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支团20周年!谁说的故事让大家泪流满面?莫里哀

研支团20周年!谁说的故事让大家泪流满面?

主播君的话近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实施20周年报告会在团中央机关礼堂举行。20年,18325名志愿者,志愿服务覆盖中西部20省301县,支教中小学校达600余所。每一个志愿者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每一段记忆里都有一些刻骨铭心的故事。让我们去听一听~一份无悔的青春记忆华中师范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曾艳01参加支教团的故事20年前,我在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后,毅然选择到距离求学地武汉1500多公里之外的青海省民和县支教。一年的支教生活虽然有些苦,有些累,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  1998年10月,学校团委召集已经获得推免资格的学生开会,动员我们积极报名参加首届研究生支教团。当时,我就心动了,教务处的贺老师还关切地问,“去青海,那么远,父母同意了吗?”我一愣,才想起,还没有跟爸爸妈妈说呢,但我赶紧说“同意了同意了”,生怕贺老师不接收我的报名表。1999年8月25日,我们101位首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人民大会堂握拳宣誓,誓词的第一句是:“我志愿投身祖国的扶贫开发事业,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虽然我不知道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但是我知道我又要出发了,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西部贫困地区去,为改变那里相对落后的教育面貌尽微薄之力。我们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一年简单的支教,而是引领担负着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未来,履行我们研支团的使命!就这样,我们101位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奔赴到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南5个省区7个县的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扶贫。02支教期间的故事我们去支教地的那天,车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告诉我们这简陋的两层楼就是学校了,学生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我们的到来。支教不到一个月,我就发现我们的学生实在太不容易了。我们的午餐一般是热乎乎的面片,而他们吃着从家里带的冷馍馍,喝着学校旁边的河水;支教地10月气温就已经比较低了,我们穿着毛衣还觉得冷,他们却还是单衣布鞋。我当时常常想:作为教师,仅仅教给他们课本知识就够了吗?不!——只有引导他们建立对知识的渴望、对山外世界的向往,对改变命运的决心才是最重要的!我带着他们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穿插一些趣味故事,让他们觉得枯燥的知识原来也可以生动有趣;给他们讲讲大山外面的世界,讲讲山外同龄人的生活,让他们有好奇有憧憬……慢慢地,请假的孩子少了;课堂上孩子们也活跃了,敢举手发言了;校园里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03最有意义的事情和朋友们聊天时,他们有时候会问,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做过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青春年少时勇敢地选择了去青海,去支教!我们到贫困地区支教,为乡村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的同时,也为我们自己打开了一扇窗。支教地孩子们给予我们的,是我们一生永远不能忘记的——他们用爱感动着我们。离别时,全校师生夹道送行,孩子们已是泪流满面依依不舍,我在支教过程中没有因为生活不习惯而掉过眼泪,没有因为离家远想家掉过眼泪,但那会儿,我真的没有控制住自己,我哭了,车上的人都哭了……习总书记说:“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我体会到了。我与支教的不解之缘清华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毛雯芝01在支教团的帮助下成长我是毛雯芝,被支教的学生、支教志愿者、支教团辅导员,这是我在研究生支教团曾拥有过的三重身份。今天的故事,也将从这三个身份展开。 17岁那年,考上清华让我觉得无比骄傲。21岁那年,最让自己骄傲的事儿是回到家乡青海,当了一年支教老师。22岁那年,最骄傲的事儿又变成了自己在清华重新恢复学生身份,攻读硕士学位的同时“双肩挑”,成为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辅导员。我跟研究生支教团的缘分就是如此奇妙。2014年9月,我在本科毕业前递交了一纸申请,希望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暂缓学习,到中国欠发达地区支教一年。2015年8月,我愿望成真,跟17届的8名队友,被一起分配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湟中一中,是我的高中母校。在那里,我成为一名高中教师。这一切于我而言如一个轮回。 2008年至2011年,我在湟中一中,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日夜奋斗。在那期间,我有幸认识了一群特殊的人——清华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他们的帮助让我第一次觉得清华离我并不遥远。这种帮助难以具化,如果将时间拨回10年前,当我回想自己坐在讲台下听清华支教团的老师们讲课的那个时候,无论我怎么回忆,我都无法想起来那时候支教老师到底教给了我哪些知识点,停留在记忆里的,是一种大概的印象,比如他们很聪明,一个知识点常常能举一反三,明明很难的函数题在他们眼里却总是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很努力,当我半夜两三点爬起来上厕所时,隔壁宿舍里女老师们的台灯还亮着,仔细趴在门上一瞧,发现是在摊着一桌子书备课;他们见识很广,常常在课堂上跟我们讲曾去过的世界各地,见过的奇闻轶事和牛人大咖;他们很暖心,明明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所知,但却总是告诉我我很优秀,完全有希望考上清华北大。有些事情,的确是需要信念的力量的,这在我考上清华这件事上就有很好的验证。而这种信念、自信,是支教团的老师们给的。02传递支教团的力量我想这就是支教团的力量,是促使支教这件事在我心里生根发芽的力量。因为曾经被支过教,所以更懂得感恩;因为曾经被肯定过,所以更懂得回馈;因为曾经被感动过,所以更想尽己所能。在我的母校,考取清华并非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有时一年能考一个,有时好几年都考不了一个,好多学生到了高中更是会中途辍学。我想,在我的母校,愿意走进学生内心,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开拓视野的老师还是需要的。于是,2015年8月,我正式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二个社会身份——“老师”。“老师”这个身份,于我而言保质期只有一年。那一年我有了一群孩子,虽然我并非是他们唯一的老师,但他们却是我今生唯一的学生。在支教过程中,我不仅力求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还花了大量时间去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活动。在我走进学生内心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很纯粹、很真诚,他们从不缺少教他们知识的人,缺少的是与他们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的人。而我和我的队友们其实很愿意承担这样的角色。因为有成长所以更愿意去承担,因为有收获所以更愿意去分享,因为得到过帮助所以更愿意倾我所有去帮助更多的人。架起“希望”的三座桥四川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曹礼勇01接力支教18年2018年,是我们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支教扶贫的第19个年头,是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力坚守的第18个年头。在这18年里,225名川大学子踏上凉山这片热土,其中,127名同学来到昭觉,从未间断,可以说是与落后、贫穷作着长期的斗争。而我,就是其中一员。2013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我如愿加入了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当地的一个乡下小学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初到昭觉,我们看到在不足50平方米的教室里挤了上百位学前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中能听懂汉语的只有几个人。一个班级的学生居然有12岁到18岁的年龄跨度,许多五年级的孩子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很多班级的平均分常年在十几分二十几分之间徘徊。当地生活的艰辛和教育的落后强烈地撞击着每一名志愿者年轻的心。我们知道,我们支持当地战胜贫困最有力的武器,就是传授科学知识,开展教育扶贫。02支教团架起“彩虹桥”  2013年9月底的一天,暴雨下了一整夜。一大早,当我走进教室时,发现有4个学生没来上学。我便跑去向校长反映情况。校长说,没来的学生都住在河对岸,暴雨导致河水上涨,路被淹了,全校有50多个学生缺席。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脑子里老是想着那50多个孩子,想着他们无奈地望着河对岸的学校,像是隔了不可逾越的天堑。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发现那些孩子居然来了。我非常诧异,问他们是怎么过来的,两个小个子告诉我说是咱们班的两个高个子一个一个把他们背过来的。我愣住了,大山里海拔高、入冬早,9月底已经非常冷了。而这两个也就只有一米六的孩子要把50多个人背过河,得在冰冷的河水里泡多久啊。我向他们的位置望去,座位却依然是空的。我急忙走出教室,发现那两个孩子正在操场上跑步。我问他们,快上课了怎么还不进教室啊?他们哆哆嗦嗦地说,老师,好冷啊,跑起来能暖和点。我摸了摸他们的衣服,发现胸口以下全部湿透了,冰凉冰凉的。多不容易啊,就是这么两个五年级的小孩,为了能让河对岸的同学到学校上课,他们义无反顾地站在冰冷的河水里,硬是用小小的身躯架成了一座桥。我强忍着泪水,把他们带到办公室的火炉旁烤火。也就是在那一刻,我知道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我必须做些什么,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我想修座桥。于是,我开始四处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发起了“彩虹桥”项目。03我的彝族名字“的日木牛”我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募集善款80多万元,在当地的3个村子修建了3座助学桥。这3座桥不仅缓解了当地5000多名村民和学生的出行难题,也架起了孩子们和支教团之间割舍不掉的情谊。去年10月,一座名为“子归桥”的吊桥在支教团的努力下落成了,桥的这头是孩子们求学的渴望,桥的那头就是孩子美好的未来。3年3座桥,我的故事在当地传开了,老乡还给我取了彝族名字“的日木牛”。的日是当地的大姓,木牛是最小的儿子,他们这是把我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已经结束支教的我,仍然经常回到大凉山,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了解当地学校的困难。我希望尽我绵薄的力量去做一点事情,去改变一些现状。从2014年7月结束支教到现在,我回到支教地已经超过10次。从第一次来到昭觉到最近一次回到昭觉这短短6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昭觉这个凉山州最贫困的人口大县在教育方面的进步……一个东北女孩的三次流泪黑龙江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刘硕01耐心是种静待花开的力量记忆中,我平常很少流泪,但在重庆支教的时候,我却流了3次眼泪。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2015年本科毕业后,从未在乡村生活过的我毅然选择报名支教。在第一节英语课上,同学们对我这个会讲两门语言的支教老师特别好奇,他们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我把板书写好后提高了嗓门说:“来,跟我读这个单词。”瞬间教室鸦雀无声,孩子们呆呆地望着我,后来我才知道已经四年级的他们连26个字母都还没认全。我告诉自己,他们不是从小就接受双语教学的城里孩子,我要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一遍不行,两遍;一天十个字母不行,那就一天三个。一次课间,我路过教室,听到几个孩子一起哼唱着什么,我走进一听,原来是字母歌,虽然他们的发音还不那么标准,但我觉得,那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歌!我当时鼻子一酸,眼泪流了下来,我在朋友圈写道,“感谢自己前所未有的耐心”,谢谢孩子们,是你们教会了我,耐心是老师最大的法宝,我们要有翘首企盼的急切,更应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和辛勤耕耘的执着。02“七彩课堂”丰富孩子们的童年在这所镇小学,每个老师都要教好几门课。一次德育课上,我讲到了“家”这个话题,角落里突然传来了孩子的哭声,当时我就慌了,我急忙跑过去问她怎么了,但她一句话都不说。后来,我问了一遍又一遍才知道,原来她想起了正在外地打工的妈妈。在我们学校,70%都是留守儿童,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留守儿童”所有的信息。为了让更多的留守孩子感受到爱和温暖,我们黑龙江大学研支团在寿桥镇染房村的市民学校打造了以关爱陪伴为主题的“潼心圆”项目。不知不觉间,市民学校的“七彩课堂”成为孩子们的第二个家,他们用画笔、用诗歌、用舞蹈、用手工作品,冲淡对父母的思念,让单调的童年丰富起来。03让人头疼的孩子给的“温暖”我记得在我班里,还有一个特别不听话、特让我头疼的小男孩。一个寒冷冬日的课间,他突然跑到我跟前,用冻得又红又肿的小手塞给我一个被热水烫变形的矿泉水瓶,只羞涩地说了声“老师,暖手”,就转身跑开了。拿着直烫手的瓶子,我真无法想象:只有灶台高的他是怎样将热水倒进瓶子里;他又是怎样小心翼翼地把这“宝贝”揣在怀里,顶着从家到学校的15分钟冷风,一路跑到我面前!想到这,我的鼻子一酸,流下了眼泪,一个原本被我批评最多的叛逆孩子,却记住了老师的好,用行动表达他对支教老师的感谢。2016年7月5日,那是我离开支教地的日子。我坐在回家的火车上,40多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一张一张地翻看着与孩子们的每一张照片,翻看每一条记录我们共同成长的朋友圈。我想告诉孩子们:从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到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成长成才的路可能要走上很久,需要我们积累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进步,需要我们迎接无数个困难与挑战。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引导你跨越,见证你辉煌。  “谢谢孩子们的成全,一生只做一次你们的支教老师,是我青春最无悔的选择,我会在不远的前方看你们成长,我会在每一个清晨给你们力量。”发完这条朋友圈,我的眼泪划过鼻尖,滴在手机屏幕上,这是第三次离别的眼泪。我与西藏林芝的缘分中山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汪艳01与林芝结缘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热爱,我与西藏林芝的缘分只因一个决定。2016年的夏天,正在进行研究生专业实习的我,被中山大学团委的一篇推文所吸引,随后参加了由中大团委发起的支教团宣讲会。后来,我选择延期毕业,参加了中山大学第19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启了自己的支教生活。  2017的夏天,与其他5名小伙伴一起,我们开始了在林芝一中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正是在这一年光景里,我有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接触藏地学生,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人,第一次听藏语,第一次被献哈达,第一次喝酥油茶……  一年光景太长,长到回忆数也数不清。一年光景又太短,短到还没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就到头了。临近支教结束的日子,我的班里弥漫着离别的愁绪。常常在改作业时,我的眼泪就开始掉下来,眼睛模糊到什么作业都看不清,满脑子都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画面。他们请我吃自己做的糌粑和奶渣。糌粑有点干,奶渣又有点硬,但是我特别喜欢吃。我常改着作业嚼着奶渣,嚼到腮帮子都酸了。他们会认真地教我跳藏式舞蹈锅庄。像我这种肢体不协调的人,是怎么都学不会同手同脚的锅庄舞。可是,他们从来都不嫌弃我。02从支教到留下课,上一节少一节。支教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离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发现,对于这片土地,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自己竟是如此地喜爱。所以,我开始打听有没有留下来的可能性。  在林芝等待留藏结果的日子,是一个孤独而又漫长的过程。我不敢回家,生怕回去了,家人就再也不让我回到林芝了。就在我看不到任何希望,连一中的老师都替我着急的时候,学生给我发来一段话。她说:“老师,您从小就在内地长大,所以在西藏多待一会儿嘛!您在的时候,我们有安全感。”她不知道,她的这句话给我多大的安全感。正是有这些断断续续的鼓励,让我坚定了必须留下来的信念。我终于如愿以偿。2019年的教师节有点特殊。这是我第一次以一名正式教师的身份过节日,也是陪伴你们在校时光的最后一年。我带了6个班300多名学生,光是这些学生的祝福声都能把我淹没。有位同学叫次仁拉姆,她的贺卡一下子将我带回那个课间。她曾因为腹部水肿住院好几个月,当她再次回到学校时已经临近考试。她很担心,担心考不好。她更害怕,害怕因为成绩差留级。一直趴在桌子上的她引起我的注意。于是,那个课间成为我走进她内心的短暂时光。原本,我都忘记了这件事,没想到她还记着。她说:“老师,我想对您说声:谢谢!谢谢老师在我最失落最伤心的时候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感谢您对我的谆谆教导,感谢您在支教那段时间里对我们二班的那一份耐心、那一份关爱。”我的烦恼被彻底击碎。我知道,我不曾被你们遗忘。后来,我才知道自己是中大支教团里第一个留在原服务单位的队员。但是,我知道我一定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西部需要我们,教育需要我们,孩子们更需要我们。闽宁帮扶记使命 廿载坚守润初心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李克俊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这次能够来首都北京,代表所有受援地学校交流发言,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激动和荣幸。其次,请允许我代表受援地的所有师生向支教志愿者和志愿者的派出学校,致以最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二十年如一日地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帮扶。我的家乡海原县,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评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也是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县。20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老师,一群厦门大学的孩子来到了这里,他们就是第一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支教队员。从那个时候开始,一场长达20年的爱心接力拉开了序幕,当地学校和厦门大学支教老师们的命运,便交织在了一起。我们学校是一个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上世纪70年代初建校,当初只有2个班级、不到100人,现有31个班、1500多学生。20年来,厦门大学的支教队员们见证了关桥学校的发展和变化。他们的到来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无疑就是雪中送炭——在农村,师资短缺不仅是教师人数的短缺,关键在于结构性短缺。这些支教队员,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高材生,无论到哪所学校、到哪个岗位,都能独当一面。学校缺哪门学科的教师,支教队员就带哪门学科的课程,这样一来就极大地缓解了学校师资短缺的问题。但是这样做只能是更加苦了这群支教的同学。他们从美丽的南方来到了干燥的大西北。气候、饮食、地域环境的不适应,工作任务的繁重复杂,这些困难并没有阻止支教队员的信心和步伐。看到他们因为干燥的气候导致嘴唇开裂,甚至有些队员出现间歇性流鼻血,我着急啊!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和我的老师们。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支教队员们带来了更为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教学理念。支教队员们在课堂教学之外,为了让山区孩子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兴趣班,办起了“七彩课堂”,通过兴趣培养,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正是有了厦门大学支教队员的帮扶,以及我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校近4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初级中学第二名、乡镇初级中学第一名,高中升学率达到了86%,先后被司法部、区、市、县等部门授予了“零犯罪学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安全文明示范校”“中考质量一等奖”“教育教学质量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更让我们感到骄傲的是:20年来,我校近3000名毕业生圆了大学梦,为近3000个家庭带来了脱贫的希望。在我们周围,每当说起厦门大学的支教老师,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当年厦大支教队员们教过的学生,如今有公务员、特岗教师、乡村致富带头人、自主创业者等。这些孩子受到了支教队员的言传身教和精神熏陶,将自己的一身本领和青春热血反哺到家乡的建设中来。比如,我校2008级毕业生虎小云,用厦大支教老师送给他的那句“永不言弃”作为座右铭,顺利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学业,毕业后又回到了母校工作。他在所有青年教师中是比较优秀的,目前担任学校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还带两个班的英语课。他经常念叨的一句话,没有厦大支教老师的感染和鼓励,就不会有他的今天。另外,捐资助学也是支教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20年来,厦大研支团共募集助学金800多万元,支教队员的脚印遍布了海原的沟沟峁峁,走访、资助了近两万名贫困学生;我校图书室4万多册图书中,有1万余册就是来自支教团的捐赠;还为我校援建了带有塑胶跑道的运动场。 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过勇作为研究生支教团实施高校代表,我结合学校实际谈几点体会。一是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助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998年至今,学校连续组建20届研究生支教团,累计输送322名优秀学生,服务时间超过75万个小时,覆盖人数超过两万人。  支教团成员把当一名好老师作为首要职责,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锤炼业务,倾力付出,支持基层教育发展。第17届支教团青海分队成员集体编写了青海首本《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第21届支教团成员里面超过一半的同学都考取了教师资格证。为了进一步发挥支教团的优势,在云南南涧和陕西延安增设了支教地。整合各类资源,根据服务学生、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三个层面的目标,创新工作形式,建设“助梦计划”公益体系,力求更大范围地助力西部地区的发展。  二是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我国的国情是非常复杂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仍比较突出,我们仍在为了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进行冲刺。学校将参与研究生支教团作为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要机会,鼓励志愿者在完成支教任务的同时,深入当地,实践调研,了解国情民情,“到人民群众中去”。湘西分队走访了吉首市24个村镇,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基层现状。20届支教团团长杨钊走进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贫困村,发现西藏地区的孩子很难有走出去的机会,西藏分队利用寒假时间,带领西藏30位学子来到北京游学,帮助他们拓宽视野。第18届支教团成员白浩浩为支教地学校组织了国旗仪仗队,在雪域高原培育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学校引导支教团成员在认识复杂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树立认识问题的群众观点,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为指引,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三是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委长期关心支教团成员成长发展,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贯穿选拔、培训、服务和后续培养全过程。校领导定期走访支教地,关心志愿者工作生活,指导校团委建立“一年完整周期培训+一年在地支教服务+至少一年重要岗位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生支教团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示范。我们在梳理支教团成员发展的时候得出两个70%的数据,一是支教团的同学返校入学后担任“双肩挑”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比例达到70%,二是70%的志愿者在毕业后选择前往基层或重点行业工作。比如第一届支教团成员杨海军,现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第九届支教团成员赵永圣,现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第14届支教团成员王佳明,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现返回四川绵阳市做基层公务员;第16届支教团成员黄成,现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也是新时代首都青年先锋志愿者的一员。刚才雯芝的发言也让我非常感动,她是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受益者,又积极参与到支教的事业中来,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诠释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支教团的育人成效。  下一阶段,清华大学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继续做好研究生支教团工作。一是围绕国家战略,助力支教地的发展。二是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养志愿者的爱国情怀。探索推动在支教团中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三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实效。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资源匹配,支持支教团成员长期发展,将立德树人贯穿全过程培养,引导同学们“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End —来源 | 中国青年报编辑|杨宝光 校审 | 陈凤莉

侗然而来

公大“研支团”在贵州普安——董姝言:后浪之光驱散山村儿童心底迷雾

“董老师!董老师!下节课是你上吗?”我们一行人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青山镇,在公安部援建的青山小学一年级的一个教室门口,一群小孩将“董老师”团团围住,孩子们脸上都挂着纯真诚挚的笑。董姝言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八批“研支团”在贵州普安的8名成员之一,1999年出生的年轻血液,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孩。董姝言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侦查学(经侦方向),今年本科毕业后就随学校的“研支团”来到贵州普安支教。“我的父母和哥哥以及姑姑一家,都当过兵,他们身上都有军人那种为国奉献的情怀,就连小时候家里看得最多的电视剧就是《亮剑》,所以我从小的愿望就是能够为国家挥洒热血,奉献青春!”董姝言说。董姝言在上课董姝言刚到青山小学的时候,怀着年少孤勇的心态,准备迎接最艰难的挑战,却发现这里的条件跟想象中的不太相同,“我一开始以为这里条件会很差,到这以后才感觉脱贫攻坚工作做得真是特别好!这里的新市民社区和学校都建得很好,跟想象中的完全不同,所以我更加坚定了决心,要在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情况下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知识技能教学,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董姝言支教期间,主要负责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和五年级的体育课,面向6个班级、近300名学生,她将教书育人作为支教工作的核心,除基本课程外,积极开展普通话推广、禁毒教育、小学生安全知识普及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学习公安大学王大伟教授所编儿童安全操,在宁波捐赠建立的读书角开展读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感觉这里因为教育资源的缺乏,更重视‘语数外’成绩一些,但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也很重要!”董姝言说,“这些孩子都是很可爱的!我每天兜里揣着糖,见着孩子们就忍不住给他们一把!他们会用自己画的画或者做的小手工来跟我交换,他们喜欢你,就会把这些‘宝贝’给你。”孩子们赠送的画“董老师!这个送给你!”一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凑上前来,一把将手里的画塞进董姝言的手里,笑容是那么灿烂。小姑娘是一年级四班的蒋诗涵,今年7岁半,“因为老师对我们很好,所以我们也要对老师很好呀!”。董姝言所在的“研支团”还联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会开展了“心愿星球”圆梦活动,将家庭贫困的孩子们的心愿寄望公安大学研究生学院,让“大哥哥”和“大姐姐”们为他们实现心愿。“这是孩子们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其实较少跟他们过度描述外面的世界。”董姝言说,“我更倾向于去询问和聆听他们内心中真正的愿望,并鼓励他们脚踏实地的同时不要局限于自身的条件,我不希望他们妄自菲薄或者迷失在外面的浮华世界,努力地奋斗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董姝言在图书角开展活动“董老师是很认真负责的!她活泼善良,而且非常有爱心和耐心,给物质精神匮乏的留守儿童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孩子们都很喜欢她!”青山小学一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张纯说。“我的家人们刚开始不太了解这里的情况,尤其是我的姥爷,很不放心,每天都打电话叮嘱我很多。如今在我的沟通下,他们都相当理解和支持!反正现在科技很发达了嘛,可以随时打电话或者视频联系!”远离家人,董姝言眼神坚定,她说现在已将青山小学当成了自己的家。董姝言说:“扶贫必先扶智,我势必不改支教初心,继续脚踏实地,用青春和汗水默默耕耘,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切切实实的事,为‘公大研支团’传递不灭星火,为贫困山区修筑‘教育长城’……”—— end ——文字|王舒羽编辑|唐 燕【来源:黔西南公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何为

等等!先别划走!西外第23届研支团了解一下

或许你曾经想过为那些孩子带去一份希望或许你曾经想过为那些可爱的孩子传授知识第23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又双叒叕开始招募啦!热血的你快来加入我们!01走近研究生支教团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示范项目,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采取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选拔的“志愿+接力”方式,招募一批具备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条件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到中西部地区县级以下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近日,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工作正式启动。一起了解一下吧!02走近XISU研支团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于2015年派出首届研支团成员,截止目前共派遣19名志愿者服务于榆林市吴堡县和安康市岚皋县,并将于今年派出6名志愿者服务于安康市镇坪县。研支团志愿者们始终秉承“爱国、勤奋、博学、创新”的西外校训,将“博古通今、融贯中外、德善相济、自强不息”的西外精神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充分结合,在实践育人中立足西部,在学思践悟中锤炼品格,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的庄严承诺。03XISU第23届研支团招募通知根据《关于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3届(2021-2022年度)研究生支教团有关工作的通知》(全国项目办发〔2020〕6号)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第23届(2021—2022年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实施方案》(西外团发〔2020〕17号)有关要求,经研究决定面向我校2020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公开招募组建我校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招募指标与任务本次共选拔招募具备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的、有奉献精神、身心健康的6名2021届本科毕业生和能够胜任支教工作的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地区县级以下中小学校开展为期一年(2021年8月至2022年7月)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工作。二、选拔条件1.必须是我校2021届本科毕业生(不含专升本、第二学位学生)和在读研究生。2.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理想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品行优良,无任何违法违纪受处分情况。3.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适应西部地区的生活和工作(体检结果必须符合相关标准,见附件4)。5.在校期间担任校级、院级、班级主要学生干部满一年以上,表现突出。6.学习成绩优秀,无不及格情况,第1-6学期的平均绩点应达到3以上(含3),且在专业排名前30%以内,并在毕业前取得学士学位与本科毕业证书。7.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本科在读期间志愿服务时数累计80个小时(含)以上(以校院两级团组织出具的认定证明为准)。8.英语专业取得专四合格及以上证书、非英语类专业取得公共英语四级及以上证书、取得中学教师资格证(合格证明)和在校期间获得省级以上(含)奖励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三、招募选拔流程1.招募宣传(2020年9月7-8日)。各分团委(团总支)应于9月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平台等多种方式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2021届毕业生开展广泛宣传,所有符合招募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报名。2.个人申请(2020年9月9-10日)。学生本人向学院团委(团总支)递交报名表(附件2)、学业成绩单(需主管教学领导签字盖章)、个人简历、支教申请书(手写)、家长意见书(需家长签字)、志愿服务审核表(附件3)、学生干部任职证明、获奖证书复印件等材料和外语水平等级证书原件及复印件、教师资格证笔试面试合格证明等附加材料。3.学院推荐(2020年9月11-13日)。各学院团委(团总支)根据规定,择优推荐符合条件的学生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生活动中心210室)。4.考核选拔(2020年9月14-16日)。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学院推荐的学生进行资格审查,并组织面试及其他相关测试,选拔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学校纪委全程参与。由招募工作领导小组在综合评定的基础上确定支教团初选成员名单。5.组织体检(2020年9月17-18日)。统一组织通过面试的应募者进行体检,体检医院为三级乙等及以上医院或专门的体检机构,体检项目及体检标准见附件4,体检人数要高于下达指标数,防止因出现体检不合格退出,而致使不能完成已下达的招募指标数的情况发生。6.公示(2020年9月17-23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公示入选人员名单,公示无异议的应募志愿者填写研究生支教团报名登记表和招募协议书,取得参与支教资格。7.信息录入(2020年9月24-25日)。校项目办与研究生工作部在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网站上完成相关信息录入工作,校项目办与最终入选的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签订《招募协议书》。8.培训派遣(2020年9月底-2021年8月)。入选成员一经确定须成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并做好支部建设。入选成员须参加全国项目办、省项目办和学校项目办组织的岗前培训全部内容,并在集中培训后直接上岗。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报到时间原则上与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同步。四、工作要求各分团委(团总支)要广泛宣传动员,规范推荐环节,认真做好学院选拔推荐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院级推荐需于9月13日17:00前完成。联 系 人:赵润康、马旭立联系电话:85319754电子邮箱:tuanwei@xisu.e.cn相关附件请点击原文链接获取

带我飞

人大研支团:青春战“疫”,灌溉梦想!

他说,“我想走遍兰坪县的每一个乡镇”;她说,“为家乡的基层教育事业做贡献,我感到很幸福,很自豪”;他们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之一”。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他们在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授课教学,纵使疫情肆虐,地理空间的阻隔也断不了研支团志愿者们对学生们的牵挂与责任,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人大人的战“疫”姿态。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芬芳从去年9月开始,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民族中学,陈继淮和另外四名支教团的老师,承担起了高一和高二年级英语、历史和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完善,教学环境也不输城市里的任意一所中学,然而,整个县城的教育氛围不强,学生们普遍没有太大的志向以及强烈的学习动力,这为支教团的老师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不过,这也正是他们在这里支教的意义,直面困难,为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们带去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支教团成员组织学生们开展班级辩论赛活动这里的学生大多是搬迁到县上的孩子,许多孩子由于成长环境的原因缺乏足够的自信。在过去的半年中,云南支教分团团长陈继淮先后走进了四个乡镇,到同学们的家中了解情况,和父母交流沟通,以便更充分地唤起孩子们学习的信心。除了帮助孩子们学习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陈继淮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们展示县城外的大千世界,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树立远大志向。陈继淮(左一)在走访学生家庭时与学生及其家长的合影受疫情影响,兰坪民族中学于3月2日起开始通过“全景学习平台”在线应用进行授课,目前的课程都以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为主。根据学校的安排,负责地理课教学的杨倩灵参与到线上教学工作中。杨倩灵在自己家中为学生们在线授课杨倩灵提到,网络授课前期遇到了不少困难,她最担心的是不一定所有同学家里都有相应的电子设备和稳定的网络,家庭有困难的同学可能无法同等地参与学习。后来,学校联系当地电信公司,统一为同学们办理了网课流量套餐,更好地方便同学们在线学习。通过网课和同学们见面,成为杨倩灵一天中最大的期待。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地理教学中的许多问题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云南支教,深入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边做事,一边思考,支教经历使他们对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芬芳,正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愿所有被疫情阻挡了脚步的同学和老师们,都能够在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平平安安地回到校园。走出去的勇气和决心新疆塔城支教团团长韦佩瑶这一次回到了自己开始的地方,去延续她和其他孩子的梦想。“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支教,我感到很幸福和自豪”,韦佩瑶说。曾经从这里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次韦佩瑶想把这份靠自身努力走出去的勇气和决心带给家乡更多的孩子。新疆塔城支教团的服务对象是塔城市第四中学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学生,学校教学设施已经比较完备,配备有音体美教室、录播室、塑胶跑道及各类运动场等。学校统一配发了电脑来辅助老师教学。塔城市第四中学整洁开阔的校园环境支教团的教学工作涉及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化学和政治等多个学科,韦佩瑶负责承担初一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亦师亦友”是韦佩瑶和学生们的相处状态,生活中和孩子们发生的许多小事都让她感动不已,为学生答疑时被偷偷塞进口袋的小糖果、笔记上贴着稚嫩的暖心小纸条、孩子们的一句略带羞涩的“老师辛苦了”,都让韦佩瑶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每当这时,老师的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在去年的跨年晚会上,学生们十分高兴地邀请她一起参加,分享零食、表演节目,一起迎接新的一年。他们不再只是学生和老师,而是一群有着同样目标,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朋友。韦佩瑶与学生们的跨年晚会合影疫情期间,为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当地于2月17日正式开始在线教学,保证学生每天有四小时左右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其他学科的课程也陆续开设。除学校老师在线授课外,学校还要求学生在晚间统一观看20分钟的“新疆广电名师课堂”。开设网课以来,韦佩瑶更重视及时主动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力求保障每个学生在家能有和在学校一样的学习状态。疫情前,支教团王疆妮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韦佩瑶知道一年的支教时间不能只给学生们带来知识的积累,她更想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更美好的未来的种子。韦佩瑶时常和孩子们谈论未来,谈论梦想,她说,我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够像我一样,有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去的决心和勇气。这是她能够带给新疆塔城的孩子们的最珍贵的礼物。特殊时期的全力“冲刺”在四川省江安市支教的毕原悦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教学任务。距离高考仅剩一百多天,但学生们都因疫情影响无法返校,如何为高三的学生们上好网课,做好备考,是毕原悦等负责高三教学的支教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自2月10日起,江安中学正式开始网络授课并制定了详细的课表,高一、高二年级以复习和巩固为主,高三的任务是全力冲刺高考。毕原悦所教的高三年级学生需要在早晨6:50便开始一天的学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晚上的时间主要进行答疑指导。毕原悦为学生们制定的语文学习计划为了满足高三学生的备考需要,在线自习、老师答疑、多平台齐上阵都成了毕原悦的法宝。硬件设施和网络信号稳定,毕原悦就在多个线上平台换着教学;网课不好板书,PPT可能达不到效果,老师们就用多种方式展示解题过程,比如将运算过程写在纸上后再拍摄给学生看,或是开启另一台设备为同学们直播演算过程;担心课后学习效率不高,毕原悦一方面联系学生家长,一方面用好网课平台的打卡和作业本功能,她还注册了猿题库平台为学生补充课后练习环节,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教学。毕原悦正在通过网络直播方式讲授语文课网课的过程中充满着和学生互动的趣事。由于网络授课信号不好,毕原悦的声音经常卡成“电音”,卡顿的画面有时被学生们捕捉下来做成了有趣的表情包。除了课本复习之外,毕原悦还会为学生们播放《经典咏流传》等文化节目,提升学生的审美和古诗文能力,也帮助同学们放松心态。“好好给学生们上好课”,这是她作为支教老师的初心,也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给全力“冲刺”高考的学生们最有力的承诺。她希望下届支教团的师弟师妹们能够珍惜这段难忘的经历,顺利适应从学生到支教老师的转变,“用不长的一年时间,做一件令自己和他人都难忘的事。”肩担责任,描摹远方在四川省荣县市第一中学支教的谷雨佳在给学生的第一堂课上写下了这样八个大字:明理、立志、修德、强术。这是他鞭策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的学生们的希望。从2与17日以来,谷雨佳一直通过线上平台来为初一年级的学生讲授语文课。在谷雨佳的第一堂网课上,他给学生们发去了一封名为《将责任从“枕头”移至“肩头”》的信,对孩子们提出了希望,鼓励他们肩负起责任,为奔向心中的远方磨砺翅膀。更别出心裁的是,这封他亲笔写下的信还被他设计成了一系列语文阅读理解题,培训学生们的解题方法。谷雨佳的开学第一课为了减少疫情对课程的影响,谷雨佳精心准备每一节网课。为了避免有的孩子因网络设备等原因而耽误课程进度,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谷雨佳的语文课以阅读训练和课外拓展为主,从魏晋风雨到汉唐盛世,从王维笔下的大漠到陶渊明眼里的南山,借此机会,谷雨佳为学生们补充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此外,谷雨佳还很注重提升网课的趣味性,比如讲到诗人李白时,他会结合当前流行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中的人物“李白”来进行讲述。“现在,听我语文课的同学有四个班210人,每天都整整齐齐,没有迟到或旷课的,有时候一节课能收获两万多个赞”,谷雨佳说。这次疫情让每个孩子度过了一个刻骨铭心的新年。谷雨佳在给学生的信中说,“面对灾难,我们没有参考资料,更没有标准答案”。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尽管我们不能像医护人员一样在一线贡献力量,但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扛起肩头的责任,一往无前地为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但在这之前,“请在心中描摹你的远方,磨砺你的羽翼”,竭尽所能为未来的自己“添能加油”,这是谷雨佳对学生们的期许,也是他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校园走向许许多多个孕育梦想的地方,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散发出同样的光亮,带来同样的改变和希望。越是在急难险重的疫情考验期间,越显出人大研支团志愿者们心中有情、肩上有责的奋斗姿态!一年不长,愿历练与成长让你们终生难忘!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人民大学第21届研支团志愿者名单新疆和田西部计划志愿者:徐贵荣 劳动人事学院云南兰坪研支团:陈继淮 劳动人事学院杨倩灵 财政金融学院王响响 公共管理学院曹宇 劳动人事学院杨珺婧 法学院 新疆塔城研支团:韦佩瑶 劳动人事学院刘炫佐 财政金融学院贾子乔 哲学院吴雨佳 公共管理学院王疆妮 经济学院郝子梁 新闻学院四川江安研支团:王聪聪 统计学院姜琦 劳动人事学院朱凯雄 公共管理学院赵畇 新闻学院张艺菲 社会与人口学院毕原悦 哲学院四川荣县研支团:谷雨佳 商学院范启航 法学院高欣 哲学院孙可可 环境学院石虎 国际关系学院

道熙呀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研支团: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据独山县人民政府网消息 自2013年起,每一年,独山都会迎来这么一支队伍,他们年轻、有活力、有梦想,他们从远方来,用实际行动践行“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庄严承诺,他们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过去7年,每一支研支团都在独山这片土地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为独山高级中学贫困生发放2万元慰问金;开展“绿荫行动”留守儿童青春期教育志愿服务项目;为独山老人拍摄金婚照;让特殊儿童担任非遗传承者,丰富特殊儿童精神生活,宣传非遗“独山花灯”文化;与上海大音曦生公益基金会合作,为独山高级中学贫困生发放6万元奖学金……每一年,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竭尽全力,做力所能及之事,为西部教育事业贡献着一份力量。2020年,南京师范大学第二十二届研支团志愿服务于县第二中学,目前已入驻两周,时间虽然还短,但成员们感受颇深。“来到这里,我们不只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研支团的每一个成员也都在努力学习。”团员郭禹辰说,短短的两周里,他就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们,他们也都在努力的改变自己。刚走上讲台时,郭禹辰冲劲十足,带着同学们赶进度、抢时间,飞快的学习着课本的知识。最后虽然教学进度超过了许多老师,但郭禹辰发现,由于一味地教学而不巩固,导致学生遗忘率高,反馈信息很少,教学质量跟不上。为此,他认真的总结和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主动与独山资深教师沟通请教,放慢教学进度,时刻了解学生情况,不断找寻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向,最终找到了适合学生的授课方式。“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让你们的孩子不再是留守儿童。”在开学典礼上,团员陆海慧听着校长鼓励孩子们的话语,心里满满的辛酸和难受,来到这里之后,她才发现山区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比她想象中更难、更累。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基础较差……这是陆海慧这两周最真实的感受。她认为,生活环境和家庭原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大因素,为此,她每天课上与孩子沟通,课下与家长联系,同时反思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找着解决办法。“虽然辛苦,但孩子们的单纯、童真深深吸引着我,让我感到不会疲倦,浑身充满着力量。”陆海慧说,偶尔她从自己所教的班级经过,孩子们会热情地朝她挥手,那一刻,让陆海慧的内心更加温暖而坚定。随着研支团更加深入地了解独山、了解孩子们,他们未来一年的支教之路已初露锋芒。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必将潜心修炼、全情投入,为教育事业继续奉献自己的光亮。(独山县融媒体中心 胡邦荣)

美味男

浙大研支团周亚星:用一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2018-09-10 18:12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陈玉娇 梁耐娆 沈烨成 摄影 卢绍庆 汪晓勇 记者 石天星“周老师!周老师!”学生们惊喜地喊着,像是看到了久违的亲人。9月,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的学校又开学了,周亚星回到曾经朝夕相处的昭觉,来看看自己最舍不得的孩子们。“周老师,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我想告诉您,您发的衣服,我们都很喜欢,谢谢您和支教团。”“您永远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些两个月前的临别寄语,周亚星都还历历在目。周亚星是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2013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本科生,现已保送研究生至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带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昭觉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作为浙江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的周亚星,回忆起自己的支教生涯,道出了昭觉支教团成员曾经的艰辛和感动。“我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从“被支教”到支教孩子们在亚星还是初中的时候,他们学校来了一位东南大学支教团的地理老师。老师用电脑向同学们展示五彩斑斓的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把自己的未来规划讲给孩子们听。慢慢地,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宽,求知欲、好奇心被支教老师点燃。14岁的亚星在心里悄然种下了“走出去”的梦。经过亚星的努力学习,他考上了浙江大学,并跟随浙江大学学生心系西部协会参加了为期15天的陕西官村中学支教活动。15天很短暂,亚星觉得自己只够给孩子们种下梦想,却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实现。孩子们在追梦路上遇到的疑惑和困难,可能会因为没有人陪伴而感到失落、无助,甚至放弃。于是,他选择加入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从事为期1年的支教活动。亚星说:“虽然对于大学生而言,一年的时间很宝贵,但是这短暂的一年,若能让平凡的青春变得不平凡,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一年,对于我们来说是青春,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影响其一生。”用爱浇灌孩子们,爱心在支教中传承“支教最重要的,是把孩子们灌溉好,尤其是你手把手教的孩子。”在昭觉,周亚星被分配到东晨中学,担任初一年级两个班级的英语老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亚星发现孩子们的知识基础都很薄弱,有些孩子普通话都不太流畅,支教老师用普通语速说一句话,孩子们可能只能听懂其中一半的意思。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吸收课堂知识,亚星上课时往往会穿插有趣的图片和视频,以此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个学期下来,周老师收获捷报,教的两个班级的英语成绩均高于相同层次的学生班级,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更让周亚星感动的是和孩子们之间的感情。寒假到来,他从昭觉回家,他跟孩子们说自己要走了,下学期再回来。但很多孩子都只理解了前半句话,以为周老师不回来了,万分不舍,纷纷给周老师准备了小礼物、写信。还有小朋友哭着对他说不要走,想让他一直教他们。寒假一过,周老师回来发现班里的孩子少了一个!他急忙询问校方,第一时间和孩子取得了联系。这个十五岁的小男孩,家庭条件艰苦,母亲又生病住院,家里经济来源全依赖辛苦打工的父亲一人。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长子,必须为父亲分担压力,就萌生了去广东打工补给家里的想法。为了让孩子重回课堂,周老师帮助他申请了资金援助,并告诉他唯有好好学习,才能够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名孩子最终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很快,一年支教生涯进入尾声。在最后一节班会上,亚星拿着话筒,酸涩地说着临别的嘱咐和不舍,突然,一个小女孩抢走了话筒,坚定地说:“周老师请你放心,我和我们班的同学,会好好学习,将来去杭州找你。”孩子们都给周老师折了千纸鹤,千纸鹤里满满的“I love you(我爱你)”。其中,当初那个担起家庭重任的15岁小男孩,写的是:“我以后会好好学习,好好打工,像你一样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亚星很欣慰,因为爱心的传承,在昭觉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服务的旗帜飘扬千里,志愿的火焰生生不息从1999年,第二届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简称浙大研支团)成员第一次踏上昭觉这片热土开始,浙大学子赴昭觉支教已有20载。尽管浙大支教团20年来始终坚守在昭觉一线,但是昭觉的教育现状依旧不容乐观。由于昭觉县生源不断扩大,导致昭觉县师资还比较缺乏。光是原本三个年级加起来才1200多名学生的东晨中学,此次开学预计新生人数将超过1000人。除此之外,周亚星在支教期间发现昭觉各学校普遍缺乏兴趣课,使得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十分受限。针对这一现象,周亚星带领浙大第19届研支团昭觉分团的其他三位小伙伴(肖翔匀、朱佳伟、朱锴治)从打破空间局限、学科局限,几乎零成本的“网课”入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感受外面的世界,培养尽可能多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周亚星带着支教团联系了文化中国项目,首次在昭觉县宝洁希望小学、民族小学开设了“云上花开”网络课程,向孩子们展示外面的美景、趣事,通过视频互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与此同时,支教团还联系了杭州行知中学等学校“倾听大山的声音”,与昭觉县民族中学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组织书信交流,帮助孩子们在有外界关爱和看护的条件下健康茁壮成长。作为支教团昭觉分团团长,周亚星经常在课余时间下乡去到昭觉的角角落落,调研当地学生的需求,积极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当地学生搭建与外界的沟通桥梁,一年的时间里,他与团员们一起总共为昭觉当地贫寒学子筹集价值350余万的物资,改善当地教学环境。“不论是短短几天的支教,还是长达数年的支教,每一种爱心支教都应该被支持。老师能够带给孩子宽阔的视野,播种孩子稚嫩的梦想,引导孩子规划未来,只要不是甩手掌柜——支教时间到了就不再管孩子,对山里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利大于弊的过程。”周亚星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能够加入到支教的队伍当中,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为当地的孩子带去知识的力量。”如今,周亚星已经结束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回到浙江大学开启新的研究生生涯,现阶段他选择学好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毕业后我想继续去西部基层服务,争取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为西部建设添砖加瓦。”(部分图片由周亚星本人提供)

必且有感

兰大研支团:点亮农村孩子理想的明灯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富春 通讯员 曲思宇 2019年夏天,从兰州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传来好消息,在支教即将结束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支教团成员吕孟凡所带班级的38个学生,有21人英语考了100分,全班平均分98分。在甘肃两当的乡村小学,这份英语成绩来之不易。“我只是尽力做好了本职工作,要感谢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和研究生支教团大家庭。”吕孟凡是兰州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对这个20岁出头的女孩来说,这个夏天收获了奋斗的果实,内心充满了无尽的喜悦。 吕孟凡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支教路上,吕孟凡走得坚定而踏实。大一入校后,学习社会学专业的她就加入了美丽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开始关注支教、接触农村教育。在一次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跟她说:“姐姐,我希望有你这样的老师!”“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是有些紧张的,也不知道自己做老师是什么样子。”吕孟凡回忆说,当时,自己并不知道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但被需要的那种幸福感和获得感却涌上了心头”。从此,吕孟凡暗暗下决心,要参与支教事业,创造别样的人生价值。大学期间,她一方面努力参加各类培训,按照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考取了高中政治和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为成为一名专业基层教师做充分准备;同时,她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支教和留守儿童、关爱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在实践中锻炼教学能力。机遇总爱垂青有准备的人。当吕孟凡看到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五周年视频《志青春》时,顿时热泪盈眶、热血沸腾,“感觉遇到了对的人、对的组织,可以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于是,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支教团,并成功入选。 吕孟凡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8月27日,我们满载着行囊,在大雨中离开熟悉的母校,在艳阳中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自此,便开始了我与西坡的故事。”吕孟凡在日记中写到。西坡位于甘肃省陇南市两当县,西坡学校就是她支教的地方。初到支教地,诸多的不适应纷至沓来:饮食的不适应、语言的不习惯、生活的不舒适都成了现实的困难,特别是因专业原因,学校决定让她先做一段行政工作,这让她心理落差很大。“难过、抱怨、失望、质疑五味杂陈,持续了好一段时间”。可在和纯真质朴孩子们、热情互助老师交往一段时间后,吕孟凡发现,自己要调整状态,积极融入到新的集体中。“能否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把职责、把工作摆进去是检验你们初心的标志。”此间,她想起了在出发前老师对大家的叮嘱。吕孟凡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熟悉学校运行和教学工作,与各位老师深入接触。经过一段时间认真努力地工作,学校将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育任务放心地交给了她。班上的孩子和上一位支教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情意,分别的时候非常不舍。在起初一两周,还时刻惦念着上一位老师,时常提起上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与他们的互动,课堂死气沉沉,课下很少有互动,局面有些尴尬。出师不利,吕孟凡一时很烦心,担心孩子们不会接受她,适应不了她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会一直僵持下去,进而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果然,在第一次检测考的时候,全班成绩一般,甚至还有5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成绩令她震惊,吕孟凡意识到,必须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眼前的局面。她放慢教学进度,尝试与上一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连接起来,平稳地过渡到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时,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加入更多他们喜欢的事物,来开启新的英语学习道路。在课下,吕孟凡像一位大姐姐一样跟学生聊天,带他们做沙盘游戏,并尽其所能关注到每一个人学生,给他们更多的陪伴和鼓励。逐渐地,孩子们变得积极活泼、阳光自信起来,课堂也充满了活力,学习英语的兴致也高涨起来,师生关系也更加亲近。 吕孟凡和学生在一起。资料图各方面的工作在逐渐深入,也更加符合学校的实际,在磨合和调整中,吕孟凡对学校、学生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面对农村小学三年级的英语教育基础薄弱的现状,她深刻体会到,在启蒙阶段,要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乐趣,打好英语学习的基础。从英文版小猪佩奇到各类英文动画视频、从英语歌到英语童话故事、从角色扮演到游戏……她不断用鲜活生动的故事、贴近八九岁孩子成长的事物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了回报,在期中考试中,该班级成绩全县排名第四,期末考试中位列全县第三。这不单是对孩子们极大的鼓励,也让吕孟凡收获了自信,从此,她信心满满,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一些花开在高高的树上,一些果结在深深的地下,一年的时间漫长也短暂,在吕孟凡看来,自己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儿。在最后一次测试中,她带的班级英语考试有一半多学生考了满分,当孩子们拿着试卷露出灿烂的微笑时,吕孟凡觉得,“这一年里,所有经历都值得”。“起初这些志愿者来到学校时,我是有迟疑的,特别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服务一年就回校读研,我想他们肯定是走马观花的。”两当县西坡学校校长王文华说,一年支教下来,支教生让自己眼前一亮,他们如源头活水般带活了基层教育事业、点亮了孩子们理想的明灯。“下一批志愿者将继续承担一线教学任务,让支教团事业在西坡学校绽放光彩”。又是一年逐梦时,兰州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即将出征,接力这份事业。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吕孟凡这样胸怀家国情怀、不忘志愿初心、牢记青春使命的优秀大学生骨干参与其中,兰大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深受基层师生喜爱、深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一支队伍,他们扎根基层、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在西部的大地上书写着壮美的青春华章。

数如佚汤

不远千万里终于见到你,江苏科大研支团开设新疆支教点

2020年,江苏科技大学在镇江市对口援疆以及学校对外发展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设立了第三个研支团支教点,可克达拉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东临伊犁州伊宁市,西接霍尔果斯市,南靠都拉塔口岸,北依天山北脉科古尔琴山。这是江苏科大开设的距离祖国最远的支教点,同时也因此与广西平果市第二小学、内蒙古赤峰市克旗萃英学校遥相呼应,形成了江苏科大研支团的“最美支教三角”。四师团委“到西部区,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7月1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出现大规模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情况,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整座新疆城的千万人民仿佛做好了充足准备,举全中国之力开始了漫长的新疆地区疫情反击战。此刻,准备于七月底踏上赴疆征程的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三位志愿者开始了紧张的期盼与等待。在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抗争下及全国人民及社会各界的驰援下,仿佛一场紧张且残酷的梦落幕了,新疆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虽然留下了梦境的痕迹,但却呼唤着人民返疆、赴疆的心,江科大研支团新疆分团也于9月16日踏上了赴疆的征程!赴疆之途,培训之路图为乌鲁木齐兵团项目办接待点,江苏科大研支团初到新疆可克达拉金山实验学校距离江苏科技大学4331公里,路途虽远,但是新疆建设兵团领导及项目办工作人员却给志愿者们提供了一次完美的护航,从乌鲁木齐的转机安排到四师项目办的定点接送,再到疫情防控下严格的消杀及检测工作,给志愿者们带来了远在异乡的温暖,更让他们明白了国家和兵团人民对于援疆志愿者的期望,江苏科大研支团刘阳称:“四师为我们的志愿服务之路保驾护航,我们更要为培养四师的孩子们贡献出最大的力量!路在脚下,任重道远。”图为四师西部计划全体志愿者赴可克达拉拉练培训过程中第四师可克达拉市党委副书记、第四师副师长顾爱平书记对新疆、兵团以及四师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介绍,志愿者们在加深了解的同时,更燃起了心中建设新疆、服务兵团的一簇热火。同时在全方面的理论学习中,三位志愿者深化了对新疆建设兵团、四师发展史、去极端化条例以及保密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这将成为他们扎根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实践基础。图为出征仪式上江苏科大研支团刘雷代表四师全体西部计划志愿者发言出征仪式上,江苏科大研支团刘雷代表四师全体西部计划志愿者进行发言:“脚下这片土地,就是祖国需要我们的地方!四师,更是值得我们扎根的地方!让我们继续前行,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可堪大任,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江苏科大研支团王鄂苏出征仪式后感慨道,“此次培训同行四师西部计划志愿者共130余名,携手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此次培训更加坚定了新疆分团三名志愿者的信念,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图为江苏科大研支团志愿者到达可克达拉金山实验学校,同校领导合影初见金山,遇中国节9月25日,金山实验学校常建军校长以及团总支李媛书记迎接三名志愿者入校,并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常校长表示,金山实验学校师资情况紧张,需要有才能、有本领的志愿者加入到金山实验学校的建设以及学生培养当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兵团四师教育事业的发展。交流过后,三位志愿者在李媛书记的介绍下对学校和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对未来的教学生活和工作充满了希望。10月1日,国庆节与中秋节相遇到了一起,国与家撞了个满怀,科大支教团刘雷表示:“身在新疆,身为一名志愿者亦是一名援疆教师,可克达拉就是我们的家,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们不会让我们的家人失望!”中秋亦是国庆之夜,包括三位志愿者在内的十余名援疆教师欢聚一堂,一起就金山实验学校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支教团刘阳:“当时的可克达拉已经很寒冷了,但是近日在与兵团人民以及各位老师的交流中,却倍感温暖,又充满了动力!”青春有我,一路向前图为江苏科大研支团新疆分团志愿者(刘阳、刘雷、王鄂苏 左至右)青春要由汗水浸透,江苏科大研支团新疆分团三位志愿者将深入贯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真正落实顾爱平书记所提出的:来疆为发展,在疆干事业,离疆留爱心的三点期望,时刻铭记自身志愿者的身份,时刻思考一名志愿者可以为兵团人民做些什么,一名援疆教师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做些什么。同时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以及工作能力,努力为新疆四师建设、为金山实验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法圆天

“公大研支团”在贵州普安——丁明聪:用我一分热,点亮一盏希望

普安县是公安部定点帮扶县,从2017年起,每年都会有一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准研究生像南飞的大雁,到普安学校的三尺讲台执掌教鞭。去年8月,来自山东济宁的大男孩丁明聪,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与同伴一起,来到贵州省普安县兴中镇辣子树小学支教一年。丁明聪(右)与学生合照我愿做那一盏灯从山东出发,一路向南,飞机转高铁再转大巴,经过20多个小时跨越两千多公里到达贵州省普安县兴中镇辣子树小学,在这里,丁明聪开始了他的支教生活......辣子树小学,距离普安县城30余公里。初到辣子树,面对语言、气候、饮食等诸多不习惯,丁明聪感受到很大的挑战。对此,他主动调整心态,克服不适,很快就适应了山区生活。谈到支教的原因,丁明聪说,家里的父亲和姐姐都是老师,自己从小就有个当老师的梦,来支教也是圆了自己的梦。辣子树小学7个班,丁明聪主要负责四年级的数学和五年级的英语教学,同时也给学生上音乐和科学,一个星期20节课,平均每天都有4节。“我们一起开始,从头学习,慢慢把这个知识点学会。”这是丁明聪与所教班级学生谈心之后最常说起的话,在他看来,如何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是对老师的一种考验。“我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用于批改作业和备课,我想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来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丁明聪说,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一有空就向其他老师“取经”,一起探讨最佳的教学方式。丁明聪给学生辅导功课“四个月下来,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已明显提升,平均分也提高了不少,很多同学都能考及格了。”丁明聪说,“孩子们进步很大,我也很高兴,对于学习进步大的学生,我会买一些小零食鼓励他们。”班上的马松是改变最大的一个,马松的母亲不在了,父亲迫于生计常年都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照顾他,家庭原因导致了他自闭、沉闷的性格。丁明聪说:“刚开始和他交流时,无论说什么,马松都底着头说话,眼神里完全没有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活泼。”有一次马松生病,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丁明聪知道后,带他去镇卫生院里检查,用完药后,丁明聪为他垫付了医药费,又把他送回了家。经历过这件事后,马松便开始主动找丁明聪聊天,请教学习方面的问题,渐渐地,他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点亮孩子们的梦想“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军人,戍守边疆,保家卫国!”“我想做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在“梦想”班会课上,孩子们既羞涩又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的梦想。丁明聪发现孩子们都是天真活泼的,小小的脑袋里有大大的梦想,有想做老师的,有想当医生的,有想做画家、歌唱家的,还有想开糖果店的......“大家的梦想都很好,我们要为了自己的梦想继续努力,以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丁明聪对学生们语重心长的说。丁明聪开展爱国教育课间时候丁明聪展示的实拍图让孩子们惊讶不已。“原来这就是苏州园林!原来这就是天安门广场。”“以后我也要到其他地方去看看!”“我以后也要去外面读大学!”孩子们争先恐后的说。“当孩子们憧憬更美好的未来,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孩子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丁明聪说。孩子的梦是最柔嫩的花朵,丁明聪正在用他的所学,为他们拨开眼前的迷雾,点燃他们心中对未来的向往,鼓励他们,让他们接触新的认知、新的学习方式,亦如梦想的呵护。让爱心一直传递辣子树小学整体硬件设施稍显落后,学校里没有饮水机,学生们只能对着水龙头喝水,非常不卫生。如何解决孩子们的饮水问题,成为丁明聪和研支团伙伴寇珺的一块心病。为解决孩子们喝水问题,丁明聪与寇珺一起,联系上一届在辣子树小学支教的师兄校友们,在学校摆摊义卖筹集善款,并联系厂家购买了箱式饮水设备。2020年9月,师傅上门对饮水设备进行了打孔、铺设管道、引线和安装。自此,辣子树小学迎来了建校近二十年来的第一台饮水设备,这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两届研支团成员与校友们共同完成的一件大好事。丁明聪帮助学生搬运爱心物资饮水设备有了,但丁明聪观察到,辣子树小学孩子们对于喝热水的习惯还没有养成,丁明聪和寇珺就利用上课时间给孩子们讲解喝热水的重要性,并带头去饮水机前打水,渐渐地,孩子们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下课后带着水杯来接水的孩子们也越来越多。“我很庆幸自己能够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一员,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遇见了一群最可爱的孩子们。”丁明聪说,支教于他,是每一堂为孩子们精心设计的英语课,也是每天对留宿学校的孩子们的亲情陪伴,更是一批又一批公大研支团志愿者选择奔赴远方的力量之源!【来源:黔西南公安】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寄生灵

西南民大研支团举办一场生动团课:激发雪域高原学子爱国热情

四川新闻网阿坝9月25日讯今年,新中国成立70年。9月19日-21日,西南民族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为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中学校各族学生举办了一系列团课,极大地激发了雪域高原学子的爱国热情。各族学子重走长征路在研支团成员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了红原县瓦切镇日干乔湿地,重走长征路,感受当年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辛。在红军过草地纪念碑前,研支团成员为学生们讲解了这段峥嵘历史。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在场的学生明白了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大家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团誓词,铮铮誓言表达了“青春心向党 建功新时代”的坚强决心!各族学子同唱一首歌在红原县人民广场、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基地、红原县中学校、日干乔湿地公园等地,研支团成员带领学生们歌唱《我和我的祖国》。他们手里挥动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声声“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生日快乐!”的欢呼,表达出了雪域高原学子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情感。各族学子诵读经典 表达爱国情9月21日,研支团组织红原县中学校学生举办“共祝七十华诞 感恩伟大祖国”经典诵读比赛。各班代表队身着各具特色的服装,他们以集体诵读、领诵,配以各类道具和音乐、吟唱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光辉历程,彰显了新时代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强决心,展现了各族学子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据了解,西南民族大学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通过举办一系列生动的团课,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海拔3506米的高原上献礼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激发各族学子心中的爱国热情!(常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