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刚考上研究生,被导师拉进了课题组群,需要注意些什么?随随便便

刚考上研究生,被导师拉进了课题组群,需要注意些什么?

对于今年刚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来说,目前正在等待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甚至一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同样的很多人也已经联系好了导师。研究生和本科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大学是以班级为单位的,而研究生期间会弱化班级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课题组”,因为研究生是“导师制”,所以同一个导师下面的学生关系是最好的,这些人是你的直系师兄师姐。有些同学在考上研究生之后,很快就被导师拉进了课题组的微信群,这对于所谓的准研究生来说是一件好事,这是你被接纳的第一步。有同学就会问到进入课题组的微信群之后要不要加师兄师姐的微信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加肯定是要加的,但是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主要取决于课题组的大小。对于院士、杰青这种课题,最上面有一个院士带头,下面还有许多教授、副教授,大导师后面还有小导师,一个课题组有一两百人一点不奇怪。课题组中还有很多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这么算下来一个课题组群会有300人到400人。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情况,没有必要加每一个人。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小课题组,本身师兄师姐的人数不多,一般在十几到二十个左右,或者是你导师本人的课题组,课题组内都是你的直系师兄师姐,这种情况下可以都加一遍。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很多同学在考研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很多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不过考虑到有很多现在还没有进入到课题组,对研究生不太了解,事实上很多大牛导师平常是不带学生的,真正教你做实验的是小导师,发展到最后就是师兄师姐在带着你做实验,我了解到很多课题组的模式就是博士带硕士,导师很少管。读研究生的时候,博士师兄师姐才是长期在实验室一线的人员,在做实验的时候遇到的一些小问题,你的师兄师姐可能比你的导师还要更熟悉。比如实验室的各种设备,使用技巧,使用方法,怎么样报账,去哪买实验药品,平时遇到的这些小问题和你的师兄师姐交流起来更方便一些。对于一个课题组来说,每年有考进来的学生,同样也有毕业的学生。刚考上来的研究生要接手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的工作,和师兄师姐搞好关系,告诉你实验室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比如说一些仪器需要调的参数,能节约很多你自己摸索的时间。

见太子曰

准研究生:被导师拉进微信群,到底要不要主动加师兄师姐微信

研一的新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导师把你拉进了研究生微信群,那么要不要主动加其他师兄师姐微信呢?主动加了会不会惹得师兄师姐厌烦,万一还没同意不是就更尴尬了;如果不主动加,会不会又显得没有礼貌。那么如何处理会比较合适呢?首先在研究生微信群,导师会时不时发布一些消息、文献等等。在这个群里有导师,一般来说学生们都不是太活跃,都是有事说事。在学生的私底下肯定还有一个学生自己的群。当导师把你拉进微信群时,导师一般会有欢迎的话语,导师表达完欢迎时,应在第一时间发一条消息:“我是***,非常荣幸加入**课题组,望师兄师姐多多指教!”类似于这样的话语,一定要先在群里发。如果导师把你拉进后却迟迟没有说话,你也要自己主动发消息。这样在师兄师姐的心里就知道了你的存在。在这之后是否主动加师兄师姐微信,我的建议是先不要立刻加,因为目前你对导师的管理模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加呢?如果你在的课题组是个大组,你的导师只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而已,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很多,可能今后有一些师兄师姐接触的特别少,贸然加微信,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这时候就需要等到你进实验室的时候,先了解本导师名下的学生是哪些,再主动加其微信。其他导师名下的学生,可以等到有机会进一步认识的时候,主动加其微信。如果你在的是个独立的课题组,起初是导师会带你进入实验室,安排一个师兄或者师姐直接带你,这时候先主动加这个师兄或师姐的微信,了解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后,再加其他学生的微信。总而言之,就是当你见到师兄师姐后,再主动加微信会比较合适些,而且这时候他们也没有不同意的理由。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有的网友也说:“导师都加了,师兄师姐怕什么。”也有的网友说:“你先主动加了表示了你的礼貌,如果对方没有通过,那就是他没有礼貌。”还有的网友说:“主动加,为什么不加,加了就相当于多了个朋友,以后有问题了更好请教。”对于此问题你是怎么看呢?

圣人在乎

刚被导师拉进他的研究生群,要不要主动和师兄师姐处好关系呢?

刚被导师拉进他的研究生群,要不要主动和师兄师姐处好关系呢?作为过来人,我觉得肯定要加的,原因有以下3点。1:在研究生阶段,要做很多课题实验,研究,而和你待的时间最长的还是师哥师姐。比如导师下达了一个课题,多数都得学生自己去完成,导师并不会直接到实验课或者亲自来讲解,因为课题基本在每个阶段都是一样的,只需要让上一届的研究生指导下一届就可以。所以和师哥,师姐相处得很好是有必要性的,因为师哥,师姐也是从你这个阶段过来的,很多遇到的问题都有亲身体会,这样就能更好地为你讲解其中的奥秘!2:在其他的一些生活,学习中,师哥师姐也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可能你遇到了很多问题,几乎都到了崩溃的阶段,要是和没有这样经历的人讨论,总会以为你在小题大做。而师哥师姐和你一样都是研究生,遇到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都能感同身受,这样就能更好指导你,或者减轻你的压力,负担!3:其实说到底,成为研究生以后,就会成为学校重点的培养的对象,而且研究生人数相对来说很少,低头不见抬头见,加个微信没啥坏处。而且能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基本来说未来都是很出色的人,能够交往几个有能力的学生,未来人际网,人脉都很宽!以上几点就是我自己的亲身体会,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评论,关注,收藏!

閟宮

女生加了考研群,却总是被强行搭讪,怎么办?

现在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很多人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便在网上加考研群,却总是被强行各种搭讪:被强行搭讪因为是在网上,彼此看不到,导致一些不是专心学习,或者根本不是为了考研而进群的人,更加肆无忌惮了。他们的心态是“反正你不知道我是谁,能撩一个是一个!”男人啊!其他地方被搭讪也就不说了,只是考研群里也不闲着,这就让那些一心准备考研的妹子反感了。像是群里说的“男的真的一刻都不能闲着!”恩,毕竟男人很多是用下半身思考,荷尔蒙分泌旺盛。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呢?一,把性别改成“男”。搭讪很多心思不正的,专门搜索女生的,这样情况,不管是Q还是微信,都尽量不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者把个人信息改一下,最有效的是改成“男”。二,如果很不幸的,被私聊加了好友,对方还总是时不时的撩骚“忙啥呢?”,所有的对话都跟考研无关。这个时候,应对方案有3种:1、直接删除。2、不搭理,不管对方说什么都不回复,然后过两天删除。3、如果对方还表现的彬彬有礼,你又不好意思直接删除,那就假装已婚已育。“我要去幼儿园接儿子了……”高冷脸我不知道这些强行搭讪的人,是纯粹无聊想要撩妹呢?还是想先搭讪,等到熟了再要考研资料?如果是纯粹想要撩妹,那就没意思了,尤其是对于那些一心考研的同学。如果是想要通过搭讪要考研资料,我的感觉是,还不如直接说呢,因为大部分实实在在考研的同学,都是很乐意分享信息资料的。单就考研来说,搭讪真的没多大必要,关键是诚心,不然别人会以为你目的不纯。我当初考研笔试前,是通过考研论坛下载资料学习,自己再好好研究考研大纲,也报了一个网络课程看视频听课。根据参考书目学习,在知网下载导师论文学习,进面试之后通过邮箱和目标导师联系。最后,能不能考上,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努力的,别人的经验也许能给你提供一些自信,但是最终上考场的还是靠你自己,靠你平常的专业知识,靠你自身的气质形象,还有就是看老师的眼缘了。直接通过社交网络实际上确实可能引起反感,毕竟你我并不相识,这种功利性的搭讪并不有效,对考研没什么帮助,个人建议先从本校考研师兄师姐处吸取经验,再尝试通过朋友了解目标院校的详细情况和相关资料,不要忘记从正规渠道(如院系官网)获得考研的指导信息。搭讪技巧的提升,并不会使你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靠自己才更靠谱一些。你需要做的是先从想要报考学校的官网上找到重要的信息,例如参考书目,专业设置,报录比等等,然后再去论坛跟同样报考的人交流心得体会,这个过程中也会获取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候会是学校的内部资料,这个真的有。对你考研会有很大的帮助。平静投入考研过程会让你沉下心来,在社会普遍浮躁的时候认真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件特别棒的事!祝你成功,加油!

似口

我再也不想在考研复试交流群说话了!

考研重磅消息传来,4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官网公示了2021年法律硕士招生考试复试成绩,30余名考生在“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得分为0分。其中,不乏初试高分考生。据“法硕联盟论坛考研”公众号称,出现0分成绩是由于这些考生将复试题目分享在考研交流群内。再次提醒大家,任何考试,考完之后不要讨论考试题目、不要对答案,安心准备接下来的事情!本次事件,主要原因是这些同学心太大,人家问你复试考的啥,你还真说,而且还毫无保留。反正事已至此,不多说了,咱说说复试交流群其他弊端。1、小道消息满天飞复试期间总是有人喜欢在群里发布一些小道消息,难辨真假不说,还搞得人心惶惶,有些消息本来就是无中生有,不少同学真是唯恐天下不乱。对于这样的消息,大家一切以官方消息为准,小道消息不必理会,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联系研究生招生办去咨询。考研复试期间,复试交流群的小道消息,看看就行,千万别当真!2、不要太热心你分享的信息别人可能知道但是不会说出来,但是别人知道的信息是很少会主动分享的!爱分享是好事,但是群里都是你的竞争对手,不要太天真!这次的事件肯定也是有些同学太过热心,别人问你复试问了什么问题,你可以不回答,更不要主动在群里说,这是基本的考试规则。3、安心复习少水群很多同学加复试交流群是为了抱团取暖,也是希望有什么消息能及时知道。但是人一多了,就容易你一言我一语,聊天内容就开始多起来。很多同学觉得复试群里有些聊天内容还是有价值的,但是水群的人不少,既不想错失信息,又要担心复试的复习,搞的复习很难静心!考研复试留给大家的时间其实并没有多少,复试本来时间就很紧张,与其在复试群里耗着,还不如把精力放到复习上,比啥都强!对于此次事件还会有后续,我相信人民大学肯定会回应此事的,也给后来的考研者一个教训,复试群里不要什么都发,一定要遵守考试规则!不要以为自己复试完了,就忍不住分享经验,有些事、有些话,说完了就成了证据!还是那句话,任何考试,考完之后不要讨论考试题目、不要对答案,安心准备接下来的事情!

大决赛

研究生群体心存焦虑?原因有3,学历越高就业更难,心理期望值高

目前的文凭内卷已经涉及到了研究生阶段,按理说,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总人数与我国总人数的比还是非常低的,与西方国家的比例比起来更低,但研究生群体普遍存在焦虑现象,虽说文凭更高了,可能大家对于工作后的薪酬薪酬期望值更高,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觉得很抑郁。研究生群体存在普遍性焦虑抑郁问题,并感受到较大的生存压力。有数据表明,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存在一定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存在焦虑问题。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可能有3点:首先,找工作带来的焦虑首当其冲,并且直接与生存压力挂钩。不光是研究生,本科生已然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学历贬值,校招的最低标准可能都是硕士研究生学位 ,如果将来想在一线城市定居,那么必然还要考虑生存成本和发展成本的问题。这个时候,事情就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工作那么简单,还有薪水、待遇、职业发展空间等等。至于累不累,喜不喜欢,会不会996、007早已没有那么重要了。于是,僧多粥少就必然引发激烈的竞争,非双一流觉得自己争不过双一流,双一流中其他学校觉得自己争不过top2,更别提还有国外各大名校毕业的精英们。与此同时,是不是还会为专业感到焦虑?学了基础学科是不是只能走学术路线,会不会在应聘时大大减少自己的竞争力?其次,价值评判体系单一,很多时候都是越多越好。那天在校园里面路过几个研究生,偶然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大抵意思是如果多发一篇论文,待遇就能高一点儿。如果将论文的数量与待遇直接挂钩,待遇又跟生活水平挂钩,那一件再小的事情也能引发焦虑。比如,对一个自己没有多大兴趣的课题,本可以不做,但是在这一思维模式之下,不做就意味着生活水平的下降,那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精神还要承受多重压力。最后,情绪没有释放的出口。比如在校园里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地方能让人放声大哭。如果一个人在外求学,孤独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一个人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来到你身边,给你一个拥抱说一切都会好的。当然,有的时候也是缺乏理解,即使是亲人朋友也不一定能理解我们为什么感到痛苦,自然也就无法给予安慰。原因的分析或许只能帮助理解,然而真正需要的是解决方法。最令人沮丧的莫过于无能为力,更何况还自顾不暇。对于研究生忧虑和抑郁问题,其实还有更多的原因,在此就不再一一分析了,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可以留言讨论。

乃今也得

考研结束了,另一群人开始慌了……

共青团中央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一年一度的“考研大战”终于落下帷幕,“考研人”们终于可以享受暂时的放松。然而和考研群体不同的是,那些选择奔赴“战场”的“职场小白”们却依然在“前线”战斗着。随着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职场新人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从学校到社会这一个巨大的跨度,对刚刚毕业大学生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焦虑,恐惧,急躁……成为当下大部分职场小白的普遍心理状态。那么当下,初入职场的大学生都面临哪些问题呢,团团给大家总结如下:一、职业规划模糊一份社会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有30%以上的大学生从来没有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做过规划,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目标不够明确,只是根据自己的专业略作规划设计,只有不到20%的人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明确规划。(数据来源:湖面上的夕阳)这组数据充分体现了当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当模糊的现状。由于并没有在大学毕业之前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同学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导致的结果是我们的心不定,一边对当下工作不负责,一边对未来又充满迷茫。如果不清晰接下来的前进方向,将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求职效率和未来发展,所以急需我们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确定接下来的方向和目标,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图片来源:知乎1.找准定位,加强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2.确立目标或者大方向,了解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什么技能,并努力涉猎学习。3.挖掘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并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强化能力,达到精通的水平。二、抗压能力不足 初入职场的“小白”们可能会经历过度自卑和过度自大两种极端心理历程,还会有各种与心理预期不符导致的负面情绪出现。再加上对职场环境的陌生与不适应,如果抗压能力不足,就会使焦虑感倍增。因此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1.踏实。无论这份工作是否符合你预期,是否与你的职业规划相契合,都要先踏实尽责地对待当下的工作。2.谦虚。多问问题,放低姿态。有问题最好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及时问,不要犯错了之后再问。3.乐观。“没有过不去的坎”,你要时刻这样提醒自己。也要积极融入集体,不要禁锢自己。三、起跑线不齐 学历往往是面试官的“第一道武器”,这无疑给学历不占优势的面试者们带来很大压力。因此,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自身实力以及综合能力。1.加强自身实力。自身实力又可以称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人才,国家或者参与竞争的个体)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想获得核心竞争力,要学会总结。总结一天中所学到的新知识以及理解错误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需要记住的东西就有机会第二次输入你的大脑,然后慢慢积累,你会发现一些规律,在这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你就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2.培养应变能力。在大学期间时一定要积极参加活动,主动扮演组织者的角色,组织一次活动会遇到许多千奇百怪的突发状况,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去训练自己的应变能力。3.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目前几乎各类单位都需要员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能力。相信很多同学依然还在为计算机二级证书发愁,其实拿到证书是次要的,唯有将真正掌握这门技能,将来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看完以上介绍,小伙伴们可能开始对就业“瑟瑟发抖”了,这便凸显了就业前实习的重要性。首先,应聘的时候,大部分企业很关注面试者的实习经历。通过面试者“是否有过相关工作经验”可以考量其对这份工作的适应程度。其次,大学期间实习就是提前进入职场,提前感受工作氛围,提前了解这份职业是否适合自己,提前知道自己的不足,接下来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调整。最后,大学实习让你提前了解职场冷暖,这样毕业后进入职场也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不至于慌乱无措。也许若干年后处在职场中的我们会慨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会想要回到无忧无虑的学生时期,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我们追逐梦想的理由。与其现在担心,不如利用美好的大学时光不断充实自己,为未来增加更多的可能性。只有当你真正强大过后,“心动的offer”才会和你不期而遇。

玛黑区

研究生群体为何更容易抑郁焦虑?

收入更高、学历更高、职业更稳定、职业声誉更好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会不会更好?答案是,并非如此。高学历人群可能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日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对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的结果发布。调研发现,35.5%的被调查研究生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60.1%的被调查研究生有焦虑问题。女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均高于男生,且不同性别有抑郁倾向的比例几乎相同。而且,博士生的抑郁、焦虑平均水平已经抑郁表现倾向都显著高于硕士生。这一结果虽然让公众颇感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实际上,过去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的结论也是高学历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更糟糕。2018年3月,《自然-生物技术》刊发的《研究生教育中精神健康危机的证据》显示,结果表明,与普通人群相比,研究生患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六倍以上。在研究生群体(硕士/博士)中,焦虑与抑郁两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均在40%左右。可见,研究生群体更容易焦虑、抑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经济社会背景、不同教育体制下都是如此。学业、科研无疑是影响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因素。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学业和科研压力更大,对课题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要求更高。但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对科研的热情和甘坐冷板凳的坚守,也需要天赋,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一些运气,要面对科研的不可控性。再者,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扩招,虽然从研究生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来看,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还不够,可从现实来看,短期内的扩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部分学生读研的目的纯粹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者提升学历,既缺乏科研兴趣,也不一定适合从事科研工作。所以,学业科研压力较大,也就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高学历固然是求职的资本,但相应的,他们对就业期待也跟着水涨船高,对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的压力也更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毕业年级研究生的压力要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研究生,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学业与就业的双重压力。调研报告的结论,提醒我们关注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注这一特殊人群。就教育系统内而言,是要加强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目前,高校对本科生心理教育比较重视,心理健康课覆盖较广,但是对研究生群体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课程保障。这就使得这部分群体,缺乏有效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而面对更大压力,更容易焦虑的他们恰恰是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的人群。这需要高校加大重视,认识到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支持的重要性,并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这当中,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作用,构建和谐健康的导学关系,提升师生关系是一个有力的抓手。研究显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导师关系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导师关系越差,则研究生的抑郁、焦虑情绪越多。不久前,南方医大一副教授招生信息走红。他在公告中称,“领军”学生叫我“小邹”就行,得到网友的点赞。这也从侧面说明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是提高师生关系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但现实中,很多导师并非不愿意关心学生,而是时间精力不允许。带一两个学生,还可以实现高频率的沟通交流,但如果带十几个硕博生,就不现实。然而,一个导师带几个甚至十几个硕博生的情况在高校中很常见。解决这一问题,要求我们从更宏观的层面出发,解决研究生扩招与师资的平衡问题。从更高的层面来看,高学历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是一个社会学问题。学历越高,意味着前期所付出的物质和时间成本越高,其对职业、生活的期待更高,对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要求也会更高。然而,现实与梦想差距不小,在校园中提高学历却没有经历过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更容易陷入心理失衡的境况中。在社交平台上,就有很多人抱怨,虽然拥有了不错的学历,但若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好工作,父母和周边人还是会说:读书好有什么用,还不是找不到好工作。高学历群体的焦虑该怎么破?眼下,一方面要引导这些高学历人群降低过高的期待,一方面则要通过实现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创造更多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来弥合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来源:澎湃新闻

研究生,中国大学最尴尬的群体

转载自作者:刘肥燕又到一年开学季,校园里多了许多青涩的面孔,从他们的满脸好奇和不安分中可以得知是初来乍到,对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我去年考取某211大学的专业硕士,经过一年的洗礼,终于明白研究生是大学里最尴尬的存在。扩招贬值的研究生在择业时要和本科生抢饭碗,因此刚入学导师们都建议学生考博士,出来直接做高校老师或搞研究。本校的多数年轻老师就是这样上岗的,去国内名校镀一层金然后回母校执教,一不热爱研究,二从来没有深入过社会,他们的见识实在狭隘。相比本科生教育的系统化,博士生的专业化,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无章可循。传播学老师上课从不备课,坐在学生面前做促膝谈心状,自己能吧嗒吧嗒尬聊三个小时,聊到学生纷纷逃课,但即使他后来的课堂上只有两三个学生出席,他也不以为意,颇有境界。创意课老师呆板又紧张,知识卡在喉咙里经常词穷,和学生面面相觑,抱歉地微笑,他后来找到了上课诀窍,挑起一个话题让全班每个同学都发言,他稍作点评,这样一轮下来两节课轻轻松松就熬过去了。如果不能以学识服人,只能以情商来凑,老师们经常以知心大哥大姐的姿态和学生相处。传播学老师坦诚地分享如何找热点、洗稿,一个月连发四篇论文;小说课老师说起自家的老婆孩子,婆媳关系,吐露生活如何艰难,引来学生的同情;新闻学老师则对高校现状极其不满,醉心于古币收藏,谈起一个走运的朋友激动道:“他月赚五万啊!五万啊同学们!”以上那些高校老师是普通家庭出身,念书的目的也从陶冶心志到养家糊口,对学术的热爱都虚耗在论文和职称里,在庸碌和有骨气,市侩和清贫之间挣扎,才有这么多拧巴的地方。既然老师都这么佛系了,学生就不要太野心勃勃。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学业出人头地,还念着昔日大学精英教育的荣光,对师业师德都眼带批判,心里有一股不平之气,希望知识能立刻变现,这种急功近利的劲儿是老师最忌讳的,踏实低调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有的学生并不那么咄咄逼人,他们没有经济之忧,虽然对学业设置心怀不满但不摆在脸上,老师倒很欣赏他们的宽容。有的人读研是为了逃避社会,有的人是想投身学术,有的人是为了混张文凭,有的人是因为喜欢校园生活,无论哪种,开始都是满怀希望。现状却是:上课玩手机,课后抄论文,男生打游戏,女生追综艺,欢天喜地来,垂头丧气走。总之,处在中转站阶段的研究生是迷茫盲目的,研究生在学艺上不如博士生精进,在精神面貌上不如本科生有朝气,实在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在如今的大学体制内,想要过一个的有意义的研究生生活,有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经济自由。蒋方舟说:“并不清贫的独身女(男)学生,真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了。”读书,旅行,交友,都需要一个有金钱做基础的从容心态,没有经济来源的同学必须做兼职,靠着一点奖助学金过活的可怜日子实在无益于健康发展。2、有目标有执行力。入学之后尽快想清楚毕业是要工作还是继续考博,然后围绕选择做准备,打磨自己。在读研的两三年里,专心做好几件事大事就算圆满。3、平常心。这点针对学校教育和人际关系,相信初入学校有许多落差和疑惑,进而消沉或浮躁,钻牛角尖。持有平常心可以防止被这些浮沫情绪困扰,然后专注于解决问题。勿忘初心,方得始终。

羽翼

面对这两条“新消息”,研究生群体喜忧参半,考研人或被劝退?

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我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了377万人,而去年的全国报考人数只有341万,每年考研人数都有一个很大的涨幅,研究生一直都很吸引人报考。报考的人数日渐增多,研究生上岸难的情况,各大高校也给出了解决办法,就是扩招。各大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扩招了,表示,2020年招收的全日制研究生,比2019年增长了54.73%。这种大规模的扩招,更是吸引了更多本科生的注意,这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考研上岸难的问题,还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考研似乎又成了一个“新出路”。但是今年研究生相关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这让今年已经上岸的考生和准备考研的考生都陷入了沉思。第一条是好消息,研究生毕业被放宽了限制研究生上岸难,毕业也难一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的问题,研究生也分很多类型,专硕和学硕都是研究生。之前成功上岸的研究生,要想顺利毕业,就要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地做实验得出自己想要的数据,这其实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并且毕业论文的撰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时候,不少同学因为实验和论文坚持不下去,每年都有因为论文完不成延期毕业的学生。面对这个毕业难的问题,好消息就是研究生毕业不再以毕业论文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学生更应该注重自己专业课题方面的研究。在这个好消息出来以后,不少研究生都松了一口气,毕业终于能不在困难了。第二条是坏消息,高校将不再免费提供宿舍有10所高校已经公布不再提供免费宿舍,分别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每所院校的规定都不同,北京大学是全日制研究生可以申请入驻,但是费用要自理,非全日制和其他类型的研究生学校不安排住宿,费用自理。这样一来,研究生要负担的上学成本更高了,不少人都被高昂的住宿费劝退了,除了平时的补贴,刚上学的研究生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如果家庭条件差一些,读研会很吃力。不提供住宿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高校扩招,学校资源也有限,所以只能选择不提供住宿。本身高校住宿成本就高,改宿舍楼也来不及,所以选择申请制或是不提供。不管结果如何,考研对学生和社会都会有一定帮助的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对学生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有一定好处的。对于学生来说:本科生考研,是提升自己竞争力的一种途径,预计今年本科毕业生超过900万,在这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研究生显然更有竞争力。读研也是改变自己专业的一次机会,大学的专业不感兴趣、难就业,考研是一个改变途径。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国家还是一直缺少人才的,如果有更多年轻人愿意钻研学术,让国家更加强盛,是一件好事。今年研究生又大幅扩招了,高校招收更多研究生,也是能在一程度上缓解更多人的就业压力的。考研确实是好处很多,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走这条路的。考研再好也不要盲目跟随,以下几种学生最不适合考研读研这条路看似光鲜,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一条路,没有超出常人的毅力和耐心,上岸很难,一下几类同学,不建议选择考研。不清楚未来职业规划,盲目跟风考研的同学。这类同学没有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做什么工作,选择通过考研来逃避现实,这样的同学没有目标,就算是考研结束也依旧迷茫。没有耐心、不爱学习的同学。研究生学习期间,还是需要做学术研究的,如果不能耐得住寂寞做实验、看文献,在读研这几年总是想着浑水摸鱼,毕业也是很困难的。考研确实是提升自己能力的途径,但是考研却不是一个不工作不学习的借口,建议同学们在大一开始做职业规划,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将来再决定考研或是工作也不迟。总结:目前考研大军还是以势不可挡的趋势上涨着,研究生扩招,是机会也是挑战,说扩招但是高等院校的含金量依旧是不变的,高校也控制着招收研究生数量。考研前一定要谨慎考虑,尤其是毕业后再决定考研的同学,不然盲目跟风还没考上,只是白白浪费了一年宝贵时间。你能接受高校不给研究生提供宿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