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读博时因为论文没有发表而延期毕业该怎么办美人关

读博时因为论文没有发表而延期毕业该怎么办

首先,当前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很多博士研究生都在四年以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所以读博确实会承受较大的压力,不仅要承受科研、创新压力,同时还要承受家庭、就业、心理等压力,这一点在读博之前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及时发布论文而导致延期毕业的情况是相对比较常见的,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自然是尽快完成论文的发表,这几乎就是唯一的出路,而要想尽快完成论文的发表,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准备,其一是与导师做深入的交流,详细分析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二是积极寻求同学的帮助,尤其要与研究方向比较接近的同学进行交流,很多成功的经验是一定要借鉴的,而且同学往往会给出一些自己的见解,这个过程对自己也是一个启发。按照历史经验来看,很多研究生就是在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论文的修改,所以在读研时一定要重视交流。其三是积极寻求技术专家的帮助,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的导师和同学都不能给出非常明确的建议,此时可以积极寻求技术专家的帮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做法。通常来说,论文的撰写和发表都有比较特定的模式,在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成果认定上也都有相应的规则,所以通过与技术专家的交流,往往也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最后,家庭经济压力大的同学可以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读研的过程中有一些相应的政策可以享受。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莫第

本科生没发过论文,考研会被排斥吗?听听导师怎么说

眼下距离2020年考研初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很多小伙伴近期都陷入了一种慌张,甚至是自我怀疑的状态。考研已经进入冲刺期,同学们一定要尽快调整心态,争取进入最佳备考状态。昨天一位考生朋友在私信里咨询我,他说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些信息,说的是如果本科期间没有发表过论文的话,考研会被导师排斥,对此他感到非常忧虑。对于这位读者朋友的疑问,我想说的是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大家千万不要被这种消息误导,甚至影响自己的复习状态。对此,我也咨询了一位研究生导师朋友,对于这件事他的看法和我一致,考研的过程非常公平,不会因为本科生没有发表过论文,而去排挤大家。在考研初试的时候,根本不会统计大家是否发过论文,阅卷都是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非常公平在考研报名的时候,根本不会统计大家,在本科阶段是否发表过相关论文,这一点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而且考研初试属于国家统一考试,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流程,不论是考试环节,还是阅卷环节,都会处于无死角监控下。在考研阅卷的时候,老师们会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整个过程都实行匿名化阅卷。换句话说,阅卷的老师,压根不知道你是谁,也不会因为你本科阶段是否发表过论文,来主观性的打分。每一道题目都有明确的得分点,不会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到了考研复试阶段,本科期间发表的论文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初试的成绩和个人的专业能力很多同学担心到了考研复试阶段时,会因为本科时没有发表过论文,而受到导师的排挤。事实上这件事是完全不存在的,作为研究生导师,大家都清楚同学们的真实水平,只要大家正常发挥基本上不会存在问题。决定大家能否最终被录取的关键性因素有两个,第一初试的成绩,第二个人的专业素养。如果你的初试分数足够高,在复试中又能对老师的问题做到对答如流,展现出过硬的专业能力,录取这件事肯定是板上钉钉的。当然,论文也是个人专业能力的一种体现,如果本科生同学能够拿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也会让诸位导师眼前一亮,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不过从这些年的面试经历来看,绝大多数同学都达不到这种水平。此外,如果同学们带来的论文质量低,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甚至还会被老师认为没有学术潜力。到了考研最好的冲刺阶段,大家不要有太多顾虑,安心备考初试才是最重要的每年到了这时候,很多同学都开始陷入深深的焦虑中,甚至怀疑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根本考不上研究生。有的时候鼓励太多,真的会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既然已经到了冲刺阶段,我们就应该学会放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把主要精力用在复习上。那些考研轻松上岸的同学,向来都是心态好的同学,这一点非常值得各位考生朋友学习。总而言之,本科阶段没有发表过论文,不会在考研中受到导师的排挤。到了这个时候,大家也不要再去想太多复习外的事情,不仅没有用,还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如果你想要上岸,那就要学会放下心中的一切鼓励,大胆向前冲吧!关于考研,您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想法吗?

掇而不岐

研究生再也不是混日子了,教育部今年将重点抽查已毕业研究生论文

最近教育部发布公告,今年将对已毕业的研究生论文进行重点抽查,对存在学术不端、存在捏造事实、查重不过关的论文进行整顿,撤销该学生的研究生学历学位,对该研究生的导师取消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根据过去教育部对已经毕业的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的抽查结果,发现在抽查的论文中存在1%以上的毕业论文存在学术不端的问题,已经对论文存在问题的学生研究生学历及学位进行撤销。翟天临博士后录取这对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来讲,无异于晴天霹雳。翟天临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舆论对翟天临研究生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问题进行了谴责,同时也反思当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教育形式,教育部因此加大了对已经研究生论文的抽查力度,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增强高校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监管力度。考研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如果自己当年的毕业论文存在抄袭和数据造假,很容易被调查出来,其影响将对自己的工作和今后的继续深造造成毁灭的影响。如果自己已经是毕业多年的研究生,并且知网上面也有自己的论文,自己的论文当年毕业的时候学校要求也不严格,今年教育部检查出来以后,自己将会丢掉自己的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学位,失去了高学历的资格,失去了今后找工作的优势。这对于一些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压力很大,毕竟自己已经毕业,论文再有问题也不能去学校去修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可能真的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研究生毕业所以研究生再也不是那种在学校混日子就能毕业了,研究生过去常被称为“烟酒生”,形容研究生抽烟喝酒和学生,过去的研究生教育确实存在着导师管理不到位,学生学习不认真,毕业论文随便写的情况,但是教育部规定出台了以后,相信对各位研究生监督更严格了,而且是事后监管,学生毕业后再进行毕业论文的随机抽查,而且是终生追责,对学生个人一生都有污点,个人诚信有问题,个人学习不规范,高学历证书被撤销,丧失了工作升职加薪的机会,影响可谓深远。研究生和导师眼下正是考研复试的时间,也是2019年研究生毕业论文修改的时间,今年毕业的研究生要认真负责对待自己的学位论文,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抄袭别人论文,更不能找人代写。今年考研复试的同学有幸被录取了,开学后就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认真规范的写论文,千万不要犯错误,不然都会是自己一生的污点和学习的遗憾,因为自己毕业后被撤销了学历证书,自己年纪已大也没有机会再去读研,会错过更多的机会。因此都要认真的对待研究生毕业论文,千万不要混日子,不然就要被日子混!

所以相齿

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写不好论文是因为志不在此吗?

这几年,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事件从未远离过网络。比如,不同学校不同届的学位论文雷同,连“致谢”部分也几乎一样。而更普遍的可能还是使用同义词、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打擦边球”。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也成为微博热搜。在微博热搜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的介绍也引起讨论。他提到,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频频爆出,演员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等新闻更是陆续引发热议。不断强化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要之举。不过,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讨论中,除了对强化学术规范的支持之外,亦有许多其他值得思考的评论,如“除了学生,导师学术作假也应该同等对待”“每年太多人毕业,学的东西都差不多,都要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创新太难”等。这些讨论指向了师生关系、学位论文如何创新、研究生的课程质量等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作为论文指导教师的导师也担心如果要求过严,会导致学生走向绝望,同时也有导师反而以此作为威胁学生的权力资源。这些问题同样重要。《四月物语》(1998)剧照。撰文 | 刘亚光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美国有一位程序员、博客作者叫保罗·格雷厄姆,他曾提出一个“学历时代正在终结”的观点。他认为,学历在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作用是帮助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能快速地做出一个人才“预期”,即在无法判定一个人的具体能力的时候,用最高效的方式筛选出更大概率拥有更强能力的员工。在他看来,学历的这种为应聘者提供“预期证明”的作用在员工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大企业的招聘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而随着创业公司和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在招聘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慢慢被淡化,代表个人能力的“效能”将取代“文凭”成为应聘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毕业时刻》(2011)剧照。然而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情况似乎并不如格雷厄姆所述。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效能”确实开始越来越被重视,但各大用人单位似乎并没有放松对学历门槛的要求。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调研,超过七成的企业提高了对员工岗位核心职责的要求,以此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近6成企业提高了就业的学历门槛。而2019年秋季求职指数也显示,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占据行业竞争指数的前列——这些行业恰恰也是格雷厄姆口中的“大公司”分布集中的行业。如前所述,2020年,我们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企业无法放弃使用学历门槛来快速完成人才预期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研究生们心态的微妙变化。顾名思义,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论是从日常感受出发,还是翻阅近些年针对研究生读研动机的各类调研,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大致不会出错的结论:至少从心态上,研究生变得越来越不“学术”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显示,有55%的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而六年之后,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提升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的考研动机占比最多,超过6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仅仅在20%徘徊。马克斯·韦伯在1917年11月发表“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在《学术与政治》中,马克斯·韦伯曾经将学术研究比作一场“鲁莽的赌博”,走上学术之路的人不仅需要忍受枯坐冷板凳的清苦,还需要面对各类可能导致自己心态失衡的风险与诱惑,走上学术道路的人需要“有最好的心态,并做最坏的打算”。然而,在当下成为一名研究生——一名名义上的“学术预备军”——可能更多时候是出于“保险”。正如一则之前在豆瓣上流传的段子说的一样,“我现在选择不读研究生,反而说明我面对现实的能力比较强”。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术不端频发的现象。在“剪刀加浆糊”式写毕业论文依旧频频出现的当下,谈“学术创新”似乎就显得奢侈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条有关打击学术不端的新闻下,受到更多热议的反而是另一个话题:学位论文的“创新”。这同样也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抓的有关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问题。“论文的选题都被前面的人写烂了,为了避开查重句子才乱改,难道论文重点“本科论文要求写创新点不是强人所难?”一类的评论都获得了高赞,也反映出“论文创新”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的难题。“论文创新”令研究生们抓耳挠腮,在学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许多“强行创新”的情况,浏览许多高校教师的微博和豆瓣,都能看到对这类现象的吐槽:或是借用一个貌似新颖的理论框架去“裁剪”经验事实,或是生造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却并无与既有学术谱系的有效对话。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C.赖特·米尔斯曾为我们描摹过真正“创新”的研究图景:能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前景。这样的研究往往从独特而鲜活的个人经验出发,并最终能够与个人身处时代的结构性问题相连接。这一要求无疑建立在研究者对“研究”一事拥有切实的关怀和兴趣上,而在客观上研究生学历普遍贬值、主观上研究生的心态出现转变的大背景下,这显然成为一个很高的要求。《社会学的想象力》,[美] C.赖特·米尔斯 著,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魔鬼导师”或“放养导师”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曾如此描写初到她所任教的二本院校的体验:“暑假备课期间,我终于明白,《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多么乏味的一门课程。我脑中不停转动‘报告、请示、命令、决定、通告、公告、通报、批复、会议纪要’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词汇,这和我博士期间接触到的‘现代性、叙事学、解构、规训、德里达、后现代状态、韦伯、利奥塔、本质主义、启蒙、自我认同、民族国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识传达,一种是理论的、虚空的、逻辑的知识训练。”《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而就在近日,《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采访引发了一波刷屏转发。文中呈现的顶尖高校学生们“受困于绩点”、偏爱选择“分高、保险”的“水课”,乃至于很多人“即使按照高考的逻辑获得了高绩点,但专业水平却是倒数”。黄灯笔下二本学生对知识“功利化”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在中国顶尖高校的学生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用接受“报告、命令、通告”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和“德里达”。而这也使得通过高绩点获得保研等继续深造机会的学生,未必真正培养起了对理论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样影响着他们面对学术论文的态度。《意见》也提及,“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然而就采访反映的现况来看,建立一个选拔出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才的制度,依然任重道远。不过,研究生不都志在学术未必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生教育会承担不同的功能。关键在于,相关培养方案改革应该同时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定位的多元化。如《意见》也指出,应该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只有通过培养方案的合理化,才能让“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和志在就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除了关于“论文创新”的烦恼,“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话题下被热议的还包括导师。评论纷纷表示:“难道不该管管老师吗?下梁不正的根本原因是上梁歪”“导师论文造假同样应该严惩。”其实,不管是这次颁布出台的《意见》,还是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要求,都在不断强调导师责任,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导师的要求,但这些评论的背后反映出的情绪仍然值得重视。近年来校园中连连发生的研究生受到导师压迫而选择轻生的悲剧,在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让人对研究生导师的“权力”更敏感。而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这些评论中提及的“侵占、剽窃学生成果”“抢第一作者”等现象,确实也是导致许多悲剧的重要原因。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建立九个月,有三余万人加入。图为回复较高的帖子。动用手中权力给学生施加强压的“魔鬼导师”自然受到广泛的声讨,而另一种“放养”型的导师也同样被评论吐槽。学生遭遇这一类导师的普遍性似乎也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窗口”得到观察:毕业论文致谢。感谢还未出现的女朋友、回忆室友一起做过的糗事、罗列学校里的风景和饭餐……随着越来越多的论文致谢成为网红段子,似乎在硕士论文里细致地谈论导师或是学术前辈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致谢还是比较罕见的。虽说导师永远是被放在论文致谢里的第一个,但现在许多对导师的致谢也很像套了感谢语模板。虽然说“致谢”谈论学术以外的事轻松一下完全无可厚非,但这可能部分说明当下存在的部分导师的“放养”以及其与研究生之间联系淡漠的现实。网上甚至有人总结出《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生动刻画了“被放养研究生”的“惨状”:“导师很忙,明明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无缘相见;被放养者犹如身处孤岛与冷宫,得不到导师的垂爱与指导;时刻在自由过头的边缘处试探,自律与放纵仅有一线之隔。”然而,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形象之外,有的导师们也有自己的委屈和苦衷。对于评论中讨论的“抢第一作者”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也认为工作量的具体分配以及导师起到的作用需要视具体情况来评价,不可一概批评导师和学生共同署名的现象。而许多高校教师甚至自嘲成为了“高危群体”:对于本就对学术兴趣寥寥的学生,如果管得太松,后果很可能是论文质量不达标。如果管得太严,又担心学生不堪重负,导致不好的后果。尤其是一旦出了事被媒体曝光,舆论场天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又会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负面形象。制度设计中逻辑一致的对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现实中有时却会呈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张力。对于研究生学习,导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在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的完善之外,如何建立相关条例以明确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也就成为对广大研究生来说最为利益攸关也最令人感觉棘手的问题。参考链接:高校导师有话说:害群之马是少数,不敢不让学生毕业 https://www.sohu.com/a/227827069_665455《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5《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1A0EQA7/20200921A0EQA7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就业前景好占55%https://kaoyan.xdf.cn/201406/10059358.html作者 | 刘亚光编辑 | 罗东校对 | 刘军

民知其母

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写不好论文,是因为志不在此吗?

这几年,学位论文抄袭、作假事件从未远离过网络。比如,不同学校不同届的学位论文雷同,连“致谢”部分也几乎一样。而更普遍的可能还是使用同义词、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打擦边球”。9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也成为微博热搜。在微博热搜中,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的介绍也引起讨论。他提到,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中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增长的,是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问题频频爆出,演员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等新闻更是陆续引发热议。不断强化对学术不端的处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必要之举。不过,在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讨论中,除了对强化学术规范的支持之外,亦有许多其他值得思考的评论,如“除了学生,导师学术作假也应该同等对待”“每年太多人毕业,学的东西都差不多,都要写毕业论文,都要求创新太难”等。这些讨论指向了师生关系、学位论文如何创新、研究生的课程质量等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多个问题。作为论文指导教师的导师也担心如果要求过严,会导致学生走向绝望,同时也有导师反而以此作为威胁学生的权力资源。这些问题同样重要。撰文 | 刘亚光1不那么“学术”的研究生美国有一位程序员、博客作者叫保罗·格雷厄姆,他曾提出一个“学历时代正在终结”的观点。他认为,学历在当今社会的一个核心作用是帮助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能快速地做出一个人才“预期”,即在无法判定一个人的具体能力的时候,用最高效的方式筛选出更大概率拥有更强能力的员工。在他看来,学历的这种为应聘者提供“预期证明”的作用在员工数量庞大、结构复杂的大企业的招聘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而随着创业公司和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在招聘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慢慢被淡化,代表个人能力的“效能”将取代“文凭”成为应聘的核心竞争力。电视剧《毕业时刻》(2011)剧照。然而至少在当下的中国,情况似乎并不如格雷厄姆所述。随着社会竞争的愈加激烈,“效能”确实开始越来越被重视,但各大用人单位似乎并没有放松对学历门槛的要求。根据智联招聘2020年的调研,超过七成的企业提高了对员工岗位核心职责的要求,以此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近6成企业提高了就业的学历门槛。而2019年秋季求职指数也显示,计算机软件、网络游戏占据行业竞争指数的前列——这些行业恰恰也是格雷厄姆口中的“大公司”分布集中的行业。如前所述,2020年,我们在学研究生超过300万人,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市场的供需失衡使得企业无法放弃使用学历门槛来快速完成人才预期的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研究生们心态的微妙变化。顾名思义,研究生教育最初的定位,是培养具有学术科研潜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不论是从日常感受出发,还是翻阅近些年针对研究生读研动机的各类调研,我们都能得出一个大致不会出错的结论:至少从心态上,研究生变得越来越不“学术”了。《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显示,有55%的大学生考研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而六年之后,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提升就业和从业核心竞争力”的考研动机占比最多,超过6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仅仅在20%徘徊。马克斯·韦伯在1917年11月发表“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在《学术与政治》中,马克斯·韦伯曾经将学术研究比作一场“鲁莽的赌博”,走上学术之路的人不仅需要忍受枯坐冷板凳的清苦,还需要面对各类可能导致自己心态失衡的风险与诱惑,走上学术道路的人需要“有最好的心态,并做最坏的打算”。然而,在当下成为一名研究生——一名名义上的“学术预备军”——可能更多时候是出于“保险”。正如一则之前在豆瓣上流传的段子说的一样,“我现在选择不读研究生,反而说明我面对现实的能力比较强”。这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术不端频发的现象。在“剪刀加浆糊”式写毕业论文依旧频频出现的当下,谈“学术创新”似乎就显得奢侈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条有关打击学术不端的新闻下,受到更多热议的反而是另一个话题:学位论文的“创新”。这同样也是近年来教育部门严抓的有关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问题。“论文的选题都被前面的人写烂了,为了避开查重句子才乱改,难道论文重点“本科论文要求写创新点不是强人所难?”一类的评论都获得了高赞,也反映出“论文创新”是绝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的难题。“论文创新”令研究生们抓耳挠腮,在学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许多“强行创新”的情况,浏览许多高校教师的微博和豆瓣,都能看到对这类现象的吐槽:或是借用一个貌似新颖的理论框架去“裁剪”经验事实,或是生造一个新的学术“概念”却并无与既有学术谱系的有效对话。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C.赖特·米尔斯曾为我们描摹过真正“创新”的研究图景:能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在社会中二者的前景。这样的研究往往从独特而鲜活的个人经验出发,并最终能够与个人身处时代的结构性问题相连接。这一要求无疑建立在研究者对“研究”一事拥有切实的关怀和兴趣上,而在客观上研究生学历普遍贬值、主观上研究生的心态出现转变的大背景下,这显然成为一个很高的要求。《社会学的想象力》,[美] C.赖特·米尔斯 著,李康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2“魔鬼导师”或“放养导师”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曾如此描写初到她所任教的二本院校的体验:“暑假备课期间,我终于明白,《经济应用文写作》是多么乏味的一门课程。我脑中不停转动‘报告、请示、命令、决定、通告、公告、通报、批复、会议纪要’这些毫无感情色彩的词汇,这和我博士期间接触到的‘现代性、叙事学、解构、规训、德里达、后现代状态、韦伯、利奥塔、本质主义、启蒙、自我认同、民族国家’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直接的、功利的、交易的知识传达,一种是理论的、虚空的、逻辑的知识训练。”《我的二本学生》,黄灯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8月。而就在近日,《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名为《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的采访引发了一波刷屏转发。文中呈现的顶尖高校学生们“受困于绩点”、偏爱选择“分高、保险”的“水课”,乃至于很多人“即使按照高考的逻辑获得了高绩点,但专业水平却是倒数”。黄灯笔下二本学生对知识“功利化”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也出现在中国顶尖高校的学生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用接受“报告、命令、通告”的方式,来理解“现代性”和“德里达”。而这也使得通过高绩点获得保研等继续深造机会的学生,未必真正培养起了对理论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这同样影响着他们面对学术论文的态度。《意见》也提及,“需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然而就采访反映的现况来看,建立一个选拔出真正对学术有兴趣的人才的制度,依然任重道远。不过,研究生不都志在学术未必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毕竟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生教育会承担不同的功能。关键在于,相关培养方案改革应该同时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定位的多元化。如《意见》也指出,应该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只有通过培养方案的合理化,才能让“以学术为志业”的学生和志在就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除了关于“论文创新”的烦恼,“将学位论文作假作为信用记录”话题下被热议的还包括导师。评论纷纷表示:“难道不该管管老师吗?下梁不正的根本原因是上梁歪”“导师论文造假同样应该严惩。”其实,不管是这次颁布出台的《意见》,还是教育部门一直以来的要求,都在不断强调导师责任,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也不意味着忽视对导师的要求,但这些评论的背后反映出的情绪仍然值得重视。近年来校园中连连发生的研究生受到导师压迫而选择轻生的悲剧,在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也让人对研究生导师的“权力”更敏感。而在各类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同样也能发现,这些评论中提及的“侵占、剽窃学生成果”“抢第一作者”等现象,确实也是导致许多悲剧的重要原因。豆瓣小组“今天被导师关爱了吗”建立九个月,有三余万人加入。图为回复较高的帖子。动用手中权力给学生施加强压的“魔鬼导师”自然受到广泛的声讨,而另一种“放养”型的导师也同样被评论吐槽。学生遭遇这一类导师的普遍性似乎也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窗口”得到观察:毕业论文致谢。感谢还未出现的女朋友、回忆室友一起做过的糗事、罗列学校里的风景和饭餐……随着越来越多的论文致谢成为网红段子,似乎在硕士论文里细致地谈论导师或是学术前辈如何具体地影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的致谢还是比较罕见的。虽说导师永远是被放在论文致谢里的第一个,但现在许多对导师的致谢也很像套了感谢语模板。虽然说“致谢”谈论学术以外的事轻松一下完全无可厚非,但这可能部分说明当下存在的部分导师的“放养”以及其与研究生之间联系淡漠的现实。网上甚至有人总结出《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生动刻画了“被放养研究生”的“惨状”:“导师很忙,明明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无缘相见;被放养者犹如身处孤岛与冷宫,得不到导师的垂爱与指导;时刻在自由过头的边缘处试探,自律与放纵仅有一线之隔。”然而,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形象之外,有的导师们也有自己的委屈和苦衷。对于评论中讨论的“抢第一作者”等问题,部分高校教师也认为工作量的具体分配以及导师起到的作用需要视具体情况来评价,不可一概批评导师和学生共同署名的现象。而许多高校教师甚至自嘲成为了“高危群体”:对于本就对学术兴趣寥寥的学生,如果管得太松,后果很可能是论文质量不达标。如果管得太严,又担心学生不堪重负,导致不好的后果。尤其是一旦出了事被媒体曝光,舆论场天然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又会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负面形象。制度设计中逻辑一致的对导师的严格要求和导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现实中有时却会呈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张力。对于研究生学习,导师的影响至关重要。在选拔制度和培养制度的完善之外,如何建立相关条例以明确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显然也就成为对广大研究生来说最为利益攸关也最令人感觉棘手的问题。参考链接:高校导师有话说:害群之马是少数,不敢不让学生毕业 https://www.sohu.com/a/227827069_665455《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https://www.eol.cn/e_ky/zt/report/2020/content02.html#sc_2_5《被导师放养必备生存指南》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1A0EQA7/20200921A0EQA7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毕业生考研动机调查:就业前景好占55%http://kaoyan.xdf.cn/201406/10059358.html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西西;校对:刘军。题图为《四月物语》(1998)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延伸阅读学历贬值愈演愈烈,我们还能走出“文凭社会”吗?韦伯与学术人:现实关怀,立身何处?

汉江湾

研究生论文如何快速发表,研究生三年经验助你少走弯路

在现阶段,无论哪所高校都有论文的要求,本文基于研究生三年论文经验,总结了五点对于科研论文有帮助的学习习惯,希望能够对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帮助。1.对于文献进行定期分类整理以学科为基础的文献阅读可以获得基础知识,并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阅读大量文献是快速发表论文的最好途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情况下阅读中文文献是为了培养写作基础,而想要对思维方式进行培养仍然需要阅读更多的外文期刊。当我们写论文时,最后都需要引用文献。坚持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对以后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研究生没有使用笔记表达的习惯。当他们阅读和积累时,他们总是把下载的文档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如果过了一段时间真正要用的时候,很可能找不到当初的文档了。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整理文档,将同一主题的文档放在同一文件夹或目录中,可以帮助自己快速高效地找到所需的文档。例如在研究建筑节能材料的时候,我可以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中文文献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将有关建筑节能材料的外文文献放在另一个文件夹中。在这里建议使用NoteExpress之类的软件,它可以对主题进行分类,方便做笔记,并可以根据重要性进行排序。2.阅读时对文献进行注释在阅读文献时,要注意及时标记文献中的重要概念、需要引用的句子、重要的研究思想、技术术语等,供以后需要时及时审查和参考。对于英语文献和摘要,有必要把重点放在注释和记忆重要的技术术语上。必要时,还可以组织文字资料,总结相关的重要知识和想法。如果你遇到了你无法理解的技术术语,这里有一个方法。在知网上高级检索关键词,输入你想要的专业中文词汇,然后搜索,随便看一篇有英文文摘的论文,看关键词就可以得到。3.围绕论文框架这个核心读完一定数量的文献后,论文的总体思路也清晰了,此时就有必要进行写作构思。在明确论文方向之后,最重要的是写论文框架,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这篇论文展开。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摘要、引言、方法、实例或实验数据分析、结论。不必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写论文。一篇优秀的论文需要不断修订。如果你总是拖延,可能会面临最后几天赶论文的情况。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写一个论文框架?因为在未来,所有的科研内容都需要围绕论文的框架展开,论文框架具有指导作用。今后,所有与论文内容相关的都应集中在笔记上,或直接插入到论文初稿当中。4.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和写文件备忘研究生有三年的时间,我们可能会做很多的测试,建立很多的模型。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忘了测试的目的和结论。这就需要坚持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一个文件夹的名称要有清晰的易懂的含义,有必要在文件夹里面写一个.txt文件作备忘,备忘文件写清楚该文件的主要内容概要,包含内容,目的等方面必要性的注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记性不如多写一个文件!现阶段的研究生一般需要读三年。在写论文的时候,可能会做很多实验并构建很多模型。一段时间过去后,很可能会忘记一开始的实验目的和结论。这就要求分类整理文件夹,每个文件夹的名称应具有清晰易懂的含义。最好需要在文件夹中写一个.txt文件作为备忘录。备忘录文件应明确概述文件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内容必要性、目的等说明。好的记忆不如多写一份文件!5.科研论文的严谨性永远是第一位平时编写文档时,节点或关键性文档应注意格式。在做实验绘图时,要注意简洁准确性。同时,在写文章时,要注意逻辑思维,每一句话都要深入研究,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一篇好的论文中没有多余的话。

气之聚也

研究生论文盲审结果出来后,有人欢喜有人忧,你的论文过了吗?

随着大部分高校通知毕业年级学生返校后,很多大四或者研三的学生纷纷返回学校去答辩或者办理毕业手续。近几年,随着教育部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变严之后,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都需要去盲审,盲审通过后,学生才能按期答辩,否则需要延期。而近日,正是很多同学论文盲审结果出炉的日子,也是不少毕业生答辩的日子,毕业论文的盲审结果对于毕业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会将学生的毕业论文送到教育部平台,然后教育部再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分发给不同的专家去审核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一篇论文需要两名老师去评审,而这两名老师是完全不认识彼此的,而且也不知道论文的作者是谁,更不知道另外一名评审老师是谁。所以有的时候论文的评审结果差异性非常大,有的同学收到的评审结果,一位老师评的是非常优秀,而另外一名老师却不允许答辩,不过这位同学还有一次再次送审的机会,可是如果再次送审再不通过的话,不仅仅对学生有影响,对学院甚至对学校都有很大影响,所以不少学校是不允许学生进行二次送审的。小编的的毕业论文盲审也是近日刚刚出的结果,小编的两位同学也是出现了上述的情况,他俩基本上都是一个老师给的评价是优秀,而另外一名老师给的确实很差,所以这俩名同时是不允许参加毕业答辩的,只能选择延期毕业。小编这里和大家说一下延期毕业的后果,如果延期毕业的话,首先就是不能在这学期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意味着延期的同学即使找到工作后也不能去报到参加工作,因为没有毕业证和学位证,公司和单位也是不予录取的。其次,就是学校宿舍也不再允许延期的同学在继续住下去,学生只能在外租房继续修改自己的论文,等待下次学校组织送盲审和答辩。最后就是如果延期,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麻烦的,不仅需要修改自己的学籍,还有很多毕业的手续,还会涉及到报到证和档案问题,也是非常的心累。之所以小编这么了解延期的情况,就是因为小编的一位师兄曾经就延期了半年。由于毕业论文盲审没过,他找的国企工作也不能去报到,所以他失去了工作,本来毕业后就结婚的计划也泡汤了,所以我这位师兄在毕业后一边做着兼职一边修改自己的论文。他承受的不仅仅是论文的压力,还有家里的压力和女朋友的压力,谁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等着他,家里和女朋友也经常去埋怨他。而且学校的各种手续修改也是非常麻烦的,我当时作为他的师弟也帮他办了不少事情。总之希望每一位研究生在研究生期间一定去好好做自己的研究,好好写自己的毕业论文,因为现在真的不是糊弄就能毕业的!大家的毕业论文过了吗?

非量

本科没发表论文,没有获奖经历研和究成果,想考研清华不太现实?

本科没有发表论文,没有获奖经历研和究成果,想考研清华是否不太现实?有一句谚语是:“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拥有智慧来区分两者的区别”。在考研和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有区分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能区分清楚哪些是能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就会陷入到“应该”思维之中。很多人就是在应该思维之中,荒废了大量的时间。我本科期间没有发论文,现在应该发论文;我没有实习经验,现在应该寻找实习单位;目标院校开设的课程,我们本科院校很多都没有开设,我要寻找下目标院校的课程。最后的结果是都接近考试了,自己还没有复习完。不少学生在决定跨考名校的时候,心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名校会不会有歧视?我这么努力,万一在复试的时候因为本科学校太烂而被刷掉了,该怎么办呢?”并且自己越努力这种想法越强烈。其实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想要考上名校是有一定的难度,想要考上清华北大更是难上加难,但是有些事情是没办法改变的。复试时在同等的条件下,肯定会优先录取本科比较好的学生,即便是自己是面试官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但是对于一个普通院校学生来说,能够做到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得比别人更好,让条件变得不等同。普通院校的学生和名校的学生相比,确实有很多的劣势,这不仅是在学习能力上,而且在获奖以及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上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对于一个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实是没办法改变的。毕竟部分普通院校的,老师就没有太多的科研项目,更何况学生呢。但是,这些差距可以尝试通过一些途径去弥补。每年有不少从三本院校成功逆袭到清华北大的学生,这些学生各有各的特点,但是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初试的成绩比较高,另外是能够扬长避短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学生考上清华北大,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自己的平均绩点比较高;还有些是因为运气比较好,遇见的面试官和自己有相似的经历,也是从普通院校逆袭到名校的;有的是因为自己的英语口语比较好,而最终获得了机会。其实在复试的时候,老师之所以比较看重于自己的获奖经历或者是论文科研成果,是因为仅仅依靠成绩,是没办法判断一个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自己要招的不仅是一个学生,而是一个合作伙伴,所以自己要想的是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优势,哪些方面有特长,并且要发挥出来。如果没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或者是获奖经历,自己可以去相应的网站上查找一下,自己所在的学科领域的前沿内容,然后去收集资料尝试自己去写一篇文章,让自己学校的老师帮忙修改一下,这篇文章不需要发表,但是一定要能够展现出自己的资料收集、问题分析以及写作等能力。其实,很多问题上就是这样,永远不要尝试用鸡蛋去碰石头,鸡蛋可以孕育生命,但是硬度不好,石头有石头的特点,石头硬度比较好,但是它既不能作为食物,也不会孕育生命。期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福克斯

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就是一篇论文的关系吗?

每年三四月份研究生论文审读定稿的时候,导师们的“吐槽”声总是不绝于耳。这也难怪,平时看上去古灵精怪、口吐莲花的学生,写出来的论文却是语言贫乏,词不达意,疙里疙瘩,搞得师徒一起着急上火,寝食难安。几经修改润色,直到使论文在表面上“看上去挺美”,才敢长舒一口气,定稿交稿,在焦虑中等待后续的评阅和答辩。经此“磨难”的老师,在感慨“带学生很难”之余,也会发誓以后要“高标准,严要求”,在平日里就督促他们读书写文章,只是决心易下,执行挺难,等到下一届来学生入学了,依然是放养为主,学生们呢,巴不得你想不起他来,放养的模式自由而快乐。读研这事确实挺苦,你得有研究的兴趣和天赋,还要能坐得住冷板凳。只可惜现在的读研成了延迟就业的“缓刑期”,且找工作时还可以因研究生的学历而增强竞争力。所以考研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每年的三四月份也是研究生复试的时节,学生们要参加各种面试笔试培训班,还得到处打听调剂的信息,而且现在是一人考研,全家上阵,陪考陪复试,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由此又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种考研经济。经历了如此的艰难才获得了读研的入场券,到毕业时论文却是那般难产,个中缘由,大概只能到“过程”中去找了。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说成不成器,关键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这话虽然不假,但也有点儿“师父”推卸责任的意味。就说写论文这事吧。其实对于研究生来说,上过几门课,成绩多少并不是很重要,能不能毕业关键就是看论文写得怎么样。而对于平常练笔少,积累又不多的学生来说,要想写出篇像样的文章来着实不易。选题不易不说,即便选好了,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也无法使文章变得丰满且言之有物。因此,博览群书是必须的。温梓川先生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文作家,他的“朋友圈儿”里可都不是一般人,他和郁达夫、曹聚仁等交谊甚笃,和梁实秋、沈从文、徐志摩等亦过从甚密。在其《文人的另一面——民国风景之一种》里,温先生记录了他的老师冯三昧对他走上写文字道路的引导。他说在冯的课堂上,曾写了一篇小说,交给老师几天后,老师约他去喝茶,并让他看一个日本作家的小品。等温看完后,居然发现他自己的小说和日本作家的文章很相似,不过这并不是抄袭的问题,而是碰巧构思或利用了同样的题材。冯先生的教导是这样的:“既然发现了自己的作品与人家的作品有巧合之处,那么作品大可以作废了的,写作要言人所未有才能够代表你自己。以后,你至少要先读完了一二百本外国小说才动笔,那么你就会知道你自己所要说的东西,有没有人说过了,应该怎样着眼于人家所未知的东西了。要从事写作,绝对不能贪懒的。”其实写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发现别人不曾研究过的专题,然后做下去,才会有新意。所以准备写论文的学生,至少也该读几十部本专业的经典。在法言法,法学的研究生自然应该去读大量的法学经典。当然,如果师父不仅是领进门,还督促你“修行”的话,即便资质平平的学生,也会学有所成。现在这样的导师少了,但也并非没有。前几年有位年轻人在复旦读古典文学的博士,她的导师已经70多岁。老先生要求他的学生每周见一次面,汇报上周都读了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下周准备读什么,督促得紧着呢。博士生说她和同门师兄妹最怕的就是见导师,每次见导师前,有的会习惯性地肚子疼。他们那几个学生,每天都会乖乖地早起,然后早早地坐到图书馆看书。这是因为她们的导师起的也很早,图书馆开门后,他就进去逛一圈儿,看到他的徒弟们都在,就满意地回家;如果有谁没在那里,他就会亲自去宿舍敲门,直到把羞愧的大懒虫叫到图书馆为止。像这样负责任的博导还真是少见。一般的导师大多洒脱自由,学生们自然也乐得潇洒,过得滋润。只是这样一来,三年以后的论文是个什么样子也就能想象的出了。复旦的这位博士生,在平日里也不乏对严厉导师的抱怨,可是在成果频出且顺利毕业的时候,她对导师却是万分地感激。大学里的导师和研究生到底是个什么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要求有些伪善,亦师亦友尚能勉强。我倒是很赞同一位法学教授的看法,她说导师和学生就是“一篇论文的关系”。这话听起来似乎薄情,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研究生批量生产的时代,做导师的若能督促学生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些书,不必复制粘贴就能写一篇有自己观点,能被本专业领域专家认可的论文,顺利地毕业,又能被用人单位痛快地接收,就已经是尽了导师的本分,能做到这点,就是对学生的负责,也是对社会的负责。

空印盒

被导师放弃的研究生,该怎么完成毕业论文?

截至4月底,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复试工作基本结束,又一批莘莘学子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导师,将是你研究生阶段的重要角色。前有逼迫学生叫“爸爸”、致使学生跳楼的武汉理工导师王某,后有“爆粗口”、辱骂学生蠢货的上海交大博导。这些新闻,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大部分导师,都是地主婆式地压榨学生。但是,除了这种导师,还有一种佛系导师,实行“三不”放养政策——不管不问不理,不会给你布置任何作业或任务,不会给你任何科研上的指导。如果你主动找他,他只会用场面话打发你。总之,一句话,身为他的学生,爱干嘛干嘛,他没工夫搭理你。如果你遇到了佛系导师,反而没人保佑你,只能自求多福。这种导师,一般都是年纪较大,该得的地位、荣誉已经得了,没什么上进心了,自然也没什么科研任务,每天就讲讲课,静等退休。导师手上没有课题,学生自然就清闲。但是同样的,学生也搞不出任何科研成果,甚至快毕业了,都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毕业论文也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会直接“挂掉”。我当年读研时就遇到了这种佛系导师。我不找他,他从来不会找我,找到他,他也没什么事安排我做。在其他同学被导师追着屁股后面要数据时,我非常清闲,无所事事,每天就上上课,别人在图书馆查文献找期刊,我在一边追韩剧看杂志。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迟迟找不到选题方向,就傻眼了。怎么办?找了自己导师几次,导师除了会说场面话,别的什么都不管,好像我毕不毕业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你也和我一样,遇到了这种佛系“三不管”导师,怎么自救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吧。一、自己确定论文方向大多数研究生的论文方向,都是导师帮忙确定的,一般导师研究什么,手下的学生也跟着研究。如果你的导师是“佛系”,现阶段啥都不研究,那你该怎样确定论文方向呢?选择本专业的权威期刊,多读多研究,你自然会知道什么课题比较热门,你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从中再筛选,记住一个原则:热门又不烂大街。当然,你要选择一个比较热门的领域,资料和数据会比较充分,更容易进行下一步的研究;但是也不能烂大街,其他人都研究的差不多了,研究透了,你也搞不出什么新意了。比如,我的专业是国际贸易,当时,“反倾销”是个大热课题,相关的文章非常充分,很难出新意,已经烂大街了。但是,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稀土案,是个热点,但由于出来的比较晚,相关研究还没做透,还有很大的空间,又可以和“反倾销”相结合,借鉴“反倾销”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二、遇到困难找谁请教确定了论文方向,只是第一步。在接下来的研究中,你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自己的导师不给力,该找谁请教呢?谁在研究这个领域就找谁,即使不是自己的导师。没有哪个老师会拒绝好学的学生,态度谦卑些,把自己的实际困境告诉你要求助的导师,他会帮助你的。在请教之前,一定要自己做好充足准备。你必须是对已有的资源和知识掌握的差不多了,寻求更深入的研究,才去找相关老师,这样你提出的问题才会比较深入。如果你是一问三不知,就贸贸然地去请教,不被赶出来才怪。但是,对自己的导师也不可轻视。虽然他没指导我,但是他有一票否决权。我当时写论文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有什么进展或困难,都会给他发邮件。虽然也没什么用,但是至少表示了我是很尊重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嘛。三、如何避免遇到佛系导师前面那些,都是在已经遇到佛系导师的前提下,怎么做才能顺利毕业。那么,怎样避免遇到佛系导师,从源头上避免这些苦恼呢?去学校官网查导师的资料。学校的官网上,一般都会有导师的详细简历,包括他的年龄、所获荣誉、研究方向、代表文献等。坚持一个原则,“三不选”,太过出名的不选,行政职务过多的不选,过于低调的也不选。太过出名比如你们学校有个某领域内的大牛科学家,确实是学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力大。但同时,他也太忙了,忙到没时间管手下的研究生;已经功成名就,你一个小小硕士生的成果,他不会放在心上。行政职务过多比如某个导师是校长或党委书记,每天的行政工作都做不完,怎么会有时间管你这个小小的研究生看没看文献、刷没刷数据呢?过于低调要不就是年纪大了,等着退休抱孙子了,人家每天乐得保温杯里泡枸杞;要不就是年纪太轻,自己还出不来成果,又怎么有能力去指导别人呢?总之,首先要避免选到不靠谱导师,即使运气不好,选了一个不是特别适合自己的导师,也不要放弃。记住,你已经是个研究生了,有成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自助者天助。只要你自己不放弃,就不会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