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考试成功上岸的考生,首先要学会如何快速适应联培的环境!楠桂

研究生考试成功上岸的考生,首先要学会如何快速适应联培的环境!

研究生上岸的考生不容易2019年全国考研人数创历史新高,在经历漫长的全国统考、复试、调剂后的等待后,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招生工作尘埃落定后,在岸边挣扎的一部分考生们终于成功上岸,而大部分考生重新被无情的大浪推向大海,这些学生们等着来年再战,很多人在得到复试信息后都哭了,被录取的考生为自己曾经的苦读获得成功而喜极而涕,得到被淘汰的考生,面对初试高分却惨被复试淘汰,心酸的委屈只有他们自己最理解,没有经历过考研的人,不会理解这些突然情绪崩溃的考生,985名校的研究生名额少的可怜,能通过初试和复试成功上岸的考生,背后付出的努力超乎人们的想象!因为考研的压力远比高考要大很多,尤其那些经历过高考失败的考生,他们因为高考而与名校无缘,因此他们在大学学习的目标性更强,非名校研究生不上的信念,让他们付出的努力可以领他们自己都会感动!研究生上岸后并不是一路坦途中国目前的研究生由于高校的师资情况相差太多,就算是双一流985高校,也有很多水平很差的研究生导师,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是严进宽出,很多硕士研究生信心满满地通过努力考上研究生,结果就会迅速被现状打回原地,在中国教育大跃进时期,很多不合格的导师混入教授团队,他们缺乏创新的科研思维,不能带给研究生明确的指导,只能靠着研究生们自己去摸索和设计自己的科研实验,当然好不容易遇到一位非常有潜质的导师,结果由于导师被学校送出国外或其他机构去深造,研究生们也不得不接收联培的命运,然而联培属于寄居在别人实验室,如果不能快速适应联培的环境,那么整个研究生生涯将会过得非常的痛苦!为何会选择做联培生,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其实研究生阶段做联培生分为两种,一种是被动式的选择,就是由于自己报考的导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对自己进行指导,例如导师被学校送出国外或机构深造,或者导师突然辞职海外深造或调入其他高校,这些研究生不得不接收学校给安排的联培实验室,另一种是主动式的选择,由于研究生感到了导师严重不合拍或者是遇到佛系的导师,在得不到指导和散养的环境下,这些研究生会主动申请做联培生,如果是因为和导师严重不合拍,那么申请联培生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因为佛系导师,那么联培生申请会很顺利,佛系导师们遇到这种不需要自己辅导就可以带研究生,还能混个并列通讯作者的联培生项目非常感兴趣。做联培生最好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择,而且把985双一流高校的大牛导师作为首先,因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很多看不懂的规则,越是名牌高校,导师们的研究生名额越紧缺,很多博导和硕导有很多科研课题,但是甚至这些名校连每年一名硕士的名额都满足不了这些导师,计划名额式的研究生招生,造成没有科研课题的普通高校不缺研究生名额,而985双一流高校拥有科研课题的研究生导师们缺少研究生招生名额!因此211高校和普通高校的研究生,如果有机会一定要选择做联培生!做联培生的好处,小编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过,会对未来想要从事科研工作的硕士生们有非常大的帮助

非量

宁德师范学院领导一行赴闽南师范大学开展校际研究生联培事宜调研

3月29日,宁德师范学院校长魏远竹、副校长颜桂炀带领科研处、继续教育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数理学院等部门负责人赴闽南师范大学开展学习调研。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李顺兴、副校长张龙海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热情接待校领导一行。 座谈会上,魏远竹全面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研究生联培工作进展,并提出了与闽南师范大学合力办好研究生联培工作的愿景。李顺兴对宁德师范学院一行人员来访表示欢迎,他表示将全力推动校际研究生联培工作,希望两校继续深化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会上双方就2021年度两校研究生联培事宜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通讯员:宁德师范学院林秀椿)本文来源:未来网

陈蔡之隘

20考研调剂完全没信心的考生,研究生联合培养了解一下?

部分高校2020考研复试已经结束了,后续还有很多的高校也陆续开始复试,在这期间,还有些20考研人必须通过调剂来获得复试的机会。压线的考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好的高校没有足够把握,只能选择专业排名靠前的高校进行调剂,这还是有点儿信心的。但放弃调剂的人也有,班长觉得你还是可以考虑一下具有研究生联合培养资质的高校。这个要求低一点,同时也可以获得名校或者研究所的同样培养过程,和其他研究生唯一的区别就是毕业证学位证还是报考高校的。如果你不是名校控,那么可以去尝试调剂一下。研究生联合培养联合培养条件:1.首先报考的高校与其他国外大学,国内研究所以及企业有联合培养的合作。2.联合培养一般是三年制的(各校不同)。3.你所报专业的导师愿意让你到其他地方进行培养,并申请。注意,这里只是简单介绍,具体条件要以报考高校为准,不足的大家可以评论区补充。联合培养模式:考生报考的高校是A校,与B校(国外高校或企业)有联合培养的合作。考生第一年在A校就读,做基础的学习,第二、三年带着联合培养协议书到B校进行学习实验,出论文。毕业后答辩将在A校进行。毕业证和学位证都是A校颁发(里面没有B校名字和联合培养字样),联合培养要注意些什么:1.你要先了解一下你的高校有没有资格进行联合培养。与哪些高校单位联培。2.联合培养采用的是双导师制还是单导师制。现在有些高校都是采用单导师制的,就是一个导师带几个研究生,而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双导师制了,具体有三种方式:校内一个导师,聘请校外兼职导师做辅助;校内双导师;校内一个导师(第二导师),联合培养单位一个导师(第一导师)。双导师制可以让研究生得到更多学习资源。3.要了解清楚联培单位导师的性格品行以及研究课题与经费,可以保证你有好的学习环境。4.联合培养是有补贴的,你需要知道有哪些补贴和研究奖励等物质鼓励。5.这一条最重要,你要问清楚,你在学习期间或者毕业时发布论文的时候,报考单位和联培单位的署名先后问题。这个不弄清楚,容易引起纠纷。联合培养的意义:考生报考的不是双一流高校,有的是自身实力不够,有的是第一志愿复试失败,不敢保证能调剂到名牌高校,而选择了双非或者B区的高校就读,但又心有不甘才选择了拥有联培资格的高校。招生高校能招到很多的学生,尤其今年受到疫情影响,进行了扩招。那么招生高校的教育资源就明显不足了。再加上导师的经费和课题少,很多研究生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也很难出成果。这个和双一流高校没法比。而联合培养单位是项目经费充足,导师经验丰富,但是,招生就比较困难,研究课题缺人手。往好处看,那就是能让考生获得很多实践经验,容易出成果。往劣势说,考生很可能成为廉价的劳动力,两边都不讨好。班长的建议是,如果你被逼无奈选择了联培,那么,就一定要调查清楚联培的各种优劣势,如,联培的单位是否经费充足,导师是否人品好,招生高校与联培单位合作是否出现过矛盾等等。最后,你要明白,联合培养是一条出路,想学本事,出成果,那需要你去努力争取。考研就代表你已经进入到社会了,出了新手村。那么你也会遇到很多好事或者不好的事,这都需要你面对它们,解决它们。马上就要调剂了,希望你们能复试顺利!

堕落街

他是上海科技大有机所联培研究生,将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读博

个人信息刘星宇上海科技大学-有机所联培研究生林国强院士课题组爱好:看电影、玩游戏、弹吉他毕业去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博士(全奖)在校荣誉: 上海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上海科技大学国家奖学金三年前,充满活力与浓厚科研氛围的上海科技大学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幸运地成功保研到上海科技大学。三年的硕士生涯中,我受到了上海科技大学国际化与人文化的教育滋养,也在国内有机化学最顶尖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受到最严格和系统的有机化学训练,这些为我打开了有机化学研究的大门。我在本部呆的时间不到一年,但是对本部的印象非常深刻。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课程,只要你感兴趣的领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课程。同时学校也鼓励我们多去学习一些交叉领域的东西。上科大的英语课程很有意思,每周的小班化外教课让你有充足的机会去锻炼你的口语交际能力。每周一次的英文lecture,让你学习英语的同时还了解到了各种西方文化与精神。课程外,学校的硬件设施更是不能再赞,图书馆充足的空位、宜人的环境让学生可以高效率地进行自习。学校还专门为研究生提供了单人的研习教室。我最喜欢的是学校图书馆的研讨室,同学可以几个人预约一间研讨室,进行考前的复习或者是对一些presentation的演练。我记得当时准备有机所不对称合成课程的Seminar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就经常会借用图书馆的研讨室来进行对我们要讲的课题的讨论。我在学校与有机所共同的导师是林国强院士,林院士是中国有机化学界德高望重的泰斗,影响了几代中国有机化学人,是上科大让我有幸进入林老师的课题组。刚到有机所报到的时候林老师教导我们“有机化学很辛苦,做原料,开反应,过柱子(对反应体系一种提纯的操作)。可是如果只是单单地学会这些,那你毕业之后的竞争力在哪呢?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走出舒适圈,学会去思考,要有给自己找麻烦的精神。我们不要做有机砖工,而要做新时代的有机化学研究学者”。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在完成了上科大与有机所的理论学习之后,我正式进入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林老师安排我接手同课题组师兄的一个未完成的课题,是关于近年来比较热点的廉价金属锰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反应。这也是林老师对我科研能力的一次测试。一开始课题的进展还是很顺利的,但是在拓展底物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问题。主要遇到的瓶颈是反应的重复性不好,加上我们的反应是封管进行的,反应不好监测,同时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此外,出于安全考虑,有机所有规定晚上加热反应超过指定温度需要有人看管,所以那段时间我需要在实验室守着加热到晚上12点左右,等着反应到指定的时间,再停止反应用核磁对反应进行分析,结果等待我的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反应收率。每天守在实验室,等到的是这种结果,心情不可谓不差。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周左右的时间,期间有过沮丧,有过对自己实验能力的怀疑。多亏了实验室师兄的鼓励,让我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对可能产生影响的环节进行了一一排查,如催化剂的纯度、溶剂是否是超干的、反应器的温度、磁子的搅拌速率等等。最后发现是加料顺序的问题,于是我们对加料的顺序进行了筛选。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明确了正确的加料顺序,从而解决了反应重复性的问题。最终我们的这份工作发表在Organic Letter上,并成为了该期刊2019年开年的第一个封面文章。工作的可重复性一直是做科研的人很头疼的事,面对这种问题时,需要有足够的毅力,但一定不能盲目尝试,尝试一定是需要建立在对反应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在进行第一个课题时,我们对不同金属催化剂进行了对比,发现当使用铑催化剂代替锰催化剂时,得到的产物,核磁氢谱的位移与之前的产物相比有微微的变化。我们意识到这或许是得到了一个全新的产物骨架。最终通过一系列检测手段,确定了是产物双键的构型发生了翻转。虽然只是一个双键构型的变化,但从反应的机制上来说,与之前却是截然不同了。为了弄清楚反应历程,在林老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浙江大学的洪鑫教授。进行了DFT计算的合作,一个产物当中看似简单的双键构型的变化花了我们足足快一年的时间去弄清楚其中的反应历程。其间为了分析清楚双键是如何发生异构化的,我们提出了许多可能的过渡态,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控制实验来试图证明反应经历过相应的过渡态。这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很多时候对于反应机理,目前的技术还不支持我们可以直观地证明某个反应历程,而通过计算化学的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反应历程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哪些是比较有可能的。再通过控制实验进行侧面的论证,可以使提出的反应机理更加合理。这种不断提出不断校正反应机理的经历,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除了日常的科研生活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或者有机所组织的各类活动或者学术报告。我做过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志愿者、上海女子马拉松的志愿者,中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等。尤其参与在上科大举办的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的志愿者,这个经历让我很难忘。这是我第一次可以和全国各地的研究有机化学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交流和学习。我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上海交通大学张万斌课题组的一个学长:众所周知醛类化合物相比于α,β-不饱和双键活性高的多,如果做氢化的话应该是醛基优先被还原,为什么想到去尝试金属催化的α,β-不饱和醛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共轭还原反应的研究?学长回答我说:因为知道它很难所以才有尝试它的必要性。这个回答让我很受启发,做化学研究千万不能有畏难情绪,一定要敢于去尝试那种看起来不可能的反应。9月,我即将去往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进行博士阶段的学习,感谢上科大与有机所这样一流的科研平台给了我可以走向世界的机会,开启人生的新阶段。毕业寄语林国强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刘星宇同学本科毕业设计在课题组进行,在完成研一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即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他具备扎实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认真的工作态度,对科研充满热情,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我衷心地希望他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来源:上海科技大学 供稿:刘星宇 排版、编辑:王成、项逸炜

王有所成

研究生出去联合培养,到底值不值得?

不少学校的研究生甚至博士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导师征询自己意见,想要让去外单位进行联合培养,毕业的主要课题是在外单位完成,不在校内进行。对于没有经验的同学们来说,各种纠结出去到底好不好。联合培养的也分好几种情况:一种是导师虽然有名额,但课题经费有限,或者导师年龄也比较大有别的事情忙,往往提出来让学生去自己熟悉的其他单位联合培养,有时候是中科院,有时候是其他研究所,甚至药检所、质检所、企业都有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留在本校,基本也是没有什么出路,不过也不要导师说什么就完全一口应下来,导师一般手里会有不止一个备选单位,要仔细斟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想毕业后直接就业还是想读博,想读博就去科学院或者研究所,想就业就去应用型的所里或者企业。还有一类是导师确实和对方有实际的合作项目,大部分都是到企业这种,说白了,这种好多都是去企业打工了,科研进行的并不深入,论文还是得导师指导下完成,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被老师派去企业耽误了两年,结果毕业的东西一无所有,看着博士毕业遥遥无期,最终退学了。大部分情况下,联合培养是不错的,因为去的单位多数都比自己的原单位科研条件要好,项目经费也更充足。虽然可能会有人觉得没有归属感,或者说联合培养很累等感觉,但这相当于用一个较低的成绩到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等到毕业的时候,发现这个经历完全可以写到简历里,而且是不错的经验,何乐而不为呢,所以联合培养大部分都可以去!但请牢记自己的毕业要求,留个心眼,不能光蒙头干活。

海外硕士真的含金量很低吗?(专访名校中外联合培养硕士)

为了保证内容的公正性,此次问题我们找到了几位中外联合培养的硕士生同学,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Y同学;以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被在读期间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为期一年交流的A同学。中外联合培养顾名思义就是在国内读着硕士期间,前往国外进行为期1-2年的深造,发放对方学校的学位证,两位同学经历了中国和外国两种环境的学习,相信他们对于中外硕士有着更为公正的看法。1、对于海外硕士和国内硕士,你觉得哪个更好?这个没有可比性,各有利弊吧,如果是国内顶尖的名校,那肯定也不错,外国的高校同理,也要是学术水平、师资力量等较好的学校才能作为含金量高的学校。而且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文凭的含金量主要还是看个人吧,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多研究生期间努力认真的,同样也有混日子的,学到知识了,掌握技术了,含金量就会提升,这个主要掌握在他们自己手里。2、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海外硕士含金量低?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这几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也被送出了国,以前海归少,物以稀为贵嘛,所以海归特别值钱,但现在海归多了,而且国内很多高校这几年发展的也很好,使得很多国外高校的光芒并不像以前这么耀眼了。再加上,能申请到国外名牌高校的人还是少数啊,而且多数都是授课型硕士,就像国内的专硕一样,相对价格高,培养出来的和国内的差的并不说特别大,所以才会有很多人觉得含金量低,其实本身和国内的差得并不是特别多,所以很多人觉得和预期差太大,认为海归应该还是受追捧啊,但是没有,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贬低出国读硕士的。3、如果再给一次选择的机会,你会选择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读研?其实无论是谁,都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能保研的自然将其作为第一顺位,就像我们就是保研进入现在的学校的,保研去名校的几率更高,在校期间到国外交流或者进行去海外名校联合培养的机会很多,还多数都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赞助,可以说是物美价廉吧。当然有些成绩不错的,语言水平过关的同学,也建议出国,因为到国外也是开阔眼界的一个过程,这些同学成绩优异,只是因为竞争激烈没能保送的话,申请到国外顶尖高校的概率也很高,读名校的话肯定不会有人说含金量低了。4、对于考研和出国的抉择,你怎么看?现在很多高校都把多数研究生名额给了保研的学生,而国内考研的学生这么多,竞争激烈,变数很大,所以如果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比方说考本校的硕士,导师基本上愿意收你,除非这种情况吧,否则考研还是很难的,就像你去申请硕士,申请香港和新加坡也都特别难,为什么?因为竞争激烈,不仅仅是因为香港八大高校和新加坡两大高校在全世界有多么高的声誉,还有就是想去离家近的学校的人太多了,中国学生太多了,卧虎藏龙的太多,可能申请上了美国英国的硕士都未必能申请到这几所学校的硕士。当然有些同学可能本科期间有过颓废的经历,导致四年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理想,但又想好好学习了,那我建议尝试考研,因为出国并没有考研这些测试,靠的是和保研类似的审核四年成绩的方式,申请到名校的概率并不说特别高,所以建议尝试考研吧。无论是出国还是考研,都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做决定的,选择最优项。5、海外硕士是怎样一种生活状态?以英国大学为例,虽然是一年制的,看似很短,但是学业非常紧凑!出过国的人都知道,国内硕士真的令人羡慕,有很多时候是没课的,还给大半年准备毕业论文,留学生都是在一年内学完国内学生三年才需要学完的课程,同时还要兼顾好论文,很辛苦的,再加上国内是宽进严出的,有些人论文不过关,就会被延期甚至退学,每年都会有这种情况发声,而且概率比国内大很多,你在国外会看到很多留学生在图书馆连续一个月熬夜到凌晨,回宿舍只能睡四个小时不到。6、什么类型的归国硕士含金量最高?首先,还是以英国为例吧,他们的硕士学位证毕业证分三个档次,这些都是会在你的毕业证学位证上有显示的。按成绩排,第一等为Distinction(一等荣誉学位);第二等为Merit(2:1学位);第三等为Pass(2:2学位)。这个回国后HR都会看到的,因为拿到一等学位的都是凤毛菱角,二等都算很不错了,很多都是三等,自然不受待见了。再此是,有很多人没有利用好国外的优秀资源,例如跟那些教授做世界级项目的机会,亦或者在国外顶级企业实习的机会,每个假期学校都会有公告,你也可以自己去找,这些都是提升含金量的机会,但很多人都只是去旅行了,甚至有些人上课期间还去旅行,当然人家不认同他的水平了。7、中国有学术型硕士,国外有吗?是不是国外的学术型硕士更好?有的,其实国内的专硕就是学习国外授课型硕士才出现的一种培养类型,国外也有学术型硕士,即MPhil,这种硕士名额有时候比博士(PHD)还少,为什么呢?因为在全世界都一样,博士生也基本就是类似上班族了,博士生导师招聘来一些博士生作为自己的员工手下来干活的,谁不想要直接就能上手的人啊,研究型硕士代表既要给你发奖学金(类似于月薪),万一你不适合继续攻读,两年后那这学位证就走了,导师很亏的,所以在国外,你要是真有水平,可以本科就直接申请读博士,直接跳过硕士这个环节。当然,在美国还多一些,英联邦国家研究型硕士名额少之又少,除非你是那种非常具有研究潜能的人,对方才会愿意接受你,而且试用一年过关后直接转为博士生了,就像国内的硕士转硕博连读一样,国内很多读学术型硕士的同学有些都没有想好要不要从事研究工作就盲目读了学术型硕士,其实这样是很亏的,学术型和专业型并不分三六九等,只是未来方向不同罢了。感谢阅读,有兴趣欢迎关注“学长吐槽志”,走心校园文章,有疑问可私信,我会整理问题并以文章形式发布为您解答

爱未央

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受青睐

10月13日,东莞市2019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欢迎仪式,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举办。东莞迎来了新的一批名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计87人。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启动4年以来,截至今年8月,累计吸引1518名研究生来莞参加培养(实践),其中博士300人,硕士1218人,年均增长达64.83%。东莞虽然没有很多名校,然而借助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的学子,纷纷汇聚东莞,留莞就业。全球128所名校,为何纷纷向东莞输送研究生?南方日报记者 吴擒虎产业吸引“东莞专项”研究生被“秒抢”在东莞摩米智能技术研究院实践8个月,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杜晓辉说:“过得很充实,收获很丰富!”在莞实践期间,杜晓辉主导了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的项目研发,研发一款面向医院检验科的全自动白带常规、粪便常规检查机器人,一键实现BV六联检、FOB和显微镜下有形成分的自动检查和结果判读,用于实现妇科白带标本的BV生化检测、人体粪便有型成分生化检查和显微镜检。杜晓辉研发的智能体外诊断分析仪,已在全国16个省(市)共132家三级医院成功应用。在此期间,他还成功发表SCI论文3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1篇,并参会作口头报告。不仅如此,实践期间,杜晓辉还多次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他说,不同于在学校实验室研究取样本的困难,来莞实践后,他和医院有了直接对接,并能开展临床检测,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大量的临床实验,帮助我们获得实验数据,进一步指导项目研究。”像杜晓辉一样,来自全球128所名校的研究生,在东莞被多家企业“秒抢”。2019年电子科技大学“东莞专项”的64名联合培养研究生,被超过60家东莞企业230个岗位“秒抢”。2020年的45名“东莞专项”研究生受到超过30家东莞企业“秒抢”。从企业反馈来看,奥普特2018年开始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共有20名研究生进入企业参与科研研发,迅速推进了“机器视觉开发包”“基于深度学习的工业应用软件”和“机器视觉开发包”等项目,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也在企业得到成功转化。东莞正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的企业达265家。生益科技、永强汽车等多家科技企业,正是通过研究生联合培养,有效促进企业研发人才梯队建设。研究生到莞联合培养实践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约105项,促成了一批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包括红珊瑚药业与广东医科大学联合研发的“普拉克索透皮贴剂”、科隆威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手机玻璃盖板表面典型缺陷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及其关键技术”、天龙阿克达电子与电子科大联合研发的“汽车动力控制系统一体化成型技术研发”等项目。东莞还建立企业导师库,现已认定四批导师共410名;推动26家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引导企业建立研究生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体系把研究做在工程中回顾在东莞一年多的实践经历,广东工业大学硕士程鹏鹏说,实践打通了他与社会的联系,也让他的研究不再局限书本和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东莞有很多很好的产学研合作实践场景,这样也能让我在学校课题组中的学术成果,通过实践研究得到应用和改进。”程鹏鹏说,这是吸引他来东莞的主要原因。在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实践期间,程鹏鹏主要从事光电功能器件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个研究主要偏向学术方向,理论研究比较多,来莞实践后他对社会需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对项目进行优化。实践期间还参与了一些项目申请,让程鹏鹏直观了解到目前国家和社会急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比如电子设备趋于小型化、轻量化、结构紧凑化、运行高效化发展,普遍面临散热不充分等问题,大量积累的热量将会严重影响电子器件的正常工作及系统的稳定性。程鹏鹏参与了特种塑料的改性项目,设计了一种共混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材料,有特殊的纳米结构。他介绍,这个项目直接对接产业,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参与该项目为他带来2项专利。在东莞实践期间,他发表了3篇论文、申请专利3项。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在企业里,这是东莞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的一大特色。东莞以校企双导师为依托,依据高校教学与企业需求,为来莞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迅速适应东莞产业集群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通识课程、项目管理通识课程、东莞产业集群课程、创新创业及商业模式课程等。另外,研究生线上学习平台涵盖思政教育、安全教育、职业教育、创新创业等6大模块、超过780门的课程。2020年的抽样调查显示,120名研究生在莞培养(实践)期间,共发表论文212篇,取得专利135个,人均发表论文1.76篇,取得专利1.12个。电子科大对2018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践企业的调查表明,企业对研究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为100%。积蓄后劲助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发表论文3篇、申请专利6项,这是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博士黄恒在东莞实践两年的收获。第一年,黄恒在东莞南博科技有限公司实践,专注基于气固二相流的尾气流动分析;第二年,他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实践,与实践单位共同申报并获批东莞市社会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并提出一种尾气颗粒物吸收的新方法,设计制作出一种柴油机颗粒物净化处理装置。“非常感谢东莞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黄恒说,不同于在学校学习,来到东莞真正让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他的实践研究方向也正是他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课题。从公式推导到根据研究画图、设计产品,到找厂家加工生产产品,再到将产品投入实践检验,在东莞,黄恒可以参加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柴油汽车智能尾气处理装置研究与开发项目,为他带来5项专利、2篇论文的成果。谈到未来,他直言有机会将会考虑来东莞就业。4年来,越来越多联合培养工程的研究生选择留在东莞就业。例如,武汉科技大学魏智锋、长江大学田桂来到东莞,参与企业科研研发,毕业后留莞就业,成为企业研发骨干。当前,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加快推进。莞深联手,成为继张江、怀柔、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后,全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莞以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核心,将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导入研发团队,向中子科学中心、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输送了23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培养单位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推进了半导体材料表面界面及器件应用、多功能智能纳米涂料等研发项目。东莞还积极拓展合作高校的规模和水平。参与高校从2017年的43所,逐步增加到2018年78所、2019年103所、2020年128所(截至8月数据)。今年受疫情影响,医疗类人才受到高度重视。东莞推进医学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将卫健系统医学类研究生纳入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补助范围,从2020年6月开始,为82名医学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补助,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扩大至广东医科大学等医学类高校。2019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获省学位办支持,成为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两年获下达124个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指标。2019年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研讨会在东莞召开,全国工程教指委牵线东莞与北京、上海等7个省(市、区)学位办进行对接。聚天下英才为莞所用,名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持续积蓄后劲。

卡梅尔

让很多考研生忽视的调剂渠道: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

考研调剂还有个渠道,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这是个冷门!大家可以去一些关注的高校网站去查一查。这里给大家的考研调剂信息就是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大学和中科院计算所在服务器CPU、服务器DPU、智能处理器、处理器设计软件、开源生态、处理器应用等专业领域以及研究平台的优势,加强双方多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与优化,丰富“产学研”融合的工作内涵和方式,设立“信息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学术型硕士和项目型硕士,重点培养高层次学术技术研发团队和高端处理器技术人才。 双方将围绕核心处理器与基础软件关键技术开展“三芯一核一软” 攻关工程(服务器处理器芯片、智能处理器芯片、PC处理器芯片、终端处理器核和核心基础软件),支持中国主要的处理器技术上台阶。 双方计划在未来实现处理器关键技术突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人才教育的同时,推动上海处理器芯片的产业发展。

彼岸岛

三本大学纷纷开硕士点,研究生:硕士又要烂大街了

现在,有不少的民办学院、独立学院,也就是过去所说的三本院校,都开始申请开硕士点了,对此,研究生们议论纷纷,摇头表示:看来,硕士生,又要烂大街喽!三本院校,为何要申请开硕士点?当然是为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对此呢,研究生们却一点也不乐观,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三本也有硕士点?活久见!看来呀,以后基础学历就是研究生了!厉害了,三本也给硕士点!读了有用么!真无法理解,以前觉得硕士授予权最低,怎么着也得是好的公办二本吧,没想到连独立学院都有!而且,独立学院大部分都是跟企业合办的。民办学院有硕士点还好说,独立学院呀这可是!现在大学在搞什么?盲目追求学历!国家确实要控制一下硕士授予权院校数量,要不然硕士真的就是烂大街了。当然了,也有一些同学表示理解,他们觉得:国家现在要缓解就业压力,所以需要鼓励学生继续读书,这几年压力最大,缓一缓有可能好一些,所以就尽量多批一些硕士授权点,可是博士授权点呢,你看就没怎么批!那么,这些三本院校的硕士点,究竟如何呢?过来人认为:独立学院硕士点有时候还可以,比如浙大城市学院,有跟浙大还有其他高校的硕士点联培,但许多民办院校的质量就不好说了,本科都不行还硕士呢!其实民办学院和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半斤八两,可能独立学院还稍微好,但是也达不到培养硕士的标准,城市学院那个确实是特例,基础比较好。对于硕士生烂大街,一些在校的大学生们也开始哀叹了:看来怎么也得混个研究生学历,很多好工作门槛就是硕士研究生。如果你是本科学历,你所在单位出现了以上三本院校的硕士生,那么,不管你是985还是211,你在工资和升职上,都竞争不过人家!本科专科毕业生,努力的终点,很可能是别人的起点,许多用人单位,中层领导要求最低硕士学历,中高层则要求博士起步,本科在此情况下,没有关系不是富二代的话,很难破局。而且,四非高校本科生,虽然很难竞争得过985、211学子,但是读到硕士,和本科学历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相比,他们获胜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看来啊,读硕士,还是很有必要的!同学,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你是否觉得,硕士生,已经烂大街了?对于三本院校开设硕士点,你觉得有必要吗?

二对一

想考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先看看这份大数据解析

2020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报名于 10 月 10日正式启动。刚迈入大四的本科生小 G 感觉自己“太难了”!自己心仪的新闻传播学赫然位于“十大考研热门专业”榜单内,考哪所学校?具体哪个专业?如何和科班生、“二战”生竞争?如何在考官眼中成为全场最靓的仔?喜提硕士学位,驰骋传媒界,走上人生巅峰? 小编呕心沥血研读11年考研大数据,纵览 56 所新传院校,包含专业评估上至 A+下至 C+,助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所! 报录比:历年“战况”大盘点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比例,报录比越高,竞争越激烈。但专业排名与报录比并非总是正相关,关注心仪院校历年报录比,让“上岸”更稳。我们选取了报考热度较高 18 所新传院校,呈现了 11 年来的报录比,让你一眼看见是谁太”难”了?又是谁”难上加难”?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 2015 年 2014 年 2013 年 2012 年 2011 年 2010 年 2009 年 (注:因报录比数据的官方公布程度有差异,部分年份数据缺失) 值得注意的是,湖大、武大、中大、郑大近年来招收新传专业学生的人数最多,这也意味着给考生留出了更大的竞争名额和空间。 (注:2013 年前专硕报录比数据缺失) 近年来,选择报考学硕还是专硕常让考生们举棋不定,但从数据上来看,近年大多数高校招收的专硕人数更多,浙大、东大尤为明显。 推免:通向华山的另一条路除了考,推免也是迈入心仪学府的另一种途径。 2019 年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新传学硕推免率均为50%,即推免录取数与统考录取人数相等。上图几所学校学硕推免率除四川大学(43.18%)外,均在一半以上。 其中重庆大学新传学硕推免率高达 83.33%,位居榜首。南开大学专硕没有推免,都是统考录取生。重庆大学和厦门大学专硕推免率较高,分别为 68.63%和 65%。其余学校都在 50%以上。 总体来看,学硕推免率差异显著。安徽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学硕推免率低于 10%,而其它学校均在40%以上,武汉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比率较高。2018 年南开大学依旧没有推免,推免率为 0%。华东师范大学专硕推免率高达 90.3%,比同年学硕略高。 专业:前言动态一览 get要想在新传考研大军中突破重围,除了关注报录比、推免占比,找到自己合适的专业也很重要!经统计,学科排名前 50 的新闻院校基本会开设新闻学学硕、传播学学硕,新闻与传播专硕,极个别学校如重庆大学无新闻学、传播学学硕,北京师范大学无新闻学学硕。 (注:为统计方便,此处“艺术学”包括戏剧与影视艺术、设计艺术;“媒介经济学”包括媒介管理、广告与媒介经营) 除了上述 10 种常规专业设置之外,部分院校还有开设一些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开设院校极少,招录的人数较少,部分特色专业与学校自身的性质或其强势学科相关。如南京政治学院的军事新闻与传播、西南政法大学的法治新闻等等。 近年来,大数据的兴起与广泛应用辐射到了新闻领域,2017 年,中山大学首开大数据传播专业,今年清华大学联合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设立“数据传播”双硕士学位项目。与此同时,因政策或学校自身学科发展,部分院校的新传类专业也有增减。 (注明:中山大学专硕中的数字媒体方向只招收非全日制考生 30 人)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都增设了与体育相关的专业(体育新闻与奥运传播),未来体育方面的新闻专业人才或成香饽饽。 中外合作:这个配方你知道吗不少大学的硕士项目还有一些“隐藏技能”,那就是中外联合培养项目。除了上面提及的清华大学外,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等也多设有联培项目,这些学校多位于沿海城市,合作的学校则涉及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地区,给予了同学们更多的选择。 中外合作项目日益增多,体现国际人才的需求在提高。联合培养采用双语教学模式,聘请来自世界一流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授课内容直接使用国外主流教材和国际先进的前沿理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联合培养模式亦注重学科的融合。在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中,南加州部分偏向于管理类于工程类学科方向,而南开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的项目中英国拉夫堡大学所提供的方向有国际政治传播 方向。 同时,这些项目也强调实践出真知。在重庆大学与科廷大学项目中,网络传播硕士具有支持各种媒体实践项目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选择考研学校并非易事 希望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帮你定好靶心找到心仪的“它”, 无论是考研 er 还是保研 er都要始终坚信,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注: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发展中心、各学校研究生官网、考研帮、微信公总号等 [责编:胡泽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