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会出现偏差?该如何处理?穷有八极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何会出现偏差?该如何处理?

文|冷丝栏目|研究生教育《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中国教育在线)显示,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在逐年上升,在1978年,研究生招生10708人,到2017和2018年,招生数量突破80万(包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也就是说,4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增加了74倍。增长的具体情况为,2007年以来,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每年的增长率大多维持在4%左右,而在2017年,硕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22%,博士研究生增幅扩大至8.5%。到2020年,在学研究生总规模达290万人,当然这个数据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近几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因关系处理不恰当而造成众多案例,这再次提醒我们,理性认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并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那么,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往往会产生哪些不良行为呢?其一,较为明显的行为失范。比如,导师克扣学生补助津贴,性骚扰学生,侵占学生学术成果,利用手中的职权直接或者变相地差使学生或威胁学生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等。这一类研究生导师失格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同时也触及到了法律的边界,具有非常明显的失范特征。其二,显得较为隐性的关系异化。与非常明显的行为失范不同,隐性的关系异化因隐蔽性不易被察觉,但内在已萌生导生关系畸形发展的种子,终将导致显性失格行为的产生。比如,导师对学生关心不足,之间情感沟通较少,关系淡漠化。再如,受利益驱动,视彼此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师生关系功利化。在冷丝看来,在教育的范畴里,师生关系永远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基础的关系。不管培养模式如何变化,研究生教育中最本质且永恒的社会关系即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这一重关系,是教师的职业身份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共同决定的。维持这一关系,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育人,使学生成长成才。而学生的出发点是获得知识、技能以满足个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需要。为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部相继出台过包括《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内的多项部门规章。其中,2014年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指出学术造假、收受财物、性骚扰学生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违规行为,被称为“红七条”。但从近年来媒体曝光的师生关系案例来看,这些规章制度所实施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规范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有法可依,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有限,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显然还未能聚焦师生关系领域,致使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发生纠纷或冲突时找不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标准。2017年,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提出“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的条款,但是高校是否建立了学生申诉机制,申诉渠道是否畅通,信息是否传递到位等实践环节的缺位使得条款止步于一纸文书,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研究生作为导师指导活动中的相对人,也是导师出现不当行为时的被侵害者。由于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通常选择放弃抗争,以忍让方式解决问题。而这种忍让和纵容,一定程度上反而加剧了不当行为的发生。为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研究生对导师不当行为的监督作用。研究生对导师指导行为有更直观、更深刻的体认,监督效果将更为明显。为此,高校或者培养单位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生权益保障制度,畅通投诉和举报渠道,完善保护举措,为研究生发挥监督作用提供便利。

北漂

本科生也可以配导师吗?大开眼界,与研究生导师制有什么不同

培养人才成为先锋,科学争相发展,有些大学进一步推进教师和学生的“四导五岗”项目,着力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开展了师生交流活动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老师们把教师的工作作为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为培养优秀的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本科生领导采取离线、课外授课、面谈电话等多种方式,利用教室、食堂、办公室等多个场所,有效地与学生交流,把握学生的最新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专业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品质、知识和能力,发展和提高。本科生导员向学生介绍了各自的学习经历、教学和研究方向,分享了自己的论文、专利、项目等方面的成果,详细阐述了本科生导员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本科生导师制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学专业学科的课题方向,导师们的指导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也让学生理解了“四导五岗”工程是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先导,是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引导,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形式上扩展了以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继续深造等不同的形式。以上就是“本科生也可以配导师吗?大开眼界,与研究生导师制有什么不同”,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的留言,小编会第一时间回复的!

高电压

研究生和导师都是怎么相处的?大致有四种情况

考研的学生都知道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导师,但是,作为导师也是很无奈的,毕竟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的是很不一样的,不说不行,说重了也不行。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放得很平衡。导师本着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学,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学生本着自己能长才的理想和抱负,学习作风脚踏实地。这便是两相宜。再简单的说, 导师是在培养人才,而不是找几个打杂助理在身边,学生也是很有可塑性,而不是来混文凭的。还有一种师生关系也是两相宜,只不过通常是在日后才发现。那就是导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在跟着导师的这段时间可能因为经常挨骂心里会产生怨气,但是,毕业之后才发现多亏了导师的严格教导,日后跟导师关系也一直很好。研究生2、导师好,学生不好文章开头,小编也说过,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是不一样了。以前的学生吃食堂都勤俭节约,现在学生都是叫外卖的;以前的学生都是骑自行车,现在的学生都是开车了;以前的学生学好了能出国深造就是很了不起的了,现在的学生一个假期就可以走遍几个国家。很多导师都感言,现在的学生难带啊,不跟导师请假就不来的学生很普遍,还有的回家了再回头跟导师请假的。说实话,导师们对这样的学生真是拿他们没办法,在符合学校毕业要求的情况下,能过就过吧,真是带不了。研究生院3、导师不好,学生好如果遇到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比较倒霉,导师对研究生的主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你遇到的导师水平如何,有时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讲出来,完全是两种境界。4、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扩招研究生,而研究生导师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师生之间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恶劣的事件。导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是学生的悲剧,学生学业不精,对导师来说是最大的失败。考研小编觉得,师生关系不是毫无感情的上下级关系,越是温情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缘分,至于缘分的深浅,那就得看各自的尊重程度了。

假乐

在中国,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读研期间,除了跟本科一样,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培育,定期检查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在中国,导师有着研究生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能否毕业的直接权力,所以相当于有着对手下研究生的生杀大权。那么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一、首先是师生关系大部分导师就像老师一样,给学生传授知识,带学生做课题,涨经验,指导学生阅读文献,论文写作。研一主要是上课,和导师不怎么见面,研二就开始定期开会作报告,向导师汇报这一周看了哪些论文,课题研究进度如何等。在学习期间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导师一般是第一求助人选。“师生”关系是研究生和导师最基本的关系。二、其次是雇佣关系不少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私下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主要来源于导师带领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考虑到研究生的工作投入)。有些导师有自己的公司,一般重心都是在挣钱上,所以学生就相当于他们的新员工,公司提供免费培训,员工需要付出一点时间和精力,最后达到双赢。三、也是朋友关系除了学习科研之外,一般导师在研究生三年的生活中也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虽不是形影不离,但也是联系密切。比如有些喜欢跑步的导师就会组织学生一起晨跑或夜跑,甚至穿上一样的运动服,在校园里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平易近人的导师甚至会关心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些导师的眼里,学生是祖国建设的后生力量,而不是获取利益的工具,他们的相处融洽得像是朋友一样。四、有些许恋人关系研究生和导师本质上是互相需要的,导师有着本专业前沿的资源和平台,学生有着不可小视的创造力和潜力,如果手下带的研究生科研方面有些成就,那导师也是名利双收(即使导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忽略)。所以学生希望老师好好待自己,导师希望学生重视自己说的话,毕竟也是之前互相看对眼才到一起的,内心开始是肯定对方的,也都希望三年的相处“甜甜蜜蜜”的。当然了,是情侣就会有矛盾,所以恋人间的问题也是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问题。比如2018年11月份,武汉理工大学一名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陶某跳楼自杀,据他姐姐事后提供的陶某与其导师的聊天记录显示,陶某长期遭受导师的精神压迫。就像是恋人之间的互相折磨一样,弱势的一方很可能遭受精神虐待。所以这段师生关系也是需要一起维护的,尤其是学生天然就处于弱势的一方,需要付出更多,投入更多。所以读研期间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至关重要,具体需要做到哪些呢?1、尽可能保持与导师的密切联系从小到大我们会发现,老师身边的红人不一定是学霸,很可能是经常帮老师做事情的人,为什么呢?这就是曝光度的原因,经常和导师联系,导师一遇到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自然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你。2、摸清楚导师的脾气也许有些人认为这有点“心机boy"的意思,其实不然,摸清楚对方的性格可以让沟通更高效,尤其是现在大家很多时候都是通过微信等用文字传意,没有语气,没有音调,没有表情,如果互相没有默契,很容易引起误会(尤其谈过恋爱的更懂)。3、赢取导师的信任就是让导师觉得你是一个靠谱的人,这一条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是通用的。把导师给你的任务一定要按时完成,能漂亮地完成就更好了。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琐事尽可能地积极做完,处理好,时间久了,导师自然对你很相信,有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会优先考虑你。三年读研时光,导师是最重要的同行者,因此流泪也好,微笑也罢,都尽可能地转化为自己的垫脚石,即使现在的中国教育体系已是很先进了,也难免有bug,遇到问题理性坦然面对就ok,毕竟发现问题是进步的前提。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关注大学风云,持续更新。

桦树林

在中国,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在中国,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属于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曾有一名硕士研究生说:如果导师是一名个体户老板的话,那么研究生就相当于这位个体户老板请来的员工,二者如同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在这位硕士看来,导师不仅是他的“顶头上司”,而且也是他的“衣食父母”:读研期间,他帮他的导师搞课题项目,他的导师每个月都会给他开几百块钱的生活补助。至于导师是每个月给研究生八九百还是象征性给两三百,这要看研究生在课题项目中具体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还要看导师的性格特点。比如一个课题项目的经费是60万,而科研项目结题的时候只花了8万,那么剩下来的52万怎么办?当然是由导师来处理,导师会根据研究生在做科研项目时的具体表现,定期给研究生“开工资”,比较抠门的可能每个月开的“工资”少一些,那么这种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就有点类似于“地主”和“长工”之间的关系。而比较慷慨的导师,每个月给研究生的“工资”会多一些。所以,有些和导师关系不错的研究生遇到导师之后不叫对方“导师”,而是直接叫“老板”,这就好比我的一些同事遇到校长叫“老板”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当然,很多时候,导师和研究生如同一条绳子上的两只“蚱蜢”。举个例子,比如硕士生的论文在一个非常牛的平台发表,往往这样的论文也会挂上导师的名字,导师遇到这种事笑容自然会非常灿烂;而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如果因抄袭而被曝光,那么导师也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毕竟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出大问题了,导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导师手下的研究生如果都不用导师操心,无论是搞科研的态度还是整出“原汁原味”的科研成果都杠杠的,那么导师的心情肯定是豁然开朗的;而导师手下的研究生处处给导师添堵,时不时给导师脸上抹黑,那么作为这种研究生的导师估计也是万分痛苦的。同样的道理,研究生如果遇到一个不负责任的导师,或者遇到一个疯狂压榨研究生剩余价值的导师,那么研究生无论是顺利毕业还是个人的成长,都有一定的“中梗阻”。所以,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既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二者和则双方共赢,不和则往往两败俱伤。你觉得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欢迎朋友们留言探讨。

丘之所言

研究生和导师关系如何处理

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其实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关键在于是否强势,是否有对方的弱点。在中国高校的导师制度下,研究生天然处于弱势的地位,因为他们的弱点(希望毕业)被牢牢握在导师手中。如果他们未能与导师好好沟通,或是在与导师的博弈中表现的顺从,那么就会被一直欺压。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控制别人的权利,往往会肆无忌惮,以至于给他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在这个制度下,为了避免痛苦和灾难的发生,我们一定要学会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学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的人,才能在未来为身边的人,乃至整个国家争取应得的权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味的顺从只会带来无尽的压榨,手有利刃并且心怀慈悲者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争取权利的核心就是沟通,与导师大胆沟通,与教务处大胆沟通,实在无法沟通即便是退学也不要强行容忍,因为忍让只会让导师和教务以后更加肆无忌惮,权利永远是斗争出来的。其次,放平心态,不要把研究生学历看得太重,只有你在导师面前表现的对研究生学历毫不在乎,他才不会拿毕业当作要挟你的筹码,他反而会担心你无法毕业而影响他来年的招生,如此一来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谈判的优势了。针对研究生导师制,在此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1. 取消导师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利,一来能够让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毕业且不被压榨,二来也可以防止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混文凭;2. 导师招生无名额限制,但在课题组内部设立淘汰机制,淘汰的目的是为了筛选真正适合相关方向研究的学生。此外,导师的经费与招生数量成正比。这样一来,导师就会有意识地经营自己的口碑,导师内部优胜劣汰,常年招不到学生的导师自然会进入业界为实业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自己不学无术,只会逼学生发灌水论文;3. 学生每学期有换导师的权利,如果学生发现与导师无法相处,可以申请换导师,这样可以防止师生之间因为性格不合而产生矛盾。当然无论多么完善的制度都会有漏洞,心怀鬼胎的人总会想方设法利用制度漏洞为自己谋利。所以希望大家学会保护自己,大胆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

才难

最受欢迎的10种研究生导师

(我对导师忠心耿耿,我说的是真的!而我的一位朋友对他的导师意见很大!!)俗话说得好: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此言亦可推及“研究生怕选错导师”。导师与研究生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的导师,学问扎实、认真负责、温和有礼,能带你在学术的汪洋大海中遨游。正如当代著名学者刘跃进在《姜亮夫先生及其<楚辞>研究》中写到:“一个学者在其成长过程中,转益多师,方能学有所成。而能遇上一个好导师,往往又会影响到他的一生。”那么,什么样的导师称得上“中国好导师”呢?01、学问扎实 治学严谨要成为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导师,首先要“学问扎实”“治学严谨”,这是好导师的立身之本。一方面,可以通过导师的学术头衔、申请项目以及学术论文来判断,拿不拿得到好的项目,发不发得出好的论文,是导师实力和是否勤奋工作的明证;另一方面,要看导师的谈吐,这点可以通过听导师上课及课下交谈看出来,如果导师眼高于顶、夸夸其谈、自以为是,多半治学空疏。学问扎实、治学严谨的导师,像一座灯塔,能够在学生进行论文选题时,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无意义的瞎子摸象。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学术能力强的导师就是带你走出“山重水复”,迎来“柳暗花明”的引路人。02、心态稳定 性情沉稳心态稳定、性情沉稳这一点非常!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拥有一个朝令夕改、朝三暮四的导师,作为这种导师的弟子,往往会疲于奔命,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经常有博硕士投稿,问“导师变来变去怎么办”“导师今天说这样改,怎么下一次还推翻了自己的以前的建议”,这就是心态缺乏稳定性的导师的典型症状。反之,如果拥有一位心态稳定、性情沉稳的导师,指令和意见明确,不无缘无故反悔和改变,这会极大地给予学生“安全感”,避免无意义的猜忌和试探。让学生有“安全感”的导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青睐。03、亦师亦友亦师亦友的导师,更容易让学生感到“人情味”,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学生和导师之间的距离感。很多导师把自己的师生交流群命名为“亦师亦友”,可见这也是他们心目中师生关系最融洽的一种状态。与学生保持“亦师亦友”关系的导师,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指引,也能与学生尽可能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听取学生的意见。反之,迷恋自己“导师”权威地位的老师,唯我独尊,独断专行,听不进学生意见,不仅会让学生有距离感,更会让学生“怕”老师。04、提供资源这种资源,包括学术资源和物质资源。如果导师能为学生提供诸如参加课题、参与学术会议等学术资源,学生就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成长。在此基础上,如果还能有劳务费等物质资源,再好不过。积极为学生提供资源的导师,门下必定人才辈出,这样的师门必然更有凝聚力。导师本人也更容易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回报。05、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指导师对待学生的公平问题,因材施教指导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培养。首先,一位好导师能够做到不因学生的性别、原生家庭等客观因素影响而过于偏爱或厌烦某个学生,能够一视同仁;其次,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地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指导。这样的导师,更具有公信力。06、经常鼓励 偶尔批评导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味批评或者鼓励都是行不通的,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一味批评或打击学生自信心,一味鼓励又容易让学生懈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经常鼓励,偶尔批评。批评的时候亦要有的放矢,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能够达到警示效果又留有余地为最佳。07、 认真负责如果说起研究生阶段导师最让你感动的事情之一,很多人都会提到导师认真负责改论文这件事。学生发给导师论文,导师能够及时给予详细的回馈,足以让学生感激涕零了。对小论文而言,导师能够看出其中的谬误与不当之处并加以指出督促改正,对大论文而言,导师能够对开题选题、中期的实验、资料查询、答辩与论文撰写等各个方面给出建议与改善的方向,这样的导师经常会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模范老师。08、关心学生如果能碰到一位不仅担心学生飞得高不高,也关心学生飞得累不累的导师,那是三生有幸才能修来的福分。合格的导师应当尽到学术指导的责任,而受学生欢迎的导师往往还能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学生生病时问候、学生受挫(情感、找工作等等)时提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与安慰,虽然不一定需要有实质性的帮助(毕竟导师也没有这个责任),但温暖人心的举动都会让导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加分。09、张弛有度经常听到被吐槽最多的两类导师,一类是放养型,自学生入学后不管不问,甚至大半年后还不认得人,遑论学术指导;另一类指纹打卡,工作8-11-7,没有假期,不顾学生的个人安排。窃以为合格的导师应该是张弛有度的,既能够给予学生必要的学术指导,在适当的时候Push,又可尊重学生的个人空间,毕竟都是成年人,很多博士已经组建家庭,若导师能理解自己的处境与各种必要的生活安排是再好不过的。10、不把学生当“牲口”话糙理不糙,现如今许多导师,对学生并无指导之实,反倒安排一大堆杂事,今天报账明天处理实验室杂务后天接待访客,一周下来没有几天可以专心学术,而且往往一个月干完一堆活儿后未见补助涨一分。学生不是任劳任怨的“牲口”,若导师能够明白这一点,在给学生安排无可避免的杂务时考虑学生感受与安排,并且对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或经济损失的事务发放补助,则会很大程度上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好感。此情此景,我想歌唱一首~配乐: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导师/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个项目/我歌唱每一篇论文/谆谆教诲,大大关怀,心上一暖流/啦 啦/你用你那导师的温情和我诉说/我的导师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弟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啦 啦……话及此,问题来了,如何才能选到一位“中国好导师”呢?你是如何选到好导师的呢?请说出你和你导师“相爱相杀”的故事。来源:考博圈(kaoboquan100)原创发布,作者:我对导师忠心耿耿,编辑:学长

刻意尚行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是怎样的关系?和大家想象中差距在哪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要加强管理,对有师德师风问题及学术问题的导师要实行一刀切,规范管理。而对于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不容乐观,在一些高校中经常出现一些研究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协调最后选择轻生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来应该是:研究生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培养,在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内进行学术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层次和理想追求。在学生的学术培养中,申请一些学术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的前沿的研究,最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提高,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研究。研究生导师压榨学生但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那差距在哪里呢?在目前的各地高校中,一些研究生导师忽于对学生的培养,但是每天在学校外面走穴挣钱,不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的科研计划,还有一些研究生导师评上教授职称以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的研究,走向了管理岗位,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每天瞎指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负责任,还开会的时候毫无理由的批评学生,让师生关系不和。研究生和导师再往深层次的讲,由于过去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高校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于是研究生导师含金量也逐年下滑,对研究生导师也没有考核机制,比如中部某省财经大学某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居然连续四年了五个导师一篇论文都没有,像这种水平的导师怎么去带学生,怎么去为人师表。还有当前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对论文把关,进行签字,但是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因为和学生关系不和,或者想让学生继续做免费苦力,于是不给学生签字,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和继续深造,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研究生等等负面新闻,这就是实际上的研究生和学生的真实关系。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和谐,而是充满波折与矛盾,里面也夹杂着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导师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还高校学术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份真诚,我想有过研究生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说卫灵公

如何看待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

近日,网上又爆出研究生交毕业论文后服毒自杀,导师被停职查办的事件。关于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相爱相杀一直都有报道,但网上报道的大多都是负面、偏激的案例,虽是个例,但出现的多了,也是一个值得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那么,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到底如何相处?首先,最基本的二者之间是师生关系。导师负责传授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实验和论文写作,帮助学生毕业等。而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定的成就,比如发几篇高质量的论文,争取毕业,也算是给导师完成教学指标。其次,研究生和导师还存在普遍的不成文的雇佣关系,即学生给导师干活,做除了科研以外的其他工作,而导师看情况看心情给研究生发放一定的补贴。通常,这种关系并不是公平的,有的甚至称之为压榨。而研究生为了毕业,也没有办法,只能逆来顺受。一旦研究生被压迫的太严重了,对其心理和生理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之性格若比较懦弱,胆怯,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放上时,就会产生更加偏激的行为,甚至自杀。造成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走向自杀这条道路的根源在哪里?导师无疑是负有责任的。即便你没有压榨学生,但作为学生在学校里最亲近的老师,理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发现异常及时沟通处理解决,而不是当一个只会使唤学生做事的老板。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需要反思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说学生本身会不会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可能因为压力太大而患抑郁症,也有可能不想面对现实,选择逃避。总之,选择自杀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毕竟你有爱你的父母和亲人、朋友,遇到问题,不要选择一个人扛,不考虑别的,单说作为一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好好活着,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出了事情,学校当然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目前高校的这种心理安全建设还是空白,相关的领导应该重视起来,不要让悲剧一遍一遍的上演。除此以外,家长朋友们,你们也有责任啊。自己的孩子就算是读了研究生,也要经常谈心、沟通了解,即便是农村的父母,感觉跟孩子说不上话来,也要努力找话题关心他们,这可是挽救一个生命啊。研究生和导师,最终还是应该相互促进的,不要让短短几年的师生情成为一辈子的遗憾!

叶燮

研究生和导师到底是什么关系,怎么才能愉快和导师相处?

每一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导师也是陪伴自己研究生生活最重要的人,从自己选导师的那一刻起,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就注定和导师联系在了一起,直到毕业,请假要找导师、开题要找导师、申请项目要找导师签字、出去实习要向导师申请、奖学金申请要找导师、毕业要找导师签字----所以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至关重要。那么我们怎么和导师和谐相处呢?首先要对研究生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本科阶段“视分如命”的传统一定要摒弃,“考试,60分及格,科研,90分及格。”研究生不再以分数论英雄,虽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也包括了课程、学分、考试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是论文。从小到大我们被灌输的知识很多,但是我们会的也可以忽略不计,不只是我们,就连最厉害的专家掌握的知识也很有限,最重要的是学习的能力 ,研究生期间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就算自己不具备,导师也会默认我们具备的。我们要知道研究生是要自己攻读的,这是自己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再上心,甚至把自己的研究项目给你,你不努力,看不懂,最后导师也是没有办法的,每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智力都是不错的,再好好努力,一定不会差的。研究生阶段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课题不同,方向不同,不能互相比,可能你考试很厉害,但是别人可能在专业能力上更强,有问题一定要问,大家讨论更容易解决难题,千万别不好意思;研究生期间不像本科阶段有那么多考试和证书考试,能用这些来衡量自己的进步和得失,科研本身就是枯燥的,可能研究了很久最后也没有结果的,这就需要一个好心态了,不要恐惧和抵制。研究生时我们的又一次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几年我们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好好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