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位论文盲审未过,硕士毕业延期半年,后续问题如何应对?屡空

学位论文盲审未过,硕士毕业延期半年,后续问题如何应对?

4.10日,小西有看到媒体报道《毕业不延期!南航2360名硕士研究生完成“云”答辩》,其中南航15个学院2360名硕士完成了学位论文线上答辩(95.8%)。事实上,江苏省高校论文送审、答辩的进度是较快的,其他区域不少高校正在送审或刚返回评审意见。在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发生后,更多高校提升了硕士学位论文盲审比例或整体盲审,对论文质量尽量更好地把关。昨天,有个网友看了小西之前的文章,私信询问盲审未过(一个修改后答辩、一个不同意答辩),延期半年该如何应对。记得硕士、博士学位送审后,那时我也是愁得睡不着、吃不下,就怕评审意见是不同意答辩,期间等待的每一天都感觉特别漫长。小西工作后,也看过少量研究生延期毕业的,比较能体会这位网友的遭遇。不管是什么原因延期,尤其是硕士生,心态上肯定是无法接受的,类似小学时学霸居然留级一样。“延期”在硕士同学中会感觉比较丢脸,“散伙饭”、拍毕业照肯定是不好意思参加的。博士生的话,倒真是没那么明显,毕竟约2/3博士生都被延期毕业的。周边延期的人多了,自己也就习惯、不突兀啦。当然,心理压力肯定是有的,尤其是超过5年的博士生。在与网友的沟通中,发现他自己不能理解为何评审老师不给过,尤其是感觉另一同门的论文还没他的好,却是2个“同意答辩”。经他解释才知晓是导师在修改论文时,认为他撰写得更好一些。这句话也让他的执念更深,难以释怀。但是,小西总感觉这位导师会不会对另外一个学生也是这么说,令人尴尬啊!作为导师,除了指出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时常也会给一些鼓励。其实,在学位论文评审中,不同专家的评审尺度是有较大差异的。同一篇论文2个专业偶尔也会一个“同意答辩”,一个“不同意答辩”。这与专家研究方向与送审论文内容的相关性有较大联系。盲审倒是不存在故意针对的情况。比如说,我认识的不少专家曾拒过外校送来的部分学位论文,主要是部分研究内容不熟悉,不太懂硬评审可能坑了学生。之后,在鼓励他积极面对后,给提出几点建议:1.主动与家人沟通,不要隐瞒。延期这件事瞒不住,越是不说,家人越是担心。我相信父母比任何人更能理解、了解自己的孩子。2.与导师、学院研究生秘书沟通。少量院校一个评审意见是“不同意答辩”,是有机会修改后二次送审的。若是没有,极大概率就是延期毕业。3.针对延期,主动与已签订三方单位HR诚恳交流,询问是否可以延期入职。万一保不住这个offer,也可以沟通下是否可以不赔付违约金。4.就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论文。理工类硕士学位论文,若是实验存在缺陷或不全的,开学后及时补做。5.找找原因,并非都是他人的错。之前,我就有遇到研究生被延期,是自己打游戏荒废的,但是肯定不好意思对人讲。已然延期,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个教训。6.开学后处理好个人档案与户口,部分学校不保留,可能需转到市人才中心。7开学后论文修改到位后,导师同意且帮忙争取的话,提前完成答辩,走12月份的学位授予流程。之后,兼职或找份临时工作,挣钱很重要。8.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要放弃。每年毕业季,总有少量研究生无法正常答辩毕业,学位论文往往是问题的关键。若是尚未送审,及早完成撰写并发给导师把关,千万不要拖延!大家觉得呢? 若是我的文章对你稍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或转发,让更多人看到,非常感谢!(图片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将及时删除)

无旧无新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来源:光明日报)

虎与狼

非全日制研究生通过面试后被取消资格?官方:前期审核失误

在今年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急需紧缺人才的招考中,来自河南某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倪强(化名)顺利通过了资格初审、复审,并以面试排名前列的成绩进入下一环节。但在此后,组织方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条件,倪强被取消了资格。倪强表示不解,并以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为依据质疑道,“为何地方性文件精神要违背国家文件精神?”对此,天水市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9月4日向澎湃新闻提供的书面答复称,这次招聘是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不是普通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所以不存在违背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通知精神的情况。回应称,在前期的资格审查过程中,由于报名人数较多,我们的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导致其通过了审核。我们在体检前的审核中,发现倪强不符合条件,即取消了其资格。因此,麦积区对不符合条件的倪强取消其引进资格是合理合规的。同时,我们正在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但这不影响我们公平公正引进人才。突然被取消的资格倪强稍早前向澎湃新闻介绍,自己是甘肃籍2018级统招统分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就读于河南的一所大学,今年应届毕业。他所在院系的证明资料显示,“在读期间,该生跟读全日制学生学习,与全日制学生一样完全脱产在校,学习成绩优异;目前国家关于非全日制和全日制在入学、培养和毕业等环节完全一样,特此证明!”今年6月,倪强报考了天水市麦积区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的相关岗位。根据《天水市麦积区2020年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公告》,各岗位均要求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并取得相应学位。公告显示,招聘程序共六个环节:网上报名、资格确认(包含初审、现场确认、复审)、面试、体检、考察、公示及聘用。就此倪强介绍,自己已在报名登记邮件备注,“本人为2017年以后统招统分的研究生,学习方式学历证上显示为非全日制,但本人是应届跟读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完全脱产在校全日制学习,培养方式和全日制完全一样,有国家承认的双证,非在职研究生,也非自考研究生。”随后,他通过了初审和复审。这一点,麦积区委组织部也予以确认。“我以为这就没啥问题了,现在这个面试通过了,就已经录取了,因为只录两个人,我就(面试)第二名嘛。”倪强对此提供了面试通知书以及面试成绩以证明。但是,在即将体检时,工作人员发现他毕业证上“非全日制”,体检书当即被扣下,“市里面的领导审了几天”。之后的8月6日,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电话联系倪强时表示,因为他是非全日制而不是全日制研究生,所以录用资格取消了。“为了他们的这考试,我来来去去都五六次,每次都要住店,而且知道已经被录用,就放弃了其它几个考试机会,这件事对我的心理打击确实挺大。”倪强事后回忆。9月2日,倪强还提到一件蹊跷的事:大约两天前,面试他的相关单位领导曾打来电话让他下午上岗,于是他打电话询问组织部,组织部工作人员则称倪强的录取资格已被取消,其报考单位收到的并非最终名单。他也被移出了微信“麦积区人才引进录用群”。官方:存在失误但不违背教育部通知精神就倪强上述遭遇,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9月3日告诉记者,倪强不符合录用条件是在体检前发现的,当时他并没有被正式录用。这名工作人员后于9月4日下午发来了官方书面答复。答复称,“倪强明知自己不符合应聘职位资格条件,却在签订《天水市麦积区2020年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考生承诺书》时,向我们承诺‘本人认真阅读了《天水市麦积区2020年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公告》和相关政策,理解其内容,符合应聘职位的条件要求’,其承诺与应聘职位资格条件不符。”为何倪强已在邮件里介绍自己的培养方式为非全日制,却依然通过了初审、复审?官方称,在资格审查过程中,由于报名人数较多,工作人员工作不细致,导致其通过了审核。根据《天水市麦积区2020年公开考核招聘急需紧缺人才公告》,资格审核贯穿本次招聘工作全过程,应聘人员如在任一阶段提供虚假资料或隐瞒实情,一经查实,即取消资格,所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本人承担。麦积区委组织部还在新近回复中补充,“在任何一个环节,发现报考人员学历与人才引进公告规定的资格条件不相符的,都要取消引进资格。”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给予的书面回复写道:“我们在体检前的审核中,发现倪强不符合条件,即取消了其资格。因此,麦积区对不符合条件的倪强取消其引进资格是合理合规的。同时,我们正在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分,但这不影响我们公平公正引进人才。”上述书面回复还指出,本次招聘工作没有违背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通知精神。“这次招聘是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不是普通事业单位的公开招聘,而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的要求,并未对急需紧缺岗位人才引进提出要求。所以,不存在违背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通知精神的情况。”对此,倪强称,“我报名条件是按照五部委发的文件走的。当时承诺书我签了字。这情况我也和律师沟通过,他说法律不保护不合法的承诺。”针对近日网络上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疑,倪强感到委屈。他称,要是非全日制更“水”,自己面试排名也不会排第二了,“说这话的人一棍子打死人,哪里都有水的,包括全日制研究生,我面试竞争对手都是全日制的。”他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标准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模一样,同样的论文和盲审,卡得很严格,何况导师都不在意你是‘全’还是‘非全’,不管谁答辩不合格,说不让毕业就不让毕业。”公开资料显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天水市麦积区人才队伍建设、缓解部分单位人才紧缺现状,麦积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于6月12日发布了人才引进公告,启动实施了麦积区2020年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麦积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不是不要非全硕士,按照教育部文件,他们完全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没有任何问题。”澎湃新闻记者钟煜豪 实习生孙嘉璐【来源:大洋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心心念念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水咲

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回来,一堆意见该如何下手?

最近一段时间,是研究生毕业论文送审的阶段,很多同学也陆陆续续收到了一些论文的意见反馈。有些虽然整体给了通过,但提了不下20条修改意见,这还是一个人的,要是3个外审专家都这样,那估计有点崩溃吧。不过不管怎么说,给了通过,就意味着离毕业又近了一步。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如何修改外审专家的意见?有些人可能说,有意见那就改呗,不过对于真正毕业生而言,改外审意见确实不像改小论文意见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呢?首先,一旦外审意见全都回来,导师就会定下答辩的日期,一般一个星期以内就要答辩,时间如此紧凑,怎么可能像改小论文一样字斟句酌的去修改呢?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就不认真改了。有些是必改的。如果有外审专家提出一些关于实验设计的缺陷,疑惑;数据处理方法的缺失,比如缺少统计检验;文章内容的部分缺失,如缺少讨论等。这些意见是一些比较普遍的毕业论文出现的意见,就算是大同行看了都能提出来,更别说论文答辩的时候是小同行,更会指出你的问题了。如果现在不改,答辩过程中还存在这些问题,那答辩的时候岂不是让人家挑刺嘛。有些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选择小改。比如有专家指出图做得不美观;论文的一些格式不符合要求;有些讨论分析的不够彻底等。这些意见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如果改了锦上添花,如果不改无伤大雅,那就可以稍微修改。另外,如果两个审稿专家的意见相矛盾怎么办?比如,两个审稿专家同时修改了我的论文英文题目,那该听哪一个的?比如文章用两个参数表征一个指标,一个审稿专家觉得重复了,可以删掉对一个参数的特征描述,而另一个审稿专家要求两个参数的描述再补充完整。这种事情也比较常见,这个时候就看导师和你自己的想法了。一般导师决定采纳哪个意见,如果导师不管,那就需要你动脑思考了。说到导师,导师在毕业论文的修改和答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听导师的话,尤其是答辩前,让导师过一遍毕业论文,预答辩一次,导师提出的问题要认真修改。这是答辩通过最关键的因素。最后,虽然外审修改后的毕业论文不会再送外审,但需要根据外审意见,填写修改说明,一定要认真填写,具体写清楚修改的内容和位置,这点和修改小论文的时候应该保持一致。祝大家外审通过,答辩顺利

或使则实

三省抽检硕士学位论文,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暴露了什么?

"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 10%,过去都是低于 20%。" 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 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 2019 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 2019 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 " 存在问题 " 或 " 不合格 " 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 年 11 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 2018 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 " 在 2020 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 问题论文 " 究竟差在哪儿" 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 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 2019 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 12 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 " 问题论文 " 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 " 问题论文 " 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 " 问题论文 " 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 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 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 " 软科学 " 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 2015 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 10%,管理学比例超过 9%,法学超过 7%,其他均在 5% 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 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 1.57% 的不合格率。" 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 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 2017 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 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 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 问题论文 " 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 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 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 3 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 5 到 7 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 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 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 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 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 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 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 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 " 中国式 " 的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 " 出口关 ",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 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 " 出口关 "。清华大学今年 3 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 " 论文自审环节 ",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 " 答辩汇报内容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 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 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 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 " 逐年考核、逐步分流 " 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 2020 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 " 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 " 由原先的 " 低于 20%" 调整为 " 低于 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 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 ",既要严把 " 出口关 ",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 " 进口关 " 和 " 培养关 "。" 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 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 "。记者注意到,教育部 2017 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 " 十三五 " 规划》已明确 "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 ",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栏目主编:秦红 本文作者:光明日报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来源:光明日报

王韬

一个导师的诉说:为何我会给盲审的学位论文“修改后再送审”?

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之后,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季的气氛紧张不少,往年少有发生的硕士生延期在2019年不算新鲜事,彻底打破之间的"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一说。小西专业今年也有1名学生最终延期半年参加答辩。不过今天已是高考第一天的6.7日,你们学校的答辩时间有点晚。作为论文评阅专家,小西2019年校内、校外同样评审过不少硕士学位论文。结果是校内、校外各给了一本"盲审"论文"修改后再审"(学生口中的"C")。也许,这个问答会有不少在读的硕士生看到,小西换个角度来分享下论文评审为何会给"C",给出一些启发。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研究生导师什么情况下会给论文评审意见是"C"?首先,作为研究生导师,遇到直接送审或盲审的硕士学位论文,主观上不会故意刁难某个学生。偶尔遇到部分学位论文实在是"看不下去",也会建议"修改后再审",而不是直接给个"不同意答辩"(D)。或者说,定位在"D"层次的论文也是送不出去的,评审专家也无法有机会见到。部分大学给出的《论文评审表》中会有量化评分,如论文选题、创新性、工作量等多指标。论文在研课题的内容或学生写作能力也许有差异,但是数据准确性或细节格式十分粗糙的论文就有"糊弄"评审专家的嫌疑,肯定不给过的。也许你不信,之前我们曾收到同学科领域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居然大段抄袭评审专家已发表的科研论文。学位论文其次,某个硕士生的论文评审结果为"C",除非是少量主动性非常差的学生,否则责任主体划分中,其硕士生指导老师要占较大的责任。同为导师,还是得给不少努力的硕士生说几句公道话。既然一份硕士学位论文能送审,说明其导师已把关、签字同意送审。也许工作忙或指导学生多,无法做到"一字一句"修改,但是在论文机构框架、创新性、数据分析、结论与讨论等核心内容上,导师必须认真查阅后给出"修改意见",比如我们课题组有提前召开组会,听取毕业生WORD格式(预答辩时要求PPT)汇报论文,大家一起来"找茬",给她们提修改意见。在读研一、研二的学生提前参与,会有些感觉。也许,不少导师会和学生说,不要过于担心,几个专家是熟人,来不及修改可以答辩后继续修改。但是,小西觉得类似事情不太靠谱,2019年硕士论文评审已向博士生的"盲审模式"靠拢,比如今年校内受到的论文根据内容我大致知晓是某位老师的学生,但是校外真心无法得知。因此,靠导师"打招呼"过审会变得越发困难,打铁还得自身硬。硕士学位学位论文修改后再审,评审专家会同意答辩?如何努力让专家同意答辩?一句话:态度诚恳、修改到位就给"A"或"B",态度敷衍二次给"C",直接延期!常见的论文评审,如纸质论文送审、评审系统PDF格式评审,会返还一份评审意见表。部分大学再次送审,会明确要求填写《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其中关键的内容是"作者对论文修改情况的说明或申诉意见"。小西之前就遇到敷衍式的填表,论文中未有修改,就是走个流程式的再送,拿专家当"瞎子"啊。想要评审专家同意答辩,这份《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切记认真填写。论文送审不是WORD的修改模式,专家无法仔细查阅论文中每个修改的细节。因此,在表中列出你修改的细节和内容,更有利于专家评审。之前就有考生返回10几页的修改回复意见,想不出理由继续给个"C",让其延期啊!当然,部分专家是跨学科评审,提出意见有问题,直接申诉即可。在论文修改中,记得找导师多做沟通,一定要认真修改。实在不行,找在读的博士生、同门师弟师妹一起协助修改都没有问题,人多的好处是思考的角度多样化。自信应对 精彩人生结语延期毕业后,心情不心情的事情先不谈,遇到后最该做的是:找之前签订三方协议的单位沟通,确定无双证前提下能否先入职,或延期的半年算实习期。实在不行,也得沟通好违约金的事情。同时,同期做好论文修改,可以和导师沟通,提前出去工作或实习,12月定期回来答辩。同时,延期肯定不是一件好事,及时调整心态,但是也不算是天塌下来。记得和家人做好沟通,别让她们担心,加油!相信在读或毕业的硕士朋友不少,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经历或建议。▼小西文中肯定有些许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赞,这将是我最大的收获!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有问题欢迎评论交流。

瓜祭

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兽医硕士为例

临近毕业的时候,很多在职研究生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并不了解,一般在学校研究生院官网能够找到相关公告及要求,但有些学校的官网下载链接已经失效。本文主要说明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该校在职研究生主要有农业推广硕士、工程硕士和兽医硕士三类,本文主要以兽医硕士为例,可以看出该校对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根据2018年下半年河南农业大学发布的关于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工作相关事宜的通知要求:1、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100%参加盲评,包括在职研究生,盲审方式有两种:校外送审或第三方云平台送审。而在2016年的公告里还没有这一条要求。2、所有研究生无论何时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答辩前,必须通过论文盲评。并且在学位论文盲评前,需通过“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学位论文总文字复制比不能高于25%。而在2016年的公告里查重率要求是不高于30%。河南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如下:封面:参照本校专用硕士学位论文封面格式(字体用3号黑体,纸张用120克白色哑光纸)。扉页:参照扉页格式,论文提交日期、学位授予日期暂不填写。(字体3号中文宋体、英文Times New Roman)承诺书:参照本校专用《河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使用授权及知识产权归属承诺书》格式。致谢(3号黑体) (内容用小4号宋体)目录(3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1.5倍行距)摘要(3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行间距20磅)论文正文内容一般要求包括文献综述、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等,格式要求分别如下:1 文献综述(4号黑体)按1.1 (小4号黑体) 、1.1.1(5号黑体)、1.1.1.1(5号黑体)形式可依次分至4级标题。(内容用5号宋体)。2 引言(4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3 材料与方法(4号黑体)按3.1(小4号黑体)、3.1.1(5号黑体)、3.1.1.1(5号黑体)形式可依次分至4级标题 。(内容用5号宋体)4 结果与分析(4号黑体)按4.1(小4号黑体)、4.1.1(5号黑体)、4.1.1.1(5号黑体) 形式可依次分至4级标题 ,4级标题以下以(1)及1)表示。(内容用5号宋体)5 结论与讨论(4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参考文献(4号黑体) (内容用5号宋体)正文中的图表说明文字使用小5号黑体。英文摘要:参照英文摘要格式 (标题用4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内容用小4号Times New Roman)论文正文行间距以固定值20磅为宜,表格除外。可加页眉,注明论文各部分标题。表格用简明三线表。文中计量单位均采用国际通用标准单位。用A4纸双面打印,然后复印或胶印。装订后切割规格:290mm×205mm。其他未尽事宜参照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格式执行。论文形式和要求: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可以是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论文等。论文工作应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论文必须是基于一定工作量的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

统待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网友们吵翻了

毕业后找工作这件事,让很多毕业生都感到十分头疼。一旦踏出校园,我们都将直面社会的残酷竞争。现实会告诉我们:不管你是大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还是研究生毕业生,在找工作这条道路上,注定都会遇到许多挫折。而且大家还要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不管你是什么学历,你都有可能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被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近日,有不少网友反映,有企业在招聘问答环节中直接明确回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有的HR更是直接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区别大了去了,“非全日制=本科生”。这样的言论明显是在歧视非全日制研究生。一时间,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都表示不满。网友们也表示很意外,“没想到非全日制研究生也会遭遇就业歧视,找工作实在是太难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该不该被歧视?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该不该被歧视”这个话题,目前网友们争论不休。有网友认为,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的学历歧视是应该的,因为很多人都是为了“混学历”,而且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很水,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在他们看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生水平实在是差得太远。甚至有网友问了一句:“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付出的不一样,为什么要平等?”很多网友都在底下评论附和:“就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分数线还差那么多,怎么可能一样?区别对待是正常的。”、“要求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被同样对待,怎么可能?这难道就对全日制学生公平吗?”但也有网友反驳:“你到底了解非全、上过非全吗?非全日制从入学考试到上课,从期末考试到毕业论文要求都和全日制一模一样,甚至付出的可能更多,毕竟要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也有网友进行了科普:2017年教育部进行了研究生教育改革,非全日制统招统分,同样的分数线,同样的课程内容,同样的论文盲审和双证,所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该被歧视。不要轻易否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付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全日制优于非全日制,高校研究机构也更加认可全日制。但个人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不该被歧视,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如何,不能光靠学历来断定。如果现实就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容易被歧视、被偏见,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报考呢?大家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意义何在?且不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否应该被区别对待,只希望各大用人单位不要就这样轻易地否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付出和努力,尽可能地给大家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认为大家还有必要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吗?

泮水

非全日制研究生认识误区大盘点

连日来,社会上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视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偏见和误解,本文试图对社会上一些常见的误解进行一次大盘点。误区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等于在职研究生错误。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在职研究生是不同的,现在的在职研究生就是同等学力申硕,不用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毕业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证,无研究生毕业证。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须通过每年12月底的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毕业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证和研究生毕业证。链接: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自2016年底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后的新生事物,第一届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2017年9月份,所以不能联想为其他的在职学历,读者可自行查询。误区二:非全日制研究生和自考、成教的本科差不多错误。非全日制研究生入学必须通过每年12月底的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采用同一套试卷,在同一时间甚至同一个考场参加考试的,都是统招统配的学历,就像统招的本科或大专必须通过高考一样。而自考不需要经过入学考试,成人教育则是通过国家单独组织的成人教育考试,并非与普通高考一样统一划线招生。误区三:非全日制研究生分数比全日制的低不一定。因为两者是统一招生考试,不管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分数首先都必须超过国家分数线,国家线并不区分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只有A区和B区的区分,一般B区的分数线总分比A区低10分,单科线低3—5分。如果你在A区院校读某专业的非全日制,很可能比B区的同一专业的全日制分数线还要高很多。再者,985或211院校报考的人员较多,其同专业分数线一般比普通院校的全日制分数线要高。第三,有些院校的某些专业只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专业的无法比较。即便是同一院校同一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均招生,也不见得某个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数就一定比全日制分数低,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误区四:非全日制研究生没有宿舍、奖学金不一定。有些学校也给有需要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宿舍。有的院校也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误区五: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时间短错误。非全日制研究生虽然只是在周六、周日上课,但是其培养计划和学时都是和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一样的,修不够学时学分,不能达到毕业条件。通常,非全日制研究生比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制长一年以上。误区六:非全日制研究生标准低错误。教育部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采用同一培养标准,保证同一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一样必须修完一样的学时和学分,完成相同的培养计划。在毕业设计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和全日制采用一样的标准进行论文开题、论文盲审、知网查重、论文答辩等程序,论文答辩合规才准予毕业,和对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完全一样。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请认清这些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误区,帮助我们改变由于误解带来的偏见,以减少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群体的歧视,还社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