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药科学服务行业专题报告:百万SKU构建数千亿高成长市场谄也

医药科学服务行业专题报告:百万SKU构建数千亿高成长市场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信证券,陈竹)一、助力科技创新研发,科学服务行业方兴未艾科技创新研发之基,全球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科学服务行业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研发的核心行业。国外通常把服务于科学研究的企业 所处的行业统称为科学服务行业。具体来看,科学服务行业是为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质量 控制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升级、改造、信息化的科学 服务技术解决方案,是服务于科技创新的核心行业。这类企业通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包括 科研试剂、高端耗材、实验仪器、智能设备、科研信息化、特种化学品及相关专业技术集 成服务,主要客户分布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医药、食品卫生、临床医学、新材料、 新能源、分析检测、智能制造、化工化学和科研院所等各个领域。全球研发经费呈稳定增长趋势,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预期乐观。科学服务业聚焦服 务国家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提供助力和保障,已成为当今世 界科技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先行行业,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 科技发展水平。如欧美日等科技强国都有强大的本土科学服务公司作为本国创新服务支撑, 不仅能够提升本国协同创新速度和成果转化效率,降低科研物资的采购成本,还能保障科 研物资安全和科研数据信息安全,确保行业标准制定话语权。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正迅速进入知识密集型经济时代,科学和工 程研究、商业化应用及智力成果转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 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如美国于 2009、 2011、2015 年连续出台《美国国家创新战略》;欧盟于 2014 年起正式实施“地平线 2020” 科研规划;日本近年出台了《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2020)》《科学技术创新综 合战略 2017》等重要文件。我们认为随着各个国家均将资源集中到研发、教育等知识密 集型领域,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经费的稳定投入将持续带动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 不断增长——根据Statista机构统计,2019年全球研发总支出约2.37万亿美元,2010-2019 年复合增速 6%左右。另一方面,考虑到全球各国研发经费仍主要以企业为主(在我们选取的七个国家中, 来源于企业的研发经费平均占比为 67%,企业执行的研发经费平均占比约 73%),并且考 虑到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企业是科学服务行业的主要客户(参考赛默飞 2019 年官网提供 的投资者交流材料数据中,赛默飞收入结构中 42%来自生物医药领域,23%来自生命科学 与诊断领域),因此我们认为,伴随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的持续投入、生物医药企 业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全球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额的快速增长,将进一步推动全球 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容。全球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超过 1500 亿美元,未来仍有望保持稳定增长。根据 全球科学服务行业龙头赛默飞 2020 年官网提供的投资者交流材料数据中,赛默飞预计其 主要业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分析仪器、专业诊断、实验室产品和服务)所对应的全球 市场空间为 1650 亿美元(赛默飞市占率约 15%)。根据德国默克 2021 年官网提供的投资 者交流材料数据中,德国默克预计全球整个生命科学市场空间约为 1700-1800 亿欧元,并 且预计未来 5 年仍能够保持 5%-6%的稳定增长;具体来看,其中实验消耗品市场约占 55%, 约 935-990 亿欧元,预计未来保持 5%-6%的稳定增长;分析仪器市场约占 15%,约 255-270 亿欧元,预计未来保持 4%-5%的稳定增长;服务市场约占 30%,约 510-540 亿欧元,预计未来保持 7%-8%的中高个位数增长。国内科研支出保持高速增长,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中国科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科研经费投入增长显著。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 体科学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存在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知名品 牌与复合型人才缺乏等问题,相较国外发达国家具有明显差距,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创 新体系建设和产业升级,相继发布一系列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 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在国家政策对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下,我们认 为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的持续增长,将带动科研机构及企业对于科研产品及服务需求的增加, 推动中国科学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2019 年全国共投入研 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22144 亿元,比上年增加 2466 亿元,同比增长 12.53%, 2010-2019 年均复合增速 13.54%;研发支出占 GDP 比重也由 2010 年的 1.70%上升到 2019 年的 2.23%。具体来看,国内科研投入活动主体以企业为主,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019 年全国科 技经费投入分活动主体来看,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6921.8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1%;政府属研究机构经费支出 3080.8 亿元,增长 14.5%;高等学校经费 支出 1796.6 亿元,增长 23.2%。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分 别为 76.4%、13.9%和 8.1%;分类型看,全国基础研究经费 1335.6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5%; 应用研究经费 2498.5 亿元,增长 14.0%;试验发展经费 18309.5 亿元,增长 11.7%。基 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 6.0%、11.3%和 82.7%。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发投入占比仍有明显提升空间。根据 Wordbank 数据,2018 年中国研发支出约3184亿美元,研发经费总额仅次于美国的5730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二; 但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即研发经费投入/GDP 的比例),中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少距离, 2018 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约 2.1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2.27%,而美国为 2.84%,德 国为 3.09%,日本为 3.26%,韩国超过 4%、达到 4.85%,以色列全球最高为 4.95%。根据国务院 2016 年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纲要预计“到 2020 年进 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2.5%; 到 2030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达到 2.8%”。据上,假设到 2030 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8%,参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预测到 2030 年中国 GDP 总值将超过 25 万亿美元,则 2030 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 展(R&D)经费支出有望达到约 50000 亿元,2019-2030 年复合增速预计约为 8%。因此总体来看,中国科研经费投入近年保持增长,未来投入强度则预计仍将稳步提高 ——我们认为中国科研经费,特别是在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持续增长,将带动市场 对科研实验用品需求的增加,预计科学服务行业市场将进一步扩容。以赛默飞为例,中国是其收入增长最快的区域,赛默飞 2020 年中国区收入约 27.97 亿美元,同比增长 1.64%(2020 年收入放缓,我们认为主要系海外疫情影响进口产品使 用及国内高校开学较晚所致,参考 2019 年赛默飞中国区收入同比增长 9.90%),2011-2020 年收入复合增速为 19.57%;中国市场占赛默飞全球收入的比例也由 2011 年的 5%提升到 2020 年的 9%(2019 年占 11%)。国内实验试剂:国产试剂以低端市场为主,高端试剂仍长期依赖进口实验试剂——是指具有一定纯度标准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是工 农业生产、文教卫生、科学研究以及国防建设等多方面进行化验分析的重要试剂,包括通 用试剂、高纯试剂、生化试剂、特种试剂、分析专用试剂等。试剂分类方法较多,按制造难易程度和用途可分为高端试剂(专用试剂)、通用试剂;按状态可分为固体试剂、液体 试剂;按类别可分为无机试剂、有机试剂;按性能可分为危险试剂、非危险试剂等;按纯 度可分为工业级化学试剂、实验纯、化学纯、分析纯、优级纯和高净超纯。其中实验纯、 化学纯、分析纯、优级纯为通用化学试剂,一般应用于科研、教学、分析检测、工业生产 等领域,超净高纯试剂是化学试剂中纯度最高的试剂,其杂质含量较优级试剂低几个数量 级,主要用于高端精密器件等制造领域。化学试剂作为典型的精细化工品,应用广泛,品类繁多,部分高端科研试剂用量少, 但附加值高。化学试剂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生物技术、检验检疫、国防军工、工农 业生产等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在生物医药、电子、微电子、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先进制 造业领域的作用尤为重要,甚至是部分行业的关键性基础化工材料,客户主要以科研院所、 高校市场、企业市场、检测中心为主。从数量上看,全球化学试剂品种已超过 20 万种(若 包括生命科学试剂则超过百万种),经常流通的化学试剂品种约 5 万种,而国内经常使用 的各类化学试剂达到 2 万种,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试剂种类还在不断增加。此外,部 分高端科研试剂用量较小,个别品种每年用量只有几微克或几毫克,但由于其质量标准要 求极高,并具备关键的基础化工材料属性,因此具有较高的附加值。根据 Wiseguy 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实验室试剂市场规模将从 2017 年的 183 亿美元增 加到 2025 年的 298 亿美元,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 6.3%,行业增长空间较大。而根 据中国试剂信息网披露的数据,目前高校、科研机构和研发企业有超过 30000 家实验室, 中国实验试剂市场规模已破千亿大关——化学试剂行业发展迅速,2018 年中国化学试剂 行业市场规模约 1243.17 亿元,同比增长 18.3%,预计到 2024 年,中国化学试剂行业市 场规模或将达到 2495.75 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 12.3%;其中,我们预计高纯化学及生命 科学试剂,是实验试剂中发展最快、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最高的产品——根据《国内实验试 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刘海龙,卢凡)估计,国内生物实验试剂行业市场规模的 年增长率目前基本保持在 20%-30%左右。同时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数据,近几年来中国主要化学品增长保持平 稳,其中 2019 年中国化工行业经济运行企稳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全国化学试剂总 产量 2360.7 万吨,相比 2018 年总产量增长 12%。生命科学试剂——生命科学试剂作为实验试剂的重要组成,是生命科学研究和开发的 基础材料,具有种类繁多、专业性强、规格小、质量要求严格、价值高等特点,主要包括 免疫学试剂(如抗体、抗体相关试剂)、分子生物学试剂(如基因编辑调控试剂、基因测 序试剂)、细胞生物学试剂(如细胞培养、各类细胞系)、生化试剂(如小分子化合物、荧 光染料和各种缓冲液)等。目前随着全球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投 入,生命科学试剂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展,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根据 Frost&Sullivan(引 自诺唯赞招股说明书)数据,2019 年全球生命科学试剂市场规模约 175 亿美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246 亿美元,2019-2024 年复合增速为 7.1%。近年来随着中国对生物、医疗、药 物开发和卫生健康等生物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内生命科学试剂市场规模快速 增长,2019 年中国市场规模约 126 亿元,预计 2024 年达到 260 亿元,2019-2024 年复 合增速为 13.8%。目前国内高端试剂主要以进口为主,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国内实验试剂市场上,高端 科研试剂产品基本被国际巨头垄断,特别是涉及生命科学、分析色谱、高端化学、材料科 学等领域的高端试剂,有相当一部分品种尚属空白,只能长期依赖进口解决。根据泰坦科 技招股说明书披露,国际巨头占国内超过 80%的市场份额。而国产企业则由于起步较晚、 技术研发落后、资金匮乏、规模较小等原因,销售产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试剂品种和以代 理品种为主,完全自主开发的原创性试剂较少。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 对策》(刘海龙,卢凡)估计,国产试剂销售规模所占比例约为 10%。我们认为随着国内 中高端国产试剂公司加快研发,伴随国家政策对进口替代大力支持,未来国产化学试剂将 逐步实现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国产企业进口替代空间巨大。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9 年中国诊断相关实验用试剂(诊断代表一部分实验试剂应用场景)进口金额为 19.28 亿美元,而出口金额仅为 3.14 亿美元,出口金额远远低于 进口金额;而 2019 年中国诊断相关实验用试剂出口量为 2.97 万吨,远高于 2019 年进口 量的 1.18 万吨。因此,通过上述进出口产品金额和量的结构性的差异,我们认为当前国产 化学试剂仍集中在低端市场,价值含量低,高端化学试剂依赖于进口。国内实验耗材:进口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未来国产替代大势所趋实验室耗材也称实验耗材,是指生物、医药、卫生和健康等相关学科领域科学研究、 新产品开发、诊断检测等相关活动所必需的实验用品,包括一次性塑料耗材和其他耗材等, 主要用于细胞培养和收获、生物实验移液、溶液过滤和分离、贮存等。与实验室大型仪器 设备相比,实验室耗材具有种类繁杂、更新变化快、单件价值低、消耗频繁等特点。实验 室耗材是实验室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游应用非常广泛,包括高等院校的生物实验室、 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机构,卫生防疫系统的各级疾病控制中心、检验检疫机构、药品食 品监测机构、各级医院及诊所等医疗机构的中心实验室,制药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等。实验耗材行业技术壁垒较高,部分国产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验耗材的理化性 能和生物性能以及产品的精准度等直接影响生物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成败和效率,因此高分 子材料的改性技术与加工技术是该行业的关键技术——例如,细胞培养板、瓶、皿等器皿 作为细胞生长和繁殖的空间及培养表面,需要满足不同种类细胞对生长表面特殊要求。某 些生物实验试剂价格昂贵,生物实验中吸取试剂的吸头、移液管等需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能, 以避免液体残留、保证吸量精准,降低实验成本;离心设备原材料需要超强的韧性以保证 其在高离心力下不变形、不破裂等。国际欧美发达国家在以上技术领域长期投入,关键性 核心技术、制造技术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 近年来,中国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生产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伴随着技术创新、 工艺创新和生产管理的提升,部分国内领先企业逐步打破欧美知名企业的技术垄断,相关 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验耗材市场潜力可观。根据《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及关 键制造技术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刘佳、吴茉莉)数据,2019 年全球生命科学实验室耗 材的市场规模为 387.4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将达到 677.57 亿美元左右,2016-2023 年复 合增速为 13.25%;2019 年中国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规模约 277.52 亿元,预计从 2016 年到 2023 年中国生物实验室耗材市场每年将保持 20%的增长。其中,一次性塑料实验耗材以聚苯乙烯(GPPS)、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为 原材料制成,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价格低廉,一次性使用避免了传统材 质多次使用导致的消毒和感染、易于表面改性从而满足不同的特定实验需求等诸多优点, 能够有效提高实验效率和便捷性,目前已成为生物实验室研究中使用最多、使用量最大的 实验耗材。根据 Frost&Sullivan(引自洁特生物招股说明书)数据,2018 年全球生物实验 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市场规模约 110.1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达到 137.5 亿美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4.5%;而国内生命科学实验耗材市场发展虽然相对滞后,全球市场份额占 比较小,但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进步带动了相关实验耗材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迅 速扩容,2018 年国内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市场规模约 75.7 亿元,预计 2023 年达 到 150.8 亿元,2018-2023 年复合增速为 15.3%。进口品牌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未来国产替代大势所趋。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生命科学研 究及其相关产业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国际跨国公司以其强大的研发及品牌优 势长期主导实验耗材的生产和销售,特别是高端实验耗材大多被国际型跨国公司所垄断, 而国产企业由于资金规模、生产设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不足,在国内市场占比很小。 根据 Frost&Sullivan(引自洁特生物招股说明书)数据,2018 年中国生物实验室一次性塑 料耗材市场进口品牌市场份额占整体市场的 94.5%。整体来看,虽然国产品牌份额仍占比 较低,但国内专业制造公司自本世纪初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通过不断提升研发与自主设 计能力和逐步加强市场与客户需求跟踪能力,部分耗材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已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开始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努力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参与到国际竞 争中。我们认为,伴随中国实验耗材生产商的逐步壮大,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广泛销售渠 道的企业将以质优价廉的竞争优势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实验耗材国产化是大势所趋。国内实验室分析仪器:盈利能力逐渐提高,正逐步步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科学仪器——是信息的源头,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学与工业的基石。 科学仪器的发展水平标志着国家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其中实验分析仪器是科 学仪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的科学实验装备,具备复杂而精密的技术体系,包括色谱、 质谱、原子光谱、分子光谱、材料表征、表面科学、生命科学仪器、实验室自动化&软件、 全球通用分析仪和全球实验室设备等。伴随物理、化学、光学、生命科学等各学科领域分 析技术的加速创新,实验分析仪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疗健康、新型材料研究、 新能源、航天和海洋探测、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行业。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可期,保持稳定增长。根据 SDI 数据,2020 年全球实 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 638 亿美元,受益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创新,预计 2024 年市 场规模有望达到 860 亿美元,2020-2024 年复合增速为 7.77%。分地区来看,目前实验室 分析仪器的销售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其中北美地区占据了全球分析仪器市场的主要份额,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分析仪器销售市场,而 2020 年中国市场约占 12%,已超越日本成为亚 洲实验分析仪器的第一大市场。分用途来看,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占比较高,根据 SDI 数据,全球实验分析仪器市场中其中制药企业、医院诊断检测、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基 因/环境检测合计占 46%。高端实验室分析仪器技术壁垒极高,中国与国外仍具有显著差距。实验分析仪器的制 造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高端制造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们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研领 域上核心差距即实验分析仪器和实验室能力的差距。实验分析仪器集成多个现代科学与专 业技术领域,包括分析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材料化学技术及机械设计制 造技术等,此外涉及各个下游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典型的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行业。 另一方面,下游应用领域的不断发展也对仪器产品的性能、精度、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这也意味着实验分析仪器供应商需要具备深厚的技术储备、丰富的经验积累、完善成熟的 研发机制和研发模式。相较于发达国家,中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起步较晚,在研发技术、 质量和规模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精密仪器等高精尖领域内尚难与技术实力 雄厚的国外厂商竞争,全球的高端产品市场基本被赛默飞、安捷伦、默克、岛津等国际巨 头所垄断,而国内高端仪器、精密设备基本依赖进口。但随着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游行业需求的不断释放,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实力 的逐步增强,我们认为中国实验分析仪器行业正逐步步入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时期,未来 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大力扶持实验分 析仪器领域的发展,提升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在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类(2018)》中,实验分析仪器被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领域。 根据 SDI 数据,2020 年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 75 亿美元,2015-2020 年复合增速 为 6.80%,高于同期北美(5.20%)、欧洲(3.10%)、日本(2.90%)。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发展趋势良好,盈利能力逐渐提高。从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 根据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 年中国分析仪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85.2 亿元,同比增长 9.72%,2015-2020 年复合增速为 7.03%;实现利润总额 49.65 亿 元,同比增长 31.91%,2015-2020 年复合增速为 15.50%,营业利润率由 2015 年的 9.32% 提升至 2020 年的 17.41%。而从生产数量来看,2020 年中国分析仪器产量约 238.53 万台, 增速有所下滑,我们判断主要系疫情原因部分企业停产所致;2017-2020 年中国分析仪器 产量基本维持在 250 万台上下。行业规模拆分估算:预计国内科学服务市场整体超过 2000 亿元实验试剂及耗材:国内实验试剂和耗材市场规模可期,预估达到 2000 亿元 我们分别拆分测算国内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投入中的试剂耗材市场规模。科研机构: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刘海龙,卢凡)课题 组调研,科研试剂及耗材约占国内科研机构(政府隶属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他事业单 位)研发经费支出的 20%-2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政府、高校、其他事业单 位等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研发经费支出规模比例约为 23%(剩余 77%为企业)。2019 年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约 23%→2019 年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全国研发经费支出 22144 亿元 * 23% ≈ 5093 亿元 →考虑到部分政府、高等院校及事业单位科研实验需求属性较弱,因此我们保守估 计科研试剂及耗材约占国内科研机构研发经费支出的 10%-15%→科研单位试剂及耗材市场规模预估:5093 亿元 * 10%~15% = 509~764 亿元企业: 2019 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约 77%;我们选取国内 主要分别以大分子、小分子创新药为主营业务的代表企业如君实生物、神州细胞、微芯生 物、泽璟制药等进行研发费用的拆分。具体来看,2019 年君实生物、神州细胞、微芯生 物、泽璟制药研发费用中试剂、材料、耗材费用占比分别为 13.85%/15.76%/8.15%/10.46% (均值 12.06%)。2019 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研发经费支出比例约 77%→假设企业研发费用中试剂、耗材费用占比 8%(保守预计)→2019 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全国研发经费支出 22144 亿元 * 77% ≈ 17051 亿元→企业试剂及耗材市场规模预估:17051 亿元 * 8% = 1364 亿元 中国(科研机构和企业)“试剂及耗材市场” 规模合计预估:509~764 亿元+1364 亿元=1873~2128 亿元。细分来看,我们参考生物医药企业神州细胞、三生国健 2017-2019 年原材料支出中试 剂及耗材的购买金额,其中神州细胞 2017-2019 年试剂、耗材累计支出 1.93 亿元,其中 试剂支出占试剂、耗材总支出的 59%,耗材支出占 41%;而三生国健 2017-2019 年试剂、 耗材累计支出 1.16 亿元,其中试剂支出占试剂、耗材总支出的 42%,耗材支出占 58%。 考虑到不同企业药物品种及研发生产环节的差异,可能会造成不同企业之间耗材、试剂使 用占比不同,但整体来看试剂市场规模与耗材市场规模趋近于一致,假设试剂、耗材各占 50%,则中国实验试剂及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均约为 1873~2128亿元 / 2 =937~1064亿元。实验分析仪器:国内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不容小视,预估超过 500 亿元 根据德国默克 2021 年官网提供的投资者交流材料数据,德国默克预计全球整个生命 科学市场空间约为 1700~1800 亿欧元,其中实验消耗品市场约占 55%,约 935~990 亿欧 元,分析仪器市场约占 15%,约 255-270 亿欧元,其余为综合服务市场;假设中国科学服 务市场空间与全球结构趋同,则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为实验消耗品(即试剂耗材)市场规 模的 27%(15%/55%); 中国(科研单位和企业)“试剂及耗材市场” 规模合计预估:1873~2128 亿元→ 假设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为实验消耗品(即试剂耗材)市场规模的 27%→ 2019 年中国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预估:1873~2128 亿元 * 27% = 506~575 亿元 综上,2019 年中国科学服务行业预估市场规模约 2379~2703 亿元,具体来看:实验试剂:国内实验试剂市场规模约 937~1064 亿元,约占国内科学服务行业市 场规模的 40%;实验耗材:国内实验耗材市场规模约 937~1064 亿元,约占国内科学服务行业市 场规模的 40%;实验分析仪器:国内实验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 506~575 亿元,约占国内科学服 务行业市场规模的 20%。二、赛默飞世尔:兼收并蓄成就全球科学服务行业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 Fisher Scientific)是由美国两大家族企业飞世尔科技公司 (Fisher Scientific,成立于 1902 年,合并前以自主品牌和第三方品牌结合,科研试剂、 耗材、设备销售和服务为主营业务)和热电公司(Thermo Electron,成立于 1956 年,合 并前主要是分析仪器、科研设备和软件的供应商)于 2006 年合并而成。通过不断的并购 和融合,赛默飞世尔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服务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整套包括高 端分析仪器、实验室装备、软件、服务、耗材和试剂在内的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截至 2020 年底,公司拥有 80000 余名员工,并在全球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和研发中心,服务客户 超过 400000 家,包括大型制药企业和生物医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 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等。伴随着不断的收购和业务的加速扩张,赛默飞市值一路水涨船高,截至 2020 年底, 公司市值已达到 1848 亿美元。作为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2020 年赛默飞世尔营业 收入达到 322.18 亿美元,在全球科学服务领域居于首位,即使在其整个医药行业中也可 排名第九位;2020 年公司净利润达到 65.16 亿美元,2014-2020 年复合增速达到 27.71%。经过多年发展和扩张,赛默飞产品组合逐步扩大,业务逐渐由分析仪器向生命科学领域倾斜,提供实验室研究所需的各类试剂、设备和相关服务,产品间协同效应也不断扩大。目前公司分为四个部门在运作,四大部门旗下品牌涵盖一百多种,知名品牌有Thermo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Gibco、Ion Torrent、Alfa Aesar、 Fisher Scientific 和 Unity Lab Services 等。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门实验室产品和服务部门是赛默飞收入贡献最大的部门之一,2020 年该部门实现收入 122.45 亿美元(主要系新冠检测/医药疫苗研发实验带动相关耗材等产品需求大幅增加), 同比增长 15.53%,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 35%。该部门业务包括实验室冰箱、冷冻柜、移 液枪等通用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耗材制品、CDMO 等制药服务。其中该 部门营业收入 2017-2019 年实现快速增长,主要系医药服务业务的扩大,即 2017 年公司 收购 Patheon 公司后,业务扩大至可为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研发、制造、临床试验、大 规模生产和包装提供完整的服务。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部门2020 年公司生命科学解决方案部门实现收入 121.68 亿美元(主要系赛默飞推出的新 冠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盒等一站式实验解决方案整体需求强劲),同比增长 77.48%, 占公 司营业总收入的 35%。该部门由公司于 2014 年新增,主要系赛默飞当年收购完成 Life Technologies 公司(153 亿美元),此前公司的生物科学业务主要包括抗体、蛋白、核酸(DNA&RNA)、化学品以及细胞培养基、血清、疫苗等生物制品和其他耗材,针对的市场 较为分散。收购 Life Technologies(业务包括筛选与转化研究、分子药物、干细胞治疗、 食品安全和动物保健以及法医鉴定等)之后,公司形成了完整的生命科学产品线。分析仪器部门2020 年公司分析仪器部门实现收入 51.24 亿美元,同比增长-7.21%,占公司营业总 收入的 15%,2020 年业绩放缓主要受疫情影响,若剔除 2020 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分析仪 器部门是赛默飞近年来收入增长最快的部门,2014-2019 年收入复合增速达到 11.17%。 分析仪器部门主要提供广泛的仪器、消耗品、软件和服务,可用于实验室的各种应用。近 几年来公司该部门收入增长较快主要系公司 2016 年收购 FEI 公司(其高精度电子显微镜、 分子光谱以及实验室元素分析仪器可用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业等领域的研究),部 门新增物质和结构分析业务;2018 年,公司收购领先的仪器和软件制造商 Gatan。2020Q4 赛默飞推出 Tundra 低温透射电子显微镜,继续加强公司在电子显微镜领域的领导地位。专业诊断部门赛默飞专业诊断部门业务营收基本平稳,2014-2019年部门收入复合增速约 2.15%。 2020年公司专业诊断部门营业收入达到 53.43 亿美元,大幅增长 43.71%,主要系赛默飞 开发的新冠检测试剂套件快速放量。2011年公司成立专业诊断部门(原下属分析技术部门), 主要系当年收购完成 Phadia(用于血检的荧光免疫系统供应商),公司免疫诊断业务扩大, 可以提供完整的开发、制造和销售血液监测系统;2012 年 9 月收购完成 One Lambda 公 司后,该部门新增移植诊断业务。2013 年以后,公司该部门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主要提供广泛的诊断测试套件、试剂、培养基、仪器和相关产品。回顾赛默飞发展历史,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洞见,高强度创新研发和高效并购共同驱动, 专注于高附加值创新产品和高增长新兴区域,是其增长策略能在科学服务行业取得成功的 主要原因:增长策略 1——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专注于高影响力(High-impact)的创新。赛 默飞 2020 年研发投入超过 10 亿美金,研发投入比例维持在 4%左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 地位;独特的直达终端客户的优势,提供给了公司关于新产品研发的洞见和反馈;投入规 模和对于客户需求把握的优势,使得公司在质谱、细胞基因治疗等多个领域持续成功推出 产品。增长策略 2——积极扩大在快速增长新兴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规模。新兴市场增长更为强劲,2019 年对赛默飞的业务贡献达到 21%,其中 51%来自中国市场。赛默飞已进入中 国市场 30 余年,伴随国内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 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研发经费快速支出,赛默飞与国内更多的本土 企业和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20 年赛默飞中国区实现收入约 27.97 亿美元,占公司收入的 9%,是仅次于美国的 全球第二大市场,2011-2020 年收入(包含并购的影响)复合增速 19.57%,远高于美国 同期的 11.49%。目前赛默飞中区员工人数已超过 5000 名,设立有 7 个应用开发中心以及 示范实验室,并在上海、北京、苏州和广州等地有 7 家工厂运营;而未来 5 年,赛默飞计 划把中国区的产能翻番,打造更强健和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从而进一步应对和满足一大批 新兴的中国本土生物制药企业科研服务的强劲需求。增长策略 3——独特的客户价值创造策略(聚焦于帮助客户加速创新和提升效率)。基 于直达终端客户的优势,赛默飞持续增加在已有客户的市场份额——通过研发不断成功推 出高影响力的新产品,或通过战略性并购增强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能力。基于对客户需求的洞见,赛默飞的研发和并购都体现出了很强的效率和协同效应,公 司盈利能力持续提升。以合并前的 Fisher 为例,2002-2005 年期间也展开了一系列对于科 研产品型公司的收购,自主产品比例由40%提升至65%,毛利率也由26.4%上升至34.2%, 净利润率则由 1.6%提升至 7.0%;而 2006 年合并之后的赛默飞,研发和收购共同驱动, 净利润增速也明显快于营收,ROE 稳步提升,EPS 持续增厚。三、全球科学服务行业仍以外资占据主导,自主研发+高效服务下国内企业发展有望驶入快车道全球科学服务行业寡头垄断为主,收购整合成就一站式行业巨头收购整合成就一站式行业巨头,全球科学服务行业竞争格局,目前仍以跨国外企垄断 为主。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关行业发展已基本成熟,市场竞争较为平稳。 行业内公司,已经在资本的推动下,规模化发展,完成了从家族化中小型企业向巨无霸企 业过渡的阶段,跨国企业构建了产品全系列生态圈并以兼并收购作为主要竞争策略,通过 收购竞赛,快速扩增新型科研用品品类和相关专利,筑高行业壁垒、消除竞争,进而利用 垄断地位控制产品价格,攫取高额利润,也诞生了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从单一 领域到一站式科研服务提供商,行业集中度也随之上升。2006 年以前国际科学服务行业家族企业盛行,以中小型企业居多,行业内企业仅有 能力在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或者仪器设备中的某一领域从事业务。而随着全球科研领域的 蓬勃发展,世界科学服务行业开启了跨国公司垄断、收购和比拼,行业集中度呈上升趋势。2006 年美国两大家族企业热电公司(ThermoElectron)和飞世尔科技公司(FisherScientific) 合并成立为赛默飞世尔科技(ThermoFisherScientific),两家公司强强联合,形成了科研 试剂、实验耗材及仪器设备一站式的科学服务龙头企业,自此之后,世界科学服务行业真 正开启了跨国公司垄断、收购和比拼的时代,典型案例如德国默克(MerckKGaA)2010 年以 72 亿美元收购试剂和耗材生产企业美国密理博(Millipore),2015 年又以 170 亿美 元收购科研试剂龙头企业美国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赛默飞世尔 2013 年以 136 亿美元收购美国生命技术公司(LifeTechnologies),2016 年以 42 亿美元收购仪器厂 商美国 FEI 公司,2017 年以 72 亿美元收购制药研发外包、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企业荷兰 Patheon 公司,2020 年又拟以 115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产品提供商德国凯杰(Qiagen); 丹纳赫(Danaher)2015 年以 138 亿美元收购制造科研耗材的颇尔公司(Pall),2019 年 又以 214 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公司(GE)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艾万拓(Avantor)2017 年以 64 亿美元收购生命科学产品代理商 VWR 公司等。由此,科学服务行业集中度迅速提 高,形成了知名企业为主的竞争格局,国际巨头 们通过集团化经营形成合力,横跨科研试剂、实验耗材等多个领域,产品多达几十万种, 并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响亮的品牌知名度、齐全的试剂品种、布局全球的经营网络以及 雄厚的资金实力近乎垄断整个市场。国内科学服务行业与国外差距显著,目前国内企业主要以代理经销商为主国内科学服务企业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但成长空间巨大。科学服务行业涉及范围较 为广泛,市场规模较大,国际巨头几乎垄断高端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国内科学服务 行业发展相对滞后,表现为企业数量多、技术相对落后,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并在中低端领域激烈竞争。多数企业采取作坊式加工生产,不具备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检测程序,质量 难以保证,与美国、欧洲等企业的同类产品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资 金匮乏、规模较小,国内企业仅能专注于生产科研试剂、实验耗材或者仪器设备中的某一 类产品,并在上述产品上展开价格竞争,尚未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与国际巨头 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根据《国内实验试剂供应链现状、问题与对策》(刘海龙,卢凡), 在 2016 年统计的 55 家国内试剂生产企业中,有 18 家企业销售额突破了 1 亿元。与德国 默克、赛默飞世尔科技、丹纳赫等全球龙头相比,国产试剂在品种数量、客户数量、覆盖 市场、收入利润规模等多个维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未来的成长空间也更大。目前国内科学服务企业仍以代理经销商为主。实验试剂、耗材及仪器的源头供应商都 是国外大型厂商,如 Sigma、Qiagen、Coring、赛默飞等,这些国外源头供应商通过直销、 授权给独家代理或区域代理等形式把实验试剂销售给国内市场——目前国内 90%的实验 试剂、生物实验耗材都源自国外源头供应商。尽管国际源头供应商较为集中,但国内的市 场销售与服务主体仍以小经销商和中介公司为主。极少规模较大的独家代理或一级代理能 够做到 1-2 亿元的年销售额,但由于代理商市场门槛较低,还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中小型经 销商和中介公司,他们的年销售额很少能够达到 100 万元。根据阿拉丁招股说明书,国内 试剂代销企业的毛利润率在 12%-15%,而净利润率则低于 6%——一方面,绝大多数试剂 产品的品牌和技术都掌握在国际大型试剂企业手中,因此留给国内代销企业的利润本就不 高;另一方面,代销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试剂,还包括了大量的服务,例如实验前咨询(实 验怎么安排)、实验结果讨论(出现问题怎么处理)、技术培训(新技术新方法)等,这些 成本进一步降低了国内试剂代销企业的利润。 因此,整体来看,目前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主要市场被国外知名企业所占据,国内企业以代理经销商为主。但与此同时,在国家产业规划调整及市场自然淘汰的双重影响下, 国内科学服务行业正由粗放式经营向规范化经营转变,已有部分技术实力较强、生产规模 较大、具备一定品牌影响力的本土企业借助于国家技术转型升级的契机快速发展,凭借地 缘优势及较高性价比抢占了少量市场份额;通过多年积累,部分国内领先企业已经在科研 试剂产品、设备上实现了进口替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收入规模,加快追赶国际行业龙头 的步伐。自主研发+高效服务,中国制造优势下国内企业有望后来居上科研人员需求特点:注重品牌质量,需求变化快(跟随科研前沿)、产品种类多、追 求便捷和效率;因此科研单位和企业倾向于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商。科学服务行业实际 客户为科研人员,行业具备 TO C 属性。以赛默飞为例,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实验室设备、 试剂和耗材的产品线;通过自主品牌和第三方品牌提供了超过 100 万个产品品类;超过 65%的交易在电商平台产生,并提供了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冷链、危化品运输、超过 2000 个仓储点);丰富的产品品类和客户服务能力是其成为全球领先的科学服务企业的基础。品牌质量、产品种类是科研人员首要关注的因素,也是限制国产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全球龙头公司由于进入科研服务行业较早,不仅积累了稳定成熟的工艺技术,而且在学术 圈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而国产企业完全自主开发的原创性试剂产品非常少,主要进行 “复制仿制”,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尤其是批次间稳定性较差,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导致科研人员对国产试剂的使用谨慎;另一方面国产企业自主生产产品种类较少,而客户 需求分散,根据阿拉丁招股说明书披露,德国默克(Merck KGaA)目前已经能提供 30 多 万种试剂产品,而国内试剂市场流通品种约 10 万种,国内试剂企业具有自主生产能力的 试剂品种则更为有限;而在生物耗材领域,康宁能够生产的品种多达数万种,而洁特生物 能够生产的品种仅 700 余种。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国内领先企业开始尝试自主创新,持续增加技术研发投入,经过 多年的技术改进和经验积累,涌现出如阿拉丁、阿达玛斯(泰坦科技旗下高端试剂品牌)、 麦克林、JET BIOFIL(洁特生物)等国产科研试剂和耗材的自主品牌,部分产品质量已经 达到甚至超过进口产品,并且具有价格优势。在科研试剂领域,以泰坦和阿拉丁为例,根 据泰坦招股说明书披露,目前 Adamas 在产品纯度、杂质控制等技术规格方面甚至优于国 外试剂品牌的产品,并且相同质量相同规格产品价格低于国外品牌 20%左右,自主品牌 SKU数量已从2015年约6万余种增长到2019年10万余种;根据阿拉丁招股说明书披露, 部分试剂如苯甲醇(用于 GC 顶空测试,≥99.9%)、双酚 A 分析标准品(>99.8%,HPLC)、 钨酸(99.999%,metals basis)、金胺 O(90%,用于生物染色)等 40 余种产品技术指 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企业西格玛奥德里奇(Sigma-Aldrich)同类产品,公司整体 SKU 数量从 2017 年的 5.8 万多种增加到 2019 年的 8.8 万多种,同时预计未来 3 年每年新增 1 万个 SKU。而在生物耗材领域,洁特生物以 ODM 模式为主,ODM 客户包括 VWR、Thermo Fisher、GE Healthcare、 Genesee Scientific、Celltreat Scientific 等知名生物实验室用品 综合服务商,ODM 产品质量性能符合国际品牌标准;而在实验分析仪器领域,如莱伯泰 科部分产品的性能参数已达到海外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科学服务企业大多小而散(代理商为主),以代理外资品牌和价格竞 争作为主要竞争策略,从整体上拉低了行业利润水平;而自主品牌则是高毛利率的保证。 如泰坦科技虽然综合毛利率不到 25%(主要系自主品牌与第三方品牌相结合,代理产品拉 低毛利率),但其自主高端试剂毛利率超过 60%,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自主通用试剂毛 利率也在 40%上下;阿拉丁自成立以来就坚持打造自主科研试剂品牌“阿拉丁”及实验耗 材品牌“芯硅谷”,2012-2019 年公司毛利率基本维持在 70%以上;洁特生物专注于生物 实验室一次性塑料耗材,以 ODM 销售为主,配有少量试剂、小型实验仪器,其中耗材类 毛利率基本维持在 45%上下;莱伯泰科则主要从事实验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 中自产产品收入占比基本超过 60%,而自产的实验分析仪器产品毛利率也接近 50%(自 主品牌产品的毛利率见表 7)。(注:2002-2005 年,和 Thermo 合并前的 Fisher,自主品牌产品的比例从 40%提升 到 60%以上,同期毛利率从 26.4%提升至 34.2%)。科研人员追求便捷和效率,注重采购及送货时效性,因此高效服务成为国产突破的关 键。科研人员非常注重实验进展,因此购买科研试剂和实验耗材时,采购周期是科研人员 主要咨询的事项之一。国外巨头在国内开展业务主要通过授权给独家代理商或者区域经销 商,并且由于其良好的品牌和质量,不少国内经销商以牺牲自己利润为代价,作为二级或 者三级代理商销售外资品牌;同时外资企业在国内往往设置较高的人效考核指标(参考赛 默飞中国员工数量占其全球员工总数量的 6%,而赛默飞中国区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约 10%), 对于专业知识技术壁垒较高的分析仪器、精密设备等设有自己的专业服务团队,而在试剂 耗材等业务上则销售人员配置较少。因此,整体来看,外资品牌由于在国内的采购链被拉 长,多数试剂的采购周期较长,严重影响科研人员实验进度(经销商一般不具有试剂储存、 分装能力,因此对储存要求较高的试剂采购时间周期过长,可能超过 30 天);此外,外资 厂商虽然 SKU 数量众多,但部分品种为期货,可能采购周期更久。而 2020 年爆发的新冠 疫情,给本土企业提供了绝佳的国产替代发展机遇,一方面疫情下外资企业海外工厂停产 导致部分产品出现大量短缺,同时海外运力紧张下供货周期被严重拉长;另一方面,参考 赛默飞 2021 年 1 月在国内的一批培养基被检测出新冠病毒(信息来源:南京发布微信公 众号),部分高校和企业对购买进口产品严加限制,这将进一步加速国产替代的进程。科学服务行业下游客户数量较为庞大,需根据下游客户的实验需求进行备货;由于科 研实验较为复杂,产品种类较多,且存在易爆易燃等危险化学物品,因此对生产、仓储和 运输环节均有较高的要求。科研试剂对储存条件要求严格,不同品类产品的温度、湿度、 光线及通风等储存要求有所不同,如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质、酶等生物试剂须储存在恒 温或超低温环境下才能持续保持生物活性,不当存放将导致试剂失活,影响实验效果。因 此,科研试剂生产企业需配置不同储存条件的仓库,且仓储管理人员需熟悉各种科研试剂 的产品特性,能够指导仓储人员分门别类地将试剂存储在适宜条件下,这需要丰富的专业 知识及长期的经验积累。同时,化学科研试剂中部分产品属于危险化学品,对于防火、防 爆、防中毒、防泄漏等储存条件提出了特殊要求,中国对危险化学品的经营储存实行许可 制度,申请《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带储存设施)》的企业必须配备具备相应安全生产 知识和管理能力的专职管理人员,对企业仓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水平、突发事故应急能力 提出了较高要求。综上,仓储、物流能力在科学服务行业中十分重要,而大部分科研试剂 品牌代理商不具备仓储管理能力,只能对存放要求较低的普通试剂产品进行短期备货。以泰坦科技仓储物流体系为例,泰坦科技通过专业化、智能化仓储管理物流体系合理 规划,提升存货流转效率。首先,公司全库存建立二维码数字化管理,所有存货均贴有专用条码,现已实现对 产品到货、扫码上架、存储、拣选、扫码下架、发货面单打印、盘点等全流程的系统管理, 便于公司安排收发货并追踪产品状态,大幅提高存货管理的数字化程度和库存管理效率。其次,信息系统可自动匹配订单并下达拣货指令,仓库管理人员根据系统指令进行 条码扫码拣货,系统自动校验,提高发货准确性,大幅提升拣货效率。再者,基于数字化的仓储技术,实时记录存货出入库状态,公司可对存货数量、存 储位置、有效期等库存数据进行全方位分析及监测。然后,公司在综合考虑存货的有效期、 历史销售情况、预测销售、流转速度等因素的基础上,辅以数据管理分析技术,设置库存 阀值提醒,自动生成采购任务,精准指导公司存货周转。最后,公司自有配送团队可通过系统、根据订单情况智能规划路线,提高配送效率。泰坦科技组建有专业危化品物流公司(其全资子公司港联宏为专业危险化学品物流公 司,已在国内 10 座城市建立多个仓库),拥有专业的运输团队和专业车辆,包括 30 余个 危险品资质运输车辆,80 余个仓储配送人员。公司通过智能规划提高配送效率、确保运营 安全,解决传统危化品物流企业主要是针对大批量的工业品,难以匹配科研用物资的小包 装、快速服务要求的问题,做到了长三角地区配送的当时达、次日达,为客户提供了合法、 稳定、高效、准确的配送服务。(注:参考国际巨头丹纳赫 2005-2015 年生产及仓储面积复合增速约 5%,带动其同 期营业收入复合增速约 10%)电商模式与科学服务行业终端需求特点相符,国产企业有望借助电商平台加速打破外 资垄断。科学服务行业具有产品丰富(试剂、耗材、仪器合计 SKU 多达上百万种)、下游 客户分散(覆盖的终端客户数量上百万个,服务的科研人员数量上千万人)、采购批量小、 采购频率高等特点,我们认为电商模式与科学服务终端需求特点相契合,与传统的线下销 售模式相比具有一定优势——电商销售模式可以高效率的为客户提供海量产品信息以供 筛选,同时与客户实时互动,及时满足分散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我们认为自主电商平台不 仅是客户线上购物的快捷通道,同时也是展示公司产品、传播品牌价值的良好市场推广平 台。首先,科研用品专业性强、产品种类多,客户在购买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购、错购 以及选择困难等情形,电商平台产品信息完善,价格透明度高,便于不同产品的 比对、核实,可以帮助客户快速精准地选择所需目标产品。此外,由于行业仍处 于快速发展,产品更新迭代较快,电商平台的模式能够对新上产品即时更新,便 于客户即时了解最新产品信息,更快响应客户需求。其次,科研用品单位用量少、客户分布广,若通过传统模式销售,即使配备大量 营销人员仍难以覆盖全部客户且将带来销售费用激增的问题,而电商销售模式覆 盖范围更广,并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引流推广等方式实现对客户的快速精准营 销,推广费用低,同时大幅简化、压缩了传统线下销售中价格协商、合同签订、 订单生产等流程,用户体验更好。此外,科研用品客户群体具备高学历、年轻化等特点,对于电商模式接受程度更 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科学服务行业内无论是自主品牌 生产商,亦或是进口产品代理商,大多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电商平台;同时,近年 来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院为便于采购、物流及付款的统一管理, 陆续建立了自主科研用品采购平台,我们预计未来电商平台的销售模式也符合科 学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综上,当前中国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科研投入和技 术研发。我们认为国内企业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且国内科学服务行业对大型本土机构的 需求愈发旺盛(更好的服务、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等),参考海外巨头的成长路径, 未来国内企业有望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和工程师红利,通过加强产品研发生产和高效本土化 服务能力,同时借助资本市场,在未来 5-8 年诞生 1 家或几家百亿收入的国内巨头:一方面,从国内科学服务行业整体市场空间来看,目前国内科学服务商大多只有 1% 不到的市占率,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我们结合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研发支出占比,分领域 (化学试剂/实验耗材/实验分析仪器)测算中国科学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 2500 亿元,并且 预计未来长时间内(2030 年及以前)国内科研投入还会以 8%左右的速度驱动整体行业增 长;参考赛默飞在全球市场 15%左右的市占率水平,我们预计国内科学服务行业的大型本 土企业,有望通过本地化服务能力和兼并整合,在国内市占率达到 5-10%,整体收入超过 100 亿元(2500 亿元*5%=125 亿元)。另一方面,从单个企业在国内能达到的收入规模来看,跨国巨头中国区的收入 已经远超 100 亿元。赛默飞中国 2020 年收入约 196 亿人民币,参考赛默飞全球收入 中约 51%是试剂和耗材,预估赛默飞中国仅试剂和耗材的收入就接近 100 亿人民币; 而试剂和耗材相对于设备来说,相对更容易进行进口替代。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冬之旅

深度解读!十张图看懂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潜力分析

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1500个以上ICL,每名患者的临床检验支出为人民币94.9元。中国ICL市场由2015年的92.69亿元快速扩大至2019年的211.4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9%,增长势头强劲。中国ICL行业处于早期阶段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又称独立医学实验室(简称ICL),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的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院之外从事临床检验或是病理诊断和服务,并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医疗机构。它主要和医院等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定期收集医疗机构中的样本进行检测,并将检验结构反馈至医疗机构,应用于临床诊断。它并不配备临床医生、只从事医学检验项目,由于高度专业化及规模化的运作,可有效降低检验的成本,因此能够在医疗市场当中占据一席之地。截至2019年底,中国有1500个以上ICL,而美国有约6500个ICL.2019年,中国每名患者的临床检验支出为人民币94.9元,而美国的相同支出为人民币624.2元。2019年,ICL仅占中国临床检验市场的5%,而欧盟占50%、美国占35%及日本占60%,这表明中国ICL行业处于早期阶段并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019年中国领先ICL检验项目有约3500个,而欧盟和美国都各有约5000个,日本也有约4000个。说明中国ICL行业具有较大的进步空间。中国ICL市场增长迅速中国ICL市场由2015年的92.69亿元快速扩大至2019年的211.4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9%,增长势头强劲。中国的ICL市场包括两类检测服务,即常规检测及特检。常规检测通常指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中的常规检验项目,例如血液生化、体液生化及血型检查。特检通常指未名列在《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的特殊检验项目,例如结核杆菌及肝炎病毒的检测。2019年,在中国ICL中,ICL特检服务市场占比为46.2%;ICL常规检测市场占比为53.8%。与常规检测相比,特检一般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及设备,由具备高技能的实验室专业人士执行。特检市场增速快于常规检测近年来中国特检市场的增速显着快于常规检测市场。中国特检市场的规模由2015年的人民币35.29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97.66亿元,自2015年至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9.0%。中国常规检测市场的规模由2015年的人民币57.40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人民币113.83亿元,自2015年至201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8.7%。中国ICL检测市场按专科领域划分主要包括六个分部:血液学检测、遗传病及罕见病检测、传染病检测、肿瘤检测、神经病学检测及妇科相关检测。与涵盖更广泛分部(例如皮肤学检测及毒理监测)的美国ICL市场相比,中国ICL检测市场仍然在拓展可行的专科领域中具有增长潜力。上文所列的所有专科领域在多年来已取得快速发展。在六个专科领域中,截至2019年四个(血液学、传染病、肿瘤及妇科相关疾病)领域的市场规模至少为人民币10亿元。(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清庙

生物分析专栏 | 治疗性蛋白药物免疫原性分析

治疗性蛋白药物的免疫原性是指治疗性蛋白和/或其代谢物诱发对自身或相关蛋白免疫应答或免疫相关事件的能力。免疫反应的产生影响广泛,从无临床意义抗药抗体的暂时出现,到能够改变药物药效或产生副作用,甚至严重到危及生命,因此免疫原性研究一直是药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药物研发-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药物监测的整个生命周期。药物免疫原性研究有利于优化药物临床使用方案,提高药物的临床应用范围,降低副作用,甚至决定了药物研究的成败。免疫原性研究一直是药物评价的一个难点,涉及免疫学、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医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存在研究内容多,机理复杂,成熟实验方法少,业界认识不统一等诸多问题。本文就治疗性蛋白药物免疫原性的分析进行简单梳理。免疫原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1、免疫原性的形成机制治疗性蛋白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既包括固有免疫又包括适应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固有免疫主要由微生物污染等导致,一般讨论较少,更多的是对于治疗性蛋白的适应性免疫反应的讨论与监测。适应性免疫既包括细胞免疫介导的细胞因子释放作用,又包含体液免疫介导的抗药抗体的产生。图1 FDA关于治疗性蛋白免疫原性产生机制的示意图细胞免疫一般过程包括T细胞的分化以及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引起不同T细胞亚型的比例的变化和外周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体液免疫主要通过B细胞产生的针对治疗性蛋白的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ies, ADAs)来发挥作用。抗药抗体不仅包括结合药物的抗体(binding antibodies,BAbs),也可以是阻断其功能的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DAs,NAb)。根据产生机制通常可分为T细胞依赖途径和非T细胞依赖两种机制。实际上,由于免疫复合物或者聚集物都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激活这两种途径,并且,两种途径均会产生ADA,使得这两种机制并无明显区别,并且,它们会相互作用,相互增加对方的作用强度。immunogenicity explained in 6 minutesT细胞依赖途径T细胞依赖途径产生的免疫应答以强度高和持续时间长为特征,这种应答启动后,体内的记忆细胞会在机体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产生免疫反应。当抗原侵入机体,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APCs)通过吞噬或者胞饮作用,将蛋白降解为线性抗原多肽片段。体内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有树突状细胞(inhibitory dendritic cells, iDCs)、巨噬细胞、B细胞。T细胞活化需要CD4+辅助,且需要双信号的共同激活:抗原多肽与主要组织相容性II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2, MHC-II)结合形成MHC II-抗原多肽复合物,表达于APCs表面,供TCR识别和结合;这个过程需要APCs表面的共刺激分子(如CD86或CD80)同时与T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如CD28)结合。被激活的T细胞发生增殖,分泌特异的细胞因子激活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分泌ADA。最初形成的是具有低亲和力的IgM型ADA。随着B细胞持续分化,在细胞因子的参与下,ADA可发生类别转换,产生IgG、IgA、或者IgE型ADA。IgG型ADA与药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是最典型、最常见的ADA类型。此外,在T细胞依赖途径中,少数B细胞会分化为具有较长记忆功能的记忆性B细胞,当在机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分泌抗体。非T细胞依赖途径无T细胞参与,机体针对治疗蛋白聚集物也可以产生ADA,即非T细胞依赖途径。呈多聚体结构的药物或ADAs免疫复合物可以直接与B细胞表面受体(B cell receptors , BCR)结合,使BCR发生低聚化、内化,激活B细胞,促使B细胞分化和增殖,产生ADA。没有T细胞辅助,该途径产生的ADA不会发生类别转换,所以该途径分泌的ADA主要IgM型,亲和力低、持续时间短、特异性差,且不如T细胞依赖的免疫应答作用强。此外,该途径不区分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即使是自身抗原,若形成50到100 的紧密多聚体形式,B细胞也可能会被激活产生ADA。图2 抗药抗体的产生机制2、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虽然所有治疗性蛋白药物均有诱发免疫反应的潜能,但不同的治疗性蛋白药物其发生免疫反应的可能性不同。免疫原性的产生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患者背景(遗传、预存状态)、药物(结构、尺寸、序列以及杂质、制剂等)、治疗方式(给药方式、频次、持续时间等)因素均对免疫原性的形成有影响。美国药典通则1106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整理,主要可以分为3个方面。表1 影响免疫原性产生的因素2.1 患者相关因素每个人的免疫状态都存在差别,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的差异与个体的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如携带HLA-DRb-11, HLA-DQ-03, HLA-DQ-05等位基因的患者一般更容易产生免疫原性。患者免疫系统的激活状态也与免疫原性的发生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激活状态,一般易于产生免疫原性,而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一般处于抑制状态,不易产生免疫原性。是否有相关药物接触史也影响着免疫原性的发生,如PEG在化妆美容类产品中广泛存在,患者可能经常接触含PEG的相关产品而存在针对PEG的预存抗体。2.2 药物相关因素药物结构治疗性蛋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当做外源物,药物药效的发挥通常由其结构上表位序列的完整性决定,药物的氧化、脱酰胺、脱氨基、降解、构象等结构变化和序列差异都被认为是引起免疫原性的风险因素,因为它们能够改变蛋白的构象、加剧药物的聚集或者改变抗原摄取的动力学、加工和呈递抗原肽。上述药物的化学变化类似于生物转化,可能发生在受损的生理环境中,如炎症组织。重组内源性蛋白药物若发生结构的改变也会打破免疫耐受,导致ADA的产生。治疗性蛋白结构中的糖基化也会影响药物的免疫原性。治疗性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由所选择产品的表达系统或者细胞系所决定。目前大部分在研产品或已上市产品均采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inese hamster ovary cell lines, CHO)。与其它如酵母、昆虫细胞系不同,采用哺乳动物细胞系获得的产品所具有的糖基结构被认为与天然的人糖基结构更为接近。保持与人相同的糖基化修饰对于重组人蛋白治疗药物尤为重要。糖基类型不但影响治疗性蛋白的功能,也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蛋白的折叠情况以及生物物理学特征的优化。所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检测糖基化结构。但某些糖基化结构虽具有抗原性,但聚集性降低、且封闭免疫原性表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聚体聚体用来描述治疗性蛋白多聚物的形成,既可以在溶解在溶液中,也可以形成不溶性颗粒。治疗性蛋白最理想的情况是以其最小的天然均匀分散的形式存在。然而,它们通常会形成小到二聚体结构大到在显微镜下可见的颗粒。并且,从化学结构的修饰到环境因素如储存问题、浓度、pH、离子强度、冻融和机械锻炼等多种多样的因素都会影响治疗性蛋白的存在状态。尽管聚集具有较高的免疫原性风险,但是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它们的大小、数目、结构、数量的影响皆不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杂质杂质是另一重要因素,具有佐剂特征。若存在于终产品中,即使在治疗性蛋白药物本身不产生经典的免疫原性情况下,杂质也可能会引起免疫原性。这些杂质可能来源于宿主细胞成份、色谱柱上的树脂、酶、内毒素、细菌DNA、以及用于纯化的单抗都可能残留在终产品中。它们能够激活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增加APC对抗原的加工和呈递。需要强调的是,由污染物所引起的非特异的免疫反应能够作为共刺激因素,打破免疫耐受,使机体产生ADA发生率增加,且增加滴度水平。但也有研究表明,在一些单抗产品中宿主细胞水平较高,却没有增加免疫原性的产生。由杂质产生的免疫反应一般为皮肤反应、过敏反应、以及血清学疾病等。随着哺乳动物细胞系的应用,以及纯化技术和其它下游工艺水平的提高,微生物相关的污染可以被控制到最低水平。这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比如宿主细胞蛋白就是生产不同阶段常规的监测指标。其它稳定剂的成分也尤为关键,典型的例子是Epogen制剂的蛋白稳定剂由人血清白蛋白变为PS80(聚山梨酯)后产生ADA,引起了严重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副作用。与容器的相互作用,或者与在灌封系统中遇到的各部分相互作用可能会产生蛋白结构的改变而产生免疫原性。与玻璃器皿或者空气相互作用可能会使蛋白发生变性,引起蛋白的聚集,可能产生免疫原性。所以,为了避免免疫原性的产生应选择不会致使蛋白药物聚集的材质作为容器。2.3 治疗相关因素给药途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免疫原性。由于皮下给药可能易被DCs摄取和加工,使其比静脉给药容易产生免疫原性;但有研究发现,16个非免疫调节剂皮下给药,ADA的发生率<15%。粘膜给药和肺部给药途径也会产生免疫原性。通常高剂量药物产生的免疫原性低,但数据解读时应该注意,可能由于高剂量组在循环中存在高浓度药物干扰检测或者抗药抗体水平会随着免疫复合物的增加而降低所致。给药频次重复给药或间歇给药比一次性使用的单克隆抗体诱导免疫原性的可能性更高。免疫原性产生的临床风险之所以要关注免疫原性,是因为一旦治疗性蛋白发生了免疫反应,就有可能带来风险,轻则影响药物疗效,重则危及患者生命。在免疫原性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充分认识免疫原性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进行监测产生免疫原性反应并及早进行干预就尤为重要。美国药典通则1106对产生免疫原性后可能的临床风险进行了汇总。表2 影响免疫原性的临床后果的因素从临床表现来看,产生免疫原性后可能对患者无明显影响,可能影响药物的药代或药效,也可能带来额外的安全性问题。FDA在2016年总结并发表了其当时批准的121个生物制品,其中89%均发生免疫原性反应,其中有49%影响药效,60%有安全性相关问题。图3 上市药物免疫原性发生率及临床影响统计分析免疫原性评价策略基于治疗性蛋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后可能带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有必要对治疗性蛋白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与监测。免疫原性的评估可以从完全理论上的模拟计算,到临床前体内外实验预测,再到临床给药后直接监测受试者的免疫反应。计算机模拟计算主要基于T细胞表位预测来评价生物药物的免疫原性。各种T细胞表位预测的工具很多,FDA总结开发了TCPro预测工具,用于T细胞表位预测辅助进行免疫原性评估。图4 TCPro工作流程图免疫原性体外实验主要通过检测免疫细胞激活释放的细胞因子来进行评价。MHC II抗原结合也是一种可选的体外免疫原性评价方法。最能反应药物免疫原性的方法是观察给药后免疫系统的反应。在进行人体给药之前,转基因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免疫反应与人最为相似,是目前应该较多的免疫原性体内分析的模型。各种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方法的优缺点汇总如下。表3 临床前免疫原性评价工具临床前各种预测免疫原性的方法虽然能够提供较多的信息,但与临床受试者真实免疫反应的相关性还没有形成业界共识,直接检测临床受试者血清中的抗药抗体仍然是目前公认的免疫原性评价方法,也是各国药监局的监管要求。目前FDA,USP,EMA,NMPA普遍推荐通过抗药抗体的检测来评价治疗性蛋白的免疫原性。而对抗药抗体检测也同其它定量检测有所差别,而是基于层级递进的分析策略综合评价抗药抗体的产生。目前业界公认的分析层级包括筛选-确证-鉴别三个层级,而在第三个分析层级-鉴别层级中,目前研究较多是滴度分析和中和抗体分析。图5 免疫原性评价策略筛选实验是整个层级分析的开始,应尽可能检测出全部的潜在阳性样本,可以允许存在一定的假阳性样本(一般为5%)。筛选实验的结果判断是基于统计的判定方式,使用药物未暴露人群的血清作为参考设置阳性样品判定的cut-off值,将高于cut-off值的样品判断为阳性。由于筛选实验天然有5%的假阳性样品,在筛选实验得到的阳性样品需进一步进行确证。确证实验一般采用同筛选实验相同的检测方法,在样品检测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药物竞争结合抗药抗体。如存在抗药抗体,则检测信号明显下降。为提高阳性样本的可信度,确证实验的假阳性率一般设置在1%。经过筛选和确证得到的阳性样本即为抗药抗体阳性样本,根据研究需要可对抗药抗体的浓度水平进行半定量检测-滴度实验。滴度实验与筛选实验使用相同的检测方法,以样品检测值高于cut-off值的最大稀释倍数作为样品的滴度。另外为了评估产生的抗药抗体是否影响药物的生物学活性,需要进行中和抗体检测。中和抗体的检测方法必须基于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设计。抗药抗体检测方法免疫原性研究主要聚焦在抗药抗体的检测和表征上,应获得抗药抗体的发生率、滴度、存续时间和中和能力数据。抗药抗体的检测可以使用多种生物分析平台来完成,包括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CL(Electrochemiluminescence)、RIA(Radioimmunoassay)、 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此外,用于筛选和确认ADAs的免疫测定可以使用多种形式和检测系统进行,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图6 各种抗药抗体检测平台的原理此外,人类ADA是复杂的分析物,它们通常是多克隆的,与不同区域结合,具有不同的同型和结合亲和力,因此对ADA分析方法的选择上要尽量针对其特异性的结合区域来选择,以充分评估药物的真实免疫原性。在分析平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下表中所列的各平台的分析方法的优缺点,规避可能出现的假阴性。表4 各种抗药抗体检测平台的优缺点中和抗体检测一般基于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设计,USP1106对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进行了分类,并给出了推荐的方法选择,为了更全面的反应药物的作用机制,一般中和抗体检测选择基于细胞的分析方法平台。图7 治疗性蛋白分类及适用方法FDA在2018年统计了当时近五年的申报方法,其中ADA的检测以ECL和ELISA平台为主,中和抗体检测以细胞实验和竞争配体结合实验平台为主。图8 FDA近五年申报的治疗性蛋白检测方法统计案例分析一种在研抗体类项目的临床实验入组了60例患者,每例患者共采集6个时间点(包括给药前)的血清样本用于抗药抗体检测。首先通过筛选实验,得出有6位患者的9份样本结果为阳性。通过进一步的确证实验确定其中3份为假阳性,另外3位患者的6份血清为ADA阳性。表5筛选实验结果汇总注:-:筛选实验阴性;±:筛选实验阳性,确证实验阴性;+:筛选实验阳性,确证实验阳性。通过titer实验来表征抗药抗体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6份样品的滴度从160-1280不等。图9 ADA阳性样品滴度分析结果进一步研究产生的抗药抗体是否影响药物的药效,建立了活性抑制中和抗体检测实验, 6份ADA阳性样本均具有中和活性,能阻断药物的活性。结语免疫原性分析在治疗性蛋白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临床试验中对于抗药抗体的检测更是成为了药监局的监管要求。免疫原性研究贯穿了整个药物研究的生命周期,且已经成为药监局和医药研究领域的共识。为了开发出更具竞争力的蛋白类药物,研究人员已经将免疫原性的研究前移,从药物设计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提高药物研究成功率。同时,开发和建立可靠的非临床免疫原性分析评估方法也对临床免疫原性提供早期的指导。相信随着临床抗药抗体分析为核心的免疫原性分析策略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对细胞免疫监测分析方法进一步完善,势必会更加全面、深入地推动药物研发进程。

孰嘘吸是

谈谈医学课题设计时如何使研究结果更客观

在设计医学课题时,如何让研究结果更客观、更明确、更具有可信性,是许多研究者想要探究的问题。一般来说,进行科学研究通常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背景研究;三是建立假说;四是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说;五是分析所收集的资料,并得出结论;六是就所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达晋编译认为,这六点是环环相扣,每一步都要慎重。首先,对于前三点,研究者应先熟悉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及进展,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基础等选择可行的研究课题。在选题时要遵循重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原则,这也是使研究结果客观的首要因素。其次,实验设计是整个科研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达到研究目的的一项重要保证。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是: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实验效应。基本原则是:重复、对照、随机化。例如,对照组与实验组一定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才有可比性,其结果才有科学价值。在一些论文中,作者对所谓的资料不全、未到随访等的病例剔除不计,这样所得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有偏差,若如此剔除,则结果的科学性必然成问题。更有甚者,对一些数据,主观臆断以某种原因为理由加以剔除,完全失去了研究的意义。所以实验设计要为验证假说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在正确的实验设计指导下,使实验误差减到最低限度,取得更多更可信的资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其最好的方法还是实事求是。第三,有了相对完善的实验数据后,就要进行统计分析。但许多医学论文中尚存在各种统计方法应用上的问题,普遍出现乱用计算机统计软件现象。不管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将数据直接代入计算机软件中,使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相差甚远,这就使那些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大打折扣。所以在详细记录各种数据及资料后,必须选择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第四,在医学交流中,医学论文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研究结果应当客观。例如可重复性试验,如果作者在论文中对外宣称自己通过特定的试验装置得到了可观察到的实验结果,那首先需要阐明通过这种试验装置,不止一次得到相同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希望任何人通过这种试验装置,均能获得该试验结果,这样试验结果才显得更客观。第五,就所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一般来说,向他人展示作品能够更容易暴露弱点,这样才能获得建议及鼓励而最终得到修正。因此,论文完成后,通常需要同行、专家的审查。同行审查,是基于科研实践的一个重要元素,其中一个理由是在复杂的工作中难以单凭个别作者或单一研究团队的力量来指出当中所有错误及瑕疵。另外,由于评审人通常都是文章所涉领域里挑选出的专家,同行评审被视为学术研究和创立可靠学识的关键。

蹲循勿争

正略咨询:生物医药制造业发展分析-蓝皮书

本篇为《医药制造行业2020年度蓝皮书》的细分行业及标杆企业研究系列篇之生物医药制造业,该篇对生物医药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对行业中标杆企业——百济神州、君实生物的公司概况、营业情况、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和核心竞争力做出了分析。一、行业概述根据业内界定,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及蛋白质工程等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制药行业,制造市场可流通药品并规模化生产的经济实体的总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四类:生物治疗药物(如肿瘤治疗)、生物预防药物(如疫苗)、生物诊断药物(如基因诊断试剂)、其他生物制剂(血液制品等),同时界定生物药不包括小分子化学药和传统中药。二、产业链生物医药上游包括原料药的生产、生物医药的研发,其中研发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物医药的诞生离不开研发、实验。另外,上游还应该包括人才培养、技术交流等。中游主要是生物医药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另外,还包括生物医药设备生产和销售。生物医药下游是其产业链的末端,是生物医药流通的终点,现阶段生物医药的终端渠道主要包括医院、诊所、药店等,电子商务渠道则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三、发展现状01、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快速提高近年,生物药凭借其药理活性高、特异性强、治疗效果好的特点,在全球医药市场大放异彩。2019年全球销售额前五的药品中,单抗和融合蛋白类的产品占据了3席。其中,修美乐(阿达木单抗)实现销售额191.69亿美元,连续多年蝉联全球最畅销药物。中国的生物医药企业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2014-2019年,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从1167亿元增至3172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增速远高于全球水平。02、生物医药发展前景良好目前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珠三角、东北等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已经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生物药市场中,单抗是占比最高的细分类别。2018年,全球生物药销售额的55.3%由单抗贡献。而中国生物药市场中单抗仅占比6.1%,低于全球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未来,我国生物医药制造行业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前景良好。四、趋势洞察01、技术突破将推动新一轮产业变革技术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是行业增长的必要条件,持续研发创新能力是生物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技术研发,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许多药企在创新药上加大投入,研发占比不断提高,在单抗、双抗和PD-1等领域均有所突破。02、国内药企竞争加剧头部药企竞争逐步向全球渗透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的持续增长,行业整体竞争态势加剧。跨国企业在国内医药市场的强势布局,也加剧了国内生物药企之间的竞争。2018年由于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更多生物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未来,随着医药生物头部阵营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在技术、市场及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将更趋激烈。头部药企厂商在发展过程中,其研发实力、产品性能也不断提升,逐步建立了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近10年以来,国内仿制药、改良新药、创新药三类药品生产商纷纷向海外市场拓展。未来,在欧美等海外医药医疗市场发展前景的吸引下,以头部药企为引领的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将加速向海外市场拓展,并通过多元竞争模式加入到全球药企竞争的阵营。03、融资渠道拓宽资本助力行业持续发展从2007年到2019年以来,国内生物医药投资事件次数和投资金额持续增长,其中2007年到2013年小幅增长,2013年以后加速增长。截止2019年,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累计投资事件723笔,涉及总投资金额1416.31亿元,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约为1.96亿元。2015年开始,国家级部门发布一系列的医药研发相关政策,政策红利背景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不论是投资笔数还是投资金额都开始大幅增加,2015-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笔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36%、投资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8.29%。五、标杆企业分析——百济神州01、公司简介百济神州是一家全球化的生物科技公司,专注于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商业化创新性药物,为全世界患者生产提高疗效和药品可及性的药物。百济神州目前在中国大陆、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拥有4700多名员工,正在加速推动公司多元化的新型癌症疗法药物管线。目前,百济神州两款自主研发的药物,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胶囊)和抗PD-1抗体药物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注射液)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进行销售。此外,百济神州在中国正在或计划销售多款由安进公司、新基公司(隶属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以及EUSA Pharma授权的肿瘤药物。02、企业大事记03、公司营业情况2019年公司研发费用为64.89亿元,同比增长18.8%。公司目前有两款产品已经上市,分别是BTK抑制剂Zanubrutinib及PD-1抗体Tislelizumab。2017年以来,营业收入大幅上升,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04、核心竞争力1.优质的研发管线百济神州公司是我国研发能力顶尖、最具国际化的创新药企业。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均具有海外留学和工作的背景。百济神州从创立之初,就选择最具潜力的肿瘤创新药赛道布局,并且研发药物均为Best-In-Class及以上,研发管线优质,市场规模、前景好。2.广泛的国际战略合作百济神州除了自身研发药物外,还广泛与国际其他药企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丰富产品管线以及降低自身研发成本、经营风险。这些合作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海外制药巨头企业的战略合作;二是通过BD团队对国外一些biotech公司的处于开发后期的前沿新药的国内权益进行投资。05、潜在威胁1.难以预测的盈利时间公司庞大研发支出的转化效率问题可能是百济所有问题的核心。公司毛利率一直大于80%,但净利率一直为负值,其中较大原因为研发费用一直扩大。由于国内医保谈判和采集的推进,公司已上市产品和收益共享产品的盈利能力下降,让投资者无法预测公司何时能够盈利,甚至在招股书中有关于公司可能永远无法盈利的警告。这些趋势均对公司前景造成影响。与国内其他创新药企相比,百济神州的规模较大,盈利能力不强,需要重点关注。2.能否组建高效的销售团队对于创新药企而言,研发实力与商业化能力同样重要。如果说研发实力决定着一家药企的发展,商业化能力决定的将是企业的生存。销售团队决定了一家公司的收入水平,既有优质产品,也需要有实力强劲的销售支持。实际上,百济神州除了重视研发投入之外,也一直在持续提升自身的商业化能力。根据中国肿瘤患者就医的实际情况,百济神州目前在战略上主要聚焦于全国三甲医院,并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肿瘤药物商业化团队。截至2020年6月底,百济神州商业化团队已超过1200人。2018年5月,前辉瑞PEH大中华区总裁兼辉瑞中国国家经理吴晓滨正式加盟百济神州,担任公司中国区经理、总裁职位。作为国内医药圈的一个传奇人物,吴晓滨曾先后在拜耳、惠氏、辉瑞等多家知名跨国药企担任要职,拥有丰厚的大型药企运营管理经验。随着吴晓滨的加盟,百济神州核心铁三角管理团队正式组建完成,商业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未来,百济神州是否能进一步提升商业能力、扩大销量、提升收入,尤其是与行业领先企业恒瑞医药相比,百济神州在这方面还有待提高。六、标杆企业分析——君实生物01、公司简介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和商业化。公司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效果更好、花费更低的治疗选择。利用蛋白质工程的核心平台技术,公司已处在大分子药物的研发前沿。在中国区域内,凭借卓越的创新药物发现能力、先进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技术与快速扩大极具市场潜力的在研药品战略的组合,在肿瘤免疫疗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谢疾病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君实生物是国内首家获得抗PD-1单克隆抗体NMPA上市批准、抗PCSK9单克隆抗体NMPA临床申请批准的中国公司,并取得了全球首个治疗肿瘤抗BTLA阻断抗体在中国NMPA和美国FDA的临床申请批准。公司旨在通过源头创新来开发首创(First-in-class)或同类最优(Best-in-class)的药物,并成为转化医学领域的先锋。随着产品管线的丰富及对药物联合治疗的探索,预计创新领域将扩展至包括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偶联物(或ADCs)等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对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下一代创新疗法的探索。02、企业大事记03、公司营业情况君实生物的首个产品JS001-特瑞普利(PD-1抗体)于2018年底在中国上市,在此之前,公司一直属于研发状态,近两年营业收入飞速上升。同时,由于公司研发投入巨大,至今未实现盈利,研发费用一直增长,但随着更多临床结果出炉,预计公司收入水平将有大幅变化。04、SWOT分析05、核心竞争力1.强大的研发实力君实生物由多名毕业于美国知名学府、有着丰富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经验的留学人员创办,专注于创新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其他治疗性蛋白药物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自成立以来瞄准国际抗体技术研发的前沿进展,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技术合作,着力研发条件、研发团队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公司具备完整的从创新药物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开发、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2.广泛的产品布局君实生物拥有广泛的产品管线,在研产品有21种。研发管线包括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神经系统等,肿瘤是重点布局领域,在未来几年预计拥有持续的产品上市能力:JS001是中国第一款国产PD-1抗体,但也是目前君实生物唯一上市产品。除此之外,最快可能完成上市的产品则是UBP1211,一款修美乐类似药。JS004是君实生物的首创(FiC)药物,与PD-(L)1联用治疗癌症具有良好潜力,预计将在2021年上半年公布I期临床试验数据。JS002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PCSK9靶点的抗体药物,适应症为高血脂症等,目前已进入临床Ⅲ期。预计中国市场潜在规模110亿元,有望成为国内第四款上市的同类药物并带来11亿元峰值销售。主要内容速览(节选)

何相孰也

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中医药临床研究国际化:糖宁通多中心临床试验获批国家级课题作者:朱萍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样中医药才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近日,由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多位中西医专家共同承担的“苗药糖宁通络片防治糖尿病及视网膜并发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机制探讨”研究课题,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该项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杨叔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上述课题方案按照国际标准设计,历经2年多时间,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进行临床试验。“大样本人群多,数据更具可靠性。这可以得到学界更广泛认可。”杨叔禹指出,在这次新冠肺炎防冶工作中,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临床有效性被进一步证实。但中医药在传承、发展及在更大领域的认可上,我们还有相当多的工作。“中药与西药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复方的协同作用,成分复杂。如一味黄芪约有数十个化学成分,一张中药处方往往由多味、十几味或几十味药组成。研究的难度可以想见。中药复方的开发与深入研究需要巨大投入。”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课题设计,既要充分体现中药特点,同时要结合国际化的标准和循证医学方法,努力让中医药的优势和疗效以确凿证据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同时也希望未来成功后将经验复制到其他中医药产品上。国家级科研课题“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糖尿病患病率正呈现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又一深重危害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近日,在一次以“中西协同传承发扬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行动”的行业会议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糖尿病控制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此前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8%。糖尿病患者总数约为1.298亿(男性为7040万,女性为5940万);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2%。另据中新网援引数据,从患病特点看,中国已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0%,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糖尿病知晓率为43.3%,治疗率为49.0%,控制率为49.4%。中国每年有约83.4万人死于糖尿病引发的各类并发症。其中,在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者中,糖网患病率为24.7%~37.5%,按此估算,糖网患者已超过3000万,但对于这种致残率高、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的临床药物。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糖尿病前期的人数较多,这是中国糖尿病防治工作的一个“痛点”,这个人群血糖高、超出正常的范围,但又没有到糖尿病的标准,是一种处在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高血糖状态,他们也被称作糖尿病“预备役”,后续有1/3的人群可能转化为糖尿病。“如果能够对糖尿病前期的这类人进行干预,才能将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降下来。但目前这个领域的药物比较少,所以我们要进行研究,同时也积极探索在糖尿病并发症领域的研究。”杨叔禹指出,现在医学界正在寻求好的办法。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在上述课题立项前,经过大量的调研及了解,而且此前糖宁通络胶囊也做过机理研究,有相关理论支持,同时在此课题中,也会做部分机理研究。贵州百灵曾于2015年1月同香港大学签订《合作研究合同》,公司委托香港大学研究开发“糖宁通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作用机理的研究”项目,相关结果表明,糖宁通络在临床前的动物模型和糖尿病患者身上表现出显著的降糖作用,并在减肥和减轻糖尿病耐药性上效果明显。同时,研究找到了糖宁通络的分子靶点SBP2。2020年8月27日,贵州百灵发布公告称,收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关于《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观察糖宁通络胶囊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试验结果证实糖宁通络胶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次要终点中糖宁通络胶囊治疗12周C肽曲线下面积增加,提示对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有一定作用,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无与药物相关的明显不良反应,与此前多项动物试验成果相互印证。国际接轨在上述基础上,此次项目是为开展糖宁通络对糖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和探索糖宁通络对糖尿病超早期危险因素的预防机制的研究。与此同时,该课题也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复(国中医药科技函〔2021〕18 号),正式成为国家级科研课题,这也意味着国家对此科研项目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重视。杨叔禹坦言,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理研究、治疗效果等都是有目共睹的,胰岛素的发明挽救了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能够快速降低血糖,尤其是一型糖尿病患者,但中医药也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中国在2000多年之前,就认识了糖尿病这种疾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被称作消渴病,对糖尿病的症状描述也很清晰及准确,在古代医学中也有大量关于消渴病治疗的记载。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不过,相较于西医,虽然中医药逐渐受到世界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障碍,如研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循证医学证据、成分标准化测定、质量追溯等方面依然需要持续的创新与发展。“在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中西医各有优势。但中医药,成分非常复杂,一味中药可能就有多种化学成分,有的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不符合国际标准,这也对中医药的传承及推广,尤其是国际认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说。为此,在上述课题设置中,杨叔禹等设计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据了解,此次课题设计筹备了近2年,杨叔禹教授为课题负责人,临床研究方案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小英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倪青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银海眼科医院段俊国教授等十余位糖尿病领域权威专家共同参与。按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多中心的循证医学方式对临床试验进行设计。杨叔禹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多中心临床试验是临床研究的经典方法,由多位研究者按同一临床试验方案在不同地点和单位同时进行的临床试验,相比单中心临床试验数据更科学更客观更公正,这也使得相关数据可以得到更好地验证。实际上,近年来,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人用历史及临床价值逐步被纳入中医药评价论述重点。继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2020年12月25日国家药监局也针对性的出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三结合”方向,即:中医理论+人用历史+临床疗效。对药物临床试验已有数据或高质量中药人用经验证据显示疗效并能预测其临床价值的,将予以审批支持。从新药研发角度来看,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直接积累大量客观临床数据(人用历史),可进一步完善糖宁通络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真实世界疗效的临床循证研究,也可为后续中药新药申报、审批等流程奠定坚实基础。在杨叔禹看来,将临床设计与国际标准接轨,将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得到国际更多的认可。从实践中看,符合循证医学的现代中药可以走得更远。如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调脂中药血脂康,疗效确切、安全性也得到验证,经过大规模15000多人多年的随访,有大量循证医学的中药产品,也得到了国家心脏病学会等指南的一线用药推荐。此外也得到了跨国药企的认可,2019年初,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协议,正式获得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推广权,开启了大型跨国药企切入中成药的先例。同年3月,阿斯利康与绿叶制药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备忘录,宣布达成关于建立中成药血脂康胶囊在中国以外市场的战略合作意向,加速推动血脂康的国际化进程。

似臼

发起研究379项!国家癌症中心·医肿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3月22日,国家癌症中心·医肿GCP中心重磅发布《2020年度报告》,对2020年医院整体工作进行梳理。2020年,中国批准上市抗肿瘤新药19种(含生物类似药3种),医院参与完成了其中16种药物的临床试验。2项创新型医疗器械和3个检测试剂盒经医院临床研究获批上市。2020年,中心共立项注册临床试验145项,其中新药临床试验136项,I期项目37项(27.2%),多中心项目142项,作为组长单位牵头71项,生物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占全年新增研究药物的89.6%。研究者发起研究达379项,药物新适应症探索及药物与手术、放疗联合的综合治疗成为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此外,2020年,中心立项I期新药注册试验37项,并启动了首个细胞治疗I期临床试验。全年共524名患者参加了I期药物试验,其中持续用药时间≥1年的患者达135名,体现早期创新药物研发为患者带来的获益。2016-2020年间,医院共承接国际多中心研究115项,包括2项全球牵头的III期试验和1项全球牵头的II期试验。2020年中心立项国际多中心试验33项,其中全球I期试验5项, 较2019年度增长66.7%。

金沙镇

走进首平台中医药研发基地大型仪器平台:形态学实验室

首平台中医药研发基地是由北京市科委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旨在加强资源整合、推进仪器对外开放共享、增强对外研发服务能力、服务中医药创新发展。基地成立于2009年,是首批(共12家)北京市科委与院所共建基地之一,中医药行业唯一的一家共建基地。今天,咱们对首平台中医药研发基地大型仪器平台进行系列报道,推出九大实验室之一的形态学实验室——拥有中医抗菌机制研究能力等四项特色技术储备。该实验室主任为王毅。一、日立 S-3400 扫描电镜S-3400N 具有最新开发的电子光学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动功能,制样简单、放大倍数可调范围宽、图像的分辨率高、景深大等特点。可进行诸如矿物质、金属、植物、生物等多种样本表面观察和分析。二、透射电子显微镜H-7650 是专为生物领域及制药、材料领域而开发的最先进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配有高灵敏度的 CCD 相机,在低剂量电子束时可以得到最佳对比度的图像。由于 CCD 相机是和电镜是一体,因此可以通过手动控制或 PC 机来控制 CCD 相机。在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像可以以数字格式存储下来。内置的自动聚焦及其他自动的功能,以及数据库功能可以让操作者在电镜观察的过程中也能享受到友好的操作环境。三、冷冻超薄切片机 LEICA EM UC7主要应用于生物样品的超薄切片 , 可在液氮超低温状态下进行超薄切片,切片厚度 1nm-15μm,最小步进1nm。前后左右移动全自动马达控制,前后移动距离:10mm;左右移动距离:25mm,切片刀;倾斜范围:-2°至 15° ,4 个独立控制的LED点照光照明系统。四、OLYMPUS MPE 双光子扫描显微镜双光子扫描显微镜是结合激光扫 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双光子激发技术的一种新技术,它包括:多光子荧光检测系统、共聚焦检测系统、光谱扫描检测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等部分。其优点表现在 :① 两种不同波长的光交迭导致信号空间区域化 , 可与背景形成对比 ;② 因为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平方成正比 , 所以两束光单独激发的信号不可能超出原来的四倍 , 但两束光同时激发却可以使信号增强 1000 倍 , 即小目标物经过较大散射媒质后更容易观察 ;③ 与双光子激发比较 , 双色激发在焦点内荧光散射增加 , 而干扰背景荧光只有很小增加。可进行的观测功能如下:双光子成像:可延长活细胞的存活时间,对样品有更深的穿透力 , 提高了释放笼锁化合物的能力,并减少对样品焦平面结构的光漂白,因此,更适合于离体及整体活体动态的观测。二次谐波成像:利用双光子的非线性光学特性,非中心对称分子均能产生二次谐波,该技术由于具有三维高分辨率、不需要荧光标记、对生物样品的杀伤效应小等特点。荧光关联谱技术:利用荧光光子涨落信息,分析荧光分子的结构、浓度的极微观的变化,将在生物大分子代谢过程进踪分析。荧光寿命成像技术:荧光寿命是指分子受到光脉冲激发后返回基态之前在激发态平均停留的时间,荧光寿命的测量一般来说是绝对的 , 不受激发光强度变化、荧光团的浓度和光漂白等因素的影响 , 且不受其他限制强度测量因素的制约 , 仅与荧光团所处的微环境密切相关 , 因此,通过对样品进行荧光寿命成像 ( fl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FLIM), 可以对分子所处微环境中的许多生物物理、生物化学参数如 pH 值、离子浓度 ( 如 Ca+ 、K+ 等 )、氧压、溶液疏水性及猝灭剂 ( 如碘化物、丙烯酰胺 ) 等的分布 , 进行定量测量。五、倒置荧光显微镜及 ABRIO 液晶偏光影像系统NIKON eclipse TE2000-U FL DIC 倒置荧光显微镜用于活细胞 / 组织 / 基因研究。配有明场 / 荧光 /相差 /DIC 观察,高级平场荧光相差物镜,数码冷 CCD 采集系统,高级成像分析软件。液晶偏光影像系统:Abrio 成像系统是一套不须经由任何染色或固定即可观察活体细胞影像的生命科学影像系统。其利用的是光的双折射原理,双折射是某些物质如塑料、聚集的染色体等具有一定分子列向的物质所特有的属性,偏振光透过其时会产生快慢光之分从而产生光程差再通过 LC 的检测将光程差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再通过软件在监视器上还原成光的明暗信号。六、图像分析系统Olympus BX51 显 微 镜 配 置 了明场 / 暗场 / 偏光 / 微分干涉相衬 / 荧光观察方式。其主要特点是性价比高,功能强大,操作简易、方 便。其搭配了Image Pro Plus 专业图像分析软件,支持图像采集、增强、标定,彩色图像处理、计数、测量、分析、图像标注等功能。可用于检测各种生物与植物组织切片。七、光谱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该系统采用奥林巴斯 IX81 倒置荧光显微镜,具有3个荧光通道和 1 个透射光通道,配备了 405、多线氩离子(458/488/515)、559、635 等多个波长的激光器,可实现对DAPI、GFP、FITC、Fluo 4、Alexa fluo-488、YFP、CY3、CY5、A647 等多种荧光染料的激发。 显微镜配备了 10 倍、20 倍、40 倍、60 倍水镜、60 倍油镜、100 倍油镜,可满足不同的实验需要。利用免疫荧光标记和荧光探针标记,该系统不仅可观察固定的细胞、组织切片 , 还可以对活细胞的结构、分子、离子及生命活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和检测,在亚细胞水平上观察诸如 Ca2+、pH、膜电位等生理信号及细胞形态的变化八、活细胞工作站活细胞工作站配备了奥林巴斯 IX81 全电动倒置显微镜、活细胞培养系统、电动载物台、高速高灵敏冷 CCD、焦点零漂移系统,可以充分保证整个活细胞采集过程中温度、湿度、PH 值等多个条件的高度协调和稳定,并在活细胞拍摄过程中保证高清晰、高反差和高速度的成像效果,充分体现了维持细胞生命活性与获得完美活细胞图像的和谐统一。应用焦点零漂移系统和电动载物台可以对培养皿的不同区域进行多点的延时摄影实验,能够非常精确的定位到预先设定的位置。通过预设的程序控制,载物台可以自动有效的定位拍照培养皿内的多组细胞。 九、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光学相干成像技术利用弱相干光干涉仪的基本原理检测生物组织不同深度层面对入射弱相干光的背向反射或几次散射信号,通过扫描,可得到生物组织二维或三维结构图像。可用于检测眼后段,牙齿,骨骼,皮肤等组织。十、病理组织切片及染色系统可进行病理相关各种切片的脱水、浸蜡、包埋,切片(石蜡及冰冻)和染色。形态学实验室特色研究技术:● 中药抗菌机制研究本研究团队建立了离体、整体细菌生物膜模型,从最接近细菌致病状态的细菌生物膜角度评估中药对细菌生物膜的影响,并与抗生素相对比,揭示中、西药抗菌作用的不同,探讨了中药的作用特点、作用方式及作用环节及与抗生素联用的优势,为中药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中药大分子口服吸收入血的活性示踪目前,对于中药大分子(蛋白、多糖等)的活性示踪,探讨中药口服后吸收、代谢、分布、排泄的研究方法尚属空白,本研究室用荧光探针对动物药中的生物大分子进行标记,在离体、半离体、整体水平上利用荧光成像、荧光关联谱等生物光子学技术进行探测,动态观察给药后,标记蛋白吸收入血的结构及浓度变化信息,追踪其活性成分;同时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检测活性成分,最后通过基因数据库得到其序列信息,确定蛋白种类。该方法避免了复杂的分离提取过程,可在极低浓度下追踪大分子中药活性成份分子结构变化,可用于中药大分子吸收、分布、代谢等方面的研究。● 中药注射剂过敏反应离体筛选系统针对传统方法不能真实反应肥大细胞脱颗粒动态进程的缺点,开发出用钙离子变化及给细胞内的囊泡表面标志性分子带上可识别的荧光标签,进而活体、动态、快速、简便地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动态过程,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药物 / 化妆品皮肤吸收及定位评估该方法为利用非线性光学成像方法检测药物 / 化妆品透皮吸收的定性及定位评估方法。在不损伤皮肤结构的前提下,实时动态观察药物 / 化妆品的透皮吸收过程,聚集部位及代谢时相,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具有实时、可观测、操作简单的优点。

成春香

广东省生物医药行业政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物医药环境的成熟,国内药企纷纷掀起创新热潮;与此同时,医药研发的投入也在显著增加,制药产业链中的分工日趋显著,医药企业呈现出将自身研发与生产业务委托给其他专业化公司开展的大趋势,以下是对于广东省下辖地级市、县级行政区生物医药政策剖析。根据粤科社字〔2020〕86号和粤科社字〔2020〕218号文件,到2025年,实现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创新能力国内一流,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市场竞争力国际领先,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进位赶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其中重点工作包括:1、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聚区广州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合作区和研发中心,布局生命科学、生物安全、研发外包、高端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深圳市建设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策源地,做精做深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信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领域。珠海市打造生物医药资源新型配置中心,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标准化、高端制剂、医养结合等领域。佛山、中山市打造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惠州、东莞市打造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江门、肇庆市建设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基地、南药健康产业基地。2、建设十大产业特色园区工程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生物产业基地、中新(广州)知识城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深圳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深圳坝光国际生物谷、珠海金湾生物医药产业园、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佛山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园、东莞松山湖生物基地。3、优势领域产业集群培育工程(1)围绕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健康养老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领域产业集群。(2)大力发展抗体、蛋白及多肽、核酸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物。(3)推动化学药物品质全面提升,加速小分子化学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发展新型制剂技术产品。(4)加快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推进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种植,打造一批从原料药、中药材到药品的示范产业链。(5)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产业化,发展高质量植介入产品、康复产品和高性价体外诊断产品。(6)鼓励发展精准医疗、智能医疗设备、医疗云计算等新业态,打造智慧医疗健康新兴产业。4、多梯次企业集群建设工程(1)支持医药健康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形成一体化企业集团。(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遴选一批创新实力强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库,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3)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推动主营业务收入1000 - 2000万元的小微工业企业上规模。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集中区域布局建设一批医药健康专业孵化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依托省领导联系跨国企业直通 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与健康知名机构、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等来粤设立生产基地、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5、产业集群核心关键技术强基工程(1)重点支持脑科学、生命组学、再生医学等基础研究。实施生物技术安全、合成生物、绿色生物制造和生物医用材料等专项。(2)围绕重大疾病、常见多发病、突发性传染病,组织实施精准医学与干细胞、新药创制、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等专项,(3)围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求,支持生物疫苗、抗病毒创新药和体外诊断等研发。围绕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重要人畜共患病开展防控关键技术攻关。6、重大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工程(1)推动生物岛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建设,支持省实验室面向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建设综合性大科学装置。(2)布局建设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P4)和一批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30家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研发外包服务补强工程支持从事医药和生物技术研发、测试等外包服务企业申报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落实药物非临床试验研究机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委托合同研究机构(CRO)、委托合同生产机构(CMO)、合同研发生产服务机构(CDMO)等奖补政策。8、医疗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建设一批特色诊断治疗专科,推动肿瘤免疫治疗、个体化治疗、第三方医学检测等发展。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养老模式,推进构建养老服务综合体。推进医养结合、智慧治疗、互联网诊疗、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智慧健康产品。加快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围绕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大力发展健康大数据开发与应用、健康检测咨询和保险服务。推动健康交叉产业发展,促进健康养老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集健康疗养、文化娱乐、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养生旅游产业。

波兰版

研究精神类疾病治疗 这篇论文上了世界顶级杂志

四川在线记者 李寰 史晓露/文肖雨杨/图近日,一篇关于“多巴胺与精神类疾病”的学术文章登上了《CELL》(中文译名“细胞”)杂志,这是与《自然》《科学》齐名的世界三大顶级刊物之一。论文的作者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下称“实验室”)之一的邵振华教授。其研究价值在于,通过对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的分析,为未来精神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思路。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如何发现的?实验室里藏着什么“宝贝”?4月13日,记者走进邵振华团队所在的实验室实地探访。为世界级难题寻找答案4月,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绿茵葱茏,在校园一处僻静角落,记者找到了实验室的所在地。整个实验室分布于几栋老楼内,与陈旧外表不相称的是,实验室内聚集了学校的“最强大脑”——由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等100位左右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实验室聚焦最前沿的生物治疗技术,现有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分子遗传实验室等十余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已建立了从基因发现到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平台。“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我们主要围绕人类重大疾病进行生物治疗研究。”邵振华团队成员、实验室博士吴超介绍。精神类疾病治疗就是其中之一。一直以来,包括帕金森病、抑郁症、精神分裂等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其实,对于精神类疾病治疗的研究,科学家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早在195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帕金森病与多巴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多巴胺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当人在运动、享受美食、与心爱的人交往时,都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如果多巴胺水平遭到了破坏,人就会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状态。科学家的发现为多巴胺治疗帕金森病奠定了研究基础。之后,科学家进一步证实,由于人体的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系统遭到破坏,是导致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的其中一个原因。有科学家认为,精神类疾病的发生是因为人体分泌的多巴胺减少,那么,模拟一种与多巴胺功效相同的药物,便能够起到替代多巴胺的作用。尽管多巴胺与精神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但是药物的开发始终没有太多进展。瓶颈在于药物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吴超说,此前的科学研究已经表明,多巴胺受体是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重要治疗靶点。不过,多巴胺受体包括D1-like和D2-like两大类,目前D1类受体是如何识别多巴胺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清楚。“我们的工作揭开了可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的识别模式,为未来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开发指明了新的方向。”邵振华介绍说。近亿元“显微镜”为多巴胺“画像”邵振华团队是如何找到药物的作用机制的?带着好奇,记者走进实验室大楼,刚进一楼,就闻到了一股味道。“这是小白鼠的味道。”吴超说。“你们做实验真的要用小白鼠吗?”看着记者惊诧的表情,吴超笑了笑,“会的,但对多巴胺受体的分析,我们用的是昆虫细胞。”原来,多巴胺不仅对人体会产生影响,也会参与调控昆虫的多种生理反应和行为过程,比如调控昆虫的交配、发育、嗅觉以及运动行为等。而多巴胺主要通过多巴胺受体来发挥生理作用。早在1872年,达尔文就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中写道,昆虫能够“表达愤怒、恐惧、嫉妒和爱”。“这次我们用的是蛾类的细胞,花了几个月,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让原本多巴胺受体低表达或者不表达的状态得以改善,最终挑选了能够大量表达多巴胺受体的细胞系及方法策略。”吴超介绍,实验的关键之一是找到能大量表达目标蛋白的宿主细胞及表达策略,昆虫细胞能够作为表达外源蛋白的宿主。“为细胞导入基因片段,利用宿主细胞表达基因信息,经过修饰加工形成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但如果这些蛋白没有经过正确的修饰、运输、定位,就无法发挥其生物学功效。”吴超说。为了找到当前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的作用机制,邵振华团队所做的实验,首先是从大量的昆虫细胞中提取多巴胺受体,并以多巴胺受体作为基础材料,分别添加市面上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制作成无数种水溶液的样品,再观察其发生的变化。细胞内的变化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如何才能清楚知道这些药物对细胞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在实验室,一台占据了实验室“半壁江山”的“庞然大物”提供了答案。“这是价值近亿元的‘冷冻电子显微镜’。”邵振华介绍,它是科学家“工具箱”中的有力“武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细胞,但对于细胞内的蛋白质分子,它就看不见了。但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可以达到原子级别,可以分析微观的分子结构。原子有多小?“如果以一根头发丝举例,那么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相当于有50万个左右的碳原子排在一起。如果一个原子能有一颗弹珠那么大,那么你的拳头就和地球差不多大。”吴超说。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邵振华团队对样品中上百万个颗粒进行拍照并采集,通过计算三维重构技术,将微观世界的分子实现了可视化,清晰地解析了多巴胺受体的调节机制。“这项实验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即使给一份样品拍照,也需要三天三夜。”邵振华说,他们最终为数十种样品进行拍照,做数据分析和比对,最终才获得多巴胺与多巴胺受体结合的三维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很清楚地观察到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和不可以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各自的结合模式的异同点。”邵振华说,今后,科学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研发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避免走“弯路”。期待科技成果能用于新药研发花了一年多时间,近日,邵振华团队的研究成果登上了《CELL》杂志。成果一经发表便引来了业内的高度评价。《CELL》编辑和审稿人评价说,该项研究解决该领域几十年的难题,结果让人振奋,为针对多巴胺受体的药物开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将为高血压、帕金森综合征、肾损伤等疾病的药物开发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当前,用于治疗精神类疾病的药物开发仍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很多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邵振华举了一个例子,大脑系统里有一个“筛子”,也就是血脑屏障,“筛子”会把对大脑不友好的物质都拦在外面,因此,大部分药物都被视为“敌人”,药物无法穿透血脑屏障,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即使少数药物穿透了血脑屏障,但也会给人体造成巨大的副作用,比如乏困、头昏、恶心等,甚至药物的耐药性。邵振华团队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多巴胺受体是如何结合并识别多巴胺的,这意味着可以用于药物改造和研发,减少药物的副作用,缩短药物的半衰期。在医疗界,对新药期待已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慕洁介绍,帕金森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老年病,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行动缓慢,姿势平衡障碍等。尽管近些年临床上使用脑起搏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帕金森患者的症状,但是安装脑起搏器需要满足多项条件,目前尚未全面普及。因此,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的研发才是刚需。不过,从基础研究到药物开发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药物开发一般需要3—10年,我们所做的是基础研究工作,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将会大大缩短新药研发的时间。”吴超说,目前国内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迅速上升期,期待科技成果能早日用于新药研发。相 关 链 接运动美食可促进多巴胺分泌据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慕洁介绍,多巴胺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愉悦感的神经递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递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人们往往在运动、享受美食、与心爱的人交往时,都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如果多巴胺水平遭到了破坏,人就会表现出郁郁寡欢的状态。当医生面对帕金森病早期患者以及抑郁症早期患者,会建议他们加强有氧运动,比如骑车、跑步、跳绳、游泳等,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但如果病情已经进入中晚期,则只能够依靠药物来缓解症状。慕洁还提到,保持充足的睡眠,睡觉的时候体内多巴胺会相对静止,消耗比日常较低,充足的睡眠后可保持白天多巴胺维持更高的水平,也就更具幸福感。开心愉悦的时候身体也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同样会让你感觉开心愉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多巴胺与荷尔蒙之间的关系邵振华介绍,说到多巴胺,大家必然会想起荷尔蒙,多巴胺是荷尔蒙的一种,又有“快乐荷尔蒙”之称。其实,多巴胺的分泌和荷尔蒙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当你遇到一个让你怦然心动的人,多巴胺的分泌会让人心情愉悦。多巴胺与荷尔蒙是相辅相成的,情侣之间之所以对对方产生爱慕之情,是因为多巴胺水平激增,同时也分泌了大量的荷尔蒙。而当热恋期已过,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也会下降,所以当你在看到对方的时候,似乎已经缺少了当初的狂热。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爱情多巴胺是有保鲜期的。医学院校的老师会告诉学生,多巴胺有一个特别的作用——产生爱情,激情、亢奋。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脑内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高浓度的多巴胺维持着你对对方的激情。此时两人正度过爱情中最美好最幸福的阶段,甜蜜美满,如胶似漆。甚至你的眼里看不到对方有一丝一毫的缺点。但是我们的机体不能一直承受这种“亢奋”,于是一两年后,最多大约3年,多巴胺渐渐减少,爱情也由激情转为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