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英国一年硕士很水?回国真的不受认可?贵齐

英国一年硕士很水?回国真的不受认可?

最近网络上又掀起了关于国外一年制硕士的讨论:英国1年制的硕士学位将不予承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没有此规定。”许多童鞋也纷纷表示一年制硕士真的不是如传说中的“水”。网友:英国的硕士其实是把两年的量压缩到一年,认真的话是很累的,水不水完全看自己网友:我自己知道身边那些出国念书的根本混不了....每次final都在猝死边缘...比我国内念书看起来艰难多了..混的都要延毕或者没办法毕业....网友:这种完全不考虑Summer/Winter School,不考虑Practice,不考虑Project,单纯以时间来评判的说法,真的负责吗?有依据吗?网友:真的超级忙,想拿到好成绩的话,天天图书馆是常态。课程特别多,不知道那些说不好的人,是有多高学历。网友:说英国硕士啥也学不到的,恐怕我读了个假硕士。课程多到爆炸,每天图书馆写论文看文献,考试超级严格,稍微不认真就挂。不知道那些嘲讽的人,有什么资格说。网友:应届生找工作才看学历,以后凭实力。说实话,一年也好两年也罢,被国外学校变态式打磨过并且扛下来,沉淀后的自信,是渗透在将来的工作习惯和思维里的。这也是留学硕士与本土硕士的区别。网友:时间短=水?? 世界TOP10大学一年制商科硕士在读 一年五个期末 别人在玩我们全在学学学 我高考都没有像现在这么努力过那么,英国一年制硕士文凭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要论英国大学的教育水平,既然大家都喜欢看排名,那我们就从排名来看,QS世界大学排名TOP100的院校里面,除了美国就是英国的院校最多了,但是要知道的是,英国只有百余所院校,而美国有千所。其次就历史发展来看,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经济学也发源于此,现在英国又是金融大国。所以就英国留学的热点科目——工科和商科来说,英国的学术研究传统是很正统很深厚的。再来就时间安排来说,英国一年制硕士只是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而这些活动学生在毕业后也可以以毕业生的身份来进行。授课时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水平并没有“偷工减料”。并且,英国教育强调严谨严肃,考核严格,不仅重视期末考试也重视学生日常学术表现,还强调自主学习,不会强制学生必须关在教室里学习。接受过课堂知识和作业任务后,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完成之后可以进行课余活动。因此,大家看到的一年制硕士,其实是把学制压短,但质量却不会打折扣。从时间上来说,英国的硕士生课程是一年,看起来它的学时比国内少,但这一年的课程是满满当当,有的专业晚上9点还在上课。在英国读硕士的中国学生,周末都在读书,不然只会得到fail。从学习内容上来说,课程设计得非常实用,包括选修课在内,全部是专业课,每学期少则3门,多则5-6门课,每门课都要阅读若干指定参考书、写小论文和完成小组合作的课题,结束时通过考试。从英国研究生学制管理上来说,英国大学的要求很严,考试通不过就要淘汰。一门课有30%考试不及格是常有的事,有些学校的淘汰率甚至高达20%-30%。你还敢不努力吗?其实不单单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也有1年制硕士,而且应该研究生分为授课型和研究型,研究型是两年,授课型是一年,两者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一样。其实一年制硕士和两年制硕士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专业不同或者所需先修课不同,取得硕士学位所需的学分也不同,最终导致完成学位的年限不同。下面随班煮任一起来看看不同的国家一年制硕士的申请条件。1.美国GPA要求:热门专业80分以上,建议有有相关本科背景。语言要求:托福100+,雅思6.5+,GMAT650+以上,如果没语言成绩可以先选择预科学校。申请加分部分:实习证明/工作经历,获奖经历,如果有的话对申请会有帮助。留学费用:每年费用大概在4-7万美金左右,因地区、专业、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2.英国GPA要求:TOP30热门专业80分以上,211/985背景部分学校均分要求偏低一些。雅思要求:非必须提供,部分专业或大学要求申请时提供,例如如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等。申请加分部分:实习证明/工作经历,获奖经历,如果有的话对申请会有帮助。留学费用:每年费用大概在30-35万元左右,因地区、专业、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3.加拿大GPA要求:部分专业要求本科相关背景,或有相关工作经验,GPA80+。语言要求:雅思6.5分以上(单项不低于6分);托福80分以上;GMAT成绩建议650分以上。申请加分部分:实习证明/工作经历,获奖经历,如果有的话对申请有帮助。留学费用:每年费用大概在10万元左右,因地区、专业、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4.澳大利亚GPA要求:部分专业要求本科相关背景,或有相关工作经验,GPA75+。语言要求:雅思6.5分,单项不低于6分。若想要申请到好的院校专业,建议国内大二就要开始准备。申请加分部分:实习证明/工作经历,获奖经历,如果有的话对申请会有帮助。留学费用:每年费用大概在10-15万元,因地区、专业、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5.香港GPA要求:本科学士学位,GPA80-85分, 部分专业要求本科相关背景。语言要求:雅思6.5-7.0,最好在申请的时候就能提供;GMAT对于申请商科金融相关专业最好提供。申请加分部分:实习证明/工作经历,获奖经历,如果有的话对申请有帮助。留学费用:每年费用大概在15-35万港币,因地区、专业、学校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海外留学生活中,年限不是最主要的,最重要是与异国文化的接触也能使你在今后看待问题时,抱着更加开阔和包容的心态。这些收获对你的影响不是工作职位、起薪可以衡量的,它们对你人生的价值要比经济回报更加重要。

求通久矣

留学生回国就业难吗?看看英国留学生入聘招商银行的例子

咱们直接用数据说话。拿招商银行在深圳和上海2019年校园招聘的录用结果举例(网上都有公示,百度一搜就能出来),发现英国留学生就业挺滋润的。先说深圳招行的:这次招商银行在深圳总共录取了674名同学,其中非定向柜员655名,定向柜员19名。非定向柜员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占74%,海外和香港学生占26%。这个比例是很正常的,毕竟大陆学生的基数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生。我们先看一下大陆学生的学校背景(名单太长了,只截图了其中一部分显然,985/211的学生占大多数。其中高频出现的名字有:北京大学(6人)清华大学(7人)中国人民大学(38人)大连理工大学(9人)东北大学(9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1人)湖南大学(18人)华南理工大学(9人)华中科技大学(6人)吉林大学(18人)南开大学(6人)厦门大学(6人)中南大学(6人)中山大学(13人)北京邮电大学(7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3)华南师范大学(8人)暨南大学(30人)西南财经大学(22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6人)中央财经大学(14人)当然,一些双非强校也非常受欢迎,例如:东北财经大学(9人)江西财经大学(29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9人)深圳大学(16人)广东财经大学(14人)广东金融学院(12人)从录取结果可以看出,招商银行存在一定的录取门槛,偏好大陆985/211大学的学生,或者双非财经类名校或地区强校。我们再来看看海外部分。这次录取的海外和香港留学生共155人,其中英国留学生70人,占总人数的45%。可以说,招行这次招聘的留学生将近一半都毕业于英国。再来关注一下排名。录取的英国留学生中,有25人来自QS世界排名前50的学校。帝国理工(3人)伦敦大学学院(3人)爱丁堡大学(4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2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2人)华威大学(5人)曼彻斯特大学(6人)没有看到牛津、剑桥和伦敦商学院的学生,最大的可能是这些学校的学生没有参加招行的招聘。有26人来自QS世界排名50-100的学校,人数基本和前50持平。谢菲尔德大学(1人)格拉斯哥大学(9人)伯明翰大学(6人)诺丁汉大学(1人)南安普顿大学(3人)利兹大学(4人)杜伦大学(2人)格拉、利兹、伯明翰这三所招人比较多的大校录取的人数也多。有18人来自QS世界排名100以后的学校,其中有5人来自排名200以后的学校:兰卡斯特大学(2人)巴斯大学(2人)纽卡斯尔大学(1人)约克大学(1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3人)卡迪夫大学(3人)埃克塞特大学(1人)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1人)萨里大学(1人)伦敦大学城市学院(3人)萨里和皇家霍洛威世界排名这都200的以后了都能过简历关,为啥你个211本科,硕士QS90-100的过不了?谁的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上海的。同样,录用名单网上一搜就出,这里就不放了。首先,从录取人员的院校背景看,招行上海的门槛要比招行深圳的高出不少。国内方面,毕业生数量最多的是北大、人大、南大、复旦、上交、上财和同济。非985/211的学校只有上海理工一所,而且仅有一人被录用。香港方面,毕业生基本来自港大、港中文和香港城市大学三所学校,没有港理工和浸会大学的同学被录取。美国方面,毕业生背景上至哥大、杜克、康奈尔,下至马里兰和罗格斯,基本上都是全美前50的学校。英国方面,今年一共进了60多名学生,数量大概是香港学生的5倍,美国学生的2.5倍。其中QS世界排名最高的是帝国理工,最低的是UEA东安格利亚大学,排名都269了。录用人数比较多的大学有:伦敦大学学院(6人)曼彻斯特大学(6人)布里斯托大学(5人)伯明翰大学(7人)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4人)卡迪夫大学(5人)华威大学(11人)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从这个结果看,我怎么感觉英国留学生回国就业非但没有很难,反而有点占便宜?毕竟,其他学生的背景不是国内强势985/211,就是美国前50或者香港前4。你对比录取门槛感受一下。拿这里面排名最低的玛丽皇后举例。我们在光大银行的采访对象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他说自己在求职的时候完全没遇到过简历过不了的问题,就连国开行的招聘都走过了终面。而他的同学平均也都在四大、银行就职,厉害一点的在交易所。最后,大家如果对英国硕士的就业力有疑问,建议直接上网看各大企业的录用公示。

惑者少也

英国G5的一年制硕士,认可度怎样?如何打算回国读博,该如何办?

专注高考、大学、考研及读博欢迎关注:博雅燕园英国或者英联邦地区的硕士,基本都是一年制的,包括学术型和授课型。授课型“速成”的特点很明显,这不用说了;即使是实际花费的时间一般需要15~18个月的学术型,也依然脱离不了比较“速成”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连G5的硕士,也不例外。通常来说,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英国硕士,认可度往往明显低于同层次的其他国家的大学,即便是G5,也不例外。像牛津、剑桥的一年制硕士虽然也很好,但认可度往往还是低于美国的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同级别的大学,尤其是申请读博,即便是牛津、剑桥的硕士,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也未必能得到高度认可。比如,我一个本科校友,在牛津读了一年制硕士,申请哈佛大学的博士成功,但哈佛并不认可他在牛津的学习经历,如果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必须补修硕士课程,正常情况,需要八年才能完成博士学业。不过,牛津的硕士在英国本地的大学则认可度很高。这位校友后来顺利地申请伦敦大学学院的博士成功,四年后完成学业,回国进入了一所211大学任教。虽然G5比我们的华东五校在世界大学的声誉和实力强很多,但认可度这个事儿,不能简单地与学校划等号。根据不少实际案例来看,可以粗略地说,英国G5的硕士,无论是就业还是回国读博,其认可度大致相当于内地华东五校的硕士。从现实看,去英国顶尖大学念了一年制硕士,要么继续留在英国读博,要么回国后直接就业。打算回国后再读内地大学的博士的人,其实并不太多。如果读了G5的硕士,确定回国读博,一般来说,需要是学术型硕士为佳,能走的路子,通常有两条:申请考核或者参加公开招考。申请考核,G5的硕士自然是可以的,相对比较省事,但要求较高,需要有硬件——一定量的文章,如果是人文社科类,内地985大学通常需要一两篇SSCI的文章,理工科则是SCI的文章。有较高级别的文章, 就是最关键的硬件,容易获得导师的认可甚至青睐。当然,如果能获得推荐信,那就更好了。如果没有一定分量的文章,也没有其他优势,比如在G5期间的平均GPA也不高,一般来说,申请考核内地一流大学,是很难通过的。公开招考,这个就没太多值得谈论的了,要点无非两条:考试过关只是基本,获得导师认可才是关键。这种路径,自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不过这是最常见的路子。这几年,内地大学读博的路径变化比较明显,很多大学对于博士招收,越来越倾向于直博生和硕博连读,这种方式对于学生导师和学校来说,往往都是很有效率的。然后,剩下的名额,越来越倾向于申请考核的方式,这也是有效率的路径之一。公开招考似乎越来越不被大学及导师“待见”,一些大学的不少专业方向留给公考招考的名额寥寥无几,有些方向压根就没有公考招考的名额。所以,如果走公考招考的路子,信息搜集很重要,选对学校和方向很重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硕士,整体来说,在国内的认可度虽然不算很高,但其博士就不一样了,尤其是G5这样的顶尖名校的博士,回国后认可度很高,通常其认可度不会低于北大清华的博士。如果要进高校,一把来说,211的肯定没问题的,985也不是太难——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到英国读了顶尖大学的硕士后,如果还想进一步深造,多数人都愿意在英国名校念完博士再回国的重要原因。

布兰妮

英国留学无法毕业,回国应该如何面对学历?

随着现在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选项,其中英国是最热门的留学国家。不过如果在英国留学却无法毕业,回国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学历问题呢?对于家庭来说,孩子出国为了学业而奋斗,都希望能够顺利取得学位归来。毕竟出国留学是一大笔费用的支出,孩子出国读书花了三四年,谁也不想看到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果。不过国外本科留学时间长,总会遇到各种情况给留学之路带来阻碍。这个故事的主人翁叫小金。小金来自五线小城市的普通家庭,她的父母是做老师,为了孩子的履历能够更好一些,也为了今后能够更好找工作,她的父母把大半辈子的积蓄都用于支持她的女儿出国读书。一开始她的成绩一般,本科只上了英国的某所不知名学校,不过她没有就此放弃,她计划着刷高自己的gpa,今后能够上一所好的大学继续深造硕士。在英国读书这段时间,小金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不仅学习上非常刻苦努力,下课以后经常泡图书馆,作业从来都是按时交,平时也都是保持满勤;在生活上,小金知道父母的钱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钱,自己也很省吃俭用。平时同学经常买一些名牌化妆品,穿的衣服也都是很高调的昂贵品牌。小金只能默默地看着,自己暗暗给自己打气今后找到好的工作,也要花自己的钱满足自己的愿望。虽然自己在学习上也已经非常努力了,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学习,但是成绩总是在及格边缘徘徊。相反身边的白人同学天天都在玩,但是到了考试却总是高分通过,对自己简直是一种羞辱。自己也觉得这样下去无颜回去面对父母,偶尔偷懒一下就觉得罪恶感爆棚。大一的课程勉勉强强都通过了,进入大二以后课程的难度瞬间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在一门很难的课程上她不可幸免地挂科了,后来补考也没有通过。她瞬间慌了,找到海归侠的时候,她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感到压力山大。海归侠提出可以和学校appeal寻求再一次补考的机会。虽然考试前一段时间自己因为不堪压力,状态非常差,也影响了对考试的复习,但是由于自己也拿不出足够充分的客观理由,所以小金觉得appeal的通过概率不大。小金想到在学校通知开除自己之前,先转学保证自己的留学生身份。但是海归侠指出转学能转的学校就会比较差了,并且转学涉及转学分,由于学校间课程设置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学分会得不到认可,也有很多课程需要重新学过。小金想到自己出国留学就是为了进入好的大学拿到学位,但是现在刻苦努力之后,却只能去更差的学校,这样太不值了!而且自己也不想花时间重新来过,对于那样噩梦般的经历自己不想再体验第二遍。这时海归侠指出如果需要拿到真实的学位,最好的办法还是再次出国留学,如果觉得时间太长难以接受,可以在本科未毕业的情况下直接申请硕士,这样是可以操作的。通过一年的努力,硕士顺利毕业,拿到真实的学位,回国认证那才是真金不怕火炼的。出国留学本来就意味着要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接受挑战,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态调节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学生不能在留学中找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点,接下来的几年留学体验必定会很糟糕。不过我相信即使遇到逆境,人的忍耐力和潜能都比人们想象中要高出不少,找对方向保持前行,一定能迎接曙光。

龟长于蛇

英国留学:留学生回国找工作,我是应届生吗?

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工作?我是应届生吗?公司认为我是应届吗?我什么时候准备校招?应届生和非应届生到底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应届生?这些是留学生回国找工作问得最多的问题。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大多面向的是应届生。而在英国留学的小伙伴毕业时间基本集中于12月-3月,那么还能拥有应届生身份去参加下一年的校招吗?同学们经常遇到HR讲:“你不属于应届生了。”然后一脸懵逼问:“应届生到底是怎么界定的?” “留学生到底要怎样安排回国求职时间?”留学生们的应届生身份变得着实尴尬。那么,留学生的应届生身份怎么界定的?官方对于应届生的定义其实是针对国内毕业的学生来说的,其实就是纳入当年就业计划的毕业生。对于学成归来的留学生,教育部很明确,不分应届和往届。海归有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派遣证和报到证,手续齐全、档案齐全的,在转档报到时与国内应届生一样。就业时间在报到证上,也属于国家的就业计划。从这一点上说,海归的就业视同应届生。但在实际招聘中,教育部的规定有实用性吗?一般外企会认可毕业一年内的海归都属于应届生身份,也有部分企业制定了严格的校园招聘规定,时间上达不到校招要求,就无法参加。一般来说,民企和外企招人灵活,是否是应届生对他们的意义不大,默认毕业一年内的海归都为应届生;国企和事业单位对应届生的要求更加宽松;但是也存在一些制定了严格应届生标准的企业,同学们要针对自己的情况提前了解。很多企业招聘的页面会有清楚写明对于投递者的毕业时间要求,比如:2020届毕业生,毕业时间为 2019年9月 - 2020年8月。总的来说,对于是否应届生招聘单位对国内毕业生和留学生的要求不太一样,不拘泥必须是当年六七月份毕业的学生,大家咨询清楚后进行网申即可。

不仁之人

30位海归爆料回国后薪资,揭露一个残酷现实:留学镀金时代结束!

在英国十大名校中读了文科硕士,期望5000元月薪实际打了七折;澳洲留学六年花了200多万,结果回国第一份工作底薪仅2000元——这类关于留学投资回报的事情,常有耳闻。留学生回国真的如此不堪吗?我们收集了30位海归的真实薪资。10位美国海归真实薪资01,美硕,魔都,学校排名前50,税前10k。想知道那些说金融20k的到底进的是哪,跟我一块儿毕业的小伙伴也没这么高啊。02,美本日硕,拿了上海和香港的offer,上海税前月薪20k,香港30k,都拒了,还是喜欢京东....03,美硕好歹算个综合top前50,南京,ee转金融,本科985,现在交双一流。回国3年,月薪1万多,不加年终奖....别bb回国,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04,广州,高中初中香港国际学校美高那种,大学美国本科top50,月薪11k。05,有时候想想真不知道怎么说,美国中餐馆打工一周双休都有3500刀,也就是人民币2万多。06,美本硕,在美国留学9年,回国第一年3线城市,常州金坛区,14k/月。07,呆过的公司的新入职小姐姐,美本文理学院,北京税前3万5。08,美国4年回国1年,坐标沈阳,我回来之后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个7.6k的。09,留美top50,国内一年,HR税前10k,心塞。10,美本日硕,之前在北京科研机构事业编,到手6k-7k,现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10位英国海归真实薪资01,上海去年英硕传媒刚回国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02,工作即将一年整,英国本科学的是会计金融,帝都做外企财物分析,刚入职月薪税前5.5k,工作半年后加薪到7k,乱七八糟加起来一共估计10万....就真的很普通了。03,英国7年土木本硕,回国7年,二线城市自己找的工作,年薪50,房地产行业。(这个50,是原文之中的50,究竟后面有米有万,咱也不清楚)04,其实很多不一定看月薪,我一朋友国内南开本科,毕业去英国读研回深圳,在证券工作一年后月薪税后一万吧,但是做项目的年底分红50多万,我现在土澳工作本以为自己薪资也不低了,一对比瑟瑟发抖,想回国工作了。05,国本英国硕士,回国在四大的二线所趴着,当时起薪7k多,每年涨30%,就这样吧。06,十八线,英硕,工作一年半税前8k,另外想说工资不能限于月薪,毕竟单位不同薪资结构不同,有些单位的年终奖非常诱人,而我....07,,英国硕士,毕业工作3年,工程单位,月薪2.5万年底绩效好的话,一年40万+。08,人大本科,英国留学回来,北京税后1万加各种福利。09,英国两年电气,回国第三个月工资拿到手的工资5000,住房和吃饭公司包了,平时福利也多,哎感觉学电就是求稳,一辈子赚不了什么钱。10,英国4年回国一年,目前在菊厂,税后工资14k。4位加拿大海归真实薪资01,加拿大6年,坐标上海,刚回国,收到offer,税前11k,加提成。02,成都,IT外企,加拿大毕业两年回的,IT月薪1.2万。03,坐标枫叶国,本科毕业3年,年薪50万,看评论真的快断了我明年回国的念头。(还没回...)04,二线省会私企,电力设计院,加拿大本科土建专业,公司平均3k月薪加3k预支奖金加16/小时加班费,项目奖金季度结算,按土建电气,水工,热控,机务,配比X工时,有注册证书的吗,单独再加。6位澳洲海归真实薪资01,呵呵....难得留言还是如此伤心的话题,澳洲8年回国5年,坐标南京月薪4000。02,澳洲,帝都,6月回的国,教育行业,7k,本来学的金融,之前也做的金融,回国厌了金融想图个工作好心情就转了行,然而...03,看行业吧,金融的话,土澳留学,上海入职一年12k。04,5年前985本科毕业时年薪税后30万,郑州,现在悉尼大学读博士毕业年薪20万。05,澳洲硕士,一线城市,第一年工作,企业财务到手7000+,朋友香港硕士,marketing,到手8000+。06,澳硕会计专业,国内在二线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税前5k,现在帝都税前1万,感觉遇到好领导好同事比工资重要。此前有份关于海归薪资的报告提到:44.8%的海归税后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近七成的海归的月薪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不得不说,有的人留学归来是真的海归,而有的人却变成了海带。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海归回国待遇差距如此之大呢?留学“镀金时代”结束今年的疫情不仅影响全球经济,出国留学也受到严重冲击。在北大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何帆看来: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已经基本过去了,留学的溢价也会逐渐消失。就像我认识的一位前辈所说:“在九十年代末期,海归是“高水平”和“高薪酬”的代名词。一个伦敦国王学院的法学硕士学位,的确让我顺利进入北京知名律师事务所工作。仅2年的硕士在现在会被认为“水”,所以我常笑称自己是“镀金海归”。”如今,出国留学已从以前的“精英化”逐步向“大众化”扩展。海归的“镀金时代”也彻底结束。“海归”过剩,供过于求,自然也就没那么金贵了。与此同时,“海归”的贬值也体现出用人单位不再单一看重留学背景,在招聘用人中更趋理性,愿意花高价雇“海归”撑门面的企业日益减少。就像一位回国求职的留学生所说:“现在留学生的学历和能力层次差距很大,海归群体也分为“小海归”与“大海归”。能拿到高薪酬的,大部分是有名校过硬文凭或者多年实际工作经历,处于人才金字塔塔尖的‘大海归’。”而多数的“小海归”跟本土大学毕业生竞争不仅没优势,甚至处于一些劣势,比如:容易错过企业校招季缺乏相关工作经历和国内名校比,海归处于劣势国内HR只认名校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要想在竞争中胜出,首先要为自身找准定位,仅仅依靠留学光环远远不够,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积累经验。留学的经历确实可以为你增光,但如果到现在这个时代,你还抱着“出国镀金”的心态去留学,那么收获的恐怕只有“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动荡湾

去英国读计算机方向的研究生回国后是否有较强的岗位竞争力

选择去英国读研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在英国的大学读研究生,往往在一年左右就可以拿到学位,好处是学程短,但是劣势是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会有所欠缺,而且由于学习时间较短,所以要想在某个领域形成突破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虽然学习时间相对较短,但是学历还是被认可的。在英国读研过程中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传统的授课式教育(比较受欢迎),另一种是结合实验室研究来完成学习过程,如果未来想获得更强的岗位竞争力,可以重点考虑一下实验室的学习方式,因为相对来说,在实验室做课题会培养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早期有不少从英国读研回国的毕业生,比较愿意到高校发展,一方面计算机相关专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到高校发展也可以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也有机会继续提升。但是目前高校对于老师的要求往往需要拥有博士学位,所以目前不少毕业生会选择互联网企业。由于目前国内IT行业的人才缺口比较大,尤其是技术人才缺口更大,所以整体的就业情况还是不错的,一些英国传统名校的就业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除了IT行业之外,也有不少毕业生会选择传统行业企业,尤其是具有全球化布局的企业比较受英国留学生欢迎。在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下,未来国内更多的企业将陆续进行国际化布局,所以留学生的就业渠道会进一步得到拓展。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共谋者

去英国读管理,回国就业认可度最好11所英国大学

上一篇文章我们聊了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华威大学的管理专业怎么样,以及就业回国认可度等,和毕业生去向等等问题。今天我们把后六个学校继续讲完。这六学校基本申到了,基本工作就到手了,算是英国管理最好的几个学校了。No.6 UCLUCL的管理相关课程也特别多,像英本2.1成绩的学生会把UCL摸个透彻,毕竟他们很多都希望自己最低去个UCL。国内211和985的85+学生也大多如此。所以UCL的生源本身就大多不错,而且能成功录取UCL以及顺利从UCL毕业的都有两把刷子。表示UCL的管理还是很难申请的,最有名的是Msc management和Msc project enterprise management,一个在管院,一个在建筑学院。纯管理分两个route,一个是公司途径,一个是财会途径。区别在于前面一个适合没有管理或商科相关背景的转专业。后者适合本身有管理背景的去转,比如会计,金融等等专业的会选rotue b。专业申请量巨大,申请量都有2600多了。虽然UCL不要gmat,但专业要面试,基本面试后1月后才会陆续给结果,最晚的可能要等到8月才出结果。需要150英镑申请费,专业基本不支持argue。大概收130人左右,每个route 大概60-70人。人数每年都会有变化。UCL的管理课程还提供两周的海外研讨机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比如国内清华大学,或巴黎HEC商学院,或孟买的印度理工学院等等。名额有限,建议去抢。UCL的学生能留英的比例其实相对算多的,毕竟很多本科就在英国就读的。有些会留在谷歌,或者四大这类比如普华永道这种的。也有去联合利华这类的。中国学生奢侈品类比如路易威登的也有,以及欧莱雅这类的。也有些去中信或花旗银行这些的。大多从事咨询,银行和金融,管培,市场营销和数据分析等工作。No.5 IC帝国理工在金融时报全球管理学硕士排名Top100的名单里面排第14位。学校虽然更世界看到的是工科更为硬汉形象,但他们家商学院其实质量也很高,无论是地理位置,师资,生源,口碑,毕业生去向和起薪,都属于世界级的水准。基本从IC开始,加上往后的几个学校,代表着这个领域最强的几个学校了。UCL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点意思。管理专业在南肯辛顿校区,申请需要80英镑申请费,专业需要面试,有的时候会被邀请Skype或电话面。gmat属于recommend模式,并非强制需要递交。学校比较看重学生的career 经历,有对应的实习项目会加分。PS要在A4大小的一页内,不宜多。IC的管理收149个学生,男女学生比例基本是一比一,男生多51%。学生来自全球37个国家。基本都是转背景的学生为主,比如人文艺术的,工程技术的这两占比66%。学校不是很建议有管理背景的学生去申,很多business management本的学生申这个课程莫名是被拒的。一般有管理背景的录取学生不到5个。帝国理工毕业的学生就业非常给力,基本91%的学生回国三个月内都成功就业。有55%的学生成功留在英国工作。有54%的学生在从事财务和咨询类的工作。11%的学生去了快消,奢侈品和零售;其他的也有从事新媒体,房地产以及工程制造业的。学生去的公司基本也是大厂,四大这种是标配,埃森哲和贝恩是常态。投行像花旗和汇丰也有很多学生进去。其他快消比如雀巢,宝洁,联合利华,达能都有学生的身影。我有个学生是去特斯拉做数字战略与创新顾问方向的,年薪真的是羡慕到爆。大家可以留意下毕业生的去向,这个东西可以逆推怎么写你的PS和填career问题的。No.4 LSE从专业而言,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的管理系应该是最强的学校了,没有之一,如果这个专业有科研成果这种比例,LSE基本是第一没跑了。学校有四个管理方向,基础的MIM;其他还有MSc Management and Strategy;以及课程偏MBA设置的Global Master's in Management,这个课程是两年;还有一个更难申的MS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这就是LSE的管理类阵容,强到爆炸。LSE的管理专业是要更强于IC的。就如果ic和lse都收到offer,不用想,在读学生都会纷纷推荐LSE。因为其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全球能排到第五,基本所有的雇主都追捧来自LSE的学生。当然LSE的管理也很难申请,这几个专业就没一个好申的。比如经管,一年就收22个学生,基本都是英本的学生为主,穿插少量的国内重点985高绩点学生。至于要不要gmat,原则上都建议提供,强制的。但如果你本身是英本或LSE本校的学生。或有强经济学位背景等等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申请豁免gmat。学校申请也有个专门填gmat分数的地方。想申LSE还是需要准备一下g的。这也是她比IC和UCL更烦的地方。LSE还有个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玄学录取,当你付完申请费递交之后。你就会拿到ID,在之后就每天刷系统看成绩单是不是底了,如果是的话,肯定是要录你了。基本一周内就offer了。是不是很玄学?LSE的就业能力在英国就很猛,其实没太多必要回国就业,特别是有PSW支持的情况下。当然,如果你更喜欢国内的环境。那也可以回来。基本普华永道,德勤,麦肯锡,埃森哲,高盛,汇丰,贝恩,花旗,麦肯锡,贝壳,雀巢,中金等等都是LSE毕业生可以去工作的地方。而且是target school,特别猛。No.3 LBS伦敦商学院LBS的管理在金融时报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巴黎高商。学校因为只收研究生和博士生,目的非常明确。LBS的MIM大概是收205个人左右,学生来自41个国家,男女比例6比4。申请需要GMAT,建议分数690+。他们家还有个GMIM课程,只收33人,学生来自11个国家。男女比例4比6,正好反着来。LBS申请需要面试,有好几轮,学生质量是英本居多,国内的学生大多以财经本211或985的为主。申请难度相对于LSE来说,差不了多少。基本LSE能拿到offer,LBS也可以。LBS更适合本身有工作经历的学生去申,这个专业的学生平均年龄在24岁左右。毕业生在毕业三个月后找到工作的比例是94%。具体就业数据看图吧,图是截自他们家2020的就业报告,IC也有,但我懒得注册。表示LBS和LSE的管理就业基本都是顶级配置了。可能LBS在就业能力上还要更强力点。毕竟全球认可。表示,LBS的MIM申的时候也经常会把学生放到WL里面。这个就很磨人了。需要耐心等待,学校是按round受理的。LBS的上课压力不大,作业和group work的量都不如LSE的多。学生都把大量时间花在求职上面了。所以就业方面LBS是真的给力。就如果能进LBS,就不愁工作吧,回国同理。No.2 CambridgeCambridge的Mphil in management这个专业不需要工作经验,是毕业生能申到的最好的一个学校了。Cambridge的管理收人不多,通常在45-50个左右。中国学生不超过10个,基本是国内985为主,看不到双非的影子,海外本的中国学生占主要比例。国内的985大多是中山大学这种类型的。学费是30,222,雅思要求要7.5不低7。学生基本都是转专业为主来自文科或理工的学生居多,本身带管理背景的反而最少。很多学生转这个也是为了以后对整个商业领域有总体认知。就业数据看这里,因为选Cambridge的最终回国的确少,基本是留那边的,少数回国基本都是去了阿里和中金以及麦肯锡。有些还去香港那边工作的比较多。就业很强,国内更买Cambridge的牌子。虽然专业课程来讲,他其实没LSE这种给力。再有就是Cambridge更偏向于理论研究,更适合之后继续读PhD。No.1 Oxford牛津大学的管理课程是Major Programme Management MSc,是个part time课程,因为课程要工作经历,应届学生申不了。我就不仔细讲了。针对有多年工作经历的学生可以去尝试申。就申请前很多学生本身就是高管了,毕业后是冲着公司掌舵手身份去的。已经不是普通认可度的问题了,是实际的进修和需要这个学校的reputation去提高他们整体实力了。总了个结:表示学校到LSE以后就是这个领域最好的学校了。就业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了。只是你想不想去,年薪能不能打动你的问题了。再有就是,读管理的基本是各个专业转过来的,很多学生其实也只是想读通课,对商科领域有个整体的了解。就业方面,主要是咨询和管培以及零售的多。管理虽然万金油,但之后就业方向对接也多。所以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可以根据自己专业更喜欢的领域去侧重找对应的工作,比如咨询,比如快消,甚至金融银行类的都可以。

红木林

听说英国一年制硕士很水,怎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读?

“英国一年制的硕士读着有什么用,HR都不认的。”“一年就读完的硕士,能学些什么东西?”“一年制的硕士说白了不就是买文凭么!”作为留学圈的老司机,小mo总是会看到这么一些魔幻论点,也会看到很多同学听到这些话之后特别纠结,所以今天想跟大家来聊一聊一年制硕士。英国的硕士分为两种,一种是研究型硕士,一种是授课型硕士,有点类似于我们国内的学硕和专硕,一年制硕士一般是指授课型硕士。授课型硕士主要是针对就业导向的学生,希望在本科学习之后,获得更多的行业知识、社会企业资源。也就是说,如果你想走科研的道路,就不要选授课型硕士,不然肯定会觉得它水,因为你根本没有选对方向啊。在这个前提下,还是有人觉得一年制硕士水,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1、“一年这么短,学不到什么”说这句话的同学可以回想一下你的大学四年,你觉得你有学到什么了不得的东西吗?一年时间是不长,但是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都是满满当当的,学习时长并不短。而且教学质量也并不差,不管是以研究为重还是以工作、学生评价为重的世界大学排名,英国学校都能有个不错的名次。2、“入学门槛太低了,都不用考试,有个雅思成绩,提交资料就可以去了”入学门槛这么低,是不是随便是个人就可以去剑桥啊,不可能的。英国学校在录取的时候会看均分,还会区别985、211院校和普通院校,一些学校还有自己的list。这些人就只看到别人申请的时候提交资料,不管人家四年辛辛苦苦的保持均分。再说了雅思6.5还能刷掉一票人呢。3、“回来不好找工作,HR都不要一年制硕士的”很少会有HR会因为应聘者是一年制硕士而根本不给机会的,反而会有因为是硕士文凭这块敲门砖而得到更多机会的,这也是一些人会去英国读硕士的原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拿到硕士文凭。看过这几点,可能会有同学觉得英国一年制的硕士这么好,那怎么还会有人觉得水呢?1、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如果你觉得留学就能改变人生,回来非BAT不去,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向人生巅峰,那你肯定会觉得英国硕士水。留学不是万能的,在这个遍地都是留学生的时代,不要妄想海归是一个能让你鹤立鸡群的光环。2、英国学校也是有区别的,times30开外的学校和牛津剑桥回来相比,回国后求职的反应会完全不一样。如果你拿牛津剑桥的待遇要求所有的英国学校,那么你也会觉得英国硕士很水。3、学校之间的差异很大,个体的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最近几年中国学生增加,有很多学生为了文凭去了英国一些不怎么样的学校,或者在英国“混”了一个文凭回来,回国之后并不能按照预期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没有展现出惊人的才华。如果你只看到他们,你还是会觉得英国硕士很水。这么看来好像变成了薛定谔的水,小mo想说这跟你的个人期待与个人努力很有关系,留学是一个选择,你的人生依旧取决于你做了些什么,混日子类型的人,不管在哪里都没办法接受到不水的教育。那么你觉得英国一年制的硕士水不水呢?有些什么看法呢?

孙膑

去英国留学读一年制的硕士,回国就业形势如何?

想去英国留学的同学们应该都清楚英国一年制硕士学习,很多学生和家长青睐于这个一年制硕士学习的学制短、费用低的优势同时又在担心教育质量问题。小编在这里想说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学制虽然短,但是其数百年形成的高等教育制度,已经使其高等教育质量享誉全球,所以家长和学生们完全可以放心一年制的硕士教育质量。英国高等教育数据统计局(HESA)调查显示。中国赴英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数十年一直保持稳步攀升状态,在英国经历了脱欧、英镑下降等情况下,赴英留学数量依旧在增加,这让人不免有些惊讶。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留学输出国,留学数量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就行形式的紧张呈现递增状态,每个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想出国深造、镀金归国或是海外工作。因此考虑经济问题,很多学生选择了这个英国一年制硕士教育(赴英读一年硕士大概全部花费约5万左右,相比三年,这部分留学费用对于愿意出国的家庭都能接受的了)。那么这个一年制硕士对回国发展的毕业生来说,究竟有多大的帮助呢?(下面仅为个人之见,如有不妥还请谅解)根据力学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对于已经获得国外硕士学位的回国学生,就业数量按高低分依次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按常理思考,外资企业排第三,让人有点惊讶!而从用人单位的反馈中,对一年制硕士评价也都不一样,这个因人而异。英国硕士归国,最大的优势就是他们的英语水平会比国内的学生高很多,也更了解国际规范光凭借这一点就让人很是羡慕。但是有一点,就是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国内学生会理解的更升入些。大多数留学生归国都是没有什么工作经验的,而一般的用人单位都要求要有相关年限的工作经验。只要你有能力,无关乎学历。有些同学也表示自己学金融相关的专业,但是找工作时,与国内顶尖金融专业的学生相比,自己并不会有什么优势,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如果从教育投资的角度讲,小编建议工薪阶层的家庭要慎重考虑是否要把孩子送出去。海外归来的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都会有一番作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