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天齐锂业终止159亿募资 深交所问315亿有息负债风险天无私覆

天齐锂业终止159亿募资 深交所问315亿有息负债风险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9日讯 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昨日公布的中小板关注函《关于对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中小板关注函【2021】第26号)显示,2021年1月16日,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齐锂业”,002466.SZ)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 预案显示,公司拟向控股股东天齐集团或其指定全资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59.26亿元。1月18日,公司披露《关于终止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公告》,称为避免任何由于继续推进本次事项可能导致构成实质上的短线交易风险,决定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对此表示关注,请公司说明以下内容并对外披露: 1、请结合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筹划过程,说明公司筹划该事项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公司在短时间内披露又终止该事项是否审慎,以及董事会成员在审议《预案》、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 2、根据《预案》,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公司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短期借款31.3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3.05亿元,长期借款130.26亿元,应付债券20.26亿元。请补充说明:(1)截至目前,公司是否存在已逾期债务,如有,请列明资金提供方、到期日、金额、能否展期等;(2)公司增强流动性以及偿还银行贷款的具体措施,是否存在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如有,请进行风险提示。经中国经济网记者计算,前述公司有息负债合计为314.89亿元。 3、其他认为应予说明的事项。 深交所请天齐锂业就上述问题做出书面说明,在2021年1月22日前将有关说明材料报送并对外披露,同时抄送四川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处。同时,提醒公司:上市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本所《股票上市规则》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规定,诚实守信,规范运作,认真和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经中国经济网记者查询发现,天齐锂业成立于1995年10月16日,注册资本14.77亿元,于2010年8月31日在深交所挂牌,截至2020年9月30日,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持股4.88亿股,持股比例33.04%。 天齐锂业于2021年1月16日发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显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为公司控股股东成都天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或其全资子公司,全部采用现金方式认购。截至本预案出具日,天齐集团持有本公司股票4.44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0.05%。本次发行完成后,天齐集团预计将持有公司股票8.87亿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46.19%。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为人民币普通股(A 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本次发行价格为35.94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不超过159.26亿元(15925732800.00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公司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以优化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财务风险,改善财务状况。 同日,公司发布的《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短期借款31.3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3.05亿元,长期借款130.26亿元,应付债券20.26亿元,最近三年及一期财务费用分别为0.55亿元、4.71亿元、20.28亿元和12.86亿元。财务费用的增加,主要系公司为完成收购SQM股权新增35亿美元借款导致利息支出增加所致。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可以有效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减少公司财务费用的支出,增强公司盈利能力。2017年末、2018年末、2019 年末、2020 年 9 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0.39%、73.26%、80.88%、81.27%。整体来看,公司偿债压力较大,若公司长时间处于较高的借款、较高的负债率情况下,公司的偿债能力和经营安全性会受到影响。 天齐锂业于2021年1月18日发布的《关于终止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公告》显示,鉴于控股股东前期为支持公司发展而实施了股份减持计划,为避免任何由于继续推进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可能导致构成实质上的短线交易的风险,从全面、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公司经审慎分析并与中介机构反复沟通,决定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事项。 公司三季报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短期借款31.32亿元,2019年为31.91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3.05亿元,2019年为164.03亿元;流动负债合计185.30亿元,2019年为223.37亿元;长期借款130.26亿元,2019年为122.55亿元;应付债券20.26亿元,2019年为20.71亿元,非流动负债合计161.48亿元,2019年为153.51亿元;负债合计346.77亿元,2019年为376.87亿元。以下为原文: 关于对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函 中小板关注函【2021】第26号 天齐锂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1年1月16日,你公司披露《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拟向控股股东天齐集团或其指定全资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159.26亿元。1月18日,你公司披露《关于终止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公告》,称为避免任何由于继续推进本次事项可能导致构成实质上的短线交易风险,决定终止本次非公开发行。我部对此表示关注,请你公司说明以下内容并对外披露: 1、请结合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项的筹划过程,说明你公司筹划该事项时是否充分考虑了方案的合理性和合规性,你公司在短时间内披露又终止该事项是否审慎,以及董事会成员在审议《预案》、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过程中是否勤勉尽责。 2、根据《预案》,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将用于偿还公司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9月30日,公司短期借款31.32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3.05亿元,长期借款130.26亿元,应付债券20.26亿元。请补充说明:(1)截至目前,你公司是否存在已逾期债务,如有,请列明资金提供方、到期日、金额、能否展期等;(2)公司增强流动性以及偿还银行贷款的具体措施,是否存在银行贷款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如有,请进行风险提示。 3、其他认为应予说明的事项。 请你公司就上述问题做出书面说明,在2021年1月22日前将有关说明材料报送我部并对外披露,同时抄送四川证监局上市公司监管处。同时,提醒你公司:上市公司应当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本所《股票上市规则》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规定,诚实守信,规范运作,认真和及时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特此函告 中小板公司管理部 2021年1月18日来源:中国经济网

龙须沟

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利于推动市场增长

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用拓展,有利于推动市场规模增长一、概览摘要2014年以来,人脸识别技术尝试在各类行业中实现应用落地,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有利于推动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增长。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9年的95.8亿元人民币,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6.9%。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仅与智能安防和金融领域结合较深,其他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仍在开发进程中。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应用渗透深入,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有望获得更进一步发展,跃升成为计算机视觉行业内增长最快的细分板块。人脸识别应用价值的凸显,吸引众多厂商陆续加入该市场行业,积极开发人脸识别应用场景。二、中国人脸识别市场现状1、定义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是一种计算机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与人脸识别技术定义计算机视觉是使用计算机模仿人类视觉系统的技术,让计算机拥有类似人类提取、处理、理解分析图像及图像序列的能力。其中人脸识别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是一种计算机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鉴别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曲线人脸识别基础流程人脸识别系统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进行光线、旋转、切割、过滤、降噪、放大缩小等处理以符合人脸图像特征提取的标准要求。主要的人脸图像预处理手段有灰度调整、图像滤波和图像。尺寸归一化,其中灰度调整主要用于调整由地点、设备、光照等方面的差异引起的彩色图像质量的差异;图像滤波主要是调整噪声对人脸图像质量的影响;图像尺寸归一化是调整因图像像素差异而造成的图像尺寸差异。人脸检测指人脸识别系统从输入的图像中检测并提取人脸图像的过程。人脸检测的作用是精准地描绘图像资料中人脸的位置和大小,挑选出有用的图像信息,保证人脸图像的精准采集。人脸特征提取是对人脸进行特征建模的过程。人脸特征的提取方法可归纳为基于知识的提取方法和基于代数特征的提取方法,其中基于知识的提取方法是根据人脸五官结构特征等表像直接提取人脸特征以建立数据库,其特点是识别方法简单、容易理解,系统检测速度较快,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提取标准;基于代数特征的提取方法经过特定运算规律抽取人脸特征建立数据库,人脸识别精度较高,但需要对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统计训练 人脸识别将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数据库中人脸特征模板进行比较,根据相似程度对人脸的身份信息进行判断并展示最终识别结果。人脸识别系统辨别采集到的人脸图像,是来自于真实的人脸还是含有人脸的照片的过程。实际运用中,人脸识别系统一般需要增加活体鉴别环节,例如要求人转头,眨眼睛等。2、商业模式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通过售卖“硬件+软件”集成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让客户更直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避免对接复杂的软硬件兼容集成过程。人脸识别企业的服务模式按提供产品或服务类型不同,可分为软件服务模式和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多数人脸识别企业均涵盖以上两种服务模式。软件服务模式:服务提供商通过售卖人脸检测软件、视频管理软件、视频分析软件等,为用户提供人脸识别服务。按数据处理方式及数据存储位置不同,可分为在线API、离线SDK、私有云等细分服务模式。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服务模式: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具体应用场景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售卖“硬件+软件”服务,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软硬件结合方式可在前端硬件设备上嵌入识别算法软件,实现更快速、更高精度的数据处理。还可让客户更直接应用人脸识别技术,避免对接复杂的软硬件兼容集成过程。中国人脸识别企业服务模式3、市场规模2014年以来,人脸识别技术尝试在各类行业中实现应用落地,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有利于推动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增长。计算机视觉与人脸识别市场规模计算机可识别文本、图像、视频及活体内容,可根据文本、视频、图像内容进行涉黄监测,识别活体面部特征信息,对人员身份进行识别、活体检测等。此处的活体数据类型主要为人脸信息,是人脸识别应用的市场表现。2014年以来,人脸识别技术尝试在各类行业中实现应用落地,行业应用场景拓展,有利于推动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增长。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9年的95.8亿元人民币,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6.9%。但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仅与智能安防和金融领域结合较深,其他领域的人脸识别应用仍在开发进程中。随着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业应用渗透深入,中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有望获得更进一步发展,预计2019-2024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可达62.4%,成为计算机视觉行业内增长最快的细分板块。中国计算机视觉行业市场规模(按可视数据类型分),2016-2024年预测三、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应用趋势使用场景开发将成为人脸识别企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交通、零售、医疗等行业在数据积累、AI应用基础方面有一定积累,均为进一步与人脸识别应用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AI技术持续向传统行业渗透,安防和金融领域与AI结合程度较深。安防领域主要利用AI视觉技术升级安全监控、安全防护等产品。金融行业拥有良好的数据积累基础,数字化改造进程稳定,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较多愿意接受业务智能化尝试,因此AI技术在众多金融业务场景得到中得到推广。交通、零售、医疗、制造等行业在数据积累、AI应用基础方面有一定积累,均为进一步与AI应用结合提供良好的基础。制造:未来,AI在制造业加速深化,深入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如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发现生产残次品,用AI机器人执行流水工作等,使制造智能化。医疗:未来,AI技术将渗透医疗子领域,涉及疾病预测、辅助治疗、智能诊断等方面,如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病变部位进行自动识别,提供明确诊断提示,实现智慧医疗。金融:未来,金融领域将深度结合大数据、AI技术,优化智能银行、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产品,真实变革业务模式,将金融业从信息化逐渐转向智能化。安防:未来,人脸人体半结构化特征与动作识别、步态识别等AI新技术将在安防领域被广泛使用。人脸/图像等识别功能将更多置于边缘端(如摄像头等),加快识别效率。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申请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建议书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商业计划书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行业市场研究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计算机视觉(人脸识别)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丰年

中国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观察报告2019——科技驱动,金融攻坚

导读:科技推动金融业变革的过程中,开放银行和普惠金融是两个重点问题。一个代表未来,一个代表根基。文/瞭望智库 王丽娟科技改变一切,近两年,金融业尤其感受强烈。从支付、借贷、理财到系统架构及发展战略,科技导向几乎无处不在,甚至成为主导因素。金融机构不再传统,而是在蜕变,科技公司属性越来越强烈。如今,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商业银行必须主动适应、认真贯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更好的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是内在改革的迫切动力,一方面是外部环境的最新使命,内外双轮驱动下,金融业利用科技进行变革的行动正在加速,如今已行至攻坚期。瞭望智库针对这一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包括机构访谈、沙龙讨论、高层会谈等形式。结合这一系列调研内容,瞭望智库发现科技推动金融业变革的过程中,开放银行和普惠金融是两个被重点讨论的话题。一个代表未来,一个代表根基。基于此,本报告以科技驱动力为核心,以开放银行和普惠金融为落脚点,汇集整理行业现状、机构实践以及趋势分析等内容。本报告主要分三部分阐述,第一部分是关于科技对金融业产生的变革性影响,推动金融业向高质量阶段发展;第二部分从银行业当下最关注的开放银行切入,详述技术从内部制度和架构安排上的变革作用;第三部分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抓手,详解技术如何从具体业务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希望这份报告能为中国银行业转型提供借鉴与思路,也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科技改变金融行至中途(一)科技改变金融近年来,科技在许多领域取得进步,也为更好地发展金融服务奠定了基础。首先是网络通讯的发展,各种网络彼此连接融合,将海量的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覆盖全球;其次是计算能力不断提高,让大数据处理能力逐渐提升;三是加密技术不断进步,解决了网络价值传输的可行性问题。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也为科技金融提供了更多动力。从金融业务领域来看,技术推动的重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支付清算业务首先,第三方支付依托互联网的发展,通过改进消费者的使用体验,不仅改变了传统结算方式,也对银行零售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今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两大巨头,通过对庞大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的掌握,已形成巨大的用户生态系统,将许多金融行为转移至自己的平台之上。其次,数字货币的兴起和发展推动跨境支付变革在即。2008年比特币诞生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研究开始不断推进,尤其以Facebook试图推出Libra达到阶段性高潮。央行已专门设立数字货币研究所,数字货币也在加速推出。2. 借贷业务首先,以网络借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兴起,改变了传统借贷方式,使个人对个人直接借贷从某种程度上利用网络渠道实现了资源匹配。同时,大型互联网平台利用电商、社交、搜索等数据信息为客户提供信贷资金也逐渐发展起来,改变了银行业信贷格局,也为更广范围的用户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信贷风控提供更为有力的抓手。金融机构突破以往线下审核、抵押担保等风控手段,直接通过整合多方数据形成用户画像,形成个性化定价,然后迅速放款。3. 投资理财业务首先,投资理财方式不断便捷、产品不断多元。借助互联网长尾效应,许多金融机构将原来依靠线下渠道销售的理财产品不断线上化,投资门槛也是逐渐降低,投资便捷度大大提高。同时,各种创新理财产品也在不断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的理财产品。其次,依靠人工智能发展而来的智能投顾业务逐渐兴起。智能投顾平台借助计算机和量化交易技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资产投资组合建议。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方式帮助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及管理,避免了线下获客、产品销售、投资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环节,节约成本,降低服务门槛,普通投资者缴纳少量费用即可获得服务。(二)银行在行动为了适应科技创新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来自内在发展的迫切动力,银行业早已意识到科技力量为己所用的重要性。于是,银行业纷纷开始科技升级、产品升级和战略升级。1. 科技子公司纷纷成立2015年,兴业银行成立了其科技子公司——兴业数字金融服务(上海)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4月份,建设银行在国有大行中首家宣布成立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诞生。2019年,北京银行成立北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北银科技”);工商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工银科技”);中国银行通过附属机构设立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银金科”)。截至2019年6月末,有10家银行陆续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创建的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有9家为银行全资控股,只有兴业银行对旗下兴业数金持股51%。2. 全方面升级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扩容,使得银行不得不从产品到服务再到战略进行全方面升级。利用技术手段,将金融科技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信用评价能力等进行统一改造与封装。银行正在不断选择用技术手段将过去只能放在自己网点渠道的能力,放到其他渠道,让客户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银行的产品。具体到技术层面,这种能力建设离不开银行的两大技术内核改变:一是银行对接口的封装能力,二是自身IT系统的整合能力。另外,数据正在成为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于银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对银行来说,数据的价值可以分为信用价值、关系价值和个体行为表现价值。信用价值是最易变现的部分,其主体掌握在银行手中;支付数据是一种间接的信用衡量参考,其作用主要在于高效精准地拓展新的客户群体;社交信息和互联网表现可作为判断个人价值和企业信用的依据。因此,数据是金融的基础,数据创造信用。3. 技术服务平台扩张虽然银行都意识到技术升级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银行苦于缺乏技术人员和研发能力,而在技术升级的道路上行动迟缓。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客观需求,致力于服务金融机构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的科技公司越来越多。这里既包括以BAT巨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也包括国有大行成立的科技子公司,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孵化出的科技公司。以平安集团为例:金融壹账通就是依托平安集团多年来积累的科技能力形成的金融科技公司,围绕平安集团优势利用创新科技实施“金融+生态”的战略目标,着重在金融领域进行技术赋能。具体而言,金融壹账通可以输出的能力包括:风险控制能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科技支撑能力、金融业务场景及流量、平台集团金融生态资源、数据服务能力,等等。风险控制能力:基于大数据分析整合能力和金融业务历史风控数据的沉淀,通过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结合平安银行零售转型风控经验打造出一套成熟的风控服务能力。今年一季度风控使用量3.26亿次。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结合平安系业务和资源优势整合出大量的金融科技创新业务产品。金融科技支撑能力:平安集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打造全球领先的科技能力ABCD (AI,Block chain,Cloud, DATA),为金融业务提供全面的、高效的科技支撑。金融业务场景及流量:整合平安系自有业务场景。包括:保险、汽车场景、大健康场景、商企平台等场景,创新拓展第三方业务场景。平安集团金融生态资源:整合平安集团全金融牌照生态资源,在平安保险、证券、银行、信托、支付等方面助力金融整体合作。数据服务能力:历时8年为超过2000家泛金融机构提供超过9亿次数据查询服务,独有的海量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和风控能力提供数据基础支撑。开放银行的解构价值(一)开放银行兴起近两年,在银行生态重构的进程中,一个全新的概念——开放银行诞生了。开放银行的提出最早起源于欧盟支付服务修订法案,要求银行必须开放其数据、开放银行所拥有的而对于第三方相对不公平的优势,以提高整个金融业的环境和效率。在国外,开放银行的概念更多意味着风控、银行数据等核心金融能力的输出。国内则更多地体现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流程的创新与完善。在开放的前提下,非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氛围。在我国,伴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公司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同时,传统银行业在拓展垂直合作领域、改进客户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探索自身开放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外部合作需求。开放银行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业综合展现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平台合作为主要业务模式,以API接口或SDK为技术表现形式,以数据共享为基础,通过开放与共享打造银行生态圈,实现服务升级与价值再造,对与银行业紧密相关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开放银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探索开放银行模式上的先行者将在长期获得更大收益。但需要指出的是,开放银行不是简单地让客户将他们的数据共享给第三方,而是要求银行更紧密地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推动相关创新技术的发展,并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二)中国式开放银行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开始以API框架为基础与战略合作伙伴开展数据共享合作,加速创新转型。中国的开放银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更多的是银行引进外部的数据,而非银行向外开放数据。2013年,中国银行推出“中银开放平台”。2018年7月,浦发银行推出业界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自此之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微众银行、百信银行陆续提出各自金融共享、开放银行的战略。具体来看,中国式开放银行还处于探索阶段,大致可分为几个不同层面的开放:1. 技术开放开放银行最基础的底层技术是接口开放,即通过API实现对不同系统的对接,使得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四大主体技术作为支撑,不同技术的成熟度和可应用程度实际上尚存在差异,尤其是中小型银行的技术能力有限,因此初期从事开放银行的机构多停留在技术输出层面。根据自身条件差异,银行积累强化科技能力的路径基本如下:一是以开放视角下的、企业级的系统研发与集成为核心,在底层合理、适度应用外部技术与设备;二是以外包与合作为主线,在共赢发展中不断提升自身适应新技术的能力;三是在整合自身技术资源的基础上,探索外部技术输出与服务。以兴业数金为例,兴业数金开放银行业务目前可提供81项API服务,基于开放银行平台的各类创新产品累计完成交易金额2591.9亿元,为银行端引入场景端客户18.8万;RPA流程机器人方面,目前已研发10余款产品,涉及半自动、全自动、智能型等类型,在包括兴业银行在内的超过20家金融行业客户中上线了200余个流程机器人。兴业数金主要是继承了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的科技输出业务板块作为主营业务,根据银银平台十余年累积的中小银行客户资源,进行技术输出、IT系统搭建、金融云服务等业务。2. 数据开放开放银行的核心是数据的开放。中国的开放银行更多的是银行引进外部的数据,而非银行向外开放数据。银行从外部引进数据,首先可以更好地认识客户,因为国内社会信用体系相对滞后,银行要想全面了解客户,需要自己从各方调用数据;其次可以挖掘客户需求,发现商机。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讲,开放银行的意义并不在于银行对外开放,也不在于合作机构开放给银行。银行每天处理的种种交易信息在过去处于浪费状态,既没有存储也没有挖掘。而与第三方合作的动机在于,可以与银行联手,共同衡量客户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以及更加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除了客户多维度信息之外,银行还需要观察实时的消费信息。其中包括用户交易信息、保险、车票、预订住宿等等,通过综合的信息去分析客户风险和需求。但是在数据共享上,面临着合规问题。银行所拥有的数据面临强监管,从客户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等方面,银行仅仅拥有数据,却并不拥有数据的全部使用权。数据的输出并非单纯取决于银行意愿,银行从外部引进数据也需考虑是否合规。如数据来源触犯规定,即使银行不知情,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银行对待数据非常谨慎。3. 生态开放开放银行既是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价值交换网络,也是一种共生共赢的生态搭建。各行各业的生态都会走向开放,这种开放实际上是实现能力协同。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多方机构在开放银行的架构下,能够形成公共的基础设施和基础能力,这对于形成高效的价值流转和协同作用非常关键。目前,国内的金融生态开放尚处于相对初期,多个开放银行项目还停留在场景的开放,但是开放银行不是简单的做加法,更重要的是连接赋能。银行将差异化能力对外开放,在产业定制、金融科技、生态共建上,实现与实体经济更好地共赢共生,达到生态开放的高级阶段。以百信银行与中信产业基金的合作为例,双方希望通过开放银行+产业基金的模式,以金融科技为纽带,联手撬动包括科技和互联网、工业和能源、金融和商业服务、消费和休闲、医疗和健康以及不动产在内的六大生态。(三)三大开放主体基于开放银行的技术需求、场景生态等要素,数字化转型和打造金融开放生态成为许多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战略思路。因此,目前推动开放银行发展的主体并不止银行本身。大体可分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和第三方开放平台。1. 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开放银行生态的核心参与者,银行的功能如账户管理、支付、融资等,都可以被拆分成一个个如同乐高积木般的组件,等待着与外部其他组件的咬合。通过向科技企业学习,银行可以积极寻求转型以提高自身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银行具备物理网点和网络网点的双重优势,这都将成为银行连接功能和客户的重要载体。在未来的物理网点,大概率不是以销售为目标,而是转向“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中心。物理网点将更多的是提供实时的、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概念下,银行需要建立无处不在的金融生态系统,而这个生态系统是以客户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银行的整个组织、强大产品和服务矩阵,都会基于各类个性化的需求和自身的组织特性而进行重塑。目前,开放银行战略领先者多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将加入开放银行战略实施转型中。2017年,以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百信银行为代表的民营银行首先布局,成为开放银行先行实践者。2018年以来,股份制和国有大行亦加快了脚步,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也积极未雨绸缪,先后对外发布开放银行相关产品平台或发展规划。浦发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升级金融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半径的无界延伸,致力让广大公众享有便捷贴心的金融服务。如今,浦发银行基本形成了以API为媒介、以场景为切入的新型业务模式,旨在通过API Bank将银行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非金融服务能力,向同业、用户、合作伙伴开放,即把浦发银行的服务植入到B、C、G端,无感融入所有人的生产和生活场景。当前浦发银行API Bank开放功能涉及账户管理、贷款融资、支付结算、投资理财、权益活动、信息查询、外汇业务、创新服务、其他服务共9大板块,发布291个API,为超过500万用户提供服务。2. 金融科技公司在开放银行这场巨大技术变革中,金融科技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为银行建设开放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尤其是一些银行主导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脱胎于各家银行信息科技部,技术能力和金融资源都比较丰富,再依托科技公司较为灵活、决策链短、产品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为其践行开放银行的路径提供了很大便利。目前,已有包括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数科等互联网巨头从事金融科技业务,为开放银行的推进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包括建设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及民生银行等相继设立了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品牌、资源、覆盖网点等方面占据优势,为开放银行向前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以京东数字科技的发展为例,其最早明确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并顺应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断迭代。目前,京东数科可以面向银行、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提供从IT基础设施搭建,到中台能力输出,再到开放场景对接的全流程的数字化服务,助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帮助机构找到新的业务增长极。这一套数字化服务不仅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搭建可以弹性供给、灵活调度、动态计量的私有云平台,而且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能力,提升业务流程的智能化程度,以适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快速迭代的需求;更能通过开放平台模式,以API等技术载体,帮助金融机构与场景端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为细分场景人群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务,并形成良性运转的开放生态。京东数字科技的“开放平台”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场景端企业实现无缝连接。具体来说,API开放平台可以通过API、SDK、H5等技术载体,将银行的各项服务打包成API集市、标准产品、行业解决方案等不同形式,开放给产业中有需求、有场景、有客群的企业客户,让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方案,让银行可以快速覆盖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开展数字银行业务。内部的IT架构改善与对接外部场景的“开放平台”形成合力,能够助力银行更快速地响应开放银行业态下的客户需求与市场变化。3. 第三方金融服务商独立于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之外,还存在第三方金融服务商,正在借助其自身系统积累的技术、金融资源,逐渐发展成具有输出能力的一种开放平台模式。不同于开放数据和服务的银行,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是连接众多开放银行与下游用户的中间商,它付费调用开放银行的API,并进一步整合、分析数据,为用户提供更集成化、更优质的金融解决方案。以金融壹账通打造的Gamma O平台为例,该平台能够提供三大核心价值以赋能开放银行的建设,为银行构建一整套从需求定制、技术接入到产品测试的全流程科技服务体系。其一,“App Store”一站式接入,快捷获取丰富的科技资源。Gamma O将开放多家科技服务商(包括金融壹账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API接口,集合产品、系统及定制需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链接优秀开发者的技术开发能力,银行可灵活调用接口,实现产品的快速落地。其二,建立严格入驻标准,为银行搭建安全可信的科技服务平台。金融壹账通依托平安三十多年金融经验,通过“技术+业务”双驱动模式赋能金融机构。结合自身海量交易规模和应用经验,金融壹账通探索出了一套严格的准入机制及筛选标准。Gamma O基于此,结合平台自身的安全规范及授权协议,对接入的企业开发者层层筛选,解除金融机构对服务商安全性、延续性的担忧。其三,提供平台沙盒测试环境,为金融机构大胆采用创新科技产品保驾护航。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要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快速实现转型,不仅需要接入新兴的技术和落地的场景,也需要创新的环境。而很多传统金融机构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和资源限制,缺乏测试环境,大大降低了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推出效率。针对这一痛点,Gamma O平台提供了测试沙盒,为创新产品提供测试环境,提高创新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推动大量金融科技创新。普惠金融攻坚(一)最后一公里难题普惠金融,是全面、有效解决金融覆盖面,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金融服务的一个金融体系。自联合国最早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各个国家都在围绕此目标进行金融改造和市场化推进。中国幅员辽阔,尽管各类金融机构众多,但是与真正实现全面普惠金融尚有差距。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作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文件,更是借助各种工具手段的调整,调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推动下,以及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借助技术手段打破信息不对称,实现更好的金融资产与资金相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具体来看,中国基础金融服务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银行结算账户和银行卡使用已广泛普及,电子支付迅速发展,保险产品和服务使用稳步增长,信用建设稳步推进,消费者金融素养有所提升。但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尚有许多工作要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少数边远地区人民还无法享受更全面、更优惠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发展已经走到了最后一公里的攻坚期。1. 发展迅速经过多年发展,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共同推动下,普惠金融已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商业或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许多基于借贷双方、投融资双方互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大众性、普遍性金融体系已经逐渐建立起来。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速提高,全年增加1.62万亿元。2018年末,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1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比上年末高了5.3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6万亿元,同比多增6958亿元。2018年央行加大了再贷款、再贴现和定向降准等多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力度,金融机构在小微信贷投放上持续发力。2018年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8万亿元,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年末高8.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6143亿元。2. 政策支持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高度支持。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到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再到推出《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健全了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也完善了金融监管体系框架。尤其是近两年,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普惠金融利用差别化准备金、定向降准及信贷政策等,集中于传统银行取得了一定效果。2018年1月25日,央行对普惠金融实施全面定向降准,此外国务院设立5000亿元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多次定向指导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国家政策对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新年伊始,李克强总理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进一步采取减税降费措施,运用好全面降准、定向降准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目前透露出的政策信号,相关部门还将继续出台针对性的措施来助推普惠金融发展。一方面,在深化利率市场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灵活运用,精准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另一方面,普惠金融监管工具箱将进一步完善。据悉,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建立普惠金融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也正在加快推动普惠金融相关领域立法以及着手制定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21~2030)。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普惠金融领域突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关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也是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3. 市场力量普惠金融是“五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它是由机构、技术、监管、基础服务和政策支持五个部分组成的市场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众多、分层、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多样、适用的普惠金融技术产品体系;中央与地方统分结合的双层金融监管体系;配套、健全、社会化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多元、梯次、协调配合的普惠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因此,在发展普惠金融的道路上,市场化机构的力量极为重要,且不可忽视。目前,包括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金融科技机构、数字化平台等各种类型机构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发展普惠金融,尤其需要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获得合理适度利润的同时,实现商业发展的可持续,让普惠金融不只是“政策性金融”,更是“发展型金融”。许多金融科技企业通过技术手段的应用,将各类信息数据汇聚,实现信息可查、可追溯,保证真实性,增加了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可得性,解决了普且惠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满意度,构建起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以友信金服旗下友信普惠为例,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经服务了100万的借款人,有将近80%的资金通过平台流入了实体经济领域,通过8年的实践,探索出一套针对小微企业主的独特融资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小微企业在发展中的金融需求。这既顺应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也是对普惠金融的完美实践。(二)科技赋能新解数字科技时代的到来,为发展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多技术手段和想象空间。由于能够切实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数字普惠金融正随着各家商业银行不断的创新探索转化为实践的力量。依托金融科技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帮助受惠主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负担性以及供需可匹配性,从而为破解全球普惠金融难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较可行的思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为金融业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以金融壹账通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为例,面向中小企业,金融壹账通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在制造、批发、跨境贸易、生产等中小企业经营各环节,同时帮助中小金融机构解决获客难、产品缺、运营贵、风控难等问题,助力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金融产品。在企业服务方面,金融壹账通分别从三方面助力企业发展:管经营、管融资、管财务。管经营以业务管理为核心,为企业提供经营分析、销售预警等服务,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管融资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帮助企业一键认证申贷,自动匹配对口金融机构产品,满足便捷贷款需求;管财务以账务管理为核心,将企业记账、会计等流程标准化、线上化,提高财务运作效率。在供应链金融上,金融壹账通创新性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链接核心企业、多级上下游、物流仓储、金融机构等生态参与方,实现了全链多级信用穿透,通过科技重新定义供应链融资全流程风控,构建了全新的智能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将核心企业的信用传递到2~3级乃至N级供应商,帮助了广大长尾商户进入生态圈,有效支持“两小一大”,即帮助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赋能中小银行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大型优质企业成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并助力其产业集群发展。在赋能金融机构方面,金融壹账通应用金融科技最新技术,点对点打通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死结”,解决金融机构“风控难、不敢贷”、企业融资“信息少、效率低”的瓶颈。金融壹账通能为金融机构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覆盖贷前营销、贷中风控、贷后资产管理全流程。其中,贷前智能营销基于反欺诈、黑灰名单等前沿风险识别技术,识别企业资质,精准匹配信贷产品,节省无效营销成本。贷中智能风控运用海量数据流和智能逻辑分析能力,搭建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生成360度客户风险画像,提供审批决策建议。贷后智能资产管理可提供实时、动态的企业直联数据监控,基于智能风险预警系统事前预警资产问题,助力贷后管理和催收提效。金融壹账通还通过链接各地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打造区域性的开放金融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可以将数据、科技、供需双方,增信手段、贴息、风险补偿等所有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的要素、流程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功能齐全、公平开放、智能化的融资支持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痛点,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提升融资效率,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落到实处,落到新处,落到高处。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平安集团在推进中国普惠金融进程方面的实力和贡献,8月科技部正式批准平安集团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金融壹账通将在平台的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平台目标服务3大类普惠金融对象,面向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自雇,授薪的个人,以及制造业、批发业的中小企业。在此基础上,金融壹账通将建立3层开放平台,以系统及支持开放平台为基础,向上支持金融机构产品开放平台以及信调及服务开放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在系统及支持开放层,金融壹账通将充分整合自身强大的区块链、大数据等底层技术,打通个人、企业、商品、单证、合约、物流、履约等数据资源并以组件化形式输出,为科技服务商和金融机构赋能。在金融产品开放层,金融壹账通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与场景结合的优势,为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在信调及服务开放平台层,金融壹账通将通过5大维度建立用户画像标签体系,建立大量模型,实现全流程管控,全面认知用户,帮助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有效管控风险。通过三层开放体系,平台将整合银行、保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资源,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各类金融场景,以此创造出非常丰富且精准满足各类需求的金融产品,从而形成面向农户、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三大系列解决方案。(三)普惠金融大市场真正实现普惠金融获得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是,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真正下沉,下沉得越深越广,普惠金融实现的速度就会越高。目前,从各类金融机构的战略调整来看,纷纷发力下沉市场,盯准更大的普惠金融市场。从机构类型来看,包括国有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以及新金融机构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最高。1. 国有银行目前,在国有银行中,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因基层网点众多,几乎覆盖到全国各个乡镇级单位,具有业务下沉的能力。国有银行在服务优质中小微企业的同时,可通过转贷方式,包括辅助技术、信息提供帮助小金融机构服务资质稍差的小微企业。农业银行发布的《2019年普惠金融信贷政策指引》,明确了2019年农业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目标、普惠领域投放重点和配套政策措施,优化普惠金融信贷结构,推进全行普惠金融信贷政策、制度、机制、产品创新,支持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全面落实普惠金融各项监管要求,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加大普惠重点领域信贷投放;聚焦“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聚焦“放管服”改革,激发全行产品创新活力;聚焦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推进专业化、批量化、模板化运作;加强精细化管理,完善差异化信贷政策;加强风险合规管理,确保普惠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2. 城商行和农商行作为真正扎根区域经济、负责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各个区域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在推动当地小微企业发展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使命。尤其在区县级市场上,小微金融市场目前空间依旧非常大,国有银行不会给中小银行的业务开展造成太大问题,中小型银行在县域市场上仍大有可为。义乌农商行作为扎根在聚集了许多中小微企业的义乌,存在的价值就是“支农支小”。足额、便捷和优惠是该行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普惠金融更是全行上下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价值观的指导下,该行的所有考核财务资源都向普惠金融倾斜,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和产品创新,将普惠金融业务丰富化。因此,该行整体的支农支小力度远远超过国有大行的浙江省分行,稳居浙江省第一。3. 新金融机构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机构能够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是金融服务的缺失,也是普惠金融尚未全面实现造就了新金融机构的发展。因此,新金融机构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上有着重大作用。如今,虽然一些曾经致力于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网贷平台逐渐出清、退出,但是市场上还存在一批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新金融机构,这些机构不只利用多年积累的数据、风控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还通过助贷模式,将银行资金以更多渠道流通到实体经济中。目前,包括友信金服、宜人科技、拍拍贷这些已经上市的新金融机构纷纷开始利用其核心技术能力和数据,去服务更多的金融机构,通过持牌金融机构实现普惠金融大发展,以开放的心态跟更多机构合作,从而实现普惠普利、合作共赢。

钱作怪

高温合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代工业装备领域的关键材料

高温合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代工业装备领域的关键材料高温合金在军民工业领域运用广泛,是制造发动机以及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国防建设的需求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持续推动着高温合金产业的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一、高温合金简介高温合金是指一般以铁、镍、钴为基,能在大约600℃以上的高温下抗氧化或腐蚀,并能在一定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一类合金。铁基高温合金使用温度一般只能达到700℃左右,多应用于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矿山冶金等领域;钴基高温合金受限于钴元素的开采和使用,尚无法实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镍基高温合金在整个高温合金领域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可以在高于1000℃的恶劣环境中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因而广泛地用来制造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和各种工业燃气轮机的最热端部件。在研发应用中,一般按制备工艺划分成铸造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和其他几类新型高温合金。其中变形高温合金应用最为广泛,大致占比达70%,铸造高温合金和新型高温合金分别为20%、10%。1、高温合金的分类应用从航空航天向其他工业领域扩展高温合金材料具备优良的耐高温、耐腐蚀、抗疲劳,最初因制造工艺复杂,量产困难,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量的提升,逐渐被应用到电力、机械、工业、汽车等领域。据Roskill统计,全球每年消费高温合金材料约30万吨,其中约55%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其次是电力领域,占20%。高温合金应用领域高温合金应用领域在航空航天领域,高温合金是制造航空航天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关键材料。在液体火箭发动机中,高温合金应用比例接近总重量的一半,逐渐呈现出复杂化、薄壁化、复合化、多位一体、无余量的趋势。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中,关键的热端承力部件均为高温合金,高温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以上,发动机的性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温合金材料的性能水平。在民用工业领域,高温合金应用面不断扩大,特别是耐高温耐腐蚀合金在石油化工、玻璃和玻纤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应用有明显的进展。以工业燃气轮机为例,其需求快速增长,除用于发电外,还用于舰船动力、天然气输送的加压站等。此外,纳米材料系列、生物医学材料系列、电子工程用靶材系列等高温合金产品也在不断发展,以满足相关高温的腐蚀环境要求。2、政策支持下我国高温合金快速发展我国高温合金研发起步较国外发达国家晚,在国防建设需要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高温合金已完成了从仿制、改进到创新的转变,合金的耐温性能从低到高,新型材料得以开发,生产工艺不断改进且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建立和完善了我国的高温合金体系。最新出版的《中国高温合金手册》已包含201个合金牌号,可供航空、航天及其他工业部门选用。师昌绪院士将我国高温合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创业和起始阶段,由苏联专家指导下炼出的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拉开序幕。1960年后,国际形势要求我国必须独立自主的研制和生产主要歼击机发动机所需的各种高温合金材料,该阶段主要成果是仿制前苏联高温合金为主体的合金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到90年代中期,这是我国高温合金的提高阶段。材料研制全面引入欧美技术,参照国外的技术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学习规范质量检测标准。这一阶段,研制成功了多种新型的高温合金,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控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至今这段时间,这是我国高温合金发展的新阶段。该阶段,我国应用和开发出一批新工艺,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高性能、高档次的新合金。现在国内已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母合金生产厂、锻件热加工厂、精密铸件厂和研究机构。高温合金的升级对于航空航天及其他工业部分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说一代材料一代新型发动机,材料是产业升级的基础。高温合金新材料及先进制备技术的研究,助力航空航天发动机向更高承温、更高性能、更低重量、更高可靠性、更低成本、更易维护等方向发展。为了促进高温合金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高温合金相关产业政策二、供给不足,行业生态健康我国高温合金产业发展较快,但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并且国内生产能力不足,高端品种尚未实现自主可控,供需缺口较大。高温合金新进入壁垒高,产能增长以现有厂商扩产为主,增速较为缓慢。业内竞争格局良好,主要厂商形成竞合关系。行业特性促使高温合金成为单价高、毛利高品种。1、国内供应存缺口,单价高、毛利高自1956年第一炉高温合金GH3030试炼成功,迄今为止,我国高温合金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6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温合金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创新,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目前来看,我国高温合金仍存在供应缺口,且高端品种尚未实现自主可控。关于高温合金的产销量,市场没有统一计算口径。特钢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会员企业高温合金钢产量为8499吨。2018年我国高温合金材料年生产量约3.5万吨左右,消费量达5.9万吨。2018年我国高温合金产量约2.2万吨,市场需求量约3.7万吨。总体反映出高温合金市场存在40%左右的供给缺口。因高温合金产品具有很高技术含量,要求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研发实力,进入壁垒相对较高。高端产品产能增长将主要依靠现有企业产能的扩张,但实际有效产量增长较小,市场缺口短期较难填补。2003-2019年重点优特钢企业高温合金钢产量(吨)同时,我国高温合金材料对进口的依赖度依旧较高。一是因技术相对落后,高端产品未完全国产化。在技术水平上,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国仍有着较大差距。比如在重型燃气轮机、深海石油等应用量大的产业,以及更高性能航空航天发动机等领域,相关高温合金材料产品还没有完全实现国产化,产品依赖进口。高温合金的特性及产业结构促使其价格及毛利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以抚顺特钢、钢研高纳、图南股份为例,近三年其高温合金产品均价在12-22万元/吨水平,毛利率保持在30%左右,具体因产品结构、产品附加值高低、下游属于军品或民品客户,原材料价格变动、成材率情况而不同。分公司高温合金销售均价(万元/吨)分公司高温合金毛利率水平(%)2、业内竞合关系为主,进入壁垒高高温合金行业生态健康,企业间主要为竞合关系。一方面因为行业总供给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企业均以努力实现技术创新、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因为高温合金广泛应用于军工领域,自主可控要求下很多对供应商设置了双流水制度。高温合金进入壁垒高,体现在技术壁垒、销售渠道、资金实力等方面。且新进入者往往面临产品成材率低的问题,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探索,进行工艺改良,通过经验总结,提升产品成材率。高进入壁垒将使行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格局仍有望保持良好状态。高温合金材料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特种冶炼、精密铸造等工序均需要技术沉淀,尤其是航空航天类应用产品对质量可靠性、性能稳定性、产品外观尺寸精确性等方面都有着非常苛刻的指标要求,加之后续工艺改良及成材率提升的行业发展要求,都需要长期经验积累,高温合金对企业技术储备、研发实力和人才培养要求很高。2019高温合金相关企业研发支出占比及研发人员占比(%)在销售渠道方面,一是行业存在准入壁垒,高温合金应用于军品相关生产活动必须通过严格审查并取得军工资质;在民用航空发动机、核电装备等领域,也存在相应的资质认证管理体系,生产厂家需要通过获得相关行业准入资质和认证,才能进入市场。二是市场先入优势明显,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各种极端恶劣环境下,故对下游客户而言,性能稳定性和质量可靠性是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高温合金产品通过下游客户系统认证所需时间周期可长达3-5年,因此用户在经过严格的试用程序而选定供应商后,一般不会再轻易更换,后入者打通销售渠道难度大幅增加。在资金方面,高温合金企业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先进生产设备,且产品研发周期较长,公司需持续投入支持新产品的迭代更新。3、未来三年有万吨产能增量因为高温合金领域新进入者壁垒较高,行业产能增量主要来源于现有企业扩产。近年来,随着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长,高温合金供不应求,主流厂商纷纷扩建以满足发动机、石化等领域的新增需求,在国家政策导向下国产替代进程加速。但因生产工艺复杂,产品牌号众多,且存在下游认证周期长等问题,实际产量增速或小于产能增速。三、需求放量,市场增长可期我国高温合金需求增长迅速,供需缺口短期难以弥补。发动机领域,军用飞机数量增加,发动机维护以及发动机国产替代工作的推进,高温合金需求量增长明确。燃气轮机国产替代进程不断加速,在海军舰艇建设以及燃气轮机装配比例提升,天然气管网大规模建设以及燃气发电项目增长下相关领域高温合金需求前景巨大。汽车方面,国内汽车产量的提升以及国内涡轮增压车型占比持续提升,高温合金消费量将持续上涨。此外,在航天、核电、石化冶金等领域,高温合金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预计2020-2025年间,需求复合增速达7.5%。1、航空发动机需求增长明确在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以上,主要用于燃烧室、导向器、涡轮叶片和涡轮盘四大热端部件,此外还用于机匣、环件、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等部件。发动机的性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温合金材料的性能水平。高推重比、低油耗和高可靠性是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和效率,要求尽可能提高发动机的涡轮进口温度,数据显示,推重比为10的发动机涡轮进口温度已达1580-1650℃。燃烧室是发动机各部件中温度最高的区域,燃烧室内燃气温度可达1500-2000℃,作为燃烧室壁的高温合金材料需承受800-900℃的高温,局部甚至高达1100℃以上。除需承受高温外,燃烧室材料还应能承受周期性点火启动导致的急剧热疲劳应力和燃气的冲击力。用于制造燃烧室的主要材料有高温合金、不锈钢和结构钢,其中用量最大、最为关键的是变形高温合金。导向器也称为涡轮导向叶片,用来调整燃烧室出来的燃气流向,是涡轮发动机上承受温度最高、热冲击最大的零部件,材料工作温度最高可达1100℃以上,但涡轮导向叶片承受的应力比较低,一般低于70MPa。该零件往往由于受到较大热应力而引起扭曲,温度剧变产生热疲劳裂纹以及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烧伤而报废,因此导向器材料大多采用精密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是涡轮发动机中工作条件最恶劣也是最关键的部件,由于其处于温度最高、应力最复杂、环境最恶劣的部位而被列为第一关键件。涡轮叶片在承受高温的同时要承受很大的离心应力、振动应力、热应力等。其所承受温度低于相应导向叶片50-100℃,但在高速转动时,由于受到气动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叶身部分所受应力高达140MPa,叶根部分达280-560MPa,涡轮叶片材料大多也是精密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其结构与材料的不断改进已成为航空发动机性能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涡轮盘在四大热端部件中所占质量最大。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上的重要转动部件,工作温度不高,一般轮缘为550-750℃,轮心为300℃左右,因此盘件径向的热应力大,特别是盘件在正常高速转动时,由于盘件质量重达几十至几百千克,且带着叶片旋转,要承受极大的离心力作用,在启动与停车过程中又构成周期性的大应力低周疲劳。用作涡轮盘的高温合金为屈服强度很高、细晶粒的变形高温合金和粉末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随着军机数量增加,发动机维护以及发动机国产替代工作的推进,高温合金需求量有望迎来较快增长。装备费占比持续提升,军机数量稳步上涨。2019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内容显示我国军费中装备费的占比持续提升,自2012年的36%提升至2017年的41%,军费增加用于加大武器装备建设投入,淘汰更新部分落后装备,升级改造部分老旧装备,研发采购航空母舰、作战飞机、导弹、主战坦克等新式武器装备,稳步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2017年装备费增速有所放缓,后期随着军改基本完成,装备采购明显加速,军品订单恢复正常状态。《World Air Forces 2021》数据显示,我国军机数量为3260架,占世界军机总量的6%,2011年来,军机数量复合增长率约为2.6%。装备费增速及在军费中占比情况(%)我国军用飞机数量及增速(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谈到军队建设目标时,首次提出"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对既往建军目标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具体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全局,奋力推进强军事业的战略意志和坚定决心。随着军用飞机数量的增长,对应航空发动机应用高温合金也有望迎来较快增长。此外,考虑到发动机实验、备货需求以及高温端使用寿命有限,存量发动机因飞行训练带来更换和大修需求,预期2020-2025年间,军用航空发动机领域高温合金需求复合增速有望达到6.5%。在民用航空领域,市场空间巨大,但全球市场已发展较为成熟,生产公司主要包括CFM、RR、GE、P&W等欧美企业,竞争格局相对稳定。国内民用航空发动机起步较晚,随着CJ1000商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的不断攻克,作为C919的国产替代发动机,未来有望成为国内民用航发批量应用的起点,形成高温合金新的增长点。燃气轮机发展前景巨大燃气轮机作为动力装置具有体积小、效率高、污染低、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广泛用于工业发电、舰船、石油及天然气管路输送、供热、矿井通风等领域。工业燃气轮机按功率等级划分大体分为微型、轻型、中型、重型4个等级。燃气轮机的效率和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热端部件的技术水平,高温合金主要用于涡轮叶片、燃烧室和涡轮轮盘三大核心部件。以重型燃气轮机为例,目前形成了以美国GE、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为主的三大巨头高度垄断的局面,主流机型涡轮进口温度均在1350℃以上,热端部件的材料几乎均选用高温合金。燃气轮机涡轮叶片长时间连续工作在高温、易腐蚀和复杂应力下,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相比,对耐久性、抗腐蚀性要求更高。由于高度的合金化使得高温合金塑性降低难于锻压加工,同时,气冷技术需要的内腔形状复杂的叶片只有采用铸造技术才能做到,涡轮叶片材料由锻造合金向铸造合金发展。燃烧室是燃气轮机承受温度最高的部件,燃烧室材料应具有足够的高温机械强度、良好的抗热疲劳和抗氧化性、较高的高温高周疲劳强度及蠕变强度。从工艺看,燃烧室材料还需具有非常好的成形性能及焊接性能,焊后热处理开裂的倾向性要小。为了满足以上工况和工艺要求,燃烧室材料通常采用镍基高温合金。燃气轮机涡轮轮盘直径是航空发动机的3-6倍。涡轮轮盘轮缘长期工作在550-600℃,而轮盘中心工作温度则降至450℃以下。不同部位的温差造成了轮盘的径向热应力非常大,轮盘外缘榫齿在燃气轮机起停过程中会承受较高的低周疲劳载荷作用。故涡轮轮盘的材料在使用温度下应具有更高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为此,除了合金钢和耐热钢,涡轮轮盘在选材上也应考虑选择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变形高温合金。在军用领域,海军舰艇建设以及燃气轮机装配比例的提升将带来高温合金的增量。美、英、苏、德、日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造的水面舰艇的主动力绝大部分采用全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或柴油机-燃气轮机联合动力装置。40MW级燃气轮机用于万吨级驱逐舰、两栖攻击舰后续舰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原动机;20MW级燃气轮机用于万吨级驱逐舰及其后续舰、6000吨级驱逐舰、3000吨级护卫舰的机械推进主机或综合电力系统电站原动机;10MW级燃气轮机用于气垫登陆艇等特种和小型水面舰艇的综合电力系统电站原动机。我国燃气轮机技术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国产舰船用燃气轮机已经完成国产化批产阶段,有望在我国未来大型护卫舰、大型驱逐舰和新型两栖登陆舰等水面舰艇上广泛引用。在民用领域,由于我国"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需要,国内燃气轮机作为中大功率天然气管道增压中途中最广泛的驱动机,市场需求旺盛,随着国产替代进程的加速,高温合金需求有望迎来快速爆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印发《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油气管网规模达到16.9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10.4万公里;到2025年规模达到24万公里,其中天然气管道16.3万公里的发展目标,则未来5年复合增速达到9.4%。2015年底,全国天然气管网为6.4万公里,2018年底,干线管道总里程达7.6万公里,复合增速5.9%,慢于规划目标。2019年底,国家管网集团正式成立,从事油气干线管网及储气调峰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预期随着我国天然气用量的快速攀升,天然气管网建设速度将稳步提升。我们假设未来五年我国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速度每年提高1.4%,在2025年实现天然气管道16.3万公里的发展目标。从新疆轮南气田到上海市区,全长4000km,沿线约40个增压站。假设平均每100公里需要1个增压站,每个增压站平均装备1台燃气轮机,燃气轮机单体重量25吨,其中高温合金用量占比40%,成材率30%,则对应2025年高温合金需求达7333吨,复合增速达25.7%。重型燃气轮机市场的增量来源于天然气供应的增长,燃气发电项目增长带动高温合金需求。燃气发电具有能源转换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启停迅速、运行灵活等特点。2019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国家能源局关于将华能南通电厂燃气轮机发电项目等24个项目列入第一批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复函》,明确就22个燃气轮机型号和2个运维服务项目开展示范,示范项目聚焦长期制约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热部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预期随着各项技术的突破,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国产化率有望稳步提高。据东方电气集团募集说明书,近几年,我国市场每年将新增15个大型天然气发电项目,相当于新增30台燃气轮机。三菱重工M701F燃气轮机主体重415吨,假设大型燃气轮机单机重量400吨,其中高温合金用量占比20%,则重型燃气轮机对应年高温合金用量约2400吨。汽车用高温合金持续上涨车用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汽车涡轮增压器。涡轮增压技术是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放的重要手段。增压涡轮是增压器的核心部件,其耐受温度和使用寿命决定了整个增压器的工作温度和稳定性。随着增压器的转速提高、体积减小,其使用温度逐渐升高,目前排气温度已达1000℃以上,世界各国普遍将增压涡轮材料由耐热钢升级为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国内广泛应用K213、K418、K419、K4002等牌号合金。随着国内汽车产量的提升以及国内涡轮增压车型占比持续提升,高温合金消费量将持续上涨。汽车产量方面,2020年,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汽车产业产销量触底的过程。随着相关刺激政策的推出,行业消费情绪回暖,汽车产销量稳步提升。4月,在2019年相对低基数作用下,汽车单月产销量恢复正增长,并保持较快增速。1-11月,汽车累积产量2237.2万辆,同比小幅下降3%。从长期来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从千人拥有量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汽车千人拥有量为173,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20个主要国家千人汽车拥有量中排名第17位,数量远低于美国的837、澳大利亚的747、意大利的695等。涡轮增压车型渗透率方面,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随着近年市场规模的增长,中国乘用车涡轮增压器渗透率不断提高,2016年到达32%,预计2020年渗透率将达到48%。在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下,未来渗透率有望继续提升。我们假设未来五年我国汽车产量年增速为2%,涡轮增压器渗透率每年提升1%。据图南股份招股说明书,每万辆汽车涡轮增压器高温合金用量约为3.5吨,则对应2025年高温合金需求量达5182吨,复合增速达4.0%。核电建设稳步推进在核电装备制造业中,高温合金材料主要应用于承担核反应工作的核岛内。核电装备中主要使用高温合金的部件包括燃料机组、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蒸发器以及堆内构件、燃料棒定位格架、高温气体炉热交换器等。核电核准稳步推进,有望带动核电电源建设投资增长,进而拉动高温合金消费。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2016-2018年我国核电核准进入停滞状态,直到2019年7月山东荣成、福建漳州和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核准开工,标志着核电审批正式重启。2020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和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核电项目建设,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能源支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据图南股份招股说明书,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消耗500吨高温合金。2020年6月,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0)》提出,"十四五"及中长期,核电建设有望按照每年6-8台持续稳步推进,预计2020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5200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1900万千瓦以上;到2025年,在运核电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在建3000万千瓦。假设未来每年新增500万千瓦核电机组,则预计带来的年高温合金需求量为2500吨。高温合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高温合金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高温合金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高温合金项目申请报告高温合金项目建议书高温合金项目商业计划书高温合金项目资金申请报告高温合金项目节能评估报告高温合金行业市场研究报告高温合金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高温合金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高温合金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高温合金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八千万

银行保函创新与颠覆:未来的工程担保市场是谁的天下?工保网

银行保函,是银行应开函申请人的申请,向受益人开具的有担保性质的书面承诺文件。其以银行信用为基础,担保在申请人未履行基础交易合同项下的责任或义务时,银行将代其履行一定金额、一定时限范围内的某种支付或经济赔偿责任。银行承接保函业务,本质上是以促使申请人履行合同为目的的银行信用活动。围绕信用风险管理,银行保函被纳入授权和统一授信管理,具体表现为授信制度和审批制度。授信制度:以中国银行为例,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的申请条件均包括“在我行有授信额度或缴纳足额保证金或提供我行可接受的足额担保”一项。授信额度是银行依据客户的资信和经济状况向其授予的信用额度,适用于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内的各种授信业务,其中开立保函额度项下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期限可放宽到一年以上。审批制度:根据《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管理指导意见》,工程履约担保、工程支付担保、投标担保等工程担保皆属于非融资性担保业务范围。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非融资性保函业务审批权限根据总行授权书的相关规定执行:信贷管理部门审查后,提交贷审会审议,有权审批人审批。因此银行需在综合评估企业业绩、运营情况、财务情况等实力基础上按规定的权限经审批,同意后经办行方可出具保函。以授信制度和审批制度为基础的信用风险管理,构成了银行保函安全网的关键要素,却也造就了银行保函的市场竞争短板。1银行保函市场问题分析当前,银行保函普遍存在授信限制大、办理周期长、担保成效低等问题。授信限制大:银行以企业的资信为依据开具保函,因此会依据申请人本身资质实行授信制度。对于企业而言,一旦开立保函动用了授信额度,其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信用证开立等将受到限制。另外一旦保函金额超出授信额度,申请人在不追加保证金时便无法开出银行保函。而直接去银行存足额保证金开立保函的极端情况,实则与传统保证金做法无异。办理周期长:由于银行在掌握工程担保信息和技术知识中处于劣势情况,因此承接工程担保业务时银行在风险容忍度方面较低。为避免卷入工程合同纠纷损害其信誉,银行设置了较为严格的风控体系。整体而言保函业务提交资料多,审批流程长,至少需五个工作日。担保成效低:一来依据授信额度开函时,银行仅将工程担保视为普通的信贷业务,不计入其本身的表内业务往来,因此仅考虑申请人本身资质,不考虑工程项目风险高低。这一组织模式缺乏对工程本身的分析评价,不利于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更进一步加深银行信息劣势,愈难对工程风险进行准确评价。二来银行提供的担保额度约在工程造价的20%-30%,对于这种低保额保函银行仅仅起到低程度的赔偿作用,并不参与项目进程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更不能对工程本身的顺利实施起到监管作用。三来银行保函实践中,由于银行享有被保证人抗辩权,因此开立行往往有较多理由进行抗辩,合法地将保函拒付。整体而言,银行保函仅起到违约兜底功能,不能真正降低项目风险,有悖其促使申请人履行合同的信用担保目的。2银行保函创新:分离式保函在银行的保函业务实践中,分离式保函将保函申请人与被担保人分离,是指开函行应担保公司的要求,以出具保函的形式向受益人承诺,当申请人指定的被保证人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承诺的事项时,由银行向受益人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保函。分离式保函占用担保公司在银行的分离式授信,可以解决被担保人的银行授信不足问题。其往往发生在客户授信额度已被占用或客户资信不足以获得足够授信额度的情况下,实质上是借用授信额度、由有授信额度的申请人向银行申请为没有授信额度的被保证人开立保函的保函业务类型。分离式保函突破原有对被保证人授信的传统模式,无论申请资料还是保证金都由担保公司出具,对于申请企业而言财务更加优化。但基于银行为保证人、担保公司为第三方担保人的模式,担保公司和银行会分别向申请人收取一定费用作为对价,因此分离式保函保费较高。目前全国专业从事工程担保业务的公司已有数百家,但出于其经营区域限制,实务中普遍存在银行与保函申请人同处一地,却与被担保人分处两地的情况(如山西省内担保公司开的银行保函出具人落款是深圳某银行支行),加之银行保函申请资料的繁琐、周期的冗长,保函办理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更难保证。不难发现,分离式保函在突破授信限制的同时,却增加了申请人的开函费用及时效成本,其对于银行保函风控模式的完全保留,也难以解决担保成效不高的关键弊病。3银行保函颠覆:保险保函在工程保函市场上,保险保函正加速开疆拓土。得益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支持,以及全国多省的政策推进,由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保函业务,正逐渐成为市场新秀。当然,政策的密集、市场的热捧,还是离不开保险保函对于银行保函的颠覆性意义。信贷方面,保险保函不占用企业的银行授信额度,更无需企业缴纳保证金或提供额外担保、显著提高资金使用率,对于现金流管理而言还能加强信用、增加融资可得性。费用方面,在投标保函、履约保函、质量保函以及农民工工资支付保函中,担保费率基本呈现“保险保函<银行保函”局面。一方面,保险保函的直接开立特征免去了银行保函的转开和转递成本;另一方面,保险费率厘定遵循大数法则,更加符合信用风险经营要求。风控方面,保险公司虽最晚进入工程担保市场,但已在建设风险防控机制、培养保后风险跟踪和风险预警服务能力上略胜一筹。依托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机制,以及第三方风险管理机构(TIS)的技术检查服务,工程建设各个环节的责任风险能够更加有效地得到防范和化解。加之再保险优势,保险保函还可以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服务方面,除了在承保阶段大大节约投保人时间成本外,在索赔阶段保险保函也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仅能够结合再保险提供更高额度的担保赔偿,而且还会为被担保人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等帮助以推动合同继续履行。整体而言,保险保函由专业风险经营机构开立,其在承保上兼具服务和市场优势,在理赔上也最能体现工程担保制度的“促进合同履行,得到建筑实体”初衷。《2019-2023年中国工程担保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银行保函仍是仅次于现金保证金的第二大工程担保形式,保险保函也已是发展最快的工程担保形式,其市场份额正迅速扩大。我们期待保险保函的迅速发展,能够带领我国工程保函市场迈上新台阶。

所假而行

中银研究:双循环格局下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来源: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丨中银研究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全球银行业资产规模逆势扩张,存贷款增速差距持续扩大,利润大幅收缩、净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有所恶化,资本水平整体充裕。中国银行业经营态势平稳,资负规模稳步扩张,盈利逐步修复,资产质量相对稳定。预计2021年银行业发展将呈现逆周期监管回归常态、资产增速放缓、盈利U型反转、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加大、对公信贷模式优化等10大发展趋势。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本报告将围绕“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银行业发展”主题,重点研究中国银行业生态场景建设及加入赤道原则两个专题。一、全球银行业发展总体回顾(一)2020年全球银行业发展环境及经营业绩回顾2020年,全球银行业经历了疫情下经济深度衰退、金融市场大幅波动、低利率货币环境等考验。为推动经济复苏,主要经济体采取适当放松银行监管要求、加强贷款补贴等纾困政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长期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全球银行业呈现出相对稳健的经营态势,为支持经济复苏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全球银行业经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资产规模保持逆势扩张态势。在各国逆周期调控政策不断加码的背景下,银行业资产扩张速度相对较快。预计2020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合计将达到56万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7%。其中,美国银行业资产为2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欧元区银行业资产为27.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0.6%;日本银行业资产将达到7.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新兴经济体银行业资产扩张速度更快。俄罗斯银行业资产将达到1.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8%;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增速分别为8.6%、7.2%和5.9%;南非银行业增速为10%,资产接近0.5万亿美元(图1)。不同经济体信贷扩张分化明显。2020年末,美国银行业贷款余额预计将扩大至11.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速较2019年末提高3.4个百分点。俄罗斯、泰国、南非银行业贷款规模将分别增长10.1%、7.4%和8.0%,增速较2019年分别提高5.4、4.0和3.8个百分点。信贷的逆周期投放主要得益于各国政府出台的宽松货币政策以及配套的贷款担保、补贴等纾困政策。部分国家和地区信贷扩张速度放缓。2020年末,预计欧元区银行业贷款增速为1.83%,较2019年下降2.6个百分点;日本、澳大利亚银行业贷款余额将分别增长1.8%和0.6%,分别较2019年下降2.4和2.8个百分点。马来西亚和印尼银行业贷款余额将分别增长3.9%和2.0%,分别较2019年下降0.2和3.9个百分点(图2)。避险情绪使存贷款增速差距持续扩大。疫情冲击下,经济主体预防性动机显著增强,对低风险存款(受存款保险覆盖)的需求显著提升;银行考虑到实体经济的风险,并未将新增存款完全转化为贷款,而是以风险更低的国债甚至存放央行形式持有。2020年末,预计美国银行业存款余额将扩大至16.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5%,存贷款增速剪刀差将达到9.5个百分点。2020年三季度末,欧元区银行业存贷款增速剪刀差将达9个百分点。2020财年末,日本银行业的存款和贷款增速的剪刀差也将达3.6个百分点。盈利大幅下滑,净息差收窄。2020年第三、四季度,部分国家经济复苏态势明显,全球银行业信贷减值准备大幅上升趋势有所放缓,盈利逐步呈现改善趋势。但与2019年相比,2020年银行业盈利仍大幅下滑。其中,美国、欧元区银行业净利润将分别同比下降68.9%和59.4%;ROA将分别下降0.37和0.30个百分点。澳大利亚银行业净利润为209亿美元,同比下降11.2%;日本银行业净利润同比下降19.7%。俄罗斯、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南非等经济体银行业净利润将分别同比下降26.4%、14.4%、20.4%、28.8%和16.8%(图3)。全球低利率、负利率环境下,银行业息差明显收窄,是拖累盈利表现的原因之一。预计2020年美国、欧元区、日本和澳大利亚银行业净息差将分别同比下降43、13、5和10个基点;南非、泰国、印尼等经济体银行业的净息差将分别同比下降20、3和45个基点。资产质量有所恶化,潜在信用风险尚未大规模显现。2020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均有所攀升,不良贷款率相应提高,但整体上升幅度较小。预计2020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将分别同比增长9.87%、1.45%、9.73%和24.67%;不良贷款率将分别提升3、10、21和3个基点。泰国和印尼等东盟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将分别同比增长5.36%和28.85%,不良贷款率将分别提升6和60基点;俄罗斯、南非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将分别同比增长36.8%和20%,不良贷款率将分别提升131和91个基点。不良贷款未大规模激增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各国政府采取大规模担保和贴息等纾困政策对缓解不良贷款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疫情下新增信贷投放力度较大,对不良贷款率上升起到缓释作用。2021年,全球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态势尚不明朗,信用风险仍存在较大释放压力,相关风险值得警惕。资本充足率变化平稳,风险抵补能力较为充足。危机以来各国普遍加强了资本监管力度,全球银行业总体资本水平仍相对充足,风险抵补能力较强。预计2020年末,美国、欧元区、日本和澳大利亚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分别达到14.73%、19.35%、17.8%和16.15%,分别较上年末提升3、115、51和45个基点。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经济体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分别达到20.28%、23.4%和18.42%,同比提升65、0和9个基点;俄罗斯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将达到10%-11%左右,较2019年至少提升70个基点。疫情以来,美国、英国、欧盟相继推出暂缓或停止银行派息和股票回购等措施,为银行夯实资本来源提供重要支撑。(二)2020年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及经营业绩回顾1. 2020年三季度中国银行业回顾在国内经济“V”字复苏的疫情后期,商业银行三季度经营情况跑赢预期,整体经营情况出现以下特征:一是资产负债规模平稳扩张,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分别为11.7%和11.8%,较二季度增幅扩大,负债端增速略超过资产端;二是资产质量维持稳定,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增幅较二季度显著收窄,不良贷款率为1.96%,较上季末提高0.02个百分点,资产质量稳定可控;三是净利润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5万亿元,同比下降8.3%,降幅较上半年收缩1.1个百分点,三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上涨14.2%,三季度净息差为2.09%,与二季度持平,商业银行业绩回暖趋势明显;四是风险抵补能力充足,三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79.9%,较上季末下降2.52个百分点,同比降幅较二季度末有所收窄,资本充足率为14.41%,较上季末上升0.2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能力有所提高。2. 2020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发展环境变化以及影响中国在落实“六稳”“六保”政策的基础上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2020年四季度,中国银行业经营状况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快速修复,夯实银行稳健发展基础。预估四季度中国经济延续“V”型反弹,当季GDP同比增速约为5.5%,比三季度同比增幅扩大,累计GDP同比增速持续向好,预计全年GDP增速为2.1%左右,经济快速修复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居民消费信心边际修复,双循环下消费金融业务迎来新的增长机遇,以“云闪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工具助力银行为信用卡消费提供更多场景,信用卡加速数字化转型;服务消费加速改善,预估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左右,延续稳中向好态势,餐饮收入同比增速高于三季度,生产持续恢复,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带动银行业对公贷款、普惠金融业务增长;传统基建补短板,新基建项目为银行带来项目投融资、债券承销需求,银行加快对“新基建”领域重点客户和重点项目的贷款投放。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银行业务需求稳步扩张。预计全年M2增速10.4%,货币政策的刺激力度有所收缩,调控的重心更加强调结构性。M2是银行规模扩张的基础,在M2增速减缓的趋势下,银行业的规模扩张受到限制。随着中国政策利率曲线稳步下移,叠加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政策显效,商业银行净息差面临挑战,四季度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同比下降约0.1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量增质优,预估四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5%左右,中长期贷款余额占总贷款的比例超过70%,贷款结构进一步优化。行业竞争加剧,银行间分化明显。国有大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普惠金融领域持续发力,加强科技赋能,增加对新基建等领域支持力度;股份制银行在以信用卡为主的零售业务上发力,加强场景建设,拓展消费金融业务;城商行、农商行等地方性银行依托区域优势,在产品开发、营销拓客、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定制化、精细化管理,揽储需求更为迫切。银行间资产规模增速分化明显,三季度末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资产同比分别增加10.6%、12.6%、11.7%、10.6%,尤其农商行资产规模突破两位数增长,增速追赶大型银行,预计四季度也将延续该态势。存款竞争压力大,三季度末36家上市银行中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分别为80.7%、63.9%、64.4%和76.6%,大型银行和农商行存款占比较二季度末分别提高0.3和0.1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款占比下降1.17个百分点,城商行占比下降0.49个百分点,中小银行存款竞争力不占优势,四季度存款占负债比例或进一步下降。金融政策聚焦防风险和严治理。9月30日,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关于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的通知》,对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资本要求。2020年10月16日,央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改建议稿)》,新设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资本与风险管理等章节,对银行业经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从三季度和四季度金融监管政策频繁出台来看,疫情后监管政策更加聚焦防风险、严治理,旨在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抵御能力,完善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机制。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金融业的开放节奏明显加快,金融业在开放中高质量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外资金融机构在高附加值业务、人才机制、国际化布局上给内资机构带来竞争压力,倒逼内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步伐。3. 2020年全年中国银行业经营情况估计在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行业竞争和监管环境的影响下,预计2020年,中国银行业整体经营情况具有以下特征:规模增速稳中略降。预计2020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速保持在11%左右,略低于三季度末增速。净利润降幅继续收窄。预计2020年全年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下降7%左右,降幅较前三季度有所收窄。资产质量稳中向好。不良资产风险释放具有滞后性,预计2020年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会维持增加趋势,增幅略小于三季度。同时,为应对后期可能出现的风险集中暴露的情况,各银行会加大核销力度,不良贷款率整体或呈现稳中有升态势,保持在2%左右。此外,由于前期拨备计提充足,商业银行拨备计提力度将有所下降,预计2020年四季度末拨备覆盖率稳中有降。资本补充能力提高。商业银行净利润下滑,导致内源补充资本能力有所不足。在监管部门鼓励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的环境下,商业银行更加注重公司治理、完善资本补充长效机制,预计2020年四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继续回升,或上升到年初水平,维持在14.5%左右。银行股估值分化加剧。预计2020年四季度末,36家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将保持在0.8倍左右,部分上市银行得益于经营业绩优异,估值将继续上升,银行之间的估值分化将继续加剧。二、2021年全球银行业发展十大趋势展望(一)逆周期监管回归常态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全球普遍加码逆周期调控政策,阶段性放松对银行体系监管要求。巴塞尔委员会将巴塞尔Ⅲ(最终版)达标时间推迟1年。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以及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阶段性调低资本、流动性监管要求,并针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企业和个人采取了纾困政策。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疫情对全球银行业带来的负面冲击将逐步弱化,逆周期监管政策实施将逐步恢复常态,因疫情阶段性放松的监管政策将可能逐步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水平。资本充足率要求,特别是逆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可能因逆周期信贷投放力度的加大而提高。美国、欧元区及英国很有可能取消对银行分红派息的保护,恢复银行分红和回购股票的操作。部分国家将相继推进受新冠疫情影响而推迟的监管政策,如巴塞尔Ⅲ(最终版)相关政策、基准利率改革等。此外,疫情加剧了各国保护主义倾向,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可能进一步提升,如反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方面。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受新冠疫情的冲击相对较小,监管机构采取的逆周期政策整体温和,主要体现在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的纾困、阶段性放松部分中小银行拨备监管标准、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等方面,并没有明显下调资本、流动性等核心监管指标要求。更重要的是,中国根据宏观经济、行业结构以及机构行为发生的新变化,积极推动《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订,强化银行业基础法律法规建设。强化银行公司治理要求,夯实银行客户权益保护,出台了逆周期资本缓冲和总损失吸收能力等监管要求,稳妥应对包商银行等风险事件,对治理银行业乱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产生了积极作用。2021年,随着经济逐步企稳,中国会继续借鉴国际经验,推进银行业监管制度建设,补齐监管短板,促进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业监管政策完善的重点领域可能包括:针对银行业市场集中度下降、业务模式不断调整变化的客观情况,逐步调整和完善银行业务范围,适度提高银行准入标准。加强银行公司治理建设,特别是针对中小银行暴露出的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股东资质不佳、内部人控制和违规关联交易等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大治理力度。针对互联网金融、影子银行业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机构和业务模式,根据风险实质,夯实功能和行为监管,特别是对银行加密资产、线上存款、助贷和联合贷款跨区经营,以及具有科技背景金融控股公司,加强制度建设。针对大型银行,鼓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合格TLAC债券,推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并配套落实附加资本、压力测试、数据治理以及恢复与处置计划等监管要求;针对中小银行,积极落实差异化监管措施,增强存款保险机制的风险处置功能,完善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继续强化和落实客户权益保护,细化不同类型客户权益的保护细则,顺应国际监管规则变化,加强客户数据和信息安全维护。(二)银行业规模增速放缓2020年全球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逆势扩张,与货币政策的宽松密切相关。预计2021年全球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增速依然可观,但随着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减弱以及逆周期政策力度的下降,银行规模增速较2020年会有所减缓。其中,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将接近9%,欧元区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将低于5%,日本银行业增速将为3%-4%。2021年,随着货币政策回归常态,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扩张预计将呈现以下特征:规模增速在10%-11%。随着中国经济企稳,逆周期调控力度逐渐恢复常态,预计2021年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同比增速为10%-11%,增幅较2020年有所放缓。中长期贷款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在“十四五”规划指引下,中国银行业将加大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为基建投资、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模式提供资金支持。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深入践行,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持续增加。上述因素都会推动中长期贷款的增加。预计2021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将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其在贷款中的占比预计将高于70%。存款结构趋于调整。2021年,受监管政策趋严影响,银行结构性存款增速将趋缓,同业存单增速将随着市场利率和信用环境变化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受存款保险覆盖的低风险存款吸引力将逐步提高。(三)经营业绩“U”型反弹2020年,受净息差收窄和拨备计提大幅增加因素影响,全球银行业净利润降幅较大。预计2021年全球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有望由负转正,走出“U”型底部。其中,美国银行业和日本银行业有望由负转正,欧元区银行业的降幅有望收窄。从中国银行业来看,预计2021年净利润将触底反弹,同比增速有望由负转正,实现2%-3%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几点支撑因素。一是让利力度有望下降。随着实体经济逐渐回暖,银行业对实体经济的让利支持将回归常态。2021年让利规模将小于2020年的1.5万亿元。长期大幅度让利,不利于银行资本金积累和风险抵御能力提升;同时,通过让利形式提供的低成本资金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市场“无形之手”的运作机制,使部分金融机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二是营业收入稳定增加。2021年,市场利率和贷款利率下行的空间整体不大,有助于银行夯实息差、巩固利息收入。随着消费的复苏,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银行卡、支付结算等手续费收入有望实现增长;低利率环境下,市场主体的发债需求依然旺盛,为债券承销带来增长机遇。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均有望实现稳步增长,预计2021年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6%-7%。三是营运成本趋降。2021年,在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银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的使用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渠道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四是拨备计提对利润侵蚀程度下降。2020年以来,银行业加大了减值准备计提力度,为后期不良资产消化留足“弹药”。2021年,中国银行业减值准备的计提力度和节奏有望回归常态,对净利润侵蚀效应将有所降低。(四)金融风险防控压力继续加大2020年,在疫情蔓延影响下,全球经济大幅衰退,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金融市场波动加剧,银行业金融风险防控形势日趋严峻。2021年,全球银行业金融风险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由于信用风险释放具有滞后效应,主要经济体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主权债、信用债、大宗商品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呈上升趋势,将造成银行自营和管理资产的浮亏;部分货币可能出现流动性阶段性紧张的现象,跨境资本流动日趋频繁,银行面临的货币和期限错配风险加大。从中长期看,银行各类风险的提高将最终转化为对利润、减值准备和资本金的侵蚀,对银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负面影响。2021年,全球银行业的盈利水平仍将保持在低位,部分银行将面临较大的资本金压力,新兴市场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大。2020年,面对严峻的内外部形势,中国银行业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2021年,中国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产质量压力将逐步释放。信用风险释放一般滞后于实体经济,2020年以来,银行展期、无还本续贷的贷款占比明显上升,部分风险尚未充分反映在五级分类指标中。2021年,前期积累的风险将不断释放,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的概率较大,预计在年底将达到2.0-2.2%。其中,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质量防控压力较大,不良率很有可能会达到近年来的高点。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与实体经济存在紧密联系,经济增速表现不佳的地区资产质量防控压力较大。部分银行的非信贷类投资也将面临较大风险,这些资产多通过嵌套配置在涉及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项目,易产生传染性风险。二是金融资产价格波动造成的浮亏。2020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国内信用债接连发生违约,相关资产价格出现极端波动。这些事件对银行理财和资管产品损益产生较大影响,造成产品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较大幅度的偏离、甚至出现本金不能完全兑付的情况。2021年,不排除类似事件继续发酵,银行资管产品的风险管理难度持续加大。三是部分金融同业风险值得关注。2020年,蒙商银行正式成立,包商银行的风险处置工作顺利完成。包商银行发行的65亿元二级资本工具发生全额减记,这是中国第一只全额减记的二级资本工具;部分银行在二级资本工具剩余期限小于5年时,由于续发的市场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被迫采取不赎回策略,体现出市场对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担忧。当前,中国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较高,不排除个别银行会重现类似包商银行的风险事件。与这些银行信用相关的同业拆借、同业存款、资本工具的风险值得关注。2020年以来,商业银行资本压力凸显(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拨备覆盖率和流动性覆盖率逐季下降,部分银行的损失吸收能力亟待增强,2021年银行业将面临一定的资本、拨备和流动性补充压力。(五)对公信贷业务模式持续优化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公司业务呈现规模扩张特征。预计2021年,对公业务仍将受到疫情控制、经济恢复、政府支持性政策的多方影响,在规模、行业结构、收入结构、投放效率等方面呈现以下变化趋势。第一,公司信贷规模增速放缓。疫情发生后,在政府纾困政策的支持下,美国、中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区域银行业公司业务规模逆势上扬。面对净利息收入下降压力及恶化的资产质量,下半年银行业普遍放缓公司贷款增长速度,主动处理了大量不良资产以减少季度拨备计提,提升盈利能力。澳大利亚银行业收紧商业信贷标准,要求一线员工在评估新增商业信贷时更加审慎。美国四大行三季度继续压缩公司贷款,对旅游、零售和商业地产等特定行业信贷审批持更谨慎态度,并通过压降被降级的贷款项目来降低贷款损失拨备。预期2021年全球银行业公司业务发展与经济的复苏轨迹密切相关。若疫情可以较快得到控制,公司业务随之改善;反之,公司业务的规模、资产质量以及资产回报率都可能继续下滑。从中国五大行来看,2020年上半年,公司信贷占整体信贷比重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图4)。预期2021年信贷向个人倾斜趋势或将延续。第二,公司信贷行业结构发生变化。疫情对各国信贷业务投向产生影响。欧洲、美国大型银行通过调整授信、风控模型,适应疫情下企业的现金流特征,更准确地估计企业偿还能力,指引新增贷款投向疫情下风险仍然较小的企业。美国银行业公司业务主要偏向电信、医疗、互联网基础设施等领域,零售分销商、日用百货等核心消费需求行业也将是重要领域。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预计2021年中国银行业公司业务将为基建投资、制造业产业链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模式提供支持,加大相关领域信贷投放力度。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践行,针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持续增加,中长期贷款规模占比有望提升。第三,授信流程持续优化。随着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增加,公司业务竞争加剧,客户对信贷投放效率要求提高,实时流动性融资需求增加,融资与经营现金流的匹配度要求提升。银行业授信方式需打破担保等传统思路,探索基于企业经营特征的信贷审批模式。如,针对小微企业,依赖开放度更高的客户数据进行信贷审批的智能决策,探索纯信用贷款;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探索知识产权质押等新型审批模式;针对轻资产、现金流有保障的服务业企业,探索依据经营性产权进行授信等。线上审批、线下复核的方式也将极大提升审批效率,满足客户流动性融资需求。第四,探索非息收入来源。疫情发生前,息差收入是银行对公业务主要收入来源,占全球银行业对公业务收入中的70%以上。预期2021年,各国央行低利率、负利率货币政策仍将持续,倒逼银行探索非息收入来源。通过控制费率折扣、拓展新型交易费来源(如渠道收入、API接口使用费、咨询费、运营服务费)等,银行将积极探索非息收入来源,以应对息差缩窄面临的营收压力。国际大型银行持续探索向同业输出银行支付、结算能力,为中小型银行提供系统及管理能力,增加稳定现金流来源。预期2021年,非息收入占营收比重有望提升3个百分点。(六)消费金融发展明显回暖2021年,发达国家银行业消费金融发展有所回暖,但仍要主动应对可能的风险挑战。在美国,虽然失业率、居民消费、居民收入等经济指标均将有所好转并且银行普遍收紧审批标准,但如果疫情不能及时控制,信用卡贷款、居民住房贷款等资产的质量都存在迅速恶化的风险;同时,随着银行业的数字化加速发展,支付转账、存储支票、偿付账单等业务操作发生的渠道正在越来越多地往线上转移。在欧洲,疫情仍将对经济发展带来显著冲击,商业活动收缩,人均薪资增长疲惫,消费金融将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存量业务的潜在风险持续加大;同时,移动运营商、软件供应商、支付服务商和结算服务商等移动支付相关产业将加大开发力度,加快新型支付手段在消费金融市场的运用。在日本,消费金融需求有望逐步恢复,但疫情带来的线上化和数字化转变将成为常态,逐步改变目前通过人海战术和投放巨量媒体广告营销的运营方式。2021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更为迅速。比如,东南亚地区得益于相对较高的移动互联网覆盖率以及较长的上网时间,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银行将加快落实构建金融服务场景的策略,寻找大型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等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俄罗斯,消费金融将成为竞争最为激烈的业务领域之一。从中国看,近几年来消费金融发展迅速,截止2019年末金融机构个人消费性贷款(包括购房贷款)余额为4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不含购房贷款的短期消费贷款增长明显。截止2019年末,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为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5年末的4.1万亿元增长超1.4倍。2020年,受疫情冲击,居民消费下降明显,消费贷款增速出现暂时性下降,2020年9月末金融机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同比下降10.9%,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速下降13.7%。从全年来看,中国金融机构个人短期消费贷款将同比下降10.5%左右,个人消费贷款同比增速达到14%左右。2021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将进一步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预计2021年个人短期消费信贷余额将同比增长约15%,个人消费性贷款(包括购房贷款)同比增长近20%。消费金融发展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场景金融将进入深入挖潜的新发展阶段。增长模式走向“线上线下”双轮驱动,线上、线下场景加快融合,搭建贯穿线上线下全渠道的立体式生态圈和金融服务体系,全方位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加速探索垂直化发展模式,延伸到从生产制造、物流运输、批发零售到终端消费的整条产业链,推动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第二,“非接触化”金融服务发展加快。获客方式向多元化演变,引入线上直播等新模式,深化互联网平台、智能家居等嵌入式营销;产品和服务向“数字化”转型,加快远程面谈、“无人银行”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强化贷后管理的“非接触化”能力,催收“机器人”、区块链技术加快应用。第三,客户群体进一步丰富,用户下沉和普惠特征将更加明显。2021年,在消费以及消费金融需求明显回暖的背景下,相关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拓展客户群体: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服务接近饱和,消费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向年轻人以及中低收入群体延伸;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为广阔的县域将成为消费金融拓展空间的重要领域,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的关键战场。第四,息差面临挑战,影响消费金融业务的盈利能力。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将发展消费金融作为重点战略方向,市场竞争持续强化,推动新增客户获客成本显著增加;消费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和贷后管理成本也在不同程度上升。2020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修订新规,明确以4倍LPR为标准确定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这意味着以往采用高利率覆盖高成本的模式难以为继,消费金融业务的利差空间被压缩,利润将有所减少。第五,资产质量问题有所显现,下沉客户风险问题亟待破解。消费金融业务注重发展年轻白领、新婚家庭、蓝领工作者和农民等中低端的长尾客群,对银行相关业务形成良好的补充。一般而言,下沉客户群体征信数据缺乏,还款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社会对小额失信的惩戒力度不够,相关消费金融业务风险管理难度较大。此外,消费金融领域的欺诈行为较为集中。(七)跨境经营聚集亚太市场2020年以来,疫情蔓延、产业链断裂、金融市场动荡等多方面因素给银行跨境经营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与挑战。展望2021年,跨国大型银行的区域布局将更侧重亚太市场,跨境金融业态也将发生新变化。一是跨国大型银行在欧美地区的业务将持续收缩。受疫情持续蔓延下经济复苏态势不明朗、市场活动减弱等因素影响,主要跨国大型银行在欧美地区创收持续疲软。2020年前三季度,汇丰在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税前利润合计亏损29.5亿美元,其中欧洲地区亏损额较2019年同期扩大2倍多,北美地区盈利较上年同期下降98%;花旗在北美地区的税前利润为19.38亿美元,同比下降60%;桑坦德银行在欧洲地区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42%;渣打在欧美地区税前利润达到3.93亿美元,同比增长4倍多,但整体规模较小,且盈利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季度,第三季度单季税前利润同比下降40%。近年来部分跨国大型银行因欧美地区低利率、市场增长缓慢等因素已经开始撤出或裁减相关业务和市场。展望2021年,美国大选和英国脱欧后的谈判进程成为跨国大型银行在欧美地区布局的主要不确定因素,低利率环境持续挤压银行盈利空间,跨国大型银行在欧美地区的海外布局或将持续收缩或调整。二是跨国大型银行对亚太地区的布局和投资将迎来新增长。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将持续领跑全球经济,成为跨国大型银行重点关注和加快布局的市场。2020年主要跨国大型银行在亚太地区的盈利同比将有所下降,但与其他地区相比降幅较小,且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季度,第三、四季度明显好转。2020年前三季度花旗在亚洲地区的税前利润为33.97亿美元,同比下降13%,降幅明显低于集团平均水平(41%),按盈利规模来看已经超越北美地区成为花旗创收最大的地区;渣打在大中华及北亚、东盟及南亚地区的税前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2%和30%,合计降幅为18%,低于集团平均水平(19%);汇丰在亚洲地区税前利润同比下降27%,相比其他大型银行降幅较高,但依然低于汇丰在北美(98%)、欧洲(亏损额扩大2.15倍)、中东及北非(116%)的税前利润同比降幅。过去数十年来,亚太地区各国相继放宽双边贸易投资、金融业管制等,大幅吸引了跨国企业和外资银行的投资和设点布局。整体来看,亚太地区各国发展差异性和多样性较强,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有很大的空间。2020年11月15日,中国、日本、韩国、澳洲、新西兰及东盟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和生存要素流动,将撬动更大更丰富多元的跨境金融需求。三是跨国大型银行在中东、非洲及拉美等地区的经营不确定性较大。一直以来,主要跨国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和竞争优势,在除亚太以外的新兴市场都有所侧重,如桑坦德银行一直将拉美市场作为其重点拓展的市场,渣打在中东及非洲市场占有重要份额,花旗利用欧洲金融中心的布局和业务优势大力拓展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机构及个人业务。2020年前三季度,桑坦德在拉美地区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9%,其他主要银行在上述地区的盈利情况有所下滑。其中,花旗在拉美地区的税前利润为5.74亿美元,同比下降74%,在欧洲、中东及非洲(EMEA)地区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24%;渣打在中东及非洲地区的税前利润同比下降83%,是各地区中降幅最大的;汇丰在中东及北非地区的税前利润亏损3.26亿美元,上年同期盈利20.41亿美元。中东、非洲及拉美地区因经济复苏态势不确定性较大、疫情防控不明朗等因素,给银行在当地市场拓展业务带来较大挑战。对于在当地市场份额较小的跨国银行而言,可能会收缩或撤退部分业务;对于部分已深耕多年的跨国大型银行而言,如桑坦德在拉美、渣打在中东及非洲等,或将维持现有业务布局,对业务长期发展保持审慎观望态度。四是外部环境变化催生合规管理新思路。为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银行海外经营的合规管理将发生新的调整和改变。首先,合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后疫情时代合规监管依然不放松,甚至有趋严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1至7月,全球金融机构因反洗钱、违反KYC原则等合规监管的处罚金额高达56亿美元。疫情后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使得跨境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加大,各国对金融安全问题更加关注,合规监管态势有望趋严,银行整体合规管理的技术、人员和资金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其次,当前中美关系不确定性依然较大,英国脱欧后的贸易谈判进程尚不明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不断变化使得银行将加快更新内部合规制度,提升跨境金融合规管理的动态性和前瞻性。最后,疫情下各国监管碎片化或将加剧,不同市场的合规要求将出现明显的差异性,银行或将进一步细化区域中心合规官的设置,实现不同区域、不同市场的合规管理差异化调整。五是产业链重构助力业务新突破。疫情加剧逆全球化态势,全球产业链面临重塑。各国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进程开始加快,分工格局向区域化和本土化演变,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主导权竞争将日益白热化。中欧合作深化、“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及RCEP协议等将助推银行跨境金融服务的客户结构更趋于区域化、周边化。就中国银行业而言,在双循环新格局构建过程中,跨境金融服务对象将由“走出去”客户的主导结构向“走出去”“引进来”并重的双向结构转变。同时,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是社会创新的主体,目前不少跨国大型银行表示将关注有较好成长前景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利用全球网络优势提供丰富的跨境金融需求。六是科技发展重塑跨境金融新业态。金融科技将给跨境金融业务带来颠覆性变化。在跨境贸易融资领域,区块链、光学和智能识别等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跟单信用证、国际保函方面,跨机构的数据共享和数据整合平台搭建将有效缓解重复贸易融资和贸易融资欺诈问题,满足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相应的融资需求。数字货币的探索与发展将重塑跨境支付生态体系,银行相应的跨境支付、跨境结算清算体系或将实现新突破。数字化平台建设和数字银行发展加快跨境零售业务的发展历程,线上金融服务的广泛应用、信贷审批流程和风险防控流程的线上化等提高银行拓展海外零售业务的便利性,跨境个人金融服务或将迎来新突破。(八)普惠金融加快数字化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冲击,也使得增强金融普惠性和包容性更加迫切和重要。疫情下普惠金融加快发展。一是财政支持力度加大。2020年3月美国总统正式签署《新冠病毒援助、救济与经济安全法案》(简称“关爱法案”),通过薪酬保护计划、无追索权贷款、税收减免和退税政策等,帮助疫情受到严重打击的个人和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6月底,全球普惠金融伙伴关系组织(GPFI)确定了针对中小企业、青年和妇女的普惠金融高级别政策指南,为各国政府、国际社会提供参考。二是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供给。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达到13.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有贷款的户数为2363.3万户,较年初增加了251.4万户。三是灵活调整还款安排。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将实施抵押贷款减免措施,允许所有抵押贷款借款人可以延迟至少90天的还款时间,最多可延迟一年。2020年6-7月,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贷款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方式,对50.6万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1.44万亿元到期贷款本金实现延期,其中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延期4126亿元。展望2021年,疫情加速线上金融服务、数字化金融平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将迎来新突破。一是线上金融服务模式将不断拓展,加快对线下服务的补充和替代。互联网的广泛存在特性决定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的零边际成本效应,使得金融服务触角向任何一个微观个体延伸都成为可能,为偏远地区的网点覆盖和金融服务拓展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疫情封锁和社交距离限制驱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使用在线支付、在线消费、在线借贷等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非接触”服务渠道,加快了线上对线下服务的替代。截至2020年11月16日,中国共有2938家银行网点关闭,同期新设或转设网点2198家,网点净减少量为740家。手机银行、人脸识别、身份验证等广泛应用使得普惠金融可以凭借互联网形成较好的地理渗透性,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将加快搭建,形成对现有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二是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将广泛应用,提升服务效率。普惠金融需求存在“短、小、频、急、散”等特点,信贷风险相对较高,信贷支持往往存在边际成本高但收益低的问题。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创新性应用,能让金融机构通过多个角度分析用户资质和风险状况,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既增强风险识别的精准性,又可大幅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各类金融机构通过视频面签、线上信用审核、智能风控等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快速、可靠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疫情催化金融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探索,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从前更多由线下渠道完成的业务流程“被迫”上线。展望2021年,信贷全流程线上化和数字化将成为新趋势,助力普惠金融效率大幅提升。三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优化,夯实普惠金融服务基础。进一步发挥好数字化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尚须加强相应的数字基础建设。一方面,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加速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推广,但是目前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互联网和智能设备普及度还存在一定差距,“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部分群体处于金融服务提供商的“雷达”之外。数字化服务手段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老年人、农民、贫困人群等群体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对他们而言可能造成新的金融排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助力提升数字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另一方面,各类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在享受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和优惠的同时,对数据泄露、虚假宣传、欺诈等风险的担忧也开始提升。各类金融机构在系统安全、模型安全、资金安全和数据安全等将进一步优化升级,助力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普惠金融业态。(九)“科技信贷”或将步入稳健、可持续发展阶段近年来,全球信贷市场发生潜在变革,尽管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主要的信贷投放者,科技企业涉足信贷领域的步伐加快:一方面,以“P2P”等为代表的小型金融科技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平台进行信贷投放;另一方面,各国大型科技巨头通过自行发放或与金融机构合作等模式进行信贷投放。2021年,随着全球监管对“科技信贷”的监管与研究,“科技信贷”规模或将告别爆发式增长,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科技信贷步入稳健、可持续发展阶段。第一,全球监管探索调整对“科技信贷”的监管框架。全球监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是否调整“科技信贷”监管规则进行评估:一是“科技信贷”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影响,是否会威胁到金融体系稳定性及市场公平;二是“科技信贷”对于金融发展、金融普惠及效率等是否具备改善作用;三是现有金融监管框架对于“科技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否存在有效的识别、监督及应对机制,以及是否存在监管套利空间等。当前,全球金融监管正在逐渐建立对“科技信贷”的监管框架,包括这些平台应当如何运营、应采取何种行动规避相关风险,以及如何加强信息披露及投资者教育等。第二,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或将告别爆发式增长。科技巨头的信贷服务通过对借贷者非金融类交易数据、金融数据等对其用户进行授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但也面临着价格歧视、非良性竞争及隐私侵犯等问题。据估计,全球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总量从2013年末的106亿美元增至2019年末的572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94%(图5)。其中,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及部分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增速较高。自2014年起,中国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爆发式增长。截至2019年末,企业信贷规模已达5159亿美元,占中国信贷总规模的2%,占全球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比重达90%,是第二名日本(257亿美元)的20倍,是第三名韩国(124亿美元)的42倍。随着《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出台,大型科技企业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联合贷款出资比例要求等,将探索更为稳健的信贷投放方式与节奏。预计2021年,中国大型科技企业信贷投放的调整将影响全球科技信贷规模增速。第三,与金融机构合作或将成为科技企业参与信贷业务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对P2P平台的清退步入尾声,小型金融科技企业将不再直接从事信贷投放等金融业务。大型科技企业对信贷业务的探索将更加依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合作共赢”有望成为未来科技企业参与金融业务的主题。作为全球大型科技企业信贷规模排名第二的日本,大型社交媒体企业LINE通过与瑞穗银行合作发行消费信贷产品;电信企业NTT通过与银行、客户签订协议,为银行提供信贷评估服务;第二大电信服务商KDDI通过与三菱东京日联银行合作,合资创立了智能手机银行Au Jibun银行。在美国,苹果企业与高盛银行联合发行苹果信用卡,谷歌与花旗银行等银行联合发布活期存款账户,亚马逊与高盛合作开发消费信贷等服务。预计2021年,大型科技企业与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将为双方营造“合作共赢”局面。(十)绿色金融成为主流模式2021年,发达国家银行业将更加关注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问题。鉴于ESG问题对银行和金融体系构成的巨大风险,更多的银行将其考虑因素纳入风险管理、产品设计和长期战略中。在美国,随着拜登在大选中胜出,环境保护以及对抗气候变化将会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2021年美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将开始加速发展;在英国,政府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战略,增加可持续项目和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到2021年将在清洁增长创新领域投入25亿英镑,并承诺到2025年达到每年220亿英镑;在日本,首相菅义伟发表首次施政演说时表示将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日本银行业绿色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2021年,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发展将更加迅速,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东南亚地区,将逐步搭建或引入绿色金融框架,形成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可持续投资市场参与者数量增长迅速,绿色债券、责任投资和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将有亮眼表现。在俄罗斯,大型银行加快绿色金融发展,为了顺应绿色金融的国际发展趋势,将有更多的银行按照《俄罗斯绿色金融指引》的有关内容建设本国的绿色金融系统,向开发绿色项目的本国企业提供相应的优惠贷款,为绿色企业注入发展动力。近几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迅速发展。截至2019年末,绿色金融的总体规模已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0.22万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到1万亿元左右,位居世界第二;其他创新型可持续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包括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碳金融等,为推动绿色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继续发展。6月,主要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1.01万元,同比增长16%,预计全年绿色信贷规模将达到12万亿左右;6月,存量绿色债券总规模已达1.2万亿,预计2020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增速仍将维持在30%左右,达到4500亿元,使总规模达到1.45万亿左右;此外,中国的试点碳市场已成长为配额成交量规模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8月末七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额约为92.8亿元,预计全年将突破100亿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前,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相比,中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据统计,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仍有180个的环境空气质量未达标;中国资源利用效率依然偏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10年至15年的差距。“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逐步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金融等完整绿色经济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能。预计2021年,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流经营模式,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绿色金融业务规模快速上升,将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银行充分体现社会责任和担当,坚持绿色信贷的规模、占比、增长与各行的地位相匹配,逐渐形成总体全覆盖、各行差异化发展的格局;大力推动绿色债券业务发展,充分发挥主要发行人、承销人和投资人作用,并积极提供绿债项目的相关信息,加强私有信息与社会公众的分享。同时,积极探索其他绿色金融业务,比如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租赁、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企业 IPO 及并购服务等。部分银行将形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统一绿色金融品牌。第二,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将有更多的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制定集团统一的包括绿色金融、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等的绿色发展战略,并将其嵌入“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管理层—执行层”的管理架构之中。董事会统筹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战略,管理层将绿色发展事宜列入执行委员会常规议程。同时,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等省(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专营机构将加快设立和发展,推动专业化运作。更多银行将按照赤道原则、负责任银行原则等国际标准的要求强化环境风险管理。三、专题研究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临双循环的新格局,中国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本报告将围绕“十四五期间双循环格局下银行业发展”主题,重点研究以下两个专题。(一)中国银行业构建场景生态的思考近几年来,伴随着“无场景,不金融”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将金融与居民消费以及企业行为等场景深度结合,发挥批量化获客、精准化服务、针对性风控等优势,已成为金融领域核心发展趋势。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消费将进一步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成为内循环的核心动力来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并将为外循环注入新动能,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量,增强对外资外贸的吸引力和产业链锁定能力。在此大背景下,场景建设通过平台化的建设与运营,将同一场景下的多重服务集合,降低企业融资服务的成本,为实体经济赋能增效,带动场景下的消费融资需求,进一步激发消费潜能。银行强化场景建设应从五大要素进行布局。第一,深入分析经济特色,挖掘客户痛点以及服务需求。随着金融科技对居民生活的渗透,大众消费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对政府、企业客户而言,帮助解决其自身经营难题,赋能其数字化经营,是银行在信贷价格、规模外的重要竞争优势。对个人客户而言,增加产品使用便捷度、降低金融服务摩擦感,是其选择金融服务的重要参考。场景建设的布局要建立在对经济发展趋势、业务空间、盈利模式的深入研究和量化分析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及政策支持方向。要明确资源投入顺序,优先布局前景广阔的金融场景,在市场中快速建立竞争力。第二,发挥基层优势,提高反应速度,探索共性需求。场景建设要“快、准、通”。首先,要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快,对场景需求的响应快。快速的布局是场景发展壮大的必备条件。其次,要探索共性需求,实现一个场景多次复用。政府、企业等用户在其自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共性需求,如针对管理、打卡、内部服务等需求的产品开发等。要深入挖掘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客户的共性需求,打造通用性产品或服务,实现一个产品、多次嵌入,最大化地发挥产品研发功效,使其成为拓展客户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第三,强化平台建设,构建闭环式服务生态系统。场景建设需要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对企业需求的定制、开发、运营及维护,对第三方开发产品的上云、复用等。通过服务平台,银行对企业输出资金拓展和技术、解决方案等,实现开卡、代发薪、存款、贷款、理财、支付结算等相关个人及公司业务的完整服务闭环,与客户形成稳定、深度合作关系。第四,夯实科技力量,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场景建设建立在科技应用基础上,银行需要通过输出技术服务,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场景建设的前、中、后期,科技部门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需求前期,要评估好自身研发能力及周期、产品后期维护运营难度等,通过科技联络人机制,实现在场景拓展和营销过程中业务与科技的高效协同;在实施阶段,搭建可视化平台提供项目全流程管理,形成对各场景的统一视图,实现持续并行高效交付;在后期管理阶段,以项目制的方式实现管理运维。受限于自主开发能力、系统运维能力有限,部分场景建设需要与第三方软件公司进行合作,需要理顺合作机制:在前期立项招标时,为服务不同行业领域的外包开发公司进行分类和筛选入库,建立资源库,评估软件开发公司能力;在对接需求时,明确业务需求,并将需求准确传达至外部研发机构;在产品开发阶段,制定内外部科技系统开发对接平台,对场景相关平台进行标准化设计和开发,方便快速复制推广;在后期运营时,与第三方企业计划制定开发、对接、联调周期,评估开发费用、对接费用。第五,创立敏捷型组织,优化考评机制。不同于银行传统的部门与职能分割机制,场景建设是长期、系统性工程,涉及公司、个金、交易银行、渠道运营、银行卡、财务管理等各部门。同时,场景建设本身是底层及基础设施建设,无法产生收益,其价值应该通过更为宽泛的综合收益评判标准来进行定位,例如,通过建设本身的可复用性、合理性、便利性来进行评判。打破竖井协同作战、建立针对性考评机制是实现场景建设覆盖各项金融服务、长期稳定推进的重要保障。(二)中国银行业拥抱赤道原则的分析《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赤道原则作为成熟国际标准、流程和方法论,可以为中国银行业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提供重要参照。1. 赤道原则的基本情况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荷兰银行、巴克莱银行等10家国际金融机构在伦敦召开会议,专门讨论项目融资相关的环境与社会影响问题。会后,各方就该问题的解决拟定了统一的评估标准,并于2003年6月正式产生了赤道原则(第一版),作为一种自愿性金融行业准则,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规避对环境与社会有害项目的实施。赤道原则紧跟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经过2006年、2013年、2019年的三次重大修订,形成了一整套保证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成熟国际标准、流程和方法论,是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融资的重要标准之一。比如,2019年的第三次修订,将赤道原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巴黎协定》相联系,认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将在这两个国际目标和协定中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的110多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则,在最新入选的30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中,仅中国4大银行、美国4家以投行业务为主的银行、瑞银集团、法国人民储蓄银行未采纳赤道原则。中国也有5家银行正式参与。2. 赤道原则的主要内容赤道原则适用于四类项目:一是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融资;二是项目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融资咨询服务;三是符合一定标准的项目关联贷款(也包括出口融资中的买方信贷形式),即大部分贷款与客户实际经营控制的单一项目有关,项目总贷款以及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单独贷款不少于5000万美元,贷款期限不少于2年;四是期限少于2年,且计划借由预期符合赤道原则的项目融资或公司贷款进行再融资的过桥贷款;五是与项目关联的再融资和与项目关联的并购融资,存量项目本身是已使用于赤道原则的项目,项目的规模或范围没有实质重大变化,在签署设施或贷款协议时,项目尚未完成。赤道原则主要包括10大原则:原则1:审查和分类。基于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分类操作流程,银行评估客户融资项目对环境和社会的可能影响,按程度分为三类:A类,预计负面影响严重,且结果不可逆转;B类,预计负面影响有限,且通常是具体、可逆的,用缓解措施可以避免;C类,预计负面影响非常小。原则2:环境和社会评估。对于A类和B类项目,客户须开展环境和社会评估,并提供有效解决项目相关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方案。对于二氧化碳排放超标的项目,须评估替代方案的可行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原则3:适用的环境和社会标准。对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应符合东道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金融公司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绩效标准》、世界银行的《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原则4:环境和社会管理系统以及赤道原则行动计划。对于A类和B类项目,客户须制定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ESMS)、环境和社会管理计划(ESMP),以持续评估和管理相关风险。如需要,客户和银行还将共同制定赤道原则行动计划(AP)。原则5: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对于A类和B类项目,客户必须采用一种合适的方式,持续与受影响的利益相关方开展沟通和合作,保证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参与。原则6:投诉机制。对于A类和部分须审查的B类项目,客户必须建立公开、透明的投诉机制,确保受影响的群体能够进行申诉,客户能够随时掌握信息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原则7:独立审查。对于A类及部分须审查的B类项目融资,以及部分高风险A类项目关联公司贷款,应将ESMS、ESMP、利益相关者参与流程以及AP(如适用)等材料,交由外聘的社会和环境专家进行独立审查。原则8:承诺性条款。客户必须承诺遵守东道国有关环境和社会的法律法规。对于A类和B类项目,客户须承诺在项目建设、运营的整个周期中遵守规定并定期向银行提交项目报告。原则9:独立监测和报告。对于根据原则7需要独立审查的项目,须外聘银行应聘请或要求客户聘请独立的社会和环境专家,来核实所有需要提交给银行的监控信息。原则10:报告和透明度。对于A类和部分须审查B类项目,客户必须在线披露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的摘要。银行必须在适当保密的前提下,每年公开披露实施赤道原则的项目数、流程和经验。3. 中国银行业拥抱赤道原则的主要影响第一,部分客户和业务流失。对于既有的与环境和社会风险相关的大型项目,如需续作,银行须重新审视其是否适用赤道原则,如不能达标可能将无法获批。对于部分项目而言,银行停贷可能会导致项目烂尾以及贷款无法完全收回的情况发生。对于新增业务,银行须说服客户按照赤道原则进行申请,对于不愿意遵循或没有通过审查的项目,将不能提供融资。第二,融资审批流程及相关运营成本增加。赤道原则要求审批流程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客户经理初评,将项目按赤道原则要求分为A、B、C三类;二是环境及社会风险复审,外部专家独立审查A类及部分B类项目融资,以及部分A类项目关联公司贷款,银行职能部门审查其它项目;三是贷款审批,通过赤道原则审查的项目进入传统审批流程;四是贷后跟踪管理,客户经理、职能部门人员、外部专家共同监督,确保资金使用全程合规。与传统流程相比,赤道原则要求一个项目即使获得了环保等部门的批复,也必须由银行按照赤道原则进行审查。同时,赤道银行要制定赤道原则行动方案、建立项目利益相关者参与及投诉机制。相应地,赤道原则金融机构须增加专业管理人员、必要时邀请外部专家、加强客户经理培训,增加人力成本支出。此外,银行将在适当保密的前提下,每年公开披露实施赤道原则的项目数、流程和经验。4. 采纳赤道原则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以及国际社会的共识,已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巴黎协定》。2019年6月G20大阪峰会期间,中国、法国与联合国举行会议,共同重申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的坚定承诺。中国银行业采用赤道原则,切实融入全球绿色发展趋势,有助于凭借自身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改革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体现发展中国家诉求。第二,服务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广阔,利用赤道原则提供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银行可以拓展相关业务领域。据人民大学课题组测算,中国绿色融资缺口持续扩大,2019年中国新增绿色融资需求达到2万亿元,新增绿色融资缺口约为0.6万亿元。同时,中国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影响日益重大,在去产能和多轮的环保督察中,部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面临巨大压力,甚至走向破产,给银行带来了一定的资产质量压力。赤道原则总结了在项目融资及相关贷款业务领先银行的实践经验,可以降低和缓释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有助于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向国际领先水平看齐。第三,助推国际化发展。根据赤道原则协会披露,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中,赤道原则项目从2003年不到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增长到2018年超过50%,甚至占据了新兴市场项目融资的70%以上。拓展海外市场需要较高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作支撑。据估计,从2016年到2040年,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新兴市场国家;在发达国家,公众对环境和社会影响关注程度高,社会监督更加严格。采纳赤道原则,遵循更为严格的国际标准,有利于银行树立良好形象,拓展全球业务。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花旗、汇丰、渣打、三菱日联分别在2003年6月、9月、10月以及2005年12月成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此外,加入赤道原则意味着采纳更为严格的国际规则,更加有利于吸引国际投资人,并为海外融资如发行绿色债券等提供便利条件。5. 对中国银行业的建议发展绿色金融,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赤道原则作为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的通用准则,也将是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但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公司贷款规模大、占比高,组织架构复杂,一蹴而就地采用赤道原则可能会对经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建议以此为方向,分阶段稳步推进。第一,公司业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专门机制,持续跟踪分析实施赤道原则的可行性。持续跟踪须经赤道原则审查的项目融资及公司贷款情况,评估影响的业务范围和规模,并着手研究依托赤道原则发展相关项目融资业务、绿色金融业务的市场空间,研究在落实赤道原则后如何建立高效的审批流程。第二,稳步推进可持续金融机制建设,为采用赤道原则做好前瞻性准备。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将其嵌入“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管理层—执行层”的管理架构之中。完善重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风险政策及管理流程,基于国内的社会及环保标准引入赤道原则的评估、审查和利益相关者沟通等机制,推动相关培训,推动赤道原则理念。第三,开展试点工作,积累相关经验。位于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甘肃等六省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分行可以先行先试,打响银行品牌,引领金融业绿色发展趋势。

轻用民死

我们这十年:一个股份制商业银行员工的反思与展望

来源:段子曰上月重温经典《半泽直树》,回首十年前刚走出校门,加入这家股份制银行,还是翩翩少年,十年后已是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银行还是那个银行,人和LOGO却已换了几茬。这十年,我们经历了什么,股份制银行又经历了什么。一、白银十年(一)再往前翻——黄金十年我之所以把2009年以来的这10年称为白银十年,是和1999-2009的黄金十年加以区别。1999年之前,四大行是银行业的绝对主角,初期的几年股份制银行或是刚成立或是在寻路,甚至就在1998年1月,广东国际信托破产,6月海南发展银行宣布清算。1999年是上一轮银行业坏账集中爆发的末期,不良率高达19.5%,政府为了推动国内银行业的市场化,推出一系列举措,比如为四大行上市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同一年,马蔚华到任招商银行,制定了转向互联网的整体战略;2002年李仁杰开始掌舵兴业银行。之后的那些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借助入世的契机全面吸纳各国资金、拥抱世界经济,各行各业蓬勃兴起,内贸外贸欣欣向荣。传说中的黄金十年里,四大行和主流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上市,目前的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悉数到齐。那个时代,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基本完成了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覆盖,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形成了各自的思路和经营风格,发展进入快车道,规模纷纷突破万亿,各种创新开始萌芽。那时候银行的节奏还是上半年搞投放,下半年调结构。我想这十年大概就是郭主席想要回归却总也回不去的本源吧。(二)这十年的发展2005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2006年银监会随之印发《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在之后的一年多里各股份制银行合规部门先后成立,合规工作逐步主旋律化。以2008年11月“四万亿”计划为分界点,特别是2009年人民银行开始严格控制各商业银行贷款增量以后(以及按季度施行3:3:2:2的投放进度),白银时代正式到来。2008年末至2017年末这9年间,我国GDP从34.91万亿增至82.71万亿,同期社会融资规模从37.97万亿增至174.64万亿元(到18年10月更增至197.89万亿元)。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数从17.97万增至22.87万个。可以说,这十年来,银行机构伴随经济共同腾飞,多家股份制银行成功跨越中等规模陷阱,走向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及一部分城商行上市。网点开设实现三步一ATM五步一营业厅,而且因为其产业地位获取了较高的利润率,洪崎先生曾说利润太高都不好意思公布。因为收入高、工作体面导致竞争激烈,银行的招聘要求越来越苛刻,换句话说,叫人才济济。从大学本科到“211”“985”,从硕士到海龟,传说帝都某网点,柜员竞聘居然要求海归博士。(三)这十年的问题2015年,时任建行行长张建国先生向克强总理汇报工作,曾说出“银行是弱势群体”的名言,坊间自是笑声四起,然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银行确实在夹缝中生存,非常弱势。1、稀缺是相对的自2005年渤海批筹,我国就再也没有批筹过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每家股份制银行的机构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尤其是2011年岐山同志痛批北京银行之后);每年不到年末,银行信贷额度都会提前告罄,甚至某些年份整个下半年都没有一分钱额度给到普通百姓。如此看来,银行的牌照、网点、信贷额度极为稀缺,即便在银行内部也是作为资源在算计、在平衡。然而,这些真的稀缺么?稀缺总是相对的,经济在发展,牌照和网点拿到手就可以赚钱,所以显得稀缺。银行股权和金融机构牌照成为权贵的猎物。然而大家最近十年很明显的感受,各种从前没见过的银行LOGO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银行网点雨后春笋一样长出来,突然就滥了大街。从地图上搜索,北京五环内有银行网点8000多家。虽然市场一直都感觉资金紧张,然而反观数字,社会融资规模总量节节攀升,增幅远超过GDP,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信贷资源,而只是集中给到了银行认为风险低收益高的人手中(例如房地产和政府平台)。十年前的贷款都是五百万一千万的做,现在动辄三五亿。效果上,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对GDP的拉动效果却越来越差。不客气的讲,贷款投放利滚利,相当一部分信贷资源实际上垫付着过去若干年的财务成本。2、银行是谁的(敏感 点到为止)从股权上看,股份行的国有部分属于全民(央企下属行同理)或地方所有,其他部分属于战略投资者和小散。不管是全民还是小散都左右不了银行要做什么,甚至不了解银行是怎样经营的。既然所有者缺位,职业经理人的自由度就容易失控。3、潜规则比规则影响更大作为企业,市场化目标是永续经营以及持续盈利。但是在执行中银行很难独立决策。一是政府对银行的社会属性要求较高,各级政府投“四万亿”要求银行配套,地方政府搞土地整理也要银行配套,搞棚户区改造还要银行配套,甚至消防、税务、社区遇到点钱不凑手的事情,一般也都希望辖区里的银行协助解决;二是政府对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期望较高,对于面子工程、重点项目和不希望任期内破产的企业,总是多方施压“协调”银行支持,甚至拉郎配的摊派担保、互保、联保,然而协调的本意基本上是不该给的要给,该少给的要多给,计划抽的不能抽;三是监管对银行要求复杂,下一章展开陈述。四是股东对规模、利润要求更高。银行业的特殊性导致风险相关指标可以人为调整,且长时间不暴露,逾欠率和不良率长期偏离,平移和转化比比皆是。四大行大而不倒,市场地位已然巩固,股份制银行们为了尽快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拼命吃胖,大家都在发展谁都没有理由停下来,所以排名很重要,被反超很丢人,股东们(主要是集团和各级国资委)都在看着,丢了江山肯定要换人。各级银行的行长们只能开足马力上规模、要效益,风险嘛可以“用发展解决发展的问题,用时间换空间”。然而不过是风险越滚越大,成了银行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4、管理手段落后整洁的网点、各种炫目的显示器、无纸化的终端设备,看起来无比高精尖,感觉上对资产的配置效率很高。但大部分银行的管理远远赶不上规模扩张的速度。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这么多年来基本上沿袭四大行的层级体系,而又可溯源自人民银行的政府架构体系,再掺杂八十年代军人转业退伍到银行以及海外战略投资者带来的少量影响。有效信息从市场传递到决策层靠的是自下而上的签报、工作汇报、逐级审批,以及有针对性的调研;而决策层对一线的控制靠的是制度、流程、批示、会议,以及越级干预。自上而下的层级一般包括:总行高层→总行管理部门→分行高层→分行管理部门→二级分行高层→二级分行管理部门→二级分行前台部门和支行。近年来虽然也启用了管理会计、数据可视化的高科技玩法,部分银行的汇报方式也从传统的文字型报告升级为带各种图表的PPT,然而架构体系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尤其是随着银行内部管理的日渐规范,不同岗位设置的牵制作用,事务性工作特别是手工填制的各类表单不减反增。岗位职责越来越细,层级越来越多,流程越来越长,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大行其道。反映在考核上,总行KPI的每一项几乎都会分解到网点、甚至每个客户经理身上。某些行的客户经理既要拉存款,还要放贷款,既要懂对公还得做个贷,卖理财、卖保险、发国债、甚至还要卖金银首饰纪念币,为了完成产品渗透苦口婆心劝说客户开通一些并无用处的功能(哪里是以客户为中心)。基层疲于奔命,越来越没特色,啥都干,啥都不专业,而各管理环节加班加点搞传达、分解、汇总和应付,普遍陷入内耗中无法自拔。5、银行成了最大的金主逻辑很简单,2009年开始人行不许贷款增长太快,但是客观上市场上有融资需要,主观上新开的网点嗷嗷待哺、银行也不能光拉存款不放贷款(利差无法实现就没有利润)。于是“猫捉老鼠”的金融创新开始了,从一开始的带抽屉协议的卖断式信贷资产转让,到信托贷款、非标资产三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投资、甚至有限合伙基金等花样翻新,各领风骚一两年。此外,银行资产管理也只不过是将储户的存款吸引到理财产品,而理财的投资标的依然是债权(带回购的有限合伙股权、有对赌协议的永续产品实质上还是债)。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占比虽然不断下降,但只是转到了非标投资上(原来监管叫影子银行,银行叫投资、表表外)。追本溯源,钱基本上还是银行出的(至少是银行背书的),用钱的项目还是那些项目,只是加了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资管公司、租赁公司等等的通道,创新只是弯弯绕和文字游戏。甚至各种监管一度认可的非标转标通道(比如银登平台等),也无非是利用政策红利分一杯羹的市场参与者。6、市场饱和、过度竞争与同质化网点和从业人员的增长,规模和利润的压力,股份制银行需要客户、也需要人才,更需要有客户资源的人才。而全部这些需要蛋糕重新切分,向外挖四大行的墙角、挖彼此的墙角,向内经营团队之间甚至经营团队内部也互挖墙角。然而市场有限,增速相对稳定,重新切蛋糕已经不能满足的时候,做大蛋糕就成了共识。于是所谓“深入发掘客户需求”出现了,通过威逼利诱诱导民营企业扩大产能搞多元化经营,通过上层关系甚至权力寻租层层施压要求国有企业融资(大量资金闲置);各类目标客户营销活动将客群做大,信用水平的整体下迁也出现了,很多原本从银行融不到资的项目也通过新的产品、新的模式拿到了钱。好的玩法、新的花样被同业快速借鉴(改个名字的抄袭),并迅速铺满市场。通过充分竞争甚至过度竞争,股份制银行扩大了自己的资产负债、也扩大客户的资产负债规模。资金投放出去,规模做起来,利润有体现,不良被掩盖,皆大欢喜。同时导致了市场中过剩的金融产品供给。7、考核失效和短视为了完成外部监管和银行内部复杂的发展目标,银行人经历了从简单纯粹到被虐得体无完肤的心路历程,自从KPI开始引入,这个筐里装的东西就越来越多,考核体系越庞杂。然而最终考核难以突出重点,基层不懂高层想要什么,为了完各项指标疲于奔命,打板子与甩锅齐飞,经常出现马吃草、驴拉磨的情况,考核最终走向失效。而银行年度考核的压力分解到季度和月度,对前台的容忍度也就变得极为有限,发展年年要上台阶,职级则季季有调整。鞭要打快牛,末位也得淘汰,12年那位民生银行的客户经理就坠了楼。然而更多的聪明人要么退出,要么就随波逐流,为了眼前的业绩不念过去、不畏将来。8、真实客户在流失看标题,这和之前一段似乎自相矛盾,然而道理很简单:随着金融创新,银行的日益合规,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灵活的激励手段,股份制银行一大批所谓有资源的客户经理,从银行出走,进入信托、基金、资管、租赁。他们既熟悉银行业务的套路,又同时对接多家银行。服务的还是自己的核心客户,资金都是银行投的,做的是不承担本金风险的通道业务,拿的是更加灵活的薪酬费用,实质上变身为业务掮客。同时银行的客户逐渐转化为其他机构的客户,客户虽然还在银行拿钱,但银行对客户的掌控力反而越来越差。9、 一个真的假案例市场化一方面引导银行与社会共发展,一方面又让银行在有限的自由度里拼命逐利,面对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丝毫不为所动,房地产贷款、平台融资成了十年来永远的香饽饽,房价畸高,地方债务尾大不掉,经济脱实向虚,市场追逐热点,纷纷不务正业。而其中巨大的利益又诱惑了各方、滋长了贪婪、腐蚀了队伍。S省L市有个B企业,做设备制造的,90年代完成股份制改造,由集体变为民营,立足自身技术实力和细分行业特性,到2009年左右进入国内细分行业前三,订单一般都排到一两年以后,市场不大但是技术壁垒已经形成。多少年来在银行持续忽悠“跨界经营、搞房地产”下仍保持清醒,坚守主业。然而从2012年左右开始被地方政府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扶上下游,为另一家企业提供了保证担保。2017年底,被担保企业涉两高一剩,还被环保盯上,无力整改最终停产,贷款无法收回,B企业全额代偿,然而B企业因代偿风险暴露,自己的贷款也被银行宣布提前到期,重压之下B企业无力承担,被查封、停产、工人回家。当地政府心心念念在破产拍卖阶段把企业厂房用地买回来,计划土地变性之后高价卖掉,再不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之事。晴天送伞,雨天收伞,本是资本主义社会银行的表象,然而在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白银时代,类似的故事屡见不鲜。二、监管的路径依赖和复杂诉求(一)政治经济学和效用经济学自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对银行的监管就陷入一种两难导向,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从银监会技术官僚的角度看,更倾向采用效用经济学的理念,通过制定指标引导全行业健康发展。然而监管的领导们更得从政治的角度考虑问题(类似于佛教协会会长除了本身是一个佛教信徒之外更是一个官员)。所以监管形成了五大类考评指标的体系(《银行业金融机构绩效考评监管指引》),其中既包括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集中度、逾欠率、不良率、拨备覆盖率这些经营性风险性指标外,还有三农贷款、绿色信贷、普惠金融、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等等,如今又有“125”新政。监管目标和手段的混乱往往导致缘木求鱼,事倍功半,而被监管者只好身披重甲头戴巨盔跳舞,舞姿拧巴可想而知。最有趣的是曾经一项存贷比指标,75%的红线本意是为了银行稳健发展。然而股份制银行以贷吸存,以牺牲部分利差收入为代价换取客户做回报(开全额保证金银承并贴现)提升存款,还导致考核时点前后短期资金报价波诡云谲(顺带养活了一批资金掮客),终于诱发多次钱荒,结合现代人储蓄习惯变化的现实,2015年不得不取消了这一指标。然而取而代之的偏离度指标、以及严禁银行对存款余额进行考核的要求,不但迫使银行掩耳盗铃,把存款考核从时点调整为日均,还必须和企业耗费巨大精力进行头寸管控,社会闲置资金流动性(亦即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二)控制风险还是追求合规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承担风险获取利润。控制风险是核心目标,而合规只是控制风险的手段之一。然而风险发生以后是容易被隐藏的,是否合规却较容易判断。既然要与国际接轨,培育合规文化,规就变得无比重要,甚至不合规本身就上升为一种风险,规偶尔就比控制风险更紧迫。然而规永远是人制定的,也是由人执行的。尺度就成了那遁去的一。规拿在手上看的时候是文牍,卷起来打屁股的时候就是竹板。而且规是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所以有时候有规不行也能解释的通,而大部分时候绝不许你越雷池半步。最终银行在执行的时候各自掌握,聪明的把自己的制度定得粗线条一些,宁可事后承认自己水平低也不愿具体业务上授监管以柄,精明的在监管的规之外继续细化,严以律人,锅全给具体做事情的人背。不合规受罚,然而从未有人敢说,合规免责。(三)监管和创新的猫鼠游戏上文提到,2009年以来银行圈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核心思想就是装傻充愣、混淆概念、创造名词、弯弯绕绕绕到监管头晕目眩。然而时间久了,这个游戏的双方就像唱双簧,都在卖力的演好自己。部分监管制度推出后,参与制定者还要去股份制银行培训一圈、点拨一番,吃吃喝喝之外赚取一笔丰厚的授课费。而银行创新模式投放市场之后,监管一般也会装瞎半年到一年,留出做一批业务的时间和空间,然后猛然发觉其中不妥之处,逐级汇报认真研究,修改规定堵住漏铜,检查一圈之后豁免过往,声明不许再犯。以房地产开发贷款为例,其底线就是土地要开发商自己出钱买,后来的套路,要求四三二(即四证齐全 30%资本金 二级资质),要求项目土地在建工程抵押,民营企业还要实控人夫妇的保证,要求销售回款资金的归集和监管。看起来风险点似乎都防范了。然而梦想照进现实,房开项目拿地之后,施工方垫资普遍,正负零即展开预售,真实资金缺口远小于融资额,真实用款时间远小于融资期限。那么钱去哪儿了,当然是找个施工方转一圈用到其他项目拿地去了。而银行与银监无视这一现实,一件国王的新衣穿了十几年。再以项目贷款为例,本来是可以按照用款进度逐步提取,然而贷款没有额度,同样的产品逼成信托受益权以后,一般就一笔发放了,在这个过程中挪用就变得顺理成章。(四)人行点滴说了半天银监,也捎带提一句人行吧。虽然自2003年起就不直接指导银行的具体工作了,但是不用几年就反过味:银行有钱还乱来,不管管还不翻了天。于是人行从征信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反洗钱、外汇管理入手,检查是有的,处罚也是有的。尤其征信系统,说白了就是对接各家金融机构后台数据,整合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金融机构借款和风险分类、对外担保等,再配以工商总局的半公开信息。其建立的初衷应该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然而最近十年改进很小,从易用的角度已被企查查(除了信贷信息和担保信息之外)等甩得老远。就这样一个系统,抛开版面陈旧、价格高昂、按次收费不说,要命的是各种检查怀疑你泄露客户信用信息,甚至会把非工作时间查询当做问题要求整改,鸡毛!您知道上班时间系统有多卡么。(五)某银行的太太团以及更普遍的潜规则2015年,毛先生被带走以后,某银行光拿工资不上班的太太团就曝了光,令世人十分艳羡。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每有股份制银行新机构开设,几乎必有政府官员、监管领导加盟,旋转门轻轻一转身份就不同了。此外某银行超喜欢邀请分管财政的政府领导或者财政局长的太太/子女做分支机构副行长,窗户纸太容易捅破,然而确实好用——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银行需要体制内的人充当润滑剂。三、这些年、那些人2009年以来的十年,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个人财富快速增长,房价持续上涨导致城市生活成本提高,新的行业/职业不断出现,人才渐趋分流,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异化,高校扩招后的一代进入职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学力、家庭、个人支出和消费、发展诉求较之前有了较大区别。(一)老同志和新同事老同志来源包括早期四大行跳槽、军队复转和师徒传承带出来的大本、大专生,以及早期入职的某些关系户。责任心强,普遍乐于助人,适应了一个岗位干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节奏,也能接受组织要求长期异地工作的调动,不会轻易跳槽。以行为家,喜欢提前到岗,打扫办公室。因为经历得多,而且部分赶上了房改,至少在房价起飞前买了房安了家,对待业务一丝不苟,谨言慎行。受计划经济思想一定影响。新同事一般是银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学校招聘进入银行体系(以及有客户资源的三教九流),普遍学历较高,培养方式暨有师徒传帮带也有管理培训生模式,能快速适应岗位工作。因为买房结婚养娃的需要(有段子说银行员工一面抱怨买不起房、一面拼命贷款给房企买地拉高房价),以及实现某种自我认同对衣食住行旅游进修都有较高的标准,对个人发展和薪酬提升有较强的欲望。基本是市场经济思维。(二)上级和下级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最近几十年的创新,银行业务分门别类,环节包罗万象,隔岗如隔山。股份制银行的各级管理者一般是因某些甚至某项业务优异(一般而言是对公业务做得好),或者跟对了人获得提拔(政治站位正确),再就是社会招聘引发的提升,或者政府和监管调入直接给级别。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是最艰难的一跃,一旦进入管理序列,不出纰漏的话会或快或慢的逐级提升。而且伴随岗位轮动,必然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形。必须承认,很多人正因其学习能力强,善于接受新事物才比其他人突出;而且有些人确有自知之明,充分授权、依靠专家,以考核等手段控制。但是银行业的晋升多了,也必然有瞎指挥的情况,加之奉行服从文化和分级负责,事情格楞着也办了,下级还要恭维上级“领导有方”,却转过身骂一声“2B”。(三)留下的和离开的这些年来,银行吐故纳新。很多思想活跃的受限于银行繁杂的条条框框离开了,很多有远大抱负的受限于银行论资排辈的格局离开了,很多个人能力突出的受限于银行牵制中合作的设定离开了,很多懒惰或散漫的受不了银行僵化的考勤和无效的加班也离开了,很多受限于合规要求钱挣少了的离开了,很多瞅准机会实现了财务自由的也离开了。很多喝不了酒的离开了,很多出不了差的也离开了……可以说银行做久了,几乎人人都想离开,然而呆的越久越不知道离开还能再做什么。坐在深夜回出租屋的地铁上,你白天谈的几十亿的业务和你有半毛钱关系。银行是一个体系,单独的一个人,只是一个螺丝,单拎出来什么都做不成(所以银行人做坏事也往往是窝案)。很久以前的银行从业者,会在企业一蹲几个月,帮企业盘库做报表,有项目可以做可行性研究,预测内部收益率,评估资产价值。而现在这些都由专门的中介机构代劳。现在留下的岗位,有的人点了半辈子钞,有的人录了半辈子系统,扯了半辈子淡,用了十几年Excel却只会求和函数还是下拉的,有的人最擅长的是粘发票,有的人专说祝酒词、讲黄段子。最有用的也许是IT开发人员(价值普遍在银行是被低估的),经常参与保全诉讼的法务人员,会调查分析企业财务的客户经理和审查员,会写各种报告的写手和PPTer,以及食堂大师傅。放眼世界,站着工作的超市收银员往往要比坐着工作的银行柜员薪资高,而我们的柜员薪酬应该也十年没有涨了。你建立的很多所谓人脉其实都属于你背后的那个岗位。坊间有句话对银行人总结最到位:(没有客户或上层关系)离开平台你什么都不是。(四)客户端和资金端自从银行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资金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存款资金、同业资金、理财资金来源不同,价格自然不同,不同的资金对接不同的项目。价格怎么算,利益怎么分,成了仅次于营销和审批之后的第二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资金端认为若我搞不来钱,多少客户都无法落地,利润何从谈起,即使项目出现违约也得补齐我的利润。客户端认为资金的活谁干都一样,无非是你有牌照,平时陪同业喝个咖啡,用全行的网点卖卖理财,凭啥刮地皮。(五)银行人的新形象很早以前,银行人给大家的印象更像国家干部。近年来银行人给社会的印象是:西装革履,奔波、疲惫,看不懂忙的是什么,念叨的话老百姓听不懂。有些游走在各色人物,尤其老板和官员之间,舌灿莲花,或油滑或跪舔,五毒俱全;有些存在于电话的另一端,存在于微信朋友圈,总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打电话说一些你根本不关心的事情,或多少年都不联系突然冒个泡让你买金银首饰纪念币。矛盾永远存在并不断转化,在银行内部、外部,在人与人之间,在资源和产出之间,在风险和效益之间,总之在利益之前,一切动作都扭曲并将扭曲做成常态。四、十九大的新精神一篇十九大报告,在我读来关键字是“新时代”,新时代与以往的最大区别是追求“美好生活”而不纯粹是生产力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个人的理解是:新时代一定是要追求平衡,而不接受纯粹逐利盲目发展导致的过度繁荣及泡沫破碎后的满目疮痍;具体到个人,是追求精神的满足,而非陷于物欲的疲于奔命。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决策,伟大之处在于:如果真正落实,就是执政党放弃了利用经济周期割韭菜,放弃了先吹泡沫到泡沫破碎后低价收资产的机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写进十九大报告,是这五年的重要课题,而重大风险可以理解为房地产行业风险、地方债务风险和与之息息相关的银行业系统风险。做好这项工作,金融业只有也只能推进供给侧改革、金融去产能或者说金融行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五、诡异的现状和迷茫的战略(一)发展还是收缩上半年监管要金融去杠杆,政治上绝对正确,问题上也看到很多,然而“三三四十”,对不起,银行的乱象比你们监管想象的要乱得多。操作上被诟病为监管竞赛,简直为了迅速的降低融资规模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客观规律是:资金已投放,项目在建设,企业在经营,现金流是稳定的,没法骤然撤出,而且融资往往被企业纳入长期可支配资金考量,就更难迅速压缩。要急速压缩,就是要承受企业的大面积破产。而这种淘汰和产能、效率、污染、是否高端都无关,只和杠杆率、流动资产占比、担保圈以及融资到期集中度有关。于是,一刀切的治理乱象、回归本源,矫枉必过正,倒闭潮、违约潮随之到来。2009年以来人行持续放水,宏观经济相对高的杠杆率,保证了我国能够相对平稳度过全球性萧条。所以正视历史,实事求是是必要的。老司机们都知道,高速行车遇到问题,特别是爆胎这种极端情况,最要紧的是不能猛踩刹车,而是把稳方向,轻点油门,徐徐减速。(二)对公还是零售对公业务萎缩,看不到希望。银行纷纷把目光转移到相对稳定的零售业务,不管是真想做,还是用口号忽悠上级和股东,起码零售业务存款稳定,客户忠诚度高,坏账低,开户数庞大,一旦有了客户,开信用卡、网银、电话银行、卖理财这些产品渗透。说白了,大叔和阿姨们更容易忽悠些。然而事实上招商银行是靠1999年以来长期持续的耕耘,平安是背靠平安保险强大的销售网络和长期积累的信息以及义无反顾的转型魄力,才使这两家银行突出重围。零售需要长期投入并承受长期亏损,需要系统的整体优化,对科技的真正重视,更需要前瞻性的客群分析,提前感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渗入到骨髓的服务意识。其他做惯了大爷的银行们,靠什么。(三)抵质押,保证和政府信用标题是两种传统的增信方式和一种不破的信仰,一般是银行认为风险不易控制时要求融资人追加提供的第二还款来源。对于同一个融资人,越是靠前的担保方式越安全,然而越是靠前的方式融资价格越低。增信帮助银行合理的把钱借出去,同时抵押把银行变成当铺,质押帮大佬把上市公司掏空,保证逼出了互保圈,几何级扩大了地方债务危机。当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资金紧张,烂资产很难再通过装进上市公司套路小散。当房子难以变现,商铺大面积空置,资产处置频繁流拍。当地方担保圈频频爆雷,保证人为了避免代偿纷纷主动违约。当审计和巡视组频繁出动,地方政府主动撤函。最终,债务承担还是要回到融资人/项目本身,还是要踏踏实实研究第一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然而环境使然,踏踏实实做主业,不忽悠不乱加杠杆的客户还有几何?(四)顺风局的打法失灵了1999年以来,新一代银行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信用危机。冲冲冲的打法成就了很多银行佼佼者唯一的路径依赖。发展有迟缓,人员有怠惰就搞搞专项营销活动来刺激,完成加钱或者完不成扣钱。但是这些招数现在不灵了,市场透支、客户成批倒下,大量经理深陷不良,人走不了、钱没得拿,少量客户经理没有不良,但因为更加严厉的报销政策也拿不到营销费用,当下的股份制银行发展就像一架双引擎停转的飞机,随风飘摇。纯粹的论功行赏,纯粹的追求规模、利润快速增长已不可持续,一场更大的被动出清必然来临。大祸已成,各安天命。六、未来已来 唯变不变(一)通讯行业的现在可能是我们的未来曾几何时,一个138+区号+尊贵尾号的移动手机号,B格满满,拥有者和后来的五位数QQ号是一种感觉。当年的三大通讯服务供应商,电信、联通、网通占有全部的移动通讯用户资源和通道,行业相对垄断,对口专业最好的毕业生尽入囊中。但三家均热衷于采购设备吃回扣,彼此挖墙脚抢客户、一味通过补贴和降价追求新开卡数,信号差、服务差,对套餐迷宫、巨额漫游费、吸费电话、短信平台无限纵容。对创新和客户需求极端傲慢,特别是利用行政手段打压SKPYE,甚至为了保住电话费和短信费收入对于自家研发的软件(如移动飞信),主动阉割流量语言功能,免费短信也是多方限制。同时又一厢情愿的给SIM内置一堆功能,使用者一不小心就会产生长期巨额而且很难取消的费用。结果大家看到了,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完全取代了手机号码为代表的移动通讯入口。现在还有很多人经常使用电话和短信功能么(推销电话和垃圾短息在我本人这里已占比过半),稍微亲近一些的关系都是通过微信(iMessage/facetime并不是短信/电话)等沟通。随着人员的流动性加强,换号变成了常事,也少有人再介意号码(除了177等虚拟运营商号码受一点小歧视),既然你们运营商喜欢用补贴撬动新开卡数,消费者把补贴用完就会无情换卡。最终,运营商将只会卖流量包。银行再不悬崖勒马,必将是同样的结局。依靠网点吸收一点点存款,卖一些些理财,靠体量大而不倒,而筹集到的钱高风险的不敢投,低收益的要亏本,稍复杂的怕违规,不懂客户需求、也不知产品体验。而能够掌握细分市场客群差异化需求的小机构,会变成市场的套利者。银行业自身将回归制造业的普通利润率,成为提供廉价大宗资金的渠道。(二)传统银行有特色或者有靠山才能活一招鲜吃遍天,特色、特长甚至独一份才是王道,银行产品同质化的今天,特许经营、独享产品已完全不可能,特色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客户基础、品牌口碑,特长是风险经营理念、银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银行家人格这些软实力。只有差异化的优势才可能撑过这次出清。2018年以来,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推开,民营企业卖身国资的情况也俯拾皆是。由更有实力的集团、国资进行资金注入和产业整合,保证了生产的稳定有序,就业率相对平稳。同理,依靠央企集团、地方国资能进行资金注入或不良资产剥离,才能使一部分股份制银行撑过这个寒冬。(三)金融业失业潮参见东北产业工人下岗活下来之后,金融行业必然会掀起一轮新旧动能的转换,这其中会继续大鱼吃小鱼的兼并,业务将变得更加细分,每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壁垒会越来越高。为了节省成本,辅以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会出现银行网点建设的大规模萎缩以及从一楼搬到高层的租金节约。畸形发展导致的行业过剩、结构性失衡,最终必然是大规模的产业人员下岗。依靠流程和岗位整合减少人员使用,依靠AI减少人员使用,依靠高创新员工的创造性工作减少一般操作性人员的使用,等等。当年东北工业基地吹玻璃的老工友们,曾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前两年高速公路的收费员们,也曾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现在的银行员工们,仍认为自己一辈子都不可或缺。我个人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三类人更容易留下来,一类是真正的银行家,有目标有路径也有担当;第二类是有天然的敏感,感知客户需求甚至创造客户需求的产品经理们;第三类是对于各种内部外部流程、显规则与潜规则都极端熟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怎样做成事的操作人员。(四)新的生产力呼唤新的生产关系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已远落伍于时代,以腾讯、阿里、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公司已经创新出更高效、更适合中国企业、更适合东方文化的资源调配、项目运行、组织控制和集约管理模式。而为之服务的资金配置部门管理效率已远远不及。这也是独角兽企业不太需要银行资金的原因之一。风投、私募、基金抢占了行业制高点,获取了经济高速发展的超额回报。过去这些年银行主动承认这不是我们的菜,放弃了这片市场,但是未来还是要转变自己,接受新模式,拥抱新产能。(五)互联网时代需要新的资金统筹方式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资金是等价的,区分银行的钱、信托自营盘的钱、理财的钱、险资的钱、民间借贷的钱,区分国内的钱和香港过来的钱,给不同来路的钱不同的定价(也就是利率)。然而钱本身应该是一样的,价格只和使用的期限和用途有关。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资金早已可以毫无延迟的流动,大数据的理念持续践行,资金价格必将渐趋统一。而银行拉存款、卖理财的现有模式必将迎来新的变化,结合互联网技术的资金统筹将未来必将回归。(P2P前一轮搞乱了,然而理念仍是先进的;和共享单车、币圈一个道理)。(六)中国崛起需要长期稳定的产业资本改革开放四十年,前十年经济发展的资金动力主要来自城乡剪刀差、省吃俭用和滚动投入,之后二十多年主要是依靠金融资本(主要是银行资本),发展到现在银行业已很难独撑全局。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中国高端制造业远期规划,虽然近期受到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打压,但也正说明方向找对了,未来向这一方向发展仍是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稳定健康的资金支持,特定前提下不计成本不图回报的资金支持,不以追求规模利润为目标只以产业良性发展为根本的资金支持,我认为是必须的。东亚国家上升期普遍出现的财阀/团资本值得借鉴,只要听党的话跟党走无关国有还是民营,金融与制造业企业组成联合体或利益共同体,利用稳定的银行资金,相对垄断以整合产业,节约资源,优化配置,熨平行业周期,稳定持续发展。“大银行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只会考虑自己的集体。有问题就推给别人,谁都不想担责任。成天就想着党同伐异,自相残杀,将黑颠倒成白循环往复,下属都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发现问题却不敢讲,这样的银行和垮掉有什么两样。”——半泽直树

将甲者进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当前全球中央银行研究的三个重点问题

来源:经济日报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上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开始关注稳定币对货币主权、资本管制、支付体系监管等公共政策的挑战。陈雨露表示,英格兰银行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越来越小,但美元仍占据货币市场主导地位。各国被迫囤积美元,导致储蓄过剩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导致全球低利率,加大了央行在经济刺激方面的难度。据此,稳定币,尤其是锚定或主要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其国际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增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主导地位,遏制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以下为演讲全文:各位来宾、各位专家,首先,衷心感谢大家出席本届年会,感谢大家过去一年对人民银行和金融学会工作的帮助和大力支持。过去一年很不平凡。临近岁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成功召开,为下一步的经济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金融学会工作明确了目标。十年前,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了跨境人民币业务。过去十年,跨境人民币业务取得了飞跃发展。刚才,周小川会长亲自宣布了“中国金融学会跨境人民币业务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既是面向未来的学术研究重点,也是对过去十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成就的纪念。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当前全球中央银行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负利率政策的逻辑与效果;二是全球稳定币的宏观政策挑战;三是气候变化导致的宏观金融风险。一、关于负利率政策的逻辑与效果美国学者霍尔和西勒发表的金融史著作《利率史》表明,自有记录的4000多年以来,剔除战争和动乱的影响,如果用一百年作为观察单位,人类社会的利率水平总体呈下行趋势。也就是说,超长期来看,随着现代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率水平将逐渐下降。但是,名义利率在理论上存在着零下限约束(ZLB),政策利率不可能突破零,利率的长期趋势与中短期变化也不能够等同。根据泰勒规则,名义利率应在均衡实际利率(也就是自然利率)和通货膨胀基础上,根据产出和通胀缺口情况来进行调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主要经济体自然利率水平明显下降(甚至为负),通胀和产出持续低迷。欧元区、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和匈牙利都突破零利率下限实施负利率政策。随后,丹麦、瑞士等小型开放经济体出于稳定汇率的考虑,也倾向于实施负利率政策,以避免资本大量流入造成本币升值和经济冲击。这主要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后,各国为刺激经济复苏不得已的政策选择,因为量化宽松(QE)、前瞻性指引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效果并不理想。同时,危机后监管要求的提高和风险偏好的下降,为实施负利率政策提供了可能。流动性覆盖率(LCR)等监管新要求及不断下降的市场风险偏好,使市场对国债等安全资产需求过度,债券收益率不断走低,最终降至负值。此外,信用货币体系和电子化交易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负利率政策实施具备了必要条件。从短期和政策操作层面来看,实施负利率政策后,市场主体预期的变化会使金融条件趋向宽松,长期利率水平会随着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下降而逐步走低,进一步使期限利差收窄,市场信心得到一定的提振,融资的约束也会有所改善。但是,从长期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来看,负利率政策效果可能并不理想。国际清算银行(BIS)和很多中央银行都对此进行了深刻反思,主要体现在:一是利率过低扭曲了价格信号作用,弱化了利率政策传导效果。利差和盈利的下滑,会降低银行放贷意愿,不利于促进产出和通胀,也不利于市场出清和资源有效配置,甚至会损害央行的政策声誉和公信力。二是利率过低将加剧资产泡沫,放大风险偏好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这不仅会增加系统性风险,还可能会扩大贫富差距、加剧全球民粹主义倾向。三是影响银行盈利,降低保险公司、养老金机构的收益,加大养老体系负担,损害微观主体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四是不利于国际政策协调,容易引发竞争性货币贬值和金融动荡。因此,在低利率已成为全球经济常态的新环境下,我国应更加珍惜与中高速增长相匹配的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警惕低利率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通过价格杠杆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为可能的下一步外部危机应对做好技术性准备。二、全球稳定币的宏观政策挑战自从“天秤币”(Libra)白皮书发布后,该项目经历了初期热议、多轮听证、部分参与者退出等事件,引发各方对“天秤币”等稳定币风险的广泛关注。近期召开的G20部长会以及IMF、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报告也强调,应充分关注稳定币带来的网络和运营风险、非法交易活动风险及数据泄露和滥用风险。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和货币当局开始关注稳定币对货币主权、资本管制、支付体系监管等公共政策的挑战。一是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稳定币的使用可能带来两个挑战。一方面,稳定币在降低支付成本方面潜力较大,但其交易和支付的信息独立于现有支付体系之外,也会给央行和货币当局的监管带来挑战。另一方面,稳定币发行机制与央行货币发行机制不同,在现行资产负债表机制下,能否完全承担支付结算的功能还不确定。一般来讲,在清算量非常大的支付体系,央行的准备金难以应对支付所需时,会通过透支来满足。稳定币发行受资产负债表限制,缺乏灵活性,在清算量较大时可能难以发挥好支付结算功能。二是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稳定币可能削弱资本管制的效果,并影响国内金融稳定。以“天秤币”为代表的全球稳定币为资本的跨境流动提供了较大便利,但同时亦可能对部分经济体的跨境资本流动形成冲击。资本管制效果的弱化可能影响国内金融稳定。实施资本管制经济体的国内金融市场往往不够发达,难以有效应对跨国资本流动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但是,全球稳定币为资本的跨境流动开辟了新渠道,使资金可以自由进出受管制经济体的金融市场,加剧国内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此外,如果全球稳定币网络设计不当、缺乏监管或未能按预期运作,也会给金融稳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发行方无法按需要将稳定币兑换成本币或无法按时结算付款,可能会带来信用和流动性问题。又比如,稳定币的信用、流动性、市场和操作风险管理不力,持有人可能因此丧失信心,导致挤兑,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全球稳定币会冲击一国的货币主权。稳定币的潜在用户基础巨大,有可能在个别司法辖区具有系统重要性,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替代现行货币。稳定币对弱势货币的威胁更大。在通货膨胀率高但是机构控制力弱的经济体,当地货币可能会被抛弃,转过来选择外币稳定币,这会导致新的“美元化”趋势,损害相关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金融发展和长期经济增长。G20会议上,德国等欧洲经济体,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尤其关注货币主权问题。稳定币和法定货币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替代弹性取决于法币币值的稳定程度、支付体系的完善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一国货币币值越不稳定,支付系统越不便捷,金融市场越不发达,该国居民越有动力将本国的法币转化为稳定币,冲击该国的货币主权。德国央行认为“天秤币”实质上是美元霸权地位的巩固,其他经济体不宜盲目跟从。荷兰央行也认为稳定币可能会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而削弱关键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主权受到冲击后,对一国最直接的影响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力降低。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一方面,稳定币可能削弱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稳定币对法定货币的替代可能造成银行存款的大量流失,并降低货币乘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必然受阻,央行货币政策的效力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稳定币也可能降低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加大货币政策的制定难度。稳定币不仅仅具备货币属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具备金融资产属性,可为持有者带来收益。一旦居民对稳定币的偏好上升,不仅可能出于交易需求将活期存款转换为稳定币;还可能出于投资需求将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准货币”转化为稳定币,进一步加大广义货币量的统计难度。对于以货币供应量为政策中介目标的央行来说,货币供应量指标精度的下降意味着货币需求可测性的下降,央行难以据此决定需要供给多少数量的货币才能维持货币的供求平衡。因此,稳定币也可能加大货币政策制定的难度。四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目前多数稳定币都将美元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储备资产,如泰达币按1:1的比例锚定美元,“天秤币”此前公布的储备资产计划中,美元占比也超50%。英格兰银行认为,尽管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例越来越小,但美元仍占据货币市场主导地位。各国被迫囤积美元,导致储蓄过剩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也导致全球低利率,加大了央行在经济刺激方面的难度。据此,稳定币,尤其是锚定或主要锚定美元的稳定币,其国际使用可能会进一步增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当中的主导地位,遏制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五年前,人民银行启动了数字货币的研究和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研发。一方面,要增强法定货币体系对未来数字经济生态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是要应对全球稳定币的挑战。当然,主权数字货币的发行也存在着“狭义银行”效应,需要我们供给相应的理论创新成果和应对政策。三、气候变化导致的宏观金融风险气候变化是导致经济和金融体系结构性变化的重大因素之一,具有“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特征,正在引起全球中央银行的重视。首先,气候变化可能引发抵押品价值缩水和信贷条件收紧,在金融加速器和抵押品约束机制下,市场信号可能会放大气候变化风险的严重程度,使其对单个金融机构的冲击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其次,气候变化是个很难逆转的过程,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金融机构往往仅关注气候变化的平均预期损失,对极端异常情况准备不足。第三,气候风险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和宏观经济的影响存在“循环反馈”特点,气候灾害损失将导致信贷收缩,这将进一步弱化居民与企业资产负债表,影响经济潜在增速和产出缺口。因此,中央银行应具有足够的前瞻性,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冲击。加强金融领域的环境风险分析是推动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宏观政策有效框架的重要着力点之一。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通过后,联合国气候谈判的金融议题主要是发达国家资金如何向贫穷国家转移。2009年哥本哈根谈判失败以后,金融部门在绿色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成为引领全球金融发展的新理念。2015年底《巴黎气候协定》签署以来,各国开始重视气候变化中的金融风险问题。2016年4月,法国建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研究全球变暖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并在2017年由法国央行牵头成立了包括各国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在内的绿色金融监管网络(NGFS),目前该网络已有34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中国央行也是创始成员之一。IMF、BIS等国际组织也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今年10月,IMF秋季年会还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议题之一,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也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气候变化的宏观金融风险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物理风险,即未能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所带来的金融风险;二是转型风险,即公共或私人部门为控制气候变化采取的有效政策及行动所带来的金融体系不适应性风险。这两类风险将通过资产价值重估、资产负债表、抵押品价值变化、风险头寸暴露、政策不确定性和市场预期波动等渠道,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变量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冲击金融稳定和宏观经济。气候变化的宏观金融风险问题是一个前沿性研究领域。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关注气候变化中的金融风险问题。一方面,加紧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在我国六大试验区加紧试验和总结,以增强绿色金融项目本身的可持续性和金融体系的未来适应性;另一方面,我们已经对“碳交易——企业——银行”的压力传导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山西省为样本测算了气候变化对煤炭、冶金、火电三大行业财务指标及相关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下一步,人民银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将关注三个命题:一是气候变化对金融行业不同细分领域的异质性影响及政策应对;二是气候变化风险对宏微观审慎监管的冲击和影响机制;三是将气候变化风险作为参数纳入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可行性及框架修正路径。各位同仁:世界经济已经历了十年之久的“大衰退”且仍在危机边缘徘徊。虽然各国中央银行在此次危机中表现突出,成功稳定了金融市场,避免了经济大幅萎缩,但个别发达国家挑起的贸易战又使全球经济陷入危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着眼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是探索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和构建具备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需要我国经济金融学界、政策层和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依托中国金融学会这一研究交流平台,紧密跟踪实践和理论前沿,更好地促进学术繁荣和大变局下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布利斯

银行业:依托科技屹立潮头

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银行业经历了一个从手工记账时代到金融科技时代的历程。科技成为银行业发展强大的动力。中国银行业的崛起过程实际上就是科技全面和深入赋能银行运营的过程。在银行业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今天,更要依靠科技的作用,才能让自己屹立世界潮头。□实习记者于晗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有赖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体制经济活力,也得益于几十年来持续迭代的IT技术对银行业的支撑以及对业态的革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口号,深刻影响了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步伐。于金融业而言,它引导和贯穿了我国银行业崛起的技术历程。在上世纪70、80年代之前,金融科技的功用仅仅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手工处理的工作电子化。但如今,金融科技带来的扫码支付、快捷转账和智能理财已为大众所习以为常。银行间结算体系也经历了从手工记账电子化、网络化到如今银行上“云”的历史跨越。无论是赋能实体金融还是防范金融风险,金融科技都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银行业来说,新中国成立的70年,就是银行业翻天覆地变化的70年。走入计算机时代上世纪70年代之前,银行的柜台前,永远看到的是摞得高高的账本,银行工作人员基本用的是算盘和钢笔。不但异地取款无法实现,即使是汇款,按正常时间也需要15-20天左右。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联行对账每年结清一次,一般延迟四五个月,最长的一次对清长达19个月。落后的银行结算体系严重制约了当时经济活动的效率。195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成立核算工厂,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集中资金结算和联行支付的起步。彼时,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中央银行,担负着货币发行以及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负责全国银行的手工联行和对账工作。1957年-1974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系统初步采用了银行自动化设备,最先引进的是操作复杂、处理速度慢、功能比较单一的电磁式计算机,当时,计算机在我国银行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采用批处理方式进行后台业务的核对和监督。值得注意的是,1964年,IBM推出划时代的System/360大型计算机,宣告了大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在计算机诞生的基础之上,银行的电子化才拉开了层层序幕。1970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核算工厂迁至四川省旺苍县,直到1975年才迁回北京。核算工厂迁回北京的一个显著背景是,1974年中国人民银行引入了60/61型电子计算机。60/61型电子计算机操作方便,灵活性较大,配置有操作系统和COBOL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译系统,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用计算机从事中后台的联机业务处理和批处理,这是我国银行业初涉电子化。1975年,银行业迎来了部分地区电子化的试点。第四机械工业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下达大中城市银行核算网试点任务的通知》。试点工作的总体设计就是“三点两线”,三点是北京、西安、上海,在这三个点各布一套计算机,两线就是北京-上海、北京-西安两条线路。这个时期国产计算机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试点采用了江苏无线电厂生产的C-4样机来上会计核算系统。但国产计算机在当时还滞后很多,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没有配置高级编程语言,来自西北大学的应用软件开发人员用落后一代的机器码编程集中攻关,才最终完成了银行会计软件编制。最后样机在北京投入实验,但没过多久,还是因为产品过于落后而项目停摆。1979年,改革开放到来。邓小平同志向银行业发出了一个时代指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的春风和国际形势的好转随即让中国银行业迎来了技术升级的春天。来自国外的先进计算机系统和技术,逐渐被大规模引进、吸收和推广。中央也越发认识到银行业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支持银行业应用计算机。银行IT电子系统发展历程拥抱电子化联网浪潮1979年-1984年,市场上相继出现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银行内和银行间的资金流动日益频繁,但电子化迟迟难以广泛推行,技术设备滞后,大量的银行支付结算仍然走邮政的手工联行,这种落后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下,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活动高效开展和资金流通的桎梏,大量现金被冻结成“在途资金”。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援助的基础上启动了YBS(银行保险系统)项目。受益于技术和资本支持,YBS项目一部分引进了美国IBM360系统,解决了香港13家中资银行的电子化。另一部分是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南京、广州等6个城市引进日立M-150中型机,在杭州、青岛、安康等城市引进日立L-320小型机,开发银行会计联机实时处理系统和联行对账系统。YBS项目的陆续上线,揭开了我国银行业应用电子计算机的序幕,使我国银行电子化开始正式起步。1982年10月,国务院成立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5年,银行电子化首次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项目。1987年-1988年,IBM定制化的一款用于银行的计算机SAFEII(第一版)在工商银行网点大量上线,随后一两年内,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的SAFE应用也相继上线。透过SAFEII,银行业整体才有了对支付系统的认识,各家银行都借助IT之力开始规模化扩张。1989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电子联行(EIS)项目。这一系统利用VSAT卫星通讯技术建立起人民银行专用的卫星通讯网,连结各分支行的基于PC机的小站,构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国大集中的处理系统。它的建成运行,使资金在途时间由原来的半个月缩短为3天。这是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次重要里程碑。但由于卫星网络仍不完善,EIS并没有带来实时便捷的现代化支付系统。在此前一年,人民银行在世界银行支持下开始了支付系统现代化的可行性研究。但在一开始,这个项目的规划既缺资金又缺技术,直到1992年,人民银行引入了世界银行的技术和资金援助之后,央行方才正式启动了后来为外界熟知的CNAPS项目。CNAPS计划启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代替旧的电子联行系统,但所有人显然都低估了开发的难度。CNAPS的研发前后历经将近十年,直到2002年10月8日,作为CNAPS的核心系统——大额支付系统(即中国的RTGS实时全额清算系统)率先在北京、武汉两地投产试运行。2003年底,CNAPS推广到所有省会城市和深圳,形成了32个城市处理中心和1064个电子联行小站融合运行的局面,资金在途时间缩短为几秒。从此,我国才正式步入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时代。CNAPS上线的同年,中国银联正式成立。CNAP使银联成功组建起我国的银行业跨行交易清算系统。通过银联,各银行可以顺利地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得以跨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回顾整个攻关历程,这是我国银行业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铸就的一个革命式技术突破。金融科技初展拳脚1994年4月,一条带宽64K的国际专线,宣告中国成为第77个全功能接入互联网的国家。次年,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瀛海威诞生了。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一个属于互联网的时代正式到来。如果说,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银行业实现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替,让我国银行正式步入电子化、联网化时代,那么互联网的到来则意味着银行贯穿前后端的业态升级正式拉开帷幕。艾瑞分析认为,自从1998年网上银行的雏形开始出现,就意味着金融行业中最普通的金融业务进入互联网时代,也意味着变革从此开始。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代表着市场、品牌和资源,无论用户源自何处,只有拥有这种独特的资源,才能够支撑业务,延伸到更广阔的市场。将时间拉回到1993年初,当时履新不久的时任招行副行长万建华,有一天饭后散步,在蛇口商业大街看到了一台当时还很罕见的ATM,却惊奇地发现ATM显示屏上蒙着厚重的灰尘,银行卡插卡口则挂着零星的蛛丝。万建华在《金融e时代》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情节:“它独立一隅,基本上沦为一个尴尬的摆设。作为银行管理人员,我们在心里也打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究竟会有多少人使用这个‘自动’的‘取钱机器’呢?”历史的发展经常超乎想象,今天的银行卡已经成为寻常百姓的标配,不仅如此,2013年底,建行推出了全国首家智慧银行,消费者可以通过远程银行VTM,在远程柜员的视频协助下自助办理开户、电子银行签约、充值缴费等各项业务。与此同时,“自助、智能、智慧”的体验,已经成为各行服务的标配,越来越多的自动化机具出现在各地的银行网点。然而这个故事只是互联网时代金融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GordonMoore)在上世纪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表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即是著名的摩尔定律。半个世纪以来,这一定律非常准确地预测了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它成为计算机处理器制造和应用的准则,也被演绎为整个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驱动力。高盛报告显示,2010年-2016年,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从1550亿美元增长到11.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74倍。此外,2013年到2016年的短短3年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的网络借贷规模从40亿美元增长到1560亿美元,网络借贷总资产暴增36倍。相对中国庞大的金融系统,其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虽然不过0.8%,但这样的增速在世界金融史也是前所未有的。面向未来,全面竞跑金融科技其实,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汹汹来势,银行业并非从一开始就显现积极拥抱的姿态。变化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iPhone5手机和4G通讯的到来就像一个催化剂,彻底引燃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用户增长的爆发让这一年得名“移动互联网元年”。同年,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强势崛起。一年间,支付宝实现了平台交易规模的8倍增长,这一数据震撼了银行业。银行不曾预料,互联网赛道的科技公司会率先攻入金融领域。从此,银行开始意识到,如果轻视了互联网、轻视了金融科技,那么银行将会成为自身的掘墓人。2013年至2015年,金融科技的浪潮在银行业开始汹涌。这一变化源于市场、源于科技变革的趋向,也源于国家顶层设计给予的支持和政策空间。据银保监会统计,2015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达1135.73亿元。这一年正是银行发力建设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开端。2015年12月,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集团先后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和“金融壹账通”,紧随其后,招商银行和光大银行在2016年先后成立招商云创和光大科技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截至目前,已经有10家银行拥有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2016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了科技金融的性质和作用。同年4月,原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银行成立子公司从事科技创新创业股权投资,为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带来历史性机遇。此后,工商银行全资金融机构工银国际投资了智能风控公司第四范式、人脸识别公司依图科技,中国建设银行下属子公司建信信托、国开行旗下国开金融均入股了蚂蚁金服等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两三年间,银行在金融科技产品与技术服务已结成不少成果。银行业涌现各种新产品与技术体系的创新,包括研发智能语音机器人,建立360度客户画像与场景化标签体系,人脸、声纹识别等技术应用于支付、VTM取款等。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在银行上“云”、普惠金融、科技风控方面开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兴业数金自成立以来就形成了两大业务主体:一是延续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云,为中小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行业云服务;二是打造开放银行平台,通过开放银行服务API,开展微创新,成为“银行端”和“场景端”的连接器。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快贷”一站式金融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一价式”收费的信贷体验。招商银行推出的“摩羯智投”则用大数据和AI能力强化金融风控能力,截至目前,招行纯线上贷款产品闪电贷不良率持续降低至0.23%。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金融科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未来银行服务普惠领域将更加值得期待。2019年9月6日,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金融科技应用先进可控、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增强、金融风控水平明显提高、金融监管效能持续提升、金融科技支撑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繁荣发展。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转型是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始终需要拥抱的主题,也必将是引领未来的强大武器。来源: 中国保险报

匠者不顾

人工智能行业报告(下篇):挖掘五大领域优质标的|行业深度

■ 人工智能下游场景多样,市场空间达万亿元。人工智能技术通用性强,可以广泛应用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当前安防、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交通、消费品、工业生产是主要应用领域。根据国务院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到2030年,下游核心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下游应用领域的近年市场规模可以从IT化程度、试错成本两个维度进行判断。某个人工智能下游应用领域的IT化程度越高、试错成本越低,则其近几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将越大。根据此原则进行判断,下游领域近几年的市场规模将是安防>金融>消费品>教育>交通>工业生产>医疗=自动驾驶。■ 智能安防市场空间达千亿、产品类公司中的龙头企业优势明显。国内安防市场达万亿元,AI技术当前渗透率低于30%,未来提升空间较大。其中的产品类公司规模效应明显,龙头企业海康、大华全球市占率已达37%,在AI时代其研发、成本、数据的优势将进一步增强,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智慧金融落地场景多样,参与企业多元化。国内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市场空间达2500亿,当前已经有七大核心AI应用场景在快速落地。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企业均是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不同企业在不同应用场景具备竞争优势,场景和企业竞争力匹配度高的腾讯微众、恒生电子、同盾科技、硅基智能等值得长期跟踪。■ 智慧教育市场空间巨大,高价值客户是关键。当前国内的智慧教育行业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自适应教育、智能工具类、AI少儿外语培训是相对优质的赛道,企业营收保持连年翻倍的增长,但由于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高企/留存率低等问题造成行业盈利困难。展望未来,优势赛道中高价值客户留存率高的公司如乂学教育有望长期胜出。■ 智能交通市场空间达千亿,道路和轨交是主航道。我国出行方式以公路和铁路为主,2018年占比分别达到76%、19%。在智能公路领域,行业内的领先企业是千方科技,其占据系统、数据和技术的优势,未来有望成为智慧交通大脑;在智能铁路领域,智能轨交近年发展迅速,其中佳都科技具备一体化实施和AI应用能力优势,未来有望胜出。■ 四大风险需要关注。人工智能下游企业需关注行业监管、技术创新、中美贸易战以及子行业自身发展所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关报告:人工智能行业报告(上篇)——中国造AI将崛起,数据以及平台类公司前景广阔原标题:人工智能行业报告(下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人工智能下游:场景多样化、长期空间巨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我们在上篇报告里重点分析了上中游的行业发展情况、竞争格局以及重点企业的经营特点,本篇报告我们将重点分析产业链下游的发展情况。人工智能产业链下游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实际应用的企业,这些企业将技术和场景结合并落地,既需要一定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又需要在相应行业的经验和实施能力,当前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比较多的下游行业包括安防、金融、教育、医疗、自动驾驶、交运、消费品、工业生产等。 1.1人工智能下游应用场景丰富多样,横跨众多领域应用从图1中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产业链的中上游,下游的应用场景明显丰富很多,横跨了从TO G、TO B到TO C的多个领域。我们在图中列出的重点下游应用场景有八个,然而实际的场景远远不止,比如政务、司法、快递、零售、电力、智能穿戴、社交等也都是当前正在快速发展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并落地的领域,为了便于简化,都包含在其他类里。图1:人工智能产业链下游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丰富的应用场景充分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基础性的特点,其未来将长期在各方面逐步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2下游是人工智能落地主力军,远期市场达万亿元人工智能下游产业的市场空间,理论上应当分别计算各个子行业的空间进行加总。但由于下游牵涉到的行业非常多,同时这些子行业也都在快速发展中,对其空间的估算结果往往是定性和数量级的估算,我们认为更有意义的是从宏观角度,定性的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采用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数据,来对未来人工智能产业的下游空间进行估算。根据规划,到2030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而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本文定义的产业链下游更接近于发展规划所称的核心产业。同时我们也针对下游的各主要子行业进行了市场空间大致的估算,进行加总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数据基本吻合。相比上中游而言,虽然技术水平要求不高,但由于下游是人工智能落地主力军,总体市场规模要更大。图2:人工智能下游未来空间估算(亿元)资料来源:国务院、招商银行研究院1.3人工智能下游应用领域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可以从IT化程度以及试错成本两个维度进行判断面对纷繁复杂的下游应用领域,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进行行业的选择和判断,然而这是十分困难的。一方面所有的下游领域从业者都自称AI技术对行业影响巨大,能大幅提升效率,改变行业的面貌;另一方面如果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提升和变化确实存在较大可行性。然而通过对具体子行业的深入分析及实地调研后,我们发现,不同应用领域AI技术实际推进的速度差别较大,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也各有特点。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经营状况和业务模式的差异更多是由各子行业本身的行业特性所决定,只能具体行业具体分析,但是AI技术在行业内实际推进的速度则具备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性,我们可以通过IT化程度和试错成本这两个维度对未来的推进速度进行前瞻性的判断:■IT化程度:指的是该领域内的主要应用场景中,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之前,已经实现了基础的IT化和自动化。这个维度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当前主流的人工智能技术均发源于计算机科学,其理论的研究、技术的实现、工程的落地均离不开大量IT设施以及系统的支撑。不同领域的IT化程度差别很大,比如在金融领域,现有系统的IT化程度已经很高,大量的业务交易可以线上实现,存量的IT系统非常复杂完善,那么无论是人脸识别还是自动化交易,只要在现有IT系统中加入最新训练的算法,匹配相应的场景,就能迅速实现其功能;而在医疗领域,现有的治疗模式还是以医生和病人的一对一方式为主,不同医院之间的基础IT数据都尚未打通,IT化程度非常有限,如果需要将AI技术运用到相应领域需要进行系统建设的难度和工作量非常大。■试错成本:指的是该领域的主要场景中,利用AI技术改变原有模式的风险,也即AI技术如果搞错了,是否会有很大的影响或者后果。如在安防领域,试错的成本就相对较低,本身传统的安防就不具备自动识别犯罪分子的功能,如果有遗漏并不会造成损失,最坏情况下将正常人识别成犯罪分子,也可以通过人工识别或者实际验证得到修正。而在某些领域比如L4级别的自动驾驶,试错成本就非常高,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可能导致事故和人员伤亡。总到来说,IT化程度越高、试错成本越低,某领域的推进速度则越快,而越快的推进速度则代表了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越大。图3代表的是我们对主要AI下游领域IT化程度、试错成本这两个维度的判断分析:图3:不同AI下游领域的IT化程度、试错成本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通过该图我们可以分析得到主要AI下游领域近年可达的市场规模,安防>金融>消费品>教育>交通>工业生产>医疗=自动驾驶。下游领域的选择应将近年市场规模和行业特点综合来看,我们上面已经总结出判断近年市场规模的系统性方法,接下来将对各子行业的特点及其和AI结合的情况具体进行分析,限于篇幅,将主要聚焦在安防、金融、教育、交通、医疗这五个关注度较高的下游领域。2.智能安防市场空间达千亿,产品类公司中的龙头企业将是核心玩家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安防成为了AI技术运用最多最快的领域之一,智能安防也成为了人工智能下游行业中最炙手可热的应用方向,而这也和我们之前对于行业发展速度的判断是一致的。 2.1 国内安防市场空间达万亿元,产品类公司具备规模效应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硬件成本的降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的不断推进,安防行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据中安网以及HIS统计,2011-2017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CAGR高达14.5%,高于全球市场(+8.5%),其中政府、大企业客户贡献最大,民用市场较小。未来随着监控成本的不断下降,智能化的不断增强,政府端的安防工程仍将稳步推进,而商业端、民用端的需求会快速增加,国内安防市场仍将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速。据IHS预测,2019年全球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增速达8%;据中安网预测,2019年中国安防市场规模将达到8700亿元,增速将达15%。图4:全球安防行业总产值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中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资料来源:中安网、招商银行研究院安防市场的结构占比来看,安防工程占比最高,中安网的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安防行业产值分布中,安防工程占比为62%,安防产品占比为30%,服务及其他占比为8%。图6:2017年中国安防行业产值分布资料来源:中安网、招商银行研究院尽管安防工程的占比最高,但是由于工程类实施具备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市场天然分散,每个地区工程服务商都有一定生存空间,因此该领域的集中度一直很低。中安网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范围内的安防工程类生厂商数目达到14000个,并且逐年增加达到了2018年的16000个。相比而言,安防产品类企业则具备较强的规模化效应,因此近年的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中安网的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的安防产品类企业数量已经由2014年的接近10000个逐年递减到2018年的4000个。图7:安防产品、安防工程类企业数量(个)资料来源:中安网、招商银行研究院2.2 AI技术大幅拓展安防的价值,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历史上,安防行业经历了从模拟化到数字化、低精度到高清晰、单机部署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而AI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使得安防行业从“看的到看的清”进化成“看的懂”,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阶段,将安防的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大幅度拓展。在传统的公安领域,AI已经助力安防实现自动发现嫌疑犯等高价值应用,而在很多新兴领域,视频识别技术也可大大拓展安防的使用价值。表 1:AI监控在各领域的应用资料来源:中信证券、招商银行研究院由于AI技术在安防的多个应用领域都能产生较大价值,从2017年开始,AI产品在安防产品厂商中的销售占比迅速提升,但是当前的渗透率仍然有限,未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艾瑞咨询的数据表明,安防前端产品的营收占比从2017年的5%提升到2018年的10%;后端产品的营收占比从17%提升到28%。图8:AI产品在安防前端营收占比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图9:AI产品在安防后端营收占比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随着安防产品的AI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依然将保持较快增速。据艾瑞咨询预测,国内智能安防2018 年的市场规模达 135 亿元,预计 2019 年市场仍将保持高增速,到 2020 年市场规模可达到 453 亿,长期而言,若安防产品中的AI渗透率能达到30%,智能安防的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图10:国内智能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2.3 安防产品类龙头企业优先受益于AI技术,强者愈强 如前文所述,安防工程子行业规模虽然明显较大,但该领域市场集中度提高难度较大,因此这类企业在安防智能化的浪潮中属于被动参与者。安防产品类企业虽然行业占比较低,但是技术门槛高,是实现安防智能化的关键,同时其集中度也在近年不断提升,行业小企业迅速出清,因此是安防智能化浪潮中的主导力量。而在中大型企业中,龙头企业的优势则更为明显,通过分析近年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安防龙头的业务增速远远快于行业平均增速,同时大幅也快于行业内其他中大型企业。2008~2018年,龙头企业海康、大华的营收复合增速达到41%,远大于15%的行业平均增速,也大幅高于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平均25%的增速。同时IHS的数据显示,这两家企业的合计全球市占率也由2012年的12.3%增加到2018年的37.4%。可以说双寡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图11:08~18年海康、大华营收变化(亿元)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2:海康、大华全球市占率变化资料来源:IHS、招商银行研究院过去安防产品的龙头企业之所以快速发展,是因为其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优势和产品整合能力,进而构筑了研发、成本、渠道、产品溢价等全方位的优势和壁垒;AI时代到来后,智能化的需求和应用将给行业龙头构筑更高的壁垒,具体包括:■研发优势进一步扩大:为了顺应AI时代的安防趋势,海康和大华均加大了研发投入。根据2018年年报的数据,海康和大华的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1.6万和8千, 而第二梯队企业的研发人员总数一般在几百的量级;海康和大华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4.8亿元和22.8亿元,而第二梯队企业的研发费用一般仅在亿元量级。同时海康和大华均成立了高规格的AI研究院,与ADI、TI等全球顶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打造自己的安防AI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AI技术在安防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成本优势进一步增强:AI时代安防领域的一个重要增量是AI芯片的迅速增加,在这个领域海康和大华均开始提前布局,着手进行自研芯片的开发。安防领域的AI芯片技术难度适中,属于特定领域的芯片,和国内AI芯片行业当前的发展水平契合度较高,刚好属于龙头企业可以自研而中小企业很难进入的领域。未来随着自研芯片使用比例的不断扩大,龙头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数据优势开始显现:安防类AI产品的算法也需要的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当前行业内龙头企业的市占率很高,对数据的占有也具备绝对的优势,拥有各个行业、各个应用场景的海量数据以及使用经验。这些数据能助力龙头企业根据不同的行业和应用场景,训练出多个精确定制化的算法,已取得更好的智能监控效果。表 2:龙头公司2018年研发投入情况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给安防领域带来更多的增量和变数,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安防产品类领域,其中的龙头公司海康威视和大华股份已经积极布局进行AI时代的转型。展望未来,他们相对行业内其他公司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加深,有望占据AI安防时代的先机,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和市占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传统安防企业中,海康和大华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现在行业逐步有新的玩家开始进入,比如华为和阿里就在大力进入AI+安防的领域。以华为为例,近年华为安防已经从三级部门提升至二级部门,成为公司重要发展战略。2017年聚焦投入安防,2018年发布软件定义摄像头架构,2019年进一步提出“2+4+N”战略。华为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研发实力以及安防AI芯片的龙头地位。对于AI安防领域的竞争态势,我们也需要密切跟踪这些新进企业的经营状况。3.智慧金融市场空间大,落地场景多,参与企业多元化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速度也很快,盖因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金融行业的核心支柱力量。根据IDC的预测,到2020年,银行、保险、证券这三大金融核心领域的IT市场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而其中银行IT的市场规模就达到接近2000亿元。图13:银行IT市场规模预测(亿元)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4:保险IT市场规模预测(亿元)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5:金融IT市场规模(银行、保险、证券)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近年来金融行业正在运用AI技术不断向智慧金融转型,我们预期未来AI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渗透率将能达到40%以上。3.1 智慧金融落地场景多样化、赋能动力充足智慧金融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场景丰富而多样,典型的如智慧网点、智能客服、智能信贷、智能合控、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保险等。在这些场景下金融行业可以通过AI技术提升效率和竞争力,赋能效果显著,以下做具体介绍。智慧网点:网点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服务场所和品牌形象的代表,随着网络渠道的发展,银行不能简单裁撤网点以节省成本,而是需要进行网点变革,通过以客户为中心,建设轻型化、特色化、社区化的新型网点,以实现用更低成本对客户进行更好的服务。新型网点人员少面积小,为了实现对客户的有效服务,只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手段,才能实现小面积少人员快速实现对客户的有效服务。因此智慧网点应运而生,图16列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网点的典型应用,这些应用能大幅提升效能和客户体验。图16: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网点的应用资料来源:36Kr、招商银行研究院智能客服:金融业的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具有大量客户沟通运营的需求,银行业尤其突出。客服作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直接出口,需要兼具专业解答能力、营销能力与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当前,客服行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客服短缺且成本较高,而智能客服在成本、效率上具备明显优势。智能客服除了可以模拟客服人员和客户进行沟通外,还可通过语音识别、大数据挖掘技术对银行海量的通话记录进行智能分析上,挖掘分析有价值的信息,为服务与营销提供数据与决策支持,对客户的运营也能有明显的提升作用。智能合控(合规与风控):反欺诈反洗钱一直是商业银行和监管部门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产生了合规与风控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在这些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的被动式监管相比,AI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实时挖掘,主动发现、智能监控。图17:智能合控流程示意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2017年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员会,将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这也为智能合控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智能信贷:信贷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智能信贷能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线上信贷业务的全流程优化和监控,提升风控能力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精准信用画像和信贷审批自动化是经营效率提升的主要环节。深度学习算法可利用大数据为用户建立信用画像,从而更加前瞻性地反映申请者的信用状况,快速形成对潜在客户的风险评估。智能化的决策引擎则利用风险评估数据对借贷形成审批、额度、定价等的判断,可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个环节实现信贷业务精细化以及自动化运作。图18:智能信贷流程示意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智能投顾:智能投顾是人工智能技术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应用,它通过一系列智能算法综合评估用户的风险偏好、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等基本信息,并结合现代投资组合理论为用户提供自动化、个性化的理财方案。智能投顾的核心环节包括:用户画像、大类资产配置(投资标的选择)、投资组合构建和动态优化等。智能投顾相比人工服务具有专业高效、降低门槛、客观中立等优势。■ 专业高效:相比于传统投顾,智能投顾更高效。在用户端,智能投顾通过问卷或互联网上的留存数据进行用户的投资画像,快速针对客户的基本信息、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等进行综合评估,在资产端平台自动进行分析和产品匹配,生成投资组合建议。■ 降低门槛:传统投顾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覆盖范围有限,服务成本高,起步资金门槛在50~100万元,高端服务需要千万元级别的资金。而智能投顾则依靠技术优势,有效节省了人力成本,从而大大降低了服务门槛,可有效覆盖中产及以下的普通投资者。■ 客观中立:传统投顾完全依赖投资顾问个人的能力和品行,如何保障投资顾问的道德操守,避免人性的贪婪和恐惧,是重要挑战。而智能投顾通过计算机的大量参与,可有效避免很多人为因素的干扰。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智能投顾市场将达1884亿元。图19:中国智能投顾市场规模(亿元)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0:智能投顾系统示意资料来源:36Kr、招商银行研究院智能投研:指利用机器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将数据、信息和决策进行智能整合,实现数据之间的智能化关联,自动化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清洗、分析和决策等工作。它能提高投研者的工作效率和投资能力。和人工投研相比,智能投研自动化程度高,能自动从行业新闻、公司新闻、招股书、年报、公告、行业研究报告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数据中批量自动抽取重要信息,并建立知识图谱,实现数据搜集、事件分析、舆情影响、行行业趋势分析的一站式服务,具有高效、客观的优势。图21:智能投研流程示意资料来源:36Kr、招商银行研究院智能保险:保险也是对数字和科技要求很高的行业,当前面临互联网的巨大挑战,客户对险种功能和理赔效率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公司的精算风控也提出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售前、承保、理赔、售后等多个环节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定价,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推送。以车险理赔为例,通过运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可以实现智能理赔,克服欺诈骗保、理赔时间长等问题。据艾瑞咨询统计,智能理赔可以带来40%以上的运营效能提升,将理赔时效从3天缩短至30分钟。图22:车险智能理赔示意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3.2四大类公司是行业主要参与者,不同维度各具特点智慧金融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互联网公司、人工智能公司。其中金融机构指的是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核心领域的大型金融企业及其子公司如平安科技;金融科技公司指的是长期进行某一特定金融领域信息化工作的公司,典型的如恒生电子、同花顺、万得等;互联网公司指的是大家熟知的BATJ互联网巨头及从其衍生的一些金融服务公司如蚂蚁金服、微众等;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指的是近年成立的,掌握最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公司。这几类公司各具特点和竞争优势,可以从客户和数据、技术创新能力、业务理解能力、行业经营能力这几个维度来分析:■客户和数据: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最具优势,其中金融机构拥有最大而全的金融客户以及数据,互联网公司拥有最大的C段客户基础。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如同花顺也在自己的细分领域拥有大量数据,而绝大部分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在客户数据上十分缺乏。■ 技术创新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和互联网公司具备相对优势,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在AI核心领域的研发应用能力最强,而互联网公司则具备极强的用户体验、产品设计以及综合运营能力。金融科技公司的优势特定细分领域的IT开发能力丰富,金融机构的优势在对金融业务场景理解深刻,相比前两者的核心技术能力均略有差距。■ 业务理解能力:金融机构的理解毫无疑问是最深刻的,金融科技公司对自己熟悉的特定领域有较深刻的认识,互联网公司通过前期的尝试也对金融业务有一定的理解,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起步晚,理解最薄弱。■ 行业经营能力:金融机构的牌照最为齐全,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具备少量金融牌照,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的牌照最为缺乏。表 3:四大类公司及其不同维度的能力优势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3.3 不同类型公司在不同场景具备竞争优势 如前文所述,智慧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各自具备不同维度的特点,同时智慧金融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多元化,这些多元化的场景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各不相同,因此这些参与者和场景存在关联关系,不同类型的参与者适合进行不同类型场景的建设:■ 智慧网点适合金融机构和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参与,因为该场景非常具体,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场地,人工智能公司提供技术,相互结合 。■ 智能客服的主要优势参与方是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主要的原因是该场景技术要求高,技术普适性广,可快速复用,适合技术领先公司参与。■ 智能信贷则是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各具优势。金融企业的优势在业务经验丰富、金融数据全面、IT流程成熟稳定,可以基于现有系统,制定符合金融规律的智能信贷模型,高效运行。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海量的客户及部分非金融信息,如腾讯、阿里具备海量到社交和电商信息,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及其先进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实现长尾客户的智能信贷,获得下沉市场并向中小金融机构赋能。■ 智能合控的优势企业是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是因为这项业务技术要求高,既非金融机构的盈利点,同时监管部门也有需求,因此第三方人工智能公司作为中立的技术提供者有优势。■ 智能投顾的优势参与者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投顾是对金融专业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金融机构是该领域的翘楚,将AI技术应用后可以大幅提升效能;而部分投资领域的金融科技公司如同花顺、雪球通过长年积累,掌握大量客户信息、交易数据,也具备智能投顾的基础。■ 智能投研适合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因为该领域对数据和技术要求都很高。部分金融科技企业如同花顺、万得具备数据和IT运营能力;部分新型企业如文因互联、萝卜投研则具备技术优势,可将数据更好整合分析。■ 智能保险的优势企业也是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保险龙头机构的数据规模大,行业经验丰富,互联网公司则具备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和更灵活的应用场景。表 4:不同类型智慧金融公司和场景的契合情况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在表5整理了国内主要的智慧金融参与企业,并对其优势领域进行归类。表 5:主要智慧金融企业(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4.智慧教育市场空间巨大,高价值客户是关键和安防领域不同,教育领域虽然试错成本也较低,但过去IT化程度也低,造成其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安防领域要大,突出表现在高价值客户的获客成本高和留存率低。但是试错成本低,行业空间大给智慧教育类公司带来的好处是只要产品过硬,舍得投入营销费用,往往能获得营收的快速增长。4.1 智慧教育中长期市场空间达千亿元,当前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育行业是一个六万亿的市场,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空间很大,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2022年,国内智慧教育的市场空间将达到1724亿元。虽然实际的市场发展未必如其预期的这么迅速,但中长期而言,该领域将达到千亿规模基本是行业的共识。图23:中国智慧教育市场空间预测(亿元)资料来源:流利说招股书、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结合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当前的智慧教育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多个细分领域在快速增长,主要包括自适应教育、智能工具、AI外语培训等。自适应教育因材施教,国外发展较成熟,国内处于快速发展期 自适应教育指的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自动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阶段和性格特点,自动调整学生的学习路径,以帮助学生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获得更好的体验。图24:自适应教育流程示意资料来源:艾瑞咨询、招商银行研究院自适应教育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定位到每位学生的知识漏洞,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最适合他自己的下一步学习内容和活动,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课程难度过高或过低时,课程的难易程度都可以自动调整。老师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状态评估报告来分析每个学生的知识空白,并即时调整学习进度,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所以从理论上说,自适应学习是解决在线教育的“因材施教”问题的潜在可行方案之一,内容、数据与技术是支撑自适应学习系统开发的关键。自适应教育在国外发展较早,相对成熟,国外逐步涌现出了Knewton、DreamBox等教育科技明星公司,根据亿欧咨询的数据,Knewton已经成为美国排名第一的AI+教育公司。自适应教育之所以在国外得到较快发展,是因为其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了明显效用, Knewton的实测数据表明,自适应教育相比传统教育能产生较大的差异性提升。 表 6:Knewton自适应研究样本资料来源:鲸准研究院、招商银行研究院表 7:Knewton自适应研究结果资料来源:鲸准研究院、招商银行研究院紧随国外发展,国内近年的自适应教育热度明显提升,好未来、新东方、乂学等教育公司均陆续推出自适应学习产品。以乂学教育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成立四年来,其下属的松鼠AI已经累积学生数据近200万,在全国20多个省300多个城市签署了1800多家合作学校,同时其营收从2015年的800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亿元,每年都保持400%的速度增长。图25:乂学教育营收快速增长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招商银行研究院展望未来,国内的自适应教育行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智能工具类企业具备入口优势,用户规模巨大教育行业的智能工具类企业指的是利用AI技术,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智能化工具服务的公司,当前的核心应用包括拍照搜题以及智能批改:■ 拍照搜题指的是上传题目照片,然后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模式匹配等方法自动定位到题料库中的题目,将解题方法反馈的过程。■ 智能批改指的是上传已经完成作答的作业,自动识别并判断学生作业效果并反馈的过程。这两类应用有一定的关联度,行业内的公司往往是从拍照搜题类应用起家,逐步扩展到智能批改类的应用,行业内的代表公司有作业盒子、猿辅导、作业帮等。大部分智能工具类企业的基础工具服务是免费的,这些企业主要是将工具服务作为一个好的入口,获得足够多优质的线上用户,再进一步开展相关增值服务,比如线上课外培训来获得收入。基于免费服务的特性,智能工具类企业迅速获得了大量用户。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业帮2018年7月的月活用户已超过7000万,付费用户总数超过500万。作业盒子2018年底的用户数量也超过4000万,覆盖10万所学校,独立日活超过500万,MAU超1500万,每日生产学习行为数据超过2亿条。基于庞大的用户群体,智能工具类企业可以开展低质优价的在线教育服务,营收也获得了快速增长。据公开资料显示,预计2016、2017、2018年猿辅导的营收分别为1.2亿元, 3亿元、15亿元,而作业帮、学霸君在2018年的营收也达到了10亿元的量级。图26:智能工具类公司用户数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7:智能工具类公司收入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搜集、招商银行研究院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虽然在工具入口上具备优势,但是在课外培训的内容上和行业巨头有差距,当前新东方、学而思等公司也在大力布局线上培训,该营收渠道未来将长期面临巨头的竞争。AI外语培训市场参与者众多,少儿相比成人更优外语培训也是众多AI公司切入教育赛道的选择,这些企业有的如流利说是通过积累大量的外语语料库,通过AI老师实现对多个用户的低成本智能教学;有的如VIPKID是通过线上外语培训起家,逐步引入AI技术,生成AI助教,助推实现在线外语教育的个性化。外语培训门槛较低,众多创业者和中小企业不断进入该领域,因此在线外语培训竞争激烈较为激烈,对AI 类公司构成了较大挑战。外语培训可分为少儿和成人两类,相较而言少儿类客单价和留存率高,因为少儿往往注意力和自学能力有限,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付费意愿和持续性较强;而成人的学习渠道多样,付费意愿低,时间有限坚持性有限。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8年少儿英语培训市场600亿,线上66亿需求,近年保持20%的速度增长,其中VIPKID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营收向50亿的规模迈进。而偏向于成人外语培训的两大龙头英语流利说和51talk的营收目前在10亿元的规模,和VIPKID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获客成本和留存率的问题,上市后依然亏损严重。相比较而言,我们认为AI少儿外语培训类的赛道相对更优。4.2 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高企,留存率低造成行业盈利困难教育行业是朝阳产业,教育行业的智能化趋势当前也已经是业界共识,领先AI教育公司的营收表现也不错,但是当前的绝大多数AI教育公司都出现盈利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较高和留存率较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高价值客户,指的是有较强支付意愿,愿意付出较多金钱如一年几百元以上的客户。部分AI教育公司如智能工具类公司由于具备免费和工具两大属性,可以低成本获得大量客户,但是这些客户中真正具备较强支付意愿的客户比例很少。根据公开渠道整理的数据,当前在线教育的高价值客户的获客成本很高,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而AI教育属于在线教育中的新兴延展,其获客成本相对更高。这也导致了部分公司营销成本高企,如流利说的营销费用已经超过了营业收入 。除了获客成本高昂外,留存率低也是AI教育公司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部分公司的内容和教育效果不及预期,造成很多花费巨额营销费用吸引来的高价值客户,并没有持续购买服务,流失了。高价值客户续费率作为企业的核心数据,一般很少公布,但我们可以从部分上市公司的报告推测出其续费率非常有限。从流利说公布的2019年一季报以及半年报可以计算得出,虽然其营收增长,营销费用高企,但付费用户数从一季度的110万下降到了二季度的90万,隐含的流失率非常高。图28:在线教育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估算资料来源:公开渠道整理、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9:续费率对高价值用户数量影响很大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高企、留存率低这两大障碍造成当前的AI教育类公司盈利困难。从公开资料梳理,当前的AI教育类公司能获得正向盈利的不到3%。4.3 优势赛道中高价值客户留存率高的公司有望长期胜出尽管行业当前面临盈利困难的问题,但教育智能化的趋势已经形成,行业内企业营收增长很快,消费者习惯在迅速培养,我们预期未来行业洗牌结束,竞争格局稳定后,龙头AI教育类公司具备长期发展前景,而当前优势赛道中高价值客户留存率高的公司有望长期胜出,这也可以成为我们选择企业的出发点。首先是要选择优势的赛道。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从赛道排序来说,自适应教育>智能工具类企业>AI少儿外语培训>AI成人外语培训,优势赛道的企业未来发展会更好。其次是相比高价值客户获客成本而言,客户留存率更为关键。随着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退,各在线TO C行业的获客成本均在逐年提升,以京东为例,2012~2017年,京东的获客成本上涨了4倍,因此未来教育行业获客成本高企的现状很难改变。所以对所有的AI教育公司来说,提高客户留存率,将自己花费大量营销成本获取的付费用户,发展成长期忠诚客户,是最关键的工作。图30:京东历年活跃用户获客成本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招商银行研究院根据这两大影响因素,我们将主要的AI教育企业判断如下,建议银行主要聚焦在第一二档的公司。表 8: 国内主要AI教育公司判断(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好未来和新东方这两大教育巨头也在逐步加大AI技术的投入,未来会是所有AI教育公司的重磅竞争对手。其中好未来的投入更迅速,在2019年8月29日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其被科技部宣布依建设智慧教育开放创新平台。对于AI教育企业,我们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其和这两大巨头的竞争关系。5.智能交通市场空间达千亿,信息化龙头具备明显竞争优势交通领域的试错成本和行业壁垒相比教育行业要更高,因此不像教育行业那样,有那么多的初创企业参与者和细分赛道领域。同时由于交通领域的IT化建设相对开始较早,部分龙头企业具备先发优势,参与智能交通的企业往往是从过往的交通信息化企业转型而来。5.1智能交通持续受益于政策,道路和轨道交通是主航道智能交通能提高运输效率、缓解拥堵以及提升交通安全,国内政策一直大力支持,在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建设成为交通强国,从侧重投资过度到依靠科技,因此国内未来近年的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据中国投资咨询网的预计,2018 年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将达到620 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0.33%,2022 年将达到1300 亿元。图31: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规模(亿元)资料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招商银行研究院智能交通的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道路、轨道、水运、航运这四大方面。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国内旅客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公路和铁路运输,因此道路和轨道交通的市场需求大,是主要航道。图32:2018年中国旅客运输方式结构分析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5.2 智能道路系统有望发展成智慧交通大脑,龙头企业数据优势明显智慧交通大脑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基于自动搜集的海量实时交通数据,进行深度运算,以实现对于交通场景的智能实时调度,达到减少城市拥堵、提升居民出行体验的目的。智慧交通大脑实现的关键在于对人、车、路信息的搜集以及分析,过去限于技术水平,只能停留在理论的设想,而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突破,已可以让机器智能实时识别道路上的人、车信息及其行为,交通大脑的实现已经不再遥远。图33:智慧交通大脑建设中需要融合的数据资料来源:华泰证券、招商银行研究院数据对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训练非常重要,而智慧城市大脑的决策行为既需要实时又十分繁多,因此历史和实时的交通数据就极其关键。国内的智能道路系统建设企业往往是从传统的道路信息化企业转型而来,因此其中的龙头企业深度介入了国内现有核心道路的信息化系统,不仅包括道路信息,也包括了ETC、交委、交警等道路管理部门的相应信息,具备先发优势。而对于最核心的人、车、路信息,龙头企业可以在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过程中,加入AI视觉识别的模块,以实现对于现有道路的实时信息的获取。所以从数据获取的角度来说,龙头企业的先发竞争优势很大。当前国内智能道路交通龙头是千方科技,其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是主要竞争对手的三倍以上。除了拓展现有优势外,业务层面继续围绕智慧交通全面布局,积极和各大车厂合作进行V2X测试;资本层面引入阿里巴巴作为第二大股东,提升自己的技术实力。我们预期未来,千方科技基于自身的数据、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有望不断拓展自己在智能道路领域的竞争优势,朝智慧交通大脑的方向发展,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核心企业。5.3 智能轨道处于快速发展期,综合具备一体化实施和AI 应用能力的公司有望胜出虽然总的铁路运输旅客人数和公路运输相比差距较大,但是近年随着各大城市的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展开,智能轨道企业也迎来了发展良机。来自中国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表明,国内城市轨道在建线路长度由2013年的四千公里逐步增加到了2017年的六千公里,呈稳步上升态势。与此相应,城市轨交的信息化建设也增长迅速,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信息化投资额由2015年的124亿元迅速增加到了2017年的187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26亿元的规模。图34:国内城市轨道在建线路长度资料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5: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息化投资额(亿元)资料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招商银行研究院轨交信息系统主要包括自动售检票系统、站台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通信系统这四大模块。图36:轨交信息化主要模块资料来源:佳都科技、招商银行研究院而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四大模块都可以产生很多新的进步,比如自动售检票系统可以通过人脸自动识别自动出入,助力乘客享受更便捷的出行和支付体验;综合监控系统可以通过视觉技术对乘客、客流、物品特征进行分析,优化高峰时段分流管理、可疑物品监测、可疑人员识别,为地铁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因此轨交信息化行业正逐步往轨交智能化发展。 过去的轨交信息化企业往往聚焦于四大模块中的一个,整体市场较为分散,近年来少数龙头企业逐步通过内部研发和外部收购等方式,逐步完善了自己的产品结构,全面掌握了四大模块的核心技术。我们认为,未来随着轨交信息化向轨交智能化转变,项目实施难度不断增加,智能轨交的订单会越来越倾向于具备一体化实施能力的企业,全面掌握四大模块的智能轨交企业会有一定竞争优势。此外轨道交通领域的安全性要求相比安防更高,有一定的试错成本,因此对企业的AI技术能力也提出较高要求。虽然在一些核心算法上可以借助中游AI技术平台的力量,但是企业依然需要具备较高的AI技术理解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整体系统的风险可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安全,实现自主可控。因此具备较强AI技术应用能力的企业也会具备竞争优势。佳都科技是国内智能轨道交通的领先企业,一方面是在行业内率先全面掌握了智能轨交系统的四大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近年也大力投入AI技术的研发,技术方面内部成立了两大AI研究院;资本方面2015年开始不断投资优秀AI企业如云从科技,对于AI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在国内轨交企业中相对领先。佳都科技近年来连获智能轨交的大单,未来有望不断提升自己在智能轨交行业的市场份额。需要注意的风险点在于城市轨交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对于佳都科技是否能在其他城市复制其在广州的竞争力,尚待观察。6.AI+医疗愿景美好,短期面临巨大挑战医疗行业虽然空间巨大,但其面临着IT化程度低和试错成本高这两大难题,因此造成当前的AI+医疗更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AI+医疗的参与者众多,但这些企业往往是初创企业,项目的落地和实际营收困难重重,短期而言面临巨大挑战。6.1 AI+医疗能解决医疗痛点,理论市场空间达千亿元医疗行业是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近年保持快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表明,国内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2133亿元增加到了2017年的5901亿元,未来仍将保持稳步增长,达到万亿元的规模。图37:国内医疗市场规模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招商银行研究院但是当前国内医疗行业依然存在医生数量不足,培养周期长、高质量医生缺乏、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平衡等诸多痛点:■ 医生数量不足:中国病理医生与人口比例为 1:70000,而美国为1:2000,差距较大。■ 医生培养周期长:独立上岗医生培训周期长达 8 年,导致医疗人力成本高,无法迅速满足持续增长的医疗需求。■ 高质量医生缺乏:在我国全部卫生人员之中,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比例占到69.4%,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学历比例仅占30.6%,可见我国卫生人员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高质量卫生人员较缺乏。■ 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据统计,2015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仅,城市为8.27个、农村仅为3.71个,资源配置不平衡。图38:国内卫生人员学历分布(2015)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9: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015)资料来源:亿欧、招商银行研究院AI+医疗可以通过大量诊疗案例和病理图像的深度学习,实现AI智能诊疗,从供给端提供大量较高水平的AI医生,缓解医患矛盾,地域分布等痛点。若假设未来AI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渗透率能达到10%,那么根据2025年的医疗行业空间推测,AI+医疗市场空间将达到千亿元,十分巨大。6.2 当前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等待曙光到来 尽管理论的空间和但是当前的AI+医疗面临巨大挑战,行业内公司获取订单和有效营收困难,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AI+医疗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以IBM的WATSON为例,虽然研发投入上百亿美元,但在美国的应用依然困难重重,内部也爆出过开错药的问题。 ■ 医疗行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试错成本很高,造成主流医疗机构对AI技术的实际使用非常谨慎,目前尚处于试验和探索的阶段。■ 医疗行业的政策限制较多,AI技术进入实用也面临着众多监管政策的挑战。■ 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比发到国家较低,不同医院之间甚至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都很严重,AI技术实施的载体不完善。总体而言,虽然AI+医疗未来的理论空间十分巨大,但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很多困难,银行的介入还需要等待行业曙光出现。7.布局建议及风险提示7.1 布局建议 (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表 9:人工智能下游行业大方向判断(请查阅PDF版本报告,如需全文请联系招商银行研究院研究管理团队。)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7.2 风险提示(1)行业监管风险:试错成本是下游子行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未来政府层面出于安全等考虑对行业加强监管,有可能导致相应行业的试错成本增加,发展速度变慢。(2)技术创新风险:如果未来出现新的不基于深度学习的技术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智能效果,现有下游企业的技术方案、技术积累可能需要推倒重来,存在技术变迁的风险。(3)中美贸易战风险:当前人工智能云端用的主要芯片来源还是美国进口,如果贸易战进一步加剧,可能造成芯片价格上升、性能下降,对下游企业的经营造成压力。(4)子行业自身发展风险:这个需要针对行业具体分析,如智能安防领域需关注华为和阿里的竞争风险;智慧教育领域需关注留存率风险。相关报告:人工智能行业报告(上篇)——中国造AI将崛起,数据以及平台类公司前景广阔——End ——转载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招商银行研究院所有,招商银行研究院允许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转载本文:1.转载时保留本文全部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2.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3.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本期作者方国栋,行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