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很多硕士都有考博士的念头,但大部分人又放弃了?焚符破玺

为什么很多硕士都有考博士的念头,但大部分人又放弃了?

近十年,考研的人数呈指数型增长,硕士研究生遍地都是。曾经那些如果是硕士学位就可以待遇从优的工作也慢慢提高了门槛,硕士的身价也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的,博士研究生却越来越多。很多硕士在读研期间必定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考博士,就如同在读大学期间必定思考的问题是要不要考研。有考博想法的人很多,但真正考上的人却很少。很多硕士有考博士的念头,是因为硕士找工作愈发困难。我国每年毕业的硕士超过五十万人,比十年前多出了十几倍,因此硕士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硕士生找到的工作条件、待遇也大不如从前。很多人都称,现在的硕士找的工作和以前的本科生差不多,工资可能还没以前高。这虽然说得比较夸张,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总而言之,现在的硕士找工作确实变难了。塔主这个专业的硕士毕业后基本到设计院工作,听起来光鲜亮丽,经常出差去不同的地方看风景。但实则是常年出差照顾不了家庭,工资又少得可怜,经常加班到深夜。所以,很多硕士开始寻求其他出路,而最简单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升学,继续深造。因此就有了很多硕士想考博士的念头,不仅是在读的研究生,有些毕了业的研究生也会考虑辞职考博。除了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还有一部分人站得更远一点。对于很多硕博连读的人来说,花六年甚至五年时间拿到博士学位,一毕业就是中级职称,然后找一个科研院所做科研,或者去学校当老师,虽然工资也少点,但工作自由,比那些在公司的人强多了。同时,还有些人为了科研而奋斗,由于在学校太过优秀,刚毕业就被评为副教授、教授的也大有人在,能够在学术圈施展拳脚也是值得奋斗的事业!所以,读博士的诱惑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博士毕业后如果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那么博士期间辛苦几年也是值得的。很多人在研三的时候都会做一番思想斗争,是找工作赶紧赚钱,还是读博士熬几年呢?事实证明,读博士的人还是少数。我国每年招收博士不到十万人,平均两个博导才能招一个博士,可见博士人群虽然在壮大,但远不及本科生和硕士生。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考虑读博,而最后真正读博的人又少得可怜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博士很苦。要知道,博士期间做实验、写论文并没有看起来这么轻松,那些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处理不好的数据、写不出来的论文、审稿人刁钻的意见,以及导师的不断催促,年龄的增加,来自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不断冲击着当代博士们的心灵。博士期间因为各种事情苦恼、抑郁、甚至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博士生确实太苦了。博士毕业后,也找不到很好的工作。塔主不知道大家对于好工作是怎么定义的,事少钱多离家近?可世上哪有这么好的工作,大部分博士毕业就是进高校或科研单位当老师,大学老师可能没有其他老师这么忙,但也有来自科研、评职称的压力,有时候为了写基金本子熬好几个月,像是又回到了博士期间。其次,老师的工资实在少得可怜,尤其是讲师,可能还不够养家糊口。所以,如果在硕士毕业就找到比较好的工作,谁还会读博士呢?想读博可能也考不上,博士入学考试竞争激烈。相对于硕士而言,博士的招生名额确实很少,可能都做不到每年一个老师招一个博士。塔主有朋友考博时,有10个人报考了同一个导师,最后只留一个人。所以,就算你真的想读博,也不一定有机会。当然,硕博连读会更容易点,但是也要看硕士的导师能力如何了。一般大家读博士都会去好学校找好老师,但这样很容易扑空,因为好老师会优先招收自己硕博连读的学生,其次才是考博的学生,这无疑给考博的学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博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大部分都在博士的门口转了转就回去了,塔主想说的是想好了再做决定,做了选择就认真地走下去,不管是读博士还是找工作,都要竭尽全力,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明天!

君子殉名

一个退学博士的自白

来源 |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作者 | 冷雪糕回望2012年的冬天,我不顾家人想送我去英国读硕的打算,执意选择本校直博的时候,我并未预料到六年之后的初秋时节,我会在英国焦头烂额地写着我的第二篇硕士论文。有许多不知详情的同学问我,从高中起一路保送,在中国大陆东部最好的大学之一拿了两个学士学位和一个硕士学位的我,为什么选择来一所QS排名还不如母校&世界Top100吊尾的英国大学?我很难解释这个问题,但是我并不觉得这是值得遗憾的事情。九年的时光,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并承认自己的平凡。▲摄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前隐藏在内心的抑郁,像蓓蕾中的蛀虫一样。——莎士比亚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幼喜欢读书,别的小孩一来抢书我便会嚎啕大哭。大人们都夸我懂事听话,但同龄伙伴自然地与我渐渐疏远了。小学五年级跳级进入寄宿制重点中学,不知道如何与年长的同学及室友交往的我,性格越发孤僻,只好埋头读书,成绩倒是一路拔尖。在应试教育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二十一世纪初的西部城市,我的老师,我的父母都以我为傲,把我的社交障碍视为努力用功,却没有意识到我的童年和少年经历所埋下的隐患。▲作者摄于利兹大学教育学院门口高三上学期,积压已久的火山在高考临近的强压下突然爆发:在经历了两周的入睡困难后,我发现自己完全无法入睡,整夜哭泣并拒绝去学校上课。在此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没有觉得我是无理取闹,而是很快联系了我当时的班主任,介绍了一位学校心理老师来开导我。心理老师在发现我的状况已经无法靠他的帮助缓解时,及时劝说我父母带我去了医院心理科进行专业咨询,最终确诊抑郁。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情况稍有缓解。那时候我一心想考北大,本来对很多保送机会都视若无睹,但由于当时的身心状态不允许我继续备考,基于平时成绩的优秀,便抓住机会选择了保送后来的大学。在许多人听来,“因为无法高考所以只好保送”的经历总有点炫耀意味,但当时我的痛苦和纠结却是真实的。▲作者摄于古罗马斗兽场幻想恰似那时钟的指针,转了一大圈,结果依然回到原处。——威·柯珀本科后我开始有意识锻炼社交能力交朋友,培养做手工等兴趣爱好,参与学校社团活动,虽然也跌跌撞撞犯了许多蠢,但好歹慢慢调整过来了。我仍然喜欢看书,读了文学相关专业,羡慕那些学富五车风度翩翩的教授们,渐渐把做学术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大四那年,面临选择人生道路的关头,学校开始大规模鼓励本科生直博,包括从未有过直博模式的人文学院。本来去澳大利亚交流过并有很好的雅思成绩在手,已经开始联系留学中介的我,突然和父母说:“我想读博。”沉默和争执后,一向支持我决定的父亲说了一句话:“你从小到大,我们都无法左右你的想法。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我莽撞联系的导师,从未有过招收直博生的经验,反复和我确认着一个问题:“五年啊,你确定你真的想读吗?”当时无知无畏的我,不管天高地厚斩钉截铁地说:“想啊!”我当时以为的文学专业学术研究,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写自己想写的文章,找一份高校的工作,清清闲闲上课读书写作过日子。当然,现实残忍地打破了我的幻想。经过一年的博士课程学习,我开始渐渐地发现,我以为已经痊愈的抑郁,其实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霾。我潜意识惧怕回到高三的痛苦中,所以一直不敢全力以赴。这可能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让我在感觉情绪即将失控的时候,能及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转移注意力到别的地方。对于心理健康而言,这是非常积极的自救;但对博士学习而言,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第三年博士开题开得一塌糊涂的我,仍然无法把全身心投入在学术之上。随着与我同届的硕士生陆续毕业,高校门槛逐年拔高,“找工作”这个从未思考过的现实问题开始在我脑海中盘旋纠缠。为了调整状态我找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兼职体验生活加赚点零花钱,并开始每周末参加同城英语角和读书会等社交活动。相比从前我以为擅长的以读书为业,我竟然更喜欢与人打交道。但当时我从没想过放弃博士学位,只是想着“即使进不了高校,随便找份英语老师的工作,养活自己总不成问题呀”。▲作者摄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到了第四年,交了小论文初稿后,导师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他讲话非常委婉,害怕打击到我,但我什么都听明白了。导师原来从未招收直博生,不知道学校有直博转硕的规定,他生怕让我退学的成本太高我接受不了,同时让我继续读下去也看不到什么希望,便建议我考虑考虑转硕,或者先休学出国读个硕士学位。那一瞬间我感觉整个人都在颤抖,冷静下来后,我突然想起工科专业的朋友和我提过他师兄想直博转硕而不得的故事,回到寝室后便连夜查学校网站,终于找到了转硕的说明文件,又上校网论坛搜关键词,加了一个非常好心的转硕成功的女生的微信进行了详细咨询。第二天我给父母打了电话,表达了想转硕的意愿。漫长的沉默之后,我父亲又和我说了一句话:“一条路走不通,至少尝试过了。咱们换一条路走,天无绝人之路!”之后我给导师打了电话,导师知道我愿意转硕之后很明显松了一口气,全程协助我办完了所有的手续,并愿意帮我尽快安排答辩拿学位。后来我想,既然我要当英语老师,又一直想去英国,为什么不再读个英语教育硕士呢?当然,我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支持了我。于是我开始了一边写硕士论文,一边申请留学,还继续兼职上课的生活。这是忙碌的一年,却也让我感到无比充实。在四年的茫然若失和情绪低落后,我再次感到一种向上的生命力的萌发,给予我无限的希望与喜悦。▲作者摄于奥地利Hallstatt小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我在硕士论文初稿完成后,给导师写的邮件中有这样一段话:“毛姆写《人生的枷锁》时,说这个故事其实早在他更年轻的时候就已有雏形,但是他很感谢命运没有让他在当时就写出来,因为他那时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成功构建这部小说。关于未来的问题,其实我一直相信,人会最终走向属于他的地方。但是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如果读博士是要翻越一座山,那么看起来最近的直线距离也是最陡峭的。如果没做好前期身心准备,那么半山腰的时候筋疲力竭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这个时候我想,不如走走另一条路。也许它会通向另一个所在,也许它会绕回山顶。我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但是我会怀抱着这几年时间从老师身上学到的真诚和勇气走下去,直面生活的所有挑战。”这一年在英国的生活,我亦不断探索自我。参与了许多志愿者工作,甚至当上了国际学生活动的主持人;游历了许多城市,一个人一边旅行一边看剧看展。转硕在很多人看来是失败和遗憾,但对我而言,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无所畏惧,令我在陌生国度面对文化冲突能够更加坦然地走出舒适区。我深知自身性格和资质所限,可能一生都无法成为一个深度上开拓人类知识边界的博士。但我愿意永远保持好奇心,去触及更广阔的生活。我很喜欢在英国某次看不知名画展的时候,一幅画上的文字“What defines us is how well we rise after falling”。▲作者摄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今日写下这些话,不仅是记录自己的经历,还希望能够告诉那些在读博中挣扎的朋友:坚持固然令人敬佩,获得博士学位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真的出现了抑郁症状,一定不要愧疚自责,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退缩不意味着软弱,放弃不等同于失败,生命比任何东西都可贵。这个夏天,莎士比亚的一句话因为克罗地亚国家队队长莫德里奇而为人们所熟知:“也许我们的命运写在星辰之上,必须经历这额外的戏剧时刻。”如果那些取得令人注目的成就的人们,是镌刻在苍穹之上的恒星,那么我们这样拼尽全力也无法达到与他们同样高度的芸芸众生,也不必为自己的陨落而哀叹。至少我们拼搏的那一瞬间,也曾绚烂地燃烧过。我们的痕迹划过漫漫长夜,或许能给迷失其中却仍未放弃寻找自我的彼此带来些许温暖和慰藉。虽然每个个体的孤独都难以被彻底理解,但倘若能得到一点同情,这人间毕竟是值得一过的。来源于: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作者:冷雪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

人谋

向现实妥协,我放弃读博的7条理由……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现如今的就业压力以及工作门槛,使得考研乃至考博再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尤其在大城市、大单位,研究生已经满大街了。在这种情况下,考博的难度、毕业的严格程度,一直都是稳中有升,关键是毕业之后,博士学位的“敲门砖”分量也大不如之前。我曾经看到过身边无数的同学朋友,尤其是对学术有真正志趣追求的男生,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弃了读博,暂时放弃了他们所热爱的学术。昨天,我又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同学很意外地告诉我,他要去上海做律师了,但在我们同学眼中,他就是为了“当教授”而生的。挂了电话,仔细想想,其实也无可厚非,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理想,很多时候,对于普通人,相比于兴趣,唯有生活更为重要。在生活中,每一个放弃读博的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无可替代的理由。这么多年看过来,我觉得有这样七个理由让那些当年在校园里志气满满的少年慢慢认识到,相比于诗与远方,更需要先端稳油盐茶汤。01缺钱,可能排在第一位要读博的人,一般都25往上了。家里的父母也多在50-60之间,这个年纪的人,正从中年走向老年,经历着特别大的生理和社会变化,很多时候,父母的父母还健在,也都七老八十了。虽然父母嘴上没催着你赶紧工作挣钱,但是面对拿着微薄工资的父母,尤其是通过劳动力挣钱的,不知从何时起,内心就多了沉甸甸的愧疚。从考上名牌大学,一举成为“光耀门楣”的荣誉,到六七年之后的人生路口,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家庭的负担,这种负担可能会持续好几年。想到这里,很多人明白“这一步真得小心”。可能有人会说,博士基本上不再需要家庭承担费用,但对于文科博士而言,奖助学金也仅仅是学生水准的温饱。02年龄,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神童,或者说资质本来就不好。假设你高考补习一年,考研二战一年,当你准备读博时,即将迎来27岁生日了。27岁是个什么概念,你爷爷27岁时,你爸爸兄弟姊妹五个都齐了;你爸27岁时,你也会下地走路了;你27岁时,你会时不时地收到各类同龄人结婚的请柬。读博?意味着31岁左右才能走出校门,你不敢想象,那时候同龄人的人生已经翻到哪一章了,但是毫无疑问,你自己肯定明白自己停在哪一章。虽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单身贵族不着急”“更有师兄师姐带着孩子参加毕业典礼”,但是你真不着急吗?你不急,自然有人替你着急。再说一句可能很多女生尤其是女生家长担心的问题,25岁左右最芳华的人生是不是一定要选择在象牙塔里做实验,写论文,恐怕很多人有不同的想法。03学历,会遭遇通货膨胀吗花三四年时间去读博,还是花三四年时间在工作中提升,究竟哪一种方式对长远发展更有利?看上去这有点“精致的利己主义”,因为有一部分人为了学术事业而读博,而另外当然还有一部分为了升职加薪而读博。那么对于后者而言,自然要算好总账。现在,博士已经很多了,三四年之间,又要新增20万博士,还不包括那些海归,我还能通过博士实现“事业起飞第一步”吗?转念一想,我不读,会有别人去读,如果博士学历已经被通胀而“不值钱”了,那么不读,是不是意味着职业起步更加艰难呢?面对这样无休止的纠结,旁观者很难帮衬着去判断,说一句:随心所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无疑像开水冲酱油,不咸不淡,于事无补,因为没有这么简单的选择。当然,再复杂的模型和公式,也可能同样是开水冲酱油,闻着香,喝起来没有味道。04越来越高的毕业要求是拦路虎按道理,对博士生本就应该严格要求。但是我们的严格要求主要体现在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上,毕业之前必须先发几篇核心期刊文章,很多双一流高校对“核心”的外延限定得更为严格。考上博士,能不能毕业,这是很多学生心中的拨浪鼓,一直在摇个不停。不是大部分学生不够努力,而是我们的核心期刊版面实在太有限。讲师评副教授、副教授评教授,评奖争优,教授还要保持岗位绩效,象牙塔里的哪一个人不为论文发愁?当然,已经到了塔顶的人除外。那么多副教授的文章都还没发,凭什么给博士生发呢?对于社会科学来说,博士生要想在文章质量上取胜则更难,阅读、经验、理解及技巧的匮乏,使得绝大多数学生要想在文章质量上把那些副教授比下去,基本不太可能。这一点,自然科学领域则多了一些可能,这是学科属性和研究路径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经常看见一些理工科的硕博生甚至本科生就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文章。当然,这跟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有很大关系,我们的自然科学基本上能够跟西方处在一个话语体系里,因此国内一流高校的理科生基本上也都被要求在国际外文杂志上发文,而国内外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与现实鸿沟,就连顶级教授也很少发外文刊物,当然国际方向的学科除外。05联系不上一个好导师为什么说高考是一场很公平的考试?那是因为涉及的人多,一旦聚焦则变得非常透明。相对于1000万高考生,每年考博的可能也就二三十万,这个群体自然被社会关注的要少。而且,为了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博士招生过程往往以博士生导师组起主要作用。尤其是申请制普遍实行以后,很多院校简化或弱化了统一笔试的权重,加大了面试的分量。因此,在面试之前先混个“脸熟”则显得尤为重要。今年这个老师带不带博士?带,但是教务处处长已经打过招呼了,他侄子今年想考这个方向的博士。有人说,高校因为人员类型单一,所以人际关系单纯。这句话究竟该怎么理解?高校因为相对封闭且独立,而在这样一个系统里更多的是熟人社会,尤其是那种单一学科强大的专业院校,或者规模比较小的地方院校。同心圆式的振动会触及这个地方的每一个角落。有时候一个名额,会接到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招呼”,那最后就看谁的“招呼”更有力了。所以,当热门学科,优秀师资的门下全被“招呼”占满了的时候,你似乎不甘心,同时也担心拜在一些“闲云野鹤”的门下,能融入这个圈子吗?06没有资源进入圈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细菌还分菌群呢!上面说了,选一个“厉害”导师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把你带进圈子。这个圈子很重要,只有你有了这个圈子的“味道”,才能立足,就好像人身上必须要有某类细菌一样才能消化食物。人靠衣裳马靠鞍,圈子可以抬高你,可以庇护你。所以,很多论文下面挂着三五个基金项目,作者下面写着两三个单位,学院+学会+研究中心,从实体到非实体,从团体到个体,每一个人都在努力让自己进入更多的圈子,让自己与学术世界有更多的交集。俗话说得好,你知道哪片云彩有雨?如果能因为一些共同的身份、标签,而得到大佬的认同,哪怕是同情,也是好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不得不卑微地一步步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因为你不是学二代、学三代,学二代不需要资源,因为他本身就是别人的资源,校长、院长的孩子本科就可以发人民日报、红旗文稿,所以遇到一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导师可能是你进入圈子唯一的希望。07因为爱情从本科到硕士毕业,好几年的恋爱长跑,是不是也应该为对方“正名”。对于女生家长而言,除非认定男生是绩优股,或巨大潜力股,谁会同意让自己的女儿工作着养自己的博士生老公?虽然刚开始工作不能给自己的女票提供“奶油蛋糕”,但是提供普通“面包”可能是作为伴侣的生活责任吧。绝大多数人应该都有理想,但是当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孩子为你放弃了回到父母身边的理想,我想,男生油然而生的保护感涌上心头的一瞬间会暂时熄灭自己的理想。作者:DF

伦勃朗

读博士还有意义吗?有人说读博士浪费时间,看看大家的经历

读博士还有意义吗?有人说读博士浪费时间,下面一起看看大家的经历吧。网友一: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央企工作了两年,然后考博读博,那时离开的时候,我记得直属领导说,我是想读更好的学校,我想读博士,确实不错,我不知道读完后能不能做更好的工作,我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是我确实得读博。读了也许会后悔三、五年,但不读的话会后悔一辈子,多年后,我没有试过,所以放弃了可能性,我真的会后悔一辈子。网友二:总之,你今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职务,以及读博能满足你工作的要求吗?现在,80名博士进入大学,从事教育和研究,有些博士可能只是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在大学里给学生上课,有些博士是科学研究的助理型,只教学生在大学里做实验,有些博士属于科学研究型,在大学里几乎不上课,没有学费,当然,更多的学生会听课,或者进行科学研究,如果想做大学工作的话,请在大学里当老师,必须读博士。网友三:有些专业或有些职位只有读博士才有机会,比如医学,现在好的医院也只有博士,如果是专攻医学的话,成绩也很好,将来想进一家像样的大医院,需要博士学位,但是,几个专业专业的本科足够了,我想成为一名程序员,例如计算机专业毕业,本科就足够了,然后请不要读博士,我觉得读完后大家都不需要你。网友四:从普通家庭出生到高中毕业一共18岁,各种费用每年1万元,一共18万元,大学四年,每年1.5万元,一共6万元,硕士学位是六年,每年两万元,一共12万元,一共36万元,考虑现在的物价,让孩子的博士毕业的话,是40万左右。##&&image&#从经济上计算,其他人大学毕业已经赚了六年的钱,每年赚5万元,一共30万元,这样计算的话,读博士是不是损失了70万?大家怎么看?还有留言。

叶月

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考了,你就知道有多难了!

相信很多大学生都曾经有过读博的想法,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博士是我国当前最高的学历,其所蕴藏的含金量和价值促使我们每一个大学生去追赶,希望自己能够博士学历,但是当我们真正的了解了博士之后,更多的大学生反而放弃了读博的想法,这或许才是博士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吧!那么,为什么常听到有人说,考博士容易,读博士难呢?没错,对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读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这都是极为错误的观念,因为不管是考博士还是读博士都难,这是博士的最具特色的符号。一方面是考博很难的,不要相信所谓的“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样的言论,如果你是一位想考博的硕士研究生,只要你稍微的了解了985高校或者是211高校每年的博士报名情况、录取情况以及名额情况后,你才会发现博士很难考。因为现在通过申请-考核的读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其对于申请的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求其在读研发表两篇到三篇的核心期刊论文,而这是很难硕士研究生所难以满足的,因此会有很多学生参加统考,可是每年博导手上的名额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数的名额都是给了申请-考核的学生,所以参加统考也难,并且很多考博的血生因为英语水平不给力,也被淘汰。另一方面,读博也难,毕业更难。几乎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因为博士难毕业便放弃了读博,这是很无奈的事情,但又是事实。而之所以博士难毕业,是因为想顺利、及时的毕业,需要你在三年期间能够拿出过硬的科研成果,需要你发表足够完美的学术论文,需要你能够有极大的创新成果,需要你能够在自己所研究领域内有最新的认识。而正是因为这样的高要求导致很多硕士研究生放弃了读博,毕竟这需要极大的抗压能力,需要很强的悟性,因为这是在真正的在做研究,这是要真正出成果的。当然,尽管博士难毕业,很难考,但是每年依然会有很多学生去攻读博士,根本原因就是博士毕业后能够给自己带来足够多的福利,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加有保障的生活,而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总之,考博难,难毕业,这是博士的基本特征,但是如果你真正的想读博士,那么你或许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在,争取顺利的拿到博士的名额,并且在读博期间有一定的成果,能够顺利毕业。

不亦难乎

对科研有兴趣,读研时发3篇SCI,但我最后还是放弃了读博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一无是处今年,国家对硕士又扩招了,很多人开始慌了,难道硕士也要越来越不“值钱”了吗?现在本科毕业之后,又有一大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这其中有想继续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的,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纯粹是为了提高学历。当初选择直博的人目标很明确,直接读完博士。那么还有一部分人,硕士期间没有转为博士,处境很尴尬,硕士毕业之后到底继续读博还是去工作?笔者是一名毕业生,在硕士期间也是尽心尽力,完成了3篇SCI论文。之前也是对科研充满兴趣,一心想要读博,由于英语成绩不够不能选择转博,所以只能考虑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去读普博。但是,在临近毕业,仔细思考和选择之后,发现自己对于研究并没有特别执着,所以我放弃了读博,而是去选择工作。我的心路历程应该和很多人一样,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一一剖析,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当然了,我也呼吁那些励志在科研路上有所建树的人,一定坚持自己的梦想,继续深造!一、普博学制问题以前普博学制一般是3年,但是近年来很多学校普遍改了,原则上普博的学制为4年起。下图是2020年西湖大学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招生简章上说明的学制。假如硕士毕业之后,继续攻读博士,顺利毕业的话也得4年,算下来比那些读直博的人多了两年时间,而我们通过身边的博士也了解到,大多数博士是很难按时毕业的,所以说学制时长上成为了压力。俗话说“三十而立”,从本科开始到博士结束,十多年时间用完了,年龄也是接近30甚至超过,这也是广大博士生承受的一个压力。所以在读博之前需要预判今后的发展,对自己的人生做好长远的规划。二、博士收入问题博士在读期间,补助收入也是比较低的。博士的收入主要由学校补助和导师补助构成,全国高校一般平均在4000左右。很多博士生在读期间主要是帮助导师做项目,实验室搞科研,很难接触其他的,所以广大的博士生并没有额外的收入。遇到比较抠门的导师,收入可能更惨,那么也就是说在博士读完之后,几乎是没有任何余额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之后的住房等等一系列的压力。此外,我们也关注到一个现象,很多单位除了一些特殊的岗位,对于招收博士和硕士的工资待遇差别不大(不包括一些特殊专业)。那么,在硕士毕业之后,找到一个较好的工作,努力发展,相信收获会更大。三、博士毕业出路很多人之前的想法是博士毕业之后去高校,第一个问题:985、211等较好的高校对于博士招收条件较为苛刻,不仅要求具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一般还需要有博士后和海外经历,那么博士毕业之后还需要继续历练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第二个问题:2020年是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后一年,从之前的文件中获悉,高校可能取消事业编制,采取合同聘用制度,这也是一个闹的沸沸扬扬的话题,那么对于之前规划想要进入高校获得“铁饭碗”工作的博士们,是一个晴天霹雳。所以需要重新对自己的人生路进行规划。除了进入高校,那么还有进入公司,我们之前也提到了,对于某些专业,硕士和博士待遇没有多少差别,那么在读博没有接触社会的这几年,那些很早就进入工作的硕士生已经很了解规则了,所以所得不偿失。最后就是博士创业,有很小一部分人选择这个出路,成功者寥寥无几。 总之,在硕士毕业之前,需要深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与命运,但是一个选择可能会有不同的人生,说的俗气一点,我们需要选择哪个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当然了,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成就最好的生活是最终的目的。

望之畅然

高校教师要不要辞职读博?别,劝你三思!

问:本人目前在东部一所一本院校工作,从事经济类专业课方面的教学,挺喜欢目前的工作状态。2019年考上了北京一所知名财经类院校的经济学类博士,但是需要调档案,学校规定档案一走,人就辞职。本人今年34岁男,小孩马上面临上学,爱人工作较忙,不能接送孩子,老人倒是可以来帮忙,但是四年失去收入会面临极大的经济压力,还有每月2400房贷需要还,目前住着学校提供的周转房,老人不能给经济上的支撑。考博院校的知名度较高,导师人也挺好,如果放弃着实可惜,且在高校没有博士学位,总觉得难以抬头,且发展必定受阻。但是如果去读,没有了工作和收入,可以预见将会面临巨大的经济、心理方面的压力。34岁男应该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此时全职读书,总感觉有点对不住家人,爱人倒没有什么意见,无论我做什么决定她都支持。想过明年再考在职的,但是名额变得越来越少,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长远考虑,读博是好事,但眼前的困难就摆在眼前,内心无比纠结,真是难以选择,不知道何去何从,恳请给些建议,谢谢~答:针对您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别轻率下决定,三思而后行。在下决定之前,你要思考好以下这几个问题:1、读博四年后能否顺利毕业,毕业后就业形势会有什么变化?2、你对未来职业的规划是什么?博士毕业后是否还想进高校?3、读博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能否支持你进入更理想的高校?4、目前的情况专心走学术路线天花板在哪里?副高就没法上去了么?有没有可能保持目前工作进度的同时努力一下重要学术成果?5、如果仅仅是想拿学位的话,读在职博士是不是更合适?另外,以你现在的情况辞职读博,还会出现以下三个问题。1、年龄问题34岁了辞职读博士年龄也是个硬伤,博士毕业差不多38岁了,估计大部分高校都去不了。目前高校和公务员招聘都有35岁的限制,外加你博士毕业也没法申请青年基金了,最后别丢了西瓜捡了芝麻。2、未来发展的限制目前你的爱人工作稳定了,孩子马上上学,学校也基本稳定。如果你去北京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就算您读的院校的知名度很高,导师也很牛,你也很强,能拿到北京户口在北京扎根,也会涉及到爱人工作调转,孩子入学学区等问题。如果毕业不留北京,再回到原来城市或到其他城市找工作,谁能保证一定会比你现在的发展情更好呢?3、博士毕业后未必还能获得你目前的岗位现在高校的招聘条件不知您了解多少,现在对于高校教职员工的文凭真的是越来越苛刻,普通的高校不仅要求求职者有博士学历,还要求有海外留学经历。所以,四年之后,就算您博士毕业也不一定能够再获得同样的岗位了。现在大多数老牌高校是不差人的,甚至因为生源减少,既有教职工的薪资都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非重要的人员少一个算一个。尤其在博士博士后越来越不值钱的今天,高校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走一个硕士马上就有一个博士来填补,走一个国内博士马上就有一个海归博士。现在高校教师圈流行这样一句话:出校容易,进校难。也就是说你在高校想辞职很容易,但再次进校就很难了。说实话,您现在的工作状态其实是很多目前在读博士生追求的,我身边儿的很多读博的朋友都是在努力发文章,希望毕业后能够进高校当老师,过上安稳的生活。不过,话又说回来,您现在的生活虽然是别人想要的,可能未必是您自己想要的,每个人的生活追求不同,这要看您自己的选择。其实这种事儿,您和爱人和父母达成一致就行了,选择了就别后悔。就您的这个问题,我刚才咨询了一些读博的朋友,有朋友建议您跟单位协商一下能否签个协议,协议保留目前的岗位,可停发相应绩效,毕业后可回来继续工作。朋友也面临过这种情况,他跟学校签了协议,学校可以为他继续留编,但工资冻结了,没有绩效,公积金其他照旧。高校教师要不要辞职读博?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来源丨微信公众号:在职研微厅 )

意也

那个从国企辞职读博,还把自己搞延毕的大龄博士,后来怎么样了?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土豆西红柿延迟毕业一直是一个令人恐惧的事情。一般而言,不能按时毕业首先就可能要面临宿舍不能住,补贴不再有,工作不能签这类打乱生活节奏的问题。更深层的,还会面临精神上的折磨,比如对未来的恐惧,前途的迷茫,更有甚者会对自己全盘否定做出极端行为。 那么延毕这种情况大概都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能如何去避免这类事故的产生呢。今天刚收到导师告知我可以毕业的邮件心中万分感慨,决定把自己博士这几年走的弯路写下来供学弟学妹引以为戒。和大多数人一样,我高考时候对专业并没有什么了解,每个专业都对应什么研究,什么类型的工作自然也没有概念。当时也没有知乎、微信公号这样的平台提供信息。我报考了和父母工作相关的一个专业,本科在一所普通内陆985,毕业后,在父母的建议和帮助下进了一家国企,工资还可以,当时房价远没有现在这么高,一年之后在老家的省会买了房子。可能是生活安顿好了之后,人就想更高的追求吧,由于当初这个专业是自己跟着父母的轨迹选的,并没什么太大的兴趣可言,于是我很自然地厌倦了当时的工作。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讲就是我那时候可以看到我60岁时候的样子,于是辞职考研,以为提升一下学历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更有兴趣的事情。现在回头看来这个决定很糟糕,大部分情况下工作是否有趣和学历没什么关系,这是由选择的专业决定的。我们当时一起入职的朋友有一两个已经升职到了更高的级别,其他人大部分也都成为独当一面的部门leader,而我现在?恐怕连这家公司的面试机会都拿不到了。当然,这都是事后诸葛亮了。 我当时考上了另一所东部地区985,还是原来的专业。研究生录取通知下来之后就决定要出国读博,所以在入学之前就开始准备语言考试。我运气不错,研究生导师对我很好,在他的指导下发了三篇在领域内还不错的SCI,之后拿到了csc资格也就顺利出国了。其实到那时为止一切都还是很顺利的,倒霉的事情在我出国之后就开始接连上演。出国的第一年主要就是上课,坦白地说,那一年我可以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初到国外,满是新奇,课余时间就会出去玩,四处走走,有时候还会去别的国家看看。现在想想,我那时有点没心没肺,第一年从来没有思考过以后的规划框架,也没有认真学习过什么新知识。现在回想,主要还是因为观念没有转变,当时觉得博士就是在读一个硕士的感觉。如果早知道日后会有这么多麻烦,也就不会如此放纵了。再一个也是由于我从小家庭条件还可以,谈不上富裕,但是至少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经济上的压力。因此也就没想过要抓紧毕业出去工作,虽然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也是一个不错的心态,但是这东西和浑浑噩噩可能就一步之遥。很遗憾,当时我由于见识的问题,没有预料到暴雨将至,自然也就没有未雨绸缪。 第二年开始了研究生涯,这时候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我过去所做的研究和导师的方向不是很匹配。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发生,国外的学院规模一般都比国内小很多。一个专业可能一共也就几十个教授,那么显然有时候不能包含我们国内的每一个二级学科的全部子方向。我当时在国内主要是做试验,整理数据,分析结果那种模式。但是到这边偏向了数学模型,然而过去并没有在这个方向上有什么积累,自己探索的过程也走了许多弯路。更糟糕的是,这边的导师似乎没有什么学术追求,对教研室比较放羊不做太多指导,之前说过,我当时自控能力不太强,每每都是轮到组会发表之前才匆忙赶一些汇报内容,所以就蹉跎了好多时光。现在看来,对于绝大部分理工科专业来说,数理基础都是万物之源。越基础的东西越有迁移力,可惜当时我并没有这份觉悟,甚至觉得那些基础知识不够前沿。见识短浅,只知道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东西。如果当时把基本功做扎实一点,就算之后进不了高校,找个金融岗“发财”也还有那么点希望的。所以,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们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做好基本功,无论将来读不读博士。我们很难预测未来哪些东西会大火,专业这件事情很不好说,大家如果读到博士那就是十年左右,这么长的时间线还是很难预测的。比如我高考那会儿,清华建筑的分数最高,而电子,计算机的分数就比较中游。然而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同志们早已站在风口,而建院毕业的朋友就相对辛苦了。所以风口在哪里我们不好预测,但是打好基础肯定是有助于抓住之后发生的机会的。当时受困于这些问题,我每天上下求索却也找不到方法,而这种状态几乎一直持续到毕业。这边和国内大课题组的模式很不相同,每个导师都相对比较独立,学生也其实得不到太多的指导。和硕导的春风化雨很不一样,这里说句题外话,我现在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国内的导师抢一作还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因为国内的确有些情况下论文的idea是老师给的,学生只是去把他实现了。然而到这边,我这个心态用了好久才转变过来。很遗憾,当心态转变过来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后来就自然而然地延期了。很感谢父母的支持,让我不用为了生活来源而操心,这就比很多延毕的同学强很多了,也正是这份支持让我最终得以顺利毕业。俗话说穷则思变,看到别人都开始收尾毕业论文准备答辩而我一篇文章都没有的时候,我也就放弃了原先非顶刊不发的激进想法(别笑)。非常感谢当时一个中国人博后师兄,他带着我发出了第一篇论文,虽然期刊的level不高,但是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在跟着师兄做事情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一些研究的技巧。现在想来,其实大家的智商没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很难比别人聪明多少,但是也请不要太自卑,我们也不比别人笨多少。如果别人一年能发五篇你只能发三篇,可能是因为你不够努力或者没他聪明,但是如果别人一年发五篇你一篇都发不出来,问题就一定出现在方法论上,多看看别人的研究,多沟通,多反思,不要闭门造车,这很关键。很多时候真的可能发生一语点醒梦中人的事情。所以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就是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太执迷于自己的研究,更不要屏蔽别人的建议。我当时盲目地觉得自己的研究很厉害,方法完美无瑕,但其实是走进了死胡同,花费了多少个日夜多少次连着36甚至48个小时的实验却没能换来令人喜悦的结果。但是其实如果早点和师兄沟通,多出去参加会议交流交流,心态放平尊重别人的成果,想来路也不会走得这么坎坷。除了自身的问题,选导师也是一个重中之重。这一点其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很多朋友都被导师“坑过”。先谈谈我的导师,导师年近退休,人就比较佛系。在学术方面已经没有什么渴望,甚至志不在学经常去工业界social。有时候一两个月也没法和老师谈一次,组会更是有一个学期才开一次的情况。另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论文写完了导师能压一年才给反馈,我在这个教研室的七年多见过只见过两个按期毕业的同门,其他人都是延毕,只是时间长短不一。大家出来读博士,肯定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发展,如果遇见了一个不靠谱的导师就是划不来了,如果遇见了就应该拿出止损的果断而要每天以泪洗面怨天尤人。我当时一个师弟,清华的本科,就直接拿了硕士走人,现在在国内大厂享受福报,当时进去得早,到现在级别挺高了,年收入保守估计可能过百万了。另一个师弟家庭条件还不错,来了一年发现这边不对劲果断转去别的学院自费硕士,现在工作生活也是非常开心。而我应该是太理想主义,以为自己可以逆天改命,回国之后带动国家学界发展,请不要笑,我当时毕竟只是一个没怎么接触过社会的学生,之前的工作也只是每天两点一线接触什么社会。现在想想也就明白了其实如果跟错了导师或者选错的方向,大概率就是用青春去做一些试错性研究,这个过程中积累的东西对个人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回国也只能爆笑祖国了。如今我已经年过35,超出了很多学校的招聘年龄,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好的成果。现在自然开始尝试拥抱现实转而以赚钱养家为人生首要任务。兜兜转转之后在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高校找了一个带编制的工位,回国之后要收拾好自己开始新的旅程。读博有时候就是一场用青春做赌注的博弈,最后胜出的人其实并不多,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自揭过往来劝退后来者。当然,我觉得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只是建议大家在有理想的同时也先看清社会,搞清楚什么样的事情自己能做好,社会也需要,然后再去做。有时候做事情的快慢也不太重要,但是方向一定要选好。 祝大家都有一个好结局。

奖学金

读完博士,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原文以 What not to do in graate school 为标题发布在《自然》期刊原文作者:Buddini Karawdeniya读博路上,过来人的6条血泪教训。我的博士项目是在在南金斯敦罗德岛大学Dwyer实验室研究分析传感器,在这期间我犯了很多错误——其中一些成为了宝贵的经验。若你是在读或即将入学的研究生,这里有6条博士避坑建议。1. 切莫与他人比较我遇到许多科研人员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备感压力和失望。但事实上,每个研究领域,每个博士项目,每个研究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领域可能数十年才会有值得发表的突破性发现;而有的领域发表论文则会相对容易。读博第三年,我开始担心,自己似乎要花费比其他人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研究项目并发表论文。我的确花了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才完成博士项目,但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我的一项重点项目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通讯》上,另外几个项目也产出了十来篇论文和两项专利。不要事事与周围人比较,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在错误中成长,提高学习工作效率。2. 切莫盲目相信你的数据博士期间我学会了质疑自己的数据。面对数据的时候想想哪个环节可能出错——尤其是哪里看着奇怪或者异常的时候。我曾经设计过一款用激光检测微量化学物质的传感器。有一天,实验信号看起来非常棒:激光功率一直上调至最高而不是我平时惯用的设置,而且激光功率越高,信号强度越大。虽然这个结果看起来非常好,但最终结果却证明设备显著高估了传感性能,因此产生了大量无用的数据。随时注意样品污染、标注错误或仪器校准错误等问题。不要盲目相信数据,即便它们是你亲自做实验获得的。3. 切莫独自苦恼读博并非易事。失败更是家常便饭。遇到问题不要独自苦恼,向经验更丰富的人,比如高资历同事、博士后或者导师寻求帮助和建议。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一次,我更换了一种自然多糖的供应商,结果却和预期的不一样。经过几天反复实验,我非常困惑:明明是同一种多糖,为什么信号不同呢?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咨询导师的时候,他提出了一种我未曾想到的技术,帮助我发现了信号不一致背后的多糖成分的差异。4. 切莫沉迷工作我们都对最新的实验数据充满期待,因此常常会连续熬夜或周末加班就为获得完整结果。有一次,我和另一位同事尝试了各种工具方法,却仍无法确定我们的纳米传感器是否正常运作。绝望中,我们暂时放下手头的任务,进行了休息调整。休息有助于整理思路:短暂休息之后,我们重新恢复了精力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长时间不间断地工作容易造成思维局限和精力耗竭。必要的时候,暂时放下手头工作,休息调整,然后重新开始。5. 切莫随意乱丢研究记录像大多数研究生一样,我用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进程和结果。这种方法适合短期工作,但并不适合庞大的博士项目(特别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研究内容时)。保存好清楚的实验记录,利用Excel表格和Word文档定期更新实验日志。建一个详细的附录,加上链接,链接到相应的文件夹——待发表的数据、分析结果和图片。当我博士毕业时,我一共写完了19本实验室笔记本,如果没有Excel表格、附录和索引,我肯定会迷失在茫茫数据中。从项目一开始就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免得到头来大海捞针。6. 切莫执着于一次失败放弃一个自己长期为之努力的实验或理论很痛苦,但知道何时该改变方向对于博士项目的顺利推进至关重要。我读研究生的第一个项目并未成功,当时我已经辛辛苦苦做了18个月,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说老实话我心里非常失望。但后来和我的导师进行沟通后,我转而开始另一个项目。学会如何“缩短失败周期”,才能将时间投入到有望带来巨大成功的项目上。学会快速调整的我最终发表了多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也获得了多个研究奖项和奖学金。Naturedoi: 10.1038/d41586-019-02255-7

廉刿雕琢

给你50万让你放弃清华大学读博,你愿意吗?

今天这个话题的引出,其实是很多家长在后台都咨询过我的一个问题——就业已经不错的情况下,还要不要继续读个博士学位?怀着这种愿望的家庭小孩,要么是普通本科-985/211研究生这样的背景,也有一直就是985背景,家长和学生对是否继续读博有点犹豫不决。为什么会犹豫不决呢?主要有以下两个点。1、读博时间长。读博时间在国内一般是4年,4年时间相比那些读研就出来,或者本科就工作的同学来说,社会经验就会落下一大截。更关键的是,很多家长比价担心孩子结婚的终生大事。一般读完博都近30左右,对女生而言,结婚就面临很大的实际问题,找同级的博士吧,男方可能会挑小一点的本科生;找比自己低的本科生吧,又觉得言语沟通上面会存在问题,并且对姐弟恋也不太放心。请点击那么,读博时间长难道仅仅对女生有妨害吗?NO!读博时间长,对男生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忍受同期毕业人结婚、薪资上面带来的影响。人是社会性动物,会互相比较。2、生活压力大。读博4年,很多人会羞于继续像家里要生活费,因为父母年纪也大了。那么,读博期间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和每个月的生活补贴,会过得舒服吗?如果你是一名文科领域的博士,每月到手的生活费可能刚好维持伙食和平时生活用品的开支。如果稍微买手机之类的,就会捉襟见肘。如果你是工科领域的博士,那么生活会舒适很多,譬如像浙江大学工科专业每月到手有4000左右,虽然比不上社会上就业的同龄人,但是和学校其它博士比,就要过得好很多。读博期间,眼瞅着高房价和自己微薄的收入,还有论文的压力,不知道毕业会不会延期。博士毕竟在很小的圈子里做科研,长期的压力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形成抑郁的心理,所以我们看到之前斯坦福那么有名的高校也有博士生压力太大而跳楼的例子。那么,如果我们不逃避读博期间的压力,设想一下,四年给你50万让你选择放弃清华读博,你会答应吗?对我们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怎么选,性价比才最高呢?首先,如果你是马克思、历史等等专业,最好的出路是进高校和政府单位,这样的专业,即使给你50万,也不能要。必须读博,这样的选择性价比最高。如果你不是冷门文科,是管理科学等专业,那么,一般我建议你读完硕士即可。读研出来工作,对于这些专业最好。最后,如果你是传统工科专业,我的建议是本科即可。特别是像现在的计算机。只要不是政府单位,在名企,还是以你的实力来评断你的等级,而不是靠学历。除非你的理想是进大学、进政府单位,一般而言你参考我上面的建议是不会错的。结语:一边是50万,一边是清华大学读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相信看了我上面的分析,各位同学和一些家长自己也会在心里有了参考。对刚刚参加高考完的同学,我想告诉你们,选择一个合适的专业,将会在后面的很长时间里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计划长远,听取一下过来人的建议。如果对科研比较感兴趣,自己也能静得下来,那么在#2020高考志愿填报#的时候,尽量选择基础专业,譬如生物、物理、数学等基础专业,会在后面的读博生涯中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