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设计白恋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设计

导读2020年5月14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36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中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设计”的课题。张静老师首先分析了什么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怎样做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不能没有活动,但有了活动未必能够成为课程。构成课程的必要条件是在活动中融入课程要素,要素的缺失一定会削弱课程效果。老师要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模式进行干预,来发展学生的技能。没有课堂和结构化的学习,研学就成了“自由旅游”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一致性建构。一致性建构三步曲:预设目标、资源和方法、评价。预设目标是指: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应在哪些方面有所提升?资源和方法是指:在哪儿?资源?怎么做?评价是指:评价前面的目标实现得如何?接着,张静老师具体分析了一致性建构的三步曲。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无论我们怎样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都不能忽视一点:围绕主体来设计目标。同时,我们要运用Bloom's Taxonomy (布鲁姆分类学)分阶段分析设计我们的目标。以气象研学为例,我们可以这样六阶段开展研学。1. 参观气象局,听专业人员讲解气候变化的成因和特点,写一篇游记;2. 解释雷电、暴雨、大雾等气象灾害的成因;3. 使用百叶箱、温度表、地表温度传感器、湿度计、雨量筒、风向标、避雷针等气象观测设备观测和记录本地区三个月/半年来/一年来的天气变化;4. 分析观测记录,画出图表,总结出本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5. 根据总结出来的规律,预测未来三天的天气走势,并与气象部门的预测以及真实天气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对比结果。6. 将上述探究活动写成小论文、用PPT展示、做成小视频向公众进行展示。资源和方法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资源和方法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 项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2. 身边可利用资源;3. 对学生的支持(脚手架)。同样以气象研学为例,首先,分析项目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学生对什么样的天气比较熟悉?本地区是否经常出现极端天气? 班上有没有学生有在不同气候地区生活或旅游的经验,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 你如何利用这个项目建立学生对世界的直接日常体验?接着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可利用的资源: 你所在地区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有什么样的天气? 哪些天气现象或条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风、湿度、热指数等。 能否请来当地气象学家给学生讲课和讨论? 哪些人可以请来与学生分享天气变化对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有哪些工具和资源(如温度计、水桶、尺子、测风仪)可帮助学生收集数据和观察天气? 学生分析数据和绘制图表时可以利用哪些技术工具? 学生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哪里、向谁进行展示?第三,对学生的支持,就好比“产妇和助产士”的关系,学生才是主体人物“产妇”,老师要起到的是“助产士”的作用,帮助、引导学生产出知识、能力等。张静老师讲解了杰罗姆·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第一步,打基础。学生/学习者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觉得安全,知道有支撑,不会摔倒。教师: 设计互动性强,有效(与学生非常相关)和可调整的脚手架来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第二步,过程。学生/学习者逐步掌握更多的技能,扎实稳固的地基将能够加强学生理论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教师: 要预估和预测三件事 --- 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沮丧情绪,失去兴趣。第三步,放手。特别定制的脚手架是暂时的,随着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学习,脚手架将被慢慢移除。教师:要逐渐将学习的自主权移交给学生。张静老师在讲解时,还强调,我们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要注重“问题分拆与整合解决方案”,可以运用曼陀罗思考法一步一步进行拆解。拆解问题的能力,实践这些解决方案所需技能的能力,以及对于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机遇的洞察力,这些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研学旅行的评价研学旅行评价现状(此部分内容来源: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张珊珊博士)研学旅行作为教育新样态,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1. 评价方式单一:结果多用分数、等级等量化方式;内容以研究报告、征文、摄影等呈现,较难导向学生深层次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应注意反馈与激励;2. 重结果评价:关注结果,忽视学生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3. 发展性评价不够: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忽视学生个体发展评价。如何进行研学旅行的评价?(此部分内容来源:郭元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评价理念:四基评价,即基于证据、基于表现、基于案例、基于数据; 评价维度:合作能力、生存能力、观察探究能力、社会参与能力、文化理解与创新意识; 评价方式:搜集表现性证据、研学表现及时评价、研学旅行成果评价、研学过程参与性评价、思想意识与品德表现评价。课程最后,张静老师讲到,我们在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如果找不到合适的驱动性问题,可以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入手,这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很好的切入口。也提出了反思:我学到了什么,我是否受到启发,我下一步准备做什么?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的线上课程讲授暂时告一段落,研学旅行运用PBL项目式教学法的设计和实施,学员们有什么问题或者课程展示可以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的助教老师联系,我们会安排答疑。直播预告5月19日 20:00-21:00王春雷 老师将为我们带来:“STEM课程在研学旅行中的实施及评价体系”

放浪记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背景下如何选择项目

研学直播复盘2020年4月30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32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背景下如何选择项目”的话题。张静老师首先和大家一起复习了前两次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开展研学旅行,国际环境如何?什么是项目式教学?研学旅行使用项目式教学对学生有何好处?也提出了思考,让学员们自己思虑目前的研学旅行:我们的研学旅行能够为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做哪些准备?我们如何组织研学旅行才能做到这些?同时,指出研学旅行运用项目式教学的好处,研究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项目式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如下特点:1. 参与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强;2. 善于深入学习,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3. 提高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4. 在高难度测试中表现更优异。复习完毕后,张静老师解答了上次课程学员提出的问题,导出本次课程的主题:研学旅行的主体和目标;研学旅行的场所选择;并给出了关键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研学主体而言,首先要明白几个要点:学生是谁?什么层次?有哪些经验?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需求?研学旅行的主体1. 部门文件 《意见 》指出,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情为主、初中县市高段以省情国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2. 《意见 》强调,要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将基地作为重要的教育载体,根据小学、初中高不同段的研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接着,张静老师从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理解层次进行了分析,不同阶段的学生应该接受不同的研学旅行。小学3-6年级小学3-6年级要带着问题去春游(秋游):1、在春游(秋游)外出考察前,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了解所去场所的基本情况、资源内容与特点,能够提出研究问题,设计考察方案;2、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获得研究结论。培养项目设计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校园生活,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初中7-9年级初中7-9年级要带着课题去旅行:1、围绕寻访红色足迹、中华文化寻根、自然生态考察等主题,手机查找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2、要带着课题参加研学旅行,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完成课题研究好旅行活动。在活动中激发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高中10-12年级高中10-12年级要完成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1、设计方案前要实地考察家乡的湿地、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2、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情况进行研究,采访当地居民了解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保护建议;3、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设计开展生态旅游的方案,在一些景点进行生态旅游的导览和讲解服务,增强热爱家乡、保护家乡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10-12年级研学旅行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收集研学旅行目的地信息,设计研学旅行路线及行程,设计研学旅行参观考察内容,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设计研学旅行成果的展现形式,在研学旅行活动后对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和评估,提高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张静老师从政策层面讲解了如何选择项目,《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给出了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之考察探究活动中,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资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和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张静老师对课程进行了简单的小结:1、主体相同,即便是同一个场所,也可以分成不同的主体,让学生按兴趣选择;2、主体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场所,同一个主体,也要设立不同的目标(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特点来设置)。课程最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布置了课后思考题:1、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您那里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研学旅行的场所?2、根据这些场所的特点,可以分为哪些主题供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以参课学生所处的现有环境为本,向本地资源要项目,在本地环境里找问题,把抽象的项目式学习和个人化学习具体化,“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教学内容更具体、实用。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可反哺本地社区。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下一期课程内容为:“项目式教学课程设计的核心因素”,课程将在2020年5月7日晚20点准时开播,请同学们准时参课收听。

上有五管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几大分类,我们必须要知道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研学旅行的整体实施过程中,研学旅行课程更是能彰显研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不同的课程设计也代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那么研学旅行活动都有哪些分类呢?研学旅行课程是通过让学生自主选定旅行主题、参与活动计划与组织管理,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亲自体验与感悟,从而丰富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的体验式课程。随着国家有关研学旅行政策的发布,业界内对于研学旅行的课程如何设计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研学旅行课程在设计上继承学校教育的精髓,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做出最契合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设计。按课程内容划分1. 自然资源近几年自然教育在我国火了起来,并呈现出井喷的发展趋势,教育通过和自然环境的互相接触,让孩子到自然界去发展和探索,从而激发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其实关于自然资源的教育早在100多年前就已经存在,它是通过对特定自然资源环境的分析和利用,遵循合理的课程设计引导人们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建立人与自然间的深度联系,激发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在我国有关自然教育的工作中,研学旅行无疑是最受欢迎的一种,它对于生态旅游领域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形成一种巨大的产业链条。2. 知识科普近年来,各种以研学为名的旅行项目持续升温,知识科普类研学则是其中一种。去年12月8日,在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科普研学论坛”上,来自各个企业、高校、社会团体专家聚焦“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科普研学资源转化”话题,以期实现科普研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知识科普类研学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科技馆、主题展览、动物园、植物园、历史文化遗产、工业项目、科研场所等资源。3. 体验考察体验考察类研学专注探究和实践并存,专注学生思想的多维度发展,主要包括农庄、实践基地、夏令营营地或团队拓展基地等资源。4. 技能拓展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期,大西洋有很多船只受到攻击而沉没,只有极少数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得以生存,而这些生还者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之人。经调查研究专家们发现他们之所以能活下来,是因为他们有面对突发情况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多年的实战经验,后来让年轻海员做技能拓展成为必备的训练项目。技能拓展主要包括水上、海外和场地三种类型,主要包含红色教育基地、大学校园、国防教育基地、军营等资源。按组织机构划分1. 由学校、政府制作的研学课程产品学校、政府属于公共教育体系,也是最靠近学生教育的场所,他们对学生的学校教育驾轻就熟,对研学旅行却一知半解。这类的研学课程设计往往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由学校教师带队参加活动,注重“学”多于“游”。2. 旅行社主导设计的研学课程一些旅行社也加入了研学这块蛋糕,通过对一些旅行线路进行升级,将一些景区景点进行包装,因为是旅游社为主导,所以这些研学产品大多以旅游作为主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学。3. 研学旅行机构主导的研学课程随着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之后,各种各样的研学旅行机构逐渐建立起来,研学旅行机构专注于研学旅行服务,励志打造专业的研学旅行课程,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在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监督上都有明确的标准,偏重个性化定制和用户体验,但盈利性较高。如何设计出符合学校、家长、孩子多方面需求的研学产品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研学旅行产品的设计需要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资源整合健全研学旅行市场,促进研学旅行课程向精品化发展。

三一

征集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青田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前天,第五届“顺德农商银行杯”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在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小组启动,在立足顺德乡村发展的基础上,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征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培养爱国爱乡的优秀青年人才。作为顺德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青田范式”已走过近5年。借此“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启动之际,记者再次深入青田,探究政府、高校、基金会等如何多方共建共助乡村振兴。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名润青田范式青田是顺德区杏坛镇龙潭村的一个村小组。2016年3月,杏坛镇、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顺德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三方共同签订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由广东工业大学渠岩教授团队打造的“青田范式”致力于打造中国乡村文明的复兴路径,在尊重地方实际的基础上凝练出其亮点和特殊性,具体包括九大脉络,涵盖青田的历史、经济、自然、环境、农作、民俗等。参赛者最高可获研发助力金1.5万元时值盛夏,杏坛镇龙潭村青田小组的荷塘里,新荷争奇斗艳——这是“青田八景”之一的荷塘香韵。村民刘瑞庆见证了这些年来青田的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家乡建设中,村民的家园意识也更强了。”早在2015年底,广东工业大学教授渠岩被水乡青田所吸引,随后,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杏坛镇政府与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艺术建设研究所三方签订了乡村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实施青田乡村复兴计划,即现今人们口中的“青田范式”。经过近5年的发展,“青田范式”以艺术乡建切入盘活古建筑,并充分调动村民、青年人的参与积极性,激发“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热情,逐步为青田注入了“乡村人文关怀”和“浓厚生活气息”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青田进一步联合优质教育资源,围绕“智建乡村,回归家园”的主题,启动第五届美丽乡村创意大赛,征集优秀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大赛的参赛对象可以是中小学教师、专业人士,也可以是从事或热爱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振兴的个人或团体。即日起至10月底为作品征集时间,参赛者最高可获得研发助力金1.5万元。“借此大赛,众多艺术家、教育家云集青田,优质资源的多方联动,将为‘青田范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顺德区政协副主席徐国元表示。大赛启动仪式上,广东德胜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世纪小学、均安镇顺峰小学乡村研学基地揭牌,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的乡村教育实践基地也一并揭牌。事实上,青田在牵手高校教育资源上早已迈出重要一步。2018年底,作为中国乡村建立的首家当代艺术教学和研究机构,由杏坛镇政府、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榕树头村居保育慈善基金会三方合作共建的青田学院便已揭牌。今年6月,青田学院提出将办成国内一流的乡村在地研究基地,打造乡村振兴的案例标杆。“青田有魅力、有内涵,渠岩教授团队不仅仅把‘青田范式’当成一个乡村建设项目,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培育的过程。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优质资源,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种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王红“‘青田范式’积累了近5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初显,如今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嫁接,让乡村不仅是美好的生活场景,更成为文明发展的载体、建立文化自信的主体。研学旅行课程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真实场景,通过竞赛,希望教育工作者关注乡村建设,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化为实际行动。”——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专业理事陈碧云

卜之

2018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型

朱洪秋,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德育心理部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2016年12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旅游局、保监会、共青团中央、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十一部委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学研学旅行方面的高规格的教育改革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教育旅行社等多主体开始高度、密切关注研学旅行这一重大教育改革政策,并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热烈讨论,讨论视角涉及教育改革、学校课程、经费来源、安全保障、育人功能、育人目标等多个方面。一、研学旅行课程的内涵与特点《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具有两个核心特征,那就是“研究性”和“体验性”:第一,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必须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性特点,这是研学旅行的首要特征。第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行体验活动,也就是说,研学旅行是一种通过体验来达成教育目标的一种育人方式,没有旅行体验就不能称之为研学旅行。这是研学旅行的第二个突出特点。可以这样理解,研学旅行中的“研学”就是指“研究性学习”, 研学旅行中的“旅行”就是指“旅行体验”,研学旅行这一活动课程的名称便来源于此。研学旅行课程除了具有“研究性”和“体验性”两个根本属性之外,还具有“计划性”“团体性”“社会性”“生活性”等特点。研学旅行的“计划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我们平时比较随意的外出旅游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团体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旅行活动,它与学生个人外出旅行、学生与家人外出旅行、学生之间自发组织的外出旅行是有区别的。研学旅行的“社会性”是指研学旅行是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这与我们平时在家庭中的教育活动、教室中的教育活动、校园内的教育活动是不一样的,学生必须到广阔的社会中去体验、去活动、去研究、去感悟。研学旅行的“生活性”指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集体住宿、集体活动、集体交往等,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研学旅行是一种体验教育方式、社会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教育方式。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活动课程,必须把课程理论作为其最基础的理论依据。而课程理论中,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两种课程理论看似对立,实则互补,共同构成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基础。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的讨论展开的: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如何选择有助于达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作为西方课程理论的主导范式,揭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是现代课程论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对我国课程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借鉴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笔者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也应该经历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是“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中“四环节”的主要理论依据。20世纪 70 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以猛烈之势批判、撼动着被视为过时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突出特点是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去普遍化,突出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突出互动性、生成性、批判性、创造性。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不断扩展,以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观在批判以泰勒为旗帜的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础上异军突起。多尔批判泰勒模式把课程的重点放在课程目标的选择上,导致一种预定的目标。课程评价只关注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对于目标的适宜性则不关注,预先选择的目标作为目的提升到过程之上或外在于过程本身。多尔批判泰勒模式充斥着教育本质的工具主义或功能主义的观点,在此教育不是自己的目的,并非来自于自身;它指向外在的目标并受其控制。笔者认为,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对话性、选择性的特点,顺应了人本化、个性化时代的特点和需求,是对泰勒现代课程理论的一种发展和补充,也是研学旅行课程个性化、人本化的重要理论依据。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框架,具有预设性、规范性、科学性、操作性的突出优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课程开发微型化、模块化、个性化的新思路和重要的理论支撑,具有生成性、选择性、个性化、人本化的突出优点。按照泰勒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框架的设计与规划,按照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进行课程设计的细化、微观化、操作化,实现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与多尔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有机结合,这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最佳策略。三、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现实挑战研学旅行课程是一种社会性的、体验性的课程,实施起来要比校内的学科课程困难得多,学校和旅行社都面临众多的现实挑战。从实践操作的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持续时间长,一般为半天、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一周时间;第二,安全要求高,几乎所有相关部门都会把安全要求放在研学旅行的第一位置;第三,组织难度大,涉及到学生的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方面面,比室内课程或校内活动课程组织难度大得多。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操作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研学旅行如何操作,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比较少,甚至不少学校春秋游都有很多年没组织过了,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首要工作不是课程如何设计,而是活动如何组织、安全如何保障、费用如何筹措等。对于旅行社来讲,衣食住行的保障和活动服务是其主要功能,但是,面对研学旅行课程化、研学化、个性化的趋势,如何实现研学旅行课程的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则成为最大的挑战。一些旅行社正在与文化咨询公司结合,尝试成立研学旅行研究院,以顺应研学旅行发展的新趋势。不管是学校、班级、旅行社还是广大教师,大家都必须关注的是如何有序地、安全地、有效地组织好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确保研学旅行不出问题或少出问题,然后才是对课程的专业化和研学效果如何等问题的关注。为此,笔者提出研学旅行组织的“三阶段四环节”模型,以回应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四、研学旅行课程的操作模型“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在研学旅行课程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型。从研学旅行课程实践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从研学旅行课程理论的视角,可以把研学旅行课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简称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一)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研学旅行课程的“三阶段”是指课前、课中、课段三个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总结阶段。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是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很多准备工作。但是,最核心的是做好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课程目标的确定。确定课程目标是做好其他准备工作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内容。这个目标主要是确定大的课程目标,如,有的学校选择齐鲁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并把泰山、曲阜、济南作为研学旅行目的地,称之为“一山(泰山)、一水(趵突泉)、一圣人(孔子)”。第二件事情是组织架构的建立。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室外活动课程,课程组织的有序性、安全性、教育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目标,而这些课程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要建立起研学旅行课程的组织架构。这种组织架构除了干部、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关系网外,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管理组织体系的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应该成为研学旅行课程最主要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第三件事情是研学手册的编制。研学旅行手册是整个研学活动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基本保障。研学手册应该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研学手册应该力求做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2.课中阶段课中阶段是研学旅行的实施阶段。这个阶段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全部是行动,最容易出现问题。概括起来,课中阶段主要包括乘车管理、食宿管理、活动管理三项核心内容。第一项是乘车管理。乘车管理包括往返家庭过程中的乘车设计与管理、通往旅行目的地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交通设计与管理等。乘车管理包括乘车秩序、座位安排、文明要求等内容,最好的乘车管理方式是自我管理和小组合作管理。第二项是食宿管理。食宿管理属于生活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宿管理中,较好的管理方式是提前设计好餐桌人员分配、餐桌号、餐桌长,以及住宿人员房间分配、住宿管理制度規定、查岗查房等内容,以便实现食宿管理的有序化、自动化、科学化、效能化,以及食宿管理的学生自治。第三项是活动管理。活动管理主要是研学课程的实施过程,目前比较普遍的管理方式是以学校、年级、班级为单位的大一统管理,这种管理可以保障预设性、有序性,但是,缺乏灵活性、生成性和个性化。学校可以运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为学生设计更多的模块化、个性化、微型化的选择性、探究性、合作性课程。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是研学旅行的评价总结阶段。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阶段,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课后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内容。第一,研学作业的完成。按照研学旅行的设计,学校会在研学旅行的课前阶段布置研学作业,并在课中阶段体验、探究,回到学校后整理和按要求完成作业。第二,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果的展示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研学成果的展示实际上是一种课程评价方式,有利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研学成果的展示还可以实现研学成果的物化和延续,以提升研学的实效性。第三,研学成绩的认定。研学既然纳入课程,就应该有类似于学科课程的成绩和学分认定系统,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规范管理的需要,也是推动学生有效参与研学的重要手段。(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四环节”是指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实际上是按照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四要素来设计的,这是研学旅行课程的规范性结构,我们还要在四个环节融入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思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生成性、个性化课程,以实现现代课程与后现代课程的有机整合。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规划、育人目标、年龄特征等来进行设计,研学旅行目标大致包含科技类、艺术类、文化类、自然类、农耕类、场馆类等,或者是齐鲁文化、山岳文化、中原文化等,这些都是大方向。大方向确定之后,最重要也最艰难的工作是确定微型育人目标,一次研学旅行不可能实现太大、太多的目标。微型育人目标确定后有两条思路,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科知识的要求确定研学内容,一条思路是按照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结合课程资源综合设计研学内容。2.选择资源选择资源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二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前阶段完成,主要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根据研学大目标确定研学目的地和线路,这是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第一次选择。按照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者还应该根据课程微型目标选择课程微资源,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择和探究,这是课程资源选择的关键。课程设计者还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设计权交给学生或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自主生成课程资源,这是一种更高境界和层次的课程资源开发方式。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三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中阶段完成,主要内容是按照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亲身到研学目的地进行参观、考察、体验、探究。课程实施阶段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大一统的走马观花,这是以前研学旅行实践中最大的问题,也是研学旅行课程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课程实施就是“旅行”,没有“研学”,而且这种旅行也是“旅行团式的”浅层次旅行,和“自助式的”深度旅行还有很大差距。课程实施阶段的“研学性质”是未来研学旅行最大的挑战,需要旅行社和学校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的第四个环节。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也要渗透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課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三阶段四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模型是一个操作性的综合模型。“三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划分的,把整个课程划分为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三项重点工作内容;“四环节”是按照课程设计实施的要素和环节划分的,确定目标、选择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是所有研学旅行课程都具有的共性环节。

大海风

丽水市研学旅行产品策划设计大赛收官

赵来7月17日,为期两个多月“训赛合一”的丽水市研学旅行产品策划设计大赛正式落下帷幕。本次大赛由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浙西南研学实践研究中心承办,浙江知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通过前期线上培训、线下指导、分组实战演练、专家点评、现场答辩等环节,最终选拔20组参赛队伍进入决赛,产品主题覆盖丽水九县(市、区),以及我市对口援疆结对帮扶地新和县。大赛“以赛促训、以赛推广”,是推动我市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大胆尝试,得到文旅行业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促进我市文旅行业从业人员研学旅行实践能力提升,为后续研学产业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带动了丽水与市外研学行业的交流合作。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升阳作开场致辞,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新形态、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本次大赛承办,创新研学旅行人才培养途径,很好地体现了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李升阳致辞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徐兼明表示,发挥丽水的地域特色,把握趋势,共同推进丽水研学产业的发展,是丽水文旅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这次大赛是一次为探索研学旅行市场发展需求,培育行业相关人才、孵化区域研学旅行产品而开展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徐兼明致辞7月16日的决赛预热中,评委们通过对参赛队伍的研学旅行产品策划书、PPT项目演示、线上投票以及答辩表现四个方面综合考虑,紧贴比赛宗旨,对参赛作品提出建议并指导。同时选拔优秀产品参加7月17日最终决赛。17日决赛上午,参赛选手和评委导师齐聚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报告厅,出席大赛的有徐兼明、李升阳、周益敏、陈海香、孔金峰、潘宇峰、吴小明、宋国华、梅慧娟、林军明、从贵华、邓德智、蔡敏华、蓝献华、温东平、郑彩亮、杨锦云等领导和专家。本次大赛中,浙西南研学实践研究中心与海亮教育研学中心、亲子猫、青青部落等市外研学专业机构及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方将利用各自优势,扩大合作深度与广度,共同推进研学人才培养、基地营地建设、研学资源互导等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决赛现场,12组优秀作品选手各展其才,结合当地点位特色,设计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研学主题旅行并制作精美PPT进行现场答辩。演讲人沉着冷静、思路清晰,从“研学点位、研学线路、研学主题”等要素方面进行图文演讲。本次大赛总策划指导、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贸易学院副院长蔡敏华教授,针对每个研学旅行策划设计方案进行专业性的提问,为参赛选手们进一步提升研学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你来我往之间的交流互动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也是本次大赛的一大亮点。赛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全国旅游业青年专家邓德智作为裁判长进行大赛点评,评价此次大赛对丽水研学行业具有开创性意义,“训赛融合”体系完善,层层递进,在全省研学领域具有典型性、创新性。并针对丽水研学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及转型升级思路,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同时指出要确保研学旅行的“研行一致”,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研学对象与产品主题的关系,研学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关系,研学成本与研学战略的关系。经过初赛、复赛、决赛的激烈比拼,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11名。此次比赛,实现了“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打造一批研学产品、实现一次产品推广”,让更多文旅从业人员成为丽水研学市场推动者,为我市研学旅行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丽水自然风光、历史人文、红色资源丰富多元,“研学+旅行”是丽水实现“两山”转化的有效途径,丽水将持续探索研学旅行行业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标准来谋划和推进研学旅游产业,将研学旅行发展成为丽水文旅行业的新名片。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红旗谱

研学旅游基地设计方案-行走在文化与自然之间的课堂

研学从何而来?当下的研学旅行发源于古时的游学。春秋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14 年,杏林设坛,修订六经;唐代李白年少时即走出蜀地,26岁“仗剑出国,辞亲远游”,用3 年时间“南穹苍梧,东涉溟海”。古人通过学习与游历的融合,增加见识、锻造坚韧意志、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市场前景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研学市场起步较晚,但市场需求很旺盛,发展速度也比较快。据前瞻产业研究院调查,约3/4的受访者表示了解研学旅行,80%左右的人表示对研学旅行很感兴趣,六成左右受访者参加过研学旅行。从参加研学旅行的意愿调查来看,70%的人期望旅行时长是6-10天,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10000元的所占比例达88%,64%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产品能满足需求。随着研学旅行被纳入教学计划,研学旅行逐渐成为刚需,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年组织安排1-2次研学旅行活动,每学年合计安排研学旅行活动:小学3-4天、初中4-6天、高中6-8天。行业现状自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以来,出现了许多全国性的研学旅行基地,但地方研学旅行基地由于缺乏一定的大众认知度和重视度,忽略了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户外课程,全国范围内的研学旅行基地,为中小学生制定的研学课程几乎都是历史文化产品,缺少具有创新性、本地特色的研学课程和基地。针对人群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行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行活动。研学旅行的设计建设思路定位科技研学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或体验科技教育科普类:主要以知识科普为主,科技馆为主,占地面积较小,投资金额适中,内容灵活,但复制性较强。科技园区类:大多以动物园和植物园为主,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占地面积较大农业研学以农业为主题,大多以田园体验型为载体,将农庄、田园综合化文化研学旅游目的地目的在于感受悠久历史文化,体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占据大多数营地研学目的在于通过室外拓展训练等活动,达到磨炼意志、增强自信、完善人格、团队协作等教育目的。这样的营地多建立在远离市中心的自然环境中,营地内餐厅、宿舍等基本生活设施外,还配备拓展场等训练设施,以及医务室等辅助保障设施。构成要素1、研学基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场景型,特别是涉及到自然类、地理类等这种场景要求很真实的课程,一定是要结合实际的环境进行,因此营地打造的研学旅行课程也需要走出营地,到真实的场景中去的。2、自身或周边拥有良好的餐饮住宿条件、必备的配套设施,具有独特的研学旅行资源、专业的运营团队、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能够为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生活等活动的场所。3、策划、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方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组织和指导中小学学生开展各类研究学习和体验活动的专业人员。4、通过一些游玩、训练项目,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接受挑战的勇气,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优质案例威海奇遇小螺号成长儿童乐园定位定位于3至12岁少年儿童,围绕“欢乐休闲·亲子互动·研学旅行”进行立体开发,根据主题故事情节,划分为天空之城、时光列车、侏罗纪森林等七大游乐区,并集合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科技研学奇遇小螺号成长儿童乐园拥有国内首家海螺科普馆海螺科普馆位于奇遇小螺号成长乐园内,共三层:地下一层为海螺科普馆,通过还原海螺贝类的生活场景,让儿童了解海螺的生存状况和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一楼海洋生物探索馆,通过馆内5000余种海洋生物标本,还原海洋生物由古化石-藻类-软体动物到脊椎动物-鸟类的进化过程;二楼海洋科技馆,通过科技设备演示海水淡化、海螺仿生学应用、海水组成元素等课程,让孩子知行合一;同时围绕海螺贝类设置系列手工课程,如贝雕、贝堆等。构成要素1、园区所处位置是威海市正全力打造的世界级黄金海岸带,围绕优质的地理环境,打造成拥有 丰富海洋知识的亲子游营地。将胶东最富特色的海草房民宿融入园区,设计增加“侏罗纪恐龙森林”,给予孩子们冒险区域,打造成研究、收藏、探险、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研学基地。2、园区内配备美食广场,一座圆形海草房建筑,以虎皮石进行装饰,远远看去像座小型的城堡。内里餐桌颜色采用饱和度很高的红、黄、绿、蓝,成圆环状排列,且高低错落有致,每一个细节,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喜好和特点。哪怕一根柱子,也有发挥的空间,各式各样的海螺,符合园区主题的整体塑造。3、通过策划、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课程方案,与各中小学以及培训机构合作,同时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组织和指导孩子们开展各类研究学习和体验活动。4、园区拥有大型的无动力儿童乐园,开发无动力乐园与课程结合的研学产品,是以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主线,融合IP理念、无动力训练教育、生活素质教育、社会认知教育、体验教育、自然教育、休闲度假多种业态于一体的大型青少年素质教育研学旅行基地。将场地划分为巨魔古海、天空之城、时光列车、极地领主、炽热沙洲、侏罗纪森林、沙克深渊七大游乐区;包含海豚蹦床、海马索道、水上战舰、空中爬网、丛林穿越等无动力游乐设施,并策划丰富多彩的儿童活动增强园区互动性和趣味性,通过一些游玩、训练项目,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接受挑战的勇气,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天空之城珊瑚迷宫海星钻网水利工程海盗船海马滑索拓展区域时光隧道(小火车)让孩子们在精心设计的集体研学课程中互相学习借鉴,提升自信,强大自我,实现内心的成长,为生命的完善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当然,红孩儿游乐作为专业设计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厂家,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与园区共同确保配备安全保障设施,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的安全。

美国版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

在万众一心、共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研学旅行交流中心开设了研学旅行导师线上直播公益宣讲课程,期许在网络平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从业人员倾心交流、共同进步,为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020年3月19日第19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分享了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开发的困境及未来路径”的话题。首先讲解了研学旅行政策对研学课程的要求。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研学旅行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求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具体实现方向和细则,综合实践活动将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旅行课程四大主题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跨学科原则、开放性原则。总结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设计的三大类型;单一主题:特点是主题突出,内容明确,目的性强,研究学习的实践操作性强,研学内容或考察探究方式比较明确。综合主题:研学内容是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逻辑和顺序的先后关系,一般情况下是按照层次设计,层次越高,范围越大,内容越丰富,过程中通过体验性活动让学生不断缩小关注点,确立自己的研究小主题。分类主题:历史文化类、科技创新类、自然教育类、艺术审美类、体育健康类。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相结合,是真正体现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的课程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分析了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化进程的现实困境。首先课程定位模糊,研学旅行未纳入课程体系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成部分;其次外部支撑乏力,缺乏校内外协同;其中提到农村资源匮乏、基地保障不足、研学机制缺失,不能发挥课程效能等问题,指出了现实存在只学不研,仅仅是换个场所学习、只旅不研,仅仅是浮光掠影的景点参观的不良现象。为什么有好的主题却设计不出好的研学课程呢?第一 研学旅行活动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一种实践活动。单一贴合学科知识并不是合格的课程设计。我们设计的课程一定是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学龄,紧扣学校育人理念的课程。而不是单一的填空题、问答题;应该多关注开放性课程的设计过程。第二, 好的研学课程一定是带着问题去研学的过程,所以我们的研学课程一定要严格按照行前、行中、行后的规则走。 第三, 最优秀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一定是研学承办者+学校教师+学生的研发过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多与学校沟通,多了解学校教师的教学目标,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研学旅行中的兴趣点。 第四, 一位好的研学课程设计师一定不能闭门造车,不是你设计的课程一定就是符合要求的课程。我们一定要在每一次的研学旅行过程中不断听取意见、并不断修正与完善研学课程。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面临的困境,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总结为五点:短线研学旅行产品资源开发不足;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缺乏专业人员;短线研学旅行产品有名无实;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受安全问题的困扰。对如何破解短线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困境的策略,老师给出了四点建议:合理开发区域资源, 构建研学旅行新生态;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开发者的专业水平;提升产品开发质量,切合学生心理特征;多方合作,协同保障研学旅游安全。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研学旅行课程化的走向及未来路径一定是以能力与价值为导向,有明晰的课程定位,将价值体认和责任担当作为关键的课程目标,立足真实情境学习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实践精神培养,以资源和项目为纽带,加强课程主题设计,遵循教育性原则,围绕主题因地制宜地开发资源;兼顾适宜性原则,注重资源的教育特性,进行课程化的改造和设计;结合活动内容、参观地点设置教学内容,通过一个个小的学习内容设计来逐渐烘托出大的学习主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加强学生研学机制构建。同时,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讲解了研学课程问题设计的四个法则,问题设计应用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之中,这些问题指向的不是事实性的知识,而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强调问题要具备真实性、有挑战、开放性、与课标一致且可行的特性,行前选定项目主题,做好行前准备;行中明确研究主题,实地开展研究;后期梳理研究成果,及时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进行展示交流。同时实现课程融通,校内外师资融通。最后,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的李俊臣老师指出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经历结合的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体验深度融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课程化推进研学旅行,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依托,是我国教育新时代素质教育新方式和新路径。研学旅行交流中心是云成长研学团队共同发起的,旨在搭建研学旅行服务平台,为各机构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设计研发、研学导师培训、研学线路展示及品牌营销等服务。共同打造专属的线上线下互动,优质资源互补的研学服务交流平台。研学旅行交流中心诚邀教育界、文化旅游界各大机构及专家学者,共同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发展,推动研学旅行标准化、课时化和研学导师专业化发展。为拥有研学需求的机构及个人提供基地&营地规划、课程研发、导师培训、研学产品展示、研学品牌推广及产品营销等服务。

不得

研学复盘|研学旅行中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核心因素

研学直播复盘2020年5月7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34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分享了“研学旅行中运用PBL项目式教学的核心因素”的课题。张静老师首先和大家一起复习了前三次课程的内容:为什么要开展研学旅行,国际环境如何?什么是项目式教学?研学旅行使用项目式教学对学生有何好处?如何选择项目?复习完毕后,张静老师导出本次课程的主题:项目式教学的核心因素,并给出了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1、学习目标;核心知识、理解和成功必备技能;2、富有挑战性的问题;3、持续探究;4、真实性;5、学生的声音和选择;6、反思;7、评判和修正;8、公开展示。张静老师首先讲解了课程目标与研学。新课标设定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三个目标分别为:知识性目标;能力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核心素养目标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研学工作的方向:研学是课堂向外的延伸;要根据研学主体(学生)的变化,设置不同的目标;依据就是各学科的大纲。第二、驱动性问题或挑战。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研学场所的特点和条件,由老师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是一个挑战,让学生去探索或攻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张静老师对封闭性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做了比较:封闭性问题:有标准答案,根据事实能迅速找到答案;开放式问题则是: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需要学生从多角度来探索。张老师举例说明了二者的区别:封闭性问题:樱桃采摘园,一个客人采摘2斤,每斤25元,一天来100个客人,一天能卖多少钱?而开放性问题则是:我是采摘园园主,我如何能够每天吸引100名客人来采摘呢?张静老师通过简单的例子带领大家反思了自己在以往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提出的问题到底是封闭性问题还是开放性问题。第三、持续探究。1、学生要发动大脑,不断提问,寻找资源和应用信息。答案不是翻翻书查查百度就能得到的。2、信息来源有多个,包括线上和书本,也包括田野调查,访谈专家、服务商和用户等利益相关者。3、如果学生的项目是做个产品,他们就需要探究客户的需求。第四:真实性:物理场景真实,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社会关系真实,真人而非假扮,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处理这些社会关系;内容真实,所学内容都是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并以真实方式呈现;过程真实,使学习过程和真实生活的过程一致,像师傅带徒弟、专家带新手那样一步步地把学生培养出来;结果真实。第五、学生的声音和选择:学生对项目可以做主,包括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创作内容;学生有了主人翁的感觉,对项目更投入,学习更带劲。第六、反思:学生和老师回顾学习的过程,探究项目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工作的质量,出现问题的障碍和克服的策略方法;反思贯穿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学习内容、形式和原因;可以是随时随地的讨论和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记录项目日志、形成评价、对项目关键节点进行审查、向公众展示成果等;对知识和技能的反思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迁移到项目外的情境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感受--在感受中获得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有所觉察--觉醒。第七、评判与修正:学生给予,接收和应用反馈以改善他们的过程和产品;老师要教会学生如何给予和接收建设性的同行评价;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评价量表(维度、级别和各级别标准)。第八、公开展示:学生通过向课堂以外的听众解释、展示和展示项目作品来公开他们的作品;这样做有三个理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能丢脸);做成可视化的成果,向校外人员展示;成果社会化有利于建立“学习社区”;有效的向家长和社区沟通、展示什么是项目式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好处。张静老师在梳理完主要内容知识点后,给学员们分析了一个案例,以上一节课一个学员提出的“渣滓洞”为例,讲到了课程设计的核心要素,怎样才有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研学旅行活动实践中去。张静老师提到,可以从电影、小说等形式进行对比探究,也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展示,讲述这里的故事,甚至可以采用“主人翁”的形式进行体验和提出解决方案。课程最后,张静老师给大家总结了项目设计核心要素清单并给所有听课学员郑重推荐了一部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做为课后作业,让大家真正感受在国外项目式学习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特邀英国创新创业教育者学会(FEEUK)国际研究员张静老师下一期课程内容为:“研学旅行背景下项目式教学的设计”,课程将在2020年5月14日晚20点准时开播,请同学们准时参课收听。

极微

研学旅行、课程规划与设计

荣幸参加晓晴老师的授课培训中交流中收获分享采访晓晴老师采访合照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