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学旅行的意义?索路

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的意义《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必须遵循“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对正确认识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义十分重要。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学旅行有哪些特点呢?一、 创设主题,引领研学旅行(一)创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虽然现今社会大大提倡全民创新,但创新难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开设增强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题,在旅游活动中设计专项主题精神普及,赋予学生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线路设计中推行富有科教意义的文化线路,丰富的人文知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潜移默化地在学生思维中植入创新的种子,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从多层面上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创设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主题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当今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大多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低、实践能力差。因此,研学旅行在研学旅行中设计旅游产品diy、自主设计雕塑、参加乡村旅游田园采摘等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水平的活动,不但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积极进入情境中,自觉地参与实践活动。二、 丰富内容,充实研学旅行(一)补充现实所需内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各种新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课本上的知识更多呈现前人的知识理论经验,无法与现实日新月异的事物有效衔接。因此,旅行便成为弥补这一缺陷有效手段。研学旅行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可设计空间大,可紧跟时代发展加强活动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多样化多渠道多方面地吸收知识,补充课本内容的不足。(二)延展未来必备内容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待人接物、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也是必备的素质。旅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处事能力的机会,旅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处理与其他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事件的挑战,让学生在困难面前学会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学生与同学协作配合面对困难及克服困难的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所不能触及的方面,研学旅行将成为帮助学生未来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情感,增强关爱生命、关心社会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建立中小学研学旅行体系有利于建立规范有序的游学秩序。把乡土乡情纳入研学旅行的范畴,有利于规范我国的海外游学市场秩序,扭转舍近求远修学旅行的本末倒置现状,对培养合格的文化交流使者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小学研学旅行意义的思考都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要么读书,要么旅行。最近教育部联合发改委、交通部、保监会等11部门开展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我看到了让孩子走出书的世界,走进现实的世界,走进大自然的世界的希望。古话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求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着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物质层面的追求演变为精神层面的追求,但快速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国民素养有些跟不上,没有契约精神、团队精神,没有责任感、秩序感,不懂得欣赏,文明欠缺等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而“研学旅行”的开展和实施让学生从从小弥补了这些缺陷。中小学生在集体旅行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同时对“美”的欣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中小学一直都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除了“智育”在学校教育发展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德育、体育、美育等都有欠缺,尤其是在农村及应试教育重灾区,而“研学旅行”这样一个项目却能直接实现这几方面的发展,一举多得。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下一代国民素养。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死族

红色研学旅行,让孩子更亲近历史

湖南韶山红色旅游景区游人如织,游客排着队等候参观。 彭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游客在湖南韶山参观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傅建斌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学生在湖南韶山毛鉴公祠参加“祠堂说理”情景演绎。光明图片【聚焦红色旅游发展】盛夏,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毛氏宗祠、南岸私塾等场馆内人头攒动。时值暑假,中、小学生放假,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自然少不了孩子的身影。据了解,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00万人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主动参加红色研学旅行的孩子。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聚集于此?韶山在发展红色旅游方面积累了哪些有益经验?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1、 研学旅行的韶山特色2016年12月2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意见》颁布一年多来,研学旅行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起来,成为旅游业的一股生力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业内专家表示,研学旅行的目的,就是让中小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韶山是毛主席的故乡,在发展研学旅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副巡视员萧国梁介绍,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系统展示毛泽东生平业绩、思想和人格风范的专题性纪念馆,同时也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馆内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现常设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十余个。2017年11月22日,教育部网站正式公布了《关于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项目评议结果的公示》,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国家文物局推荐的湖南省内唯一一家实践教育基地成功入选,成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今年以来,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研学旅行作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学科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独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开发了励志修身体验、情景演绎、立志成才礼等多种主题活动课程。研学课程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特色突出,涵盖了历史、文化、体验等多种类型。“依托故居、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我们组织青少年进行研学实践,就是要让他们在课堂外开阔视野。”萧国梁说,综合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课程特点和研学旅行目标,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对各主题课程分别设计了不同学段的课件,如在励志修身体验课程中,设计了针对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的《学习毛主席:好读书、读好书》课件;针对初中生设计了有助于养成团结互助品性的《学习毛主席:团结就是力量》课件;针对高中生设计了《学习毛主席:选好人生路》课件等。2、 在体验课程里传承红色文化“虽然我们组没有得到最佳表演奖,但也有很多收获。”不久前,韶山学校小学部五年级学生庞紫玉来到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学旅行,一段《祠堂说理》的情景剧体验表演,给她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韶山核心景区内,孩子们沿着毛泽东广场一路前行,在毛泽东铜像前敬献花篮;随后,孩子们走进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和毛泽东同志故居,通过文物和图片,了解毛泽东同志的一生。与此同时,在南岸私塾前举行研学体验礼,意在通过南岸私塾这个特殊的地方,牢牢记住毛泽东的勤学苦读、勇于探索、尊师重道、善思善行的美好品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介绍,“毛泽东同志故居、南岸私塾、毛泽东广场、毛氏宗祠、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是韶山核心景区的重要红色资源。纪念馆研学旅行整合韶山核心景区的旅游资源,将景区内的红色旅游资源连成一条线,以毛泽东文化为主线,打造出红色研学旅行景观带,壮大并丰富了纪念馆研学旅行的规模。”“韶山做研学旅行,就是要做好学游结合的文章。”阳国利告诉记者,红色旅游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很有帮助。将研学和红色旅游相结合是未来我们的重点发展方向。景区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创新探索,要注重年轻人的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比如针对不同的游客特点,我们要推出不同的讲解方式。阳国利说,今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将以研学旅行为契机,推进“研学+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毛泽东同志的时代文化价值,创新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做大做强研学旅行体验基地,培育研学旅行文化使者,打造研学旅行精品品牌,策划研学旅行经典活动,打造韶山研学旅行经典旅游线路。让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在研学实践中进一步了解毛泽东同志生平和优秀风范,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革命文化。3、 研学旅行拓宽了旅游市场“只要研学主题设计得好,不少课程都可以放在校园外进行,比在课堂上讲授的效果好。”在韶山毛泽东广场毛泽东铜像前,一位来自长沙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融入自然环境的讲课比课堂来得更加直观,加之讲解员的讲解,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韶山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吸引众多学生团队前来参观,但之前仅限于游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没能得到有效发挥。”韶山市旅游协会会长沈旺说,《意见》印发后,学生们都是带着问题前来参观,有的学校还选择在韶山观看实景演出,这样既产生了社会效益,也带动了经济发展。沈旺认为,研学旅行主要是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进纪念馆、展览馆、田间地头等实践基地,了解生活知识和科技前沿,从而进行实践锻炼和专题性教育。照这种方式发展,韶山将发掘出一批旅游资源,从而推动韶山全域旅游发展。韶山市旅发委副主任曾毅文说,研学旅行作为区别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新型方式,不能“只游不学”,或“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要真正实现研学旅行“体验多样性文化”的目的。因此,下一阶段,韶山将在“旅游+红色”基础上,重点开发“旅游+非遗”“旅游+农业”的研学旅行新线路,逐步将研学旅行培育成一个成熟品牌,吸引更多学生前来体验,不断促进韶山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龙军 禹爱华)

渐悟

浅谈研学旅行的意义

研学旅行,越来越火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学旅行已经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研学旅行已经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当前,研学旅行已经在中国普及两年多的时间,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支持和欢迎。但是,很多的家长还是对此表示疑惑,参与研学旅行到底有什么用?在了解研学旅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教育制度。在新课改发展之前,“应试教育”一直是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老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体。这种教育模式近来被越来越多人所诟病,严格的课业要求将学生禁锢在“应试”的高压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极为不利的。于是,无数专家学者甚至是家长都在呼吁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出现。于是,研学旅行应世而生。与一般的旅游活动不同,研学旅行是一种“旅游+学习”模式。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的资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研学旅行具体有哪些意义呢?对国家来说,这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的行动,是对公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旅游发展空间的重要举措。从学校层面来说,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旅游业态的角度看,研学旅行更加关注目的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满足自我提升需求的高层次文化旅游。对学生来说,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们接触社会和自然,在旅游体验中学习和锻炼,提升自我。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让孩子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旅行期间远离家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锻炼孩子们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动手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有利于满足学生们暑期的旅游需求,培养学生的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见识决定了眼界,眼界决定了未来。研学旅行,伴你成长。

四维

研学旅行的现实教育意义在哪里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时间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研学旅行,也叫游学。我国历史上游学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期的孔子、明代的顾炎武、清朝的梁绍壬、现代的陶行知等。可以说游学思想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珍贵部分。而今天研学旅行再次焕发荣光,彰显着其不可替代的现实教育意义。其一,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其二,研学旅行能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立德树人。而研学旅行恰恰另辟蹊径,以开门办学姿态让学生在游历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这种游历活动正是让中小学生增强和坚定“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绝佳契机。从研学旅行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剖析,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这一点恰恰暗合了顾炎武提倡的“合学与行”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 研学旅行对增强和坚定学生对“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的路径主要是通过以身體变化影响心理变化,以心理不断趋于成熟促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三,研学旅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学习竞争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应该是鼓励互相切磋、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使学生共同进步。在“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无法逃避“分数”竞争。这导致教育一味地追求“分数”,师生因“分数”而焦虑、敏感、不适、疲惫、煎熬,从而互相保密、互相歧视、互相嫉妒、互相隔阂、互相防范。而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大家一同走出校门,奔赴自然,畅游文化历史,深入乡土民俗,感怀经济社会发展,以愉快的心境,通过以游兼学、学游相济的方式,开阔视野、增智启慧、涵养德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舒缓因追逐“分数”而产生的“学习竞争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游学思想由来已久,研学旅行政策也是一以贯之。为此,我们要重视研学旅行的重要意义,树立学、思、游相互促进的观念,走出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的封闭圈,不断地拓展教育的边界,引领学生走出学校教室,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真正形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故长伤身

研学旅行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看后获益匪浅!

伴随《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出台,许多中小学已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实践和体验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育家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及“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经典论述,都强调了“知”与“行”的关系。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有“游”有“学”,通俗点说,研学旅行就是把课堂搬到校外,用亲身体验的方式代替传统的看书听讲,同样是以丰富知识为目的。但研学旅行的好处就在于可以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加深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提高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前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是:研学旅行到底是什么?孩子在研学中真的能学到东西么?可以说研学旅行提高了我们的“提出问题能力”、“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而这些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难得到培养。一,研学旅行给学生文化的熏陶研学旅行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我们选取和挖掘与历史传统文化相关资源,比如乘坐高铁,让学生感受国家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学生普及当地民情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进而拥有文化自信。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学科知识渗透到研学旅行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实际获得感。每到一处,专家会为学生讲解、答疑,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精神。二,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一个人能够有多大成就,不仅取决于拥有多少知识储备,还取决于自身具备怎样的精神品格和自主发展能力。学校将相关课程学习内容与研学旅行结合,以研学旅行作为落实课程目标的载体,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研学旅行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研学旅行中,会设计一些紧凑的活动,而且饮食起居、物品管理等事情都由学生自己面对和处理。没有了家长的庇佑,学生确实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常常在遇到问题时产生负面情绪,但也正是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变得自信自爱、坚韧乐观,能够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备了抗挫折能力。学生在与在困难和同伴的碰撞中,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并开始学习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估自我。研学旅行是一种团队活动,学生代表个人更代表班级、学校的形象。在研学旅行中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公民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行前培训、活动中体验等方式,学生不仅与同学、教师、家长能够很好地交流和相处,也能够自发地与导游、研学基地教师、交警、司机等各方面人士良好互动。此外,通过组长负责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小组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反思过程中强化自主学习意识。不少学生在研学旅行结束后,投入到相关主题的深度学习之中。三,研学旅行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研学旅行中通过一些体验活动,比如到田地里亲身体验收割稻谷,学习红军自力更生纺纱线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技能,也端正了劳动态度,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体验课程对现在学生来讲并不熟悉,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遇到了各种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制订解决方案圆满解决了难题,增强了在复杂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劳动,更加理解技术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备了一定的工程思维。一次研学旅行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更是社会经验的增加、视野的开阔,书本教育+生活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身心健康。当然,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离不开教育理念、教育人和教育资源的共同支持,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彻底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挖掘优质教育资源,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我相信,只要我们转变观念、勇于担当,努力获取社会各界通力支持,研学旅行一定能够让更多学生受益。家长们,您对研学旅行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魔术师

开展研学旅行,选择目的地很重要

情境认知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前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哲学家对“人类是如何认识世界的”这一问题的思考,衍生出不同的认知观。到20世纪初,以“刺激-反应”为核心的行为主义认知是主流的认知观。行为主义范式指导下的动物“刺激-反应”实验并不能判断能否推及至人的行为认知。二战后随着心理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行为认知提出更多质疑,推动了“认知革命”的发展,以计算机建模为基础的信息加工理论成为认知理论的主流。但哲学家最先对信息加工理论提出疑惑,心智体验如何用计算机解释?于是情境认知得以出现。情境认知理论则将“情境”因素带到大众视野,它认为情境在人的认知和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而研学旅行迅速发展以后,研学旅行产品良莠不齐,有些“只游不学”成为春秋游产品,有些“只学不游”成为校外的“教学课堂”。从研学旅行的本质来看,应是将中小学生带入现实的学习情境之中,达到“游”与“学”的高度统一,实现教育目标。从情境认知理论来看,对学习情境的把握,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促进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知,进而实现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情境认知理论强调了情境在认知中的作用,它认为情境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认知过程也是在情境中发生,对人的认知研究离不开情境。情境认知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内涵。教育心理学中有“实践场”,即为了达到一种学习目标而设置、创设的功能性学习情境或环境。如学校的实验室、课堂等,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建设成为与实际问题产生及解决情境相似的仿真环境或者虚拟环境。人类学研究中有“实践共同体”,即在同一个活动系统中,活动相关者能够清楚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情、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相互理解,但是共同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同时存在。“实践共同体”并非单向指学习者情境中学习,而是指学习者在与情境互动中学习,学习者可以改变情境。不管是从人类学视角还是心理学视角,抑或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情境认知的核心假设不变:认知是个体在与其所处环境的动态耦合中涌现出来的,非个体自身的内化后产物。由此可见情境认知理论的四大特点:认识的交互、即时、动态和普遍性。综上所述,情境认知理论发展至今,弥合了认知研究中二元论造成的人与环境的分裂,成为认知研究重要的分支,在不同领域研究中被赋予不同的理论内涵。本文结合上述观点,认为情境认知理论主要指认知活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活动的基础。人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对意义进行建构,进而产生认知、形成知识。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以往经验和具身感知发挥关键性作用。而这个情境具有生态学效度,即情境的开放、实际、日常、复杂等特性,不一定是人为设置的,更多地处于自然状态。研学旅行的首要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需要客观的学习情境和社会、师生的互动支持以及学生的自身学习状态,这一学习机制,可从众多学习理论和学习视角中窥知。经验学习、情境学习、建构主义等是最贴近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建构主义关注学生内部建构知识的过程,通过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调用以往经验,从内部建构自身知识和外界意义以及自身与外界的联系,从而获得知识。优势行动价值也关注于学生自身带有的品质,个人品质对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两者主要关注个体特征和经验学习,但从研学旅行的特征来看,学习的情境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情境体验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自然环境,能够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情绪。因此,在研学旅行的设计中对目的地进行取舍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不同类型的目的地其学习内容是大不相同的,一方面需要结合教学目的和目的地特有资源进行选取,另一方面需要考察目的地关键要素的配置及供给方式,如景区解说是否有助于旅游者加深对景区的了解。除了与自然环境互动,还有社会环境的互动,社会环境也包括人,研学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认知产生,形成知识,实现教育的目标。在社会环境互动环节,关于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就会体现设计的精髓和价值,如对博物馆类的研学,如果仅有参观讲解则并不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研学旅行的设计中必须要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原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目的,那么研学导师则成为触动学生产生认知的关键人物。研学导师既不是导游也不是教师,而是两者的结合,既能传授教学知识,亦能趣味讲解、带动学习氛围。目前为止,已有研学导师证、研学导师培训等,对研学导师的管理体系正在加快建立。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产生认知,习得知识,最终学习效果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但能够得到验证的是,此次的研学旅行为下一次研学旅行提供了经验。情景认知理论体现在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由此可以清晰地看见研学旅行的教育功能实现路径,即研学目的地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与情境的互动、研学导师的引导中产生认知,研学旅行以学生习得经验和学识而结束,并为下一次研学提供经验。学习理论来自认知科学、人类学、脑学科、心理学、教育学等各种不同领域,形成学习理论的各种不同理论分支。其中旅游式学习理论主要来自经验学习、情景认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和转化学习等理论。结合研学旅行的自身特点,情景认知理论是较为贴切的分析理论,情境认知分布于研学旅行的各个环节,研学的教育功能也通过这几个步骤得以实现:研学旅行的目的地选择直接影响学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效果;研学课程的设计则直接影响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师生、生生的学习共同体建立是产生认知的重要环节,在此环节对研学导师有较高的要求;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效果测评也是对认知结果的检验,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进行指导。同时,也可看出研学旅行的主要特点:基于情境体验进行学习、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学习等。如何将学生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结合、学生兴趣与情境设计相结合、学习效果与情境测评相结合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文章来源:《江苏商论》原文标题:《情境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的特征及其教育功能实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End-

乃知尔丑

我们需要怎么样的研学旅行?如何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需要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成长?研学产品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如何让孩子在研学旅行中得到最好的体验?“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任何一种新型理念的践行,背后难免会生出一些问题, 对“研学旅行”在实践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主要归纳为:第一,“研学旅行”方案的大而笼统,难“接地气”。由于国内不同地区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不一,承载能力有异,基础设施也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研学目的地的选择及其研学方案的制定时,要慎重且要“接地气”。那么如何“接地气”,就是要在一个大的原则下,尽量坚持一些具体的原则,距离选 取“就近”原则,目的地选择“个性”原则,教育内容与活动方式设置“多样化”原则,以及坚持不同季节旅游人群与当地 旅游资源的“变化”原则。更为重要的是,研学方案的制定, 一定要考虑到研学结束后是否真的能惠及“研后之教”,这直接关系到研学活动的持续开展。 第二,“研学旅行”观念及其必要性,尚未得到普遍的理解。意识观念的陈旧或者误解,可能会阻碍甚至阻碍“研学 旅行”茁壮成长的脚步。比如:刚2017年在一个研学联盟成立大会上,会议期间与一些企业及教育机构代表有过简短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深感到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理解“研学旅行”的宗旨及其意义,仍然仅仅停留在“游玩”和如何做能够获得自身的利益 上,有“游”而无“学”,在这一处境下,更何谈那些只是略有耳闻或尚未听说过这一名词的学生家长及其学校领导、教师能理解呢?况且学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他们制定课外活动 的一个“标尺”。此外,就目前中小学的教育现状而言,“升 学率”仍是第一位,家长和学生大部分都愿意将时间和金钱投资到与分数直接相关的校内课程上,而投资在与升学课程无关的活动上的时间和金钱都被大大压缩。 第三,鉴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特殊性,一方面学生出行的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研学过程中可能会滋生“逐利 而无学”的现象。首先是对校外活动的安全性考量。出门旅行,安全是重中之重,出行前如何设计研学路线并做出安全评估,拟定安全规范,如何规避风险;出行途中,遇见意外情况,有何种应对的紧急预案;对于已经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如何认责,都要解决在研学之前。其次,在“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旅游企业,乃至教育机构的参与。因此多部门合作,不同理念有时难以统一,某些企业或教育机构有“逐利”倾向,因而研学旅行是否能真正以 “学生为主导”,如果没有合适的规范机制进行约束,就很有可能使“研学”变成企业或机构的摇钱树,使研学旅行滋生 一些不必要的“负效应”。因此,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保持警惕,且要实施有效的管控。 “研学旅行”践行过程中所遇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于以上可能出现的某些问题,部分已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接下来我们主要围绕“研学旅行”方案的制定与推广,研学目的地旅游资源的整合以及提倡在国家有关部门的管控与企业参与之下实行课程化的运作模式, 并对这些主要策略的具体操作方法做出必要的探索。 1、以高校研学旅行理论方案的研发与推广为首要 高校具有丰厚的师资力量,有一批具有长期从事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地理学、人文学等方面的研究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借助于理论素养,结合一定的教育学发展规律,可以制定出比较切实可行的研学旅行理论方案。一旦某些合理的方案提出来,可以在当地的研学旅行基地做试点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同时,高校在制定研发方案的时候,有必要分阶段、分内容、明确目的,因为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需求是不一样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接受心理有差异,对于研学目的地的兴趣点也各有差异。 2、以研学目的地对接学校教育进行资源整合为必要 合理的方案只是一个首要条件,研学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整合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一些景区的建设必须对接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分阶段执行,针对小学与中学研学内容的不同,做出调整。甚至,可以在景区的开发建设之初,可以将研学考虑在内,结合专家、教师等的意见,设计成集大众旅行、 研学旅行等多种旅行模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另外,教育和旅游部门相结合,可以使两个部门发挥各自的优势,学校将烦琐的旅行交由经验丰富的旅行机构代为操作,而集中精力关注“研”和“学”,既能转移风险,又能给学生减轻经济负 担,使研学旅行既有“学”,又能“游”。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推出的“辅助与补充学校与家庭教育”研学旅行,在旅行社的代理下,一时8所学校6000名学生进入大学,他们各自“探秘奇趣的昆虫世界,其中有蝴蝶欣赏,了解蝴蝶的生活习性等;探寻农耕文化,包括了解蜜源植物、寄主植物、蝴蝶文化,认识石碾、马车、风车、水车等,感悟中国万年农业;踏 入深厚土壤世界,感受五色土壤的神奇,园内识花认树,走进神秘植物世界,参观室外五谷杂粮、中药材;探寻动物世界的神奇奥秘,观看电影《地下仪仗队》《植物私生活》《云断秦岭》等。”3、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 倘若要将中小学“研学旅行”进行持久,就有必要将这 一活动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以课程化的拟定,运行为方略。在这一方略运行当中,要注重课程设置的趣味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目标的综合性以及研学过程的具有的启发性与教育性,可以说研学旅行课 程化就是要秉持“寓教于乐”的宗旨。现实中,中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好动、爱玩,他们更渴望新颖而形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简单而又有启发性,引导参与亲自体验,这些都是课 程化有必要参考的因素。 另外,陆庆祥博士提出的:“遵循自然适应、循序渐进的 教学原则,同时要培训专业研学导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 验,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以过程考核柔性评价为主要 考核和评价方法。”这些见解值得在课程化设置中深思和借鉴。研学旅行如何选?面对鱼龙混杂的研学市场,如何选择靠谱的研学机构,在研学君看来,要做到“四看“。一看主办单位的实力和背景。有品牌、口碑好、经验丰富的机构,更具权威性,在组织活动中也就更专业、更规范。二看孩子的安全保障。除了必要的意外保险,家长还应了解研学过程中制定了怎样的安全保障制度,有什么紧急措施等。三看活动内容。研学的内容非常关键,是走马观花还是有体验互动?是长途奔波还是有张有弛?主题是否有深度、有内涵……这些都将直接导致研学活动的效果。四看研学机构的企业价值。看研学机构是否坚持教育理念,老师是否具有耐心、爱心、责任心,这些都蕴藏在企业文化里,更深深烙在每个老师的教育情怀里,也是保证孩子在研学活动中有所收获的关键。五关注研学导师。研学导师不是导游也不是老师,研学过程中课程实施也抓住导研、导学、导游和导行四个节点,层层落实。导师是“教师+导游+心理咨询师”三种身份的集合体。研学旅行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只有解决“研的内容,学的方法,旅的地方,行的途径”等实质性问题,才能远离传统课堂的说教灌输,真正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把开学旅行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 END -文章来源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研学君整理

利根

海南成研学旅行热门目的地

■本报记者赵优近年来,全国各地刮起了“研学游”热,各大旅行社及教育机构争相推出系列研学游产品及路线,“让孩子在游玩中增长见识”的宣传吸引了不少家长。这个暑期,海南凭借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成为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海南仍需开发具有更深内涵、更高层次、更广维度的研学旅行产品。暑期研学旅行正当时“放假了,不想让孩子待在家里玩手机,希望孩子能利用假期亲近大自然,增长见识。”海口市民张威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每年他都为孩子报名具有研学性质的夏令营,让孩子开阔眼界。据携程游学平台发布的预测数据:2019年暑期游学产品线上浏览量4月以来环比增加120%,预计收客同比增长将达到50%以上。海南是研学旅行的热门目的地。今年3月,我省景区集中发布研学旅行产品,涵盖自然生态、爱国教育、人文历史、知识科普及体验考察等多个类型。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疯狂动物城”活动正在上演。海野集团营销总监李冬林介绍,海野国际自然教育中心专门设计热带特色动植物研学活动和课程,设立国宝熊猫、亚洲象、非洲长颈鹿、鸟语林四个科普站点,设计“海野动植物大讲堂”“海野动物大营救”“我为熊猫种竹子”等多款亲子及研学产品,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研有所值、学有所思、旅有所乐、行有所获”,很受市场欢迎。研学旅行产品愈加丰富近两年,我省越来越多的企业、景区和教育机构深挖资源,积极开发各具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对于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的悠黎客研学基地来说,2018年是产品开发年,而今年则是市场开拓年。悠黎客推出了“研学产品2.0版本”,推出了守望者时代、纺织新说、黎族故事、耕耘青春、全民安全5大主题的研学旅行产品,涵盖黎族饮食起居文化、纺染织绣文化、黎族农耕文化等8个课题,在我省景区研学产品中独树一帜。“自国家大力倡导研学旅行后,我们积极转型,结合资源优势,将科研、科普与旅游相结合,把研学产品打造为景区的一大吸睛点。目前,园区几乎每天都有研学团队。”兴隆热带植物园营销部总监黄金操告诉记者,依托集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优势,园区开发了“奇妙的热带雨林”“有趣的昆虫世界”“可可文化与巧克力制作”“叶子的秘密”“精油提取知识科普”等一系列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主题科普研学产品课程,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有效带动了景区客流量。研学旅行需“量身定制”研学旅行市场发展如火如荼,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许多产品仍流于表面,深度不够、专业性不够,已不能满足一些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黄金操认为,学校是组织研学旅行的主体,研学内容也被要求与教学目标、任务和在校课程相关联,而这样专业的研学课程设置也是景区难以单独完成的。“我们希望与学校展开更深度和密切的合作,由学校研学小组根据教案,制定研学主题和大纲,与我们共同设计研学产品。”黄金操说。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由学校组织的大批量研学也难以满足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一些主题化的、契合孩子兴趣点的研学旅行产品也应运而生。8月3日-12日,由中国探险协会与新历史合作社共同打造的“海南南湾猴岛生态科学影像研学营”走进陵水,10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甚至东京的学生,跟随纪录片业界大咖和学术导师,通过制定选题、采访、拍摄、剪辑,制作出一部部记录短片,探索和讲述自然与人类的故事。“这次合作是一次尝试和试验,我们希望依托猴岛的资源,通过创新开发研学产品、开阔国际化视野,慢慢打磨出研学旅行产品中的精品,打造出猴岛研学的品牌。”海南陵水猴岛旅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表示。

澶漫为乐

怎样的研学旅行更得人心?

  原标题:怎样的研学旅行更得人心?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双名单,广东省多家单位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推荐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气象局推荐的广州市花都区气象天文科普馆,以及广东省推荐的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科学中心、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这将意味着,这些单位将有望成为研学旅行的首选目的地。  小学生在广东科学中心体验航天(新华社 发)  实际上,研学旅行之风早已在珠三角地区吹起。一方面,学校正在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评价机制,把中小学组织学生参加研学实践的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旅游机构和教育机构纷纷在研学旅行的课程设施和旅游规划方面,力求科学合理,精益求精,更得人心。  让英国戏剧走入研学旅行课堂  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游学,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提高英语水平,是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的传统,也是该校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各中小学校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实践时间,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的具体行动。前不久,一群参与过2017年暑期剑桥基地研学旅游团的中学生,得到了一次与英国剧团演员“亲密接触”的机会。马克汉姆教育集团作为研学旅行的承接方,特意邀请英语剧团演员参与戏剧课,作为行后进阶课程,进一步加深中西方交流,巩固研学成果。  在英国剧团演员面前,孩子们并不怯场,有些孩子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甚至还精心打扮一番。当见识到这些中学生们能够用流利的英文讲出复杂的台词,有些甚至能脱稿自如演绎,让出演《傲慢与偏见》主角伊丽莎白的演员Emily叹为观止。“确实有些意外,他们的自信与大方,甚至让人不相信这是中学生的水平。”  据天河外国语学校英语老师王老师介绍,“英语经典名著阅读训练班”是该校英语教学的特色,引入戏剧表演课程,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投入英语实操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英国文化,加深体验,引发思考,进而达到提高学识水平的目的。  这种方式对英语水平的提升是否有帮助?尖子生林同学表示,如果要提高考试分数,可能做题更有效,但是要提升英语实操水平,这样的方法当然更奏效。  事实上,学生们在上这节戏剧课之前,需要进行充分准备,老师会给每位同学发放六张光盘,内容包括《傲慢与偏见》电影、电视剧、原著电子书、原著有声书、英文剧本以及中译本等。英语基础好、准备充分的学生,在这节课上便收获良多。贺同学欣喜地告诉记者,曾经不太敢说英语的她,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就大胆了许多,她还与演员们交换了联系方式,日后还能多交流。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马克汉姆广州中心的有关负责人表示,研学有别于一般的游学,更讲究“学”的质量。无论是带学生走出去,还是将英国文化引进来,都是为了创造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提升英语水平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孩子的文化自信。她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研学旅行的成果手册,上面不仅有游学过程中的点滴记录,还有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作品,研学已然不局限于逛名校,还是更深入的与当地人进行文化交流。  亿元投资打造研学+露营  研学风,不仅局限于学校,在经济基础好的珠三角地区,新的研学基地正在投建中。最近,由广东金佰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和营天下农场在从化西和小镇奠基。该项目占地逾600亩,第一期工程投资约1.1亿元,首期工程包括民宿、露营地和研学基地,2018年底将对外开放。据预测,前三年的平均接待量将接近60万人次,三年后有望突破百万。  记者在规划图上看到,该项目包括六大主题功能营区,分别是大本营区、露营区、农耕营区、森林营区、萌宠营区以及精品民宿区。其中露营区的打造,将引入中国房车露营协会、广东省露营与房车行业协会以及台湾逗点营天下露营区的力量,提升其专业度,为研学+露营的模式打好基础。  业界人士表示,以研学为主的营地目前国内不多,研学+露营的开发模式颇有市场前景,关键在于如何打通学校渠道,让更多学生受益于此。  记者获悉,广东金佰晟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宗明深耕游学市场多年,华南地区拥有较好的市场基础,打造研学基地,是为了更好地承载学生的研学需求。  制定研学旅行规划标准  旅行社在研学旅游方面的介入动作频频。广之旅研学旅行业务总监陈晖介绍,回顾过去3年多的政策变化,研学旅行经历了“发布推行意见”“正式规范出台”再到“全国铺开实践”的演变历程,研学旅行将发生三种变化,即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随机性变为计划性、少量参与到广泛参与。2017年是研学旅行正式开启的“元年”,随着市场需求将被大量释放,2018年研学旅行将成为旅游领域新的发力点。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广之旅曾试水寒假研学旅行市场,推出华南首批研学旅行产品,行程操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随后,该社与多家知名教育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试水“旅游+教育”模式,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结合,共同研发具有研学旅行特色的行程安排、课程内容。  “游学”尚未有相应的规范,而“研学”则已经有规可依。陈晖表示,研学旅行的出游安排和行程设计要注重内涵,因此广之旅设计了一套完善的研学旅行规划,如根据不同研学行程,定制专属研学旅行教材;在服务、人员配置、安全管理方面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规范,随团配备研学导师、导游、安全员、项目组长,工作人员与学生配比不低于1:7。(记者 周人果)

慧南

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哪些,你知道吗?

研学旅行不是一般的旅游,要有课程的开发,特别是到了富有教育意义的革命传统基地和文化基地,要把文化的内涵、革命的精神讲出来,让学生受到教育。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讲解员的培训,要体现这份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要讲得深入浅出,让学生爱听、听得懂和听得进去。那么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呢?(一)教育性原则“研学旅行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1.课程目标要有教育价值。研学旅行课程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1)价值体认:通过参加研学旅行,亲历社会实践,形成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能主动分享体验和感受,与老师、同伴交流思想认识,深化社会规则体验、国家认同、文化自信;初步体悟个人成长与职业世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增强根据自身兴趣专长进行生涯规划的能力;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感情,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国际视野。 (2)责任担当:通过研学旅行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愿意参与学校服务活动,增强服务学校的行动能力;形成探究社会问题的意识,形成对自我、学校、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和社会公德意识,具备法治观念。(3)问题解决:通过研学旅行,能关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开展研究。能主动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决问题,并做出基于证据的解释。2.实施的过程要有学习的引导。新课改要求教师角色转变。教学目标由关注书本知识到教授学习方法;教学内容由教教材到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设计由关注教师行为到设计学习过程;教学方法由讲演到讲演+自主学习+研讨+实践。(二)实践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1.课程形式要走出校园,在旅行中研学。2.课程内容要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在此强调:真实环境、亲身参与、过程体验。如:“拜炎帝大殿”;“重走长征路”;“农庄一日行”(三)综合性原则“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核心,均衡考虑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活动主题的设计,要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联系,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强化科技、艺术、道德等方面的内在整合。”1.课程目标整合呈现。例:课程目标:(1)学习冬桃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及基本的栽培技术。(2)参加果园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享受劳动成果的甜美。(3)感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 2.课程内容综合组织。如:“登黄鹤楼”可以组织的内容:黄鹤楼的地理环境——地理;黄鹤楼的变迁——历史;黄鹤楼上赏诗词、楹联——语文;黄鹤楼书画欣赏——艺术;黄鹤楼建筑风格——建筑;黄鹤楼观景——国情教育(城市发展、改革开放成果)3.活动结果要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综合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1)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人文情怀: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审美情趣: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2)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3)学会学习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4)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5)责任担当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6)实践创新劳动意识: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问题解决: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技术运用: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四)开放性原则“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具体活动内容具有开放性。教师要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和兴趣专长,为学生自主活动留出余地。要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活动时空和活动内容,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实践能力不断获得发展”。研学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1.活动内容要有选择性,让学生有自主空间。2. 活动过程是师生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生命体验。3.评价方法要有开放性。4.活动结果要有发展的差异性。(五)安全性原则“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六)公益性原则“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