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毕业,能否背着导师,把研究生期间的数据发表成论文?冒牌货

研究生毕业,能否背着导师,把研究生期间的数据发表成论文?

不论是硕士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比如评职称、申项目、应对单位考核等,需要发表一些论文。但是到了新的单位之后,手头可能没有充足的数据,这个时候就想起自己在研究生期间,还有一些数据没有发表。那么这些数据是否可以发表论文呢?需不需要经过原来导师同意?本期话题,伊棋就来和大家聊一聊,研究生毕业之后能否用在读期间的实验数据发论文。1 研究生期间的数据成果,归原导师所在课题组,发表前必须经过老师同意。读研究生的时候,所做的项目一般都属于老师的课题。老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是有项目经费支持的,比如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是省市级的一些科技基金。在这些经费支持下,所做出的研究成果都归导师所在的单位所有,所以发表论文需要用到哪些数据,都必须经过导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表。我们知道有些学校现在研究生毕业时,已经不要求发表论文,导师可能会对课题进行把控。你的实验数据可能只是课题中的一部分,或许还需要后来的几位同学研究之后,才会整理发表出来,以形成系统性的学术论文。所以很多研究生的数据老师没有急着发表论文,其实是有这层原因的。2 能否发表论文可以与导师沟通那么很多同学其实面临我前面提到的一些问题,比如职称、申请项目等需要论文。其实完全可以和自己原先的导师进行沟通联系的。导师也会考虑你的实际情况。如果他同意你对数据进行整理发表,那么恭喜,但是要注意论文的单位排序肯定是导师单位排第一,而你在的新单位可以排在第二。导师毋庸置疑肯定是通讯作者。3 为什么导师是通讯作者?我们发表论文的时候,总会看到有一个作者的右上角标了一个星号,这是通讯作者的意思。作为通讯作者,本身是要对论文进行负责的,也就是说课题研究思路、整个课题的规划、数据真实性等都是由这个通讯作者负责。而排在第1位的作者,一般是实验的执行人或者是论文的撰写者。其他在文章署名里面提到的人,对文章都有或多或少的贡献,根据他们贡献的高低,进行先后的排名。通讯作者是要对学术论文进行负责。比如论文数据受到质疑,认为是造假,这时通讯作者就有很大的责任,他必须提供原始的实验记录等相关证明材料。一旦发现造假,通讯作者肯定是要负全部责任的。4 不经过导师同意发表了论文会怎样?假如说你没有经过导师同意,自己发表这份数据,被导师发现之后,他有权向通讯社发邮件撤销这篇论文。期刊编辑部会根据导师提供的证据,对文章进行审核,并做出撤稿决定。一般研究生毕业之后,所有的原始材料,包括实验记录本等等,都留在了导师单位。这时你如果提供不出原材料,那就没有办法证明这份数据是你做出来的。这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你不承认数据属于导师,但是没有原始数据证明数据的真实性,因为原材料实验记录都不在自己手里,这只能说明数据造假;另一种情况是你承认数据属于导师,这份数据不属于你。无论哪种情况,导师均有权力撤销你发表的论文。综上,如果想拿研究生期间的数据发表论文,一定要和导师进行沟通。如果说导师对数据没有保留的要求,那么他会同意的,当然署名单位肯定是导师第一单位,而你在的新单位可以挂第二单位。如果导师不同意,你又确实有困难,你可以把自己的难处和导师说明,他或许会给你从其他地方找一些数据让你来发表。所以,发表论文前一定要和导师沟通,切忌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我是伊棋,生物博士,你如何看毕业后发论文要不要与导师沟通?欢迎留言,我在评论区等你。

忘腰

研究生和博士期间发SCI期刊,不带导师的名字,会怎样?

如果在读研期间,你会怎样对待自己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呢?你认为研究生同学们和导师之间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呢?你认为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是不是很大了?能够解释这些问题的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成为了一名研究生或者是一名博士生了,在和老师相处的数年之间,有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记忆尤深的?我想大部分同学们和自己导师都保持着融洽的关系。曾经在某个新闻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则消息,那就是在自己发表期刊论文的时候要不要带自己的导师的名字呢?众所周知研究生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也为了达到自己的毕业条件,很多同学都会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学业水平进行发表高级别的期刊,这些期待不仅对自己的作用很大,对学校也有很大的好处,能够发表国际期刊的同学们肯定是非常优秀的,所以这个问题也就来了。连续几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研究生导师对自己研究生同学很不好的一种现象的新闻,今天有同学发几十页文章来控诉导师的桌面行为,所以也就导致了现在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很受同学们和各界的关注,那么究竟怎样处理自己和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呢?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方法,但希望同学们都要遵循这样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守好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本分。其实同学们不要太于纠结这个问题,当然在我们上研究生期间导师对我们的帮助,那是不用质疑的,因为只有一个很好的导师才会引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并且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导师一直起着灯塔和领头羊的作用,这样的导师即使没有明确的要求,我们加上他名字,我们也要主动的进行和老师进行商量,并把导师作为自己的第二作者。其实我们以前看到的比较紧张的关系,只是属于个例而已,其实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导师对学生还是非常友好的,因为学长也在切身的经历着这种友好的氛围,所以才会主动的写这样的文章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各位正在上研究生和博士的同学们,你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大工匠

导师选不对,读研也“痛苦”,学长给你3点建议!

文|学个习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研究生导师,到底有多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读研期间,所有与你读研相关的事情,可能都需要经过你的导师同意。比如,你的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更换课题、要去实习、发表论文、毕业答辩等等,都需要导师的参与以及导师的签字确认。这还只是在学术研究上对你的影响,除此之外,导师可能还会在你的生活、心理等方面带来影响。有一位已经退学的研究生同学说:“短短两年的读研生活,让他从一个自信、乐观、开朗的人变成了一个严重怀疑自己,内心极度不自信的人,对他内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所以说,选择导师真的很重要,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件事,不要太过于随意,你如果很随意,那估计导师对你也就会很随意。下面,就针对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注意事项,给大家3点建议,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快乐读研,快乐生活。1、选导师前,先想清楚两个问题在选择导师之前,建议大家先想清楚以下这两个问题。①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被动还是主动的人?喜欢被Push才能行动,还是喜欢自由自在,不喜欢被束缚?在行动上,你是一个主动的人还是被动的人?你的自制力怎么样?能不能主动管理好自己的事情。② 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将来会不会考虑读博?对于未来,有什么设想,有什么规划,最重要的是将来要不要读博?针对以上这两种情况,我们选择的导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因为,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你选择什么样的导师。2、选择的导师与自己的预期最好符合根据前面两个问题,我们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跟自己预期一样的导师。比如,你是一个比较松散的人,需要有人Push你才能行动,那么,最好选择一个年轻又科研动力十足的导师。这些导师,多半还是硕导,只是个副教授,有升职称需要,同时,在学术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这些导师可能会对自己的学生比较严格,要求也比较高,我们的时间可能会被发论文、做科研给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说,如果有同学对科研满怀热情,并且,抗压能力也不错,喜欢被Push,那么,选择这种类型的导师就挺好的。至少能学点东西。而有些同学,喜欢自由自在,对于学术研究也没有太大的兴趣,只想“混”毕业拿证走人。那么,就不要选择以上这种类型的导师,你可以选择“佛系”一些的导师,俗称“放羊型”导师。什么优青、万人领军、长江学者、千人、杰青、院士、等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导师已经属于“大牛”,在所研究的领域也是佼佼者,他们可能会很忙,谈项目、谈合作、经常出差见不到人,并且,带的学生又多。可能压根都顾不上指导学生,基本上都是靠学生自己在“野蛮生长”。所以,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有很强的自制力,能够安排好自己的所有时间。不过,这类导师也有一定的好处,那就是影响力很大,项目、资源可能也会比较多,手下的学生不缺项目,这一点也是小导师无法比的。而如果有同学想读博,那么,在选择导师时最好选择一个“博士生导师”,这样可以直接转博,免去很多麻烦,导师也更愿意带。3、选择导师,人品好要排在第一位关于导师的人品到底有多重要,我想不用再或多强调了。看看最近两年不断传出的一些研究生“悲剧”事件就知道了。一个人品有问题的导师,不光会影响学生顺利毕业,可能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轻则让学生抑郁,重则让学生严重怀疑自己,然后给心理造成创伤乃至于走向极端。所以说,在选择导师时,我觉得应该将人品放在第一位,人品可能要比学术能力、行政级别重要得多。但是,人品又不容易被看出来,不像学术能力(看导师是一作的论文和科研经历),行政级别(看头衔,比如院长、系主任等等)那么容易看出来。所以,想要知道导师的人品,你可能需要动一些脑筋。下面教大家一些方法。① 向同课题组师兄师姐打听这是一个比较直接的方法,大家可以向他们问两个问题。导师会不会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以前的学生,都能不能顺利毕业?当然,这个方法可能不一定能够听到真话,所以还得需要自己判断。毕竟,在他们没有毕业之前,是与导师存在利益关系的,所以,也怕“得罪”导师。然后,可能会告诉你一些比较“模棱两可”的话,你就得聪明点,学会从话里听话。比如,他们可能会告诉你,“导师还行,就是要求比较严格了点”,那你最好别选。相反的是,如果能够从其他课题组的学生口中去了解你的导师,可能效果会更好。因为,同学们私下讨论都会说真话。比如,之前帮同学打听过一个导师,得到的反馈如下。② 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判断在决定选导师前,最好与导师接触一下,可以见面,也可以通一次电话。然后,根据自己的交流情况进行判断,看看导师是不是一个比较纯粹,有啥说啥的人,比如,对你的要求,你所面临的压力等等,都能提前讲出来。如果,导师说话有点不着调,一直都在给你“画大饼”,还超级热情,那你可能就需要留个心眼了。有些人,真的很善变,前后完全就是两副面孔。比如,某邮电大学宣称“快乐科研”的那位姓张的女导师。所以,大家不要被“骗了”,选择导师还是要擦亮眼睛。最后,在大家选择导师时,一定要尽早,不要等着学校分配,否则就会被动。以上,关于研究生选择导师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快乐读研,快乐生活。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

冢越

读研不用担心发论文?除了开心,还有点儿焦虑

作为一名论文码农看到不数论文的好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拍手叫好,随后一想又忧心忡忡一、先说说写论文的那些事儿读研期间,除了课程学习外,就是学术训练,自己的大论文要通过查重、外审和答辩等流程,而要达到毕业要求还必须发一篇小论文,小论文就是在期刊上发的论文,硕士研究生期间还好,并没有要求核心以上期刊,我认识的博士研究生,就没有不为发核心以上期刊论文犯愁的人,那可真是为发论文秃了头。(图源网络,侵删)#研究生#记得读本科的时候,有位老师说:“读博士,那可不是一般人,得掉多少头发啊!”从侧面就说明研究生写论文的艰辛,而博士毕业论文更是动辄十几万字,发表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也普遍要在10000万字以上。其实,写论文还在其次,发论文才是最难的。每天看文献、做实验、写论文,一个月的时间,10000字的论文初稿怎么都能拿出来了,至于论文的创新性、逻辑性等问题,属于更高层面的,先说形成论文思路与初稿的过程。好论文跟好文章一样,三分写,七分改。(图源网络,侵删)发论文如何难?发论文就要达到期刊的发文要求,期刊发文有自己的标准,对于研究生发论文而言,若是不带上自己导师的名字,想发高水平期刊,简直难如登天。论文想投核心期刊,对不起,你连过初审的资格都没有。一则,为了稿件质量,人家要博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的,一个硕士研究生怎么够水平?二则,为了期刊层次,人家当然喜欢学术大家的稿子啦,至少学者的层次也在嘛。发论文如此之难,以至于催生了一个学术产业链,从写到发一站式搞定,只不过价格不菲,让研究生望而却步,却又不得不投入其中。二、不数论文,必须拍手叫好在近日召开的清华大学全校教职工大会上,校长邱勇表示,大学不能把学术权力交给期刊的编辑和审稿人。这句话说得太好了,简直说出了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心声。天啊,终于要解放了吗?终于不用为发论文掉光头发、倾家荡产了吗?真想高歌一曲“咱个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啊、真高兴。”为了发一篇论文,先是抓耳挠腮地写,再是心惊胆战地投,接着战战兢兢地改,最后如履薄冰地发在期刊上,难啊。我说的这种难只是相对的,有很多学长学姐对于写论文,那真的是信手拈来,天生文武骨,自带BGM,研究一个问题真的很简单。不过也有的学长学姐能自己在艰苦奋斗中,熬出一篇论文来。最难的就是一看文献就迷糊、一做实验就头晕的我们,写论文折磨人啊!可是有的学长学姐就不同,只是不会写论文,专利一拿一大把,竞赛奖励也照拿,可是写论文很抓瞎。(图源网络,侵删)再加上神奇的奖学金评比标准,简直就是为经济天才准备的。记得读研时,还没有代表作制度,靠数量就可以取胜,一位学姐刷新了我的观念,一年发了9篇论文,每篇均价在500元左右,以论文数量获得国奖,抛去4500发文成本,就是净赚啊,再说还有学业奖学金。不数论文的话,看一看考试成绩排名?看一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是看一看参加比赛获得的奖励?哎呀,到底哪个才最容易实现、最客观公平呢?值得深思啊……三、不数论文,竟又忧心忡忡用期刊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其实就是将矛盾引向第三方,用第三方的评价来确定利益与资源分配。很多高校研究生评奖学金、教师评职称就会用发表的论文、申报的课题来确定,因为自身的评价机制很容易造成矛盾激化,用外在的评价机制,相对客观。可是,当大家的能力、层次、水平都一样的时候,靠什么证明自己的实力呢?毕业的时候,不数论文,怎么知道学术水平到底怎么样呢?有期刊论文要求的时候,还有一个发论文的目标,期刊也会逼着真正写论文的人,提高学术水平,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不过市场经济插了一下手,让这个过程浑浊了一下,但毕竟标准在嘛。无论研究生毕业,还是工作后评职称,论文情况似乎从侧面作了一个客观评价。不数论文的话,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不是也应该明确一下呢?量化考核与质性考核怎样才最合适呢?(图源网络,侵删)忧心的是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忧心的是制度改革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现实问题,忧心这种阵痛会不会也让自己尝到那更严格的果子。学习不易,研究不易,成长更不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洛阳桥

硕士生如何选导师?需先考虑这些问题

最近,很多大四学生拿到读研的录取通知书。很多人急吼吼地“预定”导师。但如果考虑不周,那么今后师生彼此都会苦不堪言。选择导师真的很有讲究吗? 研究生找导师的考虑因素很多人都说选择导师,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研究方向和课题。诚然,跟着导师做科研,需要对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感兴趣,但是大多数的硕士生毕业后都不会读博士。如果就业的话,那么从事的工作往往和本专业关系不大,比如学环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去做电商或者去做企业HR。对于这些学生来说,纠结于课题的“冷门”还是“热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自己对这个课题不那么反感,并且能顺利读出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行了。我认为,选择导师的关键考量在于学生和导师是否能“匹配”。第一,学生将来就业、深造的倾向是否能和课题组“运行模式”匹配;如果不一致,那么能否找到平衡点。有的硕士生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有的准备出国,还有的准备在国内读博士。无论哪种选择,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有规划、有铺垫。但问题是,课题组有一定的运行模式,那就是要努力做研究、取得科研发现,并发表科研论文、申请科研项目。准备在毕业后深造的硕士生往往更能够把心思花在科研上,也不需要参加自选实习。于是,他们的目标契合课题组整体目标。而如果硕士生不准备在国内读博士,那势必需要花很多时间外出实习、找工作或者复习英语、申请出国。这有可能会和课题组的运行模式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导师会更多地为学生考虑,而有的导师更多为自己考虑。平衡点放在哪里,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幸福和前途。第二,学生的能力是否符合导师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导师急切地“抓”学生来“干活”。他们“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一下子招了几个学生,又对学生提出极高的论文发表要求。比如院系要求硕士生在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而有的导师提出硕士生要在高档次SCI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才能毕业。在管理学当中,一个人是否有积极性做一件事,取决于自己的能力和目标是否匹配。如果目标太高,人会感到再怎么努力都无法实现目标,于是就没有积极性。而如果目标太低,人会感到很没劲,也不会有积极性。能使人发挥出最佳水平的情形,是“跳一跳摘桃子”。第三,师生的性格是否匹配。DISC行为模式理论用把人的行为模式分为支配型(Dominance)、影响型(Influence)、稳健型(Steady)、服从型(Compliance)。这不是说一个人只可以对应于一种行为模式,而是说一个人在通常条件下主要遵循一种行为模式,其他行为模式也可以占据一定比例。有很多导师非常强势,你可以发现课题组的学生对导师都言听计从。道理很简单:和支配型导师最匹配的,当然是服从型的学生,而不是支配型的学生。学生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那么最好选择别的能够使自己舒适的课题组。研究生找导师要问清楚每个导师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研究生在进课题组之前就要找导师问清楚。首先要问清楚导师的培养理念和毕业要求。有的导师以培养科学家为己任,有的导师认为只要达到院系的毕业要求就行,还有的导师会提出稍高一点的要求,比如院系要求发表一篇论文,该导师要求发表两篇论文,但万一达不到也可以接受。得到导师的回答后,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导师提出的毕业要求远远超过院系要求,自己是否能够达到?不要逞能说自己就是要做科学家。当自己的能力和导师的要求相差太远时,最终矛盾会爆发。其次要问清楚导师对学生日常时间安排、实习、找工作有什么要求。有的课题组要求学生“打卡”,甚至在办公室还有摄像头。有的导师采取相对温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管理时间;当然,学生在需要找导师讨论时,导师也有可能不在办公室。每个课题组都会对学生寒暑假休息的时间进行规定,区别会很大,这得问清楚。实习、找工作也是大事。有的导师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实习、找工作,也有的导师同意学生在取得较好科研进展之后实习、找工作,各个课题组的规定有很大差别,对学生的影响也会非常大。再次要问清楚:如果进这个课题组,那么具体从事什么课题的研究?研究的模式是什么?是一开始跟着课题组师兄、师姐做实验,然后再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还是课题组一群人像“生产流水线”一样每个人负责一小块研究,最终导师将论文“按需分配”?论文由谁来写?这里面有奥妙。最后,对于一些“敏感问题”,也要见机行事,即看导师的性格脾气和谈话时的气氛。比如,有的学生一见导师就问每个月能拿到多少研究生补助,这显然不合适。也有的学生和对象“异地恋”,她小心翼翼地问导师:究竟多久能和对象见一面?遇到这种问题,有的导师会故作开明地说:“这是你们的事,我不管。”也有的导师会觉得有些尴尬。侧面打听,避免进“火坑”在和导师谈话之余,还不要忘记和课题组师兄师姐以及别的课题组的学生聊聊:这个课题组的学生都按时毕业的吗?如果没有按时毕业,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在毕业前有时间实习、找工作吗?毕业后去向如何?这位导师的指导风格究竟是怎样的?他的性格是怎样的?他有什么缺点?学生和他相处需要注意什么?往往,有些导师急需招研究生时,把科研前景说得花好稻好,但学生进组后,就会发现进了“火坑”——1. 研究生经常帮导师跑腿报账,影响自身学业;2. 帮导师做企业“横向”课题,影响毕业所需的基础科研进展;3. 实验周期长,不能独立做实验,而是像“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4. 导师不让学生毕业,也不及时修改学生毕业所需的科研论文;5. 导师把学生采集的数据交给急需论文毕业的人去写,或者在学生写的论文上面加上别人的名字作为“共同第一作者”;6. 当学生在组里过不惯,提出转导师时,导师不同意,理由是这样会损失他一个招生名额;7. 导师平时不大指导研究生,或者缺乏指导能力,以至于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出现上述情况,有时候情有可原。比如,有些医科、生物实验室开展实验的确周期长,需要由不同的人合作完成。再比如,有的学生采集了数据,不及时写论文,所以导师把这位学生的数据交给别的学生来写论文。但问题是,很多学生没有打听清楚就急切地跳进了“火坑”。【来源:中国科学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文偃

吉林大学:研究生投稿须经导师同意,否则不得用于毕业与评奖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吉林大学法学院网站网站获悉,近日,吉大法学院转发了吉大研究生院文件《吉林大学关于加强对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等学术成果管理的通知》,受到广泛关注。该通知中称,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投寄或申报前均应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并就成果名称、署名人、登记时间等关键内容进行登记。此外,研究生在学期间未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不得用于评奖、评优、申报各类项目和学位论文成果要求等。通知全文如下:吉林大学关于加强对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等学术成果管理的通知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严明学术纪律,完善学校学术规范教育制度,引导研究生自觉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根据《吉林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校发〔2016〕524号)相关要求,现对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等学术成果提出如下要求:1.研究生指导教师应对其指导的研究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和学术规范指导,对研究生公开发表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应进行检查和审核。2.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投寄或申报前均应通过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并就成果名称、署名人、登记时间等关键内容进行登记。3.研究生在学期间未经研究生指导教师审核同意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其他学术成果,不得用于评奖、评优、申报各类项目和学位论文成果要求等。4.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根据通知要求,结合本单位学科实际制定相关规定和流程。研究生院2020年10月16日另据该校法学院要求,该院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成果流程如下:1.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或其他科研成果),并确定拟发表刊物。2.学生填写《吉林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成果审查表》3.导师审查4.研究生培养单位登记备案5.在评奖、评优、申报各类项目和学位论文成果要求时,审查学术成果是否完成备案。来源:澎湃新闻

满心戚醮

学术导师,该如何选择?过来人告诉你“内幕”

大环境的变化(例如:国家扩大招生规模、缓解自身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素质等),导致越来越多的学子考取研究生。那么在高校中,我们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导师呢?作为过来人,我从以下两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1、第一种选择,选择学科的带头人。这类导师,往往会有自己的学术团队。在选取此类导师后,由于导师事务较为繁忙,可能会被分配到团队中其他的导师,即小导师。在研究生整个生涯中,自己与小导师的相处时间会较多,包括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导师没有学术团队,就全靠自己的自律性了。因为导师的事务较多,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指导你做实验,写论文。如果有意愿读博的话,一定要自律,多读文献,多做研究,多发表论文 ,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这样大导师也可以推荐你去别的学校免笔试直博,大导师的推荐信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2、第二种选择,选择小导师。这类导师的课题相对较少,会有大量的时间、精力指导你做实验,写论文,自己的整体素质也会提升较快。在生活和学习上,自己与导师也是“亦师亦友”的状态。同时,自己可以借助导师的帮助,多发表好文章,读博也非常有优势。上述内容只是从客观的因素,分析了导师选择的优缺点。不过,更值得注意的自己与导师相处的融洽度,毕竟研究生的求学之路需要3-5年的时间。相处的愉快,才可以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子乐

研究生复试前要不要给导师发邮件,写啥内容?导师怎样回复是稳了

研究生考试分数已出,大部分考生焦急地等待国家线的发布,还有一部分考得不错的考生开始提前给自己心怡的导师发邮件,希望在复试前探探导师的口风,同时也给导师留个好印象。对于“要不要在复试前给导师发邮件”这一问题,小徐老师认为,考生完全不用纠结,“先入为主”的道理大家都懂,给导师提前打招呼总比不声不响的要好,关键是如何给导师写信才能获得导师的好感,从而让自己复试进入该导师的团队的希望更大一点,这才是考生应该考虑的问题。给导师的第一信邮件应该怎么写?如果考生认为只是简单写几句,打个招呼,那就大错特错了。导师带研究生,除了必要的教育和指导,很大程度上是寻找研究合作上的伙伴,因此导师选择自己的学生也很谨慎,也十分愿意提前了解考生情况,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考察,以确认该考生有无培养前途。导师除了看该考生的专业成绩,初试成绩,还要看该考生是否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是否具备不怕吃苦的性情,更要看考生对自己所研究的方向有没有浓厚的兴趣等,因此考生给导师写邮件时要注重表达自己在“科研项目及成就、获奖经历、科研潜力、实践能力、英语能力、读博意愿”等方面加以重点陈述,让导师通过这封邮件更清晰,更直观地了解你。如果自己在本科专业并无突出之处,也不要写一些“大而空”的套话,如果个人对该导师的研究方向极感兴趣,不妨多看看该导师的代表性论文,就导师的论文中的创新观点、成就,甚至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导师对真心专注学术研究,并用心主动学习的学生,印象一定不会差,会认为你很有科研潜力,从而给你留一席之地。给导师发完邮件,不同导师给每个考生的回复内容也不一样,那么怎样的回复算是“稳了”呢?一般来说,考生的初试成绩,本科期间的专业成绩、实践能力、英语成绩以及你在科研方向的潜力等决定着导师回复邮件内容的热情度,当然如何回复考生邮件也和导师本人的性情有关。最近有些考生已经收到导师的回复,其回复内容有以下几种:一、短短几句,很难揣摩导师的意愿。如回复“欢迎报考,祝顺利。”这种回复很官方,类似“您的邮件已收到”的意思,写这类回复的导师要么本人性情本身就很“佛系”,要么就是对该考生并无特殊的期待。如果是前者,考生可以忽略导师态度,如果是后者,要分析一个自己本身的实力是否过硬,是否自己的邮件写得不够细致,导师无法通过邮件对你做直观的了解等。如果自己实力过硬,倒也不必紧张,好好准备复试就可以了,在复试中大放光彩,依然可以成功上岸。二、导师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表达对你的期待。如回复中有类似“你很出色,我很乐意做你的导师,期待你加入我的团队”“好好准备复试,复试通过后可以来找我”等语句。这种回复,意味着导师对你很满意,如果复试通过,他很愿意做你的导师。因此你现在只需要好好准备复试,好好发挥自己所长,能顺利通过复试,问题就不大。三、导师回复中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指导复试复习方向等。这样回复的导师不仅认真负责,而且很希望你能选择他作为他的导师,他表明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你就是具有这种特质的学生,而如果对复试复习方向也做出了指导,那对你的期待可谓藏都藏不住。四、导师回复中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如果导师回复中留下了自己的电话或微信联系方式等,这基本意味着你基本“稳了”,只须复试顺利通过即可。拿到导师的联系方式后,在复试前1-2天要约见一下导师,准备好要和导师交流的话语,如果自己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比较感兴趣,又有独特的见解的话,对自己的复试的帮助是不可替代的。复试后也可以联系一下自己导师,虽然此时联系已经不能影响自己的复试成绩,但此时联系导师既有礼也可以增进与导师的感情。总之,考研从来不是“一纸成绩定终身”,每走一步都要做好准备,真实而成功地表现自己的实力,表达自己的潜质,才能获得导师的青睐,相反,如果准备不足,初试成绩再好,复试也有可能被刷,考生们一定要谨慎对待。

好阿爸

研究生与导师相处的6段真实经历

师生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讲述者:赵显 性别 :男国内某985高校工科专业硕士毕业生我当时是通过一个已经保研的同学联系的导师,我们都不了解他,见面后的第一印象还可以,感觉他比较严厉,不苟言笑。导师学术造诣还可以,但是因为本校大牛比较多,他就不那么突出了。入学后我们基本上是导师给选课,研一前半学期上课,然后进入教研室学习,基本上就是帮导师做项目、写论文等。一般的实验室是学生在一起,导师偶尔过来看一下,每周一次汇报。我们导师要求比较严,和互联网公司加班时间类似,早上9点工作,一天工作9个小时,每周工作6天。老师规定,一天中9:00-12:00,15:00-18:00,21:00-24:00,三个时间段必须在,一般夜里都会被导师留下来加班。导师是夜猫子,我一般走的时候到凌晨两三点,只有每周六晚上和每周日上午休息,偶尔还有加班。基本上休息不过来。最令人感到压抑的是,导师会一直在教研室盯着你,就像在工作时老板坐在你旁边监工一样。当然,我们导师这种情况算是比较极端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做项目,一周汇报一次。导师会让我们做两种项目,一种是研究所或者公司的项目,一种是国家的科学研究基金。第一种项目是有实物或者其他软件要交付,学生要不停地调试出差;第二种基金主要就是写论文和相关的一些实验,一直在教研室坐着不出门,不过论文有SCI或者EI的要求,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导师也是经常潜在研究室,他租住学校的宿舍,平时基本上是教研室-食堂-宿舍,基本不出校门。他对学生到岗的规定特别严。有一次十一假期, 我的姥姥去世了,当时没来得及和导师请假就回家奔丧了,在家待了五天,刚到学校就接到电话被骂了一顿,可是我当时还在假期啊,为了不耽误进度我八号就返校了。这件事之后,我就预感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可能会很苦。导师基本上除了上课,就是在教研室盯着,我和师兄弟在教研室基本是零交流,一言不发地盯着电脑,不是看论文就是编程序,环境特别压抑。导师对同学们的态度也很差,基本上就是讽刺加吵,平时没有交流。有一次,一名同学骑自行车被摩托车撞了,找导师请病假,他很不屑地对那个女孩说,为什么那个摩托车只撞你不撞别人?因为长期压抑,有两个学生因一些小矛盾和导师爆发冲突,相继离开了实验室。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教研室是一个导师独裁的空间,学生要去适应老师,我的一名本科同学因为项目延期,被迫留级半年,完全是导师决定的。我也只能平时和同学吐槽倾诉一下,但是交流也不多,因为教研室工作太忙,我回宿舍的时候别人都睡了,也想过退学或者换导师,但是所有人都劝我忍忍就毕业了,不要冲动。后来我忍不住,还是和导师爆发了冲突,当时就想干脆退学算了,之后和同学商量,找学院领导反映情况,领导说“你不是第一个离开这个导师的学生,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同学们的支持下,我最终换了导师。我是近几年第一个成功换导师的,之后几年也有同学更换导师,然后学校反复和他谈话,听说这两年已经有所改观。导师对我的监督比较严格,学术上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现在回头来看,最大的问题就是当时的工作环境过于压抑,而不是工作强度大。我关注了最近几起高校事件,我觉得学生自杀并不是某件事情直接引起的,而是导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对等,学生对导师的恐惧心理强烈,长期以往,个别人会有一些极端的选择。高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制度上解决学生和老师之间地位不对等的关系。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姓名:喻玉性别:女 国内某高校医科专业硕士在读我2015年从外地考过来,导师是学院直接安排的,我事先对他一无所知。导师在我们这个领域很有名气,他确实有很强的学术能力。刚开始我觉得他挺好的,很喜欢他的课,会给他发微信讲我最近遇到了什么新鲜事儿,有什么问题也会去问他。他很有爱心,有的病人家庭条件特别差,他会主动减免费用、给病人捐款。过年回家时,他会给我们一些路费。入学第一个月,我的手机丢了。导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手机丢了,饭还是要吃的,就给了我一个信封,里面有800块钱。我推辞了好几次,他一直说没事没事,你就拿着吧。我当时觉得这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丝毫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有时候我会发微信提醒导师注意身体,会使用喵、啦等语音词,或许是我没表达好,让导师产生了误会。有一次下课以后,导师把我叫去他办公室,询问了我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事,然后又给了我一个信封,我当即表示没干活不能要钱。导师说他喜欢我,愿意照顾我。我从小被家人疼爱,以为长辈对我的喜欢只是单纯地疼爱。况且导师都五十岁了,我怎么也没有往男女之间的喜欢那方面想。在我弯腰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过来,亲了一下我的额头。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退了回去。导师以前有出国留学的经历,我以为这是他表达亲昵的方式,仍然没有多想。我和导师关系的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12月份。一天,我因事去找导师,路上很冷,手快冻僵了。他说来我给你暖暖,我说没事一会儿就好了,他就直接握住了我的手。他力气很大,我没能把手抽出来。然后他又摸了摸我的头发,我只是尴尬地笑了笑。我以为这就结束了,他却说亲一下,我没有多想就低头把额头给了他。导师吻了一下额头,然后居然亲了我的嘴,连舌头都伸进来了一半,这也太恶心了吧!我马上推开他,大喊,老师这太过了!死一般地沉默。我当时整个人都懵了,直接傻掉了。我万万没有想到,作为一个旁人眼中事业有成、疼爱妻女的模范老公,居然会对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舌吻。导师问是不是吓到我了,问有没有人喜欢我。他让我笑一笑,我僵硬地扯了一下嘴角,转身走了,没走两步忍不住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去以后我给导师发了一条微信,说您今天的行为实在是超出了我所能接受的范围,我是您的学生,请您以正常的师生关系对待我。然后我把导师曾经给过我的钱都转了过去。他表示自己很内疚,说不要钱,这不是交易。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自那以后,每次见他我都有所防备,如果单独见他,我就把手背在后面,站得离他很远。这段时间要修改毕业论文,需要经常去找他。你知道每次去我心里有多慌吗?我连门都不敢关,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当时我想的是,如果他继续侵犯我,我就跟他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是退学,我也不能让他把我怎么样。所幸他还没有坏透,那之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过分的事了,平时拍拍肩膀我就忍了,毕业之后我赶紧滚蛋就好。他以前从来不骂我,从那以后就开始骂我了,我犯一点错,他就说你不要来上班了,你出去吧。还有一次,我男朋友来科室接我,被他看见了,回去以后他就给我发微信,说我很讨厌,不要我了,让我休学。刚开始我还打算读博,现在我靠自己已经找好了工作。即使以后工作一段时间再去读博,我也不会读跟他相关的专业,他在我们这个领域算是大咖,我不想和他再有任何接触,毕业之后做到老死不相往来就好了。评判学生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讲述者:李立 性别 :男国内某高校理科专业博士在读当时考上硕士后,我刚开始进行本科的毕业设计,那天老师还没到办公室,我在研究生办公室等待,旁边的师兄师姐们跟我搭话,问我考研了吗?选好导师了吗?我稀里糊涂的啥都不知道,他们就推荐我选现在的导师,说他很年轻、比较容易沟通。第一次见到导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很有气场,说话也比较严肃,一开始讨论的问题就是专业,然后问我对于他的了解(网上有资料),还问有没有感兴趣的课题。我觉得他给学生的选择挺多的,给人感觉很开明,于是坚定地选他了。之前我没有想过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大概就是带着做事学技能;现在觉得其实也差不多,导师指导做课题、提点需要注意的方向,额外也就是做项目跟偶尔跑下腿,没有其他多余的事。我的导师要求每周发报告,所以和他沟通是最少一周一次,内容都是课题方面的。有解决不了和需要确认的问题都直接找导师,他一般都在办公室。平时都是学术研究,需要合作的项目是找好了相关的学生,安排好各自的工作然后去做。频率不好说,要是外面自己接的项目一般都是合作完成,抽空做,最后大家分成,国家项目就是当课题做,这些行政上都有分配。实际情况自己分配时间,时间最久的从早9点到晚11点,有些科研任务客观要求比较高也可能需要通宵。虽然自己的时间不够了会不舒服,但是为了实验和工作也可以接受,毕竟完成项目确实是需要时间和投入的。而且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比较累,但自己的课题做出成果也会很开心。工作的理由最主要还是想要毕业,当然也想学到东西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我觉得我的导师还是不错,硕士毕业的时候论文抽到盲审,我担心论文写不完于是向他求助,老师熬夜到凌晨三点多帮我改论文。如果我延期其实还能帮老师至少多做半年的事,但是老师更希望我顺利毕业。他能给指导的都给了,不能的大概率会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让自己去摸索。有时候导师比较严格,每个微小的方面都要我们去深究其原因,工作量大的时候会觉得顾及不过来,我会觉得心理压力比较大。他也让我帮他做过私人事情,比如取过工厂的样品,然后转手就让我做相关分析了;还办过个人信息,用于参加会议等。有一些学生可能会经常帮导师跑腿甚至做家务,这个情况看导师个人,如果双方平时沟通比较多,有这种信赖感,大体上是没问题的;如果没有,只是导师单方面要求的话,就很不合适了。我觉得师生之间相处首先大前提是双方都觉得OK,比如我的导师几乎只关心学生工作方面的事,学生也从导师这里学到了很多科研的思路。有的导师会与学生走得比较近,邀请学生一起吃饭,同时也互相分享各方面的信息。这些都挺好,主要就是要规避其他不健康的关系,比如处理涉及个人生活的私人问题或者是单方面的索取而另一方忍气吞声等。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相比遇见过的很多正常的导师,我觉得近段时间这些高校事件中导师自身思想行为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人有这种不好的特质都容易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而拥有这些特质的人群担当导师这个职位的时候会产生很大的反差,从而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毕竟老师作为教育者的形象一直都被要求光明与正直,然而个人特质与其学历或者某方面的思想深度无关,人很复杂。我和同学有讨论过,按照现行的导师制,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很密切,导师最了解学生的学术能力,因此评判学生毕业相关问题的最大权限都给了导师,但权力过于集中就会导致类似事件的发生。有人提出过释放这些权力,就我个人经历而言,硕士毕业时,学院给的各种要求也挺让人喘不过气的,我的导师也感叹毕业怎么这么麻烦。所以事情还是要专业的来做,权力需要监管。师生之间的界限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讲述者:张晶性别 :女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士在读我是自己选的导师。第一印象是老师很可爱又温柔,会很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讲话,也会很兴奋的讨论他钟爱的哲学,没有一点点的架子,很有耐心。我咨询过师哥师姐的建议,觉得老师的性格和自己更合拍,个人更加偏爱这种暖心型老师。之前在准备读研前读了许多导师写得书,他擅长用最简洁的文字阐释清楚复杂的理论,觉得更适合跨专业的自己。我觉得师生之间亦师亦友,学业上传道授业解惑,生活上也会有关心和慰问。课程多的时候我和导师沟通比较频繁,特别是老师在学校时,都会和我们沟通一下最近的学习状况,及时予以指导。开始实习后我由于经常不在学校,沟通频率降低,我和导师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微信。沟通的内容主要有最近的学习状况,论文准备,生活状态,实习进度。我觉得一个好的导师首先在学业上会花大量时间和学生讨论如何读书写论文,了解学生对学术生涯的整体规划并予以指导。硕士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帮学生找到好而且可行的题目,并逐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的导师会分阶段对我们看书论文做出不同的要求,并且耐心的传授自己读书教学的一些感悟,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可能与导师研究方向有些偏差,老师也会在和自己沟通过题目可行性后宽容地鼓励自己去探索。他是一个很温柔善良的人,对教过的每个学生都会热情的打招呼,非常认真的倾听你的问题给出反馈。印象最深的一次便是期末复习焦头烂额时,导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了橙子,希望我们学习之余也要注意身体健康;他一直保持着健康的生活习惯,早起和跑步,他也会把他的生活理念传达给我们,在微信群里早起打卡,言传身教,每天看到老师的早安打卡都会觉得既温暖,又是自己的榜样。导师有什么困难,学生提出帮忙,分担自己能分担的工作,自然是皆大欢喜。作为学生,我觉得帮老师干活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锻炼自己的能力。并且,我的导师一般不会让学生去分摊琐碎的杂事,连报账这些都身体力行,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好好读书。可能工科研究生需要到实验室做实验等,师生见面机会更多,除了学习工作之外,在生活上有些接触也是很正常的。但师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边界,绝对不能把家里的琐事让学生去承担。我觉得老师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是正常的,任何事物都有量和适度的要求,中间的界限是需要导师和学生共同维护的。师生关系应当保持在正规的轨道上,尽量拒绝导师在学生职责之外的要求,不要把师生关系变成主奴式人身依附关系。导师没有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讲述者:郑淑性别 :女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硕导我在高校工作有17年了,当硕导有10年时间。我每年会带2名学生,是按学校统一的招生考试方式筛选的。学校研究生选择导师原则上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学生填表格申请导师,有三个志愿,原则上满足学生第一志愿,由研究生院统一调度。当然,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是不愿意选择高分低能的学生。所谓导师,就是学生学术上的指导老师。这一角色即便不是唯一的,也是首要的,至于其他角色如生活顾问等则不是必要的。当然,这也不排除和反对导师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爱护,但这种关心和爱护是要有度的。我带学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面授读书和研究方法;一是修改学生的论文。我对他们没有太高和太多的要求和期待,只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能写出一篇合格的学位论文就够了。作为导师,关心和爱护学生是一回事,但师生关系还是纯粹一点好。我并不主张导师要当学生的生活顾问,更不希望老师扮演学生家长或保姆的角色。我之所以在生活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心,是觉得通过这种生活上的关心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师生之间的严肃的“高级政治”关系,缓和其“官方”色彩。从客观上讲,正如家庭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里的师生之间是存在权力差的。但我并不认为这种客观的权力关系会必然地产生老师对学生的剥削和压迫,因为师生之间的这种权力关系不同于政治权力关系,它是自然生成的,是隐性的,它隐秘得几乎让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受不到。如果师生之间的权力差引发了灾难,那一定是老师有意地“滥用”权力了。我不会过于亲近学生,不会与学生称兄道弟,因为不希望师生关系发生变异。健康合理的师生关系就是——学问上,学生有求,导师必应。图源:unsplash 文图无关近期媒体曝光了很多起高校中师生关系的负面新闻,我关注了。我觉得导致这些极端事件的根源不完全是制度上的,主要还是人性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修为和价值观。导师应只有学术指导上的职责,没有判定学生学术水平和决定学生是否可以毕业的垄断权。如果导师有坏心思学生容易成为牺牲品讲述者:孙彬 性别 :男 国内某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博导我在2016年招了三个学生,平均每年招收两个,现在手下就是五个研究生。我会不定时和他们见面,一般都是指导学术论文。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做一篇论文,需要看大量英文文献,国外的文献确实在我们专业方面做得比较好。做一篇论文下来实际上也是一个学术的指导。他们要看书,我就让他们用我的课题经费订,因为他们的生活费本来就不多,想买什么书就用我的课题经费买,到我这里报销就行了。平时,我和学生很少聚餐,一般一个学期一次,我不会单独和任何学生吃饭。私生活方面的话,硕士生我一般没有怎么管,博士生的话有两个一年级的女生都已经成家了,她们一般时间抓得紧,大事会主动告诉我,比如要生孩子了,小事的话我就没怎么管了。我觉得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学术研究之外,我唯一让学生做的事情就是报账。报账是很麻烦的,所以每年我是指定一个博士生,但也不会只让一个博士生做,会有分工,不然会让学生觉得压力太大。国内的导师制是搬国外的,学生跟老师做实验,称老师为老板。但中国的导师制还有他的独特性,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生对老师会更加尊重,服从,这样会加深导师的这种权力。如果导师有坏心思,那么学生确实容易成为牺牲品。各个学校可以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来规范导师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学术委员会,如果导师觉得学生的论文不行,那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如果他们都觉得可以,导师觉得不行那肯定也没办法。此外就是学生要有一个申诉投诉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向学院、学校直接反映。尽管学校有申请换导师的政策,但是学生很怕老师的话,就不敢提出这个要求。比如我们学院就有一个教授,15年六个博士生联名告到了党委书记那里,最后他们是换了导师。那是学生比较多,但是单个人的话,我觉得学生就不敢。 高校师生之间当然是以学术为主,其他个人的事不要去掺和。过于公私不分的话,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我觉得应该有一种明确的政策,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让学生到自己家里去,以前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需要到老师家里去。但现在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公室,学生有什么事就在办公室去谈,没必要公私夹在一起。我在美国做过教授,知道(和学生谈话)老师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着的。说事情我也一般倾向在微信群里说,可以让其他同学都知道。因为是探讨学术方面的问题,其他同学也可以学习。2018年1月19日,我提出了《全国高校教师反性骚扰宣言》。国内高校性骚扰现象确实比较严重,受害的学生整个人生都是会受到很严重的影响。在中国这种文化环境下,女生遇到这种事可能不会说出来,但如果有老师站出来支持学生的话,实际上对于性骚扰者是一种极大的威慑。国外对性骚扰的界定很清晰,比如你经常约一个女学生出去喝酒,就已经属于性骚扰的范畴了,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培训,而在国内,目前这块并没有培训,还存在制度性的空白。国内很多老师也都不知道性骚扰是什么,所以我觉得应该让大家警醒,知道性骚扰的范畴是什么。来源:大木虫综合整理

何谓少乎

硕士论文研究“屁”,居然还得到优秀,导师的理由绝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很多毕业生都在准备论文答辩,准备离开自己的学校,奔赴社会这个战场,重新开辟自己的疆土。 大学和硕士博士毕业都需要向导师交上一篇满意的论文,最后才可成功毕业。正是在这个论文火热的夏天,一篇硕士论文成功在网上引起注意。硕士论文研究“屁”,最后导师还给优秀的评价结果,更让人吃惊的是,导师给出的理由绝了。近日,一篇题目为《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 的硕士毕业论文在网上流传,据调查,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写的一篇论文。自从在网上流传开来之后,很多网友发表言论,惹得网上一阵轩然大波。有网友大胆的讥讽:寒窗苦读几十年,还真是研究了个“屁”。据悉作者高建伟不仅凭借这篇论文成功通过硕士毕业论文答辩,还被评为优秀。这个结果更是让一众网友惊掉下巴,这是万万也没有想到。我们常人看来一篇搞笑形式的文章,居然能够得到导师的认可。根据专家的言论称,之所以给这位同学优秀,是因为他态度认真,写这篇论文并不是为了搞笑,而是选择独特的方式完成论文写作。一篇论文是否能够写好,不在于选题高大上,关键在于学生态度是否端正。在导师看来,如果抱着完成任务式的态度,不认真对待论文,就算你选择一高大上的选题,也不会得到导师的认可,论文也是白搭。相反如果 你学术态度端正,抱着认真研究的心理,就算题目再怎么光怪陆离,也一样可以成为论文中的经典。不得不说,专家给出的理由让人由不得不由衷的佩服,不愧是专家的权威发言。事实的确是这样,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的论文不仅分析全面,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屁的来源到对于社会的影响,以及东西方人们 对待它的不同看法,都在他的论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同学不是为了搞笑和博得关注,而是真真切切的认真研究,期间肯定翻阅了很多专业书籍,花费了一番苦心,最后才写出这篇论文,背后付出的汗水,我们常人是不能看到,但是我们可以理解。所以,小边觉得这篇论文得到导师的认可,不足为奇,一切都是他应得的,是对他苦心研究的肯定。而最后这位专家给出的解释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宽容度。学术不是我们日常想象的枯燥乏味,都是理论化成果,以及与我们的生活遥远的天书。学术立足于生活,高于生活,需要从生活小事中汲取灵感。一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类服务,平常小事物里也包含着大学问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也可以做出惊人的成果。专家的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现在高校的包容度,拥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谁敢说这样的氛围培养不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