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鲜为人知的“文化艺术研究”红旗谱

鲜为人知的“文化艺术研究”

相信很多人对『文化艺术研究』这一词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其内涵和释义的人,为数不多。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艺术研究”成为热门话题。不仅各大学院系重新组设文化研究专业,聘请导师,培养研究生,各个领域包括事企业单位纷纷组织文化挖掘、企业文化树立、讲师学者顾问等。文化艺术研究一词出现在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科学甚至科学技术学科的各种学术(和非学术)著作之中。研究课题从大众文化到全球化,从身份认同到同性恋,从文学到文化帝国主义,从工人阶级到女性主义,从追星族到互联网,从种族到实验室文化,它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多多少少有阐述一些概念的文化解释。那具体一些:“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从当代思想体系出发,文化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诠释:(一)价值标准;(二)生活方式;(三)艺术创造;(一)价值标准:包括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作家和艺术家等。也被称作图书馆里的文化或高雅文化。(二)生活方式:包括娱乐休闲、体育比赛、宗教、民间节日如圣诞节、春节等。这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概念。(三)艺术创造:包括诗歌小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这是文学和艺术领域的文化概念。综上所述,其实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沉淀,艺术就是相对优而优的文化。而文化艺术研究就是将这些东西搞明白、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讲清楚。陕西汉唐文化创意研究院自创立以来,着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挖,良好精华的发挥与传承。从书画艺术弘扬到对外交流交往,从传统工艺传承到少儿艺术培养,多个领域开展工作,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文化传承。与此相对,新时代文化艺术研究院,是由当代各类文化艺术人才、行业代表人物及专家、学者组成的。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评审鉴定和理论研讨、学术交流及才艺交流活动的组织。2020年10月12日,新时代文化艺术研究院主要组织成员在院长赵艳萍、政委马富民的组织下,特邀大中华爱国团结联盟主席、台湾新住民关怀总会大陆地区工作委会员主席 李凯弘、主席办公室主任兼秘书长 邢欢两位嘉宾到访陕西汉唐文化创意研究院。陕西汉唐文化创意研究院 执行院长刘激光、书画院副院长司永禄、文化专员赵浩接待陪同。双方就:建立交流互鉴学习的文化联盟平台、促进我省建立文化外交的社会使命等问题,展开交流研讨。主要论点围绕:古代哲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与发展其中就中医药学而言,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传统国学哲理的引导和理论支持,但在现代社会中,更不可或缺现代医学临床经验统计和数据检测。在传统文化中,一则是“道”,一则是“术”,“道”与“术”两者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华夏文明出于农耕文化,重视家族血缘,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终极理想,自强不息,义利事功,求真储善,厚德载物,善于吸纳外来的文化科技成果西方文明产生于工商业重视契约法制的环境下,提倡自由奋斗应将东西方文化整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今为我用,综合集成共同树立文化自觉,强化自信,需要有“自知之明”文化外交是一切外交的根源其发展的最佳方法纵观历史,文化外交是国家,民族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外交发展的一大突破。它是国家以其外交大战略为基础,以文化传播、交流沟通为内容,以文化表现形式为载体,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这是文化外交的内涵解释。我们审核其文化外交的实质,可以发现文化外交是一切外交的基础,内核与灵魂。它所产生的往往是正效应,能够传播友谊,增进了解,加强文明之间的融合,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这一效果,正是各国外交或者说人类在外交上的最终追求和最初愿望。随后,在文化专员的讲解带领下,双方一同参观了黄土画派美术馆、汉唐艺术馆。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起点,我们作为陕西文化事业的从业者。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文化传承与融合,文化交流与传播,都是我们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

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领域十大看点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 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综观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成就,在国家宏观文艺发展理念和政策指导下,文化治理方面形成体系化;艺术理论与实践领域围绕庆典,将“回顾与总结”“献礼”“文旅融合”和“三大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主题。一、基础理论研究:反思、激活与建构2019年度有多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文章对70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乃至整个文艺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反思,对每一时段学科理论发展总体格局、主要特点、理论构建的得失进行研判,并对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重点剖析;而 “激活”马克思主义原典,使之在具体实践中发挥作用是本年度研究中萌发出的一种可贵意识;与“激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构建”,为了有效激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使其在研究、批评中发挥作用,必须构建其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整体学说的精髓与方法,很好地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学领域,韩子勇、祝东力等的《关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概括了中国艺术经验的独特性,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学的学术历程,集中辨析“三大体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尝试提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在今后应采取的策略措施,以及所应着手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艺术学中国学派的探讨不但体现了继承性和民族性,也体现了对学科原创性和时代性的追求。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科,要在系统性和专业性、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这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二、音乐:传统音乐史论研究不断深入2019年度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呈现重实践、重方法、重应用的特点,学者以文献为基础,连接活态传承,以古鉴今、以文化人、以器论道。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艺术与文献馆、文化艺术出版社联合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纪念杨荫浏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总结杨荫浏先生的学术成果与研究理念,对杨先生进行历史评价与再认识。此次系列纪念活动在学术界掀起热潮,对推动学术自省、学术批判及学术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民族器乐与“传统文化”结合,在创作演出方面依然热度不减,尤以国家级院团音乐会及作曲家作品音乐会为代表。中央民族乐团大型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2019年1月登陆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三、舞蹈:赛事和展演推动创作繁荣2019年,各大专业舞团和舞蹈艺术家纷纷以庆典的方式向祖国献礼,使2019年度舞蹈创作呈现更加活跃和繁荣的态势,在数量上仍保持着较高的创作量,在内容和形式上也不断优化,可以鲜明地感受到中国舞蹈艺术家在追求艺术质量上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涌现出了像《草原英雄小姐妹》《天路》《老雁》《国家的孩子》等不少优秀作品。“荷花奖”“桃李杯”“小荷风采”等各类赛事与展演活动,以及北京现代舞双周、“培青计划”、“深扎”等各类平台机制为舞蹈创作提供不同层面的支持。关注现实、深入生活、内心、跨界融合等成为年度舞蹈作品创作特点。众多舞蹈作品中对民族风格的彰显,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时代精神的把握,显露出舞蹈编导们的基本艺术素养,反映出大多数编导在创作能力与创新追求上的不断追求。四、戏曲曲艺:传承保护取得宝贵经验 扶持力度逐步增大2019年是粤剧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十周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团结粤剧界同仁,以“粤剧的遗产保护与现代发展”为题旨,对粤剧十年保护工作进行理论总结。粤剧十年非遗保护拓展了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强化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粤剧”的地方保护经验,也拓展了由昆曲、京剧、藏戏及其他剧种的特色化保护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用粤剧个性化的道路回答了戏曲发展规律的一个趋向。2019年度,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分“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对全国各个地方和相关单位做好今后一段时间的曲艺传承和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提供了政策资源。政策的利好值得赞许,工作的落实更值得期待。五、话剧:戏剧节不断涌现,主流、实验、原创戏剧各呈风采2019年,在戏剧节成为集中演出和戏剧交流活动的主要方式后,全国各地的新兴戏剧节风起云涌,全国新兴的戏剧节有近20个。除了国家层面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之外,还有各级政府、文化机构、商业机构举办的各种戏剧节。原创话剧题材丰富,数量较多,一些富有经验的剧作家宝刀不老,中青年剧作家也锋芒乍现。在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下,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促动下,一些国家级话剧院团和改企后的省、市级院团,纷纷以新剧目的上马带动艺术生产,一些民营新文艺团体也不断以新剧目的各地巡演争取自身的发展空间。2019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话剧《谷文昌》2019年风雷京剧团演出的话剧《角儿》六、电影:产业整体升级,类型创作多样化2019年,随着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日趋成熟及电影产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创作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喜剧片依旧产量不减,在多个档期都有可圈可点的表现,动画片继续稳步发展,不仅有《哪吒之魔童降世》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其他诸如《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等亦有不错的表现。而科幻片的起步则是 2019年商业电影中最大的惊喜,《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电影的硬科幻叙事,《上海堡垒》《天·火》虽引起质疑,但依然是勇气可嘉的尝试。多种类型的崛起代表着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类型的丰富对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流浪地球》电影海报七、电视:“中国故事”和现实中国的时代合奏2019年是中国电视产业回归改革初心、重申文艺导向、打造时代精品、注重创新质量的转折之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赋能,推动了媒介深度融合和智慧广电提速,广电系和视频网站的内容产业在题材、类型、制作、平台、传播、盈利、服务等方面形成守正创新、求真务实、互补互融的态势。海外剧影响持续减弱,中国内地剧集品质提升,港剧式微,台剧可圈可点,台网综艺节目立足媒介特色的题材分野泾渭分明,商业与专业兼容,内容生产创新创优,行业去泡沫成效显著。对内整合优化资源,对外塑造国家形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叙事中,故事里的中国和真实中国的时代合奏,成为年度电视文艺的“主旋律”。八、美术及工艺美术:创作与批评活跃,文化创意焕发活力伴随全国美展及国际性双年展的举办,2019年的当代美术创作与批评相对活跃,紧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作品的创作,各门类、各主题、各题材、各风格的创作成果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北京美术双年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各级各类展览中得以呈现。2019年以来,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陆续出台地方性的传统工艺美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或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强调鼓励开展创意设计和产品花色、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发;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家居、服饰等大宗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突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产品外观及包装设计;实现由单一的原料生产加工向文化创意研发等方向发展。“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进京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019年11月14日至15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在京举办“2019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九、摄影:社会纪实摄影与时间、历史记忆2019年,社会纪实摄影与时间、历史记忆的关系更加凸显,大众参与对现实生活进行日常影像记录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延伸,摄影艺术被迫探索新的可能,开启新的方向。“影像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影像”二者交错引发人们对影像与时间、历史、记忆关系的进一步探究。中国摄影业界立足于历史梳理,请策展人和大批纪实摄影家出场,以系列化的专题形式,重温记忆中的人物与形象;从历史建构的角度,强调影像的客观力量。十、建筑:关注中国建筑文化,注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2019年,中国建筑业逐渐向数字化转型,深化 BIM 应用,加强建筑产品质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9月25日,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北京新机场航站楼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单体航站楼。11月17日,7.2 米高的世界首例原位3D打印双层示范建筑完成主体结构打印,标志着原位 3D 打印技术在我国建筑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2月30日,备受瞩目的京张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京张高铁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速铁路,显出中国的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的不断完善发展。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的建筑设计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关注建筑本体和文化,进行了各种深入的思考和实践。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举办“回顾七十年建筑创作及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成就论坛”推 荐 阅 读《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第三次结集出版。中国艺术研究院各艺术学科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深厚的学术积累基础上,深入调研、严谨论证和透彻分析,形成了由“导言”和19个子报告构成的《2019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其中包含三大版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学及其门类下各学科、六个文化主题[包括中国文化、红学(《红楼梦》)研究、文化发展战略、艺术人类学、非遗保护与传承、传记文学 ]。整个报告全面、客观地呈现了2019年度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新成就,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艺术发展的规律与经验,对热点问题与主要现象进行总结,同时探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国家的相关文化政策导向,提出对策与建议,积极为我国文化艺术管理献策建言。

散戏

《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在京首发

“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暨《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首发式”,5月17日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对外推广局、宣传舆情研究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科技司,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的有关领导、知名学者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学者150余人出席会议。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肩负着为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提供学术支撑、助力文化艺术发展繁荣的重要使命。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三足鼎立发展的基础上,对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将非遗保护和国家文化智库建设纳入全院总体改革发展战略规划。集结优质学术力量,开展“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的研究和撰写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高端文化智库建设的重要实践之一,《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为其年度重要成果。“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力求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眼光,观照文化艺术领域现象与热点、政策与导向、创作与作品、活动与交流、研究与学术、趋势与对策等多方面内容,着力开展深度的研究性梳理、总结概括和学术评估,以年度发展研究报告形式剖析年度艺术现象和热点问题,研判艺术发展趋势与走向,突显艺术追求的主流价值取向,从历史和理论角度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作宏观把脉,为党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言献策。“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是中国艺术研究院每年度重要的基础课题项目,启动于2013年,到今年已持续开展了5年,《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为第一次集结出版。该课题承担机构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学术单位,采用主笔负责制,主笔和撰稿人都长期从事相关艺术门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特别是主笔,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属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也是国内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者。他们活跃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其学术成果不仅代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力量和学术状况,也集中地呈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研究的一般风貌,是建设国家级高端文化艺术智库的重要学术支撑。《2017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总结、分析和研判2017年度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总体发展状况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全书近50万字,由19位主笔、30位撰稿人合力撰写完成,内容包括导言和18个子报告。导言是18个子报告所涉2017年度热点或焦点、发展趋势和走向、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内容的提要性归纳总结。18个子报告划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第二板块按照艺术学门类的学科分类,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戏曲、话剧、曲艺、电影、电视、美术、摄影、建筑、工艺美术等12个学科方向的研究;第三板块是文化艺术领域带有综合学科、跨学科或学科分支性质的专题研究,包括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战略、红学、中国艺术人类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5项研究。从板块设置和研究内容来看,《报告》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不囿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机构畛域地开展现状研究工作,努力切合新时代文艺实践和发展要求,自觉地把艺术科研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显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新时代学术建设的宽广学术视野和积极担当进取的社会责任感。“专家论坛”是“中国艺术发展研究报告”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项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其工作目标是集合更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在《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问题和对策,以期提炼出更为凝练、更为精准、更为务实的智库性成果,为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层决策和高端文化智库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高端文化智库是党的文化战略顶层设计的需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高端文化智库建设迫在眉睫。“专家论坛”启动后,来自国内文化艺术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学者一道,以《报告》为基础展开深入的、提升性的研究。持续一个月时间的专家研讨,将以服务于党和政府在艺术领域的科学决策为宗旨,以服务于党的文化艺术事业为统领,大力推动艺术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在为高层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学术支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发布会上,《报告》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研究、音乐、舞蹈、美术等子报告的主笔就各自报告的内容作了概要介绍。与会专家柳斌杰、冯双白、尹鸿、陈旭光、张晓明分别发言,肯定了《报告》发布对当前文化智库建设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中肯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作了总结讲话。(光明融媒记者 苏丽萍)

时不可止

美术研究|艺术创作要建立自己的世界,显示澄明之境!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艺术本源的问题是回答“艺术是什么 ”的问题,对艺术本源的集中在历史的、审美的和本体的三个方面。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不仅回答了艺术的具体的 “什么 ”,更强调艺术本质的 “是”,力图给艺术以终极的本质的回答。《艺术作品的本源》代表着海德格尔哲学的诗学转向,强调了艺术的本质是言说无,是站出自身、建立世界和显示澄明之境。【关键词】艺术本源;存在主义;海德格尔;诗学转向探究艺术的本源也就是对“艺术是什么”的。对艺术本源的,集中在历史的、审美的和本体的三个方面。历史的是在对艺术的发生、发展的实践过程的描述中,揭示艺术形成的历史和规律,显示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人们普遍认为艺术的核心问题是审美问题,艺术与审美是同源的,所以常常以回答美的问题代替了回答艺术的问题。对艺术本体的,是对艺术的根本性、终极性。如果说艺术本源的是回答“艺术是什么 ”的话,那么对本体的不仅回答了“什么 ”的问题,更 “是”的问题,比起 “什么 ”来,本体论更注重 “是”的问题。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存在者,“是”先于所是, “是”就是存在,而“所是”就是存在者。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对艺术本原的探讨,首先强调艺术的本体,首先解释艺术本体的 “是”,然后才回答具体的 “是什么 ”的问题。艺术本源的存在主义虽属于本体论的,却超脱了之前艺术的归纳、演绎的方式和结果,是在西方哲学理性的背景下,在现代新哲学的基础上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和超越。存在主义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萨特,都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对艺术进行了思考,他们思考的出发点虽然都是以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开始,却通过不同的推理方法、过程和结论,获得了不同的艺术观。雅斯贝尔斯强调个体艺术家的生存深层的不可对象化和真理的多样性,他认为艺术真正的根源是生存,超越者可以通过宗教、哲学和艺术实现从生存到超越的跨越。每一个此在生存者都具有超越功能,艺术可以直观地表达此在中的存在,是可以照明生存的东西。萨特是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哲学家,他坚信存在先于本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这种自由选择和自我创造所带来的不安,只能依靠艺术品来摆脱,他提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1],是对读者自由的“呼吁”,艺术家要参与生活创作作品但不能干预读者的欣赏,欣赏者则要带着自己的自由自发地感受作品中的美,完成对作品的反向创作。海德格尔则是淡化主客体的概念,分离开存在和存在者,进而存在,追求人的存在本身的意义,他认为只有人可以在存在之光中思索存在自我本身。而艺术作品可以产生存在者之真理,艺术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是终极的理性的,实现了新的哲学思索和审视。一、“美是难的”:艺术本体的苏格拉底式本体论回答的是“是”和“是什么 ”的问题。古希腊哲学中不断地出现哲学是什么、美是什么、知识是什么、道德是什么、勇敢是什么、意志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古希腊哲学的这一特征被概括为:X是什么?在这种对万物本源的实体本体论中,主体被排斥在客体之外,只是认识的接收器,没有主体性。之后近代哲学中又将主体作为客体的征服者和主导者,总之,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直到现代西方哲学对本体论进行了反思,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将主客体分割开,单纯探讨客体没有结果也没有意义。在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柏拉图在回答“艺术是什么 ”的问题时,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真实的是“理式”(Idea),客观现实世界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而艺术世界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模仿。他在《理想国》卷十中以床为例作了比喻,认为床有三种:第一是床的“理式”,第二是木匠依照床的理式创造出的现实世界中的床,第三就是画家依据现实世界的个别的床所画的床。画家的床便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苏格拉底与大希庇阿斯的“论美”体现了古希腊哲学不断的一贯风格,他们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是美?两人不断回答,又不断否定,在“立论、否定,再立论、再否定”的反复不断的质疑里,深化着、推进着美的问题的讨论。如果美是一位漂亮的姑娘,那么一匹母马,或者一个汤罐,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美?如果说美女与汤罐、母马不能相比,那么美女与神仙之间能不能相比?如果美是修饰,是点缀,那么黄金、象牙、石头、木头等,究竟哪种质料更适于点缀?木汤匙和金汤匙哪个更美?这就要看是否适当,“使用的恰当,石头当然也美”[2],黄金使用得不恰当,也是丑的。于是有了美是适宜、是恰当的命题。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结束,烹饪美味,哪个更恰当,是美人,还是汤匙?如果恰当是美,是指内在,还是外在?美是有用,还是有益?美是本身,还是关系?美是永远,还是历史?美是欲望的感官,还是道德的善恶?在感官中有两种特别重要,即视觉与听觉,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著名的论述“眼见耳闻来的快感——就是美的”[3]。但苏格拉底也在不断否定自己,好的制度、好的道德,不是视觉也不是听觉,难道不属于美吗?而听觉与视觉本身又怎样产生美?听觉与视觉是各自独立的,不应该有同样的标准,于是有了美是部分,还是全体?在反复讨论商榷中,没有美的终极答案“美从我们手里溜脱了”,“论美”以一句希腊谚语“美是难的”[4]结束了全篇。苏格拉底以审美来代替艺术,美学本源,也是艺术本源。虽然美没有最终答案,却也部分地回答了艺术之美的基本问题。美是形象,美是质料,美是修饰,美是恰当,美是关系,美是有益,美是愉悦,等等,一个个理论命题都努力寻找或接近美的答案。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古希腊先哲们在回答美的定义时,触及了美术问题,美术是他们回答审美问题的重要的知识基础。例如美的形象问题,美人、母马、竖琴?美的质料问题,黄金、宝玉、石头、木头?美是恰当?美是适宜?美是有益?美是感官的快乐?美是视觉的愉悦?这些问题都能回答美术中“美”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点儿也不回避对美术问题的思考,他说:“凡是美的人,颜色,图画和雕刻都经过视觉产生快感。”因此柏拉图的《论美》,也回答了艺术的本质属性。二、康德的理性的怀疑与审美的无目的性古希腊是西方艺术理论的精神源头,西方哲学家们一直在理性的背景下艺术的本体问题,直到康德发生了动摇。康德在怀疑理性的基础上完成了三大批评著作,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研究知识领域,探讨真的问题;“实践理性”研究道德范畴,探讨善的问题;而“判断力”研究的对象是艺术领域,研究美的问题,美是真与善之间的中介。康德指出:“为了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于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象力(或者想象力和悟性相结合)连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鉴赏判断因此不是知识判断,从而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5]审美不是理性,不是逻辑和证明;而是经验,是感觉和联想。世界不可知,理性不可靠,目的不存在,就只有过程,而过程便凸显了审美。美是无目的的,在康德那里,无目的的美的任何表象在对象上被感知,都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鉴赏判断的模态是必然性。不过,与知性的必然性和理性的必然性不同,它既不是客观的必然性,也不是实践的必然性,而只是范例的必然性。“逻辑认识纯粹是知性的功能,由范畴、概念所决定。审美判断则不然,它虽然要求普遍有效,却仍然只是一种人们主观上的感性感受状态,不是由范畴、概念所能直接规定。”[6]只有在前面介绍过的假定被人们认知,才可能实现可期望的交流性,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审美判断发生,在这个预设之下,个人有权利把他自己的鉴赏判断陈述为适合于每一个人的规则,并且偏偏他就这样肯定了从他自己经验中产生出来的判断。于是,美的东西就是那种无任何概念而被认作必然惬意的对象的东西。康德的思想开启了西方现代哲学新的时代,理性被怀疑,因此美的问题凸显出来,用诗学代替哲学,用感性代替理性,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特征。叔本华、尼采、萨特、胡塞尔等哲学家介入了对诗、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问题的讨论,这些成了哲学的一种语言。西方现代哲学越来越关注审美问题、艺术问题。三、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学转向海德格尔(Martin Heidgger,1889—1976)是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向诗学转向的代表性人物。在诗人荷尔德林的启示下,海德格尔发现现象学之路本质上是诗性之路,而“存在之思”就是“诗性之思”,诗性是存在的本质性特征。他在其代表作《艺术作品的本源》中对诗与美术问题的关注也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特征。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因此他的艺术理论也体现出存在主义哲学的鲜明特征。海德格尔在对存在的中,将on(存在)分为存在与存在者。存在是存在者的依据,存在者是存在的证明,存在者是从存在中走出,并且持续走出的。以人为例,人是从存在中出场并且持续出场的,人的存在成为人的出场的根据,一个人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子女;可以是祖先,也可以是后人;可以是老师、领导,也可以是学生、下属,可以是食客、旅客、游客、顾客……可以是具有无限可能的X,生动具体的存在者,是从抽象沉默的存在中走出的。存在者是具体的、个别的,存在则是终极的、整体的,我们见到了存在者,却无法见到存在。因此,存在是隐匿不彰的,是一种全有,而全有等于无。存在者是具体的,具体等于有,万事万物都是无中生有。存在与存在者的关系,正如光与万物的关系,光照亮了世界让万物出场显现,而光则隐匿着。生物的本质是规定好了的,它的现实性是一种不可超越的注定的可能性,它不可能突破它的生物圈,它的视野永远看不到自身之外。绝大多数动物的视野都不能看到自身之外,一只动物只能看到可食者、威胁者、同类者与性对象,也就是限制在生物性的范围之内。而只有人能站出自身。站出自身来自己的存在和他物的存在,选择一种非生物控制的方式,进而进入澄明之中。从而站在“一个开放的世界之中,站在存在的光照之中,不像动物那样深蔽于自己的动物性而见不到存在之光,只能盲目地受制于动物性、生老病死,在黑暗中默默来默默去。人在存在的光照之中,摆脱了盲目性,他总有所领会地、自觉地将自己筹划到与万物之可能的交道中去。他可以超越环境、创造环境,他就是他的环境的可能之源。因此,从本质上讲,人不是动物,人是站出自身之外的可能性,他首先不是注定现实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一种X”[7]。人并非不是动物,而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这种特殊的动物性,就是人类不断出场,站出自身,实现向澄明世界的跨越。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1927年他出版了代表性著作《存在与时间》(第一部),这部著作奠定了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历史地位。而当人们翘首期盼他的后续著作出版时,海德格尔哲学却发生了诗学转向。海德格尔说,哲学进入其终结阶段了[8],哲学应该走出逻辑、概念:“面向事情本身,进入“澄明的自由之境”中了[9],而这种澄明之境便是诗性的、艺术的。193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诗学与艺术的演讲与论文,他从存在主义的哲学基础艺术,又从艺术的角度理解存在主义的本质。海德格尔哲学的诗学转向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事件,《艺术作品的本源》是海德格尔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艺术本体问题的重要成果。四、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存在主义解读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的探讨,不是历时性的过程描述,而是本体性的终极阐释。他是从艺术的存在属性的角度,解读艺术的本质与发源。《艺术作品的本源》表达的中心内容就是艺术要呼唤存在,要言说无;艺术要站出自身,超越物性;艺术要建立世界,走向澄明;艺术充满象征,富有意味。而海德格尔在阐述深刻的哲学理论的时候,举出的例子就是美术作品——梵高的《农鞋》以及古希腊的神庙。海德格尔自己说:“《艺术作品的本源》全文,有意识地、但未予挑明地活动在对存在之本质的的道路上。只有从存在问题出发,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沉思才得到了完全和决定性的规定。我们既不能把艺术看作一个文化成就的领域,也不能把它看作一个精神现象。艺术归属于本有(Ereignis),而‘存在的意义 ’唯从本有而来才能得到规定。”[10]所依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艺术是什么的问题,隐含的是存在的问题,只有从存在出发,才能回答艺术本源的基本问题。并且通过讨论“存在与存在者”“物与诗性之物”“世界与大地”“真理与艺术本质”等四组关系问题将其思想进一步解读。(一)存在的本质是无,因此艺术的本质也是言说无存在是一种涵盖万有的虚无,而存在的虚无隐匿着,我们只能看到万有,而忽视存在的虚无,正如光显现了世界,显现了万物,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万有,看到世界,却忘记了光的存在。“艺术作品以自己的方式开启存在者之存在。这种开启,也即解蔽(Entbergen),亦即存在者之真理,是在作品中发生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于作品。”[11]也就是说艺术要到达存在,显示存在者的存在,必须经过解蔽、去蔽。去蔽就是穿越纷纭的万有,拂去万有的遮蔽,到达世界的本真,与存在相逢,“真理之本质必得在 ‘无蔽’中道出”[12]。只有去蔽才能敞开,才能到达澄明状态,而澄明状态是存在的本真状态:倘若不是存在者之无蔽已经把我们置入一种光亮领域——而一切存在者在这种光亮中站立起来,又从这种光亮那里撤回自身——那么,我们凭我们所有正确的观念,就可能一事无成……。在存在者整体中间有一个敞开的处所。一种澄明(Lichtung)在焉。从存在者方面来思考,此种澄明比存在者更具存在者特性。因此,这个敞开的中心并非由存在者包围着,不如说,这个光亮的中心本身就像我们所不认识的无(N ichts)一样,围绕一切存在者而运行。[13]所谓“敞开”是存在者向着存在的敞开,我们所见到的林林总总的世界是存在者的世界,存在照亮了世界,而本身却隐匿着。正像光照亮了世界,而光本身却隐匿着。海德格尔常常以“光”这个词比喻存在,因此存在的中心充满光亮,在这里出现了存在的 “无”。这也正好用来说明艺术的意义,艺术照亮世界,显现世界,在艺术世界里世界是澄明的。如果没有艺术,世界便黑暗不彰,便不出场。在艺术世界中,更能显示和体会澄明的存在的本体。(二)存在就是要站出自身,超越物性回到存在便要站出自身,摆脱物性的束缚,实现对物性的超越。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专门列出了“物与作品 ”一章,讨论物与艺术作品的关系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物这一字眼在这里大体上是指任何一种非无的东西。在此意义上,艺术作品也是一种物,因为它毕竟是某种存在者”[14]。海德格尔将物分为纯然之物,即脱离意识的纯粹的本真之物;物性之物,即感性的“通过感觉可以感知的东西”[15],是主观世界对纯然之物的认识与印象;诗性之物,诗性之物也是艺术之物,更接近本体,接近存在。越是艺术的东西,越是审美的东西,就越要超越对物性的依赖,而实现对物性的超越。艺术作品之物是一种诗性之物,是对存在的言说。海德格尔以农鞋为例,器具的存在就在于它的有用性。“田间的农妇穿着鞋,只有在这里,鞋才存在。农鞋就这样实际地发挥其用途。我们正是遇上了器具之器具因素。”器具之鞋深深受困于其物性和有用性,只是一个普通的器具,只有“有用”它才有意义。而梵高的《农鞋》是诗性之物,超越了物性而站出了自身,突破了器具的有用性限制,走向了艺术的澄明境界。海德格尔分析道: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冥。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16]这是对《农鞋》的存在主义艺术解读,艺术作品是一个比喻,是一种虚无。艺术作品的“物”,是超越物性的。正因为超越了物性的有用,从物性中走出来,农鞋的存在意义涌现出来。也就是说,鞋首先是一种物,它由皮革、麻绳等物质材料构成;其次它是一种有用之物,陪伴农妇走过田野,劳作生活;再者,它是艺术之物,艺术之物是艺术家的创造,超越了物质的功能性和有用性,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让世界涌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又不是一件物。这种涌现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隐匿中彰显出来,成为醒目的艺术形式。“这样我们在此便不期而然地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发生了一种对农鞋之存在的‘揭示’,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一切,想到这一切,正因为这种揭示将我们日常生活的封闭打破而带入一个敞开之域,在此,我们看到了平常视而不见的农鞋之存在。”[17](三)艺术要建立自己的世界,显示澄明之境作品问题,是《艺术作品的本源》讨论的核心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18]。海德格尔认为:“世界绝不是立身于我们面前能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只要诞生与死亡、祝福与亵渎不断地使我们进入存在,世界就始终是非对象的东西,而我们人始终归属于它。……世界世界化。”[19]不仅仅是人来审视世界,以我观物,也是人类从属世界,以物观我。一棵树、一块石头没有世界,懵懵懂懂的动物们也没有自己的世界。而农妇有自己的世界,因为世界的敞开和建立,每个物都有了自己的律动和节奏、空间上下、距离远近。石头被制造成石斧,石头便在物质的有用性中消失。而用石头建立起神圣的庙宇,也就同时建构起了一个意义的世界。岩石、金属、颜料等都有了自己的言说方式,呈现出一个神秘的世界。海德格尔以古希腊神庙为例分析道:它单朴地置身于巨岩满布的岩谷中。这个建筑作品包含着神的形象,并在这种隐蔽状态中,通过敞开的圆柱式门厅让神的形象进入神圣的领域。贯通这座神庙,神在神庙中在场。神的这种现身在场是在自身中对一个神圣领域的扩展和勾勒。 ……这个建筑作品阒然无声地屹立在岩地上。作品的这一屹立道出了岩石那种笨拙而无所促迫的承受的幽秘。建筑作品阒寂无声地承受着席卷而来的猛烈风暴,因此才证明了风暴本身的强力。岩石的璀璨光芒看来只是太阳的恩赐,然而它却使得白昼的光明、天空的辽阔、夜的幽暗显露出来。神庙的坚固的耸立使得不可见的大气空间昭然可睹了。作品的坚固性遥遥面对海潮的波涛起伏,由于它的泰然宁静才显出了海潮的凶猛。树木和草地、兀鹰和公牛、蛇和蟋蟀才进入它们突出鲜明的形象中,从而显示为它们所是的东西。[20]艺术作品是一种关系的呈现,在关系中建立世界,显示存在。石头、金属、圆柱等构成的神庙,构成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质料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言说着世界的关联、生机和神秘。在这个世界中,人不是审视者、观察者,而是参与者、融入者,实现了去蔽,进入了敞开的澄明境界。“作品让大地成为大地(Das Werk l.sst die Erde eine Erde sein)”[21],与建构世界并行的是制造大地。海德格尔说:“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返身隐匿之所,并且是作为这样一种涌现把一切涌现者隐匿起来。在涌现者中,大地现身而为庇护者(das Bergende)。”[22]大地成了庇护者,艺术让世界显现出场,又让世界返回隐匿大地之中,这样大地就成了保护者。艺术建构了世界,让世界出场。同时艺术也制造了大地,使世界得到庇护:“神庙作品阒然无声地开启着世界。同时把世界又置回到大地之中。如此这般,大地本身才作为家园般的基地而露面。”[23]在作品中,世界与大地实现了对立中的融合。海德格尔这样说明,“世界立身于大地”;在这种立身中,世界最终属于大地,但是世界在大地之中而又试图摆脱大地,显示意义,走向澄明。“世界与大地的对立是一种争执(Streit)”[24],这种争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世界总是要走出封闭,拒绝陷入黑暗境地,因为它总是自行敞开、自行显现。而另一方面,大地是庇护者,它总是倾向于把世界摄入它自身并扣留在它自身之中。而有意思的是,海德格尔认为,“争执于是愈演愈烈,愈来成为争执本身”[25],也就是说大地与作品的争执,是彼此走向对方,是相互包含,而不是消灭对方。作品要显现,世界要出场,要站出自身,走向澄明;而大地要涵盖,要囊括一切,隐匿所有。世界使大地得以显现,大地使世界能够立足。世界的澄明之境,是相对于大地的沉默而存在的。澄明之境是作品对大地的诗化,世界将大地从沉默中唤醒、言说,尽管这种显现、这种言说是局部的,是浮出海面的小岛,却是极有意义的,局部揭示了整体,有限显示了无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又是一个整体。(四)存在的本质是诗意的,而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注意到了真理问题,注意到了真理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一般人们会将真理与哲学和科学联系起来,而很少与艺术联系起来。而海德格尔则认为艺术是真理,因为在他看来“真理的本质亦即无蔽,由一种否定而得到彻底贯彻”[26]。真理的反面不是谬误,而是遮蔽,因此去蔽便是接近真理。同样,真理的意义也不是正确,而是无蔽,无蔽便是真理的本质。海德格尔说:“凡·高的油画中发生着真理。这并不是说,在此画中某种现存之物被正确地临摹出来,而是说在鞋具的器具存在的敞开中,存在着真理。亦即在冲突中的世界和大地,进入无蔽状态之中。”[27]海德格尔强调:“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28]艺术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真正的艺术总是去蔽的、显示存在的。从常识和世俗生活是不能到达真理的,因为真理是敞开的、澄明的。海氏说,作为存在者之澄明和遮蔽,真理乃通过诗意创造而发生。“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Dichtung)。”[29]一切艺术的本质是诗,是海德格尔的一贯观点。海德格尔认为,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音乐艺术都势必归结为诗歌(Poesie)[30],这不是艺术理论的独断,而是一种历史的描述。如果我们不把诗理解为单纯的语言艺术,那么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诗意的。诗意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方式。诗是本真生存的基本方式,诗是以语词的方式确立的存在。诗是本真的言说方式,语言是生存意义的诗。因此海德格尔说,诗是以本真方式确立的存在者,他借助荷尔德林的诗句说:“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并不是一种轻飘浪漫的生命状态,而是指诗和艺术的无蔽敞开领域。“艺术让真理脱颖而出。作为创建着的保藏,艺术是使存在者之真理在作品中一跃而出的源泉。使某物一跃而源出,在出自本质渊源的创建着的跳跃中把某物带入存在之中,这就是本源(Ursprung)一词的意思。”[31]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下,艺术本源的一切问题变成了存在的真理问题,美不再是相关于感觉和体验,而是“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真理。艺术理论与艺术创作一样古老,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总面对着对艺术观念的理解和对艺术本源问题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对艺术本源的,不仅深化了艺术本体的理论讨论,对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也是大有裨益的。作者于冠超: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注释】[1]〔法〕萨特.什么是文学[M]//萨特文集 ·文论卷.沈志明,艾珉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26.[2][3][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171,183,194.[5]〔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9.[6]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76.[7][17]余虹.思与诗的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37,107.[8][9]参见〔德〕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想的任务[M]//海德格尔选集(下).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1244,1254. [10][11][12][13][14][15][16][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德〕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M]//海德格尔选集(上).孙周兴选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06,259,271,273,241,246,254,268,265,262,267,263,263,269,269,275,276,292,292,293,298.美术研究|无声之乐和儒道关系下的徐复观及其《中国艺术精神》美术研究|摹古画须会古人精神,玩味思索心有所得,便见改观之效美术研究|书画的一点一划看来很简单;但从整体看则往往都极讲究美术研究|中国画所要求的书法性线条所承载的深入性情的精神内涵画者神气蓄之于平日,存之于胸中,当其挥洒作画,才能运笔以行!

不虑而对

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开幕式时间:2017年7月2日下午14时研讨会时间:2017年7月2日下午15时30分/7月4日上午9时30分展览时间:2017年7月2日——7月8日展览地点:炎黄艺术馆一层、二层展厅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参展艺术家:曹恒源、费秋生、国腾飞、黄肖波、李朋、李鹏、刘忠楠、渠国强、任靓、沈晨阳、孙冠挺、谭程程、田树仁、王华菁、王娜、肖玺、杨康健、杨新收、于岚、岳赛、张浩、张巨、张目达、张伟、张潆戈、钟伦理、朱欣蕊、周俊卿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学系成立于 1978 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中 国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师资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多元,教学、科研与创作 成果丰硕。美术学系以及后来分立的设计学系的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展开,涉及美 术与设计的历史、理论、批评研究等理论维度和中国画创作、油画创作、雕塑创作、 书法与篆刻艺术创作、设计创作等实践维度,体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科建设的整体 性要求和体系化格局。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与设计学学科的一贯特色和优势主要表现为历史、理论、 批评三大学科体系的综合构成和全面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 建设在保持传统优势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开辟出涉及各门类的艺术创作领域,先后 成立了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雕塑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刻院、艺术创作中 心等艺术创作机构,集结了一大批富有成就的艺术创作人才,从而形成历史研究、理 论研究、批评研究、艺术创作四大体系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新 局面,培养研究生的艺术教育事业也由此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和新高度。自 2007 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以来,美术学系和 设计学系的实践教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包括中国画、油画、雕塑、书法、篆刻 艺术、陶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创作以及文物鉴定与保护等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了多个创作研究工作室,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也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全面展开 的实践教学中,我院艺术家的创作特色和专业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美术学系与设计学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素养和知识结构全面、具有创造性思维和 美术与设计研究、创作或教学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目前导师队伍中不仅有中国艺术 研究院所属美术研究所、中国画院、中国油画院、中国雕塑院、中国书法院、中国篆 刻院、艺术创作中心等相关研究所、创作机构的知名学者和艺术家,还有聘请于中央 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等相关教学、科研与创 作机构的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在先贤学术思想的引领下,在中国艺术研究院 的“三足鼎立”发展格局中,美术学系与设计学系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形 成了以科研带动教学、注重不同学科专业交流、强调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教育理念与教 学模式。美术学系与设计学系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常规课程开展日常教学,经常举办讲 座、研讨会、展览会等学术活动,实践教学方面还强调临摹与写生相结合,并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和艺术特色,切实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充分 尊重和鼓励学生发挥其自主性,施展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应届毕业生作品集,包括了中国画、油画、雕塑、书法与篆刻、 陶艺设计、视觉传达等多个专业方向,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与美术设计实践研究 方向博士研究生、艺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果体现,也是研究生院美术学系与设计学 系师生共同耕耘所取得的累累果实。作为研究生的毕业创作,这些作品集中展现了学 子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所艺术学府求学问道、磨砺深造的骄人之获。由这些透着朝气、 锐气和勇气的年轻学子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真挚情怀, 感受到他们尊重传统、锐意进取的端正态度,感受到他们锤炼语言、建树风格的积极 诉求。治学习艺的沉潜,审时度势的锐敏,寄情抒怀的放达,作为学力功底养成的一 般要求,在他们的毕业创作上,表现为充满创造活力却不失法度修养的创作状态,以 及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形式斑斓、个性鲜明的作品面貌。作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可 喜成果,学生们所取得的这些显著成绩,得益于导师们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和艺术 特色的教学指导,得益于广大教职员工恪尽职守的工作投入。在此,谨向付出辛劳和 心血的全体导师和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愿学生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保持 良好学风,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懈追求,并将这种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中国梦”的光辉事业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吕品田参展艺术家作品

废都

科研小白怎么发艺术类核心期刊?经验帖来了!(附核心期刊目录)

不论是在哪个求学阶段,「论文」可以说是对自己科研成功做一个展示。尤其是在读研期间,毕竟“研究生”与“本科生”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研究生是以研究实验、得出成果为主。除此之外,高质量的「论文」也可以作为以后就业或者继续深造的一个敲门砖,身边有不少同学因为这个原因没有申请到自己中意的院校。这...听起来就很心疼~一篇论文从选题,定框架,写作,不断修改,再到发表,不仅考验一个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同样也在不断对其叙述能力和逻辑能力提高要求。无论现代社会的发展怎么影响研究生的定位,但这些基础的能力一定不会被忽视。我是一名艺术生,走美术艺考上的大学,本科是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以应届的身份考研到一所理工科211院校。本科和研究生都是艺术设计专业,在此之前没有在任何级别期刊发表论文的经验,有的只是多份实习经历。研一到研二期间,一共在3家公司实习过,有创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和广告公司。所以,我算是一名特别合格的科研小白了~研二上半学期,为了能抽出大把时间打磨毕业论文,我辞掉了在广告公司的实习工作,每天泡在图书馆完善论文框架,深入研究总结。我不喜欢待在宿舍,这地方特别容易让人产生惰性。导师的工作室我也仅仅是每周去1-2次,有针对性的和导师沟通上周进度及本周计划。所以,大部分时间我都选择在图书馆,挑一张靠窗大桌子,看着窗外热情活力、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我才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感觉。毕业论文是自己定的选题,导师也表示赞同,毕竟是结合了在校、实习期间的个人工作内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案例。当论文大框架基本确认后,为了能尽快将论文核心点提炼出,导师建议可以针对性地写一篇6000-8000字的小论文,尝试在核心期刊发表。听到这个消息我是很受鼓舞的,这一方面说明个人的阶段性成果得到了认可;另一方面,作为科研小白的我,特别希望自己的产出有个更好的展示平台。综合对比后,我选择了T5级别(学校内部的期刊分级)的一家中文核心期刊,并查阅期刊官网认真了解稿件要求。接着,在导师的引导下,我调整论文结构,充实实践案例,在三星期左右的时间内赶出了初稿,期间保持和导师每周1-2次的碰面频率。反复修整提纲、改稿的过程是枯燥的,很多时候就是强迫自己能有产出。终于,4月底我完成了小论文的第一个完整版本,并尝试了第一次投稿,导师一作,我二作。需要注意的是,我没有找代发,导师也建议我自己登陆期刊网站进行投稿。官网注册、编辑个人信息、按要求上传稿件,接着就是耐心等待了。大概过了3周我收到了初审反馈,感觉还不错,没有拒稿的意思。我按照编辑老师的审稿意见做了针对性修改,加强了部分章节的理论深度,并于2周后再次投递修改稿。又过了3周,收到了二审通知,编辑老师建议充实案例部分,并提到“修改后可以发表”,这一刻我是特别开心的。鼓足干劲,再次上传修改稿,最终在4周左右的时间,拿到了三审通知,审稿意见一栏只有两个字:“采用”学业生涯的第一篇核心期刊终于有结果了!接下来就是按照要求进行汇款了,当时拿到编辑部稿件录用通知看到版面费的价格,坦白讲我是有点慌张,6000元。当时个人的生活费应该每月不超2000元,算上各种补助,要一次性拿这么多还是有点困难...没想到,导师主动提出承担所有费用,而我要做的就是请她吃一碗羊肉泡馍~ 当时特别意外,并十分感激。现在想起来,我都依然很感谢我的导师给我的所有教导,三年以来,像母亲一样体贴学生~至此,我从科研小白到发表第一篇中文核心的路程就告一段落了,为自己作出的努力感到开心,也为导师的辛勤辅导心怀感激。我想有了这次经历,自己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将会走的更有目标性。自己的这些经历不算出彩,但也会给大家一些启发,选对期刊、做好选题、充实内容,就一定能写出自己最满意的文章!最后,福利时间来了在校期间我通过多渠道了解整理了以下艺术类核心期刊目录按影响力进行排列仅供参考~「第一层次」文艺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二层次」艺术百家美术研究装饰美术观察「第三层次」电影艺术民族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中国电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工程设计学报包装工程戏剧戏剧艺术新美术计算机仿真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报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当代传播#论文#

本井

《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发行暨新书发布会10月7日在夏都西宁召开

2020年10月7日《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第一期出版发行及新书发布会在夏都西宁聪宏诺桑藏文化体验空间隆重召开,从事藏传佛教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各界人士莅临现场。《藏传佛教艺术研究》主编 更藏尖参《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副主编 索南达杰嘉宾合影发布会现场本书主编更藏尖参从三点讲述了编辑出版本书的初衷、目标、愿景和期望,分析如何促进藏传佛教美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切身感受表达了藏传佛教美术的研究现状及发行此书籍的目标。(一)将西藏考古和艺术成果传递给更多的人,进行文化交流创造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二)将藏族民俗文化当中的工巧明知识进行广泛的传播、发展、继承和保护;(三)运用唐卡绘画艺术语言努力将之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宗教美术,而且是可以服务于大众和为人们所承认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广泛宣传;将研究的学术成果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形式呈现给学术界,而非是用一种单一的呈现方式,努力让其在国内和乃至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拼搏奋斗。本书收录了藏汉两种文字撰写,藏族传统美术研究方向学术论文二十篇。所涉及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西藏摩崖石刻、石碑铭文、壁画、唐卡,以及度量经等。本论文集是藏传佛教美术研究的首部论文集,对于藏族传统美术的研究与学习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生物哀之

我们应该如何研究艺术?

艺术领域创作者艺术的门类繁华,繁多。一说艺术,有的朋友们就遐想窄意成绘画艺术,艺术画家。这是酷爱绘画艺术的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其实艺术包容了整个人类的各行个业。执政艺术,要研究切合实际国情,地域,地区的不同,贫富差距的不同,因地治易共同富裕的通用性政策。对外互利共赢,尊重本土文化,让世界和平,稳定,走共处同发展,同命运,同优化环境,最终世界大同的方向。中医针灸专家韩富贵书法。农业艺术要研究逐渐实现极少数人弄全民的粮食和蔬菜,肉蛋奶等吃的。实现智能合作化大农业。让全民生活水平达到更加高的水准。满足全民养老高质量的生活标准。当然小片的山边地脚还离不开中小农机,和特色农业的人手工作处理。教育艺术要研究实现全智能化的育人与智慧教学。其过程是数字化的简单过程。培育人品德重于泰山,一代一代的人才都是用智慧改变生活,让更广大的人生活的更美好,这颗人心就不是自私的,而是公心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医针灸专家韩富贵贵书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其本质在于让大家都生活的美好,自己智慧的人生家族才能立于永久不败之地。如果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很富豪富贵,而且很吝啬的不愿救济贫苦的人,穷人越多,饥寒交迫,社会尸横遍野,动荡不安。富人的好日子也就快到头了。中国大农业,来自网络。教育艺术的目的,在于育德育智并举,一个心怀天下,德高望重的智慧者会安一方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相反,一个自私自利的智慧者,吸取社会财富越多,对社会危害越大。一方百姓日子越不好过,社会越不稳定。文学艺术和美术艺术音乐音术,都是脑力的高雅艺术。其责任重大,可朔造人类美好善良,自由的灵魂,鞭达丑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可祸乱人的思想意识,也能起到破坏社会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艺术素质是艺术家必修的进门之课。特色农业,走向农贸国际图片来自网络。一个心怀叵测的高能艺术家,其艺术作品能把人类灵魂带向何方?人生暂短的几十年,都是在是与非模能两可的选择中生活度日。也许当时其作品没有太深广的内涵意义,也许不为政治所欣赏,当日月的年轮沉淀,才发现艺术家所留下的艺术作品,是千古延续的真理。人性自由思想释放出无穷尽的艺术力量。中国移动厅邵经理研究艺术,就要针对社会各门类的本质,触及社会人人的神经动脉,不痛不痒的,等于没说没作。各行个业都存在做的有没有艺术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完成了任务,工作的目的也不在于完成了任务。而在于完成任务的结果效益。一样的任务,其结果效益差之成倍的不同,这就是做人做事的艺术。差之千里的,根本就没有一点点的艺术性。所以,就一般的人而言,不是人人都能达到高效益的艺术性。自拍火龙沟大架防火塔林区。这就是社会人群贫富的根本差异。所以高智慧高智商,能力大的人,做事艺术性很强,而做事没有艺术性的人群就显贫弱。社会人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就是要保障贫弱的人有平等的社会生活保障。所以做事艺术性很强的人都甘心情愿为社会多纳税,多施舍,其根本上,将积德智慧艺术而来的财富,又直接转化成德份,存在身上永久通用的德库。这篇如何研究艺术的文章,天机尽泄,有的人看明白了从此只做积德行善的好事,不做少德缺德的坏事。可有的人还是不相信,认为是瞎忽悠,只所以这样,天机无漏,人心难无为。文章原创社会科学艺术领域作品。欢迎朋友们审核,评论,转发,收藏,赞美。

烽火台

翟天临学霸人设崩塌:艺术研究,在学科建制中如何存在?

1月31日,翟天临发布微博,晒了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录用通知书,并配文:“新的旅程,小翟要加油!”随后几天,从贺喜到质疑,舆论不断发酵。翟天临跟网友互动中“不知何为知网”,论文查重率超过40%......“吃瓜群众们”挖掘的黑料越来越多。头顶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等头衔的翟天临,“学霸”人设面临崩塌的危险。翟天临在春晚小品《“儿子”来了》中,扮演一名打假的警察。在这一轮的大批判当中,对学术研究专业性与神圣性的维护,自然是必要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艺术研究在当下学科建制中的种种尴尬状态。艺术与学术是本质上存在巨大区别的两个领域,当艺术研究纳入学术建制,如何让两者更好地融合与适应?这是在“群嘲”翟天临之后,艺术研究仍要面临的真问题。从“不识知网”起,到论文水平、刊物级别、博士后录取条件,再到导师资质乃至北电北大两所名校的学术声誉,一个个实锤和一步步质疑如多米诺骨牌倾泻而下。这一次,娱乐圈的危机公关竟然完败于博士生的文献暴击,也难怪,水润满满的明星学霸很难理解,这群牺牲了发际线的人会不顾一切地捍卫什么。公平公正,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是像除夕鞭炮般一触即发的爆点;教育,以及推动人类知识进步的学术研究事业,更是被视为极其严肃和纯洁的领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翟天临的“治学”之路,在艺术类高等教育中其实颇具代表性,即艺术的培养目标和学术的考核方式的冲突:僭越规则固然需要批判,但规则本身若是扭曲,即便貌似“正规”地执行下去,也不会结出合格的“甜梨”。翟天临在微博晒出的毕业照。娱乐圈的学霸人设,价值何在?娱乐圈的学霸人设可以分为2.5种。第一种是与自身从事艺术无关的学校学科,譬如名校理工专业、未成年者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优异成绩等等,这类人设一再印证了“优秀的人在任何领域都优秀”的真理,体现了艺人双倍于常人的精力和才华,也间接表达了“我不是学习不行才来搞艺术”的隐秘心曲。第二种是与自身艺术直接相关的学科,被进修了千万遍的伯克利就是典型代表;不过,由于学习过程转化为艺人的业务水平(中戏、北电、上戏输出了大半个演艺圈),并不能证明额外能力,学霸就必须靠世界级名校、或高学历好成绩方能胜出。还有0.5种则是不诉诸明显的学科学历,艺人凭借言谈举止间流露的知识素养、由江湖朋友口耳相传,被群众认定为学霸;这种经验碎片的累积和直觉的相信,可能如“硕士生导师”般稳固,也可能因“诺贝尔数学奖”而崩塌。《白鹿原》(2017)剧照。翟天临的走红源于2017年综艺《演员的诞生》,《绣春刀》、《红高粱》、《团圆》等片段令观众惊艳不已。同年《白鹿原》《军师联盟》两部大戏更显示出,他不仅是一块演技过硬的璞玉,也开始拥有自己立得住的角色和作品。一时间,美誉如潮,这位电影学博士成为了新生代演员的实力派旗手,粉丝口中的“甜梨”,甚至有那么点“流量”的意思。重点在于,他出色的业务能力,与博士头衔构成了一个互相论证、互相支撑的循环,学霸人设也就立得顺理成章。若非失足知网,谁能想到,一个学成如此本领的人,其学习过程会存在着蒙混和欺骗?而除了翟本人,在“博士-博士后”这个链条的前后诸环节——人、机构、规则——还存在着多少疏漏与腐败?翟天临事件暴露了学术界长久的问题,这诚然不假。但是除了这一宏大而难以落实的批判,我们能否转向某些更加具体的困境并期望改进?演技优秀固然不能为论文抄袭开脱,但演技与论文之间、职业与文凭之间、艺术与学术之间,应当是怎样的关系?貌似互证的循环为何出现了裂隙?当批判声铺天盖地,艺术生和指导老师们或许对这样的论文心有戚戚……艺术与学术之间,那些“水土不服”2006年,翟天临以“数学19、文综270”超过山东一本线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虽然某些名校和专业的竞争更甚于清北,也不乏真正怀有艺术梦想的少年,但艺术生整体仍处于升学鄙视链的下游。常有学者感叹:西方都是最优秀的人学艺术,中国则是学习不行才去学艺术。此言不太“正确”,却道出一个无奈的现实:毕竟,在阶层分化而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我们不应嘲讽那些为一纸大学通知书付出各种努力的孩子。艺术生总要艰难地在专业和文化课上分配精力,在高考的起点他们已经受到“惟有读书高”传统理念的现代版歧视,临近学业的终点,他们还背负着毕业创作(设计/音乐会/大戏等)+毕业论文的双重任务。如果博士生质问翟天临为何不掉头发就能获得成果,那么千百万艺术生也会想问,那些只写论文或实验报告的人为何不被考核吹拉弹唱、挥毫泼墨?这就涉及艺术与学术的本质区别,又关乎艺术在学科建制中的存在状态。艺术与学术,是两种极其不同的人类精神文化活动。在最古老的意义上,无论古希腊的technē还是孔子的六艺,“艺术”都指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手艺,又在康德的审美自律论中被确立为一种超功利、独创性的实践;艺术需要学习但不只靠学习,有赖知识但不是知识;它通过特定的物质媒介、体现为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至于创造力则是最莫可名状的东西。《诗学》,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版本:商务印书馆 1996年7月另一边,学术是对于知识的探求活动及成果。亚里士多德将最高级的“理论科学”定义为对于世界的静观的沉思,它完全通过人类理性能力被传承和推进。每种学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人类对于自身经验的基础性分类)、研究方法、专业语言以及世代累积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范式。这也是为什么在学科鄙视链中,传统学科的学者往往认为某些新兴和应用学科“无学”“不是学术”。复杂恼人的地方在于,艺术虽是实践,却可以被学术纳为研究对象——仅在反思和间接的意义上,生产出关于艺术方方面面的知识。原则上两者仍是区隔的王国,学术并不能自居艺术的主宰;但实际上双方常常裹挟在一起,互相挑衅又彼此促进。譬如艺术家与批评家的相爱相杀,又如艺术学科的建构——往往受“艺术-学术”这对冤家关系的影响,又反过来塑造这关系的未来走向。至此可见,艺术自身有可教学和不可教学的成分,“艺术”和“有关艺术的学术”则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东西——当这些被纳入教育体制,就出现了许多混乱和冲突。艺术的本科阶段貌似培养“学徒”,教授可教授的那部分技能,辅之以艺术史、美学以及更广义的人文课程,本来不错。但让艺术学徒通过论文展现自己的学术功底,显然误解了两种人类活动,混同了两类培养对象。结果学生和老师都视论文为非必要的苦差,虚与委蛇,敷衍了事。这一学术考核方式维护了形式上的严肃,却不得不降低实际的标准,双重任务难以真正达成。《学术与政治》,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译者: 冯克利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年3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又会对艺术-学术关系有所误解:有人视理论知识为虚矫,于艺术毫无意义;有人会认为艺术学习就是这样,照此“治学”、“升学”无比正常——然而研究生阶段(许多人把“研究生”等同于“硕士”,且误以为“博士后”是更高的学位)又与本科不同:后者只传授已有知识,前者重在“研究”二字,要求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所创新。前面说,艺术不是学术,可教学的部分在本科已经完成,不可教学的部分则根本不属于象牙塔。所以原则上,研究生阶段就只负责培养“学者”而非“学徒”,只讨论关于艺术的知识而无关创作实践。即便现实中艺术硕士往往还偏重实践(也少不了写论文),博士的学术属性却万万不能降低。这确实是一个反直觉的结论:美术博士不画画,戏曲博士不唱戏,研究艺术到了这个阶段,跟从事艺术差了十万八千里。翟天临的专业是电影学,不是拍电影、演电影,是关于电影的研究:电影史,电影批评,美学或艺术理论,媒介技术,文化产业……同期19名博士发表的论文就是很好的例证。也许按古希腊的标准,有些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不足以成为学术;但既然成为学术,就要努力使自身理论化。如果那篇尚未公开的博士论文是研究表演,也必须是表演的理论化,是对各种经典表演理论的历史耙梳和理性思辨,这正是他在《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中试图去做的。而查重率40%的《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大量运用文学批评来支撑自己的论述。这都是艺术和学术的区别。无论如何,单单“表演”这件事算不上学术,仅仅“演技”本身也学不出个硕士、博士。要维护学术纯洁,更要反思学术规则的缺陷学术纯洁和制度公正固然需要维护,但若看不到艺术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现状,恐怕也会错失批判的重点。以单一的学术机制(论文、学位)对待包含不同层面(艺术,研究)的艺术学科,不严格区别,反而两相迁就,必然导致大面积放水,造假更不待言。如此既无助于艺术教育的提升,更阻碍了真正的艺术研究的发展。最后,我们似乎从“论文抄袭”来到了“论文何以适用”的更深层问题。这不算新鲜事,许多致力于论文批判的学界大佬已有诸多论述,包括但不限于论文至上、期刊腐败、影响因子迷思、科研大跃进,以及与前文相关的本科论文的存废……只是具体在翟天临事件上,如果批评主力真的来自博士或广泛的高学历群体,那么他们积极捍卫论文的姿态却比上述批判保守许多,以至于这种保守姿态本身反而制造出一些反讽的时刻。翟天临在综艺节目《声临其境》中。直观上,博士群体的愤怒在于翟天临利用明星身份跨界占便宜,践踏真正读书人的心血。面对这一特权入侵,博士生们坚守原创性、刊物级别、发表数量、学位论文字数等一系列硬性标准。但规则的荒谬也恰在它被捍卫时产生:有人标榜自己通过不懈努力达到了很低的查重率——但,当你担心查重率还为此反复修改时,你抄没抄心里还没点数吗?进而,又有多少通过查重、形式规范论文,内容是无价值的呢?若以精神分析发诛心之论,可否认为某些批判翟天临论文的人,是在转移对于自己论文注水甚至变相抄袭的焦虑呢?学术从来不害怕自我批判,反思的标准也必须一以贯之。批评翟天临学术不端,也要同时质疑那些“端正”底下的虚假,还要进一步反思如此容易造假、甚至催生造假的建制本身。艺术,由于与学术本质有别,它在学术规则中的不适应反倒充分暴露了这套规则的缺陷。而对于翟天临这个艺术博士的跌落,其他博士不应该仅将其排除出“博士共同体”、转头再度确认规则神圣秩序安稳。相反,这一事件应当促使人们对学术的界限、职能、规则的适用性有更加审慎的认识,也对自身学术工作获得产生清醒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

艺术学研究,艺术史论,小研究

该来的都会来,该走的全会走,别抗拒,别挽留,别贪恋,别不舍,别担心。学着看淡一些事情,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记住:心若向阳,无谓忧伤。文/和溪【原创首发,禁止复制抄袭,违者必究】艺术学已经是一级学科了,其中一个二级学科叫艺术史论,所以从建制上讲艺术理论是被学术界广泛认可它存在的。很多人比较困惑的其实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哲学美学,文艺学(这个是日语借词)的区别。当然,既然提出艺术是否有理论性这个问题。那么单纯的体制内合法可能无法解你心头之惑,题主大概是想为艺术理论找一个形而上学的、或者是先验的、或者前在的根源。首先,为什么艺术理论的存在会被质疑,这正是康德主义以来的形式美学、浪漫主义以来的表现论主导的一种惯性思维。一种常识带给很多人的印象,认为艺术、文学等等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认为艺术的规则是由天才制定的(天才说),审美判断是纯粹主观的。为什么这种观点在中国当下被普遍接受呢?可能是因为……80年代之后,唯美主义的思潮重回这片久久缺乏审美滋养的土地上,汪洋恣意、肆意流淌。以上,仅仅是浪漫主义的艺术观,而他们的一家之言,也恰恰是艺术理论的一种声音,是艺术理论史上很重要的声音。浪漫主义、表现主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激烈的甚至略显偏执的言论呢?原因正在于18世纪强大的新古典主义潮流以及背后深刻的源自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主义传统,鼓天下动者存乎辞。你看~思考艺术存不存在理论,质疑艺术没有理论——这已经是在思考艺术理论的问题了,因为这种质疑预设的立场,正是表现主义的立场:艺术是唯美的,无目的性、无利害性、使人愉悦。至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理论嬗变,再到浪漫主义美学如何走入危机,在后人文时代的欧美学界被质疑其理论解释力。在形而上学穷途末路之后,艺术社会学、美学人类学、文化政治、图像学异军突起,艺术理论自我修复满血复活。纽曼的这个妙论,不知道被艺术家乃至艺术爱好者们引用了多少次,而作为一个摄影理论方向的研习者,无论是在线下讲座还是线上课堂中,我能够想到的摄影人最普遍、最持久的怀疑。就是“学习艺术史摄影史艺术理论摄影理论。很多人看到这里,肯定要长篇大论地絮叨学习理论多么多么有用”,但恰恰相反,在这里,我并不打算斩钉截铁地去正面说教论证。我真正想搞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艺术家摄影人读了一些理论书,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鸟用。首先,我要为那些赞同“艺术理论对于艺术家,相当于鸟类学对于鸟”的艺术家们辩护一下。一般我的很多同道(理论研习者)会认为这些人认知浅薄、急功近利,以至于有点“拉不出屎(创作不出好东西)怪茅坑(艺术理论)”。但客观一点来讲,有时候拉不出屎确实跟茅坑有相当的关系。对于更多的艺术家和摄影人来讲,我们能斩钉截铁地认为,一切茅坑、别人的茅坑、我们几乎都没有接触过的更加晚近多元也更加具体细致的诸多当代艺术理论,对于理解艺术和创作艺术也必然是毫无助益的么?针对艺术主题、艺术所关注的问题、艺术所传达的思想、所表现的艺术家人格性情的合理化阐释能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艺术网站、微信朋友圈、艺术展览上所看到的文字,大多数都沦为了一种辞藻优美、十分诗意和散文化但却毫无逻辑推理和论证的个人感悟。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我们国内的很多艺术策展人和批评家,居然特别喜欢对外强调自己的诗人或者文学身份,实际上,这些不断诉诸于诗意、意境、自我、禅宗之类所谓大道理、大智慧的鉴赏文章和批评文章,不仅丝毫无助于对于当代艺术的理解,而且离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要旨和阐释都南辕北辙相去甚远。【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作者简介: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不管你昨天有多优秀,代表不了今天的辉煌。坚信,昨天的太阳永远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以阳光的心态继续前行,每天都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