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大国起底,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火球

大国起底,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作为一个人口超13亿,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五的区域性大国,印度绝对不是许多人眼中那般一无是处。诚然,印度有许多的缺陷,比如说至今还未根除的种姓制度,重男轻女的性别歧视,极端的两极化社会,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都是实打实存在的东西,许多印度电影里面都有所反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将其一棍子打死,毕竟美国号称世界第一,富有而强大,还天天高唱着自由,不也有着种族歧视、持枪犯罪等等不好的一面吗?所以,对于印度,我们需要客观地看待,在其缺陷的背后,却是拥有着许多他们所独有的优势。首先,地理优势。印度是当今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总人口超十三亿,仅次于我国。但是,其国土面积却只有298万平方公里,不到咱们的三分之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拥挤的国家,粮食却能自给自足,并且大量出口。如今印度乃是当今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占据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大米出口市场。此外,印度的小麦出口也位居全球前列。这很大程度源于印度优渥的地理环境,其国土面积虽然不算大,但其其地理条件好。全国五分之二的国土是平原,只有四分之一是高地,剩下的则是不算高的高原。这使得印度的可耕地面积达到了1.6亿公顷,占据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且,印度所处的南亚次大陆,乃是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适合农业生产,许多地方一年可以产出多季粮食。所以,印度的粮食产量非常可观。当然了,印度虽然是粮食出口国,但由于其国内底层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导致了较差的粮食安全环境,所以印度目前的出现了一个很怪异的现象,明明是粮食出口国,国家整体却处于饥饿线以下。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GHI),2019年印度饥饿指数排名从2010年的第95位下滑至2019年的第102位。这不是印度的粮食产量不行,而是印度的发展有问题,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底层农民的贫穷使他们无法用粮食来满足生活所需。换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在水利工程非常不到位,耕作和管理技术较为落后的情形下,除了养活庞大的人口外,印度还能成为一个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出口大国。这就说明了他们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要看到印度的农业潜力,优渥的地理环境,属于老天爷给饭吃。只是目前印度方面还没有利用得太好。其次,地缘优势。优良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使得印度人成为了南亚次大陆过得最舒服的国家,也是他们强大的一个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上,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导致南亚次大陆与东亚天然隔绝,而往西北,则是大沙漠。这使得印度得以独霸南亚次大陆,其周边国家,无论是体量还是发展程度,都和印度差了太远,就算是联合起来,也很难撼动印度的霸主地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印度洋上,印度也是印度洋上的霸主。印度位于印度洋的中心,控制着中东——东亚的重要战略资源运输航线,这也让印度在某种程度上,滋生了“把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洋”的野心。而由于印度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其有着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首先,一家独大的地位,可以使其在区域内占据主导权,好处基本全占。而区域外其他国家想要插手,或者说在这里挣钱,那都得经过印度的同意。所以,我们看到印度在国际上非常的受欢迎,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等等势力,都与其交好。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打着“不结盟运动”的幌子,外交政策一直非常灵活——从未过度依赖过任何一个大国,反而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占尽了便宜。我们从今天的印度武器装备就能看出来,印度可以从容在俄罗斯、美国、欧洲甚至以色列购买各种武器和技术。由于国际环境很好,印度历史上受过很多援助,而且也早已融入国际市场。当然了,地缘优势仅仅是印度在国际上左右逢源的原因之一,印度还有其他的本钱。比如印度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被大英帝国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印度完成了相对比较彻底的西化。比如整体上是民主议会制度,文化上也算是英语国家。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印度人,都能用英语交流。虽然发音有些别扭,但是无伤大雅,不影响交流。最后,印度还是英联邦国家。以上种种身份,导致西方国家对于印度的接受度较高,进而与之交好。尤其是英语方面的优势,使其能够更为熟悉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等等,也有更宽广的视野。这使得印度的人才出国后,在这些发达国家能够得到了一个较为舒服的发展环境。有数据表明,在硅谷的工程师三分之一是印度裔。当然,除了这种亲近感,印度背后还有诸多的利益吸引。比如印度现在鼓吹的人口红利。印度不仅人口数量多,而且普遍年轻化。官方数据,自2018年以来,印度的劳动人口(15岁至64岁之间)的增长超过了受抚养人口——也就是14岁以下儿童以及65岁以上人口。劳动人口的增长将持续到2055年,即持续37年。在印度13亿的人口中,青壮年人口总数约8亿,劳动力大军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35岁以下适龄劳动力约占65%。众所周知,人力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咱们当初之所以能够实现使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增长,人口红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过去了,而印度刚刚开始。所以,巨大的人口红利将让印度在今后几十年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而且由于印度相对较低的底层生活水平,使得这部分劳动力相对廉价,大批跨国集团,纷纷将印度作为生产基地,印度有望借此实现一个经济腾飞。这里不得不提到,所谓印度发达的软件业,叫成“印度发达的外包软件产业”还差不多,真有点被过度神话了。印度的IT人才确实不少,但他们的智力资源,大多并没有贡献给印度本民族的自主知识产权上,多数属于给欧美的大软件公司代工的定位,核心技术和品牌都不在自己手上所以,总结来讲,印度本身的优势多数为天生或者环境促成的,靠后天奋斗出来的,还是不算太多。但是这也说明印度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国家。虽然现在还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其轻慢忽视。这是一个未来的潜在对手,战术上可以轻视,但战略上一定要重视。

澳学者:印度洋地区将成为全球事务重心

参考消息网1月23日报道澳大利亚“对话”网站1月15日发表澳大利亚印度研究所所长、墨尔本大学发展地理学教授克雷格·杰弗里的文章《为什么印度洋地区可能很快在世界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文章称,从经济、政治和安全等角度来看,印度洋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正在成为一股新兴力量,澳大利亚必须继续加强它与该地区的关系。参考消息网编译全文如下:最近几天,澳大利亚外长玛丽斯·佩恩宣布要加强澳大利亚参与印度洋地区事务的力度,并强调在防务和其他活动中与印度合作的重要性。在印度政府联合主办的地缘政治会议瑞辛纳对话会上,佩恩说:“我们的未来相互交织,并且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未来几十年我们面对印度洋地区的挑战和机遇能合作到什么程度。”佩恩还宣布向南亚一个为期四年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2500万澳元(约合1.2亿人民币),该项目的主要侧重点是运输和能源部门。她还提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日益增加的防务活动,指出2014年澳大利亚和印度一起进行了11次防务活动,这个数字在2018年达到38次。佩恩的讲话凸显印度洋地区在世界事务中正在成为一股新兴力量。该区域包括海洋本身和毗邻海洋的国家。它们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马达加斯加、索马里、坦桑尼亚、南非、阿联酋和也门。就全球政治意义而言,大西洋可以被视为是澳大利亚人祖辈和父辈的海洋;太平洋是我们自己和子辈的海洋;印度洋则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海洋。人们明显感觉到印度洋地区代表着未来。该地区国家人口的平均年龄在30岁以下,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8岁和46岁。这些毗邻印度洋的国家拥有2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不过,强调印度洋地区是全球事务的重要新兴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战略重点,其中也有很强的经济和政治逻辑。世界上大约80%的海上石油贸易要通过这片水域的三个狭窄通道,即所谓的咽喉要道。这包括位于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它是从波斯湾到公海的唯一海上通道。随着投资者不断寻求新的机会,印度洋地区许多国家的经济正在迅速扩张。2017年,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和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率均超过了5%——远高于3.2%的全球平均水平。印度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未来几十年,印度预计将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它也是潜力最大的国家。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具战略重要性的咽喉要道之一。在政治方面,印度洋地区正在成为战略竞争的一个关键区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中国正在该地区投资数千亿美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譬如说,中国已向肯尼亚提供32亿美元(约合217亿人民币)贷款,用于修建一条长470公里的铁路(这是肯尼亚50多年来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将首都内罗毕与印度洋港口城市蒙巴萨连接起来。中国企业还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国投资基建项目和港口。包括澳大利亚和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试图通过设立自己的基础设施基金来抗衡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比如美国去年8月就宣布了一个用于数字经济、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的1.13亿美元基金计划。在安全方面,海盗活动、不受管制的移民以及极端组织仍在索马里、孟加拉国和印尼部分地区持续存在,这些都对印度洋地区国家构成了重大威胁。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应对地缘政治风险,该地区的国家需要加强合作。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印度自然有理由充当领头羊的角色。2008年6月,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说:“印度洋-太平洋是一个自然的地理区域。它还拥有大量的全球机遇和挑战。我一天比一天相信,我们这些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与历届印度总理相比,莫迪更多地往返于非洲东海岸,以推动合作和加强贸易投资关系。他还表达了印非合作的强烈愿景。更大范围的合作也在出现。1997年,孟加拉湾沿岸国家建立了孟加拉湾多部门经济技术合作计划(BIMSTEC)。该计划旨在促进贸易联系,目前正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谈判。澳大利亚和其他21个毗邻国家是环印度洋联盟(IORA)的成员,该联盟的目标是促进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贸易自由化和安全。不过,跟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相比,印度洋的合作仍然相对较弱。澳大利亚2017年发布的外交政策白皮书寻求在海上安全和国际法之类的领域支持环印度洋联盟。像明德鲁基金会之类的民间机构正在对海洋生物的迁徙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澳大利亚可以更多地关注如何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发展。目前对“印太地区”的普遍理解似乎只向西延伸至印度。除了历史上的关系和印度洋地区在当代的经济政治意义之外,海洋本身的重要性被遗漏了。如果海洋是雨林,在生物多样性方面被公认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那么想象一下,海洋目前的污染情况以及所有沿海国家为保护海洋而展开合作,会引发多大的骚动。生活在海洋中的珊瑚礁、红树林和海洋物种正面临迫在眉睫的威胁。据一些人估计,印度洋的变暖速度是太平洋的三倍。过度捕捞、海岸退化和污染也在危害着海洋。这可能对依赖该地区海洋资源而生存的数千万渔民以及依赖印度洋获取蛋白质的大量人口造成灾难性影响。澳大利亚必须继续加强它在该地区的关系,例如跟印度和印尼的关系;同时也要建立新的联系,尤其是在非洲。(编译/杨雪蕾)

魔唇劫

「重磅」印度经济2021年会如何发展?

2014年5月,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执政之后,即乘大选之势力推经济改革,印度经济企稳回升。2014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赶上了中国,达到7.4%。2015年,印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6%,首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虽然这一数据被普遍质疑“水分”过大,但印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制造业的战略主张以及“废钞”、GST等经济举措,无疑对推动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在莫迪的第一任期,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7.3%,这进一步增加了外界对印度经济增长前景的乐观判断。但是,“高增长低就业”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2019年5月,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再次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莫迪提出要在2024-2025财年实现经济总量5万亿美元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印度经济的确具有可圈可点之处,GDP总量达到2.85万亿,超过英国成为第五大经济体。这意味着印度超过德国成为第四大经济体亦指日可待。但是,2019年印度GDP增长率却降至5.3%,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印度实施了较为严苛的封锁措施,不仅没有遏制住疫情的蔓延和传播,反而致使印度经济的脆弱性进一步累积。2020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仅达到3.1%,第二季度则转为负增长,增速大约为-7.5%。由于当前印度新冠疫情累积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000万,且尚未出现缓解迹象,印度经济增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01新冠疫情下印度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挑战这里输入标题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当前新冠疫情对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首先,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消费疲软,增长缺乏动力。一直以来,对印度经济走势和增长前景的判断普遍存在乐观和悲观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其中,积极乐观判断的一个主要依据是印度13.6亿人口规模所带来的巨大市场消费潜力。尽管拉奥政府于1991年开启市场化改革,并逐渐释放了私营企业的活力,但印度经济的开放度并不高,不仅贸易保护倾向明显,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改革阻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改革效果低于预期,使得印度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来自于消费需求。当前,新冠疫情重创经济,尤其对居民消费造成的冲击最为严重。而且,印度城市化率低,近70%的人生活在农村,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大约4亿贫困人口,受疫情影响收入减少或失去生活保障,非正规部门从业人员甚至因无法工作而失去收入,农民的生计问题难以解决,消费“断崖式”下滑加速了印度经济的萧条。其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企业投资信心下降,投资需求减小导致难以创造就业机会。莫迪执政以来,虽然通过GST改革将企业所得税从40%降到25%,减小了多层税制下的交易成本,有利于鼓励企业扩大投资,从而助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但是,一方面印度还征收各种附加费,另一方面新冠疫情带来的投资谨慎和投资需求下滑无形之中又对冲了减税带来的正向效应。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莫迪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举措以应对,包括延迟所得税申报、直接税赦免计划等,但政府财政政策的空间和效果有限,大量企业和公司关闭致使投资大幅缩水并导致大量失业。这成为莫迪当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再次,受新冠疫情影响,包括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外部需求亦受到冲击。2019年印度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了8080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7%。但是,印度对外贸易逆差达1600亿美元,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限。2015年以来,印度被外界普遍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之一,营商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2019年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排名跃升至77名。但是,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繁缛的行政审批程序以及土地征用难等问题,依然是制约外商直接投资效率的最大障碍,导致印度实际吸引投资远小于预期。加之,新冠疫情爆发对印度货物与服务贸易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此外,印度的国防支出稳定上升。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年度报告,2019年印度国防支出为711亿美元,虽然这一数据远低于美国的7320亿,也低于中国的2610亿美元,但2019年印度国防支出同比增长6.8%,高于印度5.5%的GDP增速,且已跃升至全球国防支出第三位。加之,2020年印度持续在印巴边境与中印边境地带增加力量投入,对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消耗。02印度经济增长的前景首先,预判印度经济增长前景,需要审视经济增长背后的动力机制。对印度经济增长前景乐观判断的主要依据,除了人口规模带来的市场潜力,还有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潜力以及未来发展制造业的巨大空间。从产业视角看,印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在50%以上,工业不足25%,农业占比接近20%。2019年,印度制造业占比为15%,莫迪政府承诺未来五年将这一比例提高至25%,意图使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并为每年进入印度劳动力市场超过1200万年轻人提供就业。毕竟,像印度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看到人口规模带来的市场潜力以及65%的年轻人口带来的消费需求,也要看到大约7亿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印度在制造业领域吸引的外资有限,没有制造业发展来容纳大规模就业,印度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目前来看,印度的服务业是从高端进入,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且以外包方式服务于发达国家,而非从低端市场进入,服务于国内的农业和制造业。由于缺乏生产性服务业,使得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不牢,况且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制造业的支撑。这也是为什么莫迪政府希望凭借自身实力,将印度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此外,还有一个制约因素是印度的汇率波动大,汇率风险也制约外商直接投资。更为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还有土地征用问题。其次,预判印度经济增长前景,还需要看莫迪经济改革的举措与效果。近年来,印度出口贸易有了明显改善,但内需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莫迪执政以来,为鼓励私人投资和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付诸了巨大努力。一方面,莫迪政府于2016年8月8日推动通过了《商品和服务税法案》(GST),2017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终结了印度此前邦与邦之间不统一的多种税制以及多重征税情况,统一了全国商品税和服务税,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举措。事实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奥政府、瓦杰帕伊政府和辛格政府都曾相继尝试这一改革,但最终因阻力过大而未能取得成功。莫迪则迎难而上,大胆推进这一改革,突破了印度一直以来税制不统一带来的发展困境,扫除了印度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碍,具有划时代意义。另一方面,莫迪政府推出了《土地征用法修正案》,并尝试进行劳动法改革。目前来看,这两项改革短期都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不仅税改缺乏配套措施、政府财政压力大,而且也未能使土地问题和劳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这两项改革无疑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长期有望通过降低土地征用的制度障碍、增强管理层和雇主的灵活性、增加经商的便利性等制度性改革,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助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再次,印度的投资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投资,吸引的外资相对有限。事实上,印度一直希望通过区域合作吸引更多投资,但实际上印度一直是吸引FDI较少的国家之一。原因既与落后的基础设施有关,也与印度的投资政策、行政效率、腐败等问题相关。同时,印度还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其在出口市场包括欧美、东南亚和南亚也遭遇各种贸易壁垒。而且,印度与域内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不强,即便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贸易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也较高,但是贸易量提升有限。最近印度退出RCEP,也使其失去了通过多边贸易和投资提振经济的机遇。当前,在新冠疫情冲击之下,印度经济增长可谓举步维艰,经济有陷入历史性衰退的趋势。无论如何,印度要实现2024-2025财年五万亿美元经济体目标,目前看来已经很不现实。作者:朱翠萍(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教授)本文系中印大同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耕战

以灯传灯,心灯长明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茂一老师

“惭愧哈,我不是什么优秀教师。”接受采访时,张茂一不止一次这样对记者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作为乐山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张茂一已在教育岗位上坚守了11年个年头。11年来,张茂一以灯传灯,也依旧心灯不灭。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晚上11点,张茂一的写字台上还亮着灯光,桌上的茶水早已没了热气,书房内很安静,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轻微摩擦声。熬夜备课、手写教案,这是张茂一初来师院任教时的常态,在那之前,他是重点中学的高中政治老师,考虑到大学生和中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同,张茂一有些担忧:“从高中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型并非易事,我必须要深化教学内容、拓展学术视野、改变我的教学模式。”于是,从任教的那天起,张茂一就没有放弃对专业理论前沿的追踪和对教学方法的钻研,边讲课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感性的认知慢慢聚拢,理性的判断逐渐升腾。“张老师专业知识储备丰富,上课也有自己的风格和趣味。”18级学生谭瑶瑶这样说道。张茂一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课堂上常常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是他始终坚持的教育理念,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门学科,关键是思想,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外,张茂一还要求学生尽量去阅读经典著作。每学期的第一堂课,张茂一就会给学生列下书单,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求真理。”他经常对学生说,书籍的力量是巨大的,要通过阅读来夯实专业基础,在经典中去感悟理论得无穷魅力。“我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在讲“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大峡谷”时,巧妙的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把比较晦涩难懂的知识讲解得很是生动。”谭瑶瑶说,班上的同学都很喜欢张老师的教学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课程虽然看似有些抽象枯燥,却让张老师讲得深入浅出,形象有趣。既为经师,更为人师下午两点刚过,教室便陆续有人进出,为了占座,18级思政班的同学们都来的比较早,就连平日里最不受欢迎的第一排座位,在张茂一的课上,也是座无虚席。“茂茂老师总是温柔和蔼的样子,上课也比较轻松,很多人都提前上课。”“茂茂老师?”“是的,张老师非常受欢迎,我们觉得这样称呼他更为亲切。”思政班的吴蒋雪解释道,问起张茂一,她有些激动,“在大学遇见像高中一样负责的老师,真的很少。”每年的考研之际,都会有许多学生向张茂一请教,吴蒋雪就是其中之一。“老师,我应该怎么择校?”“考学硕还是专硕呢?”“复习要怎么规划?”张茂一的微信里,时常收到这样的信息,即便教学繁忙,对于此,他依旧会详细解答。“只要看到消息,我一般都及时回复。”张茂一认为,这是一名老师应有的担当。来校工作第二年,张茂一就在激烈的竞争中考取了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尽管学校对攻读博士学位的老师没有教学任务的要求,但是他在完成读博期间的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承担了部分教学任务和系上的管理工作。高强度的学习、科研并没有让他降低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在近年的学评教中他都名列前茅,这也占用了他很多空余时间。虽是人师,却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学习工作的繁重让张茂一很难兼顾家庭,“我太缺少对两个孩子的陪伴。”张茂一对此有些愧疚,他说:“大多数空余时间我都会用来陪孩子,但还是会坚持阅读,提升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提升学术水平,用知识素养去引导学生,这是张茂一对自己的要求,他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也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习讲求’学问’二字,要多学、也要多问。”这是张茂一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这样的课程,就应该多思考,多提问,要具备思想性。平日里,下课铃刚响,前来问题的人便围满了讲台,这样的景象在张茂一的课堂上已不足为奇。“他很有耐心,即便是很简单的问题。在生活上也会为我们排忧解难。”思政班的谭瑶瑶素来爱提问,张茂一也是她最亲近的一位老师。“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更是我们内心成长的一个引领者。”她由衷地感叹。踏实研究,永不止步作为学校跨喜马拉雅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员,张茂一在2019年5月接到了前往尼泊尔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通知。接到通知后的前几天,张茂一有些犹豫和焦虑:学术研究复杂深奥,结果又具有不确定性,面对南亚敏感而又复杂的国际局势,在中国新的历史方位下,我到底该怎样在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去传播中国政治学人的应有地区主张?不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那段时日,张茂一每天早去晚回,从社会现实中捕捉选题,从经典文献中吸收营养,熬夜加班也成了家常便饭,即便如此,上课、教学,张茂一却一刻也不耽搁。他说:“既做科研,又做教学,两者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的。”偶然一次阅读文献,张茂一注意到了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这一步,成为他研究上的重要转机。他以这一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与南亚是否处于风险社会的概念之下,选题确定后,张茂一有了充足的信心。会议如期而至,张茂一基于世界风险社会而提出的中国—南亚复合治理路径思考引起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尼伯尔等国学者的极大兴趣。这次会议使他切实感到了做学术研究要与国际同行交流的重要性。而后的几个月,为了继续完善这篇学术论文,结合参会交流的意见,张茂一又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向国内外研究前辈虚心求教,终于在一份国家关系研究的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中国与南亚共有性社会风险的复合治理路径探析》一文。该文章的发表得到了许多国内专家学者的认同,3万字左右的论文同时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除开国际政治领域研究外,他的研究兴趣还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史、政党政治及社会治理等领域。来校工作4年多时间,他先后在《河南社会科学》《探索》《印度洋经济体研究》《党政研究》《理论导刊》等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集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光明网、国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目前他已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市厅级课题4项,主持教改课题2项。“作为高校老师,要有思想,要表达,要发声,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对于此,张茂一始终保持着很谦逊的态度。对于未来的规划,张茂一希望能在教改、课题申报和论文质量上取得突破,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学院、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际的行动融入学校创建省属一流本科院校的伟大征程中去。问及原因,张茂一说:“更多的是想为学院和学校做一些贡献,感恩学院、学校的关心与培养,这虽是大话却也是实在话。”后记:与张老师交谈到4点,我们互相告了别。几经风雨过后,师院的春意更浓了些,站在行知楼门前,不经意间看见教室里依旧是稀稀落落的灯光,我莫名有些心安。这明明的灯光下,是三尺讲台,是引航,是传承。以灯传灯,心灯长明,唯望千灯万灯相继,传灯之人,得闻回响。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

此五末者

全媒体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全媒体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暨社会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 本网记者 曾江/摄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 孙唐)7月9日,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学术探索》杂志社承办的全媒体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暨社会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正权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张瑞才致辞。会议认为,社科类学术期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术理论阵地和学术栏目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当中的引领作用;要紧紧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策划推出更多讲道理、摆事实、管用解渴的文章,传达正确立场观点态度,更好地解疑释惑,自觉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要着力推动理论思路、体制机制、工作方式的创新和转变,增强宣传阐释科学理论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办好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社科类学术期刊;坚持守正创新和问题导向,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编审队伍。南京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叶继元作题为《社科学术期刊办刊质量与评刊的“全评价”体系》的报告,他认为,要从六大要素和三个维度来精准掌握学术期刊的“全评价”体系,跳出当下存在的制约机制,注重内容和效用评价高质量学术期刊。在依赖同行专家评价时,需要从学术共同体与同行专家的关系上来考察专家评价意见的可信度,同时也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价,与主办方评价互相配合,达到优势互补。针对如何提升社科类期刊影响力的问题,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范玉刚认为,要着力于深入思考当下的时代特征;着力于国家需求意识,关注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着力于全媒体语境下社科期刊的重新定位,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着力于以问题为导向的策划能力创新,聚焦实践、社会、学术、政策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合理性定位,打造特色栏目和品牌栏目。围绕地方学术期刊如何建设特色栏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周智生介绍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2008年以来致力于建设“中国边疆学研究”“语言国情研究”“人地关系研究”三块特色栏目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特色栏目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要从增强责任编辑的学术围猎力、特色栏目的学术吸附力和资源覆盖力等方面进行突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社科分社社长王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伍军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站站长曾江、云南大学《思想战线》主编杨毅围绕本次研讨会主题,结合各自实际工作和研究方向,分别从智库期刊影响力提升与知识服务模式、大数据支持下的学术评价与国际出版、报刊网融合发展、《思想战线》的办刊经验等方面,交流研究思考和创新举措。来自《云南社会科学》《湖北社会科学》《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生态经济》《民族艺术研究》《经济问题探索》《印度洋经济体研究》等学术期刊以及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社科联社科院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曾江/摄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曾江/摄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曾江/摄原标题:全媒体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暨社会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赵徐州 孙唐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北冥有鱼

印度洋急剧升温!印度欲当亚洲海域领袖

印度洋,这一昔日的“和平区域”(zone of peace),开始见证战略空间的竞争。鉴于亚洲各个不断增长的经济体、对能源进口的日益增加的需求、保护关键的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性、日渐扩大的战略雄心,这种安全动态的变化再自然不过了。随着中国和印度继续崛起,竞争从他们的大陆利益向海洋目标转移。这种地缘政治上的变化要求印度海洋外交政策的转变,并要求专注于与友好国家的海军更多地接触的需要。在后冷战时代,直到大约10年前,新德里对其在印度洋的角色和地位一直相当惬意,导致印度海军或多或少地独立工作。尽管印度通过“米兰”(MILAN)等演习维持海军联系,但在与诸如美国等国家的双边水平上并不存在紧迫的要求新德里在区域事务上发挥主导作用的需求。一个安定的海洋环境允许印度专注于其自独立以来就一直酝酿着紧张态势的陆地边界。此外,印度海军作为印度洋地区自然灾害的第一响应者之一的角色,使新德里在沿岸国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印度与任何的印度洋行为者――无论是更小的群岛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域内行为者,还是诸如美国、法国等域外国家――都没有敌对关系。然而,印度海洋战略赖以奠基的安全环境迅速发生了变化。2008年,源自阿拉伯海的孟买恐怖袭击揭示了印度的海岸安全漏洞。在袭击发生之前,印度不需要广泛的海岸安全措施,但今天它是印度演变中的海洋前景的最关键方面之一。在战略上,随着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经济扩张,中印竞争开始在海洋领域出现。中国的商业倡议正在迅速使解放军在这些海域的存在成为现实,而这在10年前还只是一个遥远的可能。斯里兰卡和巴基斯坦港口的潜艇船坞引起了新德里的警觉,但还不足以改变其防务机构的政策。问题是,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无与伦比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印度洋地区的安全架构――缺乏对新德里利益的迫切的战略或安全威胁――促成的。这种情况正在迅速变化,印度将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海洋领域的行事规则。印度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应对新兴的安全动态。例如,一个新的战略,对将沿岸国家重新连接起来的新的热情,在区域事务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等。然而,存在一个应该补充新的海洋政策和新的文本的缺失的环节――印度防务结构中的新的战略思想。新德里将不得不改变其在海洋安全上的传统方法,更加积极主动而非采取一种反应式的方法。它将不得不打破有限接触的传统观念,将合作作为新的印度海洋战略的基础。印度将不得不将业已增加的接触看作应对在其战略利益地区的安全变化的关键一步,而非视为对中国在印度洋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不断变化的安全架构也意味着对行为规则和规范的新的讨论――一场印度将不得不通过说出自己的担忧和挑战来塑造的辩论。更重要的是,印度将不得不开始讨论诸如在建立有利于其战略利益的架构中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在印度洋的责任分担等理念。新德里将不得不在海洋亚洲(maritime Asia)中加强现存的海军联系并构建新的联系。随着地缘政治开始在印度洋占据主角,印度将不得不从事、发起并领导亚洲海域的安全话语。

透明人

印度已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真的要崛起了?

在人们的影响中,印度可能还是那个没有厕所,火车是蚂蚁爬的落后影响。但是,那只是过去的影响。现在印度的发展其实也是很快的,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市场广阔,所以经济发展也是比较快速的。美国杂志《世界人口评论》发表的一封报告对印度的发展有了全新的定位。那就是印度正逐步发展成为开放市场经济体,其经济问总量在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超过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样排在印度前面的就是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了。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4万亿美元(约合20.5万亿人民币)。而同期的数据中,英国经济规模为2.83万亿美元(约合19.8万亿人民币),而法国为2.71万亿美元(约合19万亿人民币)。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印度,英国,法国不差上下了。但是后期,印度由于人口多,市场大厦大,仍然后领先于英国和法国。虽然印度总体还比较落后,后果就是因为人口多,购买力叠加之后,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加上印度这些年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力度也是空前的,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增长。现在,印度也进入了全球市场,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和我国一样,这两年有所下降,由之前的7%以上下降到了5%左右。另外,印度由于地处印度洋,跟东盟和非洲的经贸关系也很密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印度会和我们中间在全球竞争中争夺市场。如现在我们国家不少企业在印度就发展得比较好。前几年小米手机在印度市场就表现不错,现在华为手机也在进军印度市场。而且有国内手机厂商在印度建立了工厂,说明印度的市场机会还是比较大的。作为我们国家来说,也想让印度发展起来,毕竟我们的好多产品可以出口到印度,也促进我们的发展。

哥斯拉

中印边境局势紧张 南亚研究专家:中国需要“合小稳大”的战略来应对

综合西部战区、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消息,8月31日,印度军方破坏前期中印双方多层级会谈会晤达成的共识,在中印边界西段班公湖以南地区、热钦山口附近非法越线,公然挑衅,造成边境局势再度紧张。▲胡锡进分析认为,中印双方边境摩擦将对两国的力量都形成消耗。图据《环球时报》中印同为金砖国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今年又是中印建交70周年的特殊年份。印度政府为何突然不断在两国关系上制造摩擦、升级矛盾?红星新闻记者就此专访了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冯传禄博士。关注点1:转移国内矛盾并不是印方最主要的目的据央视新闻报道,来自印度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3日上午8时,印度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升至3853406例。在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确诊病例83883例,为该国疫情暴发以来的单日最大增幅,也是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的最大增幅。另外,今年二季度印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同比为-23.9%,创下自1997年有统计数字以来最差局面。对此,有一些观点认为,印度政府此时需要打“中国牌”来转移国内矛盾,从而提升印度总理莫迪的支持率。对于这一看法,冯传禄博士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度对华动作、态度不断强硬,与其国内疫情失控、经济下滑、民粹主义高涨等是有一定关系的。莫迪这一系列的动作的确有安抚国内民众情绪以及国大党等反对派的考量,以此来维持印度国内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但这些都不是主要方面的原因。”▲印度信息技术部6月29日发布的封禁中国手机应用的声明截图冯传禄补充说道:“即便是印度政府最近提到的‘自力更生’政策,也都有对外战略或者是对华政策方面的一些考虑。”关注点2:印方误认为“龙象之争”的天秤在向己方倾斜冯传禄强调,要从“知与行”的逻辑来分析印度不断破坏中印两国关系的根本原因。首先,印度错误地认为“龙象之争”的天秤正在向自己这边倾斜。印度总理莫迪在第一次任期内就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印度必须要成为领导型大国。”另外,印度的战略决策高层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即“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冯传禄表示,印度对中国的认知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将中国视为一个战略竞争对手,甚至是战略威胁。而且,印方自认为中国有一些“战略弱点”可以被利用——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如何避免同时应对来自东西两线的战略压力,因为美国目前在亚太方向对中国的施压是很大的。冯传禄表示,印度政府认为自己目前正处于一个国际战略机遇期。在美国鹰派战略的大背景下,自己具有独特的地缘优越性,可以控制整个南亚、俯视整个印度洋。印度的这些判断让它幻想是否有机会获得来自外部的一些战略支持。冯传禄强调说:“(但)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在中印边境巡逻的中国边防士兵。图据新华社关注点3:战略投机是印度国际战略的一大偏好那么,印度为什么要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不断制造摩擦?对此,冯传禄表示,印度的国际战略有两大偏好,一是强调所谓的自身战略自主,另一个是通过战略投机来实现战略利益最大化。冯传禄认为,印度在寻找一种战略投机的机会,而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正好给了印度这个机会——它渴望从中美双方处都获得利益。另外,冯传禄还表示,印度在对中国的试探中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在“洞朗事件”的处理中,中国政府的态度是非常克制的。事件发生之后,中国政府也做了很多外交努力,很快促成了中印关系的回暖和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克制让印度决策层尤其是军方高层产生了一种错觉——只要敢于跟中国“硬碰硬”,就能带来更多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回报”。“而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可能会成为印度未来对华政策的长期性主基调。”冯传禄分析道。不过,冯传禄认为,印度未必甘愿做美国的“马前卒”,它跟美国不是天然的合作伙伴关系。印度有战略自主的考量,有大国地位的追求。更长远地看,如果它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崛起进程中的国家,将来也很有可能被美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关注点4:中印爆发边境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冯传禄认为,从当前的边境局势来看,中印双方都达成了共识,即分批次组织一线部队“脱离接触”,而双方一线部队实际中在大部分对峙点是已经脱离了接触。中印双方再次爆发边境战争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边境战争不符合两国利益。另外,冯传禄认为,推到一个极端的情况来说,万一开战,印度打不起、耗不起,也承受不起失败的结果。因为一旦战败,印度目前执政的“印度人民党”也会失去在国内的执政合法性,在美国眼中,印度也会变得没有“利用价值”,在其他南亚小国面前也会失去权威——这也决定了印度“对华强硬”实际上是很有限度的。不过,冯传禄强调,这并不能完全排除印度采取更过激行动的可能。目前,印度增加了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存在感,尤其是在所谓的“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印度已经多次向此地增加部署军事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冬季提前做好物资储备”。事实上,早在2019年10月31日,印度政府宣布实施《查谟-克什米尔重组法》,成立“查谟-克什米尔中央直辖区”和“拉达克中央直辖区”,将部分中国领土划入印行政管辖范围,中方第一时间表示了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并呼吁双方应当根据《联合国宪章》、相关安理会决议以及双边协定,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为提升运输能力,印度已经关闭通往边境的高速公路,仅供军方补给使用。图据《印度防务新闻》关注点5:博弈宜“合小稳大”,积极管控摩擦冯传禄表示,在中国全球范围的外交对象里面,印度是唯一兼具邻国、大国、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等多重身份的国家。而实际上,中国对印度而言亦然。这决定了中印关系对于双方而言,既重要也复杂——暗示着中印关系的整体走向会对国际体系的结构、印太地区的形势形成很大的影响。冯传禄认为,虽然中印两国的建国时间比较接近,但现在两国的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差距很大。另外,在国际体系霸权国眼中,中国是一个需要遏制的战略竞争者,印度就成为了其需要拉拢的国际战略合作对象。冯传禄表示,中印两国之间的确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而这已成为国际体系霸权国挑拨中印关系的逻辑起点。在谈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来自印度的不断挑衅时,冯传禄认为,中方要对印度的认知和行为形成清醒的认识,做好以“斗争求和平”的思想准备。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所说,我们不会主动采取使事态复杂化、扩大化的举动,但我们也要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博弈应该从印度周边的小国入手,要有一种“合小稳大”的战略思维,比如,加强同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战略互动,有助于制衡印度对中国采取的强硬政策。在外交方面,我们要继续保持同印度的沟通、互动,积极管控摩擦,防止分歧上升为争端,防止争端演变成战争。外交部表态:印方应立即停止一切挑衅行为9月1日,外交部回应中印边境最新事态,要求印方立即停止一切挑衅行为。在当天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8月31日,印军破坏前期双方多层级会谈会晤达成的共识,在中印边界西段班公湖以南地区及热钦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线,公然挑衅,造成边境局势再度紧张。印方行径严重侵犯中方领土主权,严重违反两国相关协定协议和重要共识,严重破坏边境地区和平安宁。这与双方一段时间以来推动现地局势缓和降温的努力背道而驰。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并已向印方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印方立即停止一切挑衅行为,立即撤回非法越线人员,立即停止任何导致局势升级和复杂化的举动。在回应印度广播公司记者有关“中印相互指责对方采取了挑衅性举动”的提问时,华春莹表示,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任何一场战争和冲突,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土地。事实上,中国边防部队一贯严格遵守实际控制线,从未越线活动。印方应该尊重事实,本着维护中印关系大局的善意,采取切实行动,同中方共同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华春莹同时强调,我们注意到,近一段时间以来,印度媒体对于印军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有很多报道。如果属实,印方举动是与中印两国人民希望和平相处、保持中印关系良好、稳定、健康发展的愿望不符的。希望印方重视中方关切,为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以及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做出切实努力。红星新闻记者 王雅林 罗天编辑 李彬彬(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家乐福

从印尼角度看世界:花了200年才完成统一,却是东南亚经济重镇

新加坡面积约716.1平方公里,现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马来西亚为多元民族的国家,其中华人占总人口的24.6%,现为东南亚第三大经济体。而印尼作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2.7亿人口,人口排名世界第4,现为东南亚最大经济体。印尼区划作为东南亚的经济重镇,有必要对东南亚这个“大国”进行全面扫描,以了解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国家。01地理:绝佳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全球商船聚集地东南亚印尼位处亚洲和大洋洲之间,太平洋和印度洋交界处,赤道横穿全境,南北长达1600公里,东西纵深5160公里,北边是菲律宾,西北为马六甲海峡,跟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隔海相望。国土面积1919440平方公里,是共有1.7万多个岛屿的岛国,被称之为“千岛之国”,包括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巴布亚、苏拉威西及爪哇等5大岛屿。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是印尼的政治、经济中心,近年印尼打算迁都至加里曼丹岛。02历史:花了200年才完成统一曾一度沦为荷兰殖民地,并花了200年才完成统一的印尼,是由17508个岛所组成的广域海岛国家,据说国民包括300种不同的民族。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印尼发表了《独立宣言》。 1965 年,出于美国对抗苏联的策略,苏哈托获得美国支援,发动军事叛变打倒了苏加诺政权。这场动乱掀起的余波,造成了接近50万人牺牲。从那之后,印尼为了和美国妥协,便让出了第三世界领导者的地位。横越印尼群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主要航线之一。东帝汶曾经是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被印尼吞并,而在历经混乱与对立的时代后,印尼终于在1999年承认东帝汶的独立,这是苏哈托政权在1975年用武力并吞的地区,2002年东帝汶正式成立。马六甲海峡除开东帝汶,印尼还有新几内亚岛上的西巴布亚和苏门答腊岛上的亚齐有分裂的倾向,尤其是西巴布亚分离运动没有停息。而亚齐在印度洋大海啸后分离运动逐渐平息下来。亚齐03经济:东南亚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国1998年的经济危机,在印尼国内引发了激烈的动乱,但也因而使印尼迈开民主化的脚步。从那之后,印尼开始重视民主主义。为了重拾1955年万隆会议所宣示的第三世界国家精神,印尼决心成为南方各国的代表。这个年轻的民主国家,坚守独立、不干涉内政的政治原则,希望成为此一政治模式的模范。印尼是东南亚排名第一的经济大国,人口也在全世界排名第四,更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印尼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发起国之一,同时也是会员国中排名第一的大国。除此之外,印尼影响力 所及的,还包括1989年设立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同时也加盟了伊斯兰会议组织。印尼和美国间保持着紧密的军事关系,同时以敦亲睦邻政策为名目,在1990年之后与中国发展关系,使两国间交往正常化。最后,在2008年,印尼终于以“新兴国家”的身份加入了G20。今后,印尼可望在新兴国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04文化:印尼的日常爪哇文化印尼以伊斯兰教为主,约87%人口信仰伊斯兰教,也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最多人口的国家。印尼约有300个族群,其中爪哇族是最大族群,约占42%,华裔约占1%(2010年资料),此外还有荷兰裔与阿拉伯裔等。印尼的华人宗教比例,是以佛教为最大宗,其次为基督新教和天主教,华人在印尼信奉伊斯兰教的比例仅约为3%,另外印尼华人虽仅占国内人口比例约1%,却因经济能力好、文化认同自成一格而成为目标,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印尼更爆发被称为“黑色五月”的事件,而前雅加达省长钟万学,也曾因华裔、基督徒身份被质疑。

可也

只靠“大国情结”,印度就能赶超中国?

6月的加勒万河谷,再往前17年的洞朗,印度这个不友好的邻居从中国成立以来多次主动引发事端。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人口大国,这个相信轮回的“精神国度”不一心搞发展,却总是在后方对中国动手动脚。只靠着“大国情结”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吗?相对优越的基本要素温饱,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保障。与中国多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变复杂的地理气候相比,印度的地理位置要优于中国。印度整个国家基本上都是平原,只有北部部分地区地势比较高,特别是在跟巴基斯坦有纠纷的地方属于高地,剩下的从中部到南部基本上都是平原,气候也比较单一稳定,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自然作物能达到一年三熟。绝佳的地理位置。与中国被众多国家围在中间的情况不同,印度左侧隔海与阿拉伯地区和非洲相望,右侧隔海与东南亚地区相接,控制着波斯湾地区和马六甲海峡两处航运要道,更是石油生命线的必经之地。最主要印度周边除了隔着“世界屋脊”的中国没有强国存在,出门就是宽广的印度洋。有着这些自带属性加成装备,印度也算是地主家的娃了。锦上少的那朵花。其实印度的自身条件能得到更大的提升,虽然印度看不上周围的几个曾经共患难的兄弟,但是整个南亚次大陆优良的地理条件对印度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助力。在英国大表哥毅然离去后,印度并没有抓住兄弟们的手,那份吃香喝辣的豪言壮语也卡在了嘴角。绵长的海岸线被斯里兰卡截断,大片肥沃的平原土地,两个大有前景的三角洲也被巴基斯坦、孟加拉两兄弟带走,好好的神装硬生生成了没打伞的孩子。文化上的差异历史上早早的分道扬镳。印度与中国一样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历史上,印度作为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单位存续时间非常短暂,这也使印度没有形成类似古代中国那种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主体文化。各种侵入的异族文明没有有效整合、融合或同化,相反,分裂、分离和“外族”入侵在印度历史中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也是印度相比中国文化特点比更复杂多样的原因。逃不掉两面性。复杂精密的机械操作起来很难,但是它的作用面也相应的更广阔,印度的复杂多样性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和观念基础,但同时也对印度民族、国家构建上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这样的印度跑起来,也是熬秃了一代又一代的联邦领导人。扮演重要角色的印度教。联邦制的体制下,印度各邦有更独立的政策和权力,由于民族多语言多,各邦有不同的法定语言,个别族群强大的邦。这很大地阻碍了民族融合。印度现在保持着社会大体的稳定,很大原因是靠着印度教,它在精神层次上给人们创造了一个联系点。欠缺的控制力。印度教是千千万万教派信仰融合而成的代表。印度教属于独立的个体信仰,它们不搞集体化,这也是印度教虽然让社会稳定,却没有凝聚力。在这方面中国就有绝对的优势,虽然中国没有国家性的信仰,但是国家、整体的思想深入人心。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在印度这个有100多个民族、多种信仰、种姓制度、性别歧视、多党执政。这些一条条粗细不同线条编制成一个巨大网将整个印度全部笼罩进去。无形中将印度分割成数量庞大的一块块形状、大小不一的小个体。莫迪很无奈,印度政府本来在联邦制下权利就有限,面对这些问题也采用的是“以不动应万变”。莫迪也想搞“东亚模式”,政府也强势带领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再在合适的时机退居幕后,然而现实是莫迪站在新德里大喊统一口号,佛系国人在想的却是今晚的咖喱要加多少香料。内部的一团乱精神国度养成的精神。看起来营养丰富的恒河水,时不时传出的女性惨遭侮辱杀害的新闻,频发的宗教活动和边境地区动不动的擦枪走火,印度总是以脏乱差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可能虱子多了不怕痒,这个国家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了积极乐观,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一种不可一世的傲慢。种姓制度。作为南亚地区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一直以来都野心勃勃,“大国情怀”更是他们丢不下的包袱,他们总喜欢拿自己和中国相比。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殖民体系,宣布独立。种姓制度也在国家长久稳定的考虑下,在法律地位上正式被废除。但是,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社会,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印度人民都喜欢带一些饰品,他们手腕上的绳子以及名字往往标定着他们的阶级。印度人手腕上的绳子叫做“梵线”或是“圣线”。婆罗门佩戴棉线,刹帝利佩戴亚麻线,吠舍是毛线,首陀罗和贱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种姓制度的可怕。种姓杜绝了底层群众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可能,也是变相掐灭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做咸鱼就够了,只要咸鱼做的好,下辈子自然能翻身。当然印度没有把路堵死,还是给底层人民留下了一条向上的梯子,就是教育,印度学生的压力在一些电影能很好体会到,今天考试不及格,明天嫁人的印度姑娘。没有走上父母期望职业道路的印度青年,因为压力过大选择轻生。种姓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们。但是可笑的是很多印度底层人民压根不知道教育的存在。知道就行了吗?这恰恰也是印度教厉害的地方,他们通过印度教将种姓思想种在了人们心底。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制度的存在,但不会去做改变,或者说,不愿意去改变,轮回已经为他们所以的不幸做了最好的慰藉。多余的折腾,远不如多干两瓶恒河水来的实在。高种姓人把持的高等教育。低种姓的人认为没必要读这么多书,做好高种姓人认为低贱的工作就好了。高种姓的人宁愿饿死也不会去做清洁工、理发师等职业。印度很多大学只招收本种姓的学生,即便是招收低种姓学生的学校,很多专业也被高种姓老师和学生把持着。婆罗门把持着政治学和哲学专业,中种姓把持着工商管理和英语等专业。这些社会最底层的问题恰恰也是阻碍印度发展的最大内部因素。更让印度头疼的国际关系“挑剔”的外交。因为印度外交 “左右逢源”,其发展情况也很让他的大哥们放心,也没人找他麻烦,南亚次大陆的国家印度又看不上。可能是美国老大哥混久了,也染上了对周边的国家恃强凌弱的习性,这也使得周边的很多小国对印度非常不满,总想把地上的板砖拿在手里。倒霉邻居们。首先了解下印度看不上的邻居。印度地处南亚,在南亚的邻居一共有7个。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虽然周边国家迫于印度的淫威而屈服。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先锋肯定是与印度苦大仇深的巴基斯坦。再是既被印度截制水源又到其国内随便抓人的尼泊尔。至于旮旯胡同里的不丹,更是被印度拿捏的死死的,只能做一个零花钱都要被控制的乖巧小孩。孟加拉与印度就像穷苦人家的两兄弟,大哥别笑二哥穿的破,二哥别笑大哥吃不起饭,也不可搭伙过日子,天天看着对方的穷酸样日子也没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两个岛国,离的最近的是印度,周围国力最强的也就印度,经济上还很难自给自足,只能在印度面前多笑笑,给“三哥”一个好印象。东南亚的缅甸和东亚的中国。虽然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进口国,中国一直保持的和平共处原则,可惜印度对北美洲大哥爱的深沉。缅甸位置对印度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是印度东进战略的必经之地。随着这两年来,印度主动向东看。他和缅甸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逐渐增多。有钱的大舅哥。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印度的石油资源比中国更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更大。印度的2亿伊斯兰,虽然两口子总是有矛盾,但是毕竟是一家人,在与伊斯兰国家的接触上也有格外的优势。阿拉伯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由于本国人口数量太少,随着资源的开发,造成人力资源不足,大量的印度人跑去就业,阿联酋已成为印度人的第二故乡。来着偶像大国的爱。美俄对印度的关照,主要还是为了多照顾照顾旁边的中国。一心想要成为像美俄这样强国的印度这么会错过这样的机会,能左右逢源还可以占便宜。印度也愿意大把花钱,从美俄手中购买大量先进武器。印度也没辜负他们的期望,在今年经济萎靡,国内状况不断的时候,还不忘去骚扰中国。印度和美俄之间终究不是真爱。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印度自身发生巨大危机和困难的时候,印度:大哥我出事了。美俄:我现在忙着呐,一会儿再说。同样在美俄同时落水的时候,印度即便生活在海边,也肯定不会游泳。总的来说,印度与美俄接触是利大于弊。老关系户欧洲。印度和欧洲联系紧密,也十分深远,很多印度人都觉得自己是欧洲人,印度的进口国中,欧洲国家占比很高,由于殖民的影响,印度在英语普及率和掌握程度方面也要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为印度高度发展的IT服务业做好了稳定的基础。小大人外交。对印度与周边和几个主要合作伙伴关系的简单分析,印度从建国开始所处的环境比中国要强不少,周边国家的不和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印度自己的选择。而几个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印度也没有过分打压的态度。在与这些大国的接触中也给印度造就了自己也是世界强国的假象。要做一辈子的小弟哦。但是这种态势要一直秉持在印度一直没有威胁到一些国家利益的前提下。1949年后没少受美国的刁难,但我们就是越被制裁,反而学会了自力更生,建立了强大的工业基础,现在也是到了不是谁想摆弄就能摆弄地步,从根本上比印度的建交方式要更有话语权,更能建立平等的前提。印度外交处处透露着所谓的大国尊严及利益。印度不可忽视的技能第一步就走稳了。对待印度还是不能轻视的,毕竟中国也是在世界不看好的情况下发展到现在的地步的。从尼赫鲁创立一个采取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的印度共和国开始,印度就算选了一条比中国相对轻松的发展路线。从这最开始的一点,就在看谁都不顺眼的美国人眼里留下及格的印象。穷是穷,地不少。印度的农业虽然发展不好,但是它的可使用耕地面积比中国多,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印度却不用担心,因为他们的农作物完全能满足自己国家的需,中国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这是印度发展路上的相比于中国的优势。印度的高端行业。与农业和发展不动的工业不同,印度的服务业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抓着英语的福利实现了弯道超车。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创业中心,他们的服务业生产总值占了全国生产总值的一半。但是由于印度的IT行业因为本国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是主要以外包服务为主。印度的制药行业,严格说是仿药行业。也算是因果关系,因为印度的穷,人们买不起药,在疾病面前还得生存,廉价的仿药行业也慢慢出现。与正品药相近的药效,更为廉价的价格,虽然正品商家大力支持严打假药商贩,但是在生存与利益面前,印度政府选择了睁一眼闭一眼。就像之前热播的《我不是药神》中的“假药”就是从印度偷运的。还没发力的人口红利。同样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样的人口大国,在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印度却不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在印度的人口占比中,青壮年的占比最高,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印度的人口规模、廉价的人工成本、巨大的市场空间的都高于中国。在中国放缓速度的时候,印度利用好现在的人口红利还是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印度洋的霸主。虽然印度海军实力放在世界上基本排不上号,但是在印度洋附近处于霸主地位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而我们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被第一岛链限制住了,导致了中国成为了封闭和半封闭海洋大国。在最近RCEP上,印度最终没有加入,虽然表现出嘴脸很让人不屑,但是从印度国情出发,这样的决定也不能算是错误,只能算是打的一张保守牌。RCEP创造的市场虽然广阔但利润低下,技术上抢不过日韩,二三产业有中国守着,印度加入顶多算是帮着扩大了市场。不但对可能对印度本国经济起不到拉动作用,还可能送一波人头。但是想要进一步发展,只靠印度不积极的内需拉动,这个速度可快不了。走中国的老路做新的世界工厂更是困难重重。印度会不会是下一个中国?答案是否定。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它复制不来的,可能在经济体量上能成为下一个中国,但也只基于现在的中国,就像稚童间“再过两年我就比你年长的对话”。谁还不是在发展呢。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