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榜样:研究生期间,他以一作二作发表6篇SCI论文,优秀!人之罪也

科研榜样:研究生期间,他以一作二作发表6篇SCI论文,优秀!

刻苦学习、潜心科研,他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青春,用不懈努力丰富自己的阅历;他将学习和科研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不断积累不断成长,面对生活和科研中的困难,他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毅力去克服难题……他是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李波。人物简介李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中共党员,现任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研2018级班长,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生期间以第一第二作者发表6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收录三篇SCI一区期刊论文,以第二作者收录一篇SCI一区期刊论文(导师一作)。主持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项和西华杯创新创业项目一项(结题),参与四川省科技厅项目一项(结题)。获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和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获校级优秀共青团员、院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班级干部等荣誉称号。今天就让西西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个乐观向上的少年。潜心研究 迷茫中探索出路刚进入研一时,迷茫的李波内心十分忐忑,他说:“那时,我的导师彭宏教授与我一起探讨研究方向,他说我们现在的研究方向所用的模型可能会应用到图像融合,这是一条全新的领域,问我愿不愿意尝试。” 如果成功,研究成果会应用到图像融合领域,收获诸多,而如果失败,一年的努力与时间都将付诸流水,一切从头再来。没有前人经验,成功与否,一切都是未知。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李波决定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他说:“我抱着一颗平常心,即使失败也是意料之中,但我愿意去试一试。”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李波在挫折中成长,在困难中寻找方向。在第一次做项目时,他在导师的推荐下研读了大概30多篇文章,初步了解近几十年来图像融合领域的发展情况,用他的话说“算是入门了。”而之后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模型实际应用到图像融合领域,这是极其繁琐的编程工作,李波在导师指导下用了近3个月时间将结果做出来,再进行最重要的参数调整,而这一调就是6个月。整整9个多月,李波每天都是从早上8点至晚上11点不停地改进研究方案,调整实验,有时深夜还要与导师电话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波的这一篇SCI在2020的3月份被正式接收。回忆起这段时期,他总是笑笑说:“苦尽甘来,科研是枯燥的,但只要足够热爱,就一定能排除万难。”谈起做科研的收获,李波说,第一个就是切实感受到自己研究的东西不是“天方夜谭”;第二是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做科研是辛苦的,但每次实验的进展、导师的鼓励,都在推动着他前进。科研路上,还有一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李波——如何复现别人的代码。在专业领域,别人做好的代码会给整个研究过程带来很大的进展,因此必须自己复现,李波说:“复现要求你必须先看懂别人的论文,然后按照他的思路写出来,而光是看懂就不容易了,更别提还要写出来,因此每次写的时候都是一次挑战。”写代码在那时都快成了他的“心病”,如今回想起来,却都是收获。一个个代码,组成了这个青年三年的故事,是他最亲密的“好友”。李波说,做科研过程中其实也有很多令人欣喜的瞬间,例如今年的元旦,自己还在实验室做实验时,他收到了最开心的元旦礼物——一篇通过的SCI。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鼓励,让他对做科研愈发有信心。科研道路没有捷径可以走,但有方法可以运用,李波建议学弟学妹们脚踏实地,先学习别人是如何做的,之后总结出自己的方法,多看多学。李波说:“科研的路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充分积累知识才能真正有好成绩。”截止目前,李波总共发表6篇SCI期刊论文,其中3篇文章是第一作者发表。累计发表论文影响因子为22.991。脚踏实地 打好基础整个研究生期间,李波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和学业中,积极与导师交流讨论科研进展情况,努力学好每一门课程。在学习方面,李波依旧进行着“一步一脚印”式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乏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英文文献的阅读,或是数学公式的运用。刚开始阅读英文文献时,李波是借助着翻译软件逐字逐句翻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英文文献阅读量的提升,他不再借助翻译软件。积累沉淀,学而不厌,只有一点一滴的积累,才会有成长。空闲时间里,李波会自行钻研基础的知识,做好提前预习与了解。这看似寻常的前奏,却可以对需要学习的信息进行初步了解,又可以通过阅读各类文献,了解现有的成果以及研究不足,从而引发后续更多的问题探讨。当问及如何形成一套知识体系时,李波说要从小目标开始,积跬步渐至千里。“我看第一篇文章的时候,花了近一个月去精读它。”即便是他人认为是常识的专业名词,对于刚进入该领域的新人,都会是一个不小的难点。“如果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把该领域方向近20年的文章全部看一遍,你就会收获一个初步的认识。”他说。除此之外,李波还经常看一些文学类的书籍,培养自己的感性思维。李波非常感恩于他的导师彭宏教授。导师虽年近半百,但仍旧专心学术,对待李波的论文也极为认真,经常细节到一字一句地进行改动。正是因为导师的悉心教育,让平时就喜爱信息与图像相关事物的李波,走上了如今这条研究之路。李波踏入现有领域的机会点,实际上发生得极为偶然。导师给予了机会,而李波接下了这个的任务。他人对未知的犹豫退却,反而成为了李波成功路上的奠基石。乐观敢拼 笑对生活生活中,李波自认为是一个乐观的人。“做科研失败是常态,被拒稿,实验结果不如意......不乐观怎么面对呢?”是乐观助他走过科研、学习路上的坎坷,也正是乐观、敢于尝试的心态,让他总是充满激情和想象力去迎接并做好每一项工作。除了平日里繁重的学习科研任务,李波还担任了班上的班长、学生党支部组织委员,参与了西华杯等多个项目。面对繁琐的事情,李波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时间管理法”,他擅长在缝隙中找时间,有时做实验等待数据出结果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就能去处理一些班级上或者其他的事情。他说:“我会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分主次依次处理,安排好时间,就不会觉得手忙脚乱。”在同学的眼中,李波是个认真细致又负责的人,做科研,数据繁多,处理班级事务,核对材料,他始终将严谨认真的态度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科研生活中。在师弟师妹眼中,李波是个温暖热情的师兄,平时经常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处理实验上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建议。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19级研究生包婷婷说:“师兄待人热情,平时有什么问题他都会细心为我们解答,有时候也会热心帮助同学处理编代码中的一些问题,我们都喊他波总。”学习之外,看电影、跑步、打乒乓球、打篮球都是他的爱好。科研之余,做做运动放松一下,调节状态,才能更好地投入之后的工作中。他还是个十足的“吃货”,“每次参加会议,最期待的就是十五分钟的茶歇时间,美食不可辜负。”对于未来,李波打算继续深造,他将一位已考博成功的师兄作为自己的榜样,孜孜不倦,求索不息。科研的路,漫长枯燥却也暗藏惊喜,禁得住寒风凛冽,才可能遇见春风暖意。这个乐观又勇敢的少年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还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少年正风华,横有千古,纵有八荒,前途四海,来日方长,他将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许就像他的座右铭所说:“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来意:西华大学 作者:唐瑞、苏智芯、蔡沛言 编辑:唐瑞 编审:黄潇、王舒

桃花

理工科的研究生到底有多累,主要在这三点!

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说理工科的学生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以后的发展空间会很大。后来经常去实验室做实验,认识了几个研究生师哥师姐。和他们相处久了,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认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理工科研究生的生活实在是太累了!一、看文献看文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轻松,就是坐在椅子上喝着咖啡,静静地学习。是的,没错,就是这样。但是研究生看的文献基本上都是英文的。怕了吧,而且英文文献和大学生四六级考试的阅读理解的难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很多专业性的单词都要重新学习,如果一开始对专业不太了解,建议还是应该看一下中文的硕士或者博士论文和综述文章。之前有一个研究生师哥,看文献一直到凌晨,后来太晚,就直接在睡在实验室了,没错,就是这么恐怖。试想,如果自己没有对研究的领域有充分的认识,又怎么能有创新的点子呢?二、做实验实验应该很好玩吧,各种颜色的溶液,奇妙的现象,想想都好玩!可是,事实不是这样子的!一个反应为了获取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数据,往往要做n多次,简单的实验还好。有的实验周期持续一个周都是正常的!有时候最后一个步骤做错了,完了,之前几天的劳动白费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要以为做完实验就结束了,实验产物仅仅是做出来是不行的,还要证明产物是目标产物,你还要做各种数据表征,各种软件分析。师姐做的是凝胶方面的,要做生物实验,还要坐两个小时的车去另外一个校区做,做完再把产物邮寄到别高校去表征检测(检测费老贵了,烧钱哪!还好导师不差钱,也不抠门)。师哥做过一个烧结的实验,导师不让离人,后来师哥直接用几张凳子拼成了一个简单的床,在炉子旁边睡了两天。另一个实验室的学姐做的是兽药方面的,基本上每天都会听见狗叫,他们杀死的小白鼠更是不计其数。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科学。做实验如果一开始是新奇的话,那么到最后就已经麻木了。三、发文章前面的看文献和发文章都是在为发文章做铺垫,毕竟文章是研究生的命,从就业到读博,没有一定的文章支撑,很难得到认可!没上研究生的时候,心想三年多努力,发个CNS应该可以吧哪怕是子刊呢!但是上了研究生就会发现,不说CNS,发表一篇SCI一区行吧,随着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最后只能发表二区三区的文章了。发文章的过程更艰难,先是写,然后就是不停地改,如果刚开始写的话,第一篇英文文章可能需要一两个月左右,难度可想而知!到最后提交的时候审稿人又是各种“刁难”,接下来又是各种修改,还有可能被拒呦!文章发表的那一刻还是很高兴的,但是高兴劲过去之后,又是一个轮回,几个轮回之后就快毕业了。最后,毕业论文又是一道坎,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的知网检测重复率不得超过10%-20%,字数在3-5万字之间。对于普通的研究生来说也要准备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基本上每个研究生都会经历上述三个过程,真的很累,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总体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社会对研究生的认可度也很高,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也是本科生无法比拟的!小编是一个热爱科研的在读理工科本科生。原创不易,喜欢请关注。

不监于体

这个研究生真厉害:1年发表12篇SCI论文,还有4项专利,太优秀了!

徐文浩,2018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2018-2019学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2019年“青年创意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师从叶定伟教授团队著名泌尿肿瘤专家张海梁教授,从事泌尿系统肿瘤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研究生第一年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12篇;以主要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曾于2019年3月受邀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口头发言交流,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发言或壁报展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徐文浩在研一期间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ging,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Frontiers in Oncology, Frontiers in Genetics, Journal of Cancer等杂志发表SCI论著12篇,影响因子总计41.89分;以其他作者身份在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著2篇,影响因子共计11.25分。当被问及所发表论文中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时,徐文浩回答:“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课题成果,有幸收到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年会(ASCO GU)的参展邀请,并且最后以会议摘要形式发表于肿瘤学顶级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 28.245)。2018年7月,为了提前适应研究生学习,我在导师张海梁教授的建议下提前来到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学习,张海梁教授在给我精心定制了长达一年的学习计划后,让我首先学习收集肿瘤医院泌尿外科的庞大患者诊疗数据库,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减瘤肾切除手术是否会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这一课题。然而当时的我是一个科研小菜鸟,对如何收集和处理数据、如何运用不同统计学方法作图、论文写作结构、怎样与审稿人斗智斗勇都一窍不通。幸运的是,张海梁教授在繁忙工作之余对我倾囊相授,鼓励我独立思考,为我的数据和论文把关,在学术大门前推了我一把。”虽然这是现在的他看来还存在许多缺陷、值得进一步探索的一份研究课题,但正是这一研究让他跨出了学术道路最难的第一步,“真的很感谢我的师父,他是我的领路人,带我迈出了学术道路最重要的第一步,没有张海梁教授的帮助我会多走很多弯路。”徐文浩补充道。徐文浩目前和师兄正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已经经过了半年的探索。该研究的灵感来源于他师兄做的关于前列腺癌的机制研究,然而当时得到的结果与预期不大一致,于是提出是否存在“某种新型 RNA甲基化修饰调节前列腺癌进展”这一假设。带着这一疑问,师兄朱文恺咨询了该领域国际领先的实验室后发现确实可能在前列腺癌中存在这个修饰,虽然国外有过相关研究但还不够深入,于是两人开始了在前列腺癌和肾癌两大泌尿系统癌种中如火如荼的探索。徐文浩认为做研究主动性很重要:“一定要去跟着师兄师姐们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能让我受益匪浅。要愿意去深挖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每次得到的新进展会形成一种正反馈,这是科研的乐趣。如果每次都是被动做实验,最后会沦为失去主观能动性的工具人。”徐文浩的日常实验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除了实验研究,徐文浩秉承科学研究为临床工作服务的理念,坚持参与门诊,一年来累计协助导师诊治患者超4500例,独立完成膀胱镜检查、膀胱灌注等门诊手术操作超200例,并长期参与中国泌尿肿瘤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徐文浩从去年9月开始每周跟导师一起出诊两次,每次四个小时。出诊过程中,他协助导师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的病史登记和病情处置,再根据处置方式的不同分门别类,然后由导师审核处理方式并进一步诊治,进而大大提高门诊效率,协助导师尽可能在有限时间内诊治更多的患者。此外,徐文浩可以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泌尿系统肿瘤相关的门诊手术,例如膀胱癌术后患者的灌注化疗、膀胱镜检查、输尿管支架的更换或置入等。徐文浩提及,门诊遇到的大部分患者都很好沟通,但也难免会有情绪激动的患者。医院每天放给每位教授的门诊挂号数有限,然而患者数量众多,会出现插队、擅自进入诊疗室打断问诊等情况。当问到是否会因为患者不理解、不信任自己的用心付出而难受时,徐文浩摇摇头笑道,“我们还有很多患者需要诊治,还有很多临床和科研任务需要承担,这种小插曲仅仅是忙碌生活的调味剂”。徐文浩说:“医患其实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都有一致的目标那就是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出诊的时候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患者,但无论怎样都要耐心应对,导师也叮嘱我患者都不容易,一定要学会沟通的技巧,要学会换位思考。” 徐文浩还致力于临床转化工作,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软件著作权专利3项:“肾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膀胱癌免疫治疗疗效预测系统”和“肾癌分子影像学融合分析系统”。以主要发明人身份成功申请并受理实用新型专利3项:“一种腹腔镜手术下用带刻度的B超探头”、“一种安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刀”、“一种新型输尿管支架管”和发明专利1项:“一种泌尿外科手术机器人机械臂”。此外,他与导师一起设计的泌尿外科用尿道给药器,于今年2月获得了全国“青年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他认为在实践中用心观察和思考很重要,在临床操作时哪里不顺手,就会思考可以怎样改进,然后将想法落到实处。临床工作中的徐文浩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徐文浩在研究生入学前就在导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收集和整理临床数据、设计课题、着手做实验、写论文。他说:“做研究要愿意投入并高效利用时间,效率太重要了。我个人习惯提前几天做好规划,比如我会今天想好明后天要收集多少数据、完成实验的哪一部分之类的目标。”徐文浩补充说道,写论文还要善于总结,例如搭建文章结构的技巧、如何抓住审稿人的眼球等等。在科研学习和临床工作外,徐文浩还积极参与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2018-2019学年期间,他曾赴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EAU)报告发言;曾在上海第三届东方泌外科和男科学术会议以及厦门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报告发言;曾受邀参加美国泌尿科协会(AUA)、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肿瘤分会(ASCO GU)、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和第九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壁报展示。徐文浩提到,他在巴塞罗那见到了之前只在文献中见过的学术大佬,并且向他抛出了去国外研究中心交流的橄榄枝,还结识了北大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对方英语口语十分流畅。徐文浩说:“与优秀的人接触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第19届欧洲泌尿外科年会壁报合影 徐文浩坦言自己其实是一个爱玩的人,“我爱打游戏,端游手游都在玩。我还很喜欢旅游,但现在没什么时间去了。”他现任复旦附属肿瘤医院团学联外联部部长和男篮队队长,今年他所在的男篮队还获得了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男篮比赛季军。他笑着说道:“我不是一个能够除了睡觉就是干活的人,娱乐休闲于我而言不可缺少。而且身体最重要,休息够了才有精力继续做事。”复旦附属肿瘤医院研究生男子篮球队合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是徐文浩的现实写照。因为妈妈是医生,所以他小时候就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兴趣,在高考填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学医这条路。他至今没对当初的决定后悔,“做不完的手术、看不完的患者、补不完的病史,或许这就是中国年轻医生的现状,但是我认为这是必经的历练。”在徐文浩看来,作为一名科研型硕士研究生,要对自己对导师负责,做到学术诚信、不弄虚作假;还要对患者负责,无论有什么矛盾和误会,都要恪守医生的道德准则和底线。他想对当代青年学生说,“效率十分重要,因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不能有拖延症。此外,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冷静思考。最后,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团队中不要太计较得失,在发生分歧时学会让步。”无论是国奖,还是“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它们不仅代表着对学生不懈付出和优秀品质的肯定,更代表着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精神鞭策,他将继续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践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理念。来源:复旦研究生 撰稿 刘 甜 编辑 章雨晨

化妆间

科研达人:研究生期间,他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人生是一场不断前行的旅途,我们遇到过愁云惨雾,也经历过车水马龙。有人行路匆匆,有人不疾不徐,要用怎样的姿态,才能收获旖旎的风光?本期学术达人,让我们走近躬身笃行的学术先锋——周尚雄人物:周尚雄周尚雄,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物化专业2018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为薄膜晶体管功能材料的印刷成型。硕士在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SCI论文6篇,学生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8项,非学生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以第一作者在一区TOP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上发表关于制备高性能薄膜晶体管的文章(IF=5.155)。其他奖项第八届广东材料创新大赛无机非金属赛区二等奖第十六届华南理工大学挑战杯三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参展项目第一届生物医疗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2019年材料学院研究生篮球赛季军稳重淡然:脚踏实地,躬身以行 清晰的表达、从容的谈吐、沉稳的性格,这是周尚雄给我们留下的最直观的印象,谈及原因,他说:“我从小性格就比较稳重,持续的学习过程和较早投入科研的经历也对我的性格产生了较大影响。”大二时,周尚雄有幸进入了现在的课题组。经过两年的科研训练与实验历程,在研一上学期,周尚雄完成了他研究生生涯的第一篇英文文章。面对着这篇用心浇灌而成的“处女作”,周尚雄内心满是欣喜与期待。然而,投稿历程却异常艰难曲折。“文章在2018年年底完成,研一下开学的时候投稿。”“第一篇文章真的是非常非常用心的打磨,也确实抱有了很美好的期望。”“但是投稿出去,就仿佛石沉大海,每天都会打开邮箱,看看有没有拒稿信或者返修意见。但是每一次收件箱都是空。”“当这个等待的时间被拉长到超出预期,美好的希望会渐渐被焦虑和不安取代。”终于,在漫长的6个月之后,周尚雄终于收到了审稿人的返修意见,打开邮件的瞬间,真的是难以言喻的感受。冷静下来后,周尚雄与导师进行了沟通,听取导师的建议并多次与审稿人耐心交流,最终文章被接收发表。或许是“从来好事多磨难”,抑或是“精诚所至战终胜”,处女作并不顺利的投稿经历,让周尚雄铭记心头并从中反观自己,培养出平稳心态,磨砺出坚韧意志。行事上,周尚雄同样作风稳重。在他看来,“稳重”是实验顺利及实验安全的有力保障。“稳重和负责任的态度是相联系的,对自己的实验方案和数据要负责任。在实验过程中,稳重是为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着想。我是做材料类实验的,有的时候实验需要穿一些防护服,需要佩戴一些安全防护的设备,为的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也是为了实验室中所有小伙伴的安全,这个是必须要做到的,进入实验状态和实验室的环境,还是非常需要注意个人安全的。”格物致知:且行且思,博采众长热爱思考的他,善于“见人之所未见”,从稀松平常的小事中收获想法与经验。在周尚雄看来,兴趣爱好与学习科研有共通之处,都是要通过不断尝试思考从而提升自我层次的过程。他把打篮球与做科研相联系,认为二者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的程度和熟悉的程度决定了你在哪个层次。因此要不断思考尝试,才能提高自己。”周尚雄还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看到优秀的决策,我会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思考做出这种决策的原因;当看到优秀的科研论文,我会以审稿人的视角来阅读,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客观分析,这篇文章好在哪里,哪里还可以再做完善和提升。”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延展性与纵深性兼顾的思维模式,也让周尚雄在专利领域,走得更远,也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申请专利首先要有非常独特的、有创新的想法,这些想法平时可以从文献或者实验中进行捕捉和积累。其次,专利往往也需要团队合作与发散性思维的助攻。我常常觉得,打篮球、弹吉他的思维可以转换到专利设计上。比如篮球的战术和配合的思维可以用到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上。比如,篮球比赛很注重团队协作,在科学研究中也一样,在一个大方向中,课题组每个小伙伴的‘作战区域’不同,‘发力方式’不同,那大家的交流就很重要、思维碰撞很重要、分工与合作也很重要,这样才可以高效的打赢一场攻坚战。”家国情怀:任重道远,责任莫忘 早早地踏入实验室、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已申请了十余项专利……,旁人眼里,透过这些研究生生涯的高光时刻,似乎已经可以隐约预见一条通往学术深造的平稳坦途。但在周尚雄心中,他有着自己清晰又坚定的打算。“我毕业后想先去企业工作,积累经验,再考虑自己创业。”“我觉得能下决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是十分值得尊敬的。不管是选择读博还是就业,都是如此。深层次的原因是经过研究生阶段对读博的了解,我个人对读博的兴趣不是很强,更愿意去工作、去创业。”谈及创业的初衷,周尚雄的语调透露出憧憬与笃定。他坦言,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创业方向是“环保功能材料的生产”,在研究生期间通过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进入公司实习等来积累经验,同时,自己也在学习相关的企业运营知识。关于创业的构象及蓝图,周尚雄在公司发展的“小我”之外,多次阐述自己对于家国这个“大我”的忧思与热爱。“我希望自己创办一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企业。”“我之前就一直在想,如果我创办了一个企业,我要怎么制定指导思想,怎么保证企业在做正确的事,怎么有效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历史和事实都向我们证明,如果一个企业能够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那么它一定是值得信赖的企业,一定能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要如何实现为人民服务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共产党员的力量,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共产党员在企业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在研究生期间,我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的一员,参加过“井冈山调研”等主题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加深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服务理念的认识,也更加明白责任在肩的意义。所以,我希望我的企业是一个实干、负责的企业,能够切实地满足人民、社会的需求。环保相关的产业可能不一定带来很多盈利,但这是社会、人民迫切需要的。走绿色的、可持续化的发展道路,对国家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结语 电波中传来的声音不疾不徐,屏幕上的通话提醒依旧在闪烁,访谈已经接近尾声。此刻,周尚雄本人跳脱于文字的个人形象也鲜活起来。承蒙师恩厚意,心有未竟的理想,永怀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强调家国责任感的意义,始终抱有对科学的热爱与景仰。与其称之为闪光耀眼的“学术达人”,周尚雄更像是真诚又真实的“知识分子”。一路走来,不断汲取优秀与向上的养分,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与科研能力,培植内心的理想主义与家国信念,“立自主自强之志,行适才适用之路”,精诚所向金石开,道阻且长终将至。访谈实录 问题1:请师兄简要介绍一下自己目前的研究领域和已经取得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介电薄膜相关的材料以及工艺开发。介电薄膜是薄膜晶体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环保、快捷的方式生产高性能的介电材料将有利于制备高质量的薄膜晶体管,从而推进显示行业向环保、柔性以及轻便的方向发展。针对溶液法工艺存在的叠层混溶现象,我们独创性地引入界面缓存层,在半导体层与介电层中间引入多熵混合层,从而有效地抑制混溶现象。最终器件性能实现大幅提升,主要性能指标均提升一个数量级,相关成果发表于Applied Surface Science。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环保电子产业的发展,我们将可降解的纳米纤维素作为基础材料,利用喷墨印刷的方式制备介电材料。针对纳米纤维素墨水存在表面张力大、容易团聚堵孔等问题,开发出一种可用于喷墨打印的纳米纤维素墨水,为实现柔性电子、绿色电子打下基础。目前纳米纤维素绝缘材料已经用于制备高性能薄膜晶体管,有望后续替代不可降解的无机材料。问题2:师兄在英文写作方面有没有什么能够分享的经验?首先,突出思维重点,避免记流水账。科研文章需要讲究顺序逻辑清晰,但同时还要突出工作和思维的重点。其次,深入思考。深入性能够决定文章发表层次。举个例子,通过做材料表征,如我们常说的“声、光、电”,去解释某个现象,这是一个比较浅显,比较直观易懂的层次。但是如果从一个粒子,比如一个原子,还有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作用解释某种现象,思考层次不一样,思维的纵深度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层次就不一样了。问题3:师兄在文献阅读方面有什么心得与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对于文献阅读,第一,要有重点地选读。可以先看文献图片,获取直接有用的信息。图片传达出的信息是很直观丰富的,审稿人在审稿的时候,也会关注图形化的表达。看文献的时候,基本上从题目、摘要、结论这几个部分就可以大概确定文献的主要观点,然后便能判断这篇文章值不值得读,要不要精读。第二,转变思维,要从看文献变为审文献。看文献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输入’的过程: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检测方法、最后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等等。我们获得了这些信息,却很少思考文章中采用的种种方法是否完善、可否改进等问题。而当我们从‘审稿人’的视角来审视这篇文献时,想的就是:这篇文献的数据可信度如何?检测方法是否完善且有说服力?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带着审视的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文献,有的时候会收获很多。问题4:在申请发明专利方面,师兄有没有什么经验与建议可以和大家分享?设计专利重点就是要发现自己独特的想法。在华工申请专利是非常方便的,华工有一个专利申请中心,为我们申请专利提供了一系列的专业指导和便捷。在华工申请专利的流程:先进行检索,看看是否已有类似想法。如果确定没人申请过后就可以写说明书介绍想法,交至专利中心,专利中心的专利员会提出专业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自己根据意见去不断完善专利内容,提高专利质量。问题5:疫情期间,研究生都无法返校,师兄对于在家云科研,有什么建议呢?第一,我会多看文献和书籍,趁此阶段打好理论基础,做好复学计划。想一想返校之后,还需要做什么实验,还需要补充哪方面的实验数据等等。第二,我会在家做仿真实验,这可以在电脑上完成。作为正式实验的预实验,而且并以此作为论文选题的方向参考。小青年愿榜样力量闪耀,愿薪火相传;愿你的故事,千人来听,万人传唱!来源: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 华工青年

李华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连小梅:2年发13篇SCI论文,第一作者就有5篇

“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凭借着自身的优点,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上发光发热,成就不比男性差。甚至在科研和学术方面,女性研究者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斩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然而今天介绍的是,浙大的一名2017级硕士在读生连小梅。她不仅在读研两年间,获得不少的成就,还得到《人民日报》的报道赞扬。读研两年的成果: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参加了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获评优秀实习生;荣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以上仅一个成就,都足以让她成为实至名归的学霸,然而她都占全了。那么,她的学霸之路,是如何造就的呢?钟情数学的学霸,高考失利改学化学连小梅出生于1993年,是泉港区前黄镇凤山村北洋自然村人,父亲在凤山村村委会工作,而母亲是家庭妇女。她从小就喜欢数学,并展露出这方面的天赋。而且学习非常勤奋,写完作业就自觉看书。尤其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每次数学考试基本都是满分。2009年,连小梅参加了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并获得福建省赛区二等奖。高中考入泉州实验中学并留校住宿,因为成绩好有奖学金,所以三年高中基本是免费的。然而高考失利,连小梅只能放弃心爱的数学专业,在家人的劝说下,选择了湖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穿实验服泡实验室,忘我研究斩获专利上大学后,小梅依旧保持高中的学习态度。而且,拥有较好数学思维的她,在化学研究上,一路攻城掠阵,收获匪浅。“针对一个实验,我能想到别人考虑不到的方面。”2017年,连小梅考上浙大硕士研究生,开始了真正的科研之路。此时,同龄的女生大都醉心于化妆打扮和约会。小梅则不然,她喜欢做实验,所以大部分时间她都穿着实验服,泡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而且每天不少于12小时,经常是别人都走了,她还留下来通宵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读研的两年时间里,她总共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而且,她的论文还被《德国应用化学杂志》编辑评为TOP10%且受邀成为封面论文。同时,她还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拿下浙大最高奖学金,考虑读博今年暑假期间,连小梅获得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的实习机会,期间她不仅参与了华为内部的研究项目,还参加了多个国内外知名会议。在今年十月份,连小梅作为研究生,获得浙大最高奖学金——竺可桢奖学金(3万元)。“原本我想硕士毕业后工作,但发现自己更喜欢科研,会继续读下去。”虽然连小敏的团队,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她表示还要继续努力,接下来会去以色列做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自卖自夸

「毕业之家」以我读书期间发表论文经历,给大家分享论文投稿经验

大家好,我是您的毕业大管家小毕同学。本科教育可能还是以基础教育为主。但是进入到研究生时期的童鞋都知道,每个人都会跟着各自的导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部分,主要的精力就用于2件事:研究课题和研究论文。今天小毕就根据自身读研发表论文的一些经历,跟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发文是硬性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都需要有论文要求。无论是985/211学校,还是双非学校,只要进入研究生教育,都会有论文要求。有些学校要求至少一篇SCI,有些学校要求至少一篇EI。毕业要求不仅仅和学校的档次有关,更和专业息息相关。有些专业想要发有重大创新的论文很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有些专业却相对容易一些,比如材料学、化学。如果上学期间一篇论文都没有,那么毕业就遥遥无期了。(二)发文要趁早既然是早晚都得发,那么,何不趁着学意正浓,一鼓作气呢?早发论文有几大好处。(1)研究生期间的奖学金和论文直接挂钩。在研究生期间,除了导师给的生活补贴外,最重要的就是奖学金。一般地,除了2万的国奖之外,学校还会设置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那么,问题来了,如何评判奖学金的标准?最重要的加分项就是论文发表的等级、作者的排位以及发文的篇数了。(2)越早进入发文状态,越增加自信,为以后的职业规划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你参与进课题以及论文的撰写、发表等等这些的工作当中之后,你才能够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做一个正确的评估。未来如果考博,越早进入状态越增加信心。感觉自己这辈子不适合科研之路,也可以趁早打算。(三)熟悉本专业的论文期刊分区很多童鞋对于发表论文,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论文的种类和数量很多,怎么去投,投哪家?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得去了解期刊论文。论文数量多,你投稿,可以从级别分区入手。学术界将论文期刊分为等级期刊、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其次,你可以衡量你的实验含金量,然后去根据分区去投。(四)掌握时间毕业只有一次,对于每一个人都很珍贵,不要因为论文发表而耽误毕业了。论文投稿到顺利接收,是有很长的时间的。比如SCI的初审周期一般为2到6个月。接收也需要2到4个月。这还不算打回来修改和再审时间。如果被拒,再重新投另一家,时间就会更久。所以,童鞋们一定要掌握好时间。总而言之,发表论文,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每个童鞋都是可以做到的。最后,祝大家都能通过毕业之家平台,顺利毕业!如果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记得随时咨询呦!毕业之家一站式毕业生服务平台,记得关注我哦,我是你的毕业大管家小毕。

另一天

发表10多篇重磅论文、获国奖……青岛这两位帅小伙考博复旦、华科

研究生:徐永善徐永善,男,25岁,一个心怀科研梦想的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2017级材料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学习成绩优秀,学位课加权平均分93.11分。毕业时,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8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合作发表多篇SCI论文,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并作墙报展示。曾获2020年“山东省优秀学生”、2019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9年“青岛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2019年“青岛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与奖励。1、厚德载物,学以致远节科研的种子在徐永善的本科阶段就已播种,大学期间他就进入实验室跟着老师学习,自那时起他就萌生了以后要从事科研工作的想法。2017年9月,他来到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材料工程专业学习,导师是张军副教授。在正式开学之前,他就跟老师联系要求提前进入实验室,参加了张军老师举办的国内首届“气湿传感技术青年学者论坛”。认真听取了来自国内3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的高水平报告。他在内心告诉自己,以后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好科研、做出成绩。那个暑假,经过老师推荐,他又去上海参加了“能源化学暑期学校”,考核成绩优秀,进一步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科研的理解。这使他相信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自己一定会有所收获,并一生受益。2、勤勉上进,积极科研科研方向很重要。经过与张军老师的沟通谈话,徐永善表达出自己对“纳米传感与器件”方向的强烈兴趣,老师也充分尊重他的意愿。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各种传感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包括气体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可以用于空气污染物检测,防治大气污染,监控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气体,保障人身安全,还可以用于呼吸检测,无创诊断疾病。因此,开发高灵敏低功耗的气体传感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与每一个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一样,徐永善在科研初期也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而他始终牢记张老师对他说过的话,“当你迷茫不知道以后该干什么的时候,就先把当下的事做好”。就这样他抱着有付出就有回报的信念努力工作,逼着自己看文献、找问题。三年期间,他早上八点前必到实验室,晚上十点之后离开。慢慢的从最开始看一篇英文文献需要一两天,到现在一天可以看十几篇;实验初期,张老师手把手传授设备操作和器件加工,他的实验技能得到快速积累和提升;他一直记得张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艺多不压身,多学习一种设备操作,就多了一种傍身技能”,实验室优良的科研条件让他如鱼得水,目前他可以熟练操作CVD、ALD、E-beam、AFM、光刻机等各种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有了实验数据,有了表征数据,接下来就是文章写作。第一篇文章的从初稿写作的痛苦到最后接收的喜悦,他记忆深刻。张老师一直要求“文章初稿必须自己独立完成”,一篇文章初稿经老师修改后“半壁江山一片红”。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修改和严格要求,让他的文章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仪器搭建、操作技能、文章写作、修改意见回复等等,如今他已经得心应手。基于实验室齐全的条件,他经常多线作战,只要有了新的想法就跟老师讨论,确认实验方案,然后开展实验。经过自己努力和不断积累,他最终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高水平期刊Materials Horizons (IF=12.319)、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758)、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IF=7.1)上发表论文8篇。经老师推荐,现如今,他已经去往华中科技大学继续深造。3、踏实努力,奋斗不息三年之中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张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张军老师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深深影响着我,他说“我们既要有做大文章的梦想,也要有踏踏实实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执著”。徐老师告诫我们每一个人‘做人做事一定要靠谱’,‘实验数据一定要第一时间处理不能懒惰’,‘实验室是一个集体,优秀的集体靠的是传承’,这些话始终在我懈怠的时候激励着我往前走,使我不断向着优秀前进。正是老师的教导使得整个课题组的每一个学生对这种精神进行了传承,做到自律与高效。张老师说,在实验室中,研三是最宝贵的财富,研二是中坚力量,研一是未来!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去感染别人,让别人也变得优秀和努力!在我们课题组就是这样实现的,初入实验室时,师兄师姐会帮助我们快速上手,遇到困难会指导帮助解决,实验失败会一起分析原因。同样,当我成为师兄时,也是这样对待师弟和师妹们,耐心的教他们仪器的操作,数据的处理,图形的优化,关心他们的实验进度,帮助他们分析反常的实验现象,‘传帮带’切实的体现在实验室日常的点点滴滴里。”徐永善如是说道。“感谢母校为我提供的良好的学习和科研平台,感谢张军老师、刘相红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和孜孜不倦的教导和关心,也要感谢团队郑威老师和宋然然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也感谢学院的诸位老师的教导,尤其是李慧晶老师的关心和支持。也忘不了实验室一起奋斗拼搏的师弟师妹们,谢谢他们的帮助支持”。徐永善同学由衷的感激道“我很幸运成为实验室的一分子,我也是曾经尽过一份力守护过的人”。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当年稚嫩的少年也变为了意气风发的青年。有付出才有回报,三年的成长与收获让他坚信:人生就像掌纹,尽管错综复杂,却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他相信自己的科研道路还很长,他将会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高、更远!最后,徐永善总结了以下科研学习的心得体会,供学弟学妹们参考:首先是要有正确的态度,做事要严谨,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二是要有自己的目标,不断向着目前努力,切忌好高骛远,每天的进步可以不用很大,但一定要在路上。三是不能放松基础知识的学习,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很难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产生交叉思维。四是坚持文献阅读,要了解别人做了什么工作,借鉴学习,阅读过的文献要分类做好标记,方便日后查找。五是学习各种科研软件与工具使用,基础的科研技能一定多学。最后一点,时刻与导师保持高效的沟通与交流。“谁也无法为你给科研下一个定义,你自己的科研感受还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体会,你自己的科研梦想需要你自己通过努力去追寻”,这是徐永善在硕士期间最大的感悟,也是对学弟学妹最好的建议。研究生:赵忠晨“别人坐的时候你得站着,别人站的时候你得走着,别人走着的时候你得跑着,这样你就会越来越好了”,2020年6月,在青岛大学博逸楼功能纳米材料与储能技术实验室的交流会上,物理科学学院硕士生赵忠晨对新进组成员这么说。从2017年夏天进入实验室起这三年的时间里,他从储能领域的“萌新一枚”到发表7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因子80+,锋芒初露。1、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谈起当初为何选择读硕士的初衷,赵忠晨这样解释道:“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适合科研这条路,就想着多学习些技能,为日后工作打基础。慢慢的,我发现自己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开心。”事实证明的是这条科研之路适合他,而他也喜欢上了当初的这个决定。刚进组的时候,通过和李洪森老师以及李山东老师深入的交流,赵忠晨发现自己在即将面对的储能领域的基础基本为零。唯一的方法就是广泛的阅读文献。读文献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读多了,也就读的快了。读得多了,就看得远了。没有捷径可言。正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赵忠晨找到了方向,他在实验操作中逐渐得心应手,并开始有了自己的科研设想。这段入门的经历让赵忠晨认识到,在科研入门初期不仅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也要有敏锐的头脑。努力加正确的方向才能让未来的科研之路走的既快又稳。2、调研孕育灵感, 勤奋催发硕果在完成入门训练后,赵忠晨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实验探究。过去的三年中,赵忠晨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个课题的研究。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铝电池组装工艺与层状结构二硫化钨储铝性能的研究。在实验方案设计阶段,赵忠晨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为自己的实验梳理思路。在此过程中,通过对铝离子电池最新研究成果的总结,赵忠晨意识到了表征手段的重要性。他发现高影响力的论文往往依托于巧妙的实验构思和系统的实验表征。通过和导师的深入讨论,赵忠晨准备通过理论计算结合实验验证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科研设想。那段时间,他每天早上兴致冲冲的去实验室,晚上却铩羽而归,第二天一早却又激情满满的去做研究。面对困难,赵忠晨选择在文献、与老师的讨论交流中获取灵感。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换来令人满意的结果。“我经常能感受到赵忠晨的努力与拼搏,他是我实验室最优秀的学生之一”,李洪森教授这样评价赵忠晨。(赵忠晨和李洪森老师合影)就这样,在李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赵忠晨的各项实验技能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实验合成,器件组装,性能表征,绘图写作,回复意见等等,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校期间,赵忠晨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no Today (IF=16.901)、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IF=16.28)、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F=8.758)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多篇原创性科研论文。此外,赵忠晨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在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会和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学术创新论坛上均作口头报告,并获得优秀口头报告奖。3、踏歌而行,梦想永在赵忠晨眼中的自己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只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笃定、有热情、有信念。正如林语堂曾说的,“人生必有痴,而后有成。”经过三年的研究生涯,当初的科研小白如今已在储能领域锋芒初露,然而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始终离不开导师的严格要求与悉心指导。“李老师不仅传授我各种知识技巧,还叫我们如何做人做事。李老师常常告诫我们‘有时候,勤奋比天赋更重要’、‘努力做到完美’等,这些对我的硕士生涯和未来的工作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引导作用。”赵忠晨如是说道。在导师的全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同学们的帮助下,赵忠晨最终成功通过了复旦大学博士复试考核,并将于2020年9月前往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继续他的科研之路。“研”路漫漫,刻苦钻研才有所获,困难重重,守得云开方见月明,愿所有青大人都能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里闯出一片天地!来源:青岛大学 图文来源:青岛大学研究生教育封面&编辑:邓嫚媛 审校:王迎新 周莉娜 覃梦婕 责编:魏喆吉 李鹏

黑白夜

研究生写论文,要不要蹭蹭热点?

昨天和一名研究生同学聊天。她有个同学在西南大学读书,围绕着建国七十年以来的某个教育问题写了一篇论文。三月份写出来,交给导师审阅。导师8月份左右反馈修改稿,一次又一次地修改,修改的相对满意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从投稿到文章被录用的周期一般两三个月,再到杂志把文章刊印出来,那就是明年的事情了。即使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刊印出来文章,还有意义吗?时效都已经过去了啊!于是,该同学满心郁闷!研究生写论文,蹭不蹭热点这位研究生的经历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研究生写论文,要不要紧跟热点?有同学第一反应可能是肯定要跟热点呀,不跟热点,去研究别人都已经研究过的东西,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的确,科研论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生。某些问题都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就不需要你再从历史的兜兜里翻出来讨论了。热点问题确实是我们写论文时的一个重要选题来源。社会大众在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者们在关注什么,这些关注的热点都可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话题和对象。一、具有很强时效性的话题,跟不跟要看你的实力。写论文,很考验人开头我们提到的那个话题,2019年是建国七十周年,你看到很多杂志从一月份开始就陆陆续续地刊登了一系列基于这个时间节点而展开的多个领域的研究。可是,我们在跟这种热点的时候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由于当前审稿和用稿周期较长,当你今年一月份想到写这个话题的时候已经晚了。我们倒推可知,那些今年发表的这类话题的文章,可能作者已经在2018年着手思考和写作了。也就是说,你想写这种时效性很强的话题,最好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第二,时效性很强的话题,也是非常新颖的选题,这是好事。但是,越新的话题,可能越需要你前期大量的积累。因为新的话题,就意味着期刊杂志上刊登的这类文章很少,你可以搜集到的已有文献很少,如果没有足够的科研实力,你很难在这个话题中生成有深度的观点。我们常说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你可能会留意到很多自媒体平台上的作者,他们遇到一个事件,极短的时间里就能写出具有大量素材,阅读性和深度兼有的文章。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其实,就是前期的积累和储备。比如说,前面一段时间,英国集装箱39冰尸案发生之后,据报道里面可能有越南女子,因为越南一个家庭曾收到女儿的短信:妈妈对不起,我快冻死了。根据这个事件,有自媒体作者迅速写出一篇关于越南女性生存状况的文章。前期的积累和储备是隐藏于深层的冰山,这座冰山遇到外界热点事件就会快速从水面上显现出来,形成成果。写论文也是一样的。没有前期的理论功底和思维训练,你的论文写作很难成功蹭到热点。二、时事政治类的话题,谨慎蹭热点。之前,我们也曾经写过一篇紧跟时事政治类的论文,选题的时候,很高兴,这是热点啊!但写作过程,确实非常痛苦。一是论文是研究和思考的成果,但是写作这类文章,如果实力不够的话,可能就会把它写成新闻汇编,写出来自己都觉得不想去看,更不用说发表了。第二,这类话题更新速度太快。当我们论文修改已接近尾声时, 这类话题的相关内容更新速度极快,需要把最新的会议精神等内容融合进论文当中,但是在没有深入学习之前,你能恰到好处地加进新的内容吗?更何况,有些话题你可能限于自身阅读所限,你不一定能够知道最近更新的内容。你写作、修改、投稿等系列流程的速度赶得上话题更新的速度吗?你天天追,很累!第三,时事政治类的话题,需要恰当的表述方式。你如果留意会发现,很多这种类型的文章都是那些大咖们写的,他们的理论功底深厚,语言表述方式会很恰当,但是,一般的研究生可能很难把语言表述的尺寸拿捏好,所以,即使你成功地把论文写出来了,可能期刊社也不一定会用。(END)你写论文时有没有遇到蹭热点的尴尬事呢?你是如何把握热点问题的?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我是赵赵的教育沉思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落山风

给所有研究生的一篇文章,科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唯有砥砺前行

转眼间,我的两年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脑海中不断闪烁着过往两年的种种经历,仿佛如一夜之间自己成长了,从刚开学时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稳重成熟,思绪万千,最终决定提笔将我的研究生生涯的经验与您们分享。期望能够引发现在还没有入学或对读研感到迷茫的研究生小伙伴们的深度思考。我国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由最初的10708人到2017年已经培养了800多万研究生。而且随着近两年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期间不能单纯地依靠混日子来获取学位了。此时,如何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将有利于您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足够优秀。读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心态的调整,只要把自我心态摆正,做什么事发自内心地付诸行动终将有所收获。在此之前有几条经验值得您了解。1、研究生不同于本科,本科更注重的是自我人文修养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研究生则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较强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学术素养。2、不要凡事都期望导师会亲历亲为的帮助你,导师一般都会带很多学生平时是非常忙的,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细枝末节,但是它一般会在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上给你严谨的指导,此时就需要您养成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逐渐的由我怎么办?怎么会是这样?转变为我可以,我能行,我能解决。3、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尽管是您的师兄、师姐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寻求别人的帮助要态度诚恳,虚心讨教。如果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心存怨恨,而要心存感激,感激别人给了你一个可以锻炼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4、不要总是抱怨某某授课老师讲的不好,没有激情等等,您要明白既然能当您的授课老师必有其过人之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道“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简而言之就是事物存在即合理。5、现如今,研究生毕业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因为高学历不代表能力强,往往待遇好的工作都是留给能力强和有准备的人,所以研究生期间时刻要想着给自己充电,广泛涉猎新的领域而不能轻易的自我满足。6、时刻记着做任何实验或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到事先有规划,比如做实验之前要写实验方案,做汇报之前要提前演练等等。7、做实验时要养成时刻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的好习惯,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您以后实验结果出现了问题进行问题追溯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诚信,避免伪科学。8、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注重劳逸结合,尽量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游泳、健身等等,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好身体还如何做好科研和追逐梦想。此外,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够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有几点较深的感悟分享给小伙伴们!一、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建议是遇到凡事多问问为什么?多去与有经验的人沟通学习不限于学校亦可以在网络上寻求帮助,毕竟现在的大神很多。二、较强的自我表达能力,研究生期间每个人应该会有很多次的课题组内的汇报机会,我的建议是要一定要抓住每一次汇报机会提前做好准备,努力锻炼自我演讲能力(这点很重要)做到逻辑清晰,普通话表达通顺,声情并茂。三、如果你不是英语专业的话也一定要注重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锻炼,因为研究生期间要做好自己的科研课题一定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都有翻译软件了,我想说的是软件毕竟是机器可能无法准确向你传递作者真正表达的意思。四、基本的文献和资料检索能力,这一点是读好研究生的基础,如果一个研究生连一篇英文文献或资料都不会搜索的话,那可能自己要思考一下适不适合读研究生了。五、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研究生期间每个人都会被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的,因为科研论文是让您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的一种途径。既然决定读了研究生,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做课题,难道您不想让你努力取得的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吗?总之,要脚踏实地地做研究,不能为了一时的成绩和结果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时刻保持耐心和好奇心。最后,我想用“科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唯有砥砺前行”这句话与您们共勉!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积极发表您的观点!

不歧于众

江汉大学一研究生连续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江汉大学化环学院光电重点实验室梁济元副教授指导其硕士研究生黄高旭(2017级)在三维亲锂导电骨架材料的制备及锂枝晶抑制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一系列进展,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国际权威刊物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CI一区,IF=8.355)和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SCI二区,IF=4.175)上连续发表三篇研究论文。梁济元副教授为通讯作者。黄高旭锂金属负极被人们誉为“圣杯”电极,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锂硫电池、锂空电池关键负极材料,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锂金属负极不可控的枝晶生长和严重的体积膨胀使其循环稳定性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从而使得商业化进程受到严重阻碍。将金属锂和三维导电骨架复合构建复合锂金属负极能有效缓解锂负极的体积膨胀问题,同时降低电极的局部电流密度,从而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为了抑制锂金属负极枝晶生长,缓解体积膨胀,梁济元老师课题组以三维的导电泡沫镍为金属锂的骨架材料,通过原位修饰高亲锂性的四氧化三钴提升泡沫镍的表面亲锂性,采用简单的熔融法制备了复合锂负极并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相关成果以“Co3O4 nanosheet decorated nickel foams as advanced lithium host skeletons for dendrite-free lithium metal anode”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在此前基础上,提出五氧化二钒是一种很好的亲锂材料,并用于修饰泡沫镍骨架改善其亲锂性。在实验中证明,五氧化二钒与熔融锂之间的强烈化学反应,促进了快速有效的熔锂过程。通过熔融法制备的复合锂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无枝晶生长的锂沉积/溶解行为,相关成果以“Lithiophilic V2O5 Nanobelt Arrays Decorated 3D Framework Hosts for Highly Stable Composite Lithium Metal Anodes”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为了得到亲锂氟化物修饰的集流体,以聚四氟乙烯为氟源,通过绿色便捷的一步氟化法制备了氟化镍修饰的泡沫镍集流体。得益于氟化镍的良好亲锂性,该集流体表现出更小的成核过电势和更可逆的锂沉积/溶解行为,电化学性能得到显著提升,相关成果以“In Situ Constructing Lithiophilic NiFx Nanosheets on Ni Foam Current Collector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Anode via a Succinct Fluorination Strategy”为题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黄高旭同学于2017年9月进入梁济元老师课题组,在梁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文献阅读和英文写作能力均得到极大的提高,通过其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习和老师们的耐心指导,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并发表。这些论文的发表,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育人成果体现。来源:江汉大学 信息来源: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王丰昌 审核:江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