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曾经迷茫的男硕士2年发表4篇CSSCI论文!总结8点经验分享给大家德尔哥

曾经迷茫的男硕士2年发表4篇CSSCI论文!总结8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首先,和很多人一样,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我也迷茫过。我是跨专业读的研——说的好听点,是多学科背景;说的不好听点,是半路出家,底子薄,样子花啊!研一开学之后,和人家科班出身的一聊,哎,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压力很大。想看书,可不知道看什么好,确切的说是无从下手——西经,管理学,这些基础课需要看,另外,还有很多专业课书要看。没办法,只好去找导师,希望能从导师那得到些建议——事实证明,这点很有用。导师告诉我:书是要看的,多读书很好,但是没必要全读;精读几本经典专业书,然后以此为发散,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另外,多读读专业类的期刊,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和方向。有了导师的指导,我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活,研一基本上是这样度过的。所以,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一点是:学会读书,明确方向。即选择性的读书,精读和泛读结合,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性。其次,多和导师沟通。不要认为导师不好接触,也不要认为导师水平不行——任何一个导师都有他的长处,只是一些人一眼就看出来,一些人要慢慢的发现。我导师我还是很崇拜他的,经常和他沟通。研一上学期,我是每周五9点准时到他办公室找他谈话,自己最近看的书,遇到的问题,都和他说。每次,导师都是必答。当然了,有时简短,有时详细。不过,我敢说,能像我导师这样每周都跟学生聊天的人不多了,我很幸运。一是导师肯聊,二是我自己主动。我导师还带其他专业的几个同学,他们2年来和导师见面的次数估计没我半学期的多。我是脸皮厚,没事了就去,有问题了就去。呵呵,收获很大。因此,要告诉大家的第二点是:多和导师沟通,要主动去沟通,导师都很忙,主动定期约学生的导师是少之又少,所以自己一定要主动。图片来源于网络再者,多和其他导师聊。一个培养机构,导师一般也不少,找几个和自己专业相近,学问做得好的导师,多和他们聊聊,向他们学习做学问的经验,交流一下知识。要知道: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研究生这2年,除了我导师,我和2名其他老师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一个是30多岁的博士副教,观点新,思维密接,和这样的人聊天,很有收获。另外一个是我的计量经济学老师,我研一的时候就请教她问题,研二课程结束的时候开始和她合作做统计局的课题。和她关系一直不错,一是她没带学生,二是我导师在定量分析这方面不占优势,而她绝对厉害,刚好可以弥补我导师这方面的不足。这就是我告诉大家的第三点:除了自己的导师,还要和其他老师多交流,但千万注意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导师之间是很忌讳学生乱串的,自己可别触犯了这点。第四点是写论文。我第一次开始写东西是研一下学期,导师教育厅的一个课题,急着结项,就让我做了(他早评上正教,这种课题对他没用),呵呵,我是战战兢兢,总算是完成了吧(当然,他没少修改)。这次经历可能对我专业知识进步帮助不大(不是我专业的课题),但是我知道了写文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有想法(或者叫灵感,感觉,方向吧),然后搜集资料,要大量搜集,不停翻看,发现其中的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东西,否则,自己想当然的写,纯属闭门造车。第五点是如何写。很多人苦闷,不知道写什么,我也深有这样的体会。于是强迫自己去图书馆看书,后来发现看大部头的书不行,要想写东西,有灵感,还是得看期刊,专业的期刊,学科内顶级的专业期刊。有人曾经开过玩笑:做学问就是追星,要追学科最新的星,赶在最前面,那就是创新,就是研究方向。暂且不论比喻是否恰当,但是我个人觉得绝对有道理,而且是在自己经历过那样一个过程之后,越发觉得有道理。这也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五点:多看专业顶级期刊,而且要看外文的;看期刊,不仅能了解前沿,而且能启发灵感。第六点是多看教材。呵呵,不矛盾,这是我反复体会出来的。刚起步开始的时候,基本经典的,然后扩展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看专业期刊,有了灵感记下来,要敢动手写,这样才有手感;期刊上面会经常出现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识或是名词理论之类的,这时候别轻易跳过去,要翻教材,自己给自己补课,这样才有进步。也就是“教材——期刊——教材”不停这样的反复进行,并坚持动笔,才有收获。第七点是记笔记。到现在,我已经记了2本多笔记了,什么都记,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没事的时候翻翻,挺有意思的。我有个习惯,是高中养成的,就是记笔记之前,会表上日期,长久下来,就成了一个“日记”:显示日期,然后是当天自己看的书或是杂志什么的。呵呵,没事的时候,一翻,就能知道自己那天干了什么。第八点是会修改。自己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写好了,不是万事大吉,没事的自己改改,也可以发给导师,让他帮忙改改。我之前的几篇文章,都是导师帮忙改的,他提出修改意见,我再不停的反复修改,知道他说可以往外投了。再后来,就是我自己修改,觉得可以了再给导师他,呵呵,后来几次,他基本看看,也不改了。来源:学术志

慧琳

研究生毕业,HR问我发的核心论文有什么实用?我没答上来……

朋友本硕毕业于北京的双一流院校,研究生期间也发表了好几篇核心期刊,犹豫着继续读博还是工作,准备先拿offer保底再考虑。其实有科研项目经历和论文研究成果,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轻松的,加上学校还可以,拿到了好几个offer。但找工作过程中有一次很尴尬的经历,也让他印象比较深刻,某次在面试的时候HR所问的一个问题:你发的这些论文到底有什么用?是能够转化为实际成果还是能丰富已有的理论体系。朋友确实没想到面试问题会这么尖锐,自己习惯发表论文,一方面是导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是毕业要求,至于论文的实用性还真没有考虑过。但也没想从成果层面去高谈阔论跟HR说一些高屋建瓴的理论,想来想去,还是瑟瑟的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我确实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好意思。”虽然在面试中出个小差池,但结果还是比较满意,那个单位也给了朋友offer,但朋友一直感到不自在。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回答论文的实用性到底在哪里,我的论文是用来评奖学金?为了达到学校所要求的毕业条件?还是说只是研究课题结项需要书面性总结?说实话,科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每个成果或者论文,最终转化为实际应用或者理论体系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有的每一项发明都是科研人员日积月累的积淀。发论文的初衷,也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共享科研成果,在已有的研究体系下进行丰富完善和拓展。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高校的老师为科研指标而去发表论文,带项目发成果确实也比较方便。还有论文只是简单的避免查重而灌水,这些都是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在读研之前,不管是学硕还是专硕,能够想清楚自己的目标和定位,不再为找工作的时候别人问你论文到底有没有用而发愁。你们觉得呢?

非阴非阳

在读研究生如何成功发表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这里面门道多着呢

发表论文是目前研究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发表够数量,相当一部分大学有权不授予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鉴于很多在读研究生都没有发论文的经验,天津新东方小编就整理了这篇发论文指南,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同学渡过难关!第一步发表论文的第一步不是写作,而是了解我们的目标、方向和可能遇到的问题。此时,我们必须求助于我们的学长or学姐,因为他们已经走上了发表论文的康庄大道!绝对能给你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第二步弄清楚你的导师是否有正在准备的课题,如果有,那么恭喜你,赶紧去抱老师的大腿!咳……咳……是赶紧积极联系导师,帮助老师找寻资料、调整格式,争取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以完成发论文的要求。第三步如果你的导师没有正在发的课题,那也不要太伤心!此时,我们应该继续请教学长和学姐,问问他们哪些地方好发论文。第四步如果特别不幸,你的导师没有正在准备的课题,你的学长和学姐也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途径给你,那么……天津新东方小编建议你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创作出一篇“空前绝后”的神作!第五步想要创作出一篇“空前绝后”的神作可不简单,你至少、至少、至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需要参考50份参考资料+10本专业经典书籍。此时请求助导师。第六步整个努力的过程需要让导师看到!比如说:凌晨的时候给老师发邮件,询问导师关于主题的意见(导师什么时候看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这么晚了还在为论文忙活。)第七步论文的选题对论文的发表很重要,特别是对第一次发论文的同学来说!所以,论文的主题一定要征求导师的意见。如果你发了邮件,没有得到导师的及时回复,记得一定要在3日内去找导师面谈!第八步论文主题确定后,就是内容的撰写问题。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之前收集的资料就是最好的内容!当然,导师在确定主题过程中向我们推荐的书籍、说过的资料和建议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素材。第九步论文引用中一定要有自己导师的作品内容,也算是小小的拍个马屁吧,通过的时候应该能顺利一点。那么,希望大家发表论文的过程顺利啦!同学们要是有疑问可以私信小编,小编会帮你找专业的老师解答哦!

穿墙术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连小梅:2年发13篇SCI论文,第一作者就有5篇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上发光发热,成就不比男性差。甚至在科研和学术方面,女性研究者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斩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然而今天介绍的是,浙大的一名2017级硕士在读生连小梅。她不仅在读研两年间,获得不少的成就,还得到《人民日报》的报道赞扬。读研两年的成果: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了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获评优秀实习生;荣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以上仅一个成就,都足以让她成为实至名归的学霸,然而她都占全了。那么,她的学霸之路,是如何造就的呢?钟情数学的学霸,高考失利改学化学连小梅出生于1993年,是泉港区前黄镇凤山村北洋自然村人,父亲在凤山村村委会工作,而母亲是家庭妇女。她从小就喜欢数学,并展露出这方面的天赋。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写完作业就自觉看书。尤其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每次数学考试基本都是满分。2009年,连小梅参加了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并获得福建省赛区二等奖。高中考入泉州实验中学并留校住宿,因为成绩好有奖学金,所以三年高中基本是免费的。然而高考失利,连小梅只能放弃心爱的数学专业,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湖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穿实验服泡实验室,忘我研究斩获专利上大学后,小梅依旧保持高中的学习态度。而且,拥有较好数学思维的她,在化学研究上,一路攻城掠阵,收获匪浅。“针对一个实验,我能想到别人考虑不到的方面。”2017年,连小梅考上浙大硕士研究生,开始了真正的科研之路。此时,同龄的女生大都醉心于化妆打扮和约会。小梅则不然,她喜欢做实验,所以大部分时间她都穿着实验服,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而且每天不少于12小时,经常是别人都走了,她还留下来通宵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读研的两年时间里,她总共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而且,她的论文还被《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编辑评为TOP10%且受邀成为封面论文。同时,她还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拿下浙大最高奖学金,考虑读博今年暑假期间,连小梅获得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机会,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华为内部的研究项目,还参加了多个国内外知名会议。在今年十月份,连小梅作为研究生,获得浙大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3万元)。“原本我想硕士毕业后工作,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会继续读下去。”虽然连小敏的团队,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她表示还要继续努力,接下来会去以色列做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拆房工

研究生学霸:发表多篇论文、申请专利、拿各类大奖……颜值还很高!

今天,小信要隆重地给大家介绍两位研究生学霸,他们不仅学习成绩好,学术科研牛,关键是颜值还很高!No.1、美女学霸,颜值与实力并存。与痛苦共舞,却热爱生活魏小梅:中共党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7级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宣传委员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魏小梅学位课校正成绩为85.42,专业排名第三获得2018年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2019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发表论文《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or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based on VPOSRM framework: A case study in Wuhan, China》,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SCI二区,影响因子4.62,第一作者;2、发表论文《A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for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and a case study in China》,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SCI二区,影响因子4.49,第二作者;3、发表论文《规范变换降维与误差修正结合的环境系统的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期刊《环境科学学报》,权威核心A类,第二作者;4、发表论文《同型规范变换的不同预测模型具有的兼容性和等效性》,期刊《环境科学学报》,第二作者;5、参与撰写专著:李祚泳著《环境评价与预测的普适模型》;6、参与在研四川省科技厅项目《成都城市大气污染背景及环境容量核算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排名第五。到账经费:13万元;7、2019年09月,参与四川省科技创新新苗子项目申请,目前正在申报中。做科研并非易事,对专业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魏小梅在科研方面一直坚持不懈,积极主动与导师和学院老师进行沟通、学习。在本科期间,她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大学霸”,不仅成绩优异排名前三名,“三好学生”称号、各种奖学金也是拿到手软,曾获2014-2015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15-2016年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同时还是2017年学校优秀毕业生。如此优秀的她到底有什么样的秘诀?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沉下心来研究学习方法把重点、难点烂熟于心在采访魏小梅考研前的请况,她说:“当年考研,并没报辅导班,主要是家庭经济有限,便自己买了大量的辅导书进行自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太多的问题,自己也很羡慕那些有老师辅导的同学”,这便是魏小梅在考研过程中踏出的第一步。她认为遇到困难只有自己通过更多的时间来钻研就一定会有解决难题的办法,于是她开始铺天盖地的汲取知识,寻找所遇问题的最优答案。她认为作为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怎么能在学习上败下阵来?魏小梅为自己的学习之路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等一样不落下。暑假可以从(爱奇艺,b站,师兄师姐)的视频里捕捉新知识,开学后主要练题,找目标学校的师兄师姐提供往届考试真题,复习资料。“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学习的过程固然是枯燥的,她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研友”相互鼓励,靠着强大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魏小梅成功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踏入成信大校园成为一名资源环境学院的研一新生,延续她的“学霸之路”。勤奋努力变成习惯科研之路 与艰苦共舞科研获奖的背后充满了各种心酸与奋斗,三点一线的生活非常单调枯燥。生活的增色便是每天翻阅大量文献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了。课程充足时,空闲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就要开始“弯道超车”了。由于本科阶段不常用rign、matab. arcgis、 endnote. sps等科研工具,魏小梅发表英文论文《A three- dimensional evaluation model for 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cf eclogcal environment to s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devecpment anda case study in China》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来学习如何写论文以及使用各种科研常用工具。那时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面对论文内容不知所措,毫无头绪。导师曾说,要多学习好的论文,主要是学习别人的论文思路、框架结构、逻辑顺序,把特定的科研用语用于自己文章的表述。刚开始写论文时,常常备战到深夜与痛苦共舞,经常会为了思考论文逻辑、框架内容到很晚,现在回忆起那段最痛苦的时光,其实是最快乐的、最有收获的一段时光。一切都向着光明出发,有老师、师兄师姐的陪伴和帮助,各种运用工具已经能熟练掌握,一篇篇论文的落笔也比以前更加擅长、更清楚方向。她相信越努力就越幸运!她的实践之路1、2019年7月至今参与《宜宾市江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工作;2、2019年5月-2019年9月参与《成华区未达标水体达标规划》及《成华区达标水体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3、2019年3月至今,参与《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质量核查工作;4、2018年07月-2019年07月,于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实习,并参与大气所《激光雷达走航监测》项目及颗粒物、VOCs采样项目等;5、2017年12月-2018年5月,参与《双流区污染源普查》项目,主要工作为人员培训、入户调查、数据统计、计算和建档、编制报告等工作;6、2017年7月-2017年9月,参与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关于《四川省VOCs污染源普查》她认为,参与实践工作一定是有必要的,因为只有实践,才能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工作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处理起来不仅仅是专业的问题,更多的还需要提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能力。浮世人间 热爱从未停歇学习之路,压力太大时,她一般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去跑跑步,打打羽毛球,游游泳,听听轻音乐,放松过后睡一觉。她坦言,偶尔停下来,再出发时也会更加有活力。研究生期间生活比较单调,她有时会约上同学朋友通过周末休息时间去成都周边玩玩、有时也会约上同学们打打羽毛球,跑5公里路,或者偶尔坐下来看看自己喜欢的小说。这两年她一直在坚持一件事,那就是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这样才会有更明确的目标,学习工作时才会做到真正的专注。谈到未来,她微微笑了笑,说道,希望自己能继续保持对学习的好奇心与热情,坚持兴趣爱好,不断充实自己,加强锻炼,爱生活,也爱自己!No.2、挑战自己,持续热爱。总是在折腾,其实也是在不断寻求新的进步。夏朝禹: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7级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压缩感知雷达成像理论、穿墙雷达技术在学术方面取得较大成果,发表论文6篇,在校期间申请专利6项曾荣获2018年“创青春”四川省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019年“挑战杯”银奖连续三年取得硕士学业奖学金2018年被评为“通信科技之星”荣誉称号2019年9月被通信工程学院推荐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发表论文:《A novel approach for Sparse Imaging of Through-wall Radar》 +Chaoyu Xia, YuXiang Gao,Jie Yu, +Journal of physics+EI+已出版(一作)2.发表论文:《A novel approach for Sparse Imaging of Through-wall Radar》+Chaoyu Xia, Jie Yu, YuXiang Gao+Journal of physics+EI+已出版(一作) 3.发表论文:《Block-sparse signal recovery based on 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 via stage-wise weak selection》+Chaoyu Xia, YuXiang Gao,Jie Yu,+signal image and video+SCI(JCR3区)+已出版(一作) 4.发表论文:《CS-TWR杂波抑制中组合滤波算法研究》+ 夏朝禹,高瑜翔,黄坤超+中文核心+已录用(一作) 5.发表论文:《压缩感知穿墙雷达成像及其DWOMP算法研究》+余杰,夏朝禹,杜江+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科技核心+已录用(二作) 6.发表论文:《基于块稀疏贝叶斯算法的图像重构方法与仿真》+田湘,高瑜翔,夏朝禹+信息与电脑+已录用(三作)7.专利:一种智能位置调节系统,状态:已授予(实用新型)8.专利:一种智能化电热毯 ,状态:已授予(实用新型)9.专利:一种智能位置调节系统及方法,状态:实质审查10.专利:一种基于约束条件的广义正交匹配追踪方法,状态:实质审查11.专利:一种垃圾智能收集与场景监测系统 ,状态:实质审查12.专利:一种久坐智能提醒方法和系统, 状态:实质审查创新合作,创造探索更多未知所有的成功都是复利效应“一辈子有很多的选择和放弃,每一次对我来讲都是在挑战自己。”2018年就申请获批了智能位置调节系统、智能化电热毯专利的夏朝禹坦言:“成功只是一刹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寂寞地探索。有时候实验结果可能不会按照设计的那样呈现,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持续的干,而持续的前提是热爱。”“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是夏朝禹很喜欢的一句话。“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相互帮助、鼓舞,碰撞火花,最终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而今年,他再一次从零开始,申请久坐智能提醒方法系统、智能收集垃圾系统以及一种基于约束条件的广义正交匹配追踪方法专利。“我总是归零自己。我一路走来,总是在折腾,其实也是在不断寻求新的进步。”在坚持和兴趣背后,其实还有一种责任感。他的专利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同时也造福生活,“我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力量,给予人们生活更多的便利。‘Dedicated to advancing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humanity’就是我的人生关键词”。不要被眼前的迷茫迷失了方向有梦就去追,万一实现了呢还记得刚开始读本科的时候,突然无法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加之大量理论课程的乏味,让他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非常迷茫,脑子里一片空白的他,只知道天天宅在寝室玩游戏,自己也逐渐失去了方向。直到大二的一次专业课,实践的触摸让他突然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的专业不仅仅局限在书本,在未来还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和创造,于是和老师地沟通多了,和团队成员地探讨也加强了,才慢慢发现本科的学习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最终他下定了继续读研的想法。在备战考研的路上,他不仅要复习公共科目,还要把以前落下的专业课进行弥补,他说“太累了”,那段时间每天的休息时间都不足5个小时,中途几次都想放弃,但心又不甘,因为他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梦,万一梦想成真了呢?他说,专业排名第一,顺利考上研究生就是他在本科时期最大的收获。继续读研的梦也因此实现了。夏朝禹在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发表演讲研究生阶段,夏朝禹共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被SCI收录1篇、EI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篇,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科技核心论文一篇,以其他作者身份发表普通期刊一篇。在学科竞赛中荣获 2018年 “创青春”四川省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2019年“挑战杯”省级银奖,连续两年获得学业奖学金并荣获2018 IEEE APCCAS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志愿者、 2018年优秀研究生学生干部、 2018年通信工程学院“科技之星”称号。这些对他来说还是不够,对于即将研究生毕业的他,最遗憾的还是时间不够,SCI高级论文没能多发表几篇。当谈到平时是如何克服写论文的困难的时候,他说:“多看论文,特别是英语论文,还有科学前沿,这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时间学习。写论文很枯燥,需要导师的支持。”虽然发表高级别的论文很困难,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与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为自己的下一次出发做好准备。有远大志向的青年人一定要有“热爱”在辛苦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夏朝禹说,有一项爱好拯救了他,就是游泳。他的很多创新灵感都来源于自己在水中游泳的时刻,每当自己疲惫不堪、思路不清的时候他就想通过游泳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状态。游泳专业国家三级运动员的他,还作为学校游泳队的队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游泳比赛中获得佳绩。采访中,他鼓励自己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有一项热爱,这样才会让自己更有力量地向前走!积跬步至千里,点滴处就不凡人生高处相见作为优秀研究生学习干部,他始终相信,善始善终才能把小事做成大事业。积极配合老师工作,组织各项活动,团结同学,乐观向上,他习惯于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甚至极致。尽管别人看来很累,他却激情满满。“既享受过程,又在乎结果,哪怕完成一件小事,都会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来源: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资料来源 / 魏小梅 夏朝禹 排版 / 赵逸昕 资料整理/姚凤莉 张安琪 牟晴 程熠 张子悦 谭红 审核 / 倪涛

永井

这个研究生真厉害:1年发表12篇SCI论文,还有4项专利,太优秀了!

徐文浩,2018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2018-2019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2019年“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师从叶定伟教授团队著名泌尿肿瘤专家张海梁教授,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研究生第一年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12篇;以主要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曾于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口头发言交流,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发言或壁报展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徐文浩在研一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ging,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ntiers in Oncology, Frontiers in Genetics,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2篇,影响因子总计41.89分;以其他作者身份在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篇,影响因子共计11.25分。当被问及所发表论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时,徐文浩回答:“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课题成果,有幸收到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年会(ASCO GU)的参展邀请,并且最后以会议摘要形式发表于肿瘤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28.245)。2018年7月,为了提前适应研究生学习,我在导师张海梁教授的建议下提前来到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张海梁教授在给我精心定制了长达一年的学习计划后,让我首先学习收集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庞大患者诊疗数据库,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减瘤肾切除手术是否会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这一课题。然而当时的我是一个科研小菜鸟,对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如何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作图、论文写作结构、怎样与审稿人斗智斗勇都一窍不通。幸运的是,张海梁教授在繁忙工作之余对我倾囊相授,鼓励我独立思考,为我的数据和论文把关,在学术大门前推了我一把。”虽然这是现在的他看来还存在许多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份研究课题,但正是这一研究让他跨出了学术道路最难的第一步,“真的很感谢我的师父,他是我的领路人,带我迈出了学术道路最重要的第一步,没有张海梁教授的帮助我会多走很多弯路。”徐文浩补充道。徐文浩目前和师兄正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已经经过了半年的探索。该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他师兄做的关于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然而当时得到的结果与预期不大一致,于是提出是否存在“某种新型 RNA甲基化修饰调节前列腺癌进展”这一假设。带着这一疑问,师兄朱文恺咨询了该领域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后发现确实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存在这个修饰,虽然国外有过相关研究但还不够深入,于是两人开始了在前列腺癌和肾癌两大泌尿系统癌种中如火如荼的探索。徐文浩认为做研究主动性很重要:“一定要去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能让我受益匪浅。要愿意去深挖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每次得到的新进展会形成一种正反馈,这是科研的乐趣。如果每次都是被动做实验,最后会沦为失去主观能动性的工具人。”徐文浩的日常实验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实验研究,徐文浩秉承科学研究为临床工作服务的理念,坚持参与门诊,一年来累计协助导师诊治患者超4500例,独立完成膀胱镜检查、膀胱灌注等门诊手术操作超200例,并长期参与中国泌尿肿瘤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徐文浩从去年9月开始每周跟导师一起出诊两次,每次四个小时。出诊过程中,他协助导师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史登记和病情处置,再根据处置方式的不同分门别类,然后由导师审核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诊治,进而大大提高门诊效率,协助导师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诊治更多的患者。此外,徐文浩可以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泌尿系统肿瘤相关的门诊手术,例如膀胱癌术后患者的灌注化疗、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支架的更换或置入等。徐文浩提及,门诊遇到的大部分患者都很好沟通,但也难免会有情绪激动的患者。医院每天放给每位教授的门诊挂号数有限,然而患者数量众多,会出现插队、擅自进入诊疗室打断问诊等情况。当问到是否会因为患者不理解、不信任自己的用心付出而难受时,徐文浩摇摇头笑道,“我们还有很多患者需要诊治,还有很多临床和科研任务需要承担,这种小插曲仅仅是忙碌生活的调味剂”。徐文浩说:“医患其实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都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出诊的时候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但无论怎样都要耐心应对,导师也叮嘱我患者都不容易,一定要学会沟通的技巧,要学会换位思考。” 徐文浩还致力于临床转化工作,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肾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膀胱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和“肾癌分子影像学融合分析系统”。以主要发明人身份成功申请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腹腔镜手术下用带刻度的B超探头”、“一种安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刀”、“一种新型输尿管支架管”和发明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手术机器人机械臂”。此外,他与导师一起设计的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于今年2月获得了全国“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他认为在实践中用心观察和思考很重要,在临床操作时哪里不顺手,就会思考可以怎样改进,然后将想法落到实处。临床工作中的徐文浩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徐文浩在研究生入学前就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设计课题、着手做实验、写论文。他说:“做研究要愿意投入并高效利用时间,效率太重要了。我个人习惯提前几天做好规划,比如我会今天想好明后天要收集多少数据、完成实验的哪一部分之类的目标。”徐文浩补充说道,写论文还要善于总结,例如搭建文章结构的技巧、如何抓住审稿人的眼球等等。在科研学习和临床工作外,徐文浩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18-2019学年期间,他曾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报告发言;曾在上海第三届东方泌外科和男科学术会议以及厦门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报告发言;曾受邀参加美国泌尿科协会(AUA)、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肿瘤分会(ASCO GU)、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和第九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壁报展示。徐文浩提到,他在巴塞罗那见到了之前只在文献中见过的学术大佬,并且向他抛出了去国外研究中心交流的橄榄枝,还结识了北大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对方英语口语十分流畅。徐文浩说:“与优秀的人接触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壁报合影 徐文浩坦言自己其实是一个爱玩的人,“我爱打游戏,端游手游都在玩。我还很喜欢旅游,但现在没什么时间去了。”他现任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团学联外联部部长和男篮队队长,今年他所在的男篮队还获得了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男篮比赛季军。他笑着说道:“我不是一个能够除了睡觉就是干活的人,娱乐休闲于我而言不可缺少。而且身体最重要,休息够了才有精力继续做事。”复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生男子篮球队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徐文浩的现实写照。因为妈妈是医生,所以他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兴趣,在高考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他至今没对当初的决定后悔,“做不完的手术、看不完的患者、补不完的病史,或许这就是中国年轻医生的现状,但是我认为这是必经的历练。”在徐文浩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型硕士研究生,要对自己对导师负责,做到学术诚信、不弄虚作假;还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有什么矛盾和误会,都要恪守医生的道德准则和底线。他想对当代青年学生说,“效率十分重要,因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不能有拖延症。此外,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冷静思考。最后,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团队中不要太计较得失,在发生分歧时学会让步。”无论是国奖,还是“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它们不仅代表着对学生不懈付出和优秀品质的肯定,更代表着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鞭策,他将继续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践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来源:复旦研究生 撰稿 刘 甜 编辑 章雨晨

笑笑笑

博士毕业一般发几篇文章?网友:两三篇就想走有点难

就我熟悉的博士来说,大部分是3-4篇文章毕业的,少量5篇+。和部分网友的观点有点类似,即两三篇文章就像博士毕业不容易。想要了解“博士生一般发几篇文章毕业”,就得明白他们为何要发表小论文?最大的理由就是“毕业需要”。学校毕业要求中,一定数量的小论文是博士生毕业的前提,而且得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小章节对应。相对来说,学校对小论文的质量要求不高,是按大学科门类制定的。其次,学院会细化院内几个专业的博士毕业要求,如限定文章层次,如中科院三区、中文核心期刊以上的文章才计入毕业条件。也许,有人会问:学校和学院的博士生毕业要求,会有什么大的差异吗?差异肯定不会太大!但是,2篇和3篇这样的1篇文章的要求之差就能让不少博士生无法毕业,被迫延期。之前,上海大学2014级的博士研究生柴丽杰状告学校不发学位证(有毕业证),已走完答辩流程(5票通过,0票反对)。事实上他符合学校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2篇三级期刊论文),未达到的是《经济学院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量化指标》(3篇)。小西也觉得柴丽杰博士律师的说法是正确的,即学院指标不合法,学校行政不作为。换句话说,如果按照学院的规定不授予其博士学位,就相当于学院架空了学校的规定。注:图片来源于网络,非举例的柴丽杰博士答辩。但是,现实中博士生想要毕业,必须得达到学院的条件,而不是更简单的学校要求。为什么呢?因为不满足学院要求的话,是不会安排预答辩和论文送审的。在答辩前期的过程中,学院是绕不开的。通常,不少学院的理工类博士毕业要求是“123”,即一篇一区,或二篇二区,或者三篇三区。这个“123”也是目前国内普通双非高校引进人才的最低条件。低于此条件毕业的,部分会选择进站博士后,2年内达到要求后再入职。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有个关键因素没有提及,即更为主观的“导师要求”。简单的说,学校、学院的“严格要求”是否合理不谈,起码不止一个人得遵守。说的直白些,就是再苦再难,都会有个伴。而导师则不同,不同博导对自己学生的毕业要求设置差异性很大。比如小西读博时,我们课题组当时是要求3篇SCI论文以上,方可申请毕业。同期,同专业的另一导师是要求6篇。这也是博士在读过程中,常感叹的一句“又是别人的导师啊!”。其实,博士毕业延期率高的几个原因中,“导师要求高”占比较高。而要求高的最大体现就是更高层次和数量的小论文。达不到导师的要求,导师不同意走答辩流程,或者说导师不签字,是不可能进行送审和毕业答辩的。因此,博士生毕业时一般发几篇论文,很大层度上取决于导师。毕竟,导师的要求肯定是在学校和学院要求上进行二次拔高的。有人会问:导师要求4篇,学生会不会自我要求高,发5篇、6篇、甚至10篇再毕业,更好找工作?站在博士的角度,通常不会。达到要发的文章数量,就会选择毕业。也就是说,博士毕业能发几篇文章却决于毕业要发几篇文章。我们都知道读博压力不小,谁不想早点毕业、早点工作。而且,部分博士生和导师关系不太好,巴不得早点毕业离校。当然,少量优秀的博士生也许1-2年就发表了毕业要求的文章,之后的时间段还会有不少产出。还有这一类是,之前也有过少量博士生实验数据已出来,方案和结果都很完美,为了发篇高水平文章选择延期半年。普通文章的话,不如毕业后做博士后期间再“搞”2篇,好求职。博士后的待遇可比在读博士高很多的。博士毕业后进入新的单位工作,之前博士期间成果的归属是课题组的,无法以新单位一作发表文章。大部分课题组,会在博士离校前,要求上交之前的原始数据和实验记录本等。也许,我再来个小的假设,就更能理解我的观点。若是高校将博士生毕业要求改为“3个专著,而不是论文”。过几年,你会发现如今不容易的专著,毕业的博士生每人都有那么三五本,嘿嘿。最后,我想问达到博士毕业要求的你,还会选择留下来继续多发几篇论文吗?

麻疯女

大学生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五大好处

大学生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五大好处1、考研加分。大学生如果你想考研或者保研,在国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说非常有必要的。学术论文不仅体现你的科研能力也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如果你有提前准备公开发表过论文相对于没有论文的同学开始是非常有优势的。对于考研进入复试的同学,导师喜欢的就是有科研创新经验的同学,因为这样的人才能够辅助自己完成一些科研课题项目,科研基金项目等课题,这样的人才能够成为成为自己这几年工作中得力的助手。因此在大学期间,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你的研究生复试中说加分的,也是为你在研究生期间发表CSSCI,CSCD核心论文,出版专著,出版教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该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2、评奖学金,评优等。这个一般在研究生起来较为明显。如果你有足够的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无论是评优,入党,评奖学金你都有一定的优势。假如你是学霸,论文发表数量又多,每年奖学金都有可能有你的那一份哦,甚至可以拿到手软。如果你文笔不错平时也爱写写稿子不如利用你的长处多发表几篇论文吧。3、大学生可用于加学分。大多数院校基本都有着自己的学分制度,不过学分通过的途径有好多,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可以加学分只是其中的一项。好多院校学分制也是跟学士学位证书直接挂钩的,所以如果你在大学期间没有其他途径获得相应的学分发表学术论文也是一件不错的选择哦,最好以第一通讯作者或者独立作者公开发表一篇或多篇省级以上的学术论文为好。该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4、利于出国。如果你想在国外一流院校上学,甚至出国就业。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在你申请国外院校时,申请国外就业时都是加分的。 因为外国人都是相对比较独立的,发表学术论文正是体现你独立的能力。5、利于就业。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难的的严峻形式,如果你想在比较好的企业找工作,如果有过在某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在企业面试过程中虽然不能直接体现你的工作能力,但是也间接的体现了你的独立完成,刻苦专研,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对于你找工作面试也是加分的,那么在就业前准备几篇稿子公开发表说非常有必要的。该图片来源于网络素材好了,小编今天只讲了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好处,虽谈浅薄,其理在中。如有讲的不好之处,还忘专业人士不要出来喷我哈哈。

可不察与

真牛!这名研究生发表16篇SCI论文,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

经历了考研季,有很多考研同学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奋斗都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了。回顾起来这一路的考研历程,大家可能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能都觉得考研比较难。可是比考研更难的是读研,读研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业,部分高校部分专业对研究生还有相关的科研论文要求。经常会有相关新闻报道说,某些研究生因为论文的相关事宜未能顺利毕业,甚至被迫退学的情况。此可见,和考研比较起来,读研究生也是比较难的。不过比读研更难的,便是读博了。在读博圈儿里有这么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在读博士生都会出现延期毕业的情况。有的甚至延期毕业三年,四年甚至更多,很多在读博士生都是卡在论文相关的方面。不过,这些都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的,在校园里总是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智力超群,学有余力,在搞好日常学业的同时,科研方面也非常出彩。这不,在西安交通大学就出现了这么一个学霸。在读研究生期间,他竟然发表了16篇高水平Sci论文,并且很多都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这个成绩甚至超出了很多博士生的要求,以至于这位同学被该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真是太牛了,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是谁?一起走进他的故事吧。孙光宇,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被电气学院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发表了16篇SCI论文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均在学校“最具影响力期刊”目录)、EI会议论文4篇,另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第一篇论文的发表经历始于模仿,成于创新。以第一次发表论文的经历为例,孙光宇分享了做科研的一般的流程。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确定的,对于这个方向他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了不少论文,他要做的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后,他找到了跟该课题紧密相关的十几篇论文。精读论文后,通过模仿前人的做法,他尽可能做到对之前研究的复现。“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科研方向和科研方法非常重要无人迹处,最有奇观。谈及自己科研方法时,孙光宇表示,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领域做研究,就会发现自己能想到的点子别人在好久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其实科研就像是在挖金子,如果在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研究,便会比较容易发现金子。同时,科研方法也很重要。要能够分辨清楚哪些是值得花时间去做的事情,哪些是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不太重要的细枝末节。当然,努力也很重要,但是因为科研工作者都很努力,相比之下研究方向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曾被拒稿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在这三年的科研经历中,最令孙光宇难忘的便是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因不够成熟而被拒的经历。在沮丧了一小段时间后,他认真地分析总结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因此,这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的经历也成了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如Nature, Science)上发表的期待。”建议: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对于大学要如何度过,孙光宇认为本科期间主要是要打好基础,没有必要太早确定以后工作的方向,因为在大一大二时期很难有这种判断能力。但是方向一旦确定好了以后,就应该一直往前走。“希望钱院的学弟学妹们找到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并坚持走下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少一点从众,多一点思考。”情怀: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心系家国,饮水思源。受钱学森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的影响,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个面向’,这要求我们青年要有大局观,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个人奋斗汇入时代进步大潮,在新时代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最后期望孙光宇未来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1信息来源: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网 文字:电气学院 钱学森书院编辑:朱凡煜

见侮不辱

研究生论文如何快速发表,研究生三年经验助你少走弯路

在现阶段,无论哪所高校都有论文的要求,本文基于研究生三年论文经验,总结了五点对于科研论文有帮助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够对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1.对于文献进行定期分类整理以学科为基础的文献阅读可以获得基础知识,并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阅读大量文献是快速发表论文的最好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阅读中文文献是为了培养写作基础,而想要对思维方式进行培养仍然需要阅读更多的外文期刊。当我们写论文时,最后都需要引用文献。坚持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对以后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研究生没有使用笔记表达的习惯。当他们阅读和积累时,他们总是把下载的文档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如果过了一段时间真正要用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当初的文档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整理文档,将同一主题的文档放在同一文件夹或目录中,可以帮助自己快速高效地找到所需的文档。例如在研究建筑节能材料的时候,我可以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中文文献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外文文献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在这里建议使用NoteExpress之类的软件,它可以对主题进行分类,方便做笔记,并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2.阅读时对文献进行注释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及时标记文献中的重要概念、需要引用的句子、重要的研究思想、技术术语等,供以后需要时及时审查和参考。对于英语文献和摘要,有必要把重点放在注释和记忆重要的技术术语上。必要时,还可以组织文字资料,总结相关的重要知识和想法。如果你遇到了你无法理解的技术术语,这里有一个方法。在知网上高级检索关键词,输入你想要的专业中文词汇,然后搜索,随便看一篇有英文文摘的论文,看关键词就可以得到。3.围绕论文框架这个核心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献后,论文的总体思路也清晰了,此时就有必要进行写作构思。在明确论文方向之后,最重要的是写论文框架,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这篇论文展开。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摘要、引言、方法、实例或实验数据分析、结论。不必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写论文。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不断修订。如果你总是拖延,可能会面临最后几天赶论文的情况。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写一个论文框架?因为在未来,所有的科研内容都需要围绕论文的框架展开,论文框架具有指导作用。今后,所有与论文内容相关的都应集中在笔记上,或直接插入到论文初稿当中。4.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和写文件备忘研究生有三年的时间,我们可能会做很多的测试,建立很多的模型。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忘了测试的目的和结论。这就需要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的名称要有清晰的易懂的含义,有必要在文件夹里面写一个.txt文件作备忘,备忘文件写清楚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概要,包含内容,目的等方面必要性的注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记性不如多写一个文件!现阶段的研究生一般需要读三年。在写论文的时候,可能会做很多实验并构建很多模型。一段时间过去后,很可能会忘记一开始的实验目的和结论。这就要求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名称应具有清晰易懂的含义。最好需要在文件夹中写一个.txt文件作为备忘录。备忘录文件应明确概述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内容必要性、目的等说明。好的记忆不如多写一份文件!5.科研论文的严谨性永远是第一位平时编写文档时,节点或关键性文档应注意格式。在做实验绘图时,要注意简洁准确性。同时,在写文章时,要注意逻辑思维,每一句话都要深入研究,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篇好的论文中没有多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