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德勤制胜未来医疗科技研究报告2020寄之

德勤制胜未来医疗科技研究报告2020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内容摘要在雷德利·斯科特2012年的电影《普罗米修斯》中,21世纪末的太空探险者们依赖 一个全自动医疗平台MedPod来诊断健康状况,进行基本伤检分类,甚至完成全自 动化手术。这种玻璃封闭式孵化系统采用了多种广泛的新兴技术,包括人工智能、 增强成像及三维可视化、激光手术刀、先进机器人技术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事实证明,这一21世纪末的设想已然成为 现实。所有这些技术正在被人类探索开 发。虽然MedPod手术台可能并非最好 的类比,但我们的确十分期待未来医疗器械与今 天大不相同。消费者可利用设备在家中或是旅途 上自行或在虚拟临床医师的协助下诊断甚至治疗 疾病。我们衣服上、身体里以及遍布家中不间断 运行的传感器能够持续被动地收集有关我们健康 状况的数据,识别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在其出现 症状之前向我们或我们的护理团队发出警告。那 么,在这种变化莫测的环境下,未来的医疗科技 公司将是什么样的呢?为探讨这一问题,德勤健康解决方案中心于2019 年春与38位专家(来自数字医疗初创企业、医疗 科技公司、科技企业、医疗规划、医疗系统以及 研究机构)开展了一次众包模拟。此外,我们还 访问了德勤相关领域专家,并开展二级研究,对 研究结果进行了补充完善。我们的研究表明,许多医疗科技公司均具备充分 的条件推动未来医疗的发展,但仅凭单个企业的 力量不太可能实现。相比专注于逐步改进自身设 备的性能,医疗科技公司应重点利用变革性的认 知技术,以提升产品性能并提供更优服务。要实 现这一点,医疗科技公司可通过自行开发或合作 掌握复杂数据分析能力,不断贴近消费者需求, 并利用新型认知技术改善自身运营。我们认为, 医疗科技公司只有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科技和数 字化医疗专业企业合作,才能取得最好的成效。 这些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力,包括收集、储存 及分析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大量数据来源)产生 的大量健康数据的能力,以及如何促动并吸引消 费者的精深洞见。与其将医疗行业之外的科技企业视为竞争威胁, 医疗科技企业可视之为潜在合作伙伴。原因如下: 虽然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科技企业拥有获取大量 客户足迹的途径,但很可能缺少领先医疗科技 公司所具备的精深行业知识和在医生之间的信 誉。两方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 若不开展合作,医疗科技公司可能将面临来自 新进入者或是已经与上述消费及数字化医疗企 业建立联盟的现有竞争对手的颠覆性威胁。 医疗科技公司发现在独自管理成本和应对复杂 技术难题方面困难重重,从而使合作成为医疗 科技公司的重要考量。通过自行开发或合作的方式获得 复杂数据分析能力对医疗科技公 司大有裨益,不仅能有助于企业 在未来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亦 将推动企业更进一步贴近消费者 的需求。与其将医疗行业之外的科技企业 视为竞争威胁,医疗科技企业不 如视其为潜在的合作伙伴。未来医疗科技公司展望今后二十年,医疗科技公司业务模式极有可能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企业可能将不得 不相互合作,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消费者医疗需求。医疗科技公司过去一直专注于硬件开发(如 手术设备、关节置换、诊断设备、输液泵 和心脏起搏器)。然而,软件以及数字收 集和分析将很可能成为影响未来医疗企业的重要 因素。在许多方面,通过硬件所收集的数据将比硬 件本身更具价值。今后二十年,我们预计大部分此 类医疗硬件将实现商品化。医疗科技公司实现差异 化竞争的关键,在于其利用自身硬件所收集的数据, 以及以此改善健康状况、预测健康问题并帮助病人 改变影响自身健康的日常行为的能力。我们预测,至2040年,现有以疾病为中心的系统 将完全被全面覆盖的主动式综合医疗与健康系统 取代。变革性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云 存储以及增强和虚拟现实)、可挖掘数据的爆炸 式增长、行业之外的技术领先企业,以及拥有交 互数据的增权型消费者等,均是有可能定义未来 医疗发展的重要力量。技术不再仅仅关注如何最 有效地治疗疾病,而可能更侧重于帮助人们远离 病痛或健康问题(见下栏“医疗科技疾病预防与 个性化护理”)。医疗科技疾病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医疗器械制造商,如人工关节及其他可移植设备的开发商,可转向更具预防性的护理。例如,为更好地 迎接未来,人工关节制造企业可投资能够检测早期关节退变的诊断性感应器。相比利用这种信息为受损 的踝关节开发更好的人工关节,医疗科技公司何不以此开发出一种配备感应器、能够检测早期关节退变 的袜子?这可能会帮助病人完全避免进行关节置换手术。设想一下,医疗科技公司通过将此种感应器融 入他们的设备之中,会获得数十亿甚至万亿个可供支配的数据点。若需要新的关节,可使用3D打印机为 病患量身打造。正如我们于另一文章“ 变革的力量 : 未来医疗 ” (Forces of change: The future of health)中所描 述的,未来医疗科技公司的存在不仅限于单一类 型。我们预计未来将兴起三大类医疗科技公司, 基本取代当前相互分立的细分行业(如医疗系统 与医师、健康计划、生物医药公司以及医疗器械 制造商): 数据及平台:数据将有多种多样的来源,并成为 预防性活动和研究的基础—数据可帮助创新者 开发分析工具,并获取进行个性化、“ 实时在线” 决策所需的洞察。企业组织可通过设定交互的标 准成为数据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并通过挖掘洞察 赚取收益;抑或通过向医疗系统中的其他利益相 关方提供数据成为该领域的支持者。非传统数据 来源(非特定于医疗行业)可与传统医疗数据相结 合,以提供新的洞察,并更深入地理解对预兆指标 及合规行为适度的外部影响因素及阻碍。 健康与护理服务:未来医疗科技公司若能够提 供健康与护理服务,将很可能取得成功。在企 业将持续开发新型创新产品并改进现有产品的 同时,设备将有望融合软件、应用程序以及数 据收集等功能(见下栏“什么是医疗器械,其 定义在2040年将会如何改变?”)。医疗服 务系统将出现巨大变化:社区医疗中心、专科 护理医疗服务商、虚拟社区与护理服务机制以 及产品开发商极有可能将采用根据个人基因、 细胞、行为、生物群系以及影响其健康的其他 因素而定制的策略,推动医疗和健康的发展。 护理支持:未来医疗科技公司也可能在护理支 持方面发挥作用,充当连接者和中介者(企业 工具开发商、供应链设计者和协调者以及交付 服务提供商)。这些公司是物流提供商,将管 理JIT供应链,推动设备及药物采购运营,并将 产品交付给消费者。随着面向预防性护理、摒 弃紧急干预的转变不断深化, 医疗科技公司(不仅仅是医院 和医疗系统)应将自己的客户 当作病人看待。我们预测,至2040年,现有以疾病 为中心的系统将完全被全面覆盖的 主动式综合医疗与健康系统取代。创新是医疗科技和消费 科技公司的未来之路据参与众包模拟的专家称,受数据化技术、消费科技公司的竞争及新护理模式的影 响,未来医疗科技公司很可能将面临一个不断快速变化的医疗行业格局。 他们应准备好在整个诊治旅程开展创新。专家认 为,医疗科技和消费科技公司均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动创新的发展(见图1)。什么是医疗器械,其定义在2040年将会如何改变? 目前,医疗器械指处于监管机构权限范围之内的设备。2013年,国际医疗器械监管机构论坛(IMDRF) 在硬件的基础上对这一类型进行扩展,将“医用独立软件(SaMD)”涵盖在内。SaMD的定义为“用于 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软件,且在实现这些用途时并不作为医疗器械硬件的一部分。”1于2016年通过的美国《21世纪治愈法案》确定将部分软件功能排除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对器械的定义之外——“器械”一词的具体定义不包括用于行政工作的软件,如支持健康生命周期、 电子病历、医疗器械数据系统(MDDS)等软件功能,以及某些支持临床决策的工具等。但是,美 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还被要求定期复核这些软件类型,以检查附带的健康风险和益处。2专家认为,SaMD、非器械医疗软件及消费技术之间的监管边界会持续演变,并将逐渐变得模糊。 无论边界落于何处,软件及其产生的数据均是推动未来医疗发展的重要力量。医疗科技公司的未来机遇很可能会超出传统行业术语的范畴。设想一下:无人机直接进入病人的家 中采集生物样品,并递送至实验室。这无人机是医疗器械吗?实现无人机操作的软件呢?谁来开发 这种无人机?专家一致认为,依托自身有效应对监管流程的专长 和能力,传统医疗科技公司将在二类和三类医疗器 械(对病人具有中度或较高风险的器械)—该两 类占当前所有器械的62%3—领域继续保持领先。 这些器械包括机器人和联网植入设备。消费科技公司(如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等) 正日益具备通过一类医疗器械(对病人的风险程 度低)开展创新的条件。4这些器械如今占所有医 疗科技器械的35%,其中包含可穿戴技术,可带 来数据收集、存储及分析方面的优势。消费科技 公司通常有途径获取大型客户数据库,这对于真 实世界数据(RWD)而言是极具价值的额外来源。 据参与模拟的专家称,这种获取消费生成数据(可 挖掘洞察的非健康数据)的途径、大规模的研发预 算、高效的分销渠道以及高度融合的创新文化可为 部分技术公司带来超越老牌医疗科技公司的优势。然而,消费科技公司不大可能会将投资限于一类 医疗器械。部分领先的消费科技公司亦纷纷着手 开发二类医疗器械。例如,Verily公司的智能手 表“Study Watch”由于具备心电图功能,被美 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归为二类医疗器械。该手表是 一款可监听心电律动的仅凭处方购买的设备。5消 费技术初创企业亦通过开发创新设备,如可实时监控心律、血氧饱和度、水合状态及呼吸频率的 智能贴片,不断颠覆行业发展,并在部分情况下 可能利用先进的可穿戴技术与核磁共振仪等大型 设备展开竞争。随着医疗行业的关注重点逐步从紧急干预转向以 预防和健康为重,技术很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图2)。 在众包模拟过程中,我们要求参与者标出他们认 为能够转变医疗质量的技术。近八成参与者选择 了人工智能,其次为机器人技术(53%)和纳米 技术(47%)。人工智能技术——具体而言是机 器学习——有望推动这些设备产生的大量分散数 据集的融合,以实现用新的方法探索旧有问题和 此前产生却难以进行分析的新兴问题。专家们还 指出,增强智能等技术能够提供实时信息输入, 并全面审查和分析病人的病史,从而为医生提供 临床决策支持。医疗科技公司和消费科技公司可分别在哪些领域 取得领先?(见图2)医疗科技公司在某些领域很可能会建立自己的创 新型产品线,但他们在整个诊治旅程中亦可能需 要合作开发相关技术。特别是,消费科技公司有 望引领人工智能、语音识别以及增强现实(AR)/ 虚拟现实(VR)等技术的发展。医疗科技公司和消费科技公司均可在数字化治疗法、感应器、3D 打印及纳米技术领域实现领先。传统医疗科技公 司均专注于硬件开发,而与消费科技公司的合作 可助力他们同时挖掘软件方面的潜力。专注于服务与数据分析可助力 医疗科技公司提升诊治成效除提供产品外,医疗科技公司亦可通过服务助力医院和医疗系统向未来医疗转变。在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生绩效以及提升 诊治成效方面,医疗科技公司短期内均 可发挥极大的作用。我们在模拟过程中 询问专家,医疗科技公司应提供何种服务才能最 大化自身对医院和医疗系统的影响。排名前三的 服务如下:1. 远程病人监控:72%的专家参与者选择此项为 医疗科技公司应提供的增值服务。可穿戴设备 等联网设备所产生的数据,可防止疾病的进一 步恶化,并将病人转移至成本更低的护理环境。 例如,远程监控心脏节律的能力可使护理人员 能够检测病人的生理变化,从而调整用药,使 心脏病人能够在家中安养。这一技术亦可向护 理团队主动发送提醒和健康状况更新,从而避 免出现更加严重的病症。此外,远程病人监控 还能彻底改变医疗科技公司研究病症、开展临 床实验和开发产品的方式。时刻工作的数字化 感应器可集成至关节植入物中,持续提供实时 产品性能数据。联网眼镜可检测眼球压力的变 化,或晶状体形状的变化。这些结果可用于改进开发线上的产品以及治疗技术,从而提升长 远成效。这将推动医疗科技公司开发出更优质 的产品,并加快上市速度。2. 数据存储与整合:交互式医疗数据的爆炸式增 长(见下栏“数据交互重要性”)有望大幅提升 诊断和临床决策,并助力提升诊治成效。67% 的专家参与者认同数据存储与整合将成为未来 医疗科技公司的重要服务。经整合的数据可帮 助医生在如何改善病人护理方面做出更为明智 的决定。大量数据集亦可映射更为详尽的诊治 旅程,有助于推动创新。这将促进达到更好的 诊治成效,降低医疗费用成本,在医疗科技公司 和医疗提供商之间建立更稳固的关系。3. 提升临床效率:近半数专家(45%)表示,医 疗科技公司可通过提升临床效率,助力实现更 好的诊治成效。部分示例包括:技术正如何开 始改变医疗专业人员接受培训及治疗病人的方 式;技术如何能够助力设计成本效益高的临床 实验。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正被用于培训医 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3D打印亦正 被用于制作针对任何临床情况定制的逼真解剖 模型。这些技术的结合,能够创造出接近现实 的学习或手术计划环境,从而减少培训时间并 提升整体病人满意度和安全。同样,数字孪生技术也正被用于提升手术成效(见下栏“数字 孪生”)。以Stryker和3D Systems之间的合 作为例,两家公司针对一项特定流程打造融合 3D打印、医学成像以及手术模拟技术的系统, 为医生提供有关病人身体清晰的三维可视化解 剖结构图,并使医生能够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制 定定制化的手术方案。22数据交互的重要性在我们所设想的未来医疗中,完全可交互的数据预计将在医疗转型变革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穿戴设备、 远程监控以及感应器等医疗技术所产生的数据将被标准化、储存、更新,并与社交媒体平台、零售商及电 子病历等其他信息来源的数据融合。合并后的数据将助力打造完善的个人档案,医生和医疗系统可利用这 些档案确保提供及时且适当的医疗服务。在德勤于2019年开展的一项针对100名医疗与生命科学技术高管的调查中,逾七成受访者认为医院、医疗 系统以及医疗科技公司是推动实现交互的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受访者亦将零售商和大型技术颠覆企业 视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但是,受访者还表示在管理现有可用的虚拟数据流中亦面临多种困难。具体而言, 受访者指出了信息时效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并表示隐私与数据安全方面的担忧,同时还展示了数据标准与 规范化以及迥然相异的软件平台是实现交互的最大阻碍等问题。受访者对此极为关切,尤其是数据安全方 面的问题,并正采取行动予以解决(见边栏“网络安全与隐私的融合日趋深化”)。医疗科技公司应将自身定位为解决方案领先者,并投入资源发展必要的能力和端口,将从联网设备收集的 数据与其他内外部数据集进行整合。医疗科技公司还应考虑如何能将数据变成可交互数据,并将其更好地 整合至临床工作流程,以最大限度减少护理服务人员的负担。成功融合部分或所有这些服务的医疗科技公司,可 助力将护理的重点从医院紧急干预的环境中转移 出来,并推动医疗行业向预防和早期干预过渡— 这是实现未来医疗的重要转变。通过推动企业以自 身全方位的软件能力而非单个产品为基础开展竞争, 这些服务还反映了传统医疗科技业务模式根本性 转变。数字孪生“数字孪生”一词指物理设备或流程的数字化版本。通过连接现实和虚拟世界,数据可实现无缝传输,使 虚拟对象与物理设备或流程同时存在。数字孪生作为现实设备实施之前的潜在解决方案虚拟测试平台, 正在逐渐兴起。这些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型依赖个人及人口数据,模拟某个物体的电学及物理特性。医 疗科技公司正利用这一技术模拟设备在临床环境中的应用。如此,设备公司可帮助其供应商客户改进使 用情况及临床工作流程,从而降低成本。支付和业务模式不断发展变化我们预计这些服务类型的支付和业务模式未来将会发生改变。例如,医疗科技公司 可能直接与医院、医疗系统和医生订立合同,共享通过以价值为基础的合约而实现 的成本节约。医疗科技公司通过“一切即服务(XaaS)” 模式及利益共享从自身的数据中获益。 以飞利浦公司为例,它与Jackson Health System公司就“企业健康监测服务(EMaaS)”达 成了为期11年的合作关系—这是历史上首个此 等类型的战略协议。在该协议下,医院并不直接采 购设备,飞利浦将保留所有现有及未来硬件、软 件及网络解决方案的所有权,并将提供技术支持、 继续教育和资产及数据管理。作为回报,Jackson 公司将按每位病人支持相关费用。该协议的优势 在于:1. Jackson公司将能够使用最新的监控技术,而 无需采购任何设备;2. 飞利浦将能够获得大量绝无仅有的数据,可用 于更好地了解整个诊治旅程,改进产品,并根 据需求扩大服务;3. 临床体验得到简化,使员工和客户均能够享受 技术带来的最大便利。此后,飞利浦陆续与另外八家机构签订了类似的 协议。23医疗科技公司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与消费科技公 司开展实质性的专长互换很可能便是答案。一流 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能力是医疗生态系统实现转 型变革的核心所在,而消费科技公司恰恰拥有这 种能力。例如,微软近期宣布与OpenAI达成总价 达到10亿美元的合作,以增强其Azure平台的能 力,并助力打造下一代人工智能应用。24当前全球 数据科学人才面临短缺,而人工智能专家亦仅有 区区5,400人,这些人才供不应求,且薪资要求极 高。25医疗科技公司尚未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相 当规模的资金和资源,但在医疗算法开发方面, 如将从心电图获取的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 则拥有十分深厚的专长底蕴。这种专长可吸引潜 在的消费科技合作伙伴。对于通过招聘或合作获 取人才,医疗科技公司将有多种考虑。例如,专 家团中的一名医疗科技行业专家表示“医疗科技 公司将不仅要聘用软件开发人员,亦需要寻找创 新能人、设计思考者以及狂热创造者”。此外,消费科技公司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专长, 结合医疗科技公司开发实质性医疗应用和算法的 能力,能够创造出强力有效的服务,助力改善病 人健康状况。以Apple Watch四代手表的心电图 应用为例,一项涵盖400,000人的临床实验旨在 评估可穿戴技术对心房纤颤检测的影响。作为该研究的一部分,在收到脉搏不规则通知并随后使 用心电监测机达一周的参与者中,有三分之一 (34%)被发现患有心房颤动。在与心电监测机 的记录进行对比后发现,脉搏监测算法具有71% 的阳性预测值。26Apple公司如今正与强生公司合 作,针对65岁或以上的个体测试该应用(使用 Apple Watch四代手表),凸显了领先医疗科 技公司和消费科技公司之间开展合作的效益。27“医疗科技公司将不仅要 聘用软件开发人员,亦需 要寻找创新能人、设计思 考者以及狂热创造者。”网络安全与隐私的融合日趋深化联网及交互设备的兴起引发了数据隐私、网络安全和病人安全方面的担忧。可穿戴设备、感应器以及 其他新兴技术很可能将成为未来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所有这些数据将流向何处?谁将可以 获取且如何控制?如何确保针对这些医疗技术的网络攻击不会导致病人受到伤害?美国食品药品管理 局及其他联邦政府机构已重新关注这一问题,并寻求医疗设备制造商及医疗行业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协 助。例如,2018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发布了有关医疗设备上市前网络安全注意事项的修订 指引草案。28该草案进一步细化了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制造商在设计和开发医疗设备时应遵循的网 络安全注意事项。隐私工程应成为产品开发流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在更广泛层面,应发展形成更具弹性、能够承受 网络攻击的医疗技术生态系统,从而推动联网医疗技术能够安全地向未来发展。20年后,市场中所 提供的新兴医疗技术很可能将持续受到人工智能驱动型网络安全先锋的监控。这些网络安全先锋将采 用半自动化补丁安装,以进行既定的安全更新并实现“零日”漏洞,且自下而上从零开始设计开发, 使之具备承受网络攻击的弹性,从而确保设备的临床运行不受影响。我们预测,当前的网络安全举措 大部分将在2040年的医疗器械(如设备软件/固件中没有硬编码密码)及配套生态系统(如人工智能 驱动型信息共享与分析组织,设备层面身份管理等)中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制胜的关键医疗科技行业的传统客户以临床医生和健康系统居多,如今还包括个体消费者/病人。除糖尿病等部分治疗领域外,医疗科技公 司历来并不关注消费者群体。消费科技 公司获取的消费者数据以及对消费者的 深度了解可以为医疗科技公司所用。我们平均每 天拿起智能手机52次,29 35%的美国消费者在家 安装了语音助手设备,这有助于消费科技公司 持续获取大量对我们的健康状况具有指示作用的 数据。通过海量数据了解消费者消费科技公司可通过所出售的产品更好地了解消 费者,而这正是医疗科技公司的短板(消费科技 公司同时也更容易为消费者所接受)。消费科技 公司能够获得大量用户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全 面了解消费者。他们通过数字化渠道(如智能手 机和电子邮件)获取我们的实际位 置、个人数据、购物行为和健康数 据,这些信息都影响医疗成效和疾 病。31医疗科技公司并不一定具备 消费科技公司的这种优势。因此, 医疗科技公司可与消费科技公司合 作,整合双方所持有的数据,增强 对病人诊治旅程的了解。随着消费 者参与度和数据知识的提升,他们 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护理服务系统 中。医疗科技公司应寻求创新途径, 继续在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产品无缝衔接居家 护理等护理服务未来医疗科技要得到全面应用,需满足消费者的 产品要求,即具备更多功能、使用方便且能够与 现有设备相结合,这也是他们对消费科技公司的 期望。这不仅与病人相关,也与研制产品或分析 设备中数据的供应商相关。可交互的新型胰岛素 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胰岛素泵可与不同 的糖尿病治疗系统产品一起使用,病人因此得以 根据个人设备偏好制定糖尿病管理方案。32另一个 例子是Bose助听器。这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 批准的首款新型助听产品,是一款自适应空气传 导助听器,33无需预先编程或进行听力测试。该 设备将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用户使用时无需听 力保健专业人员的帮助。“若以客户为导向,亨利·福特可 能‘打造’出来的是跑得更快的 马,而以客户为中心,他设想到 的是机动车。未来的医疗科技公 司须开展大量研究分析,针对挑 战提供变革性的解决方案。”阻力仍然存在 我们的专家通过模拟分析后认为,由于消费者使用 各种不同的设备,未来他们可能需要更加轻松便利 地使用和“迁移”个人数据。消费科技(智能手机、 语音助手等)的便利性大幅提高了消费者的期望值。 《德勤2018医疗消费者调研》发现,交互性(不容 易分享设备上的数据)是阻碍消费者与医生分享追 踪到的数据的两大原因之一。34消费科技与医疗科技公司都应在数据安全和个人 隐私方面获取消费者的信任。医疗科技公司在获 取消费者信任方面一直存在困难,尽管他们让客 户(医院/医生/产品终端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并加强对尚未满足的医疗需求的关注。德 勤2018年美国医疗消费者调研发现,35%的消费 者愿意与医疗设备制造商分享电子健康记录数据 (前提是他们的个人可识别信息受到保护),同时 有半数消费者愿意与医生分享该类数据。35企业 将可能需要增强自身的信誉,以鼓励消费者共享 个人数据。此外,企业应当提高对消费者的透明 度,让消费者清楚了解其个人数据的使用情况。专家认为,医疗科技公司在对于实际设备的信任 度方面更具优势。他们更了解监管环境,同时未 来消费者可能会要求产品达到临床级别且得到美 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批准。利用技术与合作关系优化运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医疗科技公司在短期内提高整个价值链的运营效率。随着成本的 降低和生产力的提升,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从而释放更多的 资本用于投资平台,促进未来增长。医疗科技公司应当实现数字化运营,以提 高效率并保持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 企业应当从简单流程入手,取得初步成 功后再着手改造复杂流程。许多企业正在关注数字化供应网络,可以整合整 个供应链,实现业务目标,以期突破传统模式下, 各职能部门独立运转、单独管理的情况。建立数 字化供应网络须制定培训员工的创新策略,以促 进员工培养必要技能。两个领域的技术发展条件已经成熟: 库存与物流管理:例如,外科医生/供应商确 定手术时间后,医疗科技生产商将收到通过云 端发送的所需设备订单。生产商协调储存地的 设备库存,将所需设备打包进工具箱并发送至 供应商。一款应用程序将追踪工具箱的使用情 况,并与医疗科技生产商共享数据。手术结束 后,经过消毒且有射频识别标签的工具箱将被 返还到储存地。医疗科技生产商可根据射频识 别标签所提供的数据制定补货计划,从而优化 库存管理。 仓库运营:增强现实技术可用于减少人为失误 和依赖纸质清单而导致的库存选择延误。该技 术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制定到达产品所在位置的 最优路线。波士顿科学对预先登记流程、表格处理、传输总 结处理费用清单以及库存处理进行自动化升级后, 成功实现了240,000美元的成本节约,并实现零 失误医疗数据处理。医疗科技公司可通过与消费科技公司合作提高运 营效率。这一策略已在医疗行业其他领域得到应 用。例如,赛诺菲与谷歌携手,利用人工智能技 术识别消费者行为模式,预测销售量,优化营销 与供应链。此外,医疗科技公司可采用消费科技公司的敏捷 处理方式。建立敏捷运营模式,使企业能够以不 断迭代的方式制定要求,而无须在项目之初确定。 通过这一方法,企业可根据企业目标的变化对产 品开发做出调整,有利于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专家建议,医疗科技公司可尝试采用这一敏捷模式, 成立“臭鼬工厂”式附属机构。此类机构规模较少, 结构较为松散,运营模式比母公司更为敏捷灵活。 一名医疗科技行业专家指出,消费科技公司可采用 该方法尝试开展医疗科技业务,“ 部分消费科技公 司基于原有基础架构和网络,建立运营更加灵活的 附属机构,从而涉足医疗科技领域。他们可通过这 一途径支持其本身的技术业务线,进而提升战略优 势,但他们的品牌定位对于其发展医疗科技业务并 没有多大帮助。”考虑采用这一模式的医疗科技公 司应当注意的是,“ 臭鼬工厂”式附属机构可能会 因为看起来与核心业务的关联度太低,而导致部分 员工的不满。培养新型能力,抢占未来先机医疗科技公司应当思考自身在未来生态体系中的定位:数据与平台供应商、健康与 护理服务机构、护理服务支持机构或综合三项功能的机构。短期而言,企业领导人应当确定公司自身 的相对优势,并开展投资或合作,弥补 与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开展数据和技术架构投资:医疗科技公司应当思 考如何收集和管理来自联网设备等不同渠道的数 据,增强循证管理能力,提高运营效率。完善的 企业组织架构和能力对于建立高效的技术组合具 有关键作用。高效的技术组合将促进持续增长, 加快产品上市速度,降低总体拥有成本,提高灵 活性。企业应视信息集为一种投资,并按照投资 组合的方式对其加以管理,以通过信息集提供的 间接洞察途径加深理解、巩固关系、提高产出和 效率。这一平台将成为发现、组织和分析内外部 数据集的必要条件。合作是医疗科技公司搭建此 类平台的最佳途径。增强分析和人工智能能力:未来大量来自不同渠 道的数据都将处于散乱无结构状态。企业需运用 适当的工具开发数据价值。医疗科技公司与数据/ 消费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将有助于数据的获取和 分析。但传统的医疗科技公司仍需具备一定的数 据分析能力——建立一支核心团队,向数据科学 家及组织内其他部门阐释医疗知识。该团队还应 当协助向企业各部门解释数据发现,为他们答疑 解惑。开发数字化健康及远程监控方案:医疗科技公司 可能会投资于远程监控解决方案,以增强远程获 取病人信息的能力,从而提供更多院外护理服务, 将重心转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保持。基于人工智能 的健康辅导等数字化疗法投资可促进行为改变, 使病人免于手术或住院治疗。与供应商开展战略合作或整合:随着服务内容的 增加,医疗科技公司与供应商系统的整合程度会 越来越高。软件、决策支持工具和咨询服务等综 合全面的解决方案可帮助临床医生和健康系统实 现业务和临床目标。加强对消费者的了解:医疗科技公司应更好地了 解终端用户需求。更加全面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有 助于企业开发用户体验更好的设备,且无需临床 医生的参与。此外,医疗科技公司还应当探索如 何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非临床服务。参考百思买 的Geek Squad服务——专业的电脑技术支持团队 为顾客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安装电视、修理电脑 或解决任何家用产品技术问题。医疗科技公司是 否能够提供类似服务,为接受家庭护理服务的病 人提供支持?企业将在怎样的时机投资新型能力并影响市场? 医疗科技公司应当慎重考虑这一重要问题。2018年德勤英国健康解决方案中心针对237家医疗科技公司开 展的一项调研显示,90%的企业表示正在采用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医疗科技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在于, 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是否有助于增加收入和提高盈利能力?若是,何时能够实现?此外,随着新兴力量不 断颠覆医疗科技行业,传统医疗科技公司需针对产品组合做出重要决策(包括剥离低利润板块),并采用 新的护理服务渠道(如远程医疗和远程监控)。40医疗科技公司应当深入了解终端用户,确定可在何种情境下利用新型及现有设备及服务提高治疗成效,同 时为重要医疗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此外,不同类型的创新活动可能需要不同业务模式的支持。创新活动 的进展将取决于企业如何通过新的方式平衡风险与回报,同时公共及私营领域支付系统的演变也对创新进 展起到巨大作用。不论企业采取哪种途径,创造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对于许多方案的实施都大有助益。医疗科技公司 在短期内应当考虑与消费科技公司合作,以充分 利用一流的能力。消费科技公司拥有专业技术知 识,且对消费者及其需求均有深入了解。一些医疗科技公司将消费科技公司视作竞争威胁, 而非潜在合作伙伴。他们担心医疗科技领域外的 企业可能会获取知识产权的重要内容,并利用医 疗科技领域的专业知识自行开发医疗设备。医疗科技公司一方面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知识产 权,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发掘合作机遇,建立合 作关系。企业可在一两个具体项目中尝试开展合 作,在初步尝试取得成功或遭遇失败后调整合作 范围。若医疗科技行业的领先企业不探索合作模 式,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可能会开展相关尝试, 加快MedPod式全自动医疗平台的搭建。对于部 分企业来说可能为时已晚,但固步自封、墨守陈 规并非明智之举,这将阻碍他们有效利用海量数 据,因而无法赢得未来健康行业竞争。(报告来源:德勤)(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怏怏不乐

省发改委批复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医疗能力提升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近日,省发改委以“晋发改审批发〔2021〕76号”文批复了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医疗能力提升设备购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是购置医疗检测及救治设备12台(套)、腔镜一体化手术室设备系统2套等,总投资1096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对长治市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诊疗技术能力提高、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提升等发挥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来源:科教处】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上治人者

智慧医院可行性研究报告

1.1、建筑方案适合医院定位与发展的“定制”医院低运营成本的“节能”医院可持续发展的“生长”医院环境优美空间宜人的“绿色”医院高效便捷的“智慧”医院方便病人和老人使用的“无障碍”医院满足现代城市形象的“靓丽”医院(1)人本化遵循“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随着各种人工智能系统及各种高科技的应用,医疗效果及人类的健康水平得到大大提高。但在这些高精密的装备后面,隐藏着情感的空虚和冷漠,也存在医院人性化欠缺的忧虑。设计力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创造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设计中将医院建筑空间及细部设计进行人文化、园林化、艺术化的处理,起到了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效果。在注重病人感受的同时,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充分考虑了医护人员工作区域的环境质量。将病人流线与医护流线区分,门诊中设医护廊,为医护人员创造相对独立的区域。(2)生态化设计思想是要达到“绿化生态医院”的效果,创造天然、无害的绿色医疗环境和良好的室内外自然生态绿化。自然界中的山、石、林、泉、阳光、雨露,能使万物欣荣、生机和畅,是养生健体的宝贵资源。设计中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突出环境特色、创造与自然共生的绿色医院。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环境设计,建筑群的主朝向为东西向和南北向,几乎所有房间都有采光,都能做到自然通风。(3)地域化设计注重地域化,体现了浓郁的地方建筑特色和新区风貌。风雨廊、庭院园林以及其他细部设计,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建筑特色,同时建筑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建筑总体造型错落有致,达到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融合。(4)高效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就诊模式的更新。除了楼宇自动化控制外,计算机应用将深入到医院的各个部门。计算机管理的引进,电脑排号、电子记账、电脑传递检测信息等先进手段可以清除挂号处、取药处的长龙,减少工作人员繁重而重复的简单工作以及病人的盲目奔波,还可以利用自动式电脑终端介绍医院特色、软硬件设施等,树立医院形象,改善与外界的沟通。合理布局医院内各大功能分区,达到流线便捷,减少交叉,服务半径均匀,也是达到高效化现代医院的重要手段。1.2、结构方案(1)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基本风压为0.30kN/㎡(R=50),住院楼、养老院基本风压按50年一遇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地面粗糙度为B类;基本雪压为0.30kN/㎡(R=50);(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第三组;多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16,罕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0.90;(4)本工程中医技综合楼、门急诊综合楼、住院楼、养老院、医废暂存及中心供氧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乙类),需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1;地埋式污水站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为1.0。1.3、给排水方案设计范围:室内外生活给水、生活热水、污废水、雨水及消防给排水系统。1.4、电气系统方案变、配电系统设计;照明、动力设计;防雷与接地系统设计。1.5 、智能化系统方案1)基本理念:节源、高效、实用、安全2)服务理念:为患者和家属营造一个快捷/方便/温馨的就医环境;为医生和护士营造一个科学/高效/安全的工作环境;为经营、管理者营造一个高效/环保/和谐的经营环境3)技术理念:构筑一个:满足智能化医院发展的可扩性、开放性、灵活性的支撑系统平台。1.6、暖通系统方案设计范围包括:空调系统;机械通风系统;消防防排烟系统;医用气体、厨房排油烟系统。1.7、绿色节能本工程绿色建筑项目定位和建设目标目标为:建筑设计达到《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3/T-49-2015的一星级标准。评分计算表前期调研(包括场地调研、市场调研和社会调研)。(1) 场地调研分析包括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2)市场分析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件等;(3)社会环境分析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当地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情况等;简述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根据项目前期调研成果和明确的绿色建筑目标,制定项目绿色建筑技术方案与实施策略,并宜满足下列要求:(1)选用适宜的被动的技术;(2)选用集成技术;(3)选用高性能的建筑产品和设备;(4)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采取补偿措施。根据目前校区实地情况及成本回收情况,按云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3/T-49-2015的一星级标准进行设计。项目绿色设计主要技术方案与创新。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鉴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本项目在设计师和用户共同策划下完成的。设计师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环保性和节能性等特点,进行初步的设计,设计初步定稿之后还充分听取用户对于建筑设计的要求,做到设计的人性化。同时还保证项目的设计要经过广泛的论证,保证设计方案的优化,在设计决策阶段解决问题。绿色建筑方案设计中的重点方面。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和自然光。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考虑了建筑长期的成本计算,而不仅仅只是考虑工程本身所花费的成本。考虑到绿色建筑后期对材料的回收利用,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住户的舒适度,考虑到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允许在设计阶段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要协同各设计方案的优点,取长补短,力求使设计方案最佳。在设计时要考虑为周边群众设计活动场所。多工种协同工作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传统的建筑设计分为很多分散的阶段:首先是由建筑设计师提出建筑方案,再由土木工程师和其他的工程师进行其他的水、电、暖等系统的设计。本项目打破了各设计专业的隔阂,可以系统地整合各设计专业的信息,通过计算机集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加强了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通过相互间的意见交换,增加了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设计方案而造成的材料和人工的浪费,减少因采用绿色方案而造成的建筑投资的增加值。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设计要点。传统建筑设计由于其商业性,注重的仅仅是初始建筑时的投资节省,并没有充分考虑住户长期使用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喜爱,本项目按照节能建筑建设标准进行绿色建筑设计时采取节能措施进行设计。(1)建筑的外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高于温和中区公共建筑节能标准的规定。尽量减少透明窗体面积,减少太阳辐射的热量,取得很好的保温隔热效果。(2)屋面外墙防水保暖工程的设计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设计。(3)外窗注意空气的渗透性等条件。绿色建筑设计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点。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设计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同时在场地的选址上,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组织场地交通体系,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绿色建筑设计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要点。在进行节水设计时,注意对节水器具、防止水压出流、避免管网漏损、节水灌溉等方面。同时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落实绿色建筑对节水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按照设计要求合理设置节水器具,管道布置时要按照施工要求进行,避免管网漏损。绿色建筑设计的节材与材料利用要点。由于建筑施工完全是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的,所以设计阶段考虑材料的重复利用和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使用问题。如:对于废弃的混泥土应该进行再利用,可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的垫层等。对于废弃的沥青,利用通过在回收加热冷溶和热熔的方式进行回收。1.7、环境影响评价1.7.1、建设区环境影响(1)水环境影响施工期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的少量生活污水和施工本身产生的废水。施工废水主要包括土石方阶段降井水排水,结构阶段混凝土养护排水,石料、砖块的冲洗浸湿、混凝土拌和、建筑物的修筑等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各种车辆冲洗水和车辆在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含油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主要污染物为CODcr、氨氮、磷酸盐、动植物油及悬浮物等。施工用水量虽大,但废水经回收利用后,废水产生量不大,对地表水体的影响期较短,施工结束后即可终止,不会对水体产生大的影响。(2)大气环境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运输车辆产生的汽车尾气、噪声以及施工废水、建筑垃圾等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和施工活动紧密相关,施工结束后就不再延续,是短期和非连续性的影响。合理安排好施工进度、缩短基础建设持续时间,尽快固化地坪和完成场区绿化工作,均可有效减轻施工期不利的环境空气影响。(3)声环境影响施工期噪声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的运行产生的噪声。由于项目实施期间医院正常营运,故项目在实施期间,夜间不允许使用大型施工机械,避免影响患者正常休息。(4)固体废弃物影响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由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均属于一般固体废物,不含有害物质,两种固体废物经妥善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5)水土流失及生态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取土、弃土会局部破坏取土场和弃土场的地表植被和结构,引发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的完成及地表的硬化及绿化,水土流失量将逐步减小。本项目施工将尽量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进行,项目施工期将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但项目施工仍将破坏原有的生态格局和局域微生态系统,并可能因为施工人员和交通活动的干扰而影响到周边生态系统。故项目建成后应尽快实施绿化补偿,以减小项目对生态环境的损害。(6)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建设需要大量作业工人,可增加当地就业机会。施工车辆的进出加剧现有道路的交通拥挤,可能造成临时性阻车,增加运输时间,影响运输效率,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但随施工的结束,这种影响将不存在。1.7.2、运营期环境影响(1)废水医疗废水通过医院污水站对医院污废水进行生物和消毒处理,处理后的水质,按排放标准需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后,通过项目排水管网外排。实验室废水、检验室废水应设置预处理池进行预处理后,送医疗废水处理站处理。(2)医疗垃圾医疗垃圾主要为一次性注射器械,各类塑料、橡胶制品、纱布绷带、废弃的血液制品和病人的生活垃圾等,由于医疗垃圾中含有部分病原体,因此,必须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将医疗垃圾、废弃物分类进行处置,医疗垃圾统一收集后运送至昆明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统一处置,手术残肢等交昆明市火葬场统一处理,放射性废物按要求由原厂回收处置,医疗垃圾、废弃物通过规范处理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小。(3)生活垃圾医院正常营运期在行政办公区将产生一定的办公废弃物和饮食垃圾,可以作为生活垃圾统一堆放,统一清运到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对环境的影响较小。1.8、项目风险分析(1)工程风险工程风险主要包括方案、工程地质、施工与工期等存在不确定性,可能给项目带来的风险。(2)工期风险工期风险是指项目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工期延长,资金压力增大而导致的风险。(3)资金风险本项目投资大,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不落实,造成项目不能顺利实施。(4)技术风险技术方面的风险主要指项目采用先进技术和新技术应用上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等存在不确定性,可能给项目带来的风险。(5)环境风险环境影响方面的风险主要指项目实施对周围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植被、文物古迹、风景名胜、自然环境等产生的负面影响,致使项目不能顺利实施或需要增加大量投资进行防治和治理等。(6)投资估算的风险主要来自工程方案变动的工程量增加、工期延长,人工、材料、机械台班费、各种费率、利率的提高,征地及拆迁工程量增加和单价得提高。(7)社会影响风险社会风险是项目与所在地互适程度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社会各利益群体、当地组织机构及当地技术、文化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项目可能承担的风险。

鬼也笑

“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助力国内医疗资源优化

"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信息化和"互联网+"助力国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近日共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面向信息技术在医卫领域深度应用形成顶层设计规划。我们认为医疗产业信息化、智能化、互联网化深化发展有望带动医疗IT厂商业务持续升级,提升长期盈利能力。近日,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共同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行业深化"五个一"服务行动,包括推进"一体化"共享服务、"一码通"融合服务、"一站式"结算服务、"一网办"政务服务、"一盘棋"抗疫服务等5个方面、14项重点举措。三部委联合启动"五个一"服务行动,推动医疗产业信息化、智能化持续深化发展。《通知》在优化智慧医疗服务流程、推动区域信息共享互认等、落实"互联网+"支付政策、"互联网+"医疗复诊处方流转等多个方面提出要求,二级以上医院要加快推进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和业务协同,优化就医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并强调互联网医院要与线下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针对疫情防控,《通知》要求国家与省(区、市)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信息技术支撑,加快建立完善一体化的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同时各地要依托国家级和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疾控检测数据的跨层级共享。国家将适时启动相关试点,积极推动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等有条件的区域,率先开展区域一体化信息联通、互认共享服务。政策持续加码,"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正当时。今年以来,疫情不断推动政策加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健康行业多个领域深度应用创新发展。信息化和"互联网+"助力国内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常态化疫情防控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此次"五个一"行动正是对此前电子病历、"互联网+"、区域互联等一系列的政策整合,形成顶层设计规划。公共卫生领域进入新一轮强化建设周期,政府将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及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与应用。同时,国内公立医院自建互联网医疗模式也在疫情期间加速创新,在打通医保支付、电子处方流转等多个方面都迎来历史性突破。未来公立医院将在互联网诊疗环节进一步发挥其医疗资源优势,与第三方平台将形成明显差异化发展。公立医院开展线上服务离不开医疗IT厂商的技术支持,未来随着越来越多公立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医疗IT厂商有望在互联网医院建设&运维、互联网药品流通分成等多个环节实现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整体盈利能力。此外,根据各政府采购网公开中标数据,我们看到医疗信息化厂商9月以来中标订单,同比增速显著恢复,我们判断2021年围绕电子病历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平台等医疗IT建设的需求将快速复苏,订单有望加速释放。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核心投资观点医疗 IT 行业基本面显著改善,互联网业务加速发展,互联网巨头布局重塑行业价值:(1)医疗 IT 行业景气度提升,市场集中度提升。下游需要旺盛,医疗IT 行业景气度提升。三级医院信息化建设以上新产品为主,比如医院信息集成平台、临床医疗大数据平台等,二级及以下医院出于医诊疗水平等需求,需要对信息系统进行成熟度完善。医疗信息化行业下游需求旺盛,由于政策和技术驱动,未来 2-3 年将是加速建设期。从医疗 IT 厂商来看,订单加速成长。2017 年卫宁健康、创业软件等行业领军企业订单增速 40%左右,2018 年以来依旧维持 40%+的增速。并且医联体、信息互联互通等政策驱动医疗信息化建设由点到面推进,中小型企业由于交付能力弱和产品结构单一,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行业资源将向大型企业集中。(2)政策助力,新政频发驱动行业加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规范、电子病历规范、新电子病历评级等针对医疗 IT 的政策越来越细化和可操作性。互联网医疗政策已经由口号式的大政方针演变成《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将有更清晰的路径。医保局成立将会推出更多政策和新型管控方式,相关配套的信息系统也面临升级换代和新建。(3)互联网医疗业务进入加速成长期。主业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平安好医生已经成功在港股上市并获得较高估值,目前总市值超 500 亿港币。主业为互联网+医药的阿里健康业绩爆发式增长,2017 年收入增速413.37%,并实现扣非利润扭亏为盈,今年以来股价实现翻倍增长。卫宁健康的四朵云业务同样表现卓越,云医、云药和云险经营指标靓丽,今年有望实现盈利。处方外流的推进加速处方共享平台发展,互联网医疗迎来百亿量级新赛道。(4)互联网巨头加速在医疗科技领域布局,医疗 IT 行业资产价值有望重估。腾讯入股东华软件,阿里入股卫宁健康,腾讯和阿里双巨头均与创业软件战略合作,互联网巨头加速在医疗科技领域布局卡位。互联网巨头具备技术优势、资金优势、C 端流量优势,医疗 IT 企业具备行业优势,双方强强联合,资源互补,将实现"1+1>2"的双赢效果。医疗 IT行业资产价值有望进行重估。"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关联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申请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建议书"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商业计划书"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资金申请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市场研究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互联网+医疗健康"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

王曰

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移动医疗器械是一个新兴行业,主要受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不断升级和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三方面因素驱动。该报告共45页,本文为报告摘要。获取原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报告概要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在技术及终端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213.9亿元增长至4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7%。2019-2024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2亿元。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主要受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不断升级及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三方面因素驱动。软件技术与硬件产品共同进步,推动移动医疗器械性能提升云计算、网络安全等软件技术逐渐成熟,其中,云计算具有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业务灵活性、提升服务专业性等优势,与移动医疗器械结合使用可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移动医疗器械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存在网络安全风险。云计算与网络安全技术的进步,对于提升移动医疗器械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柔性显示屏、锂电池等应用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的提升。院内院外市场需求居高不下,移动医疗器械发展空间广阔移动医疗器械体积小、可移动、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因此比传统医疗器械应用范围更广,发展空间也更加广阔。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在院内适用场景更多。另一方面,移动医疗器械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二者受国家政策驱动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移动医疗器械优势突出,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联网应用三大优势,而医疗大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因此,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能够凭借产品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优质数据实现盈利,同时也将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第一部分: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综述1、定义、类型与判定原则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定义:根据CFDA2017年12月发布的《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移动医疗器械指采用无创移动计算终端实现一项或多项医疗用途的设备和/或软件。其中移动计算终端指供个人使用的移动计算技术产品终端,包括通用(商业现成)终端和专用(自制医用)终端,使用形式可分为手持式(如平板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穿戴式 (如智能眼镜、智能手表等)和混合式(手持式与穿戴式相结合)。移动医疗器械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不含医疗器械软件的可移动、可穿戴医疗器械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类型:移动医疗器械可分为移动医疗设备、移动独立软件、移动医疗附件三大类。判定原则:移动医疗器械与移动健康电子产品不存在清晰的划分界线,凡符合医疗器械定义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属于移动医疗器械。(1)预期用于健康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健康人群的、记录统计健康信息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不具有医疗目的,不属于移动医疗器械;(2)预期用于疾病管理的、目标人群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控制驱动医疗器械的、处理分析监测医疗数据/图像的移动计算设备或软件具有医疗目的,属于移动医疗器械 。2、产品技术要求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等效传统医疗器械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均有严格技术要求。移动医疗器械不仅性能指标需要达到常规医疗器械的技术水平,在网络安全能力、显示屏性能、环境光抗干扰能力、电池性能、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方面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技术要求,才可应用于临床。移动医疗器械技术要求3、代表产品介绍移动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广泛、产品众多,各类产品的代表厂商均有所不同,行业内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移动医疗器械涉及范围广泛,产品众多。目前市场上较为典型的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智慧体温监测、慢病管理平台及远程医疗平台。各类产品均有不同的主要参与产商,暂无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4、代表产品优势分析患者端移动医疗设备具有长期持续记录数据、可查阅完整过往数据及远程监测等功能;医生端移动医疗设备打破了科室及医疗机构的限制,使患者成为医疗服务中心。移动医疗设备(患者端):以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为例,在传统血压监测仪的基础上增加了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将监测数据同步传输至手机,并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血压变化情况。对患者而言,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能够长期持续记录血压数据,并根据血压变动及时预警,有助于疾病恢复与预防;对医生而言,在诊断时可以查阅患者过往完整的血压数据,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率;对患者家属而言,可远程监测患者血压情况,实现超越空间的远程看护。移动医疗设备(医生端):以移动DR为例,比传统DR体积更小,可移动。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科室的限制,可配合患者需要在放射科、ICU、妇产科、骨科、急诊等多个科室之间移动;另一方面,移动DR打破了医疗机构的限制,能够在救护车、野外、家庭等多个不同场景下为患者提供诊断服务。移动DR使患者真正成为医疗服务的中心,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无需为了迁就医疗设备来回移动,移动DR可根据患者需要切换使用地点,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产品。患者端移动独立软件能够实现诊前、诊中、诊后全覆盖,助力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医生端移动独立软件可辅助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移动独立软件(患者端):慢病管理指组织慢病专业医生、药师及护理人员,通过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联通,构建慢病一体化病程干预及管理机制,为慢病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诊前、诊中和诊后三个环节全覆盖,并通过持续跟踪提升患者依从性,有效提高慢病管理效率。移动独立软件(医生端):以远程医疗平台(医生端)为例,多为软件或APP形式,一方面为医生搭建了与患者及其他医生交流的平台,可远程管理患者,辅助患者加速康复,同时加强优秀医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助力医生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远程医疗平台可成为辅助医疗工具,帮助医生实现自动化分析,并为医生提供前沿、全面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医生可根据诊疗需求随意调阅,进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5、产业链分析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主要参与者包括医疗器械厂商、软件厂商及配件厂商。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主体为原材料供应商,包括核心零部件、配件等硬件供应商和软件供应商;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器械厂商和软件厂商;产业链业链下游包括销售渠道及应用终端。6、产业链上游分析核心零部件价格高昂、成本占比最高,配件及软件价格较低,是影响移动医疗器械性能,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除移动独立软件外,其它移动医疗器械的原材料中,核心零部件仍然是成本占比最大的,例如移动DR的X线球管、平板探测器等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可达到55%及以上。其它配件价格相对较低,整体成本占比约为30%-35%,但是对移动医疗器械最终性能影响较大。软件价格也较低,占整体成本的比例不足10%,但是是医疗器械实现“可移动”属性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性能决定着移动医疗器械的技术高度。目前,中国大部分医疗器械厂商不具备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及生产能力,需从其它厂家处外购,再进行整机组装。具备核心零部件供应能力的厂商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其它配件:配件厂商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无明显的头部企业,市场参与者众多,议价能力不强。软件:软件厂商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京津冀等地区,现阶段已形成成熟的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无明显的头部企业,议价能力有限。7、产业链中游分析产业链中游市场参与者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二者目前均无明显头部企业。未来伴随科技巨头的加入,软件领域巨头将逐渐显现。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包括硬件厂商与软件厂商两类,二者既独立进行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也合作进行新产品及新商业模式的开发。(1)硬件厂商:硬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医疗设备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智慧云血糖监测系统、智慧云心电监测系统、移动DR等,不同产品差异较大,主要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尚未出现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与功能类似的传统医疗器械相比,移动医疗器械产品的市场售价可高出50%以上,例如市场零售价约50万元的DR设备,若增加了“可移动”属性,市场零售价可达到80万元以上。但是,移动DR与传统DR相比,成本增幅低于10%。由此可见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具备更高的利润水平,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该领域。(2)软件厂商:软件厂商供应的产品以移动独立软件为主,代表产品包括慢病管理平台、常规健康管理平台、远程医疗平台等,不同产品同样差异较大,参与厂商也有较大差异,行业内暂无能同时覆盖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但是,阿里巴巴、华为等科技巨头企业正在积极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未来,该类科技巨头企业有望凭借强劲的资金实力,成为移动独立软件领域的头部企业。8、产业链下游分析三级医院及三方机构为移动医疗器械目前最主要的应用终端,未来伴随分级诊疗政策的推行及“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基层医疗机构及其它高风险人群占比有望提升。行业下游应用终端包括B端和C端,其中B端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及其它第三方机构,C端包括患者及其它高风险人群。医疗机构采购移动医疗器械用于临床诊疗,对产品性能及性价比要求较高;软件厂商、保险公司等第三方医疗机构采购移动医疗器械用于数据收集,对产品的数据传输与处理能力要求较高。C端目前仍以患者为主要应用终端,伴随“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其它高风险人群的占比有较大提升空间。B端移动医疗设备销售正逐步从经销为主向直销为主过渡,医药电商正逐渐取代药店成为移动医疗设备C端主要销售渠道。不同的移动医疗器械销售至不同的应用终端对应不同的销售渠道。B端销售渠道:早期,移动医疗设备多通过经销的方式销售至B端医疗机构及其它第三方机构。“两票制”、“集中采购”等政策颁布后,移动医疗设备流通环节缩短,直销模式逐步开始替代经销模式。与移动医疗设备不同,移动独立软件多通过直销模式销售至B端客户。C端销售渠道:移动医疗设备可通过医疗机构、药店及医药电商三大渠道销售至C端客户。早期,药店为最主要渠道,销售占比超过50%。2016年之后,天猫、京东等综合电商平台及1药网等垂直电商平台的商业模式均逐渐成熟,医药电商的重要性程度不断提升,未来有望取代药店成为最主要的C端销售渠道。9、发展现状移动医疗器械企业呈现数量多、类型、无明显头部企业三大发展现状,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呈现类型杂、价格高、普及率偏低及以小创新为主四大发展现状。企业现状: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参与企业呈现数量多、类型杂、无明显头部企业三大发展现状:①数量多: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参与企业数量超过10,000家;②类型杂:医疗器械企业、互联网企业、金融、保险企业、软件供应企业等多种不同类型企业均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有所布局;③无明显头部企业:移动医疗企业由于产品类型广泛,企业难以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各类型企业均在与原有业务相关的领域布局,暂无明显头部企业出现。产品现状: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呈现类型杂、价格高、普及率偏低、以小创新为主四大发展现状:①类型杂:所有类型的传统医疗器械产品附带医疗器械软件均有可能发展成为移动医疗器械。可实现医疗用途的独立软件也归属于移动医疗器械范畴。移动医疗器械涵盖范围广泛,产品类型众多;②价格高:移动医疗器械产品价格比等效医疗器械高出50%以上;③普及率偏低:受限于中国居民的医疗观念与医疗习惯,现阶段移动医疗器械整体普及率仍然较低;④以小创新为主: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多在传统医疗器械的基础上增加“移动”属性,如带有蓝牙、WiFi功能的血压、血糖监测仪等,较少完全创新的移动医疗器械产品。10、市场规模软件技术逐渐成熟,硬件产品技术升级及终端需求居高不下共同驱动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将达到1,620.2亿元。2017年12月,CFDA发布《移动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从国家政策层面指导与规范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自此,在技术及终端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根据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213.9亿元增长至48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7%。11、未来五年市场增长因素预测2019-2024年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620.2亿元。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容,主要受以下三大因素驱动:1)软件技术逐渐成熟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对于降低移动医疗器械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伴随相关软件技术的逐渐成熟,整体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向好。2)硬件产品不断升级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尖端技术应用不断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提升,整体利好行业发展。3)终端需求居高不下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终端需求居高不下,且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第二部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外部环境研究1、政策分析国家政策从指导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范运行,鼓励移动医疗器械创新以及支持移动医疗器械在移动医疗及远程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三个方面推动行业发展。2017年12月,CFDA发布首个针对移动医疗器械制定的官方政策,明确了移动医疗器械的定义、类型、判定原则和注册申报资料总体要求,有利于指导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等机构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的发展,移动医疗器械作为开展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的重要工具,发展态势向好。鼓励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政策同样利好移动医疗器械的创新与发展。2、经济分析C端移动医疗器械价格较等效传统医疗器械高出50%以上,对消费者经济能力要求更高。居民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的提升为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C端的移动医疗器械与等效的传统医疗器械相比,价格通常高出50%以上,对消费者经济能力的要求更高。近五年来,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医疗消费支出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为移动医疗器械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社会分析现阶段中国居民的医疗健康观念仍存在诸多弊端,导致移动医疗器械应用普及率有限。未来伴随中国居民医疗健康观念的转变,在疾病预防、疾病诊断与治疗等阶段均需要移动医疗器械的参与,移动医疗器械普及率将大幅提升,带动行业井喷式发展。4、技术分析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技术对于降低移动医疗器械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及安全性意义重大,伴随技术的逐渐成熟,整体行业发展向好。云计算:云计算具有降低信息化成本、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业务灵活性、提升服务专业性等优势,与移动医疗器械结合使用可降低数字化成本,提升智能化水平。近两年,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升级带动云计算行业发展。中国工信部数据显示,2018年年末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8.86亿个,同比净增1.1亿个,移动通信基站同比净增29.0万个,其中4G基站净增43.9万个。此外,虚拟化技术、芯片技术及开源云平台等技术升级均为云计算行业提供了发展源动力。而外部企业上云步伐加速同样拉动云计算技术进步。基于此,云计算与移动医疗器械的结合将愈发成熟,移动医疗器械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网络安全:移动医疗器械通常具有网络连接功能以进行电子数据交换或远程控制,存在网络安全风险。2014年后,中国网络安全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6年后,《网络安全法》、《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十三五”国家网络安全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文件相继发布实施,进一步为网络安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法律依托。在此背景下,网络安全企业积极寻求与互联网巨头企业之间的合作,持续创新研发技术与产品,在大数据安全分析、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云安全、高可持续性威胁等新的安全解决方案和措施领域均有所突破,产品的平台化和可视化等特点也随之日渐凸显。得益于网络安全的发展,移动医疗器械的运行环境更加安全,应用更加普遍。显示屏、电池等重要配件呈快速发展之势,尖端技术应用不断加深,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产品性能指标提升。显示屏:与普通显示屏相比,柔性显示屏除可弯曲外,还具有轻薄、低功耗、体积小、便于移动等特点。可弯曲特点使柔性显示屏能够更好地应用于可穿戴式移动医疗器械,并且便于折叠移动。而轻薄、低功耗、体积小等特点有利于移动医疗器械缩小体积,延长待机时间。受中国庞大的电子消费市场驱动,柔性显示屏行业迅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现阶段柔性显示屏在移动医疗器械领域应用较少,随着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移动医疗器械性能得到明显提升。电池:与普通铅酸电池相比,锂电池容量更高,体积更小,循环寿命更长,充电更快,且不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更适用于移动医疗器械。受电子产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推动,锂电池技术不断进步,成为推动医疗器械移动化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驱动因素1、市场需求居高不下B端移动医疗器械应用科室更广泛,且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二者受国家政策驱动发展态势向好,推动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规模持续扩张。B端移动医疗设备体积小、可移动、含有医疗器械软件或本身即为独立软件,因此比传统医疗器械应用范围更广,市场需求居高不下。具体而言,移动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旺盛体现在应用科室多、适用于基层医疗与院外医疗三方面。(1)应用科室多:传统医疗器械难以移动,通常只适用于唯一的科室。以DR为例,传统的DR设备几乎只应用于放射科。移动医疗器械由于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可移动性,能够根据需求在不同科室之间移动,应用范围大幅拓展,如移动DR在放射科、ICU、妇产科、骨科、急诊等科室均有所应用。(2)适用于基层医疗:与医院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占地面积小,资金有限,医师资源稀缺,移动医疗器械通常体积小巧、应用科室广泛,不仅便于存放,而且能够应用于多种场景,发挥更大的价值。此外,移动医疗器械的控制和数据显示功能通过智能通讯产品实现,取消了控制器等部件,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与设备能耗,购买与运维支出均较小。此外,移动医疗器械具备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更容易通过网络系统实现远程诊断与会诊,能够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稀缺的问题。移动医疗器械能够解决基层医疗的痛点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前景广阔。(3)适用于院外医疗:伴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与医疗观念的进步,医疗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内部,院外医疗需求持续走高。典型的院外医疗场景包括救护车医疗、家庭医疗、野战医疗等。其中救护车医疗和野战医疗的发展高度依赖医疗器械的小型化及可移动化;家庭医疗是院内医疗的有效补充,不仅能够缓解院内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还能实现长期护理,辅助院内医疗效果达到优化。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家庭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的支持下,家庭医疗逐步普及,对移动医疗器械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2、接受程度逐步提高C端移动医疗设备可有效解决“4-2-1”家庭结构暴露的看护问题,普及程度提升。伴随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增强,对移动独立软件的接受程度也将逐步提高。C端移动医疗设备体积小、便携、使用方便,能够持续监控使用者的身体状况,并实时传输监控数据给家人或专业的医护人员。C端移动独立软件能够帮助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伴随着C端消费者接受程度的逐步提高,移动医疗设备及移动独立软件的销量都将明显提升。(1)移动医疗设备接受度提升:现阶段中国家庭多呈现“4-2-1”结构,暴露出大量赡养问题。居于中间位置的两个年轻人原本就承担了较大的工作压力,还需要同时照顾4位老人和1个小孩,压力极大。移动医疗设备可远程监测老人及小孩的身体状况,并提供健康状况预警、生活习惯指导、服药提醒等服务,能够减轻年轻人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压力。伴随着“4-2-1”家庭结构的普及,移动医疗设备接受度提升。(2)移动独立软件接受度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偏低,因此对移动独立软件接受度也较低。接受度低的具体原因如下:①未形成预防观念,疾病未发生或病情不严重时,无就医习惯;②无诊前咨询习惯,直接前往大型医院就医;③对远程医疗存在不信任感,偏好与医生面对面交流。受益于国家政策引导及发达国家先进医疗保健观念的传播,中国居民医疗保健意识呈逐渐增强趋势。根据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2014-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9.8%升至17.1%。根据《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年)》,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至20%以上。在此背景下,中国患者将逐渐形成预防观念与诊前咨询习惯,对远程医疗的不信任感也将逐渐消除,移动独立软件有望得到进一步普及。3、企业布局动力强对企业而言,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利润,同时还能迅速积累大量医疗健康数据,为疾病研究及业务拓展奠定基础,因此布局该领域的动力较强。(1)提升利润水平:传统移动医疗器械增加“移动”类功能,成本增幅低于10%,而终端零售价可提高50%以上,利润提升明显。例如,传统血压监测仪价格通常在百元水平,而智慧云血压监测系统的市场零售价通常在1,500元以上。(2)积累大量医疗健康数据:患者在使用移动医疗设备,或通过移动独立软件问诊时,会产生大量医疗健康数据,且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在患者与医护人员、患者与患者家属之间传输,更容易被收集。移动医疗器械厂商在经过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收集这些医疗健康数据,作为后续疾病研究及业务拓展的基础。第四部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1、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移动医疗器械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与数据联网应用三大特点,未来有望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优势突出,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将成为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移动医疗数据的数据采集与管理优势包括:(1)数据标准化采集。移动医疗器械通常不具备本地数据储存功能,数据需统一传输至某处集中储存。为实现集中储存,数据采集过程标准化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后续的数据处理与应用;(2)数据集中管理。通过传统医疗器械获取的医疗数据,由各类医疗机构及患者分别保存管理,交叉对比、应用难度较高。移动医疗器械打破了不同用户间的数据壁垒,以患者为标签,聚合所有相关数据,应用更方便;(3)数据联网应用。移动医疗器械实现了数据的联网应用,得益于分级诊疗、远程医疗等医疗方式的推行,移动医疗器械将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加深。2、低成本化与日常化降低成本是移动医疗器械拓展基层市场的关键,产品低成本化趋势将愈发明显。移动医疗器械在慢病管理领域优势突出,慢病管理需求上升促使产品逐渐日常化。(一)低成本化:移动医疗器械目前的主要应用渠道依然是大型医院。但是,由于其具有便于存放、应用科室广泛且价格便宜等优势,在基层医疗机构极具发展潜力。现阶段影响移动医疗器械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的最重要原因仍然是价格。以移动影像设备为例,常见的核心零部件如球管、平板探测器、高压发生器等,价格均高达十万至百万级别,导致整体设备售价居高不下,资金有限的基层医疗机构采购意愿较弱。过去五年,领先的医学影像设备厂商均积极探索降低产品核心零部件价格的办法,从而降低整体移动医疗器械产品售价。以移动DR为例,核心零部件平板探测器的价格已经有了明显的下降,佳能医疗、普朗医疗等多家厂商推出移动DR产品终端价格已经能够控制在100万以内。未来,移动医疗器械行业低成本化的趋势将愈发明显。(二)日常化:移动医疗器械在疾病管理,尤其是慢性病管理领域优势突出,具体包括:(1)长期记录数据,实时健康预警。移动医疗器械能够持续记录单个患者的健康情况,并在患者体征异常时及时预警;(2)提供远程医疗支持。移动医疗器械的联网功能能够远程向专业的医护人员求助,并实时共享患者数据,辅助实现远程医疗;(3)操作相对容易,结果更加直观,适合非专业医护人员使用。传统医疗器械只适合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面向患者的移动医疗器械操作简便、结果直观,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使用需求,使日常应用变为可能。慢性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的监测与调理。患者日常使用移动医疗器械进行自我管理将成为慢性病治疗的未来趋势之一。在慢性病患病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移动医疗器械的日常化趋势也将逐渐显现。第五部分 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1、竞争格局概述中国移动医疗器械行业市场集中度低,暂无全领域覆盖企业,各细分领域竞争格局差异大。资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企业有望成为未来龙头。移动医疗器械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市场目前暂无能全领域覆盖的龙头性企业,各细分领域呈现不同的竞争格局,有不同的代表性企业。近两年来,华为、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开始布局移动医疗器械行业。这类型企业由于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未来有望打破行业现有格局,成为少数能实现软、硬件全覆盖的龙头性企业。2、企业排名依据从硬件水平、软件水平及企业综合实力三大维度出发,综合实力卓越、有望成为行业龙头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评价标准:本报告从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三个维度出发,共设10个细分指标,对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分,每个指标的评分区间为1-5分,最终根据指标评分与指标权重情况计算出排名前十企业。(1)硬件水平:硬件水平包括3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30%。该评价维度从产品成熟度、技术储备水平和研发团队实力3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2)软件水平:软件水平包括3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30%。该评价维度从产品成熟度、技术储备水平和研发团队实力3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3)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综合实力包括4个细分评价指标,权重共为40%,是总体权重最高的评价维度。该评价维度从资金实力、客户资源、企业影响力及全产业链覆盖能力4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在该评价体系下,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不占优势,能够实现全产业链覆盖的企业有望脱颖而出。3、企业排名根据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华为、阿里、腾讯及平安以较为突出的综合表现位列前四名。根据前文所述的中国移动医疗器械企业评价标准体系,对所有布局移动医疗器械领域的知名中国本土企业进行打分,华为、阿里、腾讯及平安以较好的综合表现位列前四名。联影、东软等企业在移动医疗设备领域表现强劲,丁香园在移动独立软件领域表现突出,但综合实力不及前四企业。硬件水平、软件水平、企业综合实力三个维度表现较为均衡的企业整体评分最高。行业内暂无绝对领先的企业,各头部企业优劣势不同。第六部分 专家观点移动医疗器械行业目前主要通过提供大数据服务、慢病管理服务、客户关系服务四类服务及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盈利。1、大数据服务移动医疗器械在数据采集、管理与应用方面具有数据标准化采集、数据集中管理、数据联网应用三大优势,而医疗大数据是实现“互联网+医疗”的基础,因此,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能够凭借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大量优质数据实现盈利。2、慢病管理服务移动医疗器械在慢病管理领域优势突出,包括:长期记录数据,实时健康预警;远程医疗支持;操作相对容易,结果更加直观。慢性病难以治愈,需要长期的监测与调理。在慢性病患病率不断走高的背景下,移动医疗通过提供慢病管理获利的趋势也愈发明显。3、客户关系服务客户关系服务主要体现在移动医疗器械厂商与保险公司的合作。移动医疗器械厂商为为保险公司定价、风控提供数据支持。保险公司将移动医疗器械作为保险产品的赠品推出,帮助移动医疗器械厂商获取更多客户资源,从而进一步扩大数据量。4、远程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器械具备联网功能,能够远程连接患者与专业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远程“面对面”指导,比文字交流更加畅通、高效。此外,移动医疗器械能够以“人”为标签,储存并聚合该患者的所有数据,为医生诊疗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持。报告来源:头豹,著作权归头豹所有。获取完整报告登录到远瞻智库官网。

奈绪

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改委批复

近日,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省发展改革委批复。该项目以“深耕特色、紧扣发展、填补空白、补齐短板”为建设思路,重点开展“医用光学”“医用机器人”“生物安全评价”三大医疗器械领域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提升。 自2018年2月首次向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申请该项目以来,器械院严格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药监局有关要求,以“三个强化”着力推动项目立项。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联络、协调推进等工作;指定专门负责部门,组织协调实验室改造和仪器安装等工作,保证项目落实组织有力、执行顺畅。二是强化统筹安排。讨论制定项目推进实施计划,细化形成年度设备采购计划,保证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三是强化沟通对接。在加快推进可研批复的前提下,强化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尽快落实省财政投资资金;同时加强配合,完成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进展,明确存在问题及困难,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及时解决推进。 下一步,省器械院将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构建医药创新雨林生态,促进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助力生命健康科创高地建设的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推进提升医疗器械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同时加快落实实验室改造方案;争取在重要领域检测水平提升、行业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成果转发等方面贡献重要力量,进一步强化监管技术支撑力,深化助企服务力,实化产业发展保障力。 信息来源: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 【来源:办公室】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毕业夜

2021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简版)

[图片]★ 导读 ★医疗器械产业是事关人类生命健康的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同时,经济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健康意识...【来源:微信公众号】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或使莫为

医用敷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需求市场扩张

医用敷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十四五”需求市场扩张,高端产品受关注一、概述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同时,医疗招标制度的改革和行业监管的加强也将帮助推进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的进程。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体系的完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医用敷料行业的市场提供了上涨空间。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规模从 55.2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136.2 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速为 25.3%。据预测,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至2023 年间将维持 11.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34.5 亿元。1、患者就医意愿加强推动市场扩容患者就医意愿的加强使中国医疗市场得以扩容,医用敷料的使用随之增加。以手术为例,手术费用中大部分的成本为感控类医用耗材,增长的手术数量将为医用敷料行业带来使用流量。中国入院人数和手术人次的上升体现出中国患者就医意愿加强,2017 年全国入院人数达到 24,436 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达到 5,596 万次,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9%。2、高端产品更受青睐在伤口护理产品领域,人们追求更美观的外形和皮肤,在进行普通外科、整形、剖腹产等手术和烧伤、意外创伤之后,低端传统敷料无法满足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加快伤口愈合和预防疤痕生成等,对高端现代敷料的需求因此不断增长。美容整形人群对术后创口管理意识先进,恢复要求高,高端产品成为主要使用对象。3、行业升级在即中国大型医用敷料生产企业不断加大对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带动整个行业结构化转型升级。通过与高校研究实验室联合研发、参与行业生产标准的研讨、与国际知名企业长期合作,大型企业可以及时认知行业技术发展的前沿,投入资金建立研究体系,开发与市场需求贴合的新型技术和优质产品。二、医用敷料的定义与分类医用敷料的全称是医用卫生材料及敷料,是覆盖于创、伤口表面的临时医用材料,其主要作用是在伤口恢复过程中避免感染,提供有利的修复环境和促进创面愈合。医用敷料可以分为传统敷料与现代敷料,其中传统敷料按用途可分为手术室感控产品、手术与外科使用产品和伤口包扎与护理产品。现代敷料均为伤口包扎与护理产品。传统敷料中的手术室感控产品在手术时创建无菌手术操作区,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感染隔离保护,防止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代表产品有手术衣、手术包和手术单及配件。手术与外科使用产品主要在手术中和外科诊疗中发挥清洁创口和吸收渗出液作用,相关产品有手术片、手术巾和具有显影功能的纱布片,可以防止纱布滞留在伤口内。伤口包扎与护理产品7 此文件为内部工作稿,主要包括纱布、棉垫、动物皮和人工合成的无纺布,纱布根据有无附加成分可以分为脱脂棉纱布、凡士林纱布和油纱。油纱按不同成分有化学成分油纱、药物油纱和水胶体油纱三类。现代敷料种类多样,代表产品有水凝胶敷料、水胶体敷料、透明薄膜敷料、泡沫敷料、藻酸盐敷料、亲水性纤维敷料、矿物质敷料、银离子敷料和生物因子敷料等。传统敷料成本低廉,在临床和日常中使用广泛,但不具备保湿功能,且浸透时有二次感染风险。在恢复过程中新生肉芽组织容易长入纱布中,在更换时易造成损伤。现代敷料相比于传统敷料,能够控制渗出液体且透气性更好,具有不粘连伤口、不破坏新生组织、避免细菌感染的特点。三、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规模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医疗体系的完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为医用敷料行业的市场提供了上涨空间。2014 年至 2018 年,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规模从 55.2 亿元人民币增长至 136.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速为 25.3%。据预测,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至 2023年间将维持 11.1%的年复合增长率,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234.5 亿元。中国医用敷料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受益于以下三点原因:① 老龄化加深,慢性病增多: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患病结构也向慢性病为主转变。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对各类手术的需求上升,在术中和术后都需要使用医用敷料,为医用敷料行业扩容创造了临床需求。慢性病患者不仅有手术风险上升的机率,且更容易因病产生慢性伤口,对医用敷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② 就医意愿加强:国家对医疗、医保、医药领域进行联动改革,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医保体系效率提高使患者的就医意愿不断增强,诊疗量的增加带动了医用敷料的消费。③ 高端产品需求增加: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理念的转变,高端现代敷料在伤口护理和外在形象美化领域使用率增加,高端一次性手术包由于能对手术室感染进行更好的控制,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使用,医用敷料的市场规模得以持续扩大。四、中国医用敷料行业产业链分析中国医用敷料行业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为纺织企业、化工企业以及包装材料企业,中游主体环节为医用敷料生产商和品牌商。生产商主要负责为品牌商生产产品,由品牌商贴牌销售。下游通过医药流通企业将产品销售至医院、疾控中心和 OTC 药房。中国医用敷料企业主要为生产商,产品以传统敷料为主,技术水平低,市场竞争激烈,大型企业均以为外资品牌商贴牌起家。1 上游分析中国纺织业发达且产业链完整,生产医用敷料所需的棉布和无纺布于制造环节拥有优势,但高端材料的开发与生产和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导致中游医用敷料企业在进行产品升级时受限。2019 年 1 月,工信部和发改委在联合发布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中将医疗健康产业用纺织品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提出重点发展高端功能型生物医用敷料等产品,加快推广手术衣、手术洞巾等一次性医用纺织品。国家政策的助力将推 进上游纺织企业生产更多高端产品,医用敷料企业可以拥有更优质和更广泛的原料选择,以提升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有利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化工产品是生产无纺布的原材料,通过纺织企业间接影响医用敷料企业的成本。同时,精细化工产品也被用于制造现代敷料,直接影响医用敷料企业成本。中国化工行业发展迅速,但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缺乏针对细分市场的精细化工产品。应用于现代敷料的精细化工原料的开发需要将化学和医学两门学科的技术进行交叉研发,研发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原料的来源主要依赖进口,对现代敷料的开发和生产产生限制。包装材料虽然对整个行业影响较小,但其价格上涨会对低端产品成本产生影响。如棉球类产品,需要使用大量的包装纸箱,对于原本售价低、利润率不高的低端产品来说,包装材料对成本的影响可达 3%,蚕食医用敷料企业利润。而高端产品售价高、体积小,需要的包装材料少,利润下降压力小。2 下游分析医用敷料生产商和品牌商主要通过医药流通企业将产品销售至医院、疾控中心和 OTC药房。国家近年来颁布多项政策,规范医药流通企业秩序,提升行业集中度,对医用敷料的产品销售产生有利影响。2017 年 1 月,卫计委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全面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鼓励医疗药品生产企业与公立医疗机构直接结算货款,与流通企业直接结算物流配送费用。此举力图改革医疗药品流通领域乱象,压缩中间流通环节,挤压虚高价格水分。医用敷料企业销售产品时不再需要通过多家流通企业才能将产品销售至医院,中间流通成本大幅降低,企业从中受益。医药流通行业存在市场结构分散、竞争激烈的问题,企业数量庞大,小型县市级企业占多数。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 11 月底,全国共有二、三类医疗产品生产企业11,186 家,对应的经销企业 51.1 万家,单一生产企业对应的经销企业数量多达 45 家。国务院在 2017 年 2 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顿药品流通秩序,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以大型流通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为辅的城乡药品流通网络。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如国药、上药、华润等加快收购小型区域企业,以形成更好的覆盖全国的经销网络。这些公司拥有全面的产品配送和销售体系,代理品牌和产品品种丰富,下游主要供应公立医疗机构,合作关系稳定。在国家对医药流通行业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政策有利于大型流通企业发展,大型医用敷料企业与之合作,可以将销售范围快速覆盖全国市场,提升中间流通效益。五、中国医用敷料行业驱动因素分析1、老龄化加深,慢性病增多老年人受行动不便,常年卧病在床等因素影响更易患褥疮和溃疡。医用敷料有助于褥疮、溃疡等慢性伤口的愈合,因此老年人对于医用敷料的需求量更大。中国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数量持续上涨的阶段。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 年中国人均寿命达 77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1.9%,与 2017 年相比,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增加 5.2%。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用敷料终端需求上涨,带动行业扩容。慢性病发生率会随年龄的增大而升高,老龄化加深导致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同时现代生活中熬夜、饮食油腻、缺乏锻炼和工作压力大等问题使中国人口的患病结构发生改变,慢性病开始成为威胁健康的主要因素。慢性病患病时间长,并发症众多,治愈难度大,手术和创口产生的概率高,由此带来对医用敷料的需求上升。以糖尿病为例,糖尿病足和糖尿病手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因糖尿病患者长期生理代谢异常导致手、足周围血管、神经病变,肢端因伤口感染、溃疡产生慢性伤口且难以完全治愈。传统敷料对该类慢性伤口只能起到覆盖隔离作用,无法辅助伤口愈合,而高端现代敷料不仅能够治疗、修复慢性伤口,同时具有更换使用方便,护理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等优点。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将导致慢性伤口发生率增加,对医用敷料的需求,特别是高端现代敷料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行业将因此获得快速发展。2 、就医意愿加强患者就医意愿的加强使中国医疗市场得以扩容,医用敷料的使用随之增加。以手术为例,手术费用中大部分的成本为感控类医用耗材,增长的手术数量将为医用敷料行业带来使用流量。中国入院人数和手术人次的上升体现出中国患者就医意愿加强,2017 年全国入院人数达到 24,436 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达到 5,596 万次,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8.9%3、 高端产品需求增加得益于收入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护理意识和理念的转变,人们对医用敷料的使用感受和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优质产品和高端产品将进一步获得市场青睐。在伤口护理产品领域,人们追求更美观的外形和皮肤,在进行普通外科、整形、剖腹产等手术和烧伤、意外创伤之后,低端传统敷料无法满足一些特殊的功能,如加快伤口愈合和预防疤痕生成等,对高端现代敷料的需求因此不断增长。在美容整形市场,2018 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 1,250亿元,预计在今后五年内将维持 24.7%的增长率。美容整形人群对术后创口管理意识先进,恢复要求高,高端产品成为主要使用对象。在手术室感控产品领域,中国手术室以重复使用的低端棉布制品为主,高端一次性手术包的使用率仅为 10%-15%。与传统的棉制医用感控产品相比,一次性手术包多为医用无纺布制成,具有使用方便,易消毒灭菌,术后感染机率低的优势。国家亦制定了关于手术单、手术衣等产品的生产标准,推广在手术室中使用医用无纺布。发达国家的医用无纺布使用渗透率远高于中国,伴随手术室感染防控的意识提升,高端一次性手术包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对于高端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医用敷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从以低端产品为主转向高品质领域发展,改变行业市场结构和在低端领域激烈竞争的不健康态势,驱动医用敷料行业转型升级。六、中国医用敷料行业竞争格局概述中国医用敷料行业参与企业数量众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销售规模最大的三家全国性大型医用敷料企业(奥美医疗、振德医疗、稳健医疗)合计市场份额不足 10%。具体而言,中国医用敷料行业的市场参与者分为三类:①外资企业;②中资大型企业;③中资中小型企业。(1) 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以销售新型高端医用敷料为主,市场份额不足10%。伴随着伤口护理理念的普及以及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提高,对新型高端医用敷料的需求日益增多,未来外资企业有望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规模较大的外资医用敷料企业包括强生、明尼苏达、康乐保等;(2) 中资大型企业:中资大型医用敷料企业以奥美、稳健、振德、健尔康等为典型代表,这类企业以贴牌出口起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已经具备了成熟的技术以及完善的产品体系,逐渐将战略重点转移至中国市场,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3) 中资中小型企业:中资中小型医用敷料企业包括浙江医鼎、合肥美迪普等,这类企业早期大多不以医用敷料的生产经营为主要业务,而是活跃在其它医用材料领域,具备一定的生产实力与销售渠道,并凭借已有资源逐渐将业务范围拓展至医用敷料领域。这类企业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凭借既有资源优势,有望在细分领域获得较好的发展。医用敷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第一章总论1.1医用敷料项目背景1.2可行性研究结论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第二章项目背景与投资的必要性2.1医用敷料项目提出的背景2.2投资的必要性第三章市场分析3.1项目产品所属行业分析3.2产品的竞争力分析3.3营销策略3.4市场分析结论第四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4.1建设场址地理位置4.2场址建设条件4.3主要原辅材料供应第五章工程技术方案5.1项目组成5.2生产技术方案5.3设备方案5.4工程方案第六章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6.1总图运输6.2场内外运输6.3公用辅助工程第七章节能7.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7.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7.3节能措施7.4节水措施7.5节约土地第八章环境保护8.1环境保护执行标准8.2环境和生态现状8.3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8.4环境保护措施8.5环境监测与环保机构8.6公众参与8.7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9.1劳动安全卫生9.2消防安全第十章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10.1组织机构10.2人力资源配置10.3项目管理第十一章项目管理及实施进度11.1项目建设管理11.2项目监理11.3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安排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12.1投资估算12.2资金筹措12.3投资使用计划12.4投资估算表第十三章工程招标方案13.1总则13.2项目采用的招标程序13.3招标内容13.4招标基本情况表关联报告:医用敷料项目申请报告医用敷料项目建议书医用敷料项目商业计划书医用敷料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医用敷料项目节能评估报告医用敷料行业市场研究报告医用敷料项目PPP可行性研究报告医用敷料项目PPP物有所值评价报告医用敷料项目PPP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医用敷料项目资金筹措和融资平衡方案第十四章财务评价14.1财务评价依据及范围14.2基础数据及参数选取14.3财务效益与费用估算14.4财务分析14.5不确定性分析14.6财务评价结论第十五章项目风险分析15.1风险因素的识别15.2风险评估15.3风险对策研究第十六章结论与建议16.1结论16.2建议附表:

达有三必

医疗器械行业深度报告:中国制造崛起之路开启

▌行业现状:青春少年,意气风发医疗器械是指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体外诊断试剂及校准物、材料以及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物品,也包括所需要的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可细分为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骨科器械等多个领域。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增长迅速,远超全球增速。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059亿美元,同比增速为5%左右,略高于全球药品行业增速。2016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4617亿元,近年来增速超过20%,远高于全球增速,也高于我国药品市场规模10%左右的增速。医学影像、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和骨科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大的细分市场领域。根据EvaluateMedTech统计,2016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细分领域中,占据市场份额前四位的是体外诊断,心血管器械,医学影像设备和骨科。从我国2015年的医疗器械市场结构来看,医学影像占比最大,其次是体外诊断、低值耗材、心血管器械和骨科等产品,与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结构相似。我国医疗器械生产厂家众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根据CFDA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达15343家,其中可生产一类产品的企业4979家,可生产二类产品的企业8957家,可生产三类产品的企业2366家。这些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和北京等六省市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占全国总数的58.5%,医疗器械行业的上市公司也主要分布在这六个省市。我国医疗器械公司整体规模和市值尚小。2016年我国共有超过15万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中90%以上规模2000万元以下,年产值过亿的企业仅300-400家左右,行业集中度较低。1. 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0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为40家。2016年,营业收入最高的三家公司为新华医疗、乐普医疗、鱼跃医疗,但均未超过百亿元,与国际医疗器械龙头美敦力(288亿美元)、强生(251亿美元)和GE医疗(183亿美元)等公司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乐普医疗市值已超500亿元,但与强生(已超3000亿美元)、美敦力(已超1000亿美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 未上市公司中,龙头迈瑞医疗和上海联影最为引人瞩目。其中迈瑞医疗(2016年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90亿和17亿)正在筹备上市,上海联影2017年A轮获得33亿融资后、投后估值为333亿元。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器械领域生产企业众多,但部分高端器械领域已开始或完成进口替代。在高端器械领域,随着国产设备和耗材质量的持续改进,心脏支架、心脏封堵器等产品的国产企业市场份额已经超过进口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口替代”;在磁共振设备、64排以上CT等高端领域,国外品牌仍处于垄断地位,国内龙头迈瑞和联影为代表的国产品牌逐步开始渗透高端影像市场,开立医疗开始渗透日本企业垄断的高清内镜市场。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从我们草根调研的情况看:在一些外企优势的细分领域,国内龙头公司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的渗透率已经开始上升,表明国产优质器械已逐步为主流医疗市场接受。以上海联影为例:过去四年当中,联影的影像类设备在上海地区的整体增速达到200%以上;其中CT装机量平均增速达到300%,DR设备装机量平均增长近100%,其CT和MR类设备在上海地区的市占率从2011年的不到1%上升至2016年的11%。以迈瑞医疗的监护产品为例,过去四年当中在上海地区平均新装机超过1000台,其中三级医院占到50%左右,年均新装机增速15%。▌全球器械行业:创新和并购引领行业发展全球器械领域创新热点不断FDA近年医疗器械批准数目逐渐增加,新型医疗器械获批情况火热。从近年FDA批准的医疗器械情况来看,新批准的PMA和HDE的数量、DeNovoClearances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2017年FDA批准PMA和HDE的数量为50个,相较于2016年数量回升,而denovoclearances获批的数目为31个,成为近十年来数量最多的一年。FDA近年获批新型器械中以IVD和心血管相关器械为主。从获批的品种类型上来看,心血管相关的医疗器械和IVD相关的器械数目依然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根据EPVantage的统计,2017获批的50个PMA和HDE中,21个为心血管相关的器械,13个为IVD品种。2013年到2015年,每年新获批IVD和心血管相关器械的PMA数量都占总体的50%以上。▌并购加速市场整合,巩固龙头公司地位医疗器械行业的并购市场持续火热。并购是推动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增大企业规模和业务覆盖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EPVantage和EvaluateMedTech的统计,2012年以来医疗器械市场并购的情况持续火热,其中2015年并购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而2017年医疗器械所有并购总额为985亿美元,约为2016年金额的两倍,但是数量上有所减少。近年大型医疗器械并购案例频发,市场整合力度加强。在 2017 年的主要医疗器械并购案例中,雅培对圣犹 达(St. Jude)的并购和 BD 公司对巴德医疗(C. R.Bard)的收购案例金额都超过了 200 亿美元,在 2012 年以来 的并购案例中排名前 5。▌新医改下医院行为转变:对国产高端设备接受度明显上升医改大背景下,医院从重药到规范化诊疗的行为转变新医改整改“以药养医”模式,医院收入结构将发生变化。对比北京(医改前)和澳大利亚的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可以看出海外的护理、手术、诊疗等核心服务的费用占比显著高于国内,是住院医疗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预计在新医改后国内医院的收入结构也将逐步开始调整。医院盈利模式和行为模式深化调整,服务占比继续提升的同时,价值回归服务本质。国内各大城市正逐步推行药品零加成的政策,同时国家也将医保控费的政策进行了完善,加上国家对药占比的控制,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度已有明显下降。预算约束下,优质国产设备性价比优势凸显医院对于中高端国产设备的需求正逐渐增加。医院对于国产设备的认可度已经逐步提升。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疾控中心对省内的500多家医院主要医疗器械和设备情况进行了大范围的统计。可以看出,在辽宁省内综合医院的中高端设备,如生化分析仪和CT机器中,国产设备数量和比例明显提升。▌行业政策红利,中国制造迎来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红利为医疗器械行业带来重要发展机遇。1)随着分级诊疗政策的逐步完善和落地,基层医疗机构对医疗设备需求的井喷;2)近年来国家出台多个政策鼓励医院采购国产设备,16、17年进口替代政策在各省加速落地;3)国家政策加大鼓励器械创新和技术升级的支持力度,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正在积极开展;4)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民营医院扩张使医疗设备需求增多。分级诊疗推动中低端器械放量,国内企业需以价换量分级诊疗制度逐渐完善,中低端国产医疗设备需求增多。分级诊疗制度作为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正处于范围逐步扩大,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配备水平较低,缺口大,亟需“更新换代”和“填补缺口”。基层医疗机构预算有限,集中采购一般为中低端设备,集中采购为国产企业带来了销售良机。各地政府对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集中采购促进国产医疗设备销量的快速增长。由于基层医疗机构采购体量小、议价能力低、设备需求趋同,所以近年来由政府主导集中采购的项目逐渐增多,“湖南基层医疗机构55台DR公开招标”、“贵州千台DR招标”等招标项目引来多家国内器械厂商的关注。以DR为例,根据中国医疗器械协会及中国医用装备协会的数据,我国DR设备年销量从2012年的7000台,增长到2017年的16000台,并有望在2019年实现超过20000台的年销量,年增速超过15%。由于省级采购订单量大,议价权强,竞标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所以企业需要部分以价换量。国家政策层面鼓励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相关政策正在各省份加速落地国家政策鼓励使用国产医疗设备,优秀设备遴选工作效果渐显。2015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要降低医疗成本,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水平。自2014年起,卫计委开始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的遴选工作,至今已开展了四批。从第一批的3个名目,到四批共计33个遴选名目,国产优秀医疗设备数量日益丰富,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统计结果,在优秀国产医疗设备目录遴选工作三年的时间里,相关产品增长率比去年(未做优秀目录工作)多增长10-15%,部分高端产品比上年多增长高达30%。各省份政策逐渐落地,支持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在国家鼓励使用国产医疗设备的相关政策出台后,2016年和2017年,各地积极响应落实,四川、浙江、湖北、广东、安徽、河北、福建、辽宁等多个省份出台相关地方政策,明确鼓励国产医疗设备的使用。其中四川、浙江等省份印发进口清单,明确限制进口设备的范围和种类,同时规定了国产医疗设备配置比例;河北、安徽等省份要求保质保量情况下,国产设备能替代的,原则优先选用国产医疗设备,不得采用进口;湖北省将未获准情况下进口设备的企业拉入负面清单。我们认为,近几年处于各地政策的落地期,未来随着更多省市政策的切实落地,国产医疗设备发展将迎来重大利好。政策鼓励器械创新和技术升级,提高国产器械竞争力国家多次发布政策鼓励器械创新,技术壁垒突破推动器械市场格局重塑。我国器械整体位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技术壁垒突破成为进口替代的前提。国家政策大力鼓励创新,从鼓励研发、改革临床管理、加速审评审批、加强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多个方面,为优质的创新医疗器械开路。明确了高技术医疗器械升级发展方向,从推广应用、政策衔接、资金支持、组织协调、动态监管五个方面保障落实。在政策的重大利好下,我国医疗器械逐渐向中高端市场进军,一些领域如IVD、心血管外科器械等已开始逐步实现进口替代。随着技术壁垒逐渐突破,医疗器械市场或将重塑,进口替代程度将日益增强。CFDA制定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加速国产优秀器械上市速度,多家上市公司受益。自2014年3月实施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政策以来,每年进入优先审评的产品数量逐渐增多,截止2018年3月8日,已经有165个产品纳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名单,已获批产品超过30个。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2017年有64个产品进入特别审批(其中心血管介入、医疗影像类以及诊断试剂占2/3),10个产品上市;海杰亚的低温冷冻手术系统从公示到获批仅仅一个月。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的积极实施表明了国家队医疗器械创新的支持和鼓励态度,也将引导更多的医疗器械企业加大创新和研发力度。从上市公司进入特殊审批通道的数量看,微创医疗2014年以来共有10个品种入选,成为最大赢家。▌国家政策鼓励社会办医,民营医院器械需求扩张促进社会办医,利好国产医疗设备。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社会办医数量会持续增多,民营医院的扩张将带来更多的医疗设备需求。目前民营医院市场已经成为迈瑞医疗、开立医疗等厂商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民营医院的发展和特点,迈瑞医疗已经专门开发出了多款针对民营医院的机型。▌厚积薄发,器械龙头的中国崛起之路开启部分领域已有突破性技术积累细分领域中,国产生命支持和消毒材料类产品已开始步入成熟期,而其他领域亦有突破。根据文献对国产医疗器械成熟度的研究结果,通过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价各类医疗器械的成熟度,生命支持类和消毒与材料技术类医疗器械已经开始步入成熟期,发现生命支持类和消毒与材料技术类医疗器械已经开始步入成熟期,而其他领域已有突破。▌资本积累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医疗器械投资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资本助力器械厂商发展。2013-2015年,境内发生的医疗器械并购案例分别为45、69和80起,显示出投资并购交易数量逐年增加;5000万美元以上的交易分别有2起、8起和15起,说明并购投入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据动脉网统计,2017年医疗器械行业共发生84起融资事件(含8起IPO),累计金额近16亿美元(约100亿人民币)。其中,体外诊断、智能硬件、微创医疗器械和医疗影像设备四大板块表现最为突出,资本主要流向体外诊断、放射医疗、医疗影像、超声设备、医疗机器人、内镜微创器械、康复医疗、家用医疗设备等细分领域医疗健康领域单笔融资额近年来提升明显,2017年超过10407万元/笔。2017年9月15日,联影医疗以333亿元估值,成功进行了33.33亿元A轮融资,创下目前为止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最大单笔私募融资。在医疗器械行业一级市场融资火热的同时,近来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也逐渐增多。“政策支持+医院行为转变+企业实力提升”三重因素叠加,我们预计今年器械板块景气度有望提升。(报告来源:中信建投 / 分析师:贺菊颖)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大毒后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报告》蓝皮书线上发布

7月4日,“2020年第十届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发布大会暨医疗设备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及持续发展高峰论坛”通过好医工app线上平台召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报告》(2019)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同步面向社会各界正式发布。随着2019年医疗大数据行业持续升温,作为医疗大数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器械大数据建设已崭露头角,进而数据集成和标准化建设成为促进医疗器械大数据平台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弥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不足这一现状,《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联合国内近50家三甲医院、顶尖学术机构及医疗器械研发企业及近60位行业专家学者共同编撰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共同打造属于医疗器械人“自己”的书。蓝皮书主编《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社长金东表示,正是十年来众多“行业数据研究员”的同心戮力,成就了“中国医疗设备行业数据调研“活动的辉煌。在数以万计的行业数据研究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以数据调研为基础、调研数据为研究的报告,全面反映中国医院设备及服务现状、问题和水平。正是因为全行业的不懈努力,构建了中国医疗行业各细分市场的产品数据库,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据了解,《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数据报告(2019)》共包括5个部分,包括总报告、注册审批篇、设备市场篇、耗材市场篇、数据实践和应用篇等。全书共8篇研究报告:总报告对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装备调研项目的建立、方法、指标设定、统计上报等做了论述;注册审批篇就2016~2018年的医疗器械、耗材、试剂等申报和审批情况进行了分析;设备市场篇就CT、核磁等7类医疗设备2014~2018年的数据和监护类、呼吸类等14类医疗设备2018年的数据,以及8类设备的2018年中标数据进行了分析;耗材市场篇对医用工具类、置入类、植入类等8类耗材材料和致病病原体检测类、血型组织配型等5类相关试剂市场数据进行了分析;数据实践和应用篇选取了4家企业应用的案例,进行了临床服务的数据探索。蓝皮书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医疗器械行业数据的报告,对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使用、管理等数据进行了系统的汇总和分析,同时对国外的行业数据及先进经验进行了对标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参考价值。为推动我国医疗器械数据化发展,提升医疗器械行业、医学工程专业学科在医疗领域的地位做出了强有力的贡献。(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