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十几年的优秀助产士,却是一个“不靠谱”的妈妈米夏尔

十几年的优秀助产士,却是一个“不靠谱”的妈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孙美燕20多年前,王芳在大学志愿里填上“护理”的时候,也许想不到,助产会成为她所深爱的事业;她更想不到,在浙大妇院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让她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得以见证甚至推动了助产士在中国的发展。 “恐怖”的产房,成为她最想留下的地方时至今日,高考填志愿,如果想学“医学”或者“师范”类,几乎没有家长会阻挠——尽管可能只有真正的医务人员和教师才会知道,这个行业有多辛苦多心酸,但它依然是永远的“热门专业”。所以,当20多年前刚刚结束高考,王芳在第一志愿里填上了“护理”的时候,家人没有反对。对于想学的东西,她一直都很清楚:“我小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也没有家里人身体不好什么的,就是自己有一种情结,觉得救死扶伤是很伟大的事。”读书的时候,她又很快发现了喜欢的东西——助产。尽管那个时候,助产只是所有护理专业学习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迎接新生命的成就感。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根据护士轮转的安排,王芳先后在妇科、产科、手术室工作之后,2004年初,她轮转到了产房。曾经的实习到如今的正式工作,助产士的岗位让她再次坚定,这里就是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说起来豪情满怀的话,在真实生活里,其实是另一番样子的。几乎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知道,“产科的夜班”真的可以用恐怖来形容——想象一下生孩子的过程,每个产妇都要经历数个小时的努力,数个产妇同时待产再乘以数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在轮转结束产科的时候,王芳依然选择了“助产”。在那个“助产士”的称呼还不为大众所知,助产知识还只是课本里一个章节的年代,她选择了留在浙大妇院分娩室工作,一干就是10年。如同当年高考之后的填志愿,王芳始终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往哪里走。在分娩室工作了10年后,因为工作表现优秀,2013年7月,医院安排她至产二科担任责任组长,2014年3月组建产五科并担任护士长,2015年3月 “双下沉”帮扶基层。2015年9月,她再次回到了分娩室,成为了分娩室护士长。她所坚定选择的东西,也真的让她的人生价值一步步实现。 十几年的发展,她和助产士事业彼此成就如果说在热爱的事业中获得价值是一种幸运,那么“助产士”这个行业拥有像王芳这样的优秀从业者,也是一种幸运。马冬梅是浙大妇院产科的科护士长,是一位拥有30 年助产经验的资深助产士,她也见证了王芳一路的成长。2006年,马冬梅到北京学习了3个月,把最新的助产技术和理念带回了浙大妇院。王芳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马老师回来后,产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不适宜的操作:如会阴备皮、肛查等都取消了,助产理念开始和国际接轨。” 直到过去了十几年,她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大家在助产理念上的转变:助产士从原先只关注产程进展、分娩安全,变得保障母婴安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产妇感受、关注分娩体验。导乐陪伴分娩就是在那之后进行了有力的改革,数量与质量大幅度提升。现在,导乐陪伴分娩已经成为了浙大妇院的一张“金名片”。王芳说,特别幸运的是,助产士事业发展最快的时代,被自己赶上了。2005年,王芳为了进一步提升,读了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那时候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分娩镇痛——这个跟她工作息息相关的“痛点”。那个时候,无痛分娩还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却还没有规模化开展的事情,因为它对于产科医生、护士、麻醉师的专业和人力,以及工作流程等要求都很高。所以在分娩室的工作中,每天都可以见到很多因疼痛而“绝望的产妇”。生孩子太痛了,王芳还记得曾经有一个产妇,宫缩厉害的时候就敲打产床、大声歌唱。王芳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样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稍微缓解自己的疼痛,不然真的受不了。这件事情对王芳的触动很大,她每天都要帮助这些在分娩疼痛中挣扎的产妇,当看到产妇自己努力缓解疼痛的时候,同样作为女人的她,又感动又心疼。所以当她接触到非药物镇痛,发现凭借自己,通过运用体位、冷热敷、按摩等方法就能帮助到那些“绝望的产妇”时,感到由衷的高兴。随着无痛分娩在浙大妇院的逐步推广应用,无痛分娩和非药物镇痛的有机结合,现在,因疼痛而“绝望的产妇”已经越来越少。这十几年来,助产士事业也在更多的方面体现着:2002年王芳参加工作的时候,助产还只是课本当中的一个章节;2006年浙大妇院接受了新的助产理念,推广了很多更适宜的技术;2010年,中华护理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助产专科培训,王芳成为浙大妇院第一位参与学习的助产专科护士。2013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助产开始起航;2015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成立,第一次全国性的助产士学术年会在杭州举办;第一批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浙大妇院建立……现如今,“助产士”这个名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这个过程中,王芳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浙大妇院徐鑫芬、马冬梅等一批优秀的前辈,和全国的助产士一起,创造了这十几年来助产事业的快速发展。直到今天,浙大妇院依然引领和推动着全国助产事业的蓬勃前进。 优秀的助产士,却可能是“不合格”的母亲王芳对于助产士这份工作,也许已经不能简单用“热爱”来形容。对于助产士来说,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甚至晚上生孩子的还要更多。而且,分娩室不同于产科病房,产妇在分娩前后还有个情绪的波动过程,顺利生完之后可以松一口气——在分娩室,每时每刻产妇情绪都是在“过山车的最高处”。助产士永远都在陪伴产妇度过长时间的生产过程,既要配合导乐、非药物镇痛、无痛分娩等不同方式,也要给她们心理上的支持、情绪上的抚慰。助产士永远都在紧张、繁忙的状态下,需要快速做出判断。而在这样高强度和重压力的工作中,王芳还能发现可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工作中,她发现产时出血量的评估往往比较困难,现有的容积法+称重法,无法精准的评估产时出血,尤其是当羊水和血液混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影响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她发明设计了一项专利,可以将羊水和血液分开,让出血量的评估更加准确,也能更好地评估产妇状况。“心在专业里,才能发现这些东西。”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才能成为专家。不然就算做的时间再长,也不过是一个熟练工而已。“钻得进”这一点,王芳的女儿也算得上是一个见证者。2017年的母亲节,王芳女儿写了一篇题为《“不靠谱”的妈妈》的文章。里面说起了王芳在家里写论文的场景,还有那些“不靠谱”的经历。“那是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下夜班实在太累了就睡着了,本来说好了去接她的,结果忘记了。”王芳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柔软了。“幼儿园老师给我打电话,我没接;后来我老公给我打电话,我睡着也没接到。后来等到我醒来发现不对,再去接她的时候,整个幼儿园只剩下她一个小朋友了,那次她哭得可惨了。”说着说着,王芳的眼泪就开始吧嗒吧嗒地掉,特别让人心疼。后来上小学,王芳又一次因为工作,忘记了去接女儿。她记得,她女儿也记得。她记得,是因为每个爱孩子的母亲,都不会愿意失约和宝贝的承诺;她女儿记得,但她嘴上说着妈妈“不靠谱”,心里却依然爱妈妈,并为了这样努力工作、努力实现自己价值的妈妈而骄傲。而勤于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可能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吧。十几年的坚守,时代已变,初心依然“注意细节、随机应变、打破常规。”这是王芳概括出的最简练的工作经验。助产士事业十几年的发展,是王芳职业生涯的变化,也是助产士这个群体行业地位的提升。过去,大家不知道助产士是做什么的,尤其是 “产房的门一关”,外人不了解,所以需要助产士“走出去,主动去展示。”王芳说,除了全国的助产士聚集在一起做事情,行业内专科地位的提高之外,助产士和产妇的关系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产妇也越来越了解“生孩子”是怎么一回事了。很多产妇都知道侧切是什么,也会询问接生时是否进行晚断脐、是否实施新生儿早期保健……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使得助产士和产妇的沟通更容易,另一方面也对助产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助产士不断进步。“以前她们是被疼痛所控制,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可能要用来帮助她们缓解疼痛,安抚情绪。但是现在的技术多了,可以缓解疼痛了之后,生产的过程变得更加可控,产妇也更有尊严了。”王芳说,现在助产士和产妇,更像是“伙伴”的关系,彼此可以沟通,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予产妇更多人性化的体验,让生孩子真正成为一段 “美好的回忆”。十几年的助产士生涯,王芳看到了很多变化,但她的初心依然没变。“其实作为助产士,最难的是坚守。”工作强度极大的夜班,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身体随着年龄的变化……有一些助产士会在35岁之后希望离开这个岗位。但产房的工作又需要资深助产士。这是特别现实,又特别能够理解的事情。所以每一个仍然坚守在助产士岗位上的人,都值得尊重、支持,甚至是敬意。因为每份工作都有它的不易,每个人也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疲惫,会委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擦干眼泪,放下消极,克服这样那样的负面感受,依然抱持着初心,默默坚守的人,值得被看到,也值得被歌颂。

使之治国

2019考研:这所地方医科大学,3个专业超浙大!被调剂也是赚了!

医生这个无论有多么辛苦,但是由于是一个刚需职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军事建设中,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医生这个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有些临床的医生要真实的为病人做手术,经常有报道说医生工作完十分疲劳而累倒,另一方面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身体上出现的问题的变化,除了作为一个医生工作之前就要进行五年或者更多的学习。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比较伟大,而且这个职业的发展比较好,每年都有无数的考生选择读医学专业,那么在这里就介绍一所拥有眼视光学全国最佳,并且录取分数奇高的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位于我国的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最早是1912年创建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经过几次学校的升级,最终于2013年改名为温州医科大学。如今的温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一本大学并且拥有自己的硕士点。温州医科大学如今不仅在浙江地区的录取分数非常高,在全国的其他地区也是录取分数很高的。有网友说,如果想考温州医科大学的话分数要超过一本线很多,如果分数在一本线下的话,那么只能报考温州医科大学的护理和助产专业。就算是浙江本地区的考生报考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或者眼视光专业都要630分以上,这样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了浙江大学某些专业的录取分数。在国内的医药类大学的排行榜中,温州医科大学也是名列前茅。是国内的一所非常有实力的医科学校,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在世界的医学类专业排名都是顶尖的。临床医学专业,眼视光学专业,医学检验和药学这四个专业是国家级的特色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众多专业中排名在前的专业依次为:临床医学, 眼视光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其中最厉害的并且最具特色的还是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是“5+3”专业一体化。每年的录取分数都要超过一本线60分左右才能被录取。临床医学专业是比较累的,要学习的专业课也比较多,除了化学、生物等,还要学习解剖学,影像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等,最后一年还要实习。除了临床医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专业也分两种,一种是四年制的,四年制的毕业后授予理学;一种是五年制的,毕业后授予医学学位,因此,如果以后想要有行医资格的话要选择读五年制的,他们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温州医科大学的就业也是非常好的。温州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在实习后留在医院工作,各大医院都是很看好的。并且现在的医学生都比较抢手,所以就业形势良好。除此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读研深造,温州医科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总之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医科学院。考研调剂到这里也不错的。

达有三必

浙大撤销护理本科扩招研究生 硕士护士价值高在哪儿

最近一则消息在医护人群以及高考生中影响蛮大:从今年起,浙江大学护理本科专业正式撤销。浙江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解释,虽然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但浙江大学医学院会扩招护理学研究生。为什么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反而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都在做什么?记者采访了省内三甲医院的两位护士,她们一位是浙江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一位在一线工作9年,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听听她们的看法。医院护士当初首选专业多非护理对于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一事,浙江大学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撤销是无奈之举,因为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而作废本科同时扩招研究生,定位是专注培育高学历精英护理人才。刘丹(化名)是浙江大学攻读护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刚刚毕业。现在她是产科分娩室的一名助产士。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她攻读研究生时设想的大不相同。2015年,刘丹从河南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浙大,而她的同学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进医院当了护士。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因为刘丹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专科院校当老师,同时开展科研,而不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以硕士期间,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再像本科时经常练习各项操作和技能。但3年后,杭州高校的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刘丹的学历不足以让她进入心仪的学校,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考进一家三甲医院。和刘丹同届的毕业生中,一共有4位做了护士,2个去读博士,还有2个选择了与医学无关的工作。她告诉记者,浙大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顶着名校的头衔,又比本科生掌握更多临床之外的科研技能,一般不会把临床作为第一选择。但硕士研究生选择有限,像她无法进入好的专科院校,又不甘心去卫校,“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很多还是会去当护士。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专攻科研。去年,刘丹所在医院招收了30个新护士,其中3个是硕士研究生,其他是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并不想学护理专业,或者学了也并不是想去一线做临床护士。许多一线护士有和刘丹一样的心路历程。31岁的章菲(化名)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专业,四年本科读完后,她就进入省内某三甲医院,至今已在护士这个岗位上做了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是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的。”她还记得新生入学时,护理学院的院长说,“我们那届100多名护理生,只有10到15位是第一志愿填报,其他都是调剂去的。”章菲所在的病区目前有30多位护士,都是本科毕业,大多数人最初的志愿也并非护理专业。读研护士具备更多判断和思考力“刚工作时,我对护士的理解比较简单,就是按医生的吩咐去做事啊。” 但几年的一线护理做下来,章菲对这份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几天,她和同事们刚刚遇到一件事:一位因肺部阴影住院的病人突然说,拉肚子。“我们把情况反馈后,医生让他查验大便。”病人在提交标本后,细心的章菲和同事发现,病人的大便有点不正常,“带有暗红色。我们怀疑是消化道出血。”再次反馈后,医生又为病人加开化验单,果然查出了问题。“一般都会认为,护士嘛,给医生打好下手就好。其实不是的,我们也要判断,要能独立思考。住院时,护士和病人相处最久,有机会发现病人任何细微的异常,如果能独立作出判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这种判断和思考力,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知识储备。三年前,章菲报名浙大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多年工作下来,她觉得非常有必要继续深造。拥有高学历的刘丹在刚工作时甚至比本科生还要不适应。“读研三年,操作和技能有些生疏。”有一个硕士研究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轮转还没结束就提交了辞呈。但刘丹选择花更多时间来适应,她逐渐找到了临床操作的感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时候,研究生期间锻炼的思考能力也开始凸显出来。比如在急诊轮转时,她发现长期皮下注射分子肝素的患者常出现皮下淤青,这不仅造成疼痛还影响美观,护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改善这个现象?在生殖内分泌轮转期间,她看到大部分做试管婴儿的女性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家人通常忽视了情感和行为上的支持,他们更关心受孕能否成功,护士应如何引导家属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来缓解不孕女性的心理压力呢?“护理操作几个月就可以熟悉起来,练多了技巧自然就变好了。但主动在临床上发现、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获得的,这些大概就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据钱江晚报,原标题《硕士护士,价值高在哪儿》。编辑 张梦月)

变奏曲

浙大撤销护理本科专业!念到博士的护士,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最近一则消息在医护人群以及高考生中影响蛮大:从今年起,浙江大学护理本科专业正式撤销。浙江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解释,虽然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但浙江大学医学院会扩招护理学研究生。为什么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反而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都在做什么?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省内三甲医院的两位护士,她们一位是浙江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一位在一线工作9年,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听听她们的看法。1医院护士当初首选专业多非护理对于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一事,浙江大学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撤销是无奈之举,因为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而作废本科同时扩招研究生,定位是专注培育高学历精英护理人才。刘丹(化名)是浙江大学攻读护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刚刚毕业。现在她是产科分娩室的一名助产士。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她攻读研究生时设想的大不相同。2015年,刘丹从河南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浙大,而她的同学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进医院当了护士。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因为刘丹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专科院校当老师,同时开展科研,而不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以硕士期间,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再像本科时经常练习各项操作和技能。但3年后,杭州高校的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刘丹的学历不足以让她进入心仪的学校,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考进一家三甲医院。和刘丹同届的毕业生中,一共有4位做了护士,2个去读博士,还有2个选择了与医学无关的工作。她告诉钱报记者,浙大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顶着名校的头衔,又比本科生掌握更多临床之外的科研技能,一般不会把临床作为第一选择。但硕士研究生选择有限,像她无法进入好的专科院校,又不甘心去卫校,“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很多还是会去当护士。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专攻科研。去年,刘丹所在医院招收了30个新护士,其中3个是硕士研究生,其他是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并不想学护理专业,或者学了也并不是想去一线做临床护士。许多一线护士有和刘丹一样的心路历程。31岁的章菲(化名)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专业,四年本科读完后,她就进入省内某三甲医院,至今已在护士这个岗位上做了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是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的。”她还记得新生入学时,护理学院的院长说,“我们那届100多名护理生,只有10到15位是第一志愿填报,其他都是调剂去的。”章菲所在的病区目前有30多位护士,都是本科毕业,大多数人最初的志愿也并非护理专业。2读研护士具备更多判断和思考力“刚工作时,我对护士的理解比较简单,就是按医生的吩咐去做事啊。” 但几年的一线护理做下来,章菲对这份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几天,她和同事们刚刚遇到一件事:一位因肺部阴影住院的病人突然说,拉肚子。“我们把情况反馈后,医生让他查验大便。”病人在提交标本后,细心的章菲和同事发现,病人的大便有点不正常,“带有暗红色。我们怀疑是消化道出血。”再次反馈后,医生又为病人加开化验单,果然查出了问题。“一般都会认为,护士嘛,给医生打好下手就好。其实不是的,我们也要判断,要能独立思考。住院时,护士和病人相处最久,有机会发现病人任何细微的异常,如果能独立作出判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这种判断和思考力,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知识储备。三年前,章菲报名浙大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多年工作下来,她觉得非常有必要继续深造。拥有高学历的刘丹在刚工作时甚至比本科生还要不适应。“当时我读研三年,操作和技能有些生疏。”其中一个硕士研究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轮转还没结束就提交了辞呈。但刘丹选择花更多时间来适应,她逐渐找到了临床操作的感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时候,研究生期间锻炼的思考能力也开始凸显出来。比如在急诊轮转时,她发现长期皮下注射分子肝素的患者常出现皮下淤青,这不仅造成疼痛还影响美观,护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改善这个现象?在生殖内分泌轮转期间,她看到大部分做试管婴儿的女性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家人通常忽视了情感和行为上的支持,他们更关心受孕能否成功,护士应如何引导家属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来缓解不孕女性的心理压力呢?“护理操作几个月就可以熟悉起来,练多了技巧自然就变好了。但主动在临床上发现、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获得的,这些大概就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来源: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记者 张冰清

合成人

在疫情中守护母婴健康,浙大妇院的成绩单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孙美燕2月初,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儿童和孕产妇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易感人群”。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重要指示,切实保障母婴安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孕产妇疾病救治与安全助产工作的通知》,就加强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通知还要求各地提高政治站位,坚守母婴安全底线,细化实化工作方案,确保医疗资源到位。在这场只能打赢的抗疫之战中,浙大妇院以保障妇幼生命健康为使命,迅速反应,坚决配合,全面落实,卓有成效。截止到今天,浙大妇院没有漏掉任何一名来自疫区、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触的孕妇、病人、陪护家属或保姆,本院职工,规培生、研究生、进修生,以及各类外包人员零感染。疫情下,浙大妇院是母婴健康最坚定的守护者。母婴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年前,浙大妇院就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新冠病毒培训,所以当疫情汹涌而来时,大家并没有慌张。很快,急诊作为“第一道关”,设立了观察隔离区。根据规定,来自疫区等有流行病学史、有发热等临床症状的患者,都会在观察隔离区接受进一步确认。是继续到普通病房,还是直接到隔离病房?指征落实,责任到人。出入浙大妇院的大门及各楼的门诊大厅,都有经过培训、严阵以待的保安们。医院的主要出入口设置了体温检测仪,对医院所有职工和入院人员进行体温测量,查看健康码。在各个病区门口,都可以看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温馨提醒”。如果是入院病人,则由病区护理人员发放到每人一张。医院主要大门口还张贴了佩戴口罩的温馨提醒,未佩戴口罩者是禁止进入医院的。特殊时期病房实施特殊的探视管理制度,原则上一个住院病人只能有一名陪伴人员,护理人员和保安对产科病房多余探视人员劝离,并通过楼宇广播开展宣教。浙大妇院先后将妇二科、妇三科设立为观察隔离病房。需要隔离观察的病人都被收治在这两个病房。两个病房从成立至今,患者和医护感染疑似0人,确诊0人。所有产科患者均母婴平安,妇科患者治疗稳定进行。生命的关怀在这里延续从2020年1月24日0:00到2月28日12:00,浙大妇院总分娩数1760人,宝宝数1842人,其中孕双胎78人,孕3胎3人。收治重症病人数141人,启动DDI手术6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产房无休息。当疫情形势严峻时,相对于安静的城市,浙大妇院分娩室依旧灯火通明,昼夜不息。在浙江省政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的决策后,医院积极响应,火速成立隔离观察病房和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并作了详细工作部署,分娩室担负起隔离观察孕产妇的分娩管理。院领导程晓东副院长亲临现场,并在产科主任、院感科、医务科、护理部主任等共同指导下,模拟演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观察期急诊患者转运流程等。分娩室两位护士长深知任务的艰巨,深知疫情防控的使命和职责,立即着手积极做各项工作,完善隔离分娩间,制定并多次更新各项流程,组织培训与考核、加强防护物品的配备与管控等措施。助产士刘文明、李自豪、卢露青、费苗苗等,都在隔离分娩室守护孕产妇达8小时之久……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疫魔面前,助产士从未退却,他们日夜奋战,坚守岗位,关键时刻,党员的使命感和助产士的责任感使他们站出来、冲上去,践行守护生命的初心,践行护佑母婴安康的使命。母婴安全可以远程连接浙大妇院护理部主任冯素文、产四科护士长金颖等组织人员对医院2020年2月17至19日门诊的644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87.6%孕妇存在焦虑,其中42.2%为轻度,41%为中度焦虑,4.3%为重度焦虑;91.1%孕妇存在应激障碍,其中轻度障碍43%,中度障碍占31.8%,重度障碍达到16.3%。孕周、分娩次数、是否有妊娠合并症、是否接触从疫区返回人员是孕妇焦虑的影响因素;孕周和是否接触从疫区返回人员是孕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疫情下,孕妇普遍存在焦虑和应激障碍状况,近半数孕妇达到中重度焦虑和应激障碍,怎么办?孕晚期的准妈妈们时刻关注着宫内宝宝的安危,胎心监护可以了解当前胎儿在宫内的安危情况,是孕晚期孕妇必做的一个检查,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特殊时期,准妈妈们需要又不敢轻易去医院怕交叉传染又如何破解?远程胎心监护,在当前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大显身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弥补特殊时期不方便来院就诊的不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围产监护室在1月24日到2月27日期间,共为608名孕妇开通远程胎监仪外租,这34天时间里,医务人员每天24小时为孕妇提供远程判图共2920次,平均每天86次,准妈妈们在家即可做到实时监测、远程咨询,实时将胎心监护数据上传到远程监护中心,半小时内即收到一份专业的胎监报告。这项举措让孕晚期孕妇能足不出户享浙大妇院的专业医疗服务,给予每一位孕产妇足够的安全感。每一次的远程胎心监护,牵动的是一个家庭的心,守护的是新生命。“图文咨询”模块自2018年7月5日上线至今,先后有47名医务人员加入,包含产科、妇科、超声科、检验科、药剂科、生殖科、新生儿科、日间病房、综合咨询等多个科室,总咨询量达2万多次,特别是从今年1月31日起,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医院门诊量较少的情况下,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线上义务回答咨询次数3200多次,为不方便来院就诊的孕产妇及病患提供了健康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从疫情出现至今,浙大妇院以扎实的工作,交出了让人安心的成绩单。浙大妇院也将一如既往,以守护妇幼健康为使命,不忘医者初心,不负人民重托。

生生

这个岗位缺口20万!向“第一个拥抱你的人”致敬

浙江在线-健康网5月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柴燕宏)晚上8点的杭州,拥有所有人对一个城市的美好想象。在西湖边悠然信步,在林间观雨品茗,映着延安路上散落的霓虹,一群年轻人嬉闹玩耍着走出了地铁站,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准备进入夜的下半场。徐鑫芬打开电脑,带上了耳机,熟练地输入账号、创建直播间,开始了今天的直播。“网友”对今天的直播反应很好,全国有1万多人同时在线观看,原本准备了1小时的内容愣是延长了大半个小时。她不是网红,但她是活跃在中国助产事业中“最红的人”。她刚刚在线直播的,是一场助产士公益培训课程。如果你要问“中国共有多少助产士”,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准确的数字,因为他们“非医非护”,总是游离在两者之间。而事实上,他们却是每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时的第一个拥抱者。“每一位助产士都应该被正名,值得被尊重。”徐鑫芬说。或许,相对于“红人”,徐鑫芬更像是一位“战士”,为中国助产事业而奋斗。5月5日,是国际助产士日。让我们一起跟着徐鑫芬,走进助产士的世界。“尴尬”的中国助产士一头干净利落的过耳短发,一身收腰连衣裙,徐鑫芬说话时总喜欢弯着一双月牙形的眼睛,就像是黑夜里的那一抹月光,让人觉得温和而充满希望。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主任委员,原浙大妇院护理部主任,现任妇产科护理教研室主任,下沉到海宁做海宁市妇幼保健院院长,浙大博士生导师——这是徐鑫芬被大多人知晓的“身份”。而对她来说却更想被人记住的是,她是一名“助产士”。助产士,在大多人看来,无非就是“接生婆”,甚至是给产科医生“打下手”的。但实际上,在产房里,他们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会采用非药物性分娩镇痛适宜技术,指导自由体位、观察产程进展、调动导乐陪伴等手段帮助产妇顺利分娩,擦汗、递水、给予精神安慰,还要技术过硬,决策果断,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就要马上启动孕产妇或是新生儿抢救。助产士赋予妇幼健康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据2014国际助产联盟报告,一个训练有素的助产士,可以为孕产妇提供87%的基本护理,可以使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然而,中国的“助产士”却很尴尬。1982年8月,徐鑫芬一毕业就被分到了浙大妇院产房工作。细心的她发现,身边很少有人知道何为“助产士”,大多人都是护士毕业然后被分配到产房工作成为“助产士”的。大家都很迷茫,在学校里学的大多是护理学知识,到了产房却基本都用不到。妇产科护理学和新生儿护理学课程学是学过,却都只学了一个学期,到临床根本不够用,所以只能通过临床跟着前辈学习一些母婴护理技能。大家心想着,“或许助产士就是等产妇把孩子生出来,然后剪脐带,抱娃娃吧。”助产士培养出现“断层”但这样的弊端,在徐鑫芬看来是显而易见的,前辈可以传授经验,却很难让学科得以长足发展。作为产妇在生产时身边唯一的支持,助产士扮演的角色,绝不是那么简单。2010年,柳叶刀杂志发表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孕期和围产保健全球调查结果,我国的剖宫产率为46.5%,最高的医院达到68%。不必要的剖宫产不仅对母婴健康造成了影响,还浪费了大量的卫生资源。分析造成中国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助产人员普遍不足、助产技术退化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当时,国际助产专业教育已发展成为独立的高等专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助产士的教育层次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不同层次的人员所承担的工作职责有所不同,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助产教育应基于大学教育。可中国的助产教育却由于历史原因经历了从高等教育、中等卫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等一系列阶段,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也长期以大、中专教育为主,开设助产本科的院校非常有限。现有的助产士,来源也主要以中专和大专毕业的护士为主,他们毕业后接受短期临床培训便上岗了。而在卫生系统中,也根本没有助产士的执业范围、行业标准、注册和职称体系,其质量更是难以保证。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出生人口明显增加,分娩方式有所改变,高龄孕妇和高危产妇明显增多,助产士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比例约为1:1000,而我国这一比例预计在1:4000,国内医院产房助产士的缺口约20万人。 “事情重要,立即操办”浙江第一批助产士本科生已正式入学“总得做点什么。”徐鑫芬想。助产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教育体系不完善,独立职称体系的缺乏,无助产士法或管理规范等等,这些始终制约着助产专业的发展。2014年4月,徐鑫芬被邀请到北京参加了中国要开设助产士本科建设的研讨会。当时,国家卫生计生委妇幼司决定在全国挑选几所大学开展助产全日制本科招生培养试点工作,希望能联合高校力量。一听到这个消息,徐鑫芬很是兴奋。“这样的机会,必须要引到浙江去。”于是,她一走出会议室,就马上给一直都设有护理专业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孙秋华打了个电话,跟她说明了这个情况,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徐鑫芬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第二天一大早,她就和孙秋华一起出现在了时任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敬的办公室。听完两人的汇报,王国敬副主任给了一句话:“事情重要,立即操办。”几经周折,2017年9月,浙江第一批助产士本科生正式入学。“2017届一共2个班,80人左右。到2018年,就扩大到3个班,有110人左右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助产专业老师章瑶介绍。说起来,章瑶的身份也很“特别”,她是徐鑫芬的“得意门生”,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助产方向毕业的护理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曾做过一年助产士,当时看到很多问题,觉得作为一个临床助产士能做的太少了。”章瑶把自己的困惑与徐鑫芬进行了交流,在徐老师的指导下章瑶决定继续读博深造,“临床、科研、教学,我觉得是一个相互成长的关系,希望可以为助产事业做更多的事。”现在,她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个助产专业方向博士毕业的老师,主要负责助产技能学和助产学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希望每一个产妇都可以在分娩时被专业呵护、温柔对待。”徐鑫芬(中)、章瑶(右) 聚焦基层助产士培养“原来助产士如此伟大”“其实近年来国家愈来愈重视,助产士这个群体也正在逐渐强大。”徐鑫芬表示,就拿浙大妇院来说,目前医院年分娩量2万余例,在岗助产士56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结构占95%,硕士及在读硕士占15%。在国际助产士日前夕,她刚刚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助产士大会暨2019中国助产专业建设及发展国际研讨会,全国各地约1700多名助产士参会。学员们每天7点到达会场,晚上9点仍然迟迟不肯离去的学习精神,让现场所有人动容。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陈资全表示,“过去五年,中国助产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响了中国助产品牌。这更迫切需要我们精耕细作,争取助产士职称晋升政策支持条件,加强助产学科学术交流和专业训练,提高助产专业社会认知度,不断铸就助产专业精神,推动妇幼健康事业发展。”但是,还有一个群体不可忽视,那就是基层助产士。相对于省级医院,基层助产士缺乏专业的岗位能力培训和助产理论教育,妇幼保健的理念也不能及时更新,这对保护母婴健康、降低剖宫产率、保障新生儿健康等都是不利因素。要沉到基层去。2018年1月,徐鑫芬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医联体”工作安排,带着一支专业的助产士团队,来到了海宁市妇幼保健院担任院长一职。第一次开展非药物镇痛技术,第一次全面实施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第一次参加国际生育教育协会(ICEA)的生育讲师培训……对海宁市妇幼保健院分娩室主任周云霞来说,有太多第一次了。作为一个二胎妈妈,对“生孩子”这件事她太有感触了。“以前在产房看到产妇大喊大叫,有时候痛得快滚到地上了,我们能做的却很少,就只能递水、擦汗。”在当时的周云霞看来,“生孩子就是痛的。”但现在,经过一系列的培训,她发现“原来助产士可以如此伟大”。这些变化,也直接体现在了分娩室2018年的工作总结上:1年多来推行适度会阴保护接产技术,改变了阴道分娩“一刀切”的接产局面,会阴侧切率比去年同期下降43.41%;全面开展拆台接生,有效降低肩难产和新生儿锁骨骨折发生率,全年内未发生这些缺陷;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实施率达95%以上,新生儿窒息率下降7.85%及产后出血率下降26.80%。徐鑫芬在准爸妈课堂中国助产事业就像“新生婴儿”但“未来可期”“当然,这还远远不够。”徐鑫芬表示,为更好、更快、更广地推动我国助产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还积极搭建助产士培训学习交流平台,开设了助产士分会网络公益培训课程。至2019年3月,共计开课61期,有54位专家61人次进行公益授课,参与听课人次多达115272人次,阅读YY视频授课PPT和微课视频浏览次数达470万余人次,覆盖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的围产医护人员,使全国广大基层助产士尤其是边远地区助产士不出家门就可以学习到前沿知识。另外,助产士分会还协助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对全国10个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评审、授牌,1161位工作2-5年的助产士得到规范化培训,其中831位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助产士经过国家考试中心组织的考核,理论与技能均通过的有787人,2016年至2018年共计三届总合格率为94.71%。“虽然现在中国的助产事业,相对于国际和其他学科发展,就像是一个新生婴儿,但是,未来可期。”做完直播,已经是晚上10点了。退出直播间,徐鑫芬并不打算准备睡觉,“今天从大家的提问中我发现了很多共性问题,我要理出来,然后做成知识包分享给大家。”责任编辑 杨柳

槲寄生

硕士护士,价值高在哪儿

最近一则消息在医护人群以及高考生中影响蛮大:从今年起,浙江大学护理本科专业正式撤销。浙江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解释,虽然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但浙江大学医学院会扩招护理学研究生。为什么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反而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都在做什么?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省内三甲医院的两位护士,她们一位是浙江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一位在一线工作9年,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听听她们的看法。医院护士当初首选专业多非护理对于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一事,浙江大学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撤销是无奈之举,因为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而作废本科同时扩招研究生,定位是专注培育高学历精英护理人才。刘丹(化名)是浙江大学攻读护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刚刚毕业。现在她是产科分娩室的一名助产士。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她攻读研究生时设想的大不相同。2015年,刘丹从河南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浙大,而她的同学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进医院当了护士。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因为刘丹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专科院校当老师,同时开展科研,而不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以硕士期间,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再像本科时经常练习各项操作和技能。但3年后,杭州高校的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刘丹的学历不足以让她进入心仪的学校,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考进一家三甲医院。和刘丹同届的毕业生中,一共有4位做了护士,2个去读博士,还有2个选择了与医学无关的工作。她告诉钱报记者,浙大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顶着名校的头衔,又比本科生掌握更多临床之外的科研技能,一般不会把临床作为第一选择。但硕士研究生选择有限,像她无法进入好的专科院校,又不甘心去卫校,“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很多还是会去当护士。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专攻科研。去年,刘丹所在医院招收了30个新护士,其中3个是硕士研究生,其他是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并不想学护理专业,或者学了也并不是想去一线做临床护士。许多一线护士有和刘丹一样的心路历程。31岁的章菲(化名)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专业,四年本科读完后,她就进入省内某三甲医院,至今已在护士这个岗位上做了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是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的。”她还记得新生入学时,护理学院的院长说,“我们那届100多名护理生,只有10到15位是第一志愿填报,其他都是调剂去的。”章菲所在的病区目前有30多位护士,都是本科毕业,大多数人最初的志愿也并非护理专业。读研护士具备更多判断和思考力“刚工作时,我对护士的理解比较简单,就是按医生的吩咐去做事啊。” 但几年的一线护理做下来,章菲对这份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几天,她和同事们刚刚遇到一件事:一位因肺部阴影住院的病人突然说,拉肚子。“我们把情况反馈后,医生让他查验大便。”病人在提交标本后,细心的章菲和同事发现,病人的大便有点不正常,“带有暗红色。我们怀疑是消化道出血。”再次反馈后,医生又为病人加开化验单,果然查出了问题。“一般都会认为,护士嘛,给医生打好下手就好。其实不是的,我们也要判断,要能独立思考。住院时,护士和病人相处最久,有机会发现病人任何细微的异常,如果能独立作出判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这种判断和思考力,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知识储备。三年前,章菲报名浙大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多年工作下来,她觉得非常有必要继续深造。拥有高学历的刘丹在刚工作时甚至比本科生还要不适应。“当时我读研三年,操作和技能有些生疏。”其中一个硕士研究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轮转还没结束就提交了辞呈。但刘丹选择花更多时间来适应,她逐渐找到了临床操作的感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时候,研究生期间锻炼的思考能力也开始凸显出来。比如在急诊轮转时,她发现长期皮下注射分子肝素的患者常出现皮下淤青,这不仅造成疼痛还影响美观,护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改善这个现象?在生殖内分泌轮转期间,她看到大部分做试管婴儿的女性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家人通常忽视了情感和行为上的支持,他们更关心受孕能否成功,护士应如何引导家属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来缓解不孕女性的心理压力呢?“护理操作几个月就可以熟悉起来,练多了技巧自然就变好了。但主动在临床上发现、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获得的,这些大概就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记者 张冰清)

无依无靠

硕士护士,价值高在哪儿

最近一则消息在医护人群以及高考生中影响蛮大:从今年起,浙江大学护理本科专业正式撤销。浙江大学医学院负责人解释,虽然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但浙江大学医学院会扩招护理学研究生。为什么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反而扩招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护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又都在做什么?钱江晚报记者采访了省内三甲医院的两位护士,她们一位是浙江大学护理学硕士研究生,一位在一线工作9年,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听听她们的看法。医院护士当初首选专业多非护理对于撤销护理学本科专业一事,浙江大学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撤销是无奈之举,因为主动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几乎为零。而作废本科同时扩招研究生,定位是专注培育高学历精英护理人才。刘丹(化名)是浙江大学攻读护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去年刚刚毕业。现在她是产科分娩室的一名助产士。这样的职业路径,与她攻读研究生时设想的大不相同。2015年,刘丹从河南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保送浙大,而她的同学大部分本科毕业后就进医院当了护士。之所以选择继续深造,是因为刘丹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专科院校当老师,同时开展科研,而不是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所以硕士期间,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科研上,不再像本科时经常练习各项操作和技能。但3年后,杭州高校的教师岗位竞争激烈,刘丹的学历不足以让她进入心仪的学校,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考进一家三甲医院。和刘丹同届的毕业生中,一共有4位做了护士,2个去读博士,还有2个选择了与医学无关的工作。她告诉钱报记者,浙大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顶着名校的头衔,又比本科生掌握更多临床之外的科研技能,一般不会把临床作为第一选择。但硕士研究生选择有限,像她无法进入好的专科院校,又不甘心去卫校,“高不成低不就”,所以很多还是会去当护士。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博士后工作站,专攻科研。去年,刘丹所在医院招收了30个新护士,其中3个是硕士研究生,其他是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院校的本科生。并不想学护理专业,或者学了也并不是想去一线做临床护士。许多一线护士有和刘丹一样的心路历程。31岁的章菲(化名)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专业,四年本科读完后,她就进入省内某三甲医院,至今已在护士这个岗位上做了8年。“读大学的时候,我是被调剂到护理学专业的。”她还记得新生入学时,护理学院的院长说,“我们那届100多名护理生,只有10到15位是第一志愿填报,其他都是调剂去的。”章菲所在的病区目前有30多位护士,都是本科毕业,大多数人最初的志愿也并非护理专业。读研护士具备更多判断和思考力“刚工作时,我对护士的理解比较简单,就是按医生的吩咐去做事啊。”但几年的一线护理做下来,章菲对这份工作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前几天,她和同事们刚刚遇到一件事:一位因肺部阴影住院的病人突然说,拉肚子。“我们把情况反馈后,医生让他查验大便。”病人在提交标本后,细心的章菲和同事发现,病人的大便有点不正常,“带有暗红色。我们怀疑是消化道出血。”再次反馈后,医生又为病人加开化验单,果然查出了问题。“一般都会认为,护士嘛,给医生打好下手就好。其实不是的,我们也要判断,要能独立思考。住院时,护士和病人相处最久,有机会发现病人任何细微的异常,如果能独立作出判断,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这种判断和思考力,需要经验积累,需要知识储备。三年前,章菲报名浙大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多年工作下来,她觉得非常有必要继续深造。拥有高学历的刘丹在刚工作时甚至比本科生还要不适应。“当时我读研三年,操作和技能有些生疏。”其中一个硕士研究生承受不了这样的心理落差,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轮转还没结束就提交了辞呈。但刘丹选择花更多时间来适应,她逐渐找到了临床操作的感觉,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这时候,研究生期间锻炼的思考能力也开始凸显出来。比如在急诊轮转时,她发现长期皮下注射分子肝素的患者常出现皮下淤青,这不仅造成疼痛还影响美观,护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和改善这个现象?在生殖内分泌轮转期间,她看到大部分做试管婴儿的女性患者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家人通常忽视了情感和行为上的支持,他们更关心受孕能否成功,护士应如何引导家属发挥正向积极的作用来缓解不孕女性的心理压力呢?“护理操作几个月就可以熟悉起来,练多了技巧自然就变好了。但主动在临床上发现、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获得的,这些大概就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

师心

十几年的优秀助产士,却是一个“不靠谱”的妈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孙美燕20多年前,王芳在大学志愿里填上“护理”的时候,也许想不到,助产会成为她所深爱的事业;她更想不到,在浙大妇院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让她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得以见证甚至推动了助产士在中国的发展。 “恐怖”的产房,成为她最想留下的地方时至今日,高考填志愿,如果想学“医学”或者“师范”类,几乎没有家长会阻挠——尽管可能只有真正的医务人员和教师才会知道,这个行业有多辛苦多心酸,但它依然是永远的“热门专业”。所以,当20多年前刚刚结束高考,王芳在第一志愿里填上了“护理”的时候,家人没有反对。对于想学的东西,她一直都很清楚:“我小时候就渴望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也没有家里人身体不好什么的,就是自己有一种情结,觉得救死扶伤是很伟大的事。”读书的时候,她又很快发现了喜欢的东西——助产。尽管那个时候,助产只是所有护理专业学习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实习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迎接新生命的成就感。2002年毕业参加工作,根据护士轮转的安排,王芳先后在妇科、产科、手术室工作之后,2004年初,她轮转到了产房。曾经的实习到如今的正式工作,助产士的岗位让她再次坚定,这里就是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说起来豪情满怀的话,在真实生活里,其实是另一番样子的。几乎所有的医务工作者都知道,“产科的夜班”真的可以用恐怖来形容——想象一下生孩子的过程,每个产妇都要经历数个小时的努力,数个产妇同时待产再乘以数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在轮转结束产科的时候,王芳依然选择了“助产”。在那个“助产士”的称呼还不为大众所知,助产知识还只是课本里一个章节的年代,她选择了留在浙大妇院分娩室工作,一干就是10年。如同当年高考之后的填志愿,王芳始终知道自己的人生应该往哪里走。在分娩室工作了10年后,因为工作表现优秀,2013年7月,医院安排她至产二科担任责任组长,2014年3月组建产五科并担任护士长,2015年3月 “双下沉”帮扶基层。2015年9月,她再次回到了分娩室,成为了分娩室护士长。她所坚定选择的东西,也真的让她的人生价值一步步实现。 十几年的发展,她和助产士事业彼此成就如果说在热爱的事业中获得价值是一种幸运,那么“助产士”这个行业拥有像王芳这样的优秀从业者,也是一种幸运。马冬梅是浙大妇院产科的科护士长,是一位拥有30 年助产经验的资深助产士,她也见证了王芳一路的成长。2006年,马冬梅到北京学习了3个月,把最新的助产技术和理念带回了浙大妇院。王芳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刻,“马老师回来后,产房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不适宜的操作:如会阴备皮、肛查等都取消了,助产理念开始和国际接轨。” 直到过去了十几年,她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当时大家在助产理念上的转变:助产士从原先只关注产程进展、分娩安全,变得保障母婴安全的同时,越来越注重产妇感受、关注分娩体验。导乐陪伴分娩就是在那之后进行了有力的改革,数量与质量大幅度提升。现在,导乐陪伴分娩已经成为了浙大妇院的一张“金名片”。王芳说,特别幸运的是,助产士事业发展最快的时代,被自己赶上了。2005年,王芳为了进一步提升,读了护理学的在职研究生,那时候她的研究方向就是分娩镇痛——这个跟她工作息息相关的“痛点”。那个时候,无痛分娩还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却还没有规模化开展的事情,因为它对于产科医生、护士、麻醉师的专业和人力,以及工作流程等要求都很高。所以在分娩室的工作中,每天都可以见到很多因疼痛而“绝望的产妇”。生孩子太痛了,王芳还记得曾经有一个产妇,宫缩厉害的时候就敲打产床、大声歌唱。王芳问她为什么,她说这样可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稍微缓解自己的疼痛,不然真的受不了。这件事情对王芳的触动很大,她每天都要帮助这些在分娩疼痛中挣扎的产妇,当看到产妇自己努力缓解疼痛的时候,同样作为女人的她,又感动又心疼。所以当她接触到非药物镇痛,发现凭借自己,通过运用体位、冷热敷、按摩等方法就能帮助到那些“绝望的产妇”时,感到由衷的高兴。随着无痛分娩在浙大妇院的逐步推广应用,无痛分娩和非药物镇痛的有机结合,现在,因疼痛而“绝望的产妇”已经越来越少。这十几年来,助产士事业也在更多的方面体现着:2002年王芳参加工作的时候,助产还只是课本当中的一个章节;2006年浙大妇院接受了新的助产理念,推广了很多更适宜的技术;2010年,中华护理学会举办了第一届助产专科培训,王芳成为浙大妇院第一位参与学习的助产专科护士。2013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业专家委员会成立,助产开始起航;2015年,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助产士分会成立,第一次全国性的助产士学术年会在杭州举办;第一批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在浙大妇院建立……现如今,“助产士”这个名称,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这个过程中,王芳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浙大妇院徐鑫芬、马冬梅等一批优秀的前辈,和全国的助产士一起,创造了这十几年来助产事业的快速发展。直到今天,浙大妇院依然引领和推动着全国助产事业的蓬勃前进。 优秀的助产士,却可能是“不合格”的母亲王芳对于助产士这份工作,也许已经不能简单用“热爱”来形容。对于助产士来说,工作起来没日没夜,甚至晚上生孩子的还要更多。而且,分娩室不同于产科病房,产妇在分娩前后还有个情绪的波动过程,顺利生完之后可以松一口气——在分娩室,每时每刻产妇情绪都是在“过山车的最高处”。助产士永远都在陪伴产妇度过长时间的生产过程,既要配合导乐、非药物镇痛、无痛分娩等不同方式,也要给她们心理上的支持、情绪上的抚慰。助产士永远都在紧张、繁忙的状态下,需要快速做出判断。而在这样高强度和重压力的工作中,王芳还能发现可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在工作中,她发现产时出血量的评估往往比较困难,现有的容积法+称重法,无法精准的评估产时出血,尤其是当羊水和血液混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影响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她发明设计了一项专利,可以将羊水和血液分开,让出血量的评估更加准确,也能更好地评估产妇状况。“心在专业里,才能发现这些东西。”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才能成为专家。不然就算做的时间再长,也不过是一个熟练工而已。“钻得进”这一点,王芳的女儿也算得上是一个见证者。2017年的母亲节,王芳女儿写了一篇题为《“不靠谱”的妈妈》的文章。里面说起了王芳在家里写论文的场景,还有那些“不靠谱”的经历。“那是我女儿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我下夜班实在太累了就睡着了,本来说好了去接她的,结果忘记了。”王芳说起这件事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柔软了。“幼儿园老师给我打电话,我没接;后来我老公给我打电话,我睡着也没接到。后来等到我醒来发现不对,再去接她的时候,整个幼儿园只剩下她一个小朋友了,那次她哭得可惨了。”说着说着,王芳的眼泪就开始吧嗒吧嗒地掉,特别让人心疼。后来上小学,王芳又一次因为工作,忘记了去接女儿。她记得,她女儿也记得。她记得,是因为每个爱孩子的母亲,都不会愿意失约和宝贝的承诺;她女儿记得,但她嘴上说着妈妈“不靠谱”,心里却依然爱妈妈,并为了这样努力工作、努力实现自己价值的妈妈而骄傲。而勤于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可能也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身教”吧。十几年的坚守,时代已变,初心依然“注意细节、随机应变、打破常规。”这是王芳概括出的最简练的工作经验。助产士事业十几年的发展,是王芳职业生涯的变化,也是助产士这个群体行业地位的提升。过去,大家不知道助产士是做什么的,尤其是 “产房的门一关”,外人不了解,所以需要助产士“走出去,主动去展示。”王芳说,除了全国的助产士聚集在一起做事情,行业内专科地位的提高之外,助产士和产妇的关系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产妇也越来越了解“生孩子”是怎么一回事了。很多产妇都知道侧切是什么,也会询问接生时是否进行晚断脐、是否实施新生儿早期保健……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使得助产士和产妇的沟通更容易,另一方面也对助产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助产士不断进步。“以前她们是被疼痛所控制,我们大部分的精力可能要用来帮助她们缓解疼痛,安抚情绪。但是现在的技术多了,可以缓解疼痛了之后,生产的过程变得更加可控,产妇也更有尊严了。”王芳说,现在助产士和产妇,更像是“伙伴”的关系,彼此可以沟通,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予产妇更多人性化的体验,让生孩子真正成为一段 “美好的回忆”。十几年的助产士生涯,王芳看到了很多变化,但她的初心依然没变。“其实作为助产士,最难的是坚守。”工作强度极大的夜班,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关系,身体随着年龄的变化……有一些助产士会在35岁之后希望离开这个岗位。但产房的工作又需要资深助产士。这是特别现实,又特别能够理解的事情。所以每一个仍然坚守在助产士岗位上的人,都值得尊重、支持,甚至是敬意。因为每份工作都有它的不易,每个人也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会疲惫,会委屈,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所以擦干眼泪,放下消极,克服这样那样的负面感受,依然抱持着初心,默默坚守的人,值得被看到,也值得被歌颂。

今夫此人

2019考研:这所地方医科大学,3个专业超浙大!被调剂也是赚了!

医生这个无论有多么辛苦,但是由于是一个刚需职业,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在军事建设中,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医生这个职业是非常辛苦的,有些临床的医生要真实的为病人做手术,经常有报道说医生工作完十分疲劳而累倒,另一方面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身体上出现的问题的变化,除了作为一个医生工作之前就要进行五年或者更多的学习。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比较伟大,而且这个职业的发展比较好,每年都有无数的考生选择读医学专业,那么在这里就介绍一所拥有眼视光学全国最佳,并且录取分数奇高的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位于我国的浙江省,温州医科大学最早是1912年创建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经过几次学校的升级,最终于2013年改名为温州医科大学。如今的温州医科大学是一所一本大学并且拥有自己的硕士点。温州医科大学如今不仅在浙江地区的录取分数非常高,在全国的其他地区也是录取分数很高的。有网友说,如果想考温州医科大学的话分数要超过一本线很多,如果分数在一本线下的话,那么只能报考温州医科大学的护理和助产专业。就算是浙江本地区的考生报考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或者眼视光专业都要630分以上,这样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了浙江大学某些专业的录取分数。在国内的医药类大学的排行榜中,温州医科大学也是名列前茅。是国内的一所非常有实力的医科学校,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4个学科在世界的医学类专业排名都是顶尖的。临床医学专业,眼视光学专业,医学检验和药学这四个专业是国家级的特色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众多专业中排名在前的专业依次为:临床医学, 眼视光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技术,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药学。其中最厉害的并且最具特色的还是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是“5+3”专业一体化。每年的录取分数都要超过一本线60分左右才能被录取。临床医学专业是比较累的,要学习的专业课也比较多,除了化学、生物等,还要学习解剖学,影像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等,最后一年还要实习。除了临床医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学专业也分两种,一种是四年制的,四年制的毕业后授予理学;一种是五年制的,毕业后授予医学学位,因此,如果以后想要有行医资格的话要选择读五年制的,他们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温州医科大学的就业也是非常好的。温州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在实习后留在医院工作,各大医院都是很看好的。并且现在的医学生都比较抢手,所以就业形势良好。除此之外,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生毕业后选择读研深造,温州医科大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也为同学们进一步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总之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内不可多得的优秀的医科学院。考研调剂到这里也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