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50后群体是中国运动消费增速最高的人群撒隆

《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50后群体是中国运动消费增速最高的人群

天猫近日发布《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阿里巴巴经济体内已经聚集了4亿运动爱好者,天猫平台的运动消费年增速已接近40%。其中二三四线地区和农村的50后群体是运动消费增速最高的人群,年运动消费金额增长达到53.3%,高于90后群体的36.5%。与此同时,女性的运动参与度明显增强,天猫平台上女性在运动上的年消费金额同比增长38%,已经超越男性。小城青年运动消费也在不断增长,天猫运动消费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据了4成。

化妆室

2019年第3季度中国运动健身APP产品市场研究报告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与意愿上升,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工作学习中亚健康问题,提升健康意识逐渐强烈,对运动健身需求增长,推动着运动健身产业发展。2014年-2018年,运动健身产业产值逐步增长,智能科技的有效赋能增强用户体验,预计2019年健身产值会增长至1740.5亿元,但因2018年至现今大环境经济不乐观因素,健身产业环比增长率呈下降态势。运动大数据产品根据用户需求,从运动手环、手表拓展到运动单车、跑步机等装备,中国运动健身大数据产品用户偏好类型方面,智能手环轻便、功能丰富能够替代智能手表,最受用户青睐,使用该产品的用户占比近7成,智能手表与智能体脂秤用户偏好分别占比47.7%和38.5%。但行业数据发展缺乏标准规范化,厂商还需待完善技术水平,为运动健身用户带来更优体验。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让人们对健康运动有着更强烈的意识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质以及健康意识的提升,运动健身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之一,全民健身的时代到来,也带来了一波“互联网+运动健身”的浪潮,各式各样的运动健身APP应运而生。运动健身APP发展迅猛,目前市场格局尚未稳固。

时代

运营如何做一份产品调研报告,“抄袭”也是一门学问?

编辑导语:在开始一个项目时,我们经常会做竞品分析,对同类型的产品进行比较,找到优缺点或者是差异点;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运营如何做一份产品调研报告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今天聊聊如何做产品调研报告。这也是最近困扰我的一个点,因为最近刚好在做公司内部的小程序矩阵规划,在分析完前提条件,选定目标对象后,到了竞品调研这个环节,有些卡壳。为什么呢?可能很多运营同事都会遇到过这个问题,就好像不管怎么写,都是散的,不太成体系。此前其实也做过一部分的竞品调研工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浅的。虽然这部分工作一般都是由产品经理在执行,但是作为一个运营,这其实也算是一个必备的技能之一,所以那就带着问题来学吧。在看一些文章和课程之后,其实要完成一份完整合格的产品调研报告,是有一定的逻辑和体系的。这里我做了总结,分享给大家。一、明确调研的背景和目的我们在做一个产品调研的时候,往往是有背景和目的的,比如我要做小程序矩阵。背景是啥呢?因为公司要拓展新的获客渠道,去覆盖更多的流量。对个人而言,这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目的是啥呢?要通过产品调研来制定适合我们自己的产品策略和运营模式,更有效的去打用户,拉流量。二、选定目标产品选定目标产品过后,一般调研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功能点调研,可以关注主流产品的相关模块。比如我们想关注一个电商产品的支付流程,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京东、淘宝这样在支付流程行业做的很成熟的主流产品。一种是完整产品调研,可以关注1个龙头产品的的核心流程。比如我们想了解外卖行业的服务流程,那我们就可以选择美团外卖这样在外卖行业把服务流程已经做得很成熟的龙头企业。为什么是主流产品和龙头企业呢?因为用户已经被主流产品教育过了嘛,这样咱们做的适合可以减少用户接受成本。三、深度体验产品选定竞品后,接下来就要去深度体验它了。什么叫深度体验呢?那就是在体验产品过程中,重点关注用户、使用场景、需求,把用户、场景、需求明确下来,尽可能找到相应的用户做简单的访谈,找出用户视角的实现逻辑;从用户视角来看,究竟是怎么满足需求的。四、还原产品比如我要做一个装修行业的小程序产品调研,那就应该把自己还原成一个刚接完房的用户;我的场景就是想装房子,需求就是想找本地的、可靠的、便宜的装修公司,再去体验竞品是在功能和流程上怎么满足我的需求的。所以,在还原产品过程里,最重要关注关注三个东西:核心流程、核心页面功能、产品结构;而非页面,除非你是做UI设计的。五、产品迭代、运营分析现在很重要,但发展过程更重要。在工作中,我发现优秀的产品经理通常都会找到竞品的以往版本,我记得之前在做首页改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经理在调研淘宝的时候,就找到了淘宝网首页的前面几个版本。这样做有2个好处。从产品的迭代过程可以发现人家踩的坑。从运营过程中可以发现产品的表现和重要程度。这里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常用的调研工具,如图:六、横向比较同类产品一般来讲,还可以找到同类型的其他产品进行比较,比如我们在调研装修类小程序时,假如我们主要分析对象是齐家网,那么也可以和土巴兔这样同类的产品进行对比,看分别处于什么位置?找到产品之间的核心差异点,总结分析同类产品的优缺点。这样,更有利于完整的指导我们后面的产品策略。七、撰写调研分析报告分析完之后,就应该输出调研报告了,结论通过是清晰明确的,而且能表达调研的过程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不要带个人色彩,以中立的角度来描述,客观的去描述,一般来讲不超过5个点。八、推广报告讲出你的想法,我记得我大学的外国文学老师说过:对一个东西最好的掌握,那就是言说!因为对外讲的时候你是在重新思考的,这样更有利加深你对调研报告的理解。通常来讲,一般就是内部分享会,如果做得很优秀的,也可以在第三方平台表达出来。九、总结:在做产品调研的时候,要有一定调研框架去做,不然就会行动起来就会散。站在用户视角,真正从流程、功能上体验,如果你不能从流程上去理解一个产品的设计,你可能就只能提界面改进这样不痛不痒的东西。本文由 @雷震子说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马铃薯

产品新人:如何高效做好“产品调研报告”

编辑导语: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帮你分析竞品、研究竞品,避免踩雷,也能让你更好的分析行业和市场的现状;本文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高效的做好“产品调研报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产品调研,对于每个做了几年的产品人来说是是再熟悉不过了,相反对于产品新人来说就有点懵逼。其实只要你掌握了对应的方法,就会发现并没有那么的难。产品调研,也叫竞品分析,它能够帮你快速熟悉自己产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对手产品的差距。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做产品调研呢?你是否希望你的产品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你的同类产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为什么这么做?踩过哪些坑?要深入研究同类产品,方便自己,你的同事甚至你的老板了解。所以写好一份产品调研报告,是每个产品经理都必要的技能之一。一、产品调研报告分类做产品调研之前,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的调研报告的分类,这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产品的不同阶段、因为不同目的展开进行的。第一种是市场调研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和市场规模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爹二种是产品体验报告,为了帮助我们对比分析竞品的使用体验而进行调研的报告。第三种是竞品分析报告,为了帮助我们了解竞品的规模、特色、布局、营收、产品定位、发展趋势而进行调研的报告。二、To B和To C调研的区别首先最大的区别就是调研的目标不同。B端产品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主要是为了更好支撑企业业务运转,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的调研目标主要是分析业务现状和梳理业务问题、为给出有效的设计方案提供支撑,最终是为了解决业务问题,提升工作效率。相反C端产品是面向与终端用户,所以一般调研目标是获取真实有效的用户需求、应用场景、用户体验感;以便后面结合用户需求、痛点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商业需求。其次是调研的对象不同。B端产品的目标用户为某一特定组织或机构,我们的调研对象需要包含组织中的不同人员,从高层管理人员再到一线运维人员,业务涉及到人员都要全部覆盖。所以很多时候,B端的调研是最耗费时间和经历的。相反C端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所以调研对象一般都是个人,主要是基于产品定位、细分领域所具代表性用户。最后是调研的方法不同。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必须的一步、需要从那些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同类型产品或将来存在竞争的产品中,争夺用户。所以C端产品做竞品分析是其必须要做的,能够清晰了解到竞品的核心业务、优缺点、自己又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相反B端产品的竞品分析确说选做的。不同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机制都是不一样的,需要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B端产品需求根据业务具体业务流程去进行分析的。B端产品的调研方法;深度访谈、轮岗实习、调卷调查、数据分析、行业研究等。三、如何做好产品调研如果调研之前没有问题,没有目标,那么花费时间调研完全属于浪费时间;调研之前必须先明确目标,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采取合理的调研方法,得出有用的结论。《用户体验要素》中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分为五层,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其中最底层也最基本的即战略层,战略层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开发这个产品”,这是一个产品存在的最终极意义。1. 要明确你的调研目的和产品目标是什么?调研目的,我以滴滴打车为例:做项目之前,你的领导想了解出租车行业市场规模有多大?普通用户对共享打车的需求有多大?普通市民的汽车保有量处于什么量级?基于这些问题,完全有必要做一次详细的市场调研报告。产品目标通常很明显,说白了就是要么给企业赚钱,要么给企业省钱,用户需求却通常是非常复杂也非常值得分析讨论的话题。更具体一点,在调研报告中如何将用户需求阐述清楚呢?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就得到以下的场景: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产生的什么样的需求。当然,To B类产品有不同于To C产品之处,相比之下,他们可能更需要了解竞品的售价如何?竞品的销售流程是怎样的?竞品的推广销售团队规模有多大?竞品怎么打广告、怎么推广产品、怎么扩大影响力的?竞品对于售后是怎么做的?等等,一系列对于To B类产品业务发展非常重要的问题都需要通过调研来解答。2. 要知道,我们调研什么?你将要负责的产品逻辑是什么?有了对应的分析以后,已经明确了调研目的;根据调研目的,可以详细筹划细分,明确具体的调研项。这里以企业微信为例,假设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竞品的销售方面的情况,那么我们可以进行拆分,从以下角度入手:产品定价是什么?产品的付费方式是什么?产品有没有优惠,策略怎样?产品销售团队规模多大?产品对应的流程怎么样?我们的产品涉及到哪些角色?当然以上仅仅是从销售这一块出发,就可以细分出上面的许多问题;如果从宣传推广角度,也可以整理出很多明确的问题。相反从产品的视角,对于用户,我们需要去搞清楚用户的流向,都有哪些用户?他们互相之间是怎么联系的?例如:新浪微博中的大V(核心用户)是怎么吸引跟普通用户来关注、互动的,不怎么发微博的用户是怎么被微博热点吸引上来并且偶尔评论的,也就是他们是怎么联系的。对于数据,即数据的流向,产生的数据流是如何运转的?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他们会产生汇合点,那我们也要去分析用户、数据在哪个关键页面汇合。例如:饿了么,它里面的红包、积分等与钱有关的是怎么得到,怎么运作的;它里面的用户点评数、评分,又是怎么运转的;红包与评分之间是怎么支撑起产品的整个生态链的。至于汇合点,就是上面所说的用户和数据是在哪些页面,通过什么操作来进行汇合的。例如:当用户取消订单之后,在取消订单页面是需要商家同意的,在取消订单页之前用户是怎么操作的,之后商家是怎么操作的。最后一点是关键路径——找到不同类型用户必须要经过的,不可去掉的路径,分析这个路径是否有优化的可能性和必要。3. 那么我们要怎样去调研呢?明确了上面的两点,接下来就是根据要调研的内容,思考调研方法了。调研方法有太多,可以发问卷、可以做访谈、可以上网查数据、可以访问竞品网站、可以体验竞品产品……。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一定可以找到适合目标的方法,然后执行。针对To B类的产品,一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作为客户去和竞品的客服人员、销售人员、甚至技术同学进行一对一的聊天;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小到产品定价,大到产品方案介绍。当然,对于竞品方案的琢磨分析,还是需要产品经理下一番苦功夫,真正用心体验竞品的产品。明确了上面的三点,我们就可以按部就班的去执行了。四、如何写产品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接下来就该思考怎样写调研报告。第一点,我们写的内容务必有用。和做调研的目的一样,写调研报告时候也要时刻谨记写的内容一定要有用,和调研目的相对应;如果写的内容只是单纯的拼凑罗列内容或者秀PPT美观性,那实际的意义并没有多少。第二点,调研的要有明确的一些结论。越是重要的调研报告,越会得到领导的重视,领导看到一份调研报告,最想看到的必然是调研结论;所以,一份调研报告,结论非常重要的;而且,建议最好把调研结论放到最前面。第三点,调研要给出可行的建议。调研除了总是往往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结论,与自己的产品业务相结合,梳理出可执行的建设性的建议。如果重要的方向性的问题或者涉及到一块业务做和不做的问题,就更有必要把调研结论和建议呈现给领导,让领导能够从更高的角度定夺。第四点,调研的报告要有逻辑性,避免简单的罗列。我们写调研报告不仅是简单的罗列材料,而是要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将材料进行梳理整合,进行逻辑条理、重点突出的呈现。第五点,要学会突出重点。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都要用大号文字、特殊颜色、加粗等方式进行标注;重要的内容包括:标题、结论、建议、重要的数字(比如:定价)等。最后一点虽然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难的,关于报告的美观性。把美观性放在最后,并非不重要,二是前面的要求和这里的美观性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在To B产品团队,建议采用商业风格、整洁严谨的PPT模板。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不是只罗列事实,最好能达到的效果是:读者只看结论部分,就能了解你整份报告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成果。以上是对于产品调研报告的一些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本文由 @断念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含哺而熙

运动营养品深度报告:以运动粉剂为主,国内是典型的蓝海市场

前期强调专业化以及领袖意见,品牌进入壁垒较高相比于大众膳食营养补充剂行业(VMS),强调专业化的运动营养行业属于营养补充的细分行业之一,在市场前期发展更为注重“领袖意见”与“核心用户”的培育,品牌塑 造难度较大,且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持续投入成本较高,这也到导致了运动营养行业品牌 与竞争壁垒相对较高。同时由于用户群体的特殊性,这也导致“领袖意见”的重要程度远超过大众膳食营养补 充剂领域,例如一般的运动营养品牌均会签约较为知名的专业健美运动员作为形象代言 人,以增强品牌在专业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前期过于专业性的小众定位最大局限在于可能面临行业发展的天花 板(行业容量)以及核心用户与支付水平的透支。因此对于品牌运营商来说,如何进一 步开发与拓展大众运动营养市场,实现行业发展潜在空间的再度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际上,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运动意识与健康认知的提升、新兴渠道与生活 方式的高速崛起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以北美等为代表的发达运动营养市场逐步实现了 从“小众”专业市场不断向“大众”零售市场的切入与延伸,即以专业核心运动群体为 切入点,不断延伸与扩容至非专业化运动群体,实现潜在消费群体的再次扩容完成华丽 的转身。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行业渗透率的快速提升支撑了行业规模实现不断膨胀,经过多年的 发展北美运动营养市场渗透率已经显著提高(人均运动营养支出占健康支出的比例约10%,而亚洲依然非常低),但我们认为未来北美人均运动营养支出占健康支出比例仍 有潜在提升空间,当然未来行业发展则更多依赖潜在消费人群基数层面的继续扩容以及 整体健康支出的继续扩大。销售渠道与产品形态的大众化趋势:以美国为例销售渠道:专业细分渠道放缓,大众零售渠道崛起GNC、the vitamin shoppe 等专业细分渠道为美国现在最大的运动营养销售渠道,2015年占比达到 51%,年均增速在 1%~4%;购买者以核心运动用户为主,强调辅助销售、 及时性以及前瞻创新性。网络渠道为美国第二大运动营养销售渠道,2015 年占比达到 17%,年均增速在15%~20%,增速最快;购买者范围较广,强调价格的透明度,购买与送货等环节的便 捷性。FDMC(食品店、药店、大众店以及会员店等)渠道占美国运动营养市场达到 13%,年 均增速 5%~10%;购买者以主流消费者以及细分需求消费者为主,强调购买的便捷、及 时以及覆盖率。以 Costco Wholesale 等为代表的连锁仓储渠道占美国运动营养市场达到 8%,年均增速8%~12%;购买者以一次性大量采购者为主,强调性价比。产品形态:运动粉剂(蛋白粉)为主,产品形态逐步多元化现阶段,粉末依然是美国运动营养市场最主要的产品形态,2015 年占比达到 85%,而RTDs 占比为 10%,胶囊与片剂的占比达到 5%,预计未来运动营养产品形态会进一步 丰富,多样化趋势会愈加明显。我们认为,美国运动营养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发达与成熟,以核心运动用户 为主的专业细分渠道增速开始放缓,但以大众消费者为主的网络、连锁仓储等零售渠道 增速依然保持较快增长,即专业细分渠道趋势放缓,大众零售渠道正在不断崛起。这一方面反映出运动营养行业大众化(非专业化)的内生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 在未来产品形态与规格轻便化趋势的延续,以适应新兴渠道以及大众市场的快速蓬勃发 展。大众运动营养市场掘金:低价+引流,消费基数扩容以北美为代表的典型成熟大众运动营养市场具有其特有的消费特征,例如大众消费者对 于价格相对更为敏感(价格敏感型),消费粘性相对较低(产品忠诚度低)等,且品牌 商在推广渠道层面上多通过更贴近广大消费者的大众零售等市场进行销售,借此覆盖更 多的消费者,因此产品价格相对也较为亲民,产品辨识度更高。在美国市场上,品牌商们针对大部分普通消费者特定地推出了价格相对亲民的产品,并 在大卖场、超市、量贩店以及药店等终端零售网点进行售卖,降低进入门槛并提高产品 可获得性(即低价策略)。随着大众化产品的不断普及与流行,其在零售渠道也占据一 席之地,品牌商以此作为引流产品向大众市场进一步推出肌酸、支链氨基酸等更具潜力 与盈利能力更强的运动营养品(即培育引流)。在包装形式上,由于目标零售渠道的限制,面向大众的品牌更倾向于采用更小的包装尺 寸(尤其针对蛋白粉产品),推出更便携以及轻盈的产品包装形式(比如药片,浓缩剂 和胶体),以方便消费者购买与携带。在宣传方式上,相对于专业健身者,竞技比赛运动员(如篮球等)更多出现在运动营养 品的广告中,因为大众体育运动的运动员相对于健身健美运动员往往拥有更高的大众知 名度,在大众中辨识度更高,提高品牌的亲民化。例如 Iovate 公司的偏中端的品牌 SixStar (Muscletech 定位偏向高端,价格比 Sixstar贵),以知名篮球球星 Westbrook 等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来提高大众的认知度与辨识 度,并以沃尔玛等大众零售渠道作为其主力销售渠道。2015年,SixStar 营业收入5.76亿元,同比增长 2.68%。过去十几年,全球运动营养行业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张,这也支撑了行 业容量的不断膨胀,以及企业与产品的生态多样化。多年以前,运动营养产品曾经是精英运动员和健美者补充剂的品类之一。然而,随着近 年来全球市场对于蛋白质等健康原料的持续关注与认可,也随着人们对于体重管理和自 身健身愈加重视的趋势,运动营养产品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主流消费群体的青睐。其中,北美、欧洲、澳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用户前期已经形成维生素以及膳食营养等 补充剂的消费习惯,运动营养品的消费趋势则紧随其后。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传播渠道 的不断演进,运动更成为一种时尚与分享传播的活动,这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良 性发展。例如 Muscle Milk 的制造商 Cytosport(现归属于荷美尔食品)是具有前瞻性思维的品 牌,在发展过程中快速地调整了产品结构与策略,提供更方便的产品形式(液态),并 更多地布局在零售渠道以满足与迎合新的消费趋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由于行业的持续发展与扩容也吸引了众多类型的公司不断地进入这个行业,包括 制药公司、大型食品公司、配料公司等,并且行业内的不断整合与并购也催生了巨头的 诞生,整个行业的生态也更加多元化与兼容性。专业用户与普通用户在产品使用上的差异:专业用户(重度用户):竞技运动人群由于其特有的训练、比赛等职业特性。导致能量和营养需要有别于其他人 群。另一方面由于所从事具体项目不同也导致其营养具有一定的运动项群和专项特征。 这些特点决定了经济运动人群营养模式不是其他人群营养模式在质和量上的简单增加, 二是需要针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体质,结合训练和比赛各阶段提供专业的运动 营养解决方案。力量运动及速度运动如短跑、短跨、举重、投掷、摔跤等由于完成力量性项目的时间比 较短、肌肉输入功率比较高,除了充分补充能源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外,还需注重蛋 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取,补充肌酸也是常用的营养手段。耐力运动中如长跑、竞走、长 距离游泳、长距离自行车灯运动强度相对较小,运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首先需满足糖 类和脂肪等能量物质的补充,其次还需补充水分、电解质、维生素 B、维生素 C、维生 素 E 等的补充,补充支链氨基酸有助于缓解中枢疲劳,营养补充还需结合赛前、赛中、 赛后需要,根据比赛时间长短。竞争体育人群的膳食营养安排对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都有直接的影 响,提供系统性的营养解决方案需要科学的精神、专业的技术水平和必要的实践经验。普通用户(轻度用户)过去多服务员专业运动员、身体塑造者的运动营养品逐渐被大众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 的需求也逐渐从提供专业增肌等服务,演进到提高运动效果,让身体更加健康,追求健 康的生活方式等(即高度专业化到专业度弱化的过程实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主流消费者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达到健康体重正确的健身方法, 运动营养品的独特定位较为受益,行业也因此保持快速的发展。随着消费者偏好的转变 以及运动营养品在许多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仍属于新兴产物,意味着未来的这一行业的 增长仍然可持续,且渗透率的逐步提升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同时,随着基础设施例如健身房数量的几何级增长,运动营养品变成基本且必要的补充剂,被广泛应用于专业训练,并进一步延伸至休闲健身运动中。近些年,普通群众对于 健身的关注程度越来越来,越来越多的主流消费者开始尝试运动营养品。品牌商也在逐 步顺应发展的潮流,通过改变配方和包装以此吸引更多的大众消费者,推动了保健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认为,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专业度弱化的特征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而这个趋势也是品牌商和消费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共同结果。

牧笛

2020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

导语:本年度调查由体育业务咨询团队主导,在2020年6-8月间通过网上问卷的形式开展。受访对象为主要世界范围内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士。通过问卷,我们致力于解析行业现状,并针对重点问题树立分析标杆。探讨问题主要包括:新冠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数字资产的发展潜力体育媒体的转型电子竞技的发展潜力一、领导者视角如何回到正轨?二、体育行业现状分析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见解1:新冠疫情干扰增长预期 受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预计未来3至5年体育市场年增长率将放缓至3.3%,较去年8%的增长预测有所下降。30%的受访人士预计体育行业或将经历零增长或负增长。 中东和亚洲地区的体育市场预测最为乐观,这主要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即将举办的大型活动及其商业成熟度的整体提升。随着更多投资和合作项目涌入非洲,其体育行业也有望实现稳步增长。 在欧洲、美洲和澳洲地区,人们对体育市场的信心惨遭疫情重创。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积极的一面:长期增长预期仍保持在每年3%以上,表明该行业拥有扎实的基本面。见解2:博彩类活动的增长潜力巨大 据推测,博彩类活动将成为体育行业未来3至5年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其年收入增长率为7.2%。此预测结果主要是基于自2018年联邦禁令解除以来美国博彩市场的迅速发展所作出的。 对于版权所有者来说,这些前景预测表明核心博彩产品(如博彩合作、游戏数据权许可)及周边产品(如博彩类活动直播)收入有望持续增长。 根据过往经验判断,预计未来几年授权、衍生产品,媒体版权和赞助等方面的收入仍将略有增长(平均为3%),而票务与商务接待则可能保持不变。见解3:电子竞技加速崛起,势不可挡 得益于主流媒体前所未有的宣传和曝光,电子竞技毫无疑问成为了疫情期间最大的赢家。体育模拟运动暂时成为了传统体育运动的替代品,甚至被受访者评为爱好项目的第一名。 足球和篮球是最为传统也最受关注的体育项目,其增长动力依然强劲,这一点从两项重启的主要赛事观众转播量就可以得到证实。 需要关注的是,赛车运动攀升至第9位,比去年上升了5个名次。这可能与一级方程式赛车(F1)和全国运动汽车竞赛(NASCAR)等旗舰赛事在疫情期间所试验的创新活动有关,他们通过举办创新性的粉丝体验活动获得了巨大关注。见解4:数字化创造更多机遇,地位日益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行业专家们一直把提升观众的数字体验视为首要任务,尽管迄今为止鲜有成功案例:很少有体育组织能够在持续获取新观众的同时留住大量已有粉丝。 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严重削弱了体育的娱乐性,这也凸显了沉浸式技术与互动技术的重要价值:可以弥补体育运动在视觉效果和社交体验上的不足。 深受受访者青睐的数字资产能释放无限增长想象空间(深度剖析I),这点从人们对于短视频和点播内容不断增长的需求便可窥见。体育行业的最佳增收机会依据反馈数量百分比统计见解5:多元化为版权市场带来更多机遇 与传统模式不同的是,体育赛事的中断让内容买家代替版权所有者掌握了谈判话语权,这种典型的范式转变很可能会影响版权招标的过程。 鉴于媒体公司也受到了疫情的重创,未来其收入模式将更加多元化,能实现风险分担,从而导致总体交易价值降低。 我们认为最具颠覆性的部分可能在于媒体版权:我们预计目前的排他性条款将逐渐放宽,合作发行模式将逐渐兴起。见解6:公共卫生危机背景下资源和投资收紧 在行业所面临的众多威胁中,新冠疫情无疑是当下体育业内人士面临的首要问题,其主要症结在于投资/创新的资金投入减少。 但从好的方面来看,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体育吸引观众的魅力未曾削减,因为人们对体育直播内容的兴趣预计不会下降。 面对当今严峻的挑战和未来的不确定性,体育行业迫切需要思考,在资源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应优先采取哪些具体举措来加速变革。见解7:新冠疫情的突然来袭让体育行业猝不及防 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空前健康危机让所有依赖于赛事和大型集会的行业都遭受重创,体育行业也不例外。 体育行业历来都不擅长应对外部危机,因为该行业的重大不利因素通常都存在于行业内部(如腐败和兴奋剂)。然而,这场危机却撼动了体育行业近年来的安全感与优越感。 很多情况下,体育行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计划都是缺位的,其在资金、现金流和成本管理等方面为问题也被彻底暴露出来。见解8:危机动摇了行业根基 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暴露了体育行业的众多系统性缺陷,整个行业立即复苏的可能性很低。体育行业将长时间处于恢复与调整阶段。 除了重大赛事被直接取消或推迟之外,重启的赛事活动还面临着活动日收入急剧下降的问题,体育组织(尤其是小型组织)受到重创。对他们而言,让观众现场参与体育运动将变成一项长期挑战。 这场危机迫使相关各方重新设计体育日程,好处是可以尝试新的形式,但同时也可能打乱已经敲定的日程安排。见解9:健康危机加速转型 疫情从根本上加速了影响体育行业的所有潜在趋势,催生出大量新兴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经过大量试验后,体育组织成功完成了第一批虚拟观赛台的搭建,开展了多项混合比赛、虚拟球员选秀、数字新闻发布会和夏季巡回比赛。除媒体外,下一阶段的试验重点为体育馆和活动场所,相关技术已准备就绪,在为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的同时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我们认为,体育组织应该采取整合的方式来实现转型,使可视化的粉丝体验创新(如沉浸式功能)与后端基础设施(例如,数据和云计算能力)的深层次结构变革相平衡 。见解10:风险当前,全新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势在必行 体育组织高度依赖少数几个高价值的收入来源。而这场危机重新定义了版权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赋予买方一定权力,从而对传统模式施加了切实的压力。 陷入特定危机的版权所有者往往有以下特征:收入来源不够多元化,商业伙伴不够多元化,没有受到实力雄厚的利益相关方的资助。 我们一致认为,体育行业不得不走向多元化,开辟新的收入来源,通过多元合作让整个市场更加流通与务实。见解11:体育运动改革的时代到来了吗? 总体而言,新冠疫情在不断拉大大型运动与小型运动之间的特征差距。由于体育产品的吸引力根本上取决于竞争的平衡性,因此各联盟和联合会现在面临着考验团结机制的“关键时刻”。 至于治理机构是否会利用此次危机,通过建立新的、更严格的监管和财务管理标准来解决系统性问题,目前尚无定论。 纵使体育改革压力倍增,但体育行业已解放自己,发挥更坚定的社会作用,走出了微观世界,而联盟和运动员则成为了反对种族主义和不平等的领导力量。见解12:深陷困境的体育行业向投资者发出呼救 以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体育金融模式已经受到健康危机的严峻考验,其已被迫动用(微薄的)准备金储备 。 因体育行业存在潜在的脆弱性,加上金融估值下降,激发了私募股权基金的兴趣,这些基金跃跃欲试,想要寻找投资机会(深度剖析IV)。 如果交易得以实现,我们将见证体育行业自上而下向北美模式趋同,在这种模式驱动下,体育运动将得到私营企业的助力,以获取投资回报为动力蓬勃发展。见解13:现状日益复杂,协同需求迫切 受访者普遍认为,经济低迷将促使体育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方加深合作。此类型合作可能产生多元化收入,为战略计划提供更多资金,以及实现可以降低成本的协同效应。 商业领域的复杂性整体呈指数级增长也会波及到体育行业。因此行业需要优化合作模式、整合专业资源,实现风险共担、资产共享。 虽然许多合作模式早已深深融入体育生态系统(特别是多方共享版权),但我们也一致认为,当前的挑战将大幅增加合作机会并加快价值共创,从而实现收入增长和成本降低。小结:巨大的资金流入令体育行业无所适从,长期以来所依赖的虚假安全感自此被打破。整个行业深受影响,自上而下无一幸免,高度依赖现场赛事的资产因而深受重创。除了该行业与人群、赛事相关的固有结构风险,此次危机亦凸显了行业的系统性弱点,亟待改变。事实上,以往一些微弱的信号,如消费习惯和收入模型的转变以及外部投资者的加入,如今已然成为切实的趋势。能否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将挑战变成机遇,对体育组织至关重要。三、体育媒体为错综复杂的时代领航多样的内容形式、激烈的媒体竞争、丰富的技术支持以及多变的消费行为将继续分化体育媒体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的调研显示,在愈趋复杂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体育媒体平台在寻求整合。这预示着行业生态整合及内容获取渠道拓宽将成为体育媒体发展领域必然的趋势 。1、视频锦集:“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 众多媒体公司希望通过购买优质体育内容提高收视率,但能够负担直播权费用的公司却很少。 而视频锦集无需付费,随点随看,逐渐受到千禧一代的欢迎(深度剖析VI)。越来越多的媒体公司被视频锦集这一形式所吸引,并肯定其商业价值。 版权所有者在品牌和合作伙伴(大多数直播内容都有付费门槛)的双重曝光压力下已不堪重负。因此,我们预期视频锦集将会加速发展,可能成为“免费内容”的下一风口。2、原创内容促进市场繁荣 流媒体巨头对市场的渗透正在改变用户的观看习惯,推动内容点播占领市场。 尽管体育直播行业深受新冠疫情重创,但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其对激励人心故事的强大传播力(以短视频或长视频的形式)不会消失。媒体合作伙伴可以借助点播不断丰富内容储备,在提高使用率、降低客户流失率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版权所有者的IP曝光度。 由于供(体育运动的强大内容产出能力)需(OTT产品需求的增长)关系清晰,我们预期体育点播产业将加速发展,而优质IP版权所有者将从中获利。3、传统广播公司并未离场,亟需业务转型 传统广播公司正挣扎求生,避免被市场淘汰。不过我们认为,这些公司在服务体育消费者方面依然保持着优势。 它们在传播体育赛事、观众管理、内容整合方面经验丰富,有能力推广全渠道价值主张(有线、数字、OTT),因此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传统广播公司和传统电视模式的联系依然紧密,媒体公司如果勇于转型,放弃捆绑付费产品,在控制固定成本的基础上转向灵活的产品,就能在时代的浪涛中立于不败之地。4、D2C向B2B2C转变 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媒体合作伙伴的替代品,版权所有者的OTT产品在快速发展后风头渐弱。 不过,版权所有者从运营有方的D2C战略中获利:依托数据更好地了解粉丝群体,获得更多的收入,新增可重复利用或可试验新内容的用户触点,以及加强在版权销售谈判中的影响力。 此外,我们期望OTT解决方案能够为混合型B2B2C模式(即版权所有者为媒体合作伙伴提供直接可用的解决方案)的登场保驾护航。双方各展所长:版权所有者提供内容和赛事,媒体合作伙伴管理观众和流失率。5、媒体市场:从非流动和独家走向流动和协作 版权所有者主要通过周期性的大型独家版权交易获得收入,这种模式具有稳定的市场,但缺乏流动性,且风险较大。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这一传统模式具有一定的弹性,但我们认为,为了长期发展,版权所有者和广播公司需要减少对独家版权的依赖。 我们期望,版权招标能够向更多的潜在买家(包括小型媒体公司)开放,内容发行模式逐步趋向协作,提供更易获取的内容。6、脱颖而出:数据驱动,丰富粉丝体验 新冠疫情带走了现场观众和大型赛事,迫使版权所有者加大创新力度,重塑并提升数字媒体粉丝体验。 内容持有人加速布局数字化计划,催生了多种多样(兼顾质量与实用性) 的增值服务。 面对艰难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版权所有者应更加重视控制技术投资,放弃噱头,克服同行压力,精准定位粉丝期望。7、超级聚合商:“彻底整合”的时代 纵观体育和娱乐行业,所谓的“流媒体之争”实际上是平台和用户的灾难,广播公司付出了巨大的市场成本,消费者也付出了高昂的订阅费。 相比独家版权,内容持有人越来越认可整合的价值,他们纷纷开展代运营交易。联系更加紧密的数字空间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整合。 虽然版权市场已高度细分,我们可以预见,屈指可数的几家内容和科技公司将作为超级聚合商,引领媒体消费的“彻底整合”时代四、电子竞技释放无限潜力虽然电竞领域目前的商业成果参差不齐,但毫无疑问,该领域值得长期投入。电子竞技所创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吸引新的粉丝与合作伙伴,以及创造新的收入来源。然而亟待解决的难题是如何产出优质的内容以及制定有效的变现策略。1、体育组织广泛参与电子竞技 过去2到3年间,体育组织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外界对于电子竞技的态度从充满怀疑变为主动接受和了解。 虽然以往也有很多体育实体通过虚拟赛事来娱乐受众,但是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放大了这一潜在趋势(深度剖析X)。体育与视频游戏在这一特殊时期碰撞出火花,催生出了许多前景广阔的应用场景。 分歧已经弥合 :体育组织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电子竞技的机遇,制定长期计划,实现可持续增长。2、电竞领域的各方面成果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鉴于电竞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想要快速取得投资收益尚不现实, 这就要求体育组织对此具备充分的信心与耐心。 我们认为“游戏优先”的策略可以为电子竞技的发展夯实基础,也可为休闲与竞技类游戏的发展铺平道路。 要实现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电子竞技作为现场赛事的虚拟变体,应视为各体育生态系统内的一个全新项目3、模拟运动电竞开始踏上成为主流收视产品之路 虽然意见不一,但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 的确,我们也认为,随着游戏业的发展、产品的改进、媒体报道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模拟运动电竞终将成为一大主流收视产品。我们希望未来游戏模式的开发过程中能够更多地考虑电子竞技,从而为非游戏玩家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 最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游戏在年轻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将构成虚拟运动与传统运动之间的天然桥梁。因此,我们认为模拟运动电竞将是吸引游戏玩家和非游戏玩家的重大机遇,并由此实现游戏直播收视的大众化。4、电子竞技可帮助吸粉和留粉 受访者一致认为,建设新的电子竞技垂直领域无疑将创造众多机遇,吸引更多的受众和商业伙伴,并最终形成新的收入来源。 我们认为,潜在机遇的到来还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考虑到有效变现策略的制定问题。 最重要的是,电子竞技展现了其在吸粉和留粉方面的价值。疫情之下体育赛事停摆,电子竞技通过其跨平台的内容产出与传播能力,填补了粉丝对于体育内容的消费需求。5、版权所有者在电竞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现 创造电竞游戏本身并不等同于建立起了其与体育赛事的关联性。强大的内容产出能力是电竞成功的基础,可以使运动员、团队和赛事各得其所。 我们认为,要恰当选择比赛形式并建立强大的电竞平台(被列为第三大挑战),版权所有者必须与现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游戏合作伙伴)深入合作、共同创造。 显而易见,上述模式的实现要建立在财务可行性的基础上。由于目前尚不清楚体育行业的传统收入来源在电竞领域是否仍能发挥作用,因此体育组织应尝试设计专门针对电子竞技的变现模型。小结:总的来说,突发的新冠疫情推动了数字娱乐的加速发展,也为模拟运动电竞的发展创造了机遇。虽然调研显示这一潜在趋势可能会长期持续,但我们仍应时刻关注其最新动向。体育组织需要自行开发电竞策略,在其他类别游戏获取消费者之前先发制人。考虑到影响传统体育媒体市场的相关趋势,版权所有者须勇于尝试,主动创新,开发多样化的内容形式以建立营收生态系统。若模拟运动电竞不能快速体现其财务模式上的优越性,那么在多样化和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将难以生存。因此,体育行业必须鼓足勇气打破传统,解放在内容产出与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创造力,这是电子竞技取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五、中国的体育发展1、疫情下中国体育行业“危中存机”(1)疫情导致国内外体育赛事供给格局改变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多项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先后宣布取消或延期,全球体育赛事基本停摆。(2)体育营销市场需求向国内转移由于疫情影响,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受到严重压制。但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赛事相继重启,再加上未来三年诸多重大国际赛事如冬奥会、亚运会、亚洲杯、世俱杯都将来到中国举办,全球体育营销需求开始呈现出往中国转移的趋势。(3)线上健身成趋势,电子竞技发展加快脚步体育健身行业潜力巨大,线上健身成为当下健身新常态,线上健身有效带动了周边产品消费需求,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得益于线上健身的流行而进一步得到普及,据IDC2020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762万台,好于市场预期。虽然疫情对电竞产业链各环节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整体上给产业带来的机遇远多于挑战,主流竞赛今年纷纷在线上开赛,电竞用户逆势增长。中国电竞产业及时抓住了机遇,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了疫情期间国内体育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2、国内体育产业发展新趋势(1)体娱融合:激进的热血与本能的娱乐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将建设体育产业的重要性推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另一方面,无论是欧洲足球五大联赛、NBA等国际商业赛事还是中超、CBA这样的国内职业赛事,其在国内的受众虽广但核心观赛人群比较固定,作为扩大体育人群的有效途径,体娱跨界融合成为破局之道。(2)银发经济:健身消费领域新血液中国发展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实现向老龄社会的转变。基数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其运动健身需求不容忽视:城事智库2019年12月发布的《2019全国35城“运动友好”排行榜》显示有63.4%的老年人群(61-70周岁)每周健身5次以上;中国社科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在《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中阐述基于八个城市的调研数据统计,有 70.1%的中老年人参与过运动健身相关的集体活动。银发族稳定的消费能力与频率较高的运动健身需求使得该族群近年来成为运动消费领域的新势力。(3)青少年体育:下一片蓝海政策支持,青少年体育发展势在必行,2020年10月16日,教育部发布重要信号:“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这意味着青少年体育开始在体育市场。为贯彻落实《意见》中关于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各省市纷纷加快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培养战略实施,整合多方力量积极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据预测目前青少年体育培训产业市场规模达近3000亿元,但随着中考体育地位的跃升,预计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迎来数量级的扩张。青少年体育将为体育培训与消费行业带来发展新契机。总的来说,校园体育消费将成为一大刚需,青少年群体将是未来运动健身市场的主流消费者,并为体育培训行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4)卡位高端时尚,运动休闲风盛行近年来运动休闲风潮愈刮愈烈,运动元素已然站在了时尚最前沿。国内各大运动服饰品牌相继开拓时尚服饰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绩。另一方面,时尚界对运动元素的青睐有加使得运动休闲风格开始摆脱传统“underground”标签,当红明星和网红纷纷将leg -gings、tracksuit穿上街头,在社交网络的助力下,运动休闲的高端印象逐渐深入人心,并成为持久不衰的流行趋势。(5)赛事版权价格回归理性此次疫情的发生使燥热的赛事版权市场暂时降温,赛事版权过低的投资回报率以及跨国赛事版权的政治风险因素则让国内投资者更清晰地意识到其在体育版权上的投资风险,因此重新客观地评估赛事版权的价值体系成为当下主流诉求,我们相信最终体育赛事版权市场价格将回归理性。六、重点关注问题中国区与全球数据对比1、未来3-5年十大最具收入增长潜力的体育项目数据对比2、新冠疫情影响中国防疫抗疫的严密举措深刻影响着体育行业专家人士对行业的信心程度。从数据上看,中国地区行业人士对此次抗疫的信心程度与满意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其他地区行业人士,具体表现在有26%的国际行业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能力“非常差”,而中国地区这一数字只有7%;有36%的中国本土业内人士认为行业针对此次疫情危机的准备处于平均水平,其乐观程度要明显高于国际行业人士(仅有28%的受访专业人士认为体育行业的抗疫准备达到了平均水平)3、重点行业问题虽然国内外行业专家对于电子竞技在全球范围内强劲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并无异议,但在当下对于不同地区电子竞技项目发展状态的看法却不尽相同:由于中国电子竞技行业的一枝独秀,国内体育界人士对于现有电竞项目的发展状态普遍表示满意,有63%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成果符合或者超过预期,认为低于预期的受访者只占7%。而在国际其他地区这一比例要高得多(33%),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只有不到50%的受访人士认可当前电竞项目版权持有者所获得的商业回报成果。4、未来3-5年体育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在未来3-5年行业面临的主要威胁方面,中外体育行业人士也表达了些许不同的观点: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国际行业专家普遍将健康与安全视为行业在未来3-5年内的最大威胁,而本土行业内人士则更加担心资本流入的减少对行业的冲击。……(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普华永道)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道不可见

2019中国运动鞋服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前景探讨!

近年来,体育产业的旺盛带动了体育产品发展,其中,运动鞋服产业的发展一直是较为迅速的。全球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全球运动鞋服市场规模总体呈增长态势,从2013年的2306.4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3165.5亿美元,同比增长37.2%。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得益于赞助世界杯、NBA、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市场份额均达六成以上。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中国运动鞋服市场持续高速发展,2018年中国运动鞋市场增长了23%,运动服装增长了29%。运动鞋的产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8年,中国运动鞋产量达10.9亿双,产量近11亿双。线下渠道仍为消费主力全民健身的顶层策略为中国运动鞋服奠定市场基础,中国运动鞋服市场也持续高速发展。对比线上线下市场,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线下及线上渠道销售额为465.0亿元、144.0亿元。线下渠道占比为65.6%,增长值贡献占比为45.0%;线上渠道占比为33.2%,增长值贡献占比为52.0%。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运动鞋服线上电商保持强劲增长,线下渠道仍为市场的消费主力。未来,中国运动鞋服产业的发展趋势还将有更多的可能:一: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为运动鞋服市场带来更多需求(1)马拉松运动兴起,跑步鞋前景更佳近年来,我国马拉松比赛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1年的22场迅速增长到2018年的1581场,8年间赛事总量翻了近72倍。据调查,40%左右的跑者拥有3至4双跑鞋。因此,随着马拉松赛事的持续火热以及消费者对跑步的热衷,未来跑步鞋市场或将保持增长趋势,并成为运动鞋市场的下一个增长点。(2)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兴办,滑雪鞋服前景向好自2000年以来,中国滑雪人数急剧增长。而2015年中国成为2022年冬奥会主办国,进一步激发大众对滑雪的热情。过去几个雪季均有大幅度增长,2018/19雪季总滑雪人次近2000万,滑雪游客逐年增加。2022年冬季奥运会激发了中国冬季运动的发展,仅2018年一年,新开业的滑雪场有39家,滑雪场总数量达742家。二:将更注重科技功能性运动鞋服未来运动鞋服行业竞争将遵循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随着行业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消费市场的不断升级,消费者将更加看重科技功能性产品。国际品牌和国内一线品牌将会凭借自身优势,获得大量基础性消费群体。而二三线品牌将面临着双重压力,生存越来越困难。三:品牌商对产业链的话语权逐步提高艾媒咨询 HiMedia research零售变革进程中,品牌商通过内部数字化改造和外部数字化赋能持续沉淀私域流量和自有数据资产,不断提升对消费者的理解和业务经营效益。随着品牌商驾驭数字化的能力越来越强,其商业自主性及对产业链上下游的话语权也将逐步提升,未来将形成以消费者为驱动,以品牌商为主导,产业链多方高效协同的生态图景。四:国产品牌加快提升科技实力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产运动鞋服品牌赞助奥运会大型赛事赢得口碑,其中有三家国产品牌跻身前十,国外运动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仍优于国产品牌。在市场竞争加剧下,国产品牌将加快提升科技实力,重视科技研发,将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引进运动鞋制造中。目前,运动鞋服企业开始有意识地建立生物力学实验室或研究所等高科技研发中心或部门,以增强其竞争力。(来源 : 艾媒网)如果您喜欢此类文章,我们请关注或使用评论功能↓↓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护花铃

美骑发布2018中国运动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呈多样化趋势

美骑发布2018中国运动自行车行业调查报告,共分为“用户基本情况”、“自行车存量”、“用户的消费预期”、“影响自行车消费的因素”4部分。2018年调查报告美骑共收到近七千份问卷,本报告将结合收集到的数据以及过往年份的问卷数据,进行详细解读。报告显示,中国运动自行车市场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整体市场不再以硬尾山地车为主导,而是公路车、 山地车、电助力车等多车种繁荣共进。公路车发展势头尤为强劲,使得公路车细分领域的各个品类及技术(碟刹公路车、全地形公路车、单盘公路车等)也广受关注。市场包容度逐步上升,像电助力车之类的车型也在争议中受到关注,占据市场一席之地。根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的整体行为趋势相较过去几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自行车运动方面的消费意愿仍在逐步提高,对于专业骑行器材装备及服务的供应商来说,这是个好消息。而随着骑行用户群体越来越年轻化,以及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用户也在渴求创新、追求个性, 更容易接纳有亮点的新品/新营销手段。一、用户基本情况1.用户性别分布用户性别分布,图源来自美骑。从用户的性别比例数据来看,自行车行业的用户群体依旧以男性为主导。女性占比与2017年同期相比有所回落,仅占2.09%(2017年女性占比 2.95%)。自行车厂商还需要在产品设计、市场推广等多方面更多考虑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引导她们加入自行车运动。2. 用户年龄分布用户年龄分布,图源来自美骑。从今年的数据看来,运动自行车运动仍呈现受众年轻化趋势,30岁以下用户占比达到68.05%,与2017年的调查结果(68.44%)接近。其中18-25岁年龄层的用户占到38.91%,相比过往两年(2016年36.77%、2017年37.15%)小幅上浮,说明新生力量正在壮大。3. 用户职业分布用户职业分布,图源来自美骑。关于用户职业分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占比最大,为33.85%,相比2017年的调查结果有小幅上升;除学生外,占比排在前列的依次为企业职员(19.65%)、专业技术人员(16.80%)、企业管理人员(8.73%)、自营业者(7.31%)。4. 用户城市分布用户城市分布,图源来自美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运动自行车的普及度越高。调查结果直接反映了这一点:三四线城市的骑行用户数量最多,占到35.77%,其次是二线城市,占比34.81%。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市贡献了25.85%的用户量,较2017年的数据有上浮。5. 用户骑行频率用户骑行频率,图源来自美骑。在受调查群体中,高频次骑行的用户占比大,其中每天骑行的达到30.72%,虽然与2017年相比数据有所下滑,但人数仍然可观。每周保持一次或以上骑行频率的骑行者占比47.59%,同比略有上升。由此说明,中国的运动自行车爱好者对骑行的热情度高,会进行持续的锻炼,而隔天一次骑行是大部分人选择并接受的频率。品牌商在进行市场推广活动或车店组织线下活动、线上竞技时应考量用户的真实骑行场景。6. 用户骑行目的用户骑行目的,图源来自美骑。用户都是为了什么目的而骑车?以“锻炼身体、保持健康”为目的的用户最多,其次因为已经养成固有的骑行习惯,也让很多人坚持骑行,再者分别是“挑战自我”和“缓解工作压力”。与往年的调查结果类似,“参加比赛”只是小众需求。值得关注的是,选择“骑游”的车友达到 42.86%。而就“骑游”一项,美骑也做了针对性的调查。近8成骑行者选择“以当天往返的短途骑游计划为主”,其次才是“2-5天内的短途旅游计划”。超过一半的用户表示2017年至少参加过一场参与者在200人以上的大型骑游活动。二、自行车存量1. 用户拥有自行车数量用户拥有自行车数量,图源来自美骑。大部分接受调查的用户拥有超过一辆自行车,拥有两辆自行车的用户占比达到41.77%。拥有三辆及以上自行车的用户数量相较2017年持续攀升,可见用户对骑行热情不减,一旦产生兴趣,将进行持续性的消费。2. 用户骑行路面偏好用户骑行路面偏好,图源来自美骑。在“用户自行车品类分布”一项中,我们发现公路车用户的占比首度超越山地车,达到69.41%。追踪过往三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公路车市场在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硬尾山地车更在2018年被拉下霸主地位,而公路车仍有上升趋势。硬尾山地车市场份额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山马党”随着骑行用户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减少,且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公路车用户。部分“山马党”也在向越野骑行方向转化,轻度山地越野因为场地要求相对较低,所以用户数量仅次于铺装路面骑行。重度山地越野则因为场地的限制和消费门槛相对较高而显得小众。备受欧美车坛追捧的电助力运动自行车(E-Bike)在中国市场没有出现预期的火爆情况,数据显示,在各大品牌持续的推广攻势下,2017年该品类车型的占比有所上浮,到2018年再度回落,由此可见电助力运动自行车要得到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尚需时日。此外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成(86.23%)用户热衷于铺装路面骑行,54.80%的骑行者偏好轻度山地越野,恰好与目前公路车及硬尾山地车占绝对优势的局面相呼应。3. 2016-2018年用户自行车价位分布2016-2018年用户自行车价位分布,图源来自美骑。在消费者购买的自行车中,捷安特(GIANT)和美利达(MERIDA)依旧是占比最高的两大品牌,虽然占有率相比2017年略有下滑,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结果显示SPECIALIZED超越喜德盛(XDS)排名第三。另外,崔克(TREK)、大行(DAHON)、CANNONDALE等品牌的拥有量也颇为可观。针对所拥有的自行车价格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60.17%)所拥有的自行车价格位于2500-15000元区间,其中8000-15000元价格区间的增长速度最为迅猛。结合消费者青睐的品牌,可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正在走向高端化,倾向大品牌高品质的产品,且消费风向标逐步转向高端公路车。三、用户的消费预期1. 用户计划购车时间2. 用户换车频率七成多的受调查用户有换车打算,计划一至三年内换车的用户占比最高(42.38%),用户心理预期与实际消费行为吻合,也就是说用户一旦产生兴趣,将形成中长期持续性消费。3. 用户购车预算如调查数据所示,用户的购车预算大多落在8000-15000元区间,其次是15000-30000元,由此可见,用户在实现有车可骑的基本需求后,对第二、第三辆车的需求趋向高端。4. 用户的自行车升级习惯逾95%的用户有对自行车进行升级的计划,且66.81%的用户偏向对传动系统、轮组等大部件的升级改装。5. 用户自行车装备购置计划在装备购置方面,受调查者对于人身装备的需求最大,其次是车身装备。人身装备作为骑行的基础必备产品,使用频率高、容易损耗,因而人均拥有多套替换且按季度换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6. 2016-2018年用户在自行车运动上的花费据调查结果显示,用户每年在自行车运动上的花费呈小幅上涨趋势。对比三年来的数据(2016-2018年),用户年花费在5000元以下的占比持续下滑,2018年花费2000 元以下的用户占比同比下滑6.34%,年花费在2000-5000元的用户占比下滑0.07%。而年花费在5000-10000元区间的用户占比攀升3.94%,每年花费在1万元以上的用户占比增长2.47%,增幅翻番。7. 用户2018年在自行车运动各方面的花费在不断攀升的花费中,用户用于购买自行车的花费占比最高,次之为零部件和骑行装备的添置费用。出行费用虽然仍以小额消费为主,但相比2017年,花费略有增长。数据还显示,骑行用户对医疗保健费用的关注度也有所提升,其年花费同样有小幅增长。四、影响自行车消费的因素1. 不同因素对于购买自行车的重要性据调查数据,“质量与材质”依旧是消费者购买运动自行车产品时最看重的因素,其次的影响因素是“售后服务”、“设计与色彩”、“品牌”、“配置”。对比连续三年的数据可见,产品的“质量与材质”始终是用户最重视的选项,次之是售后服务,这也表明用户对自行车看重的要素整体不变。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用户对“设计与色彩”的重视程度首次超过了“品牌”,这说明用户在追求大品牌高品质产品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要求,更追求个性化。2. 多次购买自行车的动机3. 为骑游升级装备的需求当用户考虑购买第二、第三甚至更多辆自行车时,其动机比较多元化。总体而言,追求更好的性能、尝试花样玩法、替换损坏产品依旧是推动用户复购的主要动机,这与前两年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另外,骑游也成为影响自行车消费的一大重要因 素。调查显示,参加骑游活动能促使消费者升级装备,约54.68%的用户表示会购买整车或升级配件。4. 用户对新技术/产品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于碟刹公路车及电子变速热情不减,对碟刹公路车的关注度尤其火爆,对其支持率相比2017 年增长近10%。2018年的调查中新增了公路12 速变速套件、Gravel Bike(全地形公路车)以及单盘公路车等选项,有54.02%的用户对公路12速套件表现出极大兴趣,12速配合单盘公路车将抓取消费者的注意力,或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相较2017年的数据,电助力自行车的关注度同比增长了1.98%,占比不大,但还是有小幅增长, 说明关注该产品的用户群体在缓慢增长。电助力自行车解决了部分用户的消费需求,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专注在该领域的品牌可进一步挖掘用户需求。5. 用户对Bike Fitting的接受度6. 用户的Bike Fitting消费预算Bike Fitting作为近年热门的增值服务项目,在业内备受关注。美骑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0%的用户对Bike Fitting有所了解,但鉴于费用、技术等因素,Bike Fitting普及度不高,仅有14.76%的用户体验过。在感兴趣的人群中,43.42%用户愿意为一次Fitting支付300-1000元,其次大多数用户接受的费用在300元以下,单次费用千元以上的接受者相对小众。7. 自行车购买渠道购买渠道方面,用户最主要的自行车购买渠道仍然是单品牌专卖店,大势所趋的网购则是第二渠道,但两者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与往年相比,选择二手交易平台的用户占比上升了 8.37%,增幅最大,随着用户对自行车产品迭代的加速,二手产品的交易将有广阔市场。此外,选择多品牌自行车综合店的用户连续两年上升 4%,稳步持续的增幅恰好说明中国自行车综合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8. 用户获取售后服务的渠道调查结果显示,车店/经销商依然是用户进行售后服务最依赖的渠道。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品牌的中间环节,车店在承担售后服务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9. 选择网购的理由网购已经成为全民行为。“价格更低”是超过 60%受调查用户选择网络平台购买自行车产品的原因,数据与前两年一致。此外用户选择网购的另一部分重要原因则是电商平台品类齐全、购物方便省时,随着手机购物的便利性提高,这一优势更为凸显。10. 用户获取自行车资讯的渠道与往年数据相似,专业的自行车媒体仍然是用户获取自行车资讯的首要渠道,而且有愈加依赖的趋势,占比同比上升了2.6%。与2017年数据相仿,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依然是重要的资讯源,尤其是专业媒体、品牌、车店 对于双微的运营十分注重,使用情况更加 活跃。与往年数据有所差异的是,更多用户会通过品牌活动和赛事获取资讯,这与品牌商采用的推广策略有关联——越来越多品牌商倾向于举办大型车友活动,或联合赛事对外发布产品及重大消息。

大嘴巴

360大数据:2019运动服饰行业消费者洞察

瑜伽、舞蹈成为男女皆爱的运动,压缩衣、泡沫轴成为购物车常客,年轻人为抢一双明星同款椰子鞋不惜一掷千金……2019年的运动消费市场精彩纷呈,有关运动消费人群的特征在江湖上也被各种总结。《运动服饰行业消费者洞察》为你详尽解析,看看那些传统意义上对于“运动人群”的认知到底是真命题还是伪命题。运动前战鞋必须ready?伴随着全民运动健康热潮,年轻人运动健身意识提高,带动整体线上运动商品消费的增长。2018年对比2017年,运动服饰行业整体流量稳重有升,涨幅约为6.3%。从终端来看,PC端流量小幅下降,MOB端暴涨150%,占比提升至25%。战鞋、战衣,运动咖们更在意哪个?从品类流量占比来看,鞋子份额最高,2018年对比2017年增长近20%。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运动咖,鞋子必列入购物清单。购买运动服饰更追求品牌?运动人群对运动品牌的忠诚度超出想象,品牌相关流量占比行业流量超9成,消费者偏好带品牌的行业检索词。品牌头部效应明显,TOP10品牌占据整体近9成流量份额。国际品牌站在「鄙视链顶端」?一方面是耐克、阿迪等老牌对手,一方面是under armour的新锐对手,运动品牌却充满了竞争。近两年,耐克品牌流量持续增长,在AJ品牌带动下,鞋子品类的流量占比超9成,超过行业整体。不过,国产品牌借力时装周曝光和小白鞋风潮,又重新回归了消费者视野,推动国潮回春。2018年李宁品牌流量对比2017年上涨6%。,通过一系列的潮流化营销动作,李宁似乎又找了与年轻人沟通的方式,告别过去老气的品牌形象,加速“潮”前走。运动人群更爱网购不爱实体店?事实上,他们是货真价实的“两线买”消费者。在电商大促时段,消费者买买买更信赖旗舰店,品牌官方旗舰店相关检索需求量增幅超10%。线下靠谱代购也是消费者中意的方式,2018年在代购类需求中,香港代购占比近3成。从品牌分布来看,耐克品牌的代购需求最为旺盛。识别“真假”鞋是鞋控们的必修课?运动不止为健康,装备要专业,更要时尚有型。在各类鞋满天飞的今天,不懂“鉴别真假”可能会既破财、又跌份。消费者对于鞋子的真假关注度最高,占比超9成;分品牌来看,如何判别真假耐克的关注需求量最大。更愿为明星同款支付溢价?流量明星的带货力日益凸显,消费者更愿意为明星同款支付溢价。2018年关于明星同款,品牌联名,限量等需求检索量涨幅高达142%,很好的带动提升了品牌关注热度。除了明星同款,90后、95后年轻人也是很多设计师/品牌/明星联名款运动单品的忠实拥簇者。白敬亭nike同款、nikeoffwhite联名和回力offwhite联名都是带货爆款。雄性荷尔蒙支配运动消费市场?实际上,女性消费者在运动品牌眼中从未像现在这么重要。女性健身风潮兴起之前,运动市场由雄性荷尔蒙主导。品牌商们将大量研发、推广资源投放在男性市场,女性运动产品更多作为延伸出的附属品。如今女性运动消费逐显重要,运动消费人群中性别更加模糊,女性人群占比超4成,运动品牌无法再只盯着男人。年轻人爱运动更爱买?不得不说,年轻就是战斗力,数据显示运动消费人群以90后和95后居多,其中35岁以下人群占比近9成。不仅如此,这回还由“大学生”领衔,运动消费人群中的本科学历消费者占比超过四成。此外,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占比也相对更高。运动人群更容易受到兴趣圈影响?无论是美食、旅游、时尚、体育,还是运动健身、数码产品,运动人群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更加注重兴趣圈的建立,他们更乐意向圈子内的朋友分享购物体验并关注各种评论,也更容易受到圈子的影响而消费。数据显示,体育迷更注重餐饮健康,喜欢旅游。在触媒习惯上,PC端更喜欢使用搜索、新闻及门户网站。以上这九个真真假假的命题,你猜对了多少呢?

惊棘鸟

体育运动类 APP 发展趋势分析

体育运动类 APP 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经济水平的迅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智能手机、ipad 和平板电脑进一 步普及推动了手机互联网应用与服务(APP)的迅速发展。在 2008 年 7 月 App Store 推出 以来,已有约 55 万应用程序上架销售,总计下载量超过 250 亿次。 到 2016 年,App Store 应用程序预计可能会被下载高达 440 亿次,由于考虑到当前应用 程序下载的火热趋势,这个数据很可能还会被严重的低估。2014 年,随着《关于加快 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 见》等政策的推出,首次受政策的驱动将全民健身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把 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力争到 2025 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 5 亿,而体育产业总规模也将达到超过 5 万亿的目标。一时间受市场需求的旺 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二者叠加导致体育、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相结合的全新形态体育 产业模式——运动类 APP 呼之欲出,其中不仅包含了定位系统与运动数据记录的工具, 也涵盖了运动社交类媒体等。APP 产品备受大家的追捧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也开始热衷于下载各种各样的 APP,例如生活类 APP、娱乐类 APP、购物类 APP、游戏类 APP、社交类 APP 以及运动类 的 APP 等。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 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步入全民时代,截至 2015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较 2014年增长了 8.4%达到了 7.9 亿,预计到 2018 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 8.9 亿人,而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也增长 129.2%达到了 30794.6 亿人民币,预计到 2018 年有望达到 76547 亿元人民币。手机移动客户端保持着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相同于移动互联 网的飞速发展,APP 的产品也发展猛烈其数量也在爆发性猛长,到 2016 年我国 APP 市场 规模可能将达到 1.3 万亿元,在“易观千帆”监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移动应用覆盖领域从 2014 年 40 多个增长到 270 多个,移动应用数目也从 1700 多个增加到了 30000多个。根据美国 IHS 调查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运动类的软件将会越来越受广大用户 的追捧和青睐,全球运动类软件的下载量在 2012 年达到 1.56 亿人次,而到 2017 年就 已达到了 2.48 亿人次,增长率高达 63%。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类 APP 产品已经有 了广泛的使用人群基础。因此,体育运动类 APP 将改变传统的体育健身方式,成为数字 化、科学化指导体育锻炼健身的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