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组会怎么开?讲什么?有啥用?学姐来聊聊组会那些事儿录音师

研究生组会怎么开?讲什么?有啥用?学姐来聊聊组会那些事儿

大家好,我是@阿芷学姐,211研三在读。绝大多数工科研究生都感受过被组会支配的恐惧。组会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今天学姐就来和你聊一聊。组会怎么开?这里的组会一般指组内小组会,大组的学术汇报另外讲。组会的形式由所带领的老师决定,一般是老师和小组内同学,大概6-10人,每周固定时间和老师坐在一起开会,会上学生需要做PPT演讲汇报自己的进度。有的老师课题组组会定在周五下午,这样算是对学生非常友好的了,开完组会就能过周末了。像而我所在小组组会定在每周日晚上,就导致了你这一周需要一直工作到周日晚上汇报前都不得休息。组会的时间视内容和人数而定,每个人讲完其它学生可以提问,老师也会提问和讨论,安排下一步工作。一般每个人的时间大概20-30分钟。有的课题组是每周安排2个人做文献报告,有的课题组是每个人只做实验汇报,也有的是每个人都要做文献汇报+实验进度汇报。当然每个人都要做文献汇报+试验进度汇报是最累的。组会讲什么?组会主要有两类:文献汇报和实验进度汇报。1.文献汇报对于刚研一的同学没有实验,一般都是做文献汇报。文献汇报就是精读一篇或者多篇与课题相关的文献,通常是英文文献,拆解内容做成PPT向大家讲解。文献汇报的话,首先你需要找符合课题相关的文献,精读文献的思路、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然后还需要做PPT向大家讲解。按照我们当时研一的进度,一篇好的文献汇报PPT,光准备时间至少得半天。效率低的话,可能两三天才能做好。有的实在糊弄的,开组会头天晚上才赶着做好。2.实验进度汇报/事务性汇报学生整理自己一周的工作进展,整理成PPT汇报,有利于学生和导师沟通,使得老师能够了解并帮助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是老师督促学生实验进度,避免实验室学生散漫,帮助学生答疑。除了实验进度外,还会有一些事务性报告也可以讲,比如分享论文投稿写作技巧,仿真模拟软件教程等,来不及做PPT,把实验设备、试样照片放上去讲也行。组会难在哪?1.没有准备研一新生课多,科研效率低,做文献汇报可能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来准备。有时候只顾着玩了,等到开组会前一天就开始着急,一周啥都没干,只好通宵熬夜做PPT。2.要挤时间对于我们现在研三的学生来讲,每天忙实验都忙不过来。常常是做着实验呢,一看到点了得开组会,设备还开着,实验还进行着,开组会太耽误实验了。组会有啥用?1.交流学习组会上你可以系统地把最近的实验成果和老师进行汇报交流,而平时导师很少有时间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一起解决问题。2.了解组内最新成果通常一个课题组内会同时做着好几个课题,组会上你可以了解其他课题的最新进展,化为己用。比如找工作时,用人单位需要某某方向的,你自己不是做这个方向,但是组内有其他同学做,并且开组会你都认真听了也了解该课题的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争取就业机会。3.整理实验数据很多学生一个劲地做实验,实验数据、图片都没有处理,时间久了用的时候也记不清了。组会每周召开,可以督促你每周定期整理自己的实验数据,做成PPT。等到期末学术汇报或者最后写论文的时候,把每周的组会PPT整合一下就可以了。总之,组会准备得越充分,你在组会上的收获就越多。你越是糊弄,越学不到东西。我是@阿芷学姐,关注我,了解更多读研那些事儿~

猎云号

研究生课题组例会是垃圾时间吗?考研复试的准研究生们务必重视!

近日,傻傻博士和一个刚转成副教授的同学聊天,聊到了他们课题组因为疫情原因虽然还没开学,但是大组会小组会一样没落下的事情,特别感慨,已经好多年没有像参加学校课题组讨论的感觉了。就着这个机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研究生课题组例会到底是个什么鬼?是无聊的垃圾时间还是有意义的学术海洋时间!名词解释:大组会:指的是那种人数比较多的课题组全组一起开的机会,比如傻傻在学校的课题组人数有100号研究生和博士生,每两周开一次全员的大组例会。小组会:近似同一个方向的学生,由小导师或者大导师带领开的小范围会,一般控制在10人以下。(一)大组会,不是无聊的例会,而是博采众长、锻炼自己的机会!在傻傻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大组会最让人期待的是导师会出钱给大家准备水果和早餐或者晚餐等,最让人不开心的是自己被安排做进度和成果汇报的事,而且是当着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汇报,包括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做差了挨喷该有多囧!我想读过研究生的都应该有这个感受吧,定期被检查还是很痛苦的,但是还好,傻傻基本上没半年才能轮上一次,特殊情况除外(比如项目要结题时,各种汇报啥的)!虽然当时感觉很痛苦,但是工作后才发现,研究生大组会对自己帮助有多么大!①大组会优点一:锻炼自我的好平台可能有很多研究生毕业的学生有这个感受,初入职场,当让你面对一大群专家、领导做汇报时可能会紧张,说话声音都会变调。这就是这种场面见少了,练习的机会少了,而研究生时期的大组会恰恰是你练习的好机会。一个研究生将他近期的工作进展、成果和疑问做成PPT,面对下面好几个博导硕导、黑压压一片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汇报的压力该有多大,我想经历过的应该都能理解。在这个环境一下,定期经历一次,获得导师的点评,同门的提问和建议,我想这个学生肯定也会熟能生巧、受益良多!不仅在定期例会的压力下督促了自己的学业和研究,也会让他培养出面对多人汇报时的从容!这也为以后工作汇报,奠定了坚实基础。②大组会优点二:扩大知识领域的绝佳机会!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我们所面对的知识却是无限的!一个研究生甚至一个博士生,学习期间最多能深入的开展自己学位论文相关的一个很窄方向的课题,但是工作后你才会发现,仅仅了解和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其他领域或者研究方向的知识从哪儿更容易获取?这就是研究生大组会的巨大好处!假设一个研究组有80个人,那么这个课题组最少也应该有40个不同细分的研究领域。当开大组会时,你当观众时,你可以获取的知识,可能就是其他39个方向的知识!也许你对别人研究方向的方法不甚了解,但是研究背景、相关结论你肯定能有所了解,这往往就对你扩大知识面,对你今后工作有莫大的帮助!傻傻博士以前是搞核反应堆工程某个领域的理论研究的,自编程序计算偏多。但是,通过大组会,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了解到了CFD计算可以作用到哪些领域、新型反应堆和关键科学问题是什么、加快计算方法有哪些、怎么做相关试验等等等等!工作后,我不再只做理论计算,转行做了试验研究,但是这就体现了经常开大组会的优势,我很快就掌握了研究方法并得心应手!所以,研究生大组会是大家扩充知识领域的绝佳机会!这也许你不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但是肯定是踏在前人的路上行进!所以:研究生大组会不仅为你提供了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且为你提供了扩大知识面的绝佳例会!这是看书看不来的!(二)小组会,是头脑风暴时刻,也是切实解决问题的时候研究生大组会之外,我觉得小组会才是最有效率的例会!前面我们说到了大组会的好处,但是没有说到其短处,那就是大组会只是点到即止,很难深入为你剖析遇到的问题,而小组会恰恰弥补了这个问题!开小组会人数少,研究方向近似,当你将遇到的问题详细说出来后,少数的几个人可以头脑风暴,详细去查找问题的根源,为你提供具体的指导。比如,当年傻傻读研究生时,在编写程序时总感觉计算太慢,结果偏差太大!无论怎么调,都无法解决。开小组会时,傻傻把程序和解方程的思路详细进行了汇报,一个师兄详细看了代码后直接就说他也遇到过相似问题,仅仅是由于我是解均相流流体方程偏导数畸变造成的,需要在相变点进行过度。可能有的同学没看懂,但是傻傻想说,小组会,同组的同学可以有时间帮你详细查找问题,这就是它的优势!因此,小组会可以作为大组会有益的补充,能够提供很多的时间解决具体的问题,避免了大组会点到而止的缺点!(三)结论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傻傻博士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研究生课题组的大组会和小组会并不像很多同学认为的无聊、无趣、无意义,它们能够结合着帮助你锻炼自己、扩大知识面并解决具体问题!如果研究生开组内例会你睡过去了、玩过去了,你将失去很多!这周马上考研国家线就要公布了,作为过来人,为这些准研究生们给个建议,请重视课题组例会,你将受益无穷!文末,不知道大家对于研究生期间课题组的例会怎么看?如果觉得“傻傻博士”的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关注@傻傻博士!本文章来自工科博士“傻傻”原创,插图为网上图片(如侵权删),转载请标明,谢谢!

读心术

刚考上研究生,有必要暑假提前去课题组做实验吗?

刚考上研究生,有必要暑假提前去课题组做实验吗?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建议是,先和导师沟通,只要导师不反对,提前去课题组。这样对你有利无害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本人的经验,我认为提前去课题组好处有三:1.早与导师交流留下良好的印象导师都喜欢主动积极的学生,最不喜欢催一下动一下的学生。学生喜欢水平高,认真负责的老师。好导师和好学生可以相互成就。好学生做出好学术成果,即为课题组贡献,也成就了自己,为以后的继续深造和就业积累了良好的经验和学术成果,以便进入一个更高的学习和发展平台。现今社会,平台对于一个人很重要。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有道理“乌龟放在高铁上,慢悠悠地跑都要比拼命跑的兔子快得多”。而且主动学习的效率比被动学习的效率高得多。比如,如果你很想知道一个知识点,然后自己主动去查找资料获得答案,你将对此记忆犹新。2.提前确定研究课题,效率更高提前过去,可以和导师商讨研究课题。比较开明的导师会让你选择ta目前在研课题之一进行研究。比较不开明的会直接安排你做一个正缺少人做的课题。所以提前去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选择的课题可能会更多(很多课题还没有安排出去),更容易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更容易出成果!选好课题后,就要进行文献调研。定好课题后,开学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献调研。研一一年都是理论课。做实验的时间基本很少。那么你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整理成你这个方向的综述投稿发表(一般是中文综述)。不仅产出了一篇论文,而且通过写综述,对该领域有了更深入地了解,有利于后续研究快速进展。提前发表综述锻炼了写作,写完第一篇文章后你会收获很多。发表综述有利于评奖评优,为评奖加分。很多不主动同学可能等到研一课上完了才选课题,这样需要花大量时间调研文献。浪费很多时间,本来研究生三年,真正能做实验的时间也就是研二一年时间。这样是不可能出很好的成果。好成果非常重要,好成果非常重要,好成果非常重要!!!对以后直博,或者考博士研究生都是考核的重要的指标之一。3.提前掌握一些实验技能首先,提前过去可以跟着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先学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可以先主动一点给ta们打打下手,帮帮忙,这样他们更乐意教你。掌握操作后,等你真正实验操作的时候就轻车熟路,实验效率高,更加容易出成果。其次,师兄师姐还会给你一些实验课题选择方面的建议。总结虽然提前过去可能自己会多花一些钱(一般情况下,导师会想办法给解决住宿和吃饭问题)。就算自费,但是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你今后发现的。说不定你能比一般同学获得更多经济收入。成果丰硕,一般都能拿到奖学金。国奖20000元!成果对于你以后读博士,甚至找工作都是有利的。博士毕业去高校,待遇都是按照你发表的文章档次来给待遇,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论文档次越高,越好!因此,暑假提前去课题组利大于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专家指正!更多精彩请关注趣之化学!

能柔能刚

大课题组内,小导师和研究生关系如何,矛盾在哪里?

课题组制是不少高校科研团队采用的模式,小的三四个老师、十几个学生;大的十几个老师、过百的学生。大、小课题组各有优势,如何选择看学生的性格,毕竟人越多是非往往也多。导师给你安排的“小导师”,是如今不少大课题组/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常用方式。课题组带头人(学术大牛)不少都有行政职务,日常工作比较忙。她们自己无法全程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开展课题研究,基本都是参加每周、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不同课题组的组会频率有差异)时,听取团队学生的研究进展,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或纠正。小西曾协助课题组带头人指导研究生。之前也是“青年教师”(小老师)的一分子,在未遴选为研究生导师时,和不少学生也有过不少相处。尝试着换个角度来聊聊小西对整个问题的一些看法。作为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和学生间最大的矛盾的确是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其中就有小论文。以我知晓的情况,核心问题往往出现在学术论文的署名上,后期不少学生也许可能遇到。青年教师职称晋升需要学术论文一作,而博士生同样需要(求职)。在大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研究生学术论文署名二作(导师一作),符合毕业答辩条件。但是,学术论文非一作、通讯,博士生用来作为科研成果,求职时将不被意向单位认可。这个真的很矛盾,一时间也无法做出大的改变。有人会问:不是还有通讯作者吗?为何不是学生一作,青年教师通讯呢?通常小论文的通讯作者都是课题组带头人,毕竟提供了整个课题的经费,而且通讯作者的知名度可以提高论文的接受概率。相信不少人都有经历过,投稿到某个期刊后,通讯作者知名度不够会被直接退稿(尤其学生是通讯)。青年教师指导博士生、硕士生开展课题研究付出时间、精力不少。在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初稿修改润色、审稿回复意见把关上,都有参与或出力。青年教师付出不少,而论文署名博士生同样需要,有时就会产生矛盾。其实,青年教师晋升的压力非常大,甚至部分特聘教授、副教授模式引入后,将面临5-6年的考核期,非声即走。而考核的主要指标是国家级课题(自科青年)、高水平论文等。时间紧、任务重,没有研究生,很多事情都得自己完成。指导学生的,而没有收获,仅仅作为课题组带头人安排任务的话,往往就会导致青年教师缺乏积极性。换位思考,付出这样的精力自己找2个本科生来开展实验(申请创新课题),课题同样可以完成(速度会慢一些)。部分课题组在博士生入学之前就有说明,第2、3篇论文开始署名一作,尽量减少青年导师和学生间的矛盾。我们团队采用的是青年教师、课题组带头人共同通讯,博士生一作,便于她们求职。个人觉得,不同课题组的规定有差异,在读博之前尽量和导师沟通清楚毕业条件(几篇什么层次的论文)、补贴情况、发表论文署名等细节。期间,也可以和大导师、小老师多沟通交流,尽量减少矛盾的产生。你觉得呢?

惠能

研究生第一年都会干些啥

研究生作为已经上了半年研究生的工科男,在这真实的告诉你,研究生的生活可能和你想的不大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生课多一般高校的研究生分为学硕和专硕,顾名思义,学硕的侧重点主要在科研上,硕士生涯结束后可以继续攻读博士,而专硕的侧重点主要在实践,即为以后的工作早做打算。学硕和专硕的课程也有很大的区别,就拿我来说,我的专业是结构工程专硕,研一上半年的主要课程是弹性力学、数值分析、英语和政治,但是结构工程的学硕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数值分析一般改为数理统计,而且他们还多选了现代施工技术和结构动力学。总之,上半年会感觉过得很快,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末可能都要上课,而且还要准备期末考试。2.研究生琐事多研究生刚入学,对学校还有很多的新鲜感,什么研究生学生会、舞蹈社团和其他社团的纳新都会接连而来,最重要的是导师还会交待你一些事,虽然琐碎,但是你不得不干,包括拿快递、去餐厅买饭等等,这些一点都不夸张,除此之外,你要做的就是看文献、定方向、看文献。做自己喜欢的事3.研究生的聚餐多研究生生活不会再像本科的时候一样,在研究生阶段,班级的概念不会那么明显,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团队,比如说xxx课题组、某某某团队等等,这里面的这些人将会陪伴你大半个研究生生涯。随之而来的便是聚餐,开学刚认识聚餐、学期中聚餐、一块做实验聚餐、学期末聚餐等,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像我这样,在研究生之前就没怎么喝过酒,开学半年,我把之前的十几年的酒全部喝过来了。总之,研究生的生活还是美好的,上面说的这些事都是你整个研究生生涯必不可少的,非经历所不能明白,大家还是要好好学习,毕竟研究生不是终点。

狗吃狗

给所有研究生的一篇文章,科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唯有砥砺前行

转眼间,我的两年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脑海中不断闪烁着过往两年的种种经历,仿佛如一夜之间自己成长了,从刚开学时的懵懵懂懂到现在的稳重成熟,思绪万千,最终决定提笔将我的研究生生涯的经验与您们分享。期望能够引发现在还没有入学或对读研感到迷茫的研究生小伙伴们的深度思考。我国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由最初的10708人到2017年已经培养了800多万研究生。而且随着近两年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期间不能单纯地依靠混日子来获取学位了。此时,如何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做一个合理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将有利于您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变得足够优秀。读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心态的调整,只要把自我心态摆正,做什么事发自内心地付诸行动终将有所收获。在此之前有几条经验值得您了解。1、研究生不同于本科,本科更注重的是自我人文修养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研究生则更注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培养较强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学术素养。2、不要凡事都期望导师会亲历亲为的帮助你,导师一般都会带很多学生平时是非常忙的,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细枝末节,但是它一般会在课题选择和研究方向上给你严谨的指导,此时就需要您养成一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逐渐的由我怎么办?怎么会是这样?转变为我可以,我能行,我能解决。3、别人没有义务来帮助你,尽管是您的师兄、师姐或同学,最可靠的人永远是自己。寻求别人的帮助要态度诚恳,虚心讨教。如果别人不帮助你也不要心存怨恨,而要心存感激,感激别人给了你一个可以锻炼您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4、不要总是抱怨某某授课老师讲的不好,没有激情等等,您要明白既然能当您的授课老师必有其过人之处,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写道“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简而言之就是事物存在即合理。5、现如今,研究生毕业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好的工作,因为高学历不代表能力强,往往待遇好的工作都是留给能力强和有准备的人,所以研究生期间时刻要想着给自己充电,广泛涉猎新的领域而不能轻易的自我满足。6、时刻记着做任何实验或事情之前一定要做到事先有规划,比如做实验之前要写实验方案,做汇报之前要提前演练等等。7、做实验时要养成时刻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的好习惯,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您以后实验结果出现了问题进行问题追溯从而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科研诚信,避免伪科学。8、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注重劳逸结合,尽量保证每天有1-2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打羽毛球、游泳、健身等等,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好身体还如何做好科研和追逐梦想。此外,研究生在毕业之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够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有几点较深的感悟分享给小伙伴们!一、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的建议是遇到凡事多问问为什么?多去与有经验的人沟通学习不限于学校亦可以在网络上寻求帮助,毕竟现在的大神很多。二、较强的自我表达能力,研究生期间每个人应该会有很多次的课题组内的汇报机会,我的建议是要一定要抓住每一次汇报机会提前做好准备,努力锻炼自我演讲能力(这点很重要)做到逻辑清晰,普通话表达通顺,声情并茂。三、如果你不是英语专业的话也一定要注重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锻炼,因为研究生期间要做好自己的科研课题一定需要阅读大量的专业领域的英文文献,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都有翻译软件了,我想说的是软件毕竟是机器可能无法准确向你传递作者真正表达的意思。四、基本的文献和资料检索能力,这一点是读好研究生的基础,如果一个研究生连一篇英文文献或资料都不会搜索的话,那可能自己要思考一下适不适合读研究生了。五、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研究生期间每个人都会被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撰写科研论文的,因为科研论文是让您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的一种途径。既然决定读了研究生,花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做课题,难道您不想让你努力取得的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吗?总之,要脚踏实地地做研究,不能为了一时的成绩和结果而违反科学道德,要时刻保持耐心和好奇心。最后,我想用“科研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唯有砥砺前行”这句话与您们共勉!小伙伴们可以在评论区积极发表您的观点!

吴虞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案已不再唯一

国内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这个和不同导师的处事风格、课题组的氛围有关。昨天,刚好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2019年5月见刊的,非常神奇。其作者是北师大的一个博士生,文章的观点挺新颖。文中“有研究生抱怨:导师就像老板,师姐就是包工头,他们就是最下面搬砖的。也有谈话记录体现导师崇拜的,比如有学生描述称,一位博士生姐姐经常会说,”老师我们是你的迷妹“……”就体现出两种研究生和导师间的关系。通常来说,不少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时私下也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过,导师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依然坚持让喊导师或老师。部分大的科研团队,为区分挂名导师的青年教师和带头人,将课题组内导师分为“大老板”、“小老板”。称呼老板的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硕士生500元/月、博士生1500元/月),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津贴来源导师获批横向或纵向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算入几个研究生的工作时间、费用。基于这份不高的“助研津贴”,部分研究生就开始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表达出一种“雇佣”的关系。在第一届学生有类似称呼后,课题组内学生就会私下沟通交流,将这个称呼传下去。比如说,同学们私下都喊导师为老板,自己喊老师会觉得格格不入。有时候,我也问过不少研究生,你们都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可是,当面有几个敢喊的啊?导师树立的“师威”不是假的呢。深有感触的是,在学生毕业后再喊自己的为老板时,又会表达出一种亲密的感觉。很奇怪吧。我自己依然是喊自己导师“姓+导师”,可是经常听到几个同事喊自己导师为老板(见面时)。之前,我也说过研究生读研、读博期间,除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外,也会有安排部分其他琐事,如小额经费管理(团队活动使用,如过节聚餐、看望生病学生、部分无法报账物品等)、实验室安全管理、财务报账、横向课题等。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类事情更像是“压榨”,做的这些都是和自己课题研究不相关的。在我看来,部分导师没有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也许这就是引发矛盾的主因。管理一个研究生团队,肯定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努力勤奋的学生肯定会有偏向。单独,给某个学生多发点补贴,肯定引发其他同学不满。但是,对于有心多做事的同学,肯定要给予激励。部分团队还会成立课题组学生自治小组。比如说,课题组小额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同学,每月的主演津贴会+100元。参与导师重大课题申报的同学,在申请书递交后会发放1-2000元的补助,获批后也会再次发放1-2000元的补助。小西认识几个做规划类课题的导师,带着自己硕士生外面到处跑、做课题,但是会给自己学生每月发2-3000元/月的津贴。我有和他的几个学生聊过,他们并不反感。在入学之前,导师就和他们说明这个情况,觉得在外面跑能学到不少、有补贴,能接受。研究生早已是成人,我觉得很多事情得和他们说透,也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过,我还是想说大部分导师和学生是“师门传承”的关系,类似于师徒。硕士生还好一些,不少博士生在读阶段进行的课题,也许就是一辈子的研究方向。其中,也有不少博士生毕业后留在自己的导师团队,甚至多年后接管团队,成为队伍的带头人。另外,很多年轻导师和研究生相处得和朋友一样,尤其是课题组内其他老师的学生。比如说,不少人就称呼年轻导师为“某哥”或“某姐”,小导师也不会反感的。当然,遇到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一样会给予批评的。之前,也曾有博士生抱怨自己的导师生活不能自理,什么事都让他干,结果读博后一篇论文都没发着。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度和平衡,学生各方面能力要锻炼,但是主要任务得分清。你觉得呢?

无法无天

考上研究生才明白的几点道理,你知道吗?

2018考研过去了,小编要恭喜一下顺利录取的同学(当然,没录取的同学也不要气馁,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实在不适合自己就做个合适的选择~),这边,小编要跟大家分享一下考上研究生的前辈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读研的经验。1.平台很重要。能出国就尽量不在国内读,尤其是以后想在高校做教师的。目前国内985毕业的研究生普遍接受度还可以(前提是本科及研究生基本也要是211),211的研究生想毕业后去好的学校越来越难。2. 对大部分人来说,研究生毕业的难度远远小于把科研当成自己的饭碗。3. 跟对大老板很重要。不光决定几年的研究生是否读的顺利,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后的发展。学阀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大牛的课题组发文章找工作很有优势。4. 导师直接决定了你研究生期间的生活质量,科研质量,未来发展,是最最重要的因素,至于学校,地方等因素都往后排。5.读研是否顺利,和个人能力有一定关系,但关系最大的是课题方向。同一专业的不同方向有时候真是云泥之别,在选课题时一定要慎重,不能任凭老板一言堂。这就要求平时尽量多读多想,以便关键时刻有理有据地说服老板。6. 大部分研究生还只停留在好好做实验,好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心态上,或者在愿望层面:我喜欢这个学科我想未来好好做科研。只有极少数人在技术层面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做好成长为大牛。7. 如果想把科研当作未来饭碗,你可以不喜欢科研,但是你不能不懂技术层面道路怎么走。8. 做科研和创业一样,只有极少数人能成功,底线是生存,少谈什么大理想,少谈什么为学术前沿以及为人类发展做什么大贡献,最起码做到在学术圈里生存,找到工作。就像创业最起码底线是生存,别倒闭,这个都做不到那些所谓的颠覆这个商业模式,改变那个商业生态都统统是扯谈。9. 任何事业,包括科研,都是平衡各方面看似冲突的利益关系,厉害的人总能在理想和现实之前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而弱者永远在抱怨,觉得哪哪都不如意,永远不找自身的问题。10.尽量不要掺和实验室或系里的政治斗争。很多课题组存在内斗现象,小老板们之间、师生之间、同门师兄弟之间,尽量远离,记住自己只要毕业,其他的少管,更不要在背后论短长。11. 注意保护和积极锻炼身体,多活几年比多发几篇paper重要的多。经验或许不能帮你避免弯路,但是可以让你的路走得更加顺畅,小编再次祝贺考上研的小伙伴,正在努力考研的小伙伴也可以先屯着以备不时之需~

服食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

此六子者

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教授的区别是什么?

学士(Bachelor Degree),是本科(undergraate)毕业能够获取的学位。我在中国的时候有理学生、工学士、文学士等之分,不知现在是否有变化。国外的分法也比较类似,比如通识教育的文科(liberal art)的学位常常是BA(Bachelor of Art),理科专业(Science)授BS(Bachelor of Science)等等。学士学位一般需要全时读四年获得,也有的专业譬如工程、设计等需要五年,当然半工半读要多久就不好说了。硕士(Master Degree),是研究生(graate)期间可以获得的第一个学位,在中国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全时攻读,最后要写硕士论文。在美国硕士则有两种,一种是学分硕士,只需要修够学分就可以毕业,这种以文科居多,用的时间短一些,一年半甚至一年就能毕业拿到学位;另一种是论文硕士,需要做实验收集数据写论文,这样的硕士一般需要两到三年才能毕业。博士(Ph.D),是研究生期间可以获得的比硕士更高一级别的学位,攻读博士并不需要硕士学位,本科毕业可以直接攻博,但是一旦博士不能达到毕业水平的话,可以改成硕士毕业。博士需要三到五年全时攻读,也有延长到更久的,在美国如果七年博士还没有毕业,一般会被认为该博士生没有毕业的能力,但这并不绝对,我认识的同学中有读了九年最后拿到博士学位,论文做的极其优秀,属于慢工出细活儿的那种。学士、硕士、博士都是一种学位,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是一种学历提升的过程,简单的说,本科生就是学士,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硕士,毕业获得的是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博士,毕业后获得的就是博士学位,目前博士就是最高学历。而博士后是一种工作经历,并不是一种学历,它是有工资的。博士后是指博士毕业取得学位、学历后,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研究的人员。博士后不是学位,也不是职务或职称,它只是一段工作经历。教授是一种高级职称,比教授低的有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过去的教授不一定是博士、硕士,甚至连学士也不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教授可以拿到行业的最高职称津贴,博士后只是一种工作经历,而博士、硕士、学士只是证明他们在相应的学习阶段,顺利完成了学业,取得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虽然取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甚至进入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工作过,但不一定就能很快评上教授。反过来说,虽然教授没有较高的学历或者学位,但是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长期学习和研究某一个领域,教学经验、研究经历比较丰富,他仍然可以当研究生导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对教育事业的越来越重视,并且我国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要尽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