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怎么写不能相通

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怎么写

近期毕业季的到来,学生准备撰写论文,而指导老师也要准备写论文评审意见。那么,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怎么写?接下来小编就贴心地为大家整理了有关“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请继续往下阅读吧。1.综合论文分析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现状是否具有应用价值;2.分析学生论文写作时间安排是否合理;3.分析学生论文写作时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4.分析学生论文写作时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谨;5.指出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6.是否同意通过论文。下面再看看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该论文在概述……发展趋势上,通过对……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论文根据……实际需求,写作过程能综合运用基本知识,对……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论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但是论文中尚存在不足……,总体依然符合毕业要求,建议……。至此便是关于《研究生论文评审意见怎么写》的全部内容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通过上方图标进入主页私信给我,也可以去官网查询相关解答信息。

猖狂妄行

2019年论文盲审,研究生应该了解清楚这几件事儿

相信很多在读研究生的小伙伴,尤其是临近毕业的研究生都听说过论文盲审这件事儿。盲审是一种论文评审制度,为了保证审核的客观公正性,导师在审阅论文的时候不知道论文的名字,即匿名送审,一般的高校在论文答辩前都要进行论文盲审,随机抽取几篇论文,统一送审。那么盲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呢?小编这里查询了一下教育部官方网站,官方给出的回答是这样的:“为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和进行论文抽查,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评选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遴选、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对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开展评估等。一些学校为了保证质量,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有关措施,如毕业论文盲审、毕业时须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等做法,教育部对此并无统一规定。”也就是说,盲审,各个学校的规定都不一样,没有确切的时间,但是从盲审的初衷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盲审是大势所趋,千万不要抱着侥幸心理,一定要好好写好自己的论文,对自己三年的学习有一个好的交代。盲审有哪些类型?盲审的类型主要分为校内盲审和校外盲审。校内盲审一般是由各院系自行组织和实施,主要在校际盲审前启动,盲审方式和标准不同学校略有差异,但大体流程相似,通过校内盲审后方可参加校际盲审。校内盲审通过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一些。校外盲审指将论文送外单位专家审阅,有的学校是学位办统一进行,有的学校是导师个人进行。校外盲审通过的难度要大一些。要注意的是,盲审和外审通过后才能取得答辩权,答辩不通过,一样不能毕业。只要盲审2个专家通过,或者外审的2个专家通过就取得答辩权利,答辩委员会不包括外审专家,要半数通过就能够毕业。哪些人的论文会被盲审?不同学校硕士论文盲审所占的比例不同,一般在30%-50%之间,博士论文全部盲审。这里最悲催的就是我们的博士研究生同学了,论文百分之分百被盲审,但是国家目前对研究生的管理本就是宽进严出的态度,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而我们的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同学可抱有一点侥幸的心理,因为并不是每一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都会被盲审啦。盲审没有过怎么办? 定为不合格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部通知研究生本人及导师,进行论文的修改;如研究生本人及导师对盲审结果有异议,可填写“复审申请表”申请复审。责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接到“复审申请表”后,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分委员会成员对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及盲审意见进行评议,如认同盲审结果,则应责成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在规定的期限内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其盲审费用由导师或研究生承担。被盲审为不合格学位论文修改期限,博士不超过二年,硕士不超过一年,修改后的论文仍必须参加双盲评审,原则上由原评审人员重新评审。论文若再次被否决的,则取消该论文作者学位申请资格;盲审不过的常见2点原因?一塌糊涂论文是短时间内东拼西凑的,思路混乱,逻辑不清,文章篇幅很长,字数很多,数据也很丰富,但是整体论文没有一个中心讨论的点,不知道在讨论什么,只是现象而缺乏思考。审阅老师根本不知道论文做的是什么东西。数据质量不行许多同学的论文数据部分,量太少,甚至存在着杜撰数据的嫌疑的,都很有可能通不过。论文数据部分是审阅老师重点关注的部分,因此需要格外注重论文中数据部分的修改。更多研究生相关话题敬请关注:身在研途

春风镇

如何写好研究生学位论文?了解专家的评价内容!之三:科研能力

前面我们说过,专家在评价一篇论文的质量时,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综述与选题、知识与能力、科学态度与写作水平。今天,我们来介绍什么是“能力”。这里的“能力”指的是“科研能力”。关于什么是科研能力,网上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科研能力是“单纯依靠做科研谋生的能力”。有的把科研能力分解为“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有的把科研能力分4个层面,“第一层是素养,第二层是敏锐,第三层是交流,第四层是世界观”。这些回答都不能让我满意,因为:一,它们没有全面指出科研能力的组成部分;二,它们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这些能力与科研有关。我也问了一些做研究生导师的同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但三言两语之间,大家都不能够解释清楚。我想,这可能就像回答“数学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的人是自己不清楚所以说不清。有的人是自己清楚,但是由于许多不易说清楚的概念混杂在一起,很难短时间内整理清楚并讲明白。虽然很难解释清楚,但是也并不是不可能。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答案。希望大家读过这篇文章之后,把自己论文的内容和科学研究的步骤进行对比,看看你都运用了哪些科研能力。1、什么是科研能力?我觉得,在“科研能力”这个词当中,“科研”是修饰“能力”的,所以科研能力应该指的是与“科学研究”有关的能力。那什么是科学研究呢?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它比其他方法更加可靠,被科学家们广泛应用。我在文章研究生三年做什么?搞研究!什么是科学研究?中对科学研究的概念及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并有实例解释。因为科学研究是一种寻找答案的方法,所以我认为,科研能力就是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寻找答案的能力。那么在用科学研究方法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到底都涉及哪些能力呢?2、科研能力的组成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科学研究的步骤,通过分析每一步需要用到的能力,来判断科研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1)根据现有事实提出假设你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而假设是可以体现出选题新意的地方(见文章如何写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了解专家的评价标准!之一:选题)。因此,在提出假设这一步中,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此外,从问题出发提出假设的过程,你是在作溯因推理。为了保证推理的合理性,你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可能已经有别人尝试回答同样的问题了,这时你需要应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分辨他们所给答案的合理性。2)从假设中提出若干推论推论是从假设演绎推理出来的,你想通过验证推论的真假,来判断假设的真假。这里,你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来保证从假设推出的推论是合理的、全面的。3)根据推论设计并实施观察或实验在验证每个推论时,你需要设计观察或实验,来收集材料或数据。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具备根据研究方法的知识来设计观察或实验的能力,也就是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你需要具备运用专业知识来实施观察或实验的能力,例如根据行业规范来测试试样的某个指标,也就是动手能力。4)分析观察或实验结果得到结论观察或实验的结果常常是很多数据,你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获得结果,例如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方差分析。这种能力属于数据分析能力。接着你需要运用归纳推理,根据分析结果推出数据所表明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你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来确保你所得结论的合理性。5)比较观察或实验结论与所提推论,验证假设在这一步,你把经过观察或实验所得的结论,与之前提出的推论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结果来决定是支持、抛弃、还是修改假设。这时,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你所做判断的合理性,你需要具备逻辑思维能力。从上文可以总结出来,科研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了解了什么是科研能力,下一次我们来看一看评审专家是如何评价这些能力的。本文作者学亦思,关注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科学研究、论文写作。

格物

今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后,导师非常担忧……

最近,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旺季。笔者有幸与往年一样,开展了一波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堪忧,令人痛心疾首。学位论文质量下降堪忧来源 | 信忠保科学网博客记者 | 信忠保(图片来源:千图网)最近,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的旺季。笔者有幸与往年一样,开展了一波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工作。评审院校,五花八门,虽不能代表全国整体情况,但多少有了一些个人感受和直观感觉。评审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不针对个人或个别单位。只为阐明现状,指出问题,粗浅提出解决方案。1. 学位论文质量快速下滑与往年比,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感觉在急剧下滑。我与身边学术好友,交流一番,对此还算有共识。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觉。这到底发生什么了?国家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为何学位论文水平却在下降呢?难道我的审美高了,要求高了,感觉错了?2. 写作规范仍旧是大问题整个论文看下来,到处都是低级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中英文混用、文献引用格式不规范、表格跨页、单位漏用错用等现象,非常普遍,看不出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单看论文,研究生都像没长大的孩子,各种幼稚低级错误层出不穷,令人啼笑皆非。3. 文字写作水平非常低劣从学位论文文字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来看,硕士生文笔普遍不高。大多是生搬硬套,滞涩难读,热衷排比行文,喜欢大段落。单从写作文笔来看,甚至不如高中生的作文。大学和研究生七年,语言文字表达并没明显提高,甚至变得拙劣和粗俗化,令人深思。4. 论文看不出热爱和用心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生涯心血结晶,是自己青春之花,是有生以来智慧集结最高状态。在学位论文里,我看不到青年学子的真诚、认真、质朴、耐心、热爱、激情以及创造性,看不到一个生机勃勃、鲜活的青年人,满屏看到的却是机械、呆板、仓促、急躁、焦虑、侥幸、敷衍以及一个低俗拙劣的功利主义者。(图片来源:昵图网)5.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缺失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是培养和塑造科学精神的地方。从学位论文来看,研究生大都很马虎、很粗心,缺乏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单从学位论文的文字撰写来看,只要自己反复读上三五遍,让同学帮助核对一遍,导师再看两遍,应该不会出现那么低级的错误。现在学位论文,大多是仓促而就的半成品,而非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的匠心之作。6. 独立任性急躁的九零后们他们这一代有三天三夜说不完的优点,也有一些社会时代带来的不足。每年三五月份,乌泱泱,乱哄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研究生答辩景观。传统需要去继承和坚持,国际视野也需要开拓。新媒体时代的青年,时间趋于破碎化,思维趋向于表层化,缺乏以往青年的沉稳和踏实,多了几分急躁和功利。7. 论文质量把控制度失效大多数学位论文,从科研工作量、写作质量以及分量方面,导师应该都会有较为准确地判断。导师把不住学生,管不了学生,拦不住学生,最终半成品的学位论文游走全国,在市面上招摇。现在来看,学位论文质量把控缺乏强有力制度上的支撑,高录取率、低淘汰率,脆弱心理老师惹不起。现在应切实地建立研究生学位论文淘汰机制,提高淘汰率,建立退出机制,不能让高校成了学位论文粗制滥造的小作坊。8. 评委内心的纠结和挣扎硕士学位论文评审人,内心充满了纠结,通过还是不通过,放水还是不放水?是坚持学术标准,还是随大流别较劲?最后,尽量地多写几条修改意见,寻求内心平衡和自我安慰,违心地勉强通过,皆大欢喜。评委们顾虑重重,面对现实又很无奈,也改变不了现状。如今,教授们拒绝评审成了新潮流和新趋势。(图片来源:pixabay)9. 学位论文质量把控建议论文送审前,需经过教研室预答辩,经过匿名投票,超过三分之二方能送审。送审阶段,五个评审人,两个及以上不通过,直接延期一年,导师停止招生一年。一个不通过,经学院学术委员会投票,赞成票低于三分之二直接推迟一年。我们不能指望每位研究生都会从事科学研究,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要保持住学术品位,要守住学术底线。现在我们国家一方面缺人才、呼唤人才,一方面是就业难。研究生如果认真对待科研,提高学术品质和成色,最终在求职过程中将得到相应的反馈和回报。研究生如果对待学位论文采用六十分万岁主义,有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更多追求短期和直接回报,缺乏理性和长远洞见,膜拜精致利己主义,他们的科研品质和能力,不会在撰写学位论文过程中很好地挖掘和提升,反而错过了科学品质锻炼的绝佳机会,最终给人生带来负面影响。拿硕士学位可能是缺乏淘汰性,但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后,到处都充满了残酷的淘汰和竞争。读书时期可以在导师面前任性,也可以钻体制的空子,拿注水的学位。但在社会上打拼,说到底还是能力竞争,残酷而真实。研究生的学术生涯,通过复杂的筛选淘汰机制,通过大数法则和二八法则发挥作用,将有科学潜质青年人筛选出来。最近,我同步在评审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同样是年轻人,青年基金申请人,年龄只是比他们长三五岁或者十岁八岁,但基金文本撰写质量明显比学位论文水平高很多。说到底,写一段文字,做一件事情,质量优劣还是个态度问题,与投入精力和心血密切相关。希望在哪儿?希望在于行动,在于未来!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信忠保科学网博客。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8729-1111883.html学术君那你呢?你学生论文写的怎么样?

无根无蒂

4月份,研究生论文评审开始了,导师:这4个问题、3点建议要注意

研究生论文评审有感作者 | 李东风每年4月,研究生论文评审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网评的论文越来越多,纸版论文少了许多。这是提高评审效率的举措。纸版论文从提交到评阅人手中经历诸多环节(异地评),既费时又耗力。而网上电子版论文通常有评审时限,高效而快捷。从论文质量来看,良莠不齐。一些传统的高校有良好的学风,无论格式到内容,基本符合研究生论文标准。但也有个别学校提交的论文,明显看出水平较差。一是格式问题。文字写作不规范,病句错别字,这些与学术水平无关,属于语文低级错误。图表不规范,统计方法运用不得当也是常见的问题。二是科学问题不清。这类论文以数据文献堆砌为主。咋一看篇幅不短,文字量不少,数据很充实,参考文献通常过百。但仔细读过,总感觉不知在说什么,与“机制”相差甚远,只是现象,没有思考。谈不上“研究”,只是测一堆数据,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变化而已。结果与讨论混淆不清。讨论与结果风马牛不相干。甚至百页论文,讨论只有1~2页,缪缪数语,字字珠玑,一带而过。明显重结果轻讨论。似乎只要有数据就能毕业。缺乏逻辑是学位论文的通病。三是看导师指导用心程度。凡是好些的论文,导师都要参与修改完善。凡是较差的论文,我第一反应就是,导师看没看?怎么把的关?四是套路性写作。如”......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对于......至关重要。“”本研究为......提供依据/靶点/思路“等。话说得越大似乎价值越高。前言背景海阔天空,方法结果事无巨细,讨论不知所云,结论简单粗暴,文献多多益善。刨除这些,干货还有几许?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几年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份答卷,应充分展示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实验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独立科研能力(仅对博士生要求)。如果论文内容只涉及实验数据,并不意味着研究生达到学位要求,只能算做掌握技术做出数据而已,如同完成实验报告。毕业论文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至少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有想法的论文太少见了。对于庞大的硕士生群体,既要求按时毕业又要有公开发表论文,实在是赶鸭子上架、勉为其难。硕士生要想写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若没有导师的认真指导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博士生若不能独立完成论文则属于能力不合格之列。还有查重问题。这应是科研诚信问题。查重软件就是防拷贝检测。如果研究生论文写作保证不粘贴就不应有“重复率”问题。中规中矩,跟风的论文占多数。有新意的不多见。在创新性一栏填写意见最令人头痛。要想鼓励创新,就应该摈弃八股。哪怕是标新立异,说不定是未来的突破所在。几点建议供参考:1.你的论文想解决什么科学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方法是否适当?2.你的论文主线是什么?逻辑是什么?针对结果的讨论是否有说服力?3.论文提交前是否与导师沟通过?文字(中英文)错误是否自检过?来源:科学网博客 李东风

是以分已

研究生课程成绩再好,毕业论文盲评通不过,后果很严重!后悔终身

文/十八木“听风也听雨,飘雪落澜庭。用心书写教育。” 【本文选自十八木之《读研宝典》系列文章】01 合理吗?曾有毕业生给我留言,问,“老师,我读研期间课程成绩基本都在80分以上,还拿过奖学金,其他方面都表现良好,如果毕业论文盲审通不过,还能正常毕业去工作吗?”遇到这样的学生,其实挺无奈的。因为他们直到研究生毕业都没有搞清楚研究生培养机制。按照现行国家学位相关规定,毕业论文盲评不通过,将无法参加正常的毕业答辩,很多高校都规定需要延期至少半年对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完成后继续送双盲评审,如果延期半年盲评依然不通过,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毕业证、学位证可能都没有了,后果很严重,几乎相当于“一切清零”!有同学说,我整个读研究生期间都没有挂科,成绩都很高,综合表现都符合学校要求,还获过一些优秀荣誉称号,凭什么因为一个盲评不通过就不能毕业,这公平吗?合理吗?02 很合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研究生培养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阶段三年半的时间都是在进行各种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留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大约三个半月的时间。而且,本科教育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学生考核方面偏重于课程成绩的考核。而研究生教育基本可以算得上是“精英教育”,其考核更加偏重于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研究生课程学习只需要1年时间,甚至更少,而且课程任课老师基本都会给出比较高的成绩,很少会抓补考,其实也就间接意味着研究生的“重心不在这里”。而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间则至少是1年半时间,从时间安排上就远比本科毕业论文多得多。研究生毕业论文作为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研究生毕业论文要经历大量查阅整理资料、选题、开题报告、开展研究、中期检查、继续开展研究到最后撰写论文等阶段,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按照导师要求,认真、踏实、勤勉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平时在做实验过程中注意及时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数据和完善研究过程,及时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而且在平时注意取得一些如专利、论文等科研成果,即便是抽到盲评,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盲评评审人一般是不会故意刁难任何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个全方面的考核,评审人通过对论文的评审,可以感受到作者在阅读资料、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论文撰写、编辑排版、理论掌握程度、分析总结、创新思维、严谨程度等方面的能力。盲评通常会选择3名评审人,一般情况下只要有1位评审人认为论文不能通过,论文就至少需要修改。有经验的评审人评审意见会不谋而合,打分会比较接近,所以绝大部分是公平的!当然,遇到死对头情况是特例。但凡是评审人给出不予通过的评审意见的,那只能说明,这论文做得有很大的问题。作为研究生阶段最重要的成果,如果毕业论文通不过评审,没有毕业证学位证,自然也就很合理!为什么别人都能通过,偏偏你就不能通过呢?所以也怨不得别人!自己的路是自己走得,旁人顶多能帮你拎点行李、给你指个路,但脚还是长在你身上,路得靠你自己的脚一步一步往前走。03 如何应对?眼下又到了研究生毕业季,往年毕业论文可能是通过纸质版寄送到评审人手中,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基本都采用的是线上直接双盲评审,其实比往年的快递更便捷更有效,还不存在丢失的问题。这几年受到类似“翟天临事件”等事件的影响,很多高校都加大了盲评抽取比例,由以往的5%甚至增加到20%,一般都至少有10%左右的盲评率。希望所有正在毕业季的研究生们,都深刻意识到毕业论文盲评的重要性!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大意,千万不能稀里糊涂。在论文定稿前,耐下心来,再仔细检查检查,请导师、师兄师姐们帮忙多看几遍,尽量避免可能的错误或失误,确保论文评审的顺利通过。万一盲评没有通过,在延期的半年里一定要端正态度,仔细认真对论文进行全面修改,争取二次盲评能够通过。这是万不得已的方法,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学术没有捷径,最好的办法还是从研一开始就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平时做好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学术是严谨的事情,当谨记终身!【用心书写教育,欢迎关注十八木】(本文原创,欢迎评论转发。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删除)

蟋蟀

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哪些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报记者 柴如瑾 陈 鹏)内容:光明微教育、《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16日 10版)

一曲

三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暴露了什么

网络配图“问题论文”话题频上热搜。2019年年底,河北发布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今年3月以来,江苏、广东也先后发布抽检结果——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来源:光明日报)

甲天下

论文投稿总被退回?博士和研究生的论文评审有什么区别?

本文来源:科学网博客 作者:李东风研究生论文是衡量是否达到学位论文水平,可否参加答辩的唯一文字材料。因此,对论文写作必须态度端正,认真仔细。先说文字,必须通顺,可读,还要有逻辑性。格式必须符合毕业论文的要求。如果文字一塌糊涂,逻辑混乱,只能退回或否定。任何评审人拿到论文文本,通常先粗略看一下整体格式,然后对题目进行审视。接着看摘要,了解大概内容。如果题目或摘要不明确,给评审人第一印象就不好。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这种论文恐怕凶多吉少。博士论文要求高于硕士论文,自不必说。博士论文对研究生理论基础,实验设计,结果和讨论要求较高,还应有一定的创新性。题目应简洁明确,不产生歧义。摘要是全文凝练的缩影,好的摘要令人有细读下去的欲望。关键词必须让人联想到论文的内容,按逻辑大小排列。前言部分的理论基础反映博士生学术视野,选题的依据起点,问题的准确性把控,工作意义和价值。对文献的综述看出理论功底的厚度,概括归纳的能力。所研究的内容必须是整体的针对某机制的系列工作(不相干的工作捏合一起是不可以的)。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决定论文的价值。方法不能单一。方法选择要说明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对解决问题是否适用?对方法的熟悉程度和实验的设计理念可以判断研究者的思路和对技术运用的能力。技术路线说明从哪入手,依次递进还是平行。各方法要相互印证,相互支持。结果要详实可靠,实事求是。图表清晰,统计学运用得当。讨论最能看出学生科学思维和辨析能力。不能空泛,也不能重复结果。要从各种数据中推理,比较,分析,按照科学规律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客观评价,指出不足或有待改进之处,或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博士学位论文应该写明的。慎用首次发现这样的词语。结论要简单明了,高度概括。创新点的准确描述反映作者的总结能力。参考文献与文中对应要仔细核对。若发现文献不对应,反映的是科学不严谨,甚至波及全文的可信度。有博士生认为,只要在读期间发表了几篇SCI文章就可以达到学位论文水平了,这是完全误解。学位论文是一篇完整的论述,不是只看个别结果。若你发表的文章与你论文主题无关,还会起负面作用。所以还是认真写好毕业论文吧。字里行间,能否看出是否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博士论文判断的标准!硕士论文基本上只要选题可以,方法可行,有一定数据和初步分析,就说得过去,也不要求创新。只要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实验足以。但是写作通顺,合乎逻辑也是基本要求。总之,好的论文一定是有思想性,逻辑性,创新性,可读性,规范性。那些拼凑的,罗列的,粘贴的,文字不通的论文都是问题论文。

健康树

三省硕士论文抽检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

“毕业论文查重率要求越来越严,今年要求不能高于10%,过去都是低于20%。”即将博士毕业的蔡丽丽(化名)告诉记者,她所就读的山西大学今年对研究生论文的查重比例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国家愈发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督导和监测的背景下,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话题频上热搜。3月以来,江苏、广东先后发布了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加上2019年年底已发布抽检结果的河北,三省抽检共发现近两百篇“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11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对2018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发现问题突出的高等学校和研究院所进行集体约谈,要求“在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抽检中问题论文的篇数和比例要大幅降低。”临近毕业季,研究生即将面临学位论文答辩。那么,历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结果暴露了哪些问题?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相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该如何改进?创新不足,深度不够,结构松散,格式不规范——“问题论文”究竟差在哪儿“部分论文工作量有限,创新性不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缺乏可行性;论文结构松散,逻辑性不够,未凝练出重点研究解决的科学问题;规范性不够,文字表达与编排问题较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在关于201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工作的通报中,如是概括抽检论文存在的共性问题。山东大学去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通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该通知指出,综合近年来“问题论文”的专家评阅意见,发现主要问题集中在创新不足、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简单、工作量或实例单薄、选题不合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等方面。该通知还同时指出,在职攻读学位研究生、指导学生较多的导师易成为“问题论文”高发人员,部分学科成为“问题论文”多发领域。从公开的抽检结果中记者发现,存在问题或不合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除存在选题、方法、结构、规范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之外,还在专业学科、学位类别等方面呈现一些特点。“自然科学类学位论文存在问题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文社科类。人文社科类中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的学位论文存在问题比率要明显高一些。”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分析指出。“一般而言,新增加的学位授权单位或综合性大学中学科实力较弱的单位容易出现论文抽检不合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推断,专业性弱、门槛低的“软科学”更容易出现不合格的论文。据记者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中获知的信息,早在2015年的抽检中,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分布在各学科门类,其中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门类的比例超过10%,管理学比例超过9%,法学超过7%,其他均在5%以下。此外,从江苏今年发布的结果来看,专业学位论文的不合格率为3.59%,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学术学位论文1.57%的不合格率。“这个结果还是符合我们的感受和判断的。”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洪捷教授分析,近些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持续扩大,并在2017年首次超过学术学位研究生。数量增加对质量控制产生了一定影响。高耀则认为:“不宜对学术学位论文与专业学位论文之间的不合格率进行简单比较或过度解读,因为二者评价标准不同。即使在专业学位内部,40多种不同专业学位在培养特色、培养规模、学位论文形式及内容要求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过程评价欠缺,分流机制不健全,朋友圈式答辩——“问题论文”是怎样产生的已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为何还会出现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这反映出极个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自律意识还需进一步强化,质量文化还需进一步培育。”高耀表示。据王传毅介绍,论文质量最常用的保障方式是答辩前的盲审和答辩环节。盲审一般送3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通过后进入答辩环节。答辩由5到7位专家对答辩人的报告和论文进行评议和打分。然而,这一设计仍存在一定缺陷,给少部分人留下了可钻的空子。“博士答辩几乎是朋友圈的答辩。导师提建议名单,都是熟悉的朋友,很容易‘送人情’或‘放放水’。”湖北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透露。与此同时,“在我国,毕业答辩之后就万事大吉,没有对博士论文进行修改后再提交的要求。专家的意见只是在答辩时指出而已,论文已经定稿,不会进行调整完善,反正已经答辩通过了。而国外的博士生答辩后,要根据答辩专家以及匿名评审的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再正式提交。”武汉大学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培养过程管理的角度上,过程性评价缺失,博士生的综合考试、中期分流以及开题报告等关键环节很难真正到位,没有淘汰机制。”“往往自身学术标准共识度比较低的专业,论文更容易出现问题。”陈洪捷以管理学为例进行分析,“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等等,虽然都是管理类,但实际上专业差异比较大,这就导致无论学生、导师还是评审专家,对论文评判的标准也呈现多样化。”此外,陈洪捷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很“中国式”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论文不合格是因为评审专家认为选题与学科不相符,比如经济学博士研究的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为什么?这与我们的博士学位点制度有关。博士点申请难度很高,要求很高,有些学校的一些专业申请不到,就会采取变通的做法。比如本专业没有博士点的导师会在相近或相邻学科中有博士点的专业带博士。结果就是,导师按本学科要求来培养学生,最后却以其他学科的名义报上去。这样的论文很容易被认定不合格。”严把“出口关”,强化导师责任,优化培养过程——提升论文质量重在全程管理“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在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倒逼学位授予单位走注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耀认为。记者了解到,许多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举措来完善和加强研究生论文和学位授予的管理,严把“出口关”。清华大学今年3月发布了关于学位管理和学风建设的文件,明确指出,指导教师(小组)应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加强全过程指导,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提出分流建议。山东大学在学位授予中增加了两个环节:一是“论文自审环节”,在每次授位表决前对已通过答辩的论文再次审核;二是“答辩汇报内容”,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要对预答辩及外审专家的意见及修改情况作出说明。中山大学加大学位论文抽查比例,2020年博士学位论文将抽查50%、硕士学位论文将抽查20%。同时,该校还提出加强对考试招生全流程监督,建立“逐年考核、逐步分流”的培养模式。厦门大学2020年对研究生论文查重比例提出更高要求,将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去除本人已发表文献复制比”由原先的“低于20%”调整为“低于10%”。许多专家学者在采访中都表示,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不能单靠外审论文代替内部质量控制,也不能用后置检查环节代替前置控制环节”,既要严把“出口关”,也要加强过程管理,严把“进口关”和“培养关”。“一篇论文是可以修改的,但是博士、硕士是要花时间培养的,视角、立场、理论、方法等是要花时间培养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王岗在采访中反复强调导师的重要作用,“导师是第一负责人,要树立干干净净为学术贡献的思想才能培养好研究生”。记者注意到,教育部2017年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同时提出要保障导师在招生、培养、资助、学术评价等环节中的权力;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培养单位视情况采取质量约谈、限招、停招等处理措施。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获取博士、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社会文献。高校只有真正转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原题为《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暴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