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6岁一作发4篇Cell!他给研究生总结了“十点经验”恶可

26岁一作发4篇Cell!他给研究生总结了“十点经验”

“他:一年内作为第一作者发4篇Cell论文,迄今无人能够打破。”“他研究生期间共发表12篇第一作者的实验论文,相当于一般好几个研究生。”“他的论文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推到新层次。”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曾如此评价Ron Vale。因为Ron Vale在研究生时期和其导师 Mike Sheetz、Jim Spudich等在阐明生命分子运动机制方面的做出的奠定性贡献,他们也因此一起成为诺贝尔奖的热门候选人。2012年 ,三人共同获得了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奖后,在获奖感言中,Ron Vale总结了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博士研究生做科研的“TOP-Ten lessons ”发表在了Nature Medicine (IF=36)杂志上,分享给大家。/Ronald D Vale/PhD,UCSF Professor,HHMI InvestigatorRonald D Vale教授 1959 年出生在美国加州好莱坞。21 岁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专业生物和化学。之后在斯坦福大学念双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在26 岁获神经生物学哲学博士。因为他的研究生记录太好,他就只要哲学博士,不要医学博士。 27 岁成为助理教授,35 岁做正教授,42 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以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双料院士。自 1995 年以来,一直担任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诺贝尔奖热门人选。1985 年,在Sheetz和Reese实验室,年仅26 岁的Ron Vale,一年内发表了 5 篇 Cell ,其中 4 篇是第一作者。2006年,Ron Vale 教授创建了影响巨大的生物医学学术视频网站iBiology。2011年,iBiology合作网站-iBioChina开通,Ron Vale教授专门录制了演讲视频表示祝贺。在视频中,他特意选用了中国的平遥古城作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因事未能出席开通仪式的遗憾。2012年 ,他和迈克尔·希茨和詹姆斯·斯普迪赫共同获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奖后,更是把他的获奖感言: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总结的十条科研经验(top-ten list )发表在了Nature Medicine 杂志上,题为:How lucky can one be? A perspective from a young scientist at the right place at the right time,以下为文中 Ten lessons 中文译文及英文原文,分享给大家。以下是我从之前的经历中学到的最重要的10件事,其中大部分是事后才发现的。我沉醉在科学中,经常犯错误,也常常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但我几乎不知道这会把我带向何方,也不知道我最终会以什么方式出现。我不知道科学将把我带向何处,也没想过最终能取得什么成就。Here is my top-ten list of what I learned from this experience, most which only became obvi-ous in retrospect. I was immersed in the sci-ence, making and sometimes learning from mistakes and having very little idea of where it would all lead and how or where I would emerge at the end.——Ron ValeTOP-Ten lessons 01找到好导师,学习他们然后发展出自己的风格Find good mentors, learn from them and then develop your own style.三人行,必有我师。科学既是一个实验过程,也是一个处理问题的哲学、个人研究风格和与他人合作本身就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作为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你要接触不同的科研方法,从资深的前辈科学家那里汲取思想和治学态度,加以消化吸收,最终沉淀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风格,这会让你具有你所钦佩的人的气质特征。对他人不卑不亢,既不盲目崇拜也不轻蔑轻视。我很幸运,遇到了很多伟大的导师,其中包括Bruce Schnapp, Tom Reese, Mike Sheetz和Jim Spudich的核心团体。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科研方法,这让我受益匪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非常友善,把我当做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来支持。我研究生时还遇到其他的贵人:首先是我的导师Eric Shooter。想想,有几位论文导师能由着他的研究生游离在导师的课题之外,做一些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事?而且任由其对学分一点都不上心?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和其他许多科学家相比,Eric对他的实验室“家庭”是多么的无私。在MBL,我还遇到了Shinya Inoue和Andrew Szent-Gyorgyi等活跃的老科学家。他们在Woods Hole的冬季收留了我这个从西海岸来的孩子,他们的实验室小而专一(不同于斯坦福的大型实验室),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研,实现生活和科研的完美统一,不偏废其一。Soak up your surroundings. Science is as much about philosophies of approaching problems, personal styles of research and working with others as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ation itself. As a young scientist, you need to be exposed to different ways of doing science, absorbing the ideas and attitudes of more senior scientists.The net result is a maturation of a hybrid style that best suits you and is a composit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you admire in different indivials. Neither idolize nor ignore anyone. I was fortunate to have many great mentors, which included the core group of Bruce Schnapp, Tom Reese, Mike Sheetz and Jim Spudich. I gained tremendously from their unique personalities and scientific approaches. But they all shared one thing in common—they were incredibly kind and supportive of me as a young scientist. I had additional heroes in graate school. First was my wonderful advisor, Eric Shooter. How many thesis advisors would let their graate student wander off quite a distance to work on a project unrelated to his or her own lab’s work and without any thought of gaining credit for something that might emerge? I did not completely appreci-ate at the time how different Eric' s unselfishattitude about his lab ' family' is from that ofmany scientists. I also met lively older scien-tists at the MBL-Shinya Inoue and Andrew Szent-Gyorgyi who ' adopted' this kid from the West Coast ring the Woods Hole winter.They had small and focused labs (unlike the generally larger labs at Stanford) and merged alove of life and a love of science without com-promising either.02选择一个重要的问题Pick an important problem.每个人都一样,都喜欢去解决有趣的,令人着迷的问题,而不喜欢沉闷无聊的问题。但是,确定一个既重要又亟需解决的选题并非易事。况且,我们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对应的结果,才能获得学位、工作或者资助。这使得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多数时间里,精力并不是专注于生物学中的大问题上。但是,如果你想不一样,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你必须实时跟进,时刻保持警惕,比别人多思考一点,哪怕超出了你的研究范围或你的专长,从而找到一个重大问题的突破口。如果机会来了(见下一建议),千万别错过,抓住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一时候没能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你基本不可能做出重大成果。Everyone would rather solve a fascinating problem than a boring one. However, it is not easy to identify a project that is both important and ripe forsolving. Furthermore, pragmatics dictate get-ting results in a defined time period in order to obtain a degree, job or grant. As a result, most of us are not always working on grand issues in biology all of the time, However, you should be vigilant and thoughtful, loking for a wedge or an opening to tackle an important problem, even if it is not in your area of research or expertise. If the opportunity comes along (see next point), seize it. In most cases, you cannot make an important discovery if you are not asking an important question from the start.03奋力领先,勇于冒险,敢于放手一搏Get ahead but then take a chance: seek adventure在Eric Shooter实验室的头两三年里,我发表了几篇很扎实但并不出色的论文,但我知道,这些论文已足以让我拿到博士学位。有了这个安全保障,我就有可以自由的去寻找并拿下一个重大但有风险的项目了。随着对Sheetz/Spudich试验不断的接触,我的机会来了。从我最后一刻决定去Woods Hole开始,轴突运输项目对我来说整个就是一场冒险。当把科学当做一场伟大的冒险,整个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无论是你的科学成果还是你的个人事业,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In my first two to three years in Eric Shooter's lab, I published a couple of papers that were solid but not outstanding, but I knew that they were sufficient to get a PhD.With that safety net, I had the freedom to lookfor and take on an important but risky project.That opportunity came along with the chance to build upon the Sheetz/Spudich experiment.The whole axonal transport project was an adventure, beginning with a relatively last minute decision to go to Woods Hole. Thinking of science as a grand adventure makes it fun and allows unexpected things to happen, interms of both scientific outcomes and your personal career04读文献很重要,但不要让它成为你的束缚Read the literature but don’t be crippled by it进入一个新领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和大量的研究文献,难免会让人显得底气不足,畏手畏脚。这时你必须对先前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一定要避免陷于各种各样先前试验,掉入按照既有模型进行思考的陷阱。新鲜的视角,和一点很傻很天真的童心会很有用。我刚接触这个领域时,当时轴突的快速运输文献已经很多,但其机理尚不清楚。然而,Allen,Brady和Lasek视频显微镜研究成了关键的转折点,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成像小运动囊泡的新方法。未来,通过生物化学来建立这种方法变得可行了,而在此之前,药理学主导了整个工作。It can be daunting to enter a new field because of its considerabl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You have to be knowledgeable about prior work, but it is also good to avoid getting caught in the trap of doing variations of prior experi-ments and thinking along the lines of existing models. Fresh eyes and some naveté can be a good thing. Fast axonal transport at the time had a long literature but relatively little clar-ity on the mechanism. The Allen, Brady and Lasek video microscopy studies, however, were a turning point because they provided a new way to image small moving vesicles . Going forward, it made sense to build upon that method by doing biochemistry and not stick-ing to pharmacology, which had dominated work in the past.05出好成果不一定要有顶级实验室You don’t need a fancy lab to do good science我的实验室在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相对较新的大楼中,它有些陈旧却井然有序。而位于海洋生物实验室中的Tom Reese的研究室则相对较乱,在Loeb大楼的地下室的一个小房间中,只有一台化学试剂单放机和一些铺满设备间的小设备。我们在被海水熏的潮湿的地下室房间中解剖乌贼巨轴突。我们戏称这个小房间为“海王星的洞穴”。但是这一切都没有产生负面影响,相反,与那些在现代大楼中流行的井然有序却单调的实验室相比,这个实验室让人耳目一新。Tom的实验室有符合目前水平满足基本工作需要的设备-------视频灯和电子显微镜。但是在对驱动蛋白提纯的初始阶段,我们楼里没有离心机,所以我们不得不到马路对面的楼中去进行这一步,那时也没有色谱分析设备。但是,一个人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然后使其正常运转。这也是科学探险一部分。I came from a pristine, well-organized laboratory in a relatively new building at Stanford. Tom Reese’s lab at the Marine Biology Laboratory, in contrast, was a chaotic rabbit warren of small room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Loeb building, with a monolayer of chemical reagents and small equipment covering most of the available bench space. We dissected squid giant axons in a wet and dank seawater room in the basement, which we called ‘Neptune’s cave’. But none of this mattered, and it was a refreshing change from the well-organized rows of monotonous lab benches that popu-late most modern research buildings. Tom’s lab had state-of-the-art equipment that proved essential for the work—video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But at the start of the kinesin puri-fication, there was no centrifuge in the building(we had to go to a building across the street)and no chromatography equipment (we ini-tially used syringes with glass wool). One can adapt to any surroundings and make things work. This also adds to the scientific adventure.06玩命工作,尽情玩耍Work hard, play hard and squeeze in time to do your laundry. 科学不是朝九晚五的工作。在Wood Hole时,我工作异常努力。1984年的整个冬季,我几乎都在工作(Woods Hole的冬天本来也没啥可干,所以我也没有多大损失)。攻坚时刻需要加倍的努力,我很高兴,在关键时刻我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见证了科学奇迹的发生。但是,在接下来的春天,我需要离开一段时间来调整状态,所以我骑车游行了欧洲。在到UCSF工作前,我还在尼泊尔和日本玩了四个月。科研关键时刻的攻坚十分重要,就如同打仗时攻克关键要塞。但与此同时,你也必须花时间来平衡你的生活。ring the winter of 1984, I pretty much only worked (there was not a lot to do ring the winter at Woods Hole, so I was not missing much). Special times require special effort, and I was incredibly happy spending as much time as I could in the lab and seeing the science come together. But later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I needed time off and went on a long bike trip in Europe. I also spent four months in Nepal and Japan before starting my job at UCSF. It is crucial to push a project hard at some points, but you also must make time to balance your life.Science is not a9-to-5 job. I worked very hard on the projects at Woods Hole; 07坚持比才华更重要Persistenc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brilliance如果你不是天生聪慧(就像我),只要你能坚持,一样可以在实验科学中做的很好。反过来就很难说。举个例子,在1984年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因为一系列的实验失误,我未能在体外重建轴突运输。眼看夏天就要结束,我马上就要离开,开始我的见习医生生涯。关键时刻,实验却毫无进展,或许这时,该去休息,去海边的沙滩放松放松。但我并没有这样做,这也许是我在kinesin的故事中,唯一值得赞扬的地方。在我回到斯坦福之前,我近乎执拗的坚持完成这个实验。接着,在度过了神奇的一周后,一个见证奇迹的夜晚降临,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于是,我取消了我的返程航班。If you are not naturally brilliant (my case), you can still do well in experimental science if you are persistent. The converse is harder. As an example, for much of the summer of 1984, I failed to reconstitute axonal transport in vitro, mostly owing to 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mistakes. The summer was drawing to a close and I was soon off to start my medical clerkships. With no success up until that point,it might have been a juncture at which to relax and spend time at the beach. Perhaps the only point to my credit in the kinesin story is that I did not take this path. I was dogmatic about giving this experiment my best shot before returning to Stanford. Then, one magical night followed by one magical week, everything came together. I cancelled my return flight.08谁都会犯错No project or career is immune from mistakes尽管1983 - 1985年期间取得了成功,但它在科学上并不像看上去的那么完美。我们犯了一些概念上的错误和技术上的错误。幸运的是,这些错误并不致命,没有让我们偏离正确的轨道太远以致脱轨。这或许对那些课题不是一帆风顺的同学是一个安慰;时时的困惑,怀疑,对任何课题来说,都再正常不过了。同时,你也会错过很多机会。那时,我们指出“溶液中的微管之间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收缩的微管聚合门”8(现代术语:一个‘aster’)这个论点,但是我们并没有就此研究下去。运动蛋白对微管的自组织作用后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美国国立研究院对我的第一次资助中,我还想以“存储”逆行轴突运输的纯化(像是一种叫做HMW 1的atp酶),作为我获得NIH资助的第一个项目,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职业生涯的每一步都不可避免的混杂着不良决策和英明决策,你只要保持后者比前者多就行了。As successful as the 1983–1985period was, it was not as scientifically perfect as it may appear. We took some conceptual wrong turns and made technical mistakes. We were fortunate that they did not derail us too far off the track. Perhaps this will be comforting to stu-dents whose projects may not be going forward in a straight line; moments of confusion and doubt are typical for any project. There were also plenty of missed opportunities. We noted that “microtubules in solution also moved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to form a contracted aggre-gate of microtubule” 8 (in modern terms, an‘aster’) but did not pursue it. Self-organization of microtubules by motor proteins later became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I also thought to ‘save’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retrograde axonal motor (most likely the ATPase called HMW 1 ) 8,9 for an aim in my first NIH grant,which turned out not to be a sensible decision,as I was scooped before I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Every career is marked by poor and by good decisions; you just have to try to keep the score-card favoring the latter category.09莫对改变人生计划感到惶恐Don’t be afraid to change your life plans.我二十岁和三十多岁早期时的人生是被规划好的。MD-PhD项目后,最大可能是去医院实习,然后跟大部分人一样成为一名住院医师,然后再回到科学领域。然而,Woods Hole的出现改变了我的人生规划。回到医学院?从我现在的观点来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那时,其他人会怎么说呢?我的导师鼓励我继续坚持自己的课题并延迟医学实习;很显然,我的心思一直在科学上,科学生涯将使我感到快乐。许多年后,单核马达对医学产生了影响使我感到极其满意,同时,针对这种蛋白的药物也正在研发中也是我倍感欣慰。My twenties and early thirties could have been on autopilot—an MD-PhD program most likely followed by an internship and residency and a later return to science. However, the in vitro motility assays from Woods Hole threw a wrench into that plan. Return to medical school? Certainly not now from my point of view, but what would others say? My mentors encouraged me to stick with the project and defer my clerkships; Stanford Medical School was incredibly supportive, as well. I never returned to medicine; it became abundantly apparent that my heart was in science and that a scientific career would keep me happy. Many years later, it is gratifying to me that molecular motors are having an impact on medicine and that drugs are being developed that target these proteins.10科学发展太快:要坚持做时代的弄潮儿Science is moving fast: hold on and enjoy the ride. 作为研究发现的亲历者是非常棒的感觉。但更大的乐趣是,你正在科学的大舞台上,亲眼目睹着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所取得的惊人进步。科学家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们能站在世界的前沿,是巨大进步的见证者。科学冒险有许多形式,在实验室的任何一天都有可能“拥抱”微小却美妙的发现。在未来的某一天,某个巨大的惊喜最终到来。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It is nice to make your own discovery. But there is also great pleasure in having a seat in the big scientific arena and watching the amazing progress that is taking place overall. As an illustration, I was capti-vated by watching kinesin move vesicles or plastic beads, but it seemed hard to imagine in1984 how one w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detailed inner workings of a motor so small. At that time, I could not envision the many new tools that would come along (single-molecule techniques, better structural methods, genomic studies of a multitude of kinesins) and the ideas contributed by the many people who would enter the field. In the subsequent two decades,we know of many kinesins and the many roles they play and have reasonable ideas of how they proce motion. This incredible progress is being played out in all areas of the life sci-ences, and we scientists are fortunate to have a front-row seat and witness the tremendous advances that are taking place.附:1985年他在Sheetz和Reese实验室发表的五篇 Cell ,其中 4 篇他是第一作者:[1] Vale, R.D., Schnapp, B.J., Sheetz, M.P. and Reese, T.S. (1985) Movement of organelles along filaments dissociated from the axoplasm of the squid giant axon. Cell 40: 449-454.[2] Schnapp, B.J., Vale, R.D., Sheetz, M.P. and Reese, T.S. (1985) Single microtubules from squid axoplasm support bidirectional movement of organelles. Cell 40: 455-462.[3] Vale, R.D., Schnapp, B.J., Reese, T.S. and Sheetz, M.P. (1985) Organelle, bead and microtubule translocations promoted by soluble factors form the squid giant axon. Cell 40: 559-569.[4] Vale, R.D., Reese, T.S. and Sheetz, M.P. (1985)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force generating protein, kinesin, involved in microtubule-based motility. Cell 42: 39-50.[5] Vale, R.D., Schnapp, B.J., Mitchison, T., Steuer, E., Reese, T.S. and Sheetz, M.P. (1985) Different axoplasmic proteins generate movement in opposite directions along microtubules in vitro. Cell 43: 623-632.研究生期间,在斯坦福大学 Eric Shooter 实验室的另外 8 篇第一作者研究论文:[1] Vale, R.D., DeLean, A., Lefkowitz, R.J. and Stadel, J.M. (1982) Regulation of insulin receptors in frog erythrocytes by insulin and concanavalin A: evidence for discrete classes of insulin binding sites. Mol. Pharm. 22: 6 19-629.[2] Vale, R.D. and Shooter, E.M. (1983) Convers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 complexes to a slowly dissociating, Triton X-100 insoluble state by anti-nerve growth factor antibodies. Biochem. 22: 5022-5028.[3] Vale, R.D. and Shooter, E.M. (1983)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on PC12 cells: alteration of binding properties by lectins. J. Cell. Biochem. 22: 99-109.[4] Vale, R.D., Peterson, S.W., Matiuck, N.V. and Fox, C.F. (1984) Purified plasma membranes inhibit polypeptide-inced DNA synthesis in subconfluent 3T3 cells. J. Cell Biol.[5] Vale, R.D., Szent-Gyrygi, A. and Sheetz, M.P. (1984) Movement of scallop myosin on Nitella actin filaments: regulation by calcium. Proc. Natl. Acad. Sci. USA[6] Vale, R.D., Hosang, M. and Shooter, E.M. (1985). Sialic acid resies on NGF receptors on PC12 cells. Dev. Neurosci.[7] Vale, R.D., Ignatius, M.J. and Shooter, E.M. (1985) Association of 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with the Triton X-100 cytoskeleton of PC12 cells. J. Neurosci. 5: 2762-2770.1996年,他与 Fletterick 合作,首次解析了 kinesin 的结构:Kull, F.J., Sablin, P., Lau, R., Fletterick, R.J. and Vale, R.D. (1996)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kinesin motor domain reveals a structural similarity to myosin. Nature 380: 550-555.1996年,已经是正教授的他,自己做实验首先直接看到 kinesin 单分子运动:Vale, R.D., Funatsu, T., Pierce, D.W., Romberg, L., Harada, Y. and Yanagida, T. (1996) Direct observation of single kinesin molecules moving along microtubules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Nature 380: 451-453.来源:科研大匠

乡愿

考研成绩出来了,回顾总结研究生考试要如何准备?

#考研那些事#又到考研成绩发布的时间了,有很多要准备明年考研的同学差不多也要开始计划准备了。回想起当年考研的心路历程,趁着疫情时间,梳理一下,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希望能有帮助。究竟要不要考研?这里,我自己总结了几条原因,未必准确,仅供参考。找工作受困专业原因,读研更有利于未来发展喜欢搞研究高考没考好,考研来补救高校出身重要吗?很多人在决定考研时首先会考虑下面的问题。我的学校不是 985、211,在初试时我能竞争得过别人吗?我的学校不是985、211,在复试时,导师是不是更喜欢学校更好的学生?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大可不必过于担心。已经考上大学了,绝大部分人在智力水平上不会有什么本质区别。以我的本科学院来看,本院学生考本院的研究生,初试成绩反而大多竞争不过外校的考生,甚至还有考不上的。山东某几所非 985、211 高校,在考研时应该没怕过谁。原因我们后面再分析,这里只说结论:高校出身对于初试成绩没有什么影响。第二个问题,不得不说,在成绩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老师会更多考虑其他的因素,其中学校出身可能就比较重要了。但是,我们具体来看学校出身背后代表着什么?学校出身往往跟学生综合素质挂钩,导师找一个学生,往往要一起相处 3 年以上,中科院大多要直博,相处时间还要达到 5 年甚至 5 年以上,所以导师是希望能挑到素质更高的学生。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导师对你完全不了解,根据一些客观情况进行推断,正确概率要高一些。这一步就像企业招聘时比较看重学校出身一样,区别不大。那么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让导师尽可能充分地了解你。网上方法有很多,可以自己去检索了解。有具体问题,也可以私信,我有时间会尽量回复,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这一部分总结就是高校出身对考研有影响,但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部分地消解。考研选什么学校?“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这一部分我极力推荐地狱模式,那就是要选本专业领域最好的学校。当初在决定考研后,我也纠结过一阵子到底选哪个学校。最开始我把目标设置为了浙江大学,但是随着复习的深入,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不管你制定的考研目标是什么,你都要经历同样的考研复习过程。既然考研学习过程是一样的,那你是不是认为目标定的低一点,就可以相应减轻努力的程度,学习的时候就可以不需要那么专注?如果你放松学习投入程度,就能保证这样的准备程度就一定能考上目标学校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你无法对你的对手进行完全了解,从博弈的角度来讲,为了达成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使出浑身懈数,来保证比绝大部分对手准备得都要充分。最后,我又将考研目标调整为中科院。复习进行到一定程度了,我为什么可以调整目标院校呢?因为当时在买复习教材的时候,为了准备得更充分,我买了中科院的复试教材。不过现在回头想,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方法上完全是错误的。大家准备考哪所学校,就要去学习该学样的指定教材,考试题目都是基于教材衍化出来的,甚至可能直接就是原题。如果经过以上的拷问过程后,你对地狱模式还是没有什么信心和决心的话,那我也强烈建议你把目标定在比你的本科学校名头更响的、专业领域内公认比较强的学校上。在确定目标时,还要尽量打听一下保送生占的招生比例。如果保送生比例很高,比如只剩 1-2 个考的名额,那还是建议再换一个目标。这个难度确实很大,需要比拼很多细节因素,个人可控因素比较有限了。那么,考研选好学校有哪些好处呢?提升教育背景:如果你本科学校一般(比如不是 985、211),那么读研(不论是考研还是保送)都是一次很好的进一步提升教育背景的绝佳机会。因为,教育背景作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参考因素,确实很重要。提升能力和资源:如果你对科研感兴趣,有志于将来从事研发工作,那么好学校的科研条件将对你提供极大的帮助,好学校的科研氛围将对你的科研能力提供全面的训练,好学校的科研圈将对你的未来工作提供潜在帮助。即便你将来不打算从事研发工作,能力训练和校友圈也将是你工作的助力。相对丰厚的读研补贴:好学校的补贴相对来比较高,奖学金名额可能也会多一些。我就读的研究所,现在硕士每月补贴有 3000 多,博士每月好像有 5000 多了。有些同学节省一点,博士毕业能攒下 10 多万。所以,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来说,考好学校还可以不需要太过担心收入问题。最起码,攒下补贴来还掉助学贷款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不得不说,每个人的情况确实千差万别。确实是金子的话,到哪里都可以发光。条条大路也都能通往罗马。道理一讲一大堆,但我们大部分都是普通人。只能说,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读研是其中一条性价比很高的路。考研需要付出多大努力?这个因人而异,有的人真得很聪明,看一遍书可能就掌握得七七八八,再复习一遍就能轻松应对考试了。有的人每天下班以后,利用晚上时间集中精力看书,最后也能考得很好。我自认为自己是属于那种需要很努力才能掌握好知识点的那类人。我想大部分应该也属于这种为了确保考研成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人。学习的苦是很难吃的,这是整个考研准备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了。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我的方法。(现在回想起来,这都是一段足够感动自己的人生经历了。)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制定好学习目标英语、专业课每天都要留出时间学习,进度方面比如专业课每天要看一章,每天也要留出时间复习前面的知识。目标具体细化大家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特点进行调整。这里的关键就是保证每天、每个阶段都要有个目标压力,这样复习起来会更有动力。切忌到处划水,要逼迫自己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一个习惯坚持一个月以上,基本上就能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某天做不到的话会产生比较难受和愧疚的心理。要坚持运动在复习压力下,还要有适当的运动,以保证体力和精神状态。最简单的,就是每天复习结束,去外面跑跑步。这里我也强调,最好把运动也制定成每天都要完成的任务,养成习惯,会跟每天的复习目标相互促进。要杜绝外界干扰每个人的干扰不同,大家自己开展自我检讨。我当时准备考试时,把电脑装进箱子里封了起来。实在要用电脑,比如查资料、网上报名的时候,就用图书馆的电脑。现在可能更多的人都把时间花在手机上了,那最好出门去复习的时候把手机放在宿舍里。相信我,一般不会有什么严重到需要你立即处理的事。确保在复习场所触手可及的地方,只有跟复习相关的资料。另外,尽量远离身边对考研摇摆不定、复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老是打击你说你考不上的人。一切动摇军心的因素,尽量避免。要保证充分的休息大学时代,熬夜是家常便饭。我在准备考研之前,也经常晚睡甚至通宵,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白天晚起、没有精神。我觉得平时在学校里,这也没什么太大影响,但在进入备战考研的阶段后,保证学习精力就很重要了。毕竟,复习过程可以说是非常枯燥了,你再整天无精打采,那整个人的状态就有点丧了。当时,我强制自己要晚上 11:30 之前上床休息,所以往往是在室友打 Dota 的鼠标键盘中入睡的。好在我这个人比较容易入睡,这种程度的声音完全不影响休息。另外,也确实要感谢室友们的配合,他们取消了拿人头的欢呼声,使得打机便得有点像“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了。做点能激励意志的事除了每天运动以外,也可以考虑再加一点其他激励意志的事。因为在南方,冬天的时候也很少在零度以下,所以我选择每天洗冷水澡来激励自己。这个方法在北方可能不太合适,而且激励这种事更加因人而异,这部分大家酌情参考。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个过程大概要随缘了。你在准备复习的过程中,经常坐在你周围的朋友会渐渐熟悉起来,相互认识以后,比如跑步这些事情就可以约着一起了。还有就是互相认识以后,你万一哪天想开小差,还要考虑怎么跟朋友撒谎解释。想想这么麻烦,还是老老实实去复习更简单。另外,像英语、政治这些还可以在中午、下午吃饭的时间交流一下复习方法和进度,甚至还可以互相提问。如果专业课也相同,那就更方便了。当时很幸运,我周围就有几个这么认识的朋友,考研路上一起交流、互相监督,帮助很大。得益于准备考研的时候,还在读书,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根据以上几条原则,我每天的时间表大致如下(如果需要上课会另外调整):起床时间 5:30,但不出门就吃饭,大概会先学习英语到 6:30,根据情况会背单词、读英语考研原文(尝试过背诵,难度太大,没坚持下去)。早饭大概在 7:00 之前结束,然后去图书馆排队,排队的过程可以背英语单词。一堆人一起排队,学习很有氛围。上午主要学英语,下午专业课,晚上复习一下专业课。晚上大概是 10:00 多结束,回到宿舍以后换好衣服出去跑步。广州大学城内环,一圈大概 4 公里,放松+跑大概 40 分钟左右,回来后洗个冷水澡。睡觉之前要再复习一下前面背过的单词,这个过程浏览看是不是记得单词意思就可以,所以速度会比较快。23:30 上床,休息。当然上面的状态也不是一上来就是这样的。考研准备大概从大三下学期开学开始,然后到大四上学期开学没多久,基本上就完全进入到这样的状态了,然后一直持续到考试日期临近后,再调整每天时间尽量靠近考试的作息安排。所以,考研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为了确保考研成功,就要付出接近你 90% 以上的努力。这样哪怕最后真得没能成功,你也不需要后悔。而且,你通过这样的努力也能证明自己可以为一件事付出极大的努力,这件事本身就很不了不起了。而要做到这件事,只需在保证方法、方向正确的前提下,努力坚持就够了。考研失败怎么办?目标太高,考研失败的话,还可以选择调剂。心有不甘的话,还可以选择全职复习、或边工作边准备考研。如果不想考的话,那也可以去工作,把你准备考研的专心、努力程度用在工作上,工作表现又能差到哪里去呢?当时,即便付出了以上的努力,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我也没有完全的信心认为自己能考得上。但我想,我都已经这么努力了,如果还没能考上,那也没什么好后悔的。安然接受这个结果,再重新规划一下未来的安排就好。我的考研成绩怎么样?具体成绩记不清了,满分 500,我的总分应该 398,英语好像是 78,政治可能超过 80 分了。“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呵呵,努力的似乎有点猛。所以,你说考研需要有多努力呢?我想大概就是做到问心无愧就足够了吧。

放松日

英国一年制硕士就业状况总结

英国留学是近几年来的热门选择,今天智课小编带来了关于英国一年制硕士就业状况总结的介绍,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英国一直是留学的热门地,“浓缩式”硕士课程,仅一年的学习时间,学生完成学业后即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由于学制不同,往往是有人喜有人忧。目前,中国留英市场中,70%的中国学生选择硕士专业学习。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英国读研”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看重英国一年期硕士的“性价比”:省时间、省钱、质量好。省时是显而易见的事,世界上一年能读完硕士的国家和地区还真不多;省钱也得到了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的证实,来自官方的报告称,英国硕士教育的成本相比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是最低的。那么大家所担心的英国一年制硕士回国就业的状况如何呢?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我国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占59.16%。年龄主要分布在23岁到33岁之间,占95%。留学回国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为27.04岁,其中硕士为26.56岁、博士为32.09岁。80.70%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9.49%为博士研究生学历,9.81%具有本科和专科学历。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中,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是最为热门学科方向,其次是工学、文学和法学。不同学历背景的人群专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博士学位的主要专业方向有化学、材料、经济学、电子与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而硕士研究生学历人群中,人数比例较高的专业方向为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管理学和国际商务等。本科和专科的专业构成接近于硕士研究生学历组,主要为工商管理、经济学、会计等。 留学回国就业情况从北京地区就业落户的留学回国人员就业机构类型数据分析,留学回国人员在京就业的主要机构类型为国有企业(23.85%)和民办企业(19.40%)。其次为外资企业、国家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硕士学历留学回国人员的就业机构类型分布规律和总体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但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主要选择大专院校和国家事业单位就业。和前两年情况对比,进入国有企业的人数比例有下降趋势,而进入外资企业的人数比例有所提高。留学回国在京就业人员仍然首先选择北京城区入职,包括海淀、朝阳和西城,直接入职郊县机构的人数比例很小,甚至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在远郊县入职。和前两年相比,进入北京昌平区的留学回国人员比例有上升趋势。留学回国就业意向参与留学回国意向调查的人员中,接近一半(49.34%)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地区寻找职业发展机会,这个比例比2013年下降了8个百分比。就工作期望的区域来说,75%的受访者愿意在东部沿海城市发展,其次是中部地区(15%)。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工作的行业主要为金融业(30.01%)、教育(9.88%)、文化(7.8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69%)。企业仍为留学回国人员青睐的就职目标机构,有29%的受访者选择了外资企业、20%选择了国有企业、17%选择了民办企业,即三分之二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在企业机构入职。其次是事业单位(14%)、高校和科研(11%)。仅3.32%的留学回国人员期望自主创业,但和上一年相比,增加了一个百分点。职业发展空间是所有留学回国人员就业决策过程中考虑最多的因素(68.41%),其次是工作地点(60.20%)和薪酬福利(41.51%)。以上便是本次分享主题“”的全部内容,如果您想更进一步了解更多的留学相关内容,可以登陆智课选校帝平台。

哥俩好

一个大龄博士生的年终总结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lus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2019 年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这一年里,我们没白没黑地守候在实验室里,等待着好结果的出现;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收拾起失败的心情,重新设计实验;我们勤勤恳恳地完成实验,仔仔细细地阅读文献...我们执着、乐观、无悔,我们用美好的青春为人类探索未知的事业做出了约等于0的贡献!但是一切皆有可能,明年,事情也可能会起新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期盼这种变化是积极的,正面的 ——因为,我实在经不起什么折腾了。1.过去的一年,就科研成果来说,我在导师的催促下憋了 SCI 论文 3 篇,分别被拒稿 2 次、2 次、3 次,目前全都未获发表。虽然没能发表,但我的成长是实实在在的,至少,磨练了我的钢铁意志。2.科研中保持了极高的出勤率,除高烧请假 2 天外,其他工作时间无早退迟到等现象,从未因谈恋爱等个人问题影响工作。全年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 68 个小时。3.上半年的春季学期中,除完成科研任务外,还带本科毕设学生一名。尽管该生动手能力极低,科学素养极差,但在我的「帮助」下仍然得到了毕设最高分。目前,该生在某 985 高校祸害就读。4.以助教身份参与本院大二学生的必修课一门。凭借一堂精彩的漏习题课,该课及格率创下 98% 的本校记录。5.在休息时间,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成导师布置的案头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填写各类教学计划和进程表格,统计成绩单,完成试卷分析等,电子文档和表格共计 29 份。6.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术会议 1 次(本校);听讲座 27 次,其中玩手机 27 次,打瞌睡 26 次,提问 0 次,听懂 0 次。7.积极与导师讨论项目进度。讨论实验 61 次,其中被导师批评 20 次,导师出主意 13 次,解决问题 0 次。8.广泛阅读学术文献。下载文献 433 篇,泛读 211 篇,精读 23 篇,对自己科研有启发 47 次,解决问题 0 次。9.树立理想。同学聚餐喝酒 19 次,喝醉 2 次,喝酒后吹牛说自己绝对不会延期 19 次,将来会成为院士 2 次,能得诺奖 1 次。10.接受熏陶。一年内见院士 5 人,共 241 次,其中 1 人占 238 次;长江学者 9 人,共 383 次,其中 1 人占 375 次。11.积极参加学院建设。在研究生群天天发言,给学院公众号的每篇文章点赞。12.坚持体育锻炼。下决心减肥 8 次,减肥失败 8 次。13.喊错导师外其他老师名字 2 次,喊错本科同学名字 5 次。14.发朋友圈 139 条,其中科研新闻 68 条,八卦消息 45 条,人生感悟 24 条,吐槽 2 条(仅部分人可见)。15.在校园里见到姑娘 54 人次,心动 1 次,行动 0 次。16.除读研奖学金外,全年另有收入 6180 元,包括完成导师交给的横向课题 1 项,4 个月补贴 3200 元;为生物学霸投稿 3 篇,稿费 2880 元;参加某公众号抽奖,三等奖 100 元。17.网购 61 次,货不对版 2 次。18.参与网络围观 26 场,跟陌生人网上撕逼 2 次,保持全胜。19.发出好人卡一张,烧掉私人信件 16 封,结束感情 1 段。20.被父母介绍女朋友 2 次,见面 0 次。二零一九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此致敬礼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后仕

一个中年大学老师的灵魂年终总结

来源:学术志(ID:xueshu001)作者:杨二平(硕导、副教授) 编辑:学妹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本人杨二平,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经过一年的立项与调研,我认为去年年终总结交的太仓促、太晚,没有全面反应出我的真实水平,也没有留下修改稿件的时间。目前还差两月就到元旦,我用两周的时间精心做了一份年终总结,以弥补稿件出来不能修改的遗憾,我的总结如下,请各位体察:1.过去的一年是奋进的一年、收获的一年,就学术研究来说,共投稿11次,投往年稿8次,投今年稿3次,被拒9次,中两次,普天同庆,喜大普奔。掏版面费1次。2.教学方面,给本科生上课80次,教课认真负责,以讲课为主,放片为辅,讲放结合,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课后鼓掌10次,下课悄无声息11次,因学生上课戴耳机生闷气30次,担心学生啥也不会23次,自己把自己讲迷糊1次。3.给研究生上课32次,义愤填膺讲课15次,苦口婆心讲课10次,气不打一处来讲课6次,兴高采烈讲课1次。4.划重点0次,担心学生不及格很多次。5.响应学院号召监考25次,荣膺学院监考致富的典型代表,监考利用效率较高,平均每场踱步5000次,移动距离位居全院教师之首。6.补考监考一次,考场里有两位监考老师和一名补考的男生,男生脸上长了135颗麻子。7.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填教学计划、教材选用表、教案、课题申报书、课题活页、成绩单、试卷分析表等表格30次,其中纸质版29次,电子版30次,中课题0次。8.参加千人以上学术会议1次,百人会议两次,几十人会议10次,在台面上发言7次,和别人吵架1次。9.外出讲座12次,1500元以上讲课费2次,讲专业两次,讲和专业一点也没关系的传统文化10次。10.成功申请到3万元出版基金1次,花5万元出书1次。11.和年轻老师谈人生1次,自己怀疑人生3次。12.修改学生论文15次,不想活13次。13.收学生礼物3次,战战兢兢对照相关法律条文查自己是否属于受贿3次,查之后回赠学生礼物两次。14.出教学事故0次,梦见出教学事故13次,担心出教学事故365次。15.去财务处报账25次,训财务处老师10次,被财务老师训12次。其余3次财务处查账,不上班,经教育批评后给人赔礼道歉两次。16. 喝酒15次,喝醉5次,喝酒后吹牛3次,喝酒后认为自己是教授、博导、长江学者一次。17.和本科生聚餐5次,碍于教师形象没吃饱3次,和研究生聚餐9次,吹牛3次,吃撑两次,和毕业生唱歌1次,因跑调被嫌弃1次。18.给所带研究生开组会18次,被萌到12次,被惊到3次,被美到2次,被气到1次。19.乐于助人,给学生调解男女朋友纠纷5次,学生分手5次。20.据理力争,吵架8次,和学生吵架3战全胜,和领导吵架1胜1平,和老婆吵架3战皆负。21.每月被老婆嫌工资少两次,嫌呆一次,反击一次,又被骂一次。22.辅导女儿写作业两次,打她两次,她不服,告状两次,她奶奶打我两次,骂我4次。23.晚十点前睡觉1次,十二点后睡觉135次,连续用保温杯泡枸杞5次,泡人参片3次,吃降火药24次。24.学院开例会29次,看着领导发呆28次,睡觉1次,被点名批评1次。25.在学院微信群发言15次,看到别人点赞,但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也跟着点赞55次。26.担心学生写不完毕业论文20次,担心学生发不够论文25次。27.发朋友圈35次,给领导、同事或者有可能的课题评审人点赞345次。28.学生打招呼不敢喊学生名字128次,喊错学生名字5次,和学生A兴致勃勃地聊了半个小时才猛然发现是学生B的情况1次。29.坚持锻炼身体,在后勤一大爷指导下每天撞树100次,坚持了231天,后被学校保安以树已倾斜为由劝止,后改为撞操场旁边的铁栏杆,去校医院看肩膀1次。30.外出买菜5次,讲价成功1次。31.看足球两次,骂人两次。此致敬礼

非耦

十年后的研究生学历,会不会贬值?总结得太精辟了!

文 | 七天栏目 | 学历有一种高学历叫做研究生,虽然和我们很多人都无关,但茶余饭后我们总是想讨论一下,就像是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不管对与错,而且自己的理论还希望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不容置喙。每个人都有点杞人忧天,总是喜欢谈论不切实际的事情,比如标题所说,十年后的研究生学历会不会贬值。这和我们没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有何关系呢,今天既然来了,就顺便聊聊吧,虽然是茶余饭后,或许也有些许收获。网友一:时代虽然不同,但是高学历依然不变,如果你是研究生再去考虑这个额问题吧。比如你是八九十年代的本科生,你觉得到现在,你的学历有没有贬值。好像并没有,所以十年后的研究生学历也不会贬值,这是同样的道理。可能他们会更值钱,有经验,有学历。如果你此时就是研究生,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十年后,你肯定是一个职场大佬,而十年后刚入行的都是小白,而你有高学历,所以比较牛,如果是好一点学校的研究生,资历就更老了,所以不仅不会贬值,而且还会增加了光环。网友二:大众情况下,其实研究生并不会贬值,但事情总是双面的,主要还是看你研究的方向。如果你研究的是小众产品或者是已经没落的产业,可能你还真的会贬值,就像是现在有一些行业,就算是博士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贬值这个词不能轻易的使用,如果你有技术,有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贬值。如果你是故步自封,知识十年都没有更新过,那贬值的可能性很大。不是学历贬值了,是你个人被淘汰了。所以要理清思路,不要认为是学历耽误了自己。网友三:十年后,学历可能会变的不值钱,但不意味着就会贬值。很多人有高学历,但是没有任何能力,很多人有能力,但是却缺乏学历,两者能够完美拥有的人不多。所有可能会有很多人买了高学历,导致了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但是贬值并不会,十年后,研究生可能依然是高学历的标配。网友四:从目前来看,未来研究生依然不会贬值,因为研究生虽然在扩大招生比例,但并没有无原则、无底线的扩招,如果是那样,估计会贬值。其实无论到什么时候,好大学都难考,好大学的研究生一样难考,所以,在未来如果研究生贬值,可能说的是一些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吧。而清华北大的研究生不可能贬值。网友五:应该不会贬值,因为目前博士是最高学历了,如果研究生都贬值了,对于博士来说有压力。考试研究生需要努力,考上博士就一定是智力超群了。所以,研究生应该不会贬值。不然博士就无法遁形了。研究生虽然不是金字塔的最高层,但是在学历中也算是很高了,所以这样的人群,应该不会受到贬值的打击,因此大可放心。不管自己是什么学历,只要自己努力,都可以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就算你是研究生学历或者博士学历,如果你不懂得进步,可能三年后你就被淘汰了,不用等学历贬值。学历是一个固定的东西,不存在贬值的说法,所谓贬值的只是个人能力。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再高的学历也是无用的,只能被社会淘汰。

太阴指

研究生越来越多,硕士学历将会贬值吗?总结得太精辟了!

这两者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研究生肯定是越来越多,这是大趋势,并不是说现在人都爱学习了,而是社会需求在倒逼人才继续深造。就像上个世纪,有个中专或者师范毕业学历就感觉光宗耀祖了一样。硕士学历的含金量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不是长期的。就是一个挤出效应,好的学校的含金量依旧很高。学无止境,这句话是真的。社会在进步,这句话也是真的。被贬值的不是学历,而是自己有太多人,连本科学历都不是,但却活出了精彩的自己,让世人注目,例如比尔盖茨,和学历有关?人生是否精彩,是否艰难,都与学历无关,重要的是自己的选择。性格决定命运,格局决定成就,而学历只能证明你毕业了,如果你的学历贬值了,那只能证明你的自身价值被贬值了。社会地位肯定下降了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是当然存在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了,和以前全国就寥寥几个研究生的时期相比,社会地位肯定下降了。但是我不觉得现在研究生在知识储备、科研经验和前沿视野方面比以前的研究生差,只是时代不一样,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代,就是不会也要赶鸭子上架,因为其他人更不会,在强大压力下,在零基础上,取得成果价值自然更高。就像现在经历增速放缓一个道理。所以现在的研究生并没有贬值,一样在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价值,只是社会地位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在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里,以金钱标榜成功的话,研究生的价值也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小编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学历,越来越多,但不管学历的高低,在当今社会,学历是一方面,能力是一方面。所以,学无止境。不管研究生有没有贬值,是不是泛滥,都要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是否考研,不要被社会舆论带偏了,说研究生贬值的人往往自己不是研究生,如果研究生泛滥了,自己还不是研究生,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还敢去鄙视别人。

禅医

写在年末的话——2017年终总结

写在年末的话——2017年终总结文/小白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个写年终总结的臭习惯!临近年底,2019的年终总结已经开始创作了。就先把之前几年的发出来给大家看看!还请大家期待12月31号晚10点,准时带您走进我的2019!大家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是我的2017年终总结……书桌上2017小台历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用手指+脚趾已经可以为2018倒计时了。我有个坏习惯,一般都会在年末的时候写一个既矫情又不好笑,但真的很接地气也很真诚的小(liu)总(shui)结(zhang)。这不,这几天,手头得空,就把它写了吧。写2016年年终总结的样子在脑海里还清晰的可怕,我像往常一样吃了晚饭,然后和马琳博相约去了教二的某一间教室,完成了去年的年终总结。一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又要结束了。我想时间一定是插上了维密的翅膀,不然怎会过得如此飞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时间回到2016年的最后一天。早就与雁栖湖颜值担当262帅比寝(我保证这个骚气的舍名不是我取得)的小伙伴们约好了一起在宿舍吃火锅跨年。在一片嘈杂的叫喊声:“快点啊!”、“还没有好啊?”、“这么费劲呢!”……“别动,这锅都是我的!”、“我去,你给我留点。”、“快快快,不吃可就没了!”……“来来来,继续下。”、“我这才刚刚开了个胃。”、“我不吃菜,我只吃肉”……“可以了,差不多了吧。”、“看着点下啊。”、“我得来几根菜叶子。”……“不行了,不行了。”、“吃不动了。”、“啊啊啊,胃要炸了。”、“打死我都吃不下了”、“嗝!”……之中,2016年的最后一顿饭就吃完了!当你认为2016就要这样结束时,你错了。国科大这么喜欢给自己加戏的学校,怎么会放过此等上头条的好机会。跨年夜不仅为全校师生准备了博士合唱团的演出,而且还在图书馆前的广场举行了跨年盛典,全校近3000多师生一起倒计时迎接2017的到来。跨年结束后,我和几个同学相约喝了2017年的第一顿酒……你好,2017在完成了马克思主义课程的论文,让朋友在帮忙代交一下作业后,我就翘掉了研一上学期的最后一节课。本想着回所里呆几天,了解一下实验环境,顺便认认师兄和师姐。高老师说回去没有住的地方。无奈我只能回家了,度过我的最后一个长假。回家回家,吕梁离石。回家呆了一天就去了太原,和本科的两拨好友聚了聚,一拨是学生会的,一拨是英文广播电台的。与老友闲聊,各种吐槽着自己的生活,回忆着曾经在一起的时光,囧事一定是要拿出来说的,要说的还有当初分别时来不及说出的祝福。工作狗膜拜研究生大佬,研究生仰望工作大佬,纷纷羡慕着对方的生活。哈哈,围城围城啊!各位老友,祝好哦!假期里不得不说的一件大事,那必须是澳网决赛的费纳决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场伟大的对决。两人伤退2016赛季,2017王者归来,年初第一项大赛就一路过关斩将在决赛相遇。我想绝大多数人一定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属于费德勒和纳达尔的赛季,两人包揽四大满贯,砍下多项大师赛冠军。但随着其他高手们伤愈回归,2018的网坛一定精彩纷呈。期待哦!再上京城,开学了!回到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朋友,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因为之后的研究方向和本科所学得有所差异,所以要修一些土壤,环境方面的课程。选课的时候心里就犯嘀咕,上课的时候没有一个认识的人,最可怕的是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能怎么办呢,硬着头皮上呗,好在期末考试的成绩还算OK!随着夏季学期的结束,到了和雁栖湖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处在一个经常分别的时代,但我们却根本不擅长道别。扎心了,老铁!和帅比寝的那群老司机们是在福城自助吃的散伙饭,大家基本做到了扶着墙进去,扶着墙出来。席间,还是各种段子横飞,各种互怼,雪城各种好吃的一匹,硕硕一定是最后一个吃完的,拿多的他都会解决掉。之后,大家断断续续的就都和262说再见了,我和圣哥一直呆到了最后,看着昔日热闹的9人寝,心里难免有些惆怅。有时候,分别成了永别,希望我们不是……不言分别,江湖再见,归来仍少年!12班最后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就是那次班级评优了,没有丝毫的不开心,没有丝毫的红着脸,与其说是一次评优,不如说是大家互相吐露心里话的时候。真心爱这个集体,喜欢这种踏实的归属感!跟12班的当然不用说再见了,只是暂时分别一下的啦,别忘了,我们还有名牌没有撕呢!该来的总会来的,该回的所总会回的!把收拾好的行李放在了大货车上,我又上楼去自己的小屋里坐了坐,一方面无比怀念着这一年雁栖湖的快乐时光,不舍着豪华的单人间,更多的是对即将开始的科研生活惶惶恐恐,战战兢兢。再见雁栖,回所啦!“哈哈,原来是一个师弟啊!实验室终于有男生了!”师姐笑着说到。“啊?”没错,我们实验室只有我一个男生。进入实验室已经快半年了,也慢慢适应了现在的生活节奏!在各位老师和师姐们的带领和帮助下,我对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己一个人把实验用的大棚搭起来,第一次做出R=1的标准曲线,自己也慢慢对实验方案能够提出一丢丢小小的意见,还解剖了小白鼠,第一次上站做同步辐射,第一次熬夜做实验,认认真真准备组会用的文献汇报。有时候实验安排的紧了,要忙整整一周,是真的累,但也收获满满。还有一次实验室处理废酸的时候,自己一个不小心,溅到了小腿上,果然留了小疤,这是科研送我的第一份大礼,如此特别。11月,出了一趟差,出去见了世面才知道自己确实还很水,还要继续努力。自己在所里的生活越来越步入正轨,平稳向前。2017,我去秦皇岛蹦了极,这个成人礼好像来的有点晚了!从蹦极塔纵身一跃,声嘶力竭的叫喊着,假装自己并不害怕。真的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如果有机会可以再去蹦个极,下次我一定全程睁开眼。2017,在研究生班级评优中,小白得到大家的厚爱,获得了 “三好学生”的荣誉。谢谢大家的支持与肯定,我继续加油!2017,我还是那个体育赛事的狂热爱好者。今年在北京,去现场看了不少比赛。上半年看了女子冰壶世锦赛,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国庆期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我这个网球迷一定不会放过,还在水立方看了短池世界杯的游泳比赛。在现场感受竞技体育的魅力!2017,刷新着离开家的时间。高温假结束后也就再也没有见我妹妹了……非要着急着长大,这大概就是长大的代价吧。想妹妹了,想家了。2017,我的漂亮表姐嫁人了。就是那个和我一起逛街,老被同学们误认为是我女朋友的“老”姐姐。真心祝愿姐姐,姐夫婚姻幸福。最重要当然还是不要忘了过年给我压岁钱。2017,家里新添鸡宝宝。叔叔要了二胎,对着呢,我有一个小我两个轮回的弟弟。哎呀呀,我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哥哥。还记着大家在微信群里热火朝天讨论着,给鸡宝宝取名字。一群老哥哥,老姐姐争着抢着去抱这个鸡宝宝,都把人家鸡宝宝吓哭了!2017,因为兼职认识了一群人,有了属于我们的小群,我们日常怼天怼地怼空气,每个人都是那么的鲜活有个性,小群里似乎没有什么不能说的,希望小群一直激情满满,也要基情满满!2017,演唱会打卡。去现场看了罗琦的演唱会(不知道这尊神的请自行百度),当初看《我是歌手》的时候就很喜欢她随性的态度。在一个不大的酒吧,站着听了两个小时。摇滚乐么,现场气氛真的很high。全场大合唱的时候真是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几滴眼泪在眼眶了转了转,为什么会哭,因为感动,因为青春吧!2017,新铁变老铁,老铁变更铁。天南海北的朋友们,照顾好自己,有你们真好。精彩而又忙碌的一年啊。2017真的要说再见了,2018已经迫不及待了!为2018年立一波flag吧,现在接触社会的时间少了很多,寒假回去打工打工;带着爸妈出去玩一趟;再干一件还算疯狂的事情;学一个简单的乐器;背完手头的词汇书;开始自己的课题,认真实验,争取18年末第一篇文章有个雏形;小金库再存点钱;读两本英文原著……我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乱七八糟的兴趣有一堆,还想着不断提高生活的品质,还很重视精神世界的丰腴。忙,但很充实,累,但很快乐!希望自己老了以后,可以有好多好多值得我回忆的东西,我要为了这些回忆继续加油喽!2018,为自己打call……对了,北京的第一场雪什么时候下啊?2017再见——你好2018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德清

读研究生期间“啃老”正常吗?总结得太精辟了

奖学金确实是不太够用的一方面,虽然学校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能够一定程度上覆盖学费和生活费,但其实对研究生来说,确实是不太够用的。有的人可能会出去实习或者导师有补贴的话差不多可以实现经济独立,但有些人更专注于科研本身,有许多导师都不支持出去实习,觉得是浪费时间,而且研究生也是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可能很多人觉得研究生都那么大了,还依靠家里特别不好。但是家庭确实也是自己读研的支撑,不过读研也是一种教育投资,学校有一定的补贴,可以向父母少要一点生活费。或者自己把钱攒下来,以后孝敬父母。现在好多研究生都是只需要家里出学费,生活费自理。研究生期间啃老肯定不正常首先研究生期间,有各种奖学金,覆盖率非常高。还有几百块的生活补助,一般生活费够了。其次研究生期间,可以申请研究生项目,或者跟着自己导师做点项目,理科生可能多一些,文科生少点,但是生活费完全够了。最后研究生期间,可以在外面补课,不管是家教还是培训机构,研究生还是比较吃香的。以上是比较体面的工作。还可以去各种单位兼职,打零工。研究生,既要研究,还要生活。能够在研究生期间独立的是大多数学费方面有学校的奖学金几乎都可以抵掉学费,当然也有的学校学费很高,三等或者二等的奖学金不足以抵掉学费,但那还是少数,大部分的学校学费几乎不用学生再出,完全可以抵掉。国家每年会提供6000元的补助,有的学校是分12个月发,有的学校是分10个月发,每个月是500元或者600元,这一部分是用于学生的生活费,这些钱是不够一个月的生活开支的,在985/211高校,学校的基金项目比较丰厚,老师也比较有钱,学生待遇也相对较好,每个月老师会给一定的补贴,在500元左右,如果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那每个月的生活费也大概可以自足。但是很多的普通高校没有这么多的钱,很多的研究生就是免费给老师打工,每个月没有什么补贴,这样的学生是比较苦的,每月只有国家的补贴,这样想做到生活费自足,还是要有其他途径。想要经济自足的同学都可以尝试申请助学贷款,如果可以利用助学贷款抵掉学费住宿费,每年的奖学金连同国家补贴有约15000元左右,这样就可以做到经济自足,90%的经济支出可以自行提供,而不用往家里要钱。小编总结研究生不能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能无休止、无限度、无所谓地管父母要钱;更不能什么问题都让父母解决、父母善后。但是,许多研究生尚无经济能力,远离父母,在异地他乡求学。研究生读研最关键的还是学业,通过学业获得奖学金以填补研究生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支出。当奖学金不足以填补支出时,可以向父母寻求帮助。寒窗苦读终毕业,春风得意入职场。等到工作有收入的时候,再好好孝敬父母。

笔记本

考上研究生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总结得太精辟了!

考上研究生,至少能把简历投进去真正改变命运的是自身的能力。如果喜欢学习和研究,有能力考上比自己本科院校更高一级别的研究生。那么研究生还是很值得去读的。如果考研究生只是为了暂缓就业,为了逃避社会,那还是不要考为好。两年研究生读出来可能会越来越怕接触社会。有很多人读了研究生出来之后才发现,就业形势比两年前更悲观。两年前可以找到的职业和岗位,读了研究生之后反而进不去了。所以如果有合适的岗位,又不是对学习和研究有特别的兴趣,早早出去工作未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只是为自已改变命运创造了一个条件但主观努力是长期的,多方面的,仅仅一次是不能毕其功于一役的,后期的不断努力是不可或缺的。而你的客观环境因你的研究生文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碰上机遇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多,但很多不确定因素也仍然存在,如社会的就业竞争力的激烈程度,你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值等等。当然,能否改变命运尽管不是绝对的,但可以肯定地说,你在改变自身命运的人生行进中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往自已既定的人生目标高地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浅层次知识已经无法改变命运了相对而言关系和能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命运,我们的终点有时会是别人的起点。读研能让你接触到更高层次的人群,学历作为敲门砖能使你得到更好的平台施展你的才华。一个人要想成长必然需要丰富的资源,正如一棵大树想要木秀于林,掠夺它周围植物的养分是它的必经之路,不然只会沦为一堆木柴。读研期间如果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将会是受益一生。尽管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身决定了我们的成长上限,但努力不会混得太差,原地踏步只会更惨。小编总结考上研究生,只能说你的学习进入到了另一个层次。考入研究生只是说你比你本科的时候更深入地专注于某一个领域去研究,你要说考上研究生就一定能改变命运,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切实际的。我只能说考上研究生有一些好处,比如一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他需要的就是研究生及以上,或者是说她需要在某一领有一些论文发表的这样子的人才老时候会考虑到研究生及以上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进入事业单位的话,有些研究生及以上,会有一些优越的待遇,比如说给你一些住房补贴什么之类的,其他的你说考上就直接能改变命运,这种说法,真是异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