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再也不想在考研复试交流群说话了!曼哈顿

我再也不想在考研复试交流群说话了!

考研重磅消息传来,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公示了2021年法律硕士招生考试复试成绩,30余名考生在“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得分为0分。其中,不乏初试高分考生。据“法硕联盟论坛考研”公众号称,出现0分成绩是由于这些考生将复试题目分享在考研交流群内。再次提醒大家,任何考试,考完之后不要讨论考试题目、不要对答案,安心准备接下来的事情!本次事件,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心太大,人家问你复试考的啥,你还真说,而且还毫无保留。反正事已至此,不多说了,咱说说复试交流群其他弊端。1、小道消息满天飞复试期间总是有人喜欢在群里发布一些小道消息,难辨真假不说,还搞得人心惶惶,有些消息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不少同学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对于这样的消息,大家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小道消息不必理会,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联系研究生招生办去咨询。考研复试期间,复试交流群的小道消息,看看就行,千万别当真!2、不要太热心你分享的信息别人可能知道但是不会说出来,但是别人知道的信息是很少会主动分享的!爱分享是好事,但是群里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不要太天真!这次的事件肯定也是有些同学太过热心,别人问你复试问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不回答,更不要主动在群里说,这是基本的考试规则。3、安心复习少水群很多同学加复试交流群是为了抱团取暖,也是希望有什么消息能及时知道。但是人一多了,就容易你一言我一语,聊天内容就开始多起来。很多同学觉得复试群里有些聊天内容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水群的人不少,既不想错失信息,又要担心复试的复习,搞的复习很难静心!考研复试留给大家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复试本来时间就很紧张,与其在复试群里耗着,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复习上,比啥都强!对于此次事件还会有后续,我相信人民大学肯定会回应此事的,也给后来的考研者一个教训,复试群里不要什么都发,一定要遵守考试规则!不要以为自己复试完了,就忍不住分享经验,有些事、有些话,说完了就成了证据!还是那句话,任何考试,考完之后不要讨论考试题目、不要对答案,安心准备接下来的事情!

法而不谍

「最全」21年暨南大学考研QQ群暨大QQ交流群(全部学院,欢迎)

高分上岸师兄师姐群里答疑指导,欢迎师弟师妹加入交流哦,也可以转发给考暨大的同学哦,一起加油考上暨大!2021年暨南大学考研群(内部总群,师兄师姐答疑)104392757621年暨大经济+产经学院:48523193121年暨大管理学院+国际商学院:58551822221年暨大公管院+应急院:45169335821年暨大会计专硕+审计考研:19176810521年暨大心理学考研:38978594721年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71692857321年暨南大学广播电视(专硕):26021329121年暨大文学/华文学院:38929026421年暨大汉教考研:52270111621年暨大药学院:36490596821年暨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77509349821年暨大外国语学院:72973107621年暨大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66052764821年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68867938321年暨大理工学院:66018390421年暨大环境院+质谱所+气候院+地下水院:61464347421年暨大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85973755121年暨大医学院(基础+一二临+口腔+中医+红十字+珠海院):85954324621年暨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含计算机、能源电力研究中心):86006116421年暨大国际关系/华侨华人院:85981030321年暨大化学与材料学院+先进耐磨蚀材料院:73478677121年暨大马克思主义学院:74745409021年暨大艺术学院:51896775021年暨大光子技术研究院:74706767921年暨大深圳旅游学院:75815397821年暨大包装工程研究所:43537867721年暨大经济与社会研究院:48584467621年暨大纳米光子学研究院:48579302421年暨大体育学院:58118849621年暨大人文学院:464689135

非乎

「最全」21华南师范大学考研QQ群华师交流群(全部学院欢迎加入)

高分上岸师兄师姐群里答疑指导,欢迎师弟师妹加入交流哦,也可以转发给考华师的同学哦,一起加油考上华师!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群(内部总群,师兄师姐答疑)103421056221华师文学院 66390382821华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75759874821华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75753517621华南国际文化学院 85098590121华师历史文化学院 31851615521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75805868221华师心理学院 29029561921华师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63403683921华师教育科学学院 66457320121华师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34390992621华师体育科学学院 56365721721华师数学科学学院 79163047421华南师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62596927621华南师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72901303021华南师范法学院 57288172421华师经济与管理学院 45852644621年华南师范大学会计专硕内部交流Q裙 99240798221华师国际商学院 75766359621华师生命科学学院 45846516421华师地理科学学院 62543040821华师化学学院 45838142321华师环境学院 67668905421华师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 79687879721华师音乐学院 70453605621华师美术学院 70447929021华南师范物电学院+信息光电子学院+量子物质研究院 79656169021华师华南先进院+半导体科学技术研究院+光电研究所+生物光子院 70420402921华师旅游管理学院 67293560621年华师职业教育学院 68869401821华师教师教育学部 58188579921华师城市文化学院 318362991

奚益

初试415分,复试0分被刷,第三次考研失败:交流群内的“猪队友”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阶段,很多高校学生选择走上考研这条路。很多同学在大三年级甚至是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报辅导机构、听讲座、坐冷板凳,一切的付出和努力都是为了能够“一战成硕”。成功的路上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几家欢喜几家愁。初试415分复试0分最近,人大法硕复试泄题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参加人大法硕复试的学生中,有热心肠的学生建了一个交流群。前几个批次的学生复试结束后,就在群内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其中包括老师问了什么问题等等。但有人就这件事进行了举报,导致在前面面试过的十多个学生复试全部被记0分。其中包括在初试中并列第一的两位415分的学生,剩下的同学初试成绩也都在380分以上。据消息称,这两位考了415分的学生一个是第三次一个是第四次参加考研。看到这样的事情真的是五味杂陈。首先是为这些被复试记0分的学生感到惋惜,尤其是两位415分的学生。参加过法硕考试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能够考到这样的一个分数,是多么的不容易。一定是拼搏到了无能为力的地步才走到了这一步,并且两人还是考研3战和4战。说明他们对人大、对这个专业是热爱的、是笃定的。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我想不到有任何的理由能够支撑他们走下来。复试记0、记入档案、在规定年限内不能参加考试,他们该何去何从?学校没错,但挨骂者不冤从学校的角度讲,在考研这件事情上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公平。这些学生的行为违反了规定,受到这样的处理,没有任何的问题,即使我们非常的惋惜。大家最受不了的是这件事情的“举报者”,或者我们应该称其为“既得利益者”。稍微一想就能知道,这件事情是什么人举报的,也能知道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举报的。复试被记0分的同学只能是自认倒霉,但举报的学生在做人品质这一块,令人不齿。我们相信作为数次考研的学生,不会不具备领会学校复试规则的能力,但是他们依旧做了这件事,为什么?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外界的人叫我们是“考研党”?再者,处在这个队伍中的人将大伙儿成为“考研人”,正是因为此,才愿意分享,没有戒心。结果最后多年的努力毁在了“猪队友”的手中。举报者真的是因为对规则的敬畏而举报的吗?真的是因为出于维护考试公平的目的去举报的吗?在这个情景下,我们不愿意相信他们的高尚,只觉得他们的行为很是龌龊。如果你真的出淤泥而不染,在一开始建立群聊的时候被进群不就好了吗?如何处理没有为这些“泄题”的学生开脱的意思,毕竟很多事情是没办法说的那么清楚的。大家心中已经做出的选择。就这件事情来讲,有以下几个问题:这种吃饱了就咬喂饭人的手的学生,真的有老师会喜欢吗?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是在复试成绩记0的行列中也应该加上这些人的名字呢?再者,人大的复试题目是没有重复的,所以分享这件事对考试公平的冲击并不是很大。举报者如果是出于义愤,为什么不在群里刚刚开始分享复试情况时就站出来义正言辞?为什么要等到大家都说完了,然后统一举报呢?有没有“一锅端”那味道?举报的初心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心可诛。欢迎留言讨论!

喜气洋洋

交流复试经验,成绩变0分,报考人大研究生的这30多位考生冤吗?

众所周知,考生进入研究生复试之后,除非作弊等重大违规行为,一般情况下考生的复试成绩不会是0分。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复试成绩名单上,有很多考生得分0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翻看人大法学院官网上已经公布的考生复试成绩名单,发现有30多名考生在“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得分为0分。其中超过400分的有三位,最高分高达415分!这就意味着,这30多位考生直接被刷掉,想读研只能调剂读研。至于被取消复试成绩的原因,是这些考生在复试之后,将自己的复试题目分享在了考研交流群内。被取消考试成绩的同学也收到了人大校方的电话,并告知其取消分数的原因。原来这些考生将复试题目分享在群内后,被其他考生举报,这才导致了超过30名考生成绩被记0分!对此,很多考生觉得人大做的太决绝,交流复试经验很正常啊,这么多一志愿的高分考生都被刷了,太让人心寒。那么,这些考生被取消复试成绩到底冤不冤呢?其实,这30多位考生复试成绩被取消也是他们咎由自取。在考生参加复试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已经要求考生签署《诚信复试承诺书》及《复试考场规则告知书》。其中就告知了考生不要向别人透露复试内容。之所以这30多名考生被取消复试成绩,校方做法也是无可厚非,这是因为:01、线上复试没有彻底结束这些考生在交流群里互相讨论复试题目时,线上复试还没有彻底结束。这就使得后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人可以提前获得复试真题,这就是泄题了,这是既定的事实。学校在举行线上复试时,一个人可能只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但是同一个专业可能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先考的同学知道复试内容,后考的就需要等待。有的考生反映,他们在参加线上复试时,有可能需要从早上等到晚上十一点才轮到他参加复试。设备调试,以及各种状况出现,还会增加复试所花费的时间。02、考生无视复试规则,公然违反往年很多考生在参加研究生复试之后,可能会给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考研经验,所以大部分的同学对此都习以为常了。不过学校在考生复试之前,已经明文规定,不得泄露复试内容,特别是考研复试还没彻底结束之时。若是以往的时候,考生都在一起线下复试,统一录取,复试名单也跟着出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被冤枉的考生,只有通过申诉,通过学校的审核认定,才可能追回分数。不过这个难度有点大,毕竟学校给考生零分,并不是盲目的。虽然不少同学觉得那些举报的人别有用心,可能是心生妒忌,或是为了给自己少几个竞争对手,但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考研竞争激烈,考生违反学校复试规则被取消成绩,一点也不冤枉。也希望后来需要考研的同学引以为戒。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处理呢?你觉得这30多名考生被取消复试成绩,是冤枉吗?欢迎留言分享您的观点!考上非全日制研究生却无法读研,单位不签协议,考生该如何应对?研究生复试被刷后,找不到调剂院校,考生只能选择二战吗?考研复试被刷后,还能留在一志愿学校读研吗?这些好方法可借鉴

电影鸭

“如果再来一次,30岁以后读研究生,我会多做一些准备”

以30岁高龄重回大学校园深造充电已不是一件稀奇事。竞争令人清醒,生活的意外使人进步。如今,清醒着想要进步的人越来越多。常常在教学楼的楼道里碰到刚好下课的人。有时候这是一群中年人,从外貌和年龄上,我们真的很难分清究竟谁才是老师;有时候这是一群年轻人和几个中年人,他们可能都是同班同学。大学校园是一个聚合又包容的存在。大龄青年重回学校的理由比较相似——提高个人实力,提升竞争力,未来获取更多收益。当我们下定决心,放下一切顾虑,拼尽全力考上研究生以后就会发现,对于大龄读研的思考,有些事情“想多了”,有些事又“想少了”。如果可以,多做一些读研准备,或许能多一些从容,少一些焦虑。代沟入学之前想过年龄的问题,还好我不是同学中最年长的。入学以后,跟同学们的人际交流代沟成为首发问题。大部分同学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不论是衣着审美,说话方式,大量使用的网络暗语,还是最潮流的明星八卦,我都有些无所适从。常常是他们一群人聊得欢天喜地,我坐在旁边当着“捧哏”。就连导师都比我清楚年轻人的世界,可能这跟他们待在校园长期耳濡目染有关。工作经历让我领会到团队的意义,跟同学们建立“革命的友谊”是未来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步骤。本着迅速脱离“老龄化”,青春再现的目的,我开始通过网络了解年轻人喜欢的话题,分析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表达方式,默默记录。依靠此前的工作经验,我快速解决第一个小麻烦,顺利融入集体。“倚老卖老”或许是同学们想与我拉进距离的缘故,亦或许是他们确实需要拓宽信息范围,课余时间,小同学们总爱问我一些关于学习、工作、生活和感情的一些事情。我则仗着自己大几岁,有经验,抱着“过来人”的心态,事事喜欢提意见,讲道理。学习成绩评估给我当头一棒。我突然认识到,虽然我的同学们年轻,却都是学生中的佼佼者。在专业课和学术方面,我远远不及他们。长久的工作让我迷失自己,“前辈”心态令我尴尬不已。在学习方面,我是个弱者,曾经的夸夸其谈让我羞愧。大龄青年读研,摆正心态,放下过去很重要。专业知识跟不上考研突击的那些专业知识很快就显得力不从心。研一的专业课课程安排紧凑,压力很大,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模式截然不同。大约三个月过后,我的激情就被学术的“乏味”碾压得粉身碎骨。学习状态和专业知识的断层是最初进入研究生学习模式的一大障碍。每次开会,若不提前准备,我大概都是“呆若木鸡”的状态。多数同学们能在会议上表达一些个人意见。压力和焦虑动摇了我的信心,还好,多年工作练就的抗压性让我“迎难而上”。上课之前,阅读大量资料,提前准备好一些观点,以便老师抽问。下课以后,复盘一次课堂上老师和同学们讲述的内容。前期的目标只有一个——课堂上有话可说,下课后有内容收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专业知识也是一个难点。无法表达专业内容,类似于“没入行”。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朗读专业书籍20分钟,提高专业表达能力,效果还不错。学术“0”思路选择了研究生这条路,必然要经受学术的洗礼。大龄读研,别说写论文,起初就连学术的脉络都完全摸不着。离开校园太久,对专业不熟悉,底子薄弱。进了学术的殿堂,却不知道学术在哪儿。好在年龄大的优势就是“脸皮厚”,多跟老师沟通,是我确定学术方向的重要途径。导师会推荐许多可靠的专业书籍,介绍论文撰写的方法,并建议我多听学术讲座活动。刚开始,我能够参加的学术会议就一定会去听。听完以后,认真整理讲述者的思路,理清论文框架,再大胆的仿写,练习论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待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有了明显提高后,我就开始尝试投稿。不出意外,几乎所有的稿件都会被退回。但退回稿件上的审核拒绝意见是“宝贵的财富”。我反复修改调整后,再反复投稿,慢慢地,也有了“成功的喜悦”。家庭大龄研究生上有老,下有小,压力很大。脱产学习就没有收入来源。房贷和车贷每一秒钟都在增长,想要心安理得的学习并不容易。家庭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生活的重担都在“队友”身上。大家需要互相包容、支持和关心,一起度过艰难的几年。珍惜学习机会,也不能忘记陪伴家人和孩子。孩子成长的时光一去不复返,错过甚为可惜。即使频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奔波往返,我也乐在其中。阅读能力下降和记忆力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自媒体内容的呈现模式使我们逐渐习惯碎片化和小段化的阅读方式。长期以往,阅读能力不知不觉间早已下降。记忆力在生活的琐碎和劳累中,大不如前。参考论文资料或参考书籍几乎都是几百页以上,想要完成导师布置的阅读任务,需要高效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提炼能力。最初,我很难完成阅读任务。总觉得自己认真地看完了每一个字,抬起头,又好像什么也没看过,脑子里空空如也。那些大段、晦涩又充满大量专业术语的文字似乎自己浮动起来,在我的视线里跑来跑去,无法看到实处。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我,令我寝食难安,学习进度基本跟不上。为了尽快恢复阅读能力,我卸载了手机上的全部自媒体;每天坚持阅读打卡——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读完一定数量的内容,并总结阅读收获;一旦完不成就自我惩罚——跑步或禁止吃零食。这个过程虽然有点煎熬,量变带动质变,成效卓著。落差当我30岁重归校园读研的时候,自己的同学和朋友都在生活的道路上意气风发。有人升职加薪,有人跳槽到名企;有人刚买了房子,有人换了一辆好车;有时候他们在上野公园赏樱花,有时候又在普吉岛晒太阳。这一切,总让我感觉心虚,让我思考30岁以后读研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年终大家一起聚餐,眼看着别人工作顺利,年终奖丰厚,说不羡慕,那真是假的。自己不能为家庭承担更多,反而成了一个有力地消耗者,心态方面出现断崖式的落差。Late is better than never。有些事,总要自己先相信,才能让别人相信。选择也需要一些“义无反顾”。我再也不看朋友圈,有时候也看一些“鸡汤文”,再弄点“庸俗”的爱好,释放压力。美好的未来虽晚必到。当我正式毕业,拿到理想的offer,所有的等待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单选|你会考虑30岁后读研吗会不会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往期精彩:考研初试400+的高分考生调剂仍落榜,惋惜之余,有些事你需要知道考研复试每题都能答,最后却因成绩低落榜,个中缘由“似曾相识”大学为本科生配导师,一些研究生却忙起来了考生遇到网传“考研复试导师必问题目”,押题成功,却未必是好事

爱与憎

惨痛教训!22人因提前分享试题被判零分,考研学习群一夜之间解散

4月7日,中国人发大学发布的法硕研究生拟录取名单中,在“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一栏竟然有34名考生被判0分,且其中包括初试成绩415分,并列第一的2位高分考生,还有大量380分及390分以上的多名考生。这一触目惊心的录取分数单一时间震惊了考研圈。众所周知,法硕考研初试难度相当大,能考高分大多需要自己长时间异乎常人的拼命学习才能获得,据知情人透露:2名并列第一的,初试考415分的考生,一个三战,一个四战,三年、四年的考研生涯,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如今都化为乌有。今天,人大回应,34名0分考生中,有22名考生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集体0分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批考生复试成绩被取消了,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人的成绩取消呢?原来人大接到举报,这22名考生同在一自建“微信法硕学习群”,当天复试结束后,就在群里分享了当天复试的题目,并进行交流讨论,然而此时,本校法硕复试尚在进行中。因此此举被群内其他考生截图举报,最终导致分享了复试题目的考生全部复试成绩被记0分。对于此事,网友们讨论热烈,人们在同情被取消成绩的高分考生的同时,更多的是总结了此事件的惨痛教训:一、时刻敬畏规则今年中国人大的复试,每个考生都是签订了《硕士研究生诚信复试承诺书》的,承诺书中明确规定“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既然规则已明,尊重并敬畏规则才是正道,特别是作为法硕专业的考生,更应该明白敬畏规则的重要性。二、人心叵测,时刻谨言慎行考研学习时你有可能觉得大家都是“战友”,在一起分享学习经验,互相鼓励打气,总感觉很多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然而,当进入同一高校同一专业复试之时,你所谓的战友就成为“竞争对手”,任何时间不要将“把柄”落到竞争对手之中,这一社会生存法则,希望单纯的考生要记牢。三、越考得好越要低调、低调再低调细节决定成败,在没接到录取名单以前,考生务必绷紧考研这根弦,做到多思考,少说话,三思而后行,毕竟“言多必失”,而且曾经的“战友”,在利益面前一秒变为“竞争对手”,这难道还不足以令你低调行事吗?总之,此事一出,被取消成绩的考生极有可能从此改变人生方向,这也让曾经在考研学习群中讨论过复试内容的考生们,心惊胆战。据其他专业多个考研学习群的考生反应,有很多早复试出来的考生,会在群里讨论一下自己抽到的或被问到的题目,发泄一下自己连日来紧张疲惫的身心,即使有些考完的考生没有主动讨论复试题目,群里还未复试的考生也会多主打听诸如“考过的师兄抽到什么题目了?”“导师严肃不严肃?”“考题超纲吗,是书上的吗?”等等,此时总会有单纯热情的同学出来分享一下,或安慰或鼓励或分享经验,如果不被举报,这应该是最正常不过的一次交流分享。然而,如今29名考生被举报取消成绩的惨痛教训,让每一个心直口快的考生长了教训,一夜之间,中国人民大学,甚至其他大学的复试群紧急解散,特别是曾经讨论过复试内容的考研学习群动作更是迅速,也许只有解散这种所谓的考研学习群,才能令考试进行得更加平静,更加公平。

带以常山

研究生复试泄题事件,为何人民大学态度强硬?不想打自己的脸!

考研工作还没有全面收官,可是最近一个重量级的消息,令所有的考研圈都沸腾了起来。原来有22名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的学生,被直接取消了复试成绩!这些学生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学霸级的人物,很多人都为这样的结果为之可惜。22名学生之所以会被处理,是有人举报他们泄露复试考试内容。难道是有人作弊考试之前就获得了考试内容吗?事情的起因是一个学生自己自发成立的考研交流群,这22名学生在复试结束之后,在这个群里面分享了自己的复试考试内容。他们的无意之举没想到竟成为了别人举报的证据,有人把他们的聊天记录进行了截屏,之后举报到了人民大学。结果就像网友们所看到的那样,这22名原本非常努力的学生,直接被取消了复试成绩,两年的努力付之一炬。所有人都觉得这22名学生有些冤,人民大学的处理过于严厉。甚至有些人质疑人民大学如此处理学生毫无依据,甚至暗地里还助长了那些告黑状的人的嚣张气焰。为此人民大学也及时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回应时的措辞非常地强硬,并且明确表示绝对不会改变如今的处理结果。其实人民大学会有这样的回应也实属正常,他们之所以会处理这22名学生,就是为了严肃考试纪律。如果因为几个网友的无根据的质疑就朝令夕改的话,明显就是在打自己的脸面,那样的话学校的威严何在?其实这一次人民大学对这几名学生的处理的确过于严厉,虽然考试之前学生也签署了有关诚信承诺书。里面确实提到了几条关于不能泄露考试内容的条款,不过所说的是:测试过程中绝对不能进行录像和录音,对于复试的内容也绝对不会向外传播。这时仔细地思考一下,这几名学生只是建立一个群自己交流而已,并没有向外面传播考试内容。而且承诺书当中也没有明确地标注出来,参加考试的学生之间不能私自交流考试内容。所以说这几名学生受到的处罚有些过重,不过这几名学生还算是态度豁达。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也明确表示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在这一次的事件当中,最可恶的不是这几名学生,也不是作出严肃处理的学校,而是那个躲在暗处告黑状的学生。他真的是为了维护考研当中的正常秩序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这个人完全是出于自私的目的,看着那几个学生成绩考得好复试当中表现也不错,这个人内心当中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嫉妒感。并且这个人也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心理,如果我把这几个人一下拉下水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有上岸的可能?虽然说我们不能质疑人民大学对那22名学生的处理是否合理,但是也希望学校不应该录取那名告黑状的学生。学生所参加的都是法律的研究生考试,这也意味着他们毕业之后会活跃在各种各样的司法工作岗位当中。司法工作讲究的就是光明磊落公平公正,这个举报之人内心非常黑暗,如果他成功地被录取了,在今后的工作当中他是否也会为了某些事情而不择手段?这一点希望能够引起人民大学的重视,绝不让心思龌龊的人混入到司法队伍当中!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复试泄题事件以及人大的强硬态度,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教育痞子

广播剧

考研复试后群内泄题被判0分,可惜吗?|媒体札记

4月9日夜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布情况说明,向公众告知了部分参加法硕研究生考试复试违纪考生的处理情况。校方认定,复试考生确实存在实质性透露复试内容等违纪行为。学校研究决定,取消该22名考生一志愿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给予计零分的处理。此前,关于人大法硕考研复试多位考生被判0分的消息,已在网络上流传。据网帖描述,在考研学生交流群内,复试早的考生分享了复试题,被群内其他考生截图举报,随后校方进行了上述处置。在网络上,舆论对这一结果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这些被处理的考生,有的已经多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进入复试,有的还在初试中名列前茅,因考后讨论复试情况就被打0分,太可惜了;当然也有人认为,考生签署的诚信复试承诺书写得清清楚楚,“保证复试过程不录音录像,不保存和传播复试有关内容”,当事人受到惩罚属于咎由自取。还有人将矛盾归结于举报者,认为学校处理得没错,但考生在群里讨论复试情况也无伤大雅。他们认为,是微信群内考生的举报造成了当前的局面:“规则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或许是人心”。考试是法硕考试,参加这场考试的人,想必都抱着法律梦想,而作出处理决定的,又是拥有深厚法律学科建设基础的人大,这让此事有了更多值得辨析和揣摩之处。考试后与其他考生交流考试内容,并不少见。然而,在考研复试中,每个考生参加复试的时间不同,先参加考试的学生,如果把题目公开在微信群里,让尚未参加考试的学生看到,就会产生实质意义的泄题。对此,澎湃新闻的评论也指出:“这种现象,不能视为‘存在即合理’”。“学法者更要懂规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这一篇评论直击要害。文章认为:“考研不光考学识,也是对规则意识的一次考验。”作者还反问道:“如果自身都缺乏规则意识、规矩意识,缺乏守法意识,又拿什么来守卫公平正义?”光明网也在评论中直言:“无论如何,规则就是规则。”主流舆论一致表态支持对违规者的处罚决定,奠定了公众认识这一事件的基调。虽然那些泄露题目的考生都经历了刻苦乃至艰辛的备考历程,他们泄题也未必出于破坏规则的本意,难免让人产生同情心,但对此决不能“法不责众”,校方坚决处理这起违纪事件,也为端正考风考纪树立了标尺。多达22人在微信群里违规透露复试内容,之前为什么较少发生和关注,而在今年发生牵涉考生如此之多的违纪案件?关心研究生考试规则的人,则更敏锐地注意到这一情况。光明网就在评论中建议:严惩更要堵漏。文章认为:“考生不到现场参加复试,不可控因素更强”“考场监管‘百密仍有一疏’”。受疫情影响,不少招生院校采取了远程复试的方式。远程复试与传统上学生集中到指定场地面试的情境显然不同。比如,在线下场地单个考生面试结束后,会被立刻要求离开考场区域,在环境上杜绝了学生交头接耳讨论的可能。而远程复试前后,考生的自由活动空间更大,在微信群里互相讨论、交流更是防不胜防。还有网友提出这样的问题:考生签订的复试承诺书对“复试过程”如何界定?究竟指本人完成复试,还是所有考生完成复试?应该说,这些问题不仅在一所学校存在,也是所有实施远程复试的招生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远程复试成为“常规动作”,进一步完善监考和管理机制,包括升级技术手段,可谓势在必行。毕竟,规则更公正有力地执行,离不开对细节的讲究。至于举报者是否有违道德?舆论场上众说纷纭。有理性的网友认为,举报考场违纪不等于“告密”,是对整体权益的捍卫。有网友就在留言中指出:“因私人小团体的利益,违反既定规则,才是一件更为令人震惊的事情,即使他们是出于善意,好心办坏事。”“比起分享的重要,公平公正是选拔性考试更为重要的考量。”@狐度工作室 的见解代表了目前多数人取得的共识:“换一种角度看,这也是他们人生重要的一课。若事先能认真了解承诺书的内容,谨言慎行,自然不会有如今令人痛心的遗憾。”媒体札记,中青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我们下期再见。撰文/王钟的编辑/黄帅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神童

研究生群体为何更容易抑郁焦虑?

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会不会更好?答案是,并非如此。高学历人群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的结果发布。调研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而且,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已经抑郁表现倾向都显著高于硕士生。这一结果虽然让公众颇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过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的结论也是高学历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更糟糕。2018年3月,《自然-生物技术》刊发的《研究生教育中精神健康危机的证据》显示,结果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六倍以上。在研究生群体(硕士/博士)中,焦虑与抑郁两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均在40%左右。可见,研究生群体更容易焦虑、抑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不同教育体制下都是如此。学业、科研无疑是影响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因素。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学业和科研压力更大,对课题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要求更高。但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对科研的热情和甘坐冷板凳的坚守,也需要天赋,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一些运气,要面对科研的不可控性。再者,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虽然从研究生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还不够,可从现实来看,短期内的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读研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提升学历,既缺乏科研兴趣,也不一定适合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学业科研压力较大,也就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高学历固然是求职的资本,但相应的,他们对就业期待也跟着水涨船高,对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的压力也更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毕业年级研究生的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调研报告的结论,提醒我们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注这一特殊人群。就教育系统内而言,是要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目前,高校对本科生心理教育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课覆盖较广,但是对研究生群体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课程保障。这就使得这部分群体,缺乏有效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而面对更大压力,更容易焦虑的他们恰恰是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的人群。这需要高校加大重视,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的重要性,并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这当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作用,构建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提升师生关系是一个有力的抓手。研究显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导师关系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导师关系越差,则研究生的抑郁、焦虑情绪越多。不久前,南方医大一副教授招生信息走红。他在公告中称,“领军”学生叫我“小邹”就行,得到网友的点赞。这也从侧面说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是提高师生关系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但现实中,很多导师并非不愿意关心学生,而是时间精力不允许。带一两个学生,还可以实现高频率的沟通交流,但如果带十几个硕博生,就不现实。然而,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硕博生的情况在高校中很常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出发,解决研究生扩招与师资的平衡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来看,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学历越高,意味着前期所付出的物质和时间成本越高,其对职业、生活的期待更高,对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要求也会更高。然而,现实与梦想差距不小,在校园中提高学历却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更容易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况中。在社交平台上,就有很多人抱怨,虽然拥有了不错的学历,但若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好工作,父母和周边人还是会说:读书好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好工作。高学历群体的焦虑该怎么破?眼下,一方面要引导这些高学历人群降低过高的期待,一方面则要通过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来弥合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