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长发妹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未必贱也

研究生选择导师,一定要选教授或者副教授,这或许是最荒唐的标准

可能参加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对考研相关的一系列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感悟,只不过在诸多的事情中一定会设计到选择硕士导师这个问题,毕竟好的硕士导师对于研究生三年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甚至好的导师决定了你就业时的平台,因此所有考研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找一个完美的硕士导师。记得当时自己选择硕士导师之前,也查阅了很多的导师相关资料,看看导师的科研情况,有没有海外留学经历等等,但最终我的选择并不是根据我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而得出来的,因为我的学姐给我推荐了一个她口中非常好的导师,于是我就选择了这位导师,当然在之后的研究生生活中也证明了我学姐的眼光。当然,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硕士导师的标准不同,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年龄,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性别,可能有的是按照导师的近几年科研情况,但其中有的学生会认为选择导师必须是在那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里选择,或者是副教授,这才是最佳的导师。这样的标准没有错误,也不能说完全的正确,因为现在各高校绝大多数的硕士导师都是教授、副教授,因为能够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最低也是副教授,所以这样的标准其实没有任何的价值,也没有什么参看价值,更不要认为教授就一定是好导师。同时,还有985高校、211高校的一些导师不是副教授,也 不是教授,仅仅只是一个讲师,但是却可以带硕士研究生,像这样的硕士导师,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收到硕士研究生的喜爱,因为年龄相差不大,有着共同的话题,并且这样的硕导近几年的科研一定非常的强势。但回到实际,硕士研究生选择倒是其实没有固定的标准,没有必须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够可以,因为或许你认为的那个优秀导师没有选择你,也没有什么价值,或许你不想选择的那个导师,他却选择了你,最后或许你就是他的学生了。因此优秀的导师配优秀的学生,你自己所具备的属性必须足够给力,同时还不要忘记在选择导师之前和自己认可多的导师见面沟通,争取自己能够进入其门下学习,这样才会更有保障。总之,选择导师一方面需要运气,另一方面需要方法,最终是哪位导师带你?这或许无人知晓,但是研究生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积极的去争取自己认可导师手中的名额,这样或许才能最终跟着自己理想的导师学习。

千秋

导师是教授还是讲师对于研究生的影响是否较大

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导师的选拔上都会有相应的规则,通常能够带研究生的导师,往往都需要具备副教授以上的职称,这主要是为了保障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质量,所以讲师带研究生的情况并不常见。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学习效果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因素还包括课题资源、实验室资源、行业资源等等,实际上研究生能否在读研期间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的导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所以研究生选导师往往是跟着方向走的,当然也有一部分研究生是冲着导师来选择方向的,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毕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导师会明显提升自己的学习(研究)主动性。实际上,虽然导师之间会存在能力上的差别(资源整合能力上的差别),但是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些差别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学习体验,实际上真正能够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在于培养单位能否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较好的研究氛围。由于重点大学往往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更多的学生愿意选择重点大学的原因。研究生在选择导师之前应该跟导师做一个有效的沟通,明确自己的读研目的以及读研规划,导师也会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科研情况向学生做一个整体的介绍,以便于双方作出契合度比较高的选择。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

壶口情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是雇佣还是师生?

研究生与导师原本是师生关系,可现实中关系很微妙,研究生处于被动地位,不同的人与人相处后产生了不同的关系。人都是有情感的,成为什么样的关系也是相互的。研究生与导师在相处过程中,有的相处成亲人,有的相处成仇人,有的依然是师生,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是明显的雇佣关系。一、亲人关系一个德高望重的导师遇到一个知恩图报的学生,这样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研究过程中就相处成了亲人。有一个教授,他自己的孩子出国了,待学生像待他的孩子一样,学生们也都非常尊重他。一次他生病住院,一直是他的学生轮流照顾他,他和老伴的日常生活,学生们也照顾,学生们把他老两口当成父母一样对待。学生毕业还在帮学生找项目,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学生找工作,每个学生结婚时,不远千里去做证婚人。这样的师生关系真的很令人感动,也值得传承,才真正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师生文化。这种关系也是大家最渴望的,但现实中又太少,真的只能是可遇不可求。二、仇人关系千辛万苦考上了研究生,本想好好学成归来大展宏图,可是偏偏遇人不淑。遇到的教授变“叫兽”,导师利用职务之便性侵女学生、侵占学生科研成果、克扣学生补助津贴等。因学生身份地位的原因,不管是采取法律措施维权还是忍气吞声熬到毕业,最终绝对是仇人关系。这种导师严重违背师德规范,触犯法律底线。每个学生都不想遇到这样的导师,导师没有真才实学,还道德败坏,误人子弟不说,还害人不浅。哎,遇导师也要讲运气,亲人式的导师都是别人家的导师。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导师和研究生最基本的关系,这种情况导师认真指导学生,学生也听从导师指导,导师和研究生教学相长。但导师也只管教,生活中对学生不闻不问,不谈个人感情,是一种纯师生关系。遇到这样的导师,也知足吧,虽然没有象亲人一样关爱,但导师有真才实学,也能学到真功夫。四、雇佣关系有一类导师把师生关系演变成雇佣关系,学术上对学生要求严格,象上司要求员工一样。说是雇佣关系,但学生从导师那里得到的薪资又不等价。生活上也把学生当免费劳动力使用,不管什么地方缺人手,就叫学生顶上。不管自己的工作还是生活,利用自己是导师的身份随意差使学生,跑腿的事都由学生代劳。反之对学生的生活又豪不关心,时间长了,学生心里肯定不平衡,甚至憋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对我有情,我自然对你有义。导师是学生学术、做人处事的标杆。导师怎么做,学生也会怎么学,再说研究生也是成年人,也需要人格的尊重,不能象对待小孩一样。只要双方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合理沟通,都能相处成亲人的关系。

去乐辞显

考研选择导师,是选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

选择导师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是应该选择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这是很多考研学生都将面临的问题,之所以会这么重视这个问题,是因为在读研期间导师对于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选择硕士导师时或许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并且按照前后顺序进行:首当其冲的是导师的人品。这是基础和前提,是每一个考研学生选择导师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常说人品好师德才好,对于硕士研究生的你来说这尤其重要,因为三年的读研期间如果遇到了一个人品极度无底线的硕士导师,完全可以相信你的研究生生活将是多么的黑暗。拿我所在的学院的一个导师来举例,是我们院出了名的人品差,几乎所有的导师和学生对她没有好感,而她带的一个研究生日常挨骂(划重点:不是责怪,是责骂,无厘头的责骂)已经是家常便饭,即使这样都没有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做课题,只是经常忙于各种学术论坛。不得不看重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和大学生不同,研究生的我们如果没有科研的话,那么或许研究生也就没有价值了,因此在选择导师时衡量导师的科研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查看硕士导师近5年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高端学术论文、支持或者是参与的项目和课题、参加的学术论坛,以及现在硕士导师手里是否还有项目和课题等。通过衡量,然后选择适合选择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导师。导师职称重要也不重要。选择导师时有一部分研究生总是喜欢教授级别的导师,将职称放在了第一位,认为只要职称高那么这个导师就非常的圆满。然而有很多不是教师的副教授或者是讲师,依然有着热情的科研态度,依然在主持着国家级的项目或者是课题,再加上一些教授在科研方面已经没有了青年副教授的热情,所以教授并不见得一定非常的好。总之,选择硕士导师有些学生相信眼缘,只要第一感觉是好导师就义无反顾的选择;有些学生是只看职称,只要职称高就义无反顾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导师应该是人品、科研、职称,三者都具备时,那么这或许才是我们最理想的硕士导师。

雨中情

“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爱恨情仇,解聘辞退,为天津大学点赞

此次天津大学教授学术不端的事情被举报之后,在网上发酵,引起了大众的对于高校学术造假的再次关注,天津大学这次的反应速度也是非常给力,当即解聘了聘用合同,相关问题仍在调查,相信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关于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故事近来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一个故事刚结束,另外一个故事又开始2015年5月18日,28岁的中南大学研三学生姜东身从学校图书馆六楼跳楼身亡,原因是因为自己觉得被导师刻意为难,导致毕业答辩不能通过2018年3月26日清晨,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在读研究生陶崇园,在学校跳楼自杀,年仅26岁,疑似遭到导师的不公平待遇2020年10月13日早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自杀原因是因为自己可能会延迟毕业这些都是研究生当下一些研究生于导师之间曾经发生的故事,这几起案例,多多少少都反应了当下研究生与导师的不平等关系,在高校里老师是强势的存在,他们掌握着学生的成绩,科研,毕业答辩,甚至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研究生对导师不满,质疑,却不敢提出来,有很多研究生甚至成了导师的保姆这次的天津大学张裕卿被解聘事件,虽说是学生检举揭发,但是也是在多年以后,学生认为这样做不会对自己和朋友造成威胁时才勇敢站出来说话的,由此可见一个导师在大学时期对学生的强势到何种地步我们先来看下作为一个研究生导师的基本要求一、导师应是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二、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国家和学校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三、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身体健康,心态积极向上,每年保证能有半年以上时间在基地指导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导师的主要工作不在于教学生怎么学习,而在于引导学生怎么学习一、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现状关于目前高校出现的这些偶然的案例,虽然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否认大环境下还是有很多兢兢业业的导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上做出的努力,但是这些案列的出现说明还是有些导师不能正视自己的责任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关于高校如何规范师生关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一个制度和标准,在出现状况时不推脱,积极解决问题,天津大学这次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为它点赞国家方面对这方面也是非常重视,在2020年10月30日教育部印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也明确规定了“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在“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严格经费使用管理”等八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行为提出了要求

史伯

带研究生:当教授的快乐和痛苦

来源:科学网(ID:sciencenet-cas)作者:马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我每天花大量时间扑在实验室,试图帮助一名博士生做好科研,精力大量消耗。如今,对方半途而废,我无论是挽留还是‘分手’都不快乐。回想起这几年带研究生的种种,有快乐,也有痛苦,我竟无言以对。”在微信朋友圈,A教授有感而发。到底他快乐在哪里,痛苦在哪里呢?A教授的快乐1:当科研“监工”每天,A都会兴冲冲地到实验室当“监工”。他的眼很尖,他能一眼抓住学生的实验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用电子天平称量样品,称量纸大于天平的托盘;有的学生把液体倒到量筒时,右手把1000毫升的容量瓶举得很高。“读本科时化学实验是怎么教的?”他脱口而出。忽然想到什么,他又补了几句:“我从不歧视‘双非’高校来的学生,但你到我们这儿,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你上学期周末是不是经常去旅游?我看到你同学发的朋友圈了。”他的话很直。有一次,一名新生向他报告一个实验点子。听了学生的分析,A觉得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然而,过了一阵他听该生说实验点子是被报道过的,他瞪大了眼睛:“吃别人嚼过的馍,有什么意思?你这样即使做了,也发不出文章来。”遇到这种情况,他甚至会让学生们都停下手头的工作,在实验室召开“临时组会”。他从不骂学生,但在“临时组会”上,他似乎把心中积压的一种“气”释放出来。他不但会说学生做实验不规范、想出的点子没有创新性,还会说他们做科研没有“章法”。有几名学生就曾被他批评——每次只是合成一丁点儿催化剂,以至于做催化反应和后续表征,需要再花大量时间合成好几批催化剂。“我在乎的不是药品、试剂,而是你们的时间!做实验得动脑子!”他发急了。每天“巡视”实验室时,他会不时发话——“你们缺乏什么实验装置,告诉我啊。不能低效率地科研!”“像你这样第一天制备催化剂,第二天烘干,再花一天测试,为什么不在烘干的时候制新的催化剂?”“需要做什么表征,赶快想清楚,送样测试啊!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测试结果还没有出来?哪天送的样?得打电话催催,不能一直等着耗着!”“不同样品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在电脑里要不同的文件夹存放,每个文件夹的命名是催化剂的化学式,而不能用数字代号命名!否则,谁知道哪个是哪个!”有时候学生科研不顺利,他每天到实验室五次,现场指挥,甚至在假期陪着学生做实验。“我才不相信实验做不出来!”他撸起袖子狠狠地说。他总是把形势说得很严峻——系里有多少研究生延期毕业,多少毕业论文送盲审被“枪毙”。他还会“幸灾乐祸”地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一些“今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盲审从严”之类的文章,似乎在宣示自己“从严把关”的决心。而一旦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比谁都高兴,满世界宣布“今年我的课题组又有一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他的学生在他的指导下能提前发出申请学位所需的论文,并远远赶在截止日期前面开始撰写学位论文,以便投入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之旅。看到学生在学业上从青涩走向成熟,A非常惬意。“A老师培养的研究生,我相信!”A的一位应届博士生在找工作时听到对方教授这么说。听了这位博士生的转述,A更高兴了。A教授的快乐2:当“人生导师”“把自己撕开,把自己劈开!”面对笔者,A的一名研究生夸张地模仿A的话,模仿的时候还透出一种不解甚至嘲笑。A总是“敲打”课题组学生,说人要知道天高地厚,知道自己究竟有几斤几两。有一名学生发表了多篇论文,A却说:“你不要抱怨在我这儿发不出好文章。得了便宜,就不要卖乖了。如果你真的厉害的话,你毕业以后发几篇‘一区’文章给我看看。”当学生不大愿意按照他的意见修改论文,他会微笑着却带着一种“气”说:“让你锻炼科研生存能力,你却不领情。你以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别来找我看(修改)本子。”他还会让学生感到一种压力:“以后你找工作时,同行有可能会向我询问你的表现的。”这样的话语可能让学生一下子难以接受,但A以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为乐事。用他的话说,他的语言风格“就像一拳打在你的脸上,让你猛醒”。他跟学生谈学业,结果谈着谈着,就扯到“人生哲理”“职场道理”上去了。有时候就像开起无轨电车,一开始说“讲五分钟”,结果讲了一个下午!他老拿职场的那一套说事儿,什么“细节影响成败”“做什么就要像做什么的样子”“换位思考”“落到实处”。当学生不服从他的工作安排,他坚定地说:“你以后到工作岗位上,领导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如果你现在不理解,那么你以后会理解的。”他总是说,做科研光靠勤奋是不行的,要work smart(聪明地工作),多听导师意见,还要抗压能力强。“人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家人、恋人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读了研究生,就要把书读好。遇到一丁点大的挫折就‘炸’了,就退却了,将来到社会上去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更是花大量时间提供支持。如果学生有科研的困难,他就陪着学生做实验、分析数据、使出浑身的力气改论文;如果学生有心理的困惑,他会和学生一次一次地聊,甚至把学生的恋人也叫过来一起谈。他常说,遇到问题要“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不要不接电话、不回电话,而要勇敢面对、攻坚克难。在有些人的眼里,A这样和学生谈人生完全没有必要,“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嘛,思维已经定型了”。还有的看客先给别人套一个“人生导师”的帽子,然后一棍子打下来。可是,A不依不饶地在朋友圈“发声”:“近日(2019年2月26日),教育部发通知了——‘通知指出,导师是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要把培养人放到第一位,既要做学术训导人,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更要做人生引路人,言传身教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不需要学生给他颁发奖状证明他的这些教诲有用,也不指望因为花了很多时间育人而得到校方的奖励。用他的话说,“课题组开在这儿,我就是这样的人”。A教授的痛苦3:恨铁不成钢带研究生有快乐,也有痛苦。本文开头展示的A教授在微信朋友圈的发言,其实隐隐透出他的无奈——如今,科研和生活环境没有那么纯粹,有些研究生或是心活、事儿多,或是缺乏职业精神和诚信。另一方面,师生矛盾多发,社会舆论一面倒地批判导师。即便导师在带研究生过程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纠纷,为了避免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为了避免触动“涉校舆情”,导师也有苦说不出,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有鉴于此,接下去本文不准备披露他人隐私,只想泛泛而谈科教界一般情况和一般经验。这可供无数“A教授们”和“同学们”参考——如何使得师生相处的经历更加快乐些,使研究生们的前途更明朗些。1. 有些研究生做科研不努力,这是大忌。但也有些研究生不是“懒”,而是“不会混”——做科研缺乏“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钻牛角尖;不按照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实验。“不会混”的结果,一是自己不能及时得到科研成果,二是导师不满意。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导师,这真可谓两败俱伤。2. 很多学生人不坏,只是有缺点和弱点。每个人都有缺点和弱点,关键是学生要在在校期间尽量弥补,这样到社会上去以后不至于影响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学生体质不好,有的学生有心理障碍,有的学生情商低,还有的学生不懂得做人道理或者礼仪,那么就要在读研期间加以改进,使自己以更好的面貌走向职场。3. 要和导师商量读研期间以及毕业后的规划,以便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不要瞒着导师另搞一套(比如复习托福、GRE),否则,有可能最后“两头不着杠”。笔者就遇到过难熬的日子——有些组员另搞一套,一方面科研没有进展,另一方面职业发展的事情一下子也没有眉目。这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光的流逝。4. 遇到师生矛盾,需要彼此真诚沟通。你要问问导师:要如何做,才能让导师满意或者没那么不开心?为了正常毕业,需要什么样的计划安排?什么时候要达到什么进展程度?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千万不能任性——不接电话、不回电话,以为世界会围绕着自己转。5. 考研的时候也要想清楚。读研究生不是说你交了学费,你就可以“来去自由”的。你的加盟,挤占了别人受教育的机会,也用去了导师宝贵的招生名额。你的表现不佳或者中途离去,可能会影响你原先所在学校、院系、课题组的声誉,也会影响导师课题组的科研进程、安排,浪费已经投入的资金。进组后,导师在资金、仪器设备、指导时间、毕业保障等方面有commitment(承诺),那么你对导师、对自己,也要有commitment。6. 人生要有规划,每一个阶段都要有阶段性行动和收获,不要找到工作以后想考研,考上研究生后却想着还是工作好。虽然说只要努力,一切都还不晚,但晃来晃去没有一个主线,最终会一事无成。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师生之间的不愉快最终会过去,会被遗忘。但我们科教界有必要了解和分享——怎样使师生相处的经历更愉快一些

未济

考研挑选导师,年轻导师和老教授,谁更适合自己?从5个角度考虑

在一场激烈的考场竞争后,终于在“血泪交加”中有一批勇士坚强的迈入了研究生院校的大门,或许在以前的学习中很苦很累,但是,在录取的那一刻这些都化为尘埃了。首先要恭喜已经被录取的研友们啦,金榜题名,前景一片美好,其次,在被录取之后还有很多问题要考虑,比如:在选择研究生导师的时候到底要选择一位年轻的导师,还是年长的老教授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行下面五点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啦。考研挑选导师,年轻导师和老教授,谁更适合自己?从5个角度把握一、个人品德人品是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的最基础的标准,也是我们选导师要注意到的最基础的一点。千万不要觉得所有研究生导师的个人品德都是非常高尚的,还是有很多特殊的例子的,无论年轻或者年长的研究生导师,我们都先要立足于人品,通过和导师带的往届学长学姐咨询一般就可以得到答案啦,如果真的不幸遇上品德不过关的导师,读研这几年真的就很有的受了,所以这个问题十分关键。但是也不要因此而担心,因为大多数的导师都是很认真负责的,对学生态度都很好,只要积极配合导师,应该做的事情努力做好,他一般是不会为难你的。考研挑选导师,年轻导师和老教授,谁更胜一筹?从5个角度考虑二、性格特点挑选导师的时候尽量选择和自己有一定共同兴趣爱好的导师,这样在一起探讨的时候才会更顺畅的进行。在探讨的时候,年轻的导师往往因为刚刚毕业年数不多,所以激情比较澎湃,对研究也会更加有精力。相对来说老教授因为资历比较深厚,并且有一定的年龄差,所以在沟通的时候应该下一点功夫,但是老教授腹中经纶更多一些也是必然。三、导师工作日常很多导师在带研究生的时候还有很多额外的工作,还要参加各种交流会,或者到处出差做讲座等等一系列活动,所以就把带研究生的时间逐渐压缩了,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导师应该是导师中的比较杰出的老师才有资格参与这些活动。相对于老教授,年轻导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研讨。四、个人规划如果在读研究生前你决定读完研会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那最好就是选择一位老教授啦,因为老教授一般在带一届新生的同时还会带一批博士生,所以相对而言老教授更有经验,可想而知以后攻读博士学位就更加容易了,门路更广阔了。五、所选研究方向考生们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前,都有考虑过自己将来的研究角度或者说研究方向,如果已经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那就根据这个方向去挑选导师,某一个方向的研究生导师可能会不止一个,那就再看是偏实际应用还是偏理论,以这个为区分点。一般情况下,年轻的导师可能在实践上会更多一些,但年长的导师则资源会更丰富些。不管是年轻的导师,还是年长的导师,只要是能对学生负责的,经验丰富的就都是好导师。无论最终你是选择了哪种导师或者被哪种导师所选择,都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重要的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导师只能为你的研究给予指点,而不是一味帮助。

其视下也

2020考研:导师选正教授还是副教授,你还在犹豫吗?

有考研想法或者已经决定考研的同学们,最好从现在开始就准备考研的各项事宜。那么对于考研报考来说,选择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每年都会有学生在衡量报个副教授(一般是硕导)还是正教授(一般是硕导和博导),纠结程度不亚于考外校还是考本校。那么到底正教授和副教授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这么多人迟迟做不了选择?导师拨穗、资历不同、科研能力不同副教授和教授从名字上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教授的资历更高,对应的科研能力也更强。包括研究的方向较多,可选择性强,科研项目较多,有足够的经费支撑,科研成果多,科研平台更高等。而副教授一般来说,项目较少,研究方向单一,成果较少。小编所在的课题组导师是二级教授,每年的项目经费就有几百万,有的导师真是几千万,但同一学院其他副教授,项目少的可怜,经费也捉襟见肘。这一点来说,教授完胜。培养方式不同教授所建立的课题组,博硕士成员较多,有的还有很多副教授或讲师。因此,对于新入组的硕士而言,很有可能就是小老师甚至博士师兄师姐带你,毕竟博导都太忙了。具体来讲,一开始他们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后面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就需要自己动手自己学习,而导师是在组会上对你进行指导,给你的大方向进行把控,但具体实验遇到什么问题,你就去求助小老师即可。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散养。而资历较高的副教授,自己的项目不多,所以会专心带你。从入学后的文献综述,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写论文等,每一步都有自己导师的参与。很多导师还会专门每周抽时间听你汇报,给你解决各种问题等。小编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这种导师,天天上演与导师的相爱相杀。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精心培养。我与导师的日常有的刚成为副教授,很有可能是某个大教授麾下的小老师,这个时候基本就是把你送到大教授那边,和大教授的学生一起培养。而自己的导师则像一个大师兄领导着你们。有时可能和你们一起被领导教育。但这种导师一般都比较暖心,毕竟自己也是刚毕业不久,深谙学生疾苦,跟着这种导师基本不会挨饿。这种培养方式类似于联合培养。学生科研成果不同一般来说,教授作为导师,对待学生虽然有时疏于管理,但在论文等其他科研成果上抓得比谁都紧。博导的项目多,因此实验所获得的的数据和思路也往往较多,科研产出也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作为博导的学生,就算你不想写论文,也会有导师在后面追着你写论文。那么相应的科研成果也会较多。小编所在的课题组有师兄5年来发表30余篇论文,这和自身的努力还有导师的指导密不可分。专利证书而副教授带的学生,在实验条件等方面可能会不如博导的学生。例如测一项指标,我们师门可以花钱买仪器,自动监测,而有的经费紧张的师门,则需要学生自己手动测定。这样一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太多,自然论文的水平和数量也受到影响。不过虽然论文数量少,但有的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负责,会自己一个字一个字的改,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发表质量比较高的论文了。不管博导还是硕导,自身努力最重要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管是博导还是硕导,导师仅是给你读研提供一个平台和指导,真正需要的还是自身的努力。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身处院士团队,但还是没什么成果的研究生也是存在的。即使是副教授但指导学生获得校长奖学金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内在努力和外在条件一样重要。当然,小编上述提到的教授和副教授的区别,是大部分情况,有的博导可能也没什么项目和经费,有的副教授可能经费充足,条件优越。具体的每个导师的情况不同,这还需要考研的学生们自己下功夫去了解和学习,只有充分了解了导师的情况,才可以做好选择。再次总结一下,教授带学生,财大气粗,科研水平高,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一针见血,科研产出多,但管理松散,多数情况还要自身努力。副教授带学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对学生精心指导,相处融洽,管理较严,更需要自身努力才能有好出路!

非臣之罪

考研选择导师,是选年轻的老师好,还是老教授好?

最近很多考研学子已经被拟录取,辛苦复习终于有了收获。选择导师一直是很多考研人的难题,不少学生考虑选择年轻老师还是老教授,哪一位多个人的学习成长最有利呢?一、研究方向学生第一个考虑的应该是研究方向,找到自己感兴趣愿意学的方向,这关系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深造计划。研究生对某一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看看哪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相符,还要看看导师侧重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方向。如果导师经验丰富,人品端正,对学生认真负责,就可以选择这位导师。即使是年轻导师,也可以满足学生的深造需求。如果你有两三个钟意的研究方向,就可以在比较导师之间的差异了。二、人品第一选择导师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人品,可以向学长学姐打听,如果名声不好,那就不要选择了。确实有一小部分研究生导师没有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教导研究生的时间少,给学生安排过量的工作任务,不为学生着想。不过一般导师的人品都比较好,对学生认真负责,所以这一点也不用过分担心。三、未来发展规划如果你还要攻读博士,推荐你选择老教授。老教授获得了不少荣誉称号,科研团队完整,在研究领域经验丰富,有一定学术影响力,人脉资源丰富,对读博发表期刊论文都有好处。而且老教授一般还会带博士,你可以继续考在导师的名下,继续做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如果你要直接工作,老教授和年轻导师都可以,不过跟着年轻导师,沟通比较顺畅,思维方式更加一致,办事比较容易,而且年轻导师时间比较多,可以更好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四、看性格研究生还要考虑导师与自己性格是否合适。年轻导师比较热情开朗,刚做导师也会比较认真负责任,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带研究生上。年轻老师和学生年龄差距小,有共同话题,交流沟通比较顺畅。老教授更加沉稳,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年龄差距大,一些思维方式可能会不同,不过也可能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最重要的是不要选择性格不和的导师,不要发生什么纠纷。五、导师工作情况很多研究生导师不只是需要带研究生,还可能要教本科生,带博士生。还有部分导师出差,参加学术会议,甚至出国。如果导师太忙,就没有太多时间带研究生,不能提供及时的指导。一般老教授可能需要带博士,还会参加一些科研项目和学术会议,所以考生要注意留意导师的情况。选择导师的时候还是尽量多打听导师的情况,不仅要看研究方向以及个人未来规划,还要考虑导师的性格、人品、工作情况,争取选择一位最适合自己的导师。当然想要获得学术科研成就,个人的努力奋斗才是关键,在专业方向深耕细作,一定可以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