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影响因子3分以上审稿快版面费还便宜的国产SCI魏源

影响因子3分以上审稿快版面费还便宜的国产SCI

前几天找朋友推荐审稿快的3分以上的期刊,结果他给我推荐了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实测审稿确实很快。下面来一起看下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的最新情况:1、基本信息国产医学杂志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创刊于2013年,目前由AME出版社以双周刊的形式发行,期刊Print ISSN号为2305-5839、Online ISSN号为2305-5847,缩写名为Ann Transl Med。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的主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学浩教授。王教授是著名肝胆外科、肝脏移植专家,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编委会其他成员中,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孙颖浩教授和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长何建行教授。2、JCR及中科院分区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的JCR分区:近两年在肿瘤学和医学研究与实验均排在Q2区。中科院分区:在2020年12月最新基础版中,大类为医学3区,小类为医学研究与实验3区、肿瘤学3区;在最新升级版中,大小区均无变化,非TOP期刊,是综述期刊。3、接收领域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感兴趣的具体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多模式治疗、流行病学、生物标志物、成像、生物学、病理学以及与医学相关的技术进步。鼓励提交描述潜在应用于人类疾病的临床前研究的报告,以及描述从初步人体实验获得的研究的报告,这些研究有可能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生物学机制。此外,还热烈欢迎与临床、疾病诊断和预防或保健政策有关的公共卫生研究。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了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创刊以来发表的4844篇论文,包括2161篇论著、938篇综述、1582篇社论,以及31篇校正文等。4、收录更新时间截至2021年3月23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已收录了本年度2月份文章,更新相对及时。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官网已上线了3月上旬版的文章,更新及时。5、影响因子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目前仅有两年SCI影响因子,均在3分以上,非常接近。2018-2019年,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共发论著与综述1078篇,在2020年被引用3456次,即时SCI影响因子为3456/1078=3.206分,依旧在3分以上。6、历年发文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发文量稳中有升。7、审稿速度笔者随意翻看了官网最近上线是3月份的文章,发现审稿周期在2-5个月之间,速度还是可以的。8、版面费对于论著类文章,版面费为1390美元,折合人民币9000余元,可以说是相当实惠了。而且对于社论和综述类文章期刊是免收版面费的。9、国人学者文章占比毕竟是国产期刊,国人学者排在第一位,共1966篇,占比40.59%。另外,美国学者第二,1173篇,占比24.22%;意大利学者第三,440篇,占比9.08%。在国人的1966篇中,刊文量较高的国内院校,依次为:复旦大学(197篇)、上海交通大学(162篇)、中山大学(162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155篇)、浙江大学(147篇)、南京医科大学(136篇)、北京协和医学院(117篇)、四川大学(109篇)、首都医科大学(104篇)、同济大学(90篇)等。10、自引率可以看到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的自引率一直很低,无自引风险。根据对2019年引用数据,其他期刊对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引用次数较多的期刊主要有:Quantitative Imaging in Medicine and Surgery、Biomolecules、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Cancers等,无期刊出现在中科院预警名单中。Annals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影响因子:低发文量:高审稿速度:快版面费:中国人文章占比:高自引率:低

金属人

审稿快的医学类毕业神刊汇总贴,快来看看有没有你的菜!

时间如此宝贵,投稿时不我待,审稿遥遥无期,毕业望尘莫及!这是很多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投稿前最担心和最焦虑的事情。为了帮助大家在这个环节尽可能节省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今天我们做的是医学类毕业神刊专题,后续会继续分享各个专题审稿速度快的期刊,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哦!1、Research作为《Science》自1880年创建以来第一本合作期刊,《Research》今年刚被ESCI和EI收录,目前还没有获得影响因子。但是据估计,该期刊首个影响因子或许将达10分。作为一本综合性期刊,《Research》收录范围广泛:人工智能与信息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能源研究、环境科学、新兴材料研究、机械科学与工程、微纳米科学、机器人与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和应用等等。审稿速度在1个月左右,免版面费!(详情请戳 这本EI期刊免版面费,审稿只需1个月,首个影响因子或许将达10分!)2、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VIA)杂志是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官方期刊,由胡大一教授于2015年发起,马长生教授在第26届长城会开幕式上宣布正式创刊,由来自爱尔兰的Compuscript公司负责出版工作。CVIA发表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不齐等,接收原创性研究、评论性文章,也接收个案报道。目前该期刊只被ESCI收录,尚未被SCI收录。该刊3天完成初审,3周完成全部审稿,还是值得尝试的(详情请戳 3天给初审稿意见,3周完成全部审稿的国产期刊了解一下~)。3、Cell ProliferationCell Proliferation 是由Wiley出版社发行的一本生物类期刊,于1991年创刊。该期刊涵盖的主要领域有干细胞,再生医学,组织工程,细胞周期控制,细胞衰老,细胞死亡,数学建模等。最新影响因子5.753分,审稿速度快,一审时间为11.1天,终审时间为17.6天,国人占比将近九成!版面费为 US $2,600 / 1,950 / 2,200。(详情请戳 真香!一审只要 11.1 天,终审 17.6 天的5分期刊,国人占比九成!)4、Frontiers in Immun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5.085分,发表免疫学的前沿研究,是国际免疫学学会联合会(IUIS)的官方杂志。 发表内容包括免疫系统发育、免疫系统功能、人类免疫性疾病的表型和机制研究、免疫学技术的进步等。审稿周期大约15、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最新影响因子为4.427分,该期刊发表有关分子医学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病机理和疾病的治疗,如衰老,血管生成,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炎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发育和分化,内分泌学,胃肠道疾病和肝病,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血液学,缺氧研究,免疫学,传染病,代谢紊乱,疾病的神经科学, 组学,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等等。JCR一区,免版面费,初审时间1个月左右,国人占比三成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最新影响因子影响因子5.162分,发表文章内容包括所有天然大分子化学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包括蛋白质、大分子碳水化合物、糖蛋白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等研究。简而言之,任何生物大分子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投稿给这个期刊。初审时间为3周,从投稿到录用大概1~2个月,免版面费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最新影响因子为4.556分,MDPI旗下的期刊,2000年创刊,主要收录分子相关的科学研究,包括生物学、化学和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验技术研究、理论研究等。初审13天,终审平均不到8、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3.675分,是FEMS系列的拳头产品,创刊于1985,2015年转到Oxford旗下,是微生物与环境领域的高质量期刊。发表内容包含自然土壤,水生和大气生态环境(包括极端环境)以及人工或管理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病理学和医学、食品或兽医微生物学等领域。最快1天录用,原创性研究审稿周期约3个月,免版面费。(详情请戳 最快1天接受,免版面费的3分+期刊正在征稿,你值得拥有!9、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最新影响因子为5.673分,审稿时间从1周到6个多月不等。版面费:10、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最新影响因子为4.225分,为药学领域的前沿期刊,接收范围包括基础和临床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理和毒理学等内容。审稿周期大约2~3个月,版面费2950美元。(详情请戳 这本国人发文量近千篇的4分+杂志,平均两三个月即可接受!以上是10本审稿周期较短,审稿速度较快的医学类毕业神刊。后期我们会继续推出各个领域、审稿超快的期刊汇总信息,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哦!

万物毕罗

半月谈揭学术期刊乱象:辛苦写论文还要“贴钱卖”

2018-04-15 16:21 | 半月谈“进贡”版面费成行规。“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原标题:《辛辛苦苦写论文,为何还要“贴钱卖”? 》。编辑:郭晓伟)

无我

学术出版,开放获取会终结付费阅读吗?

近年来,要求论文出版开放获取的声音越来越大,各种知名出版商和科研机构联合推出多种开放获取方式。今年1月,此前宣言“冲击”学术出版的开放获取S计划开始强制执行,未来开放获取会成为主流吗?其发展阻碍又在何处?在疫情环境下,新冠相关论文全部开放,学术出版正在发生改变。撰文丨小叶近年来,学术出版付费阅读问题争议不断。2018年,一些欧洲基金会和科研资助组织联合,向世界宣布了他们的学术出版计划:由他们资助的科学家一旦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该文章就要立刻成为开放获取文献,免费供他人阅读。该计划也被称为S计划(Plan S),计划组织者被称作S联盟(Coalition S),由17所研究机构和6家基金会组成,包括惠康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知名机构。其中S代表“shock”,意在“冲击”当前学术出版环境。新计划目的打破期刊出版商数十年来垄断的出版规则:科学家免费在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而大学、图书馆,以及其他各类机构需要支付订阅费用,才能让自家研究员阅读这堵“付费墙”后的文章;同时,期刊订阅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21年1月起,参与S计划开始强制实施。这场打破“付费墙”的运动,也就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实际上在20多年前已开始,但直到近几年才取得了一定突破。开放获取发展历程大事记开放获取,指免费、无限制地获取在线学术文献。早在1991年,如今著名的预印本网站arXiv开放了服务器,将尚未通过同行评审的物理学和计算机等领域内论文存入,供读者免费获取。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不断增长,老牌期刊《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1996年成为第一本可在线免费阅读的生物医学期刊。随后几年,包括《英国医学杂志》(BMJ)在内的一些著名期刊也加入在线获取;2000年,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 BMC)出版集团成为全世界首家支持开放获取的出版商,开始发行各类生物医学领域的同行评审期刊,它们成为了开放获取刊物先驱。2001年12月初,支持开放获取的组织开放获取协会(Open Society Foundations)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一场小型会议,来自科研机构和赞助组织的16名与会者从各方立场出发,探讨让各学科领域研究论文通过互联网实现免费获取的有效策略。最终于2002年2月提出了第一份国际声明——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以下简称布达佩斯计划),呼吁全球科学及学术社群参与支持。截至目前,总共有976家机构和6141位个人在声明书上签名。。布达佩斯计划首次明确定义了开放获取文献规则,并对于再版、发布等版权使用,制定了唯一限制规则:作者有权掌控作品的完整性,且须被正确引用。[1]2003年,《柏林宣言:开放获取科学与人文学知识》(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扩充了布达佩斯计划的内容,呼吁将科学发现和数据保存在免费的公共数据库中。同年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系列开放获取期刊启动。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加入到支持开放获取的行列。但是,因为传统学术出版行业持续提高订阅费用,开放获取实际上并没有改善学术出版环境。2012年,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遭到抵制,超过2600名科学家联合声明拒绝给他们旗下的期刊投稿或者审稿,部分原因是因为爱思唯尔反对美国国立卫生院的绿色开放获取要求。2013年,美国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要求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科学家在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后的12个月内,将论文设置为开放获取。2019年,另一学术出版巨头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德国学术机构签署了史上最大的“变革性协议”(transformative agreement),其中包括允许德国研究机构的作者无需支付文章费用,在公司旗下期刊上发表开放获取文章。“变革性协议”囊括一切旨在将出版费用从订阅费转换为开放获取版面费的协议,S计划为加速开放进程,将这一概念置于机构与出版商商业合作谈判的前沿。[2]2021年1月,约翰威立父子公司(Wiley & Sons Inc.)收购开放获取出版机构Hindawi;施普林格·自然则承诺所有作者向《自然》及32本《自然》原创研究系列期刊投稿时,都能以金色开放获取形式发表,但需支付版面费。而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于1月15日正式宣布,将向接受开放获取组织资助的研究者免费提供开放获取发表途径。[3]五花八门的开放获取模式时至今日,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原本坚实的“付费墙”逐渐出现条条缝隙。各大学术出版商纷纷发行自家的开放获取期刊。与此同时,前文也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开放获取规则和付费条件。首先是金色开放(Gold open access)获取,也称为完全开放获取,允许研究人员的文章最终版本在出版后,所有人能立刻免费并永久访问。该方式清除了大多数权限障碍,而且为作者保留了文章版权。金色开放获取文章可以发表在完全开放获取期刊上,也可以发表在混合期刊(即带有开放获取选项的订阅期刊)上。出版商为了弥补金色开放获取造成的收入损失和成本投入,他们遂向投稿方收取出版费用(APC版面费)。根据2020年来自比勒菲尔德大学(Bielefeld University)开放获取研究学者Nina Schnfelder的研究,近几年,在与出版商讨价还价之后,这笔版面费的中位数为2600美元。[4]有些期刊的收费很高,例如《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Global Health),其版面费高达5000美元;自然研究(Nature Research)家族开出了9500欧元(约11500美元)的上限;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给自家旗舰期刊《细胞》(Cell)制定了9900美元的版面费。面对居高不下的版面费,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与出版商继续谈判,争取一次性支付一笔开放获取版面费,既让自家研究人员出版开放获取文章,同时也能阅读订阅型文章,即“变革性协议”。从2015年起,类似“变革性协议”的约定协议不断出现。据统计,直到2020年,数量达到137份,而前文提到的“2019年变革性协议”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尽管如此,根据ESAC变革协议登记(ESAC Transformative Agreement Registry)的数据,这些协议只涵盖了全球3%的论文数量。第二类是绿色开放(Green open access)获取,又称自存档(self-archiving)。无论期刊用何种订阅方式,身为作者的研究人员不需要支付版面费,即可发表开放获取论文。同时,作者也可把文章存入可免费获取的数据库(比如PubMed)。然而,出版商会给这类文章设立6至12个月,甚至24个月的“禁发期(embargo period)”,换言之,对于发表的付费墙模式文章,作者需要等待至少半年后,才能将经过同行评审的最终版本论文保存至在线数据库。这一条也正是S计划强烈反对的,他们要求文章出版后立刻成为开放获取文章。于是,包括《科学》系列在内的不少出版商提出了折中方案:期刊允许作者可以立刻将经过同行评审,接近最终版本的文稿保存在在线数据库中。例如,爱思唯尔就在官网上明确表示,论文一经期刊接收,作者可以立刻在自己个人网站、博客、arXiv或RePEc,学院内部在线文库、以及和爱思唯尔签署合作协议的网站上发表文稿,但仅限私人学术交流目的。而禁发期过后,文稿还可以发表在非盈利公共平台或者与爱思唯尔签署协议的商业平台上[5]。S计划接受了这种开放获取形式,但同时加了一条规则——上述非最终版本的文稿会获得免费传播的许可。这一规则引发了争议,出版商无疑会担心免费阅读的广泛传播损害了他们的订阅收入。除了金色和绿色开放获取之外,还有青铜获取(Bronze)和混合期刊(Hybrid)。前者是指论文能够在出版商网站上免费阅读,但文章没有开放获取许可,出版商之后有权将文章放入“付费墙”内。而混合期刊,顾名思义,金色获取和订阅型文章并存。在支付模式方面,愿意投稿金色获取的作者需要支付版面费,而对于阅读付费墙后的文章,个人读者、学校图书馆、机构等则需要支付订阅费。因此,混合期刊可视作从订阅型转变为开放获取型的过渡期刊,但也有声音对出版商这种“双重收费”模式提出异议。从1991年至2019年各类获取模式文章的数量变化示意图丨图源:Science aaas开放获取的优势与难题对科研人员来说,开放获取能给他们带来不少益处,最主要的优势便是论文影响力。有研究表示,与付费墙论文相比,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量是前者的三倍。开放获取论文在专业领域内的下载和在线阅读量方面都更有影响力,这些论文还会更多出现在社交媒体、新闻和政策性文件中,因此在近些年兴起追踪科研动态指数的替代计量得分(Altmetric score)也有优势。2020年11月,施普林格·自然及其合作伙伴曾展开过一项调查,根据6000名网站访问者的调查结果,意外发现28%的访问者属于普通用户,包括患者、教师、律师等。另外15%的访问者在工业或者医学领域工作,因工作需要而阅读相关文献,显然开放获取对这些非专业读者更友好。而对于研究机构、大学内的专业读者来说,开放获取也能让他们更快地读到学校没有订阅的期刊。但这里也可能存在统计陷阱,作者会把他们最好的论文设为OA,所以OA的优势取决于统计标准。通过统计学方法,一项研究[6]分析了超过20万篇生态学和其他领域的论文,研究发现,新发表的论文通常在一开始获得大量引用,随后呈减少趋势;而开放获取论文的引用优势只适用于高质量论文,即文章发表后,并成为开放获取之前的两年内已经积累了一定引用量。而那些非著名期刊上的文章可能会更无人问津。去年新冠疫情来袭,为了科学抗疫,各大学术出版商决定将所有涉及新冠疫情的研究论文都设定为开放获取,让全球科学家及时共享科学成果,从而有力地加速了疫情相关病毒学、医学、免疫学、公共卫生等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突破。尽管存在诸多优势,期刊开放获取论文面临最大的障碍仍然要数庞大的出版费问题。研究人员在哪里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能够申请到的经费以支付版面费。根据施普林格·自然的调查,很多欧洲的研究机构会使用专门的内部资金,帮助自家作者支付发表在混合期刊上50%的文章版面费,但在其他地区,这个数字下降到了25%。除此之外,欧洲地区的作者还会得到其他基金会等组织的赞助,甚至自掏腰包,不过这类论文只占全部论文的1%,而其他国家的自费论文占比要达到16%。另一方面,版面费金额过高,前文提到的9500欧元的费用就让不少科学家愤愤不平。领导布鲁诺凯斯勒基金会下网络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Manlio De Domenico表示,他的10人实验室一年总共只有8000欧元的版面费,但“这笔钱本来可以发挥更好的用途,例如支付博士生的工资、学术会议差旅费等。”如果学术出版要彻底转向开放获取模式,那势必推动头部出版商们将出版费一涨再涨,到底由谁来承担这笔费用仍是个问题。学术出版商向研究机构提出了“变革性协议”作为解决方案,这让他们在制定预算时要好好算一笔账——出版商需要订阅费,而机构希望研究人员能够免费阅读论文。以美国为例,对于大部分研究型大学和机构,期刊订阅费预算根本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开放获取出版费用。甚至大学图书馆的预算还赶不上高等教育经费的通货膨胀,而新冠疫情导致的预算削减更让他们捉襟见肘。学校会申请国家基金资助,但这些资金也不会覆盖所有论文,其余的论文发表费用还是需要学校来承担,这仍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像哈佛大学这样财力雄厚的大学能借力庞大的私人基金,但对于不那么富裕的大学,情况就比较艰难。为此,S联盟试图通过增加透明度的方式,减轻价格压力。S计划要求受资助的研究一经发表,出版商要向资助方详细说明收费基本项目,包括校对、复制编辑、组织同行评审等各项服务费。联盟将会和作者、图书馆共享这些信息,从而希望能够增加价格竞争,或者至少让人们相信这里面的价格相对公平。除了费用问题以外,研究人员也并非都是开放获取的支持者。许多学者仍然优先投稿高影响力的权威期刊,因为论文发表往往和职称评级以及晋升挂钩——无论中外“唯论文”现象都存在。一项新研究还提出,开放获取可能会导致论文发表不平等问题。具体来讲,就是对于权威研究机构内声名显赫,掌握雄厚资金的研究人员来说,支付开放获取出版费并不是什么障碍。来自学术分析研究中心(Academic Analytics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分析了美国18万名学者的分布和文章发表模式,发现从2014年至2018年,84%的生物学家和66%的物理与数学专家以论文作者或者合作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至少一篇金色开放获取论文。这些作者们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教职位和联邦基金,而且他们基本上都在全美顶尖的65所研究型大学中工作。因此,在研究者看来,科学家选择付出版费不仅仅需要经济来源,还需要职位保障。[7]不同科学领域,开放获取论文发表的论文数量比例丨图源:Science aaas。完全开放获取是科研出版的未来吗?如果科研出版最后真正成为完全的开放获取,则可首先预判版面费水涨船高。许多科学家担心从此以后出版论文成为“奢侈品”,而且导致论文发表的马太效应:经费充足的研究人员可以发表更多论文,获得更多关注,影响力更高,接下来就能申请到更多经费……顶尖机构和学者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相反,对于囊中羞涩的“青椒(大学青年教师)”,尤其来自发展中国家,或是研究冷门领域的学者,他们的论文发表会难上加难。而对于那些目前依赖期刊订阅费而生存的小型非营利性学会来说,完全开放获取的世界会对他们关上大门,因为支付出版费模式让人们更倾向于向那些论文发表量高的期刊投稿。尽管出版商会给作者提供一些豁免条件,但显然不代表能免去所有的出版费用,控制出版费用的问题仍待解决。许多倡导开放获取的人表示,要让人们支付得起出版费,还需要彻底改变科学文化,尤其涉及职称和晋升方面,希望院校管理者不要过于看重研究人员在权威付费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情况。还有人认为经费资助方和研究机构应该投入更多资金,帮助研究人员发表开放获取论文。据统计,在美国论文出版的年收入约为100亿美元,不到全球研发支出的1%,因此,将更多收入用于学术交流对整个行业的运营至关重要,也相当合理。2018年S计划刚提出之时,被不少研究人员和出版商批评其想法过于激进,发展至今日,开放获取成为了学术出版的一个重要趋势。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d University)的Rick Anderson谨慎表示:“未来要让所有学术论文变成完全开放获取,其实并不太可能。因为每一种开放获取模式在解决一些问题的同时,也制造出其他问题。所以,一种较为合理,也较为理想的模式可能是更多元化的学术出版环境,即开放获取和订阅模式并存。”主要参考来源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1/new-mandate-highlights-costs-benefits-making-all-scientific-articles-free-read?utm_campaign=news_daily_2021-01-03&et_rid=315162504&et_cid=3617823参考文献[1] https://www.certifiedchinesetranslation.com/openaccess/[2] https://www.coalition-s.org/faq/what-is-a-transformative-agreement/[3]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1/01/science-journals-offer-select-authors-open-access-publishing-free[4]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full/10.1162/qss_a_00015#fn1[5] https://www.elsevier.com/about/policies/sharing[6] https://www.nber.org/papers/w28128[7] https://www.mitpressjournals.org/doi/full/10.1162/qss_a_00091

客问其族

Qing调查丨3万元可在核心期刊发论文?代发骗局更隐蔽

只需3万元就可在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以内部有关系为名四处拉生意,而这“中介”竟是一家医学公司,且无论文发表的相关业务。数家国内知名期刊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不存在靠关系或者花钱买版面发论文一说,若有人上当之后可以立即报警。北京青年报记者暗访调查发现,在各大平台上,真假难辨的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并没有因为明令禁止而失去“商机”,反而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爆料期刊编辑收到广告 论文发表有绿色通道 “如果您在为写作烦恼,为论文一次次返回修改烦恼,我们可以提供论文指导,加急走绿色通道,让您的写作直投100%被录用……”几天前,国内一家期刊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收到了代发论文的广告邮件,对方称可以帮忙在国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刊发论文。“我们自己的刊物,到底什么样的把关程序大家都知道,根本不可能刊发不符合要求的论文。”接到邮件的一家刊物编辑告诉北青报记者,刊发论文需要初审、外审、二审等多个程序,就算是有人认识编辑,也无法将不合格的论文在期刊上发出来。调查对方称每篇价格3万元 还可加急办理7月15日开始,北青报记者自称是一家高校的老师,需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关于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根据对方提供的QQ、微信等通讯方式,进行了联系,对方自称“李老师”。“李老师”说,她是在几个月前进入公司工作的,而公司运作论文发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在合作的期刊上将论文发表出来,目前合作比较好的有《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等,都是公司和作者双方签订协议,保证能够录用和发表,文章经过编辑初审之后,若是发现没有大的问题,一般一至三个月就能发录用通知。“《心理学报》正常排刊已经到明年下半年了,稿件进行官网直投审稿至少需要6个月,我们这里有渠道,可以加急办理。”“李老师”表示,她的公司只是收取一小部分推荐费,其他的大部分费用都给刊物编辑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论文在指定刊物并在指定月份刊发。在谈到具体的收费金额时,“李老师”说,刊发一篇论文的价格为3万元。“这个收费确实比一般的核心期刊贵,就是因为比较难操作,一般的代理商都操作不了,咱家有这种自上而下的合作,100%包发表,走正规流程,官网可查。”“李老师”称,因为有合作关系,所以期刊都会预留出部分版面给他们公司,以保证关系稿的发表。暗访“中介”竟是医学公司 无论文发表相关业务在“李老师”发来的转账方式中,记者注意到,收款账号的户名是一家名为“北京弘熠医学研究有限公司”。记者在天眼查搜索该公司名称,发现该公司于2017年4月19日成立,经营范围显示为“医学研究;健康咨询;经济贸易咨询;数据处理;技术推广服务;销售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根本没有和论文相关的业务。7月17日,北青报记者约“李老师”在朝阳区的草房地铁站附近见面,一名看起来30多岁的女子出现后,再次表示肯定能够将论文发出来,并称不少发表论文的人因为有路子,还让关系户将这笔费用垫付出来。“你如果能够报销,我们也可以开发票,这样就不用自己掏钱了。”“李老师”说,她的公司在大兴区一个大厦内,老总和那些期刊主编都是亲戚或者朋友,只要论文中的数据没有什么问题,其他都可以后期修改,所以有这种关系就容易操作,如果一篇论文因为水平太差实在无法发表,公司还能退钱,“你看,我们为好几个发不出来的客户,已经办理退费了。”有意思的是,“李老师”向记者展示退费截图的时候,早已忘记了之前“100%能够发表”的承诺。求证三家期刊均未与社会机构合作 只接受正常流程投稿几万元钱就能在国内知名的学术期刊上刊发论文,到底是真是假,北青报记者先后与“李老师”提到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进行核实。7月18日,记者联系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一名值班工作人员表示,编辑部不会与任何社会机构合作征稿、约稿等,“我们只接受作者在网上的正常程序投稿,不接受约稿和推荐文章等,只要接到说有绿色通道并让你交钱的,全都不要相信。”这名工作人员还介绍说,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的网页上,还有一个《严正声明》,告知大家有人假借在北京开设的分部等方式(注:该杂志未在任何城市开设分支机构),要求作者交纳版面费等费用,都是类似骗局,希望大家不要上当。《心理学报》的一名工作人员也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心理学报》是国内的顶尖学术期刊,不可能与社会上的任何机构或者个人合作,《心理学报》审稿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稿件都要接受编辑部初审、编委初审、多名审稿人外审、编委复审、主编终审的程序。这个审稿流程决定了只有编辑部、责任编委、审稿人、主编都认可的稿件才可能得到发表,没有稿件可以例外。《心理学报》的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正因为多年秉持公正严格的审稿制度,坚持只发表能反映国内最高学术水平的论文,才有学报的良好学术声誉。《心理学报》在官网上开放了稿件审稿意见,已发表稿件的整个审稿流程,以及期间的所有审稿人和编委意见,还有作者回应,都可以追溯。《心理发展与教育》的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作为国内知名期刊,编辑部都是根据投稿程序,经过多次修改和审稿,一般半年左右才能完成一篇论文的审稿,根本没有任何绿色通道之说。网络上那些到处承诺能够帮助发表的个人和机构,只是看中了作者的钱财,这样的文章也不会得到发表。三家期刊的工作人员均表示,为了维持编辑部的运营成本,会向作者收取不超过3000元的版面费,另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费用。延伸代发论文充斥各大平台 灰色地带真假难辨北青报记者发现,在微博、淘宝、QQ、微信等平台上输入“论文代写”“论文”字样,均能轻易找到与论文代写或者代发相关的商家。在这些商家的广告语中,往往强调“评奖”、“评职称”、“核心论文”等词。一个昵称为“摆渡论文代写代发”的微博用户在其简介中写道,“论文代写机构,5年诚信经营,服务超过4000名同学”。硕士毕业生小杨告诉记者,自己在7月1日发了一篇带有“选题”和“论文”的微博,之后持续有人在该条微博下面评论“请问有论文需要发表吗”。作为一个灰色地带甚至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论文代写代发掺杂着大量的骗局和陷阱,北青报记者发现,在各大平台上,真假难辨的论文代写代发产业链并没有因为明令禁止而失去“商机”,反而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而媒体也屡屡爆出各种交钱之后上当受骗的案例。在淘宝上,一家名为“知网期刊杂志中心”的店铺,在商家资质一栏中的公司名称为“天桥区平文日用品店”。在记者询问后,对方发来一段文字,写着“淘宝网禁止期刊代投、论文代写、润色、修改等服务,有什么问题加微信”。北青报记者添加微信后发现,和大多数商家的套路类似,该商家也要求先付定金再付尾款,表示能在“一周左右录用”。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实习生 杨彦帆

笔中情

Cell收编的医学期刊,适合国人投稿,今年影响因子预计将涨到10分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杂志叫:Molecular Therapy,该刊于2000年发行,是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协会(ASGCT)旗下的月刊,爱思唯尔Elsevier 旗下的Cell Press出版社发行。原本是Nature出版集团,2017年被Cell收编。其在所有生物工程与应用微生物学中排名在第8位,国人发文占比比较高,总体约20%,比较适合中国人投稿。其家族还包括其他系列杂志,势头强劲。Molecular Therapy在中科院分区:大类医学1区,小类生物工程与应用微生物1区,小类遗传学1区,小类医学:研究与实验1区。影响因子分析以及预测Molecular Therapy 影响因子今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8年的影响因子是8.402分,2020年6月公布的最新影响因子分数8.986分,接近9分!目前,这本杂志2018,2019年的文章在2020年的总引用数为3645次,文章数目是379篇。所以计算的即时影响因子是3645/379=9.6174分。根据目前的引用频次,预计在2021年,Molecular Therapy 影响因子将可能达到10分!期刊范围Molecular Therapy主要是发表研究分子和细胞疗法以改变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疾病的国际医学期刊,包括但不限于基因转移编辑技术研究、载体的开发和设计、干细胞的操作、疫苗研制、临床前目标验证、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以及临床实验等。同时该期刊还出版时事评论、综述、以及科学信函等类型的文章。审稿周期Molecular Therapy杂志的评审效率还不错,是否被录用3-5天就能收到回复,一审平均3-4周,如果不确定自己的论文是否符合期刊的收录范围,可发邮件, 编委会也会在2-5天给予结果回复。版面费Molecular Therapy是一本开放获取(OA)期刊,作者需要支付文章处理费,如果是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ASGCT)成员,费用为2900美元。如果不是active ASGCT member,则需要支付版面费3500美元,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涉及印刷版本有彩图的,也会有额外费用发生。年度发文量根据Web of Science收录论文的统计上,Molecular Therapy从2009年至今的Article、Review、Letter类型累计2466篇。文章类型上,以Article为主,共2280篇,Review 144篇,Letter42篇。根据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来看,2018-2019年收录的Article、Review、Letter类型的章累计387篇,发文量最多的为美国学者,共221篇,占比约57%;其次是中国学者98篇,占比约25%,随后是德国学者(38篇)、英国(30篇)、法国(22篇)。版权声明:本文转自“E探索医学”,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论文润色等。

笛卡尔

这个2+分的冷门杂志平均审稿只要1个月!

一.杂志分类中科院分区:①大类:医学3区;②小类:病理学3区JCR分区:病理学2区发布国家:英国ISSN: 1746-1596去年国人占比:50/138(36%)官网地址:https://diagnosticpathology.biomedcentral.com/二.编委介绍Springer Nature旗下的BMC出版主编: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Anil V Parwani三.发表内容Aims & Scope:外科和临床病理学的所有方向免疫学生物学特别关注于基于诊断病理学和组织水平的治疗四. 近期发表有目的性的纳米孔测序在改善对于细菌和真菌性呼吸道感染的定性诊断中的潜在用途Received: 10 December 2019 Accepted: 8 April 2020从投稿到接受4个月上尿路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倒置:两例具有系统文字描述review文章的病例Received: 7 January 2020 Accepted: 8 April 2020从投稿到接受3个月对肺癌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L1)诊断测试的在线编程工具的评估Received: 6 February 2020 Accepted: 26 March 2020从投稿到接受1.5个月无超声引导下通过支气管针吸诊断良性淋巴结腺病的比较Received: 4 January 2020 Accepted: 8 April 2020卵巢黏液瘤附壁结节:3例关于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的分析Received: 30 November 2019 Accepted: 8 April 2020从投稿到接受6个月滤泡性淋巴瘤的罕见现象:滤泡性淋巴瘤的反向变异Received: 11 October 2019 Accepted: 5 February 2020小结:从上述的6篇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文章是在3-4个月接收的,但官方审稿平均时长为1个月五.年刊量年刊量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2020截止今日发表35篇,今年过去约124天;35×(365÷124)约等于103篇2019年138篇,年刊量较少。六.近五年IFJCR类别排序分别组织学2区23/58;病理学和法医医学2区为57/184,中等水平。IF先增加后下降再升高,2017年起IF为近五年最高值,2019年预测高达2.55此杂志不符合大多数博士的毕业需求七.文章类型Article最多(占85.675 %),其次是Review(占10.232%)八.发表国家中国发文占比最高(占33.684 %),其次是美国(占20.849 %),日本,德国,伊朗和意大利九. 发表机构发表最多的机构是SUN YAT SEN UNIVERSITY(中山大学)(52篇,2.876%)SHANDONG UNIVERSITY(山东大学)(40篇。2.212%),CHINA MEDICAL UNIVERSITY(中国医科大学)(36篇,1.991%),FUDAN UNIVERSITY(复旦大学)(36篇,1.991%),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柏林洪堡大学)(35,1.936%)。中国机构占比最多,说明对于国人很友好!十.高引论文被引用高的4篇是Article;1篇是Review。十一.版面费1870.00/$2680.00/2170.00约合人民币18921.34元十二.网友投稿评论(From MedSci)@李多多投文章case report,从投稿到接收持续了6个半月,4次修稿,其中一个审稿人总是对图片有意见,另外请了3个审稿人基本没什么意见,都是小问题,还是耐心按照意见修改了,终于接收了,过程中心好累。@chuttle研究方向:病理 病例报告 接收率:约75%这个杂志17年的影响因子在1.9左右。我的一篇病例报道,投了很多杂志都无果,最后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杂志对病例报道的接受度较高。抱着试试的态度投了,一个月之后接到接收信息,但需要回答reviewer的几个问题,同时要求润色语言。第一次语言润色没有找专业机构就送回去了,回来的意见还是要求润色语言,第二次找了专业机构,大概三千左右润了语言,果然是改的很好,送回后,大约一星期不到接收。我感觉编辑很负责任,命中率还行,关键是文章要写的好,我单位另一同事投,没中@cocoa5762研究方向:病理 肿瘤 审稿时间:约3个月 接收率:约50% SCI(2016):2.087 SCI(2015):1.895 SCI(2014):2.597 杂志语言要求较高,非母语需要润色,版面费比较贵,速度中等,拒稿率相对低。编辑:芝士Cheese校审:选刊说

山楂

张耀铭: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得病了,而且还不轻!

随着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向学术领域的不断渗透,随着以量化为主导的学术评价越来越强势,学术期刊受到了双重压力的夹击,由原先的边缘地带被推向风口浪尖,屡屡成为被质疑、被抨击的对象。早在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就发表《祛痈扶正,学术期刊治理势在必行》的报道,记者在文中指出:学术期刊乱象纷纭,存在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诸多乱象是期刊异化的产物,严重败坏期刊自身形象,玷污学术风气,令学者深感忧虑乃至愤怒。”把一切责任都推给期刊,显然不公平。不过,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术期刊得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在笔者看来,主要存在以下乱象。乱象之一:“假刊”牟利“假刊”现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据《法制日报》2001年报道,河北省承德医学院学报某些编辑人员为了捞钱,竟私自出版盗版学报,受到了新闻出版部门的查处。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报道,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早在2000年就已合并至北京交通大学,但《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仍在出版,每月出版3期,收取版面费。为骗取外界信任,该学报还伪造了《期刊出版许可证》和学报官方网站。《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共刊载了259篇论文,涉及我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学甚至幼儿园教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明这是典型的“假刊”,根本不具备法定出版条件,因此依法予以注销。乱象之二:增刊泛滥增刊是指由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后在正常刊期外增出的刊物,原本是为了解决刊物因刊期、篇幅所限,导致供过于求矛盾的一种变通办法。根据有关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1-2期增刊,并可适当收取一定数额的工本费用。由于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不能称之为非法出版物或违规出版物,所以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和市场需求。不少学术期刊看到了“商机”,争先恐后地出版增刊。一时间,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增刊:有待价而沽、不计稿件质量,只要给钱即可发稿的增刊;有出让增刊编审权,由某组织或个人买断编审权的增刊;有由几个编辑分版承包组稿合成的增刊;有企业或单位赞助因而也主要刊发这些单位作者文章的增刊。学术期刊出版增刊,既有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有“职称稿件”的压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的文章得以发表,并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进入学术资源库中。2005年,教育部曾通报批评了《现代中小学教育》滥出增刊,以此作为创收手段,“严重损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编辑队伍,破坏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乱象之三:买卖版面据了解,国内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因纸张、出版及发行费用急剧增加,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出现亏损,且数额日益增大。为解决这一棘手问题,198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出台了《关于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通知》。《通知》称,“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是各学科领域全国同行共有的论坛和财富。在经费问题上,除受托承办单位给予支持外,还应该争取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支持。收取论文版面费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此,建议各学会的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不过,《通知》还特别强调学术期刊“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形式出卖版面,使期刊质量受影响。”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买卖版面的始作俑者虽已无从查考,不过搭车跟风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跟风者之所以热衷于“跟”,归根结底都是利益驱动。其实,国内办得比较好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都不收版面费,恰恰是一些经费短缺、学术水平差的期刊收取版面费,刊物越编越厚,论文越发越短,钱越收越黑。论文买卖,买了利益卖了学术,发表的多是粗制滥造的学术垃圾,从而陷入恶性循环。乱象之四:学术平庸有人以“井喷现象”形容学术论文近年的生产和发表。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是数量与质量的不成正比,是学术质量不高、学术观点雷同、论证重复的平庸之作泛滥,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大量发生。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的基本科学指针统计显示,1997~2007年的10年间,在前145个国家中,我国论文总数排第13位,论文引用数排第6位,但单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数却位居第117位。学术平庸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低水平重复、肤浅分析和搞噱头吸引眼球,其本质特征是思想能力的缺失,阿伦特称之为“平庸之恶”。平庸之作表面上看具有某种吸引力,其实是无聊的伪学术,不可能长久。学术平庸对学术的蛀蚀,比学术不端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因此也更难揭露、更难治理。学术平庸与鸡肋期刊,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这是对学术生态的巨大伤害。所以,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拒绝平庸,超越平庸!乱象之五:虚假引用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同时作为期刊主体又是被评价的对象。专业评价机构借助行政权力部门的青睐,高举“量化评价”的指挥棒,通过采集各种引文数据对学术期刊分等定级,并发布排行榜或排名表,一时间搅得周天寒彻,进入者弹冠相庆,落选者垂头丧气。有的期刊为挤进核心期刊的行列不惜造假,拉帮结盟互相引用对方的论文;有的期刊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必须引用本刊发表过的论文,以提高影响因子;有的期刊公开悬赏学者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引用该刊的论文;有的期刊为不跌出排行榜或排名表,甚至施加各种糖衣炮弹;有的期刊为了迎合核心、来源期刊评选的偏好,更在选稿、用稿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投其所好,逐渐丧失了学术个性和活力。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买卖版面、违规增刊、页数增多、“假刊”、虚假引用等现象,看似乱象纷呈,各不相同,但从中都可以看到利益纠葛清晰的影子,这是诸种乱象的共同动因。近年来,学术期刊与学术乱象、权学交易和钱学交易等不良风气越来越多地联系在一起,确有少数期刊人难辞其咎。他们丧失了道德底线,把学术期刊作为谋取私利的资源,暗箱操作越来越多。必须指出的是,与学术期刊乱象同时存在的是学术乱象和评价乱象,三者之间是有紧密关联的。事实上,学术功利主义笼罩着整个学术生产体制。当下的中国高校,可量化的学术研究被抬高到空前的、过度重要的位置。学校是否优秀,教师是否能够升等、研究生是否可以毕业,科研的成绩单成为最重要的衡量指标。老师的教学可以马虎、学生的毕业论文可以勉强通过,但只要有相当量的论文发表,便一俊遮百丑。多数高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和升等要求,都有严格的论文发表量规定,而一个大学每年的论文发表篇数,都影响到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大学排行榜的位置,是大学领导政绩工程的核心部分。于是千军万马写论文、拼数量,就像大跃进时期的全民大炼钢铁,产量是最重要的,而质量如何,倒是其次的。功利主义太重,学风浮躁,就会急功近利:急于发文章、急于拿学位、急于出专著、急于评职称、急于争课题、急于成名家。“当学术研究中的非学术因子成为一种主导时,不仅带来研究者的精神变异,更带来学术的社会性危机,最终使学者和学术都失去了社会的公信力。”一言以蔽之,我们在抨击学术期刊、学术评价乱象的时候,不能忽视或者遮蔽了体制所应承担的责任。(作者为《新华文摘》原总编辑)本文原载于北京日报2015年6月8日,原标题为《学术期刊乱象诊断》。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张耀铭流程编辑:丁也

面对面

学术期刊灰色产业调查:论文贴钱发 "学术垃圾"比例惊人

“辛辛苦苦把论文写出来,还要交审稿费、版面费、加急费、中介费等一大笔钱,就算是‘卖’论文,也没有这么倒贴钱的!”一位高校教师痛心疾首地说。当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论文代写代发、期刊乱收费等乱象日益滋生,正成为败坏学术风气的“毒瘤”。半月谈记者多地采访了解到,“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机制是诸多乱象的症结所在。“进贡”版面费成行规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期刊编辑尤其是核心期刊的编辑现在都是‘香饽饽’,大家争相巴结。研讨会和讲课的机会多的是,酬劳不菲,还可能有红包。”一位教师说。“学术垃圾”比例惊人乱象因何生成?受访对象普遍表示,“唯论文”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是根源。现今,教师职称评定、绩效统计、项目申请都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而硕博士毕业、博士后出站也有可观的论文发表要求。“发不了核心刊物,发几篇‘普刊’也能折算成科研工作量,于是去低等级刊物‘灌水’的也多了。”博士生李辉(化名)说。据介绍,学者论文发表量还可能与退休金挂钩,毕竟职称不同,退休后待遇差距很大,这使得学者们不得不盯紧自己的发表记录。一面是庞大的论文发表需求,一面是有限的学术期刊数量,僧多粥少,乱象便应运而生。“别人都这么干,偏你要清高,规矩又没变化,不淘汰你淘汰谁?”李辉说。据他介绍,有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报销版面费。专家指出,论文发表存在的诸多乱象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正直学者的利益,使学术研究更见浮躁,学术创新的奏鸣曲有“跑调”之虞。“现在大学里老师很难安心上课,都要挖空心思地发论文,讲课不走形式、发论文不搞关系的反而‘被落伍’,长此以往会毁掉中国学术。”许多教师指出,有的老师课讲得好,特别受学生欢迎,但从教20多年还只是讲师,只因不肯找人发论文,职称评不上。此外,经不正当途径刊发的论文往往水平有限,审稿环节缺失,造成错误频发。多位学者指出,在国内期刊发表的巨量论文中隐藏着惊人比例的“学术垃圾”,多数论文是低水平的重复。汇集这类期刊的数据库也被许多学者列入学生做研究“不宜直接参考”的名单。广东一所三甲医院的肖教授说,现在新毕业的医学博士,30%不敢独立做手术。“国家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但期刊上却见不到指导临床实践的文章,就是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先搞科研再当医生,医生会发论文却不会看病。”学术评价也需“结构性改革”受访学者普遍建议,欲从根本上扭转学术期刊发表乱象,斩断黑色产业链,当前学术评价体系亟待“结构性改革”。对于学术期刊,应给予其必要资金支持,但必须严肃规范其行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与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姜春林等专家表示,应根据不同类型学术活动特点,从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出发,制定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同时积极调整科研资源配置结构,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性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针对期刊乱象严重的医学领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主任医师邹平(化名)建议,建立针对医生实际能力的评价体系。临床医生不一定非得做研究、拼论文数量。“医生的工作量和工作能力可以通过手术的级别和数量、急难重病的处理数量等予以考核,要经过业界专家充分讨论制定评价细则。”邹平说。重庆大学教授杨永川、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伟军等专家建议,学术期刊办刊要严格准入机制、加强国家监管;建立针对问题期刊和中介的举报途径和黑名单;建立针对期刊办刊质量的评估和退出机制,由第三方独立负责,定期实施,不合格者可取消刊号。“希望国内所有期刊都严格执行匿名评审制度,缩小编辑的权力,防止编辑、中介和学者形成利益共同体。”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景立鹏等建议,除取消版面费等不合理费用外,还应规范论文发表周期。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着手探索学术评价体系改革。辽宁省2016年底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而非仅以“论文论英雄”;北京市今年将职称评审从“唯论文”改为“菜单式”,人才可自选最能体现能力水平的代表性成果,作为评审考核的主要内容。

天寒既至

假的永远真不了,因科研作弊被黄牌警告的国产SCI高分期刊!

蛰伏多年的国产科技期刊早在2019年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科研论文和专利发表最多的国家,然而整体的论文数据水平较低,科研专化率也非常低,专利的单项价值更是让人感到疑惑,大量为发而发的学术造假论文和无用专利是造成数据较低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国际上很多SCI期刊成为国内部分科研人员灌水的田地,只要缴纳高昂的版面费就可以较容易地获得刊发的机会,部分期刊杂志的国内投稿比重超过50%,因此在2020年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发文要“破四唯”,支持国内期刊的发展。随着中国人才政策和部分优势学科的发展,部分国内的科研期刊已经崛起,在占据人数优势的条件下,以《CELL RESEARCH》为首的国产SCI期刊已经成为世界科技权威期刊,然而也有部分国内期刊因为数据造假而被黄牌警告!快速提升,被黄牌警告的《Bone Research》相比《CELL RESEARCH》影响因子的缓慢提升,国内另外一个高影响因子期刊《Bone Research》却是在短短今年影响因子就迅速飙升,《Bone Research》由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国际华人骨研究会联合Spinger出版发行。虽然SCI数据库存在一定的弊端,然而SCI数据库是科研人员重要评价的体系之一,每年SCI数据库都会对数据库内违规的期刊进行审核,已经有很多因为国内学者“过分”灌水而被踢出SCI数据库的期刊,2018年,《Bone Research》虽然没有被SCI踢出数据库,但是由于出现自引和互引等违规行为,直接给予黄牌警告,在2018年直接剔除《Bone Research》的影响因子。假的真不了,科研是求真的过程针对《Bone Research》被黄牌警告,其实原因很简单,圈内都知道《Bone Research》在短短四年不到的时间内如何把影响因子飙升至12的原因,主要是国内科研学者们的强行引用,为了打造《Bone Research》影响因子,这几年突然出现大量来自中国发表在低端期刊的论文,非常不合理的引用《Bone Research》里的文章,从而让《Bone Research》的影响因子直线飙升,甚至很多论文基本和bone没有任何关系,也会被强行引用。也正是因为投机的行为,让《Bone Research》被黄牌警告,这也是为何教育部和科技部强调不唯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的重要原因,因为务实性的传统和数据敏感性,投机数据让科研失真。相比《CELL RESEARCH》的稳步提升,《Bone Research》就是负面典型,科研是求真的过程,投机只会让形象受损,假的永远真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