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牛博士论文就是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第四牛博士论文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第三牛博士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第一牛博士论文以上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本文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精彩推荐:历史学“百篇优博”出版、获奖与提名名单如何為您的博士或碩士論文選擇一個成功的研究題目?如何只用12周写一篇学术论文?▼
来源 | 中外学术情报编辑 | 学术君近期,湖南省公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湘教通〔2018〕413号)精神,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经过各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共评出6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经过各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专家评审、校内公示并向省学位办推荐等环节,共评出24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确保评审质量,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对评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名单予以公示(名单见附件)。本文来源:中外学术情报综合自:中外学术情报,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网http://xwb.hne.cn/gztzgl/wjtz/2666303.shtml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第五牛博士论文 答辩之前,就已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且因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实例: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法和经济学杂志》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实例:萨缪尔森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就是让编辑满世界找,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实例:Christopher A.Sims(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被誉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计量双塔组合之一,201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SIMS1971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他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我检验了其中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实例:德布罗意是个贵族花花公子,本科历史学专业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5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答辩委员会气得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耻辱,于是他鼓动了爱因斯坦一起帮着求情:让这小子过了吧,他老爸是法国内政部长,咱惹不起。那篇“垃圾”论文后来被薛定谔看到了,薛定谔看着这页论文苦思冥想了一个月,发表了量子力学里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的猫也成为最有趣的一只猫。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说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一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两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A4的纸足以。不过如果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1924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还没考证过。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四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194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归结为偶然的因素。 第一牛博士论文 以上四牛已经非常厉害了,但是,最牛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剑桥大学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方式通过了。感谢作者的付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注: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为激励博士研究生专注于高水平、创新性科学研究,鼓励导师对博士研究生的悉心指导和精心培养,建立崇尚学术、勇于创新的氛围和导向,进一步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上海交通大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特制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办法。优博论文评选活动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出博士学位授予数3%左右的论文入选校优博和提名论文,其中校优博论文不超过15篇。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届博士生杨名,为我们介绍他在撰写论文时的心得体会。从选题、论文进度规划,到如何修改论文,杨名同学都为我们提供了详实有用的建议。想要你的论文同样优秀吗?那就不要错过今天的内容。人物小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届博士生杨名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导师:范同祥教授研究方向:金属基复合材料获奖论文:《纳米碳构型设计及其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学术成果:在本领域权威SCI期刊上已发表一作论文5篇,累计IF>24,近两年内单篇最高被引用>40次;就多体系中的金属-石墨烯界面问题撰写长篇综述至材料领域顶级综述期刊Prog. Mater. Sci.,获得编辑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Brian Cantor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优博论文简介获奖证书论文内容针对金属材料强度-塑性及强度-导电性矛盾关系问题,该论文围绕纳米碳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NMCs)领域的几个重要问题展开研究:纳米碳在铜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制备工艺;纳米碳增强体构型与复合材料界面、微结构、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纳米碳增强体对复合材料塑性变形及织构形成的影响。研究成果提出了“内在构型设计”概念,将其应用于高综合性能铜基复合材料的开发;利用MWCNTs管壁的剪切/剥离实现了有效调控纳米碳构型,设计和制备了四种纳米碳构型NMCs体系,通过这种内在构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纳米碳的力学/电学性能强化效率;构建了纳米碳构型与NMCs力学/导电性能的关系。从塑性变形机制、DRX、织构形成、载荷/介质传递、强化机制等方面分析了低维纳米构型和界面对MMCs的工艺-界面-组织-性能关系的影响规律,为相关MMCs体系的开发与制备提供工艺参考和理论依据。获奖原因论文结构完整、各章节之间衔接性、整体性和逻辑性较好、有一定的创新性;小论文与毕业论文各章节内容相对应,体现研究的整体性。如何写好论文Q1:什么时候开始写博士论文?A:每年交大会在3/6/9/12月份分别有一次学位评定机会。比如我是准备申请2018年6月份学位,要在五月底之前准备好所有材料(毕业论文、盲审、预答等),盲审一般15-60天,因此最晚也要在三月底前写好毕业论文。给自己预留2-3个月的写论文时间,因此我是在2017年12月中开始写论文的,到写完花了差不多两个月时间。然后从初稿到终稿修改了超过10次,正式完成后已经是2018年4月了,这导致我最后留给盲审和预答辩的时间非常短。一般的话建议扣去盲审和预答辩时间,留至少3个月完成毕业论文比较合适。Q2:如何选题?A:选题真的很重要。交大对于博士毕业要求比较高,对博士研究的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创新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选题上。对于材料等实验学科,我理解好的选题是能够解决一些领域内的难点问题并且能落地到实际应用需求的。应该从大需求、大背景入手(例如载人航天工程、大飞机工程、尖端发动机等),着眼到领域内某一个或几个较小的、连贯的难点上。选题前需要大量的文献积累,对领域研究现状有着充分的认识。当然可以跟一些有经验的人(师兄、导师、领域内知名学者)请教,三思而后行。Q3:写作中的数据来源是?A:对工科生来说,论文所需数据来源于大量的实验;当然也要有充分的文献积累,这体现在毕业论文的绪论部分对本领域的综述以及文章理论讨论部分的旁征博引。Q4:写作过程中主要是跟谁沟通的呢?A:最主要还是自己的导师,导师的意见对于完善我毕业论文的结构方面还是有很大作用的。当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比如多看以前优博的毕业论文,学习论文结构和逻辑性;向同研究方向的同门请教;与同在写论文的同学交流撰写心得;遇到理论讨论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mail问参考文献的大牛作者。Q5:如何修改论文?A:我的毕业论文从初稿到终稿改了差不多十遍。主要是导师提出结构、逻辑性等大方向的意见,我在重新排布修改,在修改的同时对语言等细节加以润色。导师可能不会关注很多细节(细节可能在平时发的paper中已经讨论完了),更多会关注文章的整体性、逻辑性、前后衔接性,所以我导师比较关注论文的绪论部分,因为对读者而言,绪论就能看到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以及知识水平。盲审和预答辩意见也很重要,评审老师也是关注绪论部分、文章的结构与逻辑性。对于理论讨论部分也要求客观深入,在阐述自己理论的同时,多引用已有理论观点,作为佐证、对比和参考。写作时要做到图文并茂,绘图要美观,读者会首先关注到论文的插图部分。可以参考一些顶刊的绘图方式,个人感觉把讨论同一件事情的图汇总在一张大图里会比较好。例图如下:例图↑Q6:写作期间是否遇到困难?如何克服?A:对我来说,写毕业论文其实还好,因为是在之前发表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但我感觉写第一篇paper的时候还是比较困难的,英语写作的不熟练、对机理讨论部分的欠缺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克服过程:阅读大量的顶刊文献,先模仿别人的语言和语法结构,把有用的短语、句子、表达记下来,慢慢由点到面,形成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思路;讨论部分,研究文献中相关的各种理论、再联系到自己的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在用更多的实验加以佐证。早点下笔,先形成初稿,在不断语言润色和实验补充,整个发表过程就会比较快。所以说:发论文一定要趁早,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后面的发表就会越来越顺,毕业也会比较顺利。如果发表太晚,就会卡在那里,影响心态和毕业进程。给博士朋友们的tipsNo.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Golden time,要在Golden time高效地做最重要的事情。读博和科研是持久战,要持之以恒,不能太急也不要太缓。No.2:拖延是论文的死敌!在写论文和改论文过程中最好要按照既定的节奏来。No.3:要和导师处理好关系。可能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作为学生还是要放平心态、与导师多商量多探讨。No.4:在科研之余做做不烧脑、能放空、不花费很多时间的事情能更好地调节节奏。来源:上海交大研究生 审核:程燃
2020年12月4日,河北省教育厅面向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了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的公示。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冀教研函〔2020〕5号)要求,经单位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2018/2019学年度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经评审,最终确定河北大学《苏雪林楚辞学研究》等共10所院校30篇博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基于自由回忆—再认范式的MPT模型构建及其在有意遗忘研究中的应用》等共26所院校153篇硕士学位论文,为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新闻来源:河北省教育厅回复下载关注“奈园”(ID:inaiyuan),回复关键词“河北省硕博论文”,即可下载“2018/2019学年度河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12月22日,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学位委员会根据《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陕教规范[2018]9号)《关于做好2020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陕教位办〔2020〕1号),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0年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经单位推荐、通讯评议、专家会议评审和厅务会审议,共评出2020年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9篇,公示期为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21日。新闻来源:陕西省教育厅回复下载:关注“奈园”(ID:inaiyuan),回复关键词“优秀论文”,即可下载“2020年各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公示名单”文档。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1.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① 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② 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③ 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 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 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 → 描述 → 判断 → 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 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 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 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① 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② 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③ 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① 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其动因又是什么?② 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 “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 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 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① 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② 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③ 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 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1. 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 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怎么做的?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根据 CIPP 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 30 万字),结构有些松散。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 10 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
虽然在我心里一直有着读博的念想,也读了两所985大学两个不同专业的硕士,但面对“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这个问题,回答的时候心里还是诚惶诚恐,只能尽力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一谈吧:第一、敏锐的视角,优质的选题。“好的选题等于成功的一半”。博士论文的选题其实非常有讲究,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你独具慧眼、创造性思维与独立研究的开端,甚至决定了之后的论述能否顺利有效展开。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一个“问题意识”,心中带着问题去做好选题工作。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由于其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可能多种因素还关联交错在一起,所以,你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探索发现的眼睛与归纳性、创造性的思维,带着深度思索的问题前设,这样才能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第二、突出优势,务求创新。学位论文,尤其是优质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毫无疑问是其核心灵魂之所在。所以,在选题与论文展开初期,心里就要有一个尺度,就要反复思考,与其他人、与之前同领域的研究者相比,自己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之处、有何突破之处,有何不一样的地方,我的创新点具体体现在哪里?创新的基础,首先是熟悉,因此你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选择一个自己本身比较熟悉的领域,在此领域内选择能够进行一定突破的角度来展开选题,在此基础上发现新视角、融合新知识,并力求实现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第三、理论价值,实践价值。能够称之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必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具体包括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包括对现有学科知识的新补充、新整合,或新的阐述与发展突破;实践价值包括对目前的现实社会问题或科研生产有所推动裨益,为经济建设技术进步有所贡献。选题的研究价值,在选题时就要予以重点考量,否则,如果选题本身价值不大,那么投入再多精力进行研究探索,其研究价值却不大,也难称之为优秀论文。因此,写出一篇优秀的学位论文,真的是特别不容易的,既要有敏锐的视角,优质的选题,又要能发现问题、突出创新,并力求实现较强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前段时间,湖南省教育厅公示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根据单位推荐、省外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此次湖南省共评选出了302篇优秀论文,其中62篇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40篇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该名单可以看到,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华大学等多所高校皆有多篇入选。具体名单如下:祝贺上述获奖的同学们
昨天,顶级计算图形学机构 ACM SIGGRAPH 颁发了 2019 年最佳博士论文奖。获奖者闫令琪博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目前已是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CSB)的一名助理教授。他的博士论文颁奖词是这么说的:「他的论文每章都可以自成一篇博士论文。」从高考状元到计算机科学「学神」,闫令琪博士的学术成就与贡献还不止于此。英伟达最新的 RTX 系列显卡使用的「光线追踪技术」就是源自于闫令琪等人的研究。从高考状元到 CS 学神闫令琪于 2018 年 9 月起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助理教授,在此之前他在 2018 年获得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导师为 Ravi Ramamoorthi。在 2013 年,他获得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士学位。在伯克利毕业之前,人们对闫令琪的印象或许更多的是「2009 年安徽省阜阳高考状元」,他的高考分数为 695 分,名列全省第二。他曾在总结自己高中学习方法时表示:目标性、计划性、劳逸结合是几个重点。「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实力。」要想有一个理想的分数,就不能无谓失分,在平时练习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小错误。例如数学选择题,一旦做错了一道题,就要逼迫自己去多做几题「长记性」。时间分配上,闫令琪认为在校时间要合理利用,不能一味注重数理化,而忽视了语文和英语;一天的劳累学习后,回到家里可以适当放松,劳逸结合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闫令琪特别提到不要做无用功。例如数学大题中的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等题没有太多花样,对于这类题,只要知道思路,无需浪费太多时间。对于数学试卷的最后一题,要会在做题的同时总结方法;而对于基础题注重运算能力,切勿粗心而丢分。据说,闫令琪在高中时代是一个特别会玩的学生。紧张的高考前夕,他每天玩游戏的时间都在 1 个小时以上,而他当时的目标就是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进入 UC Berkeley 之后,闫令琪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物理的真实感图形渲染及其相关的数学和物理理论,具体包括基于微观细节的材质观测和建模、离线和实时光线追踪、信号的采样和重建、高效的光线传播和散射等等。作为一名优秀的研究者,他开创并启发了一系列下一代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方向,如高度细致的渲染和实时光线追踪。闫令琪曾于 2018 年因开创性的研究被授予 C.V. Ramamoorthy 杰出科研奖 —— 这是历史上首位获奖的华人。此外,他的科研成果还被直接应用于电影和游戏业,曾帮助影片《猩球崛起 3:终极之战》于 2018 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最佳博士论文奖有着开创新领域的贡献,闫令琪获得最佳博士论文奖着实让人感到实至名归。ACM SIGGRAPH 对于闫令琪的论文有很高的评价:闫令琪的论文以统一、综合的视角介绍了计算机图形渲染视觉外观建模。每个章节都能独立成为一篇博士论文的主题。该研究生成的惊艳视觉图像,成为了近期 SIGGRAPH 大会上的亮点,也为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实用性影响。闫令琪发表过 7 篇有关图形学的 SIGGRAPH 和 ACM Transactions 一作论文,这是前所未有的。该论文为三大领域提供了突破性贡献:镜面微观结构或者微光(glints)建模、皮毛反射(fur reflectance)和快速在论文第二章中,闫令琪开发了一个动物皮毛模型,并用测量与模拟方法进行了测试(简化、泛化了该模型),作者也展示了如何用它完成全局光照计算。该技术被 Weta Digital 用于电影「猩球崛起 3:终极之战」。第三章节内容有关全局光照,展示了对蒙特卡洛渲染去噪方法的重大突破,也介绍了其他基于滤波的去噪方法。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研究启发了当前蒙特卡洛采样方法和去噪管道,包括英伟达最新的软件(Optix5,2017)和硬件(RTX GPU,2018),使得实时光线追踪首次成为可能。英伟达 RTX 系列芯片可以实现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我们还记得黄仁勋在 GTC 大会上的介绍:它可以在游戏中呈现不同材质的反光,以及反光的反光,实现电影级的效果。闫令琪在解决这一领域的开放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他从全新的方向解决计算机图形的问题,超越了传统认为不可能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他打开了新的子领域,变革了我们当前对渲染、视觉外观、生成全新图像的的认知。闫令琪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有关图形学的 SIGGRAPH 和 Transactions 论文。SIGGRAPH 社区以 2019 ACM SIGGRAPH 博士论文奖表彰他取得的卓越成就,也期待未来他能作出更多惊艳的成果。开天辟地的研究让我们看看闫令琪的博士论文《Physically-based Modeling and Rendering of Complex Visual Appearance》究竟讲了什么:论文链接:https://sites.cs.ucsb.e/~lingqi/publications/thesis_final.pdf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物体渲染,这种渲染能够根据 3D 模型和场景合成图像。当前最先进的渲染技术仍要面临两个基本的挑战:真实感和速度。渲染结果能看出来是人工生成的,过于完美,反而失真;而且渲染过程太慢,无论是对于离线还是交互式应用程序来说。此外,更佳的真实感和更快的速度本质上就是矛盾的,因为当渲染试图产生保真度更高的详细结果时,计算复杂度会大量增加。为了兼顾二者,本文引入了细节渲染和外观建模的概念,准确展示和复现从微米级到整体外观的丰富视觉世界,并将稀疏光线采样与快速高维滤波相结合,从而实现实时性。为了使渲染更加真实,我们首先强调的是细节。但是,渲染具有大量细节的复杂表面绝非易事。传统上,表面的微观结构是通过平滑的正态分布近似得到的,但这样容易忽略细节,比如在现实世界中容易观察到的微光效果。虽然建模实际的表面微观结构是可能做到的,但使用蒙特卡洛点采样方法会导致成本高昂的问题:能量会集中在微小亮点上,而这种微小亮点只占据了像素的极小部分。相反,我们使用完全不同的确定性方法来计算蒙特卡洛最终会收敛到的准确解。我们的方法考虑了通过单个像素看到的表面上高度复杂的法线分布。假设表面分别是由 2D 平面三角形或 4D 高斯元素组成,我们展示了用封闭形式解有效评估这一点的不同方法。我们还展示了如何扩展该方法来准确处理波动光学。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非平滑的塑料、刷过或刮过的金属、金属漆和海浪等材料会产生复杂的、随时间变化的微光。如上所述,尽管渲染细节带来了许多挑战,但我们假设自己知道表面是如何反射光的。然而,现实世界中有大量的自然材料,我们并不知道它们与光交互的准确方式。为了真实地渲染这些材料,我们需要从微观结构中导出准确的外观 / 反射模型来定义它们的光学行为。我们在第四章中通过引入动物皮毛的反射模型证实了这一点。渲染逼真的动物皮毛是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一道长期难题。人们在建模人类毛发的几何复杂性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毛发纤维的外观 / 反射却还无法很好地理解。基于解剖学文献和测量,我们开发了一个单根毛发纤维反射的双筒模型,其中外筒表示对被多个角质层覆盖的皮层的生物观察,内层表示散射内部结构(被称为延髓),人类毛发纤维中通常不存在这个。我们通过对真实毛发纤维的测量来验证物理模型,并引入了计算机图形学中的第一个数据库,用于 9 个皮毛样本的反射剖面。为了有效进行渲染,我们开发了一种方法来预先计算 2D 延髓散射轮廓,并且用因子化波瓣(factored lobes)来近似反射模型。我们还开发了许多优化方法,在不损失准确率的情况下提升效率和通用性。另外,我们还提出了首个全局光照模型,基于用于表面散射的偶极扩散(dipole diffusion),通过将复杂的光和毛发交互建模为次表面散射,并且用简单的神经网络将毛发纤维的特性转换为散射参数,来近似单个毛发纤维之间的光反弹。然而,如果没有这些细节来改善渲染的真实感,使用当前最先进的蒙特卡洛射线追踪的渲染方法性能依旧低下。物理上正确、无噪声的图像每个像素可能需要数百或数千个光线样本,并且需要很长时间来计算。最近的方法利用了稀疏采样和滤波。滤波方法虽然很快(轴对齐),但需要更多输入样本,或者说输入样本过少速度又会非常慢(剪切)。在第 5 章 [143] 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在 GPU 上进行快速剪切滤波的新方法。我们的算法将 4D 剪切滤波器分解为 4 个 1D 滤波器。我们推导出该方法的复杂边界,结果显示每像素复杂度从减少到 O(nl),其中 n 是线性滤波器宽度(滤波器大小为 O (n^2)),l 是(通常非常小)每个像素的光或透镜的每个维度的样本数量(spp 是 l^2)。因此,我们大大减少了剪切滤波开销。论文中,我们展示了如何以交互式的速度渲染景深、柔和阴影和漫射全局光照。论文模型生成场景的静止帧。期待闫令琪博士未来的更多新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的 ACM SIGGRAPH 最佳博士论文奖也是由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华人朱俊彦获得,参见:别人的博士生涯!CycleGAN 作者朱俊彦获 SIGGRAPH 杰出博士论文奖。参考链接:https://www.siggraph.org/2019-outstanding-doctoral-dissertation-award-lingqi-yan/https://sites.cs.ucsb.e/~li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