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中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效益下滑「组图」

2020年中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行业效益下滑「组图」

行业受上下游影响大冶金专用设备制造是指金属冶炼、锭坯铸造轧制及其专用配套设备等生产冶金专用设备的制造。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2017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被归入专用设备制造业(国统局代码35)中的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351),其统计4级码为C3516。冶金专用设备上游是大型铸锻件、轴承、齿轮等行业,下游是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冶金专用设备是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的配套产品,对于生产技术及生产安全与产品稳定性要求较高,其产品性能必须满足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的需要。行业整体效益下滑从冶金专用设备上游行业看,2015-2016年,我国轴承行业产量基本保持不变,为190亿套。随着我国轴承行业逐渐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2017年我国轴承行业产量开始出现回暖,实现产量210亿套,增速达到10.53%。2019年,我国轴承行业产量出现下滑现象,产量为196亿套,同比下降8.83%。从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价格来看,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国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呈波动下降变化。2020年6月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99.6,同比下降1.1个点。冶金专用设备行业上游各种原料如钢材、废钢及各类合金等的价格、品质对冶金专用设备产品的价格、质量影响大。这些原材料的价格受到其各自生产成本、市场需求及市场短期投资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较大,从而影响冶金专用设备制造价格。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市场表现方面,2019年,受贸易战和价格战大环境以及行业上下游影响,行业整体下滑较严重,2019年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下降为894.9亿元,相较2018年同比下降了6.0%。冶金设备制造行业本身属于技术、资金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大部分占用资金量较大,制造周期长。可知我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效益有所下滑,但是随着下游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及结构调整,高效化、集约化、大型化成套冶金装备市场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冶金设备制造业通过技术的加持将迎来一定的市场发展机遇。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冶金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擒凶记

中冶宝钢:积极打造“智慧”冶金运营服务“先行者”

本文转自【经济参考报】;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也成为我国全力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2019年开始,中国宝武全面推进智慧制造战略落地,打造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 站在时代史变革新起点,以冶金运营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冶宝钢,主动抢占变革先机,紧密依托科技创新,争做“智慧冶金运营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和行业“智慧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智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智慧制造风起云涌的当下,企业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关键在于能否锻造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为抓手,中冶宝钢2016年以来年均培训员工3.63万人次,累计提升高级工860多名、中级工2800多名。2019年12月,212名公司级领军人才顺利通过年度贡献考核评价,全部收到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存管的首期中期激励。 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意味着,公司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建设覆盖冶金全工艺链、技术过硬、忠诚可靠的钢铁“医生”队伍、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18年6月,宝武集团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钢铁智慧制造标准体系,明确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手段,倒逼流程优化、体制改革,打造极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也以此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智慧检修、智慧运维、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 具体而言,中冶宝钢相继开发了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实现总部对驻外单位的远程技术支撑,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卡壳”问题;上线了远程培训平台,应用BIM等新技术对设备检修工艺进行施工流程可视化调节,解决项目施工人员“不会干”和技能提升困难的问题,为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资料的可追溯和易共享;上线了“生产管理”模块,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管控,为生产组织提供准确依据……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推动中冶宝钢核心主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少人化、安全化转型变革,打造出“智慧制造”时代冶金设备运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中冶宝钢紧紧抓住智慧制造发展机遇,紧跟中国宝武集团智慧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公司智慧制造、智慧检修、智慧服务战略,打造智慧产业、智慧车间。 作为宝武集团宝山基地最大的行车“管用养修”一体化总承包单位,中冶宝钢行车分公司在宝钢无人化智慧工厂创新发展进程中,全方位参与无人化行车技改、调试、使用维护等,同时不断探索其施工质量验收、操作和运维的标准,积累了全流程的核心技术服务经验。2016年,行车分公司集中专业力量,先后参与了宝钢冷轧、热轧等区域行车的施工改造、运维工作,大力推进行车无人化新科技的引进和使用,有力助推了宝钢加快实现“智能化”工厂转变。 开拓传统矿石集散港“智慧运维”之路 位于浙江省舟山的马迹山港年吞吐量6300万吨,平均每天进出货17万吨。庞大的吞吐量下,料场能否被充分利用、料堆重量和地址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港区生产节奏。然而,为避免出现装卸作业待料,操作人员的估料往往会非常“保守”(平均误差20%—30%),此举造成的后果则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工程机械(满载20吨/车)和人员进行倒驳。 根据近三年的统计,马迹山港平均每年的倒驳料在35万吨以上。 为了减少驳料投入、降低正品矿损耗,提高料场操作精准度和料场利用率,中冶宝钢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团队共同攻关,采用“无人机+AI+北斗”的方案,以低成本、高质量堆场数据获取技术成功实现了料场的无人化精准估料。 此外,该团队还采用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式,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演进的决策支撑,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增强了技术应用创新。 比如,在料场选择标定点、划分无人机飞行扫描区域,实现料场变化快速扫描、实时掌握动态信息、获取无人机图像数据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对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对料堆体积、密度、含水量、撒料损失比等进行分类,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料堆的具体吨位,实现智能评估计算。 2020年1月3日,马迹山港智慧化料场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估料操作。通过与实际装卸量结果进行对比,相关误差被控制在5%-8%。智能精准估料的实现,不但为港区生产计划和调度提供可靠依据,更是散货料港口的首次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 与此同时,中冶宝钢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研发。同样位于舟山的中冶宝钢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创立以来,已为生产操作各岗位培养53名高级工与技师,同步为项目部贮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人才,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8项,国家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9项。 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大大延长了港区输送带使用的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元以上。 引领冶金无轨化运输装备“智慧潮流” 中冶宝钢旗下的“中冶重机”品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冶金大物流装备制造品牌之一。 “1995年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定位于场内维修车辆技术支持的小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械和配套装备,并且能与多家欧美传统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大品牌。”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2014年以前,抱罐车和铁水车的海外市场基本被美国KRSS和德国KAMAG垄断。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冶重机”通过自主攻关,萃取多年无轨化冶金装备制造技术精华,成功突破大吨位集中载荷、多轴线液压机械同步转向、整车遥控全覆盖等多项技术难题,共实现专利61项,且在2015年获得了该行业最高认证——欧盟CE认证。 今年2月,“中冶重机”品牌抱罐车宣布首次中标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采购项目,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此外,近年来,中冶宝钢积极征战“一带一路”市场,在巩固国内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其于今年上半年中标的大韩制钢采购项目,实现抱罐车在韩国本土市场的“梅开二度”,也是其成功进军发达国家的重要拳头产品。 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中冶重机”生产的PBC系列铁水运输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规格实现从80吨至380吨的全覆盖,其中380吨是全亚洲相关产品可实现的最大吨位。凭借高质量、高性能、优质售后等优势,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钢铁冶金领域,累计向国内外用户销售近百台。 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已成重要发展趋势,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板块技术要求越来越突出,冶金大物流装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冶重机”苦练内功,通过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迎合外部市场变化巩固品牌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中冶重机”加大了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中冶重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旗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 多重努力下,“中冶重机”完善和丰富了铁水车产品序列,实现了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最小半径转向、铁水保温、自动称重、全功能遥控和无线通讯全显示等“智慧”功能,使冶金大物流智能管运系统、铁水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成为国内同行业“智慧潮流”的先行者。 作为国内首家以从事冶金运营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中冶宝钢如今已经构建了覆盖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以及东南亚等区域的“七大区域市场”,成功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做优”的发展难题。未来,在智能制造成为行业发展主频道的背景下,中冶宝钢还将继续做优做强核心主业,打造世界冶金运营服务新标准。

狼少年

冶金先进技术装备创新推进会在中国一重召开

东北网8月26日讯 初秋的北国,云淡风轻;美丽的鹤城,嘉宾云集。8月25日,“2020年高质量发展·装备与钢铁同行”冶金先进技术装备创新推进会在中国一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冶金报社协办。会议以“强化自主能力,赋能钢铁强国”为主题,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巩固钢铁产业优势,更好地推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孙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二司二级巡视员梅祖保,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出席活动并先后致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屈秀丽主持会议。孙珅在致辞时说,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装备工业始于建国初期国家“南厂北迁”总体战略布局,拥有中国一重、中车齐车等一批国之重器,多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代表国家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近年来,齐齐哈尔着力打造装备和食品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将装备制造业细分为装备制造整机、金属新材料、基础零部件3个产业强力推进,对这些产业强化政策、人才、电力等要素保障,加速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圈。同时,我们正抢抓国家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制造研发机遇,与哈工大深入合作打造全国精密超精密加工基地,推动齐齐哈尔市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发展之路。装备制造和冶金行业企业应当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时代重任,在解决“卡脖子”技术、关键部件制造和研发平台共享等方面形成整体合力,促进装备和钢铁行业协同发展,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刘明忠在致辞中说,中国一重始终以振兴民族工业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是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和产业安全的重要骨干力量。特别是在冶金装备领域,中国一重深入开展产、学、研、用合作交流,深耕装备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积淀了坚实而深厚的技术创新基础,具备了冶金全流程设备的设计、制造、工程总包和服务能力,开发了一系列具有一重特色的囊括冶炼、连铸、轧制在内的高端冶金成套设备,开展了众多国内外大型冶金工程总包项目。目前,中国一重已发展成为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是我国少数具备向国内外钢铁企业,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套轧制设备的制造商。中国一重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中国一重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重要部署,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产业报国和科技强国伟大实践中,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提升行业支撑能力,不断用严格的质量管理、完善的过程控制、精湛的制造技术和优质的售后服务来回报广大钢铁行业客户的信任。何文波致辞并作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国钢铁工业通过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短板依然突出。要将核心技术攻关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要通过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开发、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和后续劲头。要将绿色化和智能化作为科技发展的两大主题,在智能制造领域,钢铁工业需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契机,将智能传感器、第五代移动通信、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融入钢铁制造和运营决策过程中,全面培育钢铁发展新动能。要将创新生态圈建设作为科技发展的切入点,以“育主体、建模式、造环境”为重点,培育和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协同创新模式,营造宽松有序的创新环境,逐步建成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和创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创新生态圈。梅祖保在致辞时围绕“十四五”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过程当中的一些思考与体会,讲了三点意见:一是加快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时不我待,必须充分认识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所面临的新环境新形势,深刻把握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二是准确把握重大技术装备高质量发展重点和方向,着力构建新型产业创新生态和新型产品应用生态,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模式升级、效率提升、结构优化。三是大力推进钢铁材料与装备制造协同创新,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供应链协同,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隋炳利,中国宝武设计院院长、宝钢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建跃,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毛新平,南钢首席信息官孙茂杰,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张勇军分别作交流汇报。与会嘉宾与代表还共同观看了中国一重宣传片。会上,来自钢铁企业与装备企业代表进行交流研讨,共同研究探讨如何加快关键装备技术协同创新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建立共识。同时,针对钢铁行业装备技术国产化项目,中国一重与相关单位进行签约,发布了《同心同行,全面推进关键装备技术协同创新》共识。会议之前,与会嘉宾与代表参观了中国一重展览馆、一重专项科技公司、一重重工和铸锻钢事业部的部分生产现场。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钢铁企业、装备企业的180余位代表参加会议。

文质

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毛海波院长一行来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洽谈合作交流

1月13日,中钢集团郑州金属制品研究院院长、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海波率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安徽区域经理邵康康、中钢集团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部长刘静、科研管理部部长王凡一行来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洽谈合作。中心主任朱兴江及班子成员陪同调研洽谈。洽谈会上,中心主任朱兴江代表中心对毛海波院长一行来中心交流工作表示热烈地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中心基本概况、技术能力、科研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情况。毛海波院长简要介绍了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本情况、业务范围以及承担的钢丝绳产品审查部运行情况,国家安全矿用产品检测和铁道工程质量监检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毛海波院长表示,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拥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一流的检测仪器设备,并在服务钢铁冶金行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对双方下一步合作共赢充满信心。随后,双方就两个国家质检中心如何在科研、标准制修订,桥梁、隧道和市政工程等重要领域发挥各自技术优势,共同开拓市场,开展深度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为搭建更高层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了深入的洽谈交流。洽谈会前,毛海波院长一行实地调研了国家钢铁及制品质检中心和国家机床产品质检中心各专业实验室。【来源:市市场监管局】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及期年也

抓住机遇、迎头赶上,学徒工逆袭成学术大师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从皮革厂学徒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用努力实现了人生华丽逆转。他饱受磨难,少年丧失双亲,老年痛失爱子,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悲恸,他扼住命运的喉咙,另辟蹊径,成长为一名无机化学领域的学术大师。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2016年5月在北京中关村北京大学技术物01突遇家国巨变,少年颠沛流离1934年4月20日,计亮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英国泰晤士报驻上海分社职员,家境殷实。然而随着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在战火的摧残之下,计亮年家庭逐渐衰落。在之后的几年里,命运似乎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给他打击。6岁时,他的母亲因肺结核病不幸去世。9岁时,父亲也因肺结核病离世。13岁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哥哥因患肺结核病被美国合众通讯社驻上海分社解雇,哥哥因失去经济来源过度着急而患上了精神病,并于次年去世。计亮年大约三岁(右边)1948年,仅14岁的计亮年在悲惨的命运逼迫下,提前辍学进入社会。他在大姑妈的帮助下,在一家皮革厂当学徒。被剥削压迫,如奴仆一般的学徒生活,让他饱受磨难,且让他曾一度丧失希望。1949年5月,上海解放,计亮年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命运转折点。他从小就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在做学徒期间,他非常渴望学习知识。解放后,上海市总工会出台了关于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的规定,给他提供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的机会。1949-1952年期间,他为了补上落下的课程,十分珍惜时间,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就疯狂地挤压时间,分别到夜中学和职工业余补习学校学习。三年时间,他把初三和高中的所有课程都学习完了。1952年经上海市总工会推荐,计亮年参加了高考。当时他填报的是医科专业,高考体检时却被发现他因右耳鼓膜烂穿,右耳全聋。这是他悲惨童年留下的印记,小时候他被欺负,右耳被放入黄豆,引起中耳炎,因没钱治疗,最终致聋。右耳失聪的他不能报考医科专业,只能改填专业为“化学”。他以100名录取生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山东大学化学系录取,从此开始踏上了化学的科研之路。全国高等学校1952年暑期招生录取名单少年时期这段坎坷的经历虽让计亮年饱受折磨,但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勤奋刻苦的坚毅品格,形成了不怕艰难险阻的性格,为他攀登无机化学领域的高峰奠定了基础。02从化学到新兴交叉学科配位化学虽然化学专业是计亮年不得已的选择,但是他在后来的学习、工作中,对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计亮年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山东大学的四年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寒窗苦读,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成天钻在书堆里,用知识填补人生的每分每秒。虽艰苦贫困,但大师的教诲、书本的知识让他甘之如饴。山东大学化学系四年级毕业班同学留影大学毕业后,他被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前身)选拔为国内第一批原子能培养人才,并被选派到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同时担任《放射化学》课程实验助教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了钱三强、胡济民、何泽慧、朱光亚、肖伦、杨承宗和苏联专家湟费洛夫教授等一流的名师授课。他全身心投入,享受着大师们的课程,每天学习、工作到深夜。这些名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潜心钻研的精神以及从来没有节假日的工作习惯都深深地影响着计亮年。北京大学第二机械工业部合影1958年,计亮年被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南地区分局从事核燃料矿山和工厂的筹建,以及生产管理工作。身处管理岗位的他,还是一心想做化学研究,因此1959年,他主动申请去第二机械工业部新建的衡阳矿冶工程学院从事教师工作。计亮年离开北京这座大城市到衡阳这个小地方工作。这种做法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他心里认为,这是个大好机遇,自己终于可以重新走上教学讲台,从事喜爱的教育工作,做喜爱的化学研究。1959年10月至1960年9月期间,工作单位推荐他参加设在南京大学的全国配位化学研究班进行深造。在南京大学著名配位化学家戴安邦院士和苏联专家依阿萨维奇教授的言传身教下,计亮年对配位化学的兴趣愈加浓厚,学识积淀愈加扎实。1972年-1975年,他被借调到广东有色金属研究院参加“03045铜萃取剂”冶金部合作攻关项目。他和同事日以继夜地投入到这个项目的研发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他作为通讯作者的身份在《化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有关铜萃取机理研究方面的论文。1975年,计亮年因工作上的突出成绩,进入中山大学金属系,并开始投入到生命体系中的配位化学研究,即新兴交叉学科—“生物无机化学”。03首次发现“茚基动力效应”1982年10月至1983年11月,计亮年公派赴美国西北大学学习,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配位化学家弗瑞德·巴索罗院士。在这段留学岁月里,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美国生物无机化学知识。有时为了与同事错开使用实验仪器的时间,他会凌晨4、5点钟就冒着寒冬的积雪,到实验室测试。等同事9点来上班,他已经做完前半段动力学实验数据,赶去图书馆查资料了。计亮年与导师F. Basolo 院士合影有一次,他的导师巴索罗院士回办公室取一份遗漏的文件,经过实验大楼时,听到了真空泵的声音,他以为是学生忘记关掉马达了,进入实验室才发现,这是计亮年做实验的声音,当时是凌晨5点钟。凭借着拼劲和毅力,他在著名国际优秀刊物《Organometallics》《 J.C.S.Chem》《Commun》正式发表“茚基动力效应”论文3篇,这些成果为廉价金属锰代替贵金属作为均相氧化催化剂开辟了一条新途径。2003年美国出版的弗瑞德·巴索罗院士传记中称,计亮年作为三名贡献者之一,首次发现“茚基动力效应”。这些工作是他在美国留学期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的。要知道,一个博士研究生用三年的时间,也不一定能够有他这般成就。04三大酶体系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国内“无机化学”学科走向国际1983年,计亮年的大儿子计明被诊断为患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得知此事后,计亮年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1986年,计明不幸病故。家庭的变故,让计亮年内心有着难以言表的悲恸,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把他压垮,反而进一步激发他的坚韧,一心扑在工作上。计亮年全家1983年,计亮年从美国回来后,他不仅要主讲大学一年级《无机化学》这门基础课,担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广东省化学会秘书长,还要在缺乏师资、设备和条件的情况下筹建中山大学生物无机化学实验室和团队。他为中山大学无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国内新兴学科的发展。几十年时间里,以他为首的研究团队,以金属酶化学及应用转化为研究对象,系统而创新地使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先后在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模拟、天然过氧化物酶修饰、核酸酶模拟三种酶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关于钌多吡啶配合物作为人工核酸酶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推动了中国生物无机化学事业的发展,为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环境、能源、生命等危机作出了重要贡献。计亮年团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计亮年带领团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在生物无机化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先后被邀请到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作特邀报告,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发表了800余篇关于金属酶的论文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论文被他引超过15000次,申请和批准国家发明专利38件。围绕金属酶这个研究方向,计亮年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教育部、广东省各类科技项目、英国皇家化学个人研究基金,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50多项,并得到国内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财政支持。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项。2012年,计亮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早在1989年他就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并被授予特许化学家称号(Chartered Chemist)。2003年,计亮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计亮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回首计亮年的一生,从皮革厂学徒到无机化学界的大师,机遇与厄运似乎总在他的命运中交错出现,但他总能抓住机遇,另辟蹊径,脱颖而出,为国所需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峰。今天,已是耄耋之年的他,也不舍化学科研、育人之志,继续在化学领域辛勤耕耘,为各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教师作讲座。计亮年(1934.4-)作者: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参考文献:1.《从学徒工到中国科学院院士——记中山大学计亮年教授》,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2.《计亮年院士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3. 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结驷千乘

“打擦边球”扩大产能?甭想

来源:经济日报图集 钢铁业产能置换新规有望尽快出台——“打擦边球”扩大产能?甭想近日召开的“2020(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传出消息,备受业界关注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正抓紧修订完善,将在进一步征求相关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凝聚行业共识,并尽快出台。产能置换是实现严禁新增产能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项目在产能置换中存在手续不完善、“打擦边球”借机扩大产能等问题,一些项目在布局、规模等方面缺乏统筹规划,影响了钢铁产业健康发展。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修订钢铁产能置换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表示,正在修订的新办法,在原办法规定列入钢铁去产能任务的产能、享受奖补资金支持的退出产能、“地条钢”产能、落后产能、在确认置换前已拆除主体设备的产能、铸造等非钢铁行业冶炼设备产能“6个不得”用于产能置换的基础上,拟将“未重组或未清算的‘僵尸企业’产能、铁合金行业冶炼设备产能”列入不得用于置换的产能范围,此举有利于产能置换与去产能工作紧密衔接,加快“僵尸企业”低效产能退出,同时避免非钢铁行业产能“浑水摸鱼”。同时,置换比例(退出产能与建设产能之比)作为钢铁产能置换的关键指标,也将进一步从严要求。原办法规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环境敏感区域置换比例执行不低于1.25∶1的要求,其他地区实施减量置换。在此次修订中,考虑到当前钢铁行业步入减量化发展的背景下,产能置换比例的设定必须保证项目实施后,产能得到有效控制,不能出现名义上产能减少、实际上产量增加的现象,拟规定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产能置换比例不低于1.5∶1,其他地区置换比例不低于1.25∶1。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李新创表示,规范发展是钢铁企业生存之基。钢企保生存求发展就要合法合规经营,不仅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要满足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而且产能也要从严控制。“钢铁行业防范产能过剩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行业效益微利,甚至阶段性亏损将成为新常态。”李新创介绍,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单位GDP钢材消费强度将呈下降趋势,中国钢材需求将处于减量调整阶段。与此同时,受国际经贸摩擦频发等因素影响,中国钢材出口量整体呈下降态势。“今年各地预计有8000万吨置换钢铁产能投产。较短时间内集中释放,难免会对市场产生较大冲击。”李新创指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导致需求回落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很可能再次出现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必须严禁新增产能,巩固去产能成果,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新增产能行为,加快推进钢铁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周 雷)责任编辑: 吴咏玲

六三三

积极打造“智慧”冶金运营服务“先行者”

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颁布了一系列以“智能制造”为主题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之一,也成为我国全力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抓手。从2019年开始,中国宝武全面推进智慧制造战略落地,打造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运营维护的“无人化”行车。企业供图站在时代史变革新起点,以冶金运营服务为核心主业的中冶宝钢,主动抢占变革先机,紧密依托科技创新,争做“智慧冶金运营服务”领域的先行者和行业“智慧标准”的制定者,为企业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智慧”人才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智慧制造风起云涌的当下,企业新旧动能能否顺利转换,关键在于能否锻造出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此为抓手,中冶宝钢在2016年底制定了技能人才培养“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年均培训员工3.63万人次,累计提升高级工860多名、中级工2800多名。2019年12月,212名公司级领军人才顺利通过年度贡献考核评价,全部收到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存管的首期中期激励。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认为,此举意味着,公司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建设覆盖冶金全工艺链、技术过硬、忠诚可靠的钢铁“医生”队伍、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冶金运营服务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8年6月,宝武集团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钢铁智慧制造标准体系,明确以“少人化”“集控化”“一键化”为手段,倒逼流程优化、体制改革,打造极致高效安全的智慧钢厂。中冶宝钢也以此为契机,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全面提升智慧检修、智慧运维、智慧物流等领域的技术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中冶宝钢相继开发了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实现总部对驻外单位的远程技术支撑,解决项目施工中的“卡壳”问题;上线了远程培训平台,应用BIM等新技术对设备检修工艺进行施工流程可视化调节,解决项目施工人员“不会干”和技能提升困难的问题,为新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打造了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项目施工管理全过程资料的可追溯和易共享;上线了“生产管理”模块,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管控,为生产组织提供准确依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成功推动中冶宝钢核心主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少人化、安全化转型变革,打造出“智慧制造”时代冶金设备运维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中冶宝钢紧紧抓住智慧制造发展机遇,紧跟中国宝武集团智慧制造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公司智慧制造、智慧检修、智慧服务战略,打造智慧产业、智慧车间。作为宝武集团宝山基地最大的行车“管用养修”一体化总承包单位,中冶宝钢行车分公司在宝钢无人化智慧工厂创新发展进程中,全方位参与无人化行车技改、调试、使用维护等,同时不断探索其施工质量验收、操作和运维的标准,积累了全流程的核心技术服务经验。2016年,行车分公司集中专业力量,先后参与了宝钢冷轧、热轧等区域行车的施工改造、运维工作,大力推进行车无人化新科技的引进和使用,有力助推了宝钢加快实现“智能化”工厂转变。开拓传统矿石集散港“智慧运维”之路位于浙江省舟山的马迹山港年吞吐量6300万吨,平均每天进出货17万吨。庞大的吞吐量下,料场能否被充分利用、料堆重量和地址是否准确,会直接影响港区生产节奏。然而,为避免出现装卸作业待料,操作人员的估料往往会非常“保守”(平均误差20%—30%),此举造成的后果则是需要投入更多的工程机械(满载20吨/车)和人员进行倒驳。根据近三年的统计,马迹山港平均每年的倒驳料在35万吨以上。为了减少驳料投入、降低正品矿损耗,提高料场操作精准度和料场利用率,中冶宝钢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建立合作团队共同攻关,采用“无人机+AI+北斗”的方案,以低成本、高质量堆场数据获取技术成功实现了料场的无人化精准估料。此外,该团队还采用深度学习的数据处理方式,为智能化管理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演进的决策支撑,在数据获取和处理上增强了技术应用创新。比如,在料场选择标定点、划分无人机飞行扫描区域,实现料场变化快速扫描、实时掌握动态信息、获取无人机图像数据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应对多种不确定因素,如对料堆体积、密度、含水量、撒料损失比等进行分类,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料堆的具体吨位,实现智能评估计算。2020年1月3日,马迹山港智慧化料场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首次实现无人机代替人工进行估料操作。通过与实际装卸量结果进行对比,相关误差被控制在5%-8%。智能精准估料的实现,不但为港区生产计划和调度提供可靠依据,更是散货料港口的首次应用,填补了行业空白。与此同时,中冶宝钢还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研发。同样位于舟山的中冶宝钢李伟伟技能大师工作室创立以来,已为生产操作各岗位培养53名高级工与技师,同步为项目部贮备了一批高质量的操作技术人才,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8项,国家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9项。尤其在去年,工作室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提炼出“输送带翻面的驱动装置及技术”,大大延长了港区输送带使用的寿命,减少输送带物料成本达百万元以上。引领冶金无轨化运输装备“智慧潮流”中冶宝钢旗下的“中冶重机”品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冶金大物流装备制造品牌之一。“1995年成立的时候,它还是一家定位于场内维修车辆技术支持的小企业,现如今已经发展成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特种机械和配套装备,并且能与多家欧美传统领先企业同台竞争的大品牌。”中冶宝钢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介绍,2014年以前,抱罐车和铁水车的海外市场基本被美国KRSS和德国KAMAG垄断。面对强劲的对手,“中冶重机”通过自主攻关,萃取多年无轨化冶金装备制造技术精华,成功突破大吨位集中载荷、多轴线液压机械同步转向、整车遥控全覆盖等多项技术难题,共实现专利61项,且在2015年获得了该行业最高认证——欧盟CE认证。今年2月,“中冶重机”品牌抱罐车宣布首次中标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采购项目,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此外,近年来,中冶宝钢积极征战“一带一路”市场,在巩固国内项目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其于今年上半年中标的大韩制钢采购项目,实现抱罐车在韩国本土市场的“梅开二度”,也是其成功进军发达国家的重要拳头产品。作为公司核心产品之一,“中冶重机”生产的PBC系列铁水运输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产品规格实现从80吨至380吨的全覆盖,其中380吨是全亚洲相关产品可实现的最大吨位。凭借高质量、高性能、优质售后等优势,目前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钢铁冶金领域,累计向国内外用户销售近百台。当前,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已成重要发展趋势,钢铁冶金行业企业对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等板块技术要求越来越突出,冶金大物流装备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变革。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冶重机”苦练内功,通过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积极迎合外部市场变化巩固品牌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中冶重机”加大了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售后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中冶重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中心,建立和完善了旗下“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术研发中心。多重努力下,“中冶重机”完善和丰富了铁水车产品序列,实现了远程遥控“无人驾驶”、最小半径转向、铁水保温、自动称重、全功能遥控和无线通讯全显示等“智慧”功能,使冶金大物流智能管运系统、铁水运输管理系统、车辆远程信息管理系统日趋完善,成为国内同行业“智慧潮流”的先行者。作为国内首家以从事冶金运营服务为主的专业公司,中冶宝钢如今已经构建了覆盖华东、华南、华中、西南、华北以及东南亚等区域的“七大区域市场”,成功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做大之后如何做强做优”的发展难题。未来,在智能制造成为行业发展主频道的背景下,中冶宝钢还将继续做优做强核心主业,打造世界冶金运营服务新标准。(记者 胡洁菲 上海报道)

谁为

又一重磅联合实验室成立,致力于先进存储新突破

集微网消息(文/春夏)3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与爱发科集团共同创立“先进存储器技术联合实验室”。这次成立联合实验室,双方意在寻求半导体先进存储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存储产业的发展。据悉,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工学研究机构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微系统所曾研制成功国内第一颗基于SOI材料的0.13um工艺大规模高可靠专用集成电路ASIC芯片,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等国家关键工程。其官网显示,自建国以来,上海微系统所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46项、部省级347项,其中“甲种分离膜”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高速、超高速双极型数字集成电路”、“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爱发科集团是以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真空技术为基础,以开创精细加工工艺为目标的研究开发综合企业。其产品涉及FPD、电子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用的真空设备以及标准零部件、材料和真空镀膜等业务。在半导体领域,特别是半导体存储器制造设备领域深耕多年,其中新型先进半导体存储器制造设备进入国际领先存储器制造厂商的供应链,被选择为主流制造设备。除此次与上海微系统所合作创立的先进存储器技术联合实验室外,爱发科集团已经和中科院微电子所、西安交通大学等创办联合实验室。(校对/小如)

受命于天

合肥工业大学实力如何?值得报考吗?

理由一:已过古稀之年,一点儿都不年轻!北带淮河,南襟长江,合工大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已历经七十余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底蕴。1945年,合肥工业大学诞生在淮水之滨的蚌埠黄庄,时名安徽省立蚌埠工业职业学校;1947年扩建迁至淮南洞山,经历淮南煤业专科学校,几易校名;1956年迁驻合肥,1958年定名为合肥工业大学。1960年,合工大进入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69年与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安徽工学院合并,先后隶属高教部、机械工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管辖。2005年,合工大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3年成为教育部、工信部、安徽省共建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2018年成为国防科工局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几易校名,几边隶属。如今的合肥工业大学已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学科专业结构,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理由二:学校太大,容易迷路!学校在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共占地7000余亩。校园太大了,初来乍到的新生一不留神就会迷路。玉兰迎春,樱花烂漫,桂魄初生,冰天雪地,合工大的四季美景不容错过。学校有三国古迹斛兵塘,气势恢宏的双子楼、垂柳环绕的俪人湖、东风广场……校园不仅给师生们以美的感受,还吸引了校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合工大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理由三:优秀学科和专业太多,选择起来好困难!合工大学科实力强劲,优秀学科众多,不坚定的同学可能在选择时左右摇摆,不知所措。2017年,合工大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合工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被评为A,5个学科被评为B+,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2020年7月最新发布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显示,合肥工业大学共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分别是: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地球科学。在2019"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合肥工业大学共有19个学科上榜,上榜总数居内地高校第29位,19个学科分别是:土木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仪器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力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工程、管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其中,土木工程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进入世界前150名。近年来,学校正稳步推进新工科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加快一流专业建设步伐。合肥工业大学现设有100个本科专业,其中有20个专业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艾瑞深校友会网发布"校友会2020中国一流专业排名"中,合肥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评7星级(世界知名高水平);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个专业获评6星级(世界高水平);材料成型及控制、思想政治教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建筑学、金属材料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制药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自动化、电子商务、金融工程13个专业获评5星级(中国一流)。合工大将进一步按照"五个一流"(一流师资、一流教学设备、一流课程、一流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标准,统筹规划,分层、分级、分期、分批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形成国家、省、校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理由四:老师太严格,不认真学习都不行!教授们在潜心科研的同时,对待教学也非常认真尽责。三尺讲台是他们发光发亮的舞台,他们传授知识,将追求真理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子的心田。合工大坚持依靠教师办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100余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余人。这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教授,他是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工程专家,主持了有关复杂产品开发工程管理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里有长期从事脉冲功率技术、飞行器雷电防护专业研究的段泽民教授,他开创了我国飞行器雷电防护试验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空白;这里有长期从事肉品科学、肉品加工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的徐宝才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二等奖……群贤毕至,他们在合工大钻研学术、潜心教学;人才辈出,他们倾心培育众多栋梁之才,为我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理由五:校友太优秀,不好意思不进步!合工大牢记"工业报国"的远大志向,在七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为社会输送众多翘楚精英,他们一路凯歌,一路奋进,始终与时代同向同行!在学界,合工大已有多位校友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具有卓尔不群的学术品格和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不懈努力,攻坚克难,他们在学术界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杨善林、卢秉恒、徐南平、潘复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明、陈维江。合肥工业大学被誉为"安徽工业的脊梁"、"汽车界的黄埔军校"。学校在商界涌现了一批知名校友,如1981届校友徐平曾任一汽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1980级校友尹同跃现任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88届校友安进现任江汽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1984级校友刘汉如现任华菱星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等。合工大校友遍布社会各界,即便离开校园多年,他们依然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一直走在奋进的路上。理由六:出色的人太多,想在合工大脱颖而出,好难!青春因磨砺而闪亮,人生因奋斗而精彩。要在合工大众多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需要付出无数汗水与艰苦的努力。合肥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有这样一个女生寝室:寝室共4人,3人保送至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考取江苏大学;4人全是党员、学生骨干;3人进入专业前4名,3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安徽省优秀毕业生、学校十佳大学生等荣誉称号;寝室多次获评先进寝室、党员寝室、卫生寝室等。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14-2班唯一的女寝室全部进入知名高校读研:2人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成功申请广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人被浙江大学录取。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机械工程系N312宿舍,4人都被保送到名校:2人被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被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1人被保送至天津大学。……在各类竞赛中,合工大同样表现亮眼。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合工大摘得1银3铜;在第十二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中,学校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在第12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决赛中,学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合工大对学子们充满期许,在2020年毕业典礼上,校长梁樑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殷切希望:希望同学们永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理想;希望同学们坚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拼搏精神;希望同学们牢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谆谆教诲。勉励同学们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伟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理由七:校园活动太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各类体育赛事、各种志愿服务、60余个社团……合工大的学生活动种类繁多,无论你有什么样的爱好和特长,都能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肆意挥洒的舞台。报考合肥工业大学,异彩纷呈的晚会、激动人心的比赛、青春飞扬的运动会、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数不胜数的青春篇章,都将属于你!理由八:百余万册藏书根本读不完!合工大图书馆馆舍面积共计8.2余万平方米,阅览座位6000余席,馆藏图书341.11万册,电子图书425.86万册,这么多书,看都看不完。这里有现代化的建筑风格、齐全的硬件设备、丰富的藏书,是知识的藏宝库,同时也是极佳的摄影地。宣城校区图书馆翡翠湖校区图书馆屯溪路校区图书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合工大的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绞尽脑汁解一道复杂的高数题,为一篇严谨的论文反复修改,撰写实验报告……到处都是埋头奋斗的身影。行者常至,为者常成,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出发。理由九:美食太多,控制体重好难!小龙虾、大闸蟹、鸡扒饭、龙骨套餐、香锅、鱼粉、大盘鸡、铁板烧、牛肉面、工大专属月饼……那么多食堂,那么多美食,让人眼花缭乱,想不吃胖都难!翡翠湖校区有一食堂、二食堂、三食堂、四食堂、五食堂、怡园餐厅、学一餐厅、清真餐厅、桂花餐吧;宣城校区有两个餐厅,南区南漪湖食堂和北区青弋江食堂,南漪湖食堂共三楼,内部装有空调,食堂一楼装有电视;青弋江食堂共三楼,每层均有电视或大屏幕。食堂供应小龙虾,8元一份,有十三香、蒜泥和香辣等口味。把汤汁一层层淋在虾肉上,咸鲜感浓,肉质弹嫩,既入味又不腻,“绝味”的称号非它莫属。此外还有大闸蟹,10元一只,美味又实惠。理由十:空调全覆盖,没机会出汗!高温黄色预警都发布了,可是合工大的学子却一点都不觉得热,那是因为学校已经实现空调全覆盖,寝室、教室、图书馆、食堂等都非常凉爽舒适。宣城校区是四人间,上床下桌,每层楼都设有洗衣机,宿舍干净整洁,采光良好。翡翠湖校区共有12幢寝室楼,每栋寝室楼都分为南楼和北楼,共有6层。1-11号楼每间寝室住宿4人,上床下桌,室内设施齐全(包括电脑台、网线、电风扇等),每间寝室均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12号楼每间寝室住宿6人,设集体盥洗室。寝室楼每层都设有公共洗漱间、即开型电开水器和洗衣机。组团打游戏,放松心情、集体为舍友庆祝生日、深夜卧谈会……宿舍承载了学子们美好的校园回忆。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明白了小编的真正用意,合工大永远敞开怀抱欢迎勤奋的你,优秀的你,满怀理想的你!金秋9月,期待在美丽的校园与你相遇!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僧叡

每经专访中钢协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新创:正编制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 力争2025年前全行业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是当前全社会最关注的热词之一。本月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要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期间,也有不少代表、委员围绕这一话题建言献策。受访者供图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的代表,其绿色低碳发展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碳排放现状如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应该设置怎样的减排任务?又有哪些可行的减排路径?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进行了专访。就在日前,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题研讨学习,专门邀请李新创、宝武集团柯善良等专家就钢铁行业碳达峰路径措施作了专题讲解,工信部副部长王江平参加了该学习活动。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李新创坦承,我国钢铁行业每年碳排放总量约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因此,钢铁行业是落实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正开展《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提出全行业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主要措施、重点任务、配套保障措施等。钢铁行业在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NBD:作为高耗能产业的代表,目前钢铁行业碳排放现状如何?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李新创:首先我想说的是,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结构材料和重要功能材料。中国钢铁行业经历数十年的发展,能耗已经大幅下降,环保标准大幅提高,目前钢铁行业不再列入“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不过,也要认识到,钢铁行业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碳排放行业,钢铁行业85%以上碳排放来源于化石燃料消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家,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7%,由于我国钢铁以“高-转”长流程生产工艺为主(约90%),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的60%以上。我国钢铁行业每年碳排放总量约18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落实碳减排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引擎,将有效促进钢铁行业优化用能和流程结构、强化节能及能效提升、提升物流绿色化水平、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突破性低碳技术发展、构建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最终实现钢铁行业碳减排和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NBD: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您认为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应该设置怎样的减排任务?达成什么样的减排目标?李新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话中强调,“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碳达峰目标任务稳步实现。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正组织对电力、钢铁、建材、石化、有色等重点碳排放行业开展碳达峰行动计划研究工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作为钢铁行业最早开展低碳研究的机构,受相关政府部门委托正开展《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计划》编制工作。由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钢铁生产需求仍将维持高位,必须统筹考虑低碳与发展的关系、总体与局部的关系、近期与远期的关系,科学合理制定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与路径。目前,冶金工业规划院基于行业发展现状、规律和未来发展需求,提出全行业力争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的总体目标,并明确了主要措施、重点任务、配套保障措施等,为实现全社会碳达峰目标作出贡献。钢铁行业减排应从制造和使用两端发力绿色化NBD:碳排放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使用、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使用。长远来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您认为钢铁行业应该从哪些方面发力?可以尝试哪些减排途径?李新创:总体来看,钢铁工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科学合理用钢前提下,以优化绿色布局、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主要贡献,低碳冶炼技术总体仍处于技术研发及试验阶段。第二阶段:以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用钢为主要贡献。同时低碳冶炼技术实现示范性应用,逐步向工业化应用迈进。这个阶段节能与能效提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仍会发挥作用,但贡献程度将逐渐缩小。第三阶段: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用钢继续作为碳减排的主要贡献,同时低碳冶炼技术实现规模工业化应用,并开始逐步发挥主力军作用。第四阶段: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科学合理用钢以及低碳冶炼技术应用对碳减排贡献程度呈“三足鼎立”态势。伴随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建成,中国钢铁深度脱碳基本实现。这个阶段同时可兼顾负排放技术的推广应用,助推碳中和目标任务的实现。从企业层面,以中国宝武为例,2021年1月20日发布碳减排宣言: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为此,中国宝武对碳达峰、减碳、碳中和提出三步走路径,其中:2020~2023年,通过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实现碳排放达峰;2023~2035年,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流程实现减碳30%;2035~2050年,通过工艺革命、流程再造推动实现碳中和。总体思路是从制造端和使用端两方面发力绿色化,其中:通过低碳冶金和智慧制造,实现低碳生产、极致效率,进而实现制造端绿色化;在使用端,重点通过精品化实现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在具体低碳冶金技术路径方面,提出了智能碳使用、氢冶金以及碳利用三个主要方向,并从流程减碳、碳源替代、末端治理等方面推动实施十大技术。钢铁工业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技术支撑能力尚显不足NBD: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不少钢铁企业认为未来几年碳减排压力会极大。您认为钢铁行业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中钢协可以有哪些作为?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工艺结构为主,能源结构明显高碳化,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同时,钢铁生产碳排放类型涉及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电力和热力消耗所对应的间接排放等多种碳排放机理,碳排放种类多样,机理复杂。这些特征都反映钢铁企业推动低碳转型的难度和艰巨性。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新形势,钢铁工业还面临四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是严格的碳减排目标任务下,技术支撑能力尚显不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钢铁工业至关重要,但现阶段能够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创新突破性技术的支撑能力仍明显不足,如:氢能冶炼、CCS等在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性方面均仍需较大程度提升。二是日趋完善的政策发展要求下,行业配套技术工具尚不健全。未来一个阶段,国家低碳发展政策要求和路线图将日益清晰明确,但针对钢铁工业相配套的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等尚不健全,亟待系统性完善。三是高质量、低成本发展战略下,技术碳减排边际成本日趋增高。以低成本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中国钢铁未来一个阶段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传统节能减排技术的投资边际效益递减,造成碳减排边际成本日趋增高。四是在更高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行业自身基础能力尚显薄弱。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总体来看,中国钢铁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仍需完善,包括碳排放数据质量、意识理念、管理机制、人才队伍等均需进一步强化夯实。为此,钢铁工业应进一步强化组织协调,在以下几方面着手发力:首先,要形成行业整体合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性应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其次,结合低碳发展政策要求,组织建立并完善钢铁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等体制机制建设工作,有效引导产业布局优化、能源结构转型等工作。再次,钢铁行业具备与关联产业协同降碳的特征,应加快推动钢铁与化工、建材、有色等行业的沟通交流,积极消除技术壁垒,与相关行业共同强化政策、技术、资金引导,发挥协同效应,构建低碳转型的价值链。第四,低碳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能源、环境、管理、金融等各领域。应结合低碳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强化培训,夯实能力建设,加快培养一批专业化、高水平的低碳领域复合型人才队伍。此外,还要加强低碳宣传,积极普及相关知识,提升钢铁行业、企业、公众对低碳转型认知水平,推动和鼓励采用不同方式举办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钢铁行业低碳日”活动,发布《钢铁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蓝皮书》等。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助于发挥龙头减排引领作用NBD:目前中国宝武、河钢集团等大型钢企均已提出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此前,工信部也明确要求钢企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您认为产能整合对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起到什么作用?李新创: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助于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行业供需动态平衡;同时有助于发挥龙头引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且提升进展缓慢。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出现了中国宝武、河钢、鞍钢、沙钢、首钢、山钢等一批钢铁企业集团。2020年,随着中国宝武为代表的企业继续兼并重组,行业前十产能占全行业比重提升至39.2%,仍不足40%,而美国、日本和欧盟排名前四位占比均超过60%。产业集中度偏低,是我国钢铁行业无法通过行业自律实现产需动态平衡的根本原因。通过加快推进兼并重组,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聚集,可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彻底改变行业目前“小、散、乱”的发展格局,同时打造不同层级的优势企业集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区域号召力、专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一方面通过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调节,有助于推动行业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实现粗钢生产的有效调控;另一方面,可通过发挥中国宝武等龙头企业在碳达峰、碳减排工作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行业加快开展碳达峰行动,加速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数字技术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支撑作用NBD:“十四五”时期,产业数字化将引领数字经济进入“下半场”。您认为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于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哪些助力作用?李新创:当前,我国产业数字化深入推进,由单点应用向协同互联演进,数据集成、平台赋能、智能升级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关键。5G具有低时延、广连接等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数据集成与协同互联;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互联网平台是产业数字化实施落地的关键载体;大数据是数字世界中的生产资料,通过数字孪生,可以不断优化物理世界的资源配置效率;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公开、全程追溯和不可篡改等特性,能够构建新型的信用体系。可以说,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新生态,对于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而言,一是可以提升企业碳排放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推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各工序能源数据的全面采集,建立多维度工序能源消耗和优化模型,建设全过程碳排放智能化管控平台,实现核心用能设备的智能化管控、各工序智能节能系统建设、全局层面智能调度优化及管控、能源与环保协同管控,大幅提升能源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二是可以提升行业碳排放治理水平。建立基于区块链的钢铁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与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产业园用能及排放的监测监控,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与共享,分析预测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碳排放趋势及减排潜力,在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减排对标,不断提升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与低碳管理公共服务能力,促进钢铁行业形成主体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的良性发展环境。近期全面推广以氢代碳工艺 技术缺乏相应支撑NBD: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2021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我国将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您如何看待压缩产量与钢铁行业碳减排的关系?李新创:近两年,我国钢铁产量屡创新高,钢铁行业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压力和挑战与日俱增。近期,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多次强调要压减粗钢产量,表明了国家的决心和意志。压减粗钢产量是减少行业碳排放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保持资源供需平稳,并为提前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压减粗钢产量的核心就要明确粗钢产量增在哪里、为什么增,要处理好与需求、资源、低碳之间的关系,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手段进行,然后结合政策实践、行业趋势、企业实际,因地分区、因势分时、因业分类精准施策,有序推动产量管控,有力巩固公平机制,有效促进高质量发展,确保钢铁行业平稳运行。长期来看,我们要建立完善包括碳排放指标管控、交易平台、标准体系等在内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体系,形成以碳控钢的法治化、市场化长效机制。NBD:近日新闻联播中以八一钢铁为例提到,企业正在尝试在冶炼过程中加入氢元素,用氢代替传统的煤炭,进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您认为这一方式在全行业推广的可行性如何?李新创:以氢代碳的氢冶金技术是钢铁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国内外多家钢铁企业均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与工程实践。近期在钢铁行业全面推广以氢代碳的工艺技术缺乏相应支撑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绿氢资源缺乏,我国新能源发电制氢产量在总氢气量的占比低于1%,而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制氢比例达到60%以上,制氢过程产生大量碳排放,并不适合用于发展氢冶金。二是氢能利用成本高,由于现阶段制氢技术得到氢气价格较高,钢铁企业以氢代煤炭进行冶炼,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对技术应用动力不足。三是相关技术装备尚未成熟,高炉富氢冶炼、纯氢竖炉直接还原等技术均处于研究开发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推广应用技术装备。因此,现阶段全行业推广以氢代替煤炭进行冶炼暂不具有可行性,但在一些配套焦化的钢铁企业中,由于可获得廉价的富氢焦炉煤气,会在这些企业中得到一定程度推广应用。长期来看,随着我国清洁能源发电水平和装机容量提高,在清洁制氢、氢冶金技术成熟开发,低成本制氢以及碳税征收的多重条件下,钢铁企业用氢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且考虑碳税因素下以氢代煤炭生产成本更具有优势,届时全行业推广应用将具有可行性。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