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何在职博士难就业?导师给出了几个建议,转变学习思路方今之时

为何在职博士难就业?导师给出了几个建议,转变学习思路

我们都知道在职博士非常难毕业,在职博士主要受原单位工作、家庭及其他原因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现职博士因为工作和家庭比较稳定,所以毕业愿望不太强烈,下面小编就在职博士如何取得博士学位提出了几个建议,下面一起来看看吧。一、时间的合理分配现职博士与脱产博士相比,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不能确保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分配时间非常重要,塔主建议在职博士至少抽出4~6个月的集中时间进行研究,也就是说,你必须和原来的公司商量,半年在原来的工作岗位工作,剩下的半年放下原来的工作岗位工作,去读博士学位必要的文献,另外,要做好实验设计,按时开始实验,另外,请集中精力写要发表的期刊论文,请留下写毕业论文的时间,这些可以按你的顺序排列,毕业保障。二、要有坚定的态度很多在职博士最终劝我辞职,但没能获得博士学位,还是因为自己的想法不被重视,我觉得我已经是有正式工作的人了,我有很高的收入,取得博士学位只不过是为了自己锦上添花而已,我没有把他当作自己事业奋斗的重要一环,所以如果有这样的思想,一定会导致自己在行动上出现缓慢和延迟,塔主建议你一定要在思想上读博,端正态度,拿博士学位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拿出坚定的信心去完成这件事。三、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在职博士往往会受到原单位工作压力和家庭负担等原因,这是导致在职博士不能安心研究,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塔主提议在这种情况下,鱼和熊的手掌不能兼用,和家人商量好好学习,牺牲照顾家人的时间,舍弃收入,获得这个博士学位是必要的,从长远来看,博读的优点是读完后抛弃眼前的利益,为了长远的发展。四、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大部分的职业博士在读博士课程的时候都在学校呆了几天,临近毕业后,就赶紧准备毕业论文,塔主提醒你,博士学位的学习是系统过程,是几年时间和心血积累的成果,一下子不可能成功,因此,要经常主动地和领导沟通,在写论文的研究方向、实验内容及论文时必须研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你不能及时沟通,最后自己提交的论文一定不是你的领导所期望的,也达不到毕业的要求。五、要和团队成员保持联络由于在职读博士不能保证随时在学校,那么如果你与团队成员不经常保持联络,那么突然遇到一些关于毕业的信息和手续时,就不能及时的了解信息,或者及时收到通知也没有人来帮助你去做这些事情。所以塔主建议你一定要和团队的研究生或者其他老师搞好关系,遇到一些问题可能他们会及时的提醒你或者帮助你,这样就不会让你仓储和慌张。##&&image&#以上几点就是为何在职博士难就业?导师给出了几个建议,转变学习思路,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的留言,小编会第一时间回复的!

神将来舍

在职博士怎样才能顺利毕业,请记住导师给你的几点建议

这几年随着各行业对科研重视度的增加,很多单位对单位人员的学历构成有较高的要求,都认为本单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数量越多,越能体现单位的综合实力。从个人而言,博士学历的重要性也愈发突出。近年来,科研类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最基础要求就是要有博士学位。这就给原来一些没有博士学位的职工带来了压力,怕自己被后来的博士赶超,迫使大家纷纷去攻读博士学位。据统计发现,这几年在职博士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在职博士也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群体。在职博士合影无论是脱产读博还是在职读博,目前我国现行的博士制度是宽进严出。也就是说你考博还是相对容易的,但要想从按时博士毕业拿到学位却是比较难的。目前,很多脱产博士都因完不成论文的发表而被迫延期,而对于在职的博士而言,还要一边工作,兼顾家庭,另一边还要攻读博士学位,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塔主当年开始读博时,所在团队中就有好几个在职博士。塔主博士毕业后工作三年会团队一看,那些在职博士还没有毕业。所以,对于在职博士而言,按期毕业时非常困难的。博士毕业塔主认为在职博士难毕业的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读博时间无法保障。在职博士主要受到原单位工作,家庭及其他一些原因的限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安心读文献,做实验和写论文。第二是在职博士往往因工作和家庭相对稳定,导致毕业意愿并不是很强烈,甚至还有一些在职博士在达到毕业最大年限面临着被劝退的处理时,仍然不着急。但是,塔主认为这种毕竟是少数,而对大多数在职博士而言,还是想着能按期顺利拿到博士学位,不被读博所困扰。塔主根据对多位在职博士和导师的研讨,对在职博士如何顺利拿到博士学位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时间的合理分配在职博士和脱产博士相比,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时间上不能保障。在这种情况下,时间的合理分配就显得极其重要。塔主建议在职博士每年要拿出至少4到6个月的集中时间去做科研。也就是说,你必须和原单位商量好,半年时间在原单位工作,剩下半年时间放下原单位的工作到读博团队专心查阅你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文献,同时做好实验设计并按时开始实验,同时要集中精力撰写要发表的期刊论文,还要留出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这些是你能顺利毕业的最低时间保障。合理安排时间要有坚定的态度很多在职博士到最终被劝退也没有拿到博士学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思想上没有重视这件事情。总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有正式工作的人了,有较高的收入,对于拿博士学位仅仅是为自己锦上添花的事情,而并没有把他作为自己事业奋斗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对待。所以如果有这种思想,必定会导致自己在行动上出现迟缓和拖延。塔主建议你一定要在思想上读博,端正态度,把拿博士学位当做人生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来做,拿出坚定的信心去完成这件事情。坚定的信心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在职博士往往受原单位工作的压力和家庭负担等原因,在读博期间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兼顾所有的方面。这也是导致在职博士无法安心做科研,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塔主建议,在这种情况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定要有所放弃,有所舍得。你需要和家里人商量好,支持你的读博大计,牺牲掉一些照顾家庭的时间,同时还要舍掉一些收入,为了获得这个博士学位。要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读博的优势,既然读了就把它读完读好,舍掉一些眼前的利益,为的是长远的发展。学会放弃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大多数职博士都是在博士入学时在学校呆几天,等到快毕业的时候,才回到学校急急忙忙的准备毕业的论文。塔主提醒你,博士学位攻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是几年时间和心血积累的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你必须经常主动的和导师进行沟通,探讨论文的研究方向,实验内容以及撰写论文需要注意的点,这是保证你读博过程不出现偏差的最有效途径。如果你不及时沟通,那么你最后自己交出来的论文肯定不是你导师所希望得到的,也达不到毕业的要求。与导师积极沟通要和团队成员保持联络由于在职读博士不能保证随时在学校,那么如果你与团队成员不经常保持联络,那么突然遇到一些关于毕业的信息和手续时,就不能及时的了解信息,或者及时收到通知也没有人来帮助你去做这些事情。所以塔主建议你一定要和团队的研究生或者其他老师搞好关系,遇到一些问题可能他们会及时的提醒你或者帮助你,这样就不会让你仓储和慌张。以上几点就是塔主根据许多导师提供的经验为在职博士提的一些建议。希望在职博士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博士学位的获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要肯努力,顺利毕业不成问题。

鱼丽

在职读博需要什么条件?

在职博士是由院校自主招生,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招生的条件还是有所区别,在招生前一般都会公布招生简章里面都会详细说明条件,这里简单归纳一下大部分共同的几点!1.在职攻读博士需要什么条件?硕士毕业或者已经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取得学士学位6年及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至少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的书面推荐意见;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还须达到招生单位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等等,上面满足其中之一即可!这些是招生单位的要求!2.其他需要做的准备!想要读在职博士还需要工作单位同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不然无法入学是很麻烦的;了解政策还有哪些院校哪些专业招收在职博士;联系导师,不管是怎么读博一定要提前联系导师,不然的话成功概率很低,浪费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还有机会通过考试;做好心理准备,现在博士的毕业要求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小编总结:在职读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并不是很苛刻但是还是很难考上的,因为现在院校还招收在职博士的寥寥无几!

激光师

在职人士有没有必要留学读博士?!在自我提升方面,学习最直接!

相信有很多在工作岗位上的上班族对于个人提升是相当看中的,这里的提升不仅仅是职位的进阶,同时也是个人能力、被认同感等等方面的提升。为了提升自己,有不少在职人员重返学校,继续进修深造。所以读博士的在职人员越来越多。在职人员为什么要读博士?不管是在国内读在职博士也好,还是在职留学国外读博也好,不同的人读博士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接下来跟大家聊两个比较重点的。个人领域的提升这里要说的个人领域的提升大体上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位方面的;另一个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个人的学位。这个是很多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重点目标。目前,大部分的在职人员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和工作当中,至少拥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不过想要继续在职位等方面向上晋升的话,除了工作经验,学历学位对晋升的影响也相当重要。大家都知道,高学历学位对于在职人员的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等会有不小的帮助。专业知识、思维模式等等的提升。这个对于在职人员在工作当中解决为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通常情况下,报考在职博士的人员多为行业内的“领头羊”,工作经验的积累,那肯定是不在话下,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还要读博士?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作当中碰到了不少的问题,而且解决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不好解决,所以这些人员都是带着问题来攻读博士的,并且希望在学习当中找到解决问题之道。由此可见,在职读博对人们的帮助不小!从宏观角度看,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小在职博士是相对于全日制博士来说的,这个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国之所以会开设在职博士,主要还是想要培养专门人才。我们的社会在不断的向前进步,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变,各行各业对于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在加大,尽管现在研究生在校学生有不少,不过能够称得上专门人才的并不是很多,依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高层次高能力的人,他们的智慧会引导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革命是个人成就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在职博士开设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服务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造福人类。在职读博,为何要选择去留学?这里先要跟大家说一下,在职读博本身就是有难度的事情,如果在职学员不努力就想要获得博士学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读博这件事情上,在职人员要下不小的工夫。而且随着报读在职博士的人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在职人员在入学难度和博士学位申请难度方面都会有所增加。另外,学习周期较长,也是在职人员在国内读博的时候要应对的一个问题。如果是去留学读博士的话,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不同的国家在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等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学员的选择更多,而且更能够贴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这对于想要留学提升的上班族来说是个优势,也是个好机会。同时这里也要跟大家说一个常识,去国外留学的话是没有在职博士这种说法的,都需要进行全日制注册,然后集中授课。而且在文凭方面不像国内有学历和学位之分,在国外只有学位证书。和国内相比较,有一些国家对留学生的入学条件要求相对较宽一点,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而且在学制方面,相对国内来说比较短,不过这并不代表教育质量不好,因为国外的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属于是“宽进严出”型的。去国外留学读博士,国际化、多元化是留学过程当中比较直观的感受,除了正常的学习深造,同时还能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模式、学习氛围、思维模式等等,这样一来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文凭,同时还有对眼界的扩展、国际人脉拓展等等。所以说,在职出国留学读博士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来源|WeChat:依竹留学)

航海家

在职博士的经验与教训:这5个考博要点越早知道越好!

作为大龄在职博士的过来人,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考博和读博期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用。考博动机:本人硕士毕业在研究所工作了8年,确实看不到希望。所以计划考博,联系浙大长期跟我们单位合作的老师,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考浙大,都死在英语上了。2014年10月份,才折回来考我硕导的博士,英语刚好压着线,其他倒还好。关于读博:本人2015年3月底入学的在职春博,到2019年12月初顺利通过正式答辩,总共4年8个月。其实,如果不是工作比较多,毕业时间应该还可以提前一点。在职读博的要点01、选导师导师人品要好。比如我导师,从来不拿项目和论文卡学生不让毕业,只要满足院里要求就可以毕业。他只让硕士干项目,博士就只做研究写论文毕业,从来不需要干项目。如果跟着人品不好的导师,毕业遥遥无期,关键是心累。联系好导师,一定要去面谈,一定要跟师兄,师姐们详细聊,请他们吃个饭,喝个酒,没什么消息打探不到的。最关键要了解原来的师兄师姐们能否按时毕业。如果在校的都延期毕业,那等待我们在职博士的结局基本上不会比这更好。02、课题问题自己单位最好有相关的课题来支撑你的博士论文,要不就由你导师提供,否则毕业太难了。前几天,我在院里见到了一个2010级的在职博士,刚通过预答辩。我因为在单位做博士论文,导师也跟我不是一个方向,所以他也指导不了,在单位也没人指导,读博其实也是比较困难的。我的运气比较好,2016年初从学校上完基础课回到单位,刚好碰到一个已交付两年的项目出现批量事故。这种擦屁股的事情没人敢接的,做好了那是你应该做的,做不好说明你没水平。我是硬着头皮给别人擦屁股,把工程当作研究来做,屁股擦完了,总结出来的论文也还过得去。03、学校问题现在985的名额基本上被直博的占领了,每年公开向外校招聘的名额很少,所以联系导师要早,动作要快,当然通过你的关系能联系上合适的导师那是最好。04、研究规划问题如果导师或者单位有课题,规划做好了,我认为3-4年之间是可以毕业的。我当时就是试验规划做得不好,现在来看,如果做得好,成果肯定多很多,浪费了很多资源,可惜了。一般情况,博一看文献,定方向。如果方向定得早,博一下学期开始做试验,博二开始投sci论文,总的三篇sci论文应该可以支持整个大论文了。所以博二,博三把sci论文搞定,博四就整大论文。05、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职博士一定要学会合理地利用你的资源。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总有些资源和人脉,有些人或多或少会帮助你,或者你帮助过的人也会帮你,学会帮助别人,多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向别人请教,永远记住合作共赢的道理。在读博期间,我受到很多老师,以前合作单位的朋友们,甚至从未谋面的朋友的帮助,所以论文做起来相对就比较顺利。本文来自于小木虫(ID:emuchnet):瑾瑜兰珞,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异

读_在职DBA_工商管理博士的难度为何在不断加大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每个人对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十几年前读MBA是一件非常高大上的事情,现如今即使是DBA也慢慢变得不那么神秘了。这说明现在的社会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了。不过据调查,虽然有那么多人在报考在职博士。可是最终考区博士成功的在职人员非常少。从侧面就可以看出考区在职博士的难度在不断加大,这就让不少在职人员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在职博士越来越难考了?下面新与成小编就来分析一下攻读在职博士难度不断增加是什么原因原因大概可以分成三点:1、博士教育的零淘汰制被打破,高校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证在职博士生的培育质量,许多学员无法到达毕业要求,也就拿不到博士相关证书,不少学生因为达不到毕业要求,攻读博士是一读再读,难以毕业。2、博士生倒是招生名额有限制。咱们要知道的,在博士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倒是的协助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在一开始报考的时候,咱们就要挑选适合自己的导师,而在招生的时候,更多导师偏向于挑选全日制博士生,如此一来,想要考取在职博士难度就更加大了。因为毕竟博士是做学术上面的,不是全日制想学的好不容易,导师挑选全日制的也是为了学生能做好更充足的准备。于是乎,在职DBA就更难考取了。3、进行在职博士招生的院校削减。一所高校除了有博士教育之外,还开设了本科与研究生课程,而由于资源有限,在难以保证在职博士教育质量的情况下,高校不得不中止招生。如此一来,关于在职人员来说,可挑选的在职博士报考院校削减,天然难度会进步。通过上面的介绍,博士教育的零淘汰制被打破、博士生导师招生名额有限制、在职博士招生的院校削减等是形成攻读在职博士难度不断加大的原因。如果参加国内的考试实在考不上,可以选择中外合作的免联考项目,MBA/DBA,一样可以拿国际学位证书,这个证书是单位认可的。像亚洲城市大学,瑞士欧洲大学在国内授权的教学中心-----新与成商学院,目前新与成在北京、南京、广州都有教学点,上海班今年三月份即将开班。免联考MBA/DBA,就是不用考试的,可以在职就读,它是中外办学,可以拿到MBA学位证,教育部认可的。不用担心要再投身学习英语的茫茫大军中,只要审核资质通过,就可以办理就读。18个月(MBA学制18个月,DBA学制36个月,具体学费请咨询新与成),每个月上一次课,每次仅两三天。平时按时上课,达到学时,完成毕业完成论文,就可以拿到梦寐以求的MBA/DBA学位证。学制短,拿证快,含金量高都是他的优势。来新与成,让读书变得有价值。温馨提示:新与成商学院专注高端教育服务16年新与成商学院是专业的MBA、DBA咨询服务平台,为在职人士提供持续深造的一站式学历学位解决方案。南京,北京,广州三大教学区任意选择,在职MBA上课时间为每月集中一次上课,每次两到三天,周边城市也可以方便前来上课。

同异

哪些院校招教育学在职博士?难不难读?

问:我是一名高校老师,想报读教育学在职博士,想咨询一下目前国内有哪些院校招收在职博士,难不难?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确定一下你想报读的是教育学博士还是教育博士,二者是有差别的。教育学博士顾名思义,是“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博士,等同于国外的PhD,是学术和研究取向的,全日制3-4年,奖学金全覆盖。只要你具备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以上,就可以申请或攻读教育学博士。教育博士是“教育”的博士,英文是EdD,是职业和实践取向的,在职4年左右,因为是在职,所以也没有奖学金。教育博士目前只面向那些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学费也相对较贵。从难度上来讲,二者因为面向的人群不同,所以也不好比较。不过,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都有资格申请教育博士和教育学博士,只是教育学博士要全职读,如果你无法脱产,同时又想深造博士学位,那教育博士更适合你。目前,国内招收教育博士的院校北京地区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下面就详细的说一下这三所院校在职教育博士的招生情况,希望能对你有帮助。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有2个专业是在职博士,一个是教育管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和高级教育行政管理方向。历年的招生情况1、2016年招生15人(教育管理综合),2017年招生13人,2018年招生19人 。2、2016年实际录取的考生包括15名统考考生,1名港澳台考生。2017年实际录取15人,其中包括3名专项计划录取学生。3、教育管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招生对象为从事教育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的考生。4、报考北大教育学院博士的考生如果没有能够证明英语能力的材料需参加“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考试”。北京大学教育考博专业课参考书1.《现代教育学基础》,(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钟启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教育哲学》,张楚廷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高等教育理念》,(英)罗纳德. 巴尼特著,蓝劲松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教育政策研究基础》,杜学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大学运行模式》,[美]伯恩鲍姆,别敦荣译,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6.《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闵维方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7.《高等教育系统》,[美]伯顿·克拉克,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注: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考博的参考书以国外的著作居多,教育学院的导师大部分有出国经历,比较注重对国外的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运行模式等学术理论的研究,所提供的参考书都是比较著名的教材及参考书籍。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教育博士(Ed.D)是每年9月份进行申请制招生,第二年9月份入学。历年招生情况1、2015年招生10人 ,2016年招生11人,2017年招生11人,2018年招生11人。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招考实行“申请——审核”制,考生需先提交相关材料,材料审核通过之后,方可参加笔试、面试。3、笔试:时间为3小时。笔试科目及成绩评定:包括教育管理概论(占总分60%)、专业英语(占总分40%)。4、面试:时间为30分钟,考核组由5名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具有博士生指导资格的教师组成。包括群体面试与单独面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推荐阅读书目参考书目1.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989年。3.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4.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9.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0.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2.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注:考试时,笔试考教育管理概论,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对前沿问题的了解,科研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历年招生及报考情况1、分数线,2017年外语55分,专业课60分,总分190分。2018年外语40分, 专业课60分,总分180分。2、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5:1左右,旨在培养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型的高级专门人才。3、招生专业领域及招生对象1.教育领导与管理下设两个方向:中小学学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具有中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各类初等或中等学校的高层管理人员。高校领导与管理方向:招生对象为各类高等院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2.学生发展与教育招生对象为高等院校从事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领域的教师或管理人员。4、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具有硕士学位;3.有5年以上相应教育领域全职工作经历;4.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5、考试形式主要为面试,重点考察考生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科研经验及科研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术潜力、综合素质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考博专业课部分参考书教育学:黄 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黄 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张斌贤:《外国教育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人大复印资料2004年以来《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卷发展心理学: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高等教育出版社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雷 雳:《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厚璨:《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管理学: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吴志宏:《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考试的范围是教育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考试不指定参考书,以上参考书是由北师导师及在读博士整理推荐。以上是国内北京地区教育博士的招生情况。一般来说国内的在职博士学制都是比较长的,毕业也不是那么容易。如果你时间相对充裕的话,可以报读国外教育博士。菲律宾国父大学教育博士(EdD)全日制注册在职报读,学制比较短,回国教育部认证,享受海归留学待遇,无雅思、托福要求,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即可报读。报读在职博士难不难读?这个怎么说呢,由于院校的在职博士招生时间和具体要求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报考在职博士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但是读起在职博士却并不那么轻松,而且会越来越难。一方面,报考人员越来越多,招生院校却越来越少,而且高校对博士生导师可以招生的博士名额进行了多方限制,这就使得导师在选择学生的时候,更倾向于招生全日制博士生,在职博士的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很多高校为了提高在职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比方说,打破了博士教育的零淘汰制。南开大学就曾经将28名延期也达不到毕业要求的博士生淘汰,这样他们在毕业的时候只能拿到结业证书,而这里面很多都是在职博士。所以,如果如果你打算报读在职博士,想要顺利毕业就要严肃认真的对待学业,只有能在学业和科研上付出更多努力和汗水的人,才能收获更多。

赤桑镇

研究生学姐直言,普通高校的硕士想读博真的很难,原来是因为这些

可能对于正拼搏于考研一线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想读博的事情,但是对于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读博这个问题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和目标院校的博导确定了读博的名额,但有的硕士研究生还奔跑在各大高校之间,希望能够获得读博的机会。或许很多的学生会认为,想读博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要远远的低于考研的难度,只要硕士想读博就能够轻松获得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但事实或许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的一个师姐去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决定了要攻读博士学位,所以自己开始联系了很多高校的博士导师,但几乎收到一样的答案,即非常高兴能够报考我的博士,之后就没有下文 ,至于申请考核几乎直接忽略,因为她硕士期间么没有写出核心论文,没有更丰富的科研经历,即使本硕院校都是211高校,也同样没有机会。而对于那些来自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更是难以获得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数不到的博士名额,一方面是因为院校档次不是很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读研期间表现得很一般;另一方面,相对于硕士而言,博士更看重学生的本科出身,硕士出身,这几乎是一个铁的规则。每一年想读博的学生都会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和自己比较理想的高校失之交臂,非常的可惜。当然之所以读博会这么的难,最重要的一点是几乎所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手中的名额,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定出去了,例如研二的你决定毕业时读博,但你理想的博导已经在你研二的时候选择好了下一年的博士研究生,这其中包括硕博连读,包括在职博士研究生,最后省下统招和申请考核的名额很少很少了的,因此博士研究生导师可能会选择优质生源。因此在仅有的名额中,当众多的学生联系同一博士研究生导师时,如果你本科和硕士高校档次不好,读研期间还碌碌无为,那么你怎么可能获得导师的名额呢啊?所以,博士研究生导师只会将自己手中的名额发放给那些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或者是第二作者发表过核心论文的学生了,于是你最终和读博擦肩而过,只能是就业了。其次,在整个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的,如果你对硕导对你读博很是关心,很是上心,那就相对来说容易得多了,可以帮助你联系博导,可以给你更多有建设性的指导。因此想顺利的读博,其实一方面要争取获得硕导的帮助,另一方面是自己读研期间尽可能的提升自己,尤其是在科研方面,尽可能早的出科研成果,这样才更加的有保证。总之,想顺利的读博真的没有那么的简单,真的如研究生学姐所说的那样,没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想获得读博的机会那简直就是在痴人说梦。所以送给所有立志读博的硕士研究生,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为自己读博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

存神

一个35岁在职宝妈的考博心得

(只报一所学校、一站成功上岸的秘密——找对导师最重要)导语被疫情影响推后的各高校2020年度博士招生工作已经陆续结束了,我也正在满怀期待的等着新学期重新回到学生时代。这几天陆续看到部分高校开始发布2021年度招生简章。我又回忆起我那一波三折的考博经历,从对口支援计划被取消到按正常计划报考,再到校内调剂,这里把我的考博心得总结成以下三点:1找对导师;2找对导师;3还是找对导师,供同样经历和状态的你2021考博成功上岸。一、在你各方面条件都处于劣势时,记得一定要找对导师1我的基本情况我是一个在职宝妈,硕士毕业已经8年,35岁高龄(对于考博的人,35岁算是高龄了吧)。除了这个劣势之外,我的科研经历和文章也并没有优势,只在2010年发过一篇一作的EI会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唯一的优势是本硕学校是985,就是电视剧《安家》里“985”上的那所985。但是天大不招在职博士已经好几年,回本校是不可能了,我只能考别的学校找别的导师。看到这里你也觉得我确实不容易考上了吧。这也是我前几年想考但是一直没能提上日程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我一直担心好学校的导师不会招我这样的学生,一般的学校我还不想去。直到去年我一个师妹和一个同事给我分享了她们的经历,我才下定决心开始找导师。师妹是硕士毕业直接读的博士,现在已经毕业,她告诉我不要妄自菲薄,有的老师,尤其是刚开始招生的老师有时甚至招不满名额,他们是很欢迎有人报考的。另一个是我同事,同事跟我年龄相仿、科研经历相仿,2019年已经考上中央民大的博士,目前在读。她找的导师,人好项目多,同事在那个组呆的很舒心,能看到希望。2联系导师于是我模模糊糊计划了两年的考博事宜终于提上日程,2019年秋季开始找导师。我本硕是环境科学专业,目前在一所本科院校教环境工程专业课。所以我给自己定的考博士大方向是环境,具体方向最好是水处理。也是为了方便,我首选的导师是中央民大我同事的导师,首先他方向是我想选的方向,再者他人好项目多,我同事去了之后也一直跟我反馈他是一位对学生非常负责的导师(事实证明,X导师这个特质才帮我成功上了岸)。最重要的还是他能招我这种条件的学生。于是在2019年11月,我给这位X导师发了邮件,一个月后同事帮我联系,我去北京跟X导师见了一面。X导师对我的本硕学校比较满意,说我基础不错。然后主要表达了他担心的问题:工作和家庭对我博士学业的影响,他担心我半途而废,或者降低标准草草毕业。我一再向X导师表达了我的决心,而且我工作的H学院和中央民大有对口支援计划,不占导师名额,所以X导师同意我报考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我觉得我也不容易找到其他肯招我的老师)以及对口支援计划的依赖,我没再找别的学校别的导师。我准备在中央民大这一棵树上吊死。3报名又过了半个月,2020年1月2日,中央民大开始网上报名,我点开报考类型,想选对口支援计划,晴天霹雳呀,竟然没有我工作的H学院的支援计划。跑去学院几个部门问了一圈,这才得知2020年开始,对口支援计划取消了。我滴妈,咋整呀,我之前跟X导师联系时说过不占他统招名额,据我了解已经有超过名额的人找过X导师了。无论如何还是先给X导师打电话呗,X导师了解情况后让我先按统招类型报考,走一步看一步。都已经1月份了,再找别的导师也不现实,我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按统招类型报考X导师。4初试初试前夕,我打听到报考X导师的人有4个,除了我都是应届生,X导师名额只有1个。我当时就一个想法,一定要争取到复试的机会(复试比例是1:2,4个人中有2个可以进复试)。初试前,除了非常紧急的工作以外,我全部用来复习,有的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了,早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孩子连着好几天见不着我。终于,这4个人中我以第2的分数进了复试。复试名单出来后我跟X导师打了个电话,从他的言语中我听出他倾向于招第1的那位。但我还是强烈地表达了我想把握机会考上,我想争取一切机会进X导师组。这期间正好过了个端午,我主动跟X导师发了节日祝福,心里希望他不要忘了我还在努力争取。5复试复试名单出来后,我同事告诉我考博可以进行校内调剂,她建议我好好准备复试,争取调剂。我心里明白X导师那儿我是没戏了,但我积极备考,希望能够争取到调剂的机会。这个时候X导师也真的并没有不管我,而是在我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积极帮我联系调剂导师。我想我跟x导师保持联系,积极争取,肯定是奏效了。新联系的L导师,人也很好,还是青千,他同意招我后,X导师大晚上第一时间告诉了我。我特别感激X导师能对我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学生这么负责。我接受了调剂,我觉得以X导师的人品,帮我介绍的L导师肯定错不了,因为我相信物以类聚。当时X导师跟我说了句特别实在的话,他说我年龄也不小了,得抓紧读了,所以他建议我调剂到L导师那儿,而不是在他这里排队等明年。这句话,真的,当时感动得我眼泪差点掉出来。X导师真是个宝藏导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何况我都还不是他学生。6录取最后,复试结果没有意外,我的分数没能超过那位第1名,我在X导师的积极帮助下联系到了L导师,并成功被L导师录取。L导师的招生名额一直没上网,所以,如果没有X导师帮忙的话我根本联系不到L导师。我是真心感谢X导师,这么暖心的导师,我没能进他组还是有一点点遗憾。不过,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谁知道L导师不是个宝藏导师呢?录取结果公示后,我联系了L导师,初步确定了研究方向是水处理。看吧,事情真的在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找对导师并且积极联系,让他了解你,是我考博路上最重要的心得。二、除了找对导师这个核心要点,复习方法当然也重要1在职宝妈的复习时间如何保障?1月份报考完后,我就知道我的考博难度升了级,多了好几个竞争对手,所以下决心要好好复习,干掉那些应届生小朋友。然而,在职宝妈们都知道,白天上班,晚上带孩子的日常,一天甚至很难挤出1个小时时间来复习。只能咬牙坚持了,好在,我婆婆和妈妈都很给力,能够帮我带孩子并且包揽所有家务,所以工作之外我每天就能挤出2-3个小时时间来看书了。所以,对在职宝妈来讲,家人的后勤保障很重要。2初试专业课:一定要关注研究前沿热点考博专业课一般都是考几道论述题,所以复习时不用太纠结于细小的知识点,要注重建立知识框架,从宏观上把握,更要注意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沿热点。千万不要仅仅复习书上的内容,即便考试大纲是那么写的。有一个技巧是,初试前上网或通过在读生了解你报考学校的导师的研究方向,围绕这些方向去查文献能够精确击中考试要点,因为题是这些导师出的。我初试有两道论述题是关于导师研究方向和热点的,幸好我提前准备了点,不至于交白卷。3初试英语:天天背单词+考前背作文考前我同事告诉我2019年中央民大的英语试题难度不大,六级水平的人能够轻松看懂。虽说不难,但我的六级是十年前考的,这些年也没保持学习,作文更是早就不会写了。所以,跟应届生比,英语肯定是劣势了。我是单词和阅读穿插学习,考前1个月集中写作文,背作文。用手机上的单词app,结合词根和例句背单词我感觉很受用,确实能提高阅读的正确率。所以,每天一定要坚持背单词。然后就是作文,像我这种好多年没参加英语考试没写作文的人,一定要提前练习写作文,把经典话题和热点话题都写一遍。我在初试英语作文里就用到了我提前准备的段落,如果不是提前准备好的话,我在规定时间内肯定是写不出来那么多字。4复试复试形式是抽一道英文日常对话题和一道中文专业题来回答,剩余时间中文闲聊。英文题内容很日常,我考前从网上搜了30道常见复试问答,自己写了答案以后反复背,背时要放出声音来。考试抽的那道虽不是我准备的,但是也比较顺畅的说出来了,因为考前背其他问题时练出来一点儿说英语的感觉。中文题是专业题,也是比较宏观和热点的。复习方法跟初试专业课复习思路一样。剩余时间就是关于个人经历的聊天,有啥说啥就行。无论中文题还是英文题,回答切记要简练,1分钟内搞定,太长面试老师会疲惫,而且20分钟内要完成好几项提问,时间比较紧,要赶进度。最后总结一下,找导师是考博过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导师不招你或者不帮你,其他一切都是空谈。找对导师,并与导师保持联系,让他了解你的诉求,是考博上岸最重要的保障。比如像我,就算x导师最后不招我,也可以推荐一个靠谱的调剂导师L。来源:freekaobo.com 考博论坛 作者:大力妈

豹子胆

Nature调查了6000博士生,告诉你读博有多难:360度无死角劝退文

压栗山大 郭一璞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读博,向来是压力山大的活动,博士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补贴少,同龄人已经成家立业了,博士生还在为论文焦头烂额。不过现在,读博过程中你的苦你的累,Nature都知道。是的,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开展了面向博士生群体的大调查,6000余名来自全球各地的博士生,借机大吐苦水,把科研的焦虑、求职的压力、对圈子的不满全都倾诉了出来。统计一下,这次调查的数据让人大跌眼镜:36%的博士生都因为焦虑症或抑郁症而寻求过帮助;21%的博士生都遭遇过骚扰、歧视和霸凌行为;将近八成的博士认为,当前的学术圈风气不正,充斥着各种关系、特权和官僚主义,过于压榨博士生,文化落后亟待改进。而对于最现实的毕业求职问题,七成博士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工作,甚至,还有超过30%的博士生觉得自己正在读的项目根本就对找工作没有用。一个全世界学术圈人士都期望能发论文的顶级期刊,公布了这样惊人的数据,简直是“官方劝退科研”啊!怪不得,连房东老太太都说“不要读博,不要写代码”(不要赌博,不要吸大麻)了。近四成博士生都是出国党,在职博士也不少其实这已是Nature的第五次博士生调查,共有超过6320份有效数据。除了英文版,问卷还被翻译成了中葡西法四种文字,因此获得了全球博士生们的广泛参与。其中36%的问卷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和印度人),27%来自北美和中美洲,非洲、南美和大洋洲的博士生各自只有3%。这6000位博士生,性别基本上男女各一半,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岁到34岁之间,另外还有12%的博士生不到25岁,11%的博士生超过了35岁,甚至还有五六十岁的老博士生。其中22%的人都处在或上有老、或下有小的状态,需要照顾家庭。已经当妈妈了的博士生Fonseca-Hernández,就对边读博边带娃这件事感到十分焦虑,因为学校里没有幼儿园,她把5岁的女儿送到了收费很贵的校外日托中心,她感叹,想要同时成为一个优秀的博士生和优秀的父母,实在是太难了。37%的博士生是出国读的,大部分去了欧洲和美国,出国的原因集中在体验异国文化、本国的资金和博士项目不足以及方便找工作方面。不过,有不少出国党的压力非常大,一位学气象的古巴女生去了墨西哥读海洋物理博士,发现换一个国家已经很难了,读一个新领域则是难上加难,甚至患上了焦虑症。19%的博士生是边读博边工作的,他们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有少数人是为了提升技能或者刷简历刷人脉。考虑到年龄和家庭环境的因素,35岁以上的大龄博士生、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博士们基本上都有工作。欧美博士生担心“德不配位”,亚非拉博士生最愁求职赚钱读博过程中,人们普遍最头疼的事情是对前途的迷茫,79%的博士生都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不确定,70%的博士生时刻都在关心着除了当博士后之外哪里还有坑可以去谋个教职。另外他们的学术压力也很大,78%的博士生都觉得难以维持工作生活的平衡,74%的博士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钱,也是一个难题。第一个方面是研究经费的问题,68%的博士生都在担心经费;第二个方面,一半的博士生都在担心自己的助学贷款怎么还;第三个方面则是日后生涯的收入问题,67%的博士生都在担忧毕业之后过日子、买房子、养孩子和退休养老的钱要从哪儿来。看到博士生也哭穷,渣本心理平衡了。不过,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也是有地域性的:非洲博士生最愁没钱;大洋洲博士生最愁没教职;南美的博士生除了担心找工作的问题,还要操着卖白粉的心,时刻担心政局;欧洲博士生担心自己和老板的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和心理健康问题;北美和中美洲的博士生担心自己“德不配位”,专业名词叫“冒名顶替症候群”——总觉得自己如今的地位是靠运气获得的,生怕有一天被人发现自己一无所长,被当成骗子,然后身败名裂。当然,同样富(chi)有(bao)而(le)优(cheng)越(de)的欧洲人有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苦哈哈的亚洲博士生,发愁的地方可多了去了: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挣不到钱怎么办、博士学位通货膨胀怎么办、家里的老父亲老母亲怎么办……注意,这里不是贩卖焦虑,是nature的报告白底黑字写的。唉,在座的亚洲读者们,你们都生活在hard模式里啊。不后悔,但满足感越来越低在美国读博学兽医的Radhakrishnan说,现在的博士项目很适合自己,并不觉得孤单。他对自己的研究项目还有很深的兴趣,想找到一种能在自己的母国印度抑制狂犬病传播的方法。所以,就算一边读博一边带孩子,一点闲暇都没有,他还是没有后悔读博。其实,这项调查中,有有74%的博士生和他一样,对当初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 (下图两个绿色柱) :有75%的博士生,对自己做研究的独立程度表示满意。有67%对自己和导师的关系表示满意。然而,就算说着满意,也依然有挫折和抱怨的情绪。有45%的博士生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项目的进行,满意程度下降了。相比之下,42%的人认为满意度提升了。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项目的状况达不到自己的预期。40%的博士生说,他们读的项目没有达到最初的期望,只有10%表示超出了最初的期待。10%这个数字,比起2017年有了严重的下滑,那时还有23%的人认为超出期待。麦吉尔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说,这样的调查报告可以帮学生们建立起更现实的认知:如果知道,周围的大多数人都有冒名顶替症候群;如果知道,自己的满意程度会随着时间而减退,至少还可以提前做些心理准备。当然,有关学术的挑战只是一部分。Zhou Yang是从中国去到美国加州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读化学博士的,他说:我原以为只有科研的事情需要担心,但发现还要想着怎样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相处,还要想着怎样把自己的项目解释给别人听。除了做实验,还有很多很多要考虑的事。Yang也和许多人一样,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压力越来越大。除了发够论文才能毕业的压力,还要担心签证问题。回一次家就要重新签证,签证至少也要一个月,又不能请一个月假。所以,Yang一次都没回过家,不然只会再增加一份压力。这也是大部分在美国读博的外国人,都会遇到的问题。骚扰和歧视随处可见,又不敢说调查发现,带有伤害性的行为,时有发生。△左是骚扰/歧视,右是霸凌有21%的博士生说,他们受到过骚扰或者歧视;表示受到霸凌 (Bullying) 的也有21%。超过五分之一。分性别看,有25%的女博士生说,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男生则有16%表示自己受到过骚扰或歧视。分国家看,最严重的是北美 (24%) ,最轻微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 (18%) 。有些博士生,还在问卷的评论区详细说明了自己的遭遇或感受。比如,一位在印度的女生提到,就像性骚扰会有“Me too”运动爆发的瞬间一样,研究生在工作场所遇到的骚扰也需要得到关注。比如,一位在比利时的女生说,看到过并且自身也有过被导师霸凌和恐吓的经历。学术界顶尖教授,做了错事也不受罚的现象让人震惊,对年轻的学者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心理健康受损) 。在表示受到过霸凌的博士生当中,又有57%害怕报复,没有办法自在地讨论自己的处境。另一方面,工作时长也是博士生们受到的不公对待之一。6000位博士生里,大约一半都认同:我读博的大学里就是有长时间工作的文化,包括通宵。那么,博士生平均每周工时多少?76%的博士生表示,平均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其中,41-50小时的比例26%,也就是说6000位博士生中有接近50%,平均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而在每周工作41小时以上的人当中,有85%都表示对这个时长不满意。三成博士生认为当前项目对求职无益更加令人忧心的是,长时间的工作,也不是都能得到回报。只有26%的博士生认为,他们的博士项目,正在为将来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做着很有力 (Very Well) 的准备。相比之下,有超过30%的博士生,都认为自己在读的项目没带来什么职业准备 (Very Badly) 。而在大部分人看来,博士项目给个人带来的最大提升,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比如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做学术演讲、设计实验等等。可即便如此,依然有67%的博士生相信,有了博士学位就能大大改善工作前景。问题是,全球范围内高校提供的岗位都很稀少,但仍然有高达56%的博士生把学术界作为首选工作领域。相比之下,只有28%的博士生把工业界作为首选。而当被问到博士毕业后立刻就能找到怎样的工作,几乎一半人都回答了学界的博士后 (46%) ,排名第二的是工业界的科学家 (10%) ,排名第三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9%) :工作形势严峻是博士生面临的一个大问题。Matt Murray是耶鲁大学在读的分子医学博士生,他并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会带来怎样的结果:我还是怀疑自己读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有些日子里,感觉一切都很讨厌,只想回家。调查中有36%的博士生表示,因为焦虑和抑郁而寻求过帮助。八成博士生不满学术圈现状最后,关于整个学术圈的现状,博士们也有话要说。Nature统计了博士们对于当前学术体系的评价,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博士都认为,学术圈真乱。只有23%的博士觉得当前的学术体系还不错,在他们之外,更多人觉得这个体系是有问题的,很多时候靠关系,很多事儿不公平,给博士们发的钱太少而压力太大,环境官僚化,整个文化是落后过时的,需要得到改进。甚至有8%的人觉得早知如此,就不读博了;还有24%的人觉得要是重新开始的话一定要换个老板。因此,在Nature的调查中,一些人表达了博士生涯中的痛苦纠结:I cannot emphasize enough the impact on mental health when obtaining a PhD. I wish I were alone in making that statement; however, students in my programme struggled with suicidality, depression and anxiety.读博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是再重要不过的了,我希望我是唯一讨论这个话题的,但我项目里的同学们一直在沮丧焦虑甚至想自杀的情绪中挣扎。不过,终究也有很多人认为博士生涯依然是充满荣光与希望的:99% of the time it fails. But that one time it works makes up for all of it.99%的时候都失败了,但是成功的那次能弥补过往的全部。希望大家都有那1%的幸运吧。传送门原始报告及数据:figshare点com斜杠s斜杠74a5ea79d76ad66a8af8—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