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全国博士后医学与交叉学科前沿论坛举行远矣

全国博士后医学与交叉学科前沿论坛举行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安琨)10月22日,全国博士后医学与交叉学科前沿论坛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2020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举行。本次青年学者论坛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倾力打造的一个人才引进和学术交流平台。论坛以“聚海内外英才,谋山一大未来”为主题,通过专题报告、学术研讨和人才洽谈等形式,展示国际医学前沿最新成果,促进学科交叉与研究合作,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山一大发展,共推山东医学科技创新和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论坛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举行,来自海内外2100余名青年才俊参加本次论坛。作者:魏海政

阖尝舍之

2019年华中科大博士十大热门专业,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最受欢迎

医学博士最受欢迎 2019年华中科大十大热门博士学科2019年华中科大发布了各大专业的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截止2019年1月13日已经下载了47081次,其中被下载最多的十大博士学科分别是:1、同济医院、2、协和医院、3、教育科学、4、梨园医院、5、管理学院、6、基础医学院、7、公共管理学院、8、经济学院、9、机械工程学院、10、公共卫生学院,从十大热门博士学科分布来看,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博士最受欢迎,其中十大学科中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梨园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占据热门下载榜单前5,说明了医学博士成为热门学科。然而对于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每年的博士招生名额不足3000人,而大部分名额被本校保送生占据名额!华中科大学科综合性强 华中科大的学科分布情况从目前华中科大热门的十大博士专业来看,医学类和管理学科类专业很受欢迎,而工科博士学科却只有机械工程进入榜单前十,华中科大主要由著名的工科院校华中理工和同济医科大学组建而成,学校因此拥有一流的工科和一流的医科,其中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1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40个。医学院本科生数量少 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虽然华中科大十大博士专业中同济医学院的5大机构称为最热门的博士学科之一,但是通过2018年华中科大本科生就业质量报考来看,每年华中科大的医学本科毕业生仅有475人,说明了同济医学院硕士和博士生的招生规模也不大,但是从博士招生简章下载次数来看,说明了医学专业博士竞争最激烈。博士学位最冷门的学科 十大冷门博士学科在2019年华中科大博士生招生简章中下载次数最少的十大学院是:1、力学系,2、航空航天、3、水电数字、4、护理学院、5、历史研究所、6、船舶海洋学院、7、物理学院、8、环境科学、9、能源工程、10、数学统计学院。其中大部分学科为文理学科博士,医学博士学科为护理学院,毕竟医学中护理专业比较冷门,大部分本科和硕士就可以满足就业,因此护理博士报考人数也较少!同一所高校不同专业热度不同,同济医院的博士热度是力学系的49倍!

郑州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博士生学术分论坛成功举办

为搭建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平台,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11月28日,由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主办,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十四届研究生学术论坛医学博士生学术分论坛在肿瘤医院举行。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良启,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谷振清,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医学院副院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刘章锁,医学科学院党委书记张洪剑,省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处处长王金合,研究生院研工部副部长潘永建,基础医学院院长臧卫东,药学院院长张振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汲振余,附属肿瘤医院院领导张建功、宋永平、罗素霞出席了论坛开幕式。来自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各临床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医药科学研究院、护理学院、各附属医院的主要领导、优秀导师、博士生代表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党委书记、 院长张建功致开幕辞论坛开幕式由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建功主持。他表示,郑州大学医学博士学术论坛是郑州大学、河南卫生健康系统的学术盛事,也是我省医学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论坛之一。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方,我们在校党委、委党组的指导下,在相关院系、兄弟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我们经过精心筹备,终于迎来论坛的顺利召开。作为河南省标志性肿瘤专科医院,我们致力于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和河南省癌症防治体系建设。近年来,在委党组、校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加强顶层设计,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伴飞计划,提升学科能力;开展医研企合作,推进临床研究;促进医院从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在郑州大学非直属医院绩效考核、ESI贡献排名中,我院均名列第一,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良启代表省卫生健康委,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致力于医学进步的广大师生致以敬意。他指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的加速发展,与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息息相关。郑州大学是中原地区的领军高校,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各个附属医院更是代表着河南医疗的最高水平。希望大家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和新起点,锤炼过硬本领,发挥聪明才智,将“小我”融入“大我”,推进医学进步,致力学科发展,成为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致辞郑州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关绍康表示,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学校的职责和使命。论坛邀请了省内外名医专家授课,安排优秀博士学术宣讲,为博士研究生提供医学研究思路及科研创新平台,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思维碰撞,点燃医学研究的激情,为交叉学科融合、医学学科的建设和科研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博士生借助这一平台,充分交流,互学互鉴,共同提升,在学术进步、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在技术提升、科研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党委副书记、 医学院党工委书记 谷振清致辞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医学院党工委书记谷振清在致辞中表示,医学分论坛是促进研究生交流学术、展示科研成果,加强郑大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的能力,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博士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希望各位博士、青年医师潜心科研学术、聚焦临床需求,在勇攀医学高峰的道路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也希望附属肿瘤医院及有关院系,借助学校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契机,为博士生和青年医师开展科研工作做好保障。医学院也将出台和完善有关政策,不断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努力使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本次论坛围绕“聚焦前沿,关注健康”主题,分为大会特邀专家报告、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专家点评、优秀论文评选等环节。特邀专家报告环节,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聘教授樊赛军教授作题为《肠道菌群是肿瘤治疗影响的关键因素》的学术报告;邀请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陈苏宁教授作题为《临床科研体会》的报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特聘教授樊赛军教授▲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博士生导师陈苏宁教授博士研究生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各附属医院的12名博士研究生代表进行了论文宣讲。专家与学生之间就宣讲论文中提出的医学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精彩纷呈,现场气氛轻松、热烈。其中,附属肿瘤医院张九阳作题为《L型钙离子通道蛋白CACNA1C调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对利妥昔单抗敏感性的研究》的论文宣讲,罗辉作题为《Disulfiram Copper Complex Enhancing the Radiation Sensitivi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Esophageal cancer Cells》的论文宣讲。会场外,66篇论文进行大会墙展交流。今年的学术论文及宣讲选题征集,得到了各院系、附属医院的积极响应,数量和质量都创历年最高,经专家认真评审,评选出了最佳组织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宣讲人奖,宣讲人一、二、三等奖,最佳提问奖,最佳点评指导教师奖。其中,将近半数的学术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向肿瘤防治,既是对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也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切病种的最佳回应。●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获得“最佳组织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闫欢、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段富交、杨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静、卢春亚获得“最佳论文奖”。●药学院赵丽娟获得“最佳宣讲人奖”。●第一附属医院石晓娟获得“宣讲人一等奖”。●基础医学院徐佳、附属肿瘤医院罗辉、药学院赵洪娟获得“宣讲人二等奖”。●附属人民医院时明月、第三附属医院李涛、第五附属医院张凯、第一附属医院丁显飞、基础医学院杜鑫辉、附属肿瘤医院张九阳、公共卫生学院王迪获得“宣讲人三等奖”。●基础医学院郭雅欣、第一附属医院平玉获得“最佳提问奖”;医药科学研究院代丽萍获得“最佳点评指导教师奖”。副院长宋永平主持闭幕式闭幕式上,张建功同志作总结发言。他说,本次论坛上,我们聆听了王良启副主任、谷振清副书记、关绍康副校长的重要讲话,他们对医学教育、学科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新要求、新希望,必将激励我们勇攀医学高峰。我们听取了樊赛军教授、陈苏宁教授的专题报告,以及各位导师的谆谆教诲。12名青年才俊围绕“聚焦前沿、关注健康”做主题宣讲,17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点评,进一步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了博士人才学术交流。本次论坛在郑州大学校党委、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郑大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医学科学院等院系和各兄弟单位共同努力下,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向大家再次表示真挚感谢!未来,河南肿瘤防治事业,我们与郑大各院系和各兄弟单位将共同努力,深化交流,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医学科研水平,为郑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文:常 榕

道无终始

与博士生论坛一起成长

红网时刻记者 刘怡斌 通讯员 杨培宇 潘均 报道加入博士生论坛后,任维雅所在的小组很快就收到了第一个任务:为湖南女子学院学生开展一次主题为弘扬新时代军事文化的宣讲。经过两周的讨论和分头准备后,小组完成了宣讲初稿。在试讲过程中,大家发现宣讲内容冗长乏味、不接地气,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达不到宣讲效果。于是,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对宣讲的每一个内容重新进行了梳理,力争使宣讲内容既充实又不冗长、宣讲风格既正式又不乏味。紧接着,大家几乎每晚都在查资料,不断完善教案、美化PPT,在宣讲内容中加入更多生动的案例、视频和图片。经过几天的突击,试讲获得队领导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宣讲那天,七八百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宣讲团一出场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主持人简短的介绍之后,任维雅登台宣讲。他的演讲极富感染力,生动有趣地将军事文化娓娓道来,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到新时代的抗震救灾和载人航天精神等军事文化,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在他口中犹如激情澎湃的乐章,直达观众的心扉。20分钟下来,会场多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宣讲圆满结束。不少大学生表示这次宣讲让她们对军事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意识到有责任弘扬军事文化。回来的路上大家十分高兴,任维雅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这次宣讲的收获并不仅仅是为了使听众对宣讲内容有更深一步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所收获的团队精神和专业知识同样可贵。

其圆五尺

高颜值医学博士爆红网络,17岁读大学,28岁就成为骨干医生!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医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无私奉献的医生,更是受到大家的尊重。2020年,我们看到太多关于医生的故事,我们在感动的时候,也意识到他们的不容易以及在救治病人的时候,需要面临的危险。随着大家对医生这个群体的聚焦,关于医生方面的信息,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春节期间播出的一部关于医生的纪录片,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中国医生》,相信很多的网友都看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位高颜值的医生,也是笔者要介绍的人物。这位爆红网络的医生名字为徐晔,今年刚好28岁,现在是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可能江苏的网友就会知道,鼓楼医院在江苏是非常的有名,是三甲级医院。能够在这里成为医生,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医院的认可。其实,徐晔不仅长得阳光帅气,而且还是一名学霸。他的聪明程度比普通人要高很多,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曾跳过级,在17岁的时候就参加高考,被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并且还是本硕博八年连读。笔者可以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山大学的中山医学院,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医学院,临床医学类专业更是学校的王牌。能够考上这个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肯定是非常的高,厉害的学生能够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徐晔是一位真正的学霸。在读大学期间,徐晔曾经发表五篇高质量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到20分以上,自身还拥有一项研究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这也证明徐晔在专业实力方面还是很强的,也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顺利读完博士后,25岁的徐晔进入到南京的鼓楼医学工作。在这三年里,是他积累经验的时期,科室里的各种杂活以及常规的治疗,都是由他来完成。在纪录片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平时的工作是非常的繁忙。作为一位新生代的一生,他明白自己的职责。在这个行业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可能还会因为紧张的医患关系,使自己遇到各种办法。但是,徐晔依然选择勇往直前,因为他知道这条路始终是要有人走下去,既然自己选择学医,那就应该义无反顾。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教学楼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这句话始终影响着中山大学的医学生,徐晔也是受到影响,也明白医生的最终目的。虽然现在的徐晔已经在网络爆红,也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他始终明白,自己是要回归平凡,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所以他现在变得更加低调,更加努力地学习。

趋进

博士毕业难,考博士更难!所谓网络考博资料其实全是骗钱的主!

博士读不下去,放弃很正常2019年又发生多起名校博士生自杀事件,从中科大到南京大学,自杀的博士从小都是学霸,但都是因为倒在了攻读博士学位上,由于不能完成博士学位,又不甘心,最后再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最后选择轻生。2016年各大高校的数据显示,中国当年有接近66%博士研究生被延期,因此很多博士生攻读4~5年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世界顶级期刊《科学》曾刊登一篇《it ok to quit your Ph.D.》的文章,其中介绍在美国其实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最后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相比中国人对学历的认知,在严进宽出的大学政策下,社会上普遍认为,只要拿不到学位就是因为没有努力和学习,然而科研并不是靠一味努力就可以收获成功,需要看天赋,更多的时候好需要运气!偏向虎山行的考博学子虽然博士研究生很难攻读,但是每年还是有很多硕士研究生希望可以获得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尤其是一些没有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学子,这些学生想要申请名校的博士研究生机会,需要参加全国的统考,很多人认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一样可以通过在网络论坛中买到历年的试题,因此经常见各大高校论坛中有人交易各种学习资料,然而在一则求考博帖子中,一位声称有考博资料的网友被很多人称为骗子。因为考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名校的博士研究生已经采取审核制,也就是录取博士研究生不是靠全国统考,而是审核硕士期间的论文,学校学术委员会对申请的学生进行考核,然后导师进行挑选,因此所谓的考博资料在该所高校的博士申请中并没有用处,因此被知情的网友指出出售参考资料的网友是骗子。越好的高校,博士越难申请目前中国名校的博士名额基本上属于两种,一种是直博的优秀研究生,一种就是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需要参考该名申请者在硕士期间或者工作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工作的各种成果。因此普通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很难申请到名校的博士名额。人们都说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主要是说读硕士的人多,真正读博士的人非常少,因为大部分学生在经历硕士研究生学习后,已经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多人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做科研,因此就直接放弃了攻读博士的机会。

足躩

国内综合高校硕博士就业率出炉,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第一!

2019年华科硕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出炉2019年面临各大企业的裁员,也被誉为最难就业率,很多高校的本科生就业率都出现明显的滑坡,因此也助推2020年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率先在官方公布了2019届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数据,从华科官网公布的数据来看,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32%,就业率排名第一,工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高达98.22%,就业率排名第二,经营类硕士研究生就业率97.89%,就业率排名第三。从就业率的排名来看,并不是学历越高就业率就会越高,在工科、经营、理科等应用学科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远高于博士研究生。同济医学院的强大实力虽然2000年同济医科大学在合校大潮中被兼并后,但是强大的医学历史底蕴,一直支撑着这所百年医学院前行,作为上海同济大学的根源,在上世纪50年代西迁武汉,当年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和武汉医学院合并组建同济医科大学,因此在2000年合校的大潮中,同济医科大学更希望和武汉大学合并,然而最终却未能如愿,存在各种的情感瓜葛,同济医学院发展多年停滞,深陷痛苦的合校磨合期,最后才有了同济医科大学海外校友团的谏言书。即便是同济医学院发展多年停滞,但是强大的学术底蕴,支撑了华中科技大学近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也让华中科技大学最近几年有和同城高校武汉大学媲美的综合实力。从2019年的研究生就业率来看,医学博士毕业生就业率就是行业内对同济医学院实力的肯定。高学历就业率和待遇的区别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在某些学科出现倒挂,并不是博士就业率偏低,主要是博士毕业生对于薪酬的要求更高,就业市场并不是不希望招募博士研究生,而是人才薪酬会很高,而且博士毕业生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很多为了引进人才的三、四线城市为博士开出80~120万的年薪,直接评定高级职称、解决配偶工作等诱人的条件,然而依旧很难对高学历求职者有吸引力,也说明中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依旧稀缺。随着就业市场的低迷,很多就业单位对求职者的最低门槛早已提升至硕士研究生起步,未来中国攻读硕博士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升。

同声相应

高颜值医学博士爆红网络,17岁上大学28岁成名,优秀人总在努力!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肺炎的爆发,让我们的目光都聚焦在疫情的发展和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身上,医者仁心,作为最美的逆行者他们付出了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这些天里,医生过得比我们更艰难,只是沉默无言。他们是医生,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困难面前他们始终迎难而上、坚守岗位、甘于奉献,他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随着公众目光投向医生这个群体,以及纪录片《中国医生》的热播,一位高颜值医生意外爆红网络,翩然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位医生名叫徐晔,拍摄纪录片那年二十八岁,是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师,那是他工作的第三年,作为一名年轻的医生,在那时,按照常规,进入医院首先要从住院医师做起。除了需要承担本科室病房内的常规治疗,还要在值班时处理急诊科的相关病例。我们在《中国医生》第二集片头的几个场景就可以看到他工作的纷繁,正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才促使了徐晔的成长。再看徐晔的成长历程,17岁上大学,紧跟着本硕博连读,二十五岁就从中山医学大学博士毕业,发表SCI论文5篇,总影响因子20分以上,并发表核心期刊论1篇,专利1项。由此就能够看出徐晔的优秀,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在的南京鼓楼医院还是南京前三大医院之一,所以用年轻有为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他凭借帅气的面容,温柔的性格,精湛的医术,在网络上迅速走红,斩获了一大批网友们的心,还被网友戏称是“现实版江直树”。徐晔的出类拔萃让人难以挪开视线,而这些成功离不开的是他背后付出的努力。在片中他讲到在他所就读的中山大学医学院有这样一个牌匾,上边写着“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明确地感受到这句至理名言对徐晔医学道路上的影响,这句话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作为一名医生所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当他选择成为一名医生时,便意味着他明白今后会面临什么,而如今,他作为一名医生他更加明白在这条道路上,他应该付出多少汗水。在这条路上没有鲜花与掌声,更没有聚光灯的光环,有的只是高强度的工作与默默付出。帅气的外表会带来一些关注,但真正充实和支持我们前进的还是过硬的专业能力与拼尽全力的汗水。徐晔在纪录片中说:“你可以做到但是没有给你机会和你拼尽全力不留遗憾,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 人生无法重来,把握机会,拼尽全力,努力做你能做的事,然后你会发现,你要的一切,会一步步向你走来。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越努力才能越幸运。在自己想走的路上,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做到尽善尽美,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但只要问心无愧,不后悔。奋不顾身、拼尽全力,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沿途的绮丽风光也会让你终生难忘。近期央视举办的主持人大赛荣登热搜,其中的一位参赛者尤为亮眼,大赛的新闻类冠军—记者邹韵,在节目中她这样介绍自己“邹韵,谐音走运”,但事实上她的成功不是靠着走运得来的。她并非科班出身,但却能够在卧虎藏龙的大赛中脱颖而出,在比赛中顶着高烧也能够拔得头筹,对所有话题都可以驾轻就熟,靠的是她多年来脚踏实地的付出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作为记者,她在一次次的实战中积累经验,作为主持人,她在一场场的节目中精益求精。正是因为这样,她站在主持人大赛的舞台上才会这么有底气。她的底气来自一条一条跑出来的报道,她的底气是用无数个字,无数个画面,无数个直播来支持的。所以实际上邹韵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因为走运,而是越努力才会越走运。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过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面对疫情,前有《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李梓萌、海霞、欧阳夏丹低头念紧急稿,向我们展示出了央视主播过硬的实力。后有“高三女孩方舱医院内备战高考”“方舱医院内的考研哥”,让我们感叹他们在危难时刻对梦想依然持之以恒的精神……如今类似的热搜层出不穷,再三地向我们证明,很多优秀的人,做得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努力。所以,如果有了目标和梦想,就别怕失败,董卿说过这样一句话:“追逐梦想的道路没有一条是平坦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难,沿着陡峭的山路去攀登的人,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顶点。”人生无法重来,你的经历最终都会成为你的收获。 愿你们在人生道路上为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而努力!

百骸

90后清华医学博士爆红网络,分享校园生活获百万粉,颜值有多高?

清华学霸颜值逆天,分享校园生活获百万粉丝,他成功的秘诀是自律在全民vlog时代,诞生了不少以视频而出名的博主,他们的视频有做美妆的,有教摄影的,还有专门吃播的,当然大部分是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为主的。在众多大同小异的vlog中,有这样一种vlog可谓是微视频界的一股清流。不做夺人眼球的夸张表演,也没有当代青年中独特的“丧”文化,而是简简单单记录在清华的学习和生活,时不时还会有才艺表演,引来了一大批人的关注。而vlog的作者自然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热点,94年出生的小宇本科毕业直接保送了清华医学院博士,不仅学习成绩好,颜值又高,还多才多艺,不禁让人感叹,这真的是学霸该有的样子吗?也许在我们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学霸这种人看起来应该是班里最不起眼的存在,会一头埋在厚厚的书本里,不声不响地学习上一天。或是带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朴素,毕竟学霸的心思不会花在打扮自己上。像小宇这样的高颜值学霸,更像是校园青春偶像剧的男主角。因为妈妈是医生的缘故,小宇从小耳濡目染,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学医的种子,成绩出众被保送到清华后,在清华医学院度过了七年的校园生活。从他的vlog中我们不难了解到在清华学习的刻苦。早上七点,小宇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写报告,就这样忙碌一整天,回过神来已经是半夜,有时候甚至会通宵完成没有做完的实验。不会把今天要完成的事情,拖到第二天去做,这是小宇一直秉承的理念。也正是他这样的自律,才会换来相应的成果。真正的学霸并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而是追求自身全面的发展。小宇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在他5岁时就开始学习钢琴,后来又学会了吉他,在短视频兴起的现在,他又开始尝试拍短视频,自己剪辑做后期,学习摄影。就算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运动,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想大多数人喜欢小宇,并不是单纯地觉得他长得好看,更多的是喜欢他热爱生活的态度,和绝对自律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小宇已经收获了100万粉丝,但他并没有因为视频的走红,而忘记自己的本职所在。 疫情发生后,小宇和同学们作为清华医学院的学生,也在实验室里寻找源头和解决方法。这就是大家常常说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吧。小宇的成功并不是先天的优势,如果没有他自己的努力和严格要求,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收获。在清华这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还有一位特别的学霸,有着更高的人气,他就是张自豪,他的学历更让我们惊叹不已。本科就读于美国的埃默里大学,获得了金融和数学的双学位,同时得到了亚特兰大金融分析师奖,成为了一名保险行业的精算师。本可以在美国发展的张自豪,却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国内,在清华大学读硕士,并且就读于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这个全球录取率只有不到3%的学院。与小宇相似的是,张自豪也喜欢用短视频来记录他在清华的日常生活。他的vlog有一种特殊的魔力,只要看了他的日常就会很开心,这与他本人的幽默风趣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他的视频也给大家传递正能量,让很多考生受到了鼓舞。不论是小宇还是张自豪,他们的人生都自始至终贯彻两个字,那就是自律。在每一天开始前,想清楚自己今天要做什么,列出一个清单,完成一件事就打一个对勾,决不把事情拖到第二天完成。在没有工作要完成的时间里,他们还是会按时起床,把空闲的时间也安排得满满的,读书,弹琴,画画,运动,总之做一切能让自己充实起来的事情。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也许假期就是用来补觉的,醒了刷刷手机,接着睡,一天就过去了。殊不知这样不自律的生活像是慢性毒药,在一点一点侵蚀着你的未来!等疫情过去了,周围人要么弯道超车开心变成学霸,要么在家里疯狂画画码文成为圈内大佬,或者在家减肥健身变身靓仔靓女。而只有你一个人不自律的生活着,闲着刷刷微博看看剧,变得更加无所事事。这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答案显然不是。就像一个好的身体需要锻炼,一个好的头脑需要学习和思考,一个好的习惯需要刻意培养。任何方面的成功都离不开行动,而行动又分为被动和主动。没有人会时时刻刻盯着你提醒你,所以要学会主动,这就是自律。你有多自律,就有多出众。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自律的人,开启不一样的人生吧!一个人未来他所能达到的高度取决于他的自律程度。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清华的学霸们之所以能够进入清华的校园学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来自于自身的自律,所以做到自律真的非常重要。在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套书籍,有助于帮助大家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书籍一共有三本,包括《自控力:你不是迷茫,而是自制力不强》,《你和别人拼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管理》和《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自控力》这本书可以教会你如何提高自己的自制能力,对身边的各种诱惑说不。我们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打算看会书做会作业,结果才学习了十几分钟,就不自觉地翻开了手机,打开了微博,学习的效果非常差。这就是典型的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而这一本书可以帮助你慢慢克服它,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加自律的人!《你和别人拼的不是时间,而是时间管理》则可以教会你如何更好的突出重点,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用更少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方式方法,而更加高效的方法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精进》这本书则更加注重心态的锤炼。想要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则首先要从修身做起,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慢慢改变,慢慢地变得优秀!人不能做到完美,但是能追求完美,希望这一套书籍可以让你变得更加厉害!如果你觉得做到自律很难,抵制不了身边的诱惑;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做事效率很低;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内心还有待锤炼,不妨试试这一套书籍吧!这一套书籍很便宜,三本加在一起也才48元,但是你用好了的话它带给你的价值可远远不止这些。聪明的人就是懂得用钱去购买别人的时间和经验用于自身的提高和成长。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这套书籍可以将你带到更高的平台。想要购买的朋友请点击上方卡片,期待你能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蹦蹦猴

医学博士揭密全球最快新冠疫苗受试者:低烧全身疼,我却美滋滋

截至6月7日下午16:33,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691万,死亡人数也超过40万人。唯有安全有效的疫苗,才难终结这场全球性灾难。疫苗研发,是一场和疫情的生死赛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超过120个疫苗开发项目正在推进,其中已经有8个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唯有通过三期临床实验,疫苗才有机会上市。由军事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于4月12日开展二期临床试验,这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本文作者SHAN正是参与二期临床试药的志愿者之一。相比一期的108人,二期志愿者增加到500位,他们是以身试险的无名战士,以特殊方式,参与了一线战“疫”。SHAN同时还是在读医学博士生,她将以试药志愿者和医学博士的双重视角,为你揭开新冠疫苗研发的故事。采写/SHAN1英国的“群体免疫”,让我逆向“跑毒”回武汉12.31日,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作为一个在英国读博士一年级的医学生,我回武汉过圣诞假期。31号在武汉同学群里收到病毒传闻,我还半认真半玩笑发了一条微博,希望武汉不要出现“幺蛾子病毒”,没想到一语成谶。发了微博后第二天,我就开开心心坐飞机回英国了。到了三月中旬,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封城,武汉疫情趋于稳定。可英国在短短几十天内,新冠肺炎感染者从8人暴增到1000多。身在武汉医院一线的妈妈,敏锐觉察到英国要沦陷,她几乎一天十个电话,催我回国。为了让她安心,我一周内停掉手上实验,收拾好行李,给学校递交休学申请,买了张高价回国的机票。玩过和平精英的人,都知道“跑毒”这个游戏术语。英国朋友认为我小题大做,戏称这是逆向“跑毒”。当时,英国还是一片祥和,大众没把把病毒当回事儿,其实,平静之下,暗涌汹涌。到了三月末,英国新冠肺炎患者井喷式暴增,医疗系统不堪重负,首席科学顾问提出“群体免疫”这种被动防疫计划,遭遇公众唾骂,3.20号政府提出封国……此时,我也赶在香港关闭转机的前几天,坐上了回国的飞机。飞在空中时,我还有点懵,感觉自己身处一个现实版的灾难游戏,又遗憾个人力量太过弱小,只能围观,却不能左右游戏轨迹。仿佛上帝听到了我的心声,帮我悄悄开了一场支线的战“疫”任务……2一条微信,让我从围观者变成参与者回家后,正是武汉樱花繁盛时节,我却因为武汉封城,只好宅家“发霉”。百无聊赖之际,我妈的同事W叔叔发微信问我,愿意不愿意参与疫苗临床试药。W叔叔是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疫苗的行政负责人之一,主要承担志愿者招募工作。新冠实验二期志愿者一共招募508人,其中500人纳入实验,8人作为候补,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正巧接受注射当天,志愿者青年组有人临时有事主动退出实验——按照规则,志愿者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利随时退出实验。陈薇院士,首批进入临床二期的疫苗。这些字眼让我一下子来精神了。在2003年抗击非典上,和2017年研发全球首个疫苗、终结埃博拉疫情的成就,让陈薇成为我们医学界、特别是我们女性科研者的“爱豆”。我甚至觉得她就是《血疫》的女主原型。这次新冠疫情中,陈薇团队又开发了全球第一支新冠疫苗,率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在一期实验中,她也先试疫苗第一针,颇有“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的气势。众所周知,只有疫苗的诞生,才能让人类免于传染病的威胁。即使是“群体免疫”,也必须是在疫苗完备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没有疫苗的情况下,英国政府贸然进行“群体免疫”,全球医学界才会一片哗然。疫苗,是将人类从新冠肺炎深渊里拉出来的一根“救命绳”,全世界都关注其成败。而验证成败的关键,就是临床试验。我是有多幸运,才能参与这么特殊的使命。打?还是不打?作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医学生,以及内心潜伏的拯救世界的中二想法,还有对陈薇团队的无尽信任,我收到微信后,象征性地考虑了两秒钟,同意了。你们肯定很关心我家人是否同意。其实是我妈妈主动把我推荐给W叔叔的。她的理由是我是学医的,对疫苗有专业认识,而且我现在很闲——嗯,真是亲妈。3我的编号是“JSVCT089-1XX”4月15日中午12点收到微信,下午3点之前就要到场,坐在出租车上,我觉得一切都有点不真实。接种的地方,是一处军事疗养基地。到达之后,先进行了指尖采血,来初筛新冠抗体和HIV。产生新冠抗体,是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接种前就存在抗体,会干扰试验结果。这次试验的疫苗,是腺病毒载体类疫苗。曾有论文指出,接触过腺病毒的人,再接种HIV疫苗后,体内会增加更多的CD4-T细胞,而这些细胞容易被HIV攻击,相当于为HIV病毒提供了感染和繁殖的“温床”。也就是说,注射腺病毒疫苗,可能会增加HIV感染的潜在风险,所以在注射前需要排除HIV阳性患者。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合格的受试者在接种前必须是新冠抗体以及HIV阴性。半小时后,初筛合格的我,取到了一个印有个人信息的疫苗记录本(下图),便进入疗养中心楼里,进行正式的疫苗接种。虽说学医多年,但过去我只做过动物实验,从未接触过人体实验,更没想到我的第一次人体实验,角色不是实验员,而是受试者。所以,接下来的每一项检查,都让我新鲜不已。首先,医护人员会组织受试者,进行一次10分钟的简单疫苗科普和实验背景介绍。然后再依次进行BMI、血压、心率、体温等项目监测。以BMI体质指数为例,成年人BMI的正常值在18.5-23.9之间。过低(过瘦)或过高(过胖),都不是合格受试者。完成了以上基本体测后,女性又需要增加一项尿hcg检测——测试是否怀孕。疫苗实验半年内,怀孕有风险,可能会损害胎儿健康。紧接着,是第二轮15分钟的小房间一对一面谈。医生在详细询问我的既往病史,比如半年内是否接受过其他疫苗,最近是否用药,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以及生活习惯如是否抽烟喝酒后,会一条条详细罗列出接种疫苗的潜在风险。比如,接种部位可能出现红斑,硬结,肿胀,瘙痒;比如,可能引起发热,关节疼痛等不适反应;甚至,接种后会有危及生命的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等等。确保我知晓一切风险后,最后需要我签字确认——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签了字,从这一刻起,我就正式加入了这项举世瞩目的临床试验。我的编号是JSVCT089-1XX。抽完了10毫升的静脉血后,我便被工作人员领入了接种室。一进入接种室,我就感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和轻松。一旁的医护小姐姐还贴心地为我用美颜相机拍了照片(下图)。事后才知道,我是这项实验的最后一位接种者,我的顺利接种,大家都有一种任务完成的如释重负感。很是奇怪,越是重要的事,我的回忆却越是模糊和平静。那一支承载着人类希望的疫苗,无声息地、没痛感地注射进了我的身体中。回家的路上,我闻到了空气中草木蒸腾的清新味道。4“我很好,是正常反应,我也没有感染”二期实验一共有三个组:中剂量(5X1010vp),低剂量(1X1011vp),和安慰对照组(不含病毒,仅为液体试剂)。采用的是随机双盲模式——病人随机安排进某一组,科研人员和患者均不知具体分配方案。所以打完疫苗,我还有点小担心,自己打的会不会是安慰剂,白挨一针?天遂人愿,接种疫苗的第二天,一向身体强健的我,华丽丽地发了37.5℃的低烧。虽然发低烧让我全身关节痛,乏力,没食欲,但是我心里美滋滋的。通过身体反应,我能大致判断,我接种的应该是是疫苗。而我的免疫系统,正积极地和抗原斗争,产生抗体。我打疫苗是先斩后奏,等到我发烧发朋友圈,周围朋友才知道我去当志愿者了。他们的反应是两极分化:跟我一样有医学背景的朋友,表达的是羡慕,并且“埋怨”我,能提前获得抗体这么好的事,没叫上他们;对疫苗没有专业知识的家人和朋友,却不像我这么乐观,更多的是担心。“疫苗还不安全,打了会不会直接感染上新冠病毒?”“疫苗会不会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会不会严重损伤肝肾?”……“我很好,发烧只是正常反应,我也没有感染”,这是我频率最高的回复。这不是虚无缥缈地安慰,而是出于基于理性分析的信任。并且,这种信任不是盲目的,而是我查阅文献后,基于我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判断后得到的。首先,这次的疫苗全称是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传统的疫苗(如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是将病毒这匹野兽驯化成坐骑,为人类服务。简单粗暴,效果好,但是一旦这匹野兽失控,就会“反咬”人类一口,有极低概率的致病风险。所谓注射完疫苗后感染,其实说的就是这类传统疫苗。而腺病毒载体的疫苗,就是用腺病毒作为有效成分的载体疫苗——腺病毒本身是一种战斗力很渣的病毒,类似披着狼皮的羊,对人类没有“杀伤力”。陈薇团队把新冠病毒的S基因,通过基因改造技术,植入到腺病毒体内,重组后的腺病毒,就是疫苗的核心成分。它注入人体后,会在人体内来回“巡回展示”,训练免疫系统识别并记忆新冠病毒的特征,一旦新冠病毒入侵,就可以围剿反攻。腺体病毒疫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最近几年已成疫苗界“网红”,黄热病病毒减毒株为载体的登革热疫苗,以重组水疱性口炎病毒(VSV)为载体的埃博拉疫苗等,均属此类。对于这种疫苗,我是比较放心的。但无论多么安全的疫苗,都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上市。I期临床试验首次在人体上进行,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测试药物的安全性和毒副作用;二是药物动力学实验——追踪药物含量随着时间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这次,一期临床的108个志愿者,全部产生免疫应答,说明疫苗让人体成功产生了抗体,这是世界首个新冠疫苗的人体临床数据。但是抗体浓度是否足够,以及抗体是否长期稳定,还需要II期、III期实验证明。II期则侧重于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比之下,一期的108位志愿者面临更大的危险,所以,一期志愿者需要在医护陪伴下,隔离14天,以防出现任何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而我们二期志愿者,则是自行回家观察。综上,正是基于安全的疫苗原理,少量的安全剂量——肌肉注射、量少、不足以产生肝毒肾毒性,以及成功的I期试验,我才能够坦然和乐观面对不良症状。第三天,我的发烧等症状消失,从此再没产生任何反应。我个人推测,这次发烧大概率是因为剂量过量,免疫应答过高导致的。5职业试药人?不,我们只是一群感恩的武汉人新药上市前,需要招募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医药公司通常会给予受试者一定的健康津贴,作为报酬。而这么一群长期辗转于各种医药临床试验,靠试药赚取健康津贴的模式,滋生了一群职业试药人。几天上万块收入的高利润,足以诱惑经济窘迫的人,忽视试药背后的高风险,从而趋之若鹜。这种“躺着”赚钱的行业,如同赌博:赢者拿钱,输者致病,甚至丧命。过去在医院实习时,我也多少接触过职业试药人。所以在这次疫苗实验中,我特别好奇,会不会也有职业试药人参与。我所在的微信小群,有30个试药志愿者,平时我会有意无意跟大家闲聊几句——参与实验的508个志愿者,根据编号被分为十几个小群,主要用来平时交流感受和汇报每日体温。通过闲聊,我发现大家来自各行各业,都是第一次当试药者,参与原因也五花八门。C叔叔,通过小区志愿者了解到招募信息。他一直坚持运动踢球,身体状况良好,所以毫不犹豫报了名。虽然家人事后才知晓,但全力支持,并没责怪他。Y律师,从事法律行业,通过微信报名。在报名前对疫苗有过浅显了解,了解II期试验相对I期风险更低,所以没有顾虑。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参与试药,获得抗体。Y先生跟我一样,在第二天就出现发热(38.8℃)反应,几天后自愈。对于参与疫苗实验,全家人都反对,担心风险。但他认为,总有人需要勇敢走出第一步,他愿意以身试险。B阿姨,是通过朋友报名的。此前,没有任何医学背景知识。注射未知的疫苗,以及注射后产生的不良症状,让她一度很恐惧。但这次疫情期间,全国人对于武汉的支持,让她很感动,她很想以实际行动报恩。家里人也很支持她,抽血随访,还是女儿陪她去的。C先生,一位地道的武汉小伙子。报名是瞒着家人朋友偷偷去的,注射完了才告诉家人。他也出现了低热反应。虽然对疫苗并不算很了解,但他认为自己身体强壮,父母年轻,自己也单身未婚,就算遭遇不测,也算是“为国捐躯”,不用太担心身后事儿。而且,他很敬佩陈薇院士率先注射疫苗的举动,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武汉人,一个中国人,没理由畏缩不前。这群志愿者中,既有20出头刚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家人陪伴来的老人,绝大多数是非医学背景的普通人,至少我没有接触到职业试药人。面对新疫苗的未知风险,面对发烧、难受等不良反应,他们也会有本能地恐惧,但他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发自肺腑想为武汉做点什么,多少也怀着一种报恩心理。6媒体夸我们是“探路者”,我认为自己是只“小白鼠”本来,我抱着记录生活的想法,随手将经历发到了微博上,没想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流量,一千多点赞赞和留言,还增加了几百个粉丝,让我受宠若惊。看到网友对我毫无保留的夸赞,我是又开心又有点害羞。甚至有些媒体也夸赞我们是“探路者”,但我觉得自己没这么伟大,那些夜以继日研制疫苗的科研者,才是真正的“探路者”。除了陈薇院士,还有更多的科研者,可能连名字也不会出现在论文中,他们开山劈石,顶着务必研发出疫苗的压力,冒着危险摸索前行,为我们凿开一条通往希望的路。5月15日,是我们接受第二次抽血随访的日子。这一天,陈薇院士也来了。我们得到和陈薇院士合影的机会。于是抽血随访变成了明星见面会。现在,陈薇成为了大众追捧的“爱豆”,我挺开心的,觉得这是大家对科学的崇拜。看着手机上自己和陈薇院士的合影,觉得一切都是这么的不可思议。三个月前的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因为英国疫情严重,而逃回武汉,更不会预料到,自己居然成为一名疫苗受试者,亲身经历一场记入史册的实验。JSVCT089-1XX,属于我的特殊编号,纪念着这场全人类战疫中,我作为一个普通世界公民的贡献。参加新冠疫苗的二期实验基本结束了,下一次就是半年后的随访和抽血了。我暂时还没计划好何时回英国,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终结呢?就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史学家Jeremy Greene博士说:“当人们问什么时候结束的时候,他们是在问社会意义上的结局。”也许,当我们学会了与疾病共存,才是真正的结束——一个好消息是,钟南山院士预测,新冠疫苗最早在今年秋天或年底,可作为应急使用。来源:财经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