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研究生考试,都有一大批出身专科、二本、三本的学生考入985、211这样的名校,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完美的逆袭,也许当初他们只是塞翁失马,没有发挥好而已,以及在于他们自身的努力,才能通过考研完美逆袭名校研究生。高考有地区和户口限制,高考招生给我们的印象按分数来的,但实际上是按名额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考生考得分很高却上不了名校,因为名额太少了,竞争多,而外省的分比较低都能进入大学,因为名额多,竞争少,而有的省就一个211,想上名校真的很难。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而名校本科生却经常在研究生考试中落败,这也是有原因的,并非属于不正常的现象。在我们的研究生考试中,全国的大学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也就是说只要报考某院校的研究生,与其他大学生就会有相同的竞争条件与机会。而我们要知道高考考什么?无非是理科考语数英,物化生,文科考语数英,政史地。而考研呢?考研只考四门,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先说政治,高也很难高过80,低也很难低于60,大家分数基本都是65~75之间,这就意味着政治很难拉开差距,其次就在专业课的掌握程度了。更多的是多种因素的影响,想必大家都知道高考不是全国统一试卷,比如河南河北山东的很多学生即使考了很高的分也难以上名校,因为当地高等教育匮乏,国家高等教育的分布不均衡,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以在考研中逆袭的学生就特别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随着近些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以日趋增加,近年毕业生人数更达870余万,在校大学生几乎都会面临是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读研。2020年报考研究生考试人数达到了377万,为历史新高,也反映出有意愿继续升学读研的人越来越多。今天我们聊聊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差别,更有网友直言:难怪研究生待遇高。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普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情况都会按照相应专业来划分班级,人数一般为20-30人上下,类似高中一样,一起上课,组织班级活动等等,上课、吃饭、娱乐基本都是一帮一帮的,会有一个小团体。而研究生相对普通大学生,就显得孤单的多,研究生一般都会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每年招生人数,大多为个位数,很多方向可能就只有一个人。或许印证那句话:优秀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其次,教学的差别,普通大学生上课基本以班级为基础,主要在教学楼进行,很多时候基本都是,老师讲,学生听,学习上相对属于被动接受知识。研究生更多的是老师给出一个方向,然后自己主动查文献,读论文,像理工科的同学,更多的时候基本都是待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不会说有大学期间上课那么热闹。图片来源于网络还有大学生和研究生,熬夜做的事情差别也很大,普通大学期间,过了大一之后,基本晚上很少会有课程安排,自由而漫长的夜生活相对更加丰富,很多大学生一起组队打游戏,刷剧也是一种常态。而研究生很多时候,就没有这么轻松,更多的夜晚可能在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中度过,不知不觉间形成一种“主动熬夜”的情况。这样的情况普通大学生,更多时候可能只会出现在期末考试期间。图片来源于网络大学生和研究生假期安排也会有差别,大学期间,所有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一般都会有明确的时间表,像暑假的话一般都会有2个月左右,研究生收到的假期通知和实际假期天数,可能会有很大差别,有时候为了赶一个课题或者项目,可能大部分假期时间都需要待在实验室。图片来源于网络研究生和大学生,面临的毕业压力,也截然不同,大学期间的毕业论文,要求一般都不会太高,论文框架合理,内容只要合理过得去和知网中重复率不高,一帮都可以过。研究生毕业,就会要求比较高了,一般会要求在优秀的学术期刊上有多少数量,难度和本科论文就不在一个层次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当然,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就就没有任何压力,学业任务,四六级考试,各种社团组织活动,也需要承担很多,但相对研究生,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毕业,压力都会小很多,并且研究生不会说很多时候都有大学生生活那么丰富。现在各地对研究生的就业政策都非常友好,承担一些东西,也是需要的,如果让我说,大学生应该继续升学还是先去就业,明航我的建议,可以的话还是升学读研,以后不管是就业,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相对普通大学生毕业,都要友好的多,并且研究生还享受几乎所有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很多事业单位对研究生直接免笔试,所以就业压力自然也会小很多。本文就分享到这,关注明航,了解更多教育以及就业知识,您的点赞收藏是明航持续分享的不懈动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他很想读研,可是能力有限,985、211或者好的一本院校肯定上不了,想考一个一般大学的研究生,但是不知道值不值得。是呀,985、211以及好的一本院校只有那么几所,招收的人数肯定有限,但是又想读研,就会不禁不想许多问题:花这么多钱读研,怕读出来和本科一般;能力有限,一般大学读了又怕不值得。那到底一般的大学值得吗?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是怎么看待的。一、当然值得,不让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大学生前仆后继的选择考研,无论读什么学校的研究生,首先,出门工作就会特别容易就业,其次,待遇要比普通本科生要高很多。二、多读书还是非常有用的,学历也很重要。三、上一个普通大学的研究生还是非常值得的,毕竟现在研究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考上研究生,而且自己的学历越高,对于找工作来说,也会比较有利四、机会往往是给有准备的人,只要有机会,家里条件也容许,即使是一般大学的研究生也要去上,说不定以后哪天有机遇呢。五、这并没有值不值得,关键是你在学习,读研期间,是否充分锻炼自己,让自己学习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六、不管是不是好学校的研究生,终究是研究生,他肯定比一般的本科要好,而且给别人听上去感觉也要好一些,对于以后找工作也要方便一些。七、很值得,当前大学本科,专科,实在太多,每年毕业八九百万,研究生毕业一百多万,相比太远,现在社会学历代表你的身份,没有学历寸步难行八、你要是本科是重点那没啥用,如果你平级或者往上考,肯定是有用的十、学学历说是一样的,但从找工作来说普通学校研究生作用非常小,学三年有点浪费时间不值得,性价比太低小编总结:其实,考研并不一定要考一个很好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考一个合适自己的,一般大学的研究生也有他的可取之处,主要是要看自己日后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综合考虑。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交流
总是会有很多的考研学生在考研择校这件事情上遇到重重阻碍,是应该选择34所自主划线院校,还是选择双一流高校,还是选择双非高校,考生自己心中迟迟难以决定,只因为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付出,不同的努力。但每年却有这样一部分学生,在考研择校时,几乎毫无压力,或者说非常轻松,因为他们的考研目标院校是自己的本科院校,无需做太多的调查,无需做太多的关于择校问题的考量,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的本科院校了,所以便早早就开始了相关的考研复习了。只不过有很多考生觉得,既然已经决定考研了,已经已经给自己机会了,为什么不考一所更好的高校?为什么不考一所其他地方的高校,感受一下其他高校的氛围?却非要选择考本校的研究生呢?原因说出来真的令人释然。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先来说一下考研初试,一开始自然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了解初试参考书目,尽可能联系在读研究生学姐学长,找到专业课复习的重难点笔记,查阅相关研究生院历年招生数据等类似工作。而这些工作的完成,对于考本校的学生来说,是能够很轻而易举的实现,不需要费很大的周折,这样还能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复习上;但对于其他考生而言,要办到这些事情具有一定的难度,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很有可能一无所获,这就是报考本校的优势。此外,在漫长的考研复习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定需要他人的协作来解决,所以我们很多考生都会和已经读研的学姐学长交流,而考本校的学生能够直接面见学姐学长,甚至能够得到更直接的帮助,或许还有可能获得导师的指引,这也是优势。再来说一下考研复试,当报考本校考生的初试成绩顺利达到规定的复试线,几乎我们都觉得复试没有任何悬念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复试中,进入复试的考生是来自本校,并且在复试中表现的合格,那么一定顺利通过,这也是报考本校的优势。同时,考研复试的准备工作,尤其是联系导师这一工作,报考本校的学生具备天然的优势,可以和导师直接面谈,甚至可以多次面谈,慢慢导师就对考生更加了解,这同样也是报考本校研究生的优势。从个人情感角度来说:人是具有感情的,从大一到大四,足足四年的时间时很容易对一所高校,对一个地方产生感情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有部分考生选择报考本校的硕士研究生,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喜欢本科院校的氛围,我喜欢本科院校所在的城市,我喜欢本科院校的授课老师,我喜欢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就足够了。同时,再加上本科院校本身也不是很差劲,自己所学的专业也是非常强势,所以能够考上本科院校的硕士研究生都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了。例如我高中同学,本科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考时还是选择本校,用她的话来说,我喜欢天津这座城市,我喜欢天津师范大学这所高校,就这么简单。所以说,考本科院校的研究生,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没有必要认为只有考上985高校的研究生才算是成功,况且难度还那么的高。
如果以考上为目标的话,那么选择就很重要了,选择容易考取的学校和专业,考研的成功率将会显著提升。与春节抢火车票相似,热门的地区,主要的交通线路可以说是一票难求,想要顺利返程,并不是那么容易。而冷门的地区,或者是相反的方向,就会容易得多。考研也是这样的原理,更多的人蜂拥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的学校,选择更好就业的专业,竞争压力就会很大,甚至可能会出现“百里挑一”的情况,可以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研注定比高考更难,高考只要过线,就可以有个学校可以上,考研的机会就小很多了,报考只能选择一个目标,调剂限制也多,更不要说多人报考,复试录取比例问题,忙忙碌碌仅仅是陪跑者,考研成功率被无情拉低。想要更平顺的读研,在选择院校的时候可以挑选竞争不那么大的学校和专业,如理科学校里的文科专业,或者是文科学校里的理科专业,非985/211学校,非国家重点专业,也就是我们普遍说的“双非”。报考的人数相对较少,保研的名额挤占较少,录取比例提升,很多学校都有招不满的情况,要放开很多调剂的名额。报考这样的学校相对来说更容易一些,只要准备好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复习备考,基本上可以说降低了很多难度。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的大学也是相对好考的,比如说东三省、中西部的双非高校,基本上过了国家线就可以读,取得了研究生文凭,在落户、就业方面都会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考入体制内,可以说是双非学子最好的出路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研究生又会扩招,及时把握好政策,选择政策鼓励的专业,也是可以提升考上的概率的,20考研一些好的大学甚至都已经降分录取了,有的专业甚至是过线就可以读书。政策都这么帮你了,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呀。附2020中国30所最强“双非”大学排名
文/教育新视线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考研几乎已经成了“刚需”,和以前大学生吃香的局面不同,现在我国大学数量越来越多,各大院校又都在扩招,几乎已经达到了“全民大学”的情况。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既然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那含金量自然不如以前那么高了,如果想在就业竞争中依靠学历胜出,本科学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再深造,比如考取研究生,以及博士生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虽然读博有些遥远,但考研却是摆在眼前的问题,毕竟谁都不愿意因为学历的问题,导致被自己心仪的工作淘汰,因此在近年来的研究生考试中,有一大半本科学生都会选择考研,2021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更是达到了377万。随着考研学生越来越多,带来的是激烈的竞争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这样一句话“考研比高考容易”,似乎只要能顺利通过高考,拿考研就是绝对不是问题,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不然,起码在当前这个考研学生越来越多的大环境下,考研的难度并不亚于高考。在高考中,各大院校还可以积极扩招,但考研的扩招幅度很有限,对手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上岸的难度非常大,在激烈的考研竞争下,想要脱颖而出就更是难上加难了。备考研究生的两种途径:大三备考,以及工作后备考经历过就业竞争的人应该都深有体会,如今找工作确实难度很大,即使毕业以后获得了满意的工作,也经常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有不少学生毕业一两年以后,又重新投身于考研大军中。考研的学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学期间就已经在积极备考的学生,另一类则是工作以后才决定考研的学生,如果大学期间就打算备考研究生,那起码大三时候就要开始复习了,这样才能大四的时候顺利参加考试。那大三时候备考研究生,和工作以后再备考研究生,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哪种方式上岸率更高?大三备考VS工作后备考,哪种选择更有优势?从复习时间方面来分析大学期间虽然课业负担不轻,但课余时间也不少,最主要的是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可以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身于考研复习中,为备战考研创造了理想的复习环境;而毕业以后就不同了,尤其是参加工作以后,除了忙碌工作,免不了要分一些精力给生活中的各种琐事,相当于压缩了自己的复习时间。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大三的时候备考研究生更有优势,而且由于复习时间比较充足,上岸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从实践能力方面来分析大学生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对专业的理解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上,并不太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而工作以后再备考,因为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对于专业知识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可以把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在考研过程中,拥有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导师的喜欢。从经济能力方面来分析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选择考研的话,即使有国家的奖学金和补贴等,大部分费用也需要家庭来提供支持,在考研方面比较被动一些;参加工作以后能积攒一定的存款,读研期间奖学金和补贴覆盖不到的部分,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收入来填补,在考研这件事情上更具有主动性。综上所述,在学习时间方面,大三期间备考更有优势,而在实践方面和经济方面,则是工作以后备考更有优势,大三备考VS工作后备考,你觉得哪种方式上岸率更高呢?
在大学生都是遍地都是的社会上,高学历成了许多大学生的选择。那么我们看看考取一个研究生到底有什么好处。一是专业水平上的提升,研究生对于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在专业知识上有本科生无可比拟的优势。并且,研究生对于专业论文的撰写上,比本科生好很多,对学术方面的贡献较大。二是找工作。研究生找工作不能说一面就 进,但是许多公司确实会偏向于选择学历较高的人才,在宣传上有噱头吸引人才,同时也能显示该公司的水准,以及层次。三是晋升上的优势。在体制内的工作就不用说了,学历越高越好,晋升也会越来越快。在体制外的工作,如果能力好的人有高学历加持,那么前途无可限量,会越爱越受到上级的重视,并且在福利上会偏向于这些人才。
考上浙江双非研究生,本科也是浙江双非一本,汉语言文学。考研的学校排在全省前三,研究生专业偏向教育类,但也可以考公。公务员考的是浙江家乡小县城,综合执法局文字岗。公务员已经过了体检,研究生拟录取了。希望过来人给个意见。谢谢看到大家给我的建议了,万分感谢!题主想要再完善一下信息,公务员考得是浙南丽水一个县城的公务员,我的家乡。但是本人去年一直在备战考研,公务员岗位可以说是为了试试水报的,考完研还剩半个月复习,可以说前期对岗位没有进行一个细致的了解。题主笔试成绩非常一般,毕竟基本裸考,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不错,面试成绩排在全县前几。研究生考得确实是浙师大,大家不要再纠结浙师大是否全省前三了,也许是全省前五吧,专业是汉语国际教育。题主纠结的点在于,确实以后想要考公务员,但是考研也是为了有一个研究生学历,可以以后走浙江省选调生道路还有直接考到市区的单位去,是有这样的打算的。但今年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可能也是岗位竞争比较小的缘故,加上执法局今年限应届 要体测,报考我这个岗位的人只有十几个,所以莫名其妙上岸了。研究生复试遥遥无期,我只能把握好眼前,所以努力过了面试,也过了体检。现在回到县城执法局工作,也许会被分配到乡镇锻炼一两年,已经能够想象到未来的生活,会有不甘和遗憾。题主算是比较上进好强的人,在大学是主持人,也是学生会干部,可能让我混日子也比较难。这也正是我痛苦的点,现在有点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没有勇气放弃这个公务员岗位,怕自己读了三年研究生也不一定能考上市区的岗位。因为专业难调剂,在今年工作的同时读非全是不太可能了。我选择去公务员,更多原因在现在考察期放弃听说要被记入诚信档案,所以应该也是没有别的选择了。题主打算在下半年趁着还有基础努力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三年以后再考遴选,未来会怎么样,也说不定,感谢大家给我的建议,谢谢你们!愿大家生活幸福。县城公务员和双非研究生选哪个?我觉得造成犹豫不决,还是在于你选择了一个双非研究生,如果是双一流(985)院校的研究生,对于比较上进好强的你,那么毫无疑问选择读研。但是双非就没有太大意义了,为什么这么说,下文详细分析。考定向选调生、中央选调生对仕途比较上进好强,定向选调生和中央选调生是可以快速提拔的渠道。但定选和央选要求的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985或211院校。如果考生是普通高校本科,想要参加这两个选调生考试,必须读研。当然,读双非研究生是不行的,必须读招考公告中划定范围的院校。例如2019年天津定向选调生公告(一)选调范围 2019年我市面向教育部公布的部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定向选调应届毕业生,高校名单如下(共30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我印象中浙师大应该不属于浙江定向选调生的招考范围,所以考双非研究生没办法报考定选和央选。考部委、省厅公务员国考中的部委和省考中的省厅公务员,除了部分要求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学历为本科的岗位,大部分都限制研究生学历。想考这些单位,考研是必须的。但部委面试是非双盲面试,对于考生学历和毕业院校有一定要求,双非研究生在面试中不占优势。考浙江省厅还是可以的。读教育类岗位选择面窄汉语言文学本来可以报考岗位较多,但研究生是教育学,这样就把专业范围读窄了,实际上看,公务员考试适合教育学大类的岗位并不多,如果国考省考不允许以本科专业报考,只能按照研究生专业报考,那很可能只能考三不限岗位,竞争压力会非常大。走浙江省选调生道路还有直接考到市区的单位虽然浙江对普通选调生较为重视,但不少也是分配到基层单位,与县城执法局差别并不大;直接考到市区的单位,前文也分析了,研究生专业受限,市直单位还真不一定有对应岗位。研究生毕业能否一次性考上公务员未可知以前和一些讨论公考和考研哪个更难,大家一致的意见是考研题目比公考难,但考公考上的概率比较低,即考研题目难,考上概率相对大(针对整体,非具体到清北研究生,勿杠);考公题目简单,但考上概率低。 考研相关数据:2019考研录取率2019年考研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90万人次,录取通过的考生人数近70万,按比例来算,录取率为24.1%。国考录取率从上表可以看出,国考招录比为40:1—60:1,研究生招录比为4:1,由于国考计算的是实际参加笔试人数,排除了弃考的学生,考研数据并未排除弃考人数,实际差距应该更大。 当然考公的群体里有不少打酱油的,但即使排除掉50%的“裸考党 ”,竞争比仍有20:1—30:1,可见公考上岸的概率有多低。竞争比高居不下,带来的是不确定性的增加,有可能运气好,岗位没人报,裸考考上;也有可能辛辛苦苦备考一年,遇上山东考神大佬,连面试都没考进。其实这很像《三体》里说的“黑暗森林”法则,不知道对手到底有多强,强劲的对手一般蹲在暗处,默默观察一切。 而考生就像是在黑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通过笔试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进入面试,公考又来到另外的战场,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一是笔试成绩计入总成绩,笔试分数超过对手10分以上的,面试就有了先手优势,而且非常大;一是笔面成绩比是1:2,面试成绩一分抵2分,部分省考笔面成绩比甚至是笔试除2,然后4:6,进一步增强了了面试成绩的重要性;三是面试竞争比是1:3或者1:5,不同于考研复试1:1.2-1:1.5。所以面试更像是第二场考试,大家从零开始,奋力搏杀。所以结论是县城公务员是目前最佳选择,双非研究生对以后职业发展的改变有限,而且提升学历不仅仅只有读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日制研究生也可以,且被体制内广泛认可,现在不少地区遴选也承认非全研究生。
学历是敲门砖,能带来机会,但是,能不能把握机会,要看你的实力(相关实习经历、工作经历、项目经历、工作技能等)。2021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了410万,“考研热”持续升温,如今遍地是大学生,市场需求接近饱和,想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学生们纷纷通过考研提高竞争力。现在社会大学毕业证的含金量越来越不吃香,每年毕业考研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据统计,2021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达到了410多万人,大学校园都布满了“考研热”,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提高学历才是硬道理。对此,有人提出疑问,“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啥区别?考上研究生和本科生,找到的工作似乎没差多少,有的研究生也找不到工作,其实,工作3年的过来人直言,差的不是一星半点,看后让人心酸不已。毕业生直言: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区别明显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底有啥区别?为什么有些人一次考不上还要继续考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毕业已经工作的本科生怎么说。小白是一位来自一本大学的毕业生,如今已经工作三年了,现在十分后悔当初没有考研。学历多重要你到了社会才知道,小白刚开始找工作才知道,面试的时候用人单位看到学历态度也会发生变化。遇见本科生就会问道很多问题,而且问题还比较刁钻,但是碰到研究生这种学历比较高的就会相对来说问的问题也会轻松很多。如果本科生回答出来所有问题,会有复试然后经过层层选拔,然后就会受到人事部的你等电话吧这种通知。研究生找工作很大优势,人事部的看到学历,就会变得殷勤很多,心里想的是终于来了个高学历的了,便会主动介绍公司的优点和各种福利待遇,最后还会向研究生问:“你对薪资还有什么要求吗”,之类的话,差距明显。大学生应不应该考研究生呢?其实如果自己有恒心有动力还是建议考研的,如果你的本科学校很一般,所在城市很小,没有什么实习经历,我会建议你考研。如果你本科大三大四有比较华丽的实习经历,完全没必要。你何必浪费这三年的时间来读研,读研,特别是在好学校读研真的很痛苦。#考研#本期讨论:你觉着大学生有没有必要考研?欢迎留言评论!
当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忽然回忆起了自己大四毕业的时候,当时一战考研失败,也有调剂的机会,可能由于自己的名校情结吧,就没有选择调剂,坚定地选择了工作。如今,自己如愿考到了一所电子类专业很不错的一流大学。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挺傻的,如此美好的年纪,却又要再回来学习三年。但当自己来到这所大学后,一些感受和自己的本科学校比起来确实有很大的差异。有时候,我们努力拼搏,除了傻,也许还有让自己有一个不错的前景、好的未来吧!标题中谈到的好学校指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建设院校,他们要么是综合实力、要么是专业特色很强的院校。有人说,本科的时候看学校,读研的时候看专业。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接下来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下在好大学中读研是一种什么感受;然后辩证地看一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图片源自网络学校资源一般一流大学或者一流学科大学的教学资源都是非常充足的,比如大牛来学校演讲、出国留学或者丰富的学术资源等等;设有名人或者知名校友的奖学金,奖励政策还是非常完善的;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充分的做科研,培养人才。专业特色这次一流学科入选的高校,除了原211工程高校之外,还有独具特色专业的院校,一般这些学校也设有重点实验室,学术资源也很丰富;除此之外,还有与企业的合作,这在就业的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就业机会现在企业招人的角度来看,优先选择好学校或者具有特色专业学校的学生,这也是好大学研究生的优势所在。究其原因,第一是择优录取的选择吧,好大学是一个保障;第二点是不错点的企业与这些学校都有合作,对这些学校的学生也很了解。图片源自网络辩证地看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以上是客观地分析了好大学研究生的优势所在,但普通院校的研究生也有非常牛的,我见过一个普通大学的研究生研一就已经发表了两篇sci。因此,把研究生阶段当做一次很好的提升,无论所就读的大学如何,拿出自己的热情和认真投入进去,这样的研究生生活才是完美的。在自己有机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的时候,我们可以把目标定的高一些;但是每一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择校标准,凡是适合自己的选择都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