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道无终始

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

你的大学导师是研究员还是教授呢在高校工作的研究员和教授有什么区别?看了就知道了!1、研究员研究员一般在研究所,而且没有义务给学生上课,并且研究员是国家评定的,在研究所里,领导或者是学术带头人才称之为研究员,高级研究员可以说相当于教授,副研究员也相当于是副教授级别。但是在研究所里,研究员都不用教授的职称。2、教授大学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种。这样来看,教授就是大学老师教师的一个职称,教授是大学老师,在大学当中,教授是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了。教授是有义务给学生上课的,但是根据课程安排的不同,有的教授会给本科生上课,有的会给硕士生上课。副教授级别的教师,除了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还可以自己主持研究项目,能把最新的研究用学术讨论会的形式,开设新的课程供学生学习。一方面,教学生学习的方法,训练学生自学的能力,另一方面还传授相关的知识。想了解更多信息和小知识,欢迎关注我,个人主页更多内容等你来看哦!

飞升

大学老师和研究员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当大学老师呢?

“关注迷途e,随时获取教育资讯,每日更新!”大学教师和研究员都不是一般人能够当的,能够成为大学老师或者是研究员的人都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但是这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更多的人想当一名大学教师,这是为什么呢?大学引进人才的优惠更大,很多高校在大力引进人才,在某些城市,很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为家属解决就业,为子女解决户口,都是很实惠的,很吸引那些刚刚博士毕业的人,但是研究机构引进人才的时候,虽然也有福利,但是力度不够大,可能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没有那么大。研究机构不是那么好进的,很多研究机构对于大家的专业和水平的要求更高,不是博士毕业就能够达标的,博士进入高校比进入研究机构容易。从具体工作上讲,研究员的工作就是搞研究,是纯粹的研究工作者,但是大学教师一方面是一名科研工作者,一方面还是教学工作者,这二者可以兼顾,如果自己的科研出现了瓶颈,无法出成果,可以在教学上努力;如果自己的教学成绩平平,就可以在科研上下功夫,进可攻退可守,完全能由自己掌握,机会比较多。但是研究员就必须在科研上取得成绩,只有一条路。高校的科研氛围也比较好,很多求职者选择高校就是觉得,当一名大学老师的科研氛围更加的纯粹,就是为了科研而科研,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加能够投入进入,但是很多机构的研究员热衷做政府采购的课题,并没有真正的投身于学术的纯粹愿望。科研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需要很多人一起努力,相互合作,在大学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很多学生帮手,但是在科研机构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工作的灵活性比较小。选择工作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在大学的教师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有很多行政流程需要走,需要评各种职称,这都是很繁琐的过程,所以大家好好考虑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

韩愈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

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与研究所工作哪个好?你怎么看?对高知人群来说,大学教师和研究所研究人员都是最主流的职业选择,博士毕业后去这两个地方都是可以的。不过呢,这两个地方在很多方面也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判断选择一下。第一是工作时间上。但凡是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不管是大学教师还是研究人员,工作时间都是很长的,想要靠一天8个小时就能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那绝对是天方夜谭,所以对这两类人来说,加班属于正常工作范畴。不过,大学教师的时间更为灵活一些,他可以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也可以从早上10点干到晚上12点,只要没有课,具体时间点完全可以自己确定,没有人打考勤也没有人过问。下午可以打打球活动活动,然后在食堂吃个饭,晚上回实验室继续奋战,如果遇到基金申报冲刺阶段,住实验室也是可以的。而研究所的时间则相对固定一些,朝九晚五是必须在办公室的(除非有出差任务),想出门处理个事情还得跟组长请个假。下了班有的所还不让加班太晚,10点就要赶人,没干完的就要回家干。这方面比较的话,当然是大学教师更爽一些,这也是大学教师最吸引人的一点。第二是待遇上。各高校和各研究所的待遇肯定都是不大一样的,不过据我掌握的情况,在同一个城市里,研究所的待遇一般要比同一级别的高校高上一级。比如说都是厅局级单位,研究所的中级的收入相当于高校副教授,副高相当于高校教授。这又是研究所吸引人的地方,即起薪一般较高。第三是职业发展上。虽然都是走科研的路子,但高校和研究所在这方面差距还不小,这里分两个阶段详细说一下。一是职业初期:一般来说,研究所是项目管理人制度,即PI负责制,新研究人员进来以后,必须跟着一个团队,研究人员的奖金也是由PI来分配的,所以年轻人去了研究所起步一般比较快,不太会有迷茫期,反正就是跟着干呗。一段时间后,组长还会根据你的特点给你安排相应的岗位。比如我之前有个朋友,从我们学校跳槽去了中科院,导师发现他写论文特别擅长,就让他专攻学术,把他往优青的路子上赶,而与他同期进组的其他人,则安排做横向课题。相对而言,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职业规划就做得比较差,青年教师进校后如果方向合适,可能会进团队,但也是松散管理,无非就是大老板分一些小活下来做做。很大部分老师则由教研室管理,先要花时间过教学关。所以,对刚入职的人来说,大学青椒会更苦逼一些,一边抓教学,一边科研还不能丢,还没有人帮助扶持。二是职业黄金期:等到混出点名堂了,大学就比科研所舒服很多了。科研所职称不是很好评,因为名额比较少,即便评上研究员,也不一定聘为PI,还是要跟着组长干。如果做得很好,聘为PI了,开始自己当老板带团队了,这个时候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手下所有人的奖金都从你自己的科研经费中出,你得养活他们;实验室不是免费的,租金还不便宜,你得养实验室;你还得不断出成果,否则通不过考核。所以,你必须一边做研究一边做横向项目挣钱,特别考验你的全面综合能力。我就遇到过好多大牛,在中科院觉得太累,跑到高校来的。在高校,混到教授之后,有免费的实验室(有些高校会对超标的部分收费),有研究生(免费劳动力),有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工资由学校发),完全没有经济压力。这也是很多大学教师翅膀一硬就愿意单干,大学的科研团队总体来说偏松散的原因。以上三点可能并不全面,但基本上可供决策了。究竟哪个好,大家结合实际自己判断吧!

好叶

二级教授属于什么水平?网友:仅次于两院院士,属于名教授

中国啥东西都喜欢分个三流就等,包括教授,那么教授分多少等级呢?教授分为7个等级,分为4级正教授,3级副教授.这个中国高校和研究所不一样,研究所基本上只评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而大学因为有教学任务才评教授。现在评教授很难,因为每一级教授都有严格的比例。所以目前能评上正教授很难。最低级的正教授就是4级正教授。相当于教授中的最底层。当然这一阶层的教授也是占比例最高的。三级教授呢属于比较厉害的博导了,基本上三级教授日子过得很不错了。那么二级教授呢?咱先说中国最牛的一级教授一级教授国家只承认理工科才有,文科是没有的。理工科的一级教授只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才有资格。当一级教授,只有院士才有资格,可见一级教授多么稀缺。上面说了,中国是不承认文科一级教授的,不少文科生愤愤不满,凭啥不让我们文科生当一级教授?刚建国的时候是有这个一级文科教授的。北大季羡林,中科大郭沫若都是标准的文科生,都当上了院士,当上了一级教授,但是后来基本上文科生就不能当一级教授了。这对于文科院校来说,如坐针毡啊。中国人民大学就自己发明了文科一级教授,给自己教授们评,当然校长第一个先把自己评上了。不过人大这个方法,其他高校并不敢模仿,因为人大本来就是文科高校,自娱自乐是可以的,而其他高校就不敢这么玩了。二级教授说完了一级教授,那么二级教授呢就是仅次于一教教授的人了 ,所以二级教授非常厉害,基本上都是长江学者,各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两院院士候选人,大学副校长、校长,院长在大学里面属于实力仅次于院士的人。当然对于大多数教授来说,能当上三级教授已经到顶了,能当二级教授的人也就占教授总人数的1/10不到。至于二级教授那就更难了,大概在教授数量的1/100左右。你说二级教授厉害不厉害?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床上戏

医院的主任和教授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医院的主任和教授有什么区别?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点,与教授进行比较的只能是主任医师,主任是行政职务、不是职称,跟教授之间不具备可比性。主任与主任医师的区别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医院里的主任特别多!有时候一个科室能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主任……其实,那些“主任”中绝大多数都不是真主任,很多“主任”不过是同事之间的“尊称”而已。这么说吧,只要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在医院里都可以被称为“主任”,但每个科室的主任只有一位。到目前为止,本人还没有见过一个科室设置两名正职主任的医院。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二级科室的主任不在此列,因为二级科室只是一级科室的下属部门,在很多医院往往都是由一级科室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的。当然,二级科室主任也有单独任命的,但要比一级科室主任低一级。简单说,主任是行政职务、主任医师是职称。主任医师不一定就是科室主任,或许他/她连科室副主任或二级科室主任都不是,只是一名普通医生而已。反之,主任也未必就一定是主任医师。在规模较大的医院,因为高级职称人员非常多,科室主任、副主任绝大多数都是主任医师。但是,在一些中小型医院中,因为高级职称人员相对较少、尤其是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相对更少,所以经常会出现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的。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医院,由主治医师担任科室主任的情形也是事实存在的。主任医师与教授的区别主任医师、教授与教授级高工、研究员、国家一级演员一样,都是正高职称。但这仅仅是职称而已,与所担任的职务无关,职务的升迁与职称是两条线、互不关联。职务上不去、但职称可以照升;反之,职务晋升、职称并不同时晋升。都是正高职称,却有着各不相同的名称,为何?原因其实很简单,所属领域不同。主任医师侧重医疗领域,教授则侧重学术、教学领域。当然,也有很多“多面手”两个职称都具备,甚至还有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三个职称“通吃”的医生!在医院里工作的医生想要获得教授职称,必须挂靠高校,或医院是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或是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又或者某位医生独立受聘于某医学院。换言之,单纯在医院当医生是无法获得教授职称的,您必须拥有另外一重身份——高校教师,即便不是专职的、也必须是兼职的。再就是,教学职称与医疗职称之间并不通用。什么意思呢?主任医师并不可以直接获得教授职称,依然必须按照高校教学职称的流程获得或晋升,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医院会出现“主任医师、副教授”搭配的原因所在。在医疗领域,某位医生已经获得了正高职称、也就是主任医师;但是在学术、教学领域,他还没有满足教授的条条框框,只能获得副教授职称。这种情况在规模较大的医学院直属附院相对比较少见一些,而在许多挂靠医学院的所谓“非直属附院”和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医学院直属附院中相对要多见一些。至于主任医师职称和教授职称哪个更好些,这个似乎谈不上谁好谁坏,侧重的领域不同罢了。谁能说教授级高工就比主任医师“高级”、主任医师就比国家一级演员“高级”?都是各自领域的最高职称,无所谓孰优孰劣。如果您不想搞学术、科研,只想安安稳稳当医生,主任医师职称足够了,一辈子都升不到主任医师的医生大有人在!如果您想兼顾学术、科研,还是要弄一个教授、副教授或研究员、副研究员之类的职称。毕竟,名不正则言不顺嘛。更何况,现在都提倡医院搞教学、科研建设,想要在医院有个更好的前程,技多不压身,能够把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都攢齐,您自然比别人更容易出头,不是吗?▲他也是正高职称——国家一级演员,与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等等平级。

碧血剑

教授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变为研究员?教育部门规范老师上课行为

近期,江苏省教育部门关于“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发布了一篇征求意见稿,引起了各界的广泛热议。该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一条具体措施:如果高校的教授连续两年不给本科学生上课,那么教授的职称将变成研究员。当然,这一条高等教育实施意见,依然停留在征求意见阶段。对此,不少人问道:“为本科学生上课,是教授的考核指标吗?”其实,为了加强本科生的教育,不同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都在采取措施。多年以来,教育部门为了管理教授的选择性上课行为,采取过各种各样的措施。例如,教育管理部门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单位把“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招聘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教授的考核指标中,将“教授走上本科课堂的讲台,为本科学生讲课”作为教学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即使在种种压力之下,有些大学的教授,依然不能准时走进大学本科生的课堂。为什么有些大学教授不能为大学的大多数学生上课呢?原因之一,有的大学教授真的很忙。放眼世界范围内的高校,越是知名的高校教授,忙碌的程度越高。比如国内大学的某学科带头人,往往是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兼任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机构的管理者,学院的负责人等等职务,经常去外地讲学,还需要指导自己的研究生。原因之二,有的大学教授学术造诣高深,不适合给本科生讲课。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大学教授,都应当给本科生讲课。有一些教授的研究高度,比较适合给研究生讲课,如果给本科生讲课,可能导致学生听不懂,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还耽误其他教育群体的学业进程。原因之三,在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当中,教授级别的晋升和业绩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科研成果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举例来讲,一个科研成绩突出的大学老师,可能给本科学生讲课的水平不突出,但是科研实力出众,那么晋升的机会更多,获得的奖项可能也比较多。因此,当为本科学生授课的数量和质量,在高等教育师资水平的评价体系中,所占比重比较低的时候,大学的教授可能也会随之降低为学生讲课的热情,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研成果的提升上面,因为这些对自身的晋升更重要。但是,一流的高校离不开一流的本科教育,而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老师来教学。如果大学的教授不能够自觉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天职”,反而把讲台上的授课行为作为一项应付行为,那么教育部管理机制无论怎样逼迫,其实际的收效成果都难以达到预期。

过家家

教授比例:清北45%以上,一般高校只有10%,能否一视同仁?

高校发展往往受制于许多外界条件,比如经费投入、地理位置等,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策倾斜。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高校发展。比如,关于高校教授比例的规定,有的20%,有的10%,尤其是在执行当中,名牌高校有的达到45%甚至更高,而一般高校还是10%,前者是后者的四五倍之多。教授比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水平人才不断流向名牌大学,而一般高校总是替人做嫁衣裳,使得高校的综合实力一边倒而严重失衡。由于教授指标偏少,一般高校一旦有个拔尖人才出现,立即被名牌大学抢走。久而久之,一般高校也就懒得培养人才了,满足于过得去,极不利于调动绝大多数高校积极性。教育强国并不是有几所名牌大学就够的,而应该所有高校都具有较高的水平。教育公平也应该包括高等教育在内,使所有求学者得到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这一切都离不开教授有效合理配置。(1)全国有多少教授?中国有多少教授?没有发现相关数据,但可以大致推算一下。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65所本科高校,其中独立学院257所;共有专任教师1225310人,其中独立学院120617人。从一般情况看,许多人可能认为,只要是高校,就会有教授,然而实际情况是,独立学院自有教师中很难有教授,其它一般高校教授也极为稀少。如果估算全国的教授数量,独立学院可以忽略不计,只需估算独立学院之外的本科院校中的教授数量即可。剔除独立学院之外,全国共有本科高校1008所(1265-257,即减除独立学院),有专任教师1104693人(减去独立学院专任教师)。高校教师职务结构比例可以取中间值,即教授15%, 副教授30%。按15%计算,到2019年,全国至少也有165703名教授(即1104693名专任教师的15%)。应该说,这么一个大的高教系统,如果真的只有16万多教授,也不算多。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实际中的教授数量大大高于这个数据。因为一些高校在职务比例上不仅是满比运行,没有空着指标的道理,而且还会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授比例,更有一些学科的教授不受比例限制,一些人员享受“不占比例”的待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评了教授之后立即转到行政岗位任职,虽然不再占用教授比例,但却享受教授待遇。更有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也评定职称,即所谓的研究员,与教授同待遇。这七七八八加起来,教授数量远远超出规定的结构比例。(2)教授分布极度失衡。教授队伍最大的问题是极不均衡。前述所说教授满比运行和超量配置,主要是指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则是另外一回事。教授主要集中在名牌大学或是“双一流”大学里面,在绝大多数以教学为主的高校里极少,能够达到10%的比例已经不错。因为教授基本条件是按照高水平大学制定的,其中的科研项目、论文数量、专著要求、教学成果、获奖成果等,一般高校教师难以达到。尤其是,有的还把出国(出境)经历、SCI论文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于是出现了未出国免谈、未发表SCI论文免谈、未出版专著免谈等情况。你想,一般高校哪有这个条件?达到了这个条件,也跑到重点大学里面去了。如果有人问,名牌大学与一般大学的差别在哪里?简单地说,就是名牌大学教授多,多到人满为患,一般大学的教授少,少到寥若晨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正如前述,既有政策限制的问题,也有“五唯”(唯学历、唯资历、唯帽子、唯论文、唯项目)的影响。实际上,这既是资源浪费,也是用人不公。名牌高校教授多到难以发挥作用,一般高校教授少到无人可用,这是不是一种资源浪费?同样是高校,同样的教师队伍,有的可以评很多的教授,有的只能评较少的教授,这是不是一种不公?应该是一个标准,达到教授条件就上,达不到教授条件就不上,并将教授统一调配使用。可以具体看一看清华、北大的情况。根据《北京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北京大学共有专任教师3401人,其中正高级专任教师1527人,副高级专任教师1507人。从这几个数据可以计算出,北京大学高级职务教师占比89.21%,其中正高级教师占比45%,是一般高校的4.5倍之多。清华大学专任教师3641人,有多少教授和副教授没有公布,但有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2836人。如果没有错的话,博士生导师至少是教授(虽然可能有副教授博导,但极为稀少)。按照清华大学的这两个数据计算,正教授占比高达78%,是一般高校的8倍之多。这是否公平呢?公众可以讨论一下。规定比例是多少?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正高级不超过20%,副高级不超过30%,合起来不超过50%。显然,清华、北大的教授大大超过规定比例。北大正高就有45%,清华可能更高。在这两所大学,大体上应该教师=教授。在这种教授分配机制之下,一般高校要想清华北大竞争只能是梦想。清华北大几千个教授,一般高校几十个、十几个教授,如何竞争,如何超越,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所以,高校永远将是“贫富分化”,而且越来越严重。(3)教授资源应该均衡配置。按理说,只是一个本科教育,在哪所大学就读,都应该享受到同等质量的教育,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对于重点大学,学子们趋之若鹜;对于一般高校,学子只是勉强就读。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教授有多有少。重点大学多是教授、副教授上课,一般大学多是讲师、助教上学,文凭的含金量能够一致吗?用人单位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在招聘当中名牌大学毕业生优先。对此,一般高校毕业生总是抱怨这是学历歧视,遭遇不公平对待,这样不公平。实际上不是用人单位有偏见,而是高校建设有偏向,导致本科生接受的教育确实有所不同。教育强国,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内涵发展,都需要对长期执行的具体政策重新进行审视, 过去的一些规定是否与新的形势要求相一致,不一致就得改革和变动。从高校教师结构比例的规定看,确实偏向于重点大学,而且实行了几十年,已经落后于形势。同样的高校,应该有同样的教师结构比例,没有必要差别对待。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于一直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思维。一些人总是认为,一般高校以教学为主,有几个教授就够了,用不着那么多的教授;重点大学以科研为主,需要大量的教授。这等于把重点大学当成了研究院,把教授当成了研究员,与高校的职责定位不相符。这种状况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不能用陈旧的思维束缚新的发展需求,高校应该享受平等的资源分配,学生应该享受同质的本科教育。(4)名牌大学教授扎堆,一般高校教授稀少的原因。前述已经涉及这个问题,主要是政策规定过于倾向重点大学、教授标准存在五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原因。第一,研究型大学重点学科多,重点项目多,重点专业多,按照规定可以增加高职比例;引进高层次人才多,这些方面又不占用指标,有多少评多少。这就是政策倾斜的具体化,也是清华北大等一些重点大学可以超比例评定教授的直接原因。第二,研究型大学都有职称自评权,教师能不能成为教授,自己说了算。评审权自身掌握,结构比例自己说了算,如何计算也是自己操作。一般高校没有自评权,往往是参加省里统一评定,一切按照规定的比例执行,超配是不可能的,如果比例用满了,就只能“退一进一”。第三,职称与工资福利紧密挂钩,高级职称多了,意味着工资福利上去了,这需要充裕的经费做保障。重点大学经费很是充裕,预算经费一年动辄几十亿几百亿,不仅能够发得起工资,还能有高额的津贴、补贴之类。一般大学就不行了,即使多评几名教授,工资福利从哪里出也成了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是教授,名牌大学的工资福利比一般高校的工资福利高了不少,可谓同职不同酬。这又是重点大学对一般大学形成“人才虹吸”的重要原因。教授,表面上只是一个职务,里子上却是工资福利,因为职称上去了,工资福利待遇也就上去了,这就是实惠。所以一些高校吸引人才的手段之一就是,我给你教授,你来不来?因为重点大学教授指标多,教授一给,待遇大升一截,岂有不去之理?也正是因为如此,一般高校也养不起特别多的教授,因为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为何清华、浙大、北大、中山、上交、复旦年年预算高居前列?因为教授、副教授极多,几千名教授的工资、津贴、补贴、社保、福利等开支就不少。北大3401名教授、清华3641名教授,一年的人力成本是多少?算一算就知道。从另一个角度看,高水平高校有着大量的高水平教师理所当然。至于教授占比多少比较合适,也只有高校自己才能知道。不过,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如果一进大学之门就是教授,立即到了天花板,不知道激励作用如何?谁都知道,教师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一旦顶满了,后人进不去,在位的不努力,那就是一个麻烦。当然,这只是分析,估计清华、北大自有自己的解决办法。从教育强国、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等角度看,教授资源应该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能是有的大学教授扎堆而有的教授无所事事,有的大学教授太少而忙得不可开交,前者是一种浪费,后者是不公平。为了大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本科教育,为了提高高校的整体水平,高校的教授比例应该大体一致。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一般高校也就用不着曲线谋求提高教授比例了(比如通过进入重点而提高教授比例),而是把全部心思用在培养人才上。网友们,不知道你们对此有何见解,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与关注。(本文为原创,首发;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高校教师80%以上是教授副教授:多了还是少了?这个数据:北京大学是全国倒数第一,南华大学却是全国正数第一!在校生:哪所大学是全国之最?超过4万的又有哪些大学?国内哪所大学“最大”?本科专业数量:哪所大学为全国之最?超过100个的有几所大学?

阿米尔

同为著名高校“叫兽”,钱逢胜和冯仁杰的比较

北京某大学和某财经大学近段时间火爆了,两所211、958重点大学同时出现败坏师德的教师,同时都与其学校的女生有关,在民间形成了热议,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北大国际数学中心博导冯仁杰劈腿十多人,不泛本校学生,一天连约好几人,遭到了其中一位被约者爆料。上财大副教授钱逢胜,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财政部会计基础理论专门委员会委员,历任上海财经大学MPAcc中心主任,因为在深夜把女生锁在车中行猥亵之事,被受害者用手机录音,还公布了之前露骨的聊天记录。两人都是名校“叫兽”,笔者对二人全方位的比较一下,看看谁更加厉害。一、学历:冯仁杰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博士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后。现为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是个标准的海归。钱逢胜本硕博均为上海财经大学,是标准的国产。二、年龄:钱逢胜生于1964年,现年55岁,已经是个糟老头,看其照片也显得比较猥琐不堪;冯仁杰生于1983年,现年36岁,正值壮年,观其相片还有一股英气,身强体壮,一日四次郎应该不在话下。此条冯”叫兽”完胜。三、江湖地位:钱逢胜身兼财政部的专家,还身兼几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说明此人在行业中有一定的名气和地位。冯仁杰名气还较小,要不是这次爆料,八辈子也不会认识这个姓冯的。四、学术成果:钱逢胜主要编了两本教材,著作就是和他老师一起完成的《会计原理》,还翻译了两本外国会计书籍。冯仁杰主要研究领域为随机矩阵和随机几何,曾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出事之前刚刚与博士后韦东奕与田刚院士合作的论文“Small gaps of GOE”获世界顶级数学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并在线发表。就学术成果而言,钱逢胜几乎就是靠翻译和编书混到了副教授,难怪55岁了还没混上教授,而冯还是有一定本事的,能够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数学领域还是很不错的。此点冯应该是完胜。五、职务:冯仁杰是一个研究员,还有信息说是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个有些矛盾,研究员与教授是一个级别的,而助理教授应该比研究员要抵挡一些,助理教授在北大能当博士生导师吗?钱逢胜可是实打实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财政部的专家,MPAcc中心主任。这点应该是钱逢胜稍胜。六、财富:冯仁杰只是个科研教学人才,没有在社会上兼任其他职务,这与他的专业有很大关系,收入也应该只是他科研教学的收入,最多在科研课题经费中赚点小钱,每年应该只有不到100万的收入。钱逢胜可就不一样了,除了本校的教学收入之外,兼任了好几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有人计算过光这一块就接近年收入200万元,财政部专家也应该还有一部分补贴,钱“叫兽”年收入应该不少于300万元。此条钱逢胜完胜。七、所犯之事的性质后果:二人虽然所犯之事都与本校的女学生相关,但二人的性质不一样。冯仁杰是打着结婚的幌子同时与十多名女生交往,这虽然有违师德,但其人未婚单身,所为之事充其量是道德层面的,也可以说他只是一个“渣男”而已,与本校女生结婚和相处,只是违反了北京大学的师规,并未触及刑法,等待他的结果最多就是被北大除名。钱逢胜可就不一样了,他所犯之事已经明显触及了刑法,是可以判刑的,上海警方已经主动介入了此事,这里为警方点个赞。等待钱“叫兽”的可能是牢狱之灾。

高达

“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须斟酌:别让一大批科学家躺着中枪!

某省教育厅出台了一个意见,其中有一条,连续两年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无特殊理由的,其职称应转聘为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对于这项新的规定,很多人觉得合理,理所应该;学生更是大为叫好,早该如此!但是,也有内行人看了这条规定忍俊不禁,更在某个人郡中炸了锅。为何是这样?待本编慢慢道来。高校就是培养人才,教授更是为培养人才而设置,教书育人是天职。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高校里的一些教授却不给本科生上课,而且往往还是名气相对大一些的教授,其影响是很大的。既然教授可以不给本科生上课,那么副教授也有种种理由这么做。久而久之,在一些高校,给本科生讲课的要么是年轻讲师,要么是教授的研究生,都是拿本科生练手。他们自己对教材内容都把握不准,又如何给学生传业解惑,更不用说传授前沿知识。于是,本科教学质量直线下滑,引起社会广泛诟病。这几年,主管部门要求高校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一些教授还是不给本科生上课,于是才有了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即使这样,仍然有一些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出台一些硬性规定很有必要。对于那些就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教授理应进行清理,不能容忍有的人在其位而不尽其职,规定“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措施之一。如果此项规定一旦落地,对一些未承担本科生授课任务的教授而言,刺激作用是很大的。毕竟谁也不愿意改为研究员,这与收入、待遇、称呼都没有关系,关键是面子上过不去。“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于学生来讲,绝对是一件大好事,所以大受学生欢迎,并表示早该如此。对于社会来讲,同样是好事,因为可以提高授课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有利于改变各类人才学历高、能力低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对教师队伍来讲,也是好事,因为不上课教授的存在,实际上极不公平。有的教授上课,有的教授不上课,上课的教授就相对吃亏了,公平吗?再说,教师是按照一定比例配备的,有的人不上课,有的人就得多上课,这更加不公平。动机确实良好,考虑也是很有道理,但如果真的将“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作为一项政策,则有太多需要研究斟酌的方面。这种规定本身未必说得过去,操作性值得研究,其效果也需要斟酌,更是不能伤及无辜。此话怎讲?教授不上课,理应下课。教授教授,理应教书、授业。不上课的人,同样不可能授业,这等于说该干的活没有活,该履的职没有履,这样的人不下课就没有道理了,也不合逻辑,何来转岗一说?授课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授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所有高校关于教授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都是把上课放在第一位的,而且在业绩考评中所占比重至少超过50%。教授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上课,其次才是科研,如果主要任务或是主要职责没有履行,自然不合格,不合格就得下岗。作为教授,如果连课都不上,有何资格顶着教授的头衔、又有何资格呆在教师岗位上?这样的人应该解聘,而不是转聘。高校早就是聘用制,而不是任命制。不能当教授,就直接让他当研究员,与当前高校用人机制不相符,更与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目标相悖。教授不合格被解聘之后,至于他干什么去,单位可以给他提供机会,由本人进行选择,重新进行聘岗。哪里有岗聘哪里,聘到什么岗就是什么岗,本单位聘不到岗位,那就另谋出路,这是聘用制的核心规矩,岂能由单位直接安排岗位?如果研究员岗位没有编制了呢,也要聘他为研究员吗?这些都与现行管理制度不一致。教授不上课情况复杂,应该区别对待。有的教授确实是醉心于科研,课题比较多,时间上分配不过来。对于这种类型,如果他有上课能力,应该扩大他的研究团队,让他腾出一些精力用于教学,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这也是尊重人才。有的教授表面上数十年间在搞科研,实际上是打着名牌高校和科研的旗号,干着自己的私活,根本不去上课。对于这种类型,虽然不能否认其对社会的贡献,但实际上是不务正业,应该责令其改正,如果能够全面履行教授职能,也可以继续当他的教授。有的教授本来就不会上课,或是从来没有上过课,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呆在教授队伍里面。对于这种类型,应该让他另谋出路,而不是高校直接安排他的出路。有的教授既不会上课,也不想上课,还无课可上,应该请出教师队伍。对于这种人,高校如果还要保他,给他安排出路,让人难以理解。“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存在有意做事、无意伤人的问题。应该知道,研究员可是与教授一样的高级技术职务,在科研院所要评上研究员那是很不容易的,评上的一般都是十分了得的科学家或是水平极高的专门家。教授到了这些院所,有的肯定评不上研究员。可是“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这么一说,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躺着中枪——似乎是研究员低教授一等,为此有的愤愤不平。有的说,这不是故意糟践人吗?不合格的教授都可以研究员,把我们研究员当成什么了?由此看来,这项政策在无意之间贬低了研究员的声誉,对科研院所的研究员造成了负面影响。处理不合格的教授理所当然,动机良好,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却是十分的不妥。教授能不能改为研究员,即使在高校内部也得依章办事。“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的正确表述是,由教师系列转为研究系列,简称转系列。但是,这是有规矩的,不能说转就转,那就是在研究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然后按照研究员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可以转,不符合条件的不能转。“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容易引起误解,让人们以为学校直接给他转岗呢。教授不合格,直接转聘研究员,于章不符。“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使得高校一些尴尬的人更加尴尬。这个规定动机良好,但暗含处理、处分、贬低的意思。长期以来,公众以为高校的研究员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一样的,其实高校内部人员都知道,两者的差别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有着天壤之别。用一句白话来说,科研院所的研究员是货真价实的研究员,水平不仅不比教授低,有的可能还高出一截。而高校的研究员不过“给个待遇”的代名词,名不副实。高校一些拥有研究员职务的人,多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对外交往中,往往自称教授,而不是实打实自称研究员,这很是说明问题。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高校行政人员不评职称,可是又开了一个教育管理系列的口子。尽管这个口子开得并不大,只限于教学管理和师资管理人员。这些人员,要与教授比水平,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尤其是,这项政策到了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往往泛化了,沦为给待遇、送福利的代名词,任何人都可以申报,即使后勤人员也不例外。是否评得上,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平衡问题”。这就导致教师对研究员是有些看不起眼的。“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具有贬低、低聘等意思,尽管没有明说,但也不能明说。而这恰恰将不为世人所知的高校内部这个极为尴尬的一面或是高校研究员的秘密广而告之。教授不愿改为研究员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不是收入多少的问题,而是掉不起这个价的面子问题。如果真的实行“教授不上课改为研究员”,对教授是有很大刺激作用,对于不上课教授的警示作用也将非常明显,但是无形当中却贬低了科研院所那些货真价实的研究员的声誉,而且在合乎情理、合乎规章等方面有诸多值得商榷之处。对于不上课的教授,最合情最合理最合规的处理办法应该是,不上课即下课,不合格即辞聘,至于本人出路,可以给机会,但不能直接给岗位。对此,你有何看法?

虽严不威

职称级别正高与副高的区别有哪些?

职称正高与副高的区别:正高和副高指职称的级别,各级别又有不同的种类,如高校教师系列正高是教授,副高是副教授,工程系列正高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或成绩优异高级工程师,副高就是高级工程师了。"副高”职称主要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副审编、高级讲师、高级农艺师、副研究馆员、主任记者、二级律师及公证员等。"正高”职称主要包括:教授级高工、研究员、主任医师、教授、研究馆员、编审、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一级律师及公证员等。评定要求:(一)、初级(助理级)中专学历,取得员级资格后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四年;大专学历,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本科学历,毕业满一年。(二)、中级(工程技术):硕士研究生毕业满两年;本科毕业满五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大专毕业满七年且取得助理工程师职称满四年。(三)、高级(副高级)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工程师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一篇以上论文或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一项以上。(四)、正高级(教授、研究员级)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且取得高级工程师(副高)职称满五年,在市级以上技术期刊发表三篇以上论文或市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项三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