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想要做好用户调研,你要学会这九种定量用户研究的方法非君子也

想要做好用户调研,你要学会这九种定量用户研究的方法

当你需要关于自己产品的用户体验数据时,然而,你却不知道从哪里获取?那么首先,你需要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些当下最流行的定量研究方法。许多用户体验专家倾向于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定性的研究方法要比定量的研究方法更容易操作和节约成本。其实,他们忽略了与定量分析联系紧密的大样本量以及数据统计的巨大前景。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也就错了!定量的研究方法是任何有经验的UX研究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定量用户研究的方法允许你做以下事情:用一个数值来表示你产品的可用性。数值有时比质量检测的结果和视频更有说服力(特别是当你试图说服像高管这样的人)时。比较不同的设计(比如,你的产品的新旧版本,或者是你的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并且确定你观察到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是随机的。改进用户体验权衡决策。比如,如果预期的设计改进成本很高,那么它值得做吗?如果你已经想到这种改变会提高可用性,那么定量研究方法可以帮助你验证重新设计是否值得。将用户体验的改进与企业目标以及关键绩效指标结合起来(从而证明你的投资回报并且证明你的用户体验团队存在的价值)。这篇文章可以让你清楚的知道,用户研究的第一步是:确定要使用哪种定量的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当下最流行的定量研究方法:定量可用性测试(基本测试)网站分析(或APP分析)A/B测试或者多变量测试卡片分类法树状测试调研或者问卷调查聚类定性评价满意度调研眼动测试以上每种方法都会产生有价值的定量数据,但是这些方法在收集的数据类型以及所需的资源和工作量方面差别很大。一、九种定量用户研究方法概述本文列出了这些方法最常见的示例,并对每种方法的成本和难度进行了评估。与其它任何研究方法一样,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可以适用各种不同的需求。根据具体情况,你的成本和困难可能与我们的粗略估计有所不同。此外,你应该意识到,这些方法中的每一种都需要不同的最小样本量来确定统计的意义。1.定量可用性测试(基本测试):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跟踪可用性;与竞争对手比较。成本:中等收集难度:中等分析难度:中等方法类型:行为(用户做了什么?)使用的情境:基于任务尽管不常用,但是,定量可用性测试(有时也称为可用性基准测试)与定性可用性测试其实非常相似:两种方法都要求用户使用产品去执行实际的任务。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定性可用性测试优先考虑如何观察用户行为,比如,识别可用性问题。相比之下,定量可用性测试的重点则是收集数据指标,比如任务时间或者成功率。一旦你收集了相对较大的样本量(大约35个或者更多),你就可以使用它们来跟踪产品的可用性,或者将其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可用性进行比较。如果在产品的迭代过程中,你一直追踪着一些产品的可用性指标,那么你就可以创建一张类似这样的趋势图。这种类型的信息可以帮助你持续关注产品的用户体验,并确保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改进。你所选择的可用性测试的类型(现场测试、远程引导测试或远程无引导测试)将对成本产生影响,并且难以与此方法相关联。由于定量和定性可用性研究的目标不同,测试的结构和进行的任务也需要有所不同。2.网站分析(或者APP分析):用途:发现问题或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监测性能。成本:低收集难度:低分析难度:高方法类型:行为(用户做了什么?)使用情境:现场分析数据,描述了用户使用线上产品的各种操作行为,比如,他们去了哪里,点击了什么,使用了什么功能,他们从哪里来以及到哪里去。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做各种各样的用户体验活动。特别是,它可以帮助你监测各种内容、UI或产品功能,并识别哪些不能正常运行。3.A/B测试或者多变量测试:用途:对比两种设计方案成本:低收集难度:低分析难度:低方法类型:行为(用户做了什么?)使用情境:现场虽然,你可以使用分析指标来监控产品的性能(如上所述),但你也可以创建一些实验,来检测不同的UI设计,然后,通过A/B测试或多变量测试来改变这些指标。在A/B测试中,团队需要创建同一界面的两个不同的最新版本,然后将每个版本展示给不同的用户,用来确定哪个版本的性能更好。例如,你可以创建同一个操作按钮标签的两个版本:“获得定价”或“学习更多”。然后,你就可以跟踪统计两个版本中按钮的点击次数。多变量测试的操作方式也是类似的,但是,它与A/B测试不同的是:多变量测试需要同时测试多个不同的设计元素(例如,测试可能涉及不同的按钮标签、排版和页面上的位置)。这两个基于分析的实验,对于决定同一个设计的不同变体非常有用,并且可以结束团队关于哪个版本最好的争论。A/B测试是将网站流量(用户)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导入到A方案,另一部分则导入到B方案。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缺点是:它经常会被滥用。有些团队没有尽可能长时间地运行测试,收集不到足够的样本,就匆忙的下了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失败的风险很大。4.卡片分类法:用途:确定信息架构的标签和结构成本:低收集难度:低分析难度:中方法类型:态度(用户说了什么?)使用情境:不使用产品在卡片分类研究中,参与者会拿到一些内容项(有时是写在索引卡上的),并要求以一种对他们有意义的方式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组和标注。这个测试既可以亲自进行,也可以使用物理卡片或者使用类似于OptimalSort这样的卡片排序平台进行远程测试。当卡片排序测试是亲自进行时,用户对物理卡片进行排序和分类,每张卡片都包含了它所代表的内容的描述。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有机会了解用户的心理模型。他们使用什么术语?他们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组合在一起的?对创建类似分组的参与者的百分比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哪种分类方法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是可以理解的。5.树状测试:用途:评估信息架构的层次结构成本:低收集难度:低分析难度:中方法类型:行为(用户做了什么?)使用情境:基于任务而不是使用产品在树状测试中,会让参与者尝试使用网站的分类结构来完成任务。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一种评估界面信息架构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界面上的其它信息区分开来。例如,假设你的产品是一个宠物用品网站,而这是它顶层的层次结构。网站信息层次结构的显示可能看起来是这样的,树状测试要求参与者在这样的层次结构中找到一个特定的条目(例如,项圈),他们首先看到的只是顶层的分类(例如,狗狗、猫咪、小鸟等)。一旦他们做出一个选择(例如,狗狗),就会看到自己选择相应选项的子类别。你可以要求你的参与者在一个任务中找到狗项圈。对树状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将显示人们是否能够在信息层次结构中找到该项的正确路径,以及可以确定有多少参与者选择了错误的类别。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界面信息架构的结构、文案以及放置的位置是否符合用户的心理预期。6.调研或者问卷调查:用途:收集调研用户的态度和行为信息成本:低收集难度:低分析难度:低方法类型:态度(用户说了什么)使用情境:任何问卷调查是一种灵活的用户研究工具。你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试,比如,在一个实时网站、电子邮件或可用性测试之后进行简短的拦截调查。调研时可以同时获得定量和定性的数据,比如评分、多项选择题中的答案的比例,再加上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你甚至可以把对调查的定性回答转化为数字数据(参见下面的代码质量评论部分)。像这样的语义差别等级量表,每个单选按钮代表一个数值。被调研的用户可以选择:1.容易使用;5.难以使用;或选择介于两者之间的选项。对这个问题的平均回答来衡量你的应用程序在使用上的难易程度。你可以创建自己的自定义问卷,也可以使用其它已经建好的问卷模版(例如,系统可用性量表或网络推广者评分)。问卷的一个优点是:可以经常将你的调研结果与行业或竞争者的分数进行比较,看看你做得怎么样。即使你创建了自己的自定义问卷,也可以随时间的推移对自己产品平均分数进行追踪,来监控产品的改进情况。7.聚类定性评价:用途:确定定性数据中的重要主题成本:低分析难度:中收集难度:中分析类型:态度(用户说了什么?)使用情境:任何这种技术不是数据收集的方法,而是定性数据的分析方法,它包括根据共同主题对定性研究(例如日记研究、调查、焦点小组或访谈)的观察结果进行分组。如果你进行了大量的观察,你就可以计算出一个特定主题被提及的实际数量。例如,假设你做了一个日记本研究,让参与者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周都要报告他们使用产品的时间,目的是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背景,你可以算一下用户在工作、家中或外出的时候使用产品的比例。这种方法可以识别特定主题或情况的流行程度或频率,例如,用户抱怨的频率或UI问题。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从大量的定性信息中挖掘数值数据,但它可能耗时会非常长。8.满意度调研:用途:确定与你的产品或品牌相关的属性成本:低分析难度:低收集难度:低分析类型:态度(用户说了什么?)使用情境:基于任务定量可用性测试试图使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产品的质量,比如:审美情趣、品牌实力、语气等。这些研究可以根据你的研究问题进行定制,但这些方法通常会首先让参与者接触到产品(通过向他们展示静态图片或者要求他们使用现场产品或原型)。然后,要求用户通过从描述性的词语列表中选择一个来描述当前设计。如果你获取自身目标用户的样本量足够大,那么整体趋势就会显示出来。例如,你可能会有84%的受访者将此设计描述为“最新”。9.眼动研究:用途:确定哪些UI元素是分散注意力的、可发现的或可找到的成本:高分析难度:高收集难度:高分析类型:行为(用户做了什么?)使用情境:基于任务眼球追踪研究需要特殊设备来追踪用户的眼睛注意力轨迹,因为他们在界面间移动。当许多参与者(30个或更多)在同一个界面上执行相同的任务时,有意义的趋势就会出现,你可以清楚地看出页面的哪些元素会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眼动跟踪可以帮助你确定哪些界面和内容元素需要强调或者弱化,从而使用户能够轻松的实现他们的目标。眼球追踪软件可以使用聚合的凝视数据(用户在这里查看界面,用绿点表示)来创建各种可视化效果。进行眼球追踪研究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高度专业化、价格昂贵和不稳定的设备,这些设备需要大量的培训才能使用。二、选择一种方法(九种方法概况表)上表提供了上面讨论的研究方法的概况。三、从你的研究问题开始1.当你要确定使用哪种定量研究的方法时:首先,你得先确定你要研究的问题:你想知道什么?以上方法中有一些非常适合一般性的研究问题。例如:我们产品的可用性是如何随着时间变化的?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做得怎么样?我们的哪些问题对于产品的影响最大?我们该如何确定其优先级?对于这些类型的问题,你可能需要使用:定量的可用性测试、web分析或调查问卷。2.当你有一个想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时:以上方法中也会有好的方法来研究以下这些问题。例如:我们应该如何调整我们的全球导航分类?我们的大多数用户怎么看待我们的视觉设计?在dashboard中,我们应该使用这两种设计方案中的哪一种呢?对于这些研究问题,你可能需要使用:A/B测试,卡片分类,树状测试,编码定性评论法,满意度调研,或眼球追踪。然而,在这些建议的方法中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例如,由于安全或者技术原因,你的公司可能不会选择A/B测试的方法。如果是这样的话,你能做的就是发起一个面对面的可用性研究来对比两个原型。然而,这并不是定量可用性测试的典型应用,所以我在这里就不讨论它了。四、考虑研究成本在研究问题之后,选择研究方法的第二大影响因素是成本。这些方法在成本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实现该研究。你使用的工具,要求的参与者数量,以及研究人员花费的时间都将影响最终的成本。更复杂的是,许多团队的研究预算也有很大差异。再者,这里的成本估计是相对的。预算相对较低的团队可能需要依靠数据收集分析的方法,比如,使用远程可用性测试、在线卡片排序平台(如OptimalSort)、A/B测试以及网站分析(或APP分析)的方法。根据经验,面对面的方法(比如面对面的可用性测试,面对面的卡片排序)往往成本比较高,因为它们需要很多的研究人员和时间成本。此外,他们还要求外出和租赁专业设备。眼动测试应该是这里列出的最昂贵的方法了,只有那些拥有大量预算和专门的用研团队才会使用它。这张图显示了本文中讨论的定量研究方法的位置,即它们适合于研究问题(一般到特定)的不同维度级别。五、总结一旦你选择了一个方法,就要去了解和学习!结束之后,确保你能够按照你想要的方式和计划进行研究,并保证能得到对自身有用的结果。要注意的是:你不能只收集数据指标,不做任何统计分析就开始做决定。仅仅收集5个用户的评级响应是不够的,要取一个平均值,然后再继续。对于这里讨论的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建议最小样本量。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和确定统计的意义,你可能需要收集数据点的数量需要达到最小样本量才行。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能保证你的发现或者结论是正确的。不管你使用哪种方法,一定要把握好需要你研究相关统计学概念的时间,以及获取正确的最小样本量的成本。你要相信,这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困难,而你最终获取的定量数据一定是有价值的。原文作者:Kate Meyer原文链接:s/quantitative-user-research-methods/译文校对:不器#专栏作家#熊猫小生,,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高级交互设计师,UED负责人。关注互联网C端产品设计相关,擅长移动端产品交互设计,前沿设计风格探索,设计流程优化和管理,欢迎交流~本文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由译者提供

秀莹

用户调研做成了问卷调查?对不起,那你只能拿3K的薪资

“如何通过用户调研来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这个问题已成为产品人时刻在思考的问题之一,但多数人都没有将其彻底思考清楚,做用户调研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误区。比如——误区1:直接问用户想要什么,指望从用户调研中获得需求用户不会帮你想需求,只能帮你验证需求。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比用户更懂自家产品,想要从用户那里直接找到需求,是一种偷懒的行为。误区2:不给场景,直接问用户好不好用,会不会用直接问用户“这个功能好不好用?这个功能你会用吗?”是得不到真实的答案的,因为脱离了特定的场景,大概率上用户的答案是“还可以”“会用吧”。这对于你来说,毫无意义。误区3:把个体当做整体,以偏概全这个误区应该是最常见的了。如随便拉了几个用户发几份问卷调查,得出一些浅显的结论就完了,更有甚者把得出的结论算作整体的趋势来指导产品功能的上线。。。误区4:试图说服用户产品经理普遍有些自傲,认为自己做出的功能都挺牛的,如果听到了用户反对的声音,第一反应是说服用户。这个误区的产生是因为没有定义清楚调研的目的造成的。调研的目的应该是通过用户调研,发现用户的问题,验证产品的可行性,而不是推广产品。如果在用户调研过程中出现上述的误区,那么用户调研这件事对于你来说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你会被带有偏差的结论越带越偏,用户的真实需求也会离你远去,老板研发都会因产品上线不给力对你不再信任。如果你是个0-1岁的产品新人,也许会获得一些原谅,毕竟经验不足。但如果你已经在产品这行混了1年以上,还是做不好用户调研的话,可能就要思考下如何突破了。也许暂时你还找不到突破的抓手,所以我想借这篇文章分享给大家一些经验,希望可以让你当下获得一些启发。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要先定义清楚,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不清楚做用户调研的目的以及不知道做用户调研完整的流程。以下,我将详细展开——1.为什么要做用户调研?做工作要具备目标导向意识,即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对于用户调研来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研找到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在达成这个最终目的的过程中,又大概分为这4个层级:1)了解目标用户的使用场景2)了解目标用户在这个场景下使用产品的过程是怎样的3)根据1)+2)总结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4)再针对3),提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再进一步验证所以可以看到,我们做用户调研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想要验证的问题。很多产品人之所以会产生文章最开始说的误区,实际上,都是因为没有定义清楚调研的目的造成的。2.用户调研的完整流程中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一次完整的用户调研的流程一共包含6个要素,以下一一展开1)明确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在正式调研之前,建议大家先界定清楚调研的背景和目的。如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基于什么情况下发起的调研?是否必须通过用户调研来解决?希望通过用户调研,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只有定义清楚这些问题,才能明确调研目的,保证在调研过程中不会偏离轨道。2)确定用户调研的对象用户调研的对象不是随便拉几个用户发几份问卷调查就完了,你应该经过一步步的筛选,找到那部分能代替整体的人才行。那要如何筛选才能找到他们呢?这里提供给大家一个筛选漏斗,供大家参考:基于背景和目的,先挑出大量符合行为的用户;筛选出部分目标用户,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建立用户画像;再筛选出配合度高的用户(不超过5个),来做1V1的访谈;邀约用户:直接说明调研的目的,并告知可能发生的情况,如会录音、录像等。3)猜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在找到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目标用户后,先不着急直接进行访谈。我们需要先猜一下目标用户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可能提出的需求有哪些?我们这边能对应着给到什么解决方案?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拿着解决方案的Demo来和用户聊,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4)准备任务和访谈提纲,并演习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准备问题了。大概有这么几个注意的地方——按照用户调研预设时间的2倍去准备问题标注一些用户必答的关键问题准备用户必须操作的任务把问题串起来,并找你的同事预演一遍然后根据效果,再调整优化一下,一份较为合格的访谈提纲就准备好了。可能部分同学还是不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所以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一个四象限图,帮助大家提出好的问题:5)调研现场接着就要进入正式的调研现场了!但也不要着急一下子就进入到调研中,先随便聊聊天缓和下情绪,稍稍拉近下彼此的关系,会让用户更愿意开口。之后,你要做的是了解下用户的背景信息是否与自己最初的猜测匹配,然后尽可能模拟用户现实中的真实环境,让用户去操作,然后你要记录下来用户的操作过程。当然,也别忘了问你之前准备的问题!6)调研结束总结总结部分相当于复盘。复盘那套方法论“回顾目标-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差距”我就不详述了,在这里说点别的:在对一个目标用户调研完成后,你要记录且整理整个调研过程,然后判断下一步是否要调整调研对象,可能经过几次微调后,你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目标用户。之后,汇总本轮所有调研用户的过程和结论,再进行完整复盘。以上,就是今天想要分享给大家的内容,真切的希望大家可以学完之后直接就能用。如果你能完整走完以上6步,相信你的用户调研这个技能点就能比80%的产品人更出色。但,作为一个1-3岁的产品经理,仅点亮“用户调研”这一个技能点还远远不够,你还应该掌握更多能让你提升核心价值的能力,如需求管理、产品版本规划、项目把控等等。如果你想要习得这些能力,且能真正将其落实到工作中,仅仅靠看一些碎片化的干货是没什么用的,你需要的是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如这篇文章所分享给大家的用户调研部分),这样你才能从0-1建立系统的认知。你还需要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在你学完之后,能给予你指导,这样的反馈才能让你获得成长,成为独当一面的产品经理。因此,为了帮助1-3岁的产品经理可以建立系统的认知,可以将习得的能力直接落实到工作中去,完成从1-N的职场进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产品经理,我们的教研团队历时半年打磨出了这门“产品经理P2课程”,在此诚意的推荐给你。本期“互联网产品P2课程”即将于8月24日开课,仅剩最后10余名额,错过这一期还要等到9月20日才能上课!为了不耽误部分同学抢座报名,在详细介绍课程之前,先把报名链接给到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前往官网报名啦!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去报名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去报名课程介绍1.课程内容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会通过老师的讲解告知你一套包括深度用户分析、需求分析、产品调研、复杂流程图设计和PRD、项目管理等等在内的完整工作方法,并通过高度还原BAT内部的产品工作流程的方式,带你完整亲历一遍BAT内部的产品工作流程。用课程导师布棉老师的话来讲,如果你参加完这门课程并认真完成所有作业,那几乎等同于你真的实打实的到BAT这样的公司内去做了2个月的产品工作。以下是往期学员的部分反馈,供你参考:2.课程大纲为了让各位同学更清晰这门课都讲什么,下面直接上课程大纲,供大家参考!3.课程导师布棉老师,三节课联合创始人,15年互联网从业经验,10年产品设计经验。历任百度高级产品经理,赶集网产品总监,学而思培优产品总监。对于产品设计、产品创新、产品开发、产品规划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另外他也是产品经理系列课程导师。累计授课4年以上,协同课程教研团队投入10000小时精心打磨课程,对互联网产品人才的培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带过的学生现已遍布BAT等各大互联网公司。4.课程适合人群1-3年的产品工作经验,希望能够独立负责一个方向明确的产品功能模块,以及中型产品项目推进的产品经理;希望掌握一套科学、严谨、成熟工作方法的产品经理。5.为什么我们能帮你完成能力进阶在各种知识付费产品满天飞的时代,碎片化学习成了常态,但,如果真正想要掌握一项“技能”并把它实际应用到工作当中,仅仅是了解“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另外,很多同学在报名一门课程后因为没有人陪伴、没有反馈,导致学习效果和效率都极低,因此,为了让大家可以高效学习,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三节课开创“魔鬼训练营”服务训练模式。所谓“魔鬼训练营”,是三节课迄今被数万名学员口碑强力推荐的学习方式。我们会以班级的形式来进行管理,全程班主任带班、助教批改作业以及每周一次班会点评,严防偷懒,同时也可以和同学间产生更多互动+讨论,确保你更高效的完成学习!(助教们均为三节课往期优秀学员,且目前均在行业内一线从业)举例来说,在“功能与流程强化训练”这一模块,我们会讲解包括如何整理需求并建立需求池、如何做版本规划、掌握流程图绘制规范、如何设计复杂流程图等几个部分的内容,逐次教给你相应的方法和技巧,最后会针对不同的技能点展开深入练习。下方是实战作业题目展示:以及学员完成作业后助教的批改展示:6.学习周期:8月24日-11月24日,正常学习时间为2个月左右,3个月课程有效期内无限观看视频。7.课程价格: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视频共计78个,总时长近18小时+全程班主任及多位助教带班+20余次强化训练+助教1v1批改点评辅助学习=1699元(电脑端支付时可以选择“花呗分期”来报名)迄今为止,这门课程已经开班14期,学习效果经过2200+位同学的亲身验证。如果你正好处于产品经理生涯1-3年这个阶段的瓶颈期,想要快速突破,希望这门课程能够帮到你。

鸟润

互联网产品经理是如何做需求调研的(2020完整版)

需求调研分析是产品经理人员常常去做的事情,用户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然而,怎样提高用户调查的有效性却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网上有很多提供调查方法的文章和理论似乎并没有系统完整地阐述如何进行用户调查,那么用户调查究竟应该怎么做呢?1.分析并明确调研的对象刚开始,第一件事就是确定调查对象。当我们做调查时,俗话说问对人做对事,含义:研究不同的用户群,获得不同的需求。用户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调查方法,以发现不同的调查对象;所以明确的调查目标是整个调查过程中的关键第一步。从时间上看,调查目的可分为三类:i、产品状态:目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现状如何?ii、具体需求(用户来源、使用路径、资费等):产品需求得到用户的认可吗?iii、使用体验:产品经验的表现如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2.设定目标,使问题更聚焦2.1、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用户调查有着不同的使命。在产品开发初期,我们可以根据调查结果得到不同的用户需求作为构建系统的依据,在产品上线后,我们可以从用户那里收集反馈,改进业务流程或用户体验。不管您是想要了解用户的观点和行为,验证假设,还是量化研究结果,您都必须在进行研究前确定这次调查的目的,因为任何无意义的闲谈或问卷调查都是无效的和干扰。2.2、其实很多人习惯问用户“你想要什么其他功能?”,“您觉得这个APP好用吗?”这样类似的问题,但这是把客户引向错误方向的开始。千万不要让客户告诉你怎么做系统。正确的方法是通过用户对业务和使用习惯的描述来构建或改进系统。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有必要设定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确定调研目标后,我们要针对目标制定调研计划。调查的对象具有哪些特点?目标用户的地理位置?调查预算是多少?采用何种调查方法才能达到调查目的?问用户什么问题,以验证我们的疑问和假设?调查时间,地点,参加人员,设备,物料等准备工作。3.明确调研的形式研究方法很多,常见的有:眼动试验、A/B测试、可用性试验、用户见面访谈、电子问卷、焦点小组、参与式设计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我们在产品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方法,这里恰当的意思是指适合产品规模,同时也适合公司规模,比如许多中小型企业根本就不需要做眼球运动试验或可用性测试。基于我的经验,下面的几种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并且可以产生不错的效果:关于用户见面访谈采访用户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和用户进行更长时间更深入的交流。更容易得到用户的真实想法和潜在因素,通常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研究者提出的问题需要仔细推敲和打磨。在文章的下一部分,我们将重点讨论问题的组合。电子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广,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反馈,用于数据统计/分析。缺点是不够深入,问卷的设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户的回答。因此,设计一份合理的问卷直接决定了本次调查的质量。一份优秀的问卷需要两个主要方面:长度和问题类型。通常问卷时间5分钟内即可,设定的问题要尽量具体,不要空洞。在问题设置上,要尽可能避免使用封闭式问题(提供多个选项,类似选择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容易诱导回答者,从而导致结论不准确。另外,使用半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好处是,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回答者思考更多,获得更准确的信息。真实场景调研在一些传统书籍中,也称之为“现场观察”,但现在更多的是再现场景。说白了就是创建用户平时使用产品的场景,看看用户在熟悉的环境下是如何操作的。在B端产品中,通常是进行实地考察。这种方法可以使产品人员对需求和业务流程有更直观的了解,更容易得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多思考,尝试总结整个任务的步骤,寻找脉络。4、分析调研结果4.1、对调查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用来回答调查研究中的问题和假设。以需求为导向的分析过程如下:我们的调查用户和目标用户是否匹配?如不匹配,试着在下一次调查中找到更准确的目标用户。4.2、用来比较调查结果是否有很大的不同。使用者是否认为我们的产品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种痛点刚需还是一种无关痛痒的小需求?使用者认为我们的产品很酷?是否有特点?是否愿意为此付费?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如果我们的需求假设得到验证,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如果需求假设没有得到验证,是因为我们的研究用户不匹配,是需求有问题还是解决方案有问题?想想这些问题能不能解决,怎么解决。优化后,我们将进行下一次用户调查,并继续迭代。5.分析用户行为和真实想法;5.1、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这是调查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若将用户需求比作一条污染河流,则我们通过调查得到的往往是河流下游的“可见需求”。经常会有困扰用户的问题,用户可以自己想象得到的功能等等。但是污水总是源源不断地从河里排出,我们必须找出一种方法去寻找来源,就是得到“没有意识到的需要”和“无形的需要”。5.2、潜意识地通过产品人员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感同身受而提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无形需求是指产品人员对业务的深刻理解和用户心理去构思出用户无法想象的解决方案。因此在经过调查研究之后需要归纳和总结并大胆的提出设想,再去不断的进行实践和验证。并且,通过研究用户的想法,可以使产品人员了解用户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需求,基于什么样的业务和心理前提,这样的需求是否值得响应等等,对需求分析有明确的指导意义。用户研究可以从不同的用户得到不同的观点,但产品不能追求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产品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

表诠

社交软件的问卷调查:100位Soul er的心灵旅程!

社交软件的问卷调查:100位Soul er的心灵旅程!“soul崩了”又双叒叕上热搜了,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了。作为soul用户,每次在热搜榜上得知服务器崩了,匆忙打开app,却发现它并无异样。不止热搜榜,搜索引擎输入“soul崩了”,相关资讯居然有一万多条,这不禁让人疑惑:soul不是小众软件吗,什么时候热度这么高了?不管是真崩还是假热,每次soul登上风口浪尖,都会引发一波老用户的集体吐槽,有人说soul变味了,沦为了秀下限的狂欢地,也有人说soul打脸用户,把灵魂交友玩儿成了互联网骗术实战营,还有很多人大喊“卸载”以表达失望,今天我们就对100位soul用户发起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使用这款软件前后的真实感受,以及继续使用/已经卸载的理由。当当(29天souler,使用中)当当是最近才玩soul的,前段时间soul合伙人恶意搞对手的新闻出来,她才第一次听说这款软件。听起来不太年轻人,但她平时社交活动少之又少,上班跟同事嘻嘻哈哈,下了班跟室友一起做饭刷剧,好像也没什么社交需求。最近,当当两个室友都有了男朋友,跟她一起玩耍的时间越发少了,这才驱使她下载了几款社交软件来玩。当当说她把热门的几款社交软件都安装了,最后只留下了soul,因为soul的匿名让她没什么心理负担。当当说玩soul以后才开始关注跟soul有关的言论,发现好多老用户都在吐槽soul没以前干净了,瞬间广场总能刷到打擦边球的内容,还有一堆自称“北上广深土著,坐拥豪车豪宅,在线卑微寻女友”的骗子。当当说她当然也发现这个问题了,只是因为她接触soul时间短,没有对比也就没那么强的失望感。平时她最多也就刷刷瞬间,遇到会玩游戏的一起开黑而已,并不会倾注太多精力在上面。当当还说,如果有更适合找对象的社交软件,请推荐给她。秋子(385天souler,已卸载)秋子算比较资深的souler了,玩了一年多,发生过一些故事,也留下一些回忆。秋子是在朋友推荐下玩的soul,朋友用这个软件脱了单,强烈推荐他也试试,所以秋子一开始就是抱着找对象的心理下载的soul。因为有成功经验在前,秋子觉得只要自己主动点,肯定是能成功的。下班时间秋子基本不回任何工作微信,除非情况特殊,但每一条souler的消息他都回复了,每天语音匹配的次数也都能用完。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子在soul遇到过两次“爱情”。第一次,女孩跟秋子聊了两个多月,soulmate都点亮了,最后因为要不要见面的事闹掰了。两人同省不同市,相隔不过半小时高铁,秋子觉得既然聊得来不如见一面吧,女孩不同意。秋子说见一面是对双方负责,感情进一步发展需要彼此信任,女孩这才说,并没有要跟秋子进一步发展的意愿,每天聊天纯为打发时间。秋子这才如梦初醒,回想往昔,确实一直是秋子一个人主动,对方从来没主动过。第二次“爱情”说起来更可气,秋子说。第一次是自己热情过了头,第二次对方倒也主动,结果加了微信才亮出底牌,是要给他推荐“一夜暴富”的项目。两次不愉快的交友后,秋子愤而卸载了soul。他说,别人的成功经验看来并不适合自己,况且那个用soul找到对象的朋友其实已经重回单身了。一念一叶(873天souler,已卸载)跟秋子脱单心切不同,一念一叶属于佛系用户,从来不主动聊天,也不连麦视频。一念一叶开始玩soul是在高二的暑假,她把soul当成了树洞,一些不想跟父母朋友说的话,都写在了瞬间里。后来高三学习任务重,一年都没打开过soul,刚进大学没朋友,因为孤独她才又玩起了soul。有人主动找她,她礼貌回复,没人找她她也不找别人。她说soul比起社交软件,更像日记本。跟一念一叶聊天中,我们发现这个女孩虽然年纪轻,却非常成熟理性。我们问她为什么没想着用soul扩展人脉或者脱单。她说,社交软件上大家都带着面具,连最起码的真实都做不到,怎么可能走心。一念一叶还告诉我们,她在大学里已经有朋友了,毕业前也没有谈恋爱的打算,她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的状态。我们问起一念一叶卸载soul的原因。她说,因为看到好几起新闻报道被soul上认识的人骗钱骗感情,虽然自己比较理性,但为了防止未来可能会有昏头的可能,还是卸载得好。小尾巴(1055天souler,已卸载)小尾巴是我们问卷调查的souler里资历最深的,她属于最早一批用户。小尾巴说自己之所以坚持用了一千多天,就是因为舍不得曾经付出的热情。不过让她下定决心卸载soul也是因为年初soul合伙人恶意举报对手的那则新闻。她说这件事让她彻彻底底意识到soul不光用户换了一批又一批,可能连运营它的人也更换了好几批,怎么可能不变。因为玩的时间足够久,小尾巴说她深知soul有诸多不足,比如匿名之下方便了坏人肆意妄为,比如虚高的匹配度和聊不下去的尴尬,比如作为女性常遇到陌生人的言语骚扰等。但吐槽归吐槽,她一直对soul抱着比较宽容的态度,毕竟它见证了自己的青春。曾经有一次,她给某位前任提起soul,结果没多久就发现那位前任手机上也安装了,还同时聊骚着好几个小姐姐。后来她在某问答平台上看到一条提问:“有对象的人玩soul是什么心理?”。她想了想,大概是带着侥幸玩火的心理吧。小尾巴说她找男朋友的标准之一就是,不能瞒着她玩约x软件,公平起见,她也卸载了soul。笔者按:据统计,100位souler中继续继续使用soul的只有17人,剩下83位都选择了卸载。其中59人因为对soul越来越“外表化”的现状失望而卸载,21人因害怕遇到骗子而卸载,剩下3人因为冲动安装后一直在吃灰而卸载。选择卸载soul的83人中,有一半以上表示社交需求依然存在,但会积极尝试其它社交软件。其实通信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交跟衣食住行一样寻常,但总有人在妖魔化社交需求。比如soul,本是一款基于匿名和内容诞生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却在资本和流量的挟制下,逐渐“快餐化”,追求盲目扩张,甚至利用软色情博取眼球、刺激新用户增长。虽然这种做法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好看的新增数据,讨得资本欢心,但放眼产品生命周期来说,无异是走向了崩塌的临界点。虽说资本世界信奉的是利益至上,但与用户背道而驰的揠苗助长到底能持续多久呢?答案不得而知。

魂链

如何设计在线教育用户调研问卷?借助消费行为学理论

在线教育产品是一个需要深耕用户的平台,其终极目标是销售课程产生收益。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用户购买平台的产品呢?这是每一个运营和产品都想知道的问题。本文笔者分享了设计用户调研问卷的方式和具体的消费行为学理论,供大家参考与学习。研究用户下单影响因素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用户行为轨迹、用户画像等进行数据分析;也可以用传统问卷调研的方式,让用户选出自己的内心所想。笔者认为,用户行为研究无论哪个方法都不能保证尽善尽美,因此,应该用多种用研手段并行,相互补充和对比,才能分析出更全面和正确的结论。笔者近期对自己公司运营的在线教育产品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用户调研体系,本文分享的是在问卷设计阶段,利用消费行为学理论进行的问卷设计方法和流程。要探究用户购买课程的意愿的影响因素,我们该从哪里入手呢?我们可以从结果来倒推一下:我们想通过用户问卷,分析影响用户购买在线课程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自己列出有可能的影响因素,再根据这些假设,设计问卷让用户选择,最后分析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因此,科学严谨的用户调研体系(问卷设计环节)应该是以下流程:以上三个环节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在最后的设计问卷阶段,如果前面自己列举的假设因素不足够全面,在问卷设计上也会遗漏重要的影响因素(别指望在问卷里加一个“其他”,用户就能帮你填上),最终的出来的调研结果就会有很大偏差,最终对运营工作可能会出现错误的指引。因此,用户调研的设计体系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信息收集和准备工作阶段。下面分别来讲一下具体操作。第一步:信息收集这个阶段是用户调研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尽量全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再将信息进行梳理——剔除无效信息、合并相似因素、将众多因素进行分类归纳,最终提炼出核心的几条影响因素。那么信息的收集工作如何入手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论基础研究运营经验总结用户深度访谈1. 理论基础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就是从前人学者已经研究的理论中,找到可以套用到自己研究的方法,也是学术研究的惯用方法。作为一名运营人,虽然不需要学术论文那样厚重的理论基础,但适当学习和借鉴其严谨的研究方法是能大大提升运营效果的。因为互联网发展速度很快,关于在线产品的研究理论并不多,但其实,线上课程购买的本质上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因此,在这次用研中,我选择的理论基础是消费行为学的一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感知价值理论感知价值(Customer Perceived Value,CPV)的概念应用非常广泛,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许多学者研究证实,感知价值对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的影响非常显著。是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顾客所感知商品的价值越高,其作出购买决策,进行购买活动可能性也越高。(2)感知有用性理论感知有用性理论最早由Davis(1986)提出,来自于他研究中提出的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近年国内众多学者在TAM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线上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新研究。(3)感知风险理论哈佛学者Bauer在1960年提出感知风险理论,他在研究中给予感知风险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购物时,对所购买商品或服务潜在结果的变动性。(4)感知信任理论在线课程作为虚拟商品进行交易时,很可能导致信任缺失。国内外学者通过研究提出,感知信任对用户的购买行为的有显著影响。(5)购买意愿理论Fishbein给购买意愿的定义是,消费者有可能产生购物行为的概率。而学者Ajzen给购买意愿的定义是,消费者在实际选择购买某个商品某个抉择之前的决策。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的研究中,把购买意愿作为因变量,来测量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研读一些理论,你会发现很多理论基础是可以与我们日常运营中总结出的主观经验对标的——例如:用户会判断课程的价值与其付出的金钱和时间是否匹配;用户对平台、老师的信任感也应该是其购买的影响因素…..不过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最终这些因素到底有没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少,才是我们做用研的意义所在。2. 用户深度访谈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加上日常的运营经验总结,我们可以进行下一步:用户深度访谈。通过跟少量用户深度交流,来初步验证我们假设是否成立,并从用户那里获取一些可能遗漏的因素。用户深度访谈也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首先是用户选择,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分层抽样,根据我们平台用户的身份角色和学段,把用户共分为不相交的四层,分别为:初中生、高中生、初中生家长、高中生家长。并在这四层用户中进行简单随机抽样,每层抽取10名用户进行初步沟通,确认其访谈意向。最终成功访谈21位用户。包括4名在读高中生、6名高中生家长、5名在读初中学生、6名初中生家长。他们覆盖了我们产品的全部对象身份。访谈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了解用户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购买过平台的在线课程。进行结构化访谈,也就是选择题,对已经购买过在线课程的用户进行可能性因素的引导交流;对未购买过在线课程的用户引导其选择未购买产品的可能性影响因素。深度访谈,以开放式的交流为主,让用户自行表述想法。最终把访谈的结果整理成表格如下:通过整理访谈结论发现,被访谈用户提及的多个影响因素与理论基础的结论一致,包括课程的内容质量(感知价值)、对我们平台品牌的信任(感知信任)等等。通过合并相似问题发现,可以提炼出于理论基础相匹配的几个因素分别为:感知有用性、内容质量、感知成本、感知风险、感知信任、社会影响、使用习惯等。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新增的影响因素,因为我们的在线课程是直播模式,因此很多用户表示购买在线课程时,对在线课程的授课时间较为关注。这是因为中学生的课业繁重,绝大部分中学生在课外还参加了补习班。而时间因素作为影响因素在前人的相关研究中几乎未被提及。通过访谈的结论,笔者决定将课程时间匹配因素,加入假设影响因素之一。第二步:提出影响因素假设通过前期大量的信息收集和准备工作,我们已经可以将影响因素提炼出来并做一个简单的假设模型。一共总结归纳了8项影响因素,假设中除了H2,H3对购买意愿是负向相关;其余6项均假设与购买意愿正相关。第三步:根据假设设计问卷接下来,就要根据以上8项假设,结合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场景,设计开发问卷量表。设计问卷的目的在于检验以上的影响因素假设是否成立,并分析其影响程度。在初始测量量表开发完成后,笔者邀请公司内用研部门的专家和高校商业研究的教授,就问卷的设计、用语及问题范围进行了修正和优化,最终完成了包含8个影响平台用户对课程付费意愿的潜在变量,39个指标问项的测量量表。(基于篇幅考虑,下图只截取了量表的部分内容)在回答选项上,问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问卷数据的收集。赋值标签分别为:不同意1分;不太同意2分;一般3分;比较同意4分;完全同意5分。最终成型的问卷设计包含2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含性别,身份角色,购买经历。这部分数据主要为了了解样本分布情况,并且对身份等统计变量可进行单因素分析。第二部分就是是本次问卷的主干部分——39道测量问题。(截选部分)至此,一份来源完整且逻辑清晰的用户调研问卷量表就制作完成了。小结一份优秀的用户调研问卷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做到每个问题都有逻辑,并运用统计学和商业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的体系设计。本文主要讲述问卷设计环节的流程和具体工作。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再对问卷收取后的数据分析方法做一些分享。本文由 @路易丝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其卒无尾

苹果做用户调查问卷:数据线你还要吗?

因为这张图片,苹果最终取消了这一代iPhone的免费耳机和充电头。在苹果最近对 iphone 12的调查中,问用户是否使用随机附加的 usb-c 转换闪电电缆,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感到紧张,苹果也问了用户类似的问题,但大部分问题来自充电头。根据这个计算,它甚至不可能跳过一代。这个胆大包天的苹果真的敢放弃明年新手机的所有配件,除了手机。毕竟,如果我们砍掉一个,我们也会砍掉两个,只要我手机还在。不过一个苹果公司再次进行移除随机附赠的数据线可以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不是社会环保了,而是要刺激企业今年我国发布的Magsafe磁吸无线充的销量,以便为将来的无孔iPhone做准备,到那个这个时候,就算自己想买第三方的无线网络充电技术产品,苹果也已经把路都堵死了。

处刑者

6个步骤,搞定问卷调研

不知道为什么要做问卷调研?问卷题型不知如何设置?问卷内容被吐槽缺乏思维逻辑?调研结果和预期目标不符?本文将从背景、目的、内容、常见问题、投放以及总结六方面分析问卷调研方法和流程。相信大家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做过问卷调研或者被调研过,下面这几个问题大家是否有遇过?接下来将与大家一起讨论并揭晓答案。不知道为什么要做问卷调研?问卷题型不知如何设置?问卷内容被吐槽缺乏思维逻辑?调研结果和预期目标不符?一、写作背景近5月份以来一直在筹备一款连接B端(客户)和C端(用户)之间的平台型产品。目前已初步完成业务调研阶段,其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含市场分析、用户调研、竞品分析等,接下来主要针对我在问卷调研设计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被领导吐槽过的一些点,进行尝试总结和提炼。一方面希望借此加深自己对问卷调研方面的理解,同时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问卷调研方面有一个新的认知。二、明确调研目的当我们在接到某个任务时,无论是问卷调研还是市场分析等其他方面,首先需要做的是梳理工作思路、拆解任务并制定计划时间等;而不仅仅只是去做一个执行者(螺丝钉)埋头去写,写完拿去找领导结果被骂的狗血喷头。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和领导的目标是有出入的。所以根据产品形态、定位、明确目的、确认思路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思考和确认,针对我们这款由0到1的招聘类平台型产品,其调研的目的主要在于:验证需求想法,包含对B端(客户)和C端(用户)的市场分析、了解现状、发现问题从而针对提供解决方案再到两端用户是否接受我们的解决案。用户接受并付费的意愿如何。C端产品要实现以公司商业目的为出发点,所以调研核心在于对用户付费意愿的挖掘分析。以此类推,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假设我们需要收集业务团队针对公司某个系统最近上线的某个功能的评价反馈。我们选择的调研对象在北京公司投放问卷,但实际上北京团队很少使用该功能,更多是在上海团队在使用,因而得到的反馈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价值不高。所以在问卷调研的前期阶段一定要搞清调研目的,避免造成“幸存者偏差”现象。三、确定调研内容1. 结构设计问卷调研的内容最能体验并考验设计者的逻辑思维,一份满意的问卷一定是包含丰富的逻辑思维和结构层次的,而不是缺乏逻辑,想到哪写到哪,设置的问题和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从而获得不到完整的信息。从被调研者的角度来看,大家的时间是有限的,问卷结构不宜太长以15-20道题为主;且避免存在很多不必要无意义的问题。如果问卷过长,对于用户来说一方面会产生填写压力、烦躁,导致后面可能会随意填写失去调研意义;另一方面可能会直接放弃填写。所以我们在设计问卷内容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获得完整、拟出从被调查者那里得到最多资料问题。确保既不遗漏任何一个问句导致信息的不全,同时也不去浪费任何一个问句去取得不需要的信息资料。因此需要重点突出,没有可有可无的问题。在设计结构的时候确保问卷设计的前后顺序,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将需要问的核心问题放在中间。2. 合理的问题题型叙述类问题您当前企业员工数约为 人,其中正式员工数 ,外包员工数 人,兼职员工数您认为兼职工数量:1.偏多 2.适中 3.偏少探索性问题您招聘的兼职工平均薪资约为 (单位:元/每小时)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找到兼职工?您在兼职工招聘过程中,工资以外的资金花费为?假设性问题您认为什么样的兼职招聘APP符合您的要求?您认为兼职招聘的APP应具备哪些必须功能?互动性问题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您能接受付费金额最多为工资成本的比例是:您最期望的兼职员工类型是?举例以我负责的这款由0到1招聘类的平台型产品来说,结合上面调研的目的,以此我们思考在问卷的设置方面:对于B端(客户)来说,首先要了解的是客户目前是否有在使用我们将要提供的招聘服务?什么时候会使用?使用的渠道来源有哪些?目前使用的感受如何?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对遇到的问题我们给你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你是否愿意接受?接受的意愿度如何?对于C端(用户)来说,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用户基本信息?是否有做过我们提供的招聘服务?分别做过哪些类型工作?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帮你解决问题你是否接受等等?四、问卷调研常见问题确定了调研目的和内容之后对于我们问卷调研来说,只是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是问卷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内容是否存在问题?逻辑是否一致?以下是我在问卷设计阶段对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领导指正之后,进行总结和归纳:1. 用词过于书面口语化用词过于书面化,不够专业严谨。如:您认为线上招聘最大的顾虑是?被员工放过鸽子。此类答案对于年轻人来说会觉得比较随意、年龄稍大的可能不理解什么叫放鸽子等,失去调研的意义。对此可以将答案改为:员工毁约2. 用词过于专业,导致问题失真用户难以理解在对用户进行调研时,要避免使用专业性的词语。一方面会给用户的理解带来难度;另一方面对问题理解产生较大偏差,导致失真如流量、获客成本等。3. 避免题目内容和问卷主题相违背题目的内容一定要紧扣主题,避免出现题目内容和主题相违背,如:针对B端商家的调研,但是题目出现“家教”的答案。对于B端商家来说,员工是去门店或企业上班的,不可能存在在家上班的情况。4. 避免题目内容出现歧义题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同一个名词包含多个含义,引起歧义,如:要了解您当前企业兼职工的岗位有哪些?对“操作工”一答案选项存在歧义,因为对于企业来说厨师、切配、流水线、车床、机电等都是操作工;导致概念不清,对此可以改成其他生产岗位。5. 避免多重新、导向性、是非性问题6. 多重性问题:多选、可多选等关键词用户在看到此类问题的时候,由于问题本身设置成了多选,用户在选择时往往会降低选择的标准,比如下面这题:您一般通过什么渠道找到兼职工?(可多选)亲朋/同乡朋友/同行介绍门店告示劳务公司中介机构招聘平台工头、群主校企合作其他在用户看到问题的题干时,用户脑中一定是有一个想知道的答案。但是如果设计成多选用户往往会把自己带入题目设定的场景,用户虽然从来没有用过工头、群主,但是由于多选看到了答案,导致会对选择降低标准,而选择尽可能多的选择答案。7. 是非类问题:带有是否、是不是、有没有等关键词如:你是否有用过兼职类APP?有没有用户在看到此类问题时候,往往对题干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兼职类APP?我看过兼职专题的社区算不算?我注册过账号但是觉得不好用就卸载了,算不算使用过?这样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失真比较大的。8. 导向性问题:限制用户具体的事件如:在选择兼职时,你更愿意自己挑选还是听取别人建议?自己选择听别人的用户在回答这类问题时,由于题干限制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把用户限制在自己选或听别人的意见这两种场景下,所采集的信息往往不准确。五、如何投放调研问卷我能想到的调研问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线上问卷调研线下调研两种方法的优劣势如图:结合平台和用户属性,此次问卷调研我主要采用的是线上电话调研和线下用户面对面访谈为主(就是那种去别人店里拿着笔纸好似推销员的那种)。在选择调研方式时,要结合调研的目的,平台的属性,预算、采集人员样本需求、结果统计需求入手,合理选择调研方式。六、用户调研总结首先,要明确调研目的,即调研的主题是什么?想获得哪些信息?发现哪些问题?对应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如果我们提供这种解决思路你是否愿意接受?接受程度如何等等。其次,在访谈前做好暖场及铺垫:初始寒暄以闲话家常开端,问候老板疫情期间生意如何?是否受影响?同时告诉对方自己目的,打开用户话匣子,减少用户猜疑。接着,问卷设计的核心在于思维逻辑,注意前后顺序,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将需要问的核心问题放在中间。然后,提出好问题才能收集到有意义的信息,问题是访谈的核心。最后,初次访谈后,要进行总结,调整话术,不断对访谈时间、目的、问题进行调整优化。七、小结随着工作的深入和新项目的开展,越来越体会到产品经理是一个思维的工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将自己碎片化的知识迭代成有知识体系的框架,除了必备的硬技能:竞品分析、原型设计、需求评审、测试验收等,同时也发现在硬技能提升的同时仍然不足以支撑我在职场的江湖行走。软技能需要同步的提升,比如:系统化思维、结构化思维以及最近被领导快折磨逼疯的框架思维和战略思维等。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是也迫使我开始慢慢去进一步思考:在执着于某个单点上的努力,如何去提升自己的线和面的全局思考和资源配置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并完善自的知识框架。我们每天工作都有很多的事情要处理。我个人觉得做每件事情,都要明白在自己的知识框架的哪个部位,当前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学到的新技能后是否可以回头来完善我们恩典知识框架和自己之前做过的项目等。以上是我对问卷调研的分享和一些感悟,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朋友能够给与指正。未来可期,我们一起努力,加油~本文由 @jacho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正版图库 图虫创意

宁鸣

真实案例引发的思考: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是什么关系?

编辑导语: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是用户研究最常用的手段,我们再进行问卷调查时,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在问卷设计这一项,一个好的问卷能带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本文作者对问卷调查做出了详细解释,我们以起来看一下。大家都知道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是用户研究最常用的手段,上次做了用户访谈后,我们团队又紧跟着做了一次调查问卷。过程中大家对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关系的讨论非常有代表性,于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次实操经验以及我们的思考。一、讨论&流程问卷调查的流程一般分为四步:问卷准备、问题设计、问卷投放和问卷分析。关于问卷准备阶段,我们团队发生了一个讨论:做一次用户调研,是只做访谈?只做问卷?还是访谈问卷一起做?根据之前的经验,我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对用户群体还没有深入了解时,冒然做问卷调查的话,其问卷结果只能说是问卷设计者自己问题的答卷;有了用户访谈之后,我们对用户属性、需求就有了大致的了解,再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才能形成一个丰满的真实的用户画像。两者从不同维度了解用户:用户访谈是深度,问卷调查是广度;用户访谈是定性,问卷调查是定量。所以我们得出结论:用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通常是绑定的,而且其先后顺序也是有很多考究的!是先访谈还是先问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通常的做法是:先用户访谈了解到了几种典型用户,然后在问卷中去验证这些用户的需求和用户规模;然后我们还会发现有一些新的需求和用户属性,问卷结束后我们已经有了总体的量化分析;再对这些漏网之鱼访谈,我们对用户的整体了解就非常充足了。这种先用户访谈,再问卷,再访谈的方式,在对用户群体没有太多了解的时候非常有效果,也推荐给大家。二、问卷准备准备阶段我们要明确调查目的、目标用户、时间安排和调查渠道,然后用户访谈,对我们的思路验证,形成提纲。我们之前的用户访谈其实就约等于问卷准备环节了,详情可以查看我上一篇用户访谈的文章。三、问卷设计很多文章会教大家设置问题的小技巧,我就不再赘述了。这篇主要讲一下问卷调查的框架,充分的问卷准备和问题框架是成功的保证。问题一般有几个类型:用户、行为、产品、态度等。用户类:描述用户属性,方便我们了解用户群体。比如:职业、性别等。行为类:了解用户具体的行为、操作或者场景。比如:了解渠道、使用产品的目的等。产品类:了解自己产品或者竞品在用户的使用情况。比如:使用过什么类似产品、使用反馈。态度类:用户对产品的个人看法。比如:评价、好感、想要的功能;尽量避免提一些无法判断、没头没尾的问题,一方面对产品优化没有帮助,另一方面会降低用户的的期望。需要注意的问卷调查有一定的机械性,不管是选择还是填空,很多用户的回答都有误导性;比如我曾经遇到某用户表格中填他使用了某产品,我再针对性访谈的时候,发现他使用的是另外一款产品。所以一定要有用户访谈的支撑,在问卷前的访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用户群体的情况,而问卷后的访谈可以避免我们被误导。确定好问题,就需要使用表单产品了。市面上的问卷表单产品很多,我们使用的还是之前的SeaTable,表单表格一体,制作好表格,然后转化为表单,用户填的表单会反馈到表格里,简单方便。四、问卷投放问卷做好了后,我们就要投放给用户,那么需要考虑的就是投放到哪里去了?如果投放的用户和问卷不匹配,我们得到的是没有意义的信息。如果问卷是调查售后的,总不能让新用户填吧!所以我们要找到合适的用户群体投放问卷。找到用户后,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愿意填的,那么怎么才能让用户更多地填问卷呢?人天生有惰性,做事情都是需要驱动力的,而驱动力分为正面驱动和负面驱动;正面驱动就是做了这个事情可以得到什么,而负面驱动就是不做这个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显然我们没办法给用户负面驱动,所以我们只能给他们正面驱动,而正面驱动可以分成两种:精神和物质。精神方面就是鼓励、尊敬、信仰和赞扬等正面的;物质方面的就是现金、奖品等。我们要结合自己产品和用户的特点,设计激励机制,吸引用户填问卷。五、问卷分析用户调研的目的是对目前的用户情况有一个数据统计,并希望通过这些数据了解用户行为逻辑,解决目前的一些问题;并对之后的产品运营有指导作用,所以分析报告一般有两部分组成:数据统计分析,以及数据背后的逻辑和总结。数据分析可以通过几个手段处理:统计、对比、整合,然后再用一些图表功能展现出来。图表产品国内比较好的是BDP,但因为不喜欢做一件事用好几个产品就没用,使用的是SeaTable自己带的统计图表,比较方便!分析总结有点三点需要注意:避免误导偏差、客观性、尊重逻辑。如果发现某些意料之外的数据,我们可以再次访谈,确定是否有误导。用户反馈的数据可能并不真实,也并不一定是问题的直接答案,我们要尽量客观。数据背后的逻辑性,不要无端猜测,很多数据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在这些原则下,我们围绕此次问卷的主题,以数据和逻辑为支撑,展开分析得出结论,并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以上就是此次问卷调查实操中的一些思考和总结,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欢迎留言讨论交流~本文由 @运营小魔王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肩吾得之

苹果向用户发起问卷调查:或预示iPhone 13有这两大变化

iPhone 12发布后,国内外媒体对iPhone 12取消附赠配件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这不,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用户反馈,苹果近期开始向部分用户进行问卷调查,从显示的问卷表单中出现了iPhone 12相关的经验问题,因此此次调查似乎是针对购买iPhone 12的消费者。关于iPhone 12的经验问题主要围绕用户对Face ID是否满意以及是否使用随机附赠的USB线缆,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用户对Face ID不满意,问卷中还提供另外的替代方案,此举或系官方为未来产品(即iPhone 13)上市前获取的改进参考,结合近期媒体提到的iPhone 13将提供Touch ID 和 Face ID双重认证的消息来看,或预示说法成真。今年初,苹果曾就iPhone标配的随机配件进行了类似的用户调查,结果iPhone 12推出后果真取消了随机配件,因此,近期苹果向用户发出的这份问卷调查中提到的是否使用随机附赠的USB线缆一题,让不少用户担心是否预示iPhone 13将取消唯一的USB随机线缆,若问卷结果中不使用USB线缆的用户占多数,那么机叔觉得iPhone 13取消唯一的附赠配件也不是不无可能的。当然,上述说法可能有点过度解读,事实上,苹果通常会进行产品售后方面的调查以评估用户的满意度,此次问卷收集的数据是否会影响未来产品的走向尚不明确,不过无独有偶,说不定此次调查旨在试探用户的底线呢?图:来源网络,侵删

躬身求之

Facebook向用户发出一份调查问卷,想做得更好

在过去几周里,Facebook引起无数的争议,最近Facebook向用户发出一份调查问卷,问用户是否认为Facebook平台对世界有益。到底Facebook将调查问卷发给多少用户?无法知道具体数字。被选中参与调查的用户登录之后,会看到“我们想做得更好”(We'd like to do better)的标语。参与者可以在下面选择自己想要的答案,比如“非常同意”“非常不同意”。事实上,这不是Facebook第一次发起调查。自2015年以来,为了处理各种争议,Facebook时不时就会发起调查。Facebook表示:“自2015年以来,我们就在发起各种调查,这次调查没有什么特殊的。其它公司也会调查自己的用户,和它们一样,我们也只是想从调查中收集信息,倾听用户的反馈建议,改善Facebook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