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宁波成人教育在线平台大罢工

宁波成人教育在线平台

现如今成人教育提升学历的方式有四种,分别是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和电大,这四种都是国家承认学历,学信网可查。想要提升学历,但又毫无方向和头绪,想通过平台来帮助自己?那么在宁波有没有靠谱的成人教育在线平台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成人教育在线平台,这些平台都有什么作用,能多大程度地帮助到自己。简单来说,成人教育在线平台就是一个集成人高考、自考、网络教育、电大、在职研究生、技能全日制、成人中专、教师资格证、会计证等多种考试信息于一体的公众平台,想了解成人学历、考证信息等相关资讯都可以在成人教育在线平台上搜索查询得知,帮助宁波地区想要提升学历的小伙伴及时获取信息。宁波成人教育在线平台上的信息种类繁多,想要针对性查询,那就必须要明确自己要想获得什么信息。例如,你想报考成人高考,那么你就对应成人高考的栏目,针对搜索成人高考报考条件、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录取分数线查询,现场确认等等一系列的信息。然而还有的小伙伴是不明确自己到底想要选择哪种学历提升形式,四种成人教育形式各有优缺点,那么哪种更适合自己?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简单介绍下这四种成人教育形式的特点。自考,适合愿意付出较多经历参加考试的人,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还要有自己不够努力而拿不到毕业证书的心理预期。成人高考,适合平时上班有较多空余时间,考试难度不是很大,与同样想提升学历的人一起学习氛围更好。网络教育,适合的人群比较广泛,一般都是211和985重点院校,学习都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习氛围一般,入学后考试、论文比较严苛,是典型的宽进严出形式。电大跟网络教育类似,电大学习方式灵活多样,网络媒体、教材和面授相结合。比较适合平常没什么时间学习,自学能力薄弱但又想提升学历的在职工作人员。

严遵

今年宁波1.5万考生考研,考研为何越来越“热”?听听考生和专家怎么说

考生排队进入考场。 记者 张培坚 摄为期三天的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昨天开考,在宁波,1.5万余名考生走进考场。据了解,今年全国有377万名考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战,较上一年增加36万人。考研为何越来越“热”?考生和专家怎么看?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现场考生为理想而奋战今年我市研究生考试考点设在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4所高校。昨天上午7点40分,正是考生进考场高峰时段,南高教园区的车流排起长龙。记者来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考点,大批考生正排队进入考场。“请出示健康码、准考证。”工作人员一边大声提醒着,一边给考生测试体温,逐个通道查验。记者注意到,现场有考生仍旧捧着书边走边背,抓住最后几分钟进行复习;有的考生拿起手机,在校门口自拍留念,然后再大步流星走进校门;还有家长送孩子来到门口,拥抱后说声“顺利”,然后目送孩子进校。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张同学告诉记者,他准备报考的是宁波大学,已经为此准备了两年多。“现在好工作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和爸妈商量了后,大二时就确定要继续读研。”张同学说。“我已经工作七八年了,这次是来‘打酱油’的。”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陈女士语气中略带调侃,她告诉记者,边工作边备考真的很不容易,“主要是想着有了研究生学历后,自己竞争力可以更强些。”热门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并一再创新高,今年也不例外。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组组大数据,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377万,较上一年增加36万。其中,浙江省有12.5万余名考生,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1.5万人,再创新高。具体到宁波,今年我市有1.5万余名考生参加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比去年增加1626人;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占比为51.98%。从年龄看,25岁及以下11184人,26岁至35岁3543人,36岁以上663人。宁波各高校均出现“考研热”。今年,宁波大学有近2000名学子报考2021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人数略增。宁波工程学院有1458名学生报考,占2021届毕业生总数的41%,报考人数较去年增加200多人。浙江万里学院报考研究生人数达1385名,比往年明显增多。宁波大学科技学院2021届毕业生有2900多人,近20%的学生参加了此次考试,总数超过500人。分析“考研热”为何持续升温多位业内专家认为,“考研热”持续升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扩大,这是推动“考研热”的主要原因;二是大量本科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加入了考研队伍;三是非全日制读研制度逐步完善,许多在职人士选择非全方式读研,使得考研队伍进一步扩大;四是今年年初,教育部宣布硕士招生规模新增18.9万人,广大考生的热情被进一步点燃。记者 李臻 王冬晓【来源:宁波晚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金板寸

在职考研,你是不是也有这些疑惑?

在决定是否考研之前,相信大家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特别是对于在职人士,需要权衡的就更多了:家庭、事业、学业。如果没有下定决心、三心二意,很可能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哪哪都不能兼顾,最后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备考之前,一定要搞清楚:有没有必要考研?为什么要考研?怎么备考?只有了解清楚,才能坚定不移、心无旁骛,收获成功。这10个问题一定要搞!明!白!① 研究生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助力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研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那么已经有工作的在职人,读研对职业生涯是否有助力更是应该着重考虑的点。② 考研难不难?这个问题决定了要不要付出努力,如果明知不可为而为,聪明人是不会做的。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考研难度也不一样,考研对于个人的难度应该怎么评估呢?③ 考研投入与产出比是否值得?在职人考研要付出的努力往往会更大,这么幸苦去考研,最终获得的是否值得?这是一个成年人必须考虑的问题。④ 研究生的改革政策有哪些?研究生的改革政策与每个考研人最终的获利息息相关,了解清楚这些政策,对于是否要考研有相当的参考意义,你必须知道!⑤ 什么专业和院校适合目前在职的我?在职人考研,要考虑的很多,在家庭、事业与学业间取得平衡很重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与院校是决定考研之后的重要问题。怎么选?⑥ 大专生如何一步到位研究生?很多单位在招聘信息里都明确指定,只招收统招本科以上学历,大专生提升学历,还要读完本科再读研究生吗?⑦ 宁波可以读研的学校有哪些?想在宁波本地读研究生,除了本地的大学,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⑧ 2021浙江考研院校优劣势分析浙江省的院校那么多,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搞清楚各院校优劣势你就明白了!⑨ 现在备考,怎么才能确保一次就能考上?⑩ 在宁波考研政府补贴最高50000元,如何拿到?每个地区对于人才的政策都不同,宁波政府对这块特别重视,对于考研政府补贴最高达50000元!怎么才能拿到这笔补贴呢?

善哉

抓紧!最高补贴5万元!宁波这些人可申请

小布从宁波市人力社保局获悉,根据刚刚下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有关工作的通知》,符合条件的在甬企业在职人员读研,申请后最高可获得5万元的学费补贴。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企业在职人员读研学费补贴的申报手续将在线上操作完成。只有签订协议和领取补贴两个环节,才需要申报人到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受理窗口办理。最后,学费补贴将会发放到申报人的个人社保卡账户。要提醒大家的是,线上申报系统开放到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报截止日,因此符合条件的企业职工请抓紧时间办理。补贴对象学费补贴对象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在企业实际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3年以上,且符合报考专业招生条件的在职人员;(二)与在甬企业(含部省属驻甬企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且在宁波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连续缴费时间不少于12个月(缴费计算时间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连续12个月);(三)所攻读的研究生专业应与本人从事的专业岗位对口,且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四)补贴对象应参加2020年12月底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博士研究生须参加统考或者“申请-考核”),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培养毕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宁波市研究生享受学费补贴专业范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结合我市重点领域重点产业方向和《2015年宁波市人才指数报告》,现确定以下学科及相近专业列入研究生学费补贴范围: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系统科学、力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林学、水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项目管理、会计、金融、统计。补贴标准符合条件人员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可享受学费50%的补贴,每人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5万元。已经享受市财政相关学费补贴的,不再重复享受补贴政策,同等学历只能享受一次学费补贴。补贴标准今年起,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统一实行在线申报。申报人应在规定的申报时间内注册登录“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申报系统”(以下简称“申报系统”)进行申报。(一)信息填报申报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注册“申报系统”个人账号,填写申报信息:1.电脑端:登录“申报系统”(https://nbzj.rcpx.net/YJS),注册账号,完成相关信息填写。2.手机端:关注“宁波在职研究生教育”公众微信号,点击公众号底部“学费补贴”菜单栏,注册账号并完成相关信息填写。(二)单位公示1.完成相关信息填写后,申报人在线下载《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申报表》。《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申报表》应在申报人劳动合同所在单位内全信息公示,并加盖单位公章。2.公示无异议后,在线填写、下载《公示情况说明》,并加盖单位公章。(三)上传资料申报人按照“申报系统”提示上传相关电子资料。上传的资料包括:1.身份证正反两面电子照;2.个人近期一寸电子照;3.劳动合同(拍照上传);4.社保卡电子照;5.《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申报表》(拍照上传);6.《公示情况说明》(拍照上传)。(四)资格审核各地人力社保部门负责对本辖区申报人员的材料初审。市人力社保局对申报材料和申报对象资格进行复审,并对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进行为期五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无异议的纳入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对象管理名册。(五)补贴协议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并被录取的申报人,应于2021年11月底前与市人力社保局签订学费补贴协议。签订协议时请携带以下资料:1.《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协议》一式两份。可登录“申报系统”填写相关信息后下载协议文本;2.录取通知书原件及复印件;3.加盖劳动合同所在单位公章的《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申报表》、《公示情况说明》。请申报人自行保存申报时上传的资料原件和申报公示材料原件。(六)补贴申领1.申领人应在毕业后3个月内登录“申报系统”,在申报系统上填写相关信息。2.上传学历学位证书、学费发票(发票抬头为申请人的姓名)、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协议、劳动合同(拍照上传)、本人社保卡等资料。3.携带硕士或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学费发票原件到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受理窗口办理学费补贴申领手续。4.经审核无误后,市人力社保局根据文件要求将学费补贴发放到申领人个人社保卡账户。其他要求各地人力社保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严格把关,确保学费补贴申报工作按时规范高效完成。材料受理单位:宁波市人才培训中心【来源:宁波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摇摇晃晃

21在职备考教育硕士,这五所院校有你想考的吗?

21在职备考教育硕士,这五所院校有你想考的吗?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增多,导致考研和公务员的比例也跟着增加。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教育学学科受到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越来越多的关注,开设教育学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日渐增多,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接下来必尚考研就对五所教育硕士开设院校进行分析!1、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是中国较早成立、规模较大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河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初试考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33教育综合,还有一门专业课是根据所选的专业方向不同而不同。省内报考热度较高,国内报考热度高,总体竞争压力较大。参考书目为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版);心理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版);教育研究导论(宁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3版)。2、苏州科技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江苏省与苏州市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7年4月10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共建苏州科技大学,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苏州科技大学的初试考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还有一门专业课是根据所选的专业方向不同而不同。苏州科技大学的教育专硕考研难度大,竞争激烈。3、宁波大学宁波大学坐落于宁波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重点大学。宁波大学的硕士的研究方向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地理)、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教育管理的初试考试科目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33教育管理。复试科目为管理学。4、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省南昌市,是一所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以“职教师资培养”为特色,文理学科协调发展的涵盖文学、理学、医学、工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往年都有调剂的,初试参考书目:611教育学综合,参见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5、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是吉林省重点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招生资格院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是全国民办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示范基地,吉林省应用型高素质外语外事人才培养基地。吉林外国语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学制为3年,采用“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坚实的教育学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全面的教育科学素养和较强的从事国际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领域从事国际教育交流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专业人才。21备考教育硕士私信:考研

扇要

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2020级MBA招生调剂公告

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简称“宁创”)是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共建的中国第一个供应链学院,也是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与政府合办的唯一一家供应链创新学院。 宁创是在麻省理工学院运输与物流中心的指导下,采用国际化的模式独立运行的非营利性教育与科研机构,是麻省理工学院全球供应链与物流卓越网络成员之一。目前,该网络已在美国之外的中国、哥伦比亚、西班牙、卢森堡和马来西亚拥有五个中心,在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和亚洲拥有14个研究生项目和高管培训项目,90位供应链与物流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伙伴,150家合作伙伴企业和组织,以及遍布全球的1000多位校友。宁创MBA项目全称为麻省理工-宁波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英文简称“MNSCM”),该项目和宁波大学合作,由宁波(中国)供应链创新学院负责培养,全英文授课,课程体系与麻省理工学院全球排名第一的供应链管理硕士项目课程体系相同。项目面向全球招生,学制两年:第一年主要是课程学习,第二年将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参加为期三周的SCALE Connect学习活动,之后选择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完成实习项目,并根据实习项目选择研究方向,继而完成毕业论文。一、调剂基本要求:专科毕业后5年(2015年9月1日前毕业)本科毕业后3年(2017年9月1日前毕业)研究生毕业后2年(2018年9月1日前毕业)不低于国家A类考生线二、调剂复试时间:2020年5月20日后三、调剂办法:待“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后,由考生填报志愿,按流程完成调剂四、学费和奖学金:学费:人民币壹拾陆万捌仟元整奖学金:本项目奖学金种类多,金额高,覆盖广。有一等、二等、三等等奖学金,最高奖金额度可达学费 总额的50%,奖学金覆盖面积广。同时为学生赴美参加SCALE Connect提供专项奖学金支持。且享受《宁波市企业在职人员攻读研究生学费补贴工作的通知》的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宁波市企业人员可申请最高5万元的学费补贴。五、学习地点及形式宁波市区。非全日制,集中在周末上课 六、学制学制:2年七、颁发证书1、宁波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书2、宁波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证书3、麻省理工学院全球供应链与物流卓越网络颁发的硕士水平课程学习证明4、享受麻省理工学院准校友权益

耳之与形

沈阳天津太原宁波商丘等地已为非全研究生就业歧视打破壁垒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经澎湃新闻近日持续关注报道后,引发社会舆论广泛讨论。澎湃新闻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多个网络互动平台上,近年来均存在不少网友咨询、反映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包括人才落户困难、入职被拒、就业受歧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留言中有部分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解答,有的则尚未有正式回复。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到,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开招聘要根据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条件,对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不得设置与职位要求无关的报考资格条件。各地要合理制定人才落户条件,精简落户凭证,简化办理手续,为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落户机会。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待遇问题,沈阳、天津、太原、宁波、商丘等多个城市近期已积极作为,在人才引进、落户条件、就业机会、购房补助等多个环节打破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壁垒。沈阳、太原今年首次将非全研究生纳入人才补助范围首先来看人才补助、购房补助等直接经济补贴方面,辽宁沈阳和山西太原两座北方省会级城市今年首次将非全研究生纳入补助对象范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9月3日查询发现,辽宁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四部门近期公布的《沈阳市高校毕业生和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首次购房补贴实施细则》,首次将“2017年(含)后入学的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补贴范围。作为对比,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沈阳市人社局去年公布的《沈阳市高校毕业生首次购房补贴实施细则》则并未对非全研究生作出任何表示,只标明了补贴对象为全日制高校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9月3日上午,沈阳市人社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电话采访时确认,上述沈阳市出台文件系根据国家最新文件精神更新的,符合标准的人才均可申请。采取类似做法的还有山西太原。澎湃新闻记者查询发现,太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9月1日公布了《关于2020年申报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来并工作补助(贴)和本土人才能力素质提升补助的通知》(编者注:“并”系太原市简称)。太原市人社局公布的这份通知,在四类申请对象中,有三类为“2019年以后毕业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作出了专门的标注。对比去年太原市人社局公布的《关于2019年申报高校毕业生、高技能人才来并工作补助(贴)和本土人才能力素质提升补助的通知》,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表述系今年增加的内容。不过,也有的城市尚未将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人才政策补助对象范围,典型例子就是江西南昌市。南昌市政府网站今年7月初公布了《关于支持大学毕业生和技能人才来昌留昌创业就业的实施意见》前后共有十余次提到了“全日制”,并未提及“非全日制”学历。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对南昌市的这一文件提出质疑,而“南昌市委民声通道”在回复中表示:该意见为奖励性政策,申报对象要求为落户南昌的全日制毕业生。未尽之处,敬请谅解。天津、宁波、商丘:向非全研究生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对于亟待引进人才的城市来说,给予经济补贴虽然直接,但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对于人才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天津、宁波、商丘等城市已明确表态会给予非全研究生平等待遇。据天津媒体北方网8月26日消息,《政民零距离》栏目网民“段闪华”留言称,“津南区创新创业就业中人才补贴包含全日制研究生、本科、专科和技术人员,却并未包含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使我们非全日制研究生处在一种尴尬的位置。”对此,天津市津南区政府回复称,“市人社局表示目前我市人社部门除部分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求‘全日制’的政策措施外,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公共就业服务与全日制研究生服务标准一致。”另外,津南区政府还在回复中表示,“区人社局将认真研究相关政策,按照市、区文件要求开展工作。同时,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工作,按照各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适时对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做好引聚人才工作。”8月3日,在宁波市人民政府官网便民问答版块,有网友询问:在职研究生改革后,非全日制毕业生和全日制毕业生一样拿双证。国家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统招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享有一样的法律效力和地位,在事业单位招聘时是否还是有区别对待?对此,宁波市人社局回复称:我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已明确非全日制在职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享有同等报考效力,并要求公告中不再设置全日制条件。有网友今年7月17日给商丘市领导留言称,“看到咱们是往年的人才引进中都是全日制研究生,希望今年咱们市的人才引进能够把我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人才引进,给我们一个回报家乡的机会。”对此,商丘市委督查二室8月26日回复这名网友称:“关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关政策。2019年12月,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研厅函 〔2019〕1号)文件中已有明确规定,并在公务员招录和企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活动中逐步得到了落实。如即将进行的商丘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资格条件中,就允许2017年以来国家统一下达招生计划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同时,欢迎您和全国各地优秀人才来商丘创业和工作,也希望在外的商丘籍优秀人才学成归来,回报家乡。 ”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有何区别?“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去年10月刊文解释: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是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文章认为,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更适合在职人员,这类人有固定的工作,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更高的学历,让自己在事业上更顺利地提升。反之,如果是应届毕业生则应该权衡一下,如果还是从全日制调剂过来的,那就要慎重再三。若仔细翻阅部分高校2020年硕士招生简章就可以发现,与2018、2019年相比,最新的简章增加了“原则上,我校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同于以前的在职研究生,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事物。201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研究生将正式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随着非全日制改革正式落地实施,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开始实行并轨招生,都必须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非全日制研究生双证齐全,唯一区别为毕业证上的学习方式注明“非全日制”。根据国家政策,注明“非全日制”只是为了区分两者的学习方式,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目前,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多所高校,在招生简章中都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招定向类别。教育部发布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也明文规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然则若何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20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宁波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宁波实际,研究了人才强市、创新强市工作,作出如下决定。一、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充分展现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新作为1.扛起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使命担当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创新决定城市未来。近年来,我市抢抓一系列战略机遇,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超常规推进“科技争投”,高能级平台加快落地,各类创新人才加快集聚,重大创新项目加快布局,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一大批“栽树工程”得到有效实施,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疫情蔓延促使世界经济政治秩序重构,将带来科技创新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区域竞争与合作越来越聚焦科技创新提质赋能,城市优势塑造越来越基于创新驱动这一战略支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市在领军型创新人才集聚、企业创新效能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变短板为潜力板、向创新要新动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必须牢固树立谋创新就是谋发展主动权、抓创新就是抓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导向,奋力扬优势、补短板、促创新,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为我省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2.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深入实施“六争攻坚”,持续推进人才和创新“栽树工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优势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优质创新资源集成地、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市,推动宁波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特色领域产业创新达到国际一流、创新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提供强大支撑。3.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主要目标是:——高素质人才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高技能人才、青年创新人才等各类人才加快集聚,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全链条政策体系基本确立,形成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创新的生动局面。到2025年,新引进培育顶尖人才20名,新遴选支持领军型人才1000名、带动集聚创新创业人才10000名,新增高技能人才30万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比例超过35%,新增支持培养青年英才500名、新增就业大学生80万名。——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三大科创高地初步建成。在高端磁性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柔性电子材料、海洋防护材料、石墨烯材料等领域形成创新优势,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新材料科创高地。在网络协同制造架构、工业操作系统、边缘智能、机器学习模型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行业并跑,加快建设全国标杆性的工业大脑,促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石化等产业发展,整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瞄准核心零部件、整机装备、系统集成发展新趋势,突破基础材料、设计、工艺、软件、检测验证等关键核心技术,巩固提升模具、轴承、电机、液压件及泵阀、气动元件、密封件、传动件、紧固件、铸锻件、粉末冶金件等关键基础领域的创新优势,促进精密数控机床、高性能机器人、高端注塑机等智能装备发展。——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功能、平台和政策体系全面优化,创新能力、创新强度、创新产出显著提升,成为我市全面创新改革主引擎和优势领域科创策源地。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等为龙头,力争在省级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大科学装置、国家“双一流”学科和高校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企业为主体、开放协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趋完善,人才、科技与金融结合更为紧密,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民生社会领域科技供给质量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方位创新格局初步形成。——重要指标率先实现“六倍增六提升”。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数字经济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顶尖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等方面实现倍增。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到3.6%,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6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190人年以上,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30万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到2035年,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市,跻身全球重要创新城市行列,为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形成一批突破性标志性创新成果: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科创高地,若干细分领域基础研究、高技术、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世界级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建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涌现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成为全球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集聚、流动的重要节点;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开放协同、富有活力的全域创新格局加速形成;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创新创业服务高效便捷,市场配置创新资源决定性作用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型智能化新生活成为民生福祉的鲜明标识。二、加速开放揽才产业聚智,打造高素质人才发展重要首选地4.构建国际化高端人才蓄水池。大力实施顶尖人才倍增行动,以多种方式集聚“掌舵领航”的顶尖人才、关键人才,实行人财物和技术路线全权负责制,加快建设“院士之家”,吸引更多院士助力宁波,成为长三角区域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顶尖人才密集城市。大力实施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倍增行动,拓展外裔人才、海鸥人才等支持专项,创新人才举荐制、认定制等遴选模式,确保入选人才数量持续增长。加快建立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支持在甬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面向全球遴选学术校长、学术院长、首席专家。实施人才国际化培养工程,创新本土人才国际化培育模式,优化人才国际交流服务管理。5.实施新时代产业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宁波帮“兴甬行动”、创二代“青蓝接力行动”、新生代“星火行动”,着力打造适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时代企业家队伍。完善“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把人才密度、创新强度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引育专项,完善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等关键领域人才支持政策,在重大产业政策中专设人才队伍建设经费,鼓励高校设立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开展千名新经济新业态领军人才、千名服务业领军人才、千名乡村振兴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行动,加强文化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等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完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有担当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加快打造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工程师队伍建设。探索“技术高管”“产业教授”制度,联合培养复合型产业人才。实施新时代“港城工匠”培育行动,推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畅通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认通道,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培训收入可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10个。6.建设近悦远来的青年友好城。实施青年才俊“弄潮行动”,建立青年人才阶梯式支持机制,在市级重点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持续提高青年人才入选比例,争取更多青年人才入选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修订完善市杰出人才评定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实施博士“海纳行动”,支持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提高博士后在站补助、科研资助、留甬补贴等标准。到2025年,新建博士后工作站100家,新增博士5000名。实施优秀学子“汇流行动”,组建百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新建百家大学生就业实践、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大学生实习应聘、就业创业全链条支持。探索组建人才安居集团,多渠道筹建人才安居专用房,推广青年人才驿站,推动市场主体建设租赁型青年人才房。创新举办宁波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人才活动,全面打响“与宁波·共成长”品牌,打造青年创新创业活力之城。7.推进人才开放合作先行区建设。加快构建全球引才网络体系,在全球创新人才密集区、中东欧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选聘一批引才大使,创建一批海外人才合作中心,新设一批人才联络服务站,布局一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引才荐才奖励力度。集聚用好海外人才资源,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海外布局国际人才创新合作网络。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上海人才创新资源,推动沪甬人才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实现人才互认、平台互联、机制互动、服务互通,成为省域人才均衡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浙江创新中心建设,打造服务全省、融入长三角的“人才飞地”,对入驻人才实行同城服务,构建区域人才合作“创新共同体”。鼓励引导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在职或离岗创办企业。8.争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探索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点示范区,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自主权,在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方面先行先试重大人才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人才发展模式。完善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健全双向兼职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承接行业领域职称评审工作。到2025年,努力实现行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职称自主评价全覆盖。赋予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更大的人才引进认定自主权,在市级人才计划中单列支持名额。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科学技术奖励、绩效奖励等途径,增加高端人才实质性收入。健全以信任为前提、包容审慎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机制,对人才引育投入绩效实行总体考核、中长期考核。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等创新政策试点,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人才流动通道,大胆探索通过高校和重大科研平台留编引才方式,突破人才二元体制障碍。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提升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能级,引进培育一批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向“人才+项目+资本”全链式服务转型。三、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打造优势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9.构建以甬江科创大走廊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把甬江科创大走廊作为我市全面创新改革的主引擎,聚焦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关键核心基础件等创新重点,加快大走廊核心区建设,打造沿甬江两岸为主轴的创新带。完善大走廊空间规划和支持政策,健全重大科创项目布局市级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和工作协调推进机制,集全市之力打造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支撑产业的科创策源地。依托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和高能级研发机构,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创新节点。坚持系统性重构、创新性变革,整合提升各类开发区(园区)。加快宁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创新功能扩容提质,实现全国综合排名大幅跃升,为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服务支撑。10.补齐重点领域基础研究短板。优化市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方向,设立重点基础学科研究专项,建立单独评价机制,灵活设置评价周期,进一步稳定基础科学研究队伍。发挥在甬高校、重点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聚焦稀土永磁材料、增材制造、先进半导体、海洋新材料、智能元器件集成、大数据传输与分析、人机交互、新能源转换控制等领域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加强原始创新探索。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探索政府与企业设立自然科学联合基金。11.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按照自主掌握、有望实现进口替代、存在断供断链风险等技术分类,梳理相关领域重大研发需求,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支持推进技术(产品)国产替代。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加快研发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战略创新产品,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项目。启动实施变革性创新计划,围绕人工智能与融合应用、先进智能与智能装备、先进能源、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工业互联网、云与边缘计算、区块链等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在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大对防治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的研发攻关支持力度,加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产品研发,提升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12.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技术研究院。发挥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院所作用,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诺丁汉大学卓越灯塔计划(宁波)创新研究院、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依托单位优势学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专业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华为创新中心、宁波阿里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建设。面向新一代通信与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等前沿科学领域,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等来甬设立研发机构。到2025年,累计建成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80家以上。13.构筑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瞄准科技前沿、聚焦战略需求,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梯次发展的实验室体系,强化源头创新供给。以跨领域、平台型、综合性为方向,面向新材料、智能自动化、未来制造等领域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谋划建设微纳加工平台、极端条件材料大科学装置,建成省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国家级重大科创平台。聚焦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谋划建设工业互联网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先进算法和算力服务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实施市级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行动,优化重点实验室建设方向和重点,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到2025年,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00家以上。14.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强特色”提升计划。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名人工程,鼓励与国外高水平技术大学合作共建特色学院。进一步统筹相关支持政策,支持宁波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宁波诺丁汉大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建设,加快浙江大学宁波“五位一体”校区融合发展、整体提升,支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打造全国“双高”学校。做优做强特色学科,大力推动海洋生物技术及海洋工程、数字经济、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相关学科建设,鼓励在甬高校争创国家“双一流”或A类学科,支持跨校跨院整合提升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3433”现代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需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产业(行业)特色学院。实施“一校一策”绩效目标管理,加快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高校资源配置机制。15.提高民生领域科技供给质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强化现代种业、农产品精加工利用、农业生物智造、农业人工智能等领域科技支撑,高质量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制度,到2025年,高质量构建“十百千”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引领智慧城市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养老和智慧水利,打造一批“未来社区”。深入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实施公益类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生态环境、防灾减灾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展,加强新技术服务推广应用。推动体育、文化、旅游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加强面向普通用户的5G+、文化娱乐、电商零售等应用,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数字服务新产业。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新高地16.建设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建立健全单项冠军培育机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关键核心技术—材料—零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全链条培育路径。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清单,推进企业梯次升级。支持单项冠军企业围绕主营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构建产业配套联盟,拓展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130家,单项冠军企业对制造业增长贡献度达40%以上,成为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17.培育壮大“科创企业森林”。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行动,支持企业建设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创新企业梯队,定期发布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百强名单。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推动一批企业和产品入选国家强基工程专项和各类“一条龙”应用计划项目。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覆盖。实施标准化与品牌建设行动,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大力推进对标达标提升,争创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18.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接续支持机制,主动对接国家有关部委,推动更多国家项目来甬开展产业化应用。完善应用重点自主创新产品推荐目录,健全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版权首版次、部件首批次系列政策,落实政府采购优先使用自主创新产品政策。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场景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首次投放国内市场、具有核心知识产权但暂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重大创新产品采购应用力度,推动产品、技术在应用中迭代升级。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2.0版,推进与长三角地区技术市场融通发展。优化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研发设计、科技文献、检验检测、技术交易、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孵化器40家以上,省市县三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80家以上,打造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5家以上。19.建设强大有韧性的重点产业链。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建立重点产业链培育清单,编制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绘制重点产业链地图,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聚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开展精准靶向攻关,提升产业基础能级。制定产业链招商目录,加强产业链精准招商,强化招商项目的研发投入导向,加快建设一批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健全产业链运行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产业链风险研判,围绕产业链断点、堵点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备份系统。到2025年,形成若干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产业链,重点打造10条以上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产业链。20.实施数字经济赋能工程。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建设,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平台。加快以宁波软件园为重点的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控安全为代表的软件产业,创建特色型中国软件名城。推进智能制造升级行动,加强“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城市大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加氢站)和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实现区县(市)城区、重点镇乡(街道)5G信号全覆盖和规模商用。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率先在人机物智能协同、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形成示范效应,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鼓励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商业模式创新。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五、推进开放协同创新,打造优质创新资源集成地21.组建高效率创新联合体。健全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机制,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对标重点产业链发展方向,以课题制形式“揭榜挂帅”,共同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产业战略咨询。探索采取定向委托、择优委托等方式,支持目标方向明确、组织程度较高、优势承担单位集中的重大创新项目。探索建立国际创新合作目录,加强与海外创新重要组织、重点国家和节点城市的创新合作,争取建立国别合作创新园区。22.推进科技合作“走出去”。主动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上海、杭州、深圳等地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孵化器等人才科技合作飞地,推进宁波企业与当地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器等建立长效稳定合作机制。加强与“创新大国”“关键小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交流,布局建设中日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推进中芬、中乌等科技合作平台扩容提升,谋划建设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研究中心。鼓励园区及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海外孵化器、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以人才和技术为重点的海外并购。到2025年,支持建设海外孵化器不少于5家、新建人才科技合作飞地10家以上,与市外团队协同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比例超过50%。23.创新校地院地合作模式。根据功能定位分类采取企业、民办非企业、“事业+企业化”等管理体制,实行院所具体负责、政府支持、市场驱动、企业参与的运营方式,健全校、院、地、企各方参与的议事协调机制,提高校地院地共建水平。围绕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引导在甬高校院所、企业间加强互惠合作。发挥已落地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桥梁作用,争取总部机构对研究院更多支持,在研究院建立重点实验室分中心、创新中心分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院,共同承担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任务。强化校院企技术成果沟通对接,定期举办科技成果推介会、企业需求对接会。支持国内外和本地名校建设各类交流合作平台,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创新资源。24.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强企强校强院强所合作,争取航空航天装备、智慧海洋等产业化项目取得突破。筹划组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及若干创新中心,集聚军地创新资源。深化军民融合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建设多功能综合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灵活多样的需求对接活动,鼓励优势民企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实施军民融合产业培育“倍增计划”,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提升发展。六、优化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市25.加强党对人才和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对科技事业领导,强化“一把手”首要负责、直接谋划、亲自督办的创新工作领导体制,优化市县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人文社科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积极参评省“科技创新鼎”,建设“科技大脑”。完善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畅通人才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渠道,着力集聚爱国敬业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为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产业布局、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引进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加强创新领域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创新工作力量。26.以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探索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宁波路径,推动创新主体联动、产业链协同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全面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倾向,建立适应颠覆性创新的研发组织模式。深化科研成果管理制度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健全以转化应用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实行审慎包容监管。探索组建市科技投资集团,支持甬江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退出机制和国有科创资本循环投入机制,保障国有资本持续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完善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评价制度,健全集“研发、转化、孵化、招商”功能于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27.推进新一轮科技争投行动。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支持力度,确保财政科技和人才经费投入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重点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创平台、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支持政策,优化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支持方式。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力度,发挥天使基金、创投基金、产业基金作用,实施“投、贷、融、保”一揽子支持举措,推动政府引导性投资基金重点投向高成长性初创型企业,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创新领域。扩大科技信贷风险池规模,建立人才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科技信贷风险代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与地方合作建立服务人才的专营组织。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增量扩面,支持保险机构开发推行企业研发损失、产品研发责任、知识产权融资保证、人才发展支持、软件首版次等险种,支持创新创业企业投保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建立人才创新创业融资需求与社会资本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鼓励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等发行上市。利用好国家土地审批权下放试点契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等重大项目储备库,强化高新技术项目用地保障,优先保障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28.完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严格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推动设立宁波知识产权法院,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中国(宁波)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探索知识产权“快保护”机制,建立知识产权失信违法重点监管名单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多元治理,发挥市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和保护第三方平台作用,健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宁波分中心,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专利纠纷应对机制,支持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引导建立知识产权涉外维权联盟。加强网络空间知识产权治理,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组建和运营,促进知识产权与创新资源、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一步发挥品牌指导服务站作用,夯实基层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工作基础。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案例定期发布制度,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识产权文化。29.打造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升级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项目建设全过程等领域“一件事”改革,推动惠企惠才政策精准落地。实施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攻坚行动,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健全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四横四纵”政府数字化转型体系,持续推进人才引育、科技创新等领域信息公开,努力实现“掌上办事”“掌上办公”全覆盖。建设宁波“人才大脑”,打造宁波人才之家等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体,实行人才专家服务“一码通”,选优配强助创专员、法务专员、财务专员等专业人才服务队伍,构建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放宽落户政策,实施更加便利的外国人才出入境服务,为各层次人才提供精细、优质的户籍和停居留签证服务。持续优化人才生活“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妥善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安居、医疗、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需求。30.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深入实施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学教育和科技普及,积极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全面提高群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健全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奖励激励机制,每年奖励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者、典型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加强创新成果、创新人物、创新经验宣传报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建立健全尽职容错免责机制,完善人才科技领域容错纠错实施细则,切实保护创新创业积极性。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和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深化科技监督机制建设。大力弘扬“四知”宁波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矢志创新的浓厚氛围。来源:宁波日报编辑:罗湘波

皆生于土

341万人!考研报名人数比去年猛增51万,研究生学历还值钱吗?

近日,考研人数上了微博热搜。根据教育部官网消息,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34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倒计时两天,有人哭了!“突然间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为了“上岸”,大家都拼了。火爆的考研人数背后,是学历执念,还是形势所逼?考研人数再创历史记录近几年,由于考生个人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纳入统考以及研究生招生人数扩大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了逐年上升的态势。2019年12月21日,又一年的考研大战开始,这一年的考研人数,再一次变成了“历史新高”。12月18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1日至23日举行,报考人数341万人,并公布了各地的考试违规违法行为举报电话。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研招考生规模达290万人,这一数字较上年(2018年)增加52万,增幅达21%;而2020年的报考人数较2019年又增加了51万,再创历史新高。考研正在像高考一样,逐渐成为“全民”运动。2008年,高考人数超过1000万,考研人数只有120万。2018年,全国高考人数975万,考研人数已经达到238万。来源:研招网从上图可以看出,近5年,考研人数逐年增长,2019年同2015年的165万人相比增加了125万人,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快速上涨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应届生仍然是考研的主力军,但是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2018年报考人数共238万人,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哪些人在考研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研动机为比较茫然,还没有做好就业准备以及为就业“备胎”,分别达到30%、21%。据中新网报道,作为“过来人”,对目前在山西大学读研二的缉熙来说,考研也只是当时毕业面临的选择之一。“当时自己比较迷茫,没什么选择。”缉熙说,看到同学找工作,她也投简历参加校招;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不想毕业就失业的她也就顺手准备了起来。备战2020考研是薛薛的第二次考研,医学专业的她,目标是河南大学。如果不考研,薛薛只能做基本的护理工作,她已经感受过那样的生活。在医院实习期间,薛薛经常忙得没空上厕所,遇到难缠的患者,轻则言语伤害,重则打骂医闹。她不想以后的生活都处于这种焦虑中,不想变成“被生活吊打的咸鱼”。图片来源:摄图网据中国宁波网报道,浙江万里学院的徐丽华是该校生物与环境学院生物制药专业的学生。自己班中有50余名同学,其中近一半在准备研究生考试,而全体总动员的寝室就有两个。徐丽华萌发读研念头是在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高考填报志愿时,我填了好几个不同的专业。当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确定是读生物制药专业时,我了解到,要想这个专业学得更深,必须进一步深造。”家人在了解她的想法后,也予以积极的支持。同寝室的其他三位同学,有一位同学也是在大一时就决定继续深造的,另两位同学则是在大三时决定考研的,“大学期间,大家都在慢慢明白自己想走的方向,觉得读研深造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在宁波另一所高校宁波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13716人,较去年增加34.4%。现场确认人数达12927人,较去年净增43.68%。宁波工程学院去年准备考研学生为800余人,今年是1200余人,占了毕业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因为中外合作大学的自身特点,2018届就业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中有83.4%选择继续深造。据山东鲁网报道,当前考研/升学已成为2020届山东高校毕业生的第一意向毕业去向。从各高校考研率来看,曲阜师范大学位居榜首,毕业生意向考研率超过7成,为71.28%;聊城大学位列第二,毕业生意向考研率为68.41%。什么原因造成了考研热山东2020届毕业生考研因素统计显示,提升就业竞争力是毕业生考虑的第一因素,其占比已高达45.15%;有23.24%的毕业生因盲目从众进而选择考研;选择逃避就业的毕业生也相对较多,占比为17.61%;除此之外,对当前专业/学校不满、体验过程也成为毕业生考研的重要因素,其占比分别为7.52%和4.28%。新华社曾报道,专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学生选择考研。当前大学生考研原因主要有三:一,读研是走向学术道路的中转站;二,研究生学历成为热门岗位的“敲门砖”;三,读研是部分学生缓冲就业的选择。大多数人考研都是为了有更好的就业平台和薪资待遇。来源:鲁网上图为山东省2020届各学历层毕业生薪酬,总体来看,学历的高低依然与薪酬成正比,博士学历应届生以11333元的薪酬再次登顶;本科、大专学历应届生薪酬差距已逐渐缩短,当前仅为301元;硕士学历应届生薪酬为7395元,虽然低于博士,但也高于本科学历应届生47.9%。近些年来硕士毕业生的薪资待遇一直在稳步提升,某些领域硕士与本科生的薪资待遇差距也越来越明显。以计算机专业为例,当前硕士毕业生的行业平均薪酬为8796元,要明显高于本科生的6428元,而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岗位尤其明显。“考研难度每年都在增加,但学生们的报考热情并没有消退。” 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郎铁柱说。“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本科毕业人数在不断增加,这些都是考研热的大背景,对于一般学校的学生来说,考研似乎是最简单的上进门路,也是看得见的可靠门路。考研热还会持续下去。”来源:每日经济新闻编辑:bxg

入告孔子

2021国考时间定了!

报考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二)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1984年10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出生),2021年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人员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79年10月以后出生);(三)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行;(五)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六)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七)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八)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除部分特殊职位和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外,主要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主要招录高校应届毕业生。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设置10%—15%的计划,用于招录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和在军队服役5年(含)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招考职位明确要求有基层工作经历的,报考者须具备相应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指在县级及以下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村(社区)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工作的经历。在军队团和相当于团以下单位工作的经历,退役士兵在军队服现役的经历,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该基地为基层单位)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研究的经历,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报考中央机关的,曾在市(地)直属机关工作的经历,也可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计算时间截止到2020年10月。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所列情形的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报考程序(一)职位查询各招录机关的招考人数、具体职位、考试类别、资格条件等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以下简称《招考简章》),报考者在2020年10月14日后可以通过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专题网站(以下简称考录专题网站,http://bm.scs.gov.cn/kl2021)查阅。对《招考简章》中的专业、学历、学位、资格条件、基层工作经历以及备注内容等信息需要咨询时,请报考者直接与招录机关联系,招录机关的咨询电话可以通过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有关报考政策、报名网络技术和考场考务安排等事宜,请参阅《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以下简称《报考指南》)。(二)网上报名本次考试主要采取网上报名方式,按照以下程序进行:1.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可在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提交报考申请。报考者只能选择一个部门(单位)中的一个职位进行报名,报名与考试时使用的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必须一致。报名时,报考者应当仔细阅读诚信承诺书,提交的报考申请材料应当真实、准确、完整。报考者提供虚假报考申请材料的,一经查实,即取消报考资格。对伪造、变造有关证件、材料、信息,骗取考试资格的,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2.查询资格审查结果。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15日至10月26日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是否通过资格审查。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报考其他职位。2020年10月15日8:00至10月24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尚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可以改报其他职位。2020年10月24日18:00至10月26日18:00期间,报考申请未审查或者未通过资格审查的,不能再改报其他职位。资格审查贯穿招考工作全过程。在招考各环节发现报考者不符合报考资格条件的,招录机关均可以取消其报考资格或者录用资格。3.查询报名序号。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0月28日8:00后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报名序号。报名序号是报考者报名确认和下载打印准考证等事项的重要依据和关键字,请务必牢记。(三)报名确认通过资格审查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1日0:00至11月7日24:00登录考录专题网站进行网上报名确认并缴费,逾期视为自动放弃报考资格。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和城市低保人员,可以直接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办理报名确认和减免费用手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机构的咨询电话将于2020年10月31日以后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公布。(四)网上打印准考证报名确认成功的报考者,请于2020年11月23日0:00至11月29日12:00期间,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打印准考证。如遇问题,请与当地考试机构联系解决。考试内容、时间和地点(一)笔试1.内容。笔试包括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在考试内容上体现分类分级原则。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科。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满分均为100分,详见《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对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职位、市(地)级及以下直属机构职位分别命制试题。所有报考者均需参加公共科目笔试。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日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语、朝鲜语(韩语)、葡萄牙语等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外语水平测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外交部网站查询。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还将参加专业科目笔试,考试大纲可在考录专题网站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公安部网站分别查询。2.时间地点。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2020年11月29日。具体安排为:11月29日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11月29日14:00—17:00 申论8个非通用语职位外语水平测试时间为:2020年11月28日14:00—16:00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专业科目笔试时间为:2020年11月28日14:00—16:00本次考试在全国各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个别较大城市设置考点。报考者应当按照准考证上确定的时间和地点,同时携带准考证和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与报名时一致)参加考试。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外交部等部门8个非通用语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北京。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以及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的报考者在网上报名时,务必将考点选择为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者自治区首府。3.成绩查询。笔试阅卷结束后,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研究确定各类职位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对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职位、基层职位和特殊专业职位等,将予以适当倾斜。报考者可于2021年1月登录考录专题网站查询笔试成绩和最低合格分数线。其中,8个非通用语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外语水平测试成绩(考试成绩均按百分制折算,下同)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中国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和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职位,笔试成绩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25%、25%、50%的比例合成。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按照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专业科目笔试成绩分别占40%、30%、30%的比例合成。(二)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根据《招考简章》中规定的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按照笔试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各职位参加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的人选,并在考录专题网站上公布。达到笔试最低合格分数线的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规定面试比例的招考职位,将面向社会进行调剂。调剂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招录机关负责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工作。面试时间、地点等具体事项,详见招录机关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时,报考者须提供本人身份证件(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生证、工作证等)原件、所在学校或者单位盖章的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凡有关材料主要信息不实,影响资格审查结果的,招录机关有权取消报考者参加面试的资格。报名推荐表、报名登记表等材料可从考录专题网站下载、打印。部分招录机关在面试阶段组织专业能力测试,专业能力测试设置情况和测试内容、分值比重等事项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结束后,招录机关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报考者的面试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以及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的计算方法一般为:未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面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合成;组织专业能力测试的,按照笔试成绩占50%、面试成绩和专业能力测试成绩共占50%的比例合成,其中,专业能力测试成绩一般不超过综合成绩的15%。体检和考察招录机关按照综合成绩从高到低的顺序,确定进入体检和考察的人选。个别参加面试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比例低于3:1的职位,报考者面试成绩应当达到其所在面试考官小组使用同一套面试题本面试的所有人员的平均分或者招录机关在面试公告中确定的面试合格分数线,方可进入体检和考察。招录机关负责体检和考察工作。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及操作手册执行。对身体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职位,相关体检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务员录用体检特殊标准(试行)》执行。涉及个别职位调整体检有关项目标准的,见《招考简章》或者招录机关发布的面试公告。考察工作突出政治标准,采取个别谈话、实地走访、严格审核人事档案、查询社会信用记录、同本人面谈等方法进行,重点了解考察人选的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意识和政治表现。部分中央一级招录机关实行差额考察,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不唯分取人。根据职位需要,部分招录机关将对报考者有关心理素质进行测评,测评结果作为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的重要参考。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职位,将对报考者履行职责所需的体能情况进行测评,测评项目和标准按照《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能测评项目和标准(暂行)》等执行,体能测评不合格的,不得确定为拟录用人员。公示体检和考察结束后,招录机关根据综合成绩、体检结果和考察情况等择优确定拟录用人员,并在本部门网站和考录专题网站上公示。公示内容包括招录机关名称、拟录用职位、拟录用人员姓名、性别、准考证号、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同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备案公示期满,对没有问题或者反映的问题不影响录用的人员,招录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对公示期间反映有影响录用的问题并查实的,不予备案;对反映的问题一时难以查实的,暂缓备案,待查清后再决定是否备案。补充录用招考期间出现空缺的职位或者招录机关由于新增用人需求需要及时补充人员的职位,将面向社会统一进行补充录用。补充录用公告、职位及相关事宜,通过考录专题网站发布。疫情防控在招考组织实施过程中,将按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要求,落实防疫措施,必要时将对有关工作安排进行适当调整,请广大报考者理解、支持和配合。特别提醒本次招考不指定考试辅导用书,不举办也不委托任何机构举办考试辅导培训班。凡有假借公务员考试命题组、考试教材编委会、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授权等名义举办的有关公务员考试辅导班、辅导网站或者发行的出版物等,均与本次招考无关,请广大报考者提高警惕,避免被误导干扰,切勿上当受骗。请社会各界加强监督,如发现以上情况,请向相关部门举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整治、规范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维护公务员考试秩序,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的考试环境。来源:国家公务员局编辑:戴巧泽一审:张志龙 二审:郑仲晔 三审:杨静雅转给身边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