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位研究生的辛酸读研史莫动则平

一位研究生的辛酸读研史

来源:学术志(ID:xueshu001)作者:李苍鱼 编辑:学妹前言这两天2020考研人出分,暴涨的考研人数,暴涨的分数,几家欢喜几家愁,仿佛读研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过了便是康庄大道,落榜便是一败涂地,然而身在其中才知道读研不过是围城,毕业了才会发现读研并不能让你飞黄腾达,你对读研的期望越高,失望也会越大,归根到底,读研不过是一段人生经历,也并不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经历。回想起自己的读研史,唏嘘不已,真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经历了高分录取的喜悦,科研的磨砺,抑郁休学的落魄,延期毕业的坎坷,已然是历尽沧桑,如今能够云淡风轻, 乃是时间冲淡了黑暗。辛酸读研史本科公共事业管理,2016年正式加入考研大军, 目标院校某211应用心理专业,经过一整年有计划的复习,于2016年圣诞节顺利参加完2017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最后397高分录取~录取后那一小段时间,是继我独居考研之后,最快乐的时候,努力得到回报,名列前茅,奖学金在招手~颇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感。1、未入学前那时候对研究生生活很向往,每天畅想读研的生活,那时候自己翻译了10篇SCI, 纯手动翻译不借助工具,最多查查单词,我至今都佩服我自己,之后我连借助工具翻译都不想看了→_→其实,录取之后本科还没毕业,开始了读研初体验,为导师服务了,那时候很单纯,只想着读博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sci,本科毕业后,暑假提前进了实验室,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读研生活,我以为进了天堂,果然还是too young too simple~2、研一生活一开始很兴奋很有激情,我是导师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让我干啥我就干啥,说啥我都听,导师在我心里是有着很好地位的,年轻有为,paper无数,履历漂亮极了,简直是男神一般的存在~看文献做实验上课是研一的主要内容,以及完成导师的各项任务,一开始还好,可以应付,之后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研一自己找的研究方向很感兴趣,进展不顺,到了研一下学期,发现无法推进研究,我是两年制专硕,彼时已经要开题了,但是我一无所有,过去的一切清零,开始陷入焦虑和抑郁。心灰意冷的我,开始又一次看文献,但是前面的失败,给了我极大的挫败感,就像死了一个孩子一样,尚在襁褓,还没长大夭折了~而这个时候,我看不进论文了,没有思路了,最后导师让我做他的课题。当我做实验怎么都做不出来,数据怎么都不行的时候,我开始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这时候晕倒过一次,1分钟丧失意识,我真希望那样过去了,我就可以解千愁了╭(╯ε╰)╮我去和导师沟通,他说,你改改就好啦,毕业有啥难,你一个专硕,怎么会毕不了业? 2018年7月开始,我开始心脏痛,一阵阵痛,那时候投稿论文审稿意见一堆,我看着只觉得恶心,我开始自我否定,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3、研二生活9月研二开学,我的实验进展不顺利,我始终觉得这个实验没法做,总觉得哪里不对,参考文献看了上百篇,找不到出口,从那时候开始,我的身体越来越差,连续失眠,心脏痛,刺痛,吃不下饭,瘦了十多斤,一回家,都说怎么瘦成这样了,于是开始去医院看心理科,开抗抑郁药,那边的医生问我怎么了,我说论文问题,他还笑我,这算啥问题嘛~然后我很难过地拿了药回去了,但是有很大副作用,嗜睡让我四肢无力,我自己停药了→_→我更加讨厌我自己,那时候,我也不唱昆曲了,也不弹古琴了,每天想着我这垃圾论文怎么破,我到底要不要毕业了,数据不行能不能像别人一样处理一下?但是最后我还是不行,臣妾做不到啊,重新做实验?不,我不行,找被试太痛苦了,面对这样的垃圾数据,进退两难。导师要我12月交初稿我拿不出来,投稿的论文审稿意见我无力应对,去实习心理老师我发现无法胜任,当我10月底落魄回到实验室的时候,我已经完全无力面对现实的一切了……心理咨询,医院心理科吃药,回家休息,都没用,论文看不进去了,工作也没找,感觉自己应该是毕不了业了,我啥也不行,我就是个垃圾,又想想过往的美好,觉得仿佛是梦,以前引以为豪的兴趣特长,现在觉得都是浮云,论文这个事让我彻底绝望,我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垃圾,我以后也毕不了业,我被打回原形,我不如一了百了~那时候开始自我放弃,一个雷打不动 6点多起来,11点睡的人,开始赖床到八九点,开始三餐不规律,开始自虐倾向,站在高楼就想跳,中间在家里待过几次,已经是没有个人的形象了,沉浸在自己的失败里,无力改变,也不想改变了,时间到了12月初,数据结果一塌糊涂,我在纠结休学还是退学,最后变成不如死了算了,抑郁症的时候,思维就这么奇怪,最后选择了休学一年。4、休学生活休学之初,我是一心求死的,太丢脸了啊,一个从小到大别人家的孩子,这样落魄的回家了,在农村里,谁家有一丁点事,全村都知道了~邻居夺命三连问:哎哟还没寒假怎么回来了?你明年毕业吧,找了工作没?研究生毕业出来,一年有几十万吧~这些话他们或许是无心,但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句句扎心,我只能笑笑附和,2019年过年我是很难熬的,从前我是众星捧月,如今落到尘埃,能不见人就不见人,我不想回答他们的问题,我不想被人发现我这么惨,我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我还是想着怎么快速结束这一切,最后在村里待不下去了,跑到了县城里找了一份工作,后来去了一个小型教育机构。而另一个世界,研究生同门群里依旧充满学习氛围,只是没了我罢了~研究生群班群里每天各种通知进度,我是被单独落下的~曾经熟悉的世界如今变得陌生,已然不是一个世界了。抑郁半年我没有发一条朋友圈,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5、复学延期毕业我原以为我会如此沉沦,但是患难之时的爱,治愈了我。休学期间我的亲人和朋友不离不弃,在我彻底放弃自我的时候:高中同桌告诉我,不要学位也不可放弃自我,她会一直在。爸爸告诉我,他可以养我一辈子奶奶说,不需要赚钱养家,只要你健康快乐姐姐说,研究生可以不读,家里不可没有你学弟说,我就是他的亲人一样工作一段时间发现心态有所改变,也开始不再抗拒吃药,我想了想同桌的话,我们的过去,以及在我最落魄的时候,她可以不离不弃,那我也应该莫失莫忘~于是乎,我一个月把论文搞定,最后盲审A,我得感谢导师给我一路绿灯,我提前复学,最后搞定了所有,延期两个月毕业,赶上了应届生末班车。毕业前找到了工作~我以为冲破乌云见太阳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躁狂了→_→工作两个月工作顺利,发现自己能力不错,但是躁狂把身体拖垮,单相的抑郁,变成了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比单相好,毕竟躁狂确实很快乐,但是后面病情变化很痛苦,看病吃药治疗花了好几万,之后辞职养病,直至今日,还在小心翼翼养病,但是恢复良好,已经可以重新工作了。后记我或许是比较极端的个例,但我现在很好,感谢这一段经历,让我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养病期间知道自己真正想追求的是什么。硕博群体抑郁焦虑现象是常态,毕业季前夕的论文压力确实可以把人分分钟逼疯,有个贴吧叫“研究生退学吧”,大概都是和我有过类似经历的研究生们,有不少选择退学,研三退的也不少,有的在退学边缘挣扎,也有退学重考的,但是不论如何,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一个研究生学历不会毁了你,遇到问题多和导师沟通,以及不要讳疾忌医,抑郁该吃药还是要吃的。考研失利的师弟师妹们,考研的成败我想不只是在于有没有录取,更多是在于考研的过程中,你培养了自律的习惯,有为目标努力的经历,这是更宝贵的财富,这些好习惯,有时候比一个学历的作用更大。最后祝愿大家一切都好,平安喜乐~@学术志官方微博

能柔能刚

说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往事

自从我家孩子决定考研,我便对研究生这一学历感了兴趣,获知了有关研究生很多相关的知识和故事。研究生(Postgraate)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考核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博士学位。在我国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种,非学历教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学生毕业后只有学位证书没有学历证书。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研究生招生属于学历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经过学习、考试,通过论文答辩后既有学位证书又有学历证书。研究生按学习方法不同,可分为脱产(统招)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统招研究生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一般需要考外语、政治、综合科目(根据报考专业不同而不同)和专业课。而考博士研究生不需要考政治。普通民众习惯将硕士生称为"研究生",将博士生称为"博士生"。硕士研究生按学位又分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看看我国的研究生到底是从哪个年月里开始有的?事实上,作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共识,我国从清末时就设了叫作“通儒院”机构,作为对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的探索。民国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民国时期已经初露端倪,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起步阶段。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国外大学开始与中国大学或其他研究机构交换研究生。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远东协会和学术交流中心签署了研究生交换协议,并制定了研究生交换简章。从1935年到1937年,中德双方至少成功地进行了两次研究生交换,总计互派了14名学生。交换过程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有一些小的变数和波折。清华大学与德国大学的研究生交换,虽然规模小、时间短,但它开辟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最早将研究生教育制度由虚转实的当属蔡元培。他仿效德国,在北京大学建立研究所制。1918年的《北京大学研究所总章》对研究所的创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据此章程,北京大学于1918年秋创设了文、理、法三科研究所。至此,可以说我国真正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生产了。清华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成立,聘请了当时学术造诣最深的四位学者做导师,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举世瞩目,号称一时之盛。短短四年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著名学者,堪称奇迹。1.入学考试民国的研究生是怎样考进去的?其入学考试难度之大,令无数人望而却步,能考入者,之前在学术上就有一定建树,平均年龄35岁!第一次招生,全国只要32人,全部试题是要回答“四个100”,即:100个古人名,要写出每个人所处的朝代和主要著述;100个古地名,要答出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100部书名,要答出各部书的作者是谁;100句诗词,要答出各出自哪首诗词。能考进去的凤毛麟角,堪比当今世界最难考进的大学。2.学院制度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国学研究院的制度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制度。不规定学制,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多都可以,看学生意愿。整个学院没有行政人员,只有教授和学生,关系极紧密,导师之一的梁启超曾经常带学生外出游玩,一遍赏景,一遍讲学,令人无限向往。当时的学术气氛可想而知。3.平时考试平时的考试跟现在一样,包括阶段性小考、期中和期末。不同之处在于,国学研究院的各种考试,全部由导师本人出题和批改,学院不统一组织。比如,被誉为教授的教授、公子的公子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从来都是自己出题目。陈老掌握20多种语言,据说当时能听懂他讲课的人,全国不超过10个,连冯友兰、朱自清、吴宓等教授,也经常坐在教室后面蹭课。陈老极重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从不组织小考,只有大考。大考的题目也五花八门。比如,一次考试,陈老自己编了上联“孙行者”,让学生写下联。此题一出,舆论哗然,各路学人争相讨论,全班人竟没几个对得上。最后,陈老公布答案:“胡适之”,并从苏东坡的诗句、音韵学、文字学等角度进行严密论证,众人皆服,盛传一时。那么,问题来了,期末考试全部0分怎么办?要补考,要扣学分,要写检查,要劝退?嘿嘿,统统没有,人家最不看重的就是成绩。陈老看着满教室白卷,一笑而过,继续讲课!4.研究生的生活当时的研究生也需要上课,每天都有。上完课,不是整天坐办公室或泡实验室,而是去图书馆,读书、学习、研究,课题的选择、论文的写作,全部自主,其间可以随时咨询导师,导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且,那时一个没有微信、淘宝的时代,学生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术研究上。5.最后,再看当时研究生的学费和平日的花销众所周知,当下,迫于经济压力,很少有研究生专注学术,导师也多有灰色收入。那么,当年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和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术,想必一定不缺钱喽?没错,不仅不缺钱,而且是大大的有钱!四大导师每人一套房子,月薪400元大洋。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一名清华校工月薪3元,已足够养家,请一个全职保姆,每月仅需1到2元,800元能买北京的一处四合院。也就是说,导师们两个月工资就能买北京一套豪华别墅!!!导师们从不为生活所累,可以随便去琉璃厂买古董、字画和珍贵古籍等。除此之外,研究经费从不封顶,要多少给多少!一年四季,随便去任何地方参加学术会议、考古研究、书籍购买,所有经费,只须主任吴宓大笔一挥。导师有钱,学生也不差钱。因为,研究院是免学费的!!!不仅不交学费,而且还有充足的奖学金,以致学生不仅可以大量购书、考察,还经常请导师下馆子!看到这里,相信无论是现在的导师还是研究生都早已垂涎三尺、羡慕不已了。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的政府对于学术的重视,实令今人汗颜!各项指标的对比,现在明白当时的研究生有多强大了吧!建国后研究生教育制度几经变化和改革。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1951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招生办法。1953年高等教育部发出《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招收研究生的目的是培养高等学校师资和科学研究人才,将研究生通称为“师资研究生” ,要求研究生毕业后能讲授本专业一二门课程和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1951年至1954年间,研究生招生以个人申请、学校推荐为主,招生学校和专业十分有限。直到1962年起,我国开始正规培养3年制研究生。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从1966年开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断了12年之久。我国在1978年恢复了研究生制度。这一年,共录取了10500多名研究生。到1980年,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2.1万人。1980年,全国人大党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支付宝我国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万人。1966年由于进行“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到1998年,我国在读研究生进一步增加至19.9万人。到2000年,我国研究生总规模超过了30万人。2002年,教育部又进一步提出3年内使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翻一翻一目标,实际上,2005年我国研究生规模已接近百万(97.9万人),顺利完成了2002年所确定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在读研究生规模达153.8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超过6.45%。时至今日,2019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已至290万人,以后报考研究生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还会不断增加,希望我国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好,让广大的研究生学有所成,报效国家和人民。

夫子弗受

历史学考研需要具备怎么样的素质?

想要学习历史学,最需要的基本素质可能就是耐心吧。就像我研究生刚入学时导师跟我说的一样: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历史学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掌握基本的史实、编年、历史事件过程和历史人物评价只能说是第一步。接下来则是更为枯燥的历史哲学的学习、历史观的构建、历史文献的阅读方法和鉴别方法。再接下来则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比较、中国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区别与联系,个人人物对历史时间的推动或阻碍作用。最后则是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和不断思辨和解构。只有这四步都做到了,才算你真正站在了研究历史的门槛上。而要站在这个门槛上需要多少精力?我当年历史考研前,各类教材大概看了四十本左右,这四十本的内容完全背过,能复述,能默写,能随时抽取段落进行比较,算是完成了第一步。然后各种历史学流派研究和哲学书籍大概看了一百本左右,这一块是最痛苦的,因为目前流行的绝大多数历史观和历史学派都是国外的,很多内容本身就艰涩难懂,再加上翻译的原因,基本就跟天书差不多。过了这一关,算是完成了第二步。第三步是中西方历史比较,这一块我大概看了五六十本书,难度和第二步差不多,而且绝大多数国内学生都是中国史比世界史学的好,因此这一块最主要的难点是要准确掌握西方史实。再到第四步,这一步我到现在都没有走完。不断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思辨和解构算是历史研究者的必修课吧,越研究越觉得的新东西多,而大多数的历史学研究成果也正是从这种思辨当中来的。

何启

2018考研历史吐血盘点!十大超冷僻历史名词,你认识几个?

文/鬼子六(历史研习社社员)2018年的考研过去了再次印证了圈内的一个说法“考研历史比高考历史还容易”大部分都是一些死记硬背的考点但是嘛为了拉开分数有些学校偏偏设置一些偏冷怪癖的题目让大家一脸懵逼,两行热泪我们扒了一下2018年各大院系的历史考研试题整理出了10个最变态的考试题目十个题目全部会答的有没有!有没有?有没有!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眼是崩溃的知道这个题的答案后再崩溃一遍据班固《汉书·匈奴传》记载王墙,字昭君,号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始得保障其它的翻教科书去吧听过五马分尸的大有人在四马分肥是个什么鬼?经查阅“四马分肥”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利润分配形式的形象说法。1953年国家规定,私营企业每年结算盈余,其利润分配依照“四马分肥”的方式,即将利润分为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资方红利大体只占四分之一,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基本上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友情提示三马分、二马分都得找找了2018年的历史考研试题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名词谁让它是全国统考呢?一眼望去,哀鸿遍野参勤交代,亦称为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控制各大名的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参勤交代起源于镰仓时代时御家人前往镰仓执行官职题目越来越不按套路来了一座墓葬也能出成考试题目啊多少离奇古怪的墓葬名称怎么记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2000年5月—7月发掘俗话说,挖墓还得看主人墓穴牛不牛,关键看主人安伽墓的主人是一个北周时期的外国人(粟特人)他生前担任过“萨保”这一罕有的官职专门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的人员主持来华粟特人的宗教祭祀官员通俗点说这是一个北周时在中国做公务员的外国人!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这个毫无个性的名词让人找不着北“每周评论”是不是一个微信号?一个周刊的一个栏目?其实这还真是个周刊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周刊《每周评论》在"名著"栏刊登《共产党宣言》节译它与《新青年》相互补充成为了五四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报刊之一1919年8月31日,被北洋军阀政府封禁法语:édit de Nantes由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在1598年4月13日签署颁布的一条敕令这条敕令承认了法国国内胡格诺教徒的信仰自由在法律上享有和公民同等的权利这条敕令也是天主教在欧洲取得支配地位以后欧洲第一份有关宗教宽容、部分承认宗教自由的敕令最烦这些法案名称人名老难记了,还一下子叠加两个公元前376年李锡尼和绥克斯图担任平民保民官提出该法案主要内容是平民的债务不用付利息限制对公有土地的占有执政官要开放给平民担任这是平民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要胜利这个问题更小众了确实在是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题目有人知道哪里是片马吗?片马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下辖镇1900年1月侵缅英军入侵片马附近的茨竹、派赖等寨1910年12月占领片马1927年又先后占领古浪和岗房景颇、傈僳、独龙、怒、汉、白等各族人民会同泸水土司与英军进行了多次搏斗英国于1926年被迫承认片马是中国的领土但英军拒不撤兵,仍然强占片马1960年10月,中缅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1961年6月4日,缅甸政府把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划归中国政府片马地区150平方公里的土地重归中国这题有意义吧!清华大学的题目不断刷新对于试题难度的认识这个知识点没什么技术难度没背活该自认倒霉《急就篇》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黄门令史游作是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这题小编投降这到底是个什么鬼啊!谁知道?求教大神#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供笑谈不做参考答案出题老师海涵

考研新人如何全面复习历史学?

很多考研新人刚准备考研时不知如何复习,也不知道几门公共课怎么安排时间进度,也不了解怎么找专业的参考书,今天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历史学考研如何复习。历史教材在历史教材方面考生可以参考比如以下书目:古代史:朱绍侯的《中国古代史》,北师大版的《中国古代史》,复习前期有空翻看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邱树森、陈振江的《新编中国通史》、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近代史:北师大版的《中国近代史》、参看章开沅、朱英的《中国近现代史》。现代史:北师大版的《中国现代史》。史学动态:王世华《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中国通史教学教程参考》古代卷、近代卷、现代卷。历史辅导书辅导书大家可以关注长孙博系列的中国史大纲解析、名词解释、论述题、真题分析。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武月星的《中国现代史地图集》。视频课件同学们可以关注北京大学官网的中国史课件下载,有条件再看名校的中国史课件。都是视频课,学起来也有趣很多,可以当做劳逸结合。如何复习?中国古代史的复习必须是中国通史里的大头,是很重要的知识点,要下的功夫最大。所以《中国古代史教程》这本书务必做到连注解也不放过,每一章的章节引言,课后习题都要认真做下。注意对于古代史的代表性事件还要记忆时间,如安史之乱755至763年,陈桥兵变960年。对非主干的事件则要定性朝代早中晚期,可以下个大事年表记忆。古代史的复习效果整体要达到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能整理出框架,具体要达到对边缘知识点都要事无巨细的准备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比较明确,大概就是几次改革和运动。而中国现代史则政权更迭的较快。故看近代史时记忆数次运动主线,而现代史则要达到能背诵具体年份发生的事件的目标。在复习上课可以参考近现代史也是刷3遍,主干教材2遍,其他教材1遍。当然具体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而定。熟悉了这些资料以后要注意自己进行整理全部年份的初复试真题答案(留一年模考),结合手里的教材参考书做笔记。整理之后必须进行背诵。这个时候也可以翻看一下王世华的《中国史参考资料》、《中国通史教学教程参考》等书,将有启发的学术名家观点进行抄录。一般而言,专业课的卷子答题时间紧张,容易在考场上出现写不完的情况,所以在考前的模拟考试非常重要。如名词解释的答题时间不超过5分钟,而论述题要预留至少30分钟的答题时间。另外注意各个题型的答题思路。如名词解释,要注意将答题要点都写齐全。而论述题则有注意在基础史实的陈述上有所发散,可以适当引入学术界的一些评价。

解蔽

2021年全国研究生考试历史学真题,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史专业仍不难

2021年考研落下帷幕,几家欢乐几家愁,看看真题照九州。考试前感觉,都很难。拼命背。如图江苏师范大学考研现场考完之后,就感觉这么简单。复习的全都考了,考的全都看了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国史专业研究生招考的真题,经过网友的分享,现代已经整理出来了。整体风格呢,依旧延续往年的风格,保持正常水平,不超纲,不偏不怪不难,大路边的题目。山东师范大学这近三年都采取自主命题的形式进行考察试题的题目呢,大智都是我们常见的内容,没有超出我们,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今年的变化呢,古代史有一定的变化,考察内容的偏重于秦汉以后的内容,尤其是唐代之后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考察的内容偏少,政治史的内容呢,相对的要集中一点。#地瓜文史# 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甘露之变金瓶掣签猛安谋克制行中书省宋教仁保路运动台儿庄战役辛酉政变二、简答题1评价元代民族分化政策2简述安史之乱3评马关条约4抗日根据地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2近现代的中日关系备注:据网友分享,初步整理出山东师范大学2021年中国史专业考试题。最终以官方公布为准。面对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去作答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其实题目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看自己在答题过程中如何进行分析题目,然后有层次有逻辑全面的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越容易考察出学生的基本功如何。很多跨专业的同学可能只是背诵了一些辅导书上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通常都是比较普通的,常见的作答,对于其背后的很多研究现状啊,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啊,往往会涉及不到。这就容易造成能拿到基本分而高分内拿到。再者,越是简单的问题往往让大家都会掉以轻心,把自己所知道的答上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最终出来的成绩往往差强人意,甚至低于自己的预期,其实这就是大家犯了一个毛病就是容易提容易掉以轻心,不给予足够的重视。答完了也没有耐心去检查,然后草草的交卷就离开了。大家若有相关的试题和研究心得,欢迎留言。

裴徽

历史学考研这所院校只因为自主改统考嘛

去年河北大学的历史学考研,由自主命题改为了313统考,当时很多同学纷纷哀嚎给复习增加了难度,由只考中国史改为了中国史+世界史都要复习。有部分同学,甚至换了学校,导致了今年河北大学历史学一志愿录取情况有些惨烈。一、2020年河北大学原定招生计划2020年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拟招生人数:中国史拟招生27人,5人推免中国古代史招收16人专门史招收6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招收4人世界史拟接收4人,1人推免2020年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拟招生人数:拟招生32人,5人推免中国古代史招收27人历史文献学招收5人2020年河北大学实际一志愿与调剂河北大学复试比例150%(一志愿和调剂)二、一志愿复试情况历史学院上线情况:中国近现代史复试2人,分数分别为367分,324分;世界史一志愿没有人上线。宋史研究中心上线情况:中国古代史方向复试只有1人。调剂复试情况:中国史调剂进入复试44人,其中最高分400,最低分367。世界史调剂进复试人数6人,调剂最高分418,最低分371三、河北大学招生单位介绍河北大学历史学招生单位有历史学院和宋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 1945 年天津工商学院的史地系,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出任首届系主任。1946-1952 年,先后由方豪、王华隆、钱君晔、王仁忱任系主任。1953 年,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20 世纪 50-60 年代,涌现出漆侠、李光壁、傅尚文、周庆基、乔明顺、李鼎芳、葛定华等史学专家。1984 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河北省第一个博士点。1993 年中国古代史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学科。1996 年,历史学科被河北省政府确定为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2001 年建成河北省唯一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5 年,历史学被评定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06年获批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2007 年,获准设立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历史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中国史获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世界史、考古学获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学院参与建设教育部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宋史与中外文明”项目。2016 年,中国史学科被河北省政府确立为建设国家一流学科序列。宋史研究中心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由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1923—2001)创建于1982年,原称宋史研究室,1990年扩建为历史研究所,2000年组建为宋史研究中心,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是一个独立建制的以史学研究为主的研究教学单位。宋史研究中心自创建以来,主要从事宋辽夏金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法史、历史文献学的研究和学生培养工作,近年来又积极发展科学技术史、文献文书整理等学术方向,为中心学科学术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经过两代学者三十多年的辛苦耕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图书资料、国际交流等方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最新的历史学招生目录,在每年的9-10月份公布,大家复习备考的时候应该及时关注院校通知,如有变动,适时地调整自己的院校目标,平稳好自己的心态。更多院校信息,欢迎同学们多多关注,详情留言咨询哦~

去其所恶

一生奉献给史学研究

【学人追忆】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先生于2021年1月14日辞世。他祖籍浙江杭州,1928年3月生于天津。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当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部,在导师邵循正先生指导下研究史学。曾在罗常培先生领导的文科研究所做助教。中国科学院成立后,1952年转到语言研究所。1953年调入近代史所,协助范文澜先生编写《中国通史简编》并进行学术研究工作。自1948年发表《辽史文学王鼎传正误》一文起,蔡先生一直笔耕不辍,撰写或主编了《元代白话碑集录》《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与罗常培合著)、《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七册、《中国通史》十二卷本、《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辽金元史十五讲》《中华史纲》《辽金元史考索》《学林旧事》《中国通史简本》《成吉思汗小传》《清代通史》等,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等百余篇。他将一生几乎都奉献给了学术事业,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治学特点。一是通与专结合的典范。蔡先生曾多次谈到关于通才和专精的关系。他强调研究历史要有大局观,要能够融会贯通,认为断代史研究有其局限性。他常说,范老(范文澜)在世时,就要求他们注重通与专结合,并指出历史是前后连贯的一条长线,又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大面,把历史知识缩成一点,可能成为专家,但不能成为通才。必须通与专相结合,不可偏废。在学术研究中,他一直注重通与专结合,论著无论宏观与微观都把握得相当好。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其研究领域时间跨度上溯汉唐,下至明清,所涉及的知识层面亦相当广博,涵盖了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民族学、民俗学、古代文学、古文字学等方面。如此渊博的学识,在当今学术界亦属凤毛麟角。他博古通今,不仅具有通才,能够独立完成《中华史纲》的编写,而且还在专精方面独树一帜,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辽金元史方面的权威,其大作《辽金元史考索》集中反映了这方面的成就,他对女真文、八思巴字、元曲的研究也都有独到之处。蔡先生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撰有《汉代亭性质及其行政系统》《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大清国建号前的国号、族名与纪年》等年代跨度很大的史学论文,还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发表多篇有关文物方面的论文。他主编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为中国历史上地震研究提供了较完备的基础资料。二是正确历史观和治史方法。蔡美彪在多个场合谈到马克思主义对指导历史研究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史学工作者要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扬实事求是的严肃、严谨学风,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经过辛勤的劳动,一定会取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他强调,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机械、僵化和教条。他说:“马克思主义不能成为僵固的教条,而需要不断地汲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以求得生动活泼的发展。但是,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需要引进某种新理论新方法来代替,那就是严重的误解了。”他多次说过,学术史的发展表明,任何堪称新创的科学成就,都只能是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而不能是趋时哗众的空谈。他常用“天圆地方”来形容做学问的要领。“地方”就是要坐得住,“天圆”就是要善于思考。他还说,“做学问,写文章,如同厨师烹饪做菜,食材和作料都一样,但做出来水平高低却大不相同”,“厨师不能只会做一道菜,而要会做多种菜。搞研究和写作,也要尽可能全面,著书、写论文、编辞书、书评、文章要都应该在行”,“做学问高明之处,不在于发现新材料,而是在于从大家常见的史料中发现问题”。他的很多关于历史观和治史方法的精辟见解,对我们做好学术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三是践行实与冷的精神。“实与冷”,是蔡美彪对范文澜治学精神的精辟总结。而且,他正是以此为座右铭,身体力行使之发扬光大。实,即实际,也包含平实、老老实实。范文澜一再倡导研究历史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概念出发。历史现象错综复杂,许多事情缺乏完整记录,有些虽有丰富的资料,但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以及记述者的偏见,往往并不能反映历史事实真相。这就需要老老实实地进行艰苦而切实的调查研究工作,反复阅读,周密思考,才能去伪存真,接近历史实际。冷,即冷板凳、冷猪肉的简称。范文澜倡导学人做学问要有“二冷”精神。他经常勉励研究所的同志们下“二冷”的决心。一是坐冷板凳,就是要大家坐下来认真读书搞研究,埋头苦干,坚持不懈。二是吃冷猪肉(古代道德高尚的人,死后可入孔庙配享祭祀),就是告诫大家不要急于求成,要做长期的努力,最终你的成绩会被社会承认。蔡美彪正是践行实与冷精神的楷模。从我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所里工作开始,就见到他每天清晨已经坐在办公室读书和写作,几十年如一日。20世纪80年代以前,近代史所的办公条件还很简陋,通史组二三十人集中在一间大平房里办公。我的办公桌就在蔡先生对面,每天看到他埋头苦干,中午趴在办公桌上稍事休息,下午接着读书写作。直到九十高龄,似乎仍不知“老之已至”,继续一如既往每天坚持读书工作。我们看到,蔡先生最近十年间出版的个人著作有多种。以往他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完成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的遗愿,而较少花费在个人课题研究上面。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四是追求史与文兼善。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司马迁的史学功力与文学修养两方面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史学著作应力求做到史实与文字表述完美的统一。然而,当今不少史学工作者,缺乏文学素养,不重视文字的表述。尽管其著作在史料和观点方面多有创新,但由于晦涩难读,从而削弱降低了本身的价值和传播的范围。蔡美彪早年曾与范文澜和罗常培共事,范、罗二人都是语言大师。范文澜早年对《文心雕龙》研究造诣颇深,有几部研究专著出版,他善于化古代汉语为现代汉语,以语句精练、深入浅出为学界所称道。罗常培语文能力超群,在语言学界属于泰斗级人物。蔡先生正是深受他们的影响,非常重视史实的剪裁和文字的表述。可以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出神入化,点石成金,真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与他本身具备古文字学、音韵学的深厚造诣,又能诗能文、文史兼通是分不开的。因此,阅读他的著作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没有故作高深、拖泥带水之感。这也正是《中国通史》《中华史纲》能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为广大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五是“横通”式研究蒙古学。蔡美彪是我国较早从事蒙古学研究的学者,1948年即发表了论文《元秘史中所见古代蒙古之婚俗》。20世纪50年代初,同罗常培编撰《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遂开始系统地搜集和研究有关八思巴字蒙、汉文献等方面的工作。这一时期,他接连发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藏元八思巴字碑拓序目》《从蒙古文字的起源说到新蒙文的推行》《汉语里的蒙古语》《元杂剧中的若干译语》等,对蒙古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此后的七十余年间,他一直都继续耕耘在蒙古学园地,是在蒙古学领域倾注心力较多和取得斐然成绩的学者。蔡先生对蒙古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他不是研究蒙古学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采用一种横通的方法,即采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融会贯通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例如,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以往学者大多认为,马可·波罗是一个旅行家。而蔡先生通过对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讲述的各地情况,以及书中使用的波斯语、蒙古语词语等方面记载,对他在中国十七年间的语言与观念、地位与身份以及游记所显示的特点,进行全方位考察,从而不仅指出他应当是一个斡脱商人,而且在中国的活动轨迹与其身份有关。于是有关马可·波罗研究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文章发表后,受到南开大学教授杨志玖、澳大利亚蒙古史学家罗依果、南京大学教授陈得芝等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赞赏。美国的一些大学历史系将其有关马可·波罗研究的论文作为教材,供学生学习参考。又如,有关关汉卿研究。关汉卿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戏剧家,在戏剧方面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遗产。但是,由于存世的关汉卿生平事迹资料欠缺,以至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关汉卿生卒时代和人生经历等知之不多,许多细节更是成为难解之谜。蔡美彪通过关汉卿创作戏剧中的蒙古语等词汇,以历史语言学的视角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研究,从而揭示了关汉卿生于金末,由金入元的结论。并指出他不是人们认为的“金末太医院尹”,或“元太医院尹”,根据元代典籍及户籍制度的史实,得出关汉卿是元代太医院管领的医户的结论。此外,还考证出“元世祖至元后期,关汉卿也曾在杭州一代从事戏剧活动”等经历。这篇《关汉卿生平考略》论文,反映出他治蒙古学善于利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等进行综合性研究,因此取得的成果更令人信服。他的八思巴字研究也同样有其特点,不是简单地辨识文字,而是把八思巴字作为蒙古历史学的研究工具,反过来又通过历史学诠释八思巴字文献反映的内容,从而将八思巴字蒙古文献学研究推向高峰。总之,蔡美彪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中国通史》《中华史纲》《中国通史简本》等,探索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传播系统而正确的历史知识,使严肃的学术著作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一部《中国通史》发行几十年,多次再版,荣获国家图书奖,成为许多人案头必备之书。近年所著的《中华史纲》也同样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几经再版。这些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打通辽、金、元断代壁垒进行融会贯通研究,对揭示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特点与兴衰规律意义重大。其《辽金元史考索》《辽金元史十五讲》等著作,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融合形成过程,从而带来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三是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八思巴字蒙文碑刻文献和文物的论著,从而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高潮,尤其是采用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学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代蒙古民族进行综合研究,开创了蒙古学研究的新篇章。此外,他担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长、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国际蒙古史学会执行委员等,为中国蒙古史学和元史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作者:韩志远,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己独去虚

餐桌上的交流解开研究生成长的困惑

■本报记者 吴金娇 让不同专业,素不相识的研究生和导师面对面坐在一起,他们会交流些什么?上海交通大学每周一次的“谁来午餐”研究生师生午餐会,如今成了学生中最抢手的活动。在这场餐会上,研究生面对自己父母都不愿意吐露的困惑、面对自己导师时的紧张都在餐会上得到了解决。 用餐会的组织方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龚强的话来说:“研究生的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环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导学关系也会不断变化,让导师和研究生增加了解,才能提升导学关系,从而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导师往往是研究生遇到困难时首选的“指路人” “跨学科研究这么火,我的研究方向该如何选?”“一路读书到现在,我的同学早毕业的都已经功成名就了,我很怀疑自己读博是否是错误的选择。”“我不清楚未来究竟想做什么,到底怎么办?”……日前记者参加的午餐会上,围坐在餐桌旁的不同专业研究生向并不相识的导师们提出的困惑几乎都与前途有关。 “新方向是实打实做出来的,不尝试永远看不到。”“我从没见过有人二十多岁就成为院士,做学问要基础扎实,更要沉得下心。”“当年我写论文时,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钻进文献堆,几乎看完了所有相关文献。”……五位不同学科的导师分别详细述说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和感受,失败、波折和坚持后的成功,让不少学生茅塞顿开。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研究生遇到困难时,首先希望向老师求助。有学生告诉记者,读大学后父母和自己的交流减少,尤其远离家乡更是如此,交流往往局限于“吃没吃饭”“缺不缺钱”等,但专家指出,研究生阶段,年轻人面对科研任务的压力,面对即将走向社会时的心理焦虑,往往更需要来自长者的引导,而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去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专门强调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导师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充分沟通交流是导学关系的重中之重。”龚强表示,推出师生午餐会也是希望给学生提供疏导心理的平台,“我们希望学生和老师多谈点心里话”。 老师的看法也许比父母更理性 “同学都羡慕我手速超快。”今年研一的刘可也“秒杀”到了和导师一起吃饭的机会。她的最大困惑在于要不要继续深造读博。刘可的父母都是博士学历,但在未来规划方面,父母依旧无法解答女儿的疑惑。究其原因,或许是“父母”这一身份带来的“枷锁”。 刘可告诉记者,她曾经试探性地和父母讨论读博这个话题,但是父母流露出的是对她的年龄、就业前景等多重因素的考虑,“他们有点担心我博士毕业年龄有点大了,会影响婚恋,建议我成家或者工作之后读在职博士”。 这个话题也就此在家里戛然而止,但在她看来,读博的关键点在于自己是否喜欢、是否合适。这些问题,或许只有同专业的老师和学者才能客观解答。同为女性,刘可的迷惘和担忧,药学教授李晓波也曾经历过,李晓波选择了追随自己的愿望。“听了李老师的经验,我决定沉下心来做科研。”刘可说,就像压在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被推出去了,她感到如释重负。 “并不一定是最熟悉的人才能解答我的疑问。”另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如果自己有关于人生规划的问题,首选学术大咖进行提问。但是一般两种情况下自己才能卸下心理包袱吐露心声,要么面对的是非常熟悉的师长,要么就是像今天这样,面对不熟悉但在校园内有口皆碑的老师”。 研究生对导师的期待不止科研指导 如今的研究生和导师对于导学关系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龚强告诉记者,学校对研究生培养进行过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希望导师在科研之外,能够给予更多关于人生经验、情感等方面的沟通,尤其期待自己迷茫无措时,导师能够“指一条路”。 然而,大多数研究生入学后因学业、就业等问题产生压力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没有学术问题就不好意思找导师”。尤其是新生,即便有人生中的困惑,也常常会顾虑“科研还没有眉目就有迷茫,简直难以启齿”。让研究生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同时让更多导师了解研究生究竟在想什么,是学校组织这次午餐会的初衷。 历史系讲师赵思渊也参加了午餐会。当时硕士新生宋胜男就抓住他提问:“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后文科生就业会不会更难了?”“文科生的价值在哪里?”“怎么抓住潮流从事跨学科研究?”…… 赵思渊告诉学生,其实不仅文科生,他和不少理工科学生交流时发现他们更担心自己与时代脱轨。“毕竟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太快了。”赵思渊说,迷茫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走出迷茫。他以自己的学术经历举例,在新文化史研究较热的情况下,自己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听从内心选择了热爱的经济史研究,“这样即便你要坐很长时间冷板凳,但是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就不会感到迷茫”。他鼓励宋胜男,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必须理清自己的爱好和愿望。 对上海交通大学而言,午餐会的举办也像一场师生沟通的实验。为了让学生敞开心扉,学校邀请的导师要不是由学生投票产生的“凯原十佳”优秀教师,要不就是获得教书育人奖项的教师,或者本身就是在指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中成就颇丰的教师。据了解,未来学校还将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一步丰富午餐会的形式,加强研究生育人工作。

加藤

研究生满大街都是?考研到底还有没有用?你要明白“这几点”!

大家都知道现在咱们的国家在高速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是逐渐的提高,这也体现了教育的重大的意义,遥想以前是一个大学生就能找一个比较不错的工作了,但是到了现在,貌似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了,现在本科生都为自己的未来事业规划焦头烂额了,因为现在的社会竞争确实是越来越大了,这也造成了很多大学生开始”深造“自己,通过继续上学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考研这条路无疑显示的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在过去的一年,由于疫情的笼罩,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单位都是很低调,他们没有往日的招人积极,当然了其实这个怨不了谁,在这个疫情当下,确实生存才是第一要素啊,当然了也从侧面的体现了一个很直白的事情那就是,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无疑又增加了许多的难度,之前对社会满满期待的大学生无疑也是很纠结,也导致有很多同学走了考研的这条道路,反正没有好的工作,还不如借此机会,让自己更加的优秀吧,也导致考研人数的暴涨,数据统计今年报考人数增加了30多万,总人数达到了377万的历史新高!但是这个现象也有很多人表示,你说考研人数如此增加,以后的研究生是不是满大街都是了啊,随便问一个是研究生,那你说这个考研到底是还有没有必要了,真是愁坏了大家!但是我要和大家说的,不要对考研的这条道路犹豫徘徊,真是不必要这样的,社会上不认可的研究生,只不过是一些普通本科院校的,但是那些老牌名校的研究生,无论你走到哪,都是各个单位企业争先恐后要抢的人才,反观那些普通院校的那些研究生水平不是太高,说的难听的有的学校的研究生还不一定比好点的大学水平高呢!每个名校的研究生还是一如既往的是香饽饽,在往后的几十年依旧是大家争先恐后的极品人才,这些名校的研究生无论是水平还是方向都是一等一的厉害,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被厉害的公司签约了,工资可想而知!当然了一个问题又浮出了水面,那就是名校的研究生是亲儿子,普通的本科研究生成“后妈生的”!当然了我们要直观的看待问题,不是学历不值钱了,而是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要求是越来越高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每个单位招聘的要求现在也是越来越变得高了,当然了什么岗位就是需要什么样的人,这个无可厚非,可能用人单位从之前的本科毕业,到现在越来越往研究生的方向靠拢了,当然了那些个别厉害的大公司,人家的硬件要求就是211和985的本科毕业生,很多企业还是普通本科毕业生就可以的,因为还有一个条件,研究生也可以满足要求,其实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就业问题,也只能选择考研了!说到这里会有人问,什么样的人适合考研啊,我来普及一下,考研的目的说白了就那么几个,为了以后的就业,为了自己的更加优秀,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人考研呢,要不我也去考个研吧!对于这种的我还是建议不要考研的比较好的!因为你连一个目标都没有,人家考研是有所目标的,而你没有,别走着走着发现不是自己喜欢这个东西那就白费了!在考研的道路上啊,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不一定出名的厉害的就是好的,这想法是错的,是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每个人的水平高低不一样,要正确地认识自己!还有就是不单单是考研,做什么事情都是需要坚持,加一定的努力的,既然选择考研这条道路,要一定要坚持的走下去大家对于现在普遍考研有啥看法,评论区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