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配其为鸟也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配

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的师生任务分配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将支离破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地学会联系、分析、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感受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发挥各自的作用,承担各自的任务。所以,师生双方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是研究性学习真正取得效果的基本保证。那么,老师和学生究竟应该怎样分工呢?简而言之,就是老师重在“导”,学生重在“研”。即老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和引导上,导学、导思、导法;学生的活动主要体现在探究和研讨上,收集资料、分析判断、思考交流、总结整理。这样,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角,是实践创新的实施者和受益人,老师是顾问,是推手,或者是参与合作者。双方共同完成的这一过程,便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具体而言: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用再那么“卖力”了。老师要做的,是努力创设一个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的情境和氛围,尊重、信任、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高涨起来。老师要解放思想,大胆灵活,给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指导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活动形式也要丰富合理。还要有大语文观,创新教材的使用方法,把教材知识拓宽,与其他科目紧密联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善于把握其内在联系来进行探究活动。而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即时问题进行小讨论和小探究,从而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老师还要提供一些有助于研究活动开展的思路和方法,以及一些学生不容易找到的资料和信息,当好顾问,做好策划。最后,老师还要做好学生探究活动的检查和反馈工作,起到督促和总结经验教训的作用。当然,老师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尽管探究性学习的原则是学生自主,但因为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有限等因素,老师不能完全把学生放任自流,在问题的筛选、课题的确立、组织的形式以及一些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上,要给予必要的干预和规范。第二,老师要认识到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处理好面向全体和分层对待的关系。在组织和要求上,进行合理的考虑和调节,做到组织有层次,要求有弹性。除了老师的“导”,更主要的就是学生的“研”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这个主角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形象。首先要学会自学,学会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自主地探寻答案。其次,学生要勇于实践,重视探究的过程。因为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知识和技能结合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探究性学习要的就是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必须亲身实践,真正参与到其中。决不能因为结果不理想或不明确而觉得探究过程是徒劳。再次,学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合作的精神。因为无论怎样,这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必须端正,不仅要参与,还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作用。同时与合作者团结协作,学会倾听和交流,互相接纳、分享、赞赏和互助。最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工程中,还要掌握探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比如收集信息的方法、分析的方法、总结的方法等。要学会表达,甚至要学会写小论文。同时,作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也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平时要有广泛的阅读,多方联系,拥有扎实的功底。但还要不惟书,不惟上,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求新求异,敢于向权威挑战。第二,不要满足于一次探究、一次结论,而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要有延伸性探究的意识。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最终是要让语文的学习活起来,所以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紧密配合。老师要发挥指导帮助、启发引导、参与点拨、检查反馈的作用,做好“导”的工作;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地自主自学、互助交流、合作探究、完成课题任务,做好“主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课改理念,使学生终身受益。

白夜

郑州11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

郑州11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疫情影响下的地摊经济》研究成果展示《民法典的普及调查和推广建议》研究评委和观众认真聆听教务处主任杨增勋总结河南商报记者 杜世民 通讯员 褚海洁9月25日晚,郑州市第十一中学举办第六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同学们以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的形式,精彩地展示了高二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 经过层层筛选,高二年级选出《疫情影响下的地摊经济》《民法典的普及调查和推广建议》《手机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电商直播的渊源和发展前景》等多项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各小组发言人图文并茂地展示其研究成果,现场掌声不断,引起在场观众和评委的认可和好评。学校高度重视研究性学习活动,制定《郑州十一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为每个班级配一位指导老师,从分组、选定课题、过程研究及课题成果展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研究性学习质量。研究性学习以人文、社会、理工等为主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打好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织整合等多方面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其核心素养。教务处主任杨增勋在总结讲话中谈到,学校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近年来学校在全市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获奖人数和层次不断提升,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关注社会,勤于思考,真正做到研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坂口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秘诀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地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生活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研究性学习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它强调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过多的接受式学习、脱离生活实际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开发过程中,选取研究主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选题的范围很广,一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人与文化五条线索选择主题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课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选题的空间是广阔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学生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选择主题呢?(一)选题方向和遵循的原则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的原则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还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如果选择好了合适的课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研究性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仅有的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将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生活世界的偏歪、自由活动的萎缩,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席!因此,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观察家里附近的河水,采集样本在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又组织到市给排水总公司去采访了解自来水的净化流程,增加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生动具体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比机械的教条效果要好得多。(3)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是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另一方面是指应该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课程。因此研究性学习课不同于学科课程,不是“可教的”课程,而是“可做的”课程,做的关键就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实践获得发展。因此,从选题开始,就应该真正关注学生主体的突出,发挥学生对课程的建构能力的作用,在与教师的协作下完成课题的选择、课题的的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4)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原则研究性学习课是一门地方、学校、学生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选题的国家课程。因此在课程开设上应该充分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原则。每一所学校,在课题选择中,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思想和风格,选出反映学校特色的课题,走出各具特色的选题路子来。(二)选题的几点小技巧(1)特别月份开展特别活动一年中有好几个有特别的节日和纪念日的月份,如,一月有元旦节,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这样特别的月份自然要开展特别的活动,还有四月、五月、六月、七月、九月、十月等等,这些活动都可围绕主题开展特别活动。如,五月,有位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了“劳动最光荣”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 “收集劳模资料”、 “为自己定一个劳动计划”、 “开展社区服务劳动”等开展了系列活动,这样,将传统活动进行拓展,可开发丰富的研究性学习主题。(2)根据学生的合理要求确定主题有时,学生在平时聊天时,会有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建议,他们也许是突然受到启发而产生的想法,或许从书本上了解到一些活动内容。不管怎样的要求时,教师就要利用机会点拨、引导,组织讨论,确定活动是否可以开展。如,有位教师听到在孩子谈论春天的话题时,引导学生一起确定了参观花卉苗木基地的主题活动。(3)根据突发事件确定主题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有时都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经常这样一些事情的发生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这时,教师要有课程意识,将这些突发事情作为活动主题内容。如,有位农村教师发现自己班上的许多学生放学后不直接回家,而是在附近的山上、池塘边玩耍。于是,组织学生开展了“杜绝身边的安全隐患”的主题活动。(4)开展调查活动,在实践的情境中选择主题研究性学习中,其实践性的根本特点体现在活动的社会性上,由于课程内容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开放到现实生活的事件、现象和情境之中,开放到历史、社会和道德的背景之中,要关注社区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综合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社区实际情况开发社区服务类主题活动内容。(三)选题应注意的几个细节(1)选题应与学科教学大整合 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其综合性,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资源的利用应该与学科整合。活动主题应从整体上考虑活动课程的价值,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看成学校课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否有利于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的一些基本途径和方法。另外,综合性主题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生长点,亦有利于学习内容的横向沟通和纵向联系,从而形成一些新的学习课题。(2)考虑主题活动开展的可行性 选择研究主题,要考虑所选择的研究内容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特别是要考虑研究主题展开所需要的资源,是学生有途径、有办法可以获得的,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主题选择方面要“宁小勿大”、做到“大立意、小切入”,使学生能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展开研究,而不会因种种不能克服的困难而失去信心和兴趣,最终使研究性学习课程难以持续有效开展。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关于开展寒假期间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

#春节宅在家里可以干什么#为贯彻新高考课程改革精神,适应新高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要求,培养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决定落实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特将寒假期间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制定如下:一、时间安排:2020年1月13日----2020年2月9日二、组织形式: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为避免过多学生参加同一个小组而造成效果不佳、流于形式,每个小组35人为佳。三、课题来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自主确立主题,自行拟定课题名称(见附件)。四、成果形式:以不少于1500字小型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或模型作品等为主,需自附图片等佐证材料,用A4纸打印。五、课题要求:1、学生本人或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不得抄袭、套作。2、选题具有较强目的性和明确的研究目标,中心突出。3、选题要贴近生活实际,从现实生活出发,确立相关研究主题,课题必须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素材,避免空谈理论。4、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自行拟定课题名称本次活动将作为综合素质评价填写内容。

三日三夜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生做研究性学习的几个问题

导读: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化、学生出国申请名校的需求增加,对学生的自主持续学习能力、思维创新与实际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变高。学生的课题研究经历,与高校新型的人才选拔关联度更高,因此,中学生做研究性课题,成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背景提升的重要内容。那随之而来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问题一:高中生做课题有什么价值?中学生做课题,可以给学生带来3大价值:1、科创项目,可以作为综合素质评价资料,背景提升资料;可以参加科创类比赛(比如:全国青科创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丘成桐评比、钱学森实验室相关项目等等),这些比赛都是高校(包括国外的学校)认可度比较高的,能够对升学直接有帮助。2、综合素质的真正提高。通过学生真实的做一个课题研究,学生必须自己发现课题、进行调查、设计解决方案并且实施执行,对数据分析,最终才能形成论文和结果。整个过程,能够很大程度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沟通表达能力。上述的这些能力,又正是高校比较重视和关注的,非常想要招到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才。因此,学生有很好的课题研究经历,在强基、综评招生等面试机会的时候,才能够有所展示和表达,才能够取得优势。3、新高考下,考试题目更加的灵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设计能力有利于学生应对新高考全国卷试题的考试。问题2:高中生时间有限,怎么规划做课题呢?高中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能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怎么在这么紧张的时间内做课题呢?高中学生做课题,合理规划。特别是想要取得比较理想的研究结果,需要提前规划好。结合现在高中生必须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必须有2个课题,我们建议:高一上学期,课题准备,通识学习;暑假可以参与到一些学长的课题或者参加一些科技类活动,选择和确定自己的课题方向;高一下学期,开题,前置课题的完成(简单课题,课题1)高二上学期+暑假:课题深化,完成(课题2),比赛申报。高二下学期:比赛展示与成果取得。高三暑假:有需要的话为提前批次招生面试突击。tips:研究性学习更应该是作为一种项目式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科学习、知识应用都能起到作用。建议初中就开始储备,这样高中进行课题研究有基础后更能够取得成绩。下篇我们继续来说一说高中生做研究课题的另外三个问题:问题三:中学生做课题有哪些方向?问题四:没有科研资源,学生可以做课题研究吗?问题五:中学生做课题,要避开哪些坑?

不能相通

汇川一小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你们好!又是一个收获喜悦,憧憬新春的年末。回顾走过的2019,在你们的参与中,学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你们也愉快、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习任务,在人格修养、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此,特向你们表示祝贺!队员们,快乐的“寒假直通车”就要出发了,本次寒假直通车为你们准备了精彩的实践活动,请少先队员们带上激情,踏上列车,迎着阳光,快乐行动,一起奔向快乐的寒假吧!期待2020,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一、活动目的:为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二、活动内容与形式:第一篇章 实践出真知第二篇章 红红火火庆新年第三篇章 成为更好的自己一、21天美丽行动坚持,每一个21天周期,预见更好的自己;坚持,每一个第22天,遇见最美的自己。请少先队员们在寒假里为自己定一个坚持目标,进行21天的美丽行动。新学期开始,可以来讲述你的好习惯美丽故事。“我的第22天”展示活动,期待你的参与哦!二、悦动体育在休闲、学习之余别忘了锻炼身体!多巴胺的释放能给予我们更多快乐1.每周至少进行3次或4次以上体育锻炼,邀请爸爸妈妈一起陪同锻炼,并设计好“21天美丽行动记载卡”进行记录。2.体育锻炼内容(1+X,其中1是跳绳,必练项目,动作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分若干组完成,再进行一分钟跳绳测试。X是自选项目,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2至3个体育项目进行锻炼。)请用照片+日记的形式记录寒假运动的快乐瞬间!汇川一小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红领巾”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长城长

体验性学习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

摘 要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研学课程的过程性、交互性、反思性和默会性设计。借鉴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循环圈”理论,研学课程的设计应当围绕四个环节递进:学生具体经验的获得、引导学生的观察反思、抽象概括、指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近年来,各地掀起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热潮,但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多只“旅”不“研”、忽视学生真实体验的现象,表现出活动体验浅层化、课程目标虚设化、应用体验短暂化等不足,影响了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性。“体验性”是研学旅行活动的本质性规定,如何使研学旅行做到“研旅结合”,从体验学习理论的视角,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应对与改进,十分有必要。一、体验性学习理论简介大卫·库伯(David Kolb)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大师。他借鉴了杜威、勒温、皮亚杰等人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著名的“体验式学习循环圈”。他认为体验性学习过程是由四个相适应的循环学习阶段构成—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在库伯看来,体验学习是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的整合,即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将体验中领悟的新想法、新观念归纳应用于实践中去,从而达到自我成长目的的统一的过程。从该理论的视角看,研学旅行的课程理论既不是把学习看作是对抽象符号进行回忆与加工的理性主义,也不是把学习当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行动主义,而是一种体验学习。二、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包含学习与旅行两种体验性质,如何才能使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呢?体验学习理论视角下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以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为手段,将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感知内化为认知,通过学生的实践再将其外化为行动的一种课程模式。据此,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具体如下:1.体验的持续性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发展的。而传统的理性主义教育则更关注的是结果。保罗·弗莱尔称这种教育理念是“银行”式的观念,学生是储藏东西的仓库,教师是存款人,关注更多的是教材及实施的存放。而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不仅注重过程性,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因为知识在学习者的体验中连续地发生并被检验。2.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性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学习与现实生活隔离开来,学生所接触的环境仅限于教师、书本、课堂,忽视了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环境。教育并不是将知识分类,而是个体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感受、反思、理解与行动的整合。体验式研学旅行拓展了学习空间,从学校到工厂从景区到博物馆,都将变成课程的宝贵资源,学校已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个体通过在各种环境体验中收获经验与知识,而这些经验的获得又为新的行动提供了行动指南,个体就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认识了世界。3.主体的反思性研学旅行注重“做中学”,如何理解其真正含义十分重要。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做中学”是“设计”的意思,而“设计”(project)被解读为一种“有目的的行动”(purposefulact)。单纯的“做”,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甚至和刻板的书面练习一样,给人的只是碎片化的、虚浮的经验。因此,体验式研学旅行课程注重主体在行动中的反思性,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只有让学生理解活动本身所蕴含的意义,研学旅行的育人等价值才得以发挥。4.内容的默会性这一概念是由匈牙利裔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即默会知识和显性知识。所谓默会知识是指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却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其本质是一种理解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显性知识,更多的是在环境体验、活动体验、同伴体验中得到的默会知识,这需要学习者外化才能转化为显性知识。根据上述研学旅行课程的体验性特征,可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三、体验性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策略 借鉴库伯的体验学习理论,可以将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分为4环节,见下图:1.围绕学生具体体验的获得具体体验是贯穿整个研学旅行过程的。具体体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基于环境的认知性体验:这一体验主要是通过研学导师对周围环境的介绍完成的,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取知识性信息,初步了解周围环境。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这是基于真实情景的依托,选择符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使其体验探索的过程。基于同伴的情感性体验:研学旅行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们体验着同样的学习活动,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分享彼此经验,集结共同智慧,从而达到研学目的。研学体验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体验的具体化,即明确具体体验的内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体现“基于环境的认知性体验、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基于同伴的情感性体验”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安排,不可随意设置。小学阶段提供的课程内容应偏重于基于同伴的情感体验;在基于环境的认知体验方面,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要更多地涉及常识性的问题以及基于当下环境中的具体问题,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初中阶段提供的课程内容应偏重于基于活动的探索性体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体验的层次化,即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到地域资源的特色,传承地方文化;另一方面,研学旅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个性需要。课程内容应根据学生不同思维与知识发展阶段的规律安排难易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3)体验的深入化,即明确具体体验的目的。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的目的,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反思与总结,明白活动背后的意义,进而有所提升,这才能够达到教育的意义。2.引导学生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的反馈环节,学生将体验内化为感知。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往往会忽略这一过程。研学旅行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体验过程中,而是使学生有所得。如何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进行反思呢?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激发思考的具体问题, 例如,如何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活动使你体会到了什么?如何做得更好?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使学生深化体验感受。3.指导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抽象概括是从具体体验和反思中得到一般性认知的过程。这一环节与反思观察不同的是学生在反思观察阶段对体验进行内化的过程是需要借助具体事物、具体情节的,而在本环节学生已经可以脱离对具体事物、情节的依赖。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深化体验,学生在体验中接触到许多凌乱、繁杂的信息,尽管在上一环节中已经有所转化,但对于这些信息学生还不能灵活的进行提取,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归纳、总结、概括。抽象概括环节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感升华型”和“知识运用型”。“情感升华型”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表达,该课程是以“学生谈感受”“写观后感”等形式进行;“知识运用型”则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要求教师将情境中的问题与学生已有经验联系起来, 该课程是以“教师联系情景,提出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进行的;从形式上可将其概括为:活动完成后集中进行的“完成式”和活动中开展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即问即答的“立即式”等两种形式。4.指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研学实践应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通过对其中某一项活动进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后,针对此活动让学生进行二次体验,这一体验是及时反馈的过程。二是学生将研学旅行中所获得的体验与认知运用于新环境。这些都指向实践运用能力的发展,其目的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体验性学习理论的视角,研学旅行课程可以围绕中小学生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实践应用四个环节展开这一课程设计策略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具体体验,并能经由抽象概括对习得的经验进行实践应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彰显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促进研学旅行活动的有效开展。文章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交流使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姐妹俩

「2021年03月」全国每月研究性学习概览

四川郫都一中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启动为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组织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本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在学生研究的不同阶段采取QQ群在线指导、邀请校外专家专题讲座、指派校内导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本学期第3周各班接到课程通知后,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初步确定研究了题目。为更好指导同学们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提交的申报书情况,3月26日,高一年级举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全体组长培训会。教科室吴林主任介绍研究性学习课程情况及学习要求西南交通大学游彬慈以《四川省猪肉价格波动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为例,给同学们讲解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各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认真听取专题讲座,全神贯注,记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认真专注的同学们王攀老师针对同学们提交的申请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指出选题范围一定要小且要有一定实际意义,同时也提出各研究小组组长要有责任担当,牵头组织协调好小组的各项研究工作,并注意积累过程性资料用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填写。培训提问答疑环节,同学们非常积极,老师一一进行了耐心解答。北京人大附中朝阳学校举行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活动3月11日下午,人大附中朝阳学校高中部在安华校区举行了2020-2021学年度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中期答辩评审活动,共有99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参加了本次中期答辩评审活动,54位研究性学习指导老师和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共利用22个不同的会场进行了中期答辩评审。在答辩过程中,同学们的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过程材料十分丰富,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得出科学规范。评审老师和在场的同学认真听取了课题小组同学的答辩论证陈述,课题组的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课题开题以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对形成的阶段性研究结果和结论的进行较为详细的逻辑论证。在随后的提问环节,评审老师对同学们的中期报告给出了评审意见和评分,肯定了同学们的课题中期研究成果,同时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困难和不足,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特别是对研究过程使用的方法、后续研究的任务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指导。据了解,刘青华等指导老师利用假期对部分学生进行指导,并利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研究,通过研究性学习,人大附中朝阳学校的同学们不仅自学了大量文献内容,也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更好挖掘和展示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郑朝阳)山东 青岛包头路小学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喜获佳绩青岛包头路小学王艳令、王秀丽两位老师指导的《小邮票,大世界——关于邮票文化的研究》在2020年青岛市普通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是对学校综合实践教学工作优秀成果的肯定和展示。学校一贯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老师们根据自身的特长,结合学生特点,从市区、学校、社区等周边环境中挖掘教学素材。在教学中,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让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动荡湾

关于印发《“我与新冠疫情”研究性学习方案》的通知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长按它↑↑ 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哟~)编者按:发布高中综合实践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相关知识,与学习、研究者探讨交流。12.5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平台及成果之一。创新的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时尚前卫的创客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在研究中快乐成长!

每下愈况

研学复盘|研学实践活动中,如何超越常规旅游操作方式

研学直播复盘导读2020年6月4日,研学旅行交流中心第40期线上研学旅行公益培训宣讲如期开播,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李俊臣老师分享了“研学实践活动中,如何超越常规旅游操作方式”的话题。一、研学旅行与常规旅游的区别研学旅行对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融合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亲身体验、资料搜集、专家点评、集体活动、同伴互助、文字总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因此研学旅行与其它形式的旅游有以下不同点:推动机制不同;活动的目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研学旅行与普通旅游本质上的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侧重不同;目的地的选择标准不同;结束方式不同。二、研学旅行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研学旅行逐渐被提上教育教学的日程,研学旅行已经成了教育界和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综观目前的研学旅行市场,各种“游而不学”或者干脆就把研学旅行等同于普通旅游的现象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底什么才是研学旅行。青少年研学旅行该如何界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社会上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仍存在不同认识。旅行是一种手段,学生在过程中能够进行深度体验,获得真正成长,感受到和自然、人、社会及历史之间的对话。然而,简单的“教育+旅游”、粗放的“讲解+参观”、拼凑的“主题+活动”、随意的“景点+课本”、夸大的“宣传+包装”等研学旅行乱象迷惑了许多家长和青少年的眼睛。研学旅行的组织者需要考虑好行前、行中、行后安排,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提出、发现、解决问题,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睛课程’‘耳朵课程’,忽略了教育功能。三、教育属性应摆在研学旅行的首位研学旅行是一种创新性的、高级形态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去农场,不是为了吃里面的新鲜蔬菜,而是获得相应的体验和知识。研学旅行区别于夏令营、冬令营、春秋游和教育实习等,不是在旅游目的地上一堂学生集体课,要避免研学、旅行“两张皮”现象,突破“游大于学”“重游轻学”“有游无学”难题。研学旅行如何实现良性发展?必须强调教育的第一属性,凸显教育的功能和育人地位。研学旅行要做到课程化、师资队伍专业化,以及科学评估、规范化和高品质,通过看得见的效果促进内涵式发展。四、研学旅行机制需多部门通力完善课程、导师、基地、交通、餐饮等,是中小学研学旅行涉及的重要方面;环环相扣,方能形成合力。经过3年多的发展,许多一线城市作为研学旅行试点城市,采取政府支持一点、家庭支付一点、服务接待单位减免一点、爱心单位赞助一点的做法,实现了校校组织、班班参与、人人体验的目标。五、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课程设计是关键研学旅行与旅游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是课程落实,如果研学旅行中有课程但不加以落实,就会变成旅游。没有课程的行万里路学习,只能是出门长见识。研学旅行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不仅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而且能有效地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六、研学旅行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旅游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肯定。开展富有成效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实现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的目标。研学旅行突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于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七、研学旅行课程的定位:不是附属课程,而是独立课程从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过程看,现代课程观与后现代课程观都有混杂,中小学校就是从这几种不同的课程观出发,来理解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课程设置的重心不同,相应的课程架构不同,课程评价体系也就不尽相同。在课程设计中,每一个学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条件不同,考量的权重就有差异。事实上,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确需要有组织架构、管理体系、师资配备、保障机制的匹配。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从实施范围看,它属于学校课程;而相对于国家课程,它属于校本课程。从实施过程看,它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以文件要求的方式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它又属于必修课程。因此,无论从哪个视角看,研学旅行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等同价值与互补属性。研学旅行的实践意义:从研学旅行的课程范畴界定,可见研学旅行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因为,研学旅行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正代表了当前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从传授型课程向创造型课程转变,从专业化课程向综合化课程转变,从单一化课程向多样化课程转变,从狭隘的课程向广阔的课程转变。其他课程可以从研学旅行的课程中萃取养分,借鉴其教育理念来指导实践。研学旅行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展了新的空间,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八、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携手同行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导: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显然,上述两个体系在宏观上设定了研学旅行的格局,但它仅是一个宏观指导性意见。目前,各省市在实践过程中都进行细化,出台了地方性的实施意见。据此,学校要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活动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让研学旅行课程体系突出层次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学校主导开发课程:学校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研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核心,在课程开发上比之过去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标准:主体多元化,评价系统化: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评价,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认识。第一个层次指向研学旅行课程整个活动过程,研学目的不是单一的,可以是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可以是展示探索的过程,也可以是激发一种好奇心。其评价的关键在于研究了什么,有什么发现,产生了什么困惑;怎样去研究的,研究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怎样呈现出来。整个过程是否体现了休闲性、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第二个层次指向主题课程具体课程目标的完成情况,用评价指导和调节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过程。第三个层次指向课程学习方式,考评其有没有进行合作学习,有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有没有进行体验式学习。研学旅行交流中心、云成长研学李俊臣老师最后强调: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一方面是对研学旅行课程认识不足,定位不准,影响了研学旅行课程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当地的旅行资源、师资力量、配套政策等基础条件限制了课程开发范围和深度。一定要记得规避研学旅行中的几个常见问题:首先绝不能把把旅游行程单当作“教材”;其次不能让学生只有旅游体验没有学习探究;最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学生当主体,不能让学生只有被动参与却没有自己的体验。目前,研学旅行强调集体性,是强制性地推动和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式。未来,研学旅行必然要满足教育发展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并成为学生提升生命认知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直播预告6月9日 20:00-21:00王春雷 老师将为我们带来:“研学旅行课程手册应该如何设计(含研学手册设计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