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读博士生的待遇怎么样?在读博士生:刚够生活无依无靠

在读博士生的待遇怎么样?在读博士生:刚够生活

在大家的印象里,也许博士生的生活就是一边苦哈哈地搞科研,一边领着不菲的国家补助美滋滋地过着小日子,实际则不然。前天,小编的一个朋友问小编借钱,开口就是3万;小编说我穷学生一枚,哪来的这么多钱?结果该朋友就直接生气了,说你们博士生一个月七八千,这么好的朋友这点儿钱都不借,直接就把小编电话扣了。小编一脸的莫名其妙,说实在的,小编的卡里从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许是每年的急招博士毕业生,且待遇都是几十万年薪起,让大家误以为博士生的待遇也很好。博士生的正常工资博士生的正常每月工资收入有两个方面:国家助学金和学生劳务。国家助学金:自从2017年发布规定,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提升至1500元/月,每年十月;学生劳务:学生劳务主要是源于导师的项目,小编是1000元/月,每年多少月就是看老师了,10~11个月的样子。当然一些好的学校和研究所,或者项目多的老师给的就多些,几千的也不在少数;当然,也有不少博士没有劳务,比如小编身边一些文科类的博士,导师并没有项目经费下发劳务。总而言之,小编一个月的收入就是2500元,这1000元的劳务还要扣40元的税,实际到手是2460元。博士生的奖学金奖学金可以说是博士收入的一个大头了,这笔奖学金基本上就是用来下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了。学业奖学金:以小编学校为例,一等奖学金18000元/年,约20~30%,二等奖学金12000元/年,约30~40%的,三等奖学金6000元/年,没拿一等二等的都有三等,基本上是40%左右。小编这边是,基本上一篇SCI可以拿一等奖学金,一篇其他文章或专利可以拿二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博士是3万/年,但是十分难拿,小编学院一年是2~3个名额。基本是,至少一篇2区且影响因子高的SCI才有可能,行情不好的时候两篇都不一定。博士生的学杂费博士的学费基本是10000元/年,有的地方是12000元/年。并且每年还有1000-2000元不等的住宿费。吃饭是基本都是食堂,偶尔外卖,小编一个月在食堂的消费大约是600~800元左右。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所有的加在一起的话,一个中等水平的博士,基本上一个月是也就2500左右,身处帝都的小编只能说解决温饱没问题,现在小编最大的支出就是同学结婚时的份子钱和还有各式各样的贺礼,要是一个月有好几个同学结婚的话,小编连份子钱都掏不出来。较之上班的同学,博士生的生活是清淡如水。这些是结合小编个人和周边同学而总结出来的,欢迎各位大佬留言自己博士期间的收入,让小编羡慕羡慕吧!(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务必联系删除)

此四患也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

博士在就读期间会有什么补助?博士一年的收入能有多少?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这所学校名气还可以,不过博士生的收入实在是不敢恭维——走的是教育部最低标准。在施一公等先生的推动下,李克强总理的关心下,博士生的收入比以前好,教育部名人规定部属高校博士生的一年的补助为15000元,这也是教育部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最低标准下,各个高校博士生的收入就要看每个大学的情况了。人民大学文科博士生一个月1500元,一年发十个月,一年就是最低标准15000元。北京大学财大气粗,文科博士生一个月据说有好几千。另外,据悉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生月收入都比人大高,一些非部属高校如北京市管的院校的博士生收入比较高,如首都师范大学。这都是国家发的补助,其实博士生除了给老师干活挣劳务费,还有很多兼职可以供选择。据我所知,在北京每年四五月份时候是高三的补习高峰期,高三的价格大概是一个小时一百多一些。一些出版公司、公号等也会有一些兼职(写稿、或者校对等),只要你时间足够且不偷懒,挣钱的方式很多。另外,不得不说一下,文科和理工科的博士收入差别是很大的。笔者认识一位西南地区某985高校就读理科的博士生,他们是国家、学校、实验室和导师四方面都发给补助,一个月少则三千,多则近五千,不过理工科的博士生非常累,自由时间少。

枪墓

博士生应该拿多少补助才合理?现在的在读博士生生活费够吗?

博士生应该拿多少补助才合理? 现在的在读博士生生活费够吗?博士的补助,之前高校的博士国家补助是1300元/月,貌似现在涨到1500元/月啦。同时,在奖助学金改革后,奖学金足够抵押掉学费,部分高校还有些结余。不过有个难题是奖助学金只给4年(大部分高校博士学制已由三年改为四年),但是不少博士4年真的很难毕业,尴尬吧,一旦延期面临的压力会更加大。其实读博会有导师额外给的补贴,在我那时候读博的时候,导师给的是800元/月,另外发表SCI论文或申请省市级项目后的补贴额外计算,总体来说说是越优秀的博士可获得的补贴越多,也是一种多劳多得。不少人说30岁的人,还不能搞定自己的生活,好意思吗?其实,住学生宿舍,一个月2000月对稍微节约些、没有成家的年轻人来说,还是可以过下去的,我们的前辈当年读研、读博的时候,吃饭的钱都很拮据,起码我们现在温饱不是问题,顶多是没有优质的生活质量。前几天看到18年不少院校的招聘公告,引进的一类博士可以给到80-120万的安家费,100万左右的科研启动金,哪怕二类的博士待遇也很不错。不是说不要钱的做事情,但太看重钱也没有必要,毕竟博士也是一种学习。我现在还在做在职的博后,领不了两份工资。不过全日制的博后待遇还是不错的,哪怕在长沙也有10余万一年,广州这样的发达区域博后收入可以给到20-30万,还有地方的人才引进政策补贴,总体来说熬3-4年博士毕业后的待遇还是不错的。至于拿多少补贴合理?我属于普遍人,文章和科研成果比较普通,不过我有个师弟比较优秀的,但校长拔尖奖学金一年就几万,还不算其他奖学金,一区、二区的文章奖励也很高,导师给予的补贴折算下来远超过800元/月。最近几年的博士招生指标已经在缩减,部分名校的博士招生已改为申请-考核制,之前那种“没有无法毕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真的不再适用,博士的入学难度和毕业难度已经开始匹配,没有一刻求学的心真的不建议读博,真的很难熬。希望对您有帮助,方便时给个关注,谢谢您~

剑灵

985高校在读博士生,害怕和导师闲聊

各位读博士的小伙伴,你也会害怕导师吗?作为人文社科类博士,我们没有实验室,导师大多数也不坐班,因而我们其实不会每天见到导师,但,这丝毫不会减少大家对导师的害怕。和身边的博士生聊了一阵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些某985高校的在读博士生,都有哪些害怕导师的症状。症状一:害怕被导师联络A:我导师喜欢联络我们,经常在里传输文献资料或安排任务。于是,wx成了我们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导师的头像也成了我最害怕见到的图案。每当他的头像出现在新消息提醒时,打开锁屏的手都会莫名颤抖。由于导师每次联络我之后,他的对话框就会显示在最前面的位置,造成了我每次打开微信都要看到他的窘境,又不能删掉和导师的聊天记录,所以,我只能挨个找我的朋友闲聊,直到凑够人数把导师那条对话框挤出手机显示屏为止。我一直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是这样做的,万万没想到,有次和师门同学聊天,好几个博士生都说,他们也会这样做,我原来并不孤单。症状二:害怕每周的讨论班B:我是在高校任教几年,又回来读的博士,原本以为我一个自己就是老师的人,重新读书的心态会和应届学生不同,但读上书才知道,我依然是如此的害怕导师,害怕每周一次的讨论班发言。过去自己教课时,哪怕是二三百人的阶梯教室,我也都是信心满满、胸有成竹,可如今,只是区区十人的师门讨论班,却会非常紧张。就算准备得很充分,发言资料被自己画了又画,发言提纲在脑海里过了好几遍,也还是觉得忐忑不安。这种莫名的害怕是一种久违了的当学生的感觉。C:我的导师非常严格,对待学术极为严谨认真,而我是在职的博士,年龄已经40多了,其实和导师岁数差不多,但依然逃不出被批评的噩梦。尤其是在讨论班上,每次我这个大老爷们当着全师门小孩的面被导师批评,我都特别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发现,连师门里发了十几篇核心论文的“大神”都照样会被批评,我心里慢慢好受了些。症状三:情绪完全受导师影响D:我是结了婚的女博士,平时都住在家里。每次老师打电话找我,我都会立刻、马上、迅速进到书房,把自己关起来,有时任务太急常常心情烦躁,老公也时常会受到连累。有一次改了好几遍的项目书还没通过,我从书房出来对着在客厅看电视的老公喊:电视为什么这么大声音,吵到我了!老公默默地关上电视,大气都没敢喘。 后来,到吃饭的时间,老公才悄悄出现在书房的门缝边,小心翼翼问了句:饭是给你端进来,还是你出来吃?他那可怜巴巴的小表情好像书房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老公常常说,读上博士之后,我每天的心情完全取决于科研的情况,被导师肯定时像幼儿园得到糖果的小孩子,被批评时像泄了气的瘪气球。症状四:不敢和导师请假E:我是心很大的女生,一直觉得没什么事情会是我不敢去做的,直到读了博士,发现自己竟然会不敢和导师请假。 导师平时要求很严格,在他看来,博士生不该有周末和假期,任何时候都应该投入在学习之中。我们师门有个女生,因为假期没请假就去美国旅行结婚了,而错过了开组会就受到了老师狠狠的批评。我有次发烧比较严重,可刚好老师要求大家去听报告,我真的完全不敢开口和导师说生病请假,最后几经犹豫,还是迷迷糊糊去了报告厅。 F:要说起不敢和导师请假,我有一件挺遗憾的事情。硕士毕业时学校有学位授予仪式,名额非常有限,我非常幸运地抢到了参加资格。但因为我考取了博士,当天还有导师的讨论班,而且因为我的一篇论文反复修改仍未达到要求,导师对我有些生气,所以我考虑再三也没敢和导师说想请假早走一会儿。如今只记得下课后匆匆赶到体育馆看大屏幕,看到其他同学能与校长在台上合影握手,心里很是羡慕。症状五:随时随地打开学术模式G:我的导师对待科研很认真,也很拼,他经常早上6点就在群里发材料,也能半夜12点还在审稿子,并且从不午睡,他的作息非常让人害怕,无法摸清规律,经常会毫无征兆的布置任务。 其中,我有几次记忆犹新的场景:有一次在商场买鞋接到老师改项目的电话,我站在喧闹的商场一角,趴在柜台上记录要点,讨论了近半个小时,引来店员和顾客若干次的围观。有一次陪家人在外地大山里看枫叶,接到电话,于是站在信号时断时续的溪水边,和导师讨论起了论文选题。有一次是我第一次见男朋友的父母,进屋后直接开始吃饭,和对方父母还没说上几句话时,老师忽然打来电话着急修改课题申报书,于是我在对方父母的注视下,直接切换成了学术模式,边听电话边记录,讲完电话直接抱着电脑改申报书去了。如今的我养成了无论走到哪里、去做什么都要随身携带笔、纸的习惯,一定要时刻准备好。症状六:朋友圈害怕让导师看见H:我曾经是个挺愿意发朋友圈的人,以前也不会特意设分组屏蔽导师,直到读博士后不久,因为论文写得不好被批评,老师生气的评价我说,怎么天天就在吃喝玩乐不学习呢,吓得我回去就删掉了好几年的朋友圈,以后再发朋友圈也是慎重、慎重、再慎重。I:我的导师很年轻,属于经常发朋友圈的类型。我入师门之前就听说,博士的朋友圈是不能让导师看得,不能让导师掌握自己的最新动态,于是,我加了导师的之后就直接把自己的朋友圈对他屏蔽了。万万没想到,入师门第一次见到导师,就被问起了这件事,老师说怎么你还把我屏蔽了。于是我又尴尬地把朋友圈权限打开了,但现在采用了新的战术,叫分组可见。你也会像我们这样害怕导师吗?我相信,若干年后,当毕业的我们想起当初小心翼翼的自己,一定是很难忘的记忆。本文来源:募格学术(ID:mugexuesh),转载请在原文下留言作者:糖醋小排

宋王之猛

过了30岁,还在读博的博士生还有前途吗?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一日,我所在的某群突然聊起了考博的问题,起因是有个人咨询读博事宜,但后来谈及的内容比读博问题丰富得多。A:请问各位,本人本科工作后考研,目前硕士毕业2年,30岁,没有论文,考材料学院的博士,容易过吗?B:准备考哪个学校的材料学院博士?A:一般的985学校。B:估计不容易。A:额,好吧。C:那最好发一篇论文再去申请博士,现在都是申请考核制,没有文章很容易过不了面试。B:你先发一篇比较不错的SCI,再去申请基本能稳进。C:也可以先申请试试,给你有意向的导师发简历。D:好多老师不太愿意招在职的。A:我不报在职的。我工作企业两年了,但是准备辞职申请全日制,将来想有机会去高校工作。D:很多高校进人一般限制年龄35岁,毕业超龄也很尴尬。A:你说得对,所以我现在也是比较犹豫。B:所以你要三年博士毕业,做两年博后,35岁的时候上副教授,刚好赶上末班车。C:3年博士毕业不太可能。很多985都4年起步了。E:@C,我是三年毕业。现在我们专业,3、4年为主,3年的也不少。D:关键有的实验室内部有文章要求,达不到不让毕业,博士读个5、6年都有可能。而且毕业没好文章,年龄又是一个限制,到时候工作更是悬。E:那就看个人了,我们要求5分(影响因子)的一作者,3分(影响因子)的两篇,或者20分(影响因子)的前五作者就能毕业。同学中4成左右能3年毕业吧,后面也就拖半年或者1年,5年以上的极少数。D:羡慕你们。我们搞生物的身边一堆五六年的没有毕业的。E:我们隔壁实验室生信的,3年毕业了差不多一半吧。11个毕业5个。D:生信已经算生物里爬上岸的了。谁让我们实验周期长。B:我们医学实验室有的博士读了都好些年了,进入这个坑里不知道几年才够。D:那和生物差不多了,反正年龄小是无所谓了,年龄大了延期毕业,学校宿舍没住这些都还无所谓,关键要是上有老下有小那就不只是难受了。A:读博士压力这么大吗?!B:不光是读博压力大,就算博士毕业了,就业也压力大。35岁是个坎啊。A:…一个热情满满的准备读博者就这样硬生生被大家劝退了。虽然可能是真香警告,不过大家的意见都是很现实的,都说码农就吃青春饭的,博士生又何尝不是,30岁读博的老学生也不能装鸵鸟,忽略自己的“中年”危机(对于一些恋爱0次的30岁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好残酷)。就像B说过的,如果正常3年毕业,申请进入高校就职,很可能要先做师资博士后,万一读博时又延期几年毕业,超过35岁这个年龄坎毕业,那就更麻烦了。走学术路线,年轻一点的确实会很占优势,学术界大量的待遇与职位是与年龄相关的。例如:各种典型基金项目的年龄限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8周岁,女性未满40周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例如,很多学校招聘直接都限定了年龄,比如“具有博士学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具有副高职称者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等等:再例如,不少招聘博士后的研究机构,年龄同样是有要求的,而像师资博后这样更是压力不小。那么,年龄的限制对于博士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一个读书顺利的学生,中间没有停顿学业,那么从7岁开始读小学一年级算起,6年后升入初中,读完3年初中再读3年高中,读完高中正常是18周岁,然后是高等教育的4年大学本科,3年硕士研究生,4年博士研究生(3-5年),拿到博士学位一般正常年龄为28或29周岁(当然硕博连读和直博生的年龄会更小点)。博士学位是中国的最高学位,可能有人会说还有“博士后”。但“博士后”不是学位,而是博士毕业后在科研单位工作的一段经历。从拿文凭的角度来说,一口气读下来比较容易,因为读书、写论文的劲头不中断。但是从学东西的角度来说,可能工作几年再回学校更好,因为见识多了,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更明确了。相对于那位30岁或31岁准备读博的群友来说,毕业时很可能已经35、36岁了,这种情况该不该读呢?过去义务教育到本科教育的路径比较类似,大家都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入学和毕业,但在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阶段出现了多元化的情况。其实,在本科以后的科研人员的求学情况也不像以前那样整齐划一了,可能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在工业界、企业界工作了一段时间再转入学术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这些博士生就业时的年龄限制作应该更加灵活一点。特别是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目标的各类基金的年龄限制(35岁/38岁/40岁/45岁以下)+职称/学历限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让很多博士生们只有在毕业后的那几年里申请。那些比同龄人可能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去读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后来人就坑爹了,青年基金(国自然青年基金)和四青帽子(青千、青尖、青长、优青)的年龄硬框框摆着那里,岁月可不等人。关键是一步慢造成了步步慢,如果毕业生在博士毕业后由于超过年龄不符合条件,没有申请到青年基金或其他支持项目,既会造成自己的科研缺乏资金支持,也在后面的项目、计划申请中陷入劣势。35岁、38、40岁和45岁,成为博士生毕业后的学术生涯的几道年龄“分水岭”。在愈演愈烈的科研竞争之下,那些本来有心热衷科研的大龄博士有可能因为年龄超龄,处于劣势,或者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学术界的大门,只有甘拜下风、望尘莫及,平平淡淡过一生。本来作为科研人员,其科研生涯一直可以延续到50、60甚至更晚岁都没有问题。其实,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在晚年都拿出过惊人的科研成果,比如“深度学习之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从他博士毕业算起,花费了长达30年的时间默默无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古迪纳夫(John Goodenough)在30岁才刚刚摸着科研领域的大门,入了行,54岁才开始锂电池的研究,以97岁成为最高龄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002年4月,罗马尼亚的数学家罗马尼亚数学家普雷达·米哈伊列斯库(Preda Mihilescu)靠证明了卡特兰定理(此前是数论的卡特兰猜想)而天下闻名,虽然他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毕业已经42岁了。在学术界,少年英才确实大有人在,可也要为大器晚成者留一条路,毕竟博士毕业才是科研道路的刚刚开始。所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其实,岂止幸福本源,更是科研生命之源。科研圈的多样性是学术界赖以发展的基础。年龄的条条框框会让大家拼命想在年龄限制倒计时来临前,赶紧挤进进学术利益共同体。这会加重了大家的焦虑,让一些不佛系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年龄的限制会倒逼青椒们不能耐心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而本可以有一番作为的科研工作者因为超龄丧失了前进的机会。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博士生就业问题上,除了“第一学历歧视”问题,还有存在“年龄歧视”的问题。但对于到了30岁了还想着计划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位同学来说,以我个人的经验,只要决定了去读博,还是可以坚持下去的。大龄博士毕业生虽然有很多劣势,比如有可能面临身体(如应对疲劳的体力比更年轻的人稍差)或家庭方面(如拖家带口或面临婚育等事务牵扯精力)的限制,在就业时会遭受年龄歧视。但如果他有真才华,努力学习和工作,在学习期间扎扎实实地做科研,那么他那个博士肯定不会白读的。其他的也不用想得太多了,因为,即使不读博士,在职场上一样受到年龄歧视,35岁对于码农们同样是一道坎,而且作为博士生在读时所接受那些训练,其视野和思维肯定是不会弱的。总的来说,学术界的年龄歧视虽然存在,并不像许多非学术领域那么明显,比如对于程序员来说,35岁有可能的职业终点,但博士可以有可能以35岁作为自己事业的起点(有些高校招聘博士的年龄限制放宽到了40岁)。不管是否攻读博士学位,时光都在流逝,过了那几年时间,每个人都会变老。就像我读博时的一位师兄,在40岁左右获得了博士学位,工作几年后,现在看来也有个不错的职业生涯,而他不是孤例。当然,现在所做的决定可以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改变,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进行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位师兄解决问题和记忆事物的原始能力虽然下降了,但作为交换,他非常擅长以下几点:根据事务的权重安排时间的优先次序、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关键的信息、优良的判断能力、演讲、写作、建立人际关系、采取主动有效的选择以及其他重要技能。笔者个人认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无论读不读博,都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自己的年龄问题,给自我去设限。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都应该去努力,打破常规,尝试新事物,让自己感觉舒适,愉快,有价值,做一些最能吸引自我价值感的事情。

思齐

中国200万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都有多少补助?

再过一段时间,2018年全国硕士生考试复试以及博士生考试的初试和复试即将拉开序幕,预计全国将有近60万硕士研究生和8万博士研究生获得录取。对于即将进入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深造的研究生们来说,研究生期间能获得的补助备受关注。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在学研究生198.11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34.2万人,在学硕士生163.90万人。最近几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大,这也意味着2018年全国在读研究生总数预计将超过200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重大科研项目、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和授权专利等都有研究生的参与,在读研究生显然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然而,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待遇普遍较低,与国际知名院校等相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尽管在施一公院士等科学家和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推动下,2017年全国博士生的国家助学金有所提高(每生每月提高250元),不过提高幅度仍然有限,而且这项政策仅仅针对博士生,人数更多、补贴更少的广大在读硕士生并不包括在内。2013年,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 (财教〔2013〕19号)》文件,明确提出为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自2014年秋季学期起,研究生普通奖学金将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000元(2017年提高到15000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6000元。但同样在2014年,研究生也开始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一进一出”的情况盘算下来,其实并没有增长,返还学费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甚至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日前,一项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1000-2000元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2000-3000元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3000-4000元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4000-5000元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为了了解各大高校在读研究生实际的补助数据,小编根据知乎、果壳网、小木虫等平台上研究生网友关于研究生待遇的最新留言,整理了部分高校高校和科研单位数十位研究生的数据,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补助到底有多少。 博 士 @清华大学博士某理工院系,扣除学费,算助教,直博研一净工资6600一个月(周围人差不多都这个价)。@北大博士PKU最后两年通过校奖能拿到4000/月,据说以前有校奖的话实验室就不发钱了,但是从我那时候开始就禁止这种行为了,所以我毕业的时候(2017年夏天)总共是5300/月。感觉就是,住宿基本算白住,吃饭这么便宜,还不用交税,好幸福啊……不过那时候天天写代码刷论文也没时间花钱……@中关村文理技术学院博士今年受国家政策影响涨了500,到手3750一个月。感谢党,感谢国家对砖院的支持!这学期还当了助教,800一个月。真心觉得,这些钱够花,够用。不但自己够用,我还给家里换了个热水器,给爸妈买了鞋子,大衣...过年应该还会给家里换台净水器吧!毕竟,爸妈的身体最重要~像我这种不够聪明的人,只有踏踏实实多搞出一些科研成果,才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加油干!以上。@上海交大博士文科博士在读,前两个月每月1820,第三个月开始2320,第二学期开始学校涨到了3320,导师开始补发补贴每个月2000。自己做助管每个月几百块收入。ps学费不用交。住宿费一年1200。两人间,前一阵子说套间要改十人间,后来又偃旗息鼓了。但是学制四年。基本都要延期,最快也要四年半。@浙江大学博士博士:学费一万,分两次返还,一次五千;然后博三开题之前每月补助2400,其中800由导师出。开题之后,每月补助3400,其中1300由导师出。硕士学费八千同样分两次返还,每月1000,其中三百由导师出。奖学金五花八门,不过材料这块,要拿奖学金一定是要有文章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上交研究生补助分为学校补助+学院(或导师)补助两部分。其中学校部分对硕士的补助为500元/每月,博士1820元/月。学院(或导师)补助的具体数额在不同学院之间差异还挺大的,比如我们材料学院,对硕士补助大概500元~1000元/月,博士补助大概1000元~2000元/月。机械学院财大气粗,学院部分对硕士的补助大约500~1000元/月,博士的补助大概是3000元/月。感言就是,对大部分同学来说,这些补助应该刚好够在上海的生活费吧,博士还能过得挺充裕,硕士就比较勉强了。我的心得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有的课题组,第一年啥都不用干不用进实验室就有大把的补助拿,有的课题组从第一天就进组还拿着比别人可能少一半的钱,干的活也不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好想涨工资啊……@西部985博士学校号称某长三角985的大哥。导师巨给力,平均每个月能发3000左右(组里也是因人而异,视发文章和做项目而定),国家的奖助学金每月1850(两会后涨到这个数),除此之外还有国家或者社会奖学金。我应该算整个学校里面拿到的非常多的了。@西部省会211工科类博士支出:学费10000/年,住宿1200/一学期收入:补助2000一个月,助教的话3000一个月,老板不发钱,论文挂项目号报账另外新入学博士办张银行卡上交实验室每月发钱,但钱不是你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硕士+博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表示还是中科院物理所低调呀!这工资标准我们都执行快半年了。@中科院某研究所硕士二年级:首先学费全免一个子不用交。然后每个月:国科大补助:500所补助500绩效1:2000(强制规定的数量,每个组一样)绩效2:600(每个课题组根据自身情况给)饭卡:330误餐补助:50合计:3980博士生的工资:首先学费交一万返13000,平均到每个月多给250,然后每个月:国科大补助:1250所补助:1000绩效1:2400(存疑)绩效2:600-800饭卡:330误餐补:50合计:5850@南方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南方科技大学,硕士一年五万,博士一年十万。课题组发的补助另计,各系论文奖励另计。算下来我博士在读已经年薪25w了(论文奖励拿了些钱)…… 硕 士 @某985学校工科硕士在读学校硕士奖学金分三种A 一万+800*12,大约30%B八千+650*12,大约40%C:500*12,大约30%我所在整个教研室,几乎没有老师给额外补贴,所以如果是三等奖学金,一年只有6000只有6000RMB,看到各位大佬那么有钱简直瑟瑟发抖呀@魔都某师范类985硕士 学费+住宿费9200 学业奖学金6k 国家每个月500 老板没有,不开心了还罚钱,都是泪。不说了,搬砖去。@浙大某实验室硕士学校700,导师组1000,每季度三助4000,一年四次。1.7*12+16=36400。算起来不错了。。我们毕竟是硕士,博士学校和导师组部分过了中期后3300,三助未知。没有学费(学业奖学金全员覆盖)。@top2某植物实验室老板正教授,课题很多14年刚入学的时候硕士800博士2000,每个月固定的560国家补贴然后随着年级的增长会慢慢涨工资,今年研三,硕士一千一博士不到三千@某985研一国家600,学校200,导师800(还没收到过),奖学金免学费,依稀回忆起大半年前,拿着初试专业第一的成绩找找到老板,老板说我们课题组资金富裕,保证我生活。。。@某沿海985硕士同组的博士师兄每月正常的话只有国家和学校的补贴,加起来就2250元,而硕士除去学业奖学金以外(学业奖学金是看考试排名而定的,有一半的人拿不到),每个月就500。泪奔啊!!!@西安某985硕士200每月,助学金600每月,学费1万每年,一般可拿二等奖学金3600每年,更高10%几率自己想,消费1000每月已经很低了,所以年收入是:(600+200)*12+3600=13200,总支出是:10000+1000*12=22000,净收入是:13200-22000=-8800,没错,每年至少还得问家里要8800,还不算交女朋友(其实普遍根本没有)。。。@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研一每月1500,回所后各个所情况不同,我所在的所每月2300第一年交的8000元学费开学10月多会全部返还,以奖学金的方式,第二年第三年就不知道返多少了,毕竟我现在研一@上海大学硕士研一,组里200/月,国家500/月。奖学金分档,一等(保研,名额一个)12000,二等6000(绝大多数都有),三等3000(不确定有没有人拿三等)。@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硕士中科院大学给500,所里给1300,一共1800,同理博士是3000多点点。奔补助的话去电子所吧,博士一个月5000,直博博一就可以开始算了。@某火锅省著名985硕士学校每月一共给800(二等奖学金,但大多数人都是二等,一等很少,再加600)。老板实验室给补助150一个月,一学期结一次。也就是一个月950,如果能在群雄争霸的抢助教中获胜,还能大概每个月上浮200-400不等。@普通一本文科研究生普通一本大学的普通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穷啊,真是穷。一年6000的国家助学金(是不是叫这个名字),这个是没跑的。发10个月,一个月600。然后就没了…学校中有三助岗位,助教一学期大概有个300到500左右,注意是一学期。如果有幸能混一个助管或者兼职辅导员,一个月能有个5,6百吧。老哥我师范专业,一直在外面带课,特么的语文基本没人补啊。周末带课连轴转,研一第一学期,算上国家助学金,每个月基本有个2500左右的收入。抽烟勤点,但是基本能自我养活住。但是靠着学校那点钱过火的同学,经济情况堪忧,基本上还得靠家里接济。其他答主的老板发的劳务费什么的,好像老哥我从来没见过。所以文科的研究生,三思啊!!!@四非大学研一学校加国家补助每个月给1500老板每个月给1500顺便给老板当个助教,每个月1000月收入4000偶尔出个差还能混点补助啥的就不说了@某双一流学科硕士1.正规途径硕士研究生阶段国家500*12=6000奖学金按年分6000-8000-10000不等,基本与学费8000-10000相抵。没有做课题没有额外收入,研二有课题做月300-800不等。实际收入500-1300按照情况,国奖等另算。2.科研途径申请创训计划,研究生一个课题5000-10000,能不能叫收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导师放权,课题给你做,经费本给你,呵呵,那就比较开心,一般20万以内小课题是有可能的。3.兼职外面接项目,这个私活就看个人能力与途径。并不方便透露,但是一定比前面总和都多,看个人能力。@同济大学硕士铁道研究院,专硕学校每个月600今后不涨,学硕800,研二学硕800,研三1000。导师每个月看心情,跟工作量没关系,最多1000。@东南某高校硕士硕士期间,固定每月600,偶尔做课题,根据任务量千儿八百的,一般劳务费都比较对得起劳务量。目前博二,固定每月2750(上次总理发话涨了250),课题费每学期都有些。总体来看,只够一般过日子,家人一直补贴中。@浙大硕士替我浙秀一把,cs硕士,学校每月700补助,加学校规定导师必须发放的助研费300,另有导师每月发放的2600,自己偶尔接接外包,平均月收入大致在6000左右浮动。其实工科专业的研究生想赚点钱应该是不缺的机会的,就看自己愿不愿意费这个劲儿。

快活人

名下多名博士延期,在读博士生换博导?这么做不难!

2019年12月9日,小西留意到一个在读博士生的疑惑:上几届博士生师兄均因导师论文指导问题,双盲审无法通过,结果是无法正常毕业。期间导师自身也出现重大问题被严重警告处分。之后,学院将延期的几个博士生被分流给其他导师,我们几个未进入毕业年限的博士生未有调整。看到前面几个博士师兄的遭遇,怕和几个师兄一样的悲惨遭遇。我也想更换导师,有好的建议吗?类似的事情,小西之前也见过不少。比如小西读博时,同学院就有某大牛导师违规套用经费被开除,他名下毕业季学生按正常流程毕业(院长代导师签字),剩余学生被分流给其他导师。事实上,这个“其他导师”不少是大牛导师课题组的团队成员(教授、副教授)。学院分流时,最为担心学生课题课题的延续性,怕影响她们正常毕业。比如说,博三、研二的学生临时变更导师,想延续前面的课题真的比较难。总不能新导师没有做这方面内容,为了一个新转入的学生单独新开一个研究方向吧!但是,分流给学生之前课题组内的其他导师,会将影响尽量控制得比较小,也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这个调整。也许,学院还有个“潜台词”没有说,即你们团队自己挖的坑自己填,更要对已招的学生负责。就算课题组带头人违规被处理了,其他成员也要担负起这个责任。当然,没有足够的核心成员迅速成为带头人,团队就会慢慢解散。不过,课题组导师间的分分合合,每天都在上演,作为学生无非就是想早毕业、高水平毕业。有不少博士师兄学位论文“双盲”未过被延期,后续还有几个未进入毕业年限的博士生。有如此多的博士生招生计划,说明导师可能归属于某个课题组,甚至就是课题组带头人。因此,小西想说的第一个建议:和课题组内的其他导师沟通,转到她们名下继续之前的课题研究,顺利博士毕业。若是你的导师是“个体户”(单干,没有课题组),想要变更导师的解决2个问题:1. 联系一个乐意接受你的导师。不要拉上剩余的几个博士生一起,这类事情真的不适宜搞“团体”。不少博士生无法变更导师,是因为缺少充足的理由,而“你的导师存在问题”就是最好的理由。联系新导师之前,一旦要主动和慎重。普通博士变更一次导师都不容易,二次的基本没有,慎重选择自己想要跟的导师。有了意向后,直接去和导师面谈,说明自己的想法,期待进入她的团队。2. 和你原来的导师沟通,尽量得到他的同意。前面,小西说别拉上其他博士生一起就是这个原因,别把正常换个导师的合理诉求搞得“逼宫”一样。导师自己已出问题,情绪肯定不佳,顶着干事情只能更糟。也许他成事不足,但是败事(阻拦你变更导师)或许有余。之前你的几个博士师兄已“顺利”分流到其他导师名下,这背后还是有点说道的。比如说,导师要么已经无足够影响力,或是“性格不错”和愿意放人。导师同意后,正常走“变更导师”流程即可,学院也会有判断。若是导师不同意,也是走上述流程,小西相信学院大概率会同意的。别担心!或者,也可以考虑打个擦边球,如其他导师指导课题研究,作为“第二导师”,原来的导师仅仅是挂个名。小难题就是日后找导师签字是个问题,能一次解决肯定更好。你们说呢?

时生

博士不断扩招下,那些表现不佳的在读博士生后来怎么样了?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小白最近博士生扩招的消息喧嚣尘上,引起了媒体和舆论的不少关注。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0多所院校在去年2019年陆续发布招生简章中,相比上一年2018年,公布的博士生招生规模的人数本来就在增加,早已呈扩招的态势。如果梳理一下我国近二十年博士生扩招的趋势,发现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1999年至2004年是博士生招生规模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期,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从1.99万人上升到5.33万人,增幅高达168%。接下来,从2005年开始,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受到了控制,从2005年到2016年的12年间,全国博士生招生规模增加了2.25万人,增幅仅为41%。笔者本人记得当时读博时所在的高校,连续多年招生人数维持在1500人的规模,没有什么太大变化。而从2017年起,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又开始进入扩张期。比如,根据2020年5月20日的教育部网站发布《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在学博士生42.42万人,毕业博士生6.26万人。当然,2020年的博士生预计招收规模轻松突破11万人大关,比1999年来,扩大了5.5倍。每次扩招,一些敏感的媒体和舆论就会关注,因为人们担心博士扩招会让博士学历进一步降低含金量,或者说博士扩不扩招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如何保证?如不重视培养质量,过度的扩招只会进一步增加博士教育泡沫,进而影响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前景,硕士化博士(硕士也会本科化)。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校(导师)有责任,博士生自己也有责任。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提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最近我遇到了这么一件事。疫情期间,居家工作的时间变长,工作效率降低,有些原本可以心无旁骛的时候变成了闲聊时间。那天上午本来计划完成某本书的某一章节的部分,结果在微信里被以前一个博士同学拉着吐槽自己的学生很久,不知不觉又聊了很多。我感觉他说的和我当年读博时遇到的情况有点类似,我觉得有必要将他吐槽的内容拿出来好好地分析。同学是一名资深青椒,在半年前疫情还没有发生时,被邀请去当他所在学校里的一名博士生B的副导师。他没有参与这名学生入学考核的招生过程,因此在答应指导之前,没有机会评估他的能力。的确,这是某位资深教授(正教授)C的学生,被调来到他那里是因为这位资深教授太忙了。姑且称我的同学为A副导吧。B学生刚上博士一年级,我的同学A副导知道他有很多东西要学。然而,在这几个月里,B学生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实验室时来时不来。A总是需要不断地给他发邮件,微信QQ打电话,问他阅读文献或者做实验的进展,但是往往得不到回应,或者得不到有效的回应。他不得不让这名博士生到办公室来面谈,有时他也不来。A副导继续吐槽说,安排B学生做实验,在数据收集过程中,B学生甚至无法在Excel中把两列放在一起。从那时起,A副导意识到B学生或许没有博士学位所需的能力、好奇心、热情和自学能力。A副导只有另找人来处理这些数据。A副导让B学生做了一个文献综述。在两个月之后,B学生提交了论文初稿,这是A副导所见过最糟糕的文献综述。A副导说他曾和一些本科生一起工作,其中有的本科生在数据管理、分析和文献综述方面会做得更好。A副导给B学生发了几个本专业的综述论文样例,并将这名博士生的论文改了一遍,给了一些修改意见。后来,B学生再次提交的修订论文有点小改进,但还是很糟糕。B学生在论文中引用本专业研究方向的一些理论时,他只是照搬了其他论文的原文,抄在论文里面。现在,A副导不知道该怎么办。B学生的挂名导师C很生气学生没有进步,但这名博士生确实没有什么科研能力。A副导还是刚拿副高职称不久的青椒,手头有几个其他的项目要做,这个博士生B只是在白白消耗他的时间,影响他完成作为青椒那可怕又必须的考核指标。他问我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我也很无语,只能帮他分析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还在博一,还没有进入状态,把心思放在其他方面,比如课程学习上吧。许多博士学位课程在学生开始大规模研究之前都会有一到两年的课程,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科研知识掌握、技能基础学习以及可用的科研时间。但老实说,博士生已经不是本科生了,硕士生也不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科的课程。另外,可能的话,应该可以考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许多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不久,会患抑郁症,尤其是在更换导师等事件之后。这种情况我自己也经历过,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茫的怠学怠工状态后,我开始相信自己是一个糟糕的学生,然后我觉得我辜负了读博前对自己的期望。一旦我熬过这段有点像“极点”的困难期,就慢慢恢复了精神状态,我虽然延期毕业了,好歹后面仍然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如果假设这个学生真的不适合读博士(这样的人确实存在)。他们进入了博士研究生生涯后,会慢慢发现,读博其实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我读博时有个同学,他非常喜欢户外活动,常常可以看到他的微信运动的步数,常常雄踞排行榜的第一名,朋友圈里也经常总是在晒到哪里旅游或骑行的照片(当然会把导师和其他关联老师给屏蔽掉)那应该怎么处理这样表现不佳的博士生呢?我的导师主要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明确任务和文档控制。后来,我延期后顺利毕业了。这位A副导也以类似的方式对待这位博士生。首先,对这位玩心颇重的博士同学进行了警告(大抵是不好好做科研,就发不了论文,发不了论文就毕不了业等等)。其次,也提醒他所在项目的副导师以及其他参与实验室管理的老师多多关注他的进步和潜力,并安排具体的科研项目给这名博士同学。总之就是通过明确科研任务、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用项目的建立推动这个学生进步。而这位仁兄也在导师的帮助下,稍晚些终于毕业了。科研工作节点的控制并不需要时时控制,记录学生科研工作的进展或进步可以通过周报、季报或月报这种文档来控制。要做到这一点,导师需要和学生交流,制定明确、客观、明确的分解目标。这些目标应该可以由博士生在没有压力或困难的情况下实现,它们不是过分延伸的目标,而是博士生应该能够完成的最低限度。设定多个目标,每个目标有一个现实的可实现的时间间隔(制定在正常单位时间内不能完成的科研目标没有意义)。目标的通常为一年为限(读博通常是3年+),这样在一年的时间里,一个能力最低的学生将能够按时完成每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一个目标的节点日期,每次的文档记录了学生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并进行总结。设定目标并严格遵守,是博士生应该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如果学生没有完全实现每一个目标,他们就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最低科研限度的博士生。如果他们无法完成已设定的每一个目标,那就要看他们导师的态度了。在这一点上,传统的解决方案是让学生选择更换导师、休学、退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最无奈的选择,特别是后者。但有时,对有的博士生来说,最好的出路也许就是退学。他们可以想办法尝试走另一条路,毕竟人生不是单行线,也不是走在单车道上。总之,在博士生(包括硕士生)扩招的大背景下,如何保证博士生(包括硕士生)培养的质量是一个需要认真严肃对待的问题。而对于博士生自己,除了个人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科研实验、论文撰写、语言表达、组织管理等等),别无他法,让自己变得优秀才是硬道理。扩招来势汹汹,如何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对于这个话题,聪明的你怎么看?

夜与雾

女博士读博士该不该生娃呢?网友的回复很现实!

这两天网络上有篇文章爆红,一篇名叫《女博士的生育困境》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女孩子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应不应该去生孩子呢?很多人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北京大学的一名教授就表示不支持女孩子在读博士的期间生孩子,因为他觉得,生了孩子的女博士,难免会让人觉得她辛苦,若因此而对她的学业要求有所懈怠,那对其他学生是不公平的。对于这一点,网友们是怎么看的呢?1.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意义,课业不过关就不给毕业,怀孕生孩子可以延期毕业,拿不出真水平,写不出论文研究,凭什么给你毕业?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和男女生不生孩子一点关系都没有。2.只要导师把握好标准,不要放水不就好了。愿意生孩子是权利。不能放水也是教授的义务啊。女博士如果想要生孩子可以延期毕业。或者就有聪明又能干的女生,可以两全呢。3.读博和生孩子本来就不冲突吧,都到这一步了,我觉得生不生最根本都是出于学生自己的考虑。让学生自己权衡,有能力兼顾学业和家庭就生,兼顾不了就先把学业完成,我是很佩服在读博期间生孩子的女性,抗压能力肯定很强。再说生个孩子为什么要放水呢?有些人恐怕是自私,怕不能帮着干活吧!对此你怎么看呢?说说你的观点,写在评论中,更多问题欢迎关注交流,成长路上我们一同前进!

桓团

破“SCI论文”导向,在读博士生何去何从?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专利局联合发文,在看似平静的科研圈里再涌波澜,浪花四溅。多部门联合密集的通知是对国家科技发展影响深远的科研评价体系“开刀”,打破“唯论文,伪专利”论。其中通知提及“不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这仿佛给处于科研最底层的博士生一道曙光。然而中山大学在给教育部关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建设的文件中,明确提到严把“出口关”,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加强对学位论文质量监督,对抽查“存在问题”论文,实行学位质量问责制度,强化导师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要知道,2018年教育部在全国博士学位论文的随机抽查率仅为10.4%,共6572篇。在新的科研评价体系未到达前,而学校又要严要求,严把关的背景下,我们博士生应该如何达到 “毕业标准”(需要做出创新性的成果)?01推崇至上的SCI论文是何方神圣?SCI本质是文献索引系统,英文全称是ScientificCitation Index,在国内翻译成《科学引文索引》,而平常所说的SCI论文便是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SCI实际是一个分类数据库,通过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方向、被引频次,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工作提供帮助。然而,中科院情报文献中心将SCI收录的期刊进行重新分类分等级,就有了现在所谓的分区表,出现了一区期刊,二区期刊等。正因如此,SCI成为了评价科研工作的工具。其实多年以来,科研圈早就深知SCI论文导向不好,就像大家都知道高考不好存在弊端一样,但那么多年,高考依然是公众认为最公平的一次考试,没有之一。就政策制定而言,任何的考核方式,评价体系都难以确保公平性,而这一次的新政策最大的迷点就是一刀切破除SCI论文导向而没给出明确、细则的评价体系,将制定评价体系的权力下放到高校,是否会出现换汤不换药的现象?!然并卵,对于我们博士生而言,不是尝试去改变规则,而是努力去适应新规则,因为规则都是大佬们把持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政策实行后对我们的风险和挑战呢?02导师拥有至上的话语权现在科研圈有一个共识,导师的话语权已经很大了,能左右你的如何,能左右你的毕业。有些导师原本会通过卡论文的方式来限制学生毕业,而学生会通过发论文的方式去申诉我明明达到毕业要求了,为啥不让我毕业?!作为一个博士生,经过三到四年的科研训练,成果多少还是会有点的,好的,厉害的成果发顶刊,水一点的就灌水,毕业标准就摆在那,达到数量、要求就去申请。然而现在就更难了,导师一句话的事,就将你扼杀在摇篮中,“我觉得你做的东西缺乏创新性,无法毕业”。03博士毕业难度进一步增大毕业标准与SCI论文不再挂钩了,而我们却被要求做出创新性的成果!何为创新?如何从细则上定义创新?新政策并没有明确指出。从理论上讲,每一篇SCI论文都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也正因如此,论文才会通过评审发表出来。对创新性做评审的人,原本是国际SCI刊物的主编们,然而当我们取消了SCI论文挂钩后,对创新性做评审的人,将会变成毕业答辩时坐在台下的人,原本我可以通过我的论文证明我的创新性,现在论文无法证明,只要台下的人说有创新性才行。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做的不再是发表论文,而是向台下坐着的人证明我的做出的成果具有创新性(同行评议)。这时候,导师的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了,是指在同行的话语权,不是在我们渣渣博士生的话语权。导师的江湖地位直接影响到同行评议的结果,因为在中国人情社会中,谁都不愿意得罪大佬。但不是每个人都是大佬,对于非大佬组的学生而言,毕业难度成指数上升。没有江湖地位,没有话语权,只能在狼多肉少的科研圈苟延残喘,对于同行评议的结果也只能听天由命。04在读博士如何去做?一句话的事,原来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论文在哪里永远都是硬通货,Publish or Perish,无论中美。有些论文值千金,有些论文值五毛,更多的论文几年以后一文不值。不过要是没有论文,不用等几年,现在就不值一文。别管论文有用没用,权当学习。从数据分析到逻辑构建再到文字组织,你能做好哪一个?学好了,受益终身,无论将来干啥。别管数量有用没用。没发个十篇八篇,别来跟人谈数量。作者简介:心之殇,在读化学材料PhD,诗意与理性并存、谜一样的男子,在科学研究中领略古典诗词的优美与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