋川教授祝福同学们在浙江大学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有情怀和有成就的乐知者。典礼对浙江大学第八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201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进行了表彰。管理学院汪蕾团队等10个导学团队获评浙江大学第八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人文学院胡可先团队等10个导学团队获浙江大学第八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提名奖。哲学学科张波波的《柏拉图论正义与幸福——《理想国》第一卷研究》等7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7年浙江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张丹阳的《论唐代教坊考论》等28篇博士论文被评为浙江大学2017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第八届“五好”导学团队主导师、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阳永荣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鼓励学生坚定学术人生信念和志向,培养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脚踏实地走好成才之路。他表示,作为浙江大学教师,他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奉献一生。典礼上,竺可桢老校长的西迁日记、林俊德院士优秀事迹、抗击H7N9等浙大故事被一一讲述,新生们在师生们的动情演绎中,感受传承百廿又一年的求是血脉,体悟浙大人的忠诚担当。当星星点点光亮汇聚成璀璨星河,当“大不自多”的歌声响彻夜空,新浙大人激情满怀。电气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崔文康说,“我希望能在研究生阶段保持本科时学校培养和锤炼出的好习惯,不轻言放弃,秉持求是精神,敢于创新。”“虽然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但也觉得更应该勤学慎思、毫不懈怠。希望可以用最美好的时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学有所成。”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8级传播学博士生李如冰说。摄影:卢绍庆丨浙江大学学生传媒协会 蛋挞、孔小峰丨杨萝萝丨浙江大学微讯社 胡沛然、谢琦蔚修图:浙江大学微讯社 卢亦泰、徐媛文案:周亦颖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维凯

恶魔城

今夜星光璀璨!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

璀璨星光,闪耀征途。9月12日晚,浙江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紫金港校区举行,并在舟山、宁波设立视频分会场,万余名2020级研究生新生在求是园开启人生新篇章。00:33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院士,校领导严建华、邬小撑、周天华、吴健、傅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宫先仪、郑树森、杨文采、叶志镇,校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徐岱、刘海峰,出席开学典礼并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为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201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奖。副校长严建华主持,副校长王立忠在舟山校区与同学们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教育部党建联络员、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拓参加仪式。吴朝晖祝贺新生们成为光荣的浙大人,并作了题为《以卓越创新实现全面发展》的讲话。他指出,疫情常态化防控、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国博弈关系等多重因素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发展,加快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交汇交织,促使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并发多发,推动全面创新理念与全人教育思想互联互通,引发了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文化的高质量转型。作为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球人才竞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吴朝晖希望同学们在交叉会聚中引领创新内容变革,争做新学科、新知识的建构者;在协同合作中促进创新范式转型,争做新产业、新业态的贡献者;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创新文化建设,争做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创者。他表示,大家要坚持既是学生又是学者的高标定位,敢于创新、善于研究、勇于变革,在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开启精彩人生。04:41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通过视频形式,表达对新生的祝福与期许。岑可法院士勉励大家到浙大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浙大、热爱学院、热爱专业、热爱老师,团结同学、努力上进、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宫先仪院士从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色出发,期望新同学们结合具体专业背景走上创新大道,进而源源不断产生原创成果。李兰娟院士希望大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立世界眼光,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世界共命运。励建书院士期待大家用百倍努力、宽广胸怀,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田正平教授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中希望同学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尊重彼此,为国效劳。许钧教授以求是创新校训勉励大家,求是是理想、是价值、是科学的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创新需要脚踏实地,有价值观的指引,更需要胸中充满大爱往前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勉励大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以认真的态度、不倦的精神、虚心的襟怀,不断提升学术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做新时代“求是”精神的传承者。“勤学砺志,守正明德;求是崇真,抱诚守信;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新同学们在铮铮誓言中抒发奋斗之志,在薪火相传中点亮求是之光。典礼现场,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求是文脉、浙大担当的浩浩长歌,为大家注入澎湃动能。此后,2020级研究生们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文字记者:柯溢能摄影:高兴就好 王崇均 孔小峰 孔晓骏 | 杨萝萝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梦洁、刘燕燕、李心言、卢亦、徐稚懿 | 朱原之图片后期:高兴就好 魏志翔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胡宇达视频摄制: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张朔 於怿丰 叶莹莹今日编辑:芷凌 | 陈安琪责任编辑:李灵

最大年龄差39岁?浙大2020级研究生新生数据出炉

硕博比约为7:3;最小的研究生仅18岁,与年龄最大的新生形成了39岁的最萌年龄差;5月21日出生,和浙大同生日的有25位同学;还有58位研究生新生将与祖国母亲一同庆生……前不久,浙大针对2020级研究生新生做了一次新生调查,一起来看看能发现什么吧!(内容来源:浙江大学)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前者唱于

快讯!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

7月14日上午,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确认,新闻传播学者杜骏飞已全职加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目前,杜骏飞教授本人对此事尚无回应。公开资料显示,杜骏飞出生于1965年,主要研究领域:互联网传播,新闻理论,传播与中国问题。杜骏飞此前为南京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去年4月卸任。杜骏飞出版著作包括《弥漫的传播》《网络新闻学》《深度报道原理》等。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人才办网站今年1月发布的《浙江大学2019年第二批求是特聘学者(含文科领军人才) 入选名单公示》显示,杜骏飞已入选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推荐单位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近期浙江大学文科接连引入重磅强援。澎湃新闻记者7月8日从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等方面获悉,新闻传播学者黄旦已确定入职浙江大学,出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内容来源:澎湃新闻)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而有所矜

赞!浙大硕博研究生远赴阿联酋,传播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声音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皇甫博媛 首席记者 王湛 2019年8月,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研究员张婵老师的带领下,来自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能源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的六位硕士生和博士生踏上阿联酋的土地,以“传播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声音,融通中外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为主题展开暑期实践调研、访学活动。实践团抵达阿联酋 在长达四周的行程中,浙大师生们去到了1家中国驻外大使馆所政府机构,调研3家国际顶尖外文媒体,深入2所阿联酋知名顶级高校交流访学,行程超过600公里,足迹遍布3个阿联酋酋长国,将求是精神传扬海外、落在实处,在文化交流中传播当代中国青年声音、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此次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赴阿联酋海外社会实践团队,是“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的8支队伍之一。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2019年“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实践团队分赴8个“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躬行真知,做走向世界的时代新人“浙江大学开展这样的海外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阿联酋,在交流的过程中与阿民众加深互信和友谊。活动本身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8月8日,中国驻阿联酋使馆政新处主任梁威在会见浙江大学“致远”计划赴阿联酋海外社会实践团时给出高度评价。中国驻阿联酋使馆政新处主任梁威与实践团合影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持续推进,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长达两个小时的交流中,两位外交官为实践团详细介绍了阿联酋的基本国情和双边关系发展,解读了中国公共外交的使命和职责,并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梁威主任表示,以浙江大学学生为代表的中国青年是“现代中国青年的代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鲜活的力量,希望浙江大学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与阿联酋青年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探索在“一带一路”框架内助力中阿合作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世界迫切需要听到“中国声音”。8月7日,在位于迪拜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中心记者站,师生们与记者站值班首席、以色列站负责人赵兵老师和摄像记者张宇老师畅谈中阿关系、国际局势及中国主流媒体的责任与使命。在“高危地区多、艰苦地区多、突发事件多、媒体管制多”的中东地区,共有40名驻外记者,在11个记者站里记录着这片土地的故事,在距离祖国五千公里之外的沙漠地区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向世界发出“中国最强音”。经过3个小时的深入调研和座谈,团队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总台中东中心站的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对奋斗在第一线的记者们充满敬意。团队成员体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中心记者站演播厅直播 联通中阿,做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如果说沙漠与海洋给予了阿联酋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那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则赋予了这个国家非比寻常的人文魅力。顶着43度的烈日,实践团成员们用脚步和汗水搭建起中阿两国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庄严肃穆的谢赫扎耶徳大清真寺,同学们探讨着宗教文明与文化交融;在五彩斑斓的迪拜香料市场,实践团成员与商贩们攀谈、交流,感受阿拉伯民族的热情好客;在沙迦老城区的鱼市场,亲眼目睹从事社会底层工作的印巴劳工的艰辛,大家激烈探讨社会冲突、社会治理的现状与未来。以学促做、以做践学,实践团首次走入阿联酋核心城市迪拜媒体城中的三家世界级媒体——《国民报(The National)》、《海湾新闻报》和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深入交流,将实地调研推向纵深。在中外媒体比较研究中,实践团运用专业知识把握国际传播规律,为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提供切实可行的浙大方案。实践团走进阿联酋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海湾新闻报》总部 经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实践团深入了解了阿联酋本土媒体、国际化媒体的运营理念与运作模式,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媒体的传播能力有了深刻的认识。“我深刻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有序性,也加深了我对新闻媒体作为了解世界、判断世界的重要窗口的认识。”实践团成员、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彭嗣惠表示。在中国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他者”建立信任关系,如何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实践团成员在实践中探索答案,搭建起中阿青年跨文化沟通的桥梁。8月25日至26日,实践团来到了阿联酋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阿联酋大学,受到阿联酋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Hassan Alnaboodah 教授、媒体与创意产业系蒋淑君副教授的热情接待。在这里,实践团走进了阿联酋大学女生校区的课堂。实践团成员以大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从中国教育,中国科技,中国文化三个方面勾勒现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两位同学还从中阿两国文化的相似性入手,融合两国文化艺术中对称美的共同契合点,以剪纸艺术为互动方式,加深了阿联酋学生对今日中国的认识与印象。中阿两国青年共同为中国献上祝福 行稳致远,做承担国家使命的未来领导者“致远”计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的指导下,2019年“致远”研究生海外社会实践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实践团队分赴8个“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国家,引导学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牢固树立“四个自信”,积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背景下,中国同阿联酋是志同道合的发展伙伴。阿联酋的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程度都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是地区国家多元包容、对外开放的典范,也是同中国合作程度最深、领域最广、成果最实的中东国家。踏足这片美丽的土地,实践团聚焦于国际顶尖媒体的国家形象塑造经验展开调研,为讲好中国故事、大国形象塑造贡献浙大力量、提供浙大方案。一方面,实践团探访了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从宏观层面明晰国家政策指导;另一方面,实践团对阿联酋的世界级顶尖媒体开展实地调研,在中外媒体比较研究中把握国际传播规律和国家形象塑造策略。此外,实践团还面向阿联酋大学、沙迦美国大学师生开展座谈交流,面对面宣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形象。战地记者、外交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主编、制片人,这些平时看似“遥不可及”和“向往”的人物,是同学们此行交流的对象。正如实践团带队老师张婵所说:“在这样的零距离中,同学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更广阔的世界、更丰富的文化、更多人生的可能性,未来更加具备走出去的自信,以及主动提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意识,敢于放眼世界并把自己定位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