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全国重点大学师生规模榜,3所高校在校学生数破6万!爱长城

2018年全国重点大学师生规模榜,3所高校在校学生数破6万!

距离新生开学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各位同学应该军训都结束了。而各所高校也纷纷更新了2018年新近入学人数,结合今年高校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和教育部官方公布的数据,小编对当前各大高校的在校生人数包括本科生人数、研究生人数和专任教师人数进行了统计,各所巨无霸大学纷纷现行。虽然高校规模一直是很多高校所回避的,在谈成绩的时候总是忽略规模的因素。不过,小编还是认为,不同规模的高校比较起来确实意义不大。各所高校当前规模大小如何呢?请看最新的各校师生人数统计:1、 在校生总数排名在校生总数基本反映了一所大学当前的规模,因为在高校里毕竟学生要占大多数的。而在这份排行榜里面,各所巨无霸大学排名都非常靠前。排名前三位的是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被华科超越位居第四。其中,这3所大学全日制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了6万人,这意味着这些大学每年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数量都超过了15000人。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各位同学可以自己感受一下。而像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在规模上都不小,基本都位居全国高校的前列。而真正可以称得上是小而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这3所高校确实各有所长,虽然都不是综合类大学但确实在单个领域内都做到了最好。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今年扩招了不少,详细未来几年规模排名会上升不少名次。2、 研究生比例排名研究生所占比例是国际上非常通用的一个指标,虽然国内当前研究生一直在扩招,甚至今年清华大学博士都招了近3000人,但总体来看,研究生人数数量还是相当少的。从这个指标排名来看,各所高校却有很大的差别。像规模小一些的高校在这份排名里就非常占优势,刚才提到的那3所大学都进入了前10。这一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各所大学的学生精度,清北、华东五校都排名很靠前。尤其是去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0所自主确定博士点高校名单后,名单内高校排名都很不错。而规模大的川山吉在这项排名上就差了不少,基本都在榜单的末尾。华中科技大学排在了榜单的中游,应该还算一个不错的成绩。3、 本科师生比排名师生比是一所大学师资水平和学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这个指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教师教10个学生和2个学生的效果是明显不同的,而且当前教师多数都有科研任务,教学投入的精力本来就不大。在这项指标排名里,前10高校里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个亮点。作为一所非常务实的大学,哈工大的教师配备还是不错的。而排在最后的是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这些高校师生比均不足10%,学生接受到的教育确实和其它高校相比差了不少。纵观整个榜单,在校生总数榜基本反映了高校的规模,而师生比排名和研究生比例排名基本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学生培养质量。不同规模的大学确实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也是当前很多排行榜的误区。

爱之则亲

北大师生比排第一,国内大学师生比偏小,这对学生有何弊端?

请尊重原创,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文|冷丝栏目|丝说教育改革就2017年到2018年的统计数来看,北京大学师生比最高,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和中南大学分别排名第二至第五名,仅就师生比角度看,这5所高校的师生比属于最好的情况。师生比排前五名的一流高校除了一流高校,首都医科大学和江苏大学的师生比也较高,而且与5所一流高校师生比不相上下。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国内极少数高校师生比情况较好,绝大部分高校师生比偏小。大学师生比偏低,这会给学生和国内高等教育带来哪些弊端?其一,师生比小,即教师人数偏少,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教学的指导远远不够。重庆大学比如,国外大学普遍采用小班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国内高校,无论是素质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基础课程都常常被安排为大班教学,老师戴着麦克风给上百人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这种教学形式会大大地降低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吸收度,教师对每位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度也大大降低。尤其是在实验、分组实验以及演示性实验的课堂,教学效果差表现得非常明显,而教师对教学的指导性减弱必将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二,教师人数少,学生选修课所占的比重偏小,高校教育质量会大打折扣。江苏大学图书馆从国内一些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计划来看,有些学校的选修课只占到课程总学分的20%~30%。如遇任课教师不足,选修课在执行过程中还经常临时被取消,或直接被变更为必修课以便节约教师资源。因此,在任课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实行学分制,这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其三,因为教师偏少,学生的选课、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性也不够。高校实行学分制后,选课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般都是由专业课任课教师给予指导。各个院系针对每个教学班级都相应地安排了一名专业指导教师,也叫本科生导师,专门负责引导学生选课、参与科研课题基础性部分以及对每位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是,如遇师生比低时,这些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完成科研课题还要同时负责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指导工作,工作繁重就势必导致他们对各项工作有所倾斜,而这种倾斜往往表现在对本科生的选课、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指导性不够,结果是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选学的知识凌乱,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生没能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其就业方向和选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不大。山东大学因此,今后国内高校的发展应该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再不要盲目增加新校,搞“小而全”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了,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和科类,不同教层次,定出适度规模,讲规模效益。违规转载洗稿必究!敬告|冷丝所有文章首发『』,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评论版块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同时严正声明『非法转载必究』。

神鬼神帝

双一流大学生师比数据出炉,原来哈工大竟然也是一个“巨无霸”

目前,中国的双一流大学工程正在火热进行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排头兵,正日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名片”,其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更是备受瞩目。那么这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实力究竟如何呢?我们的世界一流建设高校发展潜力又如何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一起看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生师比,从中一窥高校的真正实力。所谓生师比是指高校在校学生(包含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数量与专职教师数量的比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而高校培养人才能力的大小又是高校实力的重要展现形式,因而研究高校的生师比对揭示高校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般高校的生师比越低,表示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越强,反之,则说明高校培养人才的能力越弱。我们统计得到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生师比如下:从该数据统计表可以看到,北京大学在校学生为41725人,专职教师7317人,其生师比仅为5.70:1,其中国高等教育第一学府的实力展露无遗;同时,令我们吃惊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读学生竟然达到61138人,在被统计的38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名列第四,竟然也是一所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读学生逐年增多,应该与其“一校三区”的发展布局有关,特别是深圳校区开始招生本科生后,哈工大一下子获取了大量的南方地区生源,其招生规模得以进一步扩大。

胡绳

湖南高校思政课教师新规: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齐

国外期刊论文不作为评职称必要条件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新规: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齐;师德有问题,职称评聘“一票否决”如何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如何将高校思政课师资力量做强做大?近日,《新时代湖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出台,明确指出高校应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同时不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储备更足!按师生比不低于1:350配齐《意见》明确,各高校应当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要求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校要在编制内配足配齐。高校如何进行思政课教师任职与选聘?《意见》表示,新入职专职思政课教师原则上应当是中共党员,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背景硕士以上学位。转任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位,或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考核合格。鼓励政治素质过硬、能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党政管理干部、相关学科优秀教师转任为专职思政课教师。针对高校思政课兼职教师,《意见》表示,原则上也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和硕士以上学位(专科院校可以放宽至本科学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考核合格。鼓励符合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的辅导员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思政课教学。对首次授课或开设新课的思政课兼职教师应当进行试讲考核,对教学质量差、学生意见大的兼职教师应及时终止其授课资格。此外,各高校应当建立健全思政课特聘教师制度,建立并定期更新由两院院士、社科理论专家、地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及各行业先进模范等组成的特聘教师库,完善特聘教师经常性进高校、上思政课讲台的长效机制。保障更实!鼓励思政课教师赴国外调研如何加强加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意见》表示,应该加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根据学校实际和事业发展规划,制定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专职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有条件的高校要严格落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拿出一定比例的计划,专门招收省内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建立三级三层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构建国家、省、高校三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思政课教学骨干、普通思政课教师三层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国家、省级、校级平台,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培训、研修和有关活动,确保思政课教师每3年至少参加一次省级以上专业培训,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参加岗前专项培训。还要设立省级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各高校应当设立校级研学基地,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进行实践锻炼。鼓励思政课教师赴国外调研,每年利用假期安排思政课教师参加国内实践研修1次以上。要求更高!“问题教师”将“一票否决”鼓励思政课教师赴国外调研,但并不会以此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考核评价依据。《意见》明确指出,不得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和出国访学留学情况作为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意见》强调科学设置思政课教师的职称岗位。各高校应按学校教师比例核定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各类岗位占比,确保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高级岗位比例不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各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单独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别,结合实际分类设置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政策。要建立以同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机制。将为本专科生上思政课作为思政课教师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将至少一年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并考核合格作为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必要条件。思政课教师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开展实践研修或挂职锻炼,组织并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或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生社团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对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一票否决”。对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或理论素养、教学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教师,不得继续担任思政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导师。■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记者 杨斯涵 黄京

利害不通

2021研究生继续扩招,学历会因此贬值吗?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本周六(12月26日)拉开帷幕。业内人士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就业压力增长、出国留学受阻等原因,此次报考人数将大幅增长,创历年之最。与此同时,在2020年扩招18.9万人的基础上,2021年硕士研究生规模还将稳步扩大。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生学历会不会贬值?未来若想继续深造有何新途径?研究生就业是否具备明显优势?【问题一】扩招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吗?近两年,研究生扩招给家长和考生带来喜讯的同时也引发不少担忧,一些人认为,萝卜快了还不洗泥呢,高校一下子招收这么多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会下降,等这些学生毕业后又将面临新的就业难题。那么,研究生扩招真的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吗?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会缩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近两年,研究生持续扩招,仅2020年全国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00万,增加了18.9万,增幅超过20%。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高校领导和教师都表示欢迎和认可,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这么大幅度扩招会造成未来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培养条件变差、学生培养质量降低,从而使学历贬值。对此,我想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首先,研究生扩招规模在可控范围之内。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许多想要继续深造的往届生也加入到考研行列,这就使报考硕士的考生人数持续扩大。而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压力。同时,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阻,也进一步增加了考研学生数量。从目前来看,扩招比例是在可控范围内。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培养单位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应在上一年9月份申报,增加招生名额还要讲述具体理由,且教育部也对高校师生比、生均宿舍和食堂等公共设施面积有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高校申请的招生计划均高于实际下达的招生名额。比如,我们学校2020年申请增加500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实际下达421名,虽然实际增加的数量比往年有较大增幅,但仍然没有超过申请计划名额。而申请增加名额是根据学校每年从国内外引进150名青年人才、在良乡校区新建了2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宿舍和学生食堂等情况测算而来的。其次,扩招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互联网+、集成电路、无人系统、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亟须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瞄准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提前布局培养高层次人才。本科教育更侧重专业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完全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第三,扩招情况下更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扩招会不会造成培养质量下降,这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校重视的方面。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与生源质量、课程质量、科研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密切相关。考生数量大幅增加,生源质量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影响;各高校针对研究生课程持续进行改革,包括建设以学位核心课为主的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网络共享课、思政示范课等,不断强化研究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不断加强课程质量督导和评价,所以课程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各高校通过建立实践基地、配备校企双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聚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等举措,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导师管理方面,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强化师德师风,高度重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加强导师岗前培训和开展教育培训等。高校也都不断加强导师管理,对导师出现师德师风、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质量或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时,将停止或暂停导师指导资格;针对学位论文质量,各省级教委都加大了对学位论文抽查力度,同时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督导并建立分流淘汰机制,从而促使学校、学院、导师三方面都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进行监管,应该能够确保培养质量不缩水。第四,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就业应该有保障。这两年研究生扩招主要集中在专业工程领域,且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等类别为主。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系统、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储能技术等领域对专业创新人才需求极大。在保证培养质量的情况下,研究生毕业后应该都能就业。以我们学校为例,工程领域硕士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其中以上提及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一直都是100%。【问题二】复试难度会不会大幅增加?今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这一新政的出台给部分家长和考生带来压力,研究生招生复试成绩会在录取时占多大比重,其难度会不会大幅增加呢?复试权重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设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明生在报考人数连年创新高、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受到各方瞩目。今年第一次全国研究生大会的召开,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迈向高质量发展时代。根据新政策,各高校在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上,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针对部分家长和考生的疑虑,我谈谈自己的想法。复试实现了考核角度的多样化。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阶段按学科不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统一考试,按照统一标准选择进入复试的考生,专业知识涉及有限,培养单位没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个别考生为追求初试考高分,本科四年专注考研,导致少数考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不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不够。如果缺乏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硕士阶段还需花大量的精力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在有限的研究生阶段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复试阶段能够发挥培养单位的自主选择权,实现考核角度的多样化,不仅考核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还要考核外语听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更要多维度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再次测试选择适合进一步深造的人才,保证培养质量。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优秀生源的选拔,复试的多维度考核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一环。为保证复试的有效性,就要合理确定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根据教育部规定,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30%至50%,在这个范围内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自行设定复试权重。权重的确定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初试和复试分别所占的比例,其次是复试中各考核方面所占的比例,包括笔试、面试、英语听说等的权重。比如,我们学校的复试权重一般为50%,而在复试中,外语听力和口语占20%,专业素质与能力占60%,综合素养占20%,思想政治表现实行一票否决。复试实现了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复试中的笔试着重考核学科专业方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而面试环节既要考察考生应具有的本学科基础,更要考核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试时考生当场从试题库中抽取问题,通过开放型问题,与复试老师面对面交流,重点不是考核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考察创新性思维能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启发考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和反应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对专业领域前沿的关注程度,发现考生潜在的闪光点。复试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考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学术型考生更加强调科研成果及学术潜力,专业型考生更加强调理论运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一些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如MBA、MPA等,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考生的讨论判断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进取心、合作精神等。在英语听说测试中,我们学校改变流于形式化的英语自我介绍,转而采用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考生的交流能力,以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此外,我们学校还会通过政治审查、面对面交流,对考生思想品德进行综合评判。言为心声,通过问题的回答、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能够考察考生的思想品质、人生态度、心理素质等,辅之以考生提供的资料,如本科阶段的成绩、论文成果、竞赛获奖、四六级英语证书等综合判断。总之,复试既会尊重专业和导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也要强调程序的规范,从而保证复试的公平公正,选拔出优质的生源,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三】博士招生方式有没有新变化?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打破统考的唯一方式,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那么,现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元化途径选拔博士生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孙雨近年来,各高校以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基础宽厚、专业扎实、身心健康,致力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本科直博生选拔、硕博连读考试、“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等多元化途径开展博士生生源选拔,不断优化招生考试制度,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现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统计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余个二级学科招生专业。本科直博生选拔在推免生招考中同步进行,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具有推免资格,且有学术志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获得“直博生”资格的考生从入学第一年即是博士生身份,学制5年。“硕博连读”项目选拔在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在接收推免生招考中开展,通过考核提前确定其“硕博连读”资格。二是在研一第二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在学术型硕士中进行选拔,学制5年。第一阶段以硕博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至2年半;第二阶段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除上述两种途径外,我们学校通过“申请-考核”制、普通招考“两段制”面向应、往届生进行招考选拔。一般“申请-考核”制选拔时间于12月至1月开展。2021年,我们学校共有4个学院通过“申请-考核”制招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报考条件中除了要求考生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并且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如专业学术论文发表等)。由申请者将相关材料提交报考导师审核推荐,经学院招生小组综合考核打分,确定候选人资格,经学校审核通过后,成为“申请-考核”制资格候选人,参加基本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拟录取资格。未获得“申请-考核”制候选人资格的考生还可继续报考“两段制”考试。为进一步做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导师群体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博士研究生选拔中的主导作用。自2014年,我们学校在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中推行两段制考试改革。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在第一阶段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基本能力测试。原则上设置初试科目一至两门,主要为外语(100分)和专业基础课(100分),达到基本分数线者进入第二阶段(复试)考核。第二阶段考试主要为专业考核和综合素质测评,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潜质的考查。学校会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实行按导师招生,依据考生的考核成绩及导师意见等情况确定最终拟录取名单。【问题四】读了研究生是否就有了明显就业优势?在考研大军中,不少人是冲着未来好找工作而去的。家长和考生们很想知道,研究生毕业后真的具有明显就业优势吗?调查显示学历与收入基本成正比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马妍近年来持续高涨的考研热情,反映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个人竞争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麦可思数据也显示,“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是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动机,比例均超过半数。“考研到底值不值”“工作3年和读研3年,差距能有多大”这类话题经常在网络上被讨论。我们基于大学生毕业后发展跟踪评价的调查发现,从毕业后短期就业情况来看,刚毕业研究生的月收入与工作3年的本科毕业生相比基本持平。不过,从职场中期发展来看,学历提升和未提升群体在就业质量方面还是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举例来说,2014届本科毕业5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0408元,比同届学历没有提升人群高出725元。对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来说,这一差距更为显著,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高出1144元。学历提升除了带来经济方面的回报以外,为毕业生的职场感受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2014届学历提升人群毕业5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9%,比学历未提升人群高出6个百分点。不可否认,升学对大学生就业可以起到一定分流与缓冲作用,但研究生持续扩招也造成部分人对“是否会产生就业积压,影响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担忧。其实,从这两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扩招重点是面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都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的紧缺人才。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如何,不仅取决于毕业生数量、岗位需求数量,也取决于毕业生自身是否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培养单位严把质量关。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导师岗位管理、质量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这无疑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供图:视觉中国

加富二等

科研院所的招生情况知多少?你考研会选科研院所吗?

绝大多数的同学在面临考研选择时,都会选择熟悉或者向往已久的高校。实际上,除了清北复交、双一流、985、211,还有一些研究生招生单位,是大多数同学所不了解的,他们就是“神秘”的科研院所。研究院所是独立于教育部和高校系统之外、以科研工作为业务核心的各级、各类研究机构。国内有哪些科研院所?主要分为三类:1、直属国务院的中国科学院(俗称中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院)两大科研系统中的各类研究所和研究中心。两大系统下属的各类研究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省份都设有其直属的研究机构,其中尤以北京最为集中。例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等。▲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官网2、另一种独立研究院所是直属国家各部委的,主要是为本部委和所属行业提供科研成果,同时也利用自身成熟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本行业培养研究人才。如国家地震局的地球物理研究所、被誉为金融界“黄埔军校”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其中直属卫生部的中国医学科学院比较特别,它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科学术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研机构,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官网3、还有一种是直属各省市相关单位的研究机构,它们的级别低一些,规模小一些,但是研究方向更灵活、更有针对性,地域性也更强。它们在向所属省市政府和相关单位提供科研成果的同时,也为各自领域培养后续的研究力量,如北京市首都儿科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等。读研有什么不同?培养模式:以中科院各个研究所为例,研究生三年中,第一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其他科研院所会委托某个大学进行代培养)上课学习,第二、三年回到所内进行科学研究。▲某研究所培养方式科研院所导师多,学生少,课题项目多。如果是实力较强的科研院所,出国与读博深造机会也更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师生比一些隶属于各部委的科研院所导师大多数是该部委所属企业、院所的领导,职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源: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奖助学金:大多数科研院所免学费、免住宿费,且有较好的奖学金政策,第二年到所内进行课题项目研究时,甚至会算进员工编制,按正式员工待遇发放工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奖学金政策就业:定向就业(即入学或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工作满XX年后方能离职)和非定向就业两种,可根据目标科研院所的招生简章查看。由于科研院所这种稍显特殊的培养模式,兼具普通高校的理论课程基础,又有自身研究所较多的课题培养,因此毕业学生都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多用人企业单位的好评和认可。如何报考科研院所?科研院所由于没有自己的本科生,名气不大,因此竞争程度远低于公办高校。报考流程和普通高校是一样的。但科研院所初试自命题专业课存在信息不足的情况,因此很多科研院所为了吸引学生报考,都会在自家官网上放出很多自命题专业课以及复试科目的相关信息,变相降低考试难度。除了一志愿报考以外,科研院所是调剂时的热门研招单位。但在调剂时,这些科研院所由于自身的优势条件,调剂的门槛也是非常高的。了解信息渠道一)打开“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点击“院校库”;二)选择好考研的意向地区;三)选择好后,拉到页面最下方,从页码倒数开始查看;四)点击想要了解的科研院所;五)了解科研院所名称之后,也可百度到官网了解信息。总结科研院所以理工类居多,课题项目多—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踏实,就业稳定,奖学金政策好,导师学生比例高,深造机会多,一志愿报考难度低,非常适合科研、继续深造为导向的同学报考。同时,研招单位名气不大,校友资源相较于普通高校少,毕业要求严格,不适合仅仅为了学历文凭提升的同学报考。

一多

科研院所与高校,哪个“含金量”更高?附研究生院及科研所排名

近几年,随着就业形势越加严峻,同时伴随着本科学历的普及,应届生数量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同学都希望通过读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竞争力,希望通过读研,为未来的求职增添一分筹码,多开拓一条道路。大家在进行考研择校时,一定都思考过一个问题:是选择高校还是研究所呢?研究所和高校,谁的“含金量”更高一点?今天,考研校小编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研究所和高校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一、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区别1.研究所的师生比远高于高校的师生比研究所的导师数量会接近研究生的数量,甚至会超过研究生数量(在有的单位,有五十多位硕士导师,但每年只招三十多名研究生),在某些研究所导师可选范围非常广。高校的导师每人每年都会带学生,但研究所并不是每人每年都带学生。研究所会有几个导师持续带学生,也有一些导师只是偶尔带带学生。研究所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外聘,特别是一些公共课或是基础课。2.研究所的文献资源总量小于高校,但人均占有量会比高校多的多高校每年会花几百万元购买电子资源,各类文献数据库非常全,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超星、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外文数据库非常全,很多高校都会达到一百多个数据库。而研究所不会下这么大财力购买这些资源,研究所的资源范围更窄,更有针对性,而且会有些特色的数据库。高校的资源通用性更强,而研究所的资源专业性更强。高校的图书馆需要占座,而研究所的图书馆往往没有几个读者。3.高校有着很好的教育与科研氛围,而研究所有着很好的科研与工作氛围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往往专业性、针对性更强,而高校有着各种各样的学术报告,无论是人文还是科技。高校的导师从事科研项目与教研项目,而研究所的导师几乎没有教研项目,除了科研项目外,还有很多工作性质的项目。高校的导师科研经费多,研究所的导师事业经费多,所以总体上来说研究所导师的钱更多。高校导师会有纯研究的项目,研究所的导师的项目往往面向应用的项目。所以有些导师的项目更像是工作,这些项目往往是下达的任务,而不是需要申请的科研项目。在高校,导师拿下的项目主要是靠研究生干;而在研究所,研究生在项目中并不是主力,因为研究所往往有较为稳定的团队。研究所的教师一般不为本科生上课,研究生基本没有助教的机会。4.研究所个性认知充足,高校通识认知充分高校因为同属教育系统,尽管地域、规模等因素不同,但总体上共性比较多,兄弟院校有许多可比之处,如行政部门设置、网站栏目设置等信息大同小异。而科研院所大多数是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因行业性质与管理方式的不同,使得各个院所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而研究所的业务机构、网站栏目设置千差万别。例如,在情报学领域,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中国协和医科院信息所等差别非常大,相互之间无从比较,在研究所感受到社会的东西会更多。二、科研院所比高校的优势1、大部分科研院所每月有工资,相当于已经工作,而且免学费,单位替交;2、大部分毕业后进入工作快,而且在学习期间已经和要工作的单位有联系,日后从人际关系,还是研究工作都是很好的铺垫;3、科研院所考研的成绩要求比较低,一般过了国家线就可以上;4、很多科研院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不用为工作发愁,已经签约,而且提前2到3年赶上就业形式,也就是2018年签约的时候是按照18年的待遇,而毕业则是2到3年后,其学位贬值不可预知,当然也有升值的可能,但是升值对于已经签约的同志也是试用的,这就是科研院所的保值增值;5、先期的名校学习可以接触不少名校学生,这是日后的人际资源,这种同学感情的人际关系优势,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很清楚,不仅仅在中国,国外也是这样的。三、高校比科研院所的优势1、毕业证和学位证书所显示的名气,高校比科研院所有名,虽然科研院所在名校学习,但是毕业证和学位证是科研院所的;2、不用签约,毕业就是自由身,当然这也是双刃剑;3、如果上的学校还算可以的话,比较轻松,可以混到毕业证书,拿学位证,而科研院所可不行,如果要混,那以后的工作优势可就没有了。各方面优势差异如下:首先排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两家超级科研院所。大家都公认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清华、北大等超级大学处于同样的学术地位。这里我们还要排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等等超级热门的科研院所。因为这些科研院所都比较难考,但是如果能考上,那么前途将不可限量。比如就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那么进财政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就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那么进商务部工作的机会就非常的大;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在国内被称为"银行行长和银行家的摇篮"。从招生人数比较:各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多、各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一般较少。从报考人数比较:各大学报考的考生多、各科研院所报考的考生一般更少,往往需要调剂。从科研条件比较:各大学的基础教育条件一般较好、各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条件一般较好。从生活津贴比较:各大学的生活津贴一般较低、各科研院所的生活津贴一般较高,甚至很高。从奖学金比较:各大学的奖学金品种很多、各科研院所的奖学金品种一般较少。从生活条件比较:各大学学生都比较多,生活资源人均分配少、各科研院所的学生少,虽然资源少,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多。从生活丰富比较:各大学课余生活丰富、各科研院所的课余生活相对不那么丰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都在中心城市核心城区,另当别论。从毕业分配比较:各科研院所的毕业分配有其专业对口的优势。四、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第1名: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第2名: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第3名: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4名:浙江大学研究生院第5名: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第6名:复旦大学研究生院第7名: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第8名:中山大学研究生院第9名: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第10名:华中科技大学究生院第11名: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第12名:吉林大学研究生院第13名: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第14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第15名:中南大学研究生院五、科研院所人气排名(目前数据仅有17年)以下是主要科研院所的人气排名(按序号排名),供同学参考。(说明:下面的招生数据都是指全日制,调剂生都是指第一志愿未报考本院所的调剂考生)1.中国科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3.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4.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6.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类考生115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1.37;全日制专业学位类考生97人,录取复试比例为1:2.77)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拟录取170人,其中58%是调剂生。除了法学所,其他院所专业基本都没招满)8.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9.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17人,专业型22人,上海科大联合培养41人, 上海交大联合培养2人,以上不含专项计划考生。总体复试比例为1:1.66)10.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年度进入复试考生总人数为173人,拟录取151人,复试比例为1:1.15)1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35人(基本是上线就录取,不少专业无人报考),拟录取133人,其中77%是调剂生)12.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航天710所)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4人,其中25%是调剂生)14.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学术型10人,专业型37人,总体复试比例为1:1.13)15.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16.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70人,一志愿上线34人)1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18.广东省社会科学院1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22人,复试比例为1:1.6)21.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2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3.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24.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1,拟录取28人)2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26.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电子六所)(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80%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27.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一志愿上线考生均可参加复试)(2017年度拟录取20人,其中35%是调剂生)28.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9.石家庄通信测控技术研究所(54所)(2017年度一志愿上线23人,拟录取24人(一志愿17人+调剂7人))30.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59人,其中61%是调剂生)31.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32.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68人,其中82%是调剂生(有三轮调剂))3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4.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16所,杰瑞科技集团)35.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烽火科技集团)36.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9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37.西安机电信息技术研究所(212所)3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39.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02人,其中6%是调剂生)40.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31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1.昆明物理研究所(211所)(2017年度拟录取8人,一志愿上线6人(全部录取))4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17年度拟录取59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43.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44.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45.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10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46.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2017年度进入复试的一志愿考生总人数为26人,拟录取17人,复试比例为1:1.53)4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48.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度拟录取177人,其中62%是调剂生)49.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50.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3人,其中13%是调剂生)51.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52.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58%是调剂生)5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061基地,贵州航天技术研究院)54.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205所)55.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年度拟录取81人,其中11%是调剂生)56.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57.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58.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87人,其中31%是调剂生)59.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第五十七研究所60.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6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62.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6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3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64.北京系统工程研究所6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66.中国地质科学院67.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68.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研究院631所)69.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204所)70.中国航空研究院611所7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55人,一志愿生源上线充足)7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73.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7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4.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26人,其中5人是调剂生)75.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7年度拟录取10人,其中1人是调剂生)7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19人,其中10人是调剂生)77.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7年度拟录取64人,其中47人是调剂生)78.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79.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80.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8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82.华中光电技术研究所83.长江科学院8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85.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86.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87.中国航空研究院618所88.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89.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90.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91.内蒙古金属材料研究所(52所)92.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即702所)93.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94.北京矿冶研究总看完以上内容,相信大家能明白研究所与高校二者的区别了吧,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哦,喜欢搞科研求工作稳定的同学研究所肯定是你的第一选择,性格外向喜欢校园生活的同学还是报考各大高校更为合适。

消息

2021年研考人数创新高,研究生扩招会导致学历贬值吗?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本周六拉开帷幕。业内人士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导致就业压力增长、出国留学受阻等原因,此次报考人数将大幅增长,创历年之最。与此同时,在2020年扩招18.9万人的基础上,2021年硕士研究生规模还将稳步扩大。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生学历会不会贬值?未来若想继续深造有何新途径?研究生就业是否具备明显优势?新华社资料图问题一扩招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吗?近两年,研究生扩招给家长和考生带来喜讯的同时也引发不少担忧,一些人认为,萝卜快了还不洗泥呢,高校一下子招收这么多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会下降,等这些学生毕业后又将面临新的就业难题。那么,研究生扩招真的会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吗?研究生培养质量不会缩水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王军政近两年,研究生持续扩招,仅2020年全国就招收硕士研究生近100万,增加了18.9万,增幅超过20%。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大部分学生和家长、高校领导和教师都表示欢迎和认可,但也有人表示担忧,认为这么大幅度扩招会造成未来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培养条件变差、学生培养质量降低,从而使学历贬值。对此,我想结合实际情况谈几点看法。首先,研究生扩招规模在可控范围之内。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许多想要继续深造的往届生也加入到考研行列,这就使报考硕士的考生人数持续扩大。而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影响,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压力。同时,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受阻,也进一步增加了考研学生数量。从目前来看,扩招比例是在可控范围内。按照教育部要求,每个培养单位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应在上一年9月份申报,增加招生名额还要讲述具体理由,且教育部也对高校师生比、生均宿舍和食堂等公共设施面积有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高校申请的招生计划均高于实际下达的招生名额。比如,我们学校2020年申请增加500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实际下达421名,虽然实际增加的数量比往年有较大增幅,但仍然没有超过申请计划名额。而申请增加名额是根据学校每年从国内外引进150名青年人才、在良乡校区新建了20多万平方米教学设施、宿舍和学生食堂等情况测算而来的。其次,扩招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互联网+、集成电路、无人系统、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亟须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因此,高校必须瞄准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提前布局培养高层次人才。本科教育更侧重专业通识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扩招专业学位研究生完全符合国家未来发展需要。第三,扩招情况下更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扩招会不会造成培养质量下降,这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和学校重视的方面。研究生培养质量主要与生源质量、课程质量、科研质量、导师指导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密切相关。考生数量大幅增加,生源质量基本上不会有太大影响;各高校针对研究生课程持续进行改革,包括建设以学位核心课为主的精品课、视频公开课、网络共享课、思政示范课等,不断强化研究生基础知识和专业水平,同时不断加强课程质量督导和评价,所以课程质量应该是有保障的;针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各高校通过建立实践基地、配备校企双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聚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等举措,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能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导师管理方面,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强化师德师风,高度重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加强导师岗前培训和开展教育培训等。高校也都不断加强导师管理,对导师出现师德师风、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质量或其他方面出现问题时,将停止或暂停导师指导资格;针对学位论文质量,各省级教委都加大了对学位论文抽查力度,同时教育部也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督导并建立分流淘汰机制,从而促使学校、学院、导师三方面都对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进行监管,应该能够确保培养质量不缩水。第四,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就业应该有保障。这两年研究生扩招主要集中在专业工程领域,且以电子信息、机械、能源动力等类别为主。而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系统、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储能技术等领域对专业创新人才需求极大。在保证培养质量的情况下,研究生毕业后应该都能就业。以我们学校为例,工程领域硕士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其中以上提及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一直都是100%。问题二复试难度会不会大幅增加?今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这一新政的出台给部分家长和考生带来压力,研究生招生复试成绩会在录取时占多大比重,其难度会不会大幅增加呢?复试权重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设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周明生在报考人数连年创新高、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受到各方瞩目。今年第一次全国研究生大会的召开,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研究生培养迈向高质量发展时代。根据新政策,各高校在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上,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针对部分家长和考生的疑虑,我谈谈自己的想法。复试实现了考核角度的多样化。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阶段按学科不同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进行统一考试,按照统一标准选择进入复试的考生,专业知识涉及有限,培养单位没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个别考生为追求初试考高分,本科四年专注考研,导致少数考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发展不足,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不够。如果缺乏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硕士阶段还需花大量的精力弥补专业基础知识的不足,在有限的研究生阶段很难达到培养目标。复试阶段能够发挥培养单位的自主选择权,实现考核角度的多样化,不仅考核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还要考核外语听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更要多维度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再次测试选择适合进一步深造的人才,保证培养质量。可以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优秀生源的选拔,复试的多维度考核是保证生源质量的基础一环。为保证复试的有效性,就要合理确定复试在录取中的权重。根据教育部规定,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30%至50%,在这个范围内各招生单位可以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自行设定复试权重。权重的确定分为两个层面,首先是初试和复试分别所占的比例,其次是复试中各考核方面所占的比例,包括笔试、面试、英语听说等的权重。比如,我们学校的复试权重一般为50%,而在复试中,外语听力和口语占20%,专业素质与能力占60%,综合素养占20%,思想政治表现实行一票否决。复试实现了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复试中的笔试着重考核学科专业方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而面试环节既要考察考生应具有的本学科基础,更要考核考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试时考生当场从试题库中抽取问题,通过开放型问题,与复试老师面对面交流,重点不是考核考生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考察创新性思维能力,问题需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启发考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变和反应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以及对专业领域前沿的关注程度,发现考生潜在的闪光点。复试实现了考核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考生,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学术型考生更加强调科研成果及学术潜力,专业型考生更加强调理论运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在一些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如MBA、MPA等,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考生的讨论判断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进取心、合作精神等。在英语听说测试中,我们学校改变流于形式化的英语自我介绍,转而采用专业英语和通用英语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考生的交流能力,以及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此外,我们学校还会通过政治审查、面对面交流,对考生思想品德进行综合评判。言为心声,通过问题的回答、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能够考察考生的思想品质、人生态度、心理素质等,辅之以考生提供的资料,如本科阶段的成绩、论文成果、竞赛获奖、四六级英语证书等综合判断。总之,复试既会尊重专业和导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也要强调程序的规范,从而保证复试的公平公正,选拔出优质的生源,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问题三博士招生方式有没有新变化?近年来,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打破统考的唯一方式,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和直接攻博等选拔机制。那么,现在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元化途径选拔博士生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 孙雨近年来,各高校以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基础宽厚、专业扎实、身心健康,致力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本科直博生选拔、硕博连读考试、“申请-考核”制和普通招考等多元化途径开展博士生生源选拔,不断优化招生考试制度,以提高人才选拔质量。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现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统计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0余个二级学科招生专业。本科直博生选拔在推免生招考中同步进行,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具有推免资格,且有学术志向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获得“直博生”资格的考生从入学第一年即是博士生身份,学制5年。“硕博连读”项目选拔在两个阶段进行。一是在接收推免生招考中开展,通过考核提前确定其“硕博连读”资格。二是在研一第二学期,学校统一组织在学术型硕士中进行选拔,学制5年。第一阶段以硕博课程学习为主,时间为2年至2年半;第二阶段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工作。除上述两种途径外,我们学校通过“申请-考核”制、普通招考“两段制”面向应、往届生进行招考选拔。一般“申请-考核”制选拔时间于12月至1月开展。2021年,我们学校共有4个学院通过“申请-考核”制招生。“申请-考核”制招生报考条件中除了要求考生具备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并且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如专业学术论文发表等)。由申请者将相关材料提交报考导师审核推荐,经学院招生小组综合考核打分,确定候选人资格,经学校审核通过后,成为“申请-考核”制资格候选人,参加基本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拟录取资格。未获得“申请-考核”制候选人资格的考生还可继续报考“两段制”考试。为进一步做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选拔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导师群体和基层学术组织在博士研究生选拔中的主导作用。自2014年,我们学校在博士研究生普通招考中推行两段制考试改革。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在第一阶段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基本能力测试。原则上设置初试科目一至两门,主要为外语(100分)和专业基础课(100分),达到基本分数线者进入第二阶段(复试)考核。第二阶段考试主要为专业考核和综合素质测评,突出对考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潜质的考查。学校会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实行按导师招生,依据考生的考核成绩及导师意见等情况确定最终拟录取名单。问题四读了研究生是否就有了明显就业优势?在考研大军中,不少人是冲着未来好找工作而去的。家长和考生们很想知道,研究生毕业后真的具有明显就业优势吗?调查显示学历与收入基本成正比麦可思研究院副院长 马妍近年来持续高涨的考研热情,反映出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层次人才需求不断加大,大学毕业生希望通过提升学历来增强个人竞争力的意愿越来越强烈。麦可思数据也显示,“就业前景好”和“职业发展需要”,是本科毕业生选择国内读研的最主要动机,比例均超过半数。“考研到底值不值”“工作3年和读研3年,差距能有多大”这类话题经常在网络上被讨论。我们基于大学生毕业后发展跟踪评价的调查发现,从毕业后短期就业情况来看,刚毕业研究生的月收入与工作3年的本科毕业生相比基本持平。不过,从职场中期发展来看,学历提升和未提升群体在就业质量方面还是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举例来说,2014届本科毕业5年后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0408元,比同届学历没有提升人群高出725元。对于“双一流”院校毕业生来说,这一差距更为显著,学历提升人群的月收入为13027元,相比未提升人群高出1144元。学历提升除了带来经济方面的回报以外,为毕业生的职场感受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2014届学历提升人群毕业5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79%,比学历未提升人群高出6个百分点。不可否认,升学对大学生就业可以起到一定分流与缓冲作用,但研究生持续扩招也造成部分人对“是否会产生就业积压,影响两三年后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担忧。其实,从这两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扩招重点是面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都是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的紧缺人才。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如何,不仅取决于毕业生数量、岗位需求数量,也取决于毕业生自身是否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这不仅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培养单位严把质量关。今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从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导师岗位管理、质量评价机制等五个方面,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这无疑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标题:研究生扩招会导致学历贬值吗)来源:北京日报 流程编辑:U016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北使齐鲁

乡村明明缺老师,为什么招聘名额那么少?师生比有要求

说到“师生比”,可能老师都不陌生,师生比是指一个义务教育制学校中老师团队的人数与学生总人数之比,它的数值能够反应一个学校老师和学生人数的相对多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师管理多少个学生。城里小学一般是1:19,而农村小学则是1:23,也就是一个老师要管理23个学生。那么这种师生比对于农村小学到底有什么影响呢?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很缺老师,但是师生比会限制招聘名额以前朋友代课的学校又开始找代课老师了,他们的学校很小,在偏远的小山村里,学生人数更少,六个年级加在一起不到三十人,所以这个学校还在进行复试教学,一种被大众都忘记了,甚至一度以为只会存在于书本中的古老的教学模式。这个学校看似很轻松,总共七个老师,平均下来一个老师分不到几个学生,作业量小,看似比城里老师轻松太多了。但是,这个学校每学期老师都不够用,都要重新找一个代课老师,因为以前的代课老师都要考编制,去这么偏远的学校也只是为了积累一些经验,不会有代课老师愿意留下来长期做,甚至有的老师只带了一段时间就受不了要离开。所以学校总是在发招聘广告找代课老师。朋友问过校长,明明学校缺老师,为什么每年招聘补多一些名额,学校也争取一个呢?校长告诉她,因为学校只有这几个编制,已经满了,没办法再招人,没空缺了。听到这个答案,朋友更吃惊的,怎么会满呢?明明很缺老师,好多课都由不专业的老师去上,哪里满了?后来才知道,根据师生比来算,学校老师已经算是超员了,找一个代课老师还是校长辛辛苦苦申请下来的。所以师生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招聘名额,准备考编制的伙伴们也会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些学校年年找代课老师,但是不去招一个正式的长期的教师。师生比对教育公平有一定的影响。发展城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是一直被提倡的,但是对比城乡教学才发现,想要实现教育公平远没有那么容易。城里的孩子,语文有汉语言毕业的老师教,数学有至少本科学历的老师教,英语肯定是英语专业,或者研究生学历老师去教,而音体美也会由专业的老师去教,虽然不能说这些教师教学能力比农村教师强 就单看背景,孰好孰坏一清二楚。再者,农村小学,语数由语数老师教,音体美由语数老师教,科学道法由语数老师教,连英语都可能由语数老师教,我想,即使这些老师即使是全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那也很难经得起这番折腾,教学质量如何去保证,不得而知。难道农村小学就不想让孩子受好教育,不想让孩子成才,走出大山?显然不是的,只是有时候老师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一个理工科老师去教英语就可能会带偏很多学生。其次,师生比对于农村的学生也有影响师资力量过于薄弱,孩子要想在这样的学校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真的很难。农村孩子本就家庭比较困难,与外界接触很少,眼界也不宽,在加上没有更专业更优秀的老师去引导他们,甚至好多课都是老师临时备课,准备不足,自身知识储备也不足的情况下学习的,孩子们未来想要大放异彩那就真的要靠自己了。师生比对老师有影响前面说过,师生比是一个老师对应多少学生算出来的,但是倘若一个学校只有几十个学生,但是涵盖了六个年级,那么还能这样去安排教师人数吗?可以想一想,一个年级虽然人少,但是包括了语数外,音体美,科学,道法等多种课程,六个年级都有这些课程,但是内容是不一样的,那么按照人数分配的老师每个人需要代多少课?需要备多少课?不用酸都知道,很多。所以,虽然看似一个老师只用管几个学生,但是他们的授课压力时非常大的,该有的课堂环节也一个不能少。师生比出发点也是为了提高效率,但是在农村,只是简单按照师生比区分配老师,可能会产生很多影响。

特公

硕士扩招18.9万人:怎么扩,如何招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明确2020年将计划扩招18.9万名硕士研究生。对于考生而言,每增加一个招生名额就多了一份被录取的希望,特别是在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背景下。扩招18.9万人意味着什么?招生名额又会如何分配?高校各方面资源做好准备了吗?扩招比例超过20%: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有扩大空间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51万人。与考生激增趋势相似,2020年高校毕业生预计比上年增加40多万人,达到874万人。不管是考研还是找工作,人数水涨船高,难度只增不减。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当口,消息传来——硕士扩招。“今年考上概率肯定变大了。”正等待厦门大学复试的刘达庆盘算着,“原本徘徊在复试线边缘上的人极有可能被淘汰,这下可能被拉回来”。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测算,2019年,考研录取人数约为80.5万人。按照计划扩招18.9万人计算,扩招比例约为23.5%。扩招比例超过20%,是一个什么水平?进入新世纪,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屡创新高,研究生录取人数也不断增长。记者梳理发现,扩招是趋势,但是往年通常控制在5%以内,很少突破10%。硕士扩招超过20%的年份,有但是很少。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测算,在2005年、2009年及2017年硕士扩招出现小高峰,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57%、16.13%、22.45%。硕士招生规模年年增长。即便是这样,在一些人看来,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仍有可扩大的空间。他们给出的理由是,2018年中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为1.96人。而自2010年以来,美国、英国、法国一直保持近9人的水平。而这一数据一直被看作衡量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毋庸置疑,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调节就业的功用,“但理论上说,学生接受研究生教育是一个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提高的质变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大学毕业生储存在研究生教育的‘蓄水池’里,等到两三年后再重新释放到就业市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世奎认为。“硕士扩招的根本动力,一定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增长,突发的疫情只是把扩招的政策窗口开得更大些,或者说加速了该进程。”赵世奎说。扩招学校、专业分配原则:分校确定,精准投放因为初试分数“不上不下”,刘达庆希望自己能够“被扩招进去”。他和所有考生一样,“特别关心”新增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哪些学校、专业会扩招?扩招比例会一样多吗?一些高校官网信息透露端倪:南京邮电大学表示“适当增加”,广西大学回应“有较大幅度增加”,而上海市属高校硕士招生计划“总量增加15%”。教育部给出答案:分校确定招生方案。计划增量将重点投向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等专业,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以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为主。“这是一种精准投放。”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秦玉友表示,“扩招的重点投向,反映了当前国家在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发展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导向。这与此次抗击疫情有一定相关性。”“我国高校体量大、专业齐全,但我想不是所有专业、所有学校都会获得数量均等的扩招名额。” 秦玉友提醒记者,在这一轮扩招中,各地高校需要制定不同扩招计划,以便新增招生名额合理地分配到相应高校和专业。在扩招的专业类型上,专业硕士则获得更多关注。秦玉友分析:“专业学位硕士强调操作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硕招生规模的增长,顺应我国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符合当前我国对研究生培养结构布局。”2009年,专业硕士招生占比仅15.9%,其后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硕招生人数,到2018年专业硕士招生人数占比近58%。《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我国“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不过,秦玉友提醒,“专业学位作为扩招重点,对专业实践基地、校外导师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求颇高”。扩招挑战高校承载力:须统筹规划,有备而招学生大幅增加,教师和其他配套教学资源够不够?这是扩招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前,全国有近44万研究生导师,按照2018年的招生规模计算,全国平均一个导师招收1.77个硕士。若扩招18.9万人,师生比可能达到1:2.2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告诉记者,“通常来说,每届指导2个硕士,教师的指导质量是有保障的”。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分省别导师数据中,中西部地区导师每年招收硕士平均人数大多不足2人。河南为1.17人、广西为1.43人、云南为1.32人、宁夏为1.24人。“从导师总数上看,这些地区还有接纳更多学生的能力空间。”王传毅介绍,2017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87个,也分配到了大量中西部地区高校。扩招将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倾斜。但是,有专家称,此次重点扩招专业涵盖部分新兴专业,一些专业刚发展起来,教师的前期储备会存在困难。王传毅对此表示认同:“导师是否充裕,还得分高校和具体专业来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一些学位授权点人满为患,也有导师年均招生不足一人。”此外有研究表明:近些年,高校师资的承载能力相对高于经费投入与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换句话说,扩招对高校的硬件也是不小的挑战。南京大学教授汪霞认为,当前许多高校之间硬件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她建议,为了扩招高质高效,实验室数量、宿舍条件、图书馆容量的问题到需要提前关注,“在扩招前就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规划,做到‘有备而招’”。避免扩招“文凭贬值”:严控培养质量《202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考生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之一是提高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近六成的考生认为,研究生学历将对就业有很大帮助。该《报告》勾画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为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少在知识储备和对学术研究认识等方面准备不足的学生,成为研究生。”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包水梅坦言,他们确实需要在理论方法以及学术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化训练。“把他们招进来,仅仅只是个开始。”培养数量上去了,质量会不会受影响?类似疑问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如影随形。不出意料,这次硕士扩招再次引来对“文凭是否因此贬值”的讨论。“扩招即会造成文凭贬值本身是个假命题。”在包水梅看来,毕业生就业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复杂问题,与社会需求、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个人发展潜力等都有关系。“研究生规模扩大并不必然导致文凭贬值,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培养质量把控是否严格直接相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社会评价人才不能只看文凭,必须从人才本身的能力和素质出发。”包水梅说,当然在研究生培养上,学校要建立健全导师制,引导导师投入精力指导学生,严格的过程性评价也要跟上。“不断增长的高质量人才有利于我国释放出更大的人才红利。在扩招背景下,硕士培养质量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中之重。”秦玉友说。(本报记者 陈鹏)(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