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浙江大学关于调整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海之泪

浙江大学关于调整2020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安排的通知

各位2020级研究生考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人心,防控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按照教育部、浙江省统一部署,我校原定近期举行的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和博士研究生招生综合考核工作推迟举行。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将根据疫情防控情况、上级主管部门安排部署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保障考生身体健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有序启动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相关工作安排将提前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网、“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微信公众号公布。请各位考生安心做好复试准备,密切关注学校的正式通知。在后续通知发布前,希望各位考生积极配合、支持学校工作,耐心等待,切勿提前来校,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如有其他问题,可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研究生招生处(硕士招生:yjsy-zsb@zju.e.cn;博士招生:yjsy-zsb2@zju.e.cn),我们会及时予以回复。请各位考生做好个人防护和疫情防控工作,同心协力,为国家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应有的贡献!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浙大与你同在!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处二〇二〇年二月四日本文转载自研究生招生网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陈晗钰责任编辑:周亦颖

恶人之天

“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上线,师生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

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云主机,可24小时在线使用,居家学习、办公也能顺利搞科研?希望科研相关事务能线上办理,流程效率再升级,为科研“再松绑”释放新活力?期待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实现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共建共享的科研生态?……这一切,我们努力为你实现!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了保证学校科研工作有序运行,保障“科研不下线”“创新不停止”,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启动了“研在浙大”学术科研平台。▲3月7日,见未来——“网上浙大”系列发布会之“研在浙大”发布会在浙大召开“研在浙大”首先立足推动创新范式转型,强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在科研创新中的运用,推进线上线下科研相结合;其次变革科研组织形态,整合在线科研服务工具和科研创新大数据,推动项目在线策划、凝练、团队组建,实现项目全周期的网上运作与管理,从而减轻、松绑科研创新活动对场地、时间的依赖性,让网上科研成为新常态。关于“研在浙大”,你是不是充满了好奇?它要如何访问?主要有哪些功能板块?哪些信息化工具、资源已可使用,哪些即将完善?更多精彩内容,一起继续往下看!“研在浙大”十问01什么是研在浙大?“研在浙大”是“网上浙大”的组成之一,对应“学在浙大”课程教学平台,打通科研管理系统,提供科研团队线上协同工具,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科研手段,构建一站式全流程的线上科研空间。网址:research.zju.e.cn(需通过内网访问,近期将不断迭代更新,敬请期待)02发起单位是?信息技术中心联合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共同发起。03建设目的是什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从各方面为师生科研提供战略协同和保障,释放科研活力,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守好创新创造本心。04面向什么群体?浙大师生、科研团队05如何进行保障?在现有“网上浙大”布局基础上,以云计算、大数据、云安全、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做好保障。06打通了哪些平台壁垒?打通了科研办公网、科研服务网、校务服务网三大网站,汇集项目申报、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系统。07会有什么获得感?1.松绑的流程整合了多个管理系统,打通了多个科研服务网站,线上走流程也不用跨站“跑路”。2.集合的工具将现有“网上浙大”科研的网络环境和科研工具建设集合。3.无限的协作打破空间的限制,科研团队在线上进行随时的沟通和研讨与资源分享。4.共享的资源结合团队线下实验室设备资源和线上学校内数据资源、平台资源、云资源,最大限度提升资源共享利用率。08五大看板是什么?1.项目看板——开启项目伊始主要涉及项目申报、团队整合等内容2.人才看板——团队管理与联动主要涉及个人主页、通讯录等内容3.经费看板——经费管理与使用主要涉及科研经费、合同、电子报销等内容4.成果看板——成果展示与转化主要涉及专利、论文、浙大学术图谱等内容5.资源看板——资源共享与利用主要涉及浙大云计算、图书馆资源等内容09已经可以使用的信息化工具、资源1.登月计划、朝阳计划:我校科研团队、学生均可免费申请云主机,可用于进行数据交换以及科学计算等服务。2.MATLAB、微软和Adobe正版化软件平台3.混合云模式的浙江大学云计算平台4.论文助手、专利助手和填表助手等数据学术科研工具5.通讯录系统6.浙大钉远程协同平台10即将完善开放的信息化工具、资源浙大学术图谱、科研沙龙、虚拟仿真、校外专家库等。内容来源:信息技术中心、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图书馆文案:赵文婷丨金云云摄影:周伊晨今日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施亨妮责任编辑:叶鑫

手之所触

“职”等你来!浙江大学诚聘海内外高层次英才啦

青年人才、领军人才、顶尖人才……浙江大学求贤若渴,诚聘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期待您的加入~招聘岗位青年人才:“百人计划”研究员青年人才聘任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进入tenure-track聘任体系。具体类别及主要要求、待遇如下:自然科学类“百人计划”研究员任职要求: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具有国际高水平大学助理教授或副教授相当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求实的学风、突出的学术发展潜力和合作精神,能独立发展一个学术方向;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35周岁左右。工作与生活条件:1、学校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2、聘任为“百人计划”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3、如符合浙江大学人才房的申购条件,可申购学校人才房一套;4、根据学科领域等差异,提供相应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推荐申报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上述待遇如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则有相应提高,并获得国家和省奖励支持。人文社科类“百人计划”研究员任职要求:A类: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学位,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担任副教授或助理教授,在其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术思想活跃,有能力在某些领域取得具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学风严谨,师德高尚,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B类:有良好学术训练背景,原则上应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高水平学科取得博士学位或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其研究领域有一定创新研究成果,学术思想活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学风严谨,师德高尚,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工作与生活条件:1、学校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2、聘任为“百人计划(文科)”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3、如符合浙江大学人才房的申购条件,可申购学校人才房一套;4、根据学科领域等差异,提供相应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推荐申报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上述待遇如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则有相应提高,并获得奖励支持。创作实践类“百人计划”研究员创作实践类“百人计划”研究员适用于从事艺术及创作实践类教学科研的优秀中青年人才,分为A类和B类。任职要求:A类:应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本行业领域担任助理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相当职务,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或本行业领域内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或较高知名度,创作业绩丰硕并获得国内外同行较高评价;学风严谨,师德高尚,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B类:应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获得博士学位或本学科最高学位,或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具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并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或本行业领域有一定声誉或知名度,学术思想活跃并有一定创新成果;学风严谨,师德高尚,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工作与生活条件:1、学校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2、聘任为“百人计划”研究员,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3、如符合浙江大学人才房的申购条件,可申购学校人才房一套;4、根据学科领域等差异,提供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启动经费。推荐申报国家、省部级人才计划。上述待遇如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则有相应提高,并获得奖励支持。临床医学类“百人计划”研究员临床医学类“百人计划”旨在引进并培养一批具有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冲击国家级人才项目潜力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优秀青年人才,培育造就一批医学科学家。任职要求:1、品德高尚,学风严谨,热爱医学事业;2、具有良好的学术训练,应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3、具有临床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并从事临床诊疗工作;4、原则上从已从事临床工作及相关研究五年以上,学术研究水平原则上需达到评聘当年晋升浙江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卫生技术类)的要求;5、具有开展高水平临床学术研究,形成稳定的与从事临床实践相关的研究方向,具有承担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项目或课题的能力;6、师德、医德高尚,身体健康,全职来校工作,年龄一般在45周岁以下。工作与生活条件:1、根据应聘人才的资历、学术水平、学术潜力,临床医学类“百人计划”人才分为 A、B 两类不同岗位聘任,其中 A 类人才纳入学校编制,各附属医院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科研启动经费,B 类人才纳入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编制;2、由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参考学校“百人计划”人才相关标准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空间(不少于 30 平方米)和必要的研究人员;医学院统筹安排研究生招生名额;3、A 类人才如符合相关条件,可申购浙江大学余杭区块商品房。领军人才:求是特聘学者等领军人才主要分为求是特聘学者、文科领军人才及求是特聘技术创新岗等。基本要求、岗位职责及待遇如下: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做“四有”好老师;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学风,全职在校工作;3、海外应聘者一般应担任高水平大学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职务,国内应聘者应担任教授或相当职务(其中求是特聘医师岗人选原则上应具有教授和主任医师职称);4、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科研或医疗或实验技术岗位一线工作。教授本学科核心课程,学术成就突出或临床诊疗经验技能丰富、临床学术研究成就突出或在实验教学改革、大型仪器设备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在同行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5、以申报当年12月31日为截止时间,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其中文科领军人才不超过59周岁)。具体类别及主要岗位职责:求是特聘教授岗岗位职责:每学年高质量讲授至少一门本科生课程,主持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写;正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推动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组建、培养学术创新团队,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努力取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或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国际地位和整体竞争力。求是特聘教学岗岗位职责: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评价优秀;领衔开设各类重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负责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项目,引领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领导建设教学团队和培养教学骨干,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求是特聘实验岗岗位职责:组织开展基础和前瞻性实验研究,探索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组织和领导重大实验技术工作;开展大型仪器设备研发等技术创新工作,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水平;承担国家级实验类、仪器技术相关类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或专著,担任全国性大型仪器学会理事、专业委员会委员以上职务,或担任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或国际期刊的编辑、长期审稿人;培养实验技术青年骨干人员,领导、组织实验技术团队,提供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支持。求是特聘医师岗岗位职责:工作在医疗和临床科研第一线,完成高质量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挥典范作用;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要科研项目,开展高水平临床学术研究,取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动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优秀青年人才;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地位和整体竞争力。文科领军人才岗位职责:每学年高质量地讲授至少一门本科生课程,主持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编写;正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推动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组建、培养学术创新团队,积极争取并主持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努力取得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与公共决策、制度设计、新型智库建设等深度融合;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提升学科国际地位和整体竞争力。工作和生活条件:聘期为4年一个周期。学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符合浙江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预留专用房的申请条件,可申购相应住房一套;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优厚的科研启动经费等。求是特聘技术创新岗申报条件:全职在校工作,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在研发及应用或推广技术领域取得公认的成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近4年内研究成果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获农作物、畜牧等国家级品种1项并得到较好推广;获国家级二类及以上新药、新兽药,国家级新农药、新饲料添加剂等产品证书1项;研发重大工程/装备或关键技术1项,且有重大应用影响等。支持措施:聘期为4年。学校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如符合浙江大学人才房的申购条件,可申购学校人才房一套,不享受“求是特聘学者”的其他待遇。聘期结束时,如有新的成果满足评聘条件,则再次按程序聘为“求是特聘技术创新岗”教授。顶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国际大奖获得者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具体岗位职责及薪酬待遇将采取一人一议的方式,提供优厚的年薪和科研支持经费,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充裕的实验空间,大力支持团队建设并保证每年博士生招生名额,如符合人才房申购条件可申购学校人才房一套(面积最大可达240㎡)。应聘材料及方式应聘方式和所需材料:1、详细个人简历:自本科开始至申请之日连续的学习、工作简历,发表的论文、著作目录,主要教学、科研成绩,承担的科研项目、专利及获奖情况等;2、未来研究计划;3、3-5名可供咨询的推荐专家。请将以上完整材料整合为单一PDF文档,以“姓名+岗位+学院(或学科)”命名,发送至各学院人事科,并请抄送至人才工作办公室。通过初审者会被邀请参加视频面试或来杭交流,发送申请邮件后8周内未收到回复可认为是没有通过初选。欢迎来电、来信垂询。联系方式:浙江大学各学院人事科(详见附表);浙江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联系电话:+86-571-88981390,88981345传 真:+86-571-88981976电子邮件:tr@zju.e.cn浙江大学同时招聘特聘研究员、特聘副研究员、常规师资等岗位,详情请咨询相应学院人事科。博士后岗位具体招聘信息请查询以下网址:http://hr.zju.e.cn/postdoctor/redir.php?catalog_id=68075附表:招聘学科及研究方向大家都爱看浙江省拟提拔任用14名省管领导干部任前公示通告2112亿!杭州又要有大动作!这项超火的赛事登上国家名片,今日在丽水首发!现场惊现“虐狗”画面来源:浙江大学微信公众号责编:侯玮编辑:郑莹欢

大好人

全球招聘!诚聘浙江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方院长

浙江大学为适应事业发展需要,决定在全球范围公开招聘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方院长。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岗位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1名;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1名。二、应聘条件1.理想信念坚定,有较强的使命感、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对国家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双一流”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熟悉国际化办学情况。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坚持原则、办事公正、治学严谨、团结协作、乐于奉献。2.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院长应为生命健康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院长应为工程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3.具有丰富的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经历,具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4.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具备较强的驾驭全局、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水平和较强的统筹协调能力。5.有较强的对外交流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海外学习、教学、研究工作经历者优先。6.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能全职到岗。学术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三、岗位主要职责1. 在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班子领导下,全面负责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工作。2.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战略,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健全并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体制;制定并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与国外合作高校协调沟通。3.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设,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示范、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四、相关待遇根据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享受相关待遇。五、招聘程序招聘工作按照发布公告、报名推荐、资格审查、学术评估、面试考察等程序遴选,择优聘任。六、报名要求2.报名方式: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两种方式报名。浙江大学所属各单位进行组织推荐的,请填写浙江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方院长推荐表;个人自荐的,请填写浙江大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方院长报名表。推荐表或报名表请发送至专用邮箱。3.联系人:马老师电话:+86-571-88981345 18258283979专用邮箱:zjurcb@zju.e.cn传真:+86-571-88982640期待您的关注和加盟!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相关情况请登录http://zje.intl.zju.e.cn/zje/home/index查阅浙江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相关情况请登录https://zjui.intl.zju.e.cn/en查阅

体性抱神

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高翔(中)在工程项目现场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任其龙院士(左二)团队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胡海岚(左三)团队成员合影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北敦3894号(前部)与北敦2301号卷端碎片缀合图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原标题《惟创新者强!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编辑 何双伶)

女亡人哉

定了!研究生教育工作,浙大这么干!

11月26日,浙江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把握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要求,谋划学校卓越研究生教育战略蓝图。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严建华作研究生教育工作专题报告,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主持会议。校领导叶民、何莲珍、王立忠、周天华、吴健、傅强、黄先海出席会议。任少波指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推动学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他强调,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把“德”放在首位,突出“德育”在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以德性养成引领有灵魂有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在即将启动的全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大讨论上,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加强研究生德育工作。任少波从气度、高度、深度、效度、温度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德育内涵。他指出,要涵育理想与胸怀格局,以理想主义激发动力,培养“心中有梦”的人,建立“四个自信”、知识探索的自信和未来人生的自信;以正确义利观培育格局,培养“眼中有光”的人,坚持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牢牢扭住远大目标,以义正利,修身成德;以人民胸怀塑造精神,培养“肩上有责”的人,进一步开阔家国情怀和世界胸怀。要强化使命与改革导向,在明晰改革发展要求中坚定责任使命,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开展结构调整,遵循创新规律实施迭代升级,遵循教育规律深化评价改革。要尊德性、道问学,坚持创新的导向、求是的品质、实践的途径,营造卓越学术环境,引导研究生在做学问、成为学者的过程中涵育品德。任少波强调,要打造以德为先的师生共同体,在德性共同成长中构建和谐导学关系,在对学生严管厚爱中强化导师育人职责,在涵育高尚师德中实现“成风化人”的追求,落实落细落小尊师爱生风尚。要在党建引领下营造集体关怀环境,将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作为坚强政治保证和重要组织优势,围绕学术发展、管理服务和安全稳定厚植集体关怀的良好德育生态,大力破“五唯”,重视科研伦理和学术诚信教育,着力解决研究生所思所想所忧所盼问题,加强风险防范,全面、系统、持续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吴朝晖指出,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不断开拓新局面、构筑新优势、展现新成就,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一是坚持德才兼备,将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的要求贯穿于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二是坚持卓越追求,坚定不移地将内涵发展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三是坚持学科育人,将学科体系的整体资源转化为研究生教育的独特优势;四是坚持科教协同,推动研究生在科研创新一线成为生力军;五是坚持产教融合,在服务社会需求中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六是坚持改革赋能,以体制机制改革不断破解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七是坚持开放发展,让研究生在国际合作中勇攀高峰;八是坚持党建引领,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体验中践行研究生的忠诚担当。吴朝晖指出,要全面把握大变局下的教育变革,找准新时代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方位。以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前列,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能力支撑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以高质量研究生教育支撑高质量社会发展;要遵循育人规律,从聚焦全链条育人、全面创新、学科育人功能发挥、开放发展、会聚改革红利的育人生态,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的育人过程,共同发力、良性循环的导学关系中系统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卓越性。吴朝晖强调,要突破重点,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构筑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新优势。提高推进研究生教育中造峰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的关键能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中把方向、调结构、抓改革、促开放的重点任务,夯实研究生教育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导师岗位管理、落实质量管控责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的工作基础。要认真高水平推进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升。全校要奋力打造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凝聚战略合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贡献。会上,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叶松、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物理学系副系主任王凯、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祝水金、工程师学院党委书记陈丰秋、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程工分别围绕党建与思政教育、思政课建设、统筹招生贯通培养改革、导师队伍和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国际化人才培养等作了发言。医学院求是特聘教授胡海岚、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胡楠分别作为导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交流了心得体会。本次会议在紫金港校区设主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及有关教学单位设视频分会场。各学部、各学院(系)、各附属医院、有关教学单位、有关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各一级学科、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负责人在主会场参会,全体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代表在分会场参会。文字作者:江宁宁图片来源:朱原之本文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叶静责任编辑:周亦颖

五事

浙江大学“四个面向”勇攀科研高峰

编者按: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和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浙江大学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战略导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回望过去,宣示未来,本号开辟“回眸‘十三五’ 奋进‘双一流’” 专栏,生动呈现学校“十三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全面展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成效,激励全校师生以更大的努力和担当开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局面。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岁末寒冬,室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意融融。面向未来五年,浙大分子影像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正在举行启动会,这也是学校该领域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历史性突破。此前一年,这两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院长张宏教授,对外发布了团队历时12年研制的国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T分子影像探针微流模块化集成合成系统。“十三五”以来,浙江大学科研任务承载力显著提升,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9项,创新2030-重大项目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0项,科研经费在高位持续增长。面向未来,浙大人总会自问,我们科研攻关的“杀手锏”在哪里?我们如何为国铸重器?面对新的历史时点,浙大人需要解放思想再出发,自我革新寻突破,在更高层次实现改革、开放、创新的战略迭代。面向科技前沿,勇攀自主创新的高峰杭州西北角,9个标准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这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现场。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朱斌教授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性能与指标。“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了零的突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学装置的创新是科学思想的结晶。这一重大项目的背后,是首席科学家陈 云敏院士团队 与合作者们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长期耕耘。建成后,项目将利用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 超重力“时空压缩”和“相分离加速”效应,开拓科技前沿。如同一台引擎,项目不仅催生一流成果的涌现,更为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找方向的问题。为此,今年4月起,浙江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了四校合并以来的第一次科研大讨论。通过大讨论促进大共识,一体化推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高水平发展。讨论中形成了《浙江大学科研大讨论意见共识20条》,明确了“十四五”重大科研攻关任务,制定了《浙江大学“十四五”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指出,要将“四个面向”作为我校未来科研发展的根本遵循,实现并跑甚至领跑的战略迭代,实现质量和声誉导向的战略迭代,实现面向重大任务或需求的战略迭代,实现交叉集成、攻关会聚的战略迭代,以更大的勇气和格局,树立信心,找准方向,为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作出更大贡献。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指出,创新对于决胜未来的意义更加彰显,要突出全局的核心地位,深刻把握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意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念,全局谋划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建设,要瞄准战略性关键领域,面向“十四五”实现科研创新重大突破,为加快建设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作出新的贡献。面向科技前沿,依靠原有的惯性,已经难以胜任新的科技发展,必须在迭代升级中实现跃迁。正如校歌所言,“形上谓道,形下谓器”,浙大人在跟踪到引领中实现新突破,在平台装置上开辟新蓝海,在引育杰出科学家上创造大气候。从2017年担任量子信息交叉中心主任开始,物理学系朱诗尧院士便带领浙大一批年轻人,开展与量子计算和量子光学相关的研究。2019年该团队王浩华教授与合作者们,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世界纪录。现为物理学系特聘研究员的团队成员宋超说:“朱院士为研究工作掌舵领航,积极为我们创造‘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环境。”同样是芯片的研制开发,浙江大学牵头继2015成功研制达尔文1代后,又于2019年成功研制达尔文2代类脑芯片。芯片在模拟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机制时,在感认知智能任务的低功耗与模糊处理中独具优势。基于最新芯片,今年9月,全球神经元规模最大的类脑计算机诞生。能否抢占科技制高点,意味着在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激烈竞争中,我们能否胜出。“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内涵质量持续跃升,第一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累计在《细胞》《自然》《科学》主刊上发表论文24篇。“十三五”期间,浙江大学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涌现,新增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安全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和儿童健康与疾病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平台,获批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加快建设数学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新型科研平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筑牢基础研究的高原污染防治,是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一环。进入冬季,雾霾再度成为全民聚焦的话题。燃煤是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国用煤企业密集分布区域也常是雾霾高发地区。解决雾霾问题,发展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高翔教授领衔并与浙能集团合作,研发了高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低成本的多污染物高效协同脱除超低排放系统,实现了复杂煤质和复杂工况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让燃煤变得更加清洁。在嘉华电厂,记者看到200多米高的烟囱上,几乎看不到烟色。燃煤烟气通过1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机组,只需要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就“跑完”这个系统,监测到的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排放限值。“我们瞄准煤炭清洁利用这个国家重大需求,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翔介绍,团队依托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环境保护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和基地,还牵头或参与制定了国家和行业标准共37项,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及产业发展,推动和支撑了国家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战略的实施。为国贡献,是科研创新的使命担当。解决重大问题的关键在于从个体攻关转向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在构建适应大科学协同攻关的体制机制中,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浙大,正在不断强化自由探索和问题导向相结合,不断考核从“0到1”的原创发现,探索项目揭榜挂帅,激发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学术志趣和探究动力,鼓励带头人对标国家需求,组建混编科研团队,通过协同攻关培育重大颠覆性成果。苍穹澄澈,星空仰望,在遥远的月球背面,有一颗鹊桥号中继星,依旧在开展工作。从参与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工程到为嫦娥四号中继星“量身定制”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徐之海教授团队一步一个脚印,瞄准国家需求。“一图胜过千言万语。” 在徐之海眼里,光学成像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一种科学探测手段。 团队主持研制的鹊桥号观测相机系统,更是 原创性地提出双分辨率相机的概念:通过一次成像得到两张照片, 实现了“大场景”与“大特写”的同时成像 。在徐之海心里,对光学成像的研究、对宇宙的探索,就是为国人打开那扇仰望星空的大门。“开展基础研究,就是要认准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去工作,在不断积累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说。如何提升科研的规模和品质?浙江大学不断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校领导联系制度,采取“一项一议”“一事一议”,以创新机制推进科研攻关,加快科研特区建设。微米,一米的百万分之一;纳米,一米的十亿分之一。聚焦“微纳尺度”,是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硬核”。无论是研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硬件,还是合成新型生物原料,或是开发新材料,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都需要深入探究极端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围绕“微纳尺度”这一鲜明特色,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致力于在交叉领域前沿研究、发展颠覆性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上实现重大突破。杭州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牵头,正在开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相比现有的硅材料展现出更多优异的特性。“通过平台‘一条龙’建设,打通宽禁带半导体创新相关的材料、器件、封装等多环节。既探索新发现,也开发新技术,我们的工作将同时处在科技和产业的前沿。”杨德仁说。聚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会聚融通,正在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领域,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前沿高地和战略必争领域。杭州科创中心立足国家重大需求,正在努力成为我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国际策源地。重点培养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型、工程型、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的微纳电子学院,已经整体迁入浙大杭州科创中心,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实验,在同一个园区无缝对接。学院院长吴汉明院士说:“从2001年回国算起,我已经在集成电路产业20年了,这次‘跨界’,我希望培养青年一代研发成套的大生产技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十三五”以来,浙大科技工作者顶天立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科创基地布局不断完善,以各类科创基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撑。新增获批国家级科创基地16个、各类省部级基地77个。面向经济主战场,当好服务地方的高参“重要窗口”,如何展现浙大之为?就在上个月,浙江大学工程师学院衢州分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在当地开工建设,秉承“学科—人才—科研”一体化理念,不断构建科技与产业创新联动的新机制。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各行各业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在工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浙江省的衢州市,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能源、材料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衢州“两院”2020年开展的横向科研经费近千万,其中为衢州企业产能升级开展的研究占合同总额的七成多。不久前刚在衢州完成科研成果转化的等离子体技术产业化项目,能够实现纳米硅球和石墨烯的低成本规模化生产,项目投产后将推动衢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链发展,并对传统制造方法带来重大变革。从科学问题到技术突破,从实验操作到产业应用,十余年科研攻关,该项目的研究团队不仅完成了追赶,更实现了超越。衢州“两院”院长任其龙院士说:“国家强调产业转型升级,如何比别人更早一步、更快一步,靠的就是核心技术的推广转化。”聚焦产业,浙江大学立足浙江、服务浙江、奉献浙江,持续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主导产业升级,深入实施“一院一地一企”产学研合作工程,探索服务区域发展新模式。“十三五”期间,学校完善在浙江省的社会服务布局,相继成立温州研究院、湖州研究院等。名校、名城、名企之间,相互滋养、相互赋能。这其中浙大与杭州的战略合作,堪称典范。双方新一轮合作涵盖93项“2019-2020两年行动计划”及66个“五年工作计划”,共159个项目将在本轮深化合作中扎实全面地推进落地。跳出浙大,发展浙大。从紫金港校区出发向西,绵延33公里的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作为浙江在“十三五”期间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启动建设四年多来,科创大走廊实现了高质量、高速度的跨越式发展。创新从来没有孤岛,只有主动融入更为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取得更具社会效益的标志性成果。浙江大学在大走廊区域生态系统构建中聚焦产业导向和地方发展实际,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为大走廊建设壮大发展培育新动能。依托创新型企业、“创新飞地”、紫金科创小镇、全球校友总部产业园等,浙江大学正逐步理顺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打通创新链、知识链、产业链,从而有效推动大走廊区域内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的协同创新。在杭州市余杭区,来自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们在大量的企业走访中发现,细分行业领军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难题已涉入“无人区”,其关键技术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性特征,企业自身难以短期内解决。这些难题,正好是浙江大学高端装备研究院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的优势,研究院还通过混编机制,形成了灵活而稳定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内高端装备企业的创新动力。面向经济主战场,浙江大学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战略引领、更大规模开放创新、提升学科水平、可持续平台合作四个主攻方向,开展战略迭代升级,积极助推我省高水平打造创新型省份,加快构建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圈。上海,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头”。“十三五”时期,学校与上海开展的合作达1500余项,约60家校友企业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今年,浙江大学与上海市开启全面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致力于突破计算+核心技术、集聚一流创新人才、服务辐射区域发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参与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创新发展,助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浙江大学在推进新型校地合作中,不断服务区域战略汇聚创新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校企创新共同体,实现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学校通过扎实的合作,实实在在地聚人,实实在在地做事,不断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将科研平台打造成为人才培养高地。目前,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正联合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济大学等长三角“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华为、百度以及商汤等公司,共同推出“人工智能”微专业,将创新技术需求和教学实践场景紧密结合,在智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支持下,推动各创新要素的高层次融合,为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培养战略资源。“十三五”期间,学校主动对接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战略,目前已经与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建设雄安发展中心、海南研究院、中原研究院、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天津滨海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创新研究联盟等。服务经济主战场是高水平大学格局胸怀的鲜明体现,更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责任担当。翻越一座山,需要多少年?2300公里外的云南景东,年初接种的小香蕈菌棒已长出鲜嫩的幼菇,经过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陈再鸣驯化的野生菌,待到春节销售,每袋的净利润可达30元。小小一朵菇,浑身是科技。野生资源调查、纯种分离、人工驯化、菌种产业化,这四步是野生状态进入人工栽培的“关键一跃”。这一跃,要跃过菌种分离纯化、跃过温光气的环境拟合、跃过栽培基质的探索。从实验室到田间,再从田间到实验室,日复一日,陈再鸣找到了这些野生菌人工栽培的奥秘,个性化配置,“一个配方一朵菇”。浙江大学把定点帮扶云南景东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生动实践,8年多的时间,在当地培育和发展了食用菌、普洱茶和乌骨鸡三大主导产业,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的景东农产品近1亿元;组织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培训党政干部、技术人才,累计超过15000人次。学校在长期帮扶过程中形成的“优势联结、四扶两提、点面并进、长效保障”扶贫模式,帮助景东县11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于2020年5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用心用情用力助推景东县经济社会发展。顶天立地,是浙江大学卓越创新的基因与文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攻关会聚的高招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月初的湖北,从天南地北赶来支援的医务工作者中,有500余名来自浙江大学附属各医院,他们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在浙江,发挥高校高水平附属医院的临床优势,统筹各专科的诊疗骨干力量,浙江大学承担起省级定点诊治医院的任务。什么叫“尽锐出战”,什么是“科技力量”?战疫时刻,尤显担当。对抗充满未知数的新型冠状病毒,人类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全国科技工作者凝集了集体智慧,发挥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为打赢这场战役做出了不懈努力。“这次战疫中,广大医务人员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展现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李兰娟院士团队在武汉夜以继日地奋战了两个月,把“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经验和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用于重症、危重症新冠患者的救治并取得显著成效。“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是李院士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创建的。“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这一项目后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和高等教育领域“零的突破”,也是首次花落浙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李兰娟院士团队取得新突发传染病领域突破的一大特点,就是临床与科研的紧密结合。2018年医学院和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岚团队在抑郁症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同期刊发该团队的两篇研究长文,他们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机制,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医术与学术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重要的链接点就是临床科学家。回国3年来,浙江大学良渚实验室研究员张进不时收到病人的来信,其中很多来自未诊断患者和罕见病患者。虽然张进在单位网页上发布的研究成果介绍很简要,用语也很专业,但患者们还是从中看到了希望。张进团队的研究重点是将从血液中逆分化出的多能干细胞重新塑造为功能强大、用途多样的免疫细胞,可用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开发疫苗等。这项工作走在了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的前沿。在浙江大学,知识的大融通正在链接不同学科的发展之源、创新网络和研究方法。求是高等研究院“脑机接口”团队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合作完成国内第一例植入式脑机接口临床研究,患者可以完全利用大脑运动皮层信号精准控制外部机械臂与机械手实现三维运动,首次证明高龄患者利用植入式脑机接口进行复杂而有效的运动控制是可行的。项目负责人王跃明说,脑机接口领域的研究需要神经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合作,而浙江大学综合性大学的特征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土壤。2018年浙江大学发布“双脑计划”,集中优势学科力量,重点推进脑科学、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前沿方向的交叉研究。同年10月浙江大学双脑中心获批教育部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此后的2019年,浙江大学成立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成为国内首个开设“脑科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和脑医学领域教学、科研、临床有机结合的新兴学科,该学院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人才汇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脑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就在今年成立的浙江大学传奇创新研究中心,更是将目标聚焦到数字医药、数字器官、游戏中的人机融合智能、梦境研究等人工智能新方向,引领未来的智能和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全球科技发展新形势,相继推出“科技创新团队”“16+X”科研联盟、“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等科研组织模式,逐渐形成“纵深发展、立体互动”的科研管理新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聚焦以文载道,打造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地“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览日前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幕,176件组与长安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唐代文物,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记者在艺博馆了解到,许多艺术史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实物教学的重要性。不管是艺术史专业教育,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大学通识教育,通过接触实物来理解文明的本质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在欧美的一些大学,很多讨论班就在文物库房的展览室开展教学。在西方一流大学任教的一些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如艾瑞慈、方闻、高居翰、班宗华、李铸晋等都曾带着他们的学生策划重要学术展览,而库房专用的提看室正是他们培训研究生仔细观摩艺术品并参与策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博物馆就是人文学科的实验室,深化既有的知识,并启迪新的发现。北出长城古塞边,荒松落日少人烟。历经千年,敦煌莫高窟茕茕矗立在河西走廊西端。众所周知,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四大发现。在敦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涌泉教授团队,正在致力于让敦煌文献“孤儿回家”“新人团聚”。缀合,是敦煌文献研究的基础。先把内容相关的敦煌残卷汇聚在一起,再将内容直接相连或相邻的残卷进行比对,碴口是否相合、字体是否相同、装帧是否一致……在实践中,张涌泉团队系统总结了敦煌残卷缀合的程序和方法,大大提升了缀合效率,新的缀合成果不断涌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涌泉说:“文献的缀合,不仅恢复了一个初步可读的变文文本,而且使我们得以走近古代变文作者,重构变文讲唱的场景,去拼接那早已消失了的古代文明。”在冷门绝学中有浙大人的坚守,在新兴领域也有浙大人的探索。近年来,光华法学院在“数字法学”特色学科上不断耕耘,组建“人工智能+法学”“大数据+立法学”“大数据+互联网法学”等创新团队,推动数字法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提升作用,积极为数据经济和数字安全等领域的地方立法献智献策。“十三五”期间,学校推进各类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家庭大数据库、文科学术地图发布平台等,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神经与行为、计算社会科学等领域探索建设一批文科实验室,促进人文社科研究方式转变和方法创新。学校加快建设人文高等研究院,以优化学术生态、人才培养为目标,在国内首创驻访学者、驻院研究员制度,推动原创性研究和交叉研究路径,服务思想创新,集聚和引进国内外优秀学者,浙大高研院业已成为国内高研院建设的标杆。正式启动首个由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并成立亚洲文明研究院,探讨亚洲文明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随着学校第四次文科大会的召开,《面向2035:浙江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浙江大学关于加快推进文科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学校加快构建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校率先推出“一院一策”改革,并积极探索评价体系改革,试点长周期考核、人文社科著作奖评审等创新体制机制。近年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2020年度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1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54项(其中一等奖5项),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走过三分之二的边境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院长周谷平教授告诉记者,只有在一线调研,才能为决策提供一手资料。从参与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一直到参与今年5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文件起草,周谷平说,研究者们一直都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以前开放都是东部沿海,西部这么长的边境线,也应该想想怎么样把边境两边的蛋糕做大。”为此,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带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广西凭祥、黑龙江绥芬河-东宁、辽宁-丹东等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的规划。2017年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其中“点名”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的就包括广西凭祥。周谷平表示,这在很大程度是基于我们对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及总体规划的前期调研成果。今年3月,中心正式入选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十三五”期间,浙大文科建设日新月异——学校成立了智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智库建设组织领导体制。成立了北京研究院(国家制度研究院),主动对接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努力为制度自信提供理论支撑。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等7家智库列入浙江省新型智库,为“最多跑一次”、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建设等重要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支持,为浙江省“重要窗口”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学校布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计划,产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研究成果,“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华礼藏》《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等在学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在推动学术阵地建设中,重点遴选支持了18本文科高水平期刊。五年光阴,只争朝夕。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先机、赢得优势。“十三五”以来,浙大科研系统要素更加优质,生态结构更加优越,创新能力更加显著,更加卓越的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形成。面向“十四五”,远眺2035,如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浙大思想、浙大力量、浙大技术、浙大工程?惟有信心、意志、能力,方能登上科学高峰。来源:浙江大学

更化

速看!浙江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含非全日制)复试分数线公布!

盼望着,盼望着,在期待与忐忑中,浙江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分数线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想知道自己有没有上线?进入复试之后需要注意什么?话不多说,快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一、分数线(一)基本要求注:工商管理[1251]、公共管理[1252]、会计[1253]和工程管理[1256]第一门考试科目为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温馨提示上线并不意味着进入复试哦~生源特别丰富的院系可能会在此基本要求之上再次划定复试分数线或设定复试差额比例~(二)上表所列分数线(管理类联考除外)满足以下情况视同上线:若单科低1分,总分相应高20分及以上;单科低2分,总分高25分及以上;以此类推,单科每低1分,总分相应再提高5分。但单科不得低于5分(含5分),且仅限1门单科。适用该政策上线的考生,总分相应扣减后计算各项排名。(三)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考生:凡在2018年参加提前批面试并评定为面试成绩优秀的考生,2019年联考成绩达到国家A类线且政治考试合格者,可免复试直接获得预录取资格。(四)强军计划考生、工程师学院单独考试考生,外语不低于40分、政治不低于40分,业务课不低于60分,总分不低于280分,可参加复试。(五)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考生同时满足以下成绩要求的考生可参加复试:1.总分成绩要求:依据所报考专业在表中基本分数线的总分降低15%。2.单科成绩要求:满分为1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45分,满分为15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70分,满分为2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90分,满分为3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135分。(六)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同时满足以下成绩要求的考生可参加复试:1.总分成绩要求:依据所报考专业在表中基本分数线的总分降低10%。2.单科成绩要求:满分为1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50分,满分为15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75分,满分为2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100分,满分为300分的科目成绩不低于150分。(七)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考生总分不低于250分可参加复试。(八)西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考生总分不低于115分可参加复试。(九)各类加分政策按教育部统一规定的范围和标准执行。符合条件的考生请在3月9日前持相关证明和证件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处提出申请。二、后续工作安排三、资格审查及体检(一)体检:要 求:复试前先体检。考生需携带准考证参加体检,体检完毕由校医院在准考证上加盖已体检证明章。体检开放时间:3月9日至3月17日之间(详见具体通知)体检对象:参加复试的所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生(包括统考、联考、单独考试考生等)、推荐免试生,体检不合格者不能录取。关于推免生体检:推免生可以到所在学校校医院或其他二甲及以上医院体检,并于2019年3月20日前将体检表寄送到浙江大学录取您的院系研究生科。(二)资格审查:资格审查在复试前进行,我校上线考生复试时间在2019年3月11日-19日(具体复试安排见报考院系网上通知)。为方便考生,考生资格审查全部由所报考学院(系)进行,时间与地点由各学院(系)通知。注意事项:1、资格审查时除出示有效身份证、准考证外,还须提供以下材料:(1)应届生出示完整注册后的学生证(高校教务部门颁发的学生证)。(2)往届生出示本科毕业证书原件。(3)单独考试考生出示本科毕业证书原件(2015年9月1日前毕业)、专家推荐书(二位副高职以上专家)。(4)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管理硕士考生出示大专毕业证书原件(2014年9月1日前毕业)或本科毕业证书原件(2016年9月1日前毕业)。(5)考生请在复试时带上学校教务部门出具的盖有红章的大学期间成绩单(应届生可以向所在学校教务部门索要,历届毕业的考生可向档案管理部门要求复印并盖章);有论文发表或有科研成果及获奖的考生,请带上相关的清单和复印件,复试时上交复试小组。(6)退役士兵计划考生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原件。(7)军队在职干部需提供《军队在职干部报考研究生推荐审批表》原件。2、网报后在中国学信网学历(或学籍)校验未通过校验考生(未通过名单会再通知里挂附件),除了第1条要求的材料外,还要求如下:(1)因“有研究生学籍”而未通过的考生须提交所在培养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原件。(2)大学本科三年级学生需提供:本科学校实行学分制的文件、所在省教育厅批准该校实行学分制的文件、教务处盖章和分管校长签字的能提前毕业证明。(3)其他原因不通过的考生须提交学历在线验证报告(应届生为学籍在线验证报告)或学历认证报告(应届生为学籍认证报告);3、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联考的考生须审核考生前置学历须为非法学专业;参加法律硕士(法学)联考的考生前置学历须为法学专业。4、资格审查没通过的考生将取消复试资格,责任自负。请各位考生务必仔细阅读以上事项愿你所有的愿望都能实现,愿你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祝各位考生圆梦浙大!我们在求是园等你,如约而至!内容来源于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图片来源:王磊今日编辑:芷凌责任编辑:李灵

何也

星光璀璨!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20年研究生开学典礼

璀璨星光,闪耀征途。9月12日晚,浙江大学2020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在紫金港校区举行,并在舟山、宁波设立视频分会场,万余名2020级研究生新生在求是园开启人生新篇章。校党委书记任少波、校长吴朝晖院士,校领导严建华、邬小撑、周天华、吴健、傅强,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宫先仪、郑树森、杨文采、叶志镇,校文科资深教授田正平、徐岱、刘海峰,出席开学典礼并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为第九届研究生“五好”导学团队、201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颁奖。副校长严建华主持,副校长王立忠在舟山校区与同学们迎接新学期的到来。教育部党建联络员、江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朱拓参加仪式。吴朝晖祝贺新生们成为光荣的浙大人,并作了题为《以卓越创新实现全面发展》的讲话。他指出,疫情常态化防控、第四次工业革命、大国博弈关系等多重因素正在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全球发展,加快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交汇交织,促使经济之变与社会之变并发多发,推动全面创新理念与全人教育思想互联互通,引发了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文化的高质量转型。作为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应对全球人才竞争、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吴朝晖希望同学们在交叉会聚中引领创新内容变革,争做新学科、新知识的建构者;在协同合作中促进创新范式转型,争做新产业、新业态的贡献者;在兼收并蓄中推动创新文化建设,争做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创者。他表示,大家要坚持既是学生又是学者的高标定位,敢于创新、善于研究、勇于变革,在更加卓越的研究生教育中实现全面发展、开启精彩人生。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通过视频形式,表达对新生的祝福与期许。岑可法院士勉励大家到浙大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浙大、热爱学院、热爱专业、热爱老师,团结同学、努力上进、努力攀登,才能达到科学的高峰。宫先仪院士从21世纪科学发展的特色出发,期望新同学们结合具体专业背景走上创新大道,进而源源不断产生原创成果。李兰娟院士希望大家,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树立世界眼光,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世界共命运。励建书院士期待大家用百倍努力、宽广胸怀,以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拥抱这个伟大的时代。田正平教授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启示中希望同学们,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尊重彼此,为国效劳。许钧教授以求是创新校训勉励大家,求是是理想、是价值、是科学的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创新需要脚踏实地,有价值观的指引,更需要胸中充满大爱往前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勉励大家,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以认真的态度、不倦的精神、虚心的襟怀,不断提升学术能力、涵养家国情怀,做新时代“求是”精神的传承者。“勤学砺志,守正明德;求是崇真,抱诚守信;慎思笃行,知行合一;开物前民,树我邦国。”新同学们在铮铮誓言中抒发奋斗之志,在薪火相传中点亮求是之光。典礼现场,老中青三代教师和同学们深情讲述了求是文脉、浙大担当的浩浩长歌,为大家注入澎湃动能。此后,2020级研究生们将与历史上众多灿若星辰的名字一起,分享“浙大人”这个无上光荣的称号,共同承担起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文字记者:柯溢能摄影:高兴就好 王崇均 孔小峰 孔晓骏 | 杨萝萝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梦洁、刘燕燕、李心言、卢亦、徐稚懿 | 朱原之图片后期:高兴就好 魏志翔 | 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胡宇达视频摄制: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张朔 於怿丰 叶莹莹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童嘉桢责任编辑:周亦颖

斗牛舞

为什么做科研?浙大“十佳大学生”追梦在路上

400年前,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下“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的诗句,以启示世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80年前,美国作家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题记,以歌颂国际主义战士的壮举。今天,也有一位浙大医学学子以此为座右铭,希望努力投身祖国卫生事业,为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矢志不渝地奋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浙江大学2019年度“十佳大学生”、医学院2019级直博生陈杰的故事~减少抗生素的滥用,是他的奋斗目标陈杰小时候患有咳嗽变异性哮喘,经常咳嗽不止。在当时,医学对这种疾病并没有明确的诊治方案。在基层医生的建议下,他常常口服抗生素。最多的时候,一年365天里有200天的时间他都在跟各种抗生素打交道。时光流转,岁月如梭,昔日疾病缠身的孩童已成长为极富社会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更多的人。2014年,陈杰进入浙大临床医学专业。学医的道路上,陈杰逐步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19年读研时,他从临床医学转到公共卫生专业。“相较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事业虽然在治病救人方面见效缓慢,但可以通过改变医疗政策或改善卫生机制拯救更多的人,影响更深远。”由于自身的经历,陈杰对抗生素滥用的情况格外关注。而随着学习的深入,他愈发认识到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紧迫性。2010年,印度大规模爆发超级细菌,无数孩童、老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面临生命危险。2015年,我国报道了发现MCR-1耐药基因片段,这意味着人类抗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岌岌可危。为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就曾联合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细菌耐药是个不可抗的过程,但抗生素的滥用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如果出现现阶段任何抗生素都无法制服的“超级细菌”,那后果将不堪设想。面对威胁,陈杰积极投身于减少抗生素滥用的研究。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浙大医学人不会袖手旁观,更不会坐以待毙。只有深入分析才能解决问题。虽能感受到滥用抗生素现象的普遍存在,但没有详实的数据支撑,“减少抗生素滥用”也只是一句空谈。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陈杰发现还没有全国性的零售药店抗生素销售情况调查。当务之急,就是填补这一空白。2017年,在医学院、公管学院多位教授和老师的帮助下,陈杰动员身边一切力量,组建了近60人的浙江大学合理用药服务团队,深入实地,展开调研,走访了全国13个省市, 近50个县市,1345家零售药店,形成了上万字的调研报告。调研零售药店时,陈杰的团队采用“神秘顾客法”,即以顾客的身份进入药店,观察交流,获得信息,确保调研结果的可信性。凭借着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周密的设计思想和安排,陈杰的团队用数据证明:零售药店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且十分严重。这一项目也被团中央评为“最具影响力项目”。2018年10月,陈杰作为团队负责人参加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国际峰会并作主题报告,把减少抗生素滥用的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此时的陈杰,距离实现目标又近了一步。成果显实效,专家来点赞到目前为止,陈杰已经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1区SCI 、三篇医学顶级会议论文 (The Lancet),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介绍感染防控的浙江经验。但他深知,科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浙江省卫生厅的帮助下,陈杰带领其团队进一步提出了“浙江模型”的概念,且将在未来几年内补充其模型并定点试用。他希望,不断完善后能将浙江抗生素管理经验推广至全国。科学的项目设计、严谨的实施过程、全面的数据分析、良好的产学转化、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些优点让陈杰团队的研究成果收获了包括巴德年院士、李兰娟院士在内的多位专家学者的“点赞”。2019年,陈杰带领团队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特等奖。站在领奖台上,陈杰深深地感受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曾经,无数科学家专注于研发抗生素,为病患们带来福音。如今,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已刻不容缓。这,就是他的使命。陈杰代表团队领奖(中间)在马里共和国的成长2019年7月,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献出自己的力量,陈杰来到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位于撒哈拉沙漠边缘的马里共和国。在那里,他看到了真正的贫穷与饥饿。陈杰回忆道,在马里共和国的首都,乞讨的孩子随处可见。他们不奢求其他,只乞求一点吃剩的食物,让他们不忍饥挨饿。在那里,他也看到了援非医疗队队员们的无私奉献。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工作,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中秋那一晚,驻马里大使告诉他的话,他一直记在心里——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需要你们这样的医疗从业者,因为有你们,才有希望。与大使夫妇和援非医疗队的合影,前面中为陈杰陈杰在马里共和国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对象包括三家首都医院与二十多家零售药店,而调研结果不容乐观。马里共和国的医疗水平比较低,公共卫生管理也比较落后。医院里,许多用过的玻璃瓶直接遗弃在走廊。病患用过的床单只能洗净晾晒,部分地区没有条件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同时,马里共和国对抗生素的管理亟待改善。虽然许多人难以承担抗生素的费用,但在可以购买抗生素的群体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这个以花生为主要作物的国家,买抗生素就像买花生一样容易。陈杰还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了解了当地500名医学生的情况,结果同样堪忧。这些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但他们当中很多人对抗生素缺乏基本认识。如果感冒,他们不仅会大量服用抗生素,甚至还会买来针筒自行注射。调研当地医学生关于细菌耐药的认知陈杰一直认为,自己的座右铭“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只因我是人类的一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相通之处。马里一行,让陈杰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世界的另一端,无数的人在忍受饥饿,他们的国家缺乏完善的公共卫生机制,他们的生命健康无时无刻不受到威胁。如果疾病肆虐,没有人可以幸免,唯有其余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有可能渡过难关。这也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之一。马里共和国的经历大大增强了陈杰的职业认同感。他希望自己能为投身中国医疗,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苦耐劳,就是他的工作秘诀为什么陈杰能将科研做得如此出色?这与他组织学生活动时所培养的吃苦耐劳精神分不开。在旁人眼中,陈杰是一个很“拼”的人。工作做不完时,他会熬夜,牺牲假期,缩减娱乐时间。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他先后担任了多项职务并取得出色成绩。任党支部书记期间,陈杰带领所在支部获得“医学院优秀党支部”的称号。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长期间,他也带领所在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荣誉。在追寻红色井冈精神社会实践中,陈杰成为浙江大学唯一一个获得“全国优秀学员”荣誉称号的学生。任雷锋大队队长期间,他获得“最美浙江人·最美志愿者”称号。陈杰说:“其实只要认真一点、严谨一点、工作做得好一点,就能脱颖而出。”可如果没有不懈的努力,没有肯吃苦的精神,又如何做到这些?竺可桢老校长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标,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是竺老校长对浙大师生的殷殷嘱托,也是陈杰的发展目标。这位满怀责任感的浙大医学人,正朝着心中的理想,为健康中国助力的目标努力奔跑着。文字作者:浙江大学微讯社 孔祥思 | 郑舒怡图片来源:由受访者本人提供本文编辑:浙江大学微讯社 吕千叶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