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为什么博士毕业后会选择普通院校?博士:没办法龙舌兰

为什么博士毕业后会选择普通院校?博士:没办法

哇!博士啊!!!貌似大家对博士的看法都是这样,都认为他们是高学历的代表,是聪明的象征。没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确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精英成果。可是对博士不能一味的崇拜,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细致的关心一下他们的发展前途呢?那么问题来了,博士毕业后一般从事的都是什么工作呢?是不是还在从事研究?是不是还在学习深造?其实,对于大多数博士来说,他们往往会选择我国的普通高校,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一下!!!首先,博士毕业后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去比较强势的研究所,那么剩下来的同学他们更多的选择普通高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因为现在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招收规模不断扩大,相应的高校对老师的缺口也比较大,但是博士也仅仅是能去一些普通院校,因为像211、985院校对博士的要求太高了,能够达到要求的真的是少之又少,况且竞争还激烈,因此去普通高校成为众多博士的首选。其次,很多博士也表示,没有办法。确实,我相信他们也想去211、985这样的高校,也想去很好的研究所,可是毕竟优秀的人是有限的。但是博士选择普通院校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一般院校对博士是非常的重视,给予的待遇也是非常的优厚。同时一般在报道时就会给予少则10万多则30万的安家费,然后年薪几十万,理工科的科研经费20万左右,人文社科类的也有5万左右。这样的一个待遇条件,在一般院校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同时这些院校一般都是二三线城市,那么在这样的城市中每年拿到这样的工资待遇,可想而知你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是多么的滋润,因此这势必造就了很多博士选择普通院校。当然,每个人都想有更好的舞台,博士也不例外,他们也想去22、985这样的高校,也想去高端的研究所,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们也没有办法,所以选择普通院校也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大玩家

博士毕业,去大学、科研院所还是企业?

这年头,就是博士也是找工作困难。我前一阵写过一篇文章,说过普通高校的博士生慎读,因为有时候找工作不如研究生。下图就是燕山大学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就业率,博士的并不是很好。其实不单单是普通高校的博士生不好找工作,有时候985大学的博士生也不好找工作,因为博士的就业面比较窄,绝大部分都只能去大学工作。上次我听一位大学老师聊天,他说现在的博士已经过了黄金时期了。读博非常困难,很多博士都是延期毕业,有抑郁症的博士也不少。博士就业也不容易,因为高校过了扩张期。在很早以前,博士算是高校的引进人才,要给安家费的。现在各个大学对博士都是挑挑拣拣,如果去高校,还只能先当博士后,等干完合格后才能入职。因此,现在如果能随便挑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的博士都是非常厉害的。我自己认为博士最好去大学,尤其重点大学。现在大学的办学经费比较多,科研平台不错,容易做科研。另外,大学比科研单位要好的地方是,大学老师有教书育人的任务。虽然这对于科研来说,是浪费时间,不太合算。但好处是,因为你要上课,不是单纯搞科研,相对系里的每位老师,你是独立的。因为作为一位新人搞科研,一般都是在大佬的手下搞,如果没有自己的课程,就相当于给大佬打工一样。在科研院所就很容易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的自由性和独立性更强,而且大学有寒暑假,总体来说,比科研院所要强。当然,现在大学也不好混,各个大学采取的是非升即走的模式。如果自己没有两把刷子,会很痛苦。这个时候就不要去大学了。至于研究所,有几种,一种是科学院下属的,一种是军工的。我有几位同学在军工研究所,一位混得极好,走的仕途;另一位也不错,是技术路线。从外人看来,俩人都是很不错的级别和职位,但私下,俩人都是对单位很不满意,从待遇到办事、科研作风。因此,很多人在军工研究所待不住,觉得没劲,也没有贡献出自己的才华。进入企业的话,一般有几个著名的研究院,中国电信、中移动、国家电网等,还有微软研究院、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这些公司也是非常不错,对于IT企业,其实研发的前沿在公司,只要公司收入高,就应该去公司。2019年,华为招的博士生,都是百万年薪,虽然普通博士生没这么高,但还是比大学和科研院所高。我自己认为,如果喜欢大学氛围,就去大学;如果想赚钱,就去公司;科研院所排最后。大家觉得呢?

孟婆汤

博士毕业后,你倾向于选择高校,博后,企业,研究所还是公务员?

博士毕业后,你倾向于选择高校,博后,企业,研究所还是公务员?我是理工科在读博士,所以只谈论理工科的情况,文科的可能不一样。一般来说,博士毕业,首先希望去的,还是高校。当然,高校也有很多种,比如985,211,一本,地方高校,甚至也包括一些专科院校。目前来看,国内博士毕业,直接去地方高校(二本)比较多,只有少数成果特别突出的,能够去211及以上的学校。学校平台非常重要,平台决定了软硬件的条件。因此,不少博士会为了去一个更好的学校,继续出国做博后,积累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工作经验。一般来说,国内顶尖高校的博士,再加一期海外博后经历,差不多可以考虑211高校了,研究成果好的,能去985。当然,如果能以人才计划,比如“青年千人”回来,那么就属于高端人才,国内高校任挑选了。除了考虑去什么学校,一般博士去高校还会考虑以什么样的身份入职。最差的是“博士后”“师资博后”,不管什么博后,都是“临时工”,没什么稳定性;大多数时候是“讲师”,讲师属于高校教师的最低层次,虽然有编制,稳定,但要上副教授,至少需要三五年;好一点的就拿到“副教授”的职位,至于直接上“教授”,那得实力非常过硬才行。因此,为了稳定,有人会放弃更好的学校,而满足一个更高的入职岗位。至于去企业、研究所、公务员,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惊天破

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有啥区别?看完我竟无言以对……

本科生和研究生有何区别?硕士和博士又有什么不同?这是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家怎么说吧!01/@61发际线已经说明了一切……02/@SuperMario小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我会带你去那个地方,然后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并开枪给你示范。然后你跟着我学着开枪把老虎干掉。”中学,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已经被我关在笼子里,在森林的西北角,我给你一把猎枪,告诉你猎枪怎么用,你自己去森林找到那只关着的老虎,干掉它。”本科,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大约在西北角的位置。我给你一把猎枪,你自己琢磨一下该怎么用,会用之后去森林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硕士,老师告诉学生:“森林里有只老虎,具体位置不知道,不过肯定是有的。你自己想办法找到那只老虎干掉它。你可以自己去买一把猎枪,或者用其他的方法。”博士,老师告诉学生:“给你一堆小树苗,你去种一片森林,然后看看能吸引过来什么动物,等动物长肥了再捕猎回来……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种树。”03/@momo酱两个本科生相亲,聊时事八卦和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两个硕士相亲,聊专业,聊工作,一起吐槽导师。两个博士相亲,互相介绍自己研究的领域,回去的第一件事情是查一下对方发了多少SCI。04/@地图小子儿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检查时,很不满意地说:“日记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愤怒地说:“看看本科生是怎样写的。一定要提倡正能量,以正面宣传为主!”孩子再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爸爸看后说,这还差不多,但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后你长大了成了硕士研究生,你就知道应该这么写了:“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说,要是你打算成为博士,得这样写:“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及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研究的是: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与实践。”05/@QilanYuan博士和硕士从能力培养上,我觉得是很不一样的,他们适合的出路也大不相同。这里仅说说我理解的工科博士和硕士的区别。博士注重培养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解决领域内最前沿的问题以及发表论文的能力,这包括了你在自己领域的知识积累、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与写作能力,此外你或许还需要学会很多学术圈的“游戏规则”。博士这条路,我觉得最适合将来进入科研领域的人,这些人的出路大部分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去研究所,还有个别会去企业搞研究或者研发。博士去普通企业的最根本问题是,你在博士期间培养的大部分能力,可能并不是企业所看重的(企业就最注重的是做出产品卖出利润),所以待遇上一般不会比硕士高很多,这是最普遍的情况。当然有普遍就有例外,对于热门领域、实用技术的顶尖的研究人才,去企业可能都非常抢手。硕士主要培养的可能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大部分企业所看中的能力。不同学校所培养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至于毕业要求,一般只要熟悉了解专业知识,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多做一些很小的创新就够了。硕士途径培养出来的人,去企业也有能力胜任专业性强的工作,当然也可以继续深造,走科研道路。总而言之,念硕士是一个性价比相对比较高的选择,时间成本比博士少2-3年,竞争力又比本科生强很多;也是一个灵活度高的选择,将来去企业或者去学校都是可以的。06/@命运sniper本科生关注的问题:大学宿舍里都有哪些惊为天人的事情?有哪些适合学生去的旅游景点?如何进行考前突击?挂科/差点挂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如何判断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硕士关注的问题:如何跟导师相处?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撰写一份亮眼的简历?如何快速完成毕业论文?博士关注的问题:如何高效阅读学术论文?有什么撰写学术论文的好工具?如何预防脱发?被延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相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07/@中国大学MOOC针对这个问题采访了浙江某高校化学、农学、电气工程、管理学等专业的十位博士生,以及新闻传播、土木工程等专业的六位硕士生,整理了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形成如下内容:1.科研是一个屋子,本科生在窗外观望,硕士生在客厅踱步,博士生在书房坐定。本科很少涉及科研工作,毕业设计和一些必须的科研活动通常只是硕博或者老师带着打打杂,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少有深入的思考。硕士和博士都需要在导师框定课题范围之后,独立主导课题实现的全过程。硕士要解决从理论到应用的问题,方向上比本科时更进一步。博士则更多研究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所以博士的课题往往会更宏大,更底层,更具不确定性。2.本硕博在培养认知能力时的侧重点不同。从学生的能力成长上来看,本科着重培养基础认知能力,硕士在本科基础上着重培养认知创造能力,博士在硕士基础上着重培养细分领域更底层的认知创造能力。本科通过学习,理解和吸收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赏风景。硕士是老师交给你一个小的科研问题,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解决,你需要用已有的方法论,或者对已有方法论略施改进,然后解决这个问题。博士则是通过自己长期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提出这个领域的一个或者一系列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自己的方法论,解决这些问题。3.心态上,学历越高面临的压力越大,这与研究生严格的科研要求、论文发表篇数、日常工作量、毕业要求、导师等息息相关。本科和硕士的专业性较弱,除了科目学习和研究工作外还需要花大量精力参加实习、培训、社团等,打造求职硬技能和软素质,提升求职竞争力,精力在学业上的集中度不够。博士生是华山一条路,全心全意做科研,毕业是第一要义,科研能力是未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随着学历的提升,文章久投不录、毕业遥遥无期、发际线越来越高、对象越来越难找、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同龄人越混越好等各种压力和烦恼会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明显,博士生可能是大学校园内幸福感最低的群体。这正印证了那句很火的话,读研后才知道不读博并不是因为不想读博,而是读不了博。4.论文上,本硕博在研究领域、发表门槛、篇幅、题材、原创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本科的论文是升级版的读书笔记,平均1万字即可达到毕业要求,原创内容较少,以整理提炼前人的知识为主;硕士和博士论文以自己原创内容为主,硕士的毕业论文评价3万字达到毕业要求,博士平均则为5万。部分毕设要结合学生的实习经历,其中博士论文在篇幅和深度上远远超过硕士。在论文的门槛上,大部分硕士往往针对一些项目以及国内学术的研究热点开展研究,也只需要发中文期刊即可,博士则需要对国内外上最新的该领域研究进行学习并提出创新,层次上有区别。5.工作上,硕士在求职中占有一定优势,博士生就业面缩窄。本科硕士博士的专业性依次增强,所找的工作专业对口度依次增加,工作的研究性依次增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硕士生相比本科生学习研究能力更强;相比博士生,年龄与更广的择业范围是优势之一。而博士生相对本硕就业面会有一定缩窄,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为主要出口。08/@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北京大学教授乔晓春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分享了自己本科、硕士和博士区别的理解,我们节选了部分内容:读书应该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习新知识,让自己知道得更多,知识面更宽;第二个层次应该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那就是不仅学了“是什么”,还要学到“为什么”,也就是要搞清楚知识背后的道理;第三个层次是要学到人家是怎么获得的知识,或知识是如何研究出来的,即了解别人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第四个层次是如何将学到的这些知识,包括所需知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用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并从事科学研究;第五个层次就是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思路和理念应用到更为宽泛的领域,包括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提升。这里的前三个层次属于被动学习,后两个层次属于主动学习。前者需要老师来教,后者更需要“自悟”,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领,而仅仅不是传授。中小学生的学习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层次,即单纯学习知识或学习“是什么”。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期间会开始学习一些“为什么”。到了大学本科主要是学“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期间对“为什么”的掌握要比中学时多很多,并开始接触第三个层次,关于“怎样做”的问题,即学习一些初级的研究方法,但是这些研究方法对于独立做一项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应该更系统地学习研究思路和方法,即加强第三个层次知识的学习,并开始涉及第四个层次的问题,即开始能够做初步的、简单的研究。到了博士生阶段,基本上进入了主动学习阶段,即集中完成第四个层次和第五个层次。从培养目标的差异上看,硕士培养的是“会做事情”的人,博士培养的则是“会思考、会创新、有智慧”的人,这应该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学习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引发更多、更广泛的思考,使思考变成一种能力和习惯,而且这种思考是不断深入、不断扩展的。你会从狭义的、只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思考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为广义的、对专业知识以外问题的思考。不了解科学的“外在”意义,一个博士只能算是一个会使用方法的技术员,这无异于只读了一个硕士。实际上,硕士以前的学习是一个能够“学进去”的过程,而到了博士就需要经历一个“学出来”的过程。“学出来”指的是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中,人们能够通过掌握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使其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这些会使你的学位比一个技术学位更有价值。你是否真正达到了博士的水平,并不单纯看你在科学之内取得了多少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看你是否能够跳到“科学”之外去看科学、看人生。

言乎

美国传染病研究所博士预测:未来几周,美国的确诊病例将迅速增加

美国国家传染病研究所的Anthony Fauci博士预测,在未来几周内,每天由新冠肺炎造成的死亡人数将迅速增加。他在1月7日提出了一项建议,建议人们对正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免疫计划保持耐心。1月7日,美国报告因新冠感染导致近4,000人死亡。Fauci博士说,由于圣诞节和新年期间的旅行和聚会,这个数字将继续增加。“我相信一月份情况会恶化,”他说。Fauci博士强调,人们可以通过严格遵守公共卫生措施来减缓疾病的传播,例如社交距离,戴口罩和经常洗手。他警告说:“现在没有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新冠病毒已传播到美国大部分地区。最近几天,怀俄明州和亚利桑那州是人均死亡率最高的两个州。1月7日,佛罗里达州报告了19,800例阳性病例。Fauci博士还建议公众对疫苗接种保持耐心。根据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迄今为止,至少有590万人已接种了Moderna或Pfizer两种疫苗中的一种。该数字远低于2020年12月底联邦官员设定的2000万目标。图为抗议者于1月7日在国会大厦为特朗普提供支持。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负责人弗朗西斯·柯林斯博士说,当疫苗接种计划陷入困境时,他完全不感到惊讶。他重复了Fauci博士的警告,称“未来几周的确很重要”。1月6日,特朗普的支持者在国会大厦的游行示威中传达了“让美国再次伟大”的信息。专家警告,混乱的人群可能会成为超级感染源,导致新病例的数量迅速增加。新冠病毒在室内,封闭环境中尤其是在拥挤的空间中剧烈传播。病毒以小颗粒(气溶胶)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专家说,鉴于日前这种人群规模,新冠病毒具有传播的良好条件。截至1月8日,美国记录到新冠病毒导致的感染超过2200万例,至少37.4万人死亡。

穷为匹夫

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余名在编博士研究员集体辞职背后隐情是什么?

2020年4月27日,江西临川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对艾松梅等70名同志解除聘用关系的批复》,批复通报称临川三中、五中、临川一小等乡镇中小学70名教师被解除聘用。另据其他媒体报道,临川70名教师被集体解聘的原因是集体辞职。从70名教师的辞职申请书中的内容显示,可以看出老师辞职的几点原因:1、夫妻两地分居或者在外地安家创业;  2、收入低;  3、个人原因;  4、长期疏于教学;  5、随夫到外省发展;  6、照顾家庭和小孩以及身体欠佳等原因。教师集体辞职的事件引起网友们的广泛关注。网友们关注的焦点在于,70名教师是被辞退还是主动辞职?据网上网友们的发帖内容来看,网友们还是倾向于是教师集体辞职。临川70名教师集体辞职的风波还没散去,近日又爆出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余名在编在岗的博士又集体辞职的消息。据媒体消息称,90余名在编博士集体辞职的原因是因为不满研究所不尊重他们,更换安保和门禁等制度才愤而辞职。但是,网友们认为背后隐情不会这么简单。有网友推测,90余名在编博士集体辞职的原因不是不满保安和更换门禁而是研究所新的领导改革管理制度,院长把很多研究院裁员,或者工资待遇低等原因而辞职。中科院合肥研究所是什么来头?中科院是中国中国科学院的简称,具有很高权威性的国家级的科学研究单位,在全国发达的区地设立分院,中科院合肥研究所只是其中的一个下级研究所,能进入国家级研究所基本都是该领域的优秀人才。很多人联想到建国后很多比如钱学森等留美优秀科学家人才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艰苦奋斗为中国科学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现在年轻的博士研究员他们却集体辞职,是不是没有奉献精神了?我想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有人认为唯一的解释就是单位的有些决策,损害了科研人员的利益,使他们无法安心工作,这才使得他们愤而集体辞职。非官方消息来源,单位换了新领导,进行内部机构改革,一些部门的负责人被换上了新领导从原单位带过来的自己人。假如真是如此,这位新领导的所作所为,不仅伤害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是损害了我们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此外,不仅研究单位如此,很多学校也是如此,在提拔中层时都是找自己的人或者是找听话的来当,而不是找能干的人来当,也许中科院合肥研究所90余名在编博士研究员集体辞职背后隐情就是研究院新的负责人在“洗牌”引起利益冲突而引起。

猎与杀

华为2019年招募8位最高年薪200万的博士都是什么来历?名校毕业!

7月23日,网络盛传一张华为总裁办电子邮件的截图。截图显示,华为已制定2019届顶尖学生年薪制方案:8位2019届应届博士生年薪89.6万起,其中最高的达到了201万。这八位应届博士分别是:1、钟钊,博士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2、秦通,博士年薪制方案:182-201万人民币/年3、李屹,博士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4、管高扬,博士年薪制方案:140.5-156.5万人民币/年5、贾许亚,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入民币/年6、王承珂,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7、林晗,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8、何睿,博士年薪制方案:89.6-100.8万人民币/年这8名博士的年薪分为了三档,拿到最高档的是钟钊和秦通,年薪为182—201万人民币。从相关资料发现,在不排除重名的前提下,8位博士均出自北大、清华、中科大、港科大等知名学府。钟钊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硕博中科院,攻读专业都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其导师刘成林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据有关媒体报道称,刘成林认为“钟钊能获高薪是由于他研究的是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广,再加上他独立研究能力强”。他表示,“现在整个人工智能领域都比较好找工作,给的薪水比较高。”秦通博士是浙江大学本科,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博士。据悉,秦通学生时代就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发表多篇论文,获得IEEE IROS2018最佳学生论文奖。去年10月,秦通还在网上开了公开课,专门讲“视觉惯导里程计时差的在线标定”。李屹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软件形式化验证;管高扬也为浙大本科和浙大博士,研究方向为物联网,竺可桢学院。贾许亚博士,清华大学,本科直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王承珂博士,北京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联赛一等奖。林晗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何睿博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所,计算数学专业。(来源:建筑世家黄金屋整理) 从名单来看,基本上都是国内顶尖大学博士。实际上,华为也是各大高校优秀毕业生的理想去处。据统计,清华、北大、复旦等全国排名前10的高校中,2018年毕业生去向最集中的企业就是华为。在清华大学,华为共接收了167名毕业生,其中本科生2名、硕士生134名、博士生31名。但是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华为每年都招了大量的博士人才,但是最后又留下的多少?以高薪把优秀人才招进来,华为又能否留住呢?2019年初,华为心声社区曾发布了一份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内部邮件,深刻检讨了近年来华为员工中博士高层次人才离职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华为公司博士类员工近5年累计平均离职率为21.8%,入职时间越长累计离职率越高,华为2014年入职的博士经过4年,只有57%留在公司。而在华为工作的特招博士的离职情况则更令人担忧,离职率达33%-42%。特招博士主要来自于三类人群: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成功项目研发实践经验的优秀博士;重点院校重点专业的优秀博士。对于这些人才,华为在校招时将他们定位为华为未来各领域内的技术领军人物。对于博士来说,去企业和去高校和科研机构哪一个更好是一个很难的抉择。企业的技术更加致力于实用,偏向应用型,并且技术到位能够拥有丰富的报酬,但同样压力和工作强度也大。高校的研究理论和应用皆有,但学术界掌握学科的话语权和社会威望。所以,企业也比较喜欢找一些大学的研究人员兼职做一些研究。不过,看到这8位博士的年薪还是很具有震撼力的。华为就是要塑造一种为人才不惜投入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类人才。对于一个技术公司来说,技术是公司立足的根本,而人才则是产生新技术的源泉。所以 ,华为的这种举动仍然证明了其大力招收科技人才,扩大科技竞争力的决心!

跳出去

小学生做出博士生水平的科研成果遭质疑,父母是中科院研究所博士

今天看到一则消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发布了《关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相关情况的声明》:对于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个别获奖作品的网络报道,我们对此高度重视,已成立专项调查工作组进行核查,责成并督导相关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单位对有关情况进行全面认真核查,并对相关调查进展作进一步核实,相关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声明》表示,如发现违反大赛规则问题,将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大赛评审规则与程序,强化监管机制,更好引导和规范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欢迎社会公众继续监督,共同促进大赛持续健康发展。事情是这样的:“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同学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引发质疑。有在读博士生就表示:“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更有网友指出,该研究远超小学生能力范围,“或涉嫌学术腐败”。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是其所研究员之子。”俺虽然也是一个成年人,就不去说这个项目是做什么的了,毕竟字是看得懂,但是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就没听过了,怪不好意思的。这么高深的科研课题,竟然出自一个小学生之手,确实会引起质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前听说过,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去参加了,还拿了奖。后来才知道这个同学是一个博士生,本科也是保送的优秀学生,曾经发表过2篇一区SCI的顶级期刊论文,实力非常强,拿到这个奖也是实至名归,当时整个大学就他一个人拿到这个奖励,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回头再看看这个小学生,也不用发表论文,可能都是利用周末一两天的时间去实验室记录一下实验过程和数据,估计利用计算机画图和处理数据的部分,也都是别人代为完成的,这个比赛想拿到大奖就真的很简单了。真是这样,只要你是一个正常的小学生,只要你跟中科院实验室有关系,毫无疑问,就一定能够拿到这个比赛的大奖,设置这种比赛的大奖还有什么意义?要判断这个科研成果是不是这个小学生做的,其实很简单,只要让几个搞生物专业的顶级专家一起去评审一下,让这个小学生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回答几个专业的实验操作问题,一问便知,是不是自己做的。或者更加简单的方法,是看着这个小学生复制出原来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果这个小学生,在没有其他人帮助的情况下,面对顶级专家,都能对答如流,也能顺利复制出原来的实验结果,那么一定是他做的;如果一个问题都答不上来,甚至连问题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非常值得怀疑了。现在很多父母的学历普遍都提高了,父亲是博士,母亲也是博士,或者父亲是研究生,母亲也是研究生的比率逐年提高,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成功”,甚至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来“帮助”孩子。其实这就是古代寓言故事里的“揠苗助长”,即使孩子真的靠这种非法手段获奖了,将来也不可能会成功,相反,因为父母这种非法手段已经深深植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劳而获和欺骗的思想将会一直阻碍他们一生的发展。

俞贤

德国BWL专业博士应该在哪读:大学?研究所?还是企业?

作者背景:- 德国bwl+vwl本科(方向: “Accounting, Finance and Taxation” &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德国 & 英国 vwl 硕士双学位项目 (入学奖学金,项目共2人),- 欧盟玛丽居里博士项目fellowship (全奖),- 同时就职于欧洲某咨询公司。最近关注读博的同学越来越多啦,大家是不是还在申请最传统的在大学的博士位置呢?感觉大学位置是越来越激烈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学的博士毕业后出路相对会比较单一,主要还是继续走学术为主,当然也可以去业界,只是这样的话硕士毕业后花三四年时间读博是不是真的比这些年的工作经验在职场更有利呢?这里暂时只讨论BWL类的专业,一方面因为VWL在企业几乎很少有位置,这就意味着跟企业的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是以前传统的VWL毕业生相当多的去做了quant相关的工作,而现在这样的工作更多青睐的是有数学/物理/统计专业背景的候选人,更不要忘了在德国越来越热的经工专业(虽然我没读,但是现在工作中发现公司更需要这类人才)。因为我当时申请博士的时候正好是大学,研究所和企业都拿到zu了,这篇就分析一下三种不同读博方式之间的优劣势和更倾向招哪类特质的博士生。毕竟我最后也只是选择了企业博士一种,欢迎在大学/研究所读博的BWL小伙伴们补充。这里我们就用一下管理学中关于战略决策非常经典的模型SWOT Analysis来对比大学博士,研究所博士和企业博士。首先要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所和企业都不具有授予学位的资格,所以这三种博士职位实际拿到的博士文凭都是大学授予的,这方面并没有区别,只是读博过程/工作方式很不一样。大学优势作为最传统的读博方式,我觉得最大的优势是离教授近啊,我看到我们组的其他大学博士就在教授办公室的隔壁,有个啥子事都可以直接敲门,再不济食堂也可以堵一下,小问题五分钟聊一下就解决,不像我们(我在另一个国家的公司工作)跟教授约个时间,大教授曾经5个星期才回复我邮件。千万不要觉得就不需要跟教授唠嗑,是人就需要交流才能理解对方,要是只谈工作的话人家完全可以把一个小博士生的东西放在最后才答复。劣势BWL这种社会科学其实在这方面完全不同于理工科,咱们的research question要自己提出,也就是你要研究啥问题,这个其他人特别是教授是完全解答不了你的兴趣点的,甚至,有的教授还在等你出点子呢。完全不是某些学科只要照着教授说的做实验收集数据即可。这方面大学可以用到的资源从硬件设备到数据库方面都没有公司资源丰富预算充足。机会如果找教职的话,个人认为还是传统的大学博士最有优势,主要是授课的技能只有在大学才可以练习。研究所博士和企业博士是完全不需要也没可能带übung & Tutorial的。鉴于随便选一个大教授的cv几乎清一色都是博士阶段就开始带课,更不用说美国的TA是大多数博士生必经阶段。如果某些教职是以有教学经验为前提的,那几乎只有大学博士才可能入围。威胁除了找传统的教职,大学博士既没有研究所博士那样相对充裕的研究时间(需要给教授准备材料,上课,改作业等)也没有企业博士的工作经验,所以对BWL来讲进入业界的话只有在大学经历的博士未必是企业首选。选人标准专业相对对口,成绩一般是2.5以内,有的学校2以内。有hiwi是加分项,毕设为目标教授的研究领域加分。对自己本校或被有合作关系的教授推荐的学生成绩要求上可适当微调。研究所因为并没有实际在研究所做博士,所以仅从当年我得到的JD上的工作内容和面试时提问教授得到的信息分析,欢迎补充。优势目标专一而明确:基本工作内容就是搞研究发文章,几乎没有其他杂事占用时间。挺适合语言上读写特别强,口语弱一些的选手。特别是目标明确后KPI就好衡量,也不需要在教学,其他工作上平衡时间。 劣势发文章基本是硬性规定,一般三篇,三年。发文章的压力非常大,BWL这行也没有啥实验可做,想灌水都不知道水在哪的感觉。机会对于现在文章即王道的找教职的情况,有了三篇顶刊就天下你有了。国内/欧洲找教职都不是梦,这是绝对的机会。 威胁如果要去企业的话,基本也就大企业的research center合适了,特别是如果本硕博连读这种情况,很容易就变成了专注于paper而脱离了实际情况。个人的感觉,另外就是可能生活略显无聊了。选人标准看专业课成绩,对成绩有个最低标准,面试时几乎都讨论专业问题,主要考察英语能力。有文章绝对加分了,其实这个应该是三种位置都加分,但是BWL硕士毕业有文章几乎不太可能,当然要是你一个Msc遇到竞争对手是MPhil,那就再看看其他位置。我当时非常幸运的是硕士期间有一个自己设计主导实施的完整实验经济学的项目,自己收集的数据,就差发表了(时间问题)。 企业其实从大学开始,我所有的同学都看不出我才是那个要坚持读博的人,长相上就不那么学术。关键是我自己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当我拿到企业博士的zu,特别是欧盟项目的时候,非常坚决就确认了并直接放弃了其他选择。优势最直接的工作经验,比如我现在在一家以做欧盟项目为主的咨询公司做博士,我的导师,同事都是可以观察和学习的对象,各个方面的咨询公司的运营已经比较清楚,特别是我自己独立在做博士课题的欧盟项目(H2020)。另外所在的是其中一个分公司,所以各种去总部开会学习,跟各分公司开会workshop其他各种event,都可以直接学习到公司管理层的处事风格,体验欧盟各国的不同职场文化。周围同事一圈全部是project manager,因为大家都不同项目(也知道我就是公司生物链底端的博士生),所以都非常热情给我分享各个项目管理的经验,拿项目的proposal,各种大学MBA课程和各类职场上的活动。劣势首先就是只要在企业读博不管哪个专业的问题, 公司的目标跟大学的研究目标永远不一致,大学要的是研究领域的contribution,公司要的是商业价值。我们领域的话就是大学可以接受invention,公司只要innovation,然后企业博士就要在这两者里面夹缝中求生存。其次,完全按照雇员时间打卡上班,具体时间不方便说,但是绝对高于朝九晚五,企业博士是全职的一份工作,比起大学博士,是完全没有自主的时间,就是完完全全打工人一枚,晚上吃外卖是常态!最后,我个人倾向工作环境安静些适合思考,可惜我们是open office,疫情期间都不能出差可以随时听到办公室不同网络会议同事们各种presentation的声音(小会议室完全不够用),各种语言此起彼伏。最大的问题是从学生身份转变的猝不及防,一下子需要做的学的太多太多(学做人),各种会议报告已经占据了相当的时间,期间大学还会不停催文章。关注我朋友圈的小伙伴应该会发现我从19年开始就大量开始往返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所以如果要开始企业博士的一定要尽早,在自己还没有家庭压力的时候,简直是单身狗首选(咨询类的工作不要妄想不频繁出差)。机会和威胁这个打算一起讲,主要是企业博士做的好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大学,企业的research center和企业的业务部门,特别是以项目制为主的咨询公司都是好选择。劣势是可能两头不到岸,本身写文章的时间比起研究所博士是大大减少,公司业务上能做多少有时候也不取决于博士生自己,只要涉及项目的必然是多方协调妥协博弈的过程。选人标准相关实习加分,工作经验加分,主导过项目加分。参加过欧盟各种项目加分。多语种加分。多国背景加分。反正我是万万没想到面试时他们最感兴趣的居然是我在HK一段小公司marketing的实习经历 (对自己体现在简历上的每一段经历都不要小看)。最后,是我每次都反复强调的,读博只是提高了经管类专业的下限而已,如果想要赚大钱或创业或本身本科毕业后就已经找到理想工作的小伙伴,先工作几年既有了对社会的基本认识也有了相对的经济基础,最重要是已经有了一点小成就可以更自信的认识自己,不至于到了PhD阶段可能会有自我否定的情况。虽然我自己的本硕博之间完全没有Gap也都是在毕业前就早早敲定了下一阶段计划,但并不做推荐。没有人的人生可以是一条上扬的直线,这年头打败你的很可能就是跨界。应该在相对更年轻的年纪里尝试更多的可能性,20+这个年纪本就不是要得到最大财富/成就/权力的年纪。我至今后悔的全是我没有尝试的事情,而不是我没有成功的事情。

莫不出焉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博士后就业前景不错?

博士和博士后有什么区别?博士后就业前景不错?博士是最高学位。博士后不是学位,是博士才能做的临时工。一般来说,博士后是博士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暂时委身于某个高校或者相关机构过渡一下,等两年后再去找工作。我们的大学教育分两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学制一般四年,本科生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研究生又分两级:硕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两年的,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一般读三年,也有读四年的,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也有本科起点直接读攻读博士学位的。这种情况一般在医科,本科开始读八年,八年毕业直接授予博士学位,中间没有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也有本科毕业后硕博连读,这叫着直博生,一般情况下读五年或六年,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之后就没有更高的学位了。博士和博士后,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是学位,后者是工作。具体来说,博士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最高学位,只有博士毕业且拿到学位的人才能称博士。注意,还在念书,没毕业的不能叫博士,严格来说,应该叫在读博士生。但我们国家,不太注意这些,没毕业的也在称博士。博士是最高学位,念书的话,就已经到头了。博士后,全名叫博士后流动科研工作站,不是学位,而是一份工作。在我们国家,取得博士学位是成为博士后的必要条件,但在国外也有一些不具有博士学位,但却是以博士后身份开展工作的研究人员,所以博士后是科研工作经历。一般博士后的任期时间不长,被认为是一种从事科研的过渡性安排。中国国家博士后基金对博士后在站资助时间为两年。国外高校一般对博士后没有统一的安排,经费来源、时间长短均比较灵活。简单来说,博士后就是科研临时工。博士毕业通常很难直接去高校或研究所拿到正式教职,因此,通过做博士后,不仅可以缓冲一下,等待机会,还可以积累学术成果,提高自己在学术圈的就业竞争力。当然,目前我国给博士后的工资还是挺不菲的,沿海一些高校,能给出三四十万的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