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冯玉臻在主城区调研疾走不休

冯玉臻在主城区调研

6月11日下午,市委书记冯玉臻在主城区调研城建重点项目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尊崇自然,节约节俭办事情,全力加快各类项目建设进度,让群众早日共享发展成果。市领导杜汇良、鞠树文陪同。当前正值项目施工黄金期,科尔沁大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冯玉臻一行进工地、看社区,实地查看主城区城建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冯玉臻首先来到乌兰牧骑宫、科技馆、图书馆、辽河河道整治项目现场,仔细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实地查看项目进展。他强调,要科学完善规划,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场馆及其配套功能,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坚持美化、绿化、亮化一体打造,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入使用,真正为群众营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怡景江南小区、名仕花园小区,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墙体保温操作。冯玉臻仔细查看了拆临拆违、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听取了相关情况介绍。他指出,要在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尽快让群众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机场公园绿化提升工程已全部完工,工程以打造疏林草地为主题的样板公共绿地空间为理念,根据我市草原地貌,共播种缀花草地5万平方米,栽植了以五角枫、蒙古栎、樟子松等为主的本土树种,让具有通辽特色的“疏林草原”景观在此重现。冯玉臻对此表示肯定,他说,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崇自然,要结合地区实际,适地适树、适地适草。要坚持勤俭节约办一切事情,加强资金精准管控力度,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产生最大效益。在高铁南广场及配套市政工程、新工二路和福利路翻修工程、三义堂水源地供水工程施工现场,冯玉臻详细了解项目规划、建设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冯玉臻要求施工单位倒排工期,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工。冯玉臻还来到位于红光大街的金灿家园日常市场,该市场有200余个摊位,人群熙熙攘攘、小吃、花卉、蔬菜等应有尽有。冯玉臻边走边看,与摊主亲切交谈,详细了解营业时间、收益等情况。他指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创新服务方式,助力地摊经济发展,让经营户获得更多收益、让百姓生活更便捷。供稿:通辽日报 编辑:研究室

不苟于人

久久为功迈向生态文明——来自毛乌素沙地治理一线的报告

橙红色的沙棘果紧抱枝头,柳树上坠满黄叶,油绿的松树成行成片……深秋,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上叠翠流金。登高远眺,耳畔松涛阵阵。“过去一刮风就起沙,有一年出现过82场沙尘天气。看看现在,有风无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感慨地说。毛乌素沙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7个旗区境内,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6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接力播绿,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态呈整体改善态势,走上了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之路。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乌审旗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之内,历史调查数据显示,全旗1.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50年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乌审旗人民饱尝风沙之苦,然而,沙海茫茫,没路没水没树苗,连打沙障的蒿草都匮乏……面对一个个难题,全旗干部群众为了生存毅然选择抗争。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乌审旗先后建起一批苗圃和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拉开了治沙大幕。“都在白花花的大沙里。”乌审旗纳林河林工站原站长、耄耋老人钱占发回忆说,最远的造林点要在沙里走10多公里,树苗和工具全靠人背肩扛。“树苗也浇不上水,活不活全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一场大风就能把树苗连根拔起。”钱占发说,1963年春,100多名职工栽树8000多亩,成活的不到1%。一遍栽不活就再栽一遍,松树种不活,就改种杨树、柳树等乡土树种;天不亮就上工,天黑才收工,饿了就啃几口窝头,喝碗“和菜汤”……条件艰苦,屡受挫折,第一代毛乌素治沙人却斗志昂扬。“白天分组比赛,晚上总结评比,到1980年已经造林5万多亩。”钱占发言语间充满了成就感。“那些樟子松、油松是2009年以后种的,现在都四五米高了。这几年还试着种了2000多亩沙棘、枣树和山杏,有些已进入结果期。”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即将离任的站长苏雅拉巴雅尔望着朝夕相处的草木,有些依依不舍。2002年,34岁的苏雅拉巴雅尔被任命为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的第11任站长,在这个满目黄沙的地方,他一干就是18年。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建于1975年,过去这一带是茫茫沙海,流动沙丘一座连着一座。45年过去了,8万多亩荒沙已成绿洲。毛乌素沙地盘踞着鄂托克前旗近60%的土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相继设立3个治沙站和林场治沙。1980年后,这个旗进一步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实施“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起鄂尔多斯市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果,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沙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扩展着毛乌素沙地上的绿色。改革激发澎湃动力,农牧民广泛参与创造绿色奇迹60多年前,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80多万亩牧场中有2/3被流沙侵占。“到处白花花,沙丘把牧场隔得支离破碎。春天‘黄风’一场接一场,刮得天昏地暗,早上都推不开蒙古包的门。羊也苦重,有的毛里能裹几斤沙子。”72岁的牧民斯尔吉宁布回忆说。“沙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1958年,布日都嘎查的副嘎查长、20岁的宝日勒岱动员牧民栽沙蒿插沙柳,保护牧场。几年后,宝日勒岱和乡亲们营造起4万多亩防风固沙林,把7万多亩荒沙改造成牧场。1965年,他们探索出的“穿靴戴帽”、围封草场等治沙经验被推广,“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然而,受当年历史条件所限,村集体组织治沙的成效有限。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土地承包和草场、畜群承包到户,调动起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也激发出治沙保护耕地牧场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随着“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出台,农牧民迸发出包地治沙的澎湃动力。“林业干部下乡时,被农牧民拽着到处看,让给指导。”曾任乌审旗林业局局长的吴兆军说。“前几天,又跑来一只狐狸。”近些年,时常有“不速之客”闯进全国劳动模范、治沙标兵殷玉珍的家。1985年,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当年,这里到处是难治理的蜂窝状沙丘。新房是一处木棍杂草搭顶棚、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方圆10多里内,只有他们一户。“这可咋过么?”结婚之初,殷玉珍记不清哭了多少回。1986年春天,她回娘家时看见洼地里长出几棵绿草,顿时有了主张。“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回600多棵树苗起,夫妻俩与黄沙斗上了。每天三四点就起,插沙柳,栽杨树;为了买树苗,白万祥外出打零工时累得吐血;殷玉珍怀孕时坚持栽树,流产一子,早产一子……35年来,殷玉珍和白万祥战风沙斗寒暑,插孔的钢钎被磨短1尺多,铁锹换了一把又一把,终于把近7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杨树寿命短,为优化树种结构,近些年殷玉珍和家人又在林间种植樟子松和油松。如今的井背塘,冬季也有片片绿色,成为兔子、狐狸、野鸡等动物和鸟儿的乐园。“看那几棵柳树,一个人快抱不过来了。”连日来,治沙大户乌力吉德力格忙着护林、修枝,天天往林地里跑。乌力吉德力格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乌素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分到8280亩牧场。“到处是明沙,有些沙丘有十来米高,不治过不成。”老人回忆说,1982年的一天,4岁的儿子正在院子里玩,突然刮起“黄风”,“眨眼之间,就看不见儿子了,真吓人,好在风很快停了”。起初,乌力吉德力格要从上百公里外买树苗,为了省时省钱,后来他砍下枝条自己育苗。夫妻俩带着炒米、水壶,早出晚归,至今已造林7000多亩。2016年2月,老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盛万忠、乌兰达赖、米启旺、吉日嘎拉图、曹扎娃……一个个名字,在毛乌素沙地上创造着绿色奇迹。仅在乌审旗,目前治沙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有240多个。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土地和牧场承包到户以来,几乎家家治沙,户户有林,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争着承包远沙大沙的现象。“群众一旦被发动起来,力量无穷。”钱占发说,1959年纳林河林工站建立时,规划治沙54万亩,实际用了21年才造林5万多亩。1983年,剩余的荒沙承包给农牧民后,三四年就造林5万多亩,如今到处是树木。毛乌素治沙历程,就是沙区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汗水浇灌出毛乌素沙地的绿色春天。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二十世纪50年代,全旗荒漠化、沙化土地占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去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2.89%,综合植被覆盖率超过70%。二十世纪80年代末,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盖率为2.58%,去年已经提高到23.9%,植被覆盖率也达到60%左右,成功实现由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典型地区向自治区西南部绿色窗口的靓丽转身。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治沙成效同样显著,有些旗已看不到明沙。过去,毛乌素沙地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农田绝大部分是旱地,春天风沙连打带埋,补种几次才能有点收成。收成不够吃,几乎家家户户去挖野菜搂草籽做窝窝。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挖山药,打谷子,收葵花……入秋以来,殷玉珍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34年前,殷玉珍家里仅有一只瘸腿羊。旱地里收的小米、土豆和玉米,摊到全年连每天吃一顿饭都不够,只好从娘家要些小米和白菜煮菜汤喝。在沙地里劳动舍不得穿鞋,裤腿裂成几条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再给孩子们穿。如今,“地窨子”变成砖瓦房,出门还有越野车代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殷玉珍还建起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玉珍生态园”远近闻名。吉日嘎拉图家住乌审旗布日都嘎查,1983年,他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头驴、10多只羊。“能放羊的三等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吉日嘎拉图和妻子一度挺沮丧。夫妻俩到旗里住了一年,找不到合适的生计,只得返回沙地,栽树求生。如今,他家已造林9000多亩,养着200多只羊,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在毛乌素沙地一带,如今,牧民几乎家家有上百只牛羊等牲畜。30年前,长30多斤就算肥羊,现在肥羊能长到70多斤,成年母羊产羔率100%,很多还是双羔。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也跃居自治区前列。“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绿色的价值。”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保护生态化为自觉行动由于散养游牧、开荒等传统生产方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改变,加上存在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现象,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一度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2000年,鄂尔多斯市正式出台政策,规定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恶化区禁牧,其余地区4-6月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政府提供补贴,支持牧民建设棚圈、饲料地,实行舍饲圈养。“还让人活吗?”政策一出,遭到农牧民强烈抵触。王楚格是鄂托克前旗塔班陶勒盖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承包到3996亩草场,10多年后,他家的绒山羊数量就从几十只增长到500多只。羊群不分昼夜地啃食,导致牧场严重沙化退化。“西边的1000多亩都是沙。”王楚格说,当时山羊绒紧俏,禁牧政策出台后,冬春两季买草料的开支大,心里挺抵触,“白天怕巡逻队看见,就夜里偷着放牧”。那仁满都拉曾任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支部书记,他回忆说,散养游牧是牧民的传统生产方式,突然禁止,很多人不不配合,当时夜里偷着放牧的现象挺普遍,被称为“草原夜袭队”。几年后,眼看牧场里的植被增多,越长越高,牛羊能吃饱了,牧民才逐渐认可了政策。如今,王楚格和他周围的牧民都按时自觉禁牧,在自家牧场里划区轮牧。柠条、羊柴、沙蒿……近些年,王楚格家的草场里已经看不到明沙。牧场与种植玉米、苜蓿的人工饲料地结合,他家每年能出栏300多只牛羊,养羊和经营牧家乐的收入超过30万元。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在毛乌素沙地上,目前保护生态已经化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如今还获得了更多的科技支撑。宏光宇是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的博士研究生,每隔两个月,她都会从500多公里外赶到毛乌素沙地,检查布设在沙地里的自动监测仪器,收集监测数据。宏光宇说,过去治沙是凭经验,种什么、种多少,都没有科学依据做支撑。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了解沙地植被生长、水资源循环等状况,为沙地治理、优化造林结构提供科学指导。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前些年,殷玉珍和丈夫在林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每年种200多亩瓜果蔬菜和小米、绿豆、糜子等杂粮。“沙地里无污染,庄稼都没打过农药,只施农家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我种的小米,刚打下来就被订光了,价格比市场上高几倍。”质优价高的瓜果杂粮,每年为殷玉珍带来四五十万元收入。2015年起,她又开始在沙地上试种玫瑰,尝试发展特色林沙产业。养殖牛羊,生产乳、肉和杂粮、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种植枣、葡萄、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开发林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百姓改变治沙单纯为了生态效益的做法,推动生态与经济相融合,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毛乌素沙地绿了,金黄的沙丘也成了稀缺资源!“大沙头”,因是毛乌素沙地西北端的起点而得名。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依托这片被草木围封起来的大沙丘,申报了国家沙漠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众多游客。看到商机的乌审旗也专门留出一片原始沙地不再治理,正在申报沙漠地质公园。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保留一个沙地样本,既能让人们看到毛乌素沙地治理前的样子,又能发展沙地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许多牧民也放下羊鞭,吃起了“生态饭”。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孟克巴雅尔家的4400多亩草场大部分沙化退化,经过治理,如今成为草木茂盛的优质牧场,养着300多只牛羊。2005年,孟克巴雅尔办起了“牧家乐”,利用家里的房屋和蒙古包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每年养殖、旅游收入三四十万元。记者从当地文旅局了解到,这样的“农家乐”“牧家乐”,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地有几百家。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沙区还探索走适合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毛乌素沙地上的树以沙柳、柠条等灌木为主,这些灌木每隔三五年必须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的嫩枝条可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人造板、动物饲料。2012年投入运营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灌木枝条18万吨,可发电1.5亿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广平说,公司投资营造了38万亩灌木林,另外还以每吨三四百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平茬的灌木枝条,既带动了生态建设,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沙柳等灌木枝条几乎不含硫等杂质,这家公司还收集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还能获得3000多万元收入。乳制品和牛羊肉加工、灌木饲料……类似的企业正越来越多。相关旗区还严格执行生态红线,规定厂矿、企业严格执行“三废”处理要求,禁止抽采地下水从事生产活动,以保护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理应承担的责任。”在乌审旗图克工业园,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俊说。中天合创能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煤炭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之一,每年需要生产用水2000多万吨。目前,公司的生产用水是通过管道从200多公里外的黄河输送过来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也全部循环使用。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在加强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保护的基础上,全旗将坚守绿色信念、传承“绿色接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奋力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新局面,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文/任会斌 达日罕内容来自经济参考报

刘因

毛乌素沙地治理一线报告:久久为功迈向生态文明

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原标题:久久为功迈向生态文明--来自毛乌素沙地治理一线的报告↑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记者 连振 摄 橙红色的沙棘果紧抱枝头,柳树上坠满黄叶,油绿的松树成行成片u2026u2026深秋,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上叠翠流金。 登高远眺,耳畔松涛阵阵。“过去一刮风就起沙,有一年出现过82场沙尘天气。看看现在,有风无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感慨地说。 毛乌素沙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7个旗区境内,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6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接力播绿,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态呈整体改善态势,走上了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之路。 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乌审旗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之内,历史调查数据显示,全旗1.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50年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乌审旗人民饱尝风沙之苦,然而,沙海茫茫,没路没水没树苗,连打沙障的蒿草都匮乏u2026u2026面对一个个难题,全旗干部群众为了生存毅然选择抗争。 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乌审旗先后建起一批苗圃和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拉开了治沙大幕。 “都在白花花的大沙里。”乌审旗纳林河林工站原站长、耄耋老人钱占发回忆说,最远的造林点要在沙里走10多公里,树苗和工具全靠人背肩扛。 “树苗也浇不上水,活不活全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一场大风就能把树苗连根拔起。”钱占发说,1963年春,100多名职工栽树8000多亩,成活的不到1%。 一遍栽不活就再栽一遍,松树种不活,就改种杨树、柳树等乡土树种;天不亮就上工,天黑才收工,饿了就啃几口窝头,喝碗“和菜汤”u2026u2026条件艰苦,屡受挫折,第一代毛乌素治沙人却斗志昂扬。 “白天分组比赛,晚上总结评比,到1980年已经造林5万多亩。”钱占发言语间充满了成就感。 “那些樟子松、油松是2009年以后种的,现在都四五米高了。这几年还试着种了2000多亩沙棘、枣树和山杏,有些已进入结果期。”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即将离任的站长苏雅拉巴雅尔望着朝夕相处的草木,有些依依不舍。 2002年,34岁的苏雅拉巴雅尔被任命为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的第11任站长,在这个满目黄沙的地方,他一干就是18年。 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建于1975年,过去这一带是茫茫沙海,流动沙丘一座连着一座。45年过去了,8万多亩荒沙已成绿洲。 毛乌素沙地盘踞着鄂托克前旗近60%的土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相继设立3个治沙站和林场治沙。1980年后,这个旗进一步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 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实施“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起鄂尔多斯市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果,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沙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扩展着毛乌素沙地上的绿色。 改革激发澎湃动力,农牧民广泛参与创造绿色奇迹60多年前,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80多万亩牧场中有2/3被流沙侵占。 “到处白花花,沙丘把牧场隔得支离破碎。春天u2018黄风u2019一场接一场,刮得天昏地暗,早上都推不开蒙古包的门。羊也苦重,有的毛里能裹几斤沙子。”72岁的牧民斯尔吉宁布回忆说。 “沙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1958年,布日都嘎查的副嘎查长、20岁的宝日勒岱动员牧民栽沙蒿插沙柳,保护牧场。 几年后,宝日勒岱和乡亲们营造起4万多亩防风固沙林,把7万多亩荒沙改造成牧场。1965年,他们探索出的“穿靴戴帽”、围封草场等治沙经验被推广,“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 然而,受当年历史条件所限,村集体组织治沙的成效有限。 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土地承包和草场、畜群承包到户,调动起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也激发出治沙保护耕地牧场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随着“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出台,农牧民迸发出包地治沙的澎湃动力。 “林业干部下乡时,被农牧民拽着到处看,让给指导。”曾任乌审旗林业局局长的吴兆军说。 “前几天,又跑来一只狐狸。”近些年,时常有“不速之客”闯进全国劳动模范、治沙标兵殷玉珍的家。 1985年,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当年,这里到处是难治理的蜂窝状沙丘。新房是一处木棍杂草搭顶棚、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方圆10多里内,只有他们一户。 “这可咋过么?”结婚之初,殷玉珍记不清哭了多少回。1986年春天,她回娘家时看见洼地里长出几棵绿草,顿时有了主张。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回600多棵树苗起,夫妻俩与黄沙斗上了。每天三四点就起,插沙柳,栽杨树;为了买树苗,白万祥外出打零工时累得吐血;殷玉珍怀孕时坚持栽树,流产一子,早产一子u2026u202635年来,殷玉珍和白万祥战风沙斗寒暑,插孔的钢钎被磨短1尺多,铁锹换了一把又一把,终于把近7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 杨树寿命短,为优化树种结构,近些年殷玉珍和家人又在林间种植樟子松和油松。如今的井背塘,冬季也有片片绿色,成为兔子、狐狸、野鸡等动物和鸟儿的乐园。 “看那几棵柳树,一个人快抱不过来了。”连日来,治沙大户乌力吉德力格忙着护林、修枝,天天往林地里跑。 乌力吉德力格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乌素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分到8280亩牧场。“到处是明沙,有些沙丘有十来米高,不治过不成。”老人回忆说,1982年的一天,4岁的儿子正在院子里玩,突然刮起“黄风”,“眨眼之间,就看不见儿子了,真吓人,好在风很快停了”。 起初,乌力吉德力格要从上百公里外买树苗,为了省时省钱,后来他砍下枝条自己育苗。夫妻俩带着炒米、水壶,早出晚归,至今已造林7000多亩。2016年2月,老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盛万忠、乌兰达赖、米启旺、吉日嘎拉图、曹扎娃u2026u2026一个个名字,在毛乌素沙地上创造着绿色奇迹。仅在乌审旗,目前治沙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有240多个。 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土地和牧场承包到户以来,几乎家家治沙,户户有林,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争着承包远沙大沙的现象。 “群众一旦被发动起来,力量无穷。”钱占发说,1959年纳林河林工站建立时,规划治沙54万亩,实际用了21年才造林5万多亩。1983年,剩余的荒沙承包给农牧民后,三四年就造林5万多亩,如今到处是树木。 毛乌素治沙历程,就是沙区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汗水浇灌出毛乌素沙地的绿色春天。 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二十世纪50年代,全旗荒漠化、沙化土地占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去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2.89%,综合植被覆盖率超过70%。 二十世纪80年代末,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盖率为2.58%,去年已经提高到23.9%,植被覆盖率也达到60%左右,成功实现由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典型地区向自治区西南部绿色窗口的靓丽转身。 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治沙成效同样显著,有些旗已看不到明沙。 过去,毛乌素沙地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农田绝大部分是旱地,春天风沙连打带埋,补种几次才能有点收成。收成不够吃,几乎家家户户去挖野菜搂草籽做窝窝。 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挖山药,打谷子,收葵花u2026u2026入秋以来,殷玉珍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 34年前,殷玉珍家里仅有一只瘸腿羊。旱地里收的小米、土豆和玉米,摊到全年连每天吃一顿饭都不够,只好从娘家要些小米和白菜煮菜汤喝。在沙地里劳动舍不得穿鞋,裤腿裂成几条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再给孩子们穿。 如今,“地窨子”变成砖瓦房,出门还有越野车代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殷玉珍还建起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玉珍生态园”远近闻名。 吉日嘎拉图家住乌审旗布日都嘎查,1983年,他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头驴、10多只羊。“能放羊的三等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吉日嘎拉图和妻子一度挺沮丧。 夫妻俩到旗里住了一年,找不到合适的生计,只得返回沙地,栽树求生。如今,他家已造林9000多亩,养着200多只羊,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 在毛乌素沙地一带,如今,牧民几乎家家有上百只牛羊等牲畜。30年前,长30多斤就算肥羊,现在肥羊能长到70多斤,成年母羊产羔率100%,很多还是双羔。 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也跃居自治区前列。“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绿色的价值。”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 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保护生态化为自觉行动由于散养游牧、开荒等传统生产方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改变,加上存在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现象,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一度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 2000年,鄂尔多斯市正式出台政策,规定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恶化区禁牧,其余地区4-6月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政府提供补贴,支持牧民建设棚圈、饲料地,实行舍饲圈养。 “还让人活吗?”政策一出,遭到农牧民强烈抵触。 王楚格是鄂托克前旗塔班陶勒盖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承包到3996亩草场,10多年后,他家的绒山羊数量就从几十只增长到500多只。羊群不分昼夜地啃食,导致牧场严重沙化退化。 “西边的1000多亩都是沙。”王楚格说,当时山羊绒紧俏,禁牧政策出台后,冬春两季买草料的开支大,心里挺抵触,“白天怕巡逻队看见,就夜里偷着放牧”。 那仁满都拉曾任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支部书记,他回忆说,散养游牧是牧民的传统生产方式,突然禁止,很多人不不配合,当时夜里偷着放牧的现象挺普遍,被称为“草原夜袭队”。 几年后,眼看牧场里的植被增多,越长越高,牛羊能吃饱了,牧民才逐渐认可了政策。 如今,王楚格和他周围的牧民都按时自觉禁牧,在自家牧场里划区轮牧。 柠条、羊柴、沙蒿u2026u2026近些年,王楚格家的草场里已经看不到明沙。牧场与种植玉米、苜蓿的人工饲料地结合,他家每年能出栏300多只牛羊,养羊和经营牧家乐的收入超过30万元。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在毛乌素沙地上,目前保护生态已经化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 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如今还获得了更多的科技支撑。 宏光宇是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的博士研究生,每隔两个月,她都会从500多公里外赶到毛乌素沙地,检查布设在沙地里的自动监测仪器,收集监测数据。 宏光宇说,过去治沙是凭经验,种什么、种多少,都没有科学依据做支撑。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了解沙地植被生长、水资源循环等状况,为沙地治理、优化造林结构提供科学指导。 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前些年,殷玉珍和丈夫在林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每年种200多亩瓜果蔬菜和小米、绿豆、糜子等杂粮。 “沙地里无污染,庄稼都没打过农药,只施农家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我种的小米,刚打下来就被订光了,价格比市场上高几倍。”质优价高的瓜果杂粮,每年为殷玉珍带来四五十万元收入。 2015年起,她又开始在沙地上试种玫瑰,尝试发展特色林沙产业。 养殖牛羊,生产乳、肉和杂粮、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种植枣、葡萄、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开发林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u2026u2026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百姓改变治沙单纯为了生态效益的做法,推动生态与经济相融合,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毛乌素沙地绿了,金黄的沙丘也成了稀缺资源! “大沙头”,因是毛乌素沙地西北端的起点而得名。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依托这片被草木围封起来的大沙丘,申报了国家沙漠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众多游客。 看到商机的乌审旗也专门留出一片原始沙地不再治理,正在申报沙漠地质公园。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保留一个沙地样本,既能让人们看到毛乌素沙地治理前的样子,又能发展沙地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许多牧民也放下羊鞭,吃起了“生态饭”。 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孟克巴雅尔家的4400多亩草场大部分沙化退化,经过治理,如今成为草木茂盛的优质牧场,养着300多只牛羊。 2005年,孟克巴雅尔办起了“牧家乐”,利用家里的房屋和蒙古包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每年养殖、旅游收入三四十万元。记者从当地文旅局了解到,这样的“农家乐”“牧家乐”,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地有几百家。 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沙区还探索走适合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毛乌素沙地上的树以沙柳、柠条等灌木为主,这些灌木每隔三五年必须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的嫩枝条可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人造板、动物饲料。 2012年投入运营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灌木枝条18万吨,可发电1.5亿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广平说,公司投资营造了38万亩灌木林,另外还以每吨三四百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平茬的灌木枝条,既带动了生态建设,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沙柳等灌木枝条几乎不含硫等杂质,这家公司还收集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还能获得3000多万元收入。 乳制品和牛羊肉加工、灌木饲料u2026u2026类似的企业正越来越多。 相关旗区还严格执行生态红线,规定厂矿、企业严格执行“三废”处理要求,禁止抽采地下水从事生产活动,以保护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成果。 “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理应承担的责任。”在乌审旗图克工业园,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俊说。 中天合创能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煤炭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之一,每年需要生产用水2000多万吨。目前,公司的生产用水是通过管道从200多公里外的黄河输送过来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也全部循环使用。 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在加强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保护的基础上,全旗将坚守绿色信念、传承“绿色接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奋力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新局面,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记者 任会斌 达日罕)

不亦过乎

看材料:户外场地用的防腐木选购需要注意哪些?

防腐木是在防腐性能上比较优越的木材的统称,一种是将普通木材经过人工添加化学防腐剂之后,使其具有防腐蚀、防潮、防真菌、防虫蚁、防霉变以及防水等特性;另一种是没有防腐剂的防腐木,称为深度碳化木,又称热处理木;还有一种是天然的防腐木,木材本身纹理深交错,结构粗,质量硬,强度高,干缩小,耐腐,稳定性好。此外还有一类人造木材,如木塑和重竹木。防腐木可以直接接触土壤及潮湿环境,是幼儿园户外场地常用的建材。但很多消费者对于防腐木并不是很了解,选购时容易买到劣质产品,那选购防腐木时需要注意哪些?1.人工防腐木美国南方松南方松生长在美国南部地区,生长周期很短,美国南方松具有美观漂亮的自然纹理外表,而且在所有软木树种中具有最强韧材质,不易受碰撞损伤并极为耐磨,而且有良好的握钉力,易涂装等优点。它的心材比例为10%左右,是非常适合于防腐处理的树种,同时它来源充足,价格稳定,是防腐处理树种的很好的选择。其缺点是在户外使用时变形较樟子松大,尺寸规格小等问题。樟子松樟子松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由于我国对木材限制砍伐,因此市场上的樟子松基本都来源于俄罗斯。由于樟子松是天然林,生长期很长,樟子松原木的心材比例占70%左右,最大的优点是稳定性,好于欧洲赤松和美国南方松。缺点是心材占比过大,防腐处理时很难压注。虽然心材具有一定的天然耐腐力,但是在现场施工时,防腐层很容易被破坏,防腐效果将大打折扣。芬兰木芬兰木,也就是北欧赤松,它的心材比例比樟子松小很多,它的温度性好于南方松但差于樟子松,具有较好的防腐处理性能。其缺点是订货周期很长,需要2-3个月以上,而且欧洲赤松生长于欧洲北部,天气寒冷,树木生长很慢,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市场的需求。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国内,防腐木通常被成为“芬兰木”,这是由于国内防腐木最早是由芬兰进口,人们习惯把防腐木称为芬兰木,其实这是不对的,很容易让不懂防腐木的人误解。山樟木山樟木属冰片香属,属于南美。木材略有光泽,纹理略交错;结构略粗,均匀;硬度中之大,强度高。生材加工容易,切面光滑,磨光性好,把握力强。干燥处理后,经机械或手工加工而成。但山樟木钉钉容易劈裂,胶黏性差,干燥也相对较慢。柳桉木柳桉木材结构粗,纹理直或斜面交错,但干燥和加工较难,干燥过程中稍有翘曲和开裂现象,防腐性能一般,要做防腐处理。其材质坚硬强度和韧性较高,防震性能很好,在硬木中价格算低的但性能比松木类的要好。铁杉铁杉在强度方面,略低于黄松,比较适合做防腐处理。铁杉可以保持稳定的形态和尺寸,不会出现收缩、膨胀、翘曲或扭曲,而且抗晒黑。铁杉可以在常年日晒后仍保持新锯开时的色泽,具有很强的握钉力和优异的粘合性能,可以接受各种表面涂料,而且非常耐磨。2.碳化木碳化木不是一种木材的名称,它是通过在原材料中加入碳化工艺而得名的。市场上大多数碳化木是樟子松和花旗松。碳化木是在不含任何化学剂条件下应用高温对木材进行同质炭化处理,使木材表面具有深棕色的美观效果,并拥有防腐及抗生物侵袭的作用,其含水率低、不易吸水、材质稳定、不变形、完全脱脂不溢脂、隔热性能好、施工简单、涂刷方便、无特殊气味。3.天然防腐木加拿大红雪松加拿大红雪松含有天然萃取物,无需再防腐和压力处理,可以保护木材不受昆虫及真菌、白蚁的侵袭和腐蚀,稳定性极佳,不易变形,使用期限可长达30-50年,是高品质的天然防腐木。特别适合应用于特别干燥或特别潮湿的环境中。在景观中,它可用于露台,阳台,铺成的景观小径,凉亭,室外楼梯,围栏,花架,游泳池周围的地面和沿海平台。巴劳木巴劳木是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一种木材,耐磨性好,开裂少,使用周期长,木材密度高,没有节疤,高度耐磨,握钉力强,切面光滑。适用范围:建筑构件,桥梁,轨枕,电线杆,造船,承重地板,承重家具,细木工,门窗框等。菠萝格(印茄木)菠萝格防腐木有着很好的耐腐蚀性,被广泛的运用在户外建筑中,价格也是进口木材中比较适中的,使用寿命、性价比都是他在市场畅销的原因之一,此外菠萝格防腐木还有着红木的一些特性,红木的稳定性、抗潮湿和白蚁能力都不弱。由于其坚硬的材料,它通常用于户外木材景观,例如户外木桥和木制栏杆。根据不同的来历印尼菠萝格,非洲菠萝格,南美菠萝格,缅甸菠萝格;根据颜色常分为“红菠萝格”和“黄菠萝格”两种。柚木柚木在日晒雨淋干湿变化较大的情况下不翘不裂;耐水、耐火性强;能抗白蚁和不同海域的海虫蛀食,极耐腐。干燥性能良好,胶粘、油漆、上蜡性能好,握钉力佳,综合性能良好。但因含硅易钝刀,故加工时切削较难。4.人造木材木塑木塑指的是使用聚乙烯、聚氯乙烯等代替常规树脂粘合剂,将木粉、稻壳、稻草等废植物纤维混合,通过挤压、成型和其他塑料加工技术制成新的生产板材和型材。木塑具有防水、防潮、防虫、防白蚁,对冷热不敏感等优点,但木塑板相比其他板材会比较脆弱,韧性、抗撞击也是不够强。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特别的小心,要避免重物撞击,还要避免从高空坠落现象发生。重竹木(重竹板)重竹板又称竹丝板,是一种高密度竹板。它是经过一系列除湿,干燥,防腐,防潮,粘胶,高温,高压,刨光等一系列工序加工而成的新型户外防腐板。主要用于室外景观的是高碳重竹(栗色)和中碳重竹(黄棕色)。美国南方松、樟子松以及芬兰木是目前我国市场上用途最广泛的几种防腐木材。综合而言,芬兰木造价偏高,樟子松和南方松在市场上使用更多,南方松防腐木效果会更胜一筹,在现实使用中,也是由于气候差异,我国北方地区较多用俄罗斯樟子松防腐木,南方地区较多用美国南方松防腐木。各类防腐木价格比较价格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在上述列举的几种材料中,天然防腐木的造价比较高,人工防腐木的造价适中,人造木材的价格最低。注:但每种产品会因为品质、产地和厂家不同,市场价波动比较大,上述资料仅供参考。安装注意事项防腐木安装时,一般要到0.2到1厘米的缝隙,具体需要由木材的含水率决定,在选购防腐木时,要选那些含水率15%到30%之间的,这样在安装后,可以避免雨天积水导致防腐木膨胀。在安装防腐木时,五金件最好选用不锈钢的,或者铜制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日后生锈腐蚀,另外注意再连接安装时要先钻孔,这样安装好后可以防止防腐木开裂。防腐木在添加防腐剂时可能会有破损部分,这时应该刷上防护涂料。加上防腐木本身就是半成品,毛糙部分可以在铺完后等含水率降到20%以下时,再砂光一遍,如果想要求更高,可将表面清理干净,在涂刷一层防护涂料。防腐木安装好以及防护涂料涂刷完后,48小时内避免人在上面走动或重物移动,以免破坏了防腐木表面那一层保护膜,当然,有些人比较挑剔,想要更好的防脏效果,可以在防腐木的表面再做两道专用户外清漆处理。防腐木在使用后,最好能定期清洁,用洗涤剂和刷子即可,时间可以是一年到一年半,另外,用木蜡油对防腐木表面做好保护处理,可以增强其表面的防水防污性能。案例赏析

工技不巧

热浪袭来 避暑游市场供需两旺

2018-07-13 20:50 | 中国文化报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秦皇岛沙雕海洋乐园一隅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共同发布《2018年暑期旅游大数据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避暑旅游目的地人气指数”显示,山地游、海域游、草原行成为避暑旅游的三大趋势。因此,本篇针对暑期旅游,甄选部分避暑游以飨读者。草原游多线路并举今年春季全国降雨量普遍偏多,使得各地的草原提前“返绿”,随着气温不断攀升,草原进入了美丽的花季。如今,各大旅行社的草原游线路已全面推出,尤其是内蒙古、新疆等地区的草原游旅游产品已成为热销线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促进科谢红表示,为了使游客可以更好地体验草原的魅力,景区特推出呼伦贝尔草原游,岭东南精品旅游线路,穿越原始林、探寻两极自驾主题线路等20余条线路,线路涵盖海拉尔、呼伦贝尔草原国家公园景区、柴河景区、红花尔基樟子松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向游客完美呈现草原的美丽画卷。每年6至9月是呼伦贝尔草原的最佳旅游季,尤其7月、8月间草原牧草茂盛,适合在草原腹地骑马、垂钓,或在西部的呼伦湖上泛舟。河北坝上草原距离北京较近,或将成为短期自驾游热门。其中,丰宁坝上草原距离北京不到300公里,成为每年夏天游客较多的景区。木兰围场因其景色及完备的配套深受欢迎,在这里游客既能体验原始村落的魅力,又可见到诸多影视剧拍摄的唯美外景。提起西藏,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地区独特的高原风貌,其实,这片圣洁的土地上,也有着别样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将西藏的那曲高寒草原评为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每年的7至9月是那曲高寒草原的黄金季节,草原开阔平坦,多丘陵盆地,湖泊河流纵横交错,神秘一望无际的藏北无人区、众多野生动物的信步闲游,给这个极美的草原披上了神奇的面纱。如果苦于高原反应,鲁朗花海牧场也是不错的选择,景区位于西藏林芝县鲁朗镇。鲁朗花海牧场是目前整个鲁朗山谷内,森林别墅和特色餐饮条件较佳、工布藏族风情和茶马古道等文化体验较为深厚的景区。景区内有花海别墅区,提供舒适住宿环境和特色餐饮。游客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中国美丽的山峰南迦巴瓦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加拉白垒峰。海域游备受欢迎暑期北方海域游主要集中在河北秦皇岛,山东青岛、蓬莱以及辽宁大连等地,据报告显示今年暑期亲子家庭出游占比最高,达到58%。旅游越来越低龄化,暑期携程出游的预定游客中,最小年龄不到1岁。比如,秦皇岛沙雕海洋乐园营销部李莹介绍,考虑到低龄儿童的游玩,景区在水乐园一区设有宝贝水城,可以激发孩子无穷快乐的细胞。海南三亚因其丰富的海域资源位居《报告》中“最受欢迎和游客选择最多的城市”榜单之首。近日,浙江宁波开通D931次高铁动卧列车,同时推出了“铁公海联运”服务,旅客在湛江西站下车后,可直接在站内购买联运车票,不用出站就能坐上汽车,通过轮渡到达海南,从海口通过环岛动车可十分便捷地到达海南东西海岸的各个地方。此外,列车沿线的阳江海陵岛、茂名的放鸡岛、浪漫海岸,湛江的沿海沙滩以及福州、厦门、潮汕等地的海岸风光都可让游客尽收眼底。广西位列《报告》中“暑期跨省游最具人气省份”榜单,其北海市北部湾海域的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死火山岛,整个涠洲岛都随处可见火山岩的痕迹。东侧的贝壳沙滩、五彩滩是岛上热门的日出观赏地,如果游客喜欢轻松与悠闲,位于东海岸著名的环岛路是不错的选择,道路中间是黑色的沥青,两旁是红色的沥青,非常优美。沿途海景极具原生态气息,不论是徒步,还是租上一辆自行车或电动车骑行,都是非常不错的体验。入山避暑成常态在众多避暑游产品中,入山避暑受到许多游客偏爱。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中,除北戴河外,分别是河南省信阳市的鸡公山、浙江省湖州市的莫干山、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可见入山避暑有着悠久的传统。山区温度偏低,加之空气质量较好,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青睐。吉林省长白山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多风,秋季多雾,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山区平均气温在零下7摄氏度至3摄氏度之间。这种温度的差异让长白山成为理想的避暑胜地。其天池因水质极其清澈、谷底森林的奇特及长白山怪坡吸引众多游客。此外,我国著名的五岳名山、山西省太行山以及相邻的黄河壶口瀑布因其地貌与特殊性成为热门。除了雄伟壮丽的山区自然景观,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每年接待大批游客前来。由于这里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游客可在沧桑的时间印记中感受清初的繁荣昌盛。山庄的西北山顶是观光的最佳地点,可以将整个承德的风貌都映在眼中,承德著名的外八庙,宏伟壮观与金碧辉煌都可以一并领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新奇刺激的项目应运而生,游客在追求刺激的同时,也应注意安全问题。涉水项目因具备较强的观赏性、娱乐性和刺激性,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参与涉水项目应注意安全,提前了解急救设备与仪器的质量情况,学会使用设备,不到非法或保护措施不健全的涉水区域进行游玩,以防发生溺亡事件。在野外游玩时应严格按照景区规定线路为行进标准,不在旅游探奇中盲目追求刺激、铤而走险。露营应注意用火安全,随时关注气候的变化,预防气候突变带来的危险。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自驾游或到当地搭乘交通工具旅游。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自驾游时应注意交通标识,严禁疲劳驾驶。选择当地交通工具时,要择有运营资质的交通工具,听从专业人员安排,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此外,游客在旅途中还需要注意防盗、防骗问题,尽量少携带现金,如果条件允许,也可购买旅游意外保险,保障出游安全。(原标题《热浪袭来 避暑游市场供需两旺》,编辑 王志)

撒米

「农民日报推出《特困片区脱贫记》系列报告文学①」跨过一道道梁

为庆祝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记录这一光辉历程,从2月18日起,农民日报将连续推出《特困片区脱贫记》系列报告文学。“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摆脱绝对贫困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高高树起的不朽丰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经过8年持续奋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为见证、记录这一伟大历程,农民日报派出30余名骨干记者,深入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进行蹲点采访,把镜头对准深贫地区,把笔触聚焦战贫一线,充分展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人民实干苦干、摆脱贫困的生动实践,深情讲述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奋力战贫的感人故事,努力呈现全体人民共襄盛世、同享荣光的美好图景。这组系列报道共有14篇,充分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手法,将新闻性、政论性和文学性融为一体,全景再现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波澜壮阔的减贫历程,深情书写中华民族脱贫奔小康的伟大史诗。【《特困片区脱贫记》系列报告文学】吕梁山区篇:跨过一道道梁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邓保群【导读】朔风十月经吕梁,两岸峥嵘胜太行。昔日“地拥黄沙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如今何以满目绿色?陕北那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川上,人们究竟施了什么魔法,将它们改造为独树一帜的杂粮优势种植区?那些扬鞭千里“走西口”的“雁行客”可能从未想过,一两百年后,一批又一批的“守家婆姨”竟然谱写出一曲新的《出吕梁》……黄河东去三千里,山花烂漫无穷尽。朴素而智慧的吕梁人,从不因大自然的困厄凄凄艾艾,更不囿于传统中的桎梏而裹足不前,他们以无与伦比的执着,一次次刷新着这片黄土地上认知和实践的极限——吕梁山和太行山就像包饺子一样,将山西西部和陕北东部山地上的20个县卷了起来。这条狭长区域的最北端,是“渺然塞北雁归来”的陕北榆林。才到11月,早晚的气温就降到了零度以下,榆林市区100多公里之外的毛乌素沙漠,早已天寒夜长,风气萧索。我们的车子一会儿在山脊上缓慢攀爬,一会儿迅速下到谷底,在人头攒动的地方,掀起齐腰高的飞尘;在羊群踏过的地方,为旁边的平房上又增一层灰土;在车轮碾轧的地方,发出一溜黏滞的响声,并留下一片混沌的黄云。这些尘土要很久之后,才会重新落回地面。大自然对这片土地似乎格外吝啬:它让这里的降水少而集中,仅有的雨水冲走了土质疏松的黄土里的养分,只剩下千疮百孔的贫瘠;它扬起来自西北塞外的风沙,遮蔽好不容易钻出土地的庄稼;它驱逐雨露、长降白霜,让此地十年九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沿着吕梁山脉,是吕梁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北至陕西榆林南至山西临汾四个城市的20个县区,400多万人口生活于此。我们听说,朴素而智慧的他们,一辈子和土打交道,懂得山懂得地懂得泥土,不会听从任何人的瞎指挥,因为他们相信,只有了解和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才有权利对这片土地做出安排。我们还听说,在漫长的与大自然冷酷的一面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们把沙变成土,在土里巧种粮,然后又花大力气,用树把土一层层地固在这片大地上。他们也不是从未离开过,可每一次离开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用命挣的钱回乡建设这片土地。他们被称为“土老西儿”“土老帽”,其实,他们是最爱土、最惜土、最懂土的一群人,这种对“土”深沉而执着的热爱,如果你不挨得近一点,根本不会理解。山风清冽,不停地钻进车里,裹挟着淡淡的、焦香的草木气味,似乎整个大地都有起伏的呼吸声,宽广而又充沛。车窗外,疾速闪过一排排榆林地区特有的“砍头柳”,它们重新生长出来四散的“蓬头”像极了一朵朵花,盛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而我们乘坐的汽车,则像一只渺小的流星,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匆匆划过。自北向南,我们的吕梁行,开始了。捏沙成土“挖出一锹,树坑立马被沙填平;大风一起,刚栽的树苗就盖在沙底下;中午一两点钟的太阳真毒啊,地表温度能达到45℃,踩着滚烫的沙子担水浇苗,一瓢下去,水冒着泡马上就干掉了。”46年前,在毛乌素沙漠腹地,榆林市补浪河乡黑风口,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与眼前这片荒沙铆上了——没有苗,她们翻沙越梁,到20多里外的王家峁背,人拉肩扛,每人负重七八十斤;没有土,她们推着木轱辘小车,连续60天从其他地方挖来5000立方米黑土,垫出80亩育苗地。坡上起风,前一天辛辛苦苦栽下的幼苗被黄沙掩埋,她们用手一把一把刨开黄沙;土筐不够用,她们把衣服脱下来,装上沙子往外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女子民兵治沙连部分队员合影。白天,姑娘们揣着高粱馍馍和盐巴干活,到了吃饭的点儿,大家面对面围成一个圈,用衣服裹住脑袋和饭碗,扒拉进嘴里的,是半碗饭来半碗沙。夜里,一望无际的荒沙滩上,孤零零的几栋柳笆庵子亮起烛光,姑娘们就着光给百十公里外的父母兄弟做冬衣、纳鞋垫……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一代治沙队员席永翠已年近古稀,跟随着她的讲述,一群年岁未及桃李的姑娘,从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从黄沙弥漫中向我们走来……46年来,治沙女民兵换了14任连长,始终保持着54位“铁姑娘”的建制。她们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畜草、花棒、彩叶林、樟子松等4920亩,栽植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4万亩。站在补浪河林区的瞭望台往下望,朔风吹过林海,满目绿色,很难想象这里的人,曾经是如何赌上青春搏上命,一茬接一茬地扑在沙地上。席永翠依旧保持着“铁姑娘”的快人快语:“不治沙,家都得被沙‘吃’了。”彼时,榆林的黄沙到底有多肆虐?“地拥黄沙草不生”。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早从明朝起沙患已成规模。沙夺良田、沙进人退,人与沙的拉锯战中,流沙吞噬了一个又一个村庄,怒涛似的大举南下。挡得住匈奴铁骑的长城挡不住风沙,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间,黄沙一度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掉了半座城,榆林城被迫3次南迁。昔日毛乌素沙漠景象。我们走村入户,各处探访,牵扯起乡亲们关于那段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到春季和冬季,西北风就强劲起来,刮起的沙子拍在脸上,生疼,一天到晚看不到太阳。每次劳作回家,都变成了“出土文物”,眼睛里有沙,耳朵里有沙,全身都是沙!头天睡觉,门关上了,沙子就像是从地下钻出来的,趁着天不亮在门口堆了半米深,把人堵在家里。出去放羊,羊羔被沙子压住,竟站不起来。沙子还会“吃人”!风沙来了,放羊的大人一时顾了羊,没顾住娃,娃娃就这样被埋了。挨着这样的荒漠,让人怎么活呀?很多榆林人选择走西口。但更多的人留了下来,与风沙抗到底。治沙,就是治苦,治穷。改造荒沙滩,就是改造榆林人自己的命!1959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生态治理在这里展开,数十万榆林人扛起镐头、挥动铁锹、推起架子车、背上树苗,挺进毛乌素沙漠。1978年,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20世纪80年代,榆林推行承包治沙造林,榆林治沙成为中国治沙的一面旗帜。进入新世纪,榆林采用“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技术,让毛乌素沙漠披上了130万亩“樟子松”绿。之后,长柄扁桃、沙棘等百万亩基地建成,油用牡丹、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积极推广。2018年,全市林业总产值71.2亿元,榆林人彻底把沙变成了土,又开始把土变成金。截至目前,榆林的沙区植被覆盖度提高到60%,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860万亩流沙变为绿洲。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现已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榆林人把流沙“拴”住了。难怪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摄制组在榆林已经找不到一块“理想的”沙地,只能跑去内蒙古取景。不过,电影中邓超饰演的“乔树林”就实打实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就是在沙地上种出苹果来的张炳贵。在寻找张炳贵和他的沙地苹果的路上,时而闪过一排排“砍头柳”,粗短的身躯,头顶着蓬乱的枝条。这枝条砍下来可以做树苗、做农具、编织成笼成筐、生火做饭……三五年之后,扦插的新枝又成材了。这个地方,连树都有奉献精神。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横山区赵石畔镇赵石畔村。20年前,干了几十年小流域治理的张炳贵从横山水保局工程师岗位上退休,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大亮山义务植树的事迹,“人家地委书记都受得了这个苦,我老汉莫不能也把这荒沙梁种绿了?”他与赵石畔国营林场签订了承包300亩荒沙低产林场的合同。说是“荒沙低产林场”,其实就是望不到边的沙梁。作为水利工程师,张炳贵太了解沙梁的脾气了。雨天,水来多少就走多少,不仅水要走,还要带着黄沙和仅有的一点点薄土,在沙梁间的低坝地冲出一条泥沙流来;晴天,这沙梁横在没有遮挡的日头底下,干绷绷地存不住半颗水珠。“老张是胡搞哩,这地方能干成啥,他是要把人民币撒在沙梁上!”乡亲们看着搬上山住的张炳贵,直咂嘴。不幸言中。搭葡萄架、种枣树、栽杏树,折腾了五六年,任凭老张和他的树们怎么努力,就是没办法在流沙上扎住根。稀稀拉拉的树林成了羊和野兔的天堂,树皮被啃了,树叶被嚼完了,乡亲们打趣他:“老张啊老张,还收啥果子,直接搂草打兔子吧。”沙梁上不通水不通电,老张和媳妇用摩托车驮着水桶上山,用煤油灯、手电筒照明。种不成树,就先种草,种蒿。流沙固定住了,再用整车的农家肥铺进沙里,深翻入地,硬生生把沙“喂”成了“土”。几年下来,老张的荒沙梁上,高养分土壤厚度达到了十几厘米,种下去的苗子,眼看着扎住了根,攒足了劲儿,开始往高蹿、往粗长了。“多活一天就多干一天,不能把事情撂着不干。”张炳贵的人生哲学很简单。2009年,张炳贵将目标瞄准了苹果树。这次,他押对了宝。通过嫁接山定子苗的方式,张炳贵培育出了一种新型苹果树:它不仅耐寒耐旱,还适应榆林本地气候,在沙地上长,不仅成活率高,而且苹果颜色好、香味浓、脆甜爽口、富含维生素C和矿物质,沙地苹果一亮相,就结了满果园!2009年,张炳贵在沙地上种植苹果树。2018年6月,他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登记了“芦河沙地苹果”,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得注册的沙地苹果商标。张炳贵说,这些年摆布果园,累计投入达300万元以上,期间,榆林各级政府也积极协助他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所以他现在无条件地与乡亲们分享果树种植与果苗管理技术,齐心将沙地苹果的种植潜力发挥出来。如今,榆林市沙地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张炳贵从树上拧下2个苹果给我们尝,这果子个头不大,可结结实实,吃起来甜、香、脆,像极了其貌不扬又扎实肯干的榆林人。“您终于完成心愿了。”我们向张炳贵祝贺。他蹲下身,用手扒开表层的黄土,深层的黄沙露了出来。他捏起一把,沙子从指间流出来,“我这个老汉啥时候能把这几百年上千年吹来的沙黏成了土,心愿才算了。”“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84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那本《红星照耀中国》的书里,记述了西方人第一次看见陕北浩瀚无边的黄色海洋和连绵起伏的丘陵沟壑时所作的论断。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官员到陕北考察时,他们还是发出了同样的叹息。2018年6月14日,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却选在榆林举行。凭什么?凭的是将这座昔日的“沙漠之城”变成“绿色之城”的事实,凭的是把荒沟废壑变成沃野良田的成效。无数西方人盛赞:这真是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陕西榆林毛乌素沙漠治理效果。这里的人们就是这样一边被环境规定着,一边又改变着环境。他们不会因为飘落在大山荒漠中而凄凄艾艾,他们在困厄的境遇中认识自己,锤炼自己,升华自己。在他们仰望或远眺的目光下,无论设定什么目标,永远都不会成为终点。他们还将以无与伦比的执着,一次次推翻认知和实践的极限。掘土生金一定是造物主一不留神,把调色板上的黄色颜料全都倾洒在了初冬的忻州。沿路延绵的山地、丘陵层层叠叠,直伸天际,我们的车穿行在这黄色的冰海冻浪中,仿佛飘荡在大海上。冬风似剪刀,到处都是簌簌落叶。落叶也是黄色的。就连正午的阳光,也被这样的色调稀释掉几分暖气。这也难怪,这里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地、丘陵占了全市面积的89.4%,一入冬,遍地黄土的底色展露无遗。这黄土堆积成的一道道峁、一道道梁,地势起伏大,高低悬殊,无霜期短,让这里形成了以杂粮为主的旱作农业区。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这里种植了15大类、600余种杂粮,种植面积保持在35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60万吨,堪称“小杂粮王国”。辖域内的神池县是“亚麻籽之乡”,五寨县是“甜糯玉米之乡”,静乐县是“藜麦之乡”,岢岚县是“红芸豆之乡”……一路朝向东北,我们抵达岢岚。作为忻州的版图大县,这里人均耕地面积高达11.2亩,但县城很小,只有几条街,人也少,全县才8万多人。山多地广人稀,人们的思想、眼界似乎被“压住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对照系就是黄河对岸的陕北,自己觉得自己了不得:就算跨过黄河,其他人还不是和咱一个样?都是土里刨食的人!他们坚信,人就应该踏踏实实在土地上干活,天底下最不亏人的就是土地。接受新鲜事物,对他们来说格外地难。年平均气温6.2℃,平均无霜期只有120天左右的天地里,除了种植跟他们自己一样,所需极少、生命力极强的小杂粮,似乎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他们种谷子,因为需要的肥料少,但谷子喜高温,长在岢岚,收成就打了折扣;他们种马铃薯,但为了省钱不买新种,品种越来越退化,品质越来越低;他们也种玉米,但这里积温不足,产量没有优势;这里适宜种莜麦,但成熟后最怕起大风,一场风起,又小又轻的莜麦飘走大半,侥幸留在秆子上的,只剩次品;20世纪末,岢岚县还推广种葵花,种了六七万亩,但恰遭秋雨滂沱,菌核病大面积传播,葵花籽全烂了,该产业被迫退出。最令人头疼的还是雪季来得太早,只消一个晚上,雪压了半米深,来不及收的玉米只能撂在地里。雪化后人还能落下多少口粮,全看老天爷的心情!要是种的是土豆,那更是苦,需要把20厘米的冻土砸开。最担心的还是开春时节骤冷,苗被冻一下,全死,一年颗粒无收。70多岁的老汉刘拉生说,他是一个道地的庄稼人,以前谁家地撂荒了,不种了,他就借过来种,年底给人家几袋土豆当作“租金”即可,没人会计较。广种薄收,岢岚的土地就是这么不值钱。60岁的农民刘保旦回忆,80年代跟对象逛街,姑娘提出去逛庙会,可刘保旦口袋里连10块钱都没有,“扣了路费饭费,连给姑娘买身衣服的钱都没有。”刘保旦耍了“滑头”,谎称拉肚子,硬是按下了姑娘进城的念头。庙会糊弄过去,刘保旦回家东拼西凑,欠了一屁股“饥荒”,凑齐了400元的彩礼成了家。到了壮年,他和老婆拉上一头骡子一头驴种50亩地,起早贪黑,地多得种不过来,可口袋里总是空的,掏不出几个油盐钱。“岢岚是养穷人的地方。”岚漪镇北道坡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告诉我们,岢岚的农民都是时间管理大师,自有一套“土地上的智慧”——五月,冻土刚刚有一点松软的意思,农民们急慌慌下地,点豆种、种荞麦、播胡麻。3个月下来,割倒豆子、荞麦和胡麻,来不及收拾,先垛在地里,忙不迭地种秋玉米。玉米种下了,趁着玉米拔节抽穗的工夫,打莜面、碾豆子、榨胡麻,忙完这一茬,老天就该下雪了,如果能趁着大地上冻前把玉米抢回家,这一年老人孩子们的肚子就是圆的。从五月到十一月,老天只给了岢岚半年适宜生长的光热,岢岚人与时间赛跑,把这点光热用到了极致,也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压榨到了极致。劳作啊劳作,这片贫瘠苦寒的土地,终究养住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多少年,甭管大灾小难,岢岚几乎不出乞丐,土里刨个坑坑,总能吃个窝窝。”王云提起这茬,挺了挺腰杆。也许是大自然看岢岚人太辛苦了,给他们送来了红芸豆。岢岚的红芸豆。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只出现在欧洲国家食谱上的红芸豆被引进岢岚。仿佛是大自然的馈赠,岢岚人的眼睛亮了。5月播种,9月钱就能装进口袋。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买农资时赊的账也能及时还清,还留出了种玉米和土豆的空当。200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自发种植红芸豆。但料理红芸豆的困难也突出:种植精细,采摘费工费时。首先是出苗难,雨后,太阳一晒,土结成皮,这时候就需要抠开泥土,让苗一棵棵地露出来,再覆盖地膜;成熟期一到,先拔植株,干燥一些后,把植株运出来堆积好,彻底干了,拿棍子轻轻敲打出豆子颗粒,有的则需要一颗颗剥出来,没有机械化的年代里,全靠人手。山西粮油农产品进出口公司董事长刘江是个“芸豆通”,黑龙江和新疆也种红芸豆,但是那边光照不够,着色不够红,而且长得太饱满,豆子把自己涨破了,不适宜做罐头。岢岚的红芸豆品质比美国的还好,90%可以进入高端市场,是全世界最佳的罐装红芸豆的原料生产地。“可以说,是红芸豆选择了咱们岢岚。”刘江说。这片土地上的人,肯干也执拗。看到了红芸豆的好,岢岚人就一直种,一直种,在2010年种成了“中华红芸豆第一县”和全国最大的红芸豆出口基地。从此,头上顶着漂亮的光环,眼前的日子也逐渐发生改观。红芸豆,让岢岚人懂得了,一定要找出一条让土地值钱、让庄稼人的辛劳值钱的突围之路,不然,这里永远只能是“养穷人的地方”。岢岚县红芸豆加工车间。小富即安的心态被冲破,前进的脚步就不再停歇。岢岚人又往前迈了一大步——他们开始想着法子种蔬菜了。种蔬菜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愿意把马铃薯叫作“菜”,那么这种作物曾经是岢岚人乃至吕梁山区的人桌子上的唯一的“菜”。多少年来,岢岚人的饭桌上没有菜,地里更不种菜。在日子已经天翻地覆的今天,你走进岢岚,他们对你最大的招待,还是炒洋芋、蒸洋芋、炸洋芋,是荞麦面皮裹上马铃薯馅的蒸饺,是马铃薯做皮,和上荞麦面丝做馅的炸丸子……2018年的仲夏,全国大部分地区正热得“下火”,处于叶菜生长的“夏淡”时节。一个山东寿光人到岢岚租种了几亩地试种菠菜。此时的岢岚,早晚已经需要穿长袖,菠菜有了“乘凉”的环境,一茬接一茬长得猛。寿光人找来王云合作,王云负责在村里协调流转土地和用工事宜,寿光人负责把菜卖到深圳去,深圳那里的蔬菜经销公司每亩每年付给村里4000元,包圆儿。岢岚的土地,从来都没有这么值钱过。和所有老实巴交的岢岚农民一样,王云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这“便宜”为什么这么大,他决定“自己去看看”。背上行囊,出吕梁山,出省,下到“十万八千里远”的深圳,王云看到,各种蔬菜被冷链物流车一车车地从全国各地发过来,再被包装成一包包精致的净菜摆上超市的柜台。他搞明白了,自己村头种下的菠菜是要供港的,不仅各项安全指标符合要求,而且口感鲜甜,在深圳蔬菜交易市场上,好多公司抢着要。“不包圆儿了。俺们负责品控和物流,你负责市场,不管赔了赚了,咱们六四分成。”王云回到村,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购进了一台冷链车。菠菜从地里收上来,马上整箱包装进车,当天就发。到了深圳出港的时候,一棵棵菠菜支棱着叶子,仿佛还带着吕梁山里清晨结下的露珠。2020年,北道坡村的蔬菜基地扩展了200多亩菠菜,每亩产值上万,除去各项成本,每亩净赚6000多元。增强商品意识,升级物流方式,拒绝“旱涝保收”,愿意在承担风险的前提下去市场里搏杀、锤炼,终年面朝黄土的岢岚人终于抬起头来,看到了土地连接着的广阔市场,那是“土老西儿”们的新天地,等着他们去大干一番。作家韩少功有一段话说得很精彩:什么是生命呢?什么是人呢?人不能吃钢铁和水泥,更不能吃钞票,而只能通过植物和动物构成的食品,只能通过土地上的种植与养殖,与大自然进行能量的交流和置换。这就是最基本的生存,就是农业的意义,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只能以土地为母的原因。我们仔细咀嚼这些话,回想在岢岚一周的所见所闻,生出这样一种认知来——人没有花草树木那样深的根,土地深处的东西恐怕未必了然吧。人主动或者被动地把自己掩埋在眼前的事务里,有时候应付得暗无天日、疲于奔命。可是,人一旦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也就慢慢熬出了头。黄土地上的出走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头,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走西口”是明清以来晋、陕等地贫民、商人越过长城到口外地区谋生的移民活动。“口”是指在明长城沿线开设的“互市”关口。从清代前期开始,尤其是遭遇灾歉和战乱之年,山西人奔赴口外谋生的队伍就越来越大,其中农民约占八成以上。于是,这首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走西口》就会在一两百年前的许多村口、路边响起。“走西口”的农民绝大多数是为了生存,“地赖”“土瘦”,祖辈们为了活命,才去口外讨生路。农人安土守家,他们就像长在土地上似的,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轻易奔走他乡觅生活。“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的一贯理想。而且,即使移居他处,也是暂时打算,大抵并不准备永远离开故土。人们把“走西口”过程中那些春去冬回季节性迁移的男性劳动力形象地称为“雁行客”,留守在家的女性称为“守家婆姨”。男人在家时,女人到田地里帮把手,其余时间做饭、生孩子、奶孩子。当“雁行客”背井离乡,“守家婆姨”就承担起家庭的全能型角色,照看上下老小、家里地里,甚至村里死了人抬棺材、打墓坑、埋死人都要靠她们顶上去。对于男人来说,“走西口”是寻找机遇,也是直面考验,在挣到钱之前,谁都说不上自己究竟是不是好汉。对于留在家里的女人来说,一切都是煎熬,在地里忙乎一年,生不出几个钱,回娘家想带点礼物,扯些好看的布做件新衣裳给母亲,或是买点烟草给父亲,得从已经空落落的牙缝里搜,向已经咕咕作响的肠胃里刮。这里的人生于土固守土,却又一直没有停止过走出土的抗争。当男人怀着希冀或迷惘的心情走向关外辽阔天地,试图以强劲筋骨撑开另外一片新天地的时候,他们的女人看着驼队远行,在土墙上刻下横竖线计算着丈夫的归期。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男人涌入农民工大潮,在全国各地奔忙,妻子也只能从电话、电视里来了解自己的男人和那个外面的世界。行至吕梁山区的中段吕梁市,我们听到的故事突然就转了调性。从这片土地上出走的大军中,有了女人的身影,不是一个两个,是一群两群,是成千上万。她们叽叽喳喳,她们“不安本分”,她们不再只站在村口、路边唱起送别的歌,她们把歌唱在了走出大山,走出黄土地的征途上。“2016年,村里突然来了工作队,鼓动妇女参加市里的护工培训,不仅不收钱,还发米发面。”坐在对面的许艳平激动地拍了一下桌子,“那段时间,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新鲜名词,家政、康养、学区房、护照……”许艳平在做培训。资料图许艳平有了出去做“月嫂”的想法,家里顿时乱了:婆婆觉得自己家的孩子都顾不过来呢,还跑外面给别人家带孩子;丈夫怒气冲冲,说老婆出去当保姆让他没面子;儿子以沉默表示不支持,女儿则直接对她说:“妈妈你觉得赚钱重要还是我重要?”这种家庭阻力颇具普遍性。护理工作经常被人视为“低人一等”,“伺候人的活儿”。工作队到村里宣讲培训政策,媳妇们三两成群地结伴去听,男人们趴在窗户边偷偷地看,他们也不惮表露心思:好不容易娶了个媳妇,让她们出去看了大千世界,跑了怎么办!还有些更难听的闲言碎语:说的是当保姆,谁知道干啥呢!许艳平来自吕梁市临县小高家塔村,为了一双儿女读书,在吕梁市郊租了一处房子。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许艳平在学校门口摆过水果摊,当过保洁员,用她的话说:“啥苦都能吃,啥罪都愿意受。”可一个女人家,能有多大能耐呢?吕梁人对农家妇女有个形象的称呼,叫“三转婆姨”——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孩子转。2015年的除夕,许艳平正围着锅台转,发现家里的盐用完了,她摸遍自己和老公身上的口袋,交齐了郊区小平房的房租、孝敬完老人、还清了孩子上学一年欠下的“饥荒”,两口子的口袋里,加起来还有一块钱——不够去超市里买袋盐。“当家的,你说啥叫面子?咱顶着一张脸,洗得再干净,谁给咱一桶油一袋面?家里没盐下锅,这才是没面子哩。”安顿好一家老小,许艳平钻进被窝,细声细气地跟丈夫说体己话,“咱还想让孩子吃几顿少滋没味的年夜饭?”郊区的平房里暖气不足,丈夫紧了紧身上的被子,没同意,可也没再反对。许艳平坐进了临县职工学校的护工培训课堂。小学都没读完的许艳平使出了“吃奶的劲儿”。上课跟不上,追着老师的课件逐页拍照;晚上把课堂上的内容抄成一张张小卡片,那些不认识的字,看不懂的词,对着字典一个一个地翻到深夜;早晨六点,她围着操场一圈圈地转,等八点上课铃响,昨天的一厚叠小卡片背得烂熟。“艳平这是要考大学哩。”同乡的婆姨笑她。40天后,许艳平顺利通过考试,持证上岗了。“不愿意再借钱,一块钱也不愿意再借了。”一起参加培训的七个同乡“婆姨”都转身回了乡,只有许艳平憋着一口气来到了太原的家政公司。那时候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未来三年时间里,她南下过深圳,北上过北京,从普通月嫂干到金牌月嫂,工资一级一级从几千元涨到上万元。她更想不到,凭着过硬的业务本领和良好的口碑,她拿下了吕梁市护工技能大赛的第一名,被评为“感动吕梁”年度人物,当选为山西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9年9月,胸前飘扬着“吕梁山护工”的胸牌,许艳平和她的另外12名护工姐妹出现在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吕梁赛区的跑道上。这一次,她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将吕梁山女人的荣光,高高地举过头顶。吕梁山的女人,一直勤劳而美好,却从没有如此扬眉吐气过。“收倒秋,就进城;干啥去,当护工;为了啥,要脱贫;行不行?”“行!”每年,新的一批吕梁护工即将扬帆出征时,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都要去为护工大军送行:“农家妇女走出大山,看起来是一小步,实际上是一大步”,李正印给“三转婆姨”们打气:“市委、市政府就是你们的‘娘家人’,我们把后勤服务做好,你们放心大胆地走出去,稳稳干,好好赚。”毫不夸张地说,时代给了吕梁女人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吕梁女人走出了“十万护工出吕梁”的大气磅礴,走出了一部新时代的“吕梁英雄传”。她们有的已经开始回乡创业,开办护工培训公司,给更多的吕梁姐妹铺路搭桥,成了那个为大家“蒸馒头”的人。她们有的学英语、学日语、学礼仪,精湛的业务水平通过了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家政行业的认可,准备带着吕梁护工的金招牌漂洋过海了!曾经,“走西口”的吕梁男人扬鞭千里,顶着风险,驮载着英武气,捎带着口内口外的风土人情,缔造出一个南来北往的经济血脉。今天,“吕梁山护工”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写了“守家婆姨”的人生轨迹,迈进了城市的门槛,与男人们齐头并进。这既是鲜明比照的两组人间风景,又是几辈子的社会理想在吕梁大地的充分展开:从祖祖辈辈赖以安生立命的黄土地上走出去,实现人生的安稳与跃升,又拖牵着建设家乡的情愫,以异乡人的生活节奏编织起自己的生活愿景。土地上的创新车子继续向南。随行的一位干部在车上和我们闲谈。他说,因为水土宝贵,种树在吕梁山区已经从一种传统上升为一种情结,连几岁的小孩子都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去种树。这地方种树可不易,人把绳子绑在腰上,吊在半山腰,像壁虎一样攀缘着崖壁,用镐头刨出一个个浅坑,撒下柠条种子。后来,为了降低危险系数,他们又采取“抛种”的办法:把柠条种子裹在泥巴里,往崖壁上扔,让泥团粘在山崖上。抛投植树法安全了很多,不过,成活率很低。种树也成了吕梁人的一项“营生”,包下工程,就能挣钱。虽然不少地方“年年种树不见林”,但是“活一棵算一棵吧,种总比不种强”。近几年倒是好多了,成活率比以前大大提高,不少人靠种树脱了贫。大宁县曲峨镇榆村村民在种松树。“为啥效果变得那么好?”我们好奇。“我带你们到临汾大宁看看去。”沿着盘山路一路上坡,满布苗木的鱼鳞坑排列有序、漫山遍野,新栽植的松柏迎风摆动。站在山峁高处,林风浩荡扑面,谙熟林业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宁县林业局林权服务中心主任桑建平给我们介绍:20世纪70年代,大宁造林时栽树技术低、操作不规范,效益很低;到了80年代中期,县里组织造林专业队,提高了技术水平,可效益并未明显提升。总结经验时发现,这些专业队里的成员来自不同地方,集中一段时间栽树后就解散了,树要成活,三分栽七分管,管护不力,一片林子会死一半;后来县里采取公司造林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招投标,让公司来承接造林项目,希望以利益来驱动管护效果,干了几年后,又发现了弊端,这些公司造林时层层转包,真正用于栽树的钱,所剩无几,往往偷工减料,糊弄了事。桑建平点起香烟猛嘬几口后说,2016年,在林区干了几十年的王金龙调任大宁县委书记,推广合作社购买式造林。造林进度、质量几乎是飙升状,老百姓的参与热情也高涨。为了弄清楚合作社购买式造林的工作机理,我们来到王金龙办公室。王金龙几句话就把重点拎了出来:购买式造林,就是根据政府规划设计,由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主体的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经过竞价和议标,与乡镇政府签订购买合同,合作社带头人自主投资投劳造林,当年验收合格后支付30%左右工程款,第3年成活率验收合格,支付余款。我们听明白了,大宁的造林核心原则有二。一是种下树不算完,树成活才算;二是政府出造林的钱,但是这钱得让贫困群众挣大头。前者增绿,后者增收,两全其美。大宁的造林还有很多“新花样”——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150万元,对全县未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生态林和达产达效前的经济林进行补贴;建立森林市场。依托县不动产交易中心,确立林价体系,让拥有林地的老百姓可以盘活林权,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探索林业碳汇扶贫。开发和销售生态扶贫林业碳汇CCER(国家认证自愿减排量),依据林木固碳释氧量给林农以经济补偿,盘活碳汇功能,增加群众收入;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扶贫。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县域龙头企业成立专业合作组织,群众以个人拥有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以及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以股权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把优质林地变成老百姓最佳的理财产品。而且,它能成功实现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目标。”王金龙说。“你们一会儿去合作社看看具体情况,也和当地一些贫困户好好聊聊,能更直观地了解我所说的。”“以前造林,相当一部分人出工不出力,反正是给‘公家’干活。况且,这只是图温饱的活计,干事劲头小。”68岁的冯还堂种了大半辈子树,参与了造林的各个阶段。他认为直到购买式造林政策的出现,山坡的面貌才大变。他所在的白村有14户贫困户加入造林专业合作社,共承接了3500亩林地,2019年经国家林草局专业队伍验收,保存率达到96%,大大高出国家标准(80%)。而且,户均拥有250亩林子,按不变价格、重置成本计算,户均拥有20万元且以复利增长的林木资产,并将长期获得生态效益补偿或者经济林收益。经济收益带来的喜悦,新的造林机制使得人们更有成就感。“苦干实干六十天,工资挣下八九千。自己地里自己干,长远眼前都合算。不仅挣得多,林木资产还是自己的。”冯还堂说。仿佛是那只亚马逊的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购买式造林构建的制度体系,获得了显著的乘数效应。2016年以来,全县完成造林21.67万亩,带动5290户贫困户15883人实现脱贫,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6.66%,全县购买式造林、深化农村改革和资产性收益累计增加村集体、群众经济收入1.21亿元。制度适用范围不断扩大。大宁县、农村简易道路养护和农田水利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纷纷开始采取议标的方式,择优选择由党支部发起成立,经身份确认、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全体村民自愿加入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承建。购买式造林的制度创新,开始演变成一场席卷大宁乡村建设领域的“变革风暴”。大宁县曲峨镇造林一角。蝴蝶翅膀扇动所引起的风暴没有止步于大宁。事实上,早在2018年,大宁县的扶贫造林合作社的模式就在吕梁山区,在山西全省推广。随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的通知》。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的时间里,大宁的探索在全国1.2万个合作社中得以实践,这种模式吸纳了10万以上贫困人口就业,带动了30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夹在山塬与黄河之间的小城大宁,是我们此次吕梁之行的最后一站。这些一直被我们认为落后、保守、喜欢固步自封的“土老西儿”们,不仅在这片地上进行着持续不断地耕耘,甚至已经开始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引领的这场席卷全国山川林地的制度创新,让我们再度对这片土地上源源不竭的生命力肃然起敬。千百年的风雨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把脚下这块土地切割得支离破碎。然而,短短十几年间,人们在那一道道峁梁一道道川上,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粮则粮,他们是如此巧妙地适应了自然、改造了自然,构筑起多姿多彩的生命家园,即便是我们这些异乡人,在短暂的走走停停中,也能直观地意识到他们与这片乡土之间的血肉相连。所以,连日的所见所闻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冬季黄土地特有的原始而朴素的苍凉感,更多的印记似六月麦田里即将开镰的金黄,排场而不热烈,灿烂却不张扬。他们有的人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却将这片土地变得不再是曾经的模样。他们有的人迈出沉静的步伐走出这片大山,越走越远,一路奔忙一路推进,一路收获一路经营,将这片土地赋予他们的力量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山花烂漫无穷尽,黄河东去三千里。我们把时间和空间一起浓缩,将一道道风景、一个个故事存入记忆,放弃概括,保留感性,零零散散,星星点点,却烘托出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是我们的人民,这是我们的土地。他们怀着真诚的希冀与憧憬,耕耘着,播种着,收获着,昂首阔步地走向远方。再见,吕梁。再会,吕梁。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郭少雅 邓宝群设计:崔鹏家监制:王澎;编辑:裴逊琦

无罪

毛乌素沙地治理一线报告:久久为功迈向生态文明!

橙红色的沙棘果紧抱枝头,柳树上坠满黄叶,油绿的松树成行成片……深秋,广袤的毛乌素沙地上叠翠流金。登高远眺,耳畔松涛阵阵。“过去一刮风就起沙,有一年出现过82场沙尘天气。看看现在,有风无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业和草原局局长韩玉飞感慨地说。毛乌素沙地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杭锦旗等7个旗区境内,是我国4大沙地之一。60多年来,当地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接力播绿,如今,沙地治理率接近70%,生态呈整体改善态势,走上了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之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拍摄的治理后的毛乌素沙地(无人机照片)。记者 连振 摄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乌审旗全境位于毛乌素沙地之内,历史调查数据显示,全旗1.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1950年只有464亩人工林和1938棵零星分布的乔木。“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燃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乌审旗人民饱尝风沙之苦,然而,沙海茫茫,没路没水没树苗,连打沙障的蒿草都匮乏……面对一个个难题,全旗干部群众为了生存毅然选择抗争。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乌审旗先后建起一批苗圃和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拉开了治沙大幕。“都在白花花的大沙里。”乌审旗纳林河林工站原站长、耄耋老人钱占发回忆说,最远的造林点要在沙里走10多公里,树苗和工具全靠人背肩扛。“树苗也浇不上水,活不活全看老天爷脸色。有时候,一场大风就能把树苗连根拔起。”钱占发说,1963年春,100多名职工栽树8000多亩,成活的不到1%。一遍栽不活就再栽一遍,松树种不活,就改种杨树、柳树等乡土树种;天不亮就上工,天黑才收工,饿了就啃几口窝头,喝碗“和菜汤”……条件艰苦,屡受挫折,第一代毛乌素治沙人却斗志昂扬。“白天分组比赛,晚上总结评比,到1980年已经造林5万多亩。”钱占发言语间充满了成就感。“那些樟子松、油松是2009年以后种的,现在都四五米高了。这几年还试着种了2000多亩沙棘、枣树和山杏,有些已进入结果期。”在毛乌素沙地腹地的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即将离任的站长苏雅拉巴雅尔望着朝夕相处的草木,有些依依不舍。2002年,34岁的苏雅拉巴雅尔被任命为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的第11任站长,在这个满目黄沙的地方,他一干就是18年。乌兰陶勒盖治沙站建于1975年,过去这一带是茫茫沙海,流动沙丘一座连着一座。45年过去了,8万多亩荒沙已成绿洲。毛乌素沙地盘踞着鄂托克前旗近60%的土地,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当地相继设立3个治沙站和林场治沙。1980年后,这个旗进一步明确“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一以贯之。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号召“种树种草”、70年代实施“农林水综合治理”,到80年代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90年代确定“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0年起鄂尔多斯市全面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保护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建设成果,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沙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干部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扩展着毛乌素沙地上的绿色。改革激发澎湃动力,农牧民广泛参与创造绿色奇迹60多年前,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80多万亩牧场中有2/3被流沙侵占。“到处白花花,沙丘把牧场隔得支离破碎。春天‘黄风’一场接一场,刮得天昏地暗,早上都推不开蒙古包的门。羊也苦重,有的毛里能裹几斤沙子。”72岁的牧民斯尔吉宁布回忆说。“沙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1958年,布日都嘎查的副嘎查长、20岁的宝日勒岱动员牧民栽沙蒿插沙柳,保护牧场。几年后,宝日勒岱和乡亲们营造起4万多亩防风固沙林,把7万多亩荒沙改造成牧场。1965年,他们探索出的“穿靴戴帽”、围封草场等治沙经验被推广,“牧区大寨乌审召”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然而,受当年历史条件所限,村集体组织治沙的成效有限。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土地承包和草场、畜群承包到户,调动起农牧民的生产热情,也激发出治沙保护耕地牧场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随着“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出台,农牧民迸发出包地治沙的澎湃动力。“林业干部下乡时,被农牧民拽着到处看,让给指导。”曾任乌审旗林业局局长的吴兆军说。“前几天,又跑来一只狐狸。”近些年,时常有“不速之客”闯进全国劳动模范、治沙标兵殷玉珍的家。1985年,殷玉珍嫁到毛乌素沙地南部的井背塘,当年,这里到处是难治理的蜂窝状沙丘。新房是一处木棍杂草搭顶棚、半截埋在沙里的“地窨子”,方圆10多里内,只有他们一户。“这可咋过么?”结婚之初,殷玉珍记不清哭了多少回。1986年春天,她回娘家时看见洼地里长出几棵绿草,顿时有了主张。↑年轻时的殷玉珍“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给欺负死”。从卖掉家里仅有的一只瘸腿羊换回600多棵树苗起,夫妻俩与黄沙斗上了。每天三四点就起,插沙柳,栽杨树;为了买树苗,白万祥外出打零工时累得吐血;殷玉珍怀孕时坚持栽树,流产一子,早产一子……35年来,殷玉珍和白万祥战风沙斗寒暑,插孔的钢钎被磨短1尺多,铁锹换了一把又一把,终于把近7万亩荒沙变成了绿洲。杨树寿命短,为优化树种结构,近些年殷玉珍和家人又在林间种植樟子松和油松。如今的井背塘,冬季也有片片绿色,成为兔子、狐狸、野鸡等动物和鸟儿的乐园。“看那几棵柳树,一个人快抱不过来了。”连日来,治沙大户乌力吉德力格忙着护林、修枝,天天往林地里跑。乌力吉德力格是鄂托克前旗昂素镇巴音乌素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分到8280亩牧场。“到处是明沙,有些沙丘有十来米高,不治过不成。”老人回忆说,1982年的一天,4岁的儿子正在院子里玩,突然刮起“黄风”,“眨眼之间,就看不见儿子了,真吓人,好在风很快停了”。起初,乌力吉德力格要从上百公里外买树苗,为了省时省钱,后来他砍下枝条自己育苗。夫妻俩带着炒米、水壶,早出晚归,至今已造林7000多亩。2016年2月,老人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盛万忠、乌兰达赖、米启旺、吉日嘎拉图、曹扎娃……一个个名字,在毛乌素沙地上创造着绿色奇迹。仅在乌审旗,目前治沙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有240多个。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局长韩玉飞说,土地和牧场承包到户以来,几乎家家治沙,户户有林,有些地方还出现了争着承包远沙大沙的现象。“群众一旦被发动起来,力量无穷。”钱占发说,1959年纳林河林工站建立时,规划治沙54万亩,实际用了21年才造林5万多亩。1983年,剩余的荒沙承包给农牧民后,三四年就造林5万多亩,如今到处是树木。毛乌素治沙历程,就是沙区百姓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汗水浇灌出毛乌素沙地的绿色春天。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二十世纪50年代,全旗荒漠化、沙化土地占90%以上,森林覆盖率仅为2.6%,去年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32.89%,综合植被覆盖率超过70%。二十世纪80年代末,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盖率为2.58%,去年已经提高到23.9%,植被覆盖率也达到60%左右,成功实现由毛乌素沙地生态脆弱典型地区向自治区西南部绿色窗口的靓丽转身。鄂托克旗、杭锦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治沙成效同样显著,有些旗已看不到明沙。过去,毛乌素沙地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区域之一。农田绝大部分是旱地,春天风沙连打带埋,补种几次才能有点收成。收成不够吃,几乎家家户户去挖野菜搂草籽做窝窝。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挖山药,打谷子,收葵花……入秋以来,殷玉珍一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34年前,殷玉珍家里仅有一只瘸腿羊。旱地里收的小米、土豆和玉米,摊到全年连每天吃一顿饭都不够,只好从娘家要些小米和白菜煮菜汤喝。在沙地里劳动舍不得穿鞋,裤腿裂成几条也舍不得扔,缝缝补补再给孩子们穿。如今,“地窨子”变成砖瓦房,出门还有越野车代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殷玉珍还建起1000平方米的生态餐厅,“玉珍生态园”远近闻名。吉日嘎拉图家住乌审旗布日都嘎查,1983年,他家分到1.22万亩牧场和1头驴、10多只羊。“能放羊的三等地只有800多亩,当时就想搬走。”吉日嘎拉图和妻子一度挺沮丧。夫妻俩到旗里住了一年,找不到合适的生计,只得返回沙地,栽树求生。如今,他家已造林9000多亩,养着200多只羊,每年养羊、卖灌木枝条、公益林补贴等收入合计近20万元。在毛乌素沙地一带,如今,牧民几乎家家有上百只牛羊等牲畜。30年前,长30多斤就算肥羊,现在肥羊能长到70多斤,成年母羊产羔率100%,很多还是双羔。鄂托克前旗、乌审旗、伊金霍洛旗等旗区的农牧民收入水平,也跃居自治区前列。“人们真正体会到了绿色的价值。”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保护生态化为自觉行动由于散养游牧、开荒等传统生产方式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改变,加上存在过度放牧、滥垦乱伐等现象,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一度陷入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2000年,鄂尔多斯市正式出台政策,规定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恶化区禁牧,其余地区4-6月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政府提供补贴,支持牧民建设棚圈、饲料地,实行舍饲圈养。“还让人活吗?”政策一出,遭到农牧民强烈抵触。王楚格是鄂托克前旗塔班陶勒盖嘎查的牧民,1983年,他家承包到3996亩草场,10多年后,他家的绒山羊数量就从几十只增长到500多只。羊群不分昼夜地啃食,导致牧场严重沙化退化。“西边的1000多亩都是沙。”王楚格说,当时山羊绒紧俏,禁牧政策出台后,冬春两季买草料的开支大,心里挺抵触,“白天怕巡逻队看见,就夜里偷着放牧”。那仁满都拉曾任乌审旗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的支部书记,他回忆说,散养游牧是牧民的传统生产方式,突然禁止,很多人不不配合,当时夜里偷着放牧的现象挺普遍,被称为“草原夜袭队”。几年后,眼看牧场里的植被增多,越长越高,牛羊能吃饱了,牧民才逐渐认可了政策。如今,王楚格和他周围的牧民都按时自觉禁牧,在自家牧场里划区轮牧。柠条、羊柴、沙蒿……近些年,王楚格家的草场里已经看不到明沙。牧场与种植玉米、苜蓿的人工饲料地结合,他家每年能出栏300多只牛羊,养羊和经营牧家乐的收入超过30万元。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在毛乌素沙地上,目前保护生态已经化为农牧民的自觉行动。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如今还获得了更多的科技支撑。宏光宇是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的博士研究生,每隔两个月,她都会从500多公里外赶到毛乌素沙地,检查布设在沙地里的自动监测仪器,收集监测数据。宏光宇说,过去治沙是凭经验,种什么、种多少,都没有科学依据做支撑。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以了解沙地植被生长、水资源循环等状况,为沙地治理、优化造林结构提供科学指导。生态与发展良性互动,走上生态文明之路前些年,殷玉珍和丈夫在林间改造出一片水浇地,每年种200多亩瓜果蔬菜和小米、绿豆、糜子等杂粮。“沙地里无污染,庄稼都没打过农药,只施农家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我种的小米,刚打下来就被订光了,价格比市场上高几倍。”质优价高的瓜果杂粮,每年为殷玉珍带来四五十万元收入。2015年起,她又开始在沙地上试种玫瑰,尝试发展特色林沙产业。养殖牛羊,生产乳、肉和杂粮、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种植枣、葡萄、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开发林草资源,发展生态旅游……近些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沙区各级党委政府和百姓改变治沙单纯为了生态效益的做法,推动生态与经济相融合,生态产业蓬勃发展起来。毛乌素沙地绿了,金黄的沙丘也成了稀缺资源!“大沙头”,因是毛乌素沙地西北端的起点而得名。近年来,鄂托克前旗依托这片被草木围封起来的大沙丘,申报了国家沙漠公园,如今,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接待众多游客。看到商机的乌审旗也专门留出一片原始沙地不再治理,正在申报沙漠地质公园。乌审旗林草局局长樊坤说,保留一个沙地样本,既能让人们看到毛乌素沙地治理前的样子,又能发展沙地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许多牧民也放下羊鞭,吃起了“生态饭”。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鄂托克前旗昂素镇昂素嘎查孟克巴雅尔家的4400多亩草场大部分沙化退化,经过治理,如今成为草木茂盛的优质牧场,养着300多只牛羊。2005年,孟克巴雅尔办起了“牧家乐”,利用家里的房屋和蒙古包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每年养殖、旅游收入三四十万元。记者从当地文旅局了解到,这样的“农家乐”“牧家乐”,在乌审旗、鄂托克前旗等地有几百家。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提下,沙区还探索走适合地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毛乌素沙地上的树以沙柳、柠条等灌木为主,这些灌木每隔三五年必须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平茬的嫩枝条可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人造板、动物饲料。2012年投入运营的毛乌素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灌木枝条18万吨,可发电1.5亿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韩广平说,公司投资营造了38万亩灌木林,另外还以每吨三四百元的价格收购农牧民平茬的灌木枝条,既带动了生态建设,又增加了农牧民收入。沙柳等灌木枝条几乎不含硫等杂质,这家公司还收集发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还能获得3000多万元收入。乳制品和牛羊肉加工、灌木饲料……类似的企业正越来越多。相关旗区还严格执行生态红线,规定厂矿、企业严格执行“三废”处理要求,禁止抽采地下水从事生产活动,以保护毛乌素沙地的生态建设成果。“保护生态环境是企业理应承担的责任。”在乌审旗图克工业园,中天合创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俊说。中天合创能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煤炭化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之一,每年需要生产用水2000多万吨。目前,公司的生产用水是通过管道从200多公里外的黄河输送过来的,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也全部循环使用。乌审旗委书记额登毕力格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在加强毛乌素沙地生态建设保护的基础上,全旗将坚守绿色信念、传承“绿色接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奋力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新局面,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猪排山

魏文华在胜利农场十四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不负重托担使命 砥砺前行创未来坚持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开启新时代胜利新征程——在胜利农场十四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魏文华各位代表、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贯彻落实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回顾总结农场“十三五”及2020年工作成绩和经验,谋划“十四五”蓝图,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不负重托担使命,砥砺前行创未来,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开启新时代胜利新征程。现在,我受大会主席团委托报告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十三五”时期及2020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是胜利农场经济快速发展、成就非凡的五年,全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五年来,累计生产粮食145.68万吨,粮食单产由2015年的419公斤增长2020年的578公斤,年均增长6.65%;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5.8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04亿元(因农垦改革2019年起农场社会性职能移交,社会经济指标进行剔除)。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39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98万元,年平均增长4.4%。累计企业净利润4.44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1.58亿元,年平均增长9.2%。各项经济指标数据与2015年同期相比,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目标,农场经济增长速度与人均收入水平保持持续稳定增长;项目投资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83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64亿元,年平均增长10.26%。五年来,农场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卓有成效,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总之,“十三五”期间农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态势。特别是2020年,全场人民同心同德、休戚与共,战疫情、战灾害、战天斗地、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农场党委全面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喜人成绩。实现产业增加值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86%,粮食总产量35.82万吨,比上年增长12.9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万元,比上年增长6.8%。重点体现在:(一)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一是解放思想换思维。落实中央、省委、集团改革任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重温总书记讲话精神”、农垦改革相关文件宣讲会等学习宣传活动,举办农垦改革知识竞赛,以思想的大解放、真解放、深解放,引领发展的高质量。二是完善内控建体系。以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为目标,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制定内控制度29项流程55项,完成1+7+7“三项制度”建设。开展合规风控部副部长岗位公开竞聘。三是社会职能交属地。社区完成属地化移交,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到社区管理,学校退休人员档案移交饶河县,婚姻登记及档案移交饶河市民服务大厅。四是场企改革新突破。将供水、供暖、排水、污水功能合并,组建好山河水暖有限责任公司,定额管理;宾馆委托经营;客运站定额补贴;公路站计量支付。五是农垦改革自查验。完成6大类26项内容自验、抽验、归档立卷等工作,顺利通过农垦改革自查和验收。(二)现代化大农业取得新成果2020年的洪涝灾害是2019年超级洪水的继续,面对疫情对人类的侵染和暴雨、冷害、洪水、台风、霜晚等自然灾害的双重威胁,全场上下齐心合力,牢固树立抗灾思想,坚持抗疫情、夺积温、抢农时、战洪水、强标准、上科技,农业生产大灾之年获得丰收,“三秋”及生产准备突破历史。一是“双控一服务”落实处。水田完成芽种2420吨,实现100%供种,优质品种覆盖率100%;旱田种子包衣100%,实现70%供种;统一供肥1.75万吨,水旱田统防统治94万亩。与集团直属企业签订订单39万亩,各管理区自行完成订单13.6万亩(水田8.31万亩,旱田5.29万亩)。搭建农业数字信息管控服务平台,逐步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与应用。完成农产品质量追溯与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对接。二是农业发展可持续。建设黑土保护核心示范区面积26.9万亩,三年累计落实耕地轮作2.2万亩,休耕1.86万亩。推进化肥使用量“负增长”行动,落实“三减”示范技术,农药减量控害53.7万亩,应用生物有机肥30万亩、光碳核肥5000亩、变量施肥2000亩、寒地水稻简化施氮技术2000亩。完成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建设,并顺利通过华夏认证中心认证审核。继续巩固秸秆禁烧成果,稳步推进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三是科技创新现智慧。建设国内一流的旱田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农业全过程作业无人化、智能化远程操作。承担国家、省、集团、分公司等各类试验示范项目34项,完成新技术推广10余项,与高校合作完成科研项目4项,重点示范推广:格田标准化改造5000亩、暗室叠盘育秧技术应用2300亩,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尝试。四是现代装备添新翼。使用国家补贴资金3280万元,农场配套726万元,购置各类农用机械1164台件,农机总动力增长8.67万千瓦,达到34.83万千瓦。五是林查畜检稳发展。新增造林150亩。落实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工作,全额完成“国家森林督查”“绿卫”整改还林面积965.8亩。完成空间规划及自然保护地划定和“三线一单”相关工作。严格落实动物防检疫工作,开展春秋两季免疫大会战,确保畜产品安全。投资35万元,完善畜牧小区环境治理工作。全年畜禽存栏2.3万只、出栏1.5万只,肉产量493吨,禽蛋产量66吨,水产品产量31吨。六是全力抗灾保丰收。胜利抗洪精神激励着勤劳勇敢的胜利人再次战胜了洪灾。面对4月份低温、冷害,6、7、8三个月近600毫米降水形成的涝灾、8、9月别拉洪河汛情挠力河洪水,在农场党委领导下,上机械备物资,筑堤坝清沟渠、强排水除雨涝,成立突击队,巡堤查水情,抢险救灾再出征,胜利最可爱的人陈开煜以白求恩的精神现场处置险段,帮助我们成功抵御住了洪汛,共处理大小险情15处(较大险情7处),又一次守住了美丽家园。9月以早动争主动,树立割晒制胜意识,全场超指标推进割晒25万亩,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兄弟农场遭受严重雪灾,水稻倒伏严重,收割机车告急,农场党委积极响应分公司党委号召,组织收获机车400余台赶赴鸭绿河、浓江、洪河等农场,抢收2.5万亩,有力的支援了兄弟农场秋收工作。(三)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一是线上线下联动发力。建立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胜利)专营店,利用网络、电商等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立体营销模式。采购榜单产品52种,营业额达120余万元。每晚“抖音”“快手”同步线上直播带货,已开设直播165场次,累计在线观看人数7.5万人,线上累计成交7200单35余万元。二是粮食经营探索新路。胜利农场与安徽龙亢农场签订2万吨糯稻收、储、销合作项目,通过胜丰粮库收储、粮油食品公司加工、龙亢农场面向全国销售的方式,进行利润分成;委托胜丰粮库开展贸易粮(玉米)5000吨;与重庆大学合作种植2000亩功能营养米基地,实现种植、创收、营销三赢;二区、四区统种统管统收统销小粒黄6190亩;通过胜丰合作社与宝清滨北公司合作完成青仁乌5600亩,双青豆1000亩,引导旱田种植户发展高效杂粮作物。三是龙头企业带动引领。胜丰粮库严抓作业流程,严管收储标准,严控经营成本,仓储水稻实现挂拍成交率100%,贸易商高度认可,在行业内树立了胜丰品牌;粮油食品公司历经食品安全事件化危为机,产品生产销售走向正轨,通过参加农博会、绿博会和国际大米节等活动,加大产品推广力度;东北黑蜂年销售额3500万元,其中2500万元为电商销售;茂泰米业加工大米8万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2亿元。(四)经营创收开启新模式一是土地经营效益增加。土地竞价发包5.1万亩,增加溢价收入154万元。二是“五项资产”增收创利。闲置和存量资产通过租赁及有偿服务等方式再利用,增收332.5万元。三是基层创收多点开花。管理区挖掘资源开展特色种植、畜蜂养殖和订单种植等落实创收项目,场直企业结合单位实际和行业特点开展创收,全年实现创收126万元,完成创收指标的116.7%。四是众智创业求新求变。试验38种特色种养品种(中药30种),其中大球盖菇、滑子蘑、高钙菜大受好评;产业结构找新路,利用闲置催芽箱试验南美白对虾、罗氏虾工厂化养殖,试验养殖5万尾,成活率80%;发展有机蟹稻1200亩,种植木耳10万棒;建设特色“果蔬园”,暗室叠盘技术与大棚综合利用相结合,培育特色果蔬苗效果良好。五是强企助场创收增盈。胜丰粮库经营粮食为农场创利457万元。(五)经营管理取得新提升落实集团四大类经济指标考核,推动财务管理向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一是增强全面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管理和流程,增强预算执行力,“过紧日子”,对照“管控清单”“负面清单”抓审核关,严控六项费用支出,弹性经费非必要支出一律压缩。二是优化资债结构。进行闲置资产摸底清查,共清理出闲置资产97项,净值412万元。百分之百完成清欠指标641万元。银行短期借款4000万元全部还清,本年贷款3600万元,下降10%;自有资金偿还以前年度欠款3150万元,完成预算指标103%。负债总额比上年减少1824万元。三是APP创新显成效。率先实施试运行线上签订土地承包合同APP软件,并在建三江推广应用。签订线上合同2622份,占全部合同比例86%,线上贷款16876万元,占全部贷款比例81%。四是强化内审监督。全年完成审计项目16个,基建项目预算审计35个,审计总金额15428万元, 审减项目预算金额13万元。(六)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一是“强农惠农”落到实处。执行国家各项补贴12968.74万元,争取上级政策性补贴4258.48万元。对参与农场农产品投入品管控的种植户,给予农业生产补贴1047.62万元。大马力机车跨区耕收作业2万亩,创收超百万元,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工商银行落户胜利,居民生产节本惠利、生活提质,为农场经济发展添力。二是“农田水利”加大力度。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别拉洪河挠力河涝区治理、防灾减灾、防洪应急物资储备库及水毁修复、水利自筹抗洪抢险、应急度汛、无人农场、育秧基地标准化、产粮大县奖励等工程项目。三是“生态宜居”不断完善。重点实施东同公路、中央大街及人行道改造、小区维修改造、供热锅炉配套及供热管网、供水厂改造和7项生态环保等工程项目。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战,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开展场容整治行动6次,栽植乔木灌木16万余株、花卉25万余株、草坪2500平米。四是“双创基地”扎实开展。依托“胜利专营店”,建立青年“双创”基地,为农场青年人构建追逐梦想的舞台。五是“文化树场”繁荣发展。以“纪念总书记视察建三江两周年”“知荣辱、守规矩、懂感恩、争做文明胜利人”“我和我的祖国”“文明好家风”“绿色家庭”“最美母亲”等为主题,宣传、工会、社区等单位和部门开展征文、演讲、安康杯等各类比赛活动和文明评比活动20余次,激发居民争做文明胜利人的热情,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全年在各级微信发布稿件1000余篇,在各级网站、报纸发布稿件3700余篇,电视台播出《胜利新闻》156期,播出稿件520条。六是“社会保障”持续深入。努力做到八个“坚持”两个“继续”,打造四位一体、全方位、多元化大扶贫格局,通过政策和产业双向扶贫,保障脱贫巩固户长效脱贫不返贫,累计各项帮扶资金177.18万元。胜丰粮库增效助场、东北黑蜂情暖民心创收扶贫、茂泰米业援场稳岗帮学助困。三个企业吸纳就业150余人,发放工资450万元。党企众力众筹助推脱贫攻坚,众筹资金31.3万元,为28户32人无劳动能力的脱贫巩固户返利11.68万元。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83人,2020年末实现家庭户均纯收入3.35万元,人均纯收入1.07万元,精准扶贫户全部实现脱贫巩固完善目标。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鼓励断保和漏保职工接续和参保,拨付2019年和2020年度职工子女灵活就业缴纳社保补贴453.5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属地化移交档案3055人,清理学校退休人员档案107人移交饶河县。七是“平安建设”稳固提升。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建立了畅通、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共接待群众来访118件次217人,成功化解1件被列为“最多访一次”案件。开展排查矛盾纠纷走访活动242次,受理各类民间纠纷18件,全部达成调解协议。推动“七五”普法向社会各领域延伸,扩大法治宣传效果。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全年开展安全综合检查9次,专项检查3次,查处隐患86处,全部整改到位。加大维稳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巩固并深化“平安农场”建设。推进雪亮工程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八是“文卫提升”成果丰硕。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农场党委始终心系教育,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修建学校冰场准备室,修建学校门前场地,维修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幼儿园保安室,保障硬件设施,规范交通秩序,保护人身安全。2020年106名学生参加中考,60名考入建三江一中,教育教学成绩为历年最好,颁发20万元教育教学奖。开展“多帮一”结对帮扶活动,60名“五老”与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12对。幼儿园多举措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教科研体系不断完善,内部竞聘3名幼儿老师。医院严格落实院感防控制度,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持续推进,投资170万元,新购置彩超设备安装投入使用。九是“智慧城镇”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互联网+”重要作用,实施“智慧农场”建设项目,搭建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党建三大版块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城镇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水平。十是“品牌靓丽”积极谋划。策划品牌经营管理战略,精心打造独特的胜利名片。开展“传承胜利文化,讲好胜利故事”主题活动,征集视频作品25件,广泛宣传喀尔喀山历史、翠屏山神话、神奇秀美的挠力河、长乐、黑蜂品牌发展史、王凌文烈士英勇救人等故事,由“五老”组成宣讲团,讲红色故事、英雄事迹、北大荒发展史,用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教育引导、鼓舞激励,我为胜利人而自豪,把“胜利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七)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腊月二十八”农场召开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大年初一“防疫”战全面打响,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农场党委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全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齐心协力、共克时艰。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组织领导到位。连续召开数十次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坚决扛起疫情防控的重大政治责任,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三级网格管理,实行场领导包片、包区负责制。组建医疗保障、交通保障、社会稳定等八个工作小组,采取多项措施全面防控,并实行向饶河县和分公司双报告制度。二是守城门防输入,责任落实到位。设立固定卡口6处,累计参与防控人员1000余人,卡口人员冬迎风雪、战严寒,夏驱蚊虫、保安全。实施网格化、地毯式摸排外来人员,共进行五次全面排查,累计排查户数1.8万余户,人口5.7万人,排查返场和外来人员6644人,累计核酸检测508人次。三是严格隔离检测,管控措施到位。对高、中风险地区外来人员进行隔离管理、健康检测。累计居家隔离2836人,集中隔离61人。四是复工复产复学,安全防护到位。粮食收储企业、大型超市、九小场所、药店诊所等重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按规定有序复工。胜利学校制定“三案十制一指南”工作职责,明确开学复课和疫情防控工作流程,进行3次演练,其中实战演练1次。幼儿园制定5个方案11个制度,细化了食堂消毒清洁、餐食制售等6项防控措施。五是加强舆论引导,宣传教育到位。利用电视、网站、微信、广播、大屏幕等多种宣传途径宣传疫情防护知识、防控工作动态等内容。发布《倡议书》《致全场人民一封信》,制作工作简报26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一幅幅定格的画面记录下防疫工作者检疫检查走街串巷的风霜雪夜、一片片凝练的文字铭刻下卡口值守人昼夜坚守的雨露冰霜。一条条温馨的问候、一句句感人的关爱话语,传递着人间真情;一件件援助物品、一笔笔捐助款项、一次次爱的奉献,展现胜利人众志成城夺取抗疫胜利的决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有无私奉献担当使命的胜利人让我们家中温暖、家人康健、家乡安澜。(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深化学习教育。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为龙头,坚持“三会一课”带动学,“党员课堂”互动学,“钉钉云课堂”随时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垦区“特指性”讲话指示精神,微信平台发布“光耀初心”微党课3期,“初心学堂”26期,钉钉云课堂31期,把党内法规制度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使小讲堂发挥了大作用。二是抓好班子队伍。明确党组织的“集体责任”,提升党组织负责人整体素质,评定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量化,规范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制定了《胜利农场党员积分制管理实施方案》,实施“三式”模式管理党员,以阶段性“党性体检”及时分析掌握党员的思想和工作状况。新发展党员16名,按组织程序调整6批次共92名管理人员。三是发挥堡垒作用。突出政治引领和载体创新,着力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党建引领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以党建+企业+基地、党支部+产业结构调整、党小组+生产模式、党员+自营经济为抓手,以示范带动和扶持互动,示范引领效果显著。四是转变干部作风。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认领29项整改任务,已完成整改25项,长期坚持整改4项。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农场党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210份。报备三重一大事项19件次。持续深入开展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对工作纪律、党风廉政建设、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明察暗访10余次,给予诫勉谈话7人,疫情期间问责失职失责干部31人。强化“四种形态”运用,接到举报9件,立案5件,开除党籍1人、留党察看1人、严重警告1人、党内警告2人。强化党风廉政教育,通过开展主题征文、廉政微视频、讲廉政故事等比赛活动,提升党员干部崇廉尚廉意识。“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国土、工商、电业、金融等驻场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给予了全力支持。2020年(含2020年收到上一年度荣誉),农场荣获分公司以上集体荣誉42个,个人荣誉85人。各位代表、同志们,“十三五”时期,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骄人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场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得益于驻场单位的鼎力相助,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代表农场党委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农场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增大,土地增产增收空间减少,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压力增加;二是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产业发展不均衡,新经济增长支撑能力不强;三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四是农场企业化运行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对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谋划“十四五”规划和2021年重点工作部署“十四五”发展愿景和使命: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垦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下。落实集团“1213”工程体系和分公司“五企建设”理念,以建设“三大一航母”为目标,站在新起点、应对新形势、谋划新发展,推动农场振兴在新发展阶段行稳致远。“十四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0.56亿元,年递增2-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6万元,比“十三五”期末增加0.48万元,年递增3%,资产负债率控制在50%以下,资产保值增值率比2020年上升4-5个百分点。把农场发展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统筹,科学谋划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北大荒产购储加销一体化、产业整合升级、“三库一中心”等建设项目,统筹兼顾“三供两治一业”、市政基础设施等社会事务类项目。农场“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总投资6.8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投资4.28亿元,投资比重62.5%,社会公共事务项目投资2.57亿元,投资比重37.5%。2021年工作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对垦区“特指性”讲话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和集团、分公司的战略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善于发现全面把握发展机遇,以“1213”工程体系为抓手,以持续深化改革为牵引,不负重托担使命,砥砺前行创未来,高质量开启新时代胜利新征程,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2021年主要预期目标:计划实现产业增加值6.1亿元,粮食总产量35万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万元。(一)持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凝聚企业发展强大动力。一是国企改革再深化。统筹推进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行动,加快建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切实增强市场主体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市场主体,促进企业良性运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内控体系再完善。进一步健全并落实“三项制度”,建立管理人员“三能”常态化机制,坚决去行政化、去机关化,树立企业经营意识,以成绩论英雄,凭业绩用干部,用实绩兑奖惩。人员选拔任用采取组织调整与竞聘上岗相结合,增加公开竞聘的岗位比例。定期梳理分析内控体系执行情况,查找缺陷研究改进措施,确保体系完整、全面控制、有效制衡、执行有效,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重点管控,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运行。三是场企改革再推进。积极探索推进环卫、园林绿化改革。完成好山河水暖公司的企业化运营。四是行政职能稳移交。“三供两治一业”、城镇市政服务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办社会职能,具备移交条件的与属地政府协商移交管理,不具备移交条件的,逐步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二)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升现代农业整体质量效益水平。紧紧围绕“三大一航母”战略目标,以“1213”工程体系为抓手,强化科技支撑,做强规模经营,做大绿色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高标准农田、绿色生产、农机智能、投入品统供、标准化生产、数字农服六个覆盖,全面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一是巩固提升农业综合产出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精准发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广绿色、优质、高产、特色品种。计划总播种面积71万亩,其中:水稻53万亩,旱田18万亩。种植品种水稻以龙粳31、龙粳57、绥粳18、三江六号为主,示范建航1715;玉米以德美亚1号、哈育1001为主,搭配利合228;大豆以克山1号、华疆12为主,搭配华菜豆2号、垦豆94。二是高质量推进农产品供给与服务。计划水田统一供种2400吨,旱田统一供种700吨,积极推广生物有机肥和生物农药, 计划统一供肥1.6万吨,确保“舌尖上的安全”。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争取上级和属地政策性补贴,对参与农场农业品投入品管控的种植户,在小额农贷、生产资料供应及航化作业等环节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自救能力。持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重点实施完成2020年高标准农田后续工程、2021年高标准农田、粮食产能提升、挠力河涝区防洪、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四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智慧农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建成具有胜利特色的智慧农业发展模式。落实各类试验示范和科技推广项目,继续与高等院校进行深层次合作,进一步提髙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计划建设暗室育秧基地3处,覆盖1.8万亩。重点创新推广和示范应用宽窄行插秧、密苗机插、格田改造、节控灌溉、水稻割晒、智慧农业、有机水稻机械覆膜灭草、配方施肥、生物肥替代化肥、水旱田变量施肥、侧深施肥、“一控三减”、玉米早播去雄、玉米套摆滑子菇等技术。五是推进现代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引领现代智慧农机发展方向。加快旱田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和数字云平台建设,改造无人驾驶农机具12台件。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21年计划更新变量施肥插秧机、叠盘暗室育苗设备、硬盘摆盘机、配备导航系统插秧机、水田整地机械(具备浅翻、灭茬、碎混功能为一体的大犁)、水田开沟机、宽窄行插秧机、多功能一体机、多功能履带拖拉机,以及整地、播种、割晒、拾禾等各类机械1125台件。六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质量。扎实开展黑土耕地质量提升工程,落实耕地轮作休耕制度,降低耕地利用强度,科学安排粮豆轮作。推进农业“三减”行动,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巩固秸秆禁烧成果,确保零火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和耕地质量。合理优化种植养殖规模,探索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让农业资源自我净化。建设有机基地2.02万亩,保持双标体系认证。七是促进林畜产业良性发展。以发展生猪、家禽和特色水产养殖为重点,推动粮经饲三元结构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80万元,建设畜禽无害化处理冷库项目。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重点,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实现林、菌、果、禽(畜)资源共享,促进林业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巩固国家森林督查、绿卫行动整改成果,加强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巡护管护,完成350工程樟子松灾害树木的采伐及更新造林工作。八是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集中室内学习、田间现场培训、跟踪技术服务等办法,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绿色发展方式、市场营销、物联网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工队伍。(三)强化企业经营管理,统筹推进实现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严格管理规范经营,切实发挥会计核算和财务监督职能,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分解主要经济考核指标,落实牵头责任部门,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站排头。一是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做好预算编制调整,强化预算约束和控制机制,合理核定2021年财务全面预算指标。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和效率,严格核定“定额”预算指标,加大债务管控力度,不断优化农场资债结构。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严控“六项费用”“三公”经费。二是推进财务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财务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会计、资金、成本、税务、风险、队伍等管理体系。三是持续抓好控债化债。坚决控制债务规模,将控债化债纳入财务专项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建立债务化解长效机制,通过制度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确保债务不增加、不反弹。四是积极做好应收款清收。坚持应收款净下降、控制新增,谁批准、谁经办、谁现岗、谁负责,将清欠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明确领导责任,加强督导力度,落实“一企一策、一款一策”。2021年当年形成的全部收回。五是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与利用。以提示风险、促进规范治理、提高效益为目标,持续推进资产信息化建设。创新资产盘活方式方法,高效率、高质量推进不良及闲置资产的盘活及有效利用。六是加强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和基本建设审计,规范投资项目行为,降低投资成本,促进提高投资效益。(四)拓宽增收创收渠道,开创企业发展新局面经营创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引擎动力,扎实开展增收节支,实现农场非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一是激发干部创收增效。要树立营收增,效益增,工资涨;营收减,效益减,薪酬降的理念。使各单位持续增加营收、效益成为常态,不断提高员工收入、报酬变成自然。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土地经营管理,开展土地竞价发包,不断扩大土地承包费以外收入的比重,保证农场土地效益持续稳定增长。三是利用资产有效增收。充分利用五项资产档案,合理调配闲置资产,制定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的资产增收方案,挖掘资产潜能再创增收。四是创新基层单位创收方式。瞄准市场需求,再研究、再挖潜,管理区形成一区一品、一区多品、多区一品,要做出经济效益,行动要快速、落实要彻底、成效要显著。场直企业要有新招,发挥自身优势和行业特点,合伙结队创造收益。创收指标任务只增不降,机关科室与管理区考核挂钩,超额部分可增加绩效工资。五是孕育新经济增长点。继续开展超早育秧、中药“百草园”、水稻旱播水管、高钙菜种植、玉米套种大球盖菇、工厂化水产养殖等技术项目的研发,不断开拓增收新路径,为农场产业多样性注入新活力。(五)构建现代营销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坚定营销创收的决心,夯实“种植端”,发力“营销端”,围绕集团“181”发展战略,依托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营销平台,深耕潜在市场,拓展客户资源,营造全民营销氛围,建立健全全产业链,创新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是全力推进粮食统营。努力构建“生产+订单+收储+加工+销售”粮食经营模式,减少粮食销售环节,增加种植户效益,降低粮食销售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多方共赢。管理区落实年度粮食总产20%粮食统营指标。二是巩固龙头企业领航地位。胜丰粮库扩建仓储库房2万吨,地坪土地购置5.6万平方米,稳固中型国有粮食仓储企业地位。做强做优粮油食品公司,争取战略投资人,巩固壮大东北黑蜂公司和茂泰米业,以东北黑蜂线上电商优势和茂泰米业线下渠道优势,拓宽农场产品销售渠道。三是拓宽专营店域外营销渠道。理顺北大荒绿色智慧厨房胜利专营店经营体制,营销胜利农产品,制定营销激励政策。线上线下拓宽域外营销渠道,通过电视、广播、大屏幕等媒体广泛宣传,利用线上新媒体平台植入产品广告,增强线下体验功能,实现多销快销。四是发展订单抢占市场。积极推进与集团直属企业订单落实,由胜丰粮库进行收储,经粮油食品公司加工,以“胜利专营店”为平台实现销售。推进与安徽垦区龙亢农场糯稻订单种植合作项目,加快建设糯稻基地产业。推进与滨北公司订单合作青仁乌2万亩。明确管理区24万亩订单任务,管理区自己跑市场,通过种子款抵定金、联系合作社、签订民营米厂和种业订单等方式推进落实。五是策划实施品牌运营管理战略。立足自有资源优势,创立创新长乐、糯稻、喀尔喀、湿地景区、文化、城镇等一系列品牌。投资建设胜利历史文化馆,深入挖掘胜利历史文化,将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励志故事、感人事迹和品牌建设相结合,促进历史积淀、人文思想、时代要求、现代营销和品牌建设融会贯通,将品牌赋予文化的内涵,企业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力。继续投资建设喀尔喀山风景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完善旅游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喀尔喀山景区、挠力河湿地和观光农业等生态旅游业发展。(六)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服务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切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克服厌战情绪、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人物同防、点面共管、平战结合,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要加强疫情防控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强化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做好防疫物资储备,提高应战能力。八个工作小组做好本职工作,相互积极配合,发挥联动作用,加强与饶河政府的沟通配合,坚决扛起企业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力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二是切实做好重民生工作。加强社会公益、生态环保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抓好城镇亮化、园林绿化、市容环卫、市政道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深化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实施人居环境治理“1555”工程。全面落实资源环境保护企业主体责任,主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主动预防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三是切实做好教育卫生工作。实施幼儿园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增加床位、户外运动场等设施。解决教育系统过渡期间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保障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再提高。严格落实院感各项工作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学习和培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卫生应急工作的应对和处置能力。四是切实做好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以“满足职工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目标,在产业支持、就业帮扶、社会兜底保障上,做到帮扶力度、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只增不减,巩固完善脱贫成果,确保“脱贫不返贫”。以“双创”孵化基地为载体,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就业渠道。五是切实做好精神文明和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投资建设胜利历史文化馆,留住历史留下记忆,积淀农场文化滋养农场(企业)精神。开展各类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创新各类文体协会建设,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职工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开展以居民文明素质提升为主题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力量,宣传典型人物典型事迹,进行反面典型报道,抨击不文明行为。六是切实做好信访稳定和社会安定工作。着力构建信访矛盾预防化解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源头预防机制,减存量、控增量。坚持依法治访,对缠访闹访串访、以访谋利、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做到打深、打透,打狠。健全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将安全生产工作融入到经济发展各个环节,促进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深入推进平安农场、法治农场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和平安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良好局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政治基础全面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落实国有企业两个“一以贯之”的方针,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党员意识形态能力一是激浊扬清,坚守意识形态阵地。要压实主体责任,认真完善并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严守舆论阵地,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加强对突发舆情的防范与应对,做好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要提升安全意识,开展关于网络安全、舆情处置的相关培训。二是高举旗帜,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要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农场发展实际,明确方向、突出重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要着力增强学习本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战略性、逻辑性、实践性,切实解决本领恐慌问题。要健全完善常态化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分散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学习培训和交流研讨活动,持续营造火热学习氛围。三是突出示范,助推精神文明创建。要加强道德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大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明规范准则的宣传普及。做好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环境。要丰富活动内容。开展纪念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倡导移风易俗,促进场风文明。要培树先进典型。充分挖掘在科技推广、服务群众、道德建设等方面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引导,突出示范作用,培厚根基,成风化人,凝心聚力。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领导人员队伍战斗力一是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的各级组织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做到党建工作与各项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总结。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积分制管理,开展好“二十四节气”主题党日活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围绕集团“1213”工程体系建设和“181”发展战略,围绕分公司“五企建设”理念,围绕职工群众关心关切的大事要事烦心事,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推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要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五个基本”为抓手(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完善基本制度、落实基本保障),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推进。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建设智慧党建服务平台,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要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要求,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员素质。要树牢责任担当意识。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是新时期的使命担当。坚持把勇于担当作为一种品质,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在困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做敢为。要充分发挥党员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中的作用,加大年轻队伍选拔、培养、使用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党员队伍。要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逐步建立并实施市场化选聘制度,计划招聘专业技术人才5-10人。要注重督促问效,保持“细胞”健康,破解工作开展不持续问题,提高整体工作运行质量。三、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助力继续发挥工青妇民兵等群团组织的特殊优势,加强与驻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有效推进农场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群团工作向网络化转型,建设数字群团,适应新时代发展。发挥青年优势,主动融入“全民营销”战略,让有为青年在市场竞争中打磨锻炼。创新工作思维,强化和监督场务公开,加强困难帮扶救助资金管理与使用。示范基地发展绿色高效型自营经济,实现多元创收增收。全面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搞好老年大学各项文体活动。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加强责任落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委主体责任,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实现党风廉政工作与各项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强化纪委监督责任,做到监督全覆盖。要深化廉政教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活动。要加强作风建设,持续开展纪律作风整顿。要进一步压实部门工作责任,做到执行制度有抓手,开展工作有流程,监督检查有依据。要加强自查案件查办,维护党纪法规权威。要持续推进巡视整改任务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巡视整改工作。各位代表、同志们:2020年的成就,饱含着胜利人艰辛与磨砺,放眼“十四五”发展规划,美好发展前景催人奋进。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的历史征程任重道远。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负重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共创未来,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开启新时代胜利新征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编辑:姜焜林

金鸳鸯

又被点赞!伊利可持续发展报告获行业最高评级

中工网讯 日前,《2019伊利集团可持续发展报告》被社科院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级专家委员会评定为2019年“五星+”报告,是行业内首个“五星+”报告,获得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等专家的权威评价和解读。这份报告全面展示了伊利在产业链共赢、质量与创新、社会公益、营养与健康等关键议题上的履责成效,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提出的“远见成就未来、合作方能聚力、互惠即为共赢”的责任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权威机构先后点赞伊利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其中,伊利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入选《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也是健康食品行业唯一入选案例。近年来,伊利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不断深入,各个子品牌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有专门为水源地建立三级保护区的“伊刻活泉”,还有为非洲肯尼亚国家动物园动物孤儿院送去关爱的“伊利QQ星”。作为国内有机乳品的市场拓荒者和品类领航者,“伊利金典”从2007年诞生以来,始终以“自然之馈 馈之自然”的理念,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9月19日,恰逢世界清洁地球日,伊利旗下金典品牌再次率行业之先,正式宣布即将推出纸吸管全环保装。看似简单的纸吸管,在研发中却面临许多挑战。目前,我国对于纸吸管的制作没有出台具体标准,金典通过不断摸索,在保证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对标欧盟相关纸吸管管理要求,特别新增3项指标,为行业建立了高品质门槛。为了提升纸吸管的使用体验,伊利金典的研发部门进行了多重试验,克服诸多工艺难题,比如:加强纸吸管硬度,避免运输变形,解决U形纸管加工难题,对现有机器进行改装……此外,伊利金典的纸吸管还采用了FSC森林认证原料制作,虽然成本要比普通吸管高出数倍,但是这样的纸吸管可在3-5个月自然降解,成为水和二氧化碳,实现对自然环境零污染。从2016年开始,伊利金典就开展了可持续农业、湿地保护等一系列公益项目,还携手蚂蚁森林建立金典公益林,产生的能量已“变身”为西部地区的433棵樟子松。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当天,伊利金典联合新华社共同发起“有机生活周”,推出垃圾分类帮帮袋,通过6个奶盒回收生产的帮帮袋,向公众提供了一种解决垃圾分类的新思路,帮助大家进行精准分类。从包装到吸管、从行动到倡导,伊利始终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未来,伊利还将带领更多子品牌加入其中,携社会各方共建全球健康生态圈,助力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手挠顾指

陈先义:这样的好片子为何遭市场冷遇?

《守望相思树》为何缺少守望者?——关于电影《守望相思树》及其它陈先义在阅读这篇文章以前,我希望大家首先来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这段催人泪下的新闻。这段新闻记述的就是发生在我国北部边防某军营的一个真实故事,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在2014年的新春来到了这个连队,并且来到这棵被官兵们称为“相思树”的樟子松下,听连队官兵详细讲述了关于相思树的感人故事。还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部边境三角山边防连连长李相恩带队巡逻时突遇洪水,李相恩为了救战友被湍急的河水卷走。后来连遗体也未曾找到。此后他的妻子郭凤荣抱着两岁的儿子赶到部队,在丈夫失踪的地方苦苦等待,哭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等到丈夫归来。于是,她便在丈夫驻守的哨所旁种下了一棵樟子松寄托哀思,而后回家乡开始独自抚养幼子长大成人。不幸的是,2010年,郭凤荣病重不起,临终她嘱咐儿子:“我死后,请将骨灰撒在哈拉哈拉河,我要永远和他在一起。”于是,部队遵照她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撒在了哈拉哈拉河,永远陪伴丈夫守卫在祖国的北疆边关。这个凄婉悲壮的动人故事感动了来连队视察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也感动了热衷于文艺创作的文艺家们,于是,一部反映边关军人家国情怀和生死爱情的电影故事片便诞生了。这部由八一厂著名演员朱妍、宋春丽、祝新运担纲主演,著名导演丁震担任导演,温馨担任总制片的这部作品,以极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用艺术手法讲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讴歌了一代代边防军人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应该说,这部已经被完全艺术化的感人故事,经过艺术家们的再创作,比实际生活表现和提供的情节故事更高更强更具有感染力,在当下人们已经被一些市场化的作品败坏了胃口的状态下,凡是去过影院观影过的人,无不被催人泪下的剧情所感染,从影院走出后人们一个个那种未干的泪痕便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明证。《守望相思树》是以真人真事为底本的作品,通过艺术再现的电影作品,通篇无不展现着一个真字。这个真字,也便是整部作品的看点和泪点。但是,今天我要说的还不是这些,我要说的是关于这部完全张扬时代精神,完全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作品,却特别地受到了市场冷遇。据说除第一天获得十几万的票房外,观影者寡淡。有人说,好人好事,谁愿意看。更有人说,看吧,这就是市场的选择。事情果真如此吗?其实,稍微做一点市场调查你就会发现,这种完全市场化的由私营经济为主导的影院,根本反应不出事情的本质。有足够的事实已经证明,正是“好人好事”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影院根本不予排影,甚至不少影院连起码的广告招贴也不予张挂,观众有需求的甚至有的影院管理者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守望相思树》这部片子之所以让人看了心潮澎湃,激情难抑,就是因为作品写出了真实的人生,它切切实实让观众感到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边防,还有那么一群一心为国家守卫边防,不计名利不怕牺牲,直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群体,在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背后,还有那么一些像诺丽丽那样可爱的军嫂和家庭,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无形中,在这个当下特殊的背景下,这部作品是对军人责任感使命感认识的全面提升,是提高全民国防观念的一部极有意义的作品。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富有思想内涵的好作品,出现了让人不可理解的冷场现象。我认为,问题的核心,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娱乐的旗号下,已经无限夸大了影视的娱乐功能,好像电影电视就是一个目的,那就是娱乐。稍微有点思想性的、有点政治色彩的,宣传我们社会中那些阳光向上的故事的,就说观众不愿意看。于是在这样一种先入为主观念指导下,演职员不愿制作这样的作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观念,这样的作品没市场。这是非常悲哀的事,也是非常危险的事。如果我们自己的影院、我们自己的导演演员都把创作和播出我们主流价值观的作品看作负担,那么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便足以说明存在问题了。如果我们的影院都去播映那些诸如歪曲历史的神剧,带着好奇心去满足一时观感快感的话,那么我们确实出于危险之中。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年轻人喜欢不喜欢并非唯一标准。关键看我们的作品有益还是有害。有害的作品,专门对着年轻人的某些不健康的爱好推出的作品,再有怎样的票房也是坏作品。这个问题危害着我们的未来,危害着我们的国家安全。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可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编剧导演长期套用一些港台故事、用一些追韩哈日的作品,用一些照搬好莱坞模式的东西,已经大大改变了年轻人的味觉。长期喂他们狗粮猫粮,突然叫他吃正常人的食物,他们的胃口已经很不适应了。长期用那些追求感官刺激的趣味不高的作品,忽然你给他看《守望相思树》这样的高扬时代精神的作品,他已经不合胃口了,关键他们吃狗粮的胃口消化不了小麦大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