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与清华北大上交并列,校友群被点燃芄兰

中国高校4篇研究登上Nature!浙工大与清华北大上交并列,校友群被点燃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蔡佳燕最新一期的Nature,可谓是“中国高校大爆发”。同一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中国高校,在学术顶刊Nature上各发表了一篇研究。中国高校4篇论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寻常。没想到的是,这4篇入选论文中,还有一篇大气物理方面的论文,由于其主要作者和通讯作者来自浙工大,让这所双非院校在署名单位中,与清华北大上交中科院并列,于是获得了更大关注,甚至一下子点燃了校友群体。这是浙工大教师首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在此之前该校作为合作单位共有五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NS上。不少浙工大校友纷纷发来贺电,更多在校学生倍感自豪,纷纷发来贺电。虽然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一方面,相比其他高校的研究,浙工大参与的这篇论文,显示2年前就提交了,过审后最终上Nature并不容易。另一方面,这所双非高校和其学者,也用顶刊成果,获得了最好认证。这次究竟是怎样的研究呢?浙工大环境学院方双喜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题为《Large Chinese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的论文。 该研究主要基于中国地面、高塔、卫星等多元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结果,结合Geos-Chem全球反演模式,估算2010至2016年间我国大陆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等)每年吸收约11.1±3.8亿吨碳,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45%,明显高于国际社会当前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总量的估算,由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及夏季整个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已经建立了在越来越大的地区快速造林的模式,在过去的10至15年中,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0.04万至44万公顷,有效的增加了CO2吸收量。该结果印证了我国在应对温室气体节能减排、开源节流方面的成效。 通过多元观测数据结合反演模式,以直观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排放”或“留存”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纳入《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9增补指南》,是评估及验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也正在开发“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旨在结合全球大气观测网络结果和反演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减排依据和措施。采用新/旧数据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之碳源汇及差异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9-9浙江工业大学,成立于1953年,前两周,刚度过完它67岁的生日。这所大学的强项主要是在工程学科,尤其是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此外,浙工大近年在人文学科也有一定突破。今年5月,浙工大就实现了人文社科领域在Nature发表零的突破。由浙工大管理学院神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系沈强教授,与其指导的2019级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傅仕光」以合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发表了题为「 Variability in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neuroimaging dataset by many teams 」(多个团队对单一神经影像数据集分析的差异性)的论文。选工大,有底气!所以也更能理解浙工大校友们的自豪之情了。(部分内容综合自:量子位)【来源:原文】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蹩蹑为仁

双非高校浙工大,一年2次上Nature,校友纷纷打Call:欠个211名头

杨净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中国高校4篇论文同日登Nature ,本已不寻常。没想到的是,这4篇入选论文中,还有一篇大气物理方面的论文,由于其主要作者和通讯作者来自浙工大,让这所双非院校在署名单位中,与清华北大上交中科院并列,于是获得了更大关注,甚至一下子点燃了校友群体。不少浙工大校友纷纷发来贺电,更多在校学生倍感自豪,量子位留言区,整墙整墙的校友贺电。虽然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一方面,相比其他高校的研究,浙工大参与的这篇论文,显示2年前就提交了,过审后最终上Nature并不容易。另一方面,这所双非高校和其学者,也用顶刊成果,获得了最好认证。究竟是怎样的研究?首先,来了解一下具体研究的内容。这篇研究题为:Large Chinese land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研究提供了2009年至2016年间,从中国6个站点测得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摩尔分数的数据,其中还有利用碳卫星遥感技术测量的植被土壤数据。利用这些数据,研究人员估值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中国陆地生物圈的平均碳排放量为-11.1±3.8亿吨,大约相当于这一时期中国年人为排放量的45%。这一估计反映了中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省)全年陆地森林碳汇、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夏季月份的碳汇,以前被低估。目前,它们已经形成了快速造林、森林区域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地区省级森林面积增加了0.4万至0.5万公顷。碳汇,什么概念?得先来了解一下碳源。碳汇和碳源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碳源,简单来说,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既来自自然界,也来自人类日常生活中的排放。那么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这一过程就叫碳汇。人们往往会通过植物造林、森林管理、植被修复等措施来解决。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数据来研究中国地区的碳平衡,比如,通过碳卫星遥感技术测量植被绿度、土壤水分可利用性;测量大气数据,推断出二氧化碳通量。作者表示,在本研究期内,对植被绿色度的卫星观测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的绿色度大大增加,这支持了这些造林地区土地碳汇的增加。什么样的团队?此次研究团队主要作者之一、也是论文的通讯作者,是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方双喜。此外,他还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兼任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计划成员、编写专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学指南主要作者。△图源:科学中国人1998年考入武汉大学,在环境科学系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随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进行研究工作。2015年,他正式成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2019年,入职浙江工业大学,担任环境学院教授。他曾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目标温室气体测量技术」,这是一个千万级经费的重点项目。除了安装成本和运行成本都相对较低,对比国外产品的单项浓度观测,它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甲烷等多个气体浓度观测。方双喜教授深耕大气观测多年,见证了国内温室气体联网观测逐渐成形,曾一手建立起多个创新型的温室气体本底观测系统。在公开采访中,方双喜教授表示,仍旧将工作重心放在开展大气本底观测上。除了针对高效系统的研发,他还积极尝试新方法,利用采样器搭载气球装置进行温室气体廓线直接采样观测,为我国碳卫星遥感提供直接观测数据校验。他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奖。去年伊始,身为温室气体观测研究的主要发言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研究员方双喜针对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缘由、我国自主碳卫星观测价值等问题进行了答疑。△图源:科学中国人除了方双喜团队之外,这篇文章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团队、爱丁堡大学Paul Palmer团队等共同完成。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篇论文发表,确实不算轻而易举。这篇研究是2018年3月接收,今年8月通过。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音译),曾在爱丁堡大学地球科学院Paul Palmer团队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通讯作者除了浙江工业大学方双喜教授、中国科学院的刘毅教授以及爱丁堡大学Paul Palmer教授。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篇论文离不开浙江工业大学的贡献,但也是其他多方跨校跨机构合作的成果。只是无论如何,对于浙工大这样不常能站在聚光灯下的高校,确实是非常大的鼓励。也是时候介绍一下这所各大榜单中都能排名100,但既非985也非211的低调实力高校。浙工大:双非高校,各大榜单排名前100浙江工业大学,成立于1953年,前两周,刚度过完它67岁的生日。这所大学的强项主要是在工程学科,尤其是在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等领域。学术领域知名校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无机化工专家周光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稀土化学之父徐光宪……中国化工奠基人李寿恒;中国绿色农药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曾是这所大学的校长。以及产业界里,吉利集团沃尔沃中国区CEO童志远也是浙工大的校友。在最新US News 2021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中,浙江工业大学位于国内大学的74名。而在泰晤士2021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工程学科在国内大学排名第58名。在今年4月30日,发布的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0 annual tables)中,浙工大表现亮眼。它在2020国际高校排名第271位,中国内地高校排名第53位,2018-2019年增长率达80.3%。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浙江工业大学表现出色,共有17个学科上榜,在双非高校的榜单中,仅次于深圳大学。在方双喜所在环境科学与工程,位于中国内地大学的第30名。此外,浙工大近年在人文学科也有一定突破~今年5月,学校就实现了人文社科领域在Nature发表零的突破。由浙工大管理学院神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系沈强教授,与其指导的2019级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傅仕光」以合作者的身份在Nature发表了题为「 Variability in the analysis of a single neuroimaging dataset by many teams 」(多个团队对单一神经影像数据集分析的差异性)的论文。所以也更能理解浙工大校友们的自豪之情,毕竟因为低调,真是被低估了。浙工大校友留言说:欠一个211的名头。参考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9-9https://www.sohu.com/a/326425478_473428

永井

当年考入浙工大研究生的老人,在毕业时已经64岁高龄,现在怎样了

自古以来寿命便是人类最大的问题,即便是秦始皇这等人物,也难以逃脱寿命的限制。但是随着历史发展,不少人在生命晚年时仍会散发光芒,曹操就曾在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足以说明志向远大,不论年岁。如今是一个需要知识的时代,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赶上时代的进步。学习的黄金年龄自然是每个人的青年时代,那时头脑处于发育阶段,学习吸收任何新鲜事物都会很快。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人也加入学习的队伍中,他们虽然年岁已高,依然有着一颗求学的心,深知知识乃是第一生产力。前些年便有一位老人考上了浙工大的研究生,毕业之时已有64岁,那么他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呢?这位老人名叫朱宏伸,与那个年代众多普通家庭一样,出生于农村的朱宏伸家境并不富裕,这也让他的教育受到了一定阻碍。不过幸运的是在重重困难之下朱宏伸依然读到了高中,在那个时代高中毕业已经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朱宏伸也成为家里的骄傲。不过朱宏伸对此并不满足,他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到高等学府里进修,可是家里的贫困将他拉回了现实,父母没有条件再供其读书。无奈之下朱宏伸的求学之路只得就此作罢,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途。刚到外地的朱宏伸便遇到了许多困难,年轻的他初次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没有亲戚朋友帮助,一时间他陷入了迷茫。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未持续多久,附近有一家医院刚好缺人,朱宏伸顺势就进入了医院工作,在那个年代高中文化在普通人中算是非常不错,因此朱宏伸一参加工作便得到了优待。事业顺利的朱宏伸工作中自然是兢兢业业,不过他也没有忘记培养自己的家庭,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后马上将大半都寄给了家人,自己只留下生活必须的资金,并且从此以后家中的大部分开支朱宏伸都主动承担,他也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随着工作进行,朱宏伸逐渐发现自己的不足,医院里许多相关工作都要用到医学上的专业知识,而朱宏伸对于这些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这种情况也被领导们看在眼里,于是安排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带着朱宏伸边工作边学习。朱宏伸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几年下来他专心研究自己工作的专业内容,成长十分迅速。朱宏伸的进步也被领导们看在眼里,他们十分看好这个好学的小伙子,于是经常给他升职加薪用以鼓励。又过了几年,随着朱宏伸学识的逐渐增加,他的眼界也不断开阔,此时他认为目前的工作已经不足以让自己学到更多,于是他渴求着更广阔的舞台。经过一段时间考虑,朱宏伸正式辞掉了当时的工作,转而前往某大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进行学习,他觉得如果不进入高校学习自己就如同井底之蛙,难以积累更多知识。学习期间朱宏伸认真努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即便自己年龄远大于周围同学,朱宏伸也并未感到任何压力,只是一直做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几年下来朱宏伸以优异的成绩顺利从该专业中毕业,走出校园后成为一位督察员,工资比以前更加丰厚。就当所有人认为朱宏伸的求学生涯就此结束时,他却仍然不满足,没过多久他又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这次他选择了英语专业,对于出生于农村的朱宏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此时的朱宏伸已经到达中年,学习能力已大不如前,不过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朱宏伸觉得人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任何时候都有一颗求学之心,自己永远都会追求知识。抱着这样的信念,朱宏伸在大学中努力学习,几年之后便顺利从学校毕业。不过此时的朱宏伸从事的是行政执法工作,这与他学习的专业并不相同,为此朱宏伸开始寻找资料自学法律知识。法律的学习过程无疑是枯燥的,许多知识点需要死记硬背,不过朱宏伸并不在意,他认为学习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何时自己都不会放弃,就这样,朱宏伸在60岁时成功获得了法学位。此时的他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不过朱宏伸并不打算止步于此,此时的他还想要报考浙江工业大学,希望能够取得硕士头衔。家里人闻讯后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此时朱宏伸年岁已高,在家退休享福即可,没有再去读书的必要,不过朱宏伸对此不以为意,他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备考一年之后朱宏伸顺利进入了这所大学,并且四年之后成功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了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的他在家安心修养享福,偶尔翻看当年的书籍,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参考资料:《龟虽寿》

黑魔女

3年前那位考上浙工大研究生的61岁大爷,如今在干嘛?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一旦从学校出来,就几乎是没有机会、也没有心力再返回校园了,更何况是退休后的高龄,大部分人都会开始规划老年生活如何度过,但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主人公“朱宏伸”在60岁退休后竟然打起了读研的主意,而且他真的做到了。朱宏伸虽然当年只读到了高中,但当时的高中学历比现在的含金量要高多了,而且高中毕业还包分配,朱宏伸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一家医院,由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所以朱宏伸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上午就在各个科室跟着老师傅实地学习,下午就去医院为他们安排的公共课学习上课。后来因为朱宏伸的出色表现被派去了防疫站,也许一般人有了稳定工作后就对学习没有很强的动力了,但朱宏伸在防疫站工作了四年后,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就辞职去了扬州职工大学(专科),学的专业是工业电气自动化,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卫生监督所工作,负责的部分是行政执法。这下朱宏伸总该安定了吧,非也,没过几年他就不满足于自己专科的学历了,于是又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本科,当时和他一起报名的同事有好几个,但由于要自学十几门课程,很多“战友”中途就消失了,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朱宏伸一人,而且他还成功通过了最后的考试,毕竟朱宏伸可是为此准备了两年多的时间。拥有本科学历的朱宏伸总算是比较满意了,于是在卫生监督所开始安心地工作,由于他负责的是行政执法部分,以前学的专业知识也用不上,于是他私下里又买了很多法学书籍开始自学,当然这不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为了可以更好的工作。虽然他自学了多年的法学知识,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其实用处不大,但学习的过程让朱宏伸开始对法学越来越感兴趣,加之如今的社会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法治社会,因此朱宏伸对法学书籍是爱不释手。2016年7月份,朱宏伸60岁,他退休了,本可以开始享受他的晚年生活,但朱宏伸发现如今的社会本科学历已经不算什么了,考研的学生一大把,说干就干,正好去学校里学学专业的法学知识。于是朱宏伸在扬州的城市书房(公共学习场所)开启了备考生涯,由于他以前经常运动锻炼,所以身体完全吃得消,而且由于他以前学过英语所以英语的备考不是很难,同时专业课的复习自然不在话下,因为相关的书籍他早就研究遍了,数学对于他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也不是拦路虎,唯独让朱宏伸犯难的是政治部分,需要背诵很多概念。但朱宏伸还是坚持下来了,2017年的考研成绩出来后,他初试考了324的不错成绩,政治只有55分,算是拖了后腿,但还好他在复试中表现优异,最后成功被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录取为研究生。虽然朱宏伸在年龄上是一位“特殊”的学生,但他从来没把自己当特殊人,该住校住校、该叫老师的叫老师、该交的作业按时完成,由于没有任何心理包袱和架子,所以他读研期间和室友、老师都相处的很好。老师一提起朱宏伸也是对他赞不绝口,夸她上课认真,是唯一一位做笔记的学生,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朱宏伸也总是前几个完成的,让老师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随口说“刚才讲的内容都是源于XX名著”,没想到第二天朱宏伸就将这本书带到了教室自学。当然了,学习这么认真的朱宏伸完成研究生学业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今年64岁的朱宏伸顺利从浙工大的法学院毕业,成功拿到了硕士学历,他的毕业论文还收到了老师的夸奖。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鸡汤:学之有为,青春无限,衰草枯杨,青春易逝,岁月无情,回望过去,有的人薄如纸,有的人浓墨重彩,朱宏伸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在年少,而在当下,身形的苍老抑制不住青春的心灵,只要保持新鲜的灵魂,就可以焕发人生的第二春,60多岁的老人学习如此般勤奋刻苦,我们90后、00后的年轻人更要奋发图强、蓄力绽放生命的活力,用学习来创造辉煌的明天。然而真相是:菜鸟就是菜鸟,即使看了再多的鸡汤也还是菜鸟,朱宏伸面对记者的采访时说了一句关键的话:“我对学习的感觉就像是别人打麻将一样,可以带给我快乐”,明白了吗,这种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即使你读完这篇文章感觉热血沸腾也没啥卵用,学习带给你的快乐你去哪寻找,即使你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你的毅力呢?这些都是多年来的积淀,不是想改变就可以改变的。那么我们难道注定就是废物?非也非也,道理大家都懂,我要说的是,大家应该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去践行这些道理上,比如所有人都知道勤奋学习可以有好的前途,但关键是如何才能做到勤奋学习,人不是机器,人是有七情六欲,有个性的,同样一个班里,有的孩子读书学习就是能静下心来,有的孩子就是无法投入进去,你还给他天天讲“要好好读书才能有好的前途”、“你看XXX人家一点都不贪玩”等一些烂道理有何用。所以请哪些喜欢讲道理的家长和老师停止你们那无意义的做法,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个性化问题,其实孩子比谁都想成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只是后来他们死心了而已。

江汉

力压双一流高校,这所双非高校为何能一年双发nature?

近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四所高校在同一日登上了Nature,印发了热议,其中,浙江工业大学作为双非高校,首次与清华北大上交中科院等并列。据了解,浙江工业大学本次是以一篇大气物理方面的论文登上nature,其中论文的主要作者以及通讯作者是来自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的方双喜教授,第一作者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王静,除此之外还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刘毅团队、爱丁堡大学Paul Palmer团队等共同完成。一年双发nature,这所大学值得关注其实早在今年5月,浙江工业大学就在人文社科领域以参与单位之一发过了nature。那么有网友指出,在今年10月份被刊登进nature的论文,实则是方双喜教授“一人带来的”,据悉,该论文是在2018年3月提交至nature,在今年的8月才通过审稿,10月份进行了刊登。但是方双喜教授是在2019年才入职的浙工大,也就是说这篇论文浙江工业大学实际并无提供任何资助,只能说浙工大引进到了一个好人才。当然,浙工大近年来的发展也是较为迅猛的,且浙工大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以及外来人才的引进,这点是非常值得高校学习的!高校人才培养及引进迫不可待浙工大作为双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截止目前,浙工大就建立了9个博士后流动站,同时具有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浙工大也培养出了如同胡睿,杜犇犇等学生人才。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的投入资源,才能真正让学院发展得更好,同时,高校人才引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如同浙工大,在人才引进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引进了方双喜教授科研人才,方双喜教授曾主持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多目标温室气体测量技术」,这是一个千万级经费的重点项目。人才的引进也带动了跨校跨机构合作,能有效地带动科研的发展速度,那么作为双非高校的浙工大也是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模仿的!科研水平有所进步,但仍需努力近几年我国的科研水平也是屡屡提升,截止2019年,我国的论文数量已达684048篇,位居全球第一,在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里,我国也是有137所高校上榜,清华跟北大分别位居第20位以及第23位,充分的说明了高校的科研水平在飞速发展的阶段,高校科研水平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条件好的高校能够吸引人才,好的人才能够为高校带来进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一起期待国内高校有更多亮眼的表现!

肥皂盘

浙工大上虞研究院教授团队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 让化工制造变得“更聪明”

“化工厂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近日,据浙工大上虞研究院负责人介绍,该院教授祝铃钰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为化工企业解决各种工业装置操作难题,让化工制造变得“更聪明”。祝铃钰是一名智能制造数据分析师,目前为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她手头正进行一个名为“透明工厂”的项目,“下单顾客”是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她是对方车间常客。2月初,企业复工后,双方的联络转到了线上。浙江安诺芳胺化学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芳胺类产品研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工企业,其主要化工产品是染料、轮胎等重要原料,市场面向全球。这些年,由于市场需求、原料价格等不断变化,装置能力不断提高,在调整生产过程中,车间“停车率”降不下去。在业内,启动、关停车间生产装置被称作“开停车”,而即使是临时的频繁“开停车”也会导致高能耗、设备故障受损,更易造成安全事故。“透明工厂”项目正是由此而来。去年6月,了解企业需求后,祝铃钰及其团队研究决定利用大数据为企业搭建一个“透明工厂”。在“透明工厂”中,企业所有生产装置全部转化成数据,可在电脑上模拟运转,并通过不断调控测试产生各种方案,最终实现优化目的。祝铃钰的工作就是和这些数据打交道。“简单来说,我就好比是这些工业装置的‘新型医生’。”祝铃钰说。化工厂安全风险等级高,化学反应控制尤为困难,特别是气液固三相带循环的反应,影响因素多达几十个,操作人员过去仅凭常规测量仪表发现故障,往往有很大时间滞后。她则是获取影响装置的温度、压力等数据,利用方程式在电脑上建模分析并编程运行,通过变化波动的数据及时“诊断”装置的“健康”情况,一旦出现异常能迅速找到“病灶”,为“急救”留足时间。在化工厂中,液体输送用泵是最常见的动力设备,其动力消耗非常可观。祝铃钰先前服务过一家化工企业,其一厂区就装有6套泵设备,一年仅这些设备电费就达1300万元。为了降低能耗,祝铃钰和团队使用过程建模的方式,利用工业现场的测量数据进行计算,通过数据对比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泵运行低效或异常情况。去年6月,该企业采纳了祝铃钰等人提出的设备运行调度和整改建议,并专门单独安装了电表。近一年时间,专项电费节省了上百万元。【来源:浙报融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名川三百

重磅!浙江工业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论文!

近日,我校环境学院方双喜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题为《Large Chinese carbon sink estimated from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data》的论文(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49-9)。这是我校教师首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成果。最新一期《Nature》可谓“中国高校大爆发”!同一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中国高校,在学术顶级刊物《Nature》上各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研究内容简介该研究主要基于中国地面、高塔、卫星等多元温室气体浓度观测结果,结合Geos-Chem全球反演模式,估算2010至2016年间我国大陆生态系统(森林、草地等)每年吸收约11.1±3.8亿吨碳,约占我国大陆地区年化石燃料燃烧排放量45%,明显高于国际社会当前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总量的估算,由于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以及夏季整个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省)已经建立了在越来越大的地区快速造林的模式,在过去的10至15年中,省级森林面积每年增加0.04万至44万公顷,有效的增加了CO2吸收量。该结果印证了我国在应对温室气体节能减排、开源节流方面的成效。采用新/旧数据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之碳源汇及差异通过多元观测数据结合反演模式,以直观和快速的方式反映“排放”或“留存”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总量,是近年来国际上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被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纳入《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2019增补指南》,是评估及验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结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世界气象组织也正在开发“全球温室气体综合信息系统”,旨在结合全球大气观测网络结果和反演模式,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供决策参考的减排依据和措施。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科学技术研究院 推送 / 刘修齐

快活人

南工和浙工大实力对比!最强“非双”工业大学称号究竟花落谁家?

国内很有名气的工业大学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这几所高校都是“211工程”建设高校(哈工大和西工大不仅是211高校,还是985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当然,国内很有实力的工业大学远远不止这几所,像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不仅实力顶尖,声望也非常之高。前不久,笔者就听到有人提起过南工和浙工大,他认为南工是国内最强的“非双”(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工业大学,但他同时承认浙工大在某些领域不输南工,甚至超过南工。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通过几组数据简单地了解下。综合排名方面:U.S.News2020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南京工业大学排中国内地高校第54位,浙江工业大学排中国内地高校第72位;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世界大学排名,南京工业大学排世界第801-1000位、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43位,浙江工业大学排名世界第1001+位、中国内地高校并列第71位;软科2019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南京工业大学排国内第87位,浙江工业大学排国内第89位。从排名上看,南京工业大学似乎更胜一筹。师资力量方面:南京工业大学拥有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0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位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1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浙江工业大学拥有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0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学科建设方面:南京工业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第四次学科评估,南京工业大学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评A等,另有2个B+学科和3个B学科;浙江工业大学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学科,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获评A-,另有2个B+学科和5个B学科。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国内第3、前2%位段,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排国内第9;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排国内第9、前5%位段,工商管理学科排国内前6%位段。科研平台方面:南京工业大学设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热管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另有24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浙江工业大学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重点实验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新型智库、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以上数据显示,南工在综合排名和顶尖师资力量上有些许优势,其他方面的优势则不太明显。不过在高考生心目中,南京工业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是实力和名望不相上下的好大学,没有谁强谁弱的区别。这从高考分数线中可以略窥一二,比如2019年江西高考,理工类,南京工业大学投档线为576分,浙江工业大学投档线为579分,基本相当。总而言之,南工和浙工大都有成为最强“非双”工业大学的潜质,只是究竟谁撑得起最强“非双”工业大学的称号,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激者

一起去高大上的浙工大新系实验室涨见识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 陈素萍6月22日(周六),为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系即将宣布正式成立。这个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系,依托于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积极对接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服务浙江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区域特色,力争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产学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天,借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系成立之际,多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青,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幕仪式后,将开展实地参观。除了开幕式嘉宾,也欢迎公众参加,让大家能够体验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在参观中找到对科学的兴趣,在体验中探索知识和原理。按计划,参观活动初步遴选了4个点作为本次开放展示点。具体如下:脑神经科学研究实验室,其最新创新技术成果,刚刚受邀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展示;机器人教学实践实验室,人工智能实践技能教学环境具有专业普适性,能满足所有本科生的参与和学习;网络化运动控制与机器人研究基地,号称“新兴产业应用研发基地”,可以围绕工厂物联、先进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创e空间”,被浙工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为“专业精英塑造摇篮”,学生们依托该平台参与了“挑战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等,近三年荣获国家级奖项70余项。以上这些,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简单易懂的讲解,每个项目都会将高端科学技术展示在公众面前。重点是,你也能亲自体验!是不是有点心动?6月22日(周六)14:30-17:30,钱江晚报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提供20个名额给读者,快来参与活动吧!

天寒既至

浙工大64岁研究生毕业 老师评价:论文写得最好

中新网杭州6月15日电(童笑雨 王潇萱 余明月)“如果能重选一次,我依旧会选择读研。”谈及自己以64岁高龄毕业的经历,浙江工业大学(下称“浙工大”)法学专业研究生朱宏伸说,每个人除了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有精神和思想上的需求。于他而言,学习是莫大的享受。穿硕士服的照片。 校方提供2020年,朱宏伸迎来了毕业。浙工大《刑法前沿理论课》教师杨艳霞在朋友圈上传了一张与朱宏伸的合影,并评价:他上课时最认真,毕业论文也写得最好。朱宏伸是江苏扬州人,1956年出生的他在扬州市卫生监督局工作。2015年,常年与法律打交道的他便隐隐有了再深造的想法。次年退休后,一心求学的朱宏伸甚至没有知会家人便投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报考大军。2017年,朱宏伸以初试324分(英语65分)、复试83.43分的成绩成为浙工大法学院53名研究生新生中的一员。新生中,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5年,和朱宏伸相差39岁。在他看来,退休后的自己便是一个自由“战士”,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了更多的选择,“从心所欲不逾矩”。入学照片。 校方提供刚进入学校,朱宏伸每天面对满满当当的课表,很不适应,但后来就慢慢习惯了。虽然课程任务繁重且少有空闲,但课余时间,他也会参加班级活动、学习制作PPT并和同学老师探讨相关问题。在大家的印象中,法学是个对记忆力要求严苛的专业,而在朱宏伸看来,记忆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掌握法学学习规律。同时,攻读法学的朱宏伸在其他方面的造诣也极深。他经常阅读经典著作,涉猎颇广,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书他都要读、都要品。也正是对学识汲汲求索的态度造就了朱宏伸思想上的深度和学习上的魄力。读研路上,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极高。聊起朱宏伸,杨艳霞有两点印象深刻:学习特别认真和对老师特别尊敬。朱宏伸在她的课上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做的学习笔记是全班最多的。杨艳霞回忆说,有一次上课,自己提到一本多年前出版的专著,上课的内容就来自这本书。朱宏伸第二天就把买到的专著带了过来,同时他也是班里唯一一个带了专著的人。这种学习精神令杨艳霞动容。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合影。 校方提供朱宏伸的导师张翅对他的评价极高:“待人真诚,谦和友善,认真勤勉”。朱宏伸抱着一本厚厚的《罗马法》认真研读的场景令导师张翅至今印象深刻。他说,这“完全不像是一位老先生,当时我看到的分明是青春的背影”。进校后,张翅衡量两人年龄,提议之间直接以名字称呼。但朱宏伸却仍坚持称呼老师,给导师发重要消息时,以“敬上”落款。“遇到宏伸真是我的幸运,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三年来我们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愉快地合作,只是感叹时光飞逝。”毕业之际,分别在即,张翅以“做几件可传之事消磨岁月,会几个有识之人论说古今”与朱宏伸共勉。回望读研岁月,朱宏伸说,最重要的收获是学到了法学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要比以前更加深入、系统,思想也得到了极大升华。于他而言,学习这件事是莫大的享受。谈到未来,朱宏伸表示还没有什么计划。也许新的追求将在未来的某天悄悄绽放,这位老先生的精彩人生也将继续上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