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个硕士生导师到底可以带多少学生?圣贤

一个硕士生导师到底可以带多少学生?

一个硕士生导师能带多少研究生:(1)原则上不超过2个,但是始终有不讲原则的。我们学校通常要求每个导师招生人数不超过2个,如果当年承担有重大项目的导师,可以申请多带1个,也就是最多不超过3个。然而,总是有破坏规矩的人,那就是一群叫做“领导”的生物,他们可以跨专业、夸学院、无视一般规矩肆意妄为地多招生,有的老师一年可以找七八个学生。(2)对于有项目、有经费的老师,招生数量是多多益善,无奈僧多粥少。我们课题组4个老师,3个导师,原则上每年可以招6人,也就是在读人数最多可达到18人,实际上我们现在在读人数只有10人。原因在于学科导师多,每年的招生人数有限,僧多粥少。前几天课题组会时,组内老师还在抱怨,学生太少了,很多事情都没法开展。(3)研究生导师招生人数与学科和导师个人也有关系。通常工科的老师喜欢多招生,因为他们通常承担大量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需要大量学生跑现场、做实验,导师当“老板”的大多数是工科学科的导师。有的导师招生喜欢“精益求精”、“宁缺毋滥”,这样的老师每年通常只招一个学生,没有遇到合适的,甚至一个学生也不招。(4)很多学校规定,有课题、有经费的老师才能招生。研究生一般都是成年人,学校会给他们提供少量的生活补贴,更多的补贴还是来源于导师的课题经费。因此,许多学校就明确规定,有课题、有经费的导师才有招生资格。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联系删除!

五常

研究生导师可以带几个学生?如何选择导师?不同学校情况不一样

研究生导师,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学生呢?这是对于众多考研联系导师的考生而言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联系同一导师的学生越多意味着自己被选上的概率会下降。一个导师能带几个学生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规定,但大体的指标基本相似。在我的学校,有科研项目的教授能带1个学硕3个专硕,有科研项目的副教授能带3个专硕,而有科研项目的讲师能带1个专硕。当然,不同的学校对于这个指标都有所不同。硕士生导师带学生数量的标准是什么?研究生导师要想招收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1.有确定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科研基金、校级科研启动项目(这只针对新入校的教师)。很多考研的学生在联系导师的时候没有关心到科研项目的问题,一部分学生会因为联系的导师没有科研项目而被迫另选导师;2.具有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写作,拥有科研功底的教师。虽然一些不能独立完成科研论文写作的教师也可能可以带研究生,但这部分是少数,因为这些教师参与到了其他专业内学术大佬的团队,这就不用担心自身科研能力的问题,全部事情都是团队完成就好;3.每个学校对于研究生导师可以招收的学生名额都有控制,但大体上的分配为:教授能带1个学硕3个专硕、副教授能带3个专硕、讲师能带1个专硕。当然,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就不能带学生。对于刚入校的教师而言,这个指标会适当放宽,各校间也有所差异。如何选择导师?5月正当研究生复试,如何选择导师,这将是各位考研学子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作为一个18年考研的学生来说,对于导师的选择有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提供一点建议。1.做科研、读博选学术强的导师。那如何辨别一个导师学术能力是否强呢?上学校的官网查看其发表论文的情况,如果没有汇总信息可以到知网或者《wed of science》上查找其论文,如果近年一年的发论文数在5篇以上基本上属于科研能力不错的导师;2.研究生毕业即希望参加工作,则选择专心做横向项目的导师。横向项目一般指的是企业项目而不是科研项目,做企业项目的好处是能接触到实际工程,以及有实习的机会,这样对研究生毕业找工作有一定的帮助;3.要想在研究生阶段更加充实,希望与导师关系更加好,选择年轻导师。年轻导师刚入校,一般而言为了职称或者升职,都会比较热衷于科研以及横向项目,这时候底下的研究生需要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结语:一个研究生导师能招几个学生,不同学校都有不同的指标,一般而言一届是在3-4个,讲师基本上是0-1个,并且必须需要有项目。

捕蝇人

研究生导师是怎么选择学生的

首先明确一点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是双向选择的,研究生导师并不是简单按照分数高低来选择学生。高分的考生导师肯定会有偏向,但是导师选择学生还有很多其他“潜规则”1、分数优先级并不高如果以每十名划分一个档次,对于导师来说,同一档考生之间的差异并不大。考研成绩主要是针对大学成绩的考察,研究生阶段由于细分专业,很多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录取后再学习。考研四门成绩中,对于导师来说,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是数学成绩(理工科),某些比较国际化的课题组可能也会看重英语成绩。如果有一份托福或者雅思成绩单,会有加分。2、逻辑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更重要导师更为看重面试时学生表现的逻辑思维能力。面对导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给出自洽的回答。研究生阶段导师更多地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导师分配课题后,希望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而不是唯唯诺诺地由导师推着走。拥有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能够一步一步推进研究,导师省时省力,很受欢迎。3、态度要诚恳面试的大忌有2种,一种是面试时唯唯诺诺,情绪紧张,不敢说话,这种学生导师虽然会认为不能承担大任,但如果专业成绩足够好,导师还是愿意选择这种学生作为“科研苦力”。另一种就是满嘴跑火车,不懂装懂,甚至在面试时被指正的时候仍然嘴硬不悔改。这种学生,导师是能避就避,因为导师不可能每天24小时盯着每一个学生,学生水平不够,态度又不端正,很可能成为实验室的“大爷”,说不准啥时候就会挖坑连累了自己。所以,和导师见面的时候,态度一定要谦虚诚恳,既要能够落落大方地展现自己的长处,表达自己对科研的热爱,还要随时注意导师的微表情,在导师说话的时候要表现出认真听讲的姿态,并及时给导师正面回应。那么如何增加自己被导师选中的概率?我的总结了下自己的经历1、提前联系导师提前联系导师是提前多久呢?越早越好!最晚要在复试开始前。高校都会在考研前一年举办夏令营,能参加夏令营就尽量参加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一般有一次导师和学生见面的机会。研究生面试的一个潜规则就是尽量不刷参加过夏令营的考生。如果和导师联系的时候够早,而且双方又在此过程中加深了了解,这个时候就能获取考研专业课的相关辅导,相当于考研赢在了起跑线。如果错过了夏令营也没有关系,复试开始前给要报考的导师发送邮件。不要打电话!不要打电话!不要打电话!导师很反感自己的私人手机号泄露。一般来说,导师都会回复欢迎报考。这不代表导师一定会接收,但是提前发邮件时很有必要的,能让导师记住自己的名字,在面试的时候留意到自己,也表现了自己的诚意。2、争取和导师面谈提前联系导师后,在复试正式开始前再次和导师确认自己的到达时间,争取提前一天到达学校,和老师约见一次。在和导师见面时,带上大学成绩单和考研成绩单。一般面谈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日常和专业兴趣,自己也应该主动提起自己的加分项:本科学校、课题经验、编程功底,甚至英语口语等等。如果这些都没有,也可以提前做功课,讲一讲自己对导师课题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就会对你有个初步印象,双方比较满意的话,导师会给你预留名额。只要导师提前预留了名额,面试就没有大的问题了。对了,还有面试时的着装最好以学生风格为主。不建议西装和短裙,女生也不建议浓妆,做到简洁大方就可以啦。这些就是我对面试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不管怎么样,考过复试线才是一切的前提,希望大家努力复习,今年取得好成绩。

里人有病

研究生导师和学生是怎样的关系?和大家想象中差距在哪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的规定,对研究生导师要加强管理,对有师德师风问题及学术问题的导师要实行一刀切,规范管理。而对于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实际上不容乐观,在一些高校中经常出现一些研究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协调最后选择轻生的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本来应该是:研究生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培养,在一周或者一段时间内进行学术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学术层次和理想追求。在学生的学术培养中,申请一些学术课题,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的前沿的研究,最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提高,自己能够独立进行研究。研究生导师压榨学生但实际上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如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那差距在哪里呢?在目前的各地高校中,一些研究生导师忽于对学生的培养,但是每天在学校外面走穴挣钱,不管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的科研计划,还有一些研究生导师评上教授职称以后,就不再进行学术的研究,走向了管理岗位,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每天瞎指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负责任,还开会的时候毫无理由的批评学生,让师生关系不和。研究生和导师再往深层次的讲,由于过去缺乏对研究生导师的监督和管理,再加上高校的扩招使得研究生导师数量不够,于是研究生导师含金量也逐年下滑,对研究生导师也没有考核机制,比如中部某省财经大学某专业的研究生导师居然连续四年了五个导师一篇论文都没有,像这种水平的导师怎么去带学生,怎么去为人师表。还有当前研究生毕业需要导师对论文把关,进行签字,但是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导师因为和学生关系不和,或者想让学生继续做免费苦力,于是不给学生签字,影响了学生的毕业和继续深造,于是就有了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研究生等等负面新闻,这就是实际上的研究生和学生的真实关系。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综上所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并非如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和谐,而是充满波折与矛盾,里面也夹杂着学生的个人利益与导师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还高校学术一片净土,还学生一份真诚,我想有过研究生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同感。

孔保

研究生和导师都是怎么相处的?大致有四种情况

考研的学生都知道选择一个好的导师对自己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导师,但是,作为导师也是很无奈的,毕竟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的是很不一样的,不说不行,说重了也不行。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导师好,学生好导师和学生的心态都放得很平衡。导师本着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教学,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经验;学生本着自己能长才的理想和抱负,学习作风脚踏实地。这便是两相宜。再简单的说, 导师是在培养人才,而不是找几个打杂助理在身边,学生也是很有可塑性,而不是来混文凭的。还有一种师生关系也是两相宜,只不过通常是在日后才发现。那就是导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经常批评学生,学生在跟着导师的这段时间可能因为经常挨骂心里会产生怨气,但是,毕业之后才发现多亏了导师的严格教导,日后跟导师关系也一直很好。研究生2、导师好,学生不好文章开头,小编也说过,现在的学生跟十几年前是不一样了。以前的学生吃食堂都勤俭节约,现在学生都是叫外卖的;以前的学生都是骑自行车,现在的学生都是开车了;以前的学生学好了能出国深造就是很了不起的了,现在的学生一个假期就可以走遍几个国家。很多导师都感言,现在的学生难带啊,不跟导师请假就不来的学生很普遍,还有的回家了再回头跟导师请假的。说实话,导师们对这样的学生真是拿他们没办法,在符合学校毕业要求的情况下,能过就过吧,真是带不了。研究生院3、导师不好,学生好如果遇到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比较倒霉,导师对研究生的主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你遇到的导师水平如何,有时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老师讲出来,完全是两种境界。4、导师不好,学生不好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扩招研究生,而研究生导师水平也是相差很大,师生之间关系一度比较紧张,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恶劣的事件。导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是学生的悲剧,学生学业不精,对导师来说是最大的失败。考研小编觉得,师生关系不是毫无感情的上下级关系,越是温情的父子关系,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缘分,至于缘分的深浅,那就得看各自的尊重程度了。

外重墨缴

研究生导师是怎么选择学生?你被你的导师“坑”过吗?为什么?

研究生导师是怎么选择学生?你被你的导师“坑”过吗?为什么?我虽然没被导师坑过。但和我一起读研的两个同学算是是被坑惨了。我至今不懂,到底是导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我认识一个女同学三年换了三个导师,一个男同学虽然没换导师,也被坑的够呛。一、选导师我读研那会有两种选导师的方式。一是双选。这是大部分同学读研选择导师的方式。眼缘真的很重要,能在一起度过三年确实是靠缘分的。还有一种方式。二是抓阄。这个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戏,但我确实遇到了。因为双选的时候,导师对自己的学生不满意,学生也对自己的导师不满意。既然互相都不满意,那行吧。抓阄,抓到谁那就是谁。有意见也没有用,这样反而还公平一些。我觉得这样确实很公平,提前谁都不知道,选谁那就算谁。要不然都不满意什么时候才能选好导师。这样下来效果还不错,除了个别有问题的,基本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例子一:言归正传。先说说三年换三个导师那个女同学吧。研一的时候,选好导师。这个女同学的导师刚博士毕业三年,刚好评上副教授和硕导。她是他导师的第一届学生,可以说是开山大弟子。导师也是第一次带学生,比较上心,每次见面都会给她一些书单,让她读书写笔记,两周谈一次话。这个女同学估计是比较懒吧,她导师也时常让她下去调研,各种事情也多。所以读书的时间不多,更别说做笔记了。这样一次两次交不上,导师也怒了,学生也累,最后不欢而散。这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的错。研二期间,自从那次不欢而散之后。这为女同学就打报告换导师。最终如愿以偿,换到了新的导师。这个导师就没有那么多事了。应该轻松一点了吧。可是又一次事件,搞的不愉快了。这个学生的导师带本科生的课程,因为临近期末,她导师带的课比较多。就让她帮忙给算本科生卷子的成绩,她自己也不细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填错,本科学生告到了教务处,该导师毫不犹豫的出卖了自己的学生,说自己并不知情。这,我当时听到了也很懵逼啊。最后,因为有隔阂了,又一次不欢而散。研三期间,果然开学又换导师了。而且在研二导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她导师被炒鱿鱼了。对的,她导师被她单方面炒了。我不作过多的评论。又一次,而且还是在写硕士毕业论文的关键时刻,她炒了她导师的鱿鱼。新换的导师是兼职导师,她自己也是一学期见不了一两次,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坑谁了。这读个研究生,可谓是命途多舛。例子二:这个是优秀的烦恼吧。这个男同学的学术能力很强,在研二的时候就发表本科学报将近10篇,还不算一篇北大核心。都是他自己写的,没有咨询过导师。因为导师很忙,每次给她发过去,都是半个月不见回复。所以他也不问了,自己写自己发。原本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在硕士论文开题的时候,他导师就是不给她签字让开题,你想啊,导师不签字谁敢给开题。导师的问题是,发这么多论文为什么不带她,为什么不给她说。就这个问题一直压着不给开题,还拉黑该学生的微信和电话,这是真事。我亲身经历,这才是坑学生啊。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

泠然善也

研究生导师没有项目,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不管是哪一年考研的学生,在考研复习中一定会谈到关于硕士研究生的诸多问题和事情,因为他们即将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而在很多考研学生中谈到的问题中,一定会有硕士导师项目和课题这件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考研学生都认为在读研期间一定要加入导师的课题组或项目组,似乎这样才会更加的完美。于是,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研究生生活,但是这其中势必会有很多的学生发现,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些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其中便包括自己打的硕士导师并没有项目,也没有课题,那么这时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项目的事情不是你所着急的,你需要做的是打好基础。想加入导师的课题组,或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硕士导师带上你就可以,简单的说就是写上你的名字,这便意味着你加入课题组了,但是想在课题组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发挥更多的作用,需要你做足够的前期工作。一般来说,硕士导师带自己的学生进入课题组,给学生分配的工作是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对于很多硕士研究生来说依然是一件很难顺利完成的事情,或者说根本做不到。所以,在硕士导师没有项目时,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你需要做的是将最为基础的学术信息搞清楚了,一些研究方法、数据整理实操、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等,这些都是你所具备的,因为有的硕士研究生虽然进入课题组了,但是连最基本的哪些期刊是核心、哪些是SCI都不清楚。而我就是在研二的时候才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研一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最新动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看了几百篇核心期刊的论文,熟悉了我所研究领域的所有核心期刊和C刊,因此在课题组中我并不是可有可无,也有自己的作用,绝对不仅仅只是“挂名”。其次,导师想申请项目很简单,你研究生毕业前一定会加入导师的项目中。很多的研究生都认为,甚至一些家长也这样认为,只有导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最为厉害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找导师时一定要选择有项目的导师,当然这毋庸置疑肯定是对的,但是忽略了很多没有项目的导师并不是难以申请,只是不想申请罢了。或许当你刚入学时,导师的项目或者是课题刚刚结题,因此硕士导师不可能立马会有新的课题或者是项目出现,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对于研一的学生更多的硕士导师还是希望其能够做好最为基础的工作,而不是迅速的参加到课题组的工作中。同时,硕士导师申请项目或者是课题时,国家级的或许会非常的难,但是申请省级的、市级的课题那都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导师申请那么一般都会顺利的拿到手的,只是现在很多的导师都希望做一些好的课题,档次比较高的课题,所以不要担心自己导师是否有项目这个问题。最后,不要想着换硕士导师,这是最不理智的做法。如果你因为硕士导师没有项目,便急匆匆的向院里面的领导申请换硕士导师,结果一定是失败,一定是不会顺利的换硕士导师的。因为只有当你的硕士导师有极大的教学事故或者是其他方面时,才会有换硕士导师的可能,或者说是硕士导师因为身体原因才能够将你交给其他硕士导师,因此换导师这种想法一定不能有。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研究生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参加导师的项目或课题。总之,硕士导师没有项目这并不影响你的正常学习,也不影响你的科研,同时硕士导师在你读研期间一定会有项目,而且你一定是项目的一员,所以还是先尽快的完善自己吧!

内游

硕士研究生导师直言,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但却困难重重!

自从读研之后,每当听到一些关于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一些负面新闻报道,我自己总是会庆幸自己遇到一位非常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硕导。但同时也想说明那些被曝光的硕导只是整个硕导队伍中极个别的现象,当然或许你并不认同我的观点,或许你也会认同我的观点,但我们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站在硕导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硕导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或许才能够彼此理解。但其实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直言,对学生的要求只有一个,但却困难重重。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加入考研的队伍,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在“招兵买马”,而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变成硕士研究生,必然会出现层次不齐的情况,所以不管是在双非院校还是在双一流高校,很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顺利毕业,这是前提也是基础。可就是这样一个最为简单的要求,一些硕士导师都感觉到很困难,因为有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自己所带的学生很淡定,似乎硕士毕业真的很简单。确实,在整个硕士研究生群体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虽然成功考上了硕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读研的基本态度。入学以来,没有适当的计划,只是按部就班做一些必须要做的事情,其他所有的时间都是用来消遣的,不是打游戏,就是外出旅游,或者就是宅在寝室中,没有科研想法,也没有科研行动,最大的目标就是保证自己的考试科目顺利通过,甚至看到一些同学发表论文或者参加学术论坛都不屑一顾,认为其并没有很大的价值。所以就出现了很多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手里没有一项科研成果,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甚至还有很多的硕士研究生都没有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这样的状况对于硕导而言无疑很是头大,毕竟自己所带的学生如果是这样的,想顺利毕业真的很难,没有前期的基础,怎么可能写好硕士学位论文?怎么可能顺利通过外审?于是导师都为自己的学生着急,因此很多的导师在和自己所带学生见面详谈时,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保证自己按时顺利毕业,一定要自己先动起来,不要一味指望自己的导师,不然结果只能是延期毕业。总之 ,毕业时每一个硕士研究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可能你会有很多的计划,可能你没有读研安排,但不管你是怎样的安排,都一定要记住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是保证自己毕业,就如同一些硕导对于自己的学生最低的要求只是希望你能够顺顺利利毕业,千万不要对自己毕业的事情都不重视,那就只能是自己坑害了自己。

来一发

考上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有门道”,学姐经验:这样相处更吃香

30%的研究生因为和导师相处不好,不受导师待见,导致毕业困难。小姨家的孩子已经是一个研三的学生了,眼看着要毕业了,但毕业论文还没写,小姨很着急,但没办法,因为孩子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所以导师不太喜欢他。从上了研究生那天起,导师也不太喜欢带着小姨家的孩子做研究,导致研究生这3年里,没有什么研究项目,毕业论文也不知道如何写,问导师,也爱搭不理。说到底还是因为孩子自身的性格原因,导致的和导师相处不好,一些其他的学长和学姐就很受导师喜欢,节日的时候还会请这些学生到家里吃饭,但唯独没有小姨家的孩子。自己的同门,其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都写得差不多了,自己却面临不能毕业的困境,也很后悔当初没好好和导师搞好关系,所以说上了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还是“有讲究”的。考上研究生后,与导师相处“有门道”,学姐经验:这样相处更吃香90%的研究生导师不喜欢被学生反驳。了解导师的脾气、习性以及爱好有一些导师本身也是比较内向的,还有的导师是比较热情开朗的,自己要了解自己导师的习性,按照导师的性格等来分析和导师的相处方式。学姐也说,刚开始来的时候,感觉导师非常严肃,自己也是比较害怕导师,在导师身边总是瑟瑟发抖,但后来相处好了,才发现导师也是一个可以成为朋友的人。认真完成导师交给自己的任务其实让导师喜欢自己,其实不是你说一些好听的话,还是要付出实际行动的,导师给你布置的任务,如果你能很漂亮地完成,并且没有怨念,那么导师会很喜欢你。很多研究生一直埋怨导师让自己成为导师的“打工人”,如果长时间有厌烦的心理,表现出来后导师会不待见你,你还不如接受现实,好好给导师“打工”,至少毕业没有问题。出现意见分歧,要合理探讨,适当“言听计从”导师也不是完人,有的导师也会出现错误,很多研究生不敢质疑和反驳导师,就会出现做错很多事情,所以不要怕和导师讨论,但讨论的方式要有技巧。有的研究生感觉导师说错了一句话,就会不依不饶说导师的不对,这样不仅没有礼貌,导师对你也是很难喜欢起来,要合理探讨,以导师为中心,互相尊重才是最好的关系。很多考研党考上了研究生后,开学了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导师,可能才发现这个导师并不适合自己,但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你不可能退学,所以这2、3年只能硬挺。所以建议考研党们在初试成绩下来之后就要提前选择好自己想跟随的导师,也要提前了解导师,这样才有助于以后的学习,研究生毕业才能更顺利。那么考研党该如何选择导师呢?40%的考研党在复试前没有认真选择导师,报上哪个算哪个。了解自己所选择导师的性格导师的性格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如果遇到了一个不太认真带学生的导师,那研究生这2、3年可能对自己一点好处没有,甚至毕业论文都没有可写的内容。建议考研党先和学姐学长们沟通,侧面打探一下导师的性格和习惯,如果感觉不适合自己,还是要及时选择其他的导师的,适合自己的话再联系导师。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导师的研究方向其实也是可以看出,自己以后跟随导师后,自己的研究方向,如果不是自己想做的研究,可以及时更改。还有就是要知道导师的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什么重大的奖项,如果导师非常厉害,导师资源也很好,可能对自己以后毕业后的工作就业方面都会有帮助。了解毕业生对导师的评价学姐学长们的评价其实并不是很全面的,因为他们还是在读研究生,也担心说了导师不好的话传到导师耳朵里对自己不利,所以很学姐学长更喜欢说导师的好话。因此建议考研党可以看一些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论坛上等地方对导师的评价,如果评价非常好,那也就证明导师不错,适合我们选择,如果不好,那还需谨慎考虑。考上研究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如果因为和导师相处不好,或者是因为导师人品不行,会直接导致研究生生涯出现问题的,所以一定要提前了解导师的为人。总而言之,就是积极向上的研究生才更得导师的青睐,你对导师尊重,认真完成导师给的任务,不抱怨,努力认真,这样不仅导师喜欢你,研究生毕业也会很顺利。今日讨论:你认为考上研究生后需要和导师如何相处?你感觉研究生应该对导师言听计从吗?

连翘

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研究生,合理吗?能指导好学生吗?

作者按:有位读者朋友来信说,他的导师是博导,带了11个研究生,这个情况合理吗?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今天来谈谈。一位博士生导师,带了11名学生,估计很多人一看就觉得不合理,其实合理不合理,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导师并不适合带太多学生,很简单的道理是,一旦学生带多了,时间和精力就顾不过来,很难指导好学生,这样对导师和学生其实都不利。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一个导师带10多个学生的情况,而且这样的例子还并不少见呢?关键就在于,10多个学生具体是什么情况。比如,我的导师,就带了差不多10名学生,看起来很多,具体一分析,可能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我导师就是博导,带的学生中,既有博士生,也有硕士生,其中,博士生有4名,分别对应博一到博四,每个年级1名(之前有延期的还不计算在内);硕士生有5名,都是学术型硕士,包括新招的研一的1名,研二的2名,研三的2名,所以我导师总共指导了9名学生。本来他可以在今年招收2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的,就是考虑到学生已经比较多了,才分别缩招了1人。多吗?看起来确实很多,其实每年只招收了1-2名硕士生,1名博士生而已,这在很多高校里面属于司空见惯的。具体到这位读者的问题,我们可以分情况分析一下。1、如果这位博导带的研究生既包括硕士生,也包括博士生,参考我导师的情况来看,其实并不多,也就是每年招收1-2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而已,属于常见的情况,完全可以指导好自己的学生。2、如果11名研究生仅仅是指硕士生,而且有可能既包括学硕的,也包括专硕的,可能就是每年招收了1-2学硕的,1-2名专硕的,因为可能还带了博士生的,数量确实就比较多了,确实有点不太合理。这么多学生,导师肯定很难指导得过来。不过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牛导师身上,也不算罕见,导师重点指导的,往往只是博士生。硕士生,学硕可能会指导稍多一点,专硕可能都不怎么管,虽然不太合理,但大牛导师课题多,博士生完全可以带硕士生(特别是学硕),通过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提升,再偶尔得到导师的指导,其实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不见得就不高了。3、如果是导师一年就招收11个研究生,这个肯定就很不合理了。不过这样的情况,在10多年前可能会存在,现在很多高校对导师都实施的是积分制,导师每年能招收学生的名额,取决于自己的积分情况,这往往对招生名额有很大的限制,一般不太可能出现一年招收这么多学生的情况。导师能招收多少学生,不但取决于自己的业绩(积分情况),往往还要看学生是否愿意选择自己。一个能带很多学生的导师,往往自己都是大牌教授,学术能力强、名气大、成果多,因而能招收的学生名额也会较多,学生们还会踊跃争相成为他的学生,往往是导师挑选学生,而不是无人愿意选择导师。遇到这样的导师,就要谢天谢地了,还需要去考量导师学生多了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吗?