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2021在职研究生考试科目
820人年薪超百万 中职董事长131.02万均薪超过博士丨董事长报告而不

820人年薪超百万 中职董事长131.02万均薪超过博士丨董事长报告

来源:投资时报女性董事长均薪超过男性,不过学历方面仍处于劣势;虽然存在低学历董事长均薪逆袭的情况,但薪酬金字塔顶端依旧被高学历占据;各年龄层的均薪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形状,其中50后最高、90后垫底《投资时报》研究员 刘晶作为一家公司的掌门人,董事长的年薪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公司的盈利情况,对于其他高管职位的待遇水平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董事长的年薪一直都备受关注。近日,标点财经研究院携手《投资时报》对2018年3615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资料进行统计,独家推出《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全样本报告》。据统计,此次可获取薪酬数据的董事长共有2745位,平均薪酬达到101.53万元,比同属于高管群体的董秘高出40.79万元,但却低于总经理103.76万元的均薪。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薪酬分析时,考虑到董事长所持股份的市值会随股价随时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次“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榜”未将持股市值收入纳入统计,仅选取了各位董事长2018年在上市公司领取的薪酬作为分析依据。对于上市公司没有披露的,亦不纳入本次薪酬方面的统计。三成董事长年薪超百万统计数据显示,在2745位领薪董事长中,共有820人的年薪达到100万元(含)以上,占比29.87%。方大炭素(600516.SH)党锡江和方大特钢(600507.SH)谢飞鸣分别以4076.97万元和3169.67万元年薪排名前两位。巧合的是,方大炭素和方大特钢同属于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方大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官网资料显示,方大集团是一家以碳素、钢铁、医药为主业,兼营矿山、房地产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除了上述两家公司之外,该集团旗下还拥有东北制药(000597.SZ)和中兴商业(000715.SZ)两家上市公司,分别由魏海军和徐晓勇担任董事长。除党锡江和谢飞鸣之外,其余千万年薪董事长的薪酬均低于2000万元,包括鹏鼎控股(002938.SZ)沈庆芳、金科股份(000656.SZ)蒋思海、药明康德(603259.SH)李革、迈瑞医疗(300760.SZ)李西廷、复星医药(600196.SH)陈启宇、奥美医疗(002950.SZ)崔金海、万科A(000002.SZ)郁亮和中南建设(000961.SZ)陈锦石,年薪分别为1932.91万元、1770.6万元、1764.6万元、1732.3万元、1425.04万元、1269.59万元、1253万元和1026.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超千万年薪董事长均为男性,女性董事长中年薪最高者为格力电器(000651.SZ)董明珠,其960万元的年薪排在总榜单的第13位。此外,《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超千万年薪董事长的任职公司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医药生物行业,共有7家,而银行和非银金融这两个高薪行业的公司并没有入榜。与百万年薪董事长体量相当的是年薪在40万元(含)至60万元区间的董事长群体,共有822人,在领薪董事长中的占比为29.95%。还有两个薪酬区间分别由483位年薪在80万元(含)至100万元区间的董事长群体和611位年薪尚不足40万元的董事长群体构成,占比分别为17.60%和22.26%。女董事长均薪超过男性通过对比发现,董事长是三大高管系列报告中男女比例差距最悬殊的群体。据统计,在3615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中,共有2595位男性董事长,94.27%的比例比总经理(93.03%)和董秘(73.67%)都高。此外,董事长也是高管系列报告中唯一一个女性均薪超过男性的群体,150位领薪女性董事长的均薪水平达到104.10万元,超过男性101.38万元的平均值。虽然均薪水平占优,但女性董事长的学历情况与男性相比仍处于劣势。低学历方面,204位女性董事长中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共有32人,15.69%的占比高于男性董事长12.12%的同口径比例;高学历方面,拥有博硕士学历的女性董事长共有116人,占比56.86%,而男性董事长的比例则达到60.75%。除了前文提到的董明珠之外,在2018年拿到400万元及以上年薪的女性董事长还有迪马股份(600565.SH)罗韶颖、新希望(000876.SZ)刘畅、上海家化(600315.SH)张东方、蓝思科技(300433.SZ)周群飞、彤程新材(603650.SH)Zhang Ning、金融街(000402.SZ)高靓和探路者(300005.SZ)王静,薪酬分别为659.17万元、656.35万元、561.1万元、500万元、460万元、453.77万元和430.4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位女性董事长中仅有周群飞一人为专科学历,其余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其中五人拥有博硕士的高学历。中职均薪逆袭夺冠统计数据显示,3488位公布学历信息的董事长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87.67%。其中博士董事长的比例达到10.87%,而总经理和董秘群体的博士比例分别仅为7.95%和 3.09%。不过430位本科以下学历的董事长同样呈现出高于总经理(10.15%)和董秘(5.57%)的占比,达到12.33% ,可见董事长之间的学历差距更为悬殊。薪酬方面,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董事长的均薪会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而依次递增,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为97.83万元、105.12万元和124.22万元。而本科以下学历董事长的均薪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拥有初中、高中、专科学历的董事长均薪逐渐下降,分别为98.18万元、93.91万元和82.44万元,27位中职学历董事长更是有着超过博士的均薪水平,并以131.02万元的平均值排在首位。值得一提的是,仅拥有小学学历的西菱动力(300733.SZ)魏晓林却拿到了104.11万元的年薪。《投资时报》研究员了解到,西菱动力是2018年的新上市公司,由于汽车行业发展放缓,该公司部分主要客户的销售订单下降,导致上市首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33.99%。受此影响,魏晓林的年薪较2017年减少21.04万元,但仍处于百万年薪的行列。虽然存在低学历董事长年薪逆袭的情况,但薪酬金字塔的顶端依旧被高学历占据,超千万年薪董事长中仅有崔金海为高中学历,其余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更有7位董事长拥有博硕士的高学历。90后均薪垫底据统计,剔除1位没有公布年龄的董事长数据,其余3614位董事长的年龄层分布情况大致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形状。顶部由2114位60后组成,占比达到58.49%;人数稍少的505位50后和773位70后排在次高层,占比分别为13.97%和21.39%;随后是人数分别为82位和128位的40后和80后,占比仅为个位数,分别为2.27%和3.54%;处于底部的则是2位30后和10位90后。各年龄层的均薪情况大致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变化,其中50后和60后的均薪水平最高,分别达到122.22万元和100.54万元,而30后和40后的均薪分别为91.58万元和84.06万元,70后、80后和90后的均薪分别为97.73万元、68.67万元和40.80万元。虽说董事长是一个注重工作经验的职位,但两位出生于1937年的董事长已达82岁高龄,分别为海天精工(601882.SH)张静章和太阳电缆(002300.SZ)李云孝。其中李云孝在2018年拿到91.58万元薪酬,但曾同时兼任总裁的他已在2019年5月辞去总裁职位,退出公司管理层,由60后林芳接任,而另一位30后董事长张静章并没有公布薪酬数据。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10位90后董事长,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995年出生的顺灏股份(002565.SZ)王钲霖,而4位出生于1990年的董事长也尚未满30岁,分别为赛托生物(300583.SZ)米奇、*ST节能(000820.SZ)吴浪、长春经开(600215.SH)吴锦华和申科股份(002633.SZ)何建南。这10位董事长大部分是2018年或2019年才开始任职,只有大禹节水(300021.SZ)王浩宇为2017年3月份入职,任职时间最长的他在2018年拿到了130.32万元的薪酬,在8位90后领薪董事长中最高。

片山

百万年薪董事长硕士学历占比过半 近4成董事长有自家公司股份|董事长报告

来源:投资时报博士学历董事长均薪遥遥领先,但中职学历董事长平均年薪超过本科学历董事长。超高年薪董事长中以硕士学历居多,另有不足四成董事长持有公司股份《投资时报》研究员 王彦强标点财经研究院近日携手《投资时报》对超过16万条上市公司高管资料及2018年薪酬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后,独家重磅推出《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全样本报告》。本次报告样本,覆盖3613家上市公司共3615位董事长(个别公司有联席董事长),其中2018年领取薪酬的董事长共计2745位,不少董事长未在上市公司领薪(数据截止2019年5月6日)。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上市公司董事长平均薪酬为101.53万元,本科及以上学历董事长占比87.67%,本科以下学历占比12.33%。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学历者均薪低于样本平均,同时亦低于100万元。董事长学历水平呈橄榄状分布从人数上来看,上市公司董事长学历水平呈橄榄状分布,剔除127家公司董事长学历不详外,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人数最多,分别为1732人和947人,占比49.66%和27.15%;博士和专科学历次之,分别为379人和318人,占比10.87%和9.12%。而中职学历和高中学历的董事长仅为29人和69人,小学学历仅有一人,合计仅占3.21%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学历的西菱动力(300733.SZ)董事长魏晓林,同时亦兼任其公司总经理。在薪酬水平方面,董事长群体大致符合“高学历高薪酬”的一般规律。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董事长人均年薪分别为124.44万元、105.12万元和97.83万元;拥有专科、中职以及高中学历的董事长人均年薪分别为82.44万元、131.02万元和93.9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中职学历董事长2018年平均薪酬达到131.02万元,超过了博士学历董事长的平均年薪。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学历高薪酬”规律的失效。一方面由于中职学历董事长基数较低,仅29人;另一方面部分董事长年薪较高,拉升了平均薪酬水平。如通润装备(002150.SZ)董事长刘振江,2018年薪酬就达550万元。1952年出生的刘振江,自2002年10月起历任通润装备董事、总经理、董事长,现任通润装备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亦在多家公司任董事。超高年薪被硕士占领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薪超过百万元的董事长共有819人,占全部领薪董事长的比重为23.48%。其中,博士学历的董事长为84人、硕士学历董事长为412人、本科学历董事长为199人、专科学历的董事长为73人,中职学历以下董事长为27人,其余董事长则未公布学历情况。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百万年薪董事长中,硕士学历董事长占比达到50.31%,远远超过其他学历的董事长人数。就个人而言,在3613家上市公司中,薪酬最高者为方大炭素(60516.SH)董事长党锡江,其2018年薪酬为4076.97万元;方大特钢(600507.SH)董事长谢飞鸣以3169.67万元高薪排名第二位;鹏鼎控股(002938.SH)董事长沈庆芳以1932.91万元排名第三位。而知名企业,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则以960万元排名第13位,万科A(00002.SZ)董事会主席郁亮以1253万元排名第10位,复星医药(600196.SH)董事长陈启宇以1425.04万元排名第8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薪前十名董事长中,医药生物行业占有四席,房地产行业占两席,有色金属、钢铁、电子和食品饮料各占一席。2018年年薪前十名的入围门槛为1253万元,第一名和第十名年薪相差2823.97万元。从学历来看,在年薪前十位的董事长中,硕士学历占四席,本科学历占三席,博士学历占两席,高中学历仅占有一席。85人年薪不足十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学历越高薪酬越高为一般规律,但也不乏高学历低薪的现象。统计报告显示,年薪不足十万元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共有85人。其中,可以统计到的博士学历15人、硕士学历37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6人,高中学历2人。在薪酬最低的三名董事长中,有两名硕士学历,一名专科学历。其中,金宇车城(000803.SZ)董事长匡志伟(硕士),2018年年薪只有0.25万元,位列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倒数第一;澳洋健康(002172.SZ)董事长沈学如(专科),2018年年薪为0.32万元,位列薪酬倒数第二;盾安环境董事长姚新义(硕士),2018年年薪为0.33万元,位列薪酬倒数第三。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匡志伟和姚新义的入职时间分别为2018年12月20日和2018年9月21日,若按完整年度薪酬,将不止如此。而沈学如和姚新义,期末(截至2018年末、下同)分别持股8.88万股和130.01万股,持股市值分别为34.11万元和549.94万元。在年薪不足十万的董事长中,亦有多名博士。其薪酬的最低的三位,分别是科力远(600478.SH)董事长钟发平(博士)、中嘉博创(000889.SZ)董事长吴鹰(博士)、哈投股份(600864.SH)董事长赵洪波(博士),其2018年薪酬分别为1万元、2万元和4.8万元。《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吴鹰和赵洪波期末并未持股,为联席董事长。而钟发平期末持股为1.02亿股,持股市值为3.96亿元。不足四成董事长持有股份“商者有其股”所描述的股权激励制度,在如今的企业中已十分常见。作为公司一把手,董事长如果能持有自家公司股份,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统一。而资本市场上也不乏随着公司股价暴涨而身价倍增的财富传奇。统计报告显示,在361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群体中,截至2018年末,持有所在公司股份的董事长共有1366人,占比为37.81%(62.19%并未持股)。在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年薪并不高,但如果考虑到期末持股市值,八成以上董事长身家过亿。在年薪榜前十名的董事长中,鹏鼎控股董事长沈庆芳、药明康德(603259.SH)董事长李革和迈瑞医疗(300760.SZ)董事长李西延并未持股。而奥美医疗(002950.SZ)董事长崔金海(高中),持有9719.66万股,合计市值 23.91亿元,身价位列年薪榜第二;金科股份(000656.SZ)董事长蒋思海(硕士)持有4044.48万股,合计市值为2.50亿元,身价位列年薪榜第三。另外,《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年薪榜排名前三的董事长,普遍持股偏少。第一名——方大炭素董事长党锡江,仅持有自家股份128万股,期末市值2138.88万元;第二名——方大特钢董事长谢飞鸣,持有自家股份191.25万股,期末市值1910.59万元;第三名——鹏鼎控股董事长沈庆芳,期末持股数为0。据了解,1952年出生的沈庆芳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企业管理系,历任耀文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鸿扬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在不仅是鹏鼎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亦是臻鼎控股董事长。

红地毯

森瑞投资林存:聚焦医药医疗赛道 五因素决定未来黄金十年

来源: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为了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及新挑战,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广发证券、华西证券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20年6月18-19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向新而生·向好而行”为主题,集结诸多国内各类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掌门人及业内知名大咖、资深研究人士共赴盛宴!图: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为《医如既往,药牛十年》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第二是需求刚性。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第五,疫情驱动。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他进一步表示,医疗、医药行业,有强者恒强特征。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另外,他还给大家推荐几个具体的领域: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以下为演讲实录:大家好,我是森瑞投资的林存。森瑞投资是一个专门做医药医疗投资的私募基金,在过往的十年中,一直在这个赛道上。因为大家总觉得医药投资太复杂,而且就买一个方向,会不会风险太大?尽管我们这些年来写了上百篇的文章,上了数不清的路演,但在疫情之前我们受认同度并不高,尽管我们的业绩已经很好。举个例子,前两年在一个券商的种子基金风投会上,我们费尽了劲,他说我们成交量太小,就把我们枪毙了。疫情来了,好像该轮到我们了,其实我们的业绩早几年就在起步,医药股在过去20年一直是成长白马股最多的摇篮,近十年也是涨幅最好的。今天的题目是十年,但只是一个约束,医药的牛市可能会超过十年。这是一些优秀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累计涨幅,前三名累积涨幅都是300倍的水平,完全可以和茅台媲美。茅台上市以来也只涨了接近300倍。医药十年涨幅榜中,哪怕是最小的也有15倍,而茅台在过去十年的涨幅是19倍。有人告诉我,我们的数据做得有点粗糙,还有好几个股票如果都放上来,那么茅台过去十年的涨幅还不如医药的前十。为什么医药股可以涨这么多,而大家又没有注意呢?由于医药股的分类比较多,为了统计和观察进一步说明医药的多个子方向都存在大牛股,森瑞试图用过去十年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下梳理。我们模拟了一个指数来追溯,把几个重要的子行业,比如说化学制药中的恒瑞、复星,中医药中的白药、同仁堂,器械中的乐普、鱼跃等一共15个票做一个等权重的组合,做成一个指数追溯十年,大家都知道上证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是原地踏步的,甚至还负了一百点。可是这15个票的组合,过去十年中竟然涨了14.5倍。你真的没有听错,就是涨了这么多。而且我们入选的个股都是非常知名的,而且是流动性非常充沛的大型蓝筹公司。医药板块,在它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像茅台一样的成长公司。医药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过去十年、二十年这么牛,未来的十年还会不会继续的牛下去呢?听听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算过帐,为什么?因为从1962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年平均在2500到2700万人。连续12年,一口气出生了3亿人口,直到1975年计划生育。去年人口出生才1500万人。这3亿人目前年龄,就是45、46岁到58岁左右,在十年后是55到68岁,很显然他们都是老龄化的主力。第二是需求刚性。这批人目前都事业有成,有房子有车。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我不是药神》深深的使我们感觉到当我们的救命药被别人捏在手里的时候是多么的被动,随着国内对仿制药进行国家集采之后,没有创新的医药公司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这些年中,几乎有上千项的立项,各种各样的药品,器械都在像雨后春笋一样的排队,三期临床,二期临床,一期临床,多如牛毛。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大家自己去药店买药都知道,医药代表推销的都是杂牌子,可心理惦记的是大公司。同时由于医药研发的复杂性,投入的资金非常的巨大,而且周期也非常长,一个药品动辄5到10亿,6到8年甚至是10年的研发周期,对于小型企业是非常吃紧的。越是有资金和有研究能力的大公司,往往能够胜出,小公司可能走在一半的路上就被大公司收购。美国市场上战后50年,7大医药工业巨头,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千倍。而在美国市场上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大约有30个,其中40%是来自于医药医疗行业,很显然医药领域一定是一个不断寡头垄断的趋势。第五,疫情驱动。这次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三年五年都止不住。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因此,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医药投资相对复杂,我们的选股策略该怎么制定?第一是重医轻药。我们尽量做减法,很多人觉得要不就是仿制药,要不是高端药,一个太LOW,一个太复杂。其实在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还恰恰就是尽量回避药品类,重心会放在医疗类,这样相对起来研究得会更简单。当然,我们会错过一些品种,但刚入门的朋友,或者是对医药医疗觉得研究太复杂的话,就完全建议大家少做药品,多做医疗。第二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内市场究竟是进口货多,还是国产货多。特别是有些领域,比如说高端的抗癌的药品和各种器械,前些年几乎全被外资垄断。听着很高端,但进入2020年代以后,这个局面一定会大大的改观,越是原来外资占得多的,我们在未来十年,越可能是国产的医疗公司、器械公司、药品公司发力的领域。国产替代在医药医疗领域,一定是主旋律。第三支付能力。很多是社保买单的,所以我们尽可能要从医药的消费上,自己买单的产品线上去寻求黑马。比如说这些年来,刚才说过的像爱尔眼科,眼科手术是自己买单的,欧普康视的OK镜是给儿童治疗近视,是家长买单的。长春高新是给儿童成长增高的,也是家长买单的。智飞生物带领的宫颈癌疫苗是各位女性自己买单的,还有大量的这种现象。凡是自己买单又很受欢迎的,那几乎和茅台一个味,都是消费品属性,一样都特别容易出牛股,而且都是大牛股,十倍起步。第四是强者恒强。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具体的领域在哪里?给大家推荐几个: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医药研发外包,CXO,CDMO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医药创新的衍生品,医药公司在研发新药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项目推进得更快,需要有其他的研发单位进行协助,包括在早期的药物发现、研究、试制、合成,到中期的安全性评价,到后期的临床、服务、总结、申报等等,整个产业链上需要第三方的公司协助。整个国际药厂开发的需求,相关的服务配套也在向中国转移。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人才成本的优势,这是医药领域的一个高端领域,在国外一个医学的硕士、博士,薪水一个月可能大几千到1万美刀,但在中国只需要1万人民币左右,研发成本很显然差别就非常的明确。为什么国际的医药巨头不去越南、不去菲律宾呢?因为他没有这个人才福利,按照教育能力,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红利的阶段。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核电,还是在医药的研发领域,我们有大量的人才,越南的劳动力便宜,可是懂医药吗?有这么多医学博士、硕士吗?这个产能非我莫属。中国一个市场就有14亿人口,某一种病的分析,可能振臂一呼,卖一个广告说给待遇高一点,呼啦啦就来一千人,这个药厂就很高兴,效率多高,临床效率就大大提高了。CXO行业在过去两三年中,在无数的场合,我们都认为是一个医药长虹的重要赛道。第二是创新药。可能大家对创新药没什么概念,因为各种抗癌药、各种靶向药,一堆的名词,我们尽量的去繁为简。为什么创新药最重要?这是一个医药的销售全球排名榜,几乎都是一些生物制药,而且有6个以上跟肿瘤相关的,他们的年销售额都是以几十亿甚至百亿美金来计算的。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中医药市场全年、全国销售量大概是6—7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世界流行的几个创新药,前10名已经占到中国人最爱的中医药的整个市场,可见创新药是发展方向,是真正能够做大蛋糕的方向。所以,为什么中医药这几年在股票市场上似乎是哑火了呢?确实大方向不在我们这里,风口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可能只是某一个适应症,某一个公司因为某种事件有了一定的契机,比如说跟疫情相关的涨起来了,但是整体来说中医药反而是被限制了,因为太多的是辅助性的效果,而真正解决大病的是创新药。刚才说的是国外,其实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奋起直追,这些公司在近一两年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很多药都已经获批了,而且在逐步逐步的推向市场。几乎凡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入市,马上就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满足。我是学金融的,也是君安出身的,不是学医药,但为了做好医药,我们最爱交的朋友就是各类的医生、主任。深圳一个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给我的一个案例,一个52岁的肝癌患者,很明显扩散,按照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可以叫家属去做准备了,但当他使用了最新的PD-1的治疗后,四个半月中使用了6个周期的PD-1,有了极大的缓解,这不叫痊愈,还会犯。现在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这个医生跟我说,拍着胸脯说这种状况出去旅游一点问题没有,完全可以带瘤生存,但是这个药一年20万。接下来讲器械。创新不是指药品上创新,器械也有一大堆的创新,比如说大型的医疗设备上,CT、核磁,PET等等,前些年清一色都是进口货,一个CT机,一个核磁动不动两三千万,因为中国人没有。但随着我们自己在医疗器械、大型设备上的进步,像迈瑞等等,这个价格就大幅度的下降。同样我们现在不仅在不断的国产替代进口,而且还走向了全世界。特别是像迈瑞,大家知道这次新冠疫情,不仅是呼吸机,各种监护仪,还有各种各样的设备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全世界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品牌认知度不断的在提升。中国的医疗设备经过这次疫情以后,不断的走向世界。而我们在其他的高端器械领域,比如说高值耗材,中国也拿出了自己的可降解支架,也拿出了药物球囊,也拿出了很多很多的高端器械,像华大的基因测序仪,现在正在猛烈的冲击着国际的厂商。未来的医疗企业一定是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40%的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是医药公司,但我更想说的是,在美国的医药涨幅榜中,医疗企业公司反而是排第一位,超过了创新药,因为它的研发相对来说效率会更高一些,创造奇迹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大家从这个时候,从二零年代研究医疗器械,未来十年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惊喜。疫苗。今年的疫苗特别的火,其实我们做疫苗很早,对新冠疫情的相关疫苗倒是觉得现在还早。很多优秀的创新疫苗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比如说宫颈癌疫苗,九价的覆盖率那么高,保护率那么强。同样我们还有新的、自己的全球首发的品种,比如说针对肺结核的EC试剂与微卡疫苗,既能够保护又可以治疗,同时13价肺炎已经有一家落地,另外一家在申报,还有一家在15价肺炎结合疫苗上正在进行三期的临床,这些项目统统是有广阔市场的大型项目。至于新冠疫情是必须要说的,但目前以所掌握的数据只能看到进度。可能大家很喜欢新冠疫苗,一旦成功,那么它的股价一定是原子弹,没错。康希诺以前搞定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特别高,去年35块钱,今年一下子到285,闪电一般的速度。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对疫苗现在都只是推进的过程,大家去关注,去研究,现在没有人定论,究竟能不能成功,如果谁要能够有把握成功,那肯定是国家特等奖。刚才给大家讲了很多的医药医疗,大家不一定都是干医药医疗的。那么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更加方便理解?我们也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别是追溯十年,找了15个行业的精英票,结果也不错。因此我们森瑞就在2020年元旦推出了医药行业指数,这个在所有的私募里面是唯一的一个推行业指数的,港交所做医药指数和现在的创新药ETF都晚于森瑞G20。G就是立足于伟大,Great,我们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产品的构建,他追求的未来一定是广阔的行业天花板,药品也好、服务也好、器械也好,一定是未来多少亿级的人所需要的,这样的公司可以无限的涨。其次他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中一定要具有优势,而且是孜孜不倦、不断成长。一定要研发强,管理又好,财务又好,而且附带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市值要大,流动性要强。现在森瑞管的规模不到20亿,有一天管100、200亿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今天早上50亿的单,可以闭着眼全部搞进去,而且不影响我的成长能力,不影响我将来的业绩增速。我经常说医药的成长能力很高,很多公司年均的增速都是30、50,如果这些医药行业好好守住,几年下来都是大有可为的。在几个赛道上选了20个票,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G20一个权重5%,还对外提出了一点,就是十年不修改上述成分股关。哪怕是哪个爆了雷,退了市也不改,综合考虑森瑞展望未来十年的风向。我们在创新药方向上,要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管理能力。三个赛道上,有的是检验,有的是心血管,有的是综合监护仪、IVD,影像等。生物制品非常好推,都是最优秀顶尖的公司,长春高新,康泰和智飞。最推崇的CXO领域,因为都很优秀,我们只能做一些取舍,在最大市值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这是一家公司的两个产品事业部,一个偏大分子,一个偏小分子。还有泰格和凯莱英,一个是后端的临床,一个是CDMO。在服务上这三个票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觉得也该拿出来。爱尔眼科,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超级白马,但为什么有争议?估值很高,一百多倍。阿里健康,我们觉得背靠阿里集团,在药品零售等等方面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5个月股价已经1倍多了。唯一一个五个半月以来亏损的票是美年健康。可能大家觉得现在经过盖章门事件以后正处于低迷期,但我们看体检行业,从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体检行业一定还是会蓬勃发展的,而且现在也被阿里参股,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存在机会的。这就是我们的G20,G20从元旦运行到现在5个半月以来,截止到昨天的涨幅是48%,上证指数是跌,而全指医药大概只有20几个点,很显然我们的森瑞G20指数,指导性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入选G20的时候,推荐G20的元旦那天,当时的流通总市值是2.05万亿,到昨天为止正好达到3万亿,我们预计十年以后,这一批股票的整个组合的总市值一定会向5万亿、10万亿方向发展。森瑞作为一个医药基金,给出一个预言,现在整个市场最大的板块是银行,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医药板块一定会把银行板块拉下马,成为第一大市值的板块。因为老龄化、创新药的需求等,弦外之音是不太看好银行的每年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其次,目前在千亿以上的医药公司有8个,恒瑞4千多亿,迈瑞3千多亿,一共8个,我们觉得大约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20个以上,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百元以上的医药股大约有20多个,如果不考虑将来送股的问题,那么百元以上的股上百个一点都不出奇,而且会出现几百元的股票,上千元的股票。医药股中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很多投资人说这个时候我是买房还是买股票?买股票是买茅台还是买医药?如果说深圳的平均房价十来万,用五年的角度来看,平均涨到15、20万挺辛苦的,而且还容易带来更大的危机。买股票,你不能乱买,确实很多牛人都是钟情于茅台,我不是说茅台不好,但是如果讲究特性,我们认为茅台永远就一个味儿,你敢改配方吗?你敢改味道吗?你敢改商标吗?你敢改包装吗?不敢。但是医疗医药领域天天都在创新,每一个创新就迎来新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是医药医疗投资的坚定的拥护者。未来的5到10年中,一定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医药创新品种,我们叫做新势力,大批量的涌现,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来到。最后我们要讲一下情怀,森瑞的信仰是我爱中国,越爱国,国越对你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很多投资人,挣的钱就是交易,没有去想中国的国运会走到哪一天,没有去想我们的老百姓会富裕到什么程度,没有认真想我们上市公司的老板是上了市、赚了钱,拿了钱就走?还是有一部分老板就想做中国的制造、中国的创造?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情操,但是中国绝对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不缺优秀的产品,不缺优秀的赛道。美国人老想把我们这个也压住,那个也压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太努力了,在各个赛道上我们都在出成绩。你不爱国,所以你不把中国的公司想着他有伟大的未来的时候,你投资能做好吗?所以,先爱国,这个国就一定会对你更好。这是我们公司的司训,我炒股票30年, 1998年进了君安,高中二年级炒股票,但不断成长。我提出了这几条,我们的投资一定要围绕着价值,要植根于此,虽然路上很多的困难,什么金融海啸,熔断都经历过,但我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看到未来才能成长。同时,我们要兢兢业业的研究,森瑞在医药这条赛道上已经用了十年研究,未来我们不会改这条赛道,就聚焦于此,做自己的专业,用真诚携手明天。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丹心令

教育专家谈选专业:药学为什么这么难?

现实一点先说就业,每每谈到药学垃圾的时候总是有人说,医药暴利行业,所以药学不会太差。我给你举个最恰当的例子,地产是不是暴利行业?农民工过的好么?药学一个道理,药企可能很有钱,里面的员工不会有钱,要说工资高点的,那是医药代表,就是所说的销售,药企的销售其实就是孙子,拿肝脏肾脏换转化成酒量换来的一点微薄报酬。清北以下药学本科生只配做销售那又有人要说,研究生是不是就好过了?答案是:NO。药学类研究生毕业只有1%不到的药学生进医院药房,医院药房似乎是医院里最受鄙视的部门,所有科室的绩效都能吊打药房,药房工资是最低的那波人,学历却是最高的,也几乎只有临床药学一个方向能进医院药房。其他方向几乎都是药厂,有的人说了,不是还有个食药监,检疫站之类的公物园事业单位要药学么,对不起,不要望文生义,这些最对口的是分析化学,不是药学。再说药厂待遇,我听过很多没入门的研究生说国内药学待遇差因为没有研发药,都是仿制药。这只说对了一部分,确实是过内做仿药,能把药仿制出来那已经是研发了,硕士学历是远远不够的,怎么仿制?无非是别人专利保护的部分不能动,能动的地方变换基团,然后根据感觉,合成出来,测试生理活性。不要觉得多高大上,测生理活性一般用动物实验,非常low。其实关键的关键就是合成!小试到放大,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博士给你安排好了,设计好的合成路线,硕士就负责搬砖干活就行。看明白了吧?硕士去药企最赚钱的工作是合成操作工,并且没有硕士做有机合成的专业。以几个待遇较好的,果内规模最大的药企来说一下待遇。北方几乎就是康龙化成,在北京,税前8k,所有都算一起这是。上海药明康德,8k,同康龙。广东东阳光8k,都差不多。这是典型的一些,江浙鲁6.5k左右,以迪沙说,说的好好的8k,那是年终奖算上所有加一起平均下来的,年终礼品不管男女老少每人发两大包姨妈巾。到现在有人会好奇了,为什么会这样?这还不如不上学去送快递(药企的工作强度只会大于送快递)下面说根本原因:高校的相关学科培养模式和科研1.药学所学课程都是生物和化学相关,这一点完全赶不上化学科班学生,化学学生还有理工基础,比如工程制图,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理工逻辑。药学磨几年数理基础为零,本科只能去做销售去了。2.如果不读博,研究生三年做的事完全可以用一个星期就把涉及的理论知识了如指掌,然后三年,无脑投反应无脑过柱就行了。反正毕业进药企也是无脑干活,研究生就熟悉流程就好。3.这一行的行业壁垒非常高,那些优青杰青长江未必见得有多高水平,但是他们的老师一定也是这个级别往上的。许多文章是凭运气和关系发的,所以药物化学学术界相当恶心,往往都是不看实用性,哪个方向文章好发了就乱搞那个方向,现在天然产物全合成不好做,就一窝蜂的去做方法学,天然产物分离,方法学就是整一锅乱炖,然后根据有产物瞎编机理,天然产物分离更low,拿一堆树叶子炖完了萃取里面有机物,剩下的一直过柱子的体力活,分离出来有的能加以修饰的再稍微修饰一下,就变成了药化,就这样基金几千万几千万的往里梭哈,就出来几篇Angew,joc之类的灌水文章。我一个研究生每年用的药品都有几万块,真是心疼这些钱。这就是药学,学化学的合成基础更好,即使去药厂起点也更高一点,况且化学中分析化学色谱方向,物理化学电化学方向,还有一些高分子材料方向就业都还不错,再不济的话,化学可以当老师。药学呵呵。

冬之吻

森瑞投资林存:聚焦医药医疗赛道 在牛股聚集地把握黄金十年!

来源:排排网官微为了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及新挑战,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广发证券、华西证券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20年6月18-19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向新而生·向好而行”为主题,集结诸多国内各类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掌门人及业内知名大咖、资深研究人士共赴盛宴!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先生发表了主题为《医如既往,药牛十年》的精彩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大家好,我是森瑞投资的林存。森瑞投资是一个专门做医药医疗投资的私募基金,在过往的十年中,一直在这个赛道上。因为大家总觉得医药投资太复杂,而且就买一个方向,会不会风险太大?尽管我们这些年来写了上百篇的文章,上了数不清的路演,但在疫情之前我们受认同度并不高,尽管我们的业绩已经很好。举个例子,前两年在一个券商的种子基金风投会上,我们费尽了劲,他说我们成交量太小,就把我们枪毙了。疫情来了,好像该轮到我们了,其实我们的业绩早几年就在起步,医药股在过去20年一直是成长白马股最多的摇篮,近十年也是涨幅最好的。今天的题目是十年,但只是一个约束,医药的牛市可能会超过十年。这是一些优秀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累计涨幅,前三名累积涨幅都是300倍的水平,完全可以和茅台媲美。茅台上市以来也只涨了接近300倍。医药十年涨幅榜中,哪怕是最小的也有15倍,而茅台在过去十年的涨幅是19倍。有人告诉我,我们的数据做得有点粗糙,还有好几个股票如果都放上来,那么茅台过去十年的涨幅还不如医药的前十。为什么医药股可以涨这么多,而大家又没有注意呢?由于医药股的分类比较多,为了统计和观察进一步说明医药的多个子方向都存在大牛股,森瑞试图用过去十年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下梳理。我们模拟了一个指数来追溯,把几个重要的子行业,比如说化学制药中的恒瑞、复星,中医药中的白药、同仁堂,器械中的乐普、鱼跃等一共15个票做一个等权重的组合,做成一个指数追溯十年,大家都知道上证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是原地踏步的,甚至还负了一百点。可是这15个票的组合,过去十年中竟然涨了14.5倍。你真的没有听错,就是涨了这么多。而且我们入选的个股都是非常知名的,而且是流动性非常充沛的大型蓝筹公司。医药板块,在它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像茅台一样的成长公司。医药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过去十年、二十年这么牛,未来的十年还会不会继续的牛下去呢?听听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算过帐,为什么?因为从1962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年平均在2500到2700万人。连续12年,一口气出生了3亿人口,直到1975年计划生育。去年人口出生才1500万人。这3亿人目前年龄,就是45、46岁到58岁左右,在十年后是55到68岁,很显然他们都是老龄化的主力。第二是需求刚性。这批人目前都事业有成,有房子有车。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我不是药神》深深的使我们感觉到当我们的救命药被别人捏在手里的时候是多么的被动,随着国内对仿制药进行国家集采之后,没有创新的医药公司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这些年中,几乎有上千项的立项,各种各样的药品,器械都在像雨后春笋一样的排队,三期临床,二期临床,一期临床,多如牛毛。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大家自己去药店买药都知道,医药代表推销的都是杂牌子,可心理惦记的是大公司。同时由于医药研发的复杂性,投入的资金非常的巨大,而且周期也非常长,一个药品动辄5到10亿,6到8年甚至是10年的研发周期,对于小型企业是非常吃紧的。越是有资金和有研究能力的大公司,往往能够胜出,小公司可能走在一半的路上就被大公司收购。美国市场上战后50年,7大医药工业巨头,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千倍。而在美国市场上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大约有30个,其中40%是来自于医药医疗行业,很显然医药领域一定是一个不断寡头垄断的趋势。第五,疫情驱动。这次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三年五年都止不住。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因此,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医药投资相对复杂,我们的选股策略该怎么制定?第一是重医轻药。我们尽量做减法,很多人觉得要不就是仿制药,要不是高端药,一个太LOW,一个太复杂。其实在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还恰恰就是尽量回避药品类,重心会放在医疗类,这样相对起来研究得会更简单。当然,我们会错过一些品种,但刚入门的朋友,或者是对医药医疗觉得研究太复杂的话,就完全建议大家少做药品,多做医疗。第二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内市场究竟是进口货多,还是国产货多。特别是有些领域,比如说高端的抗癌的药品和各种器械,前些年几乎全被外资垄断。听着很高端,但进入2020年代以后,这个局面一定会大大的改观,越是原来外资占得多的,我们在未来十年,越可能是国产的医疗公司、器械公司、药品公司发力的领域。国产替代在医药医疗领域,一定是主旋律。第三支付能力。很多是社保买单的,所以我们尽可能要从医药的消费上,自己买单的产品线上去寻求黑马。比如说这些年来,刚才说过的像爱尔眼科,眼科手术是自己买单的,欧普康视的OK镜是给儿童治疗近视,是家长买单的。长春高新是给儿童成长增高的,也是家长买单的。智飞生物带领的宫颈癌疫苗是各位女性自己买单的,还有大量的这种现象。凡是自己买单又很受欢迎的,那几乎和茅台一个味,都是消费品属性,一样都特别容易出牛股,而且都是大牛股,十倍起步。第四是强者恒强。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具体的领域在哪里?给大家推荐几个: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医药研发外包,CXO,CDMO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医药创新的衍生品,医药公司在研发新药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项目推进得更快,需要有其他的研发单位进行协助,包括在早期的药物发现、研究、试制、合成,到中期的安全性评价,到后期的临床、服务、总结、申报等等,整个产业链上需要第三方的公司协助。整个国际药厂开发的需求,相关的服务配套也在向中国转移。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人才成本的优势,这是医药领域的一个高端领域,在国外一个医学的硕士、博士,薪水一个月可能大几千到1万美刀,但在中国只需要1万人民币左右,研发成本很显然差别就非常的明确。为什么国际的医药巨头不去越南、不去菲律宾呢?因为他没有这个人才福利,按照教育能力,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红利的阶段。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核电,还是在医药的研发领域,我们有大量的人才,越南的劳动力便宜,可是懂医药吗?有这么多医学博士、硕士吗?这个产能非我莫属。中国一个市场就有14亿人口,某一种病的分析,可能振臂一呼,卖一个广告说给待遇高一点,呼啦啦就来一千人,这个药厂就很高兴,效率多高,临床效率就大大提高了。CXO行业在过去两三年中,在无数的场合,我们都认为是一个医药长虹的重要赛道。第二是创新药。可能大家对创新药没什么概念,因为各种抗癌药、各种靶向药,一堆的名词,我们尽量的去繁为简。为什么创新药最重要?这是一个医药的销售全球排名榜,几乎都是一些生物制药,而且有6个以上跟肿瘤相关的,他们的年销售额都是以几十亿甚至百亿美金来计算的。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中医药市场全年、全国销售量大概是6—7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世界流行的几个创新药,前10名已经占到中国人最爱的中医药的整个市场,可见创新药是发展方向,是真正能够做大蛋糕的方向。所以,为什么中医药这几年在股票市场上似乎是哑火了呢?确实大方向不在我们这里,风口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可能只是某一个适应症,某一个公司因为某种事件有了一定的契机,比如说跟疫情相关的涨起来了,但是整体来说中医药反而是被限制了,因为太多的是辅助性的效果,而真正解决大病的是创新药。刚才说的是国外,其实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奋起直追,这些公司在近一两年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很多药都已经获批了,而且在逐步逐步的推向市场。几乎凡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入市,马上就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满足。我是学金融的,也是君安出身的,不是学医药,但为了做好医药,我们最爱交的朋友就是各类的医生、主任。深圳一个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给我的一个案例,一个52岁的肝癌患者,很明显扩散,按照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可以叫家属去做准备了,但当他使用了最新的PD-1的治疗后,四个半月中使用了6个周期的PD-1,有了极大的缓解,这不叫痊愈,还会犯。现在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这个医生跟我说,拍着胸脯说这种状况出去旅游一点问题没有,完全可以带瘤生存,但是这个药一年20万。接下来讲器械。创新不是指药品上创新,器械也有一大堆的创新,比如说大型的医疗设备上,CT、核磁,PET等等,前些年清一色都是进口货,一个CT机,一个核磁动不动两三千万,因为中国人没有。但随着我们自己在医疗器械、大型设备上的进步,像迈瑞等等,这个价格就大幅度的下降。同样我们现在不仅在不断的国产替代进口,而且还走向了全世界。特别是像迈瑞,大家知道这次新冠疫情,不仅是呼吸机,各种监护仪,还有各种各样的设备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全世界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品牌认知度不断的在提升。中国的医疗设备经过这次疫情以后,不断的走向世界。而我们在其他的高端器械领域,比如说高值耗材,中国也拿出了自己的可降解支架,也拿出了药物球囊,也拿出了很多很多的高端器械,像华大的基因测序仪,现在正在猛烈的冲击着国际的厂商。未来的医疗企业一定是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40%的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是医药公司,但我更想说的是,在美国的医药涨幅榜中,医疗企业公司反而是排第一位,超过了创新药,因为它的研发相对来说效率会更高一些,创造奇迹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大家从这个时候,从二零年代研究医疗器械,未来十年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惊喜。疫苗。今年的疫苗特别的火,其实我们做疫苗很早,对新冠疫情的相关疫苗倒是觉得现在还早。很多优秀的创新疫苗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比如说宫颈癌疫苗,九价的覆盖率那么高,保护率那么强。同样我们还有新的、自己的全球首发的品种,比如说针对肺结核的EC试剂与微卡疫苗,既能够保护又可以治疗,同时13价肺炎已经有一家落地,另外一家在申报,还有一家在15价肺炎结合疫苗上正在进行三期的临床,这些项目统统是有广阔市场的大型项目。至于新冠疫情是必须要说的,但目前以所掌握的数据只能看到进度。可能大家很喜欢新冠疫苗,一旦成功,那么它的股价一定是原子弹,没错。康希诺以前搞定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特别高,去年35块钱,今年一下子到285,闪电一般的速度。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对疫苗现在都只是推进的过程,大家去关注,去研究,现在没有人定论,究竟能不能成功,如果谁要能够有把握成功,那肯定是国家特等奖。刚才给大家讲了很多的医药医疗,大家不一定都是干医药医疗的。那么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更加方便理解?我们也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别是追溯十年,找了15个行业的精英票,结果也不错。因此我们森瑞就在2020年元旦推出了医药行业指数,这个在所有的私募里面是唯一的一个推行业指数的,港交所做医药指数和现在的创新药ETF都晚于森瑞G20。G就是立足于伟大,Great,我们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产品的构建,他追求的未来一定是广阔的行业天花板,药品也好、服务也好、器械也好,一定是未来多少亿级的人所需要的,这样的公司可以无限的涨。其次他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中一定要具有优势,而且是孜孜不倦、不断成长。一定要研发强,管理又好,财务又好,而且附带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市值要大,流动性要强。现在森瑞管的规模不到20亿,有一天管100、200亿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今天早上50亿的单,可以闭着眼全部搞进去,而且不影响我的成长能力,不影响我将来的业绩增速。我经常说医药的成长能力很高,很多公司年均的增速都是30、50,如果这些医药行业好好守住,几年下来都是大有可为的。在几个赛道上选了20个票,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G20一个权重5%,还对外提出了一点,就是十年不修改上述成分股关。哪怕是哪个爆了雷,退了市也不改,综合考虑森瑞展望未来十年的风向。我们在创新药方向上,要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管理能力。三个赛道上,有的是检验,有的是心血管,有的是综合监护仪、IVD,影像等。生物制品非常好推,都是最优秀顶尖的公司,长春高新,康泰和智飞。最推崇的CXO领域,因为都很优秀,我们只能做一些取舍,在最大市值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这是一家公司的两个产品事业部,一个偏大分子,一个偏小分子。还有泰格和凯莱英,一个是后端的临床,一个是CDMO。在服务上这三个票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觉得也该拿出来。爱尔眼科,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超级白马,但为什么有争议?估值很高,一百多倍。阿里健康,我们觉得背靠阿里集团,在药品零售等等方面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5个月股价已经1倍多了。唯一一个五个半月以来亏损的票是美年健康。可能大家觉得现在经过盖章门事件以后正处于低迷期,但我们看体检行业,从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体检行业一定还是会蓬勃发展的,而且现在也被阿里参股,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存在机会的。这就是我们的G20,G20从元旦运行到现在5个半月以来,截止到昨天的涨幅是48%,上证指数是跌,而全指医药大概只有20几个点,很显然我们的森瑞G20指数,指导性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入选G20的时候,推荐G20的元旦那天,当时的流通总市值是2.05万亿,到昨天为止正好达到3万亿,我们预计十年以后,这一批股票的整个组合的总市值一定会向5万亿、10万亿方向发展。森瑞作为一个医药基金,给出一个预言,现在整个市场最大的板块是银行,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医药板块一定会把银行板块拉下马,成为第一大市值的板块。因为老龄化、创新药的需求等,弦外之音是不太看好银行的每年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其次,目前在千亿以上的医药公司有8个,恒瑞4千多亿,迈瑞3千多亿,一共8个,我们觉得大约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20个以上,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百元以上的医药股大约有20多个,如果不考虑将来送股的问题,那么百元以上的股上百个一点都不出奇,而且会出现几百元的股票,上千元的股票。医药股中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很多投资人说这个时候我是买房还是买股票?买股票是买茅台还是买医药?如果说深圳的平均房价十来万,用五年的角度来看,平均涨到15、20万挺辛苦的,而且还容易带来更大的危机。买股票,你不能乱买,确实很多牛人都是钟情于茅台,我不是说茅台不好,但是如果讲究特性,我们认为茅台永远就一个味儿,你敢改配方吗?你敢改味道吗?你敢改商标吗?你敢改包装吗?不敢。但是医疗医药领域天天都在创新,每一个创新就迎来新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是医药医疗投资的坚定的拥护者。未来的5到10年中,一定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医药创新品种,我们叫做新势力,大批量的涌现,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来到。最后我们要讲一下情怀,森瑞的信仰是我爱中国,越爱国,国越对你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很多投资人,挣的钱就是交易,没有去想中国的国运会走到哪一天,没有去想我们的老百姓会富裕到什么程度,没有认真想我们上市公司的老板是上了市、赚了钱,拿了钱就走?还是有一部分老板就想做中国的制造、中国的创造?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情操,但是中国绝对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不缺优秀的产品,不缺优秀的赛道。美国人老想把我们这个也压住,那个也压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太努力了,在各个赛道上我们都在出成绩。你不爱国,所以你不把中国的公司想着他有伟大的未来的时候,你投资能做好吗?所以,先爱国,这个国就一定会对你更好。这是我们公司的司训,我炒股票30年, 1998年进了君安,高中二年级炒股票,但不断成长。我提出了这几条,我们的投资一定要围绕着价值,要植根于此,虽然路上很多的困难,什么金融海啸,熔断都经历过,但我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看到未来才能成长。同时,我们要兢兢业业的研究,森瑞在医药这条赛道上已经用了十年研究,未来我们不会改这条赛道,就聚焦于此,做自己的专业,用真诚携手明天。

秘鲁版

南通市长喊话“北大人”:南通正处在爆发式增长的前夜,诚邀来通创新创业!

拥抱百年未有新机遇、迎来发展“高光时刻”的南通,对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9月24日、25日,带着满满诚意,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率队,我市38家企事业单位带着260多个优质岗位,奔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向青年才俊发出招贤令、抛出橄榄枝,邀请更多“北大人”“清华人”选择南通、逐梦南通。江海明珠、通揽英才——2020南通市长北大行、清华行活动受到北大、清华学子的热情回应。据人社部门统计,活动现场共收到简历372份,其中博士113人、硕士248人、本科11人,有一批高端人才现场签约。当学霸城市遇见学霸高校9月24日上午,初秋的燕园,秋高气爽,迎来秋季开学第一周的北大学子们步履匆匆。“江海明珠、通揽英才——2020南通市长北大行”,英杰活动交流中心广场上的红色展板格外引人注目,邱德拔体育馆北广场的南通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活动吸引很多学生停下脚步。他们中,虽然一些人并没有来过南通,但却对这座长江入海口的城市早已有所耳闻。“那是一个盛产学霸的城市!”不少学生笑言,“以前竞赛时经常会遇到南通的选手。”“我上铺的兄弟(隔壁的舍友)就是南通人。”南通,因一个“学霸”而兴。清末状元张謇先生辞官回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建城市,将小小的南通城建为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先生也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爱国企业家典范”。南通与北大、清华,虽相隔千里,但渊源深厚。南通人杰地灵,崇文重教,基础教育质量全国领先,享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的美誉,打造了“教育之乡”的金字招牌。作为我国最顶尖的高等学府,北大、清华名家辈出、学术浩瀚、学霸云集,是无数学子的希望与梦想。每年,都有一大批南通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等名校。2000年以来,仅考入北大的南通学生就有445人,目前南通籍在校本科生有88人。近年来,南通每年都定期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选调等多种招引形式,不断深化与北大、清华校地合作。一批又一批北大、清华优秀人才来到南通,在江海大地挥洒青春热血、奉献智慧才华,已成为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自2014年以来,共有31名北大学子来到南通就业。2020年,有8名北大学子通过市级优秀青年后备人才选调投身南通发展,数量在国内地级市中位居前列。清华人无问西东、报效祖国的传统源远流长。多年来,清华为南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有力助推了南通的经济社会发展。早在1984年,近百名清华在通校友就发起成立清华南通校友会,目前有活跃会员200余人。他们致力于推动校地合作,为南通发展贡献着清华力量。2019年11月7日,北京大学与南通市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协议,校地双方以创新为媒,共同打造国际光电创新人才集聚平台和前沿研究平台,书写了未名湖与紫琅湖牵手的佳话。9月22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正式入驻南通创新区紫琅科技城光电院大楼。光电院光电子信息与芯片研究室主任王兴军教授表示,将带领团队扎根南通,借助研究院的优越平台开展高水平研究。前沿创新中心马仁敏教授期待,把前沿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尽快延伸到南通来进一步研发、孵化。满满的诚意得到热情回应北大、清华之行,南通带着满满诚意。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晖亲自率队,与北大、清华高层交流会晤,进一步推动我市与两所名校在人才交流、产学研投等方面合作,并热情推介南通,诚邀更多“北大人”“清华人”选择南通、成就梦想。市委、市政府在北大、清华举行南通发展环境及人才政策推介会,向青年才俊发出邀请——“江海明珠”南通欢迎您!市委组织部、南通大学、通大附院、第一人民医院、南通机场、轨交公司、中天科技、通富微电子、沃太能源、药明康德……组团前往的38家企事业单位中,不少都是一把手校长、书记、董事长亲自站台揽才。南通的十足诚意得到了北大、清华的热情回应。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龚旗煌陪同王晖一行参观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亲自讲解。他表示,北京大学将以更大力度推进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建设,将更多项目成果转移到南通,引导更多人才落户南通,与南通一道共同将研究院做大做强。同时,依托现有良好基础,努力把南通打造成北大在长三角重要的合作基地,推动双方合作不断走向深入。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希勤说,长期以来,清华与南通保持着良好密切的合作关系。他表示,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交流是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清华大学愿与南通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为校地双方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奠定良好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南通企事业单位专场招聘活动中,北大、清华学子的热情更是扑面而来。“下个月15日江苏要来学校开展省名校优生选调,南通是不是也要来?”“明年南通是不是继续公开选调40名优秀青年人才?”市委组织部展位前,北大、清华学生的咨询,让市委组织部规划办主任姜晓华有些意外,“他们对我们的政策摸得好透!”两场招聘活动,共有96名北大、清华硕士以上学历学生明确有意向参加南通的选调,其中博士9人,专业涉及法律、电气工程、城市规划、经济金融等。“本科学历、专业不限,一经录取即可进编,年薪30万元。”海门中学的这则招聘启事成了爆款,甚至还有错过现场招聘的学生打电话追到海门咨询。“效果竟这么好,真的出乎意料。”校长石鑫坦言,作为县级中学,刚开始对来中国最高学府揽才还有些忐忑。“我们相信,一个人就能带动一个学科建设,引进名校优秀人才有助于学校推进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这次真来对了!”学子期待在南通成就梦想高端人才、年轻人构成了城市的未来。近年来,各地“抢人大战”一直没有停歇,连一线城市也不例外。9月23日,上海发布2020年应届生落户政策,原来只向清华、北大2所高校打开的“绿色通道”,此次再新增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4所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近年来对人才的渴望日趋强烈。2018年,南通在全省率先出台《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将人才各项生活和政治待遇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201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人才新政,从初次来通就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到在我市工业企业工作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再到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三年内都能享受到每月1000-5000元不等的综合补贴。对高水平企业创新人才,给予最高100万元的配套奖励、最高50万元的配套补贴。各县市区板块分别兴建人才公寓、职工公寓,针对不同类别人才,以免费入住、租金补贴、优先购房、货币补贴等形式满足人才居住所需。根据人才层次,一次性购房补贴从15万元到150万元不等,市区热点楼盘拿出30%的房源优先提供人才选购,对入选515计划、江海英才计划等的高层次人才给予4倍公积金贷款额度。南通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推介会上发布的政策也让北大、清华学子心动——北大、清华硕士研究生报考我市“515”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和本科生报考部分县市区优秀青年后备人才计划,可以面谈后免试签约。北大、清华毕业生来我市企业就业或自主创业,优先入选“江海英才计划”,享受江海英才待遇。入选江海英才创新类的人才和团队,分别享受50万—100万元、200万—300万元的创新资助;入选江海英才创业类的人才和团队,分别享受100万—300万元和200万—500万元的项目扶持,同时享受每月3000元—5000元不等的生活津贴,30万—150万元购房补贴。对北大、清华的优秀青年教师自愿到南通挂职、任职的给予优先安排、重点培养。而孙泉、王鸣昊、王瑾三位北大、清华在通校友代表的就业创业分享,更是让现场学生产生了强烈共鸣。谈到来南通工作的体会时,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孙泉说,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南通带来诸多利好消息。南通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基层组织和单位也非常尊重人才,并创造性地提供服务。紫琅湖畔风景优美、配套齐全,南通创新区将教育、医疗、文化、会展、商业等功能有机融合,为落户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南通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也是宜居佳地、长寿之乡,真诚欢迎更多的北大校友来南通就业创业、成就梦想。”“南通是一座非常符合清华气质的城市,清华学子可以在南通实现‘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的抱负,选择南通就是选择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清华校友、南通苏锡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鸣昊,给出了三个选择南通的理由。他说,南通正日益成为全球英才汇聚、创新创业的热土,用全球视野聚天下英才,不管你来自何方,从事何种职业,在南通你都可以享受到城市发展红利,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归属感,都可以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北京大学工学院工业工程管理专业宋喆人认为,南通是一座潜力无限、前景美好的创新型城市,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清华大学物理系博士丁伟说,政府部门特别重视人才、鼓励创新,对人才引进,包括住房、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有保障,这对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市人社局局长凌建华表示,下一步,他们将跟踪指导参加招聘的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做好精准对接,尽力促使更多有效信息转化为成果落地,同时跟踪做好两校来通工作学生的服务保障工作,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另外,还将抢抓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的黄金期,契合产业需求,重点选择一批与产业匹配度高、合作前景广的高校,深度开展重点招才引才工作,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支撑。作者:文 | 记者 卢兆欣 图 | 记者 丁晓春编辑:刘铃燕来源:南通发布

亭亭玉立

福布斯发布年度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23位医药大健康女性上榜

2月22日,福布斯中国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这是福布斯中国连续第七次推出“中国杰出商界女性榜”。健康时报梳理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商界女性榜共有46个新面孔,医药大健康领域是新上榜女性最多的行业。榜单中共有23位医药大健康行业女性,包括泰格医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曹晓春,翰森制药首席执行官钟慧娟,药明康德副总裁赵宁,华熙生物赵燕等。1、曹晓春 泰格医药总经理、联合创始人曹晓春,1992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2003年取得浙江大学药学院药学硕士学位;拥有20多年生物医药研发、注册和临床研究经验与10多年的CRO管理经验。2020年,曹晓春位列福布斯中国“最杰出商界女性排行榜”第73位,并以111.9亿元财富位列《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77位。泰格医药于2012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A股上市,2020年8月,泰格医药登陆港交所,成为第三家“A+H”CRO企业。2、钟慧娟 翰森制药首席执行官钟慧娟,翰森制药集团创始人,恒瑞医药孙飘扬的妻子。直接推动了翰森制药的上市。2020年胡润排行榜,钟慧娟被誉为世界白手起家的女首富。翰森制药是国内第一大精神疾病类制药企业,2019年赴港上市,目前市值超2000亿,产品主要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四大领域,近年还布局消化道和心血管治疗领域。3、赵宁 药明康德副总裁赵宁,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0年赵宁和丈夫李革共同创立药明康德。目前药明康德总市值近4000亿元,是国内市值最高的CRO企业。4、赵燕 华熙生物董事长、总经理赵燕,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之后出国深造,学习工商管理。1989年,赵燕创立华熙国际投资集团,2000年,赵燕投资华熙生物,此后带领企业快速成长。华熙生物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供应商,微生物发酵生产透明质酸技术处于全球领先。2020年,赵燕以449.7亿元财富位列《2020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74位。5、简军 爱美客董事长简军,1985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入到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工作,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在1990年代初的出国热潮中,简军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央企铁饭碗,出国闯荡。在接触到玻尿酸后,回国创业,2004年成立了爱美客。爱美客目前99%以上的收入来自医美产品,包括医美填充剂和埋线产品,是国内生物医用软组织修复材料领域的创新型领先企业。6、谭丽霞 海尔生物董事长谭丽霞,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1992年加入海尔,历任海尔集团海外推进本部长,海尔集团首席财务官,万链共享领域平台领域主。海尔生物于2019年10月25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其发行市值为12.3亿元,截至2021年2月23日收盘,市值近250亿元。7、郑北 康龙化成联合创始人、副总裁郑北,先后于北京大学获得管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主要负责本公司的行政管理、资产管理及设施扩张工作。康龙化成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打造了全方位的药物研发一体化平台,贯穿合成与药物化学、生物、药物代谢及药代动力学、药理、药物安全评价、放射标记代谢、工艺研发、GMP生产及制剂研发服务等各个领域。8、杜莹 再鼎医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杜莹,吉林大学生物医药专业学士、分子生物学硕士,辛辛那提大学的生物化学博士。2014年创立再鼎医药。2017年,杜莹带领再鼎医药在纳斯达克上市,并一举成为由创始到上市最短时间、最高市值的生物医药公司。2020年9月,杜莹带领再鼎医药在港交所二次上市,上市首日公司市值达到524亿港元,同时成为港交所新规后首家在港二次上市的纳斯达克生物医药企业。9、冯宇霞 昭衍新药董事长冯宇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药理学硕士。1995年创立昭衍新药并任职至今,历任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昭衍新药是中国最早从事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民营CRO企业,1995年成立,拥有超过1500人专业技术团队,在北京、苏州、重庆、梧州以及美国旧金山、波士顿设有子公司。10、王毅 通策医疗总经理王毅,曾担任浙江通策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助理、财务中心主任、副总会计师、浙江通策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通策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财务总监。通策医疗是一家以医疗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主板上市公司,持续深耕口腔、生殖、眼科等专科医疗服务领域。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近30家口腔医院,是中国大型口腔医疗连锁机构。11、毛慧华 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高级副总裁毛慧华,1988年从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完成了博士后研究。随后在多个跨国企业任职。此外从美国维拉诺瓦大学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还是一名专业注册工程师。在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有超过25年的全球工作经验。康希诺2009年注册成立,专业从事高质量人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2020年5月,康希诺与军事科学院陈薇院士团队合作研发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腺病毒载体)率先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临床一期试验数据,康希诺由此名声大振。12、陈琼 英科医疗总经理陈琼,2015年1月加入英科医疗,现任公司董事、总经理。英科医疗致力于医疗器械耗材研发、生产、营销,业务涵盖医疗防护、康复护理、保健理疗、检查耗材等系列产品。受疫情影响,全球医用手套需求大涨,全国最大的医用手套生产企业英科医疗2020年股价连涨14倍,年度净利润预计增长近40倍。13、谢其润 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谢其润,2015年从沃顿商学院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年仅23岁担任了中国生物制药董事会主席和执行董事。在外界的质疑下,谢其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19年,中国生物制药上半年营收约125.27亿元,同比增长28.8%;净利润约14.44亿元,同比增长5.8%。 14、王继华 万孚生物董事长王继华,先后毕业于中南大学医学院和吉林大学国家酶工程重点实验室,1992年与丈夫一同创立万孚生物的前身万孚有限。万孚生物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POCT行业的企业之一,研发、生产、销售诊断试剂、快速检测仪器,产品线覆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慢性病检测等领域。15、花莉蓉 九洲药业董事长、总经理花莉蓉,1990年毕业后并未到家族企业上班,直到1995年3月,才回归九洲药业。并且坚持从公司基层做起,一步步晋升为主管、经理和分管销售的副总经理。2009年她担任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并于2011年担任公司总经理,全面主持和管理公司的各项工作,成为九洲药业实际上的掌舵人。16、周霞萍 诺和诺德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国区总裁周霞萍, 2018年4月加入诺和诺德,周霞萍有超过20年的职业生涯,在医药行业有着多年非常成功的管理经验,先后在美国、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任职十余年,是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经验的领导者。在周霞萍的领导下,2019年诺和诺德大中国区销售增长率以丹麦克朗计算达14% ,对于全球的贡献达到了11%。17、范敏华 普利制药董事长、总经理范敏华,20多年来,潜心钻研化学药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和质量管控,是公司“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及其制备法”、“一种地氯雷他定分散片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双氯芬酸钠微丸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一种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及其制备方法”、“马来酸曲美布汀干混悬剂及其制备方法”等发明专利的发明人。2019年11月,范敏华家族以70.7亿元财富值位列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393名。18、范秀莲 海思科总经理范秀莲,毕业于长江商学院,硕士学历。2007年起任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2019年3月起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海思科自主研发投入主要聚焦在4个领域:围手术期产品、糖尿病并发症、镇痛管理及特定肿瘤。19、李坦 海普瑞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李坦,毕业于四川大学化学系。1998年4月,李坦及其丈夫李锂共同创立海普瑞,专注于肝素钠产品的研发生产,独创了世界领先的肝素钠“杂质与组合分离技术”、“基团完整性保护和活性释放技术”等核心工艺技术体系,建立了符合中国药品GMP规范以及美国和欧盟cGMP药品规范和理念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了美国FDA及欧盟CEP的药政批准。20、周虹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十二岁旅居德国,后回到亚太,再到中国。2020年,在她的带领下,罗氏中国迅速组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组,创建覆盖肿瘤各疾病领域的购药地图,进行线上疾病科普,推出关爱肿瘤患者一站式平台,提供端到端的实时医疗资讯。21、张颖 诺华制药中国区总裁张颖,2011年3月加入诺华制药担任上海公司总经理,2012年6月起领导组建特药事业部并担任负责人。此后,自2015年8月1日起赴欧洲担任波兰国家总裁和制药业务负责人。2017年3月起担任诺华制药(中国)首席运营官,她将负责诺华制药在大中国区的业务运营,制定中国的业务策略。22、雷菊芳 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西安交通大学真空物理专业毕业,曾是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任高级工程师、兰州工业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所任所长。偶然了解后,雷菊芳深入藏区,研究传统藏药制作、药理等知识,学习藏医学,最终创办了奇正藏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奇正藏药已成为国内藏药的龙头企业,市值超百亿元。23、张竞 金宇生物股份总裁张竞,2016年5月至今任金宇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金宇生物股份产品涵盖猪、牛、羊、禽、宠物等五大类110多种疫苗和40多种诊断试剂,覆盖全国市场并出口周边国家。2019年年报显示,生物股份的主营业务为生物制药、其他业务,占营收比例分别为:95.6%、3.77%。张萌 整理

夏帆

820人年薪超百万 中职董事长131.02万均薪超过博士丨董事长报告

来源:投资时报女性董事长均薪超过男性,不过学历方面仍处于劣势;虽然存在低学历董事长均薪逆袭的情况,但薪酬金字塔顶端依旧被高学历占据;各年龄层的均薪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形状,其中50后最高、90后垫底《投资时报》研究员 刘晶作为一家公司的掌门人,董事长的年薪一定程度上暗示着公司的盈利情况,对于其他高管职位的待遇水平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董事长的年薪一直都备受关注。近日,标点财经研究院携手《投资时报》对2018年3615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资料进行统计,独家推出《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全样本报告》。据统计,此次可获取薪酬数据的董事长共有2745位,平均薪酬达到101.53万元,比同属于高管群体的董秘高出40.79万元,但却低于总经理103.76万元的均薪。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薪酬分析时,考虑到董事长所持股份的市值会随股价随时波动,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本次“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榜”未将持股市值收入纳入统计,仅选取了各位董事长2018年在上市公司领取的薪酬作为分析依据。对于上市公司没有披露的,亦不纳入本次薪酬方面的统计。三成董事长年薪超百万统计数据显示,在2745位领薪董事长中,共有820人的年薪达到100万元(含)以上,占比29.87%。方大炭素(600516.SH)党锡江和方大特钢(600507.SH)谢飞鸣分别以4076.97万元和3169.67万元年薪排名前两位。巧合的是,方大炭素和方大特钢同属于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方大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官网资料显示,方大集团是一家以碳素、钢铁、医药为主业,兼营矿山、房地产等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除了上述两家公司之外,该集团旗下还拥有东北制药(000597.SZ)和中兴商业(000715.SZ)两家上市公司,分别由魏海军和徐晓勇担任董事长。除党锡江和谢飞鸣之外,其余千万年薪董事长的薪酬均低于2000万元,包括鹏鼎控股(002938.SZ)沈庆芳、金科股份(000656.SZ)蒋思海、药明康德(603259.SH)李革、迈瑞医疗(300760.SZ)李西廷、复星医药(600196.SH)陈启宇、奥美医疗(002950.SZ)崔金海、万科A(000002.SZ)郁亮和中南建设(000961.SZ)陈锦石,年薪分别为1932.91万元、1770.6万元、1764.6万元、1732.3万元、1425.04万元、1269.59万元、1253万元和1026.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超千万年薪董事长均为男性,女性董事长中年薪最高者为格力电器(000651.SZ)董明珠,其960万元的年薪排在总榜单的第13位。此外,《投资时报》研究员发现,超千万年薪董事长的任职公司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医药生物行业,共有7家,而银行和非银金融这两个高薪行业的公司并没有入榜。与百万年薪董事长体量相当的是年薪在40万元(含)至60万元区间的董事长群体,共有822人,在领薪董事长中的占比为29.95%。还有两个薪酬区间分别由483位年薪在80万元(含)至100万元区间的董事长群体和611位年薪尚不足40万元的董事长群体构成,占比分别为17.60%和22.26%。女董事长均薪超过男性通过对比发现,董事长是三大高管系列报告中男女比例差距最悬殊的群体。据统计,在3615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中,共有2595位男性董事长,94.27%的比例比总经理(93.03%)和董秘(73.67%)都高。此外,董事长也是高管系列报告中唯一一个女性均薪超过男性的群体,150位领薪女性董事长的均薪水平达到104.10万元,超过男性101.38万元的平均值。虽然均薪水平占优,但女性董事长的学历情况与男性相比仍处于劣势。低学历方面,204位女性董事长中学历在本科以下的共有32人,15.69%的占比高于男性董事长12.12%的同口径比例;高学历方面,拥有博硕士学历的女性董事长共有116人,占比56.86%,而男性董事长的比例则达到60.75%。除了前文提到的董明珠之外,在2018年拿到400万元及以上年薪的女性董事长还有迪马股份(600565.SH)罗韶颖、新希望(000876.SZ)刘畅、上海家化(600315.SH)张东方、蓝思科技(300433.SZ)周群飞、彤程新材(603650.SH)Zhang Ning、金融街(000402.SZ)高靓和探路者(300005.SZ)王静,薪酬分别为659.17万元、656.35万元、561.1万元、500万元、460万元、453.77万元和430.46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位女性董事长中仅有周群飞一人为专科学历,其余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并且其中五人拥有博硕士的高学历。中职均薪逆袭夺冠统计数据显示,3488位公布学历信息的董事长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87.67%。其中博士董事长的比例达到10.87%,而总经理和董秘群体的博士比例分别仅为7.95%和 3.09%。不过430位本科以下学历的董事长同样呈现出高于总经理(10.15%)和董秘(5.57%)的占比,达到12.33% ,可见董事长之间的学历差距更为悬殊。薪酬方面,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董事长的均薪会随着学历水平的提高而依次递增,本科、硕士和博士分别为97.83万元、105.12万元和124.22万元。而本科以下学历董事长的均薪却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拥有初中、高中、专科学历的董事长均薪逐渐下降,分别为98.18万元、93.91万元和82.44万元,27位中职学历董事长更是有着超过博士的均薪水平,并以131.02万元的平均值排在首位。值得一提的是,仅拥有小学学历的西菱动力(300733.SZ)魏晓林却拿到了104.11万元的年薪。《投资时报》研究员了解到,西菱动力是2018年的新上市公司,由于汽车行业发展放缓,该公司部分主要客户的销售订单下降,导致上市首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5.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同比下降33.99%。受此影响,魏晓林的年薪较2017年减少21.04万元,但仍处于百万年薪的行列。虽然存在低学历董事长年薪逆袭的情况,但薪酬金字塔的顶端依旧被高学历占据,超千万年薪董事长中仅有崔金海为高中学历,其余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更有7位董事长拥有博硕士的高学历。90后均薪垫底据统计,剔除1位没有公布年龄的董事长数据,其余3614位董事长的年龄层分布情况大致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钟形曲线形状。顶部由2114位60后组成,占比达到58.49%;人数稍少的505位50后和773位70后排在次高层,占比分别为13.97%和21.39%;随后是人数分别为82位和128位的40后和80后,占比仅为个位数,分别为2.27%和3.54%;处于底部的则是2位30后和10位90后。各年龄层的均薪情况大致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变化,其中50后和60后的均薪水平最高,分别达到122.22万元和100.54万元,而30后和40后的均薪分别为91.58万元和84.06万元,70后、80后和90后的均薪分别为97.73万元、68.67万元和40.80万元。虽说董事长是一个注重工作经验的职位,但两位出生于1937年的董事长已达82岁高龄,分别为海天精工(601882.SH)张静章和太阳电缆(002300.SZ)李云孝。其中李云孝在2018年拿到91.58万元薪酬,但曾同时兼任总裁的他已在2019年5月辞去总裁职位,退出公司管理层,由60后林芳接任,而另一位30后董事长张静章并没有公布薪酬数据。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10位90后董事长,其中年龄最小者为1995年出生的顺灏股份(002565.SZ)王钲霖,而4位出生于1990年的董事长也尚未满30岁,分别为赛托生物(300583.SZ)米奇、*ST节能(000820.SZ)吴浪、长春经开(600215.SH)吴锦华和申科股份(002633.SZ)何建南。这10位董事长大部分是2018年或2019年才开始任职,只有大禹节水(300021.SZ)王浩宇为2017年3月份入职,任职时间最长的他在2018年拿到了130.32万元的薪酬,在8位90后领薪董事长中最高。

去乐辞显

百万年薪董事长硕士学历占比过半 近4成董事长有自家公司股份|董事长报告

来源:投资时报博士学历董事长均薪遥遥领先,但中职学历董事长平均年薪超过本科学历董事长。超高年薪董事长中以硕士学历居多,另有不足四成董事长持有公司股份《投资时报》研究员 王彦强标点财经研究院近日携手《投资时报》对超过16万条上市公司高管资料及2018年薪酬数据进行收集和统计后,独家重磅推出《2019中国上市公司董事长全样本报告》。本次报告样本,覆盖3613家上市公司共3615位董事长(个别公司有联席董事长),其中2018年领取薪酬的董事长共计2745位,不少董事长未在上市公司领薪(数据截止2019年5月6日)。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上市公司董事长平均薪酬为101.53万元,本科及以上学历董事长占比87.67%,本科以下学历占比12.33%。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学历者均薪低于样本平均,同时亦低于100万元。董事长学历水平呈橄榄状分布从人数上来看,上市公司董事长学历水平呈橄榄状分布,剔除127家公司董事长学历不详外,硕士学历和本科学历人数最多,分别为1732人和947人,占比49.66%和27.15%;博士和专科学历次之,分别为379人和318人,占比10.87%和9.12%。而中职学历和高中学历的董事长仅为29人和69人,小学学历仅有一人,合计仅占3.21%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小学学历的西菱动力(300733.SZ)董事长魏晓林,同时亦兼任其公司总经理。在薪酬水平方面,董事长群体大致符合“高学历高薪酬”的一般规律。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学历的董事长人均年薪分别为124.44万元、105.12万元和97.83万元;拥有专科、中职以及高中学历的董事长人均年薪分别为82.44万元、131.02万元和93.91万元。值得注意的是,中职学历董事长2018年平均薪酬达到131.02万元,超过了博士学历董事长的平均年薪。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学历高薪酬”规律的失效。一方面由于中职学历董事长基数较低,仅29人;另一方面部分董事长年薪较高,拉升了平均薪酬水平。如通润装备(002150.SZ)董事长刘振江,2018年薪酬就达550万元。1952年出生的刘振江,自2002年10月起历任通润装备董事、总经理、董事长,现任通润装备董事长兼总经理,目前亦在多家公司任董事。超高年薪被硕士占领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A股上市公司年薪超过百万元的董事长共有819人,占全部领薪董事长的比重为23.48%。其中,博士学历的董事长为84人、硕士学历董事长为412人、本科学历董事长为199人、专科学历的董事长为73人,中职学历以下董事长为27人,其余董事长则未公布学历情况。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百万年薪董事长中,硕士学历董事长占比达到50.31%,远远超过其他学历的董事长人数。就个人而言,在3613家上市公司中,薪酬最高者为方大炭素(60516.SH)董事长党锡江,其2018年薪酬为4076.97万元;方大特钢(600507.SH)董事长谢飞鸣以3169.67万元高薪排名第二位;鹏鼎控股(002938.SH)董事长沈庆芳以1932.91万元排名第三位。而知名企业,格力电器(000651.SZ)董事长董明珠则以960万元排名第13位,万科A(00002.SZ)董事会主席郁亮以1253万元排名第10位,复星医药(600196.SH)董事长陈启宇以1425.04万元排名第8位。值得注意的是,在年薪前十名董事长中,医药生物行业占有四席,房地产行业占两席,有色金属、钢铁、电子和食品饮料各占一席。2018年年薪前十名的入围门槛为1253万元,第一名和第十名年薪相差2823.97万元。从学历来看,在年薪前十位的董事长中,硕士学历占四席,本科学历占三席,博士学历占两席,高中学历仅占有一席。85人年薪不足十万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学历越高薪酬越高为一般规律,但也不乏高学历低薪的现象。统计报告显示,年薪不足十万元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共有85人。其中,可以统计到的博士学历15人、硕士学历37人、本科学历18人、专科学历6人,高中学历2人。在薪酬最低的三名董事长中,有两名硕士学历,一名专科学历。其中,金宇车城(000803.SZ)董事长匡志伟(硕士),2018年年薪只有0.25万元,位列上市公司董事长薪酬倒数第一;澳洋健康(002172.SZ)董事长沈学如(专科),2018年年薪为0.32万元,位列薪酬倒数第二;盾安环境董事长姚新义(硕士),2018年年薪为0.33万元,位列薪酬倒数第三。不过,《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匡志伟和姚新义的入职时间分别为2018年12月20日和2018年9月21日,若按完整年度薪酬,将不止如此。而沈学如和姚新义,期末(截至2018年末、下同)分别持股8.88万股和130.01万股,持股市值分别为34.11万元和549.94万元。在年薪不足十万的董事长中,亦有多名博士。其薪酬的最低的三位,分别是科力远(600478.SH)董事长钟发平(博士)、中嘉博创(000889.SZ)董事长吴鹰(博士)、哈投股份(600864.SH)董事长赵洪波(博士),其2018年薪酬分别为1万元、2万元和4.8万元。《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吴鹰和赵洪波期末并未持股,为联席董事长。而钟发平期末持股为1.02亿股,持股市值为3.96亿元。不足四成董事长持有股份“商者有其股”所描述的股权激励制度,在如今的企业中已十分常见。作为公司一把手,董事长如果能持有自家公司股份,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的统一。而资本市场上也不乏随着公司股价暴涨而身价倍增的财富传奇。统计报告显示,在3613家上市公司董事长群体中,截至2018年末,持有所在公司股份的董事长共有1366人,占比为37.81%(62.19%并未持股)。在这些人中,有不少人年薪并不高,但如果考虑到期末持股市值,八成以上董事长身家过亿。在年薪榜前十名的董事长中,鹏鼎控股董事长沈庆芳、药明康德(603259.SH)董事长李革和迈瑞医疗(300760.SZ)董事长李西延并未持股。而奥美医疗(002950.SZ)董事长崔金海(高中),持有9719.66万股,合计市值 23.91亿元,身价位列年薪榜第二;金科股份(000656.SZ)董事长蒋思海(硕士)持有4044.48万股,合计市值为2.50亿元,身价位列年薪榜第三。另外,《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年薪榜排名前三的董事长,普遍持股偏少。第一名——方大炭素董事长党锡江,仅持有自家股份128万股,期末市值2138.88万元;第二名——方大特钢董事长谢飞鸣,持有自家股份191.25万股,期末市值1910.59万元;第三名——鹏鼎控股董事长沈庆芳,期末持股数为0。据了解,1952年出生的沈庆芳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企业管理系,历任耀文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鸿扬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现在不仅是鹏鼎控股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亦是臻鼎控股董事长。

炼形

森瑞投资林存:聚焦医药医疗赛道 五因素决定未来黄金十年

来源: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为了探讨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及新挑战,由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私募排排网主办,广发证券、华西证券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于2020年6月18-19日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行,本届高峰论坛以“向新而生·向好而行”为主题,集结诸多国内各类顶尖资产管理机构掌门人及业内知名大咖、资深研究人士共赴盛宴!图: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深圳市森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存出席会议并发表了主题为《医如既往,药牛十年》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第二是需求刚性。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第五,疫情驱动。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他进一步表示,医疗、医药行业,有强者恒强特征。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另外,他还给大家推荐几个具体的领域: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以下为演讲实录:大家好,我是森瑞投资的林存。森瑞投资是一个专门做医药医疗投资的私募基金,在过往的十年中,一直在这个赛道上。因为大家总觉得医药投资太复杂,而且就买一个方向,会不会风险太大?尽管我们这些年来写了上百篇的文章,上了数不清的路演,但在疫情之前我们受认同度并不高,尽管我们的业绩已经很好。举个例子,前两年在一个券商的种子基金风投会上,我们费尽了劲,他说我们成交量太小,就把我们枪毙了。疫情来了,好像该轮到我们了,其实我们的业绩早几年就在起步,医药股在过去20年一直是成长白马股最多的摇篮,近十年也是涨幅最好的。今天的题目是十年,但只是一个约束,医药的牛市可能会超过十年。这是一些优秀的医药上市公司的累计涨幅,前三名累积涨幅都是300倍的水平,完全可以和茅台媲美。茅台上市以来也只涨了接近300倍。医药十年涨幅榜中,哪怕是最小的也有15倍,而茅台在过去十年的涨幅是19倍。有人告诉我,我们的数据做得有点粗糙,还有好几个股票如果都放上来,那么茅台过去十年的涨幅还不如医药的前十。为什么医药股可以涨这么多,而大家又没有注意呢?由于医药股的分类比较多,为了统计和观察进一步说明医药的多个子方向都存在大牛股,森瑞试图用过去十年的数据给大家做一下梳理。我们模拟了一个指数来追溯,把几个重要的子行业,比如说化学制药中的恒瑞、复星,中医药中的白药、同仁堂,器械中的乐普、鱼跃等一共15个票做一个等权重的组合,做成一个指数追溯十年,大家都知道上证指数在过去的十年中是原地踏步的,甚至还负了一百点。可是这15个票的组合,过去十年中竟然涨了14.5倍。你真的没有听错,就是涨了这么多。而且我们入选的个股都是非常知名的,而且是流动性非常充沛的大型蓝筹公司。医药板块,在它的每一个细分领域同样存在各种各样像茅台一样的成长公司。医药为什么能够这么牛?过去十年、二十年这么牛,未来的十年还会不会继续的牛下去呢?听听我们的逻辑,主要有五点:第一,人口结构变化。特指老龄化,大家都知道老龄化会越来越严重,但很多人没有仔细算过帐,为什么?因为从1962年到1975年之间,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年平均在2500到2700万人。连续12年,一口气出生了3亿人口,直到1975年计划生育。去年人口出生才1500万人。这3亿人目前年龄,就是45、46岁到58岁左右,在十年后是55到68岁,很显然他们都是老龄化的主力。第二是需求刚性。这批人目前都事业有成,有房子有车。在未来的十年中,由于很多种疾病跟年龄都是必然挂钩的,比如说心血管、肿瘤等等大型疾病,必然带来一个非常迫切的医疗卫生需求。第三是创新驱动。《我不是药神》深深的使我们感觉到当我们的救命药被别人捏在手里的时候是多么的被动,随着国内对仿制药进行国家集采之后,没有创新的医药公司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这些年中,几乎有上千项的立项,各种各样的药品,器械都在像雨后春笋一样的排队,三期临床,二期临床,一期临床,多如牛毛。未来大量的新产品都会上市,都会造福于人民的健康。第四,什么是寡头?医疗行业都有一个特性,大公司越来越大,小公司很难成长。大家自己去药店买药都知道,医药代表推销的都是杂牌子,可心理惦记的是大公司。同时由于医药研发的复杂性,投入的资金非常的巨大,而且周期也非常长,一个药品动辄5到10亿,6到8年甚至是10年的研发周期,对于小型企业是非常吃紧的。越是有资金和有研究能力的大公司,往往能够胜出,小公司可能走在一半的路上就被大公司收购。美国市场上战后50年,7大医药工业巨头,累计涨幅已经达到1千倍。而在美国市场上千亿美金以上的公司大约有30个,其中40%是来自于医药医疗行业,很显然医药领域一定是一个不断寡头垄断的趋势。第五,疫情驱动。这次新冠疫情可能会持续很多年,三年五年都止不住。各国的政府,在他们的医药医疗的开支上,在未来五年中一定是持续增加的。那么对全球的医药公司,其实都是利好。因此,在这么多因素的共同促动下,医疗行业,医药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迎来更加黄金的岁月。过去十年、二十年已经很好了,但是未来十年,我们认为会更好。医药投资相对复杂,我们的选股策略该怎么制定?第一是重医轻药。我们尽量做减法,很多人觉得要不就是仿制药,要不是高端药,一个太LOW,一个太复杂。其实在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我们还恰恰就是尽量回避药品类,重心会放在医疗类,这样相对起来研究得会更简单。当然,我们会错过一些品种,但刚入门的朋友,或者是对医药医疗觉得研究太复杂的话,就完全建议大家少做药品,多做医疗。第二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内市场究竟是进口货多,还是国产货多。特别是有些领域,比如说高端的抗癌的药品和各种器械,前些年几乎全被外资垄断。听着很高端,但进入2020年代以后,这个局面一定会大大的改观,越是原来外资占得多的,我们在未来十年,越可能是国产的医疗公司、器械公司、药品公司发力的领域。国产替代在医药医疗领域,一定是主旋律。第三支付能力。很多是社保买单的,所以我们尽可能要从医药的消费上,自己买单的产品线上去寻求黑马。比如说这些年来,刚才说过的像爱尔眼科,眼科手术是自己买单的,欧普康视的OK镜是给儿童治疗近视,是家长买单的。长春高新是给儿童成长增高的,也是家长买单的。智飞生物带领的宫颈癌疫苗是各位女性自己买单的,还有大量的这种现象。凡是自己买单又很受欢迎的,那几乎和茅台一个味,都是消费品属性,一样都特别容易出牛股,而且都是大牛股,十倍起步。第四是强者恒强。越是赛道被验证得非常优秀,确定性高,这样公司的涨幅往往是数年内以十倍计。一走出来就可能是五年十年以上,一旦发觉了这样的牛股,切忌尽量捂得长一点,要专注,要狠狠的坐上去,不轻易撒手。具体的领域在哪里?给大家推荐几个:CXO、创新药、器械、疫苗、专科服务和其他类消费。其中CXO就是药品研发服务外包,还有创新药、器械、疫苗这四个领域,典型的带有创新的属性。医药研发外包,CXO,CDMO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医药创新的衍生品,医药公司在研发新药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项目推进得更快,需要有其他的研发单位进行协助,包括在早期的药物发现、研究、试制、合成,到中期的安全性评价,到后期的临床、服务、总结、申报等等,整个产业链上需要第三方的公司协助。整个国际药厂开发的需求,相关的服务配套也在向中国转移。这里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人才成本的优势,这是医药领域的一个高端领域,在国外一个医学的硕士、博士,薪水一个月可能大几千到1万美刀,但在中国只需要1万人民币左右,研发成本很显然差别就非常的明确。为什么国际的医药巨头不去越南、不去菲律宾呢?因为他没有这个人才福利,按照教育能力,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典型的工程师红利的阶段。无论是在通讯还是在核电,还是在医药的研发领域,我们有大量的人才,越南的劳动力便宜,可是懂医药吗?有这么多医学博士、硕士吗?这个产能非我莫属。中国一个市场就有14亿人口,某一种病的分析,可能振臂一呼,卖一个广告说给待遇高一点,呼啦啦就来一千人,这个药厂就很高兴,效率多高,临床效率就大大提高了。CXO行业在过去两三年中,在无数的场合,我们都认为是一个医药长虹的重要赛道。第二是创新药。可能大家对创新药没什么概念,因为各种抗癌药、各种靶向药,一堆的名词,我们尽量的去繁为简。为什么创新药最重要?这是一个医药的销售全球排名榜,几乎都是一些生物制药,而且有6个以上跟肿瘤相关的,他们的年销售额都是以几十亿甚至百亿美金来计算的。可是大家知道吗?我们的中医药市场全年、全国销售量大概是6—7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世界流行的几个创新药,前10名已经占到中国人最爱的中医药的整个市场,可见创新药是发展方向,是真正能够做大蛋糕的方向。所以,为什么中医药这几年在股票市场上似乎是哑火了呢?确实大方向不在我们这里,风口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可能只是某一个适应症,某一个公司因为某种事件有了一定的契机,比如说跟疫情相关的涨起来了,但是整体来说中医药反而是被限制了,因为太多的是辅助性的效果,而真正解决大病的是创新药。刚才说的是国外,其实中国的医药企业正在奋起直追,这些公司在近一两年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有很多药都已经获批了,而且在逐步逐步的推向市场。几乎凡是一个优秀的产品入市,马上就可以带来巨大的需求满足。我是学金融的,也是君安出身的,不是学医药,但为了做好医药,我们最爱交的朋友就是各类的医生、主任。深圳一个三甲医院的肿瘤科主任给我的一个案例,一个52岁的肝癌患者,很明显扩散,按照以往的经验,基本上可以叫家属去做准备了,但当他使用了最新的PD-1的治疗后,四个半月中使用了6个周期的PD-1,有了极大的缓解,这不叫痊愈,还会犯。现在他的生活质量大大改善,这个医生跟我说,拍着胸脯说这种状况出去旅游一点问题没有,完全可以带瘤生存,但是这个药一年20万。接下来讲器械。创新不是指药品上创新,器械也有一大堆的创新,比如说大型的医疗设备上,CT、核磁,PET等等,前些年清一色都是进口货,一个CT机,一个核磁动不动两三千万,因为中国人没有。但随着我们自己在医疗器械、大型设备上的进步,像迈瑞等等,这个价格就大幅度的下降。同样我们现在不仅在不断的国产替代进口,而且还走向了全世界。特别是像迈瑞,大家知道这次新冠疫情,不仅是呼吸机,各种监护仪,还有各种各样的设备走向了全世界,而且全世界对中国医疗器械的品牌认知度不断的在提升。中国的医疗设备经过这次疫情以后,不断的走向世界。而我们在其他的高端器械领域,比如说高值耗材,中国也拿出了自己的可降解支架,也拿出了药物球囊,也拿出了很多很多的高端器械,像华大的基因测序仪,现在正在猛烈的冲击着国际的厂商。未来的医疗企业一定是一片非常广阔的蓝海。在美国市场上,有大约40%的千亿美金的公司都是医药公司,但我更想说的是,在美国的医药涨幅榜中,医疗企业公司反而是排第一位,超过了创新药,因为它的研发相对来说效率会更高一些,创造奇迹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大家从这个时候,从二零年代研究医疗器械,未来十年我们一定有很多的惊喜。疫苗。今年的疫苗特别的火,其实我们做疫苗很早,对新冠疫情的相关疫苗倒是觉得现在还早。很多优秀的创新疫苗已经开始创造价值了,比如说宫颈癌疫苗,九价的覆盖率那么高,保护率那么强。同样我们还有新的、自己的全球首发的品种,比如说针对肺结核的EC试剂与微卡疫苗,既能够保护又可以治疗,同时13价肺炎已经有一家落地,另外一家在申报,还有一家在15价肺炎结合疫苗上正在进行三期的临床,这些项目统统是有广阔市场的大型项目。至于新冠疫情是必须要说的,但目前以所掌握的数据只能看到进度。可能大家很喜欢新冠疫苗,一旦成功,那么它的股价一定是原子弹,没错。康希诺以前搞定了埃博拉病毒的疫苗,所以大家对他的期望特别高,去年35块钱,今年一下子到285,闪电一般的速度。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对疫苗现在都只是推进的过程,大家去关注,去研究,现在没有人定论,究竟能不能成功,如果谁要能够有把握成功,那肯定是国家特等奖。刚才给大家讲了很多的医药医疗,大家不一定都是干医药医疗的。那么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更加方便理解?我们也想了很多的方法,特别是追溯十年,找了15个行业的精英票,结果也不错。因此我们森瑞就在2020年元旦推出了医药行业指数,这个在所有的私募里面是唯一的一个推行业指数的,港交所做医药指数和现在的创新药ETF都晚于森瑞G20。G就是立足于伟大,Great,我们要求这个公司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产品的构建,他追求的未来一定是广阔的行业天花板,药品也好、服务也好、器械也好,一定是未来多少亿级的人所需要的,这样的公司可以无限的涨。其次他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中一定要具有优势,而且是孜孜不倦、不断成长。一定要研发强,管理又好,财务又好,而且附带另外一个条件,就是市值要大,流动性要强。现在森瑞管的规模不到20亿,有一天管100、200亿的时候怎么办?能不能今天早上50亿的单,可以闭着眼全部搞进去,而且不影响我的成长能力,不影响我将来的业绩增速。我经常说医药的成长能力很高,很多公司年均的增速都是30、50,如果这些医药行业好好守住,几年下来都是大有可为的。在几个赛道上选了20个票,我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G20一个权重5%,还对外提出了一点,就是十年不修改上述成分股关。哪怕是哪个爆了雷,退了市也不改,综合考虑森瑞展望未来十年的风向。我们在创新药方向上,要综合考虑流动性以及管理能力。三个赛道上,有的是检验,有的是心血管,有的是综合监护仪、IVD,影像等。生物制品非常好推,都是最优秀顶尖的公司,长春高新,康泰和智飞。最推崇的CXO领域,因为都很优秀,我们只能做一些取舍,在最大市值的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这是一家公司的两个产品事业部,一个偏大分子,一个偏小分子。还有泰格和凯莱英,一个是后端的临床,一个是CDMO。在服务上这三个票是有争议的,但我们觉得也该拿出来。爱尔眼科,大家觉得这是一个超级白马,但为什么有争议?估值很高,一百多倍。阿里健康,我们觉得背靠阿里集团,在药品零售等等方面有很多的发展空间, 5个月股价已经1倍多了。唯一一个五个半月以来亏损的票是美年健康。可能大家觉得现在经过盖章门事件以后正处于低迷期,但我们看体检行业,从老百姓的生活需要,体检行业一定还是会蓬勃发展的,而且现在也被阿里参股,所以我们认为还是存在机会的。这就是我们的G20,G20从元旦运行到现在5个半月以来,截止到昨天的涨幅是48%,上证指数是跌,而全指医药大概只有20几个点,很显然我们的森瑞G20指数,指导性还是非常强的。我们入选G20的时候,推荐G20的元旦那天,当时的流通总市值是2.05万亿,到昨天为止正好达到3万亿,我们预计十年以后,这一批股票的整个组合的总市值一定会向5万亿、10万亿方向发展。森瑞作为一个医药基金,给出一个预言,现在整个市场最大的板块是银行,但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医药板块一定会把银行板块拉下马,成为第一大市值的板块。因为老龄化、创新药的需求等,弦外之音是不太看好银行的每年几个百分点的增长。其次,目前在千亿以上的医药公司有8个,恒瑞4千多亿,迈瑞3千多亿,一共8个,我们觉得大约5年时间就可以达到20个以上,以后还不知道有多少。现在百元以上的医药股大约有20多个,如果不考虑将来送股的问题,那么百元以上的股上百个一点都不出奇,而且会出现几百元的股票,上千元的股票。医药股中一定会出现万亿市值的。很多投资人说这个时候我是买房还是买股票?买股票是买茅台还是买医药?如果说深圳的平均房价十来万,用五年的角度来看,平均涨到15、20万挺辛苦的,而且还容易带来更大的危机。买股票,你不能乱买,确实很多牛人都是钟情于茅台,我不是说茅台不好,但是如果讲究特性,我们认为茅台永远就一个味儿,你敢改配方吗?你敢改味道吗?你敢改商标吗?你敢改包装吗?不敢。但是医疗医药领域天天都在创新,每一个创新就迎来新的市场空间,所以我们是医药医疗投资的坚定的拥护者。未来的5到10年中,一定有很多很多你都没有见过、没有想过的医药创新品种,我们叫做新势力,大批量的涌现,现在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一定会来到。最后我们要讲一下情怀,森瑞的信仰是我爱中国,越爱国,国越对你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很多投资人,挣的钱就是交易,没有去想中国的国运会走到哪一天,没有去想我们的老百姓会富裕到什么程度,没有认真想我们上市公司的老板是上了市、赚了钱,拿了钱就走?还是有一部分老板就想做中国的制造、中国的创造?不敢说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情操,但是中国绝对不缺优秀的企业家,不缺优秀的产品,不缺优秀的赛道。美国人老想把我们这个也压住,那个也压住,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人太努力了,在各个赛道上我们都在出成绩。你不爱国,所以你不把中国的公司想着他有伟大的未来的时候,你投资能做好吗?所以,先爱国,这个国就一定会对你更好。这是我们公司的司训,我炒股票30年, 1998年进了君安,高中二年级炒股票,但不断成长。我提出了这几条,我们的投资一定要围绕着价值,要植根于此,虽然路上很多的困难,什么金融海啸,熔断都经历过,但我们要有一颗坚强的心,要看到未来才能成长。同时,我们要兢兢业业的研究,森瑞在医药这条赛道上已经用了十年研究,未来我们不会改这条赛道,就聚焦于此,做自己的专业,用真诚携手明天。今天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